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教育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04-01 00:1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警示教育发言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警示教育发言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镇××年教育教学成绩再创新高,今年中考,我镇重中上线人,升入普通高中人,中专人。名列山区乡镇第一;在九科考试中,有六科进入全市优秀教研组,七年级调考,成绩优秀。在调考的四科中,有三科被市教研室评为优秀教研组,均占全市优秀教研组的七分之一。我镇小学教学成绩突出,四、六年级调考,个学科获得优秀教研组。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

育人质量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人生的成败决定于教育的成败,义务教育学段是人生的基础阶段,所以抓育人质量、多培养人才、出好人才是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牢牢抓住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反复强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教师的生命线,谁具有良好的师德,教出好的成绩,谁就是好老师、就是名师、就是学校的功臣。谁就应该受到表彰和奖励。十佳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的推荐都是依据教育教学质量,年度考核也是依据教学质量产生优秀。今后,我们仍然毫不动摇的坚持在良好师德的前提下,“以教学质量论英雄”。

二、优化教师队伍

我们的做法是:

⒈中心校抓住一切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尽可能多的派教师学习,把新的思想、新的课改经验、新的教育理念带回来,迅速传达,使全体教师达到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要求。

⒉领导带头,领导干部全部担任主要课程的教学,而且成绩必须突出,真正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对教学质量连续两年在底部徘徊的个别干部免职调岗。

⒊从师德、教学、班主任三方面充分挖掘并树立本校的典型,利用寒暑假学习班的机会,介绍经验,让老师们实实在在学习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经验。

⒋学校不仅为老师订阅大量的教学资料,还鼓励教师每学年至少订一份与自己教学有关的刊物,互相使用,达到资源共享。

⒌抓教师的下水作业。每学年初,教师聘任完后,学校将近三年的期中、期末考试试题、中考试题发到任课教师手中,逐一答卷,并认真总结。对学生的单元达标试题、随堂练习,教师必须全做。

⒍合理搭配教师。中心校立足于本镇实际,把教师按小学初中、低中高年级,不同年龄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使之发挥最大效益。

⒎落实全员聘任制。学年初,各校定岗定责,学校首先将每科的带头教师分配到各级部,并特别侧重起始年级。再由学区校长、级部主任为主吸收党员代表、教师代表组成聘任委员会,依据每位教师的专长与教学成绩进行聘任。对于落聘人员,有中心校统一调配工作岗位。

三、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⒈学校开辟“教师风采”、“明日之星”等专栏,宣传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三好学生的事迹,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学生的激情。

⒉抓好国旗下讲话、宣誓教育等活动,要求学生跑操宣誓,严肃、庄重、嘴到、心到。

⒊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室中挂名言警句、行为规范及学生动手制作的激励性图片与标语。宿舍文化丰富实用。

⒋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每次考试后都对进步快、成绩突出的学生、教师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校园中公布学习标兵、优秀同学、进步之星等。

⒌抓考风。每次测试我们都像中考一样,按照要求编排考场,教师签订责任书,学区之间、两处初中对口监考,统一阅卷,每一个环节责任明确,要求严格,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大大促进了教风与学风。

⒍强化时间意识。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提高,主要是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杜绝加班加点和加大学生作业量的现象。

⒎不仅抓尖子生、边缘生,更加注重学困生。分类建立档案,跟踪管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落实固生责任制,责任到人,减少学生流失。

⒏抓投入与使用。今年我镇又投入万元上多媒体教室个,其中瓦店初中班班都有多媒体。教师使用率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工作注重过程管理,避免出现遗漏环节

每学期开始,各学部明确分管领导、级部主任、班主任的职责与要求,定期分析总结。

⒈第一周:熟悉学生,提出教育教学及管理的总体目标,师生迅速进入状态。

⒉第一月:结合学情调查进行分析总结,严格落实查失分、纠错、讲评、跟踪练、制定新措施等环节。

⒊期中考试后:开好三个会,即级部会、班级教导会、学生会。学校对评选的优秀班级、学习标兵等进行表彰。

⒋学期结束:根据考试及考查成绩,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总结,看班级、学生的进步,教师写出总结,把经验总结出来,把问题查摆清楚,并明确改正措施

⒌教学过程中,注重抓课堂的优化、单元的检测,不留传授知识上的空白点。

五、持之以恒抓协作、抓竞争

⒈学校间两处初中,六个学区间业务交流经常化、制度化,每学期统一组织听观摩课、公开课,集体进行评课,共同提高全体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课堂效益。组织联考,通过考试发现各自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反馈,资料通用,信息畅通,达到校与校之间各科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同时各学科进行校与校之间的竞争。为我镇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⒉教师之间。只有发挥集体的优势,才能使教师队伍整体上水平,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科教师之间的协作尤为重要。我们建立起促进同科教师协作的量化机制,采取同级部、同学科教师的集体教学成绩、个人教学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捆绑评定办法,量化教师教学成绩,促进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之间的竞争又激发了工作热情。整体提高了我镇的教育教学质量。

六、科学的评价教师

一学期一次的量化,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我们的做法是:德能勤绩综合考评,突出看成绩,成绩分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年度发展,看教师的进步幅度,二是同科捆绑,看教师协作,三是同科成绩比较看成绩大小。

各位领导,老师们

新学年,新挑战,我们一定不辜负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期望,虚心向兄弟乡镇和学校学习,在持续发展上做文章,团结协作,勤奋工作,为诸城教育的振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篇2

关键词:玉米高产创建 做法 经验

一、基本情况

焦作市四县两市辖五个区,总人口366万,常年玉米播种面积210万亩左右。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非常适合玉米生长。全市共建设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田43.8万亩,其中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7个,超高产攻关田33个。从玉米测产情况来看,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98.3公斤,有3个高产攻关田超千公斤。

二、主要做法

1、强化三级联创,细化目标任务

玉米高产创建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市、县、乡三级联创机制。县市区尽早会同乡村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落实秋粮高产创建万亩方地块和高产攻关田,尽早制作秋粮高产创建标志牌。市农业局负责制定全市秋粮高产创建活动方案,组织现场观摩、宣传培训、专家指导和考核验收。县市区充分发挥秋粮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作用,全面统筹部署各项工作,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2、注重科学规划,增强辐射功能

着力加强示范片建设,充分发挥示范片的辐射带动作用。经过实地调查分析,选择在种植水平高、基础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区域建立高产创建示范片,以示范片工作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和落实。通过强化宣传培训、技术指导、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建立千亩核心示范区及百亩高产攻关田,示范展示玉米高产创建工作成效,2012年9月多点测产结果显示万亩示范片玉米平均产量为798.3kg。同时,培养了一批高产能手,创造了一批高产典型户,修武孟村薛建军的浚单20实打1222.9kg,对全市玉米单产增长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

