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14:3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特殊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

篇1

1.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

2.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与评介

3.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4.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5.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

6.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7.国外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8.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9.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10.论特殊教育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走向

11.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其启示

12.从政策解读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构

13.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4.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

15.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可视化分析

16.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17.信息化视角下的特殊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18.宁夏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9.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状况及地区比较——基于2001-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数据

20.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

21.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2.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3.中美特殊教育教师政策比较研究

24.新疆特殊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5.医教结合: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路莎一文的商榷

26.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研究现状与趋势

27.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财政:历史、现状及未来

28.“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基于复合型的内涵分析

29.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30.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现状与发展

31.西方特殊教育研究进展述评

32.美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33.特殊教育应是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先保障的领域

34.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新探

35.中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转型——福利政策体系化与福利提供优质化

36.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37.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比较研究

38.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39.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

40.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研究

41.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理论依据、相关概念的探析

4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43.美国特殊教育师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44.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

45.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

46.吉林省特殊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对策

47.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发展的思考

48.云南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

49.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述评

50.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探析  

51.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52.提高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53.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队伍结构及需求情况调查

54.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

55.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研究

56.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

57.特殊教育设施布局需求分析与发展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58.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标准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述评

59.浙江省学前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60.韩国特殊教育现状的研究

61.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特殊教育的政策与实践走向

62.特殊教育立法问题研究——人文关怀的视角

63.多学科合作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兼论“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政策

64.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6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演变和特点分析

66.中国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主题——基于近十年《中国特殊教育》刊载文献可视化分析

6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及对大陆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68.中国特殊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基于面板数据的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69.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70.澳大利亚特殊教育师资与中国特殊教育师资的比较研究

71.改革开放30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及现状研究

72.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非歧视性评估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73.关于特殊教育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

74.美国特殊教育就业转衔服务解读及启示

75.隔离与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与分析

76.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7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律的特点及启示

78.试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79.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80.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的家长参与

81.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82.特殊教育的循证实践取向

83.我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84.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投入与支出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85.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述评

86.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87.关于四川、重庆等地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

88.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

89.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转向及其改革逻辑与重点领域

90.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与知识基础——基于CSSCI学术期刊1998-2013年文献的计量分析

91.社会支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枯竭与职业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

92.韩国特殊教育法的演变及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9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

94.质的研究范式与特殊教育研究:基于方法论的反思与倡议

9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及启示——基于美国学科教师专业标准

96.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建议

97.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98.当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篇2

(一)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非常迅速。1913年,全美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115人,1950年有1000人,1970年上升到5000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数迅速突破20000人。到2000年,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大约有22000至25000人。与此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率总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增长的。1934年,这一比率为1∶60000,1950年为1∶36000,1986年增加到1∶2100,2000年大约1∶2000,2002年大约为1∶1800。此外,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呈现女性化趋势。在过去三十年时间里,女性的比例上升了30%,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1]。1971年,在全美学校心理学家中,女性占59%;1991年占65%;2002年已经达到70%[2]。这或许与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在校生中女生比例上升有关,有研究表明美国学习心理学在校生中女生的比例高达80.5%[3]。

(二)课程体系全面系统

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以“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为主,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申请者要进入美国学校心理学会(NASP)和美国心理学会(APA)认可的学校心理学专业学习。学校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五个方面:心理学基础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心理诊断与干预、心理学统计与研究方法、职业心理课程等。其中心理学基础课程包括人类学习理论、行为的生物学因素、行为的社会及文化因素、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教育学基础课程包括特殊学生的教育、学习辅导技术、学校管理与运作等;心理诊断与干预包括心理教育测量、行为矫正技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青少年性格测量、咨询会诊、神经心理测量等;心理学统计与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方法、统计学、心理测量学、项目评估等;职业心理课程包括心理学史、学校心理学家的任务和职责、职业道德与服务标准等,从而构成了全面而系统的课程体系。

