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16:1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教育论文

篇1

数学是一门思想性强、非常严谨的学科,它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经过课堂教学的严格训练,可以让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也曾犯了在教学中不够严谨的错误,在上“直角三角形全等”示范课时,我太在意课堂氛围,教学课堂很随意,教学时随意地画起了草图。因为老师的随意,学生作业时画的“直角”不是九十度而是大概只有七八十度,学生指着不是直角的角讲“直角”“睁眼说瞎话”。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这就是对数学的不严谨。

二、以科技创新精神探究数学教学课堂

农村初中学生基础比较差,对数学课感觉到枯燥无味,上课就是听天书,原因是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能将科技创新教育有机渗透于数学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数学课也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如在教学《测量物体的高度》时,我选择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并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被测物体的地理环境,利用已有的测量工具,设计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并测出它的高度。又如,在一次数学课外活动时,我只带了一个易拉罐和两段足够用的绳子及一根棍子(知道绳子和棍子的长度)。向学生提出问题:“不用测量工具你能测出易拉罐的高度吗?”只有少数同学知道利用三角形相似可以测量出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让他们从“读”科学变为“做”科学,多参加实践活动,自主探究,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操作,亲自获取科学知识和经验,并且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以科技创新教育的思维方法激活数学教学课堂

中学科技创新教育都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学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能穿插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可以激活数学教学课堂。如勾股定理的推导,可以有多种方法:一是作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把它们拼成一个多边形;二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b>a),斜边长为c,再做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多边形,以有多种方法来推导。一题多解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体会到学科学用科学的紧迫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并不枯燥,它是生动的、彩色的、跳跃的。

四、以科技创新演绎数学教学课堂

篇2

首先,信息技术课不同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从这一点上讲,计算机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而现在各种软件涵盖了各个方面,同时新软件更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

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的工具就是计算机,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教学软件的选择要注意操作难度,所教内容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师可通过生动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例如,在教学完第4课《初识windows98》后,在学生初步掌握鼠标五种操作方法后,就可以利用windows98自带的扫雷、纸牌等游戏让学生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使用,而且在不断的思考、总结游戏中的规则中,提高游戏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入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1995年8月我走进了明集初中的大门,担任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并持续担任班主任至今。从1998年开始进入学区进行管理工作,在工作实践和不断进修中逐渐成长,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最受学生爱戴的教师,被共青团县委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受到县委县政府嘉奖表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的推出与实施,像春风一般吹遍了大江南北,吹润了教师的心田,使得教学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劲头更足了,教学研究也更进一步地深入下去了,而更多地是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尝试着先学后教,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成绩突出,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大大拓展学习的范围,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学校的教育科研使我不断探索教育规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2001年11月《让思维闪现创造性的火花》获2001年全国优秀地理教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6月《为学生构建展现才华的平台》荣获山东省2005年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1月《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市职成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2007年6月《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尝试》,被评为教研成果一等奖,并发表于2007年《教育教学研究》杂志第六期。 2002年3月在地理优质课评选者荣获全校一等奖;2004年6月所执教《北方地区》获全县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2007年6月所执教的《齐鲁大地》一课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的2007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案全国评选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我坚信用心去开启孩子的心扉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今生无怨无悔;关注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是我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我也从学生们的成长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得到了莫大的鼓舞。2002年12月辅导孙帅在全县第四届中小学创新教育与实践活动节中,荣获手工制作类二等奖;2003年11月辅导的孙晓燕、高银朋同学在全国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竞赛中获优秀个人,所在的2002级获为优秀集体,本人也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2004年6月在全县初中生地理小论文评选中荣获辅导教师二等奖;2004年12月辅导的赵晶制作的《海上世界》、焦倩倩制作的《校园模型》在全县中小学科技创新作品大赛中获优秀作品奖。焦倩倩的《校园模型》在全市创新作品大赛展评中获全市三等奖。2006.6 辅导的刘云同学在感恩社会. 感恩父母邹平县动感地带青少年书信大赛荣获二等奖;2007年7月在第一届地球小博士全国科技大赛中,辅导的焦倩倩、张宁获得全国一等奖,高凯获得二等奖,赵璐璐获得三等奖。

