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8 08:1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据国内一家权威的调查机构统计数据表明,有87、9%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过恋爱,其中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高达94、6%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概念呀!
那么大学生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事物又是怎样看待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就让我和你一起听听大学生的心声吧。
一,恋爱类型与成功指数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恋爱风遍及大学校园呢?即是说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什么呢?通过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谈恋爱大体可归纳以下五种:志同道合型,也可称理想型或事业型这种恋爱类型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业的基础之上的。双方为了维系爱情的发展,不使对方失望,则往往对自己要求更高,学习和工作更勤奋。据调查这种类型的恋爱人数占17%左右,但是其成功率非常高,往往毕业以后能携手走出校园。
弥补型,由于大学学习的枯燥乏味,班级、学校文化活动的不足,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精神空虚、孤寂和惆怅,于是便寻求恋爱,藉以弥补。这种类型的大学生由于两人形影不离,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容易遭同学的议论和不满。由于其恋爱的基础只是精神空虚的补偿,毕业后恋爱关系易破裂。这种人数比率不多,只占15%左右,其成功率也非常的低。
虚荣型,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男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有朋友,或被异性追求是有本领、有能耐,反之则是无能的表现。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一些人从虚荣出发,匆匆在同学中寻觅所谓的知音。虚荣型的恋爱,由于只追求一时的感情满足和快乐,缺乏明确的爱情基础和目标,极易破裂,也易走上歧途。这种类型的大学生较多的在学业上不思进取,自制力差,学习成绩低劣生活上比阔气讲排场。可以说这种心理谈恋爱的成功率最低,因为他们只是出于某一种目的,所以很难成功!
综上所述,这五中类型的恋爱占了大学生恋爱的95%以上,可是其成功率往往不超过35%,可见大学生恋爱的失败性,就象泡抹般容易破碎!
二,大学生的迷茫成年话题
先来看下面的两则资料吧:
相关资料一:大学的性接触状况接吻:男生39.5%女生45.5%**抚:男生25.6%女生28.9%**:男生10.9%女生8.4%摘自著名性学专家潘绥铭教授1997年主持的《全国大学生异**往》调查
相关资料二:我国青少年性健康调查结果令人担心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京伦家庭科学中心等单位在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大中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现在的青少年远比他们的父母前卫。在他们当中,同意爱情是专一的,人的一生只能有一个真爱对象的人只占被调查者的28.8%,认为现代婚姻应该白头偕老,从一而终的只有20%,赞成与已经有恋人者谈恋爱的超过了30%.在这方面,女生似乎比男生更开放。45%以上的人对婚前性关系持肯定态度,其中34%的人认为这样可以巩固爱情。来自北京的另一项调查则更能印证年轻人的大胆:3034名婚检青年中,46%的男青年和45%的女青年承认有过婚前性行为,这使我国的性病、艾滋病预防专家们担心不已。
多项调查均表明,我国青少年性成熟比五六十年代出现提前的倾向。性成熟的前倾带来了性心理的提前出现。认知心理学认为,性的信息大量增加,人们的性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这一切,频繁刺激青少年的大脑和生殖腺体,提早催开了性生理的芽蕾,也必然催动了性心理的发展。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又造成了青少年社会心理成熟的推迟。他们在社会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对生理的发育以及由于生理的发育而萌发的性心理,缺乏科学的理解,很容易陷入盲目性。
于是,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就对性出现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生理的成熟使得他们过早的涉足于性;另一方面,心理的不成熟却使他们对性产生了迷茫。面对这种情况,很多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大学生进行了性方面的教育,然而,收效甚微,因为学校方面还是采取了谨慎的做法,不敢过于强调性方面的教育。
所以很多青少年,特别是热恋中的男孩女孩就容易产生迷茫,而且会出现两种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受性本能、性心理的驱使,出于无知和好奇,过早地进行性体验和性尝试。在青春期性萌发的初期发生性关系,它可以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受封建观的影响,认为自己已是不贞不洁的人,从此背上沉重的悔恨的包袱,抬不起头来,或者破罐破摔,糟贱自已;二是**过早的启动,形成**的猛烈递增,出现性亢奋,陷入追求性享乐的状态。这是一些青少年从性体验发展到性罪错所走过的路。性罪错容易形成动力定型,成为顽固的恶习,要改变非常困难。
人的性心理的成熟有赖于性生理的成熟,而性生理的成熟并不意味着性心理的成熟。性心理成熟的标志是性行为的发生是以**作为基础,灵与肉、性与爱的结合。因此,性心理的成熟与社会心理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们的社会,人的性行为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和精神性。同什么样的人发生性关系,以及在性行为中的表现,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感、责任感和人格特征。性心理的成熟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两性间不断地调整适应,尤其是情感的不断升华,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青少年在面对这个问题应该慎重再慎重些,大学生也应该从中得到些启发,应该怎么样面对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大学生都应该考虑一下了!!!
