校际交流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03-24 21:3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际交流发言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际交流发言稿

篇1

大家好!因为本学期我们音乐科组刚开展第一次“新基础”教学研讨活动,还在起步阶段,谈不上有经验可以交流,所以还需要向在座的各科组和班队多多学习。下面我阐述一下前段时间的一个推进过程以及存在的疑惑和问题:

在开展前期我们对新基础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所以我先组织大家进行理论学习,并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互动,让大家在对新基础的理解上有思想的碰撞。接下来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理论转化为实践真的有些难度,因为我们音乐课本来就是把知识贯穿于活动之中,那我们要转变的是什么呢?在接下来我们的不断磨课和研讨中,以及对其他科组的课堂观摩之后,又进一步地去理解新基础的概念。叶澜老师提出要“注重个体生命价值,把人的发展置于中心位置”,那我们回到课堂设计的初心,我们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呢?还是从学生本体出发?在后面阶段的研讨中,我们加强“重心下移”的实践与研究,虽然不能做的很彻底,但是老师们都已经有了“重心下移”的意识。

10月11日徐冬青教授莅临指导我们的两节音乐课,对于两位老师的综合素养给予了肯定,并且提出了许多指导意见。徐教授用四个词来对音乐课提出要求:

1、开放:就是学生对音乐的需要。聆听的种类要广泛,多听才熟悉。不要听过多悲伤的歌曲,要听让人身心愉悦的曲子。

篇2

关键词:教师流动中心;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6-0047-04

当前,高职教师如何有效利用各种渠道实现专业发展,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建设了教师流动中心,但其功能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笔者拟据此探索如何以教师流动中心为载体推动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以期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教师流动中心

近几年,伴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与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很多高职院校建设了教师流动中心(也称为教师流动工作站或教师流动站)。这是一个校企双方合作设立的机构,在这个机构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运行管理机制、共同参与运行,其功能也定位于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多元化校企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机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流动中心进入企业,完成挂职锻炼、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实践教学、开展企业调研等,也可以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合作开展技术咨询与横向课题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企业也可以委派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开展“订单班”教学与培养、举办专题讲座、创业讲座、职业技能鉴定等。因此,教师流动中心既有利于锻炼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可帮助企业发展、创造社会经济价值。

(二)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模型

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借助教师流动中心进驻企业,充分利用校企资源,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专业发展。例如,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可以在生产一线顶岗操作,锻炼实践技能;以企业调研、课程开发等教改与课改项目为引领,可以在项目实施中提升教学水平;以企业管理咨询或技术服务为驱动,可以在为企业提供智力服务的过程中,强化专业知识,最终实现全面的专业发展,如下页图1所示。

二、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力量,高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很多,如外出培训、校际交流、企业实践、继续教育等,不同的高职院校其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很多教师培养模式并不能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外派教师进修培训是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普遍采用的方法。各院校大多是利用节假日集中一段时间,派出教师到师资培训机构学习,虽然教师参加了进修培训,但是培训内容却不能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并没能有效提升。相比上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教师流动中心具有其他途径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研究推广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首先,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教师流动中心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是校企双方的常设机构,具有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及运行评价机制,可以为教师的挂职锻炼、顶岗操作、岗位调研与交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与激励措施,使教师在合作机构下开展工作更有动力。教师通过该机构可以实现与企业的双向交流、把握行业动向,也可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发现自身不足,进而调动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因此,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有别于传统的进修培训、挂职锻炼、实践调研、继续教育等专业发展途径,是高职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它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开辟了以校企合作机构为载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为高职教师实现系统化、专业化、技能化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其次,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实践意义。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前沿性、动态性特征,需要教师时常关注企业工作岗位的动态,及时把握企业的用人需求与职业能力的变化,既要更新理论知识、又要熟练专业技能、提升师德修养。近年来,我国在高职教育领域大力开发实施工学结合课程,推广现代学徒制等现代职业教育方法,这从客观上需要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整合到具体的教学项目中去,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由于教学的理实一体化特点,决定了高职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当前,很多高职教师并不具备企业工作经历,这在教学中形成了明显的“短板”,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就要深入企业学习,尤其是要做好校企合作,教师流动中心正是一个很好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因此,高职院校应将教师流动中心作为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设机构,为教师群体制定完善的、长期的专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的机构制度,为教师实现全面的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渠道。

三、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对传统的进修培训等专业发展模式认可度很低,对参与企业实践与调研工作热情却很高,但是在与企业合作时又找不到很好的对接平台,进驻企业成为一件难事,失去了很多与企业专家交流学习的机会,挫伤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流动中心,建立完善可行的运行管理机制和激励措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与制度保障。还要加强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流动中心的性质与功能,主动通过教师流动中心进驻企业,提高参与实践工作的积极性。