篇4

[关键词] 三创教育 人才培养 自动化专业

一、引言

21世纪初,我国高教界提出了“三创”教育的理念,即在学科教育、学术教育、专业化教育、通识教育、文理融合及成功教育的基础上,使创造、创新与创业“三创”理念逐渐进入到高等教育的主体,甚至成为高等教育的灵魂。“三创”教育绝不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对传统教育从系统到要素的全面改革,从而创建一种与传统教育既互补又超越,且能反映民族、时代和未来精神的新型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三者的重新整合和有机结合,是结构性、系统性的重组。

我校历来有教育创新的传统。作为全国高校最早实行学分制、选修制、导师制、创新学分制等创新制度的高校,我校率先明确提出“三创教育”新理念,并将“三创教育”作为学校长期的办学特色和指导思想,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自动化系在发展的过程中紧跟学校步伐,大力推进“三创”教育,通过优化师资队伍,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广泛开展学生科研活动等举措,努力培养富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三创”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目标探讨

自动化学科是理论和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的领域,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与电力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生命科学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自动化技术不断更新、自动化对象不断扩大、自动化理论不断发展的今天,我系立足于本专业的传统优势领域――火力发电厂过程检测与控制,以热力过程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DCS集散控制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等作为技术基础,培养能够在大型火力发电厂从事热工测量与控制、系统运行管理与决策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我系又不失时机的向信息与微电子领域转型,以电子技术、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基础,培养能够在自动化工程公司、通讯以及网络公司从事系统分析、设计、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据统计,我系本科毕业生一般超过半数就业于国内较好的火力发电厂,近三成选择继续深造,其余学生就职于通信、网络等公司。根据以往企业对我系毕业生的反馈,我系以“精”与“活”、“准”与“拓”、“用”与“新”的标准来培养人才,以符合企业的要求。“精”与“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不仅要精通理论知识,还必须要能灵活运用到工程实践之中,强调掌握理论知识的“精”与“活”;“准”与“拓”――要能抓住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准确找出问题与理论知识的关系,提出严谨的改进方法,强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准”与“拓”;“用”与“新”――要能对当前新的装置、设备的使用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强调在“用”的层面上开创自己的“新”。基于此,我系近几年的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我系从培养学生“三创”能力的角度出发,抓住“一个转变”,即教育观念的转变;优化“两个环节”,即师资队伍的建设、课堂内外教学的主渠道;在抓住转变和优化环节中融入“三个重点”,即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一种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具有“三创”特征的教育氛围。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大学教育强调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是知识蓄积型人才,这种人才适应性不强,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更缺乏创业的魄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的教育已不再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势在必行。

我系正是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强调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重过程,轻结论;重方法,轻知识”,在帮助学生规划大学四年目标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从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逐步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三创”精神的现代教育,从而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学会”到“会学”,进而到“会创造”的转变。

2.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归根结底也要靠人才,靠一支思想品德优良、专业水平精湛的师资队伍。

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队伍的作用,要通过激励机制,不断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3.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我系根据国家及湖北省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指标体系,在强化数学基础上,确定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等一批重点专业主干课程建设课程,不断整合、更新课程体系;同时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让学生活学、精学以及博学。

我系还积极推进相关重点建设课程的教材编著,由长期在一线教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与实验员编写,在教材中尝试加入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元素。教材初稿交由学生试用,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学习障碍再进行反复修改,使这些教材能够真正启发学生的“三创”思维,指导学生实践。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学生普遍重理论轻应用的现状,我系在基础课程都配有相应的实验,在理论课学习到一定程度时,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融理论与实践,与实践中积累经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我系还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安排生产实习,以弥补课堂和实验室教学的不足。在生产实习中,通过现场参观,熟悉典型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通过听取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报告,熟悉现代企业自动控制和生产组织管理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典型的自动控制设备。生产实习既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场实际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不断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因此受到学生普遍好评。

