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幼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04:1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男幼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男幼师论文

篇1

    南通沿海小游艇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较小

    南通沿海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如:深水泊位较少、沿海水域缺少大型观光旅游风景点、沿海水域由于自然环境原因水质暗黄观赏效果较差、腹地经济发展相对其他东南沿海城市较为落后、处于游艇发展较为成熟的大型城市上海边缘等原因,决定了南通沿海游艇产业目前以小型观光游艇为主不适于发展大型豪华游艇。

    目前南通沿海取得合法资格在营运的游艇公司仅有海门东灶港滨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所属“蛎蚜山7”、“蛎蚜山8”两艘游艇。如东金海岸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的“金海岸1号”和“金海岸2号”两艘小型游艇,由于未取得相关营运手续被禁止营运,南通鲜之源海滩休闲发展有限公司的“鲜之源5号”、“鲜之源6号”未依法取得相关部门核发的营运手续被海事部门勒令禁止运营。另外,启东吕四大洋港存在少量的摩托艇从事载客营运。

    2、船员构成杂乱

    目前南通沿海的小型游艇船员构成呈现五种状态:一是海门东灶港滨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所属的“蛎蚜山”系列小游艇,在长期的海事监管压力下逐渐按照要求配备符合船员,基本能达到营运要求。二是个人拥有游艇,目前南通地区个人游艇数量较少,所以海事监管比较到位,个人游艇基本上都取得合法操作手续,但是随着近年中上等收入人群增加,未来5-1万左右的钓鱼艇、帆船等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私人游艇持证情况监管压力将不断增大。三是如东小洋口风景区开展的小游艇业务,因为缺乏有效的营运手续,一直被海事部门禁止营运,处于无稳定船员队伍状态。四是在江苏沿海各地小范围存在的由于近年沿海渔业资源减少造成部分渔民偷偷利用渔船载客出海观光旅游,避开各级政府机关监管,其船员多为渔船船员。五是沿海局地有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海事监管点多面广力量不足的缺陷购置摩托艇、冲锋舟、小舢板等从事观光旅游项目,操作人员几乎都没有取得海事颁发的船员任职资格证书,存在严重安全问题。

篇2

论文关键词:云南 文化产业 演艺业 优势 

 

近年来,伴随云南旅游业的扩大发展和持续升温,文化产业日益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其中旅游演艺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由此激发了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新兴旅游演艺市场的勃兴,已经成为云南文化产业中引人注目的新景观和新增长点。从产生初期到如今,不论是景区内的小型旅游表演还是大型的实景演出,其带来的效应和作用是独特且显著的。 

 

一、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云南拥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宝贵财富。其中,云南民族民间传下的舞蹈品种1095个、舞蹈套路6718个,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云南民族舞蹈都属中国之最。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云南省共有37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这两个名录。新公布的两项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别,如传统音乐——姚安坝子腔等;传统戏剧——滇剧、佤族清戏等;传统舞蹈——傣族象脚鼓舞、彝族打歌等。此外,云南民族民间曲调歌谣更是丰富多彩,甚至连人们说话发音都是一种奇妙的乐音,正所谓“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云南映象》作为云南文化产业产品项目最具代表意义。著名白族舞蹈家杨丽萍用了一年多时间,深入云南,走村串寨,甄选了具有典型云南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舞蹈及音乐元素,用了15个月的时间精心排演,以独到的视角和想象力,倾力构架了一台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通过把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与现代艺术构思进行有机融合,集中展现了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不难看出,《云南映象》正是通过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提炼才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情,同时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生命力。“原生态”是《云南映象》独有的特质,是区别于其他演艺产品的一大卖点,同时也是产品本身的魅力所在。“原生态歌舞集”的命名既体现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艺术体征和风格,又能产生较大的市场吸引力。 

《云南映象》中70%以上的演员为土生土长的本土演员,包括了彝、白、哈尼、布朗、藏等少数民族,他们来自云南各地州的田间地头,保留着古朴的形象。这些“原住民”的质朴表演是其原生态性的重要体现。 

 

