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03-28 10:0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备发言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家上午好!在此,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其次,对各位家长对我们预备班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个学期只有短短的4个月,是宝贝们在预备班生活的最后一学期,也是宝贝们进入小学前最重要、也最关键的一个学期,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还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们将更耐心、认真、仔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有效地完成幼小衔接的工作。
首先,简单总结上学期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上学期,对宝贝们来说是个转折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宝贝们的进步是非常大的,每位宝贝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具体表现在宝贝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大部分的宝贝能自己正确的穿脱衣服、鞋子,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会自觉地取放教室中的公共学习工具和材料,宝贝们的课堂注意力也从原来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宝贝们在自己的努力和各位家长的支持下,圆满完成了上个学期的各项任务,我们在本学期余下的两个月时间,还会继续对宝贝们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进行培养,为宝贝们顺利适应小学打下基础。
本学期我们班的总人数为36人。经过预备班上一学期的学习,宝贝们更加的听话懂事了,各方面的进步都很大。尤其在自理能力方面,我们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的原则:宝贝们不仅能够自己穿衣穿鞋,午睡起床后的叠被,还有每天放学后的自己整理课桌,自己摆放椅子等,这些事情宝贝们很乐意做,并从中体会到了成就感。在礼貌方面:宝贝们更加讲文明了,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同伴之间也能友好相处,同时同伴之间还会互相监督,例如谁说脏话了,大家就会提醒指出;在常规方面: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听从教师的指示,上课能大胆积极的举手发言,比如:曾晗芮、李金蔚、梁翊珊等,相比上个学期来说,进步非常快。在卫生习惯方面:宝贝们也能愉快进餐,吃饭挑食的现象没有了,每位宝贝都能吃完自己的饭菜,吃饭的速度也比以前快了许多,并且餐后能将自己的餐具和桌面整理好。经过预备班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宝贝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进步了很多,能较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都很有自己的见解,例如:韦景瀚、陈泊羽、张盛杨、吴泊慷、李雨霏、陈欣、黄婉琪等。还有我发现宝贝们在社会交往方面,变得更有爱心,会爱护自己,爱护他人及爱护动植物,对待别人也更有礼貌,能理解接纳别人,例如谢思语、金诗琪、杨博雯等。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良习惯未完全改正,例如:个别宝贝上课坐不好,喜欢翘椅子,上课时喜欢抢嘴,有的宝贝平时很开朗,可一到上课回答问题时就很没自信或者不善于思考。因此,我们平时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也有把常规教育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去,保证每位幼儿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本学期余下的两个月,我们会根据这些情况,加强对宝贝们的引导,鼓励每位宝贝更有自信!
最后一项,是需要家长支持和配合我们工作的事项,为了我们的宝贝,希望家长认真听一下,并可以积极配合咱们做好。
1、请家长按时接送宝贝,给宝贝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宝贝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来校,请家长及时通知我们老师,因为我们经常带宝贝活动,可能没办法随时接听到您的电话,您可以发短信告知我们,收到后我们会及时回复。
2、如果宝贝在家出现情绪不稳或身体不适时,请您在送宝贝入校时及时告诉我们,以便我们能更多的关注宝贝。请需要服药的宝贝家长向老师说清服药的时间、剂量,最好是随药品,附带一张用药的纸条,以防服错药品的现象发生。
3、有些家长总是说自己的宝贝不如别的宝贝学的多,在这里需要提醒一下家长,我们每位宝贝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宝贝的参照物就是以前的自己,而不是身边的人,我们应该考虑到宝贝之前的不会的东西,再看
现在,是不是每个宝贝都是在进步呢?所以家长不要与别人比,我们每个宝贝都是最棒的自己。
篇2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下面,我将从年级管理和教师配备两方面,简单谈谈我校的一些做法。
在年级管理方面:
年级组是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它是以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学生为主体,集中多数学科教师及班主任在同一领导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性组织形式。年级组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学校正常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枢纽,年级组虽然小,却是教师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地,作为学校里面的一个基层组织,年级组健康、正常的运转对于整个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选好一个负责任、有能力、有威望的级长非常重要。例如:我校分高、中、低共3位级长,每个级长各有特点,比如低年级因为学生年纪小,习惯差,往往是老师刚讲完的要求5分钟后又忘记了,所以需要有经验、有耐心的老师来带,因此,低年级年长的教师居多,为了能在工作中容易沟通和交流,我们就选年纪比较大、工作又踏实的女教师来担任,这样,既能带着年长教师埋头苦干,又能带着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而中年级,年轻人多,所以安排一个年轻级长,平时,多参与到年轻人的课后生活中,知道年轻人的需求,让年青教师冲劲与活跃并进,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最后是高年级,因为中年教师比较多,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强,所以我们选择一个能力强、会说话、能把同级教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的同龄人当级长。
其次,发挥教师主人翁的精神,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多与级长沟通,结合自己的观察了解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指导级长如何管理好教师,特别要从为教师服务、为教师着想的方面入手,让他们善用换位思考、用心管理,以达到教师自行管理,团结在级长的周围;而作为领导,要心怀大局,平时在生活和工作中对教师多些关怀、多些帮助,让教师真心感受到学校领导的人文关怀。在管理学生方面,我们会多听级长、教师的意见,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能操作的管理方式、方法,都会接纳到学校管理中来,因为是教师自行提出的,都是教师想去做的,做起来都是符合教师意愿的,教师在思想上、态度上就从“要我管”,变成“我要管”,工作起来的干劲就更足了。但在工作中有时难免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是级长、教师都处理不了的,学校领导就要勇于担当,全力解决。
最后,以人为本,制定好评优、评先、考核等办法,把握好学校各规章制度的分寸。对评优、评先、考核等,要制定相应的评选办法、让教师有的可行,促进教师间公平相处。而且、对师德,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既要有迹可寻、又要有法可依。领导带头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下,带领全校教师齐步向前走。对一些步伐落后的教师,要帮其找原因、分析原因,并帮助其解决问题;要抱着真心为教师,敞开心扉聊,让教师从心底里认识到欠缺,不要拖学校的后腿,自觉改正思想、行为。教师出现小问题,不要老瞪着,用制度压,用惩罚、会上点名等来约束,领导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面大。
教师配备方面: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性格、生活圈子、兴趣、不同的专业技能等。而每个年级的学生,因为是年龄、家庭、习惯等不同。因此,在年级中教师的匹配、教师的搭配等方面,就要考虑周长。平时,领导要多到教师中去,了解教师的生活、工作情况,多听教师的想法、需求。再根据静与动、外向与内向、相同价值观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后,来安排各年级、各班的教师,让教师相约束、相促进、共进步。比如: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培养小学生活的各方面好习惯,但学生又不懂事、需要教师平时多啰嗦、保姆式的陪教。学校先考虑年长的女教师,培养习惯有经验、养成习惯能循序渐进,再配搭一些年轻的、脾气好的女教师,让大家能相互配合,相互学习。
篇3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发展;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动向,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关注。对于教育国际化的影响也引起了相当大范围内的激烈讨论,以联合教科文组织、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为首,各个国家也先后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其可能的影响。①可见,教育国际化是不可忽视,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所以研究积极的应对策略十分必要。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领域最敏感的触角更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必然要求