5.广泛开展学生科研活动

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激发学生自主创造、创业的良好平台。我系十分重视学生科研,取得了十分骄人的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对于低年级学生,着重培养创新意识和科技价值观。学生刚入学就组织参观系里的实验室和创新基地,并依托学生社团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让高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座谈交流,激发低年级学生的科研兴趣。

对高年级学生,为引导他们深入科学探索,培养科技创造力,我系对他们开放实验室,鼓励他们参与到校级和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中;我系还专门成立了机器人兴趣小组和智能汽车兴趣小组,吸收那些既有兴趣,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经过大约一年的理论学习和实战,选拔出其中最优秀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机器人大赛和智能汽车大赛。这个过程,即使那些最终没能参赛的学生,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刚接触科研的学生,对科技创新还有很多疑惑,需要老师的指点。我系在培养学生科技创造力过程中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自主联系指导老师。让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授担任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开展平时的研究及成果申报等方面的指导工作。这样既能及时解决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又使学生较快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确保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探索,学会创造。

对于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我系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予以奖励,如奖励创新学分、破格保送研究生等,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6.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学生锻炼综合能力的最后环节,也是学生在校期间为数不多的体验完整科研过程的机会,因此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系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始终强调真刀真枪。毕业设计的课题大多结合工程实际,并配套有相应的经费,以便学生更好的开展课题的研究。毕业设计采用导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最后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的严格规范化管理。

经过我系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毕业设计确实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后来的工作或者科研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近几年来,我们自动化系秉承“三创”教育理念及其实践,通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无论在专业基础还是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越来越多的成果表明,我系已经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三创”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和科研环节中,“三创”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黄进,胡甲刚.“三创”教育论纲[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戴先中.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内容、地位与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陵,陈玲莉,赵仲孟.新的观念,新的体系,新的内容[J].中国大学教学,2001.2.

[4]王伶俐.大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人格魅力[J].理工高教研究,2003.2.

[5]王雄,曹玉金,周杰.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优化自动化系课程设置[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

[6]杨叔子.创新源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7.

篇5

[关键词] 创新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1?0001?05

早在1916年,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就率先提出了学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学说[1],认为传统教育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倡以学生自由发现为主的科学探究式的教学。美国教育家特尔曼(L. M. Terman)从1920年开始探索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吉尔伏特(J.P.Guilford)为首的一批美国心理学家参与了创造力的研究[2],创造力与教育的关系受到重视,创造性教学受到关注。特别是,吉尔伏特提出了著名的智力结构模型,并对揭示了创造力和创造性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教育论专家赞科夫(Л·В·Ванков)则从1957年至1977年通过长达20年的教育实验研究,提出了教育应发展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3],即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创造教育趋向了系统化。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4],科学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中国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说出了广闻博览的价值,更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属于应试型教育,各层次教育总体上都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实践训练。近些年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与实践教学,但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弱仍然是目前中国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5]。因此,变革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实践创新教育,是中国大学为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广泛意义上的知识包括思想、理论、技能、方法、工具等。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发现、创造与积累的过程。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能够进行知识的总结、创造、积累并能加以传承。

知识是对已知世界的了解,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古人云,“知愈博则思愈远”,创造需要知识原料,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创新才能的培育离不开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因为知识可以让人学会如何实践,让人了解未知的事物,从而激发好奇心,然后才会衍生实践与创新。而且,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成功经验往往可以使人少走弯路、快速取得成就。

知识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创新成果应该是知识树上开出来的鲜花。然而有了知识,拥有很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就能产生创新,创新能力与知识是不能简单画等号的。创新往往要在较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基础上才能进行,这种学习和积累既包含了知识方面的东西,也包含技能和思维等方面的东西。创新不仅需要掌握知识,更需要掌握创新思维方式。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此外,开展创新工作还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充沛的体力、精力和智力、好奇心,以及坚忍不拔的品质等,这些,实际上就是我们理解的创新思维能力。传统的大学教育只注重知识学习,而不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造成我国大学生普遍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较差。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知识与创新之间的桥梁就是实践。知识是一种高效益的创新资源,知识通过给予新的模型、方法、观念等方式参与创新,但知识的创新功能只有借助于实践的力量才能实现。所谓创新能力就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同时,知识积累既是知识创新的活水源头又是其归宿。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知识的创新,而任何创新成果最终都必将汇入人类知识积累的海洋成为人类永久的财富。

