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01:5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教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教师论文

篇1

对心理教育的角色认识有助于教师提高对自身完善紧迫性的认识。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不亦乐乎。现今的教师首先要构建内心世界,树立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这样才能教育学生修身,使其心理健康。教师要扮演好心理教育的角色,就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充分认识自己。即完善自己的道德观念体系和认识结构,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工作中学会用别人的眼光看世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还要有全新的教学工作模式。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位教育学家认为,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3R”(读写算)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他又新增了“2R”(尊严与负责)教育———善行教育、人格教育。由此可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先教会学生做人(如何尊重别人,爱护集体和行为规范),再教会学生做事(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这应是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思路,也是教师应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只有教师认清了心理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把握了正确的教学工作模式,才能真正理解心理教育角色的内涵。

2.体育教师心理教育的角色行为

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这是体育教师角色行为的正确体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之前,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也就是要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学生有哪些心理需求和心理障碍。这样就容易掌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就能真正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需求,渴求友谊,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或认识上存在偏差,对于自我表现受到别人非议等。这样就造成学生心里矛盾重重,对其成长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从心理发展上说,此时的学生特别需要教师帮助,直至他们走出误区。作为扮演心理教育角色的体育教师来说,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矛盾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在深层次上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篇2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输出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能是被动地进行学习,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课程的教学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充当“帮助和引导”的角色,即充当传道者的角色、智能开发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朋友角色和探究者的角色。

教师只有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教学中体现出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搞好“教学反思”

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善于探索,一个是善于反思。换句话说,反思可以促进一个人的成长。注意培养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点是教师尤为要注意的,重中之重是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积极养成“教学反思”的职业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特别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总之,重视并搞好“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自我监控的能力,这也是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重点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共同辅助,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教师要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和教育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对于其他教师的教学也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篇3

法律必须赋予作者销售作品复制件的垄断地位,排除来自他人的竞争。激励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作品的复制权和传播权,但用来论证演绎权的正当性时却遭遇到了许多质疑,这些质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常情况下,演绎作品和原作并不会形成市场竞争,不会影响原作获得市场回报的能力,因而也不会损害原作作者的创作动力。甚至有些演绎作品反而能促进原作的销售。比如美国著名的SAT案中②,被告就证明了其在销售原告电视剧seinfeld的演绎作品SAT(SeinfeldAptitudeTest,一本刊载有关seinfeld剧情细节的测验题的小册子)之后,原告电视剧的收视率反而因此上升了。

第二、至少在原作创作时,作者无意进入的演绎市场相关的演绎权,与激励原作的创作没有关系。比如,某些新开发的演绎作品市场是作者在创作时所无法预料到的,因而,作者并不会期待从这些市场中获得利益,那么这些市场的利益就与激励创作没有关系,因而不应当为作者独享[3]。

第三、通常能进入演绎创作阶段的作品均是大获成功的作品,那么原作获得的收益应足以激励创作。比如说,有学者指出动漫电影的著作权不应当扩张至动漫角色的玩具市场,因为一旦某个动漫角色具有了玩具市场开发价值,那就意味着这个动漫角色所属的动漫作品必定是一部卖座的作品,从而相应的动漫角色才会成为一个广为大家熟知和喜爱的具有商业价值的角色;而动漫作品的著作权人从动漫作品中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激励了[4]。

第四、即便演绎权能够激励原作创作,但是也可能会抑制演绎作品的创作,两种效果会相互抵消。如Lemley教授认为,演绎许可市场的实际状况,如交易费用、不确定性、寻找演绎者的困难等等将导致演绎作品生产不足[5]。尤其是在后现代艺术的创造过程以及计算机辅助创造中,大量借鉴已有作品进行创作的艺术将需要的谈判和许可费成本会从根本上阻碍该类艺术的发展。此外,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人人都是创作者,人人都可以在其博客上借用他人图片、文字,融入自己的表达中,传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那么演绎权的执行成本将无比高昂。其对原作的鼓励的正效应就一定高于其对演绎作品的压制的负效应么?总之,“演绎权很有可能减少演绎作品的数量,所以这一权利不太可能能够促进作品数量的最大化”[6]。

各种“新实用主义”理论及其评判

面对激励理论不能解释演绎权的正当性的质疑,一些著作权实用主义者开始寻找其他的“实用”解释途径,来论证演绎权的正当性。这些“新实用主义”理论为我们审视著作权的正当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思路,值得我们关注。但另一方面,目前出现的各种“新实用主义”理论本身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足以在根本上替代激励理论来支持演绎权的正当性。目前出现的演绎权新实用主义的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种,以下一一对其进行介绍和评判。

