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法治课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03-27 11:5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法治课发言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法治课发言稿

篇1

今天很荣幸参加全市质监系统副科级干部座谈会,现在就如何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质监服务水平来谈一谈我的观点: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质监服务意识。

随着“质量兴市(县)”、“质量兴企”活动的逐步展开,质监部门的运作模式正在逐步由权力管制型向规则服务型转变。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全力打造服务型质监。首先,要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两者的关系。创建服务型质监,并非意味着放弃不管。而是寓有限的监督于无限的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监督,在监督中推进服务。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质监服务模式

在当前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质监部门服务模式,一是优化服务项目。对照行政许可改革的要求,确立“不该管的一项不管,不该留的一个不留”的工作思路,对服务项目进行优化整合,尽量使现有人员、设备、技术等资源能够有效使用到优化后的服务项目上去。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按照建设服务型质监的要求,对行政许可和服务方式进行大胆创新。通过不断完善的服务大厅,将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集中到大厅统一办理,真正做到“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进出。三是规范服务行为。要逐步落实好政务公开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工作制度,改变过去“以我为主”的工作理念,把思想、行为和工作方式真正转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规范质监服务行为

规范质监服务行为是新时期质监工作的重点,我们要继续抓好以规范行业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服务意识为重点的正规化建设。着力从办事程序、行为规范、行风建设、窗口建设、举止着装等方面进行规范,进一步建设、完善和落实各项工作制度。

篇2

关键词 高中生 历史学科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

History Learning Research and Guidanc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I Bo

(Guangxi Huanjiang Senior High School, Hechi, Guangxi 547100)

AbstractStudy of history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high school scores, but also can enhance the history literac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this stage, the majority of our area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history still based on passive learning, rote learning is the most basic method, and learning means is single,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ese phenomena, such as social factors, teacher factors and students' own factors. Improve high school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methods need to star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multiple ways.

Key wordshigh school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methods

学生历史的涵养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人知识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人生成长经历中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的素养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教育而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学校的史学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历史学科在高中文科综合中占据相当部分,在高中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后,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却由于对历史学习方法掌握较差,出现历史学习困难,容易使学生出现学习上的分化,历史成绩难以提高。进而影响了文科综合的学习成绩,乃至对高考形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误区和不足是面对整个高中群体的,所以研究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新课改下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一,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二,对于学习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帮助、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近年来,高中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的质量也参差不平,历史知识的水平更是差别万千,考试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全国推行,也对高中的历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习方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习方法于教学方法之上,把学习方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教学方法改革与横向的学习方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方法研究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因素使得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研究变得更有意义。

1 目前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存在的误区、不足

学实践中发现,目前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着方法单一、效率低下,而且不能准确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等误区,造成众多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效果不理想。

第一,学生注重课堂形式,忽略实质内容。众多的学生在从事历史学习时,将上课认真听讲作为自己的最高要求,至于内容是什么,自己该做什么全然不顾,全由老师安排。尤其是上课时老师提到的所谓的“重点”,还会在书本教材上着重标记。对于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也不积极思考,而是按照书本上的内容一字不漏的复遍。对书本内容不理解,课前不准备,课上不思考,课堂不能跟进,课后不积极总结,学习态度上表现较为被动。

第二,死记硬背成为万能方法。不少学生认为,高中阶段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对于历史史实,不需深入只需记忆即可。而且部分考试的模式也验证了他们的猜测,由此形成了一个定势思维,并逐渐根深蒂固,不少学生认为只要自己记忆力好,能够把教材背下来,历史就能学好。不少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法指导下,每天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死记硬背,结果效果并不理想,今天记住了,后天就会忘记一多半,而且还出现了知识点混淆。即使勉强记住了,考试的题目稍微灵活变动,又考不好了。长期的恶性循环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学习兴趣大减,还有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目前这种死记硬背机械式记忆方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中间还是基本的学习方法。

第三,难以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学习,学习手段比较单一。教材是高中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资料,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教材,是不可能学习好历史的。但现在学生在学习中,却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过度强调教材重要性,上课对着教材划重点、难点、考点,下课比对着教材脱节的看单个知识点,考前死记硬背课上所划知识点,考完试一切又还给了教材;另一种情况是教师上课仅把教材上知识点讲述一遍,然后就一头扎进辅导书、试卷题海中间,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脱节,变成了干巴巴的考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在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之后,效果却不尽理想。

通过上述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区的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时还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死记硬背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而且学习手段单一,容易走极端。这些历史学习方法逐渐的使众多的高中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学习效率,造成了学习的质量不高,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转变学生学习历史方法已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2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存在误区的原因

导致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大的方面说有社会因素,往小的方面说有教师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不足等等。

2.1 社会因素造就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影响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研究探索