中国古训中有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要躬行”。“悟”强调的是个体经验激活在理解、吸收、构建和掌握知识过程的意义,丰富的想象力、探索问题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是知识拥有活力的前提;“躬行”是通过指活动、实践,实现知识的领会、掌握与应用。可见,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实践存在着必然的、有机的内在关系,见图1。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源头,而实践既是知识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桥梁,也是人类创新知识的源泉,还是人类知识积累的目的所在。

图1 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

缺少了创新实践锻炼,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实践途径有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创新活动、创新基地实习等,此外,金工实习、毕业设计、拓展训练的等其它方式也是大学生很重要的实践方式。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此了解社会、 增长见识、完善人生观,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在接近社会和自然中认识事物特征,分析现象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是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然路径。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意义。

社会实践的形式很多,如教学、科研、生产的校外实习基地锻炼,社会调查活动,社区活动,义务劳动,参观学习,自愿者活动,等等。校外实习基地锻炼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往往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的让大学生认知事物、了解社会基本社会实践活动方式。社会调查活动是了解社会问题,提升大学生认识社会及其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也可以是社团、学校、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的活动。社区是城市的基层单位,是与百姓生活可以密切接触的地方。社区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如参加各种社区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社区送温暖活动,社区科技环保活动,社区宣传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等。走进社区,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此外,参观学习,参加义务劳动与自愿者活动等对于完善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社会服务精神、创新精神与专业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兴趣为导向,学校有组织地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训练与研究实践,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学术研究,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究式学习习惯,提高其观察想象能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论证,可以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设计、研制过程,可以改善其动手操作能力、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撰写科研报告、论文,可提高其文字写作水平、科学表达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观念的形成,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改善,有利于增强其沟通交往能力,培养其团队的合作精神,培养其面向未来职业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品质和经验。

科技创新活动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并在大学里将其建设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一项基本的、常规的机制。科技创新活动是全面综合性的活动,是一项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活动,其形式可以丰富多样。

1. 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5年基础上,于2011年正式启动的,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面向本科生申报,原则上要求项目负责人在毕业前完成项目。

2.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该项目于2007年全面启动,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推进创新性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主要面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一部分有较强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大学。资助这些学校的在校本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共资助15000个学生项目,每个项目资助1万元。这一项目注重探索性、创新性,旨在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项目实践中逐渐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素质。

3. 省、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这是在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背景下,由省级教育部门、各高等院校配套实施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其每个项目资助资金没有国家级多,但项目数量大大增加。

4.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

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这项赛事已成为高校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不仅各高等院校重视,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挑战杯”竞赛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旨在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不断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旨在引导大学生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

5.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该赛事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

6. 其它赛事

由有关部门、地方、协会等组织的不同类型与级别的各种科技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产品创意设计大赛,等等。

7. 校园内的科技创新活动

例如,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专业设计大赛、科技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假期科技体验活动等,还有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发表学术论文、艺术作品的活动等。

(三)实验创新活动

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优化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调动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引导下,大学里普遍建立起了校、院级的遵循“兴趣导向、自主实验”原则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或创新教育基地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必须的空间、场所和物质支撑。创新实验课题可以包括:结合学校有关重大研究项目或与行业结合紧密的课题;开放实验室或创新教育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自主寻找的相关项目;从课程学习和学科竞赛中引申出的研究课题;社会调查及其它有研究与实践价值的项目。

实际运作中,许多高校通过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有机结合,以创新实验为主线逐渐建立起了完整的实验实践教育体系,见图2,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的创新实践培养进程。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因为基础实验侧重大学生基本素质与认知能力培养,专业实验重视专业素质与应用技能培养,而创新实验专业实验强调专业素质与应用技能培养,三者的有机融合更加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使大学生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系统训练,从而更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图2 以创新实验为主线建立的实验实践教育体系