二、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及产业平台优势 

云南文化演艺产品的开发,一方面不能偏离传统,要保持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充分展示其古朴风格和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时展,忽视大众的现代需求心理和审美要求。产品的编创既要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又应体现现代大众的审美要求和心理需求,突出产品的娱乐性、体验性及赏析性的特点。通过灯光、舞美等先进舞台技术的运用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如在大型主题性旅游演艺产品中,可利用帕尼灯制作形成的立体舞台画面、布景灯营造各种各样的鲜活场景、升降移动舞台显现的动态场景等。这些科技手段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冲击力和感染力,使原始古朴的民间歌舞充满了时代感,迎合了现代市场需求。使观众无论在感官视听还是在心理体验上都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实现“注意力”与“体验”的完美结合,同时,通过此种特定的视觉效果和精神感受形成对云南的特殊印象。 

这种文化产业与市场需求的相互整合,形成了文化与旅游市场的双赢格局,为云南旅游经济带来了一片新的绿洲。目前,云南已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到云南的游客每年以500万人次的数量增加,2007年云南接待海外入境游客高达458.36万人次,全年接待国内游客高达8986.15万人次。

 

三、丰富的文化项目创新理念及内在品质优势 

云南文化产业项目不同于一般曲高和寡的艺术作品以及粗俗滥造的娱乐节目,始终坚持用创新的思想指导产品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部又一部既有传统美感又有现代感染力的后现代新结构作品。《云南映象》采取的是田间地头的原生态舞蹈跳法,但并非生搬硬套,一成不变。它将原创乡土经典和创新的舞台艺术经典整合重构,通过原汁原味的民间歌舞与经典的民族舞表演组合,构成了一种与一般民族文化截然不同的舞蹈艺术。改变了传统民间歌舞零散纷乱、粉饰造作的弊病,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精神抚慰。同时,在舞美设计上也尝试了一种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抛弃传统的具象造型,通过灯光、舞台的转换来变换场景,给人以立体感和层次感,使舞台变得极为灵动。《云南映象》根据自身特点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契合点。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融合,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新的理念更是体现在节目主创者的身上,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编创者不断为作品注入新的艺术元素和文化元素,才能使其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活力。 

 

篇3

    论文 摘要:《尤中文集》是我国当代著名 历史 学家尤中先生 总结 其近60年来研究成果的辑录。文集突出体现了尤先生的学术成就(特别是

二、 科学 的治学方法

(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尤先生的史学论著都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力作。1956年,尤先生开始了以《云南民族史》为起点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此后尤先生先后为 历史 系本科生讲授《云南民族史》、《云南的古代民族》、《云南地方沿革史》3门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讲授《

篇4

一、认清是同性恋还是同性恋倾向

同性恋倾向是青春期的一种现象。幼师学生年龄在15岁到18岁之间,正是青春萌动期,她们渴望得到同龄人的同性友谊同时,又正处在对异性的排斥或爱慕阶段,处于基本单一女生的寄宿环境中,更倾向于和女生交往,渴望情感交流,就很容易将强烈的感情投向同性。因此就有了同性恋倾向这种现象。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对立的特质。因此,影响幼师女生出现同性恋倾向、交往过密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受生理、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舆论及个体自身的综合性因素的影响。

从生理上来研究,有遗传、激素、内分泌等生物假说,周江林博士在他的论文《人脑的性别差异和变性的关系》中指出,下丘脑中有一个叫做“终纹床核中央区”的核团和人的性别自认有关系。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把男孩当女孩养,把女孩当男孩养,也可能造成了性角色的错认。

家庭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温床,是塑造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帕森斯把家庭称为“制造人格的工厂”。所以家庭环境被认为是影响“同性恋倾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于父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给孩子造成一种感觉“如果自己是男孩,父母就会喜欢”。从而有意识的在行为上、穿着打扮上刻意将自己装扮成男性,时间久后便出现性别角色的认同和混乱, 把自己当成一个男孩,行为方式就会男性化,从而发展为同性恋倾向。

3.成长经历、青春期的特点

(1)性心理矛盾与困惑。处于青春期的她们,在学习、考试、人际交往、性意识等方面存在许多迷惑难解的问题。有同性恋倾向的孩子大多会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见到同性心里砰砰直跳、脸发热、发红?为何我都这么大了发育却没有别人好?为性的问题而产生苦恼、烦躁、自卑、焦虑或抑郁心理。