我国学者对性心理学的研究还处在开始的阶段,人数也比较少。性心理的健与否,对人们性行为的作用,其重要性还鲜为人们所认识,因此,即使是一些青春期性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对中学生也仅限于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很少涉及性心理问题。但是,性心理的教育对于塑造少女健康的人格,又是不可缺少的。这方面的教育应该不断创造条件,逐步开展。
三,新时代的感情网恋
我们先来给网恋下一个定义吧:所谓网恋就是通过上网聊天的方式认识异性朋友,并且在进一步的交谈中发生感情,随着网上聊天的加深,逐步走到一起的恋爱过程。当然这个定义尚未经过验证,所以现在还不能完全解释网恋,但是既然有人提出来了,就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也就不容置疑。
当代大学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跟的上潮流,所以网恋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大学生所追求的潮流之一。据一项网上调查表明:有78%的大学生经常上网,有56%的大学生曾经玩过网恋,但是成功率却非常的底,几乎是接近绝望,可见网恋的成功的可能性非常的小。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网恋者的心态吧,大学阶段很多人都过的很空虚,空虚的时候他们难免会找点刺激的事情来做,而网恋正好迎合了这种心态,成为众多大学生打发时间的方式之一。可以说追求刺激是大学生网恋的动机之一。其次,网恋不用给人的压力也没有现实生活中那么大,比如吧,网上那么多男男女女,即使失败了也无所谓,最多再找一个了,很多人在网上谈了一个又一个,然而,没有见过面的,这样也就不用为承担现实生活中那样的责任而苦恼,而这正是导致网恋失败的原因之一。
网恋为什么会失败呢,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网恋过程中(见面之前),双方只能是通过声音、言语等表现自己、了解对方,手段相对来说是比较有限的。时间稍长,就逐渐对对方形成了某种所谓的印象,而这个印象只是一个人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对于除了这个印象以外的其他通过网络无法表达的部分呢,也就由着我们人类完美主义的天性,在潜意识里给对方打了满分。我们毕竟是人,也必定是要活在现实中的,所以双方见面了。而一旦把这份通过网络培养的感情带到现实中来的时候,那些现实和网络交集以外的东西,也就是前面说的通过网络无法表达的部分,也必然要出现。这也就意味着双方就像面对一个有点陌生的人一样,因为人无完人吗,我们在网络中给对方打了满分,可是见面后我们就发现他(她)不是这个样子的,离满分还远得很,所以双方都很失望,所以分手也是必然的了。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网恋到底能不能成功呢?让我们来听听大学生的心声吧,据调查,有31%的男生认为可以,只有16%的女生持相同观点,可见支持者很少!这就要求我们对网恋进行一次深入的思考了。
据《新快报》报道,河北曾经发生了一次网恋悲剧,故事的女主人公把她网恋的男人给杀了,又引发了人们对网恋的深思,象牙塔里的青少年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面对这新时代的爱情,你应该怎么做呢?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关键看你怎么去认识这个问题,怎么去对待这个问题!!!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我是不赞成网恋的,我也没有什么网恋的经验,所以以上所说的只是我认为的网恋而已,至于实际情况,还需要你自己去考虑清楚!!!