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至今还没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国内外学者都阐述了他们自己的观点。比较权威的说法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把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与高等教育的目标、主要功能和传送相结合的过程。②它更强调一种过程和趋势。但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不是一个人才单纯输入或输出的过程,而是要将新的文化理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各个地区不能只满足于学习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制度、模式,更需要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高效、和谐的发展路径。
国内各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有力执行者和推动者,需要为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做好充分准备。随着近几年来高校自主权的扩大,地区高校不在单纯依靠国家层面的支持,与地区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国内高校可以有效利用区域力量,在国际化大背景下,更好的提升自身能力。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
事实上,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高等教育促进区域发展。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高等教育服务地区,尤其是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功能越来越明显。比如:高等职业、专业院校,为区域经济提供了大量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平衡了人才供给需求关系。并且,高校师生,本身也是一个较大的消费群体,可以有力的促进区域经济。另一方面,地区也积极支持高校发展。高校人才有利于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他们是先进技术、先进知识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当地各种项目的内容和观众。国家层面十分重视教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也相应出台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育人。可以说,区域和高校正在以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这样的合作机制下,不仅可以为企业积蓄人才和竞争力量,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参与地区事务的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具实践意义的教学,更有效的就业途径。
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强势来袭,国内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并以服务区域为焦点,推动区域经济为最终落脚点,学习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培养现今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立足区域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
以往传统的高校主要着眼于追求知识,以实现国家的大目标为最终目的。随着高等教育扩张,高校数量不断增多,很多高校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区域环境上。由此,以区域为出发点,全面提高高校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能力,制定出更符合地域发展的策略成为可能。具体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改变区域角色观,融合国际先进理念
早在19 世纪的欧洲,大学被描述为“对地区的拒绝”。当时的大学以追求真理为使命,是个批判质询、交换思想和增进自身知识的超然场所。③进入20世纪,大学为国家建设提供服务而换取到了一部分自主权。然而,有部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走上了另外一条发展之路。更多的借助地区力量。他们通过增加受教育机会和对社区的服务,得到了地方支持,因此高等教育系统被植入了“人民的大学”的成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理念也需要逐步完善。培养为国家所用的人才,也要培养为社会所用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应该符合当今社会的时代要求。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高校是人才集中地,可以孕育出更多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高校应积极参与地区发展决策,为地区发展勇于承担责任。
2.利用区域优势,增强国际交流
影响一个区域优势的因素有很多,比较显著是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首先,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加强区域合作是很好的选择。如:丹麦和瑞典的跨境合作。奥瑞松德地区地跨两国,是跨境合作的成员,也代表着欧盟实现更广的区域发展的志向。本地区在生物技术和医药研究上仅次于伦敦和巴黎位居第三。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食品加工以及环境技术方面也有优势。④本区的高等教育很有特色。奥瑞松德大学是一个有14所大学志愿构成的集团网络。现有1.5万名学生和1.1万位研究人员。但是,这两个国家的干等教育体系是不同的。丹麦是一个三元系统即综合了研究性大学、大学学院和艺术学院为一体,而瑞典是一元体系,包括大学和大学学院。同时两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各具优势,瑞典有着很强的社区联系的传统,包括私人部门为了研发和知识传播联合到一起;丹麦大学曾保留了独特传统,进追求教学和研究的卓越而不着力发展他们与社会和经济的联系。事实上,跨境合作并没有到达成熟程度,各地区个国家都在探索阶段。
就中国的国情来说,有很强的区位优势。相邻的国家,俄罗斯、韩国、日本等,都是拥有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经验的国家。如黑龙江地区,处于中国的最北方,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相距较远,但却与俄罗斯毗邻。因此,黑龙江省的高校可以借此多开发特色专业,例如俄语等语言专业。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中的高校分布广泛,各高校可以有效利用地区区位优势,增强国际交流,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其次,各地区可以凭借当地的经济优势,高校进一步增强国际性的科研交流合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在产业集群现象在很多城市都普遍存在。中国巨大消费市场和潜在市场的影响下,很多的跨国企业,外资企业在中国越发常见。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很多人才回归创业,这使得很多融合了国际先进元素的新型产业很相继出现。因此,各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与地区企业的合作,更快的了解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际元素。
3.实现国际模式本土化,推动区域发展
在这一层面,需要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支持。一方面,积极促进本地企业引进高校人才,融合国际元素。国家应重点扶持区域创新大学工程项目,促使大学与企业合作,由此可以更好地发展地方的知识型产业。韩国应对均衡区域发展和高校区域联合的政治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韩国的釜山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一直以来,韩国高等教育的政策管理是高度集中的,为了鼓励高校参与地方发展,也同时促进地方发展,在2004-2008韩国制定区域创新计划。⑤由此,地区的高校、商业协会、以及民间团体代表联合在一起,共同为地区发展献计献策。高校的创新能力很强,但需要一定的实践基础。中国近年来十分注重高校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并加强建设创新实践基地,更好的实现产学研合作。
另一方面,应鼓励高校人才到私企、民营企业等小企业就业。荷兰的特文特地区一直是本国的研发热点之一。当地的棉纺织业盛极一时,但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特文特经济衰落,面临着失业人数多、人才流失严重和小企业技术水平低等问题。在政府的指引下,有撒克逊应用科学大学发起的,全国各高等院校的支持下,各高校人才积极参与地区企业的发展,为当地的企业增加了创新元素。校企结合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高校人才大多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目前,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如果国家和地方能够制定相应的政策,适时引导学生进入地方小企业,不仅有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也有助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引文注释
①荀渊.国际化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5).
②冯惠玲,胡娟,惠新宇.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挑战与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 2011(6):80-82.
③蒋凯.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市场的挑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高等教育与区域:立足本地,制胜全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⑤陈昌贵,翁丽霞.高等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6):77-82.