(3)好奇心重,喜欢模仿、尝试。学校里有一对有较严重同性恋倾向的学生,每天形影不离,不管在什么场合她们都会拥抱,甚至亲吻,其“古怪行为”受到其他同学的强烈排斥与疏远。她们反而认为这样“与众不同”,有个性。

4.教育因素

从上面某幼师2007年到2011年连续五年的男女生比例表可看出,在幼师里男女生比例是严重失调的。

(2)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如初中升入幼师后,学习上的压 力骤减,使得学生时间充裕,精力过剩,需要找一些倾诉对象或是精神寄托。

三、如何正确对待和纠正同性恋倾向问题

1.家长方面

(2)多引导、扩大孩子交流群。若家长发现这种情况,不要过分惊异,更不要责骂,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造成他们的反叛。

2.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

(2)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更应该和学生建立平等、互敬、可以互相袒露内心想法的朋友式师生关系。不能有偏见、随意挖苦学生。一个人是否有同性恋倾向,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判断,不能轻易给学生戴“同性恋”的帽子。

3.建立正确的社会传媒舆论导向

4.个体方面

(2)要思考,要探索。做一个女性与一个男性有什么不同,社会对男女的行为规范各有什么要求,自己如何欣然接纳自己的性别?可以观察周围的人,也可以与同学朋友讨论,还可以向自己信任的成人请教,或是到文学艺术作品中去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2]马志国.怎样才能改变同性恋倾向.校园生活·社会综合版,2007,(12).

[4]刘达临,鲁龙光.中国同性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6]杨东,吉沅洪.实用罗夏墨迹测验.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74.

篇5

【关键词】幼师 语文 朗读教学

当前,幼师语文课程被边缘化,重技能轻文化现象的存在,使得许多幼师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艺术类学科教学中,忽略了文化课对于幼师学生就业的实用价值,对语文、数学等学科采取应付的态度。除此之外,一些幼师校重点强调学生一技之长的培养,对文化课程关注不高,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致使语文学科无法发挥教书育人的积极作用。要实现高效的幼师语文朗读教学效率,就要改变这些错误的观念,除了要了解幼师专业的培养需求,还应对语文学科的一般特点进行细致研究,结合幼师学生实际,上有特色的幼师语文朗读课。

一、针对幼师学校女生人数多的特征开展语文朗读教学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幼师语文朗读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与品味,同时也要以敏感而细腻的感悟能力,去感知文章内容,读出真情实感。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在语言能力方面,男性与女性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但总体上呈现出女性语言能力高于男性的现象。具体来说,在词汇积累上、Z句表达上,女性掌握词汇更加丰富,表达过程更加流畅,对于事物的叙述与描写能力也比男性更胜一筹。基于女性在语言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幼师学校女生人数特征,朗读教学的开展应更符合女性心理特征,帮助幼师学生完成语文以及知识积累,提高朗读教学效率。

在幼师语文教学中,读、背、写是最为常用的知识储备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在幼师语文课本中,有非常多优秀的名篇佳作,通过引导幼师学生对这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进行朗读,对相关篇单与片段进行背诵,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在幼师学生群体中,女性学生多偏于感性,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这些特征主要源于女性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女性侧重于形象思维以及情感记忆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文本的记忆。通过对文本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幼师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些文本形象进行虚拟还原,在这一过程中,深化朗读感情,自然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兴奋状态,完成语言以及知识的积累,提高朗读效率。