(一)鼓励“高质量”创作理论

鼓励“高质量”创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设置演绎权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鼓励创作,而是为了鼓励社会进行“高质量”创作。该理论认为演绎权是通过如下几种途径促进“高质量”创作的。其一,演绎权的存在会促使创作资源更多的投入到原作的创作中,而不是投入到“低价值”的演绎作品的创作中[6]。其二,演绎权能够排除演绎作品领域的竞争,从而给作者足够的时间创造演绎作品,避免其粗制滥造[6]。笔者认为,演绎权能鼓励“高质量”创作的两个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第一,认为非演绎作品比演绎作品的价值高的观点本身就存在问题。首先,哪种作品的价值更高,作品中原创成分的多少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因而,即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也很难说原创作品的价值比演绎作品的价值高。我们可以以一个模型来论证。作品的价值包括许多方面,比如说创作质量决定的艺术价值、市场需求决定的经济价值、原创成分的多少决定的创新价值等等。我们可以假定作品的总价值为“V”,经济价值为“M”,创新价值为“O”,其他价值为“P”,那么“V=M+O+P”③。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同一不知名作者以同样的创造水准,同时创造出了一部全新的原创电影a和一部热门小说的改编电影b。那么原创电影的创新价值大于改编电影,即O(a)>O(b)。但是在宣传成本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编电影的市场价值(M(b))很可能会远远高于原创电影的市场价值(M(a)),即M(a)<M(b),因为之前的热门小说会对改编电影起到有效的推广作用。那么,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得出原创电影的总价值V(a)高于改编电影的总价值V(b)的结论。第二,认为给著作权人预留创造时间能提高创造质量的观点,则完全忽视了演绎市场的竞争对作品质量的促进作用。“虽然到底是垄断还是竞争更能促进创新还存在很大争议,但是至少在某些领域,有可靠的证据表明,竞争是促进创新的更强的动力。”[1]而且该观点似乎假定了原作者的演绎就会比竞争者的演绎来得精彩,所以要为原作者创作演绎作品预留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原作的成功固然代表了原作者一定的创造水平,但这并不代表其他人就不能超越。而且,允许其他人参与创造,并不会剥夺原作者继续创造的权利。以保证创造质量为由为作者预留演绎权是站不住脚的。

(二)减少“租耗”理论

减少租耗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过度投资的著作权市场,“租耗”必然存在,演绎权的存在能够禁止演绎作品市场的竞争,从而减少“租耗”带来的社会损失。所谓的“租耗”,又称“租值耗散”或“租值消散”,是指在社会总收益一定的情形下,参与分配的人越多,增加的机会成本就越多,从而导致整体的不效率。比如说一个金矿能有10万元的收益,参与开采的成本是1千元,如果由一个人开采的话,社会总盈余是九万九千元。但是如果人人都可以参与的话,最多就会有100个人参与进来,每个人都花费1千元的成本,受益1000元。那么社会总盈余就变为零。同样,在演绎作品的总的市场需求一定的情况下,演绎权的设置就能够防止演绎市场的过度竞争。新的竞争者投入成本创造出的演绎作品替代了其他演绎作品的社会需求,演绎作品的总的社会价值没有增加,但是创造成本却因新的竞争者的加入而增加了[6]。而演绎权的存在则能减少演绎创作的成本投入,从而减少“租耗”粗看下来,租耗理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演绎权的正当性,但是却没有太大的适用余地。因为该理论有一个难以确认的适用前提,即著作权市场存在过度投资。显然市场的投资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供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著作权市场是否存在过度投资本身是一个需要实践不断检验的问题。而我们的立法是不可能根据变化无常的市场来随时删除或保留演绎权的。这意味着,租耗理论并不足以成为我们论证演绎权正当性的依据。此外,细究起来,租耗理论本身也存在不足。机会成本问题,在原创作品领域也是存在的,比如说同时段播出的同类题材的电视剧就会相互取代。但著作权并不控制原作市场过度竞争产生的机会成本,那它为什么要控制演绎作品市场过度竞争产生的机会成本呢?显然,这个问题是租耗理论本身无法给出答案的。

(三)其他理论

除了上述两个理论外,还有一些支持演绎权的其他观点。比如,有观点认为演绎权的存在能促使著作权人早日原作,而不是等演绎作品创造出来以后再作品[7]。在不存在演绎权的情况下,很可能作者会延长原作的时间,以为其后的演绎作品抢占时间。这种观点看似有点道理。但现实的情况是,主流大媒体档期资源越来越紧张,许多作品为抢占档期甚至边拍边播,因害怕演绎市场莫须有的竞争而压后原作的情况几乎不在。因为即便是其他作者抢先出了演绎作品,原作者在作品上设立的权威影响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排除在先演绎作品的竞争。又如,有观点认为演绎权的存在,有助于创作人或创作投资人充分了解作品的使用情况,从而根据这些情况定位和调整作品的创作方向或投资方向[8]。然信息的流通并非只能通过控制作品的演绎行为进行。在信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即便是没有演绎权,只要尊重原作的署名权,完善作品的登记制度,关注作品的使用不是难事。还有观点认为演绎权通过将演绎作品的控制集中在著作权人手中能够降低作品的交易费用[7]。这种观点忽视了演绎作品本身也有著作权,实际上是双重管制,反而增加交易费用。另有观点认为演绎权的存在能促进表达的多样性等等[9]。该观点则忽视了演绎创作者还有选择不创造演绎作品的自主选择权,等等。总之,新实用主义的各种理论虽然为我们审视演绎权乃至整个著作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但是这些理论本身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尚不足以支撑起演绎权的正当性论证。