第一,考试模式间接的降低了历史学科的地位。目前我国高考模式不是统一的,而是根据各个省份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部分地区实行“3+2”,即语数外三门主课外,在剩下的六门课中任选两门课程参考高考;一部分是实行“3+大综合”,即剩下六门课综合在一起;还有一部分是 “3+文科综合”和“3+理科综合”,考试模式对历史学科的影响深远。尤其是“3+2”和“大综合”模式,使历史学科的地位降到了副科的位置。另外,高校在招生中理科居主要地位,文科招生人数相对较少,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众多学校重理轻文,客观上使历史学科不被重视。

第二,历史教材尚不成熟造成历史学习方法缺失。在进行新课改前,教材主要采用通史的形式,内容空洞、僵硬、枯燥、且政治意味浓厚。新版本虽然颠覆传统教材编排模式,却由于在专题、模式上并不成熟,造成历史进程联系上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割裂。教课书注重的仍然是史实叙述。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时被动,采取死记硬背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出现在学习方法上的缺失。

第三、对历史学习方法缺乏研究。历史在社会中的不恰当定位及不被重视,教育工作者对历史学习方法研究不多,学生不够关注,使得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研究长期被忽视。

2.2 教师因素

很多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也落后,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多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不太关注。尤其是在现代高考制度的压力之下,很多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时候,对于新课采取点出知识点、高考考点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有些教师为了保证高考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考点的深化复习,有意识的压缩上课时间,而不管学生理解与否。基础理论薄弱、对知识点不理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长时间循环之后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只能对历史采用死记硬背的陈旧方法。

2.3 学生因素

第一,学生的心理原因。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课程兴趣低下,甚至有部分学生有很强的厌学情绪。自己不愿意、也无意去主动摸索改进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平时不专心、以消极的心态应付课堂作业。这种心理变化与长期的过程中老师、社会、家庭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关系,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但这毕竟是少数,多数的学生都得不到重视,自信心及自尊心受到伤害。在心理上产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更别说探索历史学科的主动学习方法了。

第二,不善于突破创新学习思维方式。在现代的高中教学中,由于需要应付高考,能够留给学生真正独立探索的空间很少。很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惯性思维,主观能动性较差,不善于、也不愿意进行独立思考问题,不敢质疑老师,单纯一味的依靠老师,完完全全地跟着老师走,不顾那些是否完全适合自己的进度及实际。在很多的问题上,学生考虑问题都缺少深度,思维简单,一知半解。这些都说明了现在的学生突破创新思维方式有待提高。

第三,对学习方法的轻视。不少学生可能都存在这样的一种认识误区,认为文科类的东西就是靠记忆力解决的问题,不需要什么学习方法。正是因为历史学习方法长期得不到学生的正确认识,造成了众多学生学不好历史,畏惧历史。

3 重视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造成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不被重视的原因是多样的。同样解决的途径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针对现状和深层次原因入手,摒弃不合时宜的历史学习方法,转变社会的不合理观念,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

(1)改革考试制度,转变人们学习历史的观念,加强对历史学习方法的研究。首先,通过考试机制的改革和考试内容的调整,提高和加强历史学科的地位,潜移默化影响人们对历史学科的轻视程度。其次,忘记历史意味这背叛,不知历史无意于愚昧。当前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下,不少人价值观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处于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时期,加强历史教育,对培养其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鼓励相关教育研究人员及历史教师研究历史学习方法,并进行检验,对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推广,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2)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活用教材。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最新科技成果也不断走进课堂。多媒体设备在多数地区都得到推广。但众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模式,一支笔一本书上一节课,效果不是很好。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教学资源,活用教材,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教师单纯的灌输式讲授。例如,在上中国古代历史时,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观察文物同历史书中图片及介绍联系,能够有效的增加同学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而且很容易记住。教师有效的教授也是学习方法不可偏废的一个部分。

(3)学生要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并不断探索完善。在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有框架学习法、图表法、联系法、横纵向比较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有效的一面。(下转第243页)(上接第222页)例如横纵向比较法,首先应对选定的比较对象加以分析,找出其各个组成要素及属性的可比性,然后再一一对应比较。分析比较历史事件一般都是从背景、性质、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切入,找出彼此对应的可比性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逐项对应比较。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思考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由于学习主体、学习对象、学习的手段和条件等不同,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就不会完全相同,善于结合自己的特点,因人、因时创造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历史学习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金三峰.高中生历史学习的误区和困难及矫治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篇3

《职业生涯规划》在大部分高校都是公共必修课程,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和成才观,提高职业素质,在大学阶段就做好步入职场、融入社会的各种准备。但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普遍存在课时数少,内容相对松散,实践环节缺乏等特点,主要采用教师“满堂灌”式的单调教学方式,缺少互动。学生积极性不高,最终收效甚微。此外,随着近年由于大学生数量的与日俱增,互联网信息更新加速等原因,导致课程教学质量降低。

1 “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亟待变革,普林斯顿心理学博士、复旦心理系学科带头人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名为“对分课堂”的原创性课堂教学新模式,它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讲授和内化吸收之外,突出了课堂讨论过程。对分课堂把教学过程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3个过程,也可简称为PAD课堂[1]。实施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把讲授和交互式学习在时间上分隔开来,让学生在这两个过程之间有充分的时间按自己的节奏进行内化吸收。