(四)创新基地实习

创新基地实习是由学校自己创建或借助社会力量联合创办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实习基地,它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稳定、真实、前沿性的认知训练场所,为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综合性实践平台。

学校自建创新基地实习是开展实训教学的稳定场所,甚至可以成为大学生创新成果技术转化与创业孵化的平台。大学生可在此进行生产实习,完成一些创新性专业设计,或开展科技制作与研发活动。从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训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专业技能。

校外创新实习基地一般由企业提供的实习基地,他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可以将学生与社会、市场、就业创业和社会报务实现有效的沟通。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也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在真实的工程训练背景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通过产品生产、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真实的生产性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专业素养、职业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这种“产学研”有机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

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教育体制、企业、政府、社会等多层面综合思考,构建与完善系统的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见图3。

图3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

从个人层面看,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牢固树立“实践出真知”的理念,不仅重视书本、课堂的知识学习,更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刻理解各种科学原理、巩固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大学生要追求的自尊、自强、自立、自律人生境界,要以为人类、社会、国家做贡献的崇高理想引导自己的行为。为此,大学生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探究的精神、不怕困难的精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科学献身的精神,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家庭层面看,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庭非常重视子女的知识学习,但对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重视程度较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发生着重大影响。子女升入大学后,仍与家庭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的思想、言行,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对子女仍有很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有心理上、思想上的很大依赖性。就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而言,学生家长应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大学开展实践性教学、创造性教育。要鼓励子女积极参加各种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支持子女参与科研、科技竞赛、科技制作的活动,不仅要从经济上给予子女帮助,还要从思想上、情感上乃至从创造环境条件上支持子女的创新实践活动。

从学校层面看,现代大学要以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为战略导向,以面向社会需求、服务于国家发展要求培养“崇真求实”、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办学理念,遵循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教研结合、传承与创新的原则构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大学创新型教育体系。大学校园里要形成学术自由、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教学方式上提倡探究式教学、实践创新式教学。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活动,提升研究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在产学结合中增强动手能力。

从教育体制层面看,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重传授知识轻知识探究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应用,使得我国大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弊端特别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已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教育体制转轨,但知识型、应试型教育的状况还未得到彻底改观。因此,只有不断进行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继续深化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改革,才能消除不利于创造人才培养的各种障碍。

从企业层面看,要积极变革育人、用人观念,不能只把企业理解为一个用人单位,而认为没有承担育人的责任。我国的许多企业总是抱怨大学生创新意识差、动手能力弱,但在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上却很不积极。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他们不仅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许多企业甚至在大学生入学时就签订了就业意向书。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在培养大学生的态度和做法上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学生要走出校门,企业要敞开大门,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实践性教学需要企业的支持。企业是大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训场所,企业创新实习基地是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平台。因此,提供实习与考察机会、建设创新实习基地是我国企业支持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

从政府层面看,要牢固树立“教育是立国之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全民中倡导崇尚科学、创新为魂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观念,以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政策引导创新型国家建设。要建立长效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激励机制,并通过不断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发全民族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社会层面看,要摒弃诸如“学而优则仕”“惟有读书高”等不良传统文化思想,将尊重科学、实践出真知、科技强国等思想理念融入当代教育、特别是大学生教育中,在高层次教育中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文化氛围。同时,社会的各阶层、各种力量要从民族兴旺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从舆论宣传、价值观引导、资金资助、条件支持等各方面,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积极支持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J. P. 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 JI.B.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篇6

【论文摘 要】本文从一个中学物理教师对情感教育的认识出发,从接受新教育理念、中学物理教师提高自身情感素质和切实应用高中实施情感教育、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这两个方面阐述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当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教育价值

