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培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07:0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素质培养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素质培养论文

篇1

职业经理人的素质是综合性的。

首先,要具备出色的决策能力。职业经理人常常被大公司和新兴高技术公司所聘用,这些公司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纷繁复杂的问题,因此,职业经理人只有具备出色的决策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领导企业走向成功。导致企业毁灭性的失误,不是某一项经营上的失误或管理上的不足,而是决策上的失误。决策能力要通过综合素质的提高来培养,决策不是简单的事,要能做到倾听大多数人的意见,特别是来自反面的意见,这是防止决策失误的最有效方法。

其次,要有识别、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激励人才的能力。无论职业经理人多么出色,都不是全才,需要有一批杰出的人才在其周围担任高级经营和管理职位,这些人才是否具有与其配合做好工作的能力,则取决于职业经理人的识别和选拔能力。如果人才选,不能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让其在能力最大化发挥的位置上,既浪费人才,又会造成工作的失误。能够识别、选拔、任用人才,而不会评价和激励,也会造成人才流失,或使人才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人是有感情的,情绪高涨,有利于超水平发挥创造力;情绪低落,易造成工作的失误,而人的情绪调动是通过科学准确地评价和适度激励实现的。知人善任,心胸开阔,亲和力强,能发现和挖掘人的潜质并加以培养和使用,是提高这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径。

第三,要有战略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力。企业战略就是围绕企业发展方向和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优化配置资源,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的设计。企业的战略要通过战略规划设计来体现,职业经理人要有战略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能力,这是确保企业长期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

战略规划能力要通过长期的企业管理经验积累。职业经理人要亲自主持企业战略规划设计而不是让下属越俎代庖,要准确把握外部经营环境现状及对未来变化准确预测。组织实施能力实际上取决于职业经理人的意志力,如果确认所设计的战略是正确的,就要坚定不移地去推进,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一些人的不理解而影响战略推进和实施的速度。

篇2

【摘要】本文在界定核心员工的定义和分析核心员工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商业银行对核心员工的培训激励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核心员工培训激励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员工培训激励

在一个以知识和智慧为主导的全新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认识到: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更准确的说是核心员工的竞争。核心员工掌握着商业银行的核心技术,具有创新能力,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减少核心员工的流失,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提供贡献,是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培训激励能够给核心员工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本增值的机会,同时也会提高他们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这种培训激励方式可以为核心员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的支持,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的青睐。

1核心员工的定义和特征

西方学者赫奇曼·琼斯曾提出“稀缺人力资源价值”这一概念。在他看来,核心员工与职位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关键在于人力资源是否稀缺,只有稀缺的人力资源才有价值。所以大多数学者将在商业银行中掌握核心技术、从事核心业务以及担任关键职务、拥有广泛的客户关系、掌握关键资源的这些人称为核心员工。因此,本文将核心员工定义为:在人力资本市场中稀缺的,具有高度价值性的,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员工,他们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外化为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载体。

(1)核心员工的高价值性。核心员工拥有特定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和较高的个人素质等特长。而这些特长都是经过长期学习和实践获得的。

(2)核心员工的难以替代性。核心员工在商业银行中服务时间长,掌握商业银行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业务,对商业银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3)核心员工的需求层次较高并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需要。核心员工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换取物质报酬,更重要的是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发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4)核心员工具有较低的商业银行忠诚度。具有高认知能力和丰富从业经验的核心员工总是稀缺的,所以他们必然成为很多商业银行(尤其是竞争对手)的主要争夺对象。

2目前商业银行对核心员工的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还未能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手段,更不用说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了。因此商业银行在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1)没有识别谁是核心员工。人们在谈及核心员工时,通常将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理所当然的视为核心员工。甚至有的商业银行在一段时间只重视销售人员,或者又过多的关注于管理人员,认为他们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员工,视他们为商业银行利益的来源。

(2)培训没有计划。许多商业银行没有根据核心员工的长远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来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培训计划,也没有专门的培训管理制度,同时还缺乏相应的培训规范和培训指导教材。从核心员工的角度来看,其培训行为是断断续续的,没有一定的体系。