例如一周上两节课,第一节课老师精讲知识,下课前老师布置难易程度有差别的作业,学生课后根据教材内化吸收,并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第二节课,老师组织学生四人一组针对上一节课讲授的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互补学习,以达到共同提高。规定时间的讨论结束后,学生自由提问,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小组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最后老师需要针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

2 对分课堂教学法在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初步实践

笔者和课题研究团队成员自2017年5月起,在对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改革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2.1 教学分组

由班级学习委员对班级学生按4~5人为单位形成小组,一般以寝室为单位。由组内成员指定组长。组长是教师和组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负责上传下达。从教师处领取任务、组织协调,并向教师汇报小组整体详细情况。

2.2 教学内容

授课期间,教师课堂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理论与技术;自我探索和社会探索的方法;如何设定生涯目标并做出规划决策;正确实施与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等共计18学时内容。

2.3 教学互动

80min的课程,从第二次课开始,教师安排25min左右的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成员用5min书写提交简要的讨论总结。10min教师总结。用40min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教师还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设置“考考你”“帮帮我”等案例分析与情景互动环节,如针对“乔哈里窗的现实意义”的话题安排10min以内的小组讨论,继而由各组陈述各自观点,或围绕“先扬长还是先避短”的辩题开展辩论交流,或进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研”活动,让学生把电子版调查问卷发给自己的高中同学群,做出相应统计,形成调查结论等。让学生通过对分课堂中的讲授环节成为知识框架的接受者、由内化环节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由讨论环节成为知识的交流者[2]。

2.4 教学效果

2.4.1 对学生的实践效果

在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初步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提升,具体表现如下所述。

(1)学生课堂内主动学习与自觉参与的意识显著增强。

学生能按照要求自觉完成授课期间的各部分作业,能有思考、有准备地参与小组讨论和分组辩论赛。比如一组同学在总结其中一次的辩论赛“扬长避短pk取长补短”时,就提到,“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长短’,后天无法改变的,所以只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是建立在‘短’是可以弥补的前提下的。由于大量的能力是后天可以培养的,所以需要取长补短。也就是,先天的东西需要扬长避短,后天的东西需要取长补短,这样才合理”。学生参与意识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当然也得到了保证。

(2)学生课堂外完成作业与参与市场调研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文献资料的检索,并结合教师的授课内容撰写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提出“考考你,帮帮我”的问题。如,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反馈,就能更好掌握职业环境的认知。此外,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研”活动,让学生把电子版调查问卷发给自己的高中同学群,做出相应统计,形成调查结论等,分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相对于主流的职业价值观是否出现偏差。能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不仅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拓展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4.2 对教师的实践效果

在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促使下,教师授课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具体表现如下所述。

(1)促使教师更为精心的备课和组织教学。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对知识点的掌握透彻,否则就会发生“被学生考住”的尴尬。其次,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课堂教学不但要精心组织,除了教材还要尽量多查阅参考教材与文献资料。

(2)促使教师精炼课程内容和完善考核形式

对分课堂教学法要求有部分时间是用来给学生课堂讨论的,这就促使教师精炼浓缩章节内容,以更好突出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课题老师讲授的时间短了,学习效果还要尽可能最大化。此外,对分课堂教学法是一种尊重和保护学习主体差异性的教学模式。因此,相对于“一纸定输赢”的考核方式,对分课堂教学法更注重过程性评价。以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计18学时,9次课。课堂出勤18分、课堂互动14分(含扬长避短PK取长补短、职业目标选择:喜欢PK擅长两次课堂辩论赛各7分)、课后作业18分、?W络调研的汇报书10分、期末考试40分。

篇4

一、生源减少背景下江苏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1.建立职教集团。一些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已经和其他具有同样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联手,在招生、教学资源、专业设置、学生实践等方面进行磋商,使双方在招生和就业等利益上获得双赢。针对省政府高职教育经费投入较少的状况,结合高职教育市场的需要,目前可以考虑由省、市、区各级政府与院校方合作出资建立职教集团,走集约化发展之路。职教集团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高职院校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它可以优化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开放性强、通用度高、共享性强。在建立起职教集团后,可以选择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为重组龙头,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互利为目的、政府为引导并以学校为主体进行全方位运作。以骨干特色专业为纽带,吸收一批职业院校在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自愿加入。在组建过程中,也可以突破省份限制,与相邻省份的职业院校跨省组合,吸引优质学校参与,以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开发职教资源。③这种以特色专业、优质学校为基础的强强组合,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2.促使学校转型。高职院校的转型不仅表现在内涵建设的加强,而且表现在外延建设的转变上。高职院校应尽快调整办学理念,改“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在内涵建设方面,实现由单纯规模发展向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转型。首先,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服务也是转型时期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改变封闭状态,面向社会办学,根据社会需要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这也是高职院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有效措施。其次,高职院校管理的基本导向是市场就业,其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就业率。再次,学校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产、学、研”的相结合。高职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能够及时满足社会市场需要是它的生命力所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围绕市场的需求不断深化改革,改变过去“闭门施教”的状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只有坚持“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在转型时期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地发展。④另外,高职院校外延建设的转型,目前必须考虑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型,和成人教育、广播电视大学、职业培训并轨,采用它们的招生办法,逐渐使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变。