篇4
关键词: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现状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5日
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的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占比为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这些数字背后,突显了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可以说我国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以其便携、便捷、即时、精准、互动性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从我们熟知的“微信”到电子商务移动终端,可见“移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全新变化,将让体育教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的思维产生变革,不断促进校园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思维下,如何打造为学生服务的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其发展的方向。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如何发展是我们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一、“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概述
“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就是指移动互联网+高等学校内与体育有关及其影响辐射的教学、训练、竞赛、健身、设施等物质活动和文化现象的总和,“移动互联网”在高校校园体育中的应用应包括教学、管理、生活、娱乐等多个方面,应重点关注教学、管理和服务三大核心业务。
完整的“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应包括网络建设、数据融合、服务融合与门户服务四个层面的构架。“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建设的基础是网络建设,应逐步从现有的有线为主,无线为辅,过渡到无线为主,有线专用,规划并建设覆盖整个学校公共场所和区域的高速无线网热点。数据融合包括感知信息、应用数据等的融合,以及数据存储和支撑软件的融合。服务融合是“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建设的目的,也是“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的表现形式,通过服务融合可以实现多业务平台能力和数据的互通与共享,提高校园体育移动服务平台的运营管理能力与服务提供能力。门户服务统一就是对接入门户和业务界面进行统一规划与布局,针对角色授权的不同,提供个性化的展示与服务。概括起来说就是,“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建设要整合已有的软件、信息等资源,实现统一的身份认证、统一的信息推送平台、统一的数据中心,建立云数据库,从而实现全校校园体育数据集中存储和数据安全共享,最终服务于广大师生。
二、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现状调查
本文在前期调查访谈有关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基础上,设计了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的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在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后,于2016年3月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等河北省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表1)
(一)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1、河北省高校校园网络基础建设情况调查分析。校园无线网络建设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基础,在被调查的河北省高校中网络基础建设以有线为主、无线为辅的学校占88%,以无线为主、有线专用的学校只有12%,建有高速无线热点并全部覆盖校园整个区域的学校为28%,部分覆盖的学校为38%。由此可见,河北省高校在网络建设方面还停留在有线时代,校园无线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在对学生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非常支持建设高速无线热点,但是面对学生手机网游成瘾等一系列问题时各大高校对建设无线热点都持谨慎态度,怎么解决这一矛盾是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难题。(表2)
2、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调查分析。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全新变化,河北省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开始建立校园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调查显示,52%的学校建有校园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但对校园体育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在建有校园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学校中只有15.38%的学校有涉及校园体育方面的模块,关于校园体育移动服务平台的建设就更少了,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只有石家庄学院、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大学3所学校有校园体育移动服务平台,占6%,他们搭建校园体育服务平台的形式主要是WAP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我们又通过手机微信平台分别输入“河北-大学”、“大学”和“体育”等关键词搜索得到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学院4所学校有校园体育的订阅号,与问卷调查结果基本相符。通过问卷调查和关注4所大学校园体育微信订阅号得出,河北省校园体育移动服务平台推送的主要内容为体育竞赛与课外体育活动、大学生体质测试信息、体育相关的日常管理与通知,由此说明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移动服务平台的内容和形式相对简单单一。(图1、图2)
3、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由表3得知,影响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使用校园移动服务平台的因素中信息更新是否及时是最重要因素,排名第一位,其次是系统的操作性和体育信息的内容分别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除此之外,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是大学生比较看重的因素。(表3)
从表4调查结果看,影响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是资金经费的投入、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专业网络技术人员、网络基础滞后、校园体育本身发展滞后、实质等。(表4)
(二)河北省大学生基于移动互联网获取体育信息情况调查分析
1、河北省大学生拥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调查分析。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上网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一种习惯,大学生的校园体育生活随之发生着改变。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全部拥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其种类如表5所示。通过在线调查问卷填写的来源也足以证明河北省大学生基本都拥有智能手机。(图3、表5)
2、河北省大学生体育信息获取途径分析。由表6可以看出,在河北省大学生体育信息获取途径中,以智能手机等智能移动设备为代表的新一代媒体已经超越传统媒体成为大学生的首要之选。(表6)
3、河北省大学生从智能移动设备端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分析。由表7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河北省大学生在基于移动互联网下的获取体育信息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其中,80.85%的学生选择了手机社交软件,排名第一,可见像微信、QQ等以其信息便捷、传播速度块、影响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大学生们的青睐。手机APP排名第二,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以及手机APP开发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渐得到了大学生们的认可与喜爱。(表7)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体育信息对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影响分析
由表10分析来看,河北省大学生认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体育信息对他们参与体育的态度及其对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有一定影响,其影响一般的占第一位,影响较大的占第二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们结合表8和表9分析,目前大学生关注体育信息的目的和内容主要集中在休闲娱乐、体育新闻和观看体育赛事直播这三类信息上,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参与体育的态度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表8、表9、表10)
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发展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顶层设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就是移动互联网+高等学校内与体育有关及其影响辐射的教学、训练、竞赛、健身、设施等物质活动和文化现象的总和,移动互联网在高校校园体育中的应用应包括教学、管理、生活、娱乐等方面,应重点关注教学、管理和服务三大核心业务。高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建设应站在整个学校“大盘”的角度考虑,无论是硬件平台和运维系统,还是公共服务支撑平台,都要服从学校的顶层设计,只有这样才会做到事半功倍。
(二)加强大学生的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引导,优化和完善校园体育移动服务平台。在加强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引导的基础上,把校园体育其特殊的育人功能和移动互联网相结合,优化和完善校园体育移动服务平台,从平台的自身建设入手,整合包括感知信息、应用数据等各种资源,通过服务融合实现多业务平台能力和数据的互通与共享,提高校园体育移动服务平台的运营管理能力与服务提供能力。
(三)加强网络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提高应用APP类软件的开发和微信公共服务能力。针对学生比较青睐微信和移动体育APP应用软件等特点,着力打造符合各个高校特色的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和体育APP应用类软件,刺激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综上所述,在当今大学生普遍利用智能移动设备通过无线互联网获取各种资源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教育应充分抓住这一时代特征,充分利用校园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并结合智慧教育理念,建立“智慧型”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充分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来,掀起“智能”体育锻炼的热潮。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EB/OL].https:///.
篇5
0 引言
Internet给我们提供了相对公平、开放的一个网络环境,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就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搜索,找到众多网络注册用户给出的答案,及时地缓解由于知识匮乏而产生的焦虑,同时又有学到新知识、提升自己进步空间的喜悦。所以我认为网络教育在未来的大学,甚至社会学习机构的教学中会是有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
信息化的理念,我们都认可它发展的可行性,但对信息化带给我们认知领域、教学模式的各种改变,我们并没有完全适应,甚到可以说还没有摸清门路,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本文基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模式、运营方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的阐述,对高等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为推动信息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素材,丰富其完整性。
1 信息化给现有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
1.1 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使传统教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在某个特定阶段的方法是固定的,美其名曰是经过时代检验的标准教育方式,是继承前人教学智慧的结晶,是不容质疑的。所以千百年来,我们一直认为这样的教育无可厚非、无可挑剔。直到网络意识的建立,使我们找到了一条更适合现代人走的路,因材施教在信息化环境下得到完美诠释,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学习层次、学习手段、学习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学习路径,当然其最终的发展模式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是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建立标准与动机,也是建立“全民学习型社会”的舆论基础。
1.2 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的多元化需求,使得传统大学教育备受争议
以往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有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称谓,这使得各阶层之间由于知识断层而不能相互理解,本身又涉及社会地位、社会认可度的问题而使得教育公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随着教育部扩招、就业面加大等因素,使得人们对于教育的公平公正性有了指望,对教育资源的公开、公用化有了更好的了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压力。但就业竞争力问题又使得高等教育面临市场化机制下供求关系不均衡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亟需解决教育的大规模、多层次培养路径问题,这就是推出网络教育的必要性。
1.3 高等教育投资与产出的效率问题,使得传统教育在社会效益方面面临压力
国家公办院校的各种津贴补助使得政府对高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使得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道路上依附政府的指导和关照,但资金短缺或分配不均等问题会让高等教育在开展实践教学与创新训练项目上捉襟见肘,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必要加大信息化教学的力度,使国家教育更加大众化。不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可以扩充和普及高等教育的适用范围和受益群体。
1.4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使传统教育无法与社会需求挂钩
教育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有其社会属性,更有其社会价值。人们在追求高等教育的道路上无法回避其所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不论是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还是社会风气的建立,都使得高等教育的社会回报率问题在风口浪尖上,它同时也是国家竞争力的良好体现。所以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与开展时时学习的施行措施,都有着其深远的实际意义。