3、加强技术指导,提升服务水平

加强横向联合。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先后与河南农大、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农科院、新乡农科院、周口农科院等科研院(校)联合,聘请国家小麦中心郭天财教授、小麦育种家茹振刚教授等知名专家为技术指导,为我市粮食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另外,高产创建活动技术指导小组,大力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行动”,组织600名科技人员,分片包乡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对全市1783个有耕地的行政村进行全程生产技术跟踪服务。

(1)推广优良品种。夏玉米品种布局更加科学和合理,中穗耐密高产型品种种植面积明显扩大,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示范种植了中科11、隆玉206、浚单29、浚单22等一批新品种。

(2)提高播种质量。一定要将种子播在湿土层上,覆盖深度以5-7cm为宜,播后要压实,以减少失墒。

(3)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取“测土、试验、配方、生产、供肥、技术指导”一体化服务,物化产品直供示范区,提高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到位率。

(4)综合防治病虫害。建立病虫害预测预警机制,指导农民进行统防统治,有效地防治了玉米地下害虫、玉米螟和玉米锈病,减少了玉米空杆、倒伏及青枯的发生。

4、严格市场监管,净化农资环境

种子、化肥、农药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局会同工商、质监、物价局等相关部门,对农资经营门店开展拉网式排查,加大农资市场管理力度,净化农资市场,为农资供应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5、健全督导机制,确保措施到位

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在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定期不定期地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现场指导。技术小组建立了技术人员包村包片工作责任制,分阶段制订工作任务并严格考核工作成效,由于督导严格、任务明确、责任到位,使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三、经验与启示

1、行政推动是后盾

玉米高产创建工作领导挂帅,通过直接部署、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农业部门具体实施,项目县、乡领导和技术组织健全,实施方案明确、细致,人员配备得力,职责分明,为高产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科学规划是基础

依据高产创建示范区的选址原则,把万亩示范片实施地点确定在农田基础设施较好、农民科技意识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力量较强的村镇,为高产创建打下良好基础,示范展示玉米高产创建工作成效,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玉米单产的提高。

3、良种良法配套是核心

良种是增产的重要因素,若没有良法配套,不能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焦作市在培育、引进良种的同时,因地制宜集成技术、创新种植模式、配套推广了包括精量、半精量播种、合理密植、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按叶龄施肥、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病虫害防治及适时晚收等关键技术,使品种的产量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4、技术指导服务是关键

高产创建显著成效的背后,是农业科技的强大支撑。加强对创建实施县、乡镇和重点农户进行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技术人员分村包户,面对面、手把手的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目前,焦作市高产创建示范区实现了“六统一”,还建立了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大大增强了防灾减灾能力。

5、农民素质提升是根本

农民是高产创建的主体,通过项目驱动和示范带动,成功调动了农民参与高产创建的积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指导,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为高产创建增添了强大动力。

篇3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 发达国家经验 基本国情 创新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创业教育”思想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不到30年的时间在全球范围掀起热潮,各国高校立足本国国情纷纷出台政策大力发展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梦想和热情,为本国培养未来的企业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我国,自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以来,高校创业教育呈现发展快速、势头强劲、潜力巨大的特点,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制约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做法

理念先进超前。美国高校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行为,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①,其精髓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素养,着眼于培养未来的企业家。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从功利性(即促进学生就业)到非功利性(即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技能)的转变,重在“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个性品质和创业能力”。②德国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认为其是“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的素质教育”。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并不把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教育,出发点也不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目标,而是纳入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范畴,旨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训,达到培养未来企业家的目的,适应了大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也为本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了人才。

师资各具特色。美国高校重视专兼职两支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使用,专职教师属于高校教师系列,兼职教师则起用具有创业成功经验、学术能力较强的社会人才队伍③,并通过相应的培训平台予以培育。比如,美国很多高校都与考夫曼基金会联办“创业教育者终身学习计划”来加强本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别强调终身性和实践性。英国高校对创业教育师资的要求更为严格,主要按照课程的两种不同性质分别加以建设:一是设计课程的教师,原则上要求他们具有实业管理经验并曾经自主创办企业;二是讲授课程的专职教师,也要求他们具有实际的创业经验或企业管理经验。德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主要由兼职教师组成,其来源主要是创业成功的企业主或管理者,特别强调教师的创业成功经验或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

发达国家十分注重教师的实际创业能力和创新素养,看中教师本身的创业成功经验,主要按照专业化甚至专家化的方向予以发展。同时,这些国家普遍注重教师队伍持续的素质教育甚至终身教育,有的依托专门机构强化培训,有的则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进一步锤炼。

教学各成体系。美国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可谓领先全球,从大名鼎鼎的硅谷,再到微软、惠普等世界知名高新技术企业,无不得益于发达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其创业课程已经涵盖了正规学历教育全程,而且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不仅如此,美国高校还通过打造“创业中心”支撑大学生创业实践,如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校园创业中心”、“德斯潘德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校内“创业中心”。英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则与专业课程教育结合起来,并设有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其他课程中的创业教育和课外的创业活动。④德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创业理论教育或称经典教学,是其创业教育的主体;另一类是创业学习教育,主要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这些国家高校的创业教育各成体系,一方面注重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则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实践活动,有的通过创业项目资助的方式予以扶持,有的则以案例教学的模式加以深化。

资金保障充足。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大量的风险投资为美国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他们可以便捷、迅速地得到项目的启动资金,仅“德斯潘德技术创新中心”就为90个项目提供了逾千万美元的创业资助,从而吸引了上亿美元的产业投资。⑤英国政府坚持资金提供的主体地位,从1987年至2007年,高校创业教育发展80%的资金来自政策投资,有效避免了高校的投资风险,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的活力。德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主要通过降低征税标准甚至免收创业投资税款的方式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撑。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的资金扶持政策,都形成了符合国情的支持性系统,通过国家、市场、学校甚至民间资助等不同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其创业亟需的大量资金、催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尽最大可能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1989年~1997年:构想酝酿阶段。该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创业教育”一经提出,随即在全球范围特别是发达国家得以实践。但我国在随后的8年时间里仅局限于理论探讨,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极少,但提出的观点却比较超前,胡晓风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在1989年发表了论文“创业教育简论”,奠定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基础。这篇论文中提出,创业教育“以培养合理的人生为宗旨”,并进一步通过培植生活能力、培养劳动能力以及发挥创造力等三个方面阐述创业教育的目标,作者还探讨了创业教育的三大原则:科技、教育、经济三结合的原则,德育为本、创业为用的原则,学问与职业一贯的原则。此外,还有学者以职业创业教育、全民性创业教育、农村职校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了创业教育的目标、内涵、方式、途径等内容。

回顾理论探讨初期,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和创业实践教育的缺位,导致这一阶段的研究范围狭窄、研究成果极少,而以胡晓风为代表的学者则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成果,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98年~2009年:实践摸索阶段。教育部在1998年12月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次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清华大学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在实践层面探索创业教育。1999年,、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至今仍然是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在2000年“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上允许大学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之后,更在2002年将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列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不仅如此,随着2005年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开发的教育项目―“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在我国首次开展,有了直接为我国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的专业平台。此后,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伴随着创业教育实践在全国高校的推进,理论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知网刊载的论文达3293篇,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模式的总结梳理、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及融合研究以及对创业教育目标理念的深入探讨。