3.加强校社合作。职业院校要达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只依靠校内资源是无法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依托行业、企业,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把教学与行业、企业一线多变和多样的关键岗位技术结合起来。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比较普遍,虽然它们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实习、就业的支持,但涉及面还是较窄且深度不够,而且不稳定。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出台有关法律,使行业企业能合理、合法和有力地介入与行业产业息息相关的高职教育,并有可供操作的政策法规加以保障,充分发挥行业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进行制度创新,调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的积极性,使“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真正紧密结合起来。总之,应在资源共享、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协作,让它们更主动、更自觉地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激活办学机制,使办学主体多元化,走开放式、外向型办学之路。高职院校要取得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必须不断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同时,树立和加强为社会、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战略,从而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广阔的发展空间。⑤。[ LunWenData.Com]

4.降低分数录取。2011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报到率低已经接近红线。在2011年3A批次(专科)录取中,广东省内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出现较大生源缺口,征集志愿(类似补报)计划最多的一个学校达1412人,多家理科3A院校的计划征集志愿人数在500以上。河南专科二批公布的分数线为200分,计划招收专科考生30.3万余人,最终录取27.9万余人,生源缺口达2.4万。湖南专科理工类最低分数线为200分,文史类为205分。计划招录14.4万考生,首次征集志愿公布缺额达4万,二次征集志愿公布缺额2.4万,最后一次征集志愿缺额仍有六千余个。近几年,山东专科分数线也连年下降,2002年专科二批分数线为350分,2003年跌至280分;坚守3年后,2007年下滑至文科220分,理科210分;2009年文理科均为210分,2010年文理科均为190分。到2011年,该分数线再次下调至180分。即便如此,山东省专科招生计划仍然无法完成。2011年山西为保障录取工作,取消了三本志愿,专科分数线降至150分,为历史最低点。该省当年计划录取24.1万,实际录取22.9万,出现1.2万缺口。而2011年陕西三本录取结束后,7.6万高职线上考生放弃填报志愿,造成高职院校生源严重不足。⑥有些高职院校被逼无奈,只能将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我省也不例外。

二、生源减少背景下江苏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对策

1.调整教育经费投入。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经费除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外,论文格式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学费和杂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教育经费也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一半。在江苏省对于教育还是高度重视,所投入经费还是属于较多的,特别是2005年以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投入呈缓慢上升趋势,分别占到经费投入总量的60%和50%以上。而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和其他教育经费最近两年下降趋势较快,三者之和都达不到投入总量的10%.自2005年以后,学校收入增加了事业收入这一项,而且所占比重大大超过了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学费和杂费和其他教育经费。就目前来看,除了预算内教育经费之外,学费和杂费及事业收入成了高校主要的教育经费来源。而就这10年的教育经费来看,学费和杂费所占比重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多数占到教育经费总投入总量的17%,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会达到20%以上。江苏财政性教育经费及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大部分还是投入到本科院校教育之中,对高职院校投入比例较小。如果生源减少,作为高职院校主要的经费来源就会告急,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将成为很大问题。因此,国家政府目前应该有重点地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公平对待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从上到下高度重视高职教育,使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

2.扩大招生地域范围。从我省高职院校招生范围来看,目前还存在空间上的限制。对于我省招生工作而言,应该突破国家省份地域的限制,到当年高考人数较多的省份和比较贫困的省份去招生。我省的高职院校更应扩大自己的招生范围,在全国范围内做好宣传,使学生对许多地方性强的高职院校能够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吸引他们报考该类院校。扬州市职业大学是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从2004年在安徽、山东招生以来,到2011年在全国14个省份(加上本省江苏,共15个省份)招生,即使在生源减少和注册入学政策之下,招生情况还较好,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但苏北地区较多高职院校以及全省较多民办高职院校招生情况却很不妙。2012年,我国高考人数只有915万,呈下降趋势,现在各省都非常重视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问题,有的省份取消三本,有的省份禁止省内学生报考外省高职院校。对我省而言,吸引省外学生报考省内高职院校,扩大招生地域范围,是解决生源问题的一个当务之急。

3.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会吸引众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只能吸引更多的贫困地区的学生,所以苏中地区的高职院校80%以上的学生来自贫困地区农村的学生,苏北地区的高职院校的生源绝大部分就是本区域的学生。在生源减少背景下,我省苏北地区高职院校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它的考生在省内绝大部分都流向了苏南和苏中地区。那苏北地区的生源缺口只能依靠两种方式来弥补:一是前面所说的扩大招生范围,到省外去招生。二是省内自己协调,三大区域高职教育共同发展。第二种方式可以更容易掌控些,我省相关政府部门应对省内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做个总体调查与了解,无论是省属还是地方高职院校都应该统筹规划,不可各自寻求发展,更不可只重视省属高职院校,而忽视地方高职院校。特别是苏南地区生源充足情况下,要考虑到苏中、苏北地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可以就招生和学生就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苏北地区的某些高职院校可以作为苏南地区某个高职院校的分校,为其定向培养某专业的人才。省内高职院校之间的协调,将有利于我省高职教育和谐、均衡、可持续发展。