情感教育重视教育中情感的作用和学生的情感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情绪控制、调节能力,是一种以培养学生高级社会性情感为主要目的、以培养高情感水平的人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活动。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对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发展、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受情感的功能和自身特点的影响,情感影响着教育的很多因素。情感教育充分考虑、发挥情感的积极功能,能有效的调动影响认知的积极因素,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情感教育可以发挥情感积极的疏导和迁移功能,这一点好比是汽车的前轮,控制方向,优中学物理生的认知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对教师言行的接受程度,也有利于认知内化。一个对授课教师比较反感的学生极少可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授课知识;反之,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课程才会格外的乐学,也就是说学生很容易把对学科教师的态度迁移到学科学习上。情感教育就是要让师生的关系和谐,疏导少数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情绪”,在认知上实现情感的迁移功能。

2、情感教育能积极发挥情感积极的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充分利用“表情的超言语作用”,从而增进认知传递、深化。情感教育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切的着眼点是如何能让学生有好的情感体验。一位优秀的情感教育实施者总是饱含感情的教学,总是可以“制造”强烈的知识的感染力感染学生,总是可以一次次的制造知识与学生思想的碰撞。丰富的积极的教学表情、有激情的情感体验碰撞对学生认知的积极效果绝对比“麻木的认知”表演效果好。

3、情感教育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即发挥情感的积极动力和强化功能,对学生学习积极程度有增力,这一点好比是汽车的后轮。笔者了解到在现在高中,不少家庭状况不是很好的学生之所以能克服不是很优越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关键点在于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强烈的情感动力在推动自己前进,他们在不自觉的利用着情感的动力功能。

二、中学物理教育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接受新教育理念、中学物理教师提高自身情感素质

我们说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直接决定教师的教育目标取向。一位自身情感素质较高的教师才会去了解学生内心,才会有意识的走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如前面所说,初中生心理具有比较尖锐的特点,甚至是存在比较矛盾的方面,没有较高的情感水平的教师无法被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一位自身情感素质较高的教师才有能力较好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受中学物理学科特点的影响,相对于文科教师中学物理教师更容易走入忽视学生情感发展的误区,但是在很多初中生的眼中,因为中学物理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最密切,他们常常不自觉的中学物理教师的人格特征为典范,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物理教师的情感素质显得举足轻重。可以说情感教育要能够在中学物理教育中很好的实施,其前提条件是中学物理教师有较高的情感素质。

(二)、切实应用高中实施情感教育、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1、根据课堂上情感教育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生情感教育的三条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的原则、师生情感交融原则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落实:

第一,中学物理课堂上寓教于乐原则要把握两点:一方面,中学物理教师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要努力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教师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时间、环境、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的组织教学,给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乐于学习的内容。

第二,教师要善于感性的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真正做到以情施教。以情施教的前提在于教师对教学的内容有深入的研究,充分的挖掘了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才在教学中“用情”。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要发展学生对中学物理科学的情感,首先教师自身要热爱中学物理科学,热爱中学物理教学,热爱学生。教师积极的、强烈的中学物理情感才能感染、震撼学生的心灵。

第三,有意识的促进中学物理师生情感交融。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情操积极的影响学生,以此来熏陶、感染学生相应的情感。在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自然的交融,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需要有意识的维护才会缩短。因此,这种有意识包括教师主动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中学物理教师主动创设促使师生情感交融的中学物理教学情景等方面。

2、落实课下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随着教育的发展、时代的前进,学生与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可以直接沟通外,在课下同样有很大的沟通空间。表现在一方面,现行很多高中都是寄宿制高中,学生在课余有很多机会与教师直接交流:另一方面,大量的高中生都熟悉网络这种新的媒体,以计算机网络为主题的媒介给师生的交流也提供了新的沟通的手段。受学科特点的影响,中学物理教师与学生的课下交往相对于其他学科有更多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中学物理教师在高中学生的心目中是科学家的“雏形”,学生所见的很多问题都愿意与老师交流,就是说中学物理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领域;另一方面,中学物理学科教学的很多内容均在教室外进行,如学生自主的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题研究、科技创新活动等等,中学物理教师在课下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机会。