2010年至今:实践发展阶段。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检测跟踪体系建设等方面作了全面部署,并强调了创业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就创业扶持政策、资金投入、创业培训、创业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了指导性意见,这可以视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大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截至目前,我国形成了教育部高教司、科技司、学生司和就业指导中心“四局联动”机制,初步搭建了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政策保障和信息服务的“四位一体”布局,全方位保障高校创业教育向高层次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KAB创业教育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截至2013年,已设立数十个“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共在1200多所高校培训了师资,在1000余所高校开设了专门课程,在200余所高校成立了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超过100万大学生直接参加了课程学习。可以说,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快速完成了构想酝酿和实践摸索阶段,在国家的大力推行下正在朝着新的方向稳步迈进。

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从无到有、从构想到实现再到迅速开展,走过了不寻常的发展之路,对我国大学生创意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然而,根据教育数据咨询研究公司麦可思每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010届1.5%,2011届1.6%,2012届2.0%,尽管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总体上创业的比例仍然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据麦可思《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在2012届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60%左右的创业资金的来自父母或亲友,25%左右来源于本人积蓄和银行贷款,而由政府提供科研基金、创业基金或优惠贷款等资助的比例约为1%。放眼全球,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成功,这些国家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乃至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社会、国家层面的政策保障等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升级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任何政策举措的制定和实施,都要适合本国国情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进而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高校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只有立足我国国情,在总结梳理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高校特点的创业教育战略,进而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突破落后型理念,奠定创业教育的基础。当前,我国高校虽然如火如荼地开展创业教育,其规模化效应也日益显现,然而在对创业教育的理念、目标等根本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功利性,很多高校甚至政府部门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划上等号,试图以创业率来拉动就业率,由此而产生的师资来源简单、课程没有体系、资金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又进一步使得创业教育偏离方向。笔者认为,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绝不能以短期的拉动就业率为目标,而在于立足长远、立足人的发展,培养大学生以企业家的思维考虑问题,通过一系列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创业实践的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未来培养一批企业家提供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

打造专业化师资,看中教师的实际创业能力。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有着鲜明的特点,即强调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看中教师的实际创业能力甚至业绩。反观我国高校,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师资培训,更谈不上具有成功的创业经历,有些高校聘请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又没能形成规模效应,对于创业教育极为不利。笔者认为,首先,国家层面应当加快“创业学”学科的设置以及“创业学”理论研究的引导,通过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创业理论的创新带动师资队伍的培养,源源不断地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其次,国家及高校层面,应对现有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通过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来设定准入门槛,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提高教师的创业能力,还可以吸收一批创业成功的高校教师任职,从整体上推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平。最后,可以借鉴德国的兼职教师模式,即直接聘任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以及具有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担任兼职教师,作为专职教师的有益补充,达到多元融合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形成体系化课程,强调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尚在摸索阶段,只是就创业教育开设创业课程而没能形成有效的体系。首先,应当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课程建设整体规划,改变过去主要由学生工作部门或者就业部门“单打独斗”的现状,更好地谋划创业教育布局,进而更好地配置教育资源。其次,应当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按照学科类别和专业的不同,规划适合本学科/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这样的创业教育因为紧密结合了学生所学的专业,更有针对性和生命力,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创业教育,为将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自主创业夯实基础。最后,还要注重处理好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学习的关系。一方面,应当传授基本的创业理论知识,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学生的创业实践,整合已有的“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等教育资源,形成强大合力,连同创业理论教育一起整体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提供规模化资金,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没有充足、长效的资金保障,大学生创业活动将举步维艰,而过去主要依靠父母亲友资助创业的模式,也很难大规模开发大学生创业的潜力,这时,依靠政府、民间、高校的资金力量建立多元融资体系,就显得势在必行。首先,应当建立多元融资体系,建立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一方面可以作为项目的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延伸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其次,应当调动银行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政府应当出台优惠政策,对一些微利项目承担部分甚至全部的银行利息,为大学生自主创办的小微企业铺平发展道路。最后,还应当注重对创业教育本身投入充足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师资队伍的培训、学生实训等,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投资兴建和使用,使得课程开展、师资提升不是一句空话。这样,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环节、学生实训环节,甚至大学生自主创业环节都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企业家思维的储备人才,才能激发更多的大学生从事自主创业活动,从而整体推动创业教育上新水平。

(作者分别为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南京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教育管理科科长、副研究员)

【注释】

①刘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及其趋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②尚秀丽:“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可鉴之处”,《人才开发》,2011年第5期。

③李丽芳:“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评析”,《高教探索》,2012年第4期。

④孙珂:“21世纪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通识教育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223

0 引言

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更符合通识教育的理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很大一部分数学基础比较差,而又由于数学比较抽象,所以往往缺乏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高等数学课程的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效果?本文从学生、课程、院校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1 学生的整体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且参次不齐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中学初等数学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全面,而且掌握的知识的系统性较差,再加上高等数学课程相对其他学科较为抽象且逻辑性较强,所以部分学生对高等数学这门课没有比较明显的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数学仍依赖于老师和家长的督促而缺少良好的学习态度,更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刻苦和钻研精神。

基于上述学生的特点,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划分进行分级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比如数学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注重其对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数学思维的形成,为这些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尽量大的帮助;而对于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依据“够用”为度的准则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尽量多的学习高等数学知识,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到最佳。

1.2 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但思维活跃,思考和表达能力较强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多缺乏足够的重视,所以就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没有得到严格的管理,这些特点就使得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所以,在自我管理等方面表现较差,甚至在学习上自由散漫而缺乏自律。这样一来,相对于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无论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容易变的自由、散漫,影响在大学的学习。但同时有些学生接受过特长教育,思维敏捷,思想活跃,交际能力以及社会活动参与意识较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有优缺点,我们应该发挥学生的优点,改进学生的缺点。对于具有上述特点的学生应多加鼓励,使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在院校里可以让他们自主组织一些校园活动,这样活跃校园环境的同时又提升了自己组织性和纪律,锻炼了自己。为他们以后毕业就业以及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高职院校中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2.1 教师应该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能够针对高职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和授课

教师是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主体,首先应该分析、了解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和授课。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对于高等数学教师来说这种工作是必须要做的,由于高等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等特点,所以在学生的眼里被认为是最难学的、最枯燥的一门课也是不足为奇的。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的各种特点,了解了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的看法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和授课,做到因材施教。

2.2 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与时俱进,做到知识的不断更新,做好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也是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和知识载体,应该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知道数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动力,这样的教学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授课的理论知识也在时时刻刻的更新,作为教师更不能忘记自身的学习。由于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同时不断的加强新知识的学习,不断下车间、工厂、企业增强实践环节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最新的知识。

3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3.1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在学习数学的开始,首先应该使学生了解数学和数学文化,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对数学这门课程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数学和真正的融入到数学学习当中。例如,可以以开设数学文化讲座、增加课前数学小典故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这样既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活跃了数学课的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课的积极性。

3.2 明确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侧重通识而非精深,更加注重讲练相结合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改革。要对大学高等数学授课方式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加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走出“学术性、研究型”的精英教育模式,应以“适用、实用、够用”为原则,建立可行的教学计划。如,在理论教学中更加注重讲练相结合,更加注重实验教学,讲为辅练为主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上,在满足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总之,只有综合考虑学生、教师等因素再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在高职院校将高等数学这门课程讲好,才能为学生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秀梅.数理化研究[J].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探索,2016(01):291-292.