4.降低学生学费标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在贫困线以下人口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反而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每年5000~7000元不等的高学费,使得一些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无奈选择放弃读书而去打工。政府如果从整体上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对高职院校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投入,那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收入就不会是学杂费和其他事业收入,对学生学费就可以适当降低。就目前九年义务教育书本、学费都可以免除的情况看来,我国完全有能力解决对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加大投入的问题。降低学生学费的标准,要视生源来自的省份是否贫困来定。降低学生学费标准,并不是说学校教育经费的总量就会减少,而是必须在国家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

篇5

关键词:ISAS课程;可持续发展能力;高阶能力;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01-02

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这表明对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已经被提到新的高度。高职毕业生能否真正具有发展后劲,能否在原有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教育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一、ISAS课程

ISAS是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Skills的缩写,即信息检索与分析技能。1997年“NIIT”培训课程体系由印度引入中国以后,从2004年开始进入各大职业院校,ISAS课程随着NIIT的引进在各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类专业中开展教学。ISAS课程以3-5人为一组的小组形式共同完成一项专题报告,从组织、分工、计划到信息检索、分析检索材料,组织专题内容完成文档、展示课题成果等,全过程由学生完成。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采用具体的任务来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中逐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塑造自身的个性。ISAS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网络信息的利用和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和演讲能力,让学生学会演示分析和趋势预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ISAS课程与高职学生可持续能力培养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教育领域内是指人们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既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又能保证身心有序、协调、均衡地发展,以保持全面、长久的发展能力,它能保证其在适应当时社会的同时,也为适应未来的社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个人来说,就是某一时期内接受的教育,要既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又能够对下一时期重新接受更高更深更新的教育产生促进作用的能力。在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上,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会学习方法,增强大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创设有利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没有具体的载体和形式,很多的想法就会流于形式。借助ISAS课程的教学实施,可以培养学生搜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交际能力、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语言表达和文档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ISAS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与所培养的能力关系见图一所示。

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与ISAS课程教学研究相结合,既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找到载体,又可以为ISAS课程赋予新的内容与使命。

三、ISAS课程的教学实施

1.课程教学总体设计。ISAS课程的教学组织过程是:课程介绍分组选题检索资料分析资料撰写文档制作PPT中期检查演练演讲答辩点评总结。在这十一个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大部分环节由学生在业余时间完成,教师主要通过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信息检索、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演讲沟通技巧,并组织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2.课程教学总进程设计。本课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课程教学进程跨度为10周。具体实施:第1周(启动周):课程介绍、学生分组选题;第2,3周:信息检索能力训练;第4,5周:信息分析能力训练;第6周:中期检查;第7,8周:演讲沟通能力训练;第9周:演讲答辩演练;第10周:课题考核答辩。

3.课程考核。学生在完成所有学习单元的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课题文档、演示文档(PPT),并以演讲答辩形式进行课题展示。课程在学生入校第二个学期开设,持续开设三个学期。各个学期的考核侧重点不同。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能按基本要求完成信息搜索、整理;能按规定撰写文档、制作ppt;能脱稿完成5分钟演讲。第二学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重点考核:能对搜索的信息进行基本的分析,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能应用一定的演讲技巧进行演讲。第三学期,在达到第二层次要求的基础上,重点考核:能对搜索的信息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主题知识性强;能应用一定的演讲技巧,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准确地、技巧地回答答辩问题。

四、ISAS课程的选题指南

1.选题要求。ISAS课程的选题应满足以下要求:①题目要紧贴学生专业,与后续专业课程和今后的职业取向相关。这样,可使学生在研究课题的同时,对专业和课程有所了解;在展示成果时,也可让听演讲的其他学生对那些尚未接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②选题要紧跟专业发展新技术和行业发展新动态,如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新设计、新概念、新理论、新手段、新产品、新质量、新效益等。③考虑到展示课题成果的时间有限,选题切忌太大、太泛,以免课题内容空洞,或演示时无法讲清自己研究的内容。