二、创造愉悦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在幼师语文朗读教学中,创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积极投身于学习过程之中,激发起强大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幼师语文朗读教学过程是将平面文字转变为立体有声语言的过程,在朗读中,通过语调的转换,或轻、或扬,将文本内在情感进行生动的表现,有效的弥补了平面文字对于情感表现的不足,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情感距离。幼师朗读教学中,几种常见的朗读方式如范读、齐读、点读等都有不同的功能与适用范围,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朗读方式选择,创造出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在教师进行示范性朗读时,教师要着重朗读技巧与朗读情感的示范,在范读中,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引感上的共鸣,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在进行齐读时,根据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安排朗读能力较强学生进行主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进行伴读,针对一些朗读热情不高或者羞于开口的学生,要进行适应的鼓励与锻炼,使之更多的参与到朗读中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齐读的方式,可以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尤其是在读一些感情充沛的散文与议论文时,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共鸣,极大的提升了朗读教学效率。在进行点读时,选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对其朗读能力进行肯定同时树立榜样效应,从而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到朗读中来。同时,适当的点读不同朗读水平学生,及时发现较为普遍问题,开展针对性指导,提高朗读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形式丰富课堂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扮演文本中的不同角色开展朗读,以带表演性质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直观理解文本内容,极大优化了氛围,吸引学生参与热情。除了上述几种朗读方式,还可以通过轮读、接读、对读等朗读方式运用,结合不同文本特点,不同教学环境,选择适当的朗读方式,实现最大限度的朗读教学效率。

三、强化朗读职业能力,

幼师学校学生的就业方向为幼儿教师,其职业要求幼师学生必须掌握标准规范的普通话,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满足幼师职业教学需求。在幼师语文朗读教学中,要关注幼师生的职业特点,关注朗读教学中学生的语音练习情况,强化其朗读职业能力。在幼师语文教学中,文本中的字、词、句中包含了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轻重格、儿话等语音现象,在朗读教学开展中,教师要积极正视学生的朗读状况,对学生朗读中的语音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纠正,在朗读中达到提升幼师职业技能的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幼师学生学校的性别特征以及就业特征,在幼师语文朗读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到朗读教学对于学生今后就业的影响。在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教学,积极创造多种朗读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通过大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朗读水平提升,满足时展下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敏. 幼师语文朗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篇6

【关键词】幼师语文;写作能力;现状;原因;策略

G623.2

作文教学是幼师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感到作文写作是最为头痛的事情。不少幼师语文教师也是感到非常棘手,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很多的作文素材和作文写作的方法秘籍,依然不知道作为如何选用材料、组织语言、结构文章,写作的作文观点不鲜明,主题突出,语言干瘪。作文课上学生费尽心机,教师呕心沥血,到头来很多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作文好坏,不知优秀的作文标准为何物,不知如何才能写作优秀的作文,更不知将来如何教给学生写好作文。本人结合多年的幼师语文教学,在此探讨一下幼师学生的写作现状和能力提升策略。

一、幼师学生作文能力低下现状成因分析

1、写作兴趣缺失

很多幼师学生作文能力较低源于没有写作兴趣,没有写作冲动,更没有写作的灵感和热情,也就谈不上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不少学生没有写作的基础,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好和习惯,不能从写作中找到乐趣,也就无法从中得到更多的成功和收获,没有体会到写作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理慰藉。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批评多鼓励少更是让学生对作文畏惧三分,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能力不升反降,写作优秀的作文、培养良好的写作能力成了天方夜谭。

2、学生生活单调

生活是最好的写作源泉,阅历是保障写作宽度的前提,感悟是作文价值深度的关键保障。现在的幼师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内容,没有实实在在的现实实践,缺乏广泛深入的社会历练,也就写不出真正的真情实感,也就很难写出体现个人思考认识思想的作文来。很多的幼师学生生活极为单调,整天过着从吃饭到上学再到睡觉的生活,有些空闲时间就是泡在网上聊天,即使阅读一些东西也都是碎片化的微信或者微博内容。学生不能深入社会生活,也就很难真正会有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也就没有要写的表达的内容,因此,翻看学生的作文没有厚度和深度,偶尔几个句子也是从网上反复转载的内容。

3、阅读范围狭窄

学生只有大量阅读,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得到更多的感悟,才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作为写作的基本思路、语言运用的基本方式、写作手法的应用方法,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写作活水。幼师学生少有时间能够阅读书籍,也不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书籍,进行心灵对话。有点时间用来看一些《甄执》“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以及韩剧,男生有时间则是上网、打游戏、QQ等,很少有时间来阅读散文品味生活,吟诵诗歌陶冶性情,阅读小说感悟社会。学的作文别人一般看不懂,本人也认为缺少知音,其实完全不知所云,本来就是无病。