(3)盲目开设培训课程。有很多商业银行将培训当作是一种潮流,在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时不是依据商业银行和核心员工的实际需要,而是凭感觉,照搬其它商业银行的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和内容脱离实际。

(4)培训方法单调。现在的商业银行一提到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不是野外的拓展训练,就是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没有重点和针对性。究其原因是培训组织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就造成了时下流行什么方式就采用什么方式。

(5)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脱节。有很多商业银行培训工作做得很不错,核心员工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商业银行没有为这些核心员工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将培训激励贯穿于核心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培训使核心员工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却没有用武之地,这样反而加快了核心员工的流失。

(6)培训效果的评估不足。目前大多商业银行对培训的评估仅停留在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这二个层面上。从核心员工所具有的素质来看,仅有前两个层面的考核是不够的,这对核心员工多多少少缺了点挑战。当然很多商业银行觉得后面的行为层次和结果层次很难做,即使做了也很难量化,收益和成本相去甚远。因此商业银行很少关注到培训后的跟进管理,这样使得花了很多钱的培训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3对策

商业银行只有把对核心员工培训的重视变成社会、商业银行和员工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为时,核心员工的培训激励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当中。其具体对策如下:

(1)识别真正的核心员工。在培训还未开始之前,首先应进行核心员工盘点,根据银行目前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结合核心员工的定义及其特征来判断出哪些员工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起着战略性的作用,并且他们在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还要能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发现和调整潜在的核心员工。

(2)树立先进的培训理念。商业银行应该沉淀凝炼出先进而贴切的培训理念,促使员工从战略高度认识培训的重要性,为员工培训奠定理念基础。也只有这样,商业银行与核心员工才能将核心员工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做,核心员工也才能彻底更新观念,才能为科学而有效的培训奠定稳固的理念基础。

(3)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商业银行不仅要树立起培训是一种投资的新理念,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对培训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应该重视从日常工作开始,在商业银行内形成一套系统的培训机制。通过系统的思考给核心员工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满足其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提升核心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同时应将培训纳入管理系统,将培训与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从而满足核心员工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4)识别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正确识别核心员工的培训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在满足核心员工主导需求的培训时,要体现核心员工个人职业生涯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关联性,使员工个人的成长规划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发展目标相互匹配。

(5)加强核心能力,收集商业银行化核心员工能力。商业银行应该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收集核心能力,用于对潜在核心员工的培训,注重培养商业银行后备人才,通过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可以避免出现由于商业银行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流失而造成的危机。此外,核心员工接受的专业性培训应当具有互补增值性,应多采用团队培训,将个人的核心能力稀释,避免一旦核心员工离开本商业银行,就无法实现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整合互动。

篇3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学生 职业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与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就说明了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承担着中职学生继续深造、就业、交际这三重任务。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素养,具体是指一个人胜任职业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如身体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通俗地说,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具体活动应具有的素质与修养,即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技能、职业意识等。中职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对企业的效益与创新能力,甚至是当今就业形势的稳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更多地融入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中职语文教材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与优势。它收录了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与职业精神。如《好雪片片》可以让学生感受母爱以及人性的善良;《汉堡港的变奏》可以使学生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这些作品表现出来的人生经历与思想观念往往给人以启迪。如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采用的教材《语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授文对象是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的中职毕业生。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写作背景,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其次,教师可以让同学分组就“青年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考虑的因素有哪些?”这一主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适合自己的,能够为社会服务,实现价值的职业是青年应该选择的职业。再如在《品质》《敬业与乐业》教学中,引导学生吸收其中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做事习惯。此外,仅仅学习专业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语文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人文内涵。

二、加强口语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大多数的中职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必然要面对求职、应聘以及找工作的过程。现在学生择业的时候,招聘方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力创造让学生说的机会,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教学《说话要文明礼貌》时,可以联系航空服务专业的特点,把口语表达训练变成民航售票,借机进行情境教学,由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教师扮演顾客,学生扮演售票员、或者学生之间互相变换角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从而使得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还可以通过搭建语言应用平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当然,教师还应着力强化学生的就业后所需的文书写作能力进行特别训练。比如《通知》、《公告》、《应聘书》、《活动策划书》等都应该进行专门的训练。这样能让学生较早接触到以后的工作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其职业技能。