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 高教自考 衔接 协同发展

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自考衔接是贯彻落实教育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和全国考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发展纲要》精神,发挥自学考试制度优势,拓展职业教育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互补和共享,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和覆盖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一项重要实践。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教自考衔接沟通,一方面是中职教育教师成长、学生成材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也是高教自考面在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寻找持续发展的创新突破。

一、中职教育与高教自考衔接路径与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中职教育与高教自考衔接路径与协同发展的现实客观条件分析

1.1高教自考作为一种最能体现教育公平教育制度,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免试入学和无身份条件限制的特点,这为中职教育与高教自考无障碍衔接提供了实现的可能。高教自考与中职教育衔接,利用自学考试灵活开放的学习考试形式和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体体系,满足了广大中职学校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愿望。[1]

2.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中职教育,实施了中职学生资助和免学费政策,吸引了大量生源踊跃报考中职学校,中职学校迎来新的发展春天、学生数量急剧扩张,仅江西省目前就有347所中职学校,在校生35万人。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在与高等院校毕业生同台就业竞争时学历处于劣势,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希望通过高教自考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愿望。另外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环境与普通高中学截然不同,中职学生环境相对宽松完全有时间和精力来保证完成继续学习深造。

3.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与高教自考开设专业有很多是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课程内容基本相同,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筑装饰等专业,相同名称的专业之间,只是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另外两者开设的公共基础课都是按照教育部规定要求安排的,内容也基本一样。高教自考的开设专业课程往往就是中职开设专业课程的升级版。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所以说高教自学考试培养的人才层次恰好就打破了中职“断头”教育的困境,为中职学提高办学层次,培养具有高技能、高学历,适应现代工作岗位要求,具备更强的竞争力的“双高型”人才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4.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仅“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就投入26亿元助力中职校教师素质提高。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提高,预计到“十二五”末期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将提高到95%,“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将达到50%。目前中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得益于“提高计划”的资助,普遍都通过继续教育获得了硕士学位、有的还取得了博士学位。从上述情况来看中职教师除承担正常教育教学任务外,完全具备辅导学生进行高教自考课程学习的能力。

2.中职教育与高教自考衔接路径与协同发展益处分析

2.1从终身学习的理念看,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能带动中职学生的学风、学习热情及学生的成就感。[2]

2.2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来看,明显比中职毕业要高一个层次,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竞争和就业后的发展。

2.3从学生的取得大学专科的时间上看,中高职自考衔接有着其他继续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他继续教育需要在完成中职3年的基础上,再进行最短

2.4年的大专学习,即需要5.5年才获得大专毕业证书。而中高职自考衔接,是在中职3年的学习过程中,融入高职自考大专的课程学习,二者同步进行,即只要3年就能同步获得中职和大专毕业证书,比原先缩短了2.5年时间,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工作,回报社会。

2.5从教师的角度看,既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实现了教师的事业成就感,进而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2.6从学校的角度看,既找到了自考生的生源,又拓展了自考发展的空间,促进了自考的可持续发展,中职教育与高职自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自考更接近企业,更接近社会,使高职自考和职业教育获得双赢效果。

二、中职教育与高教自考衔接路径与协同发展实施策略

中职与高教自考衔接不仅仅是简单的课程置换上,而是要科学地构建“中职与高职自考衔接整体性解决方案”,即从运行机制、专业构成、学习年限、课程体系、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设计,才能真正实现两类教育有效衔接与协同发展。

1.要健全机制体制,出台保障措施

要促使中职教育与高教自考无缝对接,十分有必要成立一个由教育考试主管部门、有关高校、专家学者及部分中职学校师生代表组成的议事协调机构,共同商讨拟定衔接沟通工作的指导方案,组织协调有关工作,具体涉及衔接课程科目的确定、衔接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衔接专业的考务组织等,要明确各方职责范围和权利义务,优化各个过程环节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制订出台衔接工作的保障制度和政策措施,扎实有效推进衔接工作顺利展开和落实。

2.要大力宣传引导,提升服务效能

中职教育和高教自考沟通衔接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教育改革的一项新的重大制度创新,广大师生了解与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该项工作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部门要与新闻媒体密切沟通,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政策等宣传引导,做好政策解读工作。要提升服务效能,针对师生提出的建议与意见,要及时采取的措施,积极回应师生群众关切,争取各方理解、配合与支持。要推广代办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委托服务、延时服务等方式,构建多层次、全天候服务体系,积极为学校和办事师生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

3.要改革课程体系和考核方式

中职教育和高教自考沟通衔接,就必须要突破传统高教自考以学科理论体系为主的应试教育课程体系,应围绕中职教育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在进行衔接高教自考的课程体系中应更多地融入行业和企业要素,按照社会要求培养人才;更多地融入职业要素,体现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更多地融入实践要素,强调实践性,强化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要改革考核方式,中职与高教自考衔接可以实行区间学分制,允许中职学校学生在校取得的公共基础课的成绩,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免考。对中职与高教自考中相同或的相近课程,可研究制订学分认可办法给予免考;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由管理部门确认后可冲抵相关课程考试成绩,获得相应的高教自考相应学分。上述制度的施行,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压力,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充分调动学生踊跃报名参加衔接项目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大规模开展衔接项目的积极性、激活衔接项目活力,促进高教自考与中职教育沟通衔接的工作向纵深发展。

4.要打破学习年限制约,实施弹性学制

实施弹性学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可以试点用“3+X”学习模式,其中的“3”以中职教学为主,并同时渗透高教自考课程,学生在三年内通过所有课程考试并合格,在发给中职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更高层次的自学考试毕业证书。若学生未能如期通过全部高教自学考试,在毕业后,可以先自行选择就业,保留高教自考学籍资格“X”年;允许学生边工作边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回校学校的教学活动,直至取得高教自考毕业证书为止。“X”可以是一年、两年或三年。 “X”也指学习方式和地点灵活多样性。中职学校可采用面授、音像、组织学生参加网上课堂、网络课件教学和网上答疑等方式进行辅导,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和时间选择技能训练、文体实践、创业实践来获取高教自考的实践学分。[3]

总之,高教自考与中职学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应用技术类职业高级人才,构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是自学考试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中职学校贴近社会、拓展生存空间、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历水平和职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也为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提供重要的可靠途径,是一条特色鲜明的教育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杨进.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应当实现的十个转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I).