二、提高幼师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基本策略分析

1、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能够引领学生去尝试写作、主动表达的最好内在驱动力,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写作,就会不停的来书面表达。幼师作文教学把兴趣培养放在首位,有兴趣,有热情,就会有动力,就会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就能写作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能在写作学会运用语言。掌握基本的文章架构方法,就会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能够在记叙文写作中注重六要素的展现,叙述事情讲究波澜起伏,认识问题有深度,表现主题有高度。写作议论文能够做到有理有据,能够让人信服。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写作,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有感而发,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真实性。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能够得到更为直接的情感触动,思维调动,能够深入思考,写作有见地、有思考的作文。合作探究法作文教学,很多学生不是从何说起,不知要写什么内容,感到无从下手,通过合作探究,围绕相同的问题或者话题,学生相互探讨,不断丰富素材,不断拓展思路,相互借鉴,让没话说的学生有话说,让有话说的学生好好说。激励展示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表扬,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自信;给写作较好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投递发表的机会,激发更多人的写作热情,营造较好的写作氛围,以此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2、鼓励学生阅读和实践

学生要想写作好文章,要想表达自如得体,需要更多的阅读,广泛涉猎,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掌握更多的语言材料写作技法,得到更多的思想感悟,学会从书本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为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思想进步、情操陶冶、道德提升、写作进步的优秀读物,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悟,找到更好地表达个人感悟的词汇和句式。很多学生也有一定的想法和感悟,也有非常强烈的情感,但是就是不知如何表达,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表达总是词不达意。生活的感受、人生的体悟很多都是很相似的,尽管具体的事情和时代不同,最根本的生活滋味、人生味道都是相同的,学生阅读他人的作品,就能找到共鸣,就能找到表达自己情感思想的词汇。比如,朱自清的《背景》中父亲买苹果的细节可能生活没有,父亲表达对子女关爱的心情却是一样的,儿子对父亲的感悟也是相通的;小说《边城》的时代背景没有现在不一样了,具体生活也不一样,但是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爱情在现实中却是在不断重新演绎,天保和傩送的兄弟情在现实中都是一样的,爷爷对翠翠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也是充满了学生的生活世界。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很好地感知,找到情感的共鸣,借用相应的词汇和句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更为直接的体验和感悟,在实践中不断捕获灵感,写出真性情。

3、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通过阅读不断输入更多的信息,以写作来更好地输出。幼师语文阅读教学应和写作联系起来,写作训练需要和阅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学会模仿,学会搜集素材,在写作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应用。阅读摘抄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句段,模仿较好文章写作构思,以此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比如,让学生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在感知古都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天的果树等等画面之后,体会作者强烈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学习对比鲜明的写作手法以后,让学生学习模仿,选出具体的画面,表现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读写训练学生热情很高,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篇7

还记得初为人师的我第一次登上三尺讲台时,内心充满了激动和自豪,但是面对连五线谱都不认识的学生,面对简陋的教学环境,我开始怀疑我的选择,但是教师的职责再一次唤醒我,越是这样的学生,不就越需要老师来教会他们做人,教会他们知识,使他们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吗?

于是,我就细心观察每位学生,因材施教,我大胆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们建立起平等、团结、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终于,学生们喜欢上了我,喜欢上了这门学科。我的钢琴课先后被评为省、市级优质课,我撰写的钢琴论文也多次在国家、省、市的论文比赛中获奖,课间在与学生的聊天中,从无数个童心未泯、天真活泼的学生的眼神中,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成才的渴望。