(一)建立教师流动中心管理运行机制

教师流动中心要建立对挂职锻炼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制度保障,如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的薪酬补贴制度、教师提供培训与技术服务的激励措施、企业方为教师提供工作岗位的制度约束、教师挂职锻炼的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价机制等。通过机构制定的组织制度为教师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保障,如果教师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则要有相应的激励,通过制度保障与激励手段,激发教师参与挂职锻炼的积极性,提高挂职锻炼的效果。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合作企业沟通协调,建立长期挂职锻炼机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深度参与企业实践工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完整的学期或几个月的时间进驻企业,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工作,接受企业直接管理;也可以利用上课间歇期,安排固定时间到企业工作,进行岗位调研、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等。在长期挂职锻炼的过程中,教师流动中心的管理职能不可缺位,要加强教师、企业、院校的沟通,掌握教师的动态,及时做出调整,让长期挂职有效益、出成果。在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教师挂职锻炼存在不同的要求。例如,加工制造业比较倾向“师带徒”形式,希望教师与实习学生一起参与工作;能源化工业独立顶岗操作的学习周期比较长,企业更加希望教师提供技改服务;商贸流通业的岗位操作技能可以在短时期内掌握,但是需要教师提供培训服务等等。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安排教师挂职锻炼,力争使挂职锻炼产生最好的效果。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师挂职锻炼,要在教师流动中心的平台上,对不同系部、不同专业的教师集中管理,取代过去的分散管理模式,做好校企沟通,激励企业接受教师挂职,消除教师进入企业挂职的障碍,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挂职锻炼制度,提高挂职锻炼效果。

(二)注重专业与岗位对口,以教改与课改项目为引领

当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教师跟随工作人员观察学习、岗位调研、跟随技术人员操作、独立顶岗操作、参与企业管理与技术改造等。通过挂职锻炼,教师可以亲自参与到企业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中去,既可了解企业工作流程与岗位要求,也能够掌握到企业人才需求的动向。为此,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师流动中心丰富挂职锻炼的手段,强化挂职锻炼过程管理,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选择对口的企业与工作岗位,使挂职锻炼更具针对性与专业性。

现代职业教育对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有效结合,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高职院校每年都要申报立项教改、课改项目,很多教改与课改项目需要以企业调研为基础才能实施。当前,教师群体对教师流动中心所具备的开展各类调研与课程开发的功能认识不足,没有利用该机构取得组织支持,使企业调研困难重重,获得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通过教师流动中心的协调机制获得企业对调研的支持,周密地组织调研,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完成调研,让教改、课改项目有据可依;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以教改、课改项目为引领,认真完成项目工作,掌握行业动态,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足,努力改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当前,高职院校正在大力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与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等各类教学改革。笔者认为,要将这些教改、课改项目落到实处,必须要以企业调研为基础,而借助教师流动中心开展调研能消除诸多障碍。教师要通过教师流动中心深入工作岗位现场,开展专业技术调研、课程开发调研及实践教学调研,了解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完整、真实的工作场景,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教师还可以收集岗位工作素材,转化为教学资源,让精品课与教材开发作到课岗融合、内容新颖、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应以教改、课改项目为引领,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作好教学评价,在项目实践中发现专业知识与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时学习,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

(三)以企业服务为驱动力,强化专业知识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当教师实现个人专业发展后,更应该让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让从实践中习得的知识重归于实践去接受检验、创造新的价值。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师流动中心是一个整合师资队伍的机构,教师的智力资源都集中于该机构,为此教师流动中心有义务、有责任将高职教师群体的专业与资源优势推介出去。在校企资源的对接中,要努力发挥教师流动中心的平台功能,大力宣传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与专业特长,积极承揽各类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与横向课题,既要紧紧依靠企业,又要服务企业,发挥职业教育特长,规避理论化研究,以实践型专业知识提供服务。

教师流动中心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制定企业与社会服务中长期规划,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校企对接措施。教师要抓住企业委托咨询服务项目与横向课题的契机,并以此为驱动力,在利用校企平台资源的基础上,认真完成各类项目,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供实质性帮助,促进产学研结合。教师在提供企业服务的实践中应进一步挖掘专业知识、强化专业知识,推动教师在更高的层面上发现不足、持续改进,取得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借助团队力量实现全面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依靠个人的努力学习和实践外,更离不开团队的帮助。在教师流动中心的平台上,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与专业团队、院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既要通过教师流动中心实现专业发展,又要为专业建设与院校发展贡献力量,而且专业团队与院校得到发展,又会带动教师个人实现专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师流动中心内部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共享机制,将各位教师收集到的企业资源素材、心得体会、教科研项目、企业服务资料等构建为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库,让专业团队内所有教师都能共享使用这些资源,共同发展。例如,在教师流动中心和专业教学团队内部可以组织教学观摩、教改成果分享、技术服务汇报、专题讲座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团队成员对教师个人的教学手段、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作出评价,找到差距。教师本人则要虚心接受、努力改正,从其他团队成员那里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另外,教师在挂职锻炼、企业调研、开展教科研项目、为企业技术服务过程中,要形成发展团队,尽量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既可保证任务完成质量,也可在实践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借助团队的力量实现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全方位的专业发展。

教师流动中心是重要的校企合作形式,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载体。高职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师流动中心的功能与潜在价值,挖掘其丰富的校企资源,通过教师流动中心平台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专业发展。教师不但要在教师流动中心实现专业发展,也要为教师流动中心的运行、管理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促进教师流动中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互动共赢。

参考文献:

[1]杭海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8):86-87.