2.选题设计。在信息检索与分析中以3~5人为一组的形式共同完成一项专题报告。要求整组以一个总主题为中心,组员围绕总主题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每个学生展示成果的时间为5分钟。因此,选题在遵循可行性、创造性的基础上,要求根据组员人数围绕总主题设置子主题。例如,对于软件技术专业一年级由五名学生组成的某课题组,可选用下面这个选题:2012年中国IT市场年会的主题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更加专注于中国的IT产业发展。请从产业政策、应用环境、技术趋势、园区建设、市场需求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和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细分领域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①云计算;②物联网;③移动互联网;④低碳经济;⑤智慧城市。整组的总主题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层出不穷,每一项信息技术都可作为信息检索与分析的子主题。考虑到组员人数的限制和组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将子主题确定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低碳经济”和“智慧城市”等五个。同时要求五个子主题都围绕产业政策、应用环境、技术趋势、园区建设、市场需求等角度进行探讨。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子主题涵盖内容的范围不易过大,避免出现组员检索、分析和展示的工作量不均衡。供参考的子主题确定方案有两种:一个总主题、所有组员均分子主题即全组围绕一个总主题,根据组员数分别设置子主题。例如,组员有五个,那么就设置五个子主题。

3.组长负责整体、其他组员均分子主题。即全组围绕一个总主题,由组长负责整组的介绍和总结,再根据组员数设置子主题。例如,组员有五个,那么组长从全局角度检索分析、并负责总主题的整体介绍和最后总结,其他四名组员每人设置一个子主题,每个子主题的工作量要尽可能均衡。

4.选题方案。为了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学生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的持续提高,每个学期选题的方案也不同。第二学期:由教师指定选题,包括总主题和小主题。教师将主题分配给课题小组,子主题由组员自行分配。第三学期:由教师指定总主题并组织学生进行选题过程讨论,学生根据组员人数自行确定子主题,提交教师审核批准后执行。第四学期:由学生自主选题,包括总主题和小主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选题过程讨论,并审核批准学生提交的选题方案后执行。

5.选题注意事项。①选题要紧跟专业发展新技术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每年有所变化,不能一个选题用几年。②选题要尽可能与学生专业以及今后的职业取向相关,与下学期所学的课程相关。

五、结论

ISAS课程是一门职业素养训练课程,通过对学生信息搜索,文档处理、演示文稿制作、表达演讲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网络信息的利用、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交流沟通,演讲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等高阶能力,解决当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阶能力缺失的教学问题。ISAS教学遵循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开展探究性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专业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多维、多层次的综合能力正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教职成[2011]12号.

[2]徐冬.谈高职教育毕业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06,(07).

[3]杨汉东.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几个关键问题思考.职业时空,2012,(05).

篇6

关键词: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高职 IT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7-1471-02

1 概述

由于IT产业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担负着为 IT业培养输送应用型、技能型的 “软件蓝领”的重任。在IT类项目课程中如何把教学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急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2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IT类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设计与实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该方式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很多学生对于老师上课时进行的讲解与演示并不重视,实际操作时又无从下手,希望得到老师或者他人的具体指导。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及时进行准确的考评,很多学生会丧失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另外,班级学生的项目完成能力参差不齐,一个班级教师配备有限,教学过程中难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不能充分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目标。

3 教学改革措施

3.1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

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指经过选拔出的导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其他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从而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是指将导生制和分层分组教学模式相结合。首先将学生按不同层次进行划分,并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导生。导生配合教师完成对本组的学生指导、考核和评价等工作。当需要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多而师资相对缺乏时,这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和导生的帮助下,不仅能积极理解和掌握教学计划中所要求的知识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进一步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3.2 采用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的改革措施

首先是导生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对于导生的选拔,一方面从平时的学习中挑选钻研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有较强责任心的学生作为导生的参考人选;另外可以通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相关竞赛的情况来选拔。在各级比赛前学院都会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竞赛的获奖者可作为导生的参考人选。导生的培养包括多个方面:如岗位职责的培训、项目技能的培训、教学方法的培训、评价方法的培训等。

第二是学生的分层分组问题。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强、中、弱三个层次,为避免学生产生自卑心里,不能公布分层结果。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申报项目中划分出的层次任务,鼓励学生申报更高的层次,同时还要避免学生选择低于其能力层次的项目任务。 在进行分组时,通常应根据班级学生的人数以及项目的大小、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个数的确定,组员的确定要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各个层次的学生合理进行搭配,分配导生时,可由导生和小组成员双向选择。

第三项目的任务分配。根据不同的项目课程、项目设置特点、项目大小难易度,将项目任务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进行层次划分时,可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纵向分层原则,也可以是对同一难度的项目从数量上进行分层。同时要指明每个项目任务的基本要求。以.c#这门课程为例,布置的任务可以是要求各个小组采用c#技术设计出一个学生管理系统、机票订购系统等,将项目划分成界面层、逻辑层、数据层等,并给出各个层的基本要求。在项目层次划分的过程中争取能实现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都能得到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到达因材施教的目的。

第四任务的开展与实施。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的接受新知识,导生制结合分层分组教学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技能。为了让各个小组顺利的完成任务,老师提前辅导和检查导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向其介绍不同层次的任务完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常用的解决方法或技巧。导生要及时的向教师反映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对小组同学进行问题指导。为了确保每个小组能如期完成计划,要求各小组定期汇报完成任务情况。对于每个阶段出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老师给予集体指导。另外,老师需要经常观察学生,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所做的具体工作,便于在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时能给出客观合理的成绩。

