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03-25 17:1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题开题发言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题开题发言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很荣幸本次“西安市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小课题开题报告会”在我校举行,能让我近距离聆听专 家老师对课题研究的专业解读。更珍惜专家老师对自己所承担课题进行面对面知道的机会。

本次,我所承担的课题名称是《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研究》。在九月份开题报告上传的第三天,我便欣喜的看到我的指导老师杨老师对我的肯定与鼓励,让我对本次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同时杨老师也指出了不足,如对幼儿的界定阐述不够清楚,我也及时的做了调整,同时更明确了自己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让自己的研究有了更强的针对性。

一、有关概念、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观察是幼儿认识自然和从社会中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幼儿从出生,就积极地向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纲要》指出3岁儿童就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但是,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对周围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向成人问这、问那;而有的则对眼前的变化“视而不见”,这让孩子失去了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机会,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因此,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幼儿自主探索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是智慧开启的重要能源。

研究意义:观察能力是人们思维、想象、理解、表达等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幼儿园开展的各项活动也都离不开观察,观察对于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观察并非随意看看,是有目、有计划的,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智力活动去揭示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只有具备持续的观察能力才能保证孩子对世界的高度敏感性,获取丰富的感知材料,并对这些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到理性的认识,由此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观察力是人们在观察实践中或有关训练中形成的能力,因此,观察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

幼儿在进入大班这个年龄阶段,已初步形成水平不高的观察力,但在这时期的观察力具有如下特点:

1、观察过于笼统:幼儿观察事物,往往有两种偏向;注意事物轮廓,忽视细节;或者注意某些细节,而忽视整个轮廓。

2、观察不稳定:由于幼儿观察缺乏目的性,观察过程中受周围情景的干扰大,加上注意不稳定,所以,他们的观察活动往往不稳定。

3、观察不深入:幼儿容易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比较肤浅、粗乏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的组织和指导,因而很难把观察引向深入。

4、缺少观察方法:幼儿喜欢观察,但却不知如何科学地观察。

二、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

根据幼儿观察的特点我们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其观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掌握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规律,取得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主动权。

2、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启发、鼓励,创设良好的观察环境以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3、教会幼儿的观察方法。

4、通过多种形式的观察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接触各种事物,观察各种现象,丰富其认知。

5、在幼儿园里形成良好的观察氛围。

计划通过大约一年时间的实践研究,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第一阶段:

2012年9月准备阶段

今年9月份主要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准备工作,设计好调查问卷并发放、回收、整理和汇总,解决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时存在的问题、寻找大班幼儿感兴趣的观察对象、总结最适合大班幼儿的观察方法、创造有利于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环境和氛围,最最后使之之量化成详细的数据在文本中呈现 。

第二个阶段:今年10月——2013年5月行动研究阶段。运用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亲身体验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会幼儿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日常生活中创造机会,培养幼儿勤于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创造有利的观察氛围,让幼儿学会有目的的、自主全面的、细致的观察事物的能力。随时进行材料的收集,分析,并将行动前行动后进行及时对比分析,及时总结形成有利于知道我们以后工作的基本成型的文本材料。具体将从以下方面开展研究:

a、 从“兴趣”入手,引导幼儿乐于观察

观察的前提是“注意”,但幼儿期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只有对某事某物产生浓厚兴趣才会集中,即观察往往受兴趣支配。因此,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兴趣是刺激儿童学习的最好形式。

1、 捕捉孩子的兴趣,引导观察

幼儿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其实在大千世界中有无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只要我们观察、倾听就会发现。因此,我们要把握时机,正确引导幼儿去观察,去发现。

2、选择适合的观察对象,引导幼儿乐于观察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我为幼儿多选择色彩鲜艳、新奇、活动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观察对象。幼儿对这些喜欢的东西常常没有成人指导下自主的去看看、摸摸、碰碰等观察,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事实上,只有把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才能更正确、更清晰、更完整的去观察某一事物。因此,我们要选择适合幼儿的对象积极引导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全面观察。

b、 教会幼儿观察方法,培养幼儿善于观察

有了观察兴趣,还必须在观察方法上加以指导。孩子并不是天生善于观察,幼儿的观察条理性差,如果孩子不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而是东看看、西瞧瞧,就会把要观察事物的重要特征遗漏掉。不但达不到观察目的,还会形成不良观察习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幼儿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让幼儿学会有目的的、自主全面的、细致的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在理论引领下我将尝试以下几种较适合幼儿的方法,让幼儿将观察运用于自主探索活动中。

(一) 顺序法

顺序法指以一定顺序来进行观察。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上到下、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等。

(二) 比较法

比较法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象比较他们不同点和相同点,让幼儿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思考,从而正确细致、完整认识事物。

(三)反复观察法

对于某一动作可让幼儿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幼儿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形成幼儿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四)重点观察法

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蚕宝宝蜕变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五)定位观察法

对于大班的幼儿可以通过定位观察来培养兴趣,如引导幼儿读书,教师可以给幼儿做示范,让幼儿从正面反复观察,还可以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种方法能引导孩子对读书产生更大的兴趣。在培养幼儿观察方法的同时,还应引导幼儿在观察中积极思维,把观察过程和思维结合起来。