(三)专业训练要求严格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除了设置完备的课程体系外,还对专业训练和实践非常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达到专家(是经过硕士学位以后的学习,但得不到博士学位的一种称呼)水平,最少需要54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期”。要达到博士水平最少需要78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期”[4]。事实上,在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中也都要求包括有督导的实习期。在规定的实习期内,学生们由实习单位的职业学校心理学家给予指导,每周要求工作20~40小时,实习期为10~12个月[5]。还有些州和地区有更严格的标准,强调获得资格认证需要2年督导下的实习经验(3000小时),其中至少有1500小时是在博士后进行的[6]。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完善

(一)内容丰富全面

美国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实质内涵是重在健康而非仅指心理,只有包括身体、精神、心理、生活态度以及环境适应等各方面在内都是健康的,才是真正的、完整的心理健康。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主要由心理健康的实质决定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磋商等。心理健康咨询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咨询;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而系统的累积性档案,以记录其智力、兴趣、性向、人格特征和测量结果、学业成绩、嗜好、健康状况、家庭历史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实践经历等内容。生活指导着眼于个性、个别差异和个体需要,是正规教学的补充手段。它几乎涉及学生和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如职业、学习、健康、人格、道德、心理、交际等,还有提高性、补救性、开拓性以及考试和质疑的指导等[7]。磋商主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家庭和学校联系及合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监护人)面对面工作,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学校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和问题,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心理咨询服务、社会技能训练和行为管理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要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危机情境,如父母分居、离异、失去亲人和自杀事件等[8]。

(二)服务领域广泛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美国心理健康的服务领域也越来越广泛。1945年,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后,服务对象开始转向公立和私立学校,并以公立学校为主;服务领域从过去的中等学校扩展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阶段。服务对象从以学生为主,扩展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等。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传统的任务是对“问题”学生进行能力和学业成绩测验,然后把他们“归类”到不同性质的特殊教育班。随着学校心理学科的不断完善并根据社会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作用也逐步拓宽到为学生、教师、家长及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心理教育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与教师或家长之间的咨询会诊、项目评估和学术研究等。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丰富

(一)实施途径多样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渠道丰富多样。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运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通过学校青年服务中心、校园生活渗透、社会服务和健康图书馆等途径。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主要在健康与体育课程、德育课程中渗透。美国学校没有为全体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但一些学校在社会学科的选修课中开设了心理学课,如心理学入门、文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这些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增进对人类行为的理解以及提供更好地应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必要技能;为学生今后可能从事行为科学的职业或专业的工作而提供知识储备;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决有关学习、压力及情感问题[9]。心理健康中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危机能力。一般建立多功能活动场所,有游戏室、阅览室、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家教、个别与团体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能培训等服务,并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还针对社会问题、药物滥用、酗酒家庭儿童和天才儿童成立专门的应对小组。青年服务中心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咨询、辅导等服务,但更注重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干预。也经常组织学生为社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通过与社区的合作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10]。

通过校园生活渗透健康教育意识,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开办各类学术活动,倡导学校追求的目标和价值,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第二,校园文艺及体育活动。美国学校有许多学生文体活动协会和俱乐部以及各类兴趣小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立、自信、开朗的人格品质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第三,全校性活动,即通过校庆、国庆等节日庆典和入学、毕业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爱校、爱国的精神。社会服务就是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提供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工作等活动,增加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使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更加具体化,弥补校园教育的不足。美国大学大多设有健康图书馆或者健康资料中心。其目的是拓展心理健康服务途径,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提供最新、准确的知识,帮助学生作出正确、健康的选择[11]。此外,学校诊所也能提供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咨询等服务,还有些社区和学校联合组织提供补救性学习计划、家长教育服务、心理健康服务等心理援助活动。

(二)方法独特有效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形式除了运用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还有些比较独特的方式。例如,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是指学校学生相互之间对需要心理健康指导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帮助或服务,从而最终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调适,从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中间联系者”是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主要形式之一。“中间联系者”是从不同群体的学生中选取的学生代表,让他们每年参加训练课程研讨活动,接受各种心理健康相关的培训。他们通过提供个人帮助和组织校内开展广泛的活动来帮助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朋辈心理互助”也是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主要形式之一。“朋辈心理互助”包括朋辈心理咨询、朋辈调解、朋辈伴读等。朋辈心理咨询是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或其他帮助。例如,哈佛大学就成立了“13号室”、“反应”、“回响热线”、“共同热线”等学生心理咨询组织。朋辈调解是学校从学生中选拔出的朋辈调解员,依靠沟通和调节技巧为有冲突的学生双方提供第三方的介入和帮助,有效地解决问题。朋辈伴读是从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学生志愿者,受到一定的培训和督导后,为低年级、学习能力弱或身体残疾等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生活技巧和心理问题等方面的朋辈辅导[12]。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迅速