四,由新高考制度引发的争议大学生可不可以结婚
最近,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一项新的高考制度,给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错过高考的学生一个优惠政策,那就是高考不受年龄限制了,由此引发了一场大学生可不可以结婚的争议。
很多大学生已经不满足大学生生活中只是保持着恋人的关系了,很多有情人也开始想着为将来打算了,更有甚者居然无视学校规定,搬出去与心爱的人同居了,大学生怀孕的比率也较往年有所上升,状况令人担忧。如今,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高考制度无疑为他们找到了空子,成了他们的理论依据。
对大学生可不可以结婚的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可以结婚。既然高考不受年龄的限制,那么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年龄将明显趋大,那么很多人都将达到国家法定的结婚年龄,自然而然可以结婚,如果不可以的话,将和国家的法律相抵触。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大学生结婚。他们认为大学是求知阶段,如果结婚的话会影响学习,那么大学真正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这样的话所谓天之骄子就会成为婚姻的奴隶,大学就成了婚姻学堂,所以他们坚决反对大学生结婚。
篇2
【关键词】90后 恋爱观 择偶标准
一、恋爱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的持续变革,现代社会时尚观念的冲击了传统的恋爱观、婚恋模式。而恋爱观的变化体现在“90后”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多维度、多元性的特征而已经不再单一。“90后”大学生的主流恋爱观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同样存在着认识误区。“90后”大学生青春发育期趋于成熟,思想思维愈发稳定,已进入恋爱年龄阶段,他们对爱情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对异往要求也较为强烈。本文调查中发现,8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恋爱很正常,是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正常需要,大致66%的学生认为大学谈恋爱是一种人生体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校园恋爱是可以促进学习,是寻找另一半的最佳地。通过访谈调查,更为直接地了解了“90后”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1)爱情与成才兼并,一方面希望在大学校园里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终成眷属。另一方面也希望实现自身价值,渴望学有所成。
(2)就业形势的压力令“90后”大学生心存焦虑与爱的烦恼。为了毕业后职业生涯有一个好的开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选择了在学业上充实和提高。多数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学业是大学生活的重心,这对大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及获得成熟稳定的感情有积极的效应。
(3)恋爱动机不够正确,对待失恋分手有失理性。恋爱动机的多元化,恋爱目的不纯粹,内心承受失恋的能力较弱成为“90后”大学生恋爱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状
二、“90”后大学生恋爱观特点
(一)择偶标准趋向功利化
“90后”的大学生中有人向往纯洁的爱情,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爱情就是人生步骤中的一个流程。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会沉浸在不现实的恋爱中,不会相信有可以天长地久的爱情他们更看重的是对方的经济条件,包括家庭条件和个人的经济能力。造成这一观念的原因包括自身的经济条件的制约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恋爱观念开放化
1.对中国传统观的态度
观是一种性观念。传统的是指女性不失身,或在婚姻上从一而终的操守。根据调查显示:66%的同学认为观是对人性的压抑,且在这一问题上,女生所占比例还大于男生。更多的人选择“没有也无所谓”。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性意识淡化,忽视性关系的神圣性,在面前相对开放;
2.对婚前的态度
21世纪初我国大学生的、性观念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反映与分析。从历年来的调查显示: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对婚前持肯定态度的有48%,90年代上升到76%,如今上升到了91%。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的性观念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专家认为,“91%的学生肯定婚前”,其比例与西方的比例已经非常接近。由于对于婚前后果的严重性缺乏足够认识,已经使部分大学生面临未婚先孕、人工流产和性病等生殖健康问题的威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3、恋爱自主性强,追求“浪漫”性
“90后”大学生恋爱更多注重的是感情上的愉悦,他们心理永远都有美丽的幻想,想象着自己的“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当二人正式确立关系,每逢圣诞节情人节等重要节日,互相赠送礼物似乎成为了一种必修的功课,在两个人交往期间,他们一起幻想着未来,憧憬美好的明天。在大学校园里,我们还经常看到男生跪拜在女友的前边,送上红色的玫瑰;在情人节及恋人生日的时候则是精心准备礼物;就在浪漫的同时,他们已经冲昏了头脑。
4、婚恋方式的多样化
多元化的社会使得婚恋方式也令人眼花缭乱,各种时尚婚恋都得到了青年人的追捧和效仿。试婚,顾名思义就是实验婚姻,它不是正式的婚姻,只是男女双方在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前的一次实验。男女正式结婚前,可在一起生活一个阶段,以求彼此相互熟悉、相互适应,在此期间允许自由的发生性关系。在试婚期间如果感情融洽,可以正式结婚,反之则各奔东西。而“闪婚”是当代社会快节奏速食文化的产物,是指青年男女闪电相识,婚恋速配。闪婚族的观点是,在正确的时间遇上正确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婚恋感觉不在时间长短,即使是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也不一定就能了解配偶,也不一定能保证婚姻的长久幸福。
从以上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传统和现代并存,恋爱动机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对婚前和同居普遍持认同态度,对其产生的后果认识不足,认为恋爱和其行为是个人的“私事”,因而忽略了社会道德和责任的问题,造成部分学生形成了模糊,片面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岳晓东.登天的感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人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黄希庭.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80一208.