( 六) 追踪观察法

追踪观察法是指让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间断性的、有系统的观察,使幼儿了解其生长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

c、 创造各种观察机会,培养幼儿勤于观察

观察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的。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创造机会,培养幼儿勤于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 开设各种观察角

如:饲养角、种植角、阅读角等让幼儿的周围始终存在观察的内容。氛围轻松自由,让幼儿快乐的观察。

2、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观察时机

如:秋天树叶的变化;燕子南飞;冬天的雪;夏天的雷、闪电等。让幼儿学会留意和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组织专门的外出观察活动

就是让幼儿走出校园,开阔视野,激发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积累生活经验。

如:春季时组织幼儿春游,寻找春天,了解春天的变化;组织幼儿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

4、 在各种活动中有机渗透观察

如:折纸活动中看图折纸,教师为幼儿提供示范图纸,让幼儿结合折纸经验,有顺序的观察思考,学习事物的折叠方法。这不仅丰富了折纸经验,也发展了观察的能力。

通过实践与研究发,观察力的培养除了发展智力外,更多的能力在观察过程中或以观察为基础和发展的。

d、形成良好的观察氛围。

在物质方面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材料;在精神上形成宽松民主的氛围。

总之,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

第三阶段: 2013年4月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学年结束时,认真回顾一下小课题研究之路,全面总结一年来课题实施过程之中的成功做法与不足之处,整理一年来的经验材料与师幼的成果,认真完成课题的结题工作,认真撰写相关的体会文章,并提交中心于上级教研部门审核,争取让这项研究结出硕果。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研究结束将形成教师反思、心得体会、随笔、叙事、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资料、总结等。

总之,我一定会按照方案的预设,有条不紊的一步一步的有计划的实施,尽我最大的努力达到预期效果。也希望专家老师在我研究的过程中多给予我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03-02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也越来越多,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有226所。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随着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日趋复杂,企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高。在各高职院校都竞相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该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工作难找、就业困难的困境,形成这种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应聘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根本途径,是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突破口,是校企合作的最大利益结合点。因此,为了适应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能力需求,在课程体系开发的信息来源方面,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即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收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职业标准,作为课程体系开发的重要参照。

一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本身重理论轻实践,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脱节;课程体系在开发过程中缺乏校企合作,存在合作意识淡薄、合作机制缺失、合作力度不够等问题。

1.课程体系本身的问题

第一,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没有区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即使有实践操作课程的设计,其所占比例也非常小,日常的实践操作,主要融入每门课程中,没有硬性规定实践操作的比例要求,每个教师对于实践课程设计的随意性较大,有些教师甚至没有设计实践操作的内容,这都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笔者通过进行多家企业走访,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岗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六大模块操作知识不扎实,操作技能确实有待提高。

第二,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脱节。目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人事专员、人事助理、招聘专业、培训专员、绩效专员、薪酬福利专员、劳动关系专员等岗位,除了要掌握上述岗位所需技能外,企业较多需要以下技能:劳动关系法律法规的掌握和运用、劳务派遣内容和操作,尤其是员工社保、公积金的办理,如各社会保险的缴费比例确定、缴费手续、工伤等级鉴定等;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如公文写作、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操作、人际交往、口才、扎实肯干、吃苦耐劳精神等都有要求。对以上学生素质的要求,目前课程体系要么没有进行相应的设置,要么课程内容没有涉及,因此,需要调整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紧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需要。

2.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校企合作的问题

第一,合作意识淡薄。校企双方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合作效果差。(1)院校方面。大部分院校对与企业合作课程开发不够重视,学校高层没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的意识,缺乏与企业的主动合作,课程体系的设计从理论到理论,没有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新;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按照目前的课程上好课、做好自己的科研、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就行了,根本没有与企业合作的意识,即使有很多教师进行了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却很少。(2)企业方面。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或认为是否参

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因此,企业合作意识淡薄,没有把与院校合作纳入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予关注。

第二,合作机制缺失。学校教师单方面很难与企业合作,需要学校创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以激励教师与企业进行合作。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规章制度,无法调节和推动校企合作深入、持久开展。主要表现在:(1)没有设置有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开发人员的职责和权利不明确,教师缺乏足够的约束;(2)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课程开发所需投入的人、财、物无法保障,教师与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动力,利益得不到保证;(3)缺乏校企合作成果检验机制和评价机制,由谁来对每一个环节的开发成果进行把关?如何进行把关?教师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等问题都没有相应的规定。

第三,合作力度不够。由于合作意识、激励机制、利益问题等原因,目前愿意和学校合作的企业很少,大部分学校仅仅由于人情关系才和少数的几家企业保持合作;同时校企合作层次较低、形式单一,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领导或若干人员之间,没能深入到广大教师和学生中去,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自愿的整体行动,合作形式仅包括企业专家咨询或教师挂职锻炼等,校企双方不能就合作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课程体系设计效果不佳。

二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的思路

1.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第一,课程调研。(1)企业市场调查。通过市场职业调查与鉴定,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设置、人才的需求、职业资格标准等信息,提炼学生所需职业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接轨,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2)课程评价。课程开发并不是对现有课程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充分了解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和扩展。因此,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中,要全面调查课程现状和已经毕业学生的岗位适应情况,在此基础上评价现有课程体系。