[2]张君第,贺庚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沟通衔接策略的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9(2).

[3]薛平,王晓瑜.浙江省关于自学考试与职业学校教育沟通衔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5).

篇6

【关键词】工会;激发;途径;手段;高校

工作热情是一种对工作的强烈情感,可以带动创造发明,提高工作满意度。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成为当代管理关注的心热点。为了寻找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本文从高校教师需要状况入手,了解高校教师的期望值和实际供给的矛盾,深入分析影响教师工作热情的因素,寻找作用于影响因子的途径和方式,探索有效激发高校教师工作热情的途径与手段。

一、高校教师的需要分析

需要理论指出,需要的满足是人的行为目的。而人的需要往往是通过激励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只不过发挥20%~30%,如果得到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80%~90% 。在著名经济学家曼昆概括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第四条原理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因此,要保持或提高高校教师工作热情,同样必须依靠成功的激励。工会需要正确认识和分析高校教师的需要特点,深入了解和充分估量教师的需要与高校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找到影响教师工作热情的因素。高校教师需要分析如下:

1.高层次需要较多

高校里知识分子相对集中,教师学历层次高。高学历教师的薪酬待遇较高,这部分教师的低层次需要如生存的需要已经基本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希望实现自身的价值,参与高校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

2.年轻教师生存需要占主导位置

年轻教师初来乍到,薪酬待遇相对较低,部分年轻教师处于适婚年龄,部分年轻教师养育低龄儿童、赡养父母,家庭开销较大,金钱、住房短缺,生存的需要没有完全被满足。

3.缓解工作压力

教书育人乃复杂劳动,不仅消耗脑力,长时间站立授课,也需要一定的体力。高校教师科研教学双肩挑,工作负荷很重。

以上几种需要尤为重要,为优势需要。必须正确认识,并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估,予以激励。

二、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的因素分析

1. 参与民主管理的需要未满足影响工作热情

高校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需要未满足,缺乏主人翁的精神,没有当家作主的感觉,士气低落,集体的凝聚力不高,工作主动性不强,只是被动地接受工作任务,工作热情受影响。相反,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民主管理,工作热情会大大提高。

2. 生存的需要未满足削减工作热情

年轻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理应得到相应回报。当高校的实际供给满足不了需要,这部分教师就会想办法自行解决,在校外兼职,凭着自身的能力和知识赚取生活费用,以解生活之困。人的精力有限,兼职使得精力分散,不能专注于校内的工作,只是应付了事,工作热情大大降低,工作如一潭死水,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工作压力大削弱创新活力

高校教师及研究人员所从事的劳动属于创新活动。保持一定的创新活力十分必要,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利于科学发明创造,利于出科学成果。教师与研究人员工作压力大,身体、心理疲惫,思维枯竭,将不利于创新。因此,工会有必要帮助其缓解压力。

三、激发手段和激发途径

工会要善于抓住教师的优势需要,急教师之所急,向教师之所想,以便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1.优势需要的满足

满足教师的优势需要可以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所以首先应该尽力满足教师生存的需要,牢固树立民生问题无小事的观念,“有困难找工会”,把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作为维护教师权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

2.营造热情的组织文化,打造积极向上工作环境

目前高校教师参与文体活动的百分比并不高,许多教师只顾埋头工作,缺乏锻炼,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工会要号召、带领全体教师积极锻炼身体,争取更多校内免费的体育设施给教师使用,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开展有益身心的文娱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气氛,使教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

3.注重心理健康,缓解工作压力

首先,要加大投入,争取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创造良好的条件,打造心灵歇息的温馨港湾。其次,竭力赢得学校的支持,联合学校有关行政机构,成立心理咨询部门,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提供良好的减压场所与有效的减压方法。

4.加大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力度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学校应定期召开教代会,凡学校的重大决策,都交由教代会讨论通过,增强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坚持校务公开,凡涉及评职、评先、考核、福利、财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多渠道进行公示,使广大教教师及时了解学校各项工作,以更好地保护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7

【关键词】信息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在全球的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的社会变革。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资源也成为了一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也使我国的教育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教育教学信息化并不仅仅是将信息网络技术简单的应用于高等教育中,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层变革。这种来自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师角色、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体制和办学模式等多方面的变革,将会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从而通过大量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1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思想上的转变

教学思想也成教学观念,主要指的是人们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发展等发面的观点与看法,以及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等。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高等教育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人文的传递有了新的变化,它从工业时代的复制模式转变为在充分尊重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并使之与社会价值相协调。而教学质量也从原来只通过所学知识的多少以及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来进行评价,变为了新时期的掌握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创造财富的能力的综合素质来考核。也就是将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的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相结合起来,从而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此外,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有利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提高自身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高校开始对多媒体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充分重视起来,增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保证。

1.2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方式上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经使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发展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授课过程多媒体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评估智能化,教学环境虚拟化等方式来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探讨,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方式上的这种转变,最大的特点是学习资源更加随意,并且更具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且更加便于学生获得。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也有利于全球信息的共享以及知识的再生、传播和普及。同时可以对全球的教学资源进行全面共享,此外这种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中学生通过对信息化资源的处理,可以培养自己独立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的谈论协商,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实践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不仅使的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加活泼高效,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即通过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以结果为主转变为以过程为主,以知识为主转变为以能力为主,将学生获取信息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衡量尺度,以促进培养全面性人才。

1.3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师角色上的转变

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瓦解了教师在教育体系和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丰富的信息资源让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加多样化,而教师则正在受到能否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自己角色的转变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上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指导和鼓励学生创新性和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将自己的教学内容延伸到课本之外,让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将课程设计多元化,让教学管理技术化,将教学交流网络化,从而从多发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于此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减轻负担,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于研究中,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研究型教育人才和学习型教师,让自己能够全面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1.4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转变

信息资源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首先要建立新的学科框架和专业体系,将对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与人文历史的教育相结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理论的思维形式,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理想教育,从而使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到应有的知识与技术,同时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全的人格。其次,还应当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加工能力,使之能够独立识别和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以及创造和传递,并最终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批判的治学精神,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此外我们还要转变现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创造新的教育目标,例如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情商教育创造教育等,引进新的教学技术来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全民化、个性化,培养独立自主的创造性人才。

1.5我国高等教育在运行体制和办学模式上的转变

在我国,国家以及政府不仅为高等教育的投资者,也是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这种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中制的办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发展,但同时也让国家和政府负担更加沉重。由于国家的财力有限,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正规高等教育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这种需求也为网络大学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所谓的网络大学就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通过收取较低的学费来为人们提供专业有效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教育的全民化,也可以为国家以及政府减轻负担。

1.6我国高等教育的其他转变

我国的高等教育出了上述几种方面的发展外,还有教育资源类型的转变,即信息化的程度正在不断提高,这包含了多媒体课件,网络教程,VOD视频点播等多种信息化的教学素材。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更让全球化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并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名校名师的国际化。