2 现阶段存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2.1 教育理念的改革进展速度缓慢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根植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或者说成条件反射,在这样的根深蒂固的环境下,教育理念的变革显得有点薄弱,但却势在必行。
2.2 管理模式僵硬且效率低下
高校的行政管理在学校运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的有力保障和支撑。如果行政管理能高效、灵活地辅助教学活动的进行,会加快高校管理服务职能的转变和强化,有助于智慧校园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应用网络及时地沟通了解实际问题,有效地讨论形成可行性纠偏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促进高校管理的现代化。
2.3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高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大学生是要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的,它体现在各行各业不同的领域范畴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切忌出现工厂化批量生产的状况,而且以这种方式培育出的人才也不具有社会竞争力,这会为学生毕业、就业埋下隐患。
2.4 课程体系设置过于规范化,缺乏灵活性
高校在整体课程规划上使用同一频率,没有就不同的专业考虑有关于学科内容的删减和调整,最终导致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无法适应市场条件下对于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而且这会使得专业没有明显的优势,缺乏特色,没办法个性化地发展下去。
2.5 招收规模与教学质量对比与保障
高校招收规模的扩大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教育公平的问题,但却同时引出了教育投入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有赖于质和量的结合,更有赖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提升。
3 高等教育改革路径的方向与举措
3.1 教育体制改革
3.1.1 建立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理念
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中有综合研究性大学、职业院校、二级独立学院以及民办高校等,并允许盈利的一系列行为加入到高等教育行列中,不仅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全民教育,加大高等教育普及率,加快全民职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3.1.2 放宽多元办学体制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选择的自主权
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促进人才输出类型的多样化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培养出符合社会需用求的应用型人才及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质量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指标与深层内涵,同时,建立一个多元的适合不同层次学校教学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也是未来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
3.1.3 开启混合制高等教育教学体制,强调在“做中学”
高校与企业合作完成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理念;也可以是以实际问题或项目为出发点,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无法解决的细节问题再回到理论学习中寻找答案,这样不至于盲目地开始学习,也可以解决学习理论知识无用论所引发的相关问题。
3.1.4 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形成高校的图书馆联盟,并采取一卡通的形式应用
具体表现为:跨库检索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期刊查询的有偿服务项目、图书馆内部标准化建设问题的落实,开设电子阅览室,定期更新书库目录。
3.1.5 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建立全国性综合信息共享系统,避免重复建设
信息化教学的适用范围广,也有其区域差异,在建设初期,各地方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建立符合当地发展情况的推广设计,但为长远计,当各地建设模式不统一时,要以国家的层面为考量,适当地修改和调整,以适应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1.6 政府与高校联合推广地方文化,使高校成为地方文化中心,发展地方优势产业,树立品牌意识
以社团组织的形式建立增城地区独立学院校际联盟,策划校企的横向联动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
3.2 学习方式改革
①开放、弹性的学分学习制度,开展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设置,使课程更加职业化高等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直接为社会输送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服务,因此必须与市场保持紧密的联系。可以开设跨学科的选修、主修、辅修课程,可以在大学这个阶段性平台上了解更多的专业及其未来发展的学习内容,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也会有相当的帮助;另外,以与企业合办的培训项目或创新项目设计比赛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应用及动手实践能力。
②打造大学电子化学习支持中心,开设远程教育课程并使之模块化。以电子阅览室和网络实验平台为基本的电子化学习中心,可以给学习者提供轻松、有序的学习支撑,系统化地指导会帮助学习者完成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从而增加学习乐趣与成就感。
③创建基于网络的学习社区和反思型学习组织,以便随时随地进行教学讨论。
为了完成全民教育理念的推广与实践,也为了扩大高等教育的承载能力,不能把教育本身局限于学校的范畴,要建立以网络为基础保障手段的学习模式,从而保证大众化教育的顺利推行。
④资源平台的提供方式多样化,内容多层次化。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网盘、知乎、豆瓣、网易云课堂、新浪公开课、百度文库、可汗学院等诸多网络平台可以提供各种专题、分类信息,对自我学习有相当大的帮助。
⑤加强学生学习的反馈手段建设,包括交互与测验功能,保证学生从实践与信息中学习;普及网络学习的认可度,建立以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为基础的资格认证制度,加强教育质量的保障,促进学习的功利化到习惯化转变。
3.3 教学方法改革
①加大科学工业园、就业研究基地与孵化中心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②普及信息化知识的家庭使用率,不能忽视生存环境对于个人观念上的影响;建立专业教育网站,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开设终身教育机构。
③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工具;完成课程体系的再设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
④创建知识网络平台,包括公共知识服务体系、在线教育活动、虚拟环境、学习评估等功能,完善学科信息资源系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使大学成为在职人员可继续学习和深造的场所,建立终身教育进修系统。
4 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理论的建立与实施
远程教育借助计算机网络、卫星网络、通信网络、多媒体技术使教学资源信息化,优质资源共享,延伸了优秀资源的作用范围。如果各地区师生享受同等的教育服务,也可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促进教育质量。
4.1 教育策略的建立
①开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培训计划,解决在职人员的学习问题;从学科的角度开发自我专业发展的可能路径,使课程的教学具有自我特色与可推广性。
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帮助高校建立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③开设网络预测未来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把握时代脉络,为将来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如:时尚捕手(把收集来的信息告诉捕捉公司,公司经过严密的分析,将研究报告提供给相关企业,企业 据此开发新产品,制定新的市场营销方案);精算师;法务经理;新闻发言人(当企业有新品问世、重大项目引进或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发言人将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媒体面前,全权代表企业消息,回答提问);危机公关人才(具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反应敏捷,并且善于和媒体打交道,能在短时间内帮助企业渡过形象危机);知识经济主管(具有经济管理经验,能跟踪国内外同行技术发展趋势,为企业发展把握方向)等等。
④开设网络选修课,进行分析技术能力训练。
这种专门从事数据分析的课程有其实际的应用价值,所以可以就如何搜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如何利用分析结果作出决策,降低学校行政管理的运作成本,向学生提供信息与反馈,提升制度与资源的使用效能等方面入手,进行专业的知识讲座;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讲解以开阔学生的信息化视角,为其信息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⑤完善师生用户的信息化需求,充实移动校园的应用平台,加强服务主导型智慧校园的建设与管理;高校开设信息办,建设面向应用泛联接的无线校园网,加强校园的数字化管理,为大学生发展提供战略指导。
⑥倡导跨学科合作,定期安排教师座谈会与学生座谈会,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反馈,推动校内合作机制,加强师生间的集体创新意识;加大力度发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在线课程(包括公开课与共享课)模式;模拟幼儿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创新高等教育新模式,增加趣味性教学环节,注重思维训练。
4.2 学习过程的实施
①启动远程教育的资格认证制度,明确学习效果与收益,鼓励加大学习力度和积极性;关注校内实验室与企业项目发展情况,使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②健全教学内容间的相关链接,完成信息的追溯过程。
对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源进行链接,当所学内容不十分明确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相关链接的学习来加强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完善,从而使所学知识明了化、清晰化。建设面向应用泛联接的无线校园网系统,打造面向智慧校园应用的生态圈。
③开设翻转课堂式的选修课,就当下某个热点话题或学科知识点进行小组讨论,提交研究成果与可行性报告;提倡混合学习模式,即在线幕课与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体现知识的普及性与针对性的学习特点。
④开发智能辅导系统,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要求并提供特定的学习资源,及时有效地完成课程衔接与学习成果反馈;应用电子教材的方便易找性,加大学习内容的信息量,拓宽思路以提高学习效率。
⑤开展远程视像教育活动,从而达到教育资源共享、不同学校师生可视像交流。
如“视像中国”、“同步课堂”、“千校扶千校”、“校际协作联盟活动”“教育资源下乡活动”等等,促进基础教育公平。
5 高等教育产业化运营模式的表现形式与特征
5.1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开发人力资源,建立开放、多元化的学习氛围,当然也包括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在可选择的情况下按照市场需求推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2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
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最终实现全民教育并使之国际化。
5.3 高等教育的产业化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还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面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能否产业化等问题也成了人们所关心的焦点。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市场的影响,并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无限广阔的教育大市场,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教育成了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教育服务产业,它的发展必须遵循为社会各类人员和各类部门服务的多层次原则,必须遵循责任、效益、竞争等产业运行规则,必须建立能够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合理的经济结构。
5.4 高等教育办学投入产出效益化
在教学过程与管理运行过程中,建立合情合理的激励制度,通过诸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者其他市场化手段对提供优质高等教育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主体予以奖励。这样可以使教育的过程进入良性循环,以谋求高等教育更稳定、更高效的发展。
5.5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的国际融合,是指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通过相互交往、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作用而形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及其结果。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当然,在引入外来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高等教育的本土化问题,要使发展中的高等教育适合中国国情,最终完成国外高等教育经验借鉴与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相结合的完美过渡。只有立足本国并面向世界,走向国际化,这种融合才能够健康发展并得以实现。
6 远距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6.1 教育资源内容选取上有其广泛性和灵活性
主要包括教育环境、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的信息化,体现在教材的多媒体化、教学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教学活动合作化等形式中,完成以教师、学生、多媒体化的信息源、可虚拟化的教学环境为要素的信息化理论的意义建构。
6.2 教学资源的提供与接收方式有其多样性
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突破传统课程界限,知识的接收终端可有多种选择,现有的VR技术正日趋成熟,采用手机上网学习已成为一种生活新模式。
6.3 教学资源的收益范围有其可控性
开发工作技能模块教育模式,提供有偿服务类别与科目技能;开放课程与在线课程的有偿化发展,建立以适应信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程体系。
6.4 教学资源的合作主体有其可选择性
可以建立大学-企业联合研究中心,强化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多样化的教育机构合作开发灵活的课程计划与修习时间限制;与“学习软件”供应者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可参与课件推广与实验工作,创办虚拟大学。
7 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7.1 教师成为促进学生思考的课程协调者和内容策划者
在知识的融合与科学发展进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体验式学习感受。在此过程中,教师会是终身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