三、加强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职业素养与与语文训练结合起来,从而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一、假如自己是一名汽车销售人员,某天有客户打电话过来看车子,但不知道路线。你告诉他应该如何走。二、假设自己是某新店开业庆典仪式的筹划人员,布置会场与规划活动、礼仪程序,把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正直青年,业余时间较多、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教师可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申请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模拟招聘等学生以后会遇到的情境。通过课外活动形式提前预演以后所需的语言表达能力,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今后的就业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与人格缺陷,从而逐渐养成职业需要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举办竞争性的班级活动如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教学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自信心,还要训练学生直面困难的勇气、训练学生接受挫折的能力。在面对生活的挫折与压力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释放,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对于自己的人生,要有自己的规划,化目标为动力,敢于承担责任,勤恳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同时,还要有灵活的应对能力,学会控制与放松紧张的情绪。

五、结语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在中职教育学生就业形势下,在教学中应更多融入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素养。中职教育中的职业素养培养之路还很漫长。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职业素养中的作用。通过挖掘教材,加强学科教学,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良婷.中职毕业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市场化培养方向的调研报告[J].读与写,2010(10)

[2]方经文.请关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9,4

[3]刘文广,黄志.在项目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研究,2009,(3)

篇4

企业对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一)企业对高职生职业素质要求的问卷调查情况

为了解新时期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笔者编制了调查问卷,分别调查了82家大、中、小企业。企业的调查问卷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

(二)企业对高职生职业素质要求的问卷调查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企业对高职生职业素质的要求较高,企业看重的是高职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汇总企业对高职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发现在企业认为非常和比较重要的职业素质中最主要的是社交与沟通协调素质、抗压耐挫的心理素质、学习创新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对职业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的个体内在品质和能力。

1.企业要求高职生应拥有良好的社交与沟通协调素质。一个员工有良好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交往的能力,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能与他人协作,完成某种工作,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将直接体现这个员工的工作绩效,同时也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社交与沟通问题,社交与沟通不仅要求说者词能达意,自己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还要明白别人所说话的意思,更要让听者能产生共鸣。社交与沟通涉及到获取信息和提供信息的能力。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上司之间如果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起来就将融洽而和谐。

当然,员工的沟通素质还包括其读写表达能力,任何一个老板或人力资源的主管都会在员工的履历表中发现出自大学毕业生之手的错字和文法不通的现象。现代企业多数在招聘员工时把人际与沟通素质当成企业筛选人员的第一关。

2.企业要求高职生应拥有良好的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现代企业常常把员工的心理素质放在首位。企业的发展需要身心健康、有抗压和抗挫折能力、敬业、善于合作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就很难胜任工作。近年来,进入世界500强的富士康集团连续发生员工自杀事件,究其原因除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外,更多的反映了“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工作、生活压力的心理问题。据了解,富士康在深圳的42万员工中“80后”、“90后”的新生代就占85%,这些人在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时多数缺少适应社会、合理处理情感问题等方面的积极经验。饱受“跳楼风波”困扰的富士康集团为缓解问题加强了对员工的心理和职业辅导,并新设了一个拥有百名辅导员的心理辅导部门。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这是企业所不愿意的。因此,2010年以来富士康在招聘生产管理储备干部等员工时,除了常规的笔试面试,还要进行相应的心理测试,通过考核以后方能入职。

3.企业要求高职生应有良好的学习素质。没有良好的学习与创新素质、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就难以适应迅速发生变化的企业环境。学习与创新素质主宰着现代企业生命力,是企业的灵魂,决定着企业在社会的竞争力。现代企业不可能靠单一产品和服务打遍天下,企业还在不断的合并、并购、整合与裁员中成长。企业主需要具有学习创新素质的员工通过勤奋学习来不断改进自己,适应企业的不断变化并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现代企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员工,需要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4.企业对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较高。企业要求员工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每一个员工对企业忠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工作认真负责,尽职尽责完成好本职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有较好的思想品德,遵守职业道德,有法律法规意识,认真按企业规章和各种制度办事;有协作精神,能互相帮助,为人热情;有集体荣誉感,有团队意识。此外,企业还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尽快适应岗位的要求,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当然,我们在研究和分析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时经常会将这些素质外化为一些具体的实践能力,可实际上,这些素质与能力是紧密结合的,是互动的,所有这些能力的相互交融形成符合职业发展的职业素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缩短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就必须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到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也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对高职生职业素质调查情况的思考