(一)学术组织不断增多

1945年,学校心理学成为美国心理学会(APA)第16分支,标志着美国学校心理学分会(APA-16)正式成立。1969年,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正式成立。这两个学会组织都是全国性学术管理机构,其职能主要为全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服务。1978年APA和NASP两个组织在APA会议上首次进行主席会晤讨论合作问题,在1980年的春山会议上讨论学校心理学家的从业领域及其作用,并在1981年的奥林匹亚会议上共同讨论学校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学校心理学的学术组织机构也日臻完善[13]。1992年美国中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成立了自己的组织――中学心理教师协会(TOPSS)。此外,还出现了不少相关学术组织,如美国人事与辅导协会(APGA),该协会在1953年吸收美国学校咨询协会的基础上,于1993年更名为美国咨询与发展协会(AACD)。

(二)学术期刊不断创办

1963年,全美第一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期刊《学校心理学杂志》创刊,1964年创办《学校中的心理学》,随后一系列刊物陆续诞生,如《学校心理学文摘》(1972年,现名为《学校心理学评论》)、《国际学校心理学》(1979年)、《专业学校心理学》(1986年,现名为《学校心理学季刊》)。另外,还出现了其他相关专业杂志,如《特殊儿童》、《学习困难杂志》、《心理教育评价杂志》等。美国国家和各州学会都有自己主办的学术期刊,每年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和各种培训班[14]。1992年美国咨询与发展协会发表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的学校咨询》发展规划,成为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1996年,中学心理教师协会创办美国第一份专门研究中学生心理的杂志《惠特曼心理学杂志》。

(三)政府投入不断增长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政府投入也在不断增长。1936年,政府提供大约250万美元给各州作发展心理辅导的经费,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案第五条第一项规定,每年提供1500万美元作为地方学校加强心理辅导工作之用;第五条第二项还规定,每年提供近700万美元用于各大学培训辅导人员。从1959~1969年联邦政府支持各州及地方发展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经费约达18700万美元。在美国,资金最雄厚的就是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这个机构成为心理学研究最多、最大的资助机构,资助数额巨大,有些项目资助金额达几百万,个别的连续资助项目甚至达到上千万美元[15]。1999年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财政预算是8亿5千9百万美元。其中83%用于国内的院外研究(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是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的25个机构中的一个),13%用于院内研究,4%用于管理[16]。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格认证规范

(一)认证标准严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的必由之路。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包括培养机构资质的认证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两个层次。培养机构资质需要得到美国学校心理学会(NASP)和美国心理学会(APA)认证。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协会(NASP)召开的塞耶大会是一次对学校心理学专业训练规范化最有影响的大会。当时只有28所大学设有学校心理学专业,其中仅10所大学有资格授予博士学位。在1960~1980年间,学校心理学专业大量增加。到1999年,全美国已有218所研究生院设有学校心理学专业,其中五分之一的学校心理学专业能授予博士学位,其余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和学校心理学专家资格证书[17] 。美国心理学会(APA)坚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获得博士学位,并要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才能获得APA认可的资格。而美国学校心理学会(NASP)的资格认定相对宽一些,除博士外,非博士也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非博士学位包括硕士与专业工作者两类,专业工作者通常指在完成大学本科教育后再接受5~6年教育训练的人员。

(二)认证体系完善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州强制的资格认证,一类是国家水平的自愿的资格认证[18]。州的资格认证由州政府的教育部和心理学审查委员会分别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审查和执照颁发。每个州的资格认证标准差异很大,但一般都要满足教育、考试和督导下的实践经验等三个方面的要求。教育要求主要是指要求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心理学硕士及以上学位并获得执照的可以在督导的指导下开业。考试要求是州政府组织的EPPP(Examination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Psychology)考试,有些州还会加试法学、伦理学等。此外,资格证书和执照都有不同档次的,有全国通行的,有州内通行的,这主要根据申请人学位水平、经验和各州的规定来确定。国家水平的资格认证是由国家咨询员认定委员会负责,有职业、老人学、心理健康、学校和成瘾五种专业资格,申请者须提交包括知识、训练、督导、经验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及其真实性证明[1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最低标准是获得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有两年研究生毕业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包括在督导指导下的实践经验),通过国家咨询员考试,并且还要求继续教育和遵守有关的伦理标准。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管理严格