第五,成果汇报。各个小组完成项目制作后,可把全班所有学生召集起来,每组导生作为代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展示自己组的作品,小组各成员再进行任务答辩。为了促进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各小组之间还可以进行交叉检查和评价。不仅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各个小组的具体完成情况,而且各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营造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第六. 成绩评价。老师通过结合笔试成绩和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笔试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的、重要的知识点,任务完成情况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者所占比例可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进行相应调节,另外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参与状态可作为附加分参与到本门课程的最终分值中。

4 总结

高职的IT类项目课程要求对学生的训练以技能为主,而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能有效的实现学生之间技能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较好的解决目前高职院校IT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在运用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比如任务设置的真实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灵活的对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和重组,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在学习过程中边学边实践,从而到达循序渐进的效果。另外,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不能忽略老师的宏观调控和对全体学生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君华.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在高职IT类项目课程实施中的应用研究——以《网络安全技术》为例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

[2] 崔升华.分层分组”教学之探索[J].考试周刊,2012(2).

篇7

在上级部门和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积极抓好主管的业务工作,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深入开展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局业务工作基本情况

统计工作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统计部门是经济决策的智囊团,统计数据是各级领导科学决策必不可缺的重要工具。我深知做好统计报表、调查等各项业务工作关系到我县整个统计事业的发展。县统计局共有工业、农业等9个统计专业,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认真完成月、季、年的统计报表工作,把好质量关,保证统计数据科学、准确,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做好日常统计工作的基础上,我们从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各种专项调查。有序开展了1‰人口调查、人口变动与劳动力抽样调查、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限下工业能源调查、个体工业能源调查等多项专项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我们及时撰写调研分析报告,分析实际情况。另外,我们还积极参与县里的各项考核等重要工作,我局在我县星级乡镇考核及上级政府对我县县域经济考核的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县域经济考核工作中,为我县取得良好的成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今年,我局积极做好各项普查工作。一是及时了我县农普的主要数据公报,普查中,我局共调查了27个乡镇(场),14.6万户住户,282个村级组织,经过全局上下的努力,出色的完成了我县农普工作任务,并得到了国家级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和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各乡镇普查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二是做好经济普查的前期清查摸底工作。在清查摸底过程中,我局认真按照《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要求,成立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各乡镇(场)也要有下设普查办,做到部署统一。并分别对全县489名普查员进行普查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普查知识。现清查摸底阶段工作以基本结束,初步统计,全县共有法人单位1570个,产业活动626个,个体经营户24012户。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局根据县委学习实践小组《关于做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所组织的“六查六看”的活动中,认真查找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共有以下几点:

一是统计监测范围还不够广泛,第二、三产业样本少,能够经常报送的单位仍然停留在少数。还无法通过数据全面系统地反映市场运行的整体状况与发展趋势,更不能深度、系统、科学地反映第二、三产业发展的情况,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二是目前在我们的统计报表制度执行过程中,有的单位统计人员队伍不稳定,依然有个别单位因为统计工作人员出差、学习等多方面原因,统计工作没有及时交接,报送报表时断时续,造成统计调查对象范围不固定,汇总数据难以形成统一口径,无法进行纵向比较等问题,影响我们统计工作的成效。

三是报表迟报现象仍然存在,现在仍有一些单位不能按时报送,有时甚至迟报四五天,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进程。

四是报表填报内容不全。在日常各乡镇的报表内容上,存在漏填内容的情况,给统计汇总工作带来很的难度。

三、改进方向和措施

1、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加强对各股室的管理,明确责任。要认真将统计报表进行归集、汇总、分析,经局长审核同意后,及时报送县委、县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充分保证统计网络的稳定性,确保统计报表渠道畅通。

2、稳定队伍,上下联动。切实增强统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适时开展必要的统计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篇8

(一)认识经济法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1.经济管理系的财经类专业需要经济法基础知识和技能

懂经济、懂法律是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体现。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办事是现代社会人基本的行为规则,我们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法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法律、遵守法律,提高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尤其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深入学习经济法,以此提高财经类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体现出高素质的大学生应有的综合技能,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使经济法课程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增强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应用技能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而运用模块化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相结合,采用模块化案例讨论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认识我们学生的特点和我们的培养目标

1.高职学生基础薄弱,过多理论讲解会消化不良,导致厌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大都是不会学习,也不爱学习。因此,高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另外,高职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对学习以外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接受程度高,但是钻研深度不够。

2.S-ESE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改革要实现岗课对接,注重能力培养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以创新的S-ESE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强内涵建设的突破口,强化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方面,始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技能训练为重点,既强调职业通用知识与技能,又重视培养特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设计,将培养目标分解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三者相互渗透、密切结合的统一的教学体系。

二、找对方法,循序渐进

(一)整合教学内容,强调实用、够用

高职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不能不分轻重,面面俱到,而是要遵循高职高专教育“以岗位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按照教学过程的实际要求进行概括和总结,对经济法教学内容的进行取舍和整合。我将经济法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方面:法律基础理论、经济实体法律、经济程序法律。