7.2 教师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与工匠精神的倡导者
在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同行者、合作者的角色,帮助学生便捷、快速获取网络知识,完成知识的更新,完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开放、互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师生间的教学相长,开拓教学视野与思维模式,形成知识体系。
7.3 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管理者与导引者
教师的权威意识只有建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基础上,谋求学生人体心灵内化、同化的文化建构过程中,才能真正被学生接受。
7.4 教师成为课程教材的执行者、课程教学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为学生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以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8 值得研究的题目
①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终身教育发展趋势和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篇6
摘要:在阐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涵义和内外部动力的基础上,从保障性机制、需求性机制、导向性机制以及特色机制等几个方面,尝试构建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机制,以期推进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
关键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动力;机制
随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和高校规模的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上。新的机遇与挑战迫使我们思考,高等教育用传统的外延扩张和粗放的发展方式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动力机制是什么?河北省高等教育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特点,只有走内涵建设的路子,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跨越。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指以高等教育的内部因素作为主要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它是在现有高校数量大幅度增加和规模大幅度扩大的前提下,通过挖掘现有高校的潜力,实施制度创新和优化结构,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
系统论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是指存在于高等教育体系之外对高等教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科学技术进步、教育消费需求、市场资源配置以及资金、政策保障因素等等,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以不同形式、不同力度对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作用;内部动力,是指存在于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对内涵式发展产生内在驱动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科建设、教育观念、校园文化、高校扩招、校际竞争等方面,它们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整体框架下,通过不同的微观结构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基础,是外部动力的着力点;外部动力是保障,是内部动力发挥的诱因。
本文拟从政策、资金、师资,教育需求、就业、教育观念、结构调整以及特色机制等几个方面,尝试构建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机制,虽然没有涵盖所有的内外部动力机制,但通过这几方面主导性动力机制的强化,能够有力地推进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
二、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保障性机制
1.政策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从战略目标、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2010-2020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了新的部署,提出了很多新的政策措施,体现了当今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河北省依据国家《规划纲要》所体现的“以人为本、注重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导向,制定了《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当前,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重在把握国家和省两个“规划纲要”,从高等教育发展内部提出政策导向,通过深化教育强省建设,制定和推行促进高等院校建设、重点学科发展、学术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教学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激发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活力,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
2.资金保障。高等教育就其性质来讲,是一种有限资源,因此其规模受国家和社会投入的制约。扩招后,河北省高等教育的投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来自国家和社会的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2009年,河北省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在全国居第25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居第31位[1],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相当的省市相比,经费投入明显偏低,使得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速度变缓。
当前,破解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资金“瓶颈”,就是要在政府经费投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拓宽投资渠道。还要主动寻找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通过将高等教育的科技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优势和经济优势,开辟教育与产业经济良性互动、市场与高校双赢合作的新格局。同时,高等院校还要着力扭转传统政府拨款机制下形成的惰性和依赖性,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探索建立完善的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师资保障。师资是保证高等教育教学、科研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内涵式发展最重要的教育生产力要素。随着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长,河北省高校的师资队伍虽然不断扩大,但生师比也在不断增长。统计资料显示,河北省高校生师比从1999年的10.4增长到2009年的22.3[2],显示了扩招后师资的缺乏。
建立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师资保障机制,要因地制宜,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投入中用于师资建设的比重,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加快师资引进和本土化培养速度,提升师资存量和水平;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师资培养和评价体系。通过建立优质师资的交流与共享平台,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效益的最优化,同时引导各级各类高校以准确的、科学的发展定位,构建合理的内部师资结构体系。
(二)需求性机制
1.教育需求。近几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经济体制改革、贫富差距的拉开、家庭抚养费用的增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高等教育的需求又受到学龄人口下降的挑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在2002-2006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在今后3-10年间,高等教育的需求将会逐渐变小,上大学的人将会减少。目前河北省已经出现个别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的现象。
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稳定和适度规模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从长远来看,河北省高等教育要适度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适应,与高校现有办学条件相匹配。另外,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还要与学龄人口需求量相衔接,适应学龄人口变化控制招生规模也是河北省高等教育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方向。
2.毕业生就业需求。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的提高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现。2009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28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既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优化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需求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社会吸纳方面,要拓展企业用人的市场需求主渠道,鼓励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积极接收大学生。同时,也要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到基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高校供给方面,高等院校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强社会实践和就业技能的培训,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3.科技要素需求。长期以来,河北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新时期,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和体制存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发展,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益。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科技要素需求,要充分利用河北省高校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资源优势,将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与应用研究、技术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沿海经济和河北省十大主导产业(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建材建筑、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旅游、现代物流)发展需求为核心,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此同时,注重人文社科领域基础与应用的结合,为政府科学决策、社会管理提供有建设性的高层次政策建议,实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
(三)导向性机制
1.教育观念导向。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内生动力是第一位的,外部动力是第二的,所有外部因素的变化只能改善发展环境,而只有高等教育自身的不断改革,才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教育观念的导向机制,建立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认同与创新之上。从河北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到每一所高校的个体发展,都可以看做是对内涵式发展主导观念的认同、转化、吸收和创新。因此,河北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不仅需要一个主旨鲜明、内涵丰富、兼容并蓄的理念做指导,更需要一个立足省情、放眼世界、敢于改革、善于创新的观念导向机制来推动。
2.结构调整导向。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河北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已经成为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迫切任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教育结构要遵从教育和市场规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调整教育结构,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以准确恰当的定位,构建职责分明、特色鲜明的层次结构。着力建设扶持几所综合实力较强的院校,坚持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立足地方、面向全国;建设一批参与全省经济建设,在某些强势领域方面保持自己优势和特色的高校;一般本科高校要积极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根据本校学科、人才优势和当地经济特色,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
(四)特色优势机制
河北省内嵌京津两大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无论对经济还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经费紧张,投入难以满足的情况下,河北省高校必须放开思路,多方谋划,利用京津的经济、文化、人才优势,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首先,要借助优势“借鸡生蛋”,吸引京津优秀人才,补充河北高校的师资不足。其次,办好大学科技园,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的科技开发基地。大学科技园一方面可为京津高校科技研发缓解场地、资金等压力;另一方面又能调动我省高校的科研研发的积极性,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上台阶;也可带动省内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另外,还可考虑由京津企业注入一定资金,与河北省高校进行合作,形成股份制管理模式。投资企业掌握一定的股份,参与学校的管理,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规格,省内合作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完成培养任务。这一方面能够为省内高校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也能为学生就业找到新的门径。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既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系统,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运动过程,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许多现实问题。本文对于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只是一个理论层面的探索和尝试,仍有许多新的课题有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3-2009》..