参考文献

[1] 卢家媚.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

篇7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10-02

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21世纪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其社会成员有更大的适应性和更高的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灵魂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本科高校主体上分为研究型、研究兼应用型和应用型三类。每一类型的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侧重点会有较大不同,地方本科高校侧重于应用实践能力的创新。针对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着重剖析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很多,但笔者认为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是比较有效的两种方法。

1.依托学科竞赛,提升创新能力。近年来,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蓬勃发展,通过学科竞赛,强化了教与学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热情和潜能。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宁德师范学院是2010升本的地方本科高校,将自身定位于应用性和地方性高校。升本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台了鼓励师生参加学科技能竞赛的一些政策。如在教师职称评定时,可将竞赛获奖等级等价换算为对应级别的学术论文。而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根据赛事主办单位和获奖级别,给予减免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学分,奖励奖学金绩点分和学士学位绩点分等一系列措施。通过这些举措,调动了师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该专业是2012年设置的本科R担从2013年开始参加学科竞赛至今,先后参加国际创新与发明展、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等,共获得国际金奖2项、银奖1项,国家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5项,省二等奖16项,三等奖9项。另外,参赛的部分作品还申报了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通过学科竞赛,学生获得了荣誉和学校给予的各方面奖励,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竞赛中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结合,能够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三维软件》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作品的设计方案中。为了制作样机,学生必须学会操作各种加工设备,从而使他们获得了很好的实践锻炼。

2.结合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学生创新项目是指国家为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而设立的面向本科学术层次的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3类。同时,按照项目设立的等级来分,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项目。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不仅获得了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首先,在设立创新项目题目时,大学生必须对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形成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其次,创新项目的本质是创新,学生在开展项目过程中,通过理论计算、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等途径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有利于树立学生创新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未开展项目时,学生认为创新高不可攀。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他们的创新思路不断涌现,创新成果也随之获得。仍以我校机械专业为例,近三年,机械专业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9项。项目研究成果包括制造样机,发表学术论文和申报专利等。

二、加强激励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建设

我校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较好地提升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促进了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是,在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或不足。

第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制度有待完善。在开展学科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过程中,需要占用老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一方面,本科生上课时间较多,必须在完成繁重的上课之后,挤出时间参与学科技能竞赛和项目;另一方面,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虽然学生为主体,但是不管是学科竞赛的方案设计和样机制造,还是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立项、实验设计、结题验收等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指导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势必会占用到老师的时间和精力。必须本着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原则,采取相关的奖励措施方能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宁德师范学院在学科竞赛方面出台了相关的激励举措,但是在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方面还缺乏激励政策,后续还应加大激励机制。

第二,管理体制有待提高。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孤立课题,需要认真思考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要“做什么”,“如何做”。许多高校在开展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中,缺乏顶层设计和规范的管理制度,造成相关教学单位和部门之间发生“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彼此争功”的情况,导致学生盲目参加竞赛(项目)或应付参赛(项目)或疲于参赛(项目),使学生和教师逐渐产生抵触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想法。

第三,创新学分与人才培养方案有待融合。我校及大部分同类新建本科高校虽然提出增加创新学分,并将其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中,但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学分不占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时指标,只是用其抵减通识选修课学分,也就是说专业素质创新学分只是人才培养方案相对独立的一个体系,而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为了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做得更好,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让教师和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其次,结合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具体情况,修订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相关方面的选修课程;最后,在经费、实验室开放、人员和场地等方面加大力度,避免师生屡屡碰壁的状况。

三、结束语

学科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受到训练和培养,活跃创新氛围,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两个良好平台。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两个平台,把教学工作、奖励机制、课程建设、管理体制等与科学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董勤岭,刘康伟.大学生创新教育与高校教学改革[J].科学教育论坛,2005,(18):174.

[2]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3]方原,丁晨曦.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北京教育,2012,(11):49-50.

[4]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5]李晓.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2):155-160.