(二)议案学法,模块化推进

我将经济法教学任务的68个课时,分为四个教学模块,以模拟诉讼的方式逐个推进:第一模块:民法案例诉讼16课时,包含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合同和担保;诉讼时效等。第二模块:公司法案例诉讼20课时,包括公司设立条件;公司章程的章程制定;公司的经营过程等。第三模块:劳动合同法案例诉讼16课时,包括劳动合同的拟定和劳动仲裁等。第四模块:知识产权法案例诉讼,16课时,包括商标权、专利权和著作权等。

(三)突出能力培养,实现岗课对接

1.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应创新现有的法律教育理念。传统教育模式没有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思维能力作为培养的目标,这一理念直接影响整个教学体系。因此须首先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全面的以养成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其次,应完善法学教学课程体系。全面的法律思维应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的思维能力,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以法律思维培养作为导向,进行多元化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模块化案例教学法将学生置身具体案例之中,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案例中的人和事进行判断和推理。

2.培养学生法律语言的表达能力

模块化案例教学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取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设计模式,以活动设计、角色参与为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模块化案例教学过程由理论到实践、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交际场合的普遍律。在每个模块中都安排了精选的案例、活动设计和测试内容,让学生用法言法语来表达的所思所想,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法律语言表达与沟通的实践过程。

3.培养学生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

法律文书是公检法机关和律师、仲裁、公证机关在诉讼活动和非诉讼活动中制作和使用的各种文书。每个法律人都离不开法律文书的制作,法官要制作判决书,检察官要制作书,律师要写辩护意见等。因此法律文书的写作非常重要。法律文书既要反映实体法规定,体现对案件处理的实体决定;也要反映程序法的规定,体现对案件处理的程序规定。模块化案例教学法由学生自己撰写状、答辩状和判决书等,为其提高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提供锻炼机会。

三、付诸实践,不断探索

下面以第一模块为例,对整个模块化案例教学法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说明。第一,确定班长为本次模拟法庭的总导演,再把班级同学分成3组,各组选出组长1名。明确导演职责:监督、检查各组任务完成,观察各组成员对案件讨论和材料准备的参与情况;负责各组之间联络和协调,注意各组任务的衔接和配合。明确组长职责:组织组员讨论案件,收集、总结组员观点,负责庭审材料和道具的准备;负责对本组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和具体贡献进行评价。明确各组成员职责:立足本组角色定位,每个成员积极思考、发言;梳理发言内容,形成完整、严谨的观点材料。第二,给出案例和问题,各组研究案例、思考问题、总结观点、相互点评。精心选取案例,要求精确、恰当,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针对性,能强化经济法教学的目的性。提供案例:甲、乙、丙、丁是朋友关系。2000年3月1日,四人同桌喝酒。席间,甲、乙签书面合同,乙向甲借款一万元,借期一年。丙签字愿做保证人,丁签字愿以自有房屋做抵押。2000年3月5日,甲将一万元现金交付于乙。此后无话。2003年3月3日,甲要求乙偿还一万元借款并支付三年的利息,乙声称已过诉讼时效,不愿还款。甲遂要求丙、丁承担责任,也遭拒。2003年3月10日,甲将乙、丙、丁人告上法院。提出问题:(1)如何认定甲、乙、丙、丁的主体资格?醉酒状态是否影响一个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为什么?(2)甲、乙之间的合同是否成立?是否生效?乙是否要还本付息?为什么?(3)乙声称已过诉讼时效是否有法律依据?为什么?(4)甲、丙之间的保证合同是否成立,丙是否要承担保证责任?为什么?(5)甲、丁之间的抵押合同是否成立,丁是否要承担质押责任?为什么?(6)法官该如何判决此案?第三,抽签决定三组的角色分配:原告组、被告组、法官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各组内部再分工,准备庭审材料:状、答辩状、判决书等,指导老师在各组准备过程中,对其分别辅导。步骤如下:①各组立足本组角色背景,再次研究案例和问题;②各组寻找出对己方有利的法律依据和证据;③原告组根据案例写出状一式三份,自己一份,法官、被告各一份;④被告组根据状写出答辩状一式三份,自己一份,法官、原告各一份;⑤法官组根据状、答辩状写出判决书一式三份,自己一份,宣判后发原、被告各一份;⑥各组写出发言稿,准备证据材料、标牌、法槌等;⑦导演组织排演,各组就排演中出现的问题讨论修改。指导老师老师参与讨论,适时引导。第四,组织庭审。各组推举表现优秀者代表本组参与庭审,分饰原、被告及其诉讼人和法官、书记员、法警。将教室布置成法庭,严格按照庭审程序进行。第五,导演点评,根据表现情况给组长打出参与此次模拟法庭的得分。组长给组员打分。第六,老师点评学生表现,指出成绩与不足,将相关法律知识和技能再进一步系统化阐述。①点评合同成立与否等实体法律问题;②点评庭审过程中的法律程序问题;③点评法律文书的写作问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