篇7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如何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地给学生一碗水,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应思索的问题。叶澜教授曾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要想达到高质量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得到最优的发展,教育者要继续学习,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够在与学生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新课程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上都体现出新意,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这都需要语文教师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学中减少盲目性,增强实效性。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知识发展,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探索。
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要求
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实现新课程标准,势必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明白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要求。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要求包括六个方面。
1.知识要求。
具备基本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课程论与教学论、语文基础课程、语文教学大纲、校本课程等。
2.能力要求。
要有独立的语文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能力;善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能力;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课后自我反思的能力。
3.教学策略要求。
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要求“学语文”的策略;注重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
4.教学指导的要求。
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能够开展高效课堂学习,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教育论文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教师角色的改变。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状态。由课堂的“霸主”转变为能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朋友”。
6.培养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如果教师的行为品质做不了学生的表率,势必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途径
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老化速度较快。国外教育专家指出,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学的知识只有10%左右是由学校传授的,其余的90%左右是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得来的。可见,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一个专业化的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途径有下面四个方面。
1.扎实专业知识。
要扎实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语文教师;掌握一些现代教育技术、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只有广博的学识,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一本教参打天下的做法很显然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2.更新语文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一是要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是要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师要利用新课程培训学习的机会,转变观念。增进课程与学生成长的联系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自我,规划人生,走向自立和成熟。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创新精神。
曾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所以教师应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我校是一所普通高级中学,学生素质普遍较低,无心学习,遵循“不能成才先得成人”的理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文教师要能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要善于利用本县的人文拓展课程资源,利用古代先儒思想熏陶学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社会及人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
4.在交往与合作中得到自身的发展。
互动和交流是人们沟通思想和情感的途径,“闭门造车”只会让自己的视野狭隘,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得以共同发展。校内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时机,在思想碰撞交流中发展自我。走出校门,与外校教师一起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
三、语文教师在反思中现专业发展的飞跃
篇8
文/胡颖森陈力
【摘要】本文立足于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及“十二五”规划期间湖北省高职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湖北地区经济发展轨迹与高职发展互动关系中的合理选择,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携手共进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基础性研究。
关键词 高职教育;地方经济;发展轨迹;互动关系;合理选择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 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教集团框架下区域经济与高职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的互动性研究”(2013B254)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颖森,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区域经济;陈力,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区域经济。
一、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湖北业已步入经济高速发展轨道,其生产总值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跃入全国前十之列,牢牢占据第一梯队,年均上涨速度达到两位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增长幅度依旧稳定在相对高的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左右(见表1)。而且湖北省的发展优势还在不断强化,“一主两副”(武汉带动襄阳、宜昌) 发展明显加快,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5.1个百分点。
湖北省“十二五”规划设计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即重点扶植和促进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成长壮大,助力现代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创造条件提高第三产业的现代化速度,将科技因素注入现代农业等,三次产业格局的合理化演进将被视作湖北省产业结构重新布局的核心目标。
二、“十二五”期间湖北省高职发展现状2014年,湖北省有一般高职(高专) 院校总计55 所。2014 年高职(高专) 院校招生16.7 万人,同比增长0.5万人。2014 年上半年在校生大约45万人。基于利好政策的倾斜,高职教育已然成为人才输出的中坚力量,社会地位日益上升。在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相匹配的专业布局方面也取得实质性突破。以2012~2013学年度为例,湖北省55所高职高专院校共开办专业343 种,大致能够对接省内各行业基层岗位群,符合人力资源的总体需求。在政策扶持与院校自我发展双重驱动之下,高职教育的教学设施硬件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也建立了一个符合教育规律的专兼互补的教学团队。
在此基础上,湖北省立足于长远目标,基本完成了与《职业教育法》等相适应的省市级职教法规,有力地推动了价值取向趋同、培养目标趋同的校企合作,实现了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实销对路。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精进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示范作用突出的领军高职。
三、湖北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合理选择湖北经济对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专业内涵、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等方面大体有如下要求。
1.以省内产业重新布局为指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经济发展输出急需的高素质人才。现在以及今后的一段时期,湖北经济格局尤其是产业布局处于重构的阶段,经济构成以及产业布局的破旧立新必定是颠覆性的。在此背景之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学科发展和配套的教学资源一定要和这种革新保持同步协调。
2. 对接重大工程项目人才需求,为湖北发展提供大批高技能型人才。在湖北省传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全省钢铁、汽车、光电、造船等产业已超过千亿元,重大工程项目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高技能人才培养却未能跟上发展需求。根据《湖北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缓解人才紧缺状况,湖北省计划未来5年培养开发紧缺技能人才50 万人,其中紧缺高技能人才10万人。重点包括新兴行业工种在内的44个紧缺技能工种,既有车工、钳工、电工等传统行业工种,又有数控车工、汽车装调工、光伏电气安装师、电控部件工等新兴行业工种。
3.图谋地方经济以及产业布局的发展, 推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湖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显示,未来湖北将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建材、能源、有色金属、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13个领域为重点发展目标。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高新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发展无疑给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带来了新的影响。
4.高职教育的类型组成要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多元化培养人才。职业教育的类型组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全方位、多维度的培训教育能有效解决群众需求与学历教育供给的矛盾,并提高学历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与此同时,要根据地方经济成长与产业格局的变动,将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与培训的技能性有机融合,延伸高职院校服务领域,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企业,充分发挥其推进分流员工二次上岗、企业职工不断学习以及农村居民迁徙培训的关键作用。
5.湖北省内不同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性,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现鲜明的层次性特点。“1+8”城市圈所包括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在武汉的辐射和带动下,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部分城市的产业升级甚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承接武汉市产业链的配套与转移过程中,技术应用型的高职人才存在巨大缺口,而武汉市作为辐射极城市不仅需要大专水平的高职人力资源,更需本科水平的高职人力资源,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必须晋级到本科层次才能与之相适应。
6.顺应社会的教育发展,引导大学生择业的正确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非常关键的最终环节是学生完成三年学业后的工作方向。在着力培养技术过硬、脚踏实地的实用型人力资本的同时,应帮助其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当下,武汉、宜昌、襄阳、黄石等省内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依然是大学毕业生工作的主流区位选择,要引导毕业生深入基层,扎根生产前线,走进广大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孔康伟, 陶济东. 加快湖北高职教育改革服务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宋小杰, 曹晔. 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
[3]戴国强, 易元红. 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法 研究性 教学理念背景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不能够缺乏语法这个重要角色,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规则之一,也是语言技能的基本核心,在高中英语语法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法的教育教学不可忽视。但是,对于语法课的讲授却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的翻译教学比较侧重语法教育教学,然而新引进的交际法教学却不太重视语法教学,在转变的过程中,高中英语教师都搞不清楚语法课程到底该如何去进行。从研究性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发,研究性的教育教学能够让高中语法课程与研究性的教育教学两者相互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交流中学会如何使用语法,并且能够以一个主动学习的角色来主动理解和构造语法。