“旧实用主义”的理性回归

显然,“新实用主义”并未担当起取代“旧实用主义”(即激励理论)支撑起整个演绎权大厦的重任。那么,演绎权的正当性基础又在哪里呢?是否演绎权原本就不应存在?抑或我们应当彻底摒弃著作权实用主义,进而转投著作权自然权利观的怀抱呢?笔者认为,答案都是否定的。一方面,“旧实用主义”并没有被击垮,激励理论仍然可以作为演绎权的正当性依据,一些认为激励理论不能适用于演绎权的观点是对激励理论的机械性解读造成的;另一方面,演绎权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确实有和激励理论不相协调的地方,但我们要做的不是摈弃激励理论另辟蹊径,而是反思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演绎权的某些制度设计是否超出了正当范围。我们应该理性认识激励理论,它不但仍然可以解释演绎权存在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它也可以成为在某些方面限制演绎权的依据,最终消除演绎权抑制创作的现象。

(一)对激励理论的正确理解

首先,演绎权对原作创作的激励主要体现在能使著作权人加大对原作创作的投入上。“如果出版商知道他能够许可他人翻译、广播、摘编他的小说,或者将小说拍成电影,并从中获得收益,而不仅仅是从小说的英文书的销售中获得利润的话,那么他在购买、创作、或者营销这部小说时就会加大投入的力度。”[8]显然,预期利润的提高,会使著作权人相应地调整投资,如加大时间与金钱的投入,从而提高创作的质量。如果说复制权的存在是为了鼓励投资的话,演绎权的存在则是促进合理调整投资[10]。有学者认为若演绎作品不损害原作市场,就不损害作者创作激励的观点,显然忽视了演绎权有激励作者加大投资的作用,有失偏颇。此外,演绎作品是否通常不会损害原作市场也值得怀疑,至少一部分演绎作品是会替代原作市场的。

其次,著作权给予作者的激励是一种整体性的、宏观的激励,是给予作者群体一种整体上的收益预期的保障,不能机械的运用到每一个具体的个案当中。首先,这种机械的个案运用本身就是不可行的。每部作品的投入都不一样,每个作者的期待也不一样,到底要获得多少收入著作权人才会有创作动力是一个不可能解答的问题。同样,特定作者在创作原作时,是否有开发某些演绎市场的期待也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法律不可能根据这种无法求证的主观状态,选择性地赋予部分人演绎权。其次,即便可行,机械运用到每个个案中的结果将会是:仅能维持最有实力且最自信的创作者进行再创作,而使大量的初入创作市场的新手从一开始就放弃创作职业。在文化创作市场,入不敷出的作者大有人在,如果他们不能期待通过今后作品的收益来弥补之前创作的损失,那么他根本就不会投入到创作中来。因此,仅从微观上保证单个作品的收益能收回本次创作成本及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学者认为原作已经获得足够收益时,根据激励理论无需保护演绎权的观点,以及认为若作者创作原作时无意进入某些演绎作品市场,根据激励理论,就无需保护相关演绎权的观点,是对激励理论的机械个案化,是不正确的。另外,有学者认为,有演绎开发价值的作品往往取得了足够市场收益的假设前提,本身也是不成立的。许多不知名小说原本无人问津,作者根本赚不到钱,反倒是靠改编电影的成功才获得真正收益。

(二)激励理论对演绎权的限制

篇4

论文摘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重断认识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担当以“学”为中心,设计教学的角色;围烧学习任务,指导愈义建构的角色;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意义建构的角色;创设学习情境,帮助意义建构的角色;组织协作学习,融合学习群体的角色;提供认知资源,保证有效建构的角色。教师的这些角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索质教育必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在这一观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它对我们重新认识教师、学生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指导我们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有着全新的实际意义。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川。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认知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的区别见表1。

显然,2种教学模式的中心截然不同,前者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强调的是“教,’;后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的是“学”。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和效果必然不同。

2对教师角伍的再认议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有了重新的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的导演和不可或缺的配角。

2.1以“学”为中心,担当设计教学的角色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以问题(或项目、案例、分歧)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学习策略、认知工具、管理和帮助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问题、案例、项目、分歧)这一核心。为此,教师要承担起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特征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提供认知工具并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管理与帮助、总结与强化练习、教学评价的角色。