第二,工作任务的归纳。(1)典型工作任务的整合。以市场调研为主要信息来源,在分析职业岗位信息的基础上,归纳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将相互关联的工作任务整合为各个行动领域。(2)工作任务的转换。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岗位需求为依托,结合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对各行动领域进行能力提炼,将一个或多个行动领域转换成各门课程,并将各门课程进行分类和排序,形成课程体系。

第三,学习情境的设计。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将各门课程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学习情境,建设各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实习实训资源、职业资格认证等配套资源。尤其要注意的是要根据每门课程的性质和企业需求设计实践操作内容,保持实践操作课时不低于一定比例,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2.校企合作的要求

第一,增强校企合作意识,强化校企合作机制。高职院校高层应加强校企合作意识,重视校企合作机制,对教师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教师真正认识到校企合作的意义之所在,把教师的阻力变为动力,并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增强学校教师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包括以下内容:(1)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校企合作进程中应科学地协调好时间,多考虑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时间分配和精力投入问题;确定校企合作细节,制订校企合作计划,明确校企合作职责,促使他们按要求进行课程开发的工作。(2)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校企双方的利益问题是合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应考虑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对于学校教师,应给予丰厚的物质报酬或精神报酬,对在课程开发工作中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补偿;对于企业,学校应考虑满足企业某种利益,如为企业提供理论或技术支持、解决难题,为企业创造利益。(3)校企合作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在校企合作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评价机制的缺失或不合理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整个课程开发工作也会深受影响。合理的评价机制应当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将教师校企合作的工作量、工作绩效与评先选优、职称评定、奖金发放等紧密结合起来,应突出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扩展校企合作资源,丰富校企合作形式。高职教育要实现其教育培养目标,必须立足于社会需求,保持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联系,必然要在社会与行业、企业的支持下才能实现其教育目标。因此,校企合作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等的积极参与,而不是个别人员的随意行为。政府要制订相应的校企合作法律规范,确保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合作企业,在确保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扩展校企合作资源,还要充分利用其拥有的外部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挂职锻炼、双方互相兼职授课、例会研讨、专家讲座与交流等形式,长期或短期聘用企业专家,成立包括企业管理和技术专家在内的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提供专业人才需求、人才技能要求等信息,明确培养方向,审核论证专业课程开发计划,使得课程体系尽量贴近各行各业的实际需求,并保持与行业的同步发展。同时学校应继续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参加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开发质量。

三 结论

课程体系建设,是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走“校企合作”之路,需要企业、行业与学校之间相互合作、融合,相互渗透,学校、企业在其中应扮演主体角色。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的单向行为,更应该是一种学校——行业、企业的双向双赢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要求学校、行业企业、政府共同搭建校企合作机制,激发行业企业的主体性和参与性,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加大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投入力度,对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长效机制,实现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文洁.湖南省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现状调研报告[J].职业技术教研,2011(2):10~12

[2]罗国莲.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8):108~110

[3]李闽.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0(30):9~13

篇3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 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 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 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 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 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 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 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 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 评价研究

(1) 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 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 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 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 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19年12月,开题会。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

这篇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品德课,小学,报告,开发,研究, 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19年12月,开题会。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篇4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29-03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需求。2014年6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也需要产教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提出的挑战

课程开发就是课程“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产生一个完整课程体系的全过程。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课程实施的前提和保障,也是高职院校完成培养目标的关键。然而,近几年,由于高职院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设置、招生等工作,而忽视了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这也就导致了其对课程开发的人力、物力的投入相对不足,进而影响了整个课程开发工作的运行。课程的开发以实现教育目标为基础,教育目标确定之后,高职院校便会根据这个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开发、构建一个与之相符合的课程体系,而由于高职院校对课程开发重视程度不够,也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缺乏动力,影响了整个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意识不强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作为企业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的形式已经被学界所认可。然而,长期以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合作形式单一、缺乏政府和行业主导、缺少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管理制度缺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2]。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仍然局限于理论探讨的层面,成为课程开发实施中的障碍,严重地影响了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质量。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校企合作依然不足,高职院校“闭门造车”,独自进行课程开发的研究。从课程的研究、开发,到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由于没有企业行业的介入,课程开发不仅缺乏实践基础,而且耗时耗力,开发出的课程也不一定符合社会的需要。正是因为这种合作的不顺畅,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

教师既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首要条件。作为高职院校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根据相关调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关注课程开发程度较弱,认为课程开发是学校和相关部门的事,而自己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实施”好已开课程就好。正是出于这种思维的影响,导致高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同时,就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任职的,缺乏社会实践,只懂得理论教学,实践动手能力弱,加之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国家统一的教材,导致大多数的高职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进而导致其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不高[3]。

(四)校本课程数量不足且缺乏特色

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近些年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明显增多,为了在争取生源,提高学校在同行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各高职院校开始增加专业设置,大有“人有我有”的趋势,而体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数量却明显不足。同时,由于各高职院校为了使院校专业设置的更加全面,以吸引更多的生源以及企业的投资,盲目地进行学科专业开发,而相应的课程开发并没有跟上专业开发的节奏,导致了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与发展脱节等问题。同时,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呈现出“千校一律”的状况,缺乏特色。这种盲目开发仅仅满足了学校近期的发展目标,其结果是人才需求瞬间饱和,更多的学生面临失业,进而影响了学校长远目标的实现。