此外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评价标准上也发生了转变,尤其是人才观和考试观的转变,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数字化和终身化。

2结语

全球范围的信息化让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多方面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这次历史性的变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建立平等协商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教育过程以及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并为我国培养出有文化,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同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教育观念陈旧、发展经费不足、校企合作不充分、教学改革迟缓等。本文通过介绍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开放性办学等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总结出几点启示,以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起到借鉴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发达国家相继建立和发展了这一新的教育模式,从而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全面总结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对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而使我国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德、美两国发展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为鉴,希望能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可归纳为三句话:办学目标的全球化、专业设置的市场化、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德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不仅着眼于学校、国内,而且立足欧盟、放眼全球,紧跟欧盟和全球对人才规格、质量的需求,把学校、教师和学生放到欧盟和全球的环境中熏陶和磨炼。以下两方面,尤其是“双元制”办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1.“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一种比较先进成功的办学模式,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中的“双元”,意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与动手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这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紧密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1]

在“双元制”教育中,德国的企业担负着职业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在某种意义上,企业的职责比学校的职责更重要。

首先,企业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大约60%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大约40%的时间是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的技能教育是“双元制”的主体,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是服务于企业技能教育的。

其次,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的来源渠道是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其中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购置培训设备并负担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徒的培训津贴。但“双元制”中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自己的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学费、实验费用和生活费补贴。给予学生的生活费补贴多少与具体的行业有关。

2.政府与行业协会参与管理。

“双元制”教育中的管理是由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各行业协会进行考核,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和培训的三层负责制来进行的,即“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教育部分由联邦政府直接管辖;对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等等,由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由州政府负责管理。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负责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等要求。“双元制”中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由各州的文教部制定,它的基本教学要求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的理论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实践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企业培训教学要按照联邦教育部和有关专业部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包括确定教育内容、时间安排及考核办法等。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没有统一指定的教材;组织实施教学的职业学校和企业是根据大纲的要求由主讲教师来具体安排教学内容。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考核内容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相应岗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实施机构主要为综合高中、地区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社区学院和企业办培训中心或学校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社区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创建于1896年,上世纪60年代获得较快发展。社区学院是被美国各州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社区学院颁发的最高学位是学士,主要招收走读生,学生所支付的学费和其他费用远远低于四年制学院或大学。据200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统计,美国社区学院在校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44%,社区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有着重要地位。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

们借鉴。

1.开放性办学。

当今美国社区学院中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青年人的欢迎。据统计,它培养出来的学生75%能迅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是社区学院坚持开放性办学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美国社区学院的开放性办学指导思想显现在各个方面:首先,它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仅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且具有开放性的特色。由于科技不断进步,经济发展极为迅猛,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社区学院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极其重视对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预测,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针和专业设置,及时增设社区需要的专业、课程,停办内容陈旧、缺乏生源的专业;同时在课程中经常纳入最新科技成果内容,使专业和课程设置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2]

2.重视实践性教学。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建立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安排上以实际应用为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和活动。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美国的社区学院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它们通过聘用兼职教师的办法来解决并保证教师队伍中实践教师的比例。通常情况下,社区学院的教师主要承担通用课程的教学和日常教学管理,承担实践课程所需的大多数教师一般都通过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外部人员兼职,这些兼职教师都是从社会、企业各部门中聘用的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3.校企合作。

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极其重视学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社区学院通常采取与企业合作办学、与企业协作教育,为企业培训职工,以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合作。这些合作方式,对学生本人而言,有利于提高职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对企业而言,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和扩大未来可供选择的高素质新增劳动力来源;对学校而言,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场地和人力等教育资源,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社区学院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三、德、美两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美两国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转变教育观念,加大经费投入。

我国长期受着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重“学”轻“术”,“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根深蒂固。要彻底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短时间内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是复杂的、艰难的。当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队伍中,办学条件好一些的专科院校差不多都在努力升本科,带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大学”之类的院校也在想方设法去掉“职业”二字。避开“职业”,攀附普教的现象比比皆是。剩下一些本来办学条件就差的学校早已困难重重,哪有精力和热情去深化改革。在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方面,世界发达国家基本上采取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级拨款为主,社会和企业合理负担为辅的经费投资体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虽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但有限的拨款对于学校建设与发展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因此,政府要舍得花钱办教育,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更多地参与和支持,解决高职院校维持与发展的经费问题,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调动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积极性。

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已与地方经济融为一体,院校与企业已形成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院校融入社区(即地区)经济,面向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院校根据当地经济特点设置专业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和课程计划,使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3]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地区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十分薄弱,企业与院校缺乏沟通与联系,从而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十分缓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首先,企业对所需人才缺乏足够的认识,“人尽其才”、“量才录用”的意识没有形成。有的企业甚至认为:现在到处都有大学生,何苦还用高职生。不只造成企业的“学历高消费”,同时未能做到“人尽其才”,对国家、对企业、对个人都是损失与浪费。其次,多年来,企业长期受到“国家培养,我用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影响,从未意识到企业还有培养人才的义务与责任。最后,多数企业目光短浅,没有意识到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而是错误认为: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妨碍企业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

德、美两国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要改变我国落后的职业教育现状,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广泛实行产教结合,院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指导院校的教学工作,帮助院校随时展开专业教学论证,研究专业课程设置,或调整教学内容,或更新培训计划;院

校还应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充当学院的兼职教师,用以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活动。企业向学校提供劳动力市场和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场所,院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劳动力大军,两者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3.实践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能力培养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从各环节上予以保证。专业的设置要与行业、企业对人才技能需求相结合,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定吸收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和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修改。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要加强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走上工作岗位。为此要下大力气搞好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并引进最新的设备和技术,还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全体教育者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党庆志.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简介[J].职业教育,2007.12,(A):7.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劳动力市场;适切性;路径选择;预测模型

【作者简介】王全旺,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赵兵川,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山西大同037009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7-0223-04

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做到与劳动力市场对其培养的人才的需求数量、结构和质量的适度匹配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基本准则和必然要求。但要做到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适度匹配与协调发展,并非易事。根据麦可思的调查,2008-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分别是61%、57%、59%。且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有63%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有研究显示。职业教育毕业生从事与他们所受到的培训越是接近,他们的生产率与工作满意感越高。如何才能使高职教育的各种课程与工作相匹配?如何保证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对口?必须在考虑高职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和整个社会需求的运作过程中才能找到答案。

一、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原因探析

高职教育毕业生非对口就业以及职业期待不高的现实状况。反映出高职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导致不匹配的因素可能很多,本文将借鉴经济学理论中的蛛网理论进行分析。