2.2但当学习任务,提高次建构的角色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方法指导,尤其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师要避免学生的思维偏离学习任务,促使其形成积极而广泛的思维,最终获得准确而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举例说出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时,就有学生说糖在热水中溶解比在冷水中快。显然,溶解不是化学反应,这时教师就要让学生知道他的思维已经偏离了学习任务,并及时纠正过来。教师要在教学中设置关键点,规范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反思、升华所学知识。

2.3浅发学习兴趣,担当构建主义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完成,教师以及外界环境的作用都只能是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作用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将一套组织得很好的知识集合清楚、明晰地讲解或呈现出来,更主要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其完成意义建构。对化学学科而言,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鲜明的特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学生也非常乐于做化学实验,这是很有利于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这一功能,做好每一个实验,同时尽可能地增加一些相关的、有趣味性的实验,把某些验证性的实验改成设计性、探索性的实验,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2.4创建学习情况,担当帮助建构的角色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实际情境或接近实际的情境下学习,能充分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为了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化学这门学科内容丰富,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如化学样品、结构模型、实验操作和动画课件等,帮助学生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完成意义建构。如学到乙醉时可以找一段护士给患者打针的录像,学生都知道是用酒精消毒,因此很容易就“同化”相应的知识。

2.5协作学习,担任从合学习的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批判、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惫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有利于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种新型的协作学习关系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少一点师道尊严,少一些条条框框,让学生有话敢说;要鼓励学生质疑、思考、交流,努力营造热烈的讨论、交流气氛,在思想交流、观点碰撞中溅出灵感的火花,产生新的观点、思想;应该采用薄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究式、对话式教学方式,尽避免那种布道式的讲解教学。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角色介人教学活动中,而不是以权威者的角色去剥夺学生感悟的权利。

篇5

心理学告诉我们,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是刺激物的新颖性。如果多次重复原有的刺激,则会引起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而失去反应。某些物理实验过于单调平庸,甚至教师还未做完实验学生早已猜出结果。例如讲物体的稳度与重心位置的关系时,教师只是拿一块木板演示躺着放比立着放更稳,则给学生的信息量未免太少。不如做一个,“和尚挑水踩钢丝”的教具,用铁皮和铁丝焊成一个整体、两桶内装入铁块,使整体重心低于脚底,让‘和尚’踩到钢丝上,任它摇晃绝不会掉下来,从而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使他们一辈子难以忘怀。在讲到日光灯原理构造时,可以模拟‘千人震’的物理学史实验,把日光灯启动器的氖泡击破,把双金属片、镇流器、1.5V电池串联,再让一个小组的学生手拉手组成回路,当另一名学生以火柴烧一下金属片时,感生电动势就会使人为之一震。这时讲解启动作用,自感现象就特别亲切动人,如果再讲述十八世纪中叶,诺来特在巴黎表演莱顿瓶电击七百余名修道士的故事。就很容易使课堂气氛推向。能使现象新奇的实验是很多的,我们只要细心思考,精心设计就能使我们的教学更上一层楼,从而得以创新。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过程分解法

对于物理现象比较复杂的实验,可以人为控制其条件让它的现象一个一个地表露出来。或者虽不能分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观察。对于一闪即逝的物理现象可用闪光照片进行时间放大,用投影仪进行空间放大,以便深入观察和分析。在做完各种运动实验之后。及时地让学生观看对应的闪光照片、能使学生明白变化的细节。比如,演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时,新教师往往把物体排开的水一次倒入阿基米德小桶内,但是这种过程不够明显。如果采用先倒入一半水,然后停下来让学生观察弹簧指针指在何处,为什么未指到原处。分析清楚后,再倒入一些水。但还留下一点水未倒出,让学生观察指针还差一点未指到原来的位置,强调水还未倒完呢。第三次才倒完排开的水。这就使实验突出了重点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感到教学的新奇。从而改进了教学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实验可以采用此法进行创新演示讲解。如电磁感应实验,楞次定律实验等,而且教学效果很好。