(五)课程开发管理的科学性不强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缺乏统一组织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相关机构,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一直由高职院校自主完成,开发主体多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这种开发模式虽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实施的顺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开发主体在知识、技能等方面能力有限,一般开发出来的课程都缺乏科学的管理,无论是在课程规划、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课程实施的效果也难以保证。也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缺乏系统化课程开发思想,高职院校进行的课程开发往往忽视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影响了课程实施时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课程开发“无疾而终”。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一)课程标准由重理论转向重实践

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就是规定一门学科专业的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性的文件。换句话说,课程标准就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职业教育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忽视以及高职院校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大多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倾向于理论教学方面,再加上校企合作的不足,实践应用操作教学取向更加不足。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投入的增加,我国职业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课程开发中课程标准也随之转变。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标准的转变对于课程开发来说至关重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求,根据社会的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使高职院校的毕业证书与社会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融通。要实现这种证书的融通就必须加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转变重知识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锻炼职业和岗位技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在课程标准中要突出实践操作教学的教育内容,增加实践操作教学的学时,使实践教学学时与理论教学学时的比例达到1:1,同时推进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将理论教学融入到实践操作教学之中,已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理想状态。让学生不仅有理论知识的收获,更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开发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

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义是重大。但这并不是说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只是教师一个人的工作。从课程开发的客观要求来看,高职院校教师既应该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又应该具备实践知识。而从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师队伍规模来看,多数教师来自于普通的高等院校,既缺乏技术实践经验,又缺乏教育理论知识。所以,仅仅依靠教师进行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科学的。

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也越来越多。课程开发的主体也应该由教师单一取向转向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发课程取向。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高职院校、政府、社会、企业行业都应该参与到课程开发之中。产教融合是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让企业进校园、教师进车间、教学进现场,形成“校中厂”及“厂中校”的生产与教学相互交融的良好格局,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厦的有效途径[4]。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开发中,高职院校要转变课程开发主体意识,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利益目标和人才需求,通过特色的服务和人才培养模式向行业、企业伸出橄榄枝,加强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新格局。

(三)课程评价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课程评价是在课程开发后,对课程的目标、课程编订、课程实施情况以及课程设计的效果等进行的判断,检查其是否实现了教育目标及实现程度,并且根据实施的效果对课程进行改进。课程评价可以对开发的课程进行合理的、有价值的判断,为课程开发者提供反馈信息。如此一来,课程开发者可以利用获取的信息在下次的课程开发中做出科学的决策。长期以来,由于课程评价复杂性,它一直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为复杂的工作。因此,高职院校课程论研究远远落后于课程的实践,课程评价研究尤为滞后[5]。

作为课程开发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复杂的环节,课程评价需要一定的数据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从而提高评价的效率。钟启泉认为,“课程评价由‘量化课程评价’走向‘质性课程评价’是势所必然”[6]。在课程评价实施中,质性课程评价更能展现出评价的合理性,将量化课程评价与质性课程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保证评价活动的效度与信度,才能提高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建立校企合作开发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不仅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完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稳定长效的机制以保证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顺畅运行。从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式以及行业企业的发展状态。而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高职院校对课程开发的态度和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度。

首先,政府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的实施,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制定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而且能带动高职院校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其次,要建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先协调好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形式联动机制。高职院校要加强服务意识,明确自身的职能,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在课程开发中,找到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实现校企共赢的课程开发利益驱动机制,形成资源共享的稳固的合作关系。最后,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协议制度,以保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并且长效的运行。这样,才能推进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有力发展。

(二)确立基于企业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高职教育实际上就是就业教育,它最大的优势就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课程开发,要以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来确定自己的课程目标。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以企业行业的标准作为课程标准,以满足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

作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教育,必须紧随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在课程开发之前,要对社会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通过需求分析,了解企业行业对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的要求,适应目前社会和市场需求,紧随产业结构升级而变化调整自身的课程标准,确立既符合本校发展规划,又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课程标准,进而推动课程开发。

(三)构建立体化课程内容

Ralph W.Tyler认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即是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经验[8]。其中,“教育经验”指的就是课程内容。可以看出,课程内容在课程与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比较单一,教师以书本为主导是比较常见的课程形式。虽然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这种课程模式在教学的适应性方面却差强人意,对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兴趣、爱好,以及知识背景等方面缺乏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因此,要基于信息化教育环境,将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化网络空间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师生之间利用学校、课堂、网络、通信、生活实践等活动方式将知识学习、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联结一体的课程与教学过程[9],构建立体化课程内容。将学生视为职业教育教学课堂的中心,精选教学内容,将信息能力的理念与方法整合到其中,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利用网络搜集、整理、鉴别、加工有关学习信息,打破传统的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结构,在实践中形成立体化的课程内容。

(四)健全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之间联系的一个重要的结合点,高职教育主要的作用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课程开发要根据高职院校的职能来进行,课程评价也要紧紧围绕这一任务。课程评价是对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效果的科学判断,它既包括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业的评价,还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两者是同等重要的。通过课程评价,了解学生学业水平和课程本身的质量,进而提高和完善课程开发的质量。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形式都比较单一,往往采取终结性评价,在一门课程结束时或者学年结束时进行评价。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程评价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因此,建立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刻不容缓。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期末的学业考试,而是注重于兼顾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以应用能力为中心,将学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实践动手能力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在改进课程开发,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R].2014.

[2]叶继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

与职业,2015,(10).