在我所教的幼师班里,有位叫××的学生非常好学,她的理想就是考入高等的音乐学府,但是她的家境却十分困难,买不起钢琴,望着孩子求知的目光我决定每天晚上带她到我家里来练琴,不知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不知错过了多少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也不知道多少回被年幼的儿子称为坏妈妈,终于,在三年后的八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当她拿着沈阳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气喘吁吁地跑到我面前激动得说不出话时,我却比她先流出了幸福的泪水,我也再一次感到人民教师的无私奉献带给我的无限欣慰和自豪。教师尊重学生就是要公正、平等的对待他们,曾经在音乐班有个男生,平时上课时不爱练琴,检琴时经常不及格,可是在一次检琴中破天荒地弹的很好,我给了他一个高分,而且当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课下他对我说:“王教师,那天你表扬我,我一晚上没睡觉。”望着他那认真的样子,我想笑又憋住了,说:“希望你再接再励,坚持下去。”“谢谢您,王老师。”说完做了个鬼脸跑开了,我的心也像吃了蜜似的甜丝丝的。打那以后,他有了明显的变化,上课时认真练琴,还经常向我提出问题,于是我就经常鼓励他,给他讲育童学琴的故事,最后,由一名后进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好学生,还在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也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该是多么重要啊!花朵需要阳光的哺育,孩子需要母亲的呵护,学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

篇8

关键词 女子高校 本科学前教育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20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of Women's College Undergraduate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LUO Zhihui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All courses are for personnel training services, course structure is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qua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Our undergraduate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goal by training teachers in turn train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preschool classroom teachers, training repositioning objectives inevitably bring adjustments undergraduate pre-professional curriculum. Women because of its unique emotions, caring, good commun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traits,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long been the main force. While experts called for preschool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gender, but because of the constraints concep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factors, this situation a long time it will not be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refore, pre-schoo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of Women talents,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women's undergraduate college curriculum is still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 women's college; undergraduate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都将教育改革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各国在竞争中采取的一项共同的战略措施。2010年底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幼儿教师素质的养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包括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两个大的阶段。在我国,幼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职前培养来进行的,在这种背景下,推行促进幼师生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改革与优化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尤为必要。

1 女子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优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1 本科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必然带来课程设置的调整

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目标必须以课程的设置来实现,不然就会限于空想;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托,否则就没有意义。当培养目标发生变化时,课程设置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学前师范教育体系主要由两级构成:一是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直接为幼儿园培养一线教师;一是学前本科教育,主要为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培养理论教师和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因此,学前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则以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课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

如今,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对学前教育的师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发展对综合素养高、学历高的“双高”学前教育专业人员需求旺盛。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已经从数量的补充过渡到质量的竞争,“学前本科学历”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招聘教师的准入条件之一。然而,目前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和具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人才却十分缺乏。据2010年湖南省学前师资调查表明:我省一半左右的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为中专、大专学历,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7%左右,还有约1/3的是初、高中毕业生;高达42.47%的幼儿教师未评定职称,高职称教师更是少之又少。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变为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学前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家庭教育咨询与指导、与儿童生活和成长相关的各种产业的从业人员。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必然带来课程的调整,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观念轻技巧、重学历轻能力的课程体系。

1.2 单一的课程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多样性学前人才的需要

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为广大群众认知,学前儿童入园难的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陆续推出各项政策和指导性措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机。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学前教育已突破传统的单纯的幼儿园教育范畴,向与婴幼儿相关领域拓展,如胎教培训、亲子园、幼儿个性化培训(智力、情商开发等)。而在目前状态下,国内学前教育人才相对单一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对新时代高素质、多技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进入中国市场急速成长并且迅速发展的各类国际幼教品牌工作发展的需要。

1.3 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使本科学前学生入职适应期过长

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重理论轻专业技能。近年来,我国学前师范教育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原来处于三级师范的幼儿师范学校纷纷并入高等师范院校或升级为各类教育学院,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输送合格资转变为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去幼儿园担任一线教师的高校毕业生往往存在工作上手慢、专业知识不够过硬、理论实践脱节,导致了本科学前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的状况,无法良好适应学前一线的工作,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面临着“不如幼师生”的尴尬,高校毕业生并没有受到预期的社会欢迎,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学前本科教育专业大学生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呢?我们认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其首要任务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师队伍,而更新课程体系便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方法。

1.4 在一定时期内,女性幼教人才是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在以女性为主的幼教行列中已出现男教师。有资料表明,日本幼儿园男性教师的比例约占7%,美国幼儿园男性教师的比例约占10%。而在我国,近年来不少地区的幼儿园也开始引进男性幼师,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男性幼师已经不是特殊群体,他们正在幼教一线上默默地耕耘着。虽然很多专家呼吁应该关注幼教的性别构成,大力培养男性幼师,但女性由于其特有的感情细腻、富有爱心、善于沟通和表达等心理特质,长期以来都是幼教事业的主力军。由于观念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较长时间之内,这种状况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据教育部2010年统计,全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为1144225人,其中女专任教师为1120836人,占97.96%。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男教师比例仅为1%。因此,研究女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依然非常必要。