新时期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要为目标,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应进一步思考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了解在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现状,反思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与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寻找培养策略。

(一)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生自身的职业素质,了解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的现状,笔者编制了包括对自身认为已具备的职业素质、自身需要提高的职业素质、学校应加强哪方面职业素质教育和不能胜任工作的主要因素等八个项目,对应届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现状进行了摸底,发出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6份,调查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调查结果显示出高职毕业生对自我的环境适应能力、思想道德水平、身体素质、竞争意识、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素质都比较肯定。而在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关工作或经验、沟通协调能力,应变以及语言表达素质、良好的自身专业技能和创新、团队合作技巧、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还比较欠缺,而这些素质与能力,正是企业所重视的(如表1)。

(二)高职毕业生主要职业素质欠缺的原因

造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欠缺、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

1.高职学校培养模式和目标定位不明确。传统高职教育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培养模式和目标。在没有对专业特征、企业行业与市场职业需求、岗位职业能力等做认真调查分析的情况下就设置课程门类。没有对课程教学内容、职业能力结构做深入思考就列出教学模块或教学项目。因此按照这样的培养方式和目标培养出来的高职生势必不适合企业的要求。

2.高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未能相互渗透融合。传统高职教育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没有以岗位为标准开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够,学生学习被动。不仅如此,课程结构还呈现出“刚性”,实践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分段开设。这样,学生往往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缺乏思考问题和在动手和主动学习中体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高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重视不够。传统的高职教育往往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与就业的教育,往往只是建立了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没有建立科学化、全程化和专业化的心理和就业完整指导体系,缺少对学生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就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生的就业与心理问题。

4.重技能而不重综合素质。从现代高等教育经历的几次较大变革来看,对综合素质教育而言都表现出相对弱化的特征。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三大缺陷:第一,重知识传授,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第二,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第三,重专业素质教育,忽视非专业素质教育。前面两个缺陷已经引起了多数高校的重视。但是,第三个缺陷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高职教育往往在观念上固守以学科专业为中心,注重了教学的知识性和技术性,认为高职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了,忽视综合素质和非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许多高职生也误以为在高职学校学有一技之长,将来就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事实上,一个人的专业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但专业素质至多只是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非专业职业素质的促进。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专业知识成绩与非专业职业素质相比,企业更着重后者(如表1)。

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新对策

(一)以系统性的思维来搭建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构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个总体构架体系中,包括人才培养的理念转变、目标、要求,合理的课程体系,有效的考核体系等。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盯紧“一个目标”,即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根本目标;协调“两大系统”,即专业素质教育系统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系统;提出“三证”要求,即高职生在校期间应该获得三本证书:毕业证书、各种资格证书和素质拓展证书(第三张证书包括创新、合作、交流、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紧紧围绕企业生产实践中所需的各种素质进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能胜任将来职业所需的职业素质作为培养学生的课程设置标准,给理论课与实践课、专业课与基础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相应的学分设计,融专业性与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为一体;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考核。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理论基础知识扎实,还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

(二)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

,增强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按培养目标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充分考虑企业对将来从业者的能力要求,突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优势和综合素质的优势。在专业素质教育上,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与实用,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在非专业素质教育上,各专业应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确定若干项拓展项目,落实可操作、有实效的拓展方案。通过创业设计、毕业设计、生涯设计大赛,小发明、小创作大赛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行“多证书”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审美能力、身体、心理健康等素质教育同学生本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毕业生职业岗位技术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三)启动阳光心理工程和就业心理辅导

,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高职院校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心理辅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这两门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首先,加强心理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就业心理辅导课。在校大学生正处在由青春后期向成人前期转变的关键阶段,心理发展即将走向成熟,但他们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因此他们的心理特征具有两面性。在这关键时期,应全面加强他们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信心,让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和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培养他们与同伴之间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让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职业发展的挑战。