[2]滕苏苏.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3):88-90.

[3]张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22-23.

篇3

数学组于 20xx年6月被授予市教育系统“青年文明号”光荣称号。一年来,全组教师没有自满懈怠,不断加强学习,完善自我,力争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奉献。

一、认真学习,落实校本培训。

1、要教出有创新的学生就要有创新的教师,因而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师德修养。本组教师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自学,到目前为止,已有5人拿到了本科学历,另外还有1名教师也即将获得本科学历,数学这门课的本科学历是比较难拿的,它需要教师的真凭实学。

2、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制定了教研组的培训计划,包括听课情况、学习研讨情况、教研活动情况等。本组教师每学期都要开一节公开课,而且在上课前本组教师要集体备课,课后要说课,还要评课。除了去校外参加教研活动外,每个星期四下午都要集中学习、研讨。每人都要认真填写校本培训记录册,撰写教学反思和自修笔记。今年3月份,学校检查校本培训记录册,数学组教师全部合格通过验收。

3、实施新老结对、互帮共进。积极参加学校工会组织的“青蓝工程”,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熟,勇挑大梁。此次学校共组织了八个互帮共进对子,其中数学组就占了三对,这三个对子分别是王俊和武治国老师,戴树森和魏婷老师,张连兵和金昌静老师。自从开展结对活动以后,每个结对教师之间都互相听课,青年教师听老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老教师也要听青年教师的课,对他进行指导,并做出评价,每个结对教师之间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并在学期结束时做好总结。结对这半年多来,武治国和魏婷两位老师在全校大会上多次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

二、诲人不倦,孜孜以求。

我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自信心不强,特别表现在数学这门课上,这就给数学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但我们数学组的老师面对他们,不灰心、不气馁、不放弃,一方面找他们的家长谈,取得他们的支持,更多是找学生谈心,给他们树立自信心,并不计报酬地给他们补缺补差,努力探索一条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教学方法。

数学组按照年级分为三个备课组。每个年级有一个备课组长,由各备课组长负责安排本年级的教学进度和集体备课情况。三个备课组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初一主要抓好小学升初中的衔接工作,培养学习习惯,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结构特征,与小学的那种大作业量、反复训练相区别,初中生应逐渐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除了一定量的家庭作业以外,还要求花时间看书,这要求教师去引导。初二主要是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由于初二的数学课程内容较深,特别是几何部分的推理证明,学生感到困难,故而有厌学情绪,因此老师要做思想工作。初三的工作重点是抓好升学工作,除了要保证大面积丰收外,还要突出一些尖子生,使他们能顺利考入重点学校。

本组教师工作量都很满,有的老师除了上课外,还有一些行政工作。虽然很忙,但老师们都能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自制试卷,一丝不苟。平时经常相互交流,以期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我校初二学生数学成绩均分在初一刚进校时排名由全市倒数第二,到上学期末全市统一考试已上升到正数第七。

三、务实奋进,成绩显著。

本组教师由于勤奋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教科研方面,有多篇论文获奖,如李建华老师的《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获第七届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周恒兴老师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获第七届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汤启霞老师的《关于“相似形”的复习》以及张连兵老师的《适应素质教育,改革数学教学》都获得市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王俊老师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快实施探究性学习》获市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等等。

在学生成绩方面,从历年来市里统计的数据看,我校的数学成绩由初一进校时的全市倒数,到初三结束毕业会考,成绩赶超了几个学校,有了大面积提高,数学均分的提高是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的,这得益于全体数学教师的不懈努力。同时在每年的数学竞赛中,每次都有人获奖,这在我校各学科竞赛中是唯一获此殊荣的,而且去年数学竞赛,我校刘锐同学考了 100分(满分120分),排在全市前15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一份耕耘,一份 收获,我组教师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荣誉,汤启霞老师获得了市师德标兵,戴树森老师获得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王俊老师获得了工资晋升 3%的奖励。20xx年我校评选了校际优秀教师,王俊老师、戴树森老师、武治国老师获此殊荣(李建华老师因任校长不参加评选)。另外,上学期末,在学校先进教研组评比中,严格评选程序,我组荣获校级先进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