三、自身体验法

演示实验优于学生实验之处主要在教师的示范与启发引导方面,但从学生吸收的感性材料看,从实验技能及创造能力培养看,均以学生实验为优。从长远来看,学生实验比重将提高。而演示实验比重将下降。从心理学来看,学生对演示实验是以视觉、听觉、触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进行综合感知的,因而对学生的锻炼更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放到视官跟前,一切听得见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跟前”这番话对物理实验教学是很有启发的。自身体验可以有‘学生实验’,‘课堂即席实验’及‘课外小实验’等形式,这里只对第二种叙述如下。‘课堂即席实验’,不做过多的课前准备,例如讲振动图线时,先不做沙摆实验,每个课桌两名学生为一组,一个人手持铅笔在桌面一张纸上,模拟简谐振动,另一人匀速地沿着振动方向拉白纸以模拟时间,可绘出等幅振动,阻尼振动图线。当用此法也可以模拟打点计时器做运动学实验。讲惯性时,让学生把用墨水瓶压着的纸条迅速拉出。再慢慢拉出,比较两者的不同。讲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时,用两块相同的橡皮相互挤压,观察形变情况。讲压强时以铅笔两端分别刺激手掌,体验压力效果的不同。讲声波振动时,让学生触摸自己的嗓子体会声带的振动,讲热和功时以两手摩擦体验热与功的关系;讲静电学时以钢笔塑料管与头发摩擦起电,如此等等,只要教师认真摸索,可以让学生用身边的条件观察一些现象,能收到演示实验所达不到的效果。

四、结语

篇6

1.1对高校教师工作内容不熟悉

尽管高校新进青年教师一直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但是如果对高校教师工作内容没有关注和思考,刚刚进入高校工作,会存在着不知道从何开始的问题,不清楚教师教学任务,不清楚教学事故鉴定,开展科研工作难,以及职称评审条件等问题。

1.2教学质量不高

(1)新进教师一般都缺乏教学经验,影响了教学质量。新进教师即使参加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或新进教师培训会等,但是由于这些培训周期短,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新进教师依然实战经验不足。例如,教学过程中不知道如何组织教学,把握不好重点、难点、知识点、讲解很难做到深入浅出,等等。

(2)教学基本功不到位,影响了教学质量。首先,青年教师一般都熟悉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但是对于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驾驭能力低下。表现为教学过程中单一的使用多媒体设备,即使使用板书,板书字迹不够漂亮,板书排版不合理,书写速度慢等,影响教学效果。其次,“语言病”。语言表述过程中存在着口语化,不严谨,或缺乏专业化表述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存在着“教态病”。课堂上教姿、教态不优雅,或穿着不够得体大方等问题。

1.3科研工作很难开展

新进高校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以外,每年需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科研工作的进行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在现行职称评审制度下,科研工作对于教师个人职称评定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新进高校教师工作初期教学任务一般也比较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进行科研工作,或者没有科研项目支撑,亦没有足够的经费进行科学研究。

1.4缺乏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路

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除了需要具备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教育能力,即知道育什么,知道如何育。但是高校新进教师初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用于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或思路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

1.5工作初期个人发展机会有限

提高新进教师素质影响着学校未来的发展。为此学校也制定了规章制度鼓励培养青年人进行培训、进修学习等提升自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学任务要求,或者是培训学习名额有限,或者是机会需要按教师资历排队等候等原因,新进教师工作之初一般都很难有出去学习进修机会。这与新进高校教师渴望自我快速成长提高形成了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教师的积极性。

2新进高校青年教师自我解决问题的途径

2.1对教师工作内容不熟悉的解决途径

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解决高校教师对职业的认识:每所高校都会有教师工作手册,手册中会介绍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鉴定,监考人员守则等,认真研读教师工作手册会对教师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去学校主页下载相关文件进行学习和了解;可以去学校相关办公室进行咨询,例如想了解职称评定相关事宜,可以去学校与相关职称评定办公室进行咨询,了解对于发表文章数量和质量,以及项目的要求;加入学院或人事处的网络交流群及时掌握更新的信息;教师积极参加新进教师培训会,座谈交流会增加对教师责任的了解。

2.2教学质量不高的解决途径

(1)利用假期提前备课。新进教师本来教学经验欠缺,如果教学任务繁重,更应该给自己留有足够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备课过程首先要熟悉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教育目标、学科结构、学生情况而制订的指导文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次,认真研读教材。先对教材有整体认识,后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适当调整顺序,制定课程教学进度表。针对每节课需要做好教学教案以及教学幻灯片,教案中要体现本节课程的依据专业不同而设立的教学难点、重点、知识点,课后思考题。以及准备如何导入课程内容,如何总结课程内容。在备课过程中,依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可以纳入实用性知识,趣味性知识,以及一些新动态、新发展、新发明、新见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2)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改善教学条件。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的灌输知识,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的提问,或者以讨论或汇报的形式进行教学。对于一些不容易理解,抽象的东西可以使用视频教学、板书分步骤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考虑到教学效果,可以主动改善教学条件,例如幻灯翻页笔,或教学扩音器等现代设备的利用。

(3)记录教学日志。记录教学日志这也是一种反思的行为。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大量实践证明,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的反思,那么不管其教龄多长,经验多丰富,他的素质只会停留在新教师的水准上。所以新进教师每堂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记录,并且分析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总结哪些因素是值得肯定的,哪些教学行为是值得改进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此外,还要把平时听到、看到、想到和教学有关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及时记录下来,反复进行思考,琢磨,消化,归纳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再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相信经过这样的反复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一定会对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起作用。