(一)评估作用日益突出

美国特别重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对辅导方法和测验技术进行研究和鉴定,以便验证学生辅导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自身的不断完善[20]。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就颁布《国防教育法》,指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随后由于经济条件缩减了预算,效能责任的要求也被推到突出的地位,凡使用了经费的辅导项目,都要用一定的标准去评诂,以测量出该项目完成的效果。虽然目前对辅导工作的评估有一些不好把握的因素,如在定量评估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是很难作精确计算的,除了正规的工作时间,他们还得利用下班之后以及晚间、周末和假日的时间工作。在定性评估方面,无论是进行个案辅导或是小组辅导,都较难确定多长时间才可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尽管如此,美国仍然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工作评估,并建立了完整的工作评估模式[21]。

(二)伦理规范逐步完善

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问题由1947年成立制定伦理标准的委员会而正式开展。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了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伦理学法典,后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最后于1953年定稿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标准”。1990年,再次讨论把伦理学标准修改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它包括介绍、前言及总的原则。具体内容包括能力、正直、专业及科学的责任、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关注他人的利益以及社会责任,期望指导心理学工作者达到的最理想的专业水平[22]。美国心理咨询协会制定的伦理规范提出了避免伤害、表明专业能力、避免非法利用、表示尊重、保守秘密、知情同意、社会公平和公正七条基本原则[23]。美国还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来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1946年颁布的《国民心理卫生法》,1997年美国学校咨询标准协会颁布了《国家学校咨询标准》[24]。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思想道德建设视野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05BZX064)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为姚本先教授)

注释及参考文献:

[1]Reschly, D. J. The present and future status of school psych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000,29: 507~522.

[2]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学家职业特点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8):57~61.

[3]Cuetis, M. J., Grier, J. & Hunley, S. A. The changing Face of School Psychology: Trends in Data and Projections for the Future.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004,33(1):49~67.

[4]王宏方.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9):24~26.

[5]于鲁文.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3):71~73.

[6]Jorm AF. Specific reading returdation and working memory: A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3,74: 311~342.

[7]彭正军.美国大学生生涯辅导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3):45~48.

[8]边保旗.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及启示.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12):5~7.

[9]禹瑛.中美两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39.

[10]肖F婵.在整合中发展――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化趋势评析.外国教育研究,2005,32(5):32~35.

[11]李明忠.美国一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06,(1):34~38.

[12]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13]殷建华.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及启示.铁道师院学报,2001,18(1):47~52.

[14]景怀斌.美国心理学的若干发展趋势及思考.国外社会科学,2001,(3):25~28.

[15]Reschly, D. J. , Ysseldyke, J. E. Paradigm shift: The past is not the future. In A. Thomas & J. Grimes(Eds) Best practices in school psychology. Bethesda, M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2002,3~20.

[16]罗跃嘉,买晓琴.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介绍.心理学动态,2001,9(1):88~94.

[17]周正.美国中小学的心理辅导.基础教育参考,2003,(1):24~27.

[18]江光荣,夏勉.美国心理咨询的资格认证制度.中国临床心理学,2005,13(1):114~117.

[19]Catherine B, Darlene AB. Visual Processing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stimuli in adolescents with read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1999,32:58~71.

[20]陈华卫.中日美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 ,(12) :37~41.

[21]孙少平.国外学校心理辅导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述略.现代教育论丛,1994,(5):36~40.

[22]赵静波,季建林.美国心理治疗和咨询的伦理学规范及其管理.中国心理卫生,2003,17(4):236~237.

[23]张爱莲,钱铭怡.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调查及与美国相关调查的比较.中国心理卫生,2007,21(1): 55~61.

[24]常雪梅.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与特点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22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