篇8

用电检查工作是供电企业确保供电质量的必要措施。本篇文章主要从基层供电企业用电检查工作的工作现状入手,对基层供电企业用电检查安全管理的应对策略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用电检查;安全管理;安全问题;应对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电力资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让农村地区的电力需求有所增加。在国内电力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配电电网技术和配电设置的应用,给基层供电企业的电力检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提高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用电检查的科学化管理三大问题,成为了供电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基层供电企业的用电检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探究。

一、基层供电企业用电检查工作的发展现状

在对基层供电企业的用电检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探究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基层供电企业用电检查工作发展现状进行了解。通过对基层供电企业用电检查工作的现状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基层供电企业之中,电力需求侧管理化技术和电力负荷预测技术已经在基层供电企业的用电检查工作中得到了应用。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的应用使得供电企业可以给通过制定激励措施的方式,让用户自行提高用电效率[1]。负荷预测技术的应用,为供电企业在不同条件下制定不同的侧管理计划指标提供了帮助。但是在用电检查工作安全管理领域,供电企业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用电检查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些供电企业对用电检查工作缺乏重视,受到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一些基层供电企业经常对用电检查工作进行忽视,在用检设备的配置方面也存在着配置不足的问题;第二,用电检查工作人员工作技能欠缺,安全意识淡薄,也是影响基层供电企业用电检查安全管理的重要问题,监察人员工作技能欠缺所带来的用电检查事故除了会造成设备损毁以外,还会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除此以外,用电检查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用户配合热情不高的问题,也会对用电检查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二、基层供电企业用电检查安全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对现有的用电检查制度措施进行完善

用电检查制度是维护正常用电秩序的重要措施,在基层供电企业用电检查管理中,加大用电检查制度的完善,是提升用电检查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在对用电检查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国家电网佛山供电公司从自身的用电检查工作特点入手,制定了《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手册》和《生产班组一体化工作手册》两本读物,供用电检查人员使用[2]。在对这两本读物中的内容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该公司的用电检查管理工作呈现出了一种工作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的特点,这就对用电检查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加大客户服务力度,开展专项宣传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电力企业开展的用电检查工作既是对供电方和用电方的权利进行明确的措施,又是对供电方和用电方之间的义务责任进行明确的有效措施。在用电检查制度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求用电检查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通过用电检查的方式,提升用户的安全用电水平,也就是说,用电检查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通过转变工作思想,用心开展巡查工作的方式,让用户对用电检查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解。在加大客户服务力度的过程中,宣传措施的完善,是帮助用户了解电力检查工作重要性的有效措施。在开展相关宣传措施的过程中,供电企业可以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方式,对安全用电常识进行宣传。针对出租屋、网吧等人员密集场所,供电企业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海报的方式,对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方法进行宣传。除此以外,供电部门还可以与公交部门进行合作,利用公交车的车身广告和车内广告宣传安全用电常识。

(三)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检查人员的能力提升

针对基层供电企业用电检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技术素质不足和安全意识缺乏的问题,基层供电企业可以通过加大检查人员培训力度的方式,让用电检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得到强化。在对一线检查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供电企业要通过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让检查人员对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等电力设备的结构性能,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熟练掌握。进而让检察人员对违章用电和窃电行为的判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3]。第二,在对检查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供电企业还要对检查人员的公文写作能力进行强化,在检查人员的日常工作中,用电检查报告和供电用电合同是他们经常要接触的公文材料,通过对检查人员的公文写作能力进行强化,检查人员的专业素质会得到有效的提高。第三,供电企业也可以通过开展事故警示教育的方式,提升检查人员的安全意识。

(四)在基层供电企业中构建安全文化

在供电企业的自身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的完善,也是构建用电检查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基层企业中构建安全文化,也是提升用电检查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南方电网公司采用的“三不一鼓励”活动,就是以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员工安全意识提升的有效措施。

结论

用电检查管理是维护电网安全的有效保障,用电检查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是提升供电单位用电检查水平的有效措施。在用电检查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检查人员的技能培训和事故警示教育,是提升监察人员自身能力和安全意识的有效措施,安全用电宣传工作的开展,是为用电检查工作减轻阻力的有效措施,只有对这些措施进行合理应用,才能对用电检查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襄阳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李伯文.浅谈用电检查的安全管理[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3,11: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