蛛网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特定类型的市场价格会受周期性波动的支配。该理论描述了在价格未知以前,必须确定生产总量的市场中。供给与需求的循环互动过程。此时。生产者对价格的预期是基于对先前价格的观察。蛛网模型中供给决策与需求间存在“时滞”。以蛛网理论应用于农产品市场来说明农产品价格随供给和需求循环波动的关系。假定,由于不可预料的恶劣天气原因,农民玉米作物的产量超乎寻常的低,农产品市场上玉米供给短缺。导致玉米价格升高。如果农民预计玉米高价的状况将持续。来年他们将增加玉米作物的种植量。因此,农产品市场玉米的供给量增加,导致价格降低。如果农民因此又认为玉米价格将持续走低。他们将减少玉米的种植量,最终导致玉米价格再一次升高。

在一定程度上。高职教育的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与上述描述有相似之处。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教育对象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行为的确定与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刻也存在“时滞”。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不完全透明性以及远期变化非预期性特征,导致学生及家长在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往往可能是“短视”的。他们在高职教育入学专业选择过程中。往往主要根据以往此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大小和工资收入的高低而确定。以往工资高、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即所谓的“热门”专业,往往是学生和家长选定的主要对象。因为他们预计此类专业未来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工资都比较理想。而正是由于该种预期。导致出现以往求人倍率高、收入可观的高职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毕业进人劳动力市场的时候出现过剩的现象,其投资的收益下降(假定工资即其收益)。反之,一些近年来较“冷”的专业。由于大多数学生及家长都不愿意投资,使得此类人才的劳动力市场供给短缺,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不得不提高工资以便能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一种理想的、难以企及的状态是经过几个周期的波动后,劳动力市场上某种类型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正好匹配。即我们所期望的均衡状态。

二、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的路径选择

(一)人力资本高职教育投资的特殊性

理论上,随着产品价格及供需的周期性波动。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趋于理性。蛛网模型的均衡状态,远期内是可以实现的。但就短期而言。产品的生产者往往会出现决策失误。

高职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人力”生产过程。学生既是投资者,也是“产品”。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与私营企业等一些商业投资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教育决策的直接面对者是学生及家长。他们通常并没有该方面的丰富实践经验,且决策一旦形成后基本不能再改变;而商业投资者往往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他们凭借自身的智慧不断获取市场的反馈信息,当有新的商机出现时,他们可以重新修订和评价自身的决策。

此外,人力资本的高职教育投资不仅需要物质投资,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学习者本身时间、精力和青春的投资,而后者对于人的生命来讲是不可逆的。商业资本投资在损失出现后有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补救,即使不能弥补,所受损失最多是财务资本。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具有投资回收期长、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此,如果决策失误,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要大于商业资本投资。教育上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损失,不仅限于学生及家长。教育部门、国家和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劳动力市场预测的重要性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当代美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但美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并非始终存在。早期美国的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逐步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二者之间才逐步建立起一种保持适度张力的紧密联系。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真正形成的时间还很短,仍有诸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加之,我国高职教育的急速发展并非完全源于劳动力市场的客观现实需求。国家政策行政命令的推动起到极大的主导作用。更何况,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高职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配合且保持适度张力的机制远未形成。美国与欧洲的一些国家,如美国的劳动力统计署(BLS)与爱尔兰的经济与社会研究院(ESRI),为了促进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互匹配,均开展了有关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预测的研究工作,并定期出版各类教育与职业的未来劳动力市场状况信息。

通过劳动力市场预测,一方面可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者、公共就业服务和机构、用人单位以及教育部门提供某些专业和职业的未来供需状况等信息。依据这些信息,政府决策者可以制定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而其它相关部门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未来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而在系统内部作出一些适度的调整。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预测涉及宏观层面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等信息,可以作为学生及家长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参考;还可为用人单位和就业服务机构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设计就业培训项目提供重要的前瞻性信息。而这与蛛网理论中蛛网摆动的基本形成原因是由于生产者生产行为的决定是基于对先前价格的未来预期,从而造成市场上产品供需不合理的基本假设是不同的。

蛛网理论假设学生形成他们的决策完全是基于劳动力市场的现实状况而不是未来状况。换句话说,学生把当前某一专业的劳动力市场地位等同于(或大致等同于)未来实际状况。由于信息不对称,学生缺乏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总体把握。他们几乎不可能预估到某一专业未来真实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他们唯一可以使用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指标是其直接表现形式,如现行工资或获得工作的可能性。这也是导致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重要因素。蛛网行为导致的不协调是开展专业的公共劳动力市场预测的期望所在。通过专业预测可以辅助学生及家长、就业机构、政府决策部门、高职高专教育部门决策的制定与选择,进而使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改进。

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也即高职教育的毕业生一般是在本区域范围内就业(本文不探讨毕业生的区际流动)。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协调问题本质上也是区域性的,即通常我们是以某区域范围内劳动力市场上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作为衡量招聘人才问题的难易程度指标的。所以有关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预测应以特定区域为对象。此外,长期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因此,中短期区域劳动力市场预测是比较合适的(假定短期内社会经济不会发生大的波动和急剧变化)。

市场的绝对完善只能存在于理论分析中,所以供需间的绝对匹配与均衡也是不可能的。开展劳动力市场预测的意义在于可以提供不同类型职业以及高职教育专业未来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蛛网模型中的“蛛网”摆动过程。不仅如此,由于影响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的因素十分复杂,而且学生必须做教育选择时经验匮乏,而这样少有的几次决策对于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通过开展预测,为学生家长及教育部门等机构提供不同专业、职业劳动力市场地位的中短期预测,对于促进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尽可能匹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工业化中后期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紧密联系的建立意义深远。

三、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预测模型的理论探讨

(一)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的基本思路

按照蛛网理论,价格随着市场供给与需求发生波动的同时也对供需双方起着调节作用。就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状况而言,“买方”占主导优势,即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而言是需求导向的。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测。或者说是寻求未来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的中间态时,应遵循:未来劳动力市场对高职教育毕业生需求态势的分析高职教育供给现状的分析未来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划的确定(或者说是学生及家长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确定)的基本分析框架。

预测期,劳动力市场需求可以划分为由于未来就业水平的变化而引起的对高职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由于退休及职业流动而形成的对高职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可把这二者称为高职教育毕业生的新增就业需求。劳动力市场高职教育毕业生的供给可划分为由应届高职教育毕业生形成的供给和由于同类型人才的短期失业而形成的供给。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额可用未来劳动力市场状况指标来衡量。

按照上面的分析框架。预测模型可采用层级分解法。首先确定由于就业水平的变化。每一国民经济部门(可采用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对高职教育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然后根据产业与职业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分解到劳动力市场每一职业大类的需求,最后再分解到每一职业小类(职业小类与高职教育专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的需求:职业小类对高职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与由退休及职业流动而形成的对高职教育类人才的需求共同构成每一职业小类的高职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劳动力市场高职教育类专业人才的供给,可以通过统计处于短期待业状态且有就业意愿的高职教育类专业人才。以及劳动力市场应届高职教育毕业生二者共同确定。按职业小类统计得到的高职教育专业人才需求与劳动力市场高职教育专业人才供给之间的比值就是高职教育专业人才未来劳动力市场就业前景指数。该指数越大,此类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就较好,相反则就业较差。根据就业前景指数的取值范围,可以采取定性描述的方法,如,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这种定性描述比采用确切的数值更容易让人接受。政府的决策者、就业培训机构、职业教育部门以及学生家长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这些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应用。