[3]阿荣.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3).

[4]费美扣,王元生.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

革探索[J].职业教育,2014,(8).

[5]赵淑云.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元评价需要厘清的几个理论

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

[6]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

[7]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

2006.

[8][美]Ralph W.Tyler;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

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篇5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60―02

前言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20余年来,学校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经过十几年近千学时的体育学习,到头来却看不到像其它学科那样的成果,步入社会后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未能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的低效果现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体育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我国学生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如今,世界各国的学校体育都在为形成自己民族和国家特色而努力。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的学校体育现在已融入了日本民间舞、武道、软式网球、独轮车等教学内容,近年来又大力引进和开发了许多“新体育运动项目”,初步构成了其独特的体育教材风格;韩国也正以跆拳道、朝鲜民族舞形成自己国民学校体育的特点;南亚国家虽体育不很发达,但传统的曲棍球和英式棒球等却独树一帜,颇有特色。中国是个文化悠久、传统体育内容十分丰富的国家,理应在体育上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指具有各民族特色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和利用的广泛性。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和浓郁的民族传统文色彩的民族体育项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有效素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资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将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必须重视民族体育与健身项目的融合,必须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实践价值

1 符合我国普通学校分布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东西南北中的地理、气候、人文、环境条件千差万别。民族传统体育因长期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因素、民族风俗、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民族都形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而且,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娱乐性、健身性、多样性、整合性特点。我国上千所高校分布在全国各地,同样存在着地域性和季节性的差别,高校和所在地的民族生活息息相关,也享受着民族气息的薰陶。各民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既可强身健体,又可自卫防身,还可修身养性,更能自娱娱人,是其它体育项目所不能比拟的。例如,流行在大江南北的传统武术就有数百种,如南拳北腿、刀枪剑戟、软鞭长棍、各种拳术、器械、对练、功法各具特色,多姿多彩,饶有趣味。还有长期流传在民间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如中国式摔跤、摆手舞、射箭、舞龙、舞狮、踢毽球、木球、导引等。这些项目对活跃体育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有助于强化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国各族人民的基本利益和共同团结。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我党将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作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场所,在体育课程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必然成为这一文化传播的最佳途径。这对大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民族团结意识的强化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对民族文化内涵进行全面学习与深入了解的重要过程。

3 有助于了解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生存、生活和与疾病做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但由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被外来民族文化的同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逐渐削弱,如赛龙舟、舞龙、舞狮、射箭、武术等已成为多民族共有的项目而风靡全球,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喜爱。由于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传入,人们对民族体育的观念改变,尤其是对既无史料可查,又无文字记载,长期以来只通过口传身授的承继方法而流传的少数民族体育,某些项目面临着消亡或逐渐走上消亡的命运。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有了重大的转变,从原来侧重于强身健体、武力保家、原始祈福、娱性怡情的作用,转变为现在的“自娱”与“娱人”的作用,已成为人们节日之余喜庆之余的休闲点缀。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失去民族体育的原创性、自然性,也就是说,就会失去民族体育文化历史渊源的真实性。我国普通高校广泛地开展民族体育的教学工作,不仅有利于民族体育项目的整理、挖掘和推广,而且能造就一批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有利于民族体育项目传承和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

4 有助于实施“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即学生毕业后仍能以学校养成的体育习惯和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坚持体育锻炼,使学校体育的效能得以延续终身。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从调查结果显示,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羽毛球、游泳仍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项目能够成为学校体育课的主要内容,说明这些项目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和广泛性,有大批的爱好群体。可这些项目多受场地器材限制,同时练习方法的单一性和重复性,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形成终身体育习惯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学生步入社会后,又有多少地方有篮球场、排球场、田径场等场地供他们锻炼?况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那些高强度对体能要求较高的项目又怎能适应人们健身的需要?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很多简单多样、易于掌握的素材,将其逐步与现代体育结合,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不仅给教学增添活力,而且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强身健体和学会自我锻炼的目的,可有效的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二 民族传统体育如何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中

1 认真作好收集、挖掘、整理工作

高校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但由于民族间的传统游戏有很强的区域性,要原原本本的继承传统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南北方的差别吧,南方沿海可以利用其环境条件来开展些水上运动、游戏,而北方的环境可以骑马、射箭、大雪球、

滑雪等等这样一来就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开展,能变相的我们可以把它作为理论教材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大都源自民间,体育教师在把某项民族传统体育游戏项目引进课堂之前,应根据当地实际深入民间生活进行调查考证,深入实地考察,应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对项目名称、发展及技术要求有所了解,要把“民族传统体育”真正引进体育课堂,以繁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高校学课程资源。

2 认真总结、积极交流

高校体育教师除认真上好教材之外,还要根据各地实际,把自己通过努力收集到的内容,在本校传授之后,同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以便使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行性。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规模及各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需要,对民族体育器材进行就地取材,自己制作,一材多用、灵活搬运的原则进行必要适当改制,对许多呆板、单调划一的动作在保留实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从而使它成为适合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

3 认真作好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

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教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校的领路人。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认真实践,提高对传统体育游戏的认识,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真正作到把我国文化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游戏继承并发扬下去。

三 结语

展望未来,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继承、发扬、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场所,学校体育要适应新大纲、新课标的要求,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比重,树立素质教学“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建立完整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让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保持充沛的精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安斗.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40―41.