2 女子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优化

2.1 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应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即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从学校的特色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具体来说:第一、从社会需求出发。所有的学校都有服务社会的义务,但不同类型的学校服务社会的方式应该是有差别的。女子高校的定位一般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服务社会的方式就是为社会培养一线人才。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面向时代、面向社会,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相连。第二、从学校的特色出发。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的角度来看,女生和男生之间都是有很大区别的,女性性别的特征和优势在于其右脑比较发达,思维上特征表现为比较感性和直观、语言能力和形象思维较强,女学生富于情感,对生活实践活动有兴趣,易投入等特点。因此,女子高校学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针对女性的特点。第三、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课程设置应当围绕学生适应现实和应对未来设计所需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充分考虑设置的课程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究竟有多大的作用等状况出发。

通过以上研究,女子高校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主要有以下四个模块: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集中实践环节。(以湖南女子学院为例)

(1)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素质系列课程、身体素质系列课程、文化素质系列课程、女校特色系列课程四个部分。在这类课程中,尤其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与优势,开设了一系列文化素质课程和女校特色系列课程,如投资与理财、就业指导、合唱艺术、创业学等,现代礼仪、女性学、家庭生活科学、女性教育学、女性成才学等。这类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旨在拓宽女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生活的适应性,提高生活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和性别意识,提高女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2)学科通识教育基础课: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大类通识课程,如教育心理学、生理解剖学、中外教育史等。这类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

(3)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在这个模块,我们根据学前教育机构的需要和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出发,做了比较大的调整。第一、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了艺术类课程(钢琴、美术、舞蹈)的课时,通过艺术类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技能技巧,重点放在幼儿歌曲弹唱和伴奏、幼儿舞蹈创编以及儿童画创作、手工制作和幼儿园环境布置等方面,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第二、增设专业方向选修课课程和专业拓展课。专业方向分为学前英语类模块、学前教学法类模块、艺术类模块、学前理论类模块,专业拓展课有奥尔夫音乐、民族乐器、0-3岁婴儿教育、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职业规划需要来选择课程,一方面,有利于充分挥学生的个性,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多样化学前人才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集中实践环节。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一大缺陷就是实践性课程薄弱,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和内容显得十分重要。湖南女子学院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除毕业实习外,增加了保育和保健见习、教育见习、教育调查、幼教宣传和咨询、课程实习、教育实习,使实践性环节贯穿教学全过程,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缩短与学前教育机构之间的距离。

2.2 改善课程实施途径 (下转第48页)(上接第40页)

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因此,教学模式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重要的一环。

(1)改革理论课程的教学。过去学前理论课程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收效甚微。教学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但从本质上说,是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应该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前专业理论课既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除必要的课堂讲授外,还应该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专题讨论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实习式教学、情境教学、尝试科研等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幼儿教师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也日益提高。女子高校本科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确立实践教学目标、建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实践能力考核的教学评价体系。

2.3 优化课程评价方式

既然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改变,那么对检测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是以试卷考试为主,主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却很难看到。所以,在教学评价方面应以试卷考核与实践考核有机结合,试卷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其中实践考核可包括:社会调查、案例分析、模拟教学、成果展示等,这种考核方式才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设置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合理与所培养人才的素质高低紧密相关。我国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培养理论教学教师转向培养学前教育机构一线教师,因此,学前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进行相应调整,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对学前人才的需要。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1】315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强.大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关系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9

一、政治思想方面

高尚的师德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德高为范”是本人长期信奉的理念。所以,本人努力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三个代表”等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与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始终保持一致。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不断提升并净化自己的心灵。关爱学生,快乐成长。出满勤,干满点,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教学工作方面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做到为人师表的同时,还要“学高为范”,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打造自己的教育教学实力,做到既育人又教书,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在教学中,全面执行新课改方案,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树立全新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积极主动采用多媒体等新的教学工具,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科研方面