(二)劳动力市场前景衡量指标

B0rghans认为个体可以根据各类不同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前景调整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Heijke,H等认为,通过预测的方法,提供充分可靠的有关各职业和教育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增加其透明性,不仅便于学习者选择相关专业和进行教育投资。更能进一步实现在无需直接的政策干预的情况下,使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相互适应。

在我国。学生选择何种专业是在其进入高职院校之前就确定的,入学后一般更换专业的可能性很小。在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前提的假设下,学生选择何种专业一般首先考虑的是工资和该专业的劳动力市场前景。当然,学生自身的喜好也是专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喜好、能力和劳动力市场状况是影响个体决策的重要因素。但学生个体的喜好和能力对某一学生个体而言是特定的,对学生个体决策选择的影响是相对恒定的。因此,劳动力市场状况就成为影响个体决策的重要变量。但正如Havek所言:“决策者决策的作出会受到许多信息的影响,我们必须将价格体系看成信息交流机制。”市场经济环境中,几乎所有相关的信息,除个人喜好外,都将反映在价格中。也即,除个人喜好外,专业的选择将由价格决定,例如工资(部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反映)。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指标很多,但考虑到数据等相关信息获取的现实可能性。对高职教育专业选择起重要决定作用的劳动力市场预测指标信息可以简化为工资和就业机会。

工资是由与某一特定专业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工资总和测量的,由该产业部门总从业人员分配。就业机会可看作是由相关职业从业人员与失业人员分享的某产业部门的岗位份额。根据劳动力市场分隔理论,当某类职业处于主要劳动力市场地位时,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安全性好、管理规范、升迁机会多,相应的渴望进入该劳动力市场从事该职业的人员就会增加。反之。则减少。

篇10

关键词:法律诊所教育 实验报告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我在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分院法律专业一年级《法理学》期中考查时,将“INTEL未来教育项目”和 “法学诊所教育”模式结合起来, 以“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为主题,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情景下的法学诊所教育”实验,现将实验过程和有关体会报告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一、实验准备阶段:其次,主持教师分别模拟“学生”和“教师”两种身份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见教师演示文稿)进行换位思考,切身体验学生心态;二、实验实施过程: 11月3日到11月8日,学生开始选题和进行文献搜索。

11月8日,在海华分院电脑教室,教师进行“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设定的搜索主题为“自由权”,要求使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文献搜索,学生和教师每人一台电脑同步进行网络文献搜索,以“学生搜索到的文献和教师搜索到的文献是否保持一致”作为学生搜索结果是否合格的标准。实验结果:在一个班级的80余名学员中,达到合格的学员数为零!原因为:教师键入的关键词是“论自由”,而学生键入的关键词都是“自由权”或者“自由”。根据此种“诊断”,教师立即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出全体不合格的根本原因是“关键词确定错误”,并讲授如何思考关键词和如何进行高级搜索。

11月3日到11月底,学生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并且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要求进行具体的“诊断后的对症教学”。例如,某小组的题目为“家长可以跟踪孩子吗?”学生只是简单堆砌了案例、图表和相关法规作为素材,并且结论和作为观点论据的素材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教师便立即“对症下药”,就“法律问题和法律结论之间的法学逻辑关系是什么?”向学生进行具体讲解辅导,使学生很直观的得到了所需要的思路和知识,明白了如何取舍素材和强化论据和论点间的逻辑联系,从而达到了训练法律思维方法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总结阶段:12月8日到9日,学生进行多媒体文稿演示讲解,就讲解部分由教师进行讲评,指出问题,讲授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教师对学生讲演部分打分,加上学生互评成绩,以确定该小组最后成绩(也是每个小组成员的平时考查成绩)。

四、讲评阶段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讲评,发现在大学法律专业一年级新生中,存在如下比较普遍的问题:

首先,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更难以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大部分同学都只是简单的根据教师《课题指南》中列举的具体课题设计自己的课题,而不会从生动具体的社会现实中发现具有法理学探讨价值的事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中学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的改革。

其次,社会科学知识比较贫乏,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大部分人只能够被动的重复教材知识和简单抄袭他人观点,缺乏自主批判精神。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长期处于家长和中小学教育“包办代替”的不良教育方式所致。解决方法是加强实践教学,阅读与课程有关的参考书目,开拓知识视野,强化批判现实精神的灌输和教育,解决学生知识贫乏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第三,简单堆砌素材,不会对搜索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运用,挖掘材料中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并得出合理的结论。例如,很多同学在演示文稿中都仿照教师的演示文稿使用了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表格,但是却无法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得出结论。解决方法是加强方法论教育,训练思维,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四,只会演绎不会归纳,反向思维能力不足。例如,有些同学在课件中只会被动的按照传统的“定义——特征——法条——案例

——结论”模式组织课件。这是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所造成的,解决方法是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大力开展诊所式教学活动,教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社会现象和问题,再联系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修正自己对知识和原理的错误理解。

第五、只见文字,少见图片、表格和其他表现手段。其原因在于形象化思维能力缺乏,同时检索能力严重不足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解决方法是强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进现代西方教学理念,比如诠释式和案例式教学,组织读书会和文学沙龙等有益开拓头脑的课余活动。

最后,跑题现象时有发生,所演示的课件和教师要求的题目相去甚远。例如,在《课题指南》中,教师要求学生以“假如失去继承权”为题目,探讨法理学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结果几乎所有以此为题的小组都在其演示文稿中都集合了关于如何放弃继承权的法律规定以及如何进行放弃继承权公证等民事法律知识,使法理学课题被错误理解为继承法课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底子薄和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所致,对此,只能依靠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和一定的课堂纪律要求来解决。

五、我的体会:

在本次实验中,我除每班占用大约四个教学课时进行“课堂调查”“课题指南” “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和“多媒体文稿演示讲评”外,其余工作均在课余时间进行,同时也正常完成了法理学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全部教学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见学生体会),更主要的是“诊断”出了法律专业大学新生在专业课学习方面的一些“病灶”,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同时,我个人也有如下几点教学体会:(二)、事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调查,事后要进行反馈调查。

(三)、培养学生文献搜索的能力至关重要。我国法律专业大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首要问题是:遇到案例不会查找和搜索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本次实验中,教师进行“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是一种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方法,对于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很有价值,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在理论和实践之间进行“头脑搭桥”的一种教学工具。

(四)、要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牢固的集中在课题问题和课题结论之间,防止学生课堂注意力和兴趣的转移。

六、本报告附件:

1、 课题单元计划 7、课题单元计划实施表

2、 课题指南 8、 计算机使用规则

3、 学生分组名单 9、 评价量规(成绩表)

4、 学生体会文章

5、 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共47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