[2]孟凡强.关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推进我国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5):27―29.

[3]刘少英,徐剑波,陆晨,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4):85―86.

[4]赵昌毅.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J].民族教育研究,2001,12(1):77.

篇6

关键词: 研究课题 《农村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 研究报告

《农村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为了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的开展,课题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了专项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课题的名称

《农村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为宏观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一环,其中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既是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而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和制约农村幼教事业发展的关键。

目前黑龙江省还没有一套适应“农村幼师培训班”的数学教材,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数学教材都存在内容多、难度大、学生不适应的问题。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原则,建立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力争使农村幼师培训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完整、难易适度,适合农村幼师培训班学生特点,使学生形成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题被列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从2008年1月起,我们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1.研究制定农村幼师培训班数学教材的编写原则、方法和步骤,探讨实验教材使用中相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促进教师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及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共同探索高等幼儿师专新的教材体系,促进高师数学教学改革;有利于增强高师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特别是增强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的意识,切实为“三农”服务;有利于把黑龙江幼专“十五”期间关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深化;有利于落实《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的观念与创新》,M・瓦根舍因的范例学习理论,约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理论。在总结以往农村幼师培训班课程改革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着重分析我校农村幼师培训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问题,把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立足于为大量的农村幼儿园提供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突出课题的实用性。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1.比较法:以三年制幼师教材、中师教材为依托,以高中教材为主线,编写“现实的”教材。

2.实验法:对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前测、问卷、数据统计。在2008年9月编写教材,试用教材,试用一年后进行测试反馈,对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再与第一次数据进行比较。确定两个实验班,分别采用新、旧教材进行教学对比实验。

3.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状况、学习动机、学习适应性等方面作问卷调查。

(二)研究内容。

根据“课程发展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放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的主要观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校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出发,编写出一套适用于农村幼师培训班特定学生群体的“现实的”数学教材。

四、课题的阶段成果

(一)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研究的材料,统一思想,确立了课题研究任务和研究重点,并围绕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完成对学生和幼儿园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三)完成第一学期教材的编写及第一学期实验课的教学与研讨。

(四)通过本阶段试用教材的情况,结合我校农村幼师培训班需参加成人高考提高学历及学时变化的实际情况,对比几种相关教材,将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如下:

1.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28学时)。

(1)集合。(2)子集、全集、补集。(3)交集、并集。(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法。(5)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6)逻辑联结词。(7)四种命题。(8)*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第二章:函数(40学时)。

(1)映射与函数。(2)函数的基本性质。(3)*反函数。(4)指数。(5)指数函数。(6)对数。(7)对数函数。(8)*幂函数。

3.第三章:三角函数(40学时)。

(1)角的概念的推广。(2)弧度制。(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5)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7)*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8)*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9)*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10)*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4.第四章:数列(28学时)。

(1)数列。(2)等差数列及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4)等比数列及通项公式。(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5.第五章:平面解析几何(68学时)。

(1)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3)*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5)*平移。(6)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7)直线的方程。(8)*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9)曲线和方程。(10)圆的方程。(11)*椭圆的方程及性质。(12)*双曲线的方程及性质。(13)*抛物线的方程及性质。

6.第六章:排列、组合和概率(50学时)。

(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2)排列。(3)组合。(4)随机事件的概率。(5)*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6)*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7)*独立重复试验。(8)*随机抽样。(9)*用样本估计总体。

7.第七章:导数(18学时)。

(1)极限。(2)导数的概念。(3)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4)*函数的单调性。(5)*函数的极值。(6)*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8.第八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34学时)。

(1)平面。(2)空间两条直线。(3)空间直线和平面。(4)空间两个平面。(5)棱柱。(6)棱锥。(7)球。

(注:阴影部分为新增内容,带*章节为选学内容。学时说明:一年级每学期17周,每周4学时,共计136学时;二年级上学期17周,每周4学时,下学期17周,每周2学时。共计102学时。总计:238学时。)

五、问题与反思

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我们发现要深化课题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课程改革力度不大,新教材的知识、习题编写难度还较大,教材内容及举例贴近幼儿的不多,体现幼师特点不明显,教学还不能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修订稿中有待加强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 数学(上、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人力资源;体育设施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概念与开发现状分析

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要想更好地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从整体上看,课程内容资源是指可以为教学提供帮助,有利于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切因素和条件的总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则特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的总和。具体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可分为两大类:(1)素材性资源,指那些能够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组成部分的素材或来源,例如,教学目标、方法及学生的活动方式等。(2)条件性资源,指那些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起作用,但是区别于课程本身的外部条件,例如,教学时间、场地、设施和环境等。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还一直以运动技术为主,学生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长期得不到重视;在教学方法上,过多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竞技运动的训练方法,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地方教育和师资的优势。

二、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生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主体,首先,要重视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兴趣爱好与发展需要构成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以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出发点,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传统体育教学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大打折扣,学生作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高效教学。

此外,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具有双层身份,即教师不仅是开发利用的重要主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自身的经验、态度和能力等将直接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此外,教师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体育学科专家的开发成果最终需要教师来实施,学生资源的开发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要增强教师对于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大对体育设施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力度