学校还应设有专门的学生发展辅导中心(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人员进行个体心理辅导。这样,既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调适,又提升了学生心理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校建立科学化、全程化和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体系,对高职生从职业生涯规划到业指导,从基础就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学习到就业能力的打造进行全面指导。对大一学生以讲座、座谈、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职业潜质,引导学生认识到获取职业资格证与素养拓展证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潜心学习,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大三时再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按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和创业教育,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掌握面试技巧和创业方法,提高学生创业与创新技能,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就业创业创新能力。

高职就业处的老师还可以外聘人力资源专家或企业家来院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讲座,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不断加强对大学生职业基本技能和求职技术的培训,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分析、职业设计,培训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念、职业心理、职业规范、择业,知识与要领等职业素质,让学生掌握一些求职的技术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这样,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心理素质,还具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不仅拥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能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5

为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市场营销专业要面向经济建设需要,即按市场需求来抓好市场营销专业建设。这是人才培养工作主动、灵活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在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时,一定要深入各个行业和市场进行调查,邀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和各个行业的代表进行论证,要从当地相关产业体系出发,从各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所需专业,构建市场营销专业;要本着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人才以及适度的预见性、超前性等原则制定专业规划,抓好专业调整。同时,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专业设置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进一步打破专业设置界限,积极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此外,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加人WTO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加快,与国际上知名企业的竞争加剧,各种新兴经营业形态不断涌现,管理模式也不断更新。因此,营销专业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不断地进行改革,使之培养的人才更符合时代要求,更适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并经常深人企业一线调查研究,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的专业课程。

二、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模式取代知识型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改革

1.建立市场营销专业五大模块的课程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要改变传统学科型的课程模式,根据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课程,并根据本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即将所有课程分为五大模块:经济管理类课程、专业课程、实验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公共必修课程。

经济管理类课程: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会计学原理、国际贸易与金融等。

专业课程:学概论、公共关系、礼宾礼仪、电子商务等。

实验课程:商务谈判、消费者行为分析等。

篇6

“物理教育毕业论文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物理教育毕业论文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物理教育毕业论文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7

【文章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我国的高职院校也有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其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科技人才,这是无可置疑的,但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实践能力明显不足,这是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性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大力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基础上,把重点投向毕业环节的管理改革,探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鉴于此,本文就高职院校毕业环节改革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优化毕业环节,培养更加优秀人才。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环节;改革

毕业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参与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项目,从中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我们知道,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反映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强弱,也问接反映了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抓好毕业环节的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毕业环节的教学质量,应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 基于高职院校的角度

1.1 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科间的渗透

高职院校首先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各个学科间的渗透,构建基于“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新体系。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强化毕业论文相关意识,提前进行必要的毕业论文的宣传教育;第二,每年依据实际情况设置必要的选修课,经常举办不同学科的前沿发展相关知识讲座,适当增加实验室的开放面积;第三,适当提高毕业论文的学分分值,突出体现出毕业环节在教学计划以及学分体系中的重要重要地位;第四,提前训练文献资料的查阅,鼓励学生积极撰写调研、调查报告,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导师间的科学研究;第五,合理设置能够有效拓展科研思维以及方法的综合性课程,有效实现学科之间的渗透。

1.2 加大管理力度

高职院校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完善毕业环节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完善符合实际的可执行的质量评价体系。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建立健全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的相关的规范化要求,设立专门的管理以及指导机构,保证建立的制度以及标准的具体落实以及严格执行。另外,学校应当处理好就业以及毕业论文设计间的关系,为学生能够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时间上的保障。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立体审核、毕业设计、论文自审与评价以及毕业论文答辩等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增强相关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毕业设计研究的积极性。

2 基于教师的角度

2.1 教师提高自身修养

高职院校可以以选送部分教师外出攻读博士的途径使教师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有效结合所学课题的研究方向以及相关厂家的技术革新方向,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实用性。

2.2 实行导师负责制

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阶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学生的指导教师。由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相关论文资料的积累,同时,学生也应当向导师学习相关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毕业的实习阶段,导师负责协调学生以及实习单位间的关系,并且进行必要的毕业论文指导。基于此种形式的师生协作关系,不仅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更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3 基于教学的角度

3.1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在深入研究课程体系的同时,应当采用能够反映学科最新、前沿的教学内容,积极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通过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体现新体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学观念,促使学生有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开拓的学术视野,奠定学生毕业设计环节坚实的理论基础。