一、分析研究性教育教学理念
由于受到传统语法教育教学的影响,我国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所以有诸多的语言学家以及教师来寻求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其中有人认为应该采取情境教学法,也有人认为应该采取兴趣教学方法,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认为研究性的教育教学本身的魅力比较大,可以引导高中英语的语法教学。
研究性教育教学的理念最早开始于20世纪,研究性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人本主义;其二,建构主义。另外,研究性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出新的知识。创新的关键是对于知识的渴求,让学习者能够创造出适合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相关事物。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去亲自参与,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与策略来弥补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让相关事物的理解能够更加充分。研究性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完全按照基本套路走,而是采取多种多样的讲课方式去引导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有意识的启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创新性的思维理解方式,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语法知识中的相关难点与闪光点,充分的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研究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1.明确教学的相关内容。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对教育教学的相关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开始阶段,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从而确定好活动的主题以及选择的相关语料,最后再进行测试。在展开阶段,展开以下三个步骤:其一,研究分析问题;其二,研究活动;其三,总结报告。在评价和总结阶段,需要采用过程评价以及结局式评价两者相互结合的方法,对平时的相关成绩需要更加注重重视,简而言之就是要平时分的成绩占70%,期末考试的成绩占30%。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步的地方,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2.转变相关教育教学方法。首先,需要注重问题的意境设置。高中语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先要对课本上的相关语法知识进行归纳及总结,设置更多的相关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思考问题,寻求相关答案。在整个需求答案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到与语法有关的相关知识,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其次,扩大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能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进行相关语法学习。语法知识一般比较枯燥无味,因此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要想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教师需要有比较强的教学能力,并且对语法知识有一定的深入了解,从而能够在整个课堂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学生才会在课堂中学习到与语法知识相关的更多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性的教育教学克服了传统教育教学中机械而又单调的教学方式,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心,提供给学生学习语言的平台与空间,让学生能够与教师积极互动,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参考文献:
[1]邹红兵.当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思路构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2(7):1831-1845,1126.
篇10
关键词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7-0040-07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发展直接影响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孙善学认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是为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知识或技能、形成良好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1]。很多人忽视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逻辑起点的不同,导致其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认识不够深刻,使职业教育当前面临如下困境:一是国家层面重视职业教育,而老百姓却视之为“末流”;二是企业大闹“技工荒”,而大批普通高校毕业生却难以充分就业[2]。解决此困境的关键是要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区域生产力发展间的关系,从而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北京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前列的城市,其在认知、处理和利用职业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上也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北京职业教育紧密结合首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取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适时开办了一批与首都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现代技术与服务类特色专业,为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首都未来发展服务,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了许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文件。2011年9月,经过多方准备和论证,北京市正式开始了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点工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并建立合理的模型来解释这些表象,同时预测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北京市相关部门进行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提供更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二、研究数据的选取
本研究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北京教育年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等,通过北京市统计信息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网站、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站等渠道获得。受资料搜集的限制,本研究样本的跨度年限为10年(2002~2011年),选用的具体指标如下。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
根据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本研究拟选取9个指标来反映北京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包括反映经济总量水平的指标2个(GDP、人均GDP)、反映财政水平的指标2个(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反映收入水平的指标2个(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3个(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指标
依据现有的统计资料,本研究主要选取3个指标来反映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包括各级高等职业教育① 的招生数、在校生数以及毕业生数。
三、北京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
(一)产业结构状况
整体来看,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也进入快速升级阶段,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在按照首都城市功能要求和市场导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北京经济已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从产业产值看,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最快,产值从2002年的2982.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2363.1亿元,增幅高达3倍多;第二产业产值由2002年的125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752.5亿元,增幅达到了200.2%;相比之下,第一产业产值增幅最小,仅为65.4%。从产业结构上看,近年来北京市三次产业的比重约占1%、24%和75%,“321”的产业发展格局已全面形成。2002~2011年间,北京市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从1.91%降到0.85%;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则是震荡下降,由2002年的28.97%降至2011年的23.4%;三次产业中只有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呈上升态势,由69.12%上升到了75.75%,全国最高。详见图1、图2。
图1 2002~2011年北京市三次产业产值变化
图2 2002~2011年北京市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变化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
由图3可以看出,2002~2011年间,北京市人均GDP、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这三个指标都是逐年递增的,且增幅基本一致。其中,人均GDP增长了161.61%,说明此期间首都整体经济发展很快;城镇收入和农村收入的增幅依次为163.99%、150.61%,说明北京市的居民福利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0年内总增长超过了1.5倍。
图3 2002~2011年北京市人均GDP、城镇及
农村收入的变化
由图4可以看到,近年来北京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大幅增加,由2002年376.3万人上升到2011年791.4万人,增加了一倍多;而第一、二产业的从业人数都是稳中有降。由图5可知,北京市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结构由2002年的10∶34.6∶55.4变化成了2011年的5.5∶20.5∶74。第三产业作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和就业岗位增长最快的产业,其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北京市就业压力。
图4 2002~2011年北京市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的变化
图5 2002~2011年北京市按产业分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
四、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现状
按照上文的指标选取原则,本研究将专科(高职)、成人本专科以及在职攻读硕博这三个层次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合计分别作为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②。由图6可以看出,2002~2011年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相对比较稳定,但从整体上看有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173270人次缩减到2011年的162109人次;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波动较大。由于招生人数变化较小,因而在校生数主要受毕业生数影响,二者之间呈现“此起彼伏”的现象,即当毕业生人数增加时,相应年份的在校生人数就会减少。2003~2004及2006~2009年间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明显增多,导致在校生人数减少,出现了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下降的现象。
图6 2002~2011年北京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变化
五、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
(一)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如前文所述,根据已有统计数据,本研究将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分为专科(高职)、成人本专科和在职硕博三个层次。又由于招生数是教育指标中最能体现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引导取向的指标,因此选取各层次的招生数作为反映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变化的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各层次招生数的比例作为反映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总体变化趋势的指标,即以专科(高职)为基准,选取成人本专科与专科(高职)招生比(即成专比)和在职硕博与专科(高职)招生比(即职专比)两个指标。
由图7可以看到,北京市成人本专科教育的招生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5、2006两年连续下降,分别同比减少了8.24%和4.70%;专科(高职)教育招生人数在这10年间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但总体增加的态势,首先是2003和2005这两年有较大幅度的扩招,招生人数分别同比增长了31.1%和12.23%,然后在2006年和2010年分别有一次幅度较大的下降,招生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9.9%和11.98%;虽然在职硕博的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但近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4、2006和2011这三年,分别同比增加了32.41%、21.33%、27.73%。