(4)多参加听课活动。新进教师要多听课。以谦虚,耐心和豁达的姿态向别人学习,有时间就去听优秀教师讲课。听课可以选择不同专业,或不同学院的教师,并且在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优秀教师是如何组织语言导入本节内容,如何小结,如何将内容与内容之间联系起来,课程内容的逻辑表述。学习其讲课技巧,如何合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以及如何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如何让利用身体语言。认真做听课记录,归纳总结,吸取精华为自己所用。

(5)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新进教师要在业余时间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例如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书法培训,提高板书书写和设计能力。也就是有意识的多说、多写。

2.3科研难开展的解决途径

新进青年教师来到新的环境,受到科研时间较为分散,人力、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方向不明确等问题的影响,一时很难开展科学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新进教师首先要有科学研究分段进行的思路,科研常态化,要明白高校教师不可能像学生时代有整段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需要自己找时间进行科研。其次,可以发现和培养一些对科学研究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学研究中来。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科研的开展。针对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方向不明确等问题,新进教师也可以参与到优秀的科研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同时不断探索自己的科研方向。

2.4缺乏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路的解决途径

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改善:

(1)开展教研活动。古今中外教育历史的发展证明,开展教研活动有利于教育理论的形成,教育家的培养。新进教师也需要有开展教研活动的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计划方案,将教研活动和自己平时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一个时期围绕一个专题开展研究,详细记录方案实施后教学效果的变化,经过长期积累,对资料进行整理,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或得出指导实践的科学结论。

(2)阅读名师、大师传记。新进教师要阅读名师大师传记,体会古今中外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体味他们的教育艺术人生。运用教育名家的思想理论解决和说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尝试有机结合起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会对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开座谈交流会。2个人如果相互交换苹果,那么每个人各自还是拥有1个苹果,但是如果2个人相互交换思想,那么每个人各自就有2种思想。交流会的目的就是就交换思想,互相进步,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并且有意识的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积累,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

(4)经常和学生接触。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家,所以新进教师也要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热爱学生之后更有助于激发教师研究教育理念的热情。

2.5拓展个人发展机会的途径

(1)网络课程自我学习。对于一些培训,如果没有机会参加,可以通过网站自学的方式进行。

(2)对于不能网络自学课程,那就平时做好准备,等待或争取机会。例如,预准备申请公派出国的机会,平时就要加强外语的学习,参加相关外语考试;预准备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就要了解对参会者发表文章等的要求,提前做好准备。

3结语

篇7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篇8

(一)信阳市南湾风景区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现状

关于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现状的调查包括在日常教学中制作教案的形式,上课使用的课件是否自己制作,能操作的教学媒体,会使用的工具软件,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五个问题。

1、在日常教学中制作教案的形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案有纸质教案和电子教案,通过教师使用教案的形式可以看出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情况。从调查可以看出,有57.9%的小学教师以纸质教案为主,少量使用电子教案,有30.08%的小学教师用纸质教案,说明电子教案的使用率不高。

2、上课使用的课件是否自己制作。教师日常使用的课件有自己利用编辑工具制作的,这种课件在制作的过程中融入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但是这种方法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也有教师从教育信息平台下载进行加工的,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借鉴他人课件的优点,但是目前优质的教学课件较少。调查表明:50.6%的小学教师从网络上下载并修改,这样既融合了自己的思路,又借鉴了他人课件的优点,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3、能操作的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包括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不但会使用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这样的传统教学媒体,而且还会使用计算机这样的现代教学媒体。

4、会使用的工具软件。通过调查可以看出,90%的小学教师会使用Word,55.8%的小学教师会使用Excel,69.2%的小学教师会使用PowerPoint,说明大多数小学教师办公处理软件都应经会使用。而只有25.6%的小学教师会使用Photoshop,35.1%的小学教师会使用Flash,对于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Dreamwave和Authorware会使用的教师则更少。

5、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调查表明:对于“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这个问题,只有62.7%的教师认为还可以,说明部分教师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二)信阳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现状

关于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现状的调查包括对盗版软件态度、对网上的不良信息的态度、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的看法、是否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四个问题。

1、对盗版软件态度。为了节省成本,很多人会使用盗版软件,这不仅危害了别人的利益,有时候也给自己带来很多不便。对于盗版软件态度的调查,有30.3%的小学教师认为便宜经常购买,有66%的中小学教师会偶尔购买,只有3.7%的小学教师反对盗版绝不购买,说明部分小学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较弱。

2、对网上的不良信息的态度。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中到处充斥着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毒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调查表明:对于网上的不良信息,0.5%的小学教师经常浏览,35.6%的小学教师很少浏览,59.4%的小学教师从不浏览,说明大多数小学教师对于不良信息持抵制态度。