3.2 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化社会,提高学生收集最新、最多的信息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利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科技文献,已为越来越多的科技者所重视,利用计算机网络查找文献,快速、准确、而目_操作十分简单。目前,高校的图书馆均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检索系统,这样就能方便的查阅全球范围的自己需要的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学生了解初选的毕业论文前人是否做过,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主要的研究方向。同时学习别人的科研构思和科研方法,引进相邻学科的新观点、新思路。

3.3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人文以及心理素质

加强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追求与热爱。要求学生掌握博而专的知识,突出创新的多种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是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解决问题是在正确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着手处理。在毕业环节,要求学生注重实验研究方法的改进,将白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探讨实验过程中反应机理,继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科研水平。

4 结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环节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显现,然而,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现存的毕业设计已经难以满足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进行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就变得十分迫切,鉴于此,本文从基于高职院校的角度、基于教师的角度以及基于教学的角度三个角度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设计改革,旨在完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设计环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

[2]来茂德.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探索[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2.

[3]余国贞等.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培育创新型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3,(3).

篇8

1国外研究进展

国际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能力和高级护理能力两个方面。国际职教界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共出现过4种能力观,分别为:任务能力观,即将任务的叠加当做能力;整体能力观,即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决定工作的能力;此外还有关键能力观和整合能力观[1]。近年来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主张开发“关键能力”以培养学生对职业变化的适应力,这种能力观最早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于1972年提出,很快成为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2]。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KeyCompetencies),即对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观与整体能力观类似。随着能力本位教育和训练(CBET)在各国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前3种能力观对能力理解都有失偏颇,如任务技能导向的能力观注重的仅是特定的任务技能,忽视了一个人胜任某个职业角色所必需的其他方面的能力要求;一般素质的能力观仅注重具有普适性的一般能力,但一般能力并不能取代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的特定职业的能力;关键能力观只是对就业所需的特定职业能力的补充与完善。

因此,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职业角色的角度来界定能力。早在1975年就有美国学者提出了整和能力观。这种能力观是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和工作情景相结合,是从职业角色整合的角度来界定能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及职业岗位分化的趋势,就如第二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样:“技术与职业教育需要为改善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转换能力提供更为广泛的准备,而不仅仅是获得某一特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盖力(LarnieGale)和波尔(GastonPol)在《能力:定义与理论框架》一书中这样界定能力:“能力是与职位或人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判断力、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就是能力。”[3]1984年英国的继续教育处(Thefurthereducationunit简称FEU)在“走向能力本位体制”的文件中对能力的界定也是这种思路,“能力是为胜任社会工作角色的要求所必须拥有的充分的技能、合适的态度和经验。即能力不仅包括就业和工作的其他方面的技能,也包括扮演各种角色时表现出的成熟感和责任感,还包括作为能力要素的经验。”1992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部对能力的界定更是完全体现了整合能力观的思想。他们认为作为构建国家CBET体系基础的能力概念不能再局限于琐碎的任务技能,一定要从广义上来理解[4]。

国际护理教育界特别是美国护理教育界则是按照职业教育(LPN/LVN、AND教育)和专业教育(本科以上层次教育)两种模式来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两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不同层次职业综合能力的学生[5]。如LPN/LVN只能对医院、门诊或家庭病人提供最基本的护理服务,作为助理护士角色在注册护士(RegisteredNurses)的指导下工作,他们的职业综合能力比较偏重于护理技术方面,比如伤口护理、无菌技术、发药打针等,法律规定LPN/LVN不能对病人进行评估和分析,也不能进行静脉注射操作。注册护理教育、大专护理教育以及本科护理教育的毕业生均可参加全国统一的护士注册考试而成为注册护士,在各种卫生医疗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具备独立应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服务的能力[6];本科教育培养护理通才,具有本科学位的护士可从事医院、诊所及社区护理的工作;硕士教育主要培养具有各专科护理实践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及护士指导者,毕业后可成为护理专家,担任临床护理指导,保证和监督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护理措施,担任护理学教师;博士教育要培养能用独立的方式和抽象的科学思维处理事物,具有专业咨询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智能型护理领导,具有广博的护理学、医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毕业后成为护理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师资或高级护理专家。以上观点的提出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在职业能力和护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研究方面尚无论著,但最近几年出现了相关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位论文有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陈腾波于2004年申请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德职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开发的比较研究”中指出,近几年德国在克服“双元制弊病”基础上开始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且就中德综合职业能力开发培养进行理论上的比较研究,因而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7]。武汉理工大学的汤向玲于2006年申请的硕士论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通过以探讨高职教育的本质为起点,参照社会人才类型及高职人才主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进行了定位分析,论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4个方面的应对措施[8]。华中科技大学的卢红学于2005年申请的硕士学位论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形成研究”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出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新的认识,对合理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调整学生的交叉整合的网状知识结构、综合职业能力结构、和谐完善的人格素质结构的主张,从而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条新路径[9]。