图7 2002~2011年高等职业教育各层次招生人数
图8 2002~2011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结构
由图8可以看到,2002~2011年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中成人本专科一直占据65%以上的比例;专科(高职)所占比例先不断增加,后于2007年起逐渐小幅下降;在职硕博所占比例则持续小幅上升,到2011年已占据招生人数的11.87%。总体而言,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出现了上移,即在保持成人本专科招生较为稳定波动的情况下,专科(高职)招生先增后降,而在职硕博招生不断扩大。
由图9可知,成专比和职专比在此期间都发生了变动,成-专-职比例由2002年的385∶100∶28变成了2011年的291∶100∶53。具体而言,成专比变动幅度较大,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3.85下降到2011年的2.91,下降幅度达到24.25%,说明此期间成人本专科相对于专科(高职)来说招生有所下降,这表明随着近年来北京市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普及性的提高,使得就业后的业余成人再教育需求相对下降;其次,职专比由0.28上升至0.53,上升幅度高达86.57%,说明相对于专科(高职),在职硕博招生人数大增,这表明就业后的再教育对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增加。这进一步说明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重心出现上移,即尽管全日制教育的专科(高职)增长较快,但就业后的再教育对更高层次的在职硕博需求增加而对业余成人本专科需求相对有所下降。
图9 2002~2011年间各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比
(二)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
1.相关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本研究采用SPSS18.0对反映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5个指标(即专科(高职)、成人本专科及在职硕博三个层次的招生数、成专比、职专比)与反映北京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9个指标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详见表1。结果表明,第一,专科(高职)招生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9个指标都没有显著相关关系。结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北京市的专科(高职)层次职业教育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但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对高层次职业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专科(高职)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份额应该不断减少。第二,成专比只与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成人本专科招生与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及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余7个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进一步表明北京市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对更高层次职业教育和全日制职业教育的需求更大,而对业余职业教育的需求则缩小,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业余职业教育的需求较为明显。第三,GDP、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以及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与在职硕博招生和职专比均有很高的相关度,且均呈正相关性;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则与在职硕博和职专比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北京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与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密切相关,从而对在职硕博的招生有促进作用;三次产业中以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最大,即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对更高层次职业教育需求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结构调整的重要促进因素。
综上分析,由于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因此,在北京市产业结构完成升级并不断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必须作出适当调整,才能把握住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方向,适应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需要。根据前文对北京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现状和趋势的分析,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重心上移现象将更加明显,对全日制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将明显增加,因此,北京市在此时作出职业教育分级制的改革,并进行职业本科试点正是对北京市生产力水平不断向前发展的良好应对。
2.主成分分析
为了更深刻地剖析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适应性,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由于选取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指标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具有相关性,因此先分别对它们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综合性较强的综合指标。
对北京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9个指标用SPSS18.0作主成分分析。通过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结果见表2,提取了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的1个主成分,其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3.728%。由表3可见,9个指标都有较高的载荷,说明这些指标对第一主成分都有较大贡献,其中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的载荷为负,表明第一主成分是呈正增长指标的加权和减去呈负增长的指标加权和,反映了北京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对趋势。因此,北京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指标为:
F=0.118X1+0.117X2-0.108X3-0.112X4+0.113X5+0.118X6+0.117X7+0.114X8+0.114X9
表2 北京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表
表3 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表4 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同理,对反映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5个指标用SPSS18.0作主成分分析。通过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结果见表5,对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提取了2个主成分,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7.622%,说明这两个主成分基本上可以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从表6可以看到,专科(高职)招生这个指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能够反映该指标的信息;其余指标都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除专科(高职)招生以外的其他层次结构指标的信息,由于在职硕博招生和职专比的载荷因子为正,而成人本专科招生和成专比载荷为负,因此第一主成分是在职硕博的指标与成人本专科指标之差,反映了在职硕博与成人本专科的相对发展趋势。
表5 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表
表6 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表7 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根据主成分分析原理,上述对层次结构指标提取的两个主成分指标可以代替原来的5个指标。再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原始指标所对应的系数,见表7。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两个主成分如下:
M1=0.053Y1-0.327Y2+0.321Y3-0.226Y4+0.271Y5
M2=-0.511Y1+0.035Y2+0.134Y3+0.387Y4+0.305Y5
其中,Y1~Y5是原始指标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用第一、二主成分M1和M2每个指标对应的系数分别乘以M1和M2对应的贡献率再除以这两个主成分贡献率之和,然后对二者求和,得到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综合指标得分模型:
M=-0.168Y1-0.185Y2+0.248Y3+0.014Y4+0.284Y5
3.回归分析
最后,以北京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作为自变量,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综合指标为因变量作回归分析,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MY=0.6524F
将F的表达式代入上述回归方程得到关于标准化后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的回归方程:
MY=0.077X1+0.076X2-0.070X3-0.073X4+0.074X5+0.077X6+0.076X7+0.074X8+0.074X9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
根据2002~2011年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综合指标(M=-0.168Y1-0.185Y2+0.248Y3+0.014Y4+0.284Y5)以及由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指标和上述回归方程得到的拟合指标(MY=0.077X1+0.076X2-0.070X3-0.073X4+0.074X5+0.077X6+0.076X7+0.074X8+0.074X9),得出2002~2011年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拟合图,详见图10。
图10 2002~2011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
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拟合图
六、结论
第一,2002~2011年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成人本专科层次的业余职业教育规模逐渐缩小,占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也逐年下降;专科(高职)层次的全日制职业教育占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先不断增加,后于2007年起逐渐小幅下降;在职硕博层次的职业教育所占比例虽小,却呈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可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首都经济的智力密集型特点越发凸显,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因此市场对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大,从而导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出现重心上移的现象。
第二,上文分析中提出了成专比和职专比两个反映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指标,它们分别反映了成人本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和在职硕博与专科(高职)层次职业教育的相对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示,近年来成专比呈下降趋势,而职专比有小幅上升,表明相对于全日制教育的专科(高职)来说,成人本专科形式的业余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受重视程度下降,与此同时在职硕博形式的更高层次职业教育则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今后首都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是层次结构完善的学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打破传统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各自为伍的框架,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是北京市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率的必然趋势。
第三,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回归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
参考文献
[1]孙善学.从职业出发的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2):45-47.
[2]徐本利.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应该大有可为[EB/OL].(2011-12-15)[2013-01-25].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5120132921&cata_id=N195.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Level in Beijing
WANG Hai-ping, AN Jiang-ying, WANG Li-ming, LIU Xin-hua, WANG Dong-lin, WANG Ping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预备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