3、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和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的看法。调查表明: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有86.2%的小学教师认为应该严厉惩罚,有12.3%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视情况而定,有1.5%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有高超技术是能人。说明大多数教师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予以坚决抵制,但也有少数教师认识存在偏差,还有待提高认识。

4、是否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有正确引导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给学生讲述网络的利弊,告诉学生哪些是道德的、文明的、符合法律规定的,哪些又是不该做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信息道德观。调查分为三种情况:有55.8%的小学教师偶尔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有13.7%的小学教师表示从来不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只有30.50%的中小学教师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弊,说明大多数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欠缺。

(三)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现状

关于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现状的调查包括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次数、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主要方式、需要培训的内容、限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最主要原因四个问题。

1、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次数。这个问题是了解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情况,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积极性。结果显示:有85.8%的小学教师都参加过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只有14.2%的小学教师从没接受过培训。说明大部分小学教师都愿意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但是还有很小一部分教师表现不积极。

2、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主要方式。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方式有很多,如,教师讲授、小组讨论、专家讲座等,还可以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中小学参加培训的主要方式是教师讲授为主、学员练习为辅,占67.6%,这说明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方法比较单一。

3、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哪里。小学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更好的实施多媒体教学或信息化教学。因此,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学习以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才能实现。大多数小学教师认为应该以“课件制作技能”为重点,占92.6%,有53.3%的小学教师认为重点应该放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上。说明培训部门不仅注重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方法,还应该注意提升教师实际的课件制作能力。

二、结论

通过对信阳市南湾风景区及相关县区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小学教师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水平比较高,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渴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但小学教师的信息意识随年龄增长呈递减的趋势。关于限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最主要原因这个问题,有74.2%的小学教师认为是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这说明硬件因素已经不是限制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信息素养意识,提升信息技能。

(一)加强资源配置和有效管理,形成常态化的保障机制

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物质保障,南湾风景区小学信息化资源配置相对落后陈旧且不均衡,校园网络、多媒体机房和教室的合理管理和有效利用也亟待加强。管理区政府应该增加教育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投资,购置较为先进的信息化软件系统,均衡学校的资源配置,尽可能地实现学校内部、学校之间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要保证在现有的条件下使各种硬件、软件通畅运行,真正服务于教学。为此,学校应该注重设施的日常维护和软件投入,并积极建设资源库,以促进精品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和评价体系是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有效推动力。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多层面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内容要求;二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此,建议学校建立各学科教师的新型评价体系,根据学科特点,把信息技术的使用细化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中,并开展优质课、优秀课件及优秀研究论文评选活动,以评比促学习,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资格认证、考核等方面敦促教师提升信息素养。

(三)优化信息素养培训内容和形式,快速提升教师信息能力

篇9

作为一所本科院校,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具有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的能力,能从事电子与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指导思想,按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增强毕业生适应性”的原则,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与层次性,注意将教学内容与科研生产实际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相关工作。

二、当前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实验依附于理论课程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虽然近些年综合性的实验有所增加,但总体看仍是重在理论验证,没有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考虑,因此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仍嫌不足。第二,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被人为分开,没有建立有机联系。学生的知识点是孤立的。各门课程实践环节比较独立缺乏相互衔接及综合运用的环节。基本上都期望到毕业设计时再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但这种效果不是很好。第三,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客观存在,体现为理论教学学时仍明显多于实验教学学时,在实践教学中缺乏更加科学的考核检查方法,使部分实验教学流于形式。第四,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在所开设的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多自主设计实验少、封闭性实验多开放性创新性实验少、单科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第五、实验教学尚未能真正地自成体系。学生在实验中难以获得创造的乐趣和激发更多的创造灵感。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认为从培养目标上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工科专业,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应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考虑。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最终确定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整体目标、分期目标及各个实验环节,形成了分层次、分阶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三、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创新层,整个系统呈金字塔结构。一是基础层,基础层实验主要包括电子工艺与装配实训、电工基本技能、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和专业应用软件等专业技能基础训练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等课程的验证型基础实验,是金字塔底座,影响面最大、最广、最深。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其掌握基本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二是提高设计层。提高设计层的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层课程实验中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可编程应用器件实验、系统仿真及虚拟实验、单片机应用实验、DSP技术及应用实验等。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具有独立完成各种小系统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应用开发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的训练主要包括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工程设计等环节。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完成较为综合的设计与开发,具有设计和开发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系统的能力,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创新能力。四是科技创新层。位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最顶层。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坚持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统一,除了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外,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机会。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使其工程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

2.创造条件开放全部或部分实验室

为了充分挖掘本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资源的潜力,给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提供环境与时间保障;也为了鼓励、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现有实验条件进行课外科技创新实验或自主实验,以调动和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进行科技创新的空间;本专业实验室在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之外,积极创造条件全天候开放实验室,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一个锻炼动手能力的良好环境,提供了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训练基地、创新实践训练场所,促进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开展。开放实验室在大学生的科技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小结

结合我校学科、专业方向及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电子信息专业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长期不懈地加强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其它方面的改革,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形成比较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体系,使我们的毕业生在电子设计技术和实践技能上占有优势。为不断提高学校电子信息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将继续努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实践教学的模式和内容,形成我校实验教学的特点和特色。

【摘要】针对我校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明确实践教学的改革应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并树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将实践教学的体系分为基础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创新层等层次,构建了一个多元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电子信息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华君,程正富,朱家富,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3-75.