当然还有一些相关的期刊论文,如王仁清2004年在《教育与职业》上发表的“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孙文学2005年在《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上发表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甄凯玉、肖剑)“,浅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苏永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黄丽萍),“‘2+1’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盛似春、张明群),“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汤玉霞)等。

篇9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育部高教司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提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因此,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要培养满足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必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

据笔者调查,目前福建大部分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通常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实行的是毕业论文加毕业实习模式。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会计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实践严重脱离,内容层次不清且逻辑混乱,抄袭拼凑现象严重等问题,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笔者认为,让高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本身并不合适,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高职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专业理论知识及分析水平有限,缺乏进一步研究的能力,难以理论联系实践,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二是论文撰写具有较强理论倾向性,这一范式的学术意味较浓,而高职院校强调的是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不是学习研究高深理论知识,撰写毕业论文直接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对高职会计学生来说撰写毕业论文实际上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难以到达预期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有鉴于此,笔者所在的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自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以来就通过积极调研、转变思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需求出发,创新性地提出用毕业设计加毕业实习取代毕业论文加毕业实习这一模式。该模式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实施方案

(一)毕业设计的目的

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使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够运用其学过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结合实习单位进一步掌握会计实务的基本技能,懂得会计实践工作中应具备的常规操作方法,以期在毕业时就能实现从实训教学到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胜任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培养宗旨。具体目的包括: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解决会计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综合训练,运用所学会计知识,结合实际,掌握全套会计处理方法。

3、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学习掌握会计新知识的方法。

4、初步掌握企业经济业务流程,为开展财务管理做准备。

(二)毕业设计总体思路

1、根据学生所熟悉的某工业企业(原则上不采用商业企业)作为毕业设计的原型;

2、根据选定的企业设计20××年11月的期末余额;

3、设计选定企业20××年12月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70项左右;

4、依据所设计的经济业务事项采用软件建立账套、设置会计科目、录入期初余额、填写会计凭证,并审核、记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输出毕业设计成果。

(三)毕业设计的基本内容

根据选定企业经济业务的流程及会计核算的要求设计该企业20××年12月发生的对内对外经济业务事项;同时设计会计核算中必要的转账事项。12月的经济事项至少应包括下述内容:

1、款项收付及资金筹集业;(5-8项)

2、材料物资或商品采购业务(不低于两种材料或商品,均需考虑增值税因素)(5-8项)

3、固定资产增减和处置业务;(5-8笔业务)

4、产品成本核算和入库过程业务(须涵盖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发生、计算和分摊);(8-12项)

5、商品销售有关业务核算;(12-16项)

6、其他日常债权、债务及期间费用开支计提等综合业务;(12-18项)

7、期末财务成果的计算(包括结转利润、计算缴纳所得税、分配利润等)。(5-8项)

(四)毕业设计成果

1、设计的20××年11月份的各账户(包括总账及明细账)期末余额;

2、设计的经济事项及转账事项(附对应的会计分录);

3、科目汇总表、总账、明细账

4、20××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2010年12月的利润表。

三、 毕业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院从2006年设立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以来就对首届招收的学生实施毕业设计方案,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也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在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四年来,大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总体上符合毕业设计纲要的要求,毕业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但我们在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四、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建议

由此可见,我们在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既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没有回避问题,主动进行分析,并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在学生开展毕业实习之前举办毕业设计专题介绍,详细介绍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及注意事项。2、在学生离校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将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与会计信息化实训结合相结合。该课程可以为毕业设计的实施提供前期准备,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也应有意在课程讲授中引导学生思考与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及要点。3、开设《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系统全面介绍地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解决学生毕业设计中存在报表编制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用得上,起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用毕业设计加实习代替毕业论文加实习不但与高职会计专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的专门人才的目标相适应,而且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会计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它不仅是会计实训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种实战演练,更加有效地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开展毕业设计对我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并且也得到学生普遍欢迎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薛钢.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6]16号.