合适的体育场地、优质的体育器材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必要保证。在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应在发挥现有体育设施作用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它的潜在功能,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内的各种场地、设施等开展体育活动,如墙面、学校食堂、较宽阔的走廊、空地等。此外,要充分发挥多功能体育器材的功能与作用,真正做到一物多用,实现其利用率的最大化。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足球的球门等。与此同时,体育设施与体育器材的管理和维护也尤为重要,我们要妥善管理场地、设施和器材,加强对场地、设施和器材的维护与保养,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四、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教师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开发校内课程内容资源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充分利用社区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资源,不断巩固体育学习的成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对于校外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充分利用节假日,积极开展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体育旅游等各种户外体育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进行的,而是在学校内外、社会的大背景中进行的,它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化学习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各地区、学校条件的差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增强学校特色,彰显教师风采。

篇8

一、在组织工作中历练自己,不断成熟

1、顺利组织年度论文评审工作,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今年是我第一次组织论文评审工作,时间紧张,情况复杂,既要有学科组教师参加论文评审,又要把优秀的高三总结一起进行评审。我认真熟悉工作,细心组织评审,保证论文评审工作顺利完成。对222篇上交论文进行学科组初评和科研室初评,综合教科室评价和学科组评价的排名,选择83篇论文进入复评。加上从63篇高三总结中评选出的27篇,共110篇文章进行复评,其中文科理科各45篇。经过复评委员会的严格复评,评选出前100篇论文进行奖励,其中一等奖20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50篇。从论文评审的组织来说,我觉得细心准备,耐心组织,保证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组织召开研究型学科组建设的专题研讨会,集中研究学科组建设

因为陈主任外出学习,从十一月准备到十二月初召开,这个研讨会准备的时间比较长。在准备期间,我给学科组长提供研讨交流的主题,提供学科组建设需要挖掘的主题,指导他们完成学科组建设的文章。最终,研究型学科组建设研讨会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科组长的研讨渗透着新理念,渗透着研究型团队的建设。如语文组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机制;生物学科组提出了“以研究课引领常态课”的教研理念;英语学科组提出了以“smart work”的理念引领学科组建设的理念;政治学科组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学习型学科组的理念。目前,以研究引领学科组建设已经成为学科组工作的基本理念,研究型学科组建设已经得到了广大老师的认可。

3、组织召开第十三届教育科研活动周,宣传推广科研成果

从大会的筹备到召开,时间紧,任务重。本来要在11月完成发言稿的采集,由于种种原因,到12月初开完学科组长会才基本上定下来。接下来就是紧张的科研周准备,当然其中还夹杂着其他事。如临时决定要把《顺义一中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一书与科研周大会材料一同印刷。可是当时还没有完成前言和相关的设计工作。没办法,抓紧时间吧。一周时间,把《顺义一中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和科研周大会材料搞定。这虽然是比较满意,但其中也有一些遗憾,如稿子改得不精,没有完全达到高质量高标准。

另外紧急的还有做幻灯片,两天时间完成书记幻灯片的制做和发言稿的修改,还要完成其他发言幻灯片的编辑和审定,真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但最后还是如期完成了,虽然几个中午没休息,但看着最后完成的作品,还比较满意。

4、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为青年老师搭建舞台

这几乎是11月的主要工作,因为从月初的培训与组织到月底上交,其中最繁琐的就是安排教师的授课时间,其实很简单的事,但涉及到很多协调的问题,和青年教师协调,和电教人员协调,让人焦头烂额,每天都要在放学前确定第二天的录课情况,再与电教进行协商,有时一节课要打若干次电话。同时我还力争到录课现场参加录课。最终,由于安排充分,又有学科组长和骨干教师把关,38节录像课如期完成录制上交,并且撰写了初评总结上交。学期末又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了课件制作的比赛,保证了全员参加。

由于组织了若干次会议和活动,目前我不惧会议,我不惧活动,我能够轻松自在地组织活动,而且能够与老师进行轻松自在的交流,我喜欢与老师交流研讨的氛围,喜欢与他们讨论他们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

二、在研究工作中不断成长,体会成长的乐趣

1、精心打造课题成果,推广学校的优秀做法

课题研究是科研室的主要工作,也是我的主要工作。因此,对于课题研究和课题成果我重点下功夫。上学期,我精心修改,着力打造的十三项科研成果参加区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中,有7项成果获得一等奖,深受区领导的好评,认为一中的科研在领跑顺义科研。

本学期,经过认真修改与打造,我们又推荐史树芳、王树清、赵向军、辛加伟四项课题成果参加区科技进步奖的申报;推荐史树芳、李玉珍、蒙广平、辛加伟、张福林的成果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的评选;推荐4篇论文参加XX年度北京市基教所的征文。目前结果还没有揭晓。

我乐于在文字的推敲中下功夫,乐于在打磨文章中较真劲,看着改好的文章自己的心中很是痛快。如科研成果报告会的材料,我提出的“以研究课引领常态课”“智慧工作引领学科组建设”等理念,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我都觉得很快乐。