篇10

【关键词】价值取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近年来出台了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措施,特别是推出中职教育免费政策,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而农村职业教育更是弱中之弱。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中,农村劳动力的价值取向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农村劳动力价值取向的现状

当前,由于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观念交融,农村劳动力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多样化,主要是对政治理解多元化,但是权利意识增强,经济利益尤其重视,更加务实理性。这两方面的观念导致教育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上来说,认为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方式,但是更为现实的是会考虑教育是否对就业有帮助,对职业教育尤其是要求职业学校能够让学生学到技术,为就业增加筹码。经过调研发现,农村职业学校招生难,因为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和学生都希望学到真正本领,如果考上普通高中,再考上大学,毕业后就有更多的机会找到理想的工作,以改变世代为农的命运。只有在进入普通高中无望或者家境贫困的情况下,农民才肯将子女选择上职业高中或进职业学校,目的是混个国家承认的文凭,增加到城市就业的机会。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分析

为适应农村劳动力这种价值取向,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关键在于使得农村职业教育要贴近农村实际,发挥农村优势,真正繁荣农村职业教育。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农村职业教育走怎样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融合化”发展模式是符合当前农村劳动力价值取向且符合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较好的路径,具体就是走专业“融合化”,专业和文化“融合化”,升学和就业“融合化”,即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适应农村就业的专业,在新生入学普通高中的第一年和第二年,适应农村就业的专业不分对象,每个学生都要学习,以学分的方式修满一定的学分作为职业技能学业水平考核合格。目标是将农村学生培养成为既懂多门专业技术和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合格劳动者。具体做法是文化课程和多个专业课程按一定的比例开设,使每个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又能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既使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学到了农村就业的本领,又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造打好了扎实的基本功。因为,采取农村职教与普通高中“融合化”发展模式,可以融文化知识学习与兴趣爱好选择为一体,让学生进行1-2年的“融合化”学习,既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又能发现兴趣特长,为今后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

(二)“融合化”学习的具体形式。在“融合化”学习专业的过程中,学校应开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为主的旅游、花卉、幼师、计算机等专业,在第二年的“融合化”学习专业的同时,学校设立相应的专业社团,让有兴趣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进一步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进一步较全面地获取相应专业知识,使其逐渐形成专业走向。到第三年的学习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基础向“专长化”培养,开设文科班、理科班、体育班、美术班等对口升学班、计算机班、旅游班、花卉班、幼师班,集中精力攻一门专长。总之,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的三年课程流程为:高一“融合化”,高二“融合化”兼“社团化”,高三“专长化”。这种培养模式,既符合学生兴趣发展规律,更符合农村职教实际;既培养了学生多专业素质,也培养了他们的文化素养;既可以满足学生升学愿望,也可以满足学生就好业的需求;既克服了农村职教空洞化的现象,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克服了农村职教“城市化”倾向,也解决了农村职教招生难问题;既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满足当前家长价值取向。我们要面向农村学生,面向当地农民,面向当地农村市场,做活做优对接当地市场。只有做自己的特色专业,只有做自己的优势专业――“农”字专业,只有零距离就业,农村职教才有活力,农村职教才有生命力。

(三)“融合化”发展模式的意义。农村职业教育不能像城市职业教育那样开设专业,应该按照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进行培养模式设计。如果按照城市职业教育那样开设专业,不能针对农村劳动力的价值取向进行专业和教学设计,会导致农村职教招生难,就业难,导致农村职教失去活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按照党和政府的教育政策,围绕当地企业需求,围绕当地农村,农民、学生需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才会有广阔前景。当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单一的专业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而空洞的多专业也不能使农村职业教育走出困境,走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职业教育“融合化”发展模式是农村职业教育当前切合实际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翟学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类型、转型及其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1999,(4).

[2]张志忠.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J].《浙江日报》2009年07月06日.

[3]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出版社,2004.

[4]周 予.新时期中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沦为,2008.

作者简介

刘清林(1978-) 女,江西萍乡人,硕士,江西科技学院讲师。

吴章荣(1975-) 男,江西修水人,硕士,江西科技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