[2] 张静.会计毕业论文设计应注重三种能力的培养[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9,(7):142—142.

篇10

关键词:礼仪教育,素质培养,高职特色

礼仪作为人类―种特殊的行为,与自我实现需要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礼仪习惯是综合素质的体现。社交礼仪是一种文化,能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品位、审美意识及生活态度,是一个人思想文化的外露。高职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当的综合能力,高职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在任职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职业教育明确提出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

礼仪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体现着对他人的敬意与尊重,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自觉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自觉平等待人。因此,社交礼仪课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

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与纯粹的理论演绎、概念探讨、逻辑抽象不同,礼仪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应当切实提高对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礼仪教育是传承文明的需要,是时展的需要。今天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重视,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礼仪。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社会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在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礼仪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要求;只有切实提高对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形成讲礼仪、学礼仪、用礼仪的氛围。

必须紧紧抓住礼仪教育的核心内容。

礼仪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它应遵循的原则上。也就是如何“做人”原则。免费论文。这是礼仪教育的首要问题。首先是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能够与人合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我国国情出发,教育学生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礼仪从来都是与特定的社会公德联系在一起的。礼仪教育就是一定社会集团根据礼仪规范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的系统道德教育活动。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办学搞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教人做人”,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让他们树立起礼仪观念,掌握必备的礼仪知识,养成符合礼仪规范的文明行为习惯,奠定起做人的基础,掌握做人的根本。

教师树立学习榜样。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美国哈佛大学校长NeilLRudenstine曾明确:“大学的荣誉不在校舍和规模,而在其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师资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本,教学师资队伍中要建立与职业礼仪与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一支教学水平高、专业技能强、并能胜任各行业礼仪培训高素质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互动学习、以课堂带动课外,激发学生主动训练并创造性提高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情景教学与高职教育特色相适应,教学过程中始终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联系。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掌握必需的礼仪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其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内容选取上,本着实用、能用的原则,并能实现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融合。在内容的构建上尽量向职业资格考试对礼仪的要求靠拢,为学生获取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和到相关岗位就业提供便利。

高职高专院校应将礼仪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通过礼仪规范和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交际心理,为其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和发展空间打下基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采取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学生模拟工作情景表演、讲练结合、课后学生收集学习资料、加强礼仪基本功训练、开展礼仪服务活动和比赛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和能力。

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自觉运用礼仪。免费论文。通过组织礼仪队训练、礼仪礼宾大赛、社会服务、礼仪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自觉运用礼仪、检验个人礼仪素质提供条件;同时,以就业面向第三产业为主的一些专业如文秘、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进一步熟练掌握应职岗位礼仪技巧。作为职业学院培养的合格学生,除了狠抓各专业的职业技能学习以外,还应重视对学生的职业形象的塑造和职业素质提升的基础技能的学习。在考试方法上,可以大胆进行改革,采取综合考核的方法,使学生注重平时的言行,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礼仪训练和礼宾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免费论文。

作为高职高专学院培养的合格毕业生,要在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有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真正成为合乎市场经济需要的训练有素的自信的职业人才。职业礼仪课程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是非常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的,“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是职业教育的必须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该并可以形成独特的以礼节礼貌为起点,以礼仪规范训练为过程,以行为习惯养成为目标,以道德净化为归宿,以健康人格塑造为宗旨的礼仪特色教育。

参考文献:

[1]朱燕,高宜新.论高校礼仪美德教育的内涵与作用[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9,(4):78-80.

[2]王萍,张宽裕.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试析社交礼仪教育的现实意义[J].当代青年研究,1999,(5):25.

[3]姜桂娟.职业院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浅议[J].职教论坛,2005,11(下):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