2、注重成果交流,全面展示学校风采

成果交流是展示学校的好机会,因此,任何形式的交流我都非常重视。本学期,我参加几次课题成果的交流,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9月22日,代表学校参加区先进教科室评选,做了《建设研究型团队,落实“四个引领”》的发言,交流了我校教科室的建设情况,得到大致好评。11月14日,在杨镇一中参加刘海辉的区级课题《加强体验式教学,提高高中学生美术素养的研究》开题。由于我在前期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准备比较充分,我们的开题报告是最规范的,也是专家比较满意的。11月19日,代表史校长参加市级课题中期交流,同样比较成功,而且对杨一的两个课题和现代职业学校的和课题做了交流,谈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他们的一致认同。12月23日,代表陈主任参加科研创新促学科特色发展项目组的活动,做了《以研究型团队为抓手,完善校本研究的组织机制,实现科研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发言,交流了课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很好的评价。最满意的是,我现在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大会上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克服了自己的紧张情绪,这是我最高兴的。

3、抓住机会高效率地工作,展示一中教科室风采

天上不会掉馅饼,机会给有准备的人。我坚信这一点,因此,日常工作中,我不断加强积累,保证各方面工作高效运转。如区先进教科室的检查验收,虽然我们已经是六星教科室,虽然我们不用准备也能顺利进入先进教科室行列,但我想抓住这个机会,集中展示教科室的建设成果,因此,一周时间内,我不仅整理了学校的科研档案,而且把科研展室进行重新制作和整理,集中展示我校科研的特色活动和“xxx”的课题成果。得到了验收组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我校教科室是免检单位。同时,为了更好地宣传学校的科研工作,我还在此期间制作了4块校本研究的专题展板——“建设研究型团队,打造研究型学校”,在全区进行了展示。这次成功迎检是我最得意的一件事,因为自身价值与工作业绩实现了统一,效率高与质量高达到了统一。

再有就是科研成果报告会的大会材料了,一周时间,我既要修改大会材料,又要全面统筹科研周的具体事务。陈主任又临时通知说把《顺义一中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研究》印刷出来,我可真着急了。印刷容易,保证质量不容易。好在我已经平时在电脑上完成了书稿的前期校对,所以抓紧时间,连续几天坐在电脑前,中午都没有休息,最终如期将大会材料和精美的《顺义一中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研究》印刷完成,为科研大会添了彩。

我喜欢这种快节奏的工作方式,我喜欢这种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在快节奏与高效率的工作中我体验了自己的价值,体会了自己的成长。

4、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XX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参与了学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大课堂的部分活动。本学期,面向全体高一老师和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培训与讲座;参与组织研究性学习展示课一节,陈惠明、马玉梅、李颖石共同指导,高一1班承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撰写《科技使生活更美好――顺义三高科技园区蔬香苑社会实践活动案例》,得到市教研员的好评;参与出台《顺义一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方案》,得到社会的关注;参与撰写发言稿《社会大课堂,师生成长的沃土》,在全区社会大课堂大会上进行宣讲。同时,为了宣传学校的社会综合实践工作,我还制作社会大课堂活动展板2块,主题为:研究性学习,走进社会大课堂;制作研究性学习展板5块,主题为:新课程,新平台,走进研究性学习,一起在十中召开的国家级会议上进行了展示,得到了市区领导的好评。

5、关注学校全面工作,实现总结提炼工作与自身成长的统一

在踏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积极关注学校的全面工作,帮助总结提升学校的办学经验,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本学期,我撰写论文如下:《以研究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关注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顺义一中XX年上半年教学质量分析》、《走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顺义一中实施新课程总结》、《结经验,反思问题,新课程改革回眸——顺义一中实施新课程一年来的总结》、《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会的先行者》《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教师带来的变化》《实施新课程改革 打造学校发展新平台》《新课程改革新在哪》《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学期末,我如期完成了学校教科室的工作总结。正是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的思路逐渐清晰,我的认识不断提升。

6、参与学科组管理工作,构建以磨课为主的学科研究模式

学科组是学校的研究组织,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科组的研究工作,本学期,组织召开了两次全体学科组长会,组织学科组进行论文的初评,组织学科组开展以磨课为主的教研活动等。可以说,在茹书记课题的引领下,我校学科组的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学科组的活动更加丰富,尤其是以磨课为主的课堂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生物组的两节市级研究课得到了广泛好评;张福林老师到天津做示范课;吴欣歆老师到苏州做研究课;同时各个学科组围绕青年老师考评课和青年老师基本功竞赛展开了大规模的磨课活动,促进了青年老师的快速成长。

7、登记科研成果,兑现科研成果奖励

科研成果奖励是激励教师参与科研的重要手段,本年度共登记科研成果481项,创历史新高。学期末,我按照重新修订的奖励标准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奖励兑现,奖励成果321项,涉及144人,奖励金额56691元。由于工作的认真细致,科研成果奖励兑现一步到位,一次完成,没有经过任何的反复,大大提高了效率。

三、高效的工作带来了研究的硕果

推荐13项成果参加区“xxx”课题阶段性成果评选,有7项获一等奖,3项获二等奖,2项获三等奖。

积极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21届年会论文评选工作,有9篇获奖,其中二等奖5篇,三等奖4篇。

我校教科室被评为顺义区先进教科室。

四、工作反思

经验:

研究只有扎根于教育教学才能有生命力,如学科组工作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工作要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才能有高质量,如论文评选和研究型学科组建设

成果要用心研究反复打磨才能有上水平,如科研周的大会发言和论文推荐

生活要丰富多彩满怀激情才能有好创意。

不足:

加强学习,不要让好文章好观点成为文字垃圾

加强反思,不要让好主意好点子成为过眼云烟

加强研究,不要让好办法好创意与我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