篇10

从心理学的角度透析新闻受众

勒温在《拓扑心理学》中揭示了“心理场”的作用。场论适用于每一个社会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是个体内心的相应反馈。这就说明仅仅用“趣味性”、“接近性”来激发受众求知欲是远远不够的。新闻信息的和接收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基本需要和准需要相互结合的产物。

在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的反应往往是本能的,本能地传递信息,本能地接收信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新闻信息传递的本能性征在进入具体传播环境时,会出现本能接收与选择接受的矛盾。这是因为: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人们接收信息的动机不同,人们在某一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心理紧张状况也不尽相同。大多数情况下,受众会选择接受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这时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正是满足了新闻接受者和传播者的需要。

从大众传播研究的角度看,其与心理学相互延伸的轨迹越来越清晰。从个体到群体、从特殊到一般,从较小的范围逐渐拓展到更大的空间,无不弥散着受众心理研究的味道。

从现代媒体的实际收益来看,受阅者对新闻信息的取舍、好恶,关系到媒介生存和发展。简单地说就是:他们的态度会影响媒体的信息功能。所以更为透彻、主动地通过心理学去研究受众的内在需求十分必要,因为媒介所面对的群体并非都会主动表达思想,大多数情况他们以沉默的状态存在。

以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新闻互动

事件发生信息采集媒介整合新闻传递接受评价,这似乎是新闻流动的完整线路,但是形成该线路的环境是什么呢?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中有这样一句话:“新闻作用于社会,又被社会所反作用。”显而易见,社会因素是包裹新闻流动的外部环境。具体来讲,这种双向互动的原因是由如下方面构成:

首先是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遵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真实而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这是社会与公众对媒体传播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是舆论监督、引导作用。比如突发事件通常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很大影响,此时大众媒介的监督和引导非常关键,它能够有效监督政府行为,从而为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保障。

第三是促进社会稳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介营造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对于平常时期,对急需引导的民众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此时政府也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把政府的行为、态度、要求等等传达到民众当中。

第四是有效控制突发事件传播的程度、构建社会健康心态。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媒介还必须清醒地把握好突发事件的传播程度、视角、态度等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的状态、结构、心理、主流意识形态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其中产生的文化产品。毫无疑问,具有文化属性的新闻也无例外地接受着这种“反作用”,所以在新闻理论的学习中就不得不考察目前的社会形态,研究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这对挖掘新闻的社会深度极有益处。

以传播生态构建传播环境

新闻学的学习离不开传播学的知识,在新闻理论的探讨性学习中,经常会与传播学的相关知识融合,尤其是学界目前很关注的传播生态问题。

对传播生态的关注在目前的传播学界并非鲜有之事,许多学者都对此做出过分析。笔者认为,对一个地区的传播生态的研究应该从两个层面做出定位。其一是传播气候,也就是弥散、渗透在该地区的大传播背景。其二是传播氛围,即该地区特有的文化、经济、受众等因素凝结而成的具有区域传播特性的多维时空概念。这两个层面具有相互作用的能力。传播气候影响和制约区域传播氛围,同时不可忽视传播氛围的自身调控和抵制作用,对于传播气候它拥有吸收融合与排斥摒弃的自养行为。正是由于这种行为作用,对传播生态的研究既要“综合治理”又要“因地制宜”。以下图所示进一步说明:

传播生态内的层次互动

以外部圈层作为传播背景,它的特征是具有中心扩散性,从传播的核心区域逐步向外延展。但是其传播效果也会随着外散而减弱。

图中A区为传播的核心区域,信息穿透力、传播理念以及传播方法都较为先进,并以不同力度弥散在整个传播空间当中,是信息流动最活跃的地区。B、C、D、E四个区域为传播大生态背景下的单个传播区域,它们受到A区的扩散影响,同时又根据所在的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传播个性。

值得注意的是,可将B、C、D、E四个区域相对于A区的辐射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区域(如上图所示),每一个区域所受到的辐射程度不同,传播氛围也不尽相同,越靠近核心区域所受到的影响就越深刻,反之亦然。不同区域之间有时也会形成传播活动,将某些共性体现出来,可能形成更大的区域传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