【4】孙守成,李印.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1.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研究;90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1
一、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2009年开始,“90后”大学生已陆续进入大学校园。与“80后”相比,在心理上、情感上还是存着很大的差别。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或教师,很有必要,尽快了解和掌握这个受教育者群体的特点,采取有的放失的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从而达到有针对性的教育目的。
二、“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一)认同意识较强,践行能力较弱。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社会主义的思想、社会道德有普遍的认同意识,但在“知”与“行”之间还有明显的距离。在人生观方面,当代大学生认同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人生价值观,但在行动上却缺乏刻苦努力磨砺成才的自觉意识[1]。
(二)自我个性更加张扬,集体荣誉感相对缺乏。张扬个性,极力表现与众不同[3]。“90后”相对缺乏一种对团队组织的荣誉感,事实上,一些“90后”孩子的父母也会自觉不自觉地鼓励他们做出体现个性的行为,而不是对班集体做贡献。这是相对不利的一面[1]。
(三)网络时代的视野广阔,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较为空虚。“90后”是全球化时代中最易受到感染和影响的人群。他们中一些人的虚拟沟通能力已经远超过了现实沟通能力。从而在遇到现实中的情感问题时,表现出无所适从,缺乏应有的处置能力。
(四)“90后”大学生爱情观回归传统。武汉大学《“90后”大学新生调研报告调查》显示,武汉地区90后大学生在“爱情”这一命题上回归真爱本质,这个结果令人欣慰。
(五)恋爱时的无所谓化、简单化。有合适的就谈,没合适的就不谈。“90后”的恋爱是简单的、快速的。在一时的情感冲动下,不顾及后果和影响[4]。
三、解决“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调查的对象系统化,精细化。在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学校的每一年,他们的心理都有很大的变化。大一的时候,他们对高校还处于“朦胧”期,对学习、生活、交友等还处在初步认知的阶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到了大二,他们觉得已经对学校生活“了如指掌”,有的学生开始无视校规校纪,有的甚至做一些脱离学校常规的事。大三,开始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进入较为固定的生活轨道。大四,处于人生抉择的关键时期,有的学生开始考虑是否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学习。有的不清楚自己四年到底学到了什么,到社会上能干什么,开始陷入迷盲与焦燥。所以,不同的四年,心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认为,分四个不同的年级对学生进行调查与研究,才能更好的掌握“90后”大学心理及情感特征。
(二)结合学校教育,注重家庭教育。针对践行能力较弱这一问题,本文认为要从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源头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对他们的个性成熟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一方面,“90后”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4+2模式家庭”中成长,从小受到父母或祖父母一辈的过分溺爱,父母在中小学阶段大多只注重子女的成绩、升学,而忽视了他们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的培养与锻炼。导致他们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另一方面,这一代的父母,离婚率明显升高、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容易使他们形成焦虑、自卑、孤僻、暴躁、嫉妒等不良心理。所以,本文试图探索班主任与家长“家校合一”的模式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的方法,此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发挥班主任的核心作用。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几乎脱离了父母的教育,这时班主任及管理人员就充当了教育他们成长的重要角色。班主任要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要在班级起“灵魂”作用。“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我们当老师的最好的评价。作为班主任,要起到“灵魂”作用,就要从自身做起,首先要把自己所带的班当作自己的家庭来看待,本班的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要起到核心作用。有了一个核心,学生才有集体感,集体的誉感也会加强。同时,内心空虚的学生,也会因为班级大家庭的温暖而变得充实。
(四)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举办一些让学生有兴趣、对学生有益的活动,即能使学生从网络中走出来、从单纯的男女朋友之间走出来,多接触现实的社会,多与老师、同学接触,这样,在恋爱中出现问题,也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从困境中尽快走出来;同时又能锻炼他们的集体意识,社交能力,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之,由于“90后”大学生刚刚进入高校,他们还会逐渐呈现出来的一些新特点,这些就需要我们高校来及时发现,及时研究。取其优,弃其劣,为他们就来步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岩,宋瑞梅.“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变化规律与管理研――山东工商学院“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J].学术论坛,科技资讯,2010,(12):243-244.
[2]陈锡敏,张云莲.加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和研究――“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理论研究动态,2011,(3).
[3]李辉.浅析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J].时代教育,2011,(5):18.
篇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44-02
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法制意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自身实践,在探索、交流和碰撞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自我提升内在认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行的统一。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基础”课的内容及授课形式特点,可以构建以不同的实践教学学习单位为基础,课堂、校园、社会为阵地,学生参与、研讨、体验、探究等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建立分层学习组织
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普遍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普遍参与性,必须构建合理的学习组织框架。具体的做法是将一个大教学班按自然班分成大组,自然班内分成由6人左右组成的学习团队,实践教学以每个学习团队规模学习为主体。团队成员轮流担任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学习、调研、讨论等活动的组织协调和记录人员。在实践教学中依据不同的形式以个人、团队、自然班、教学班为实践活动单位。
二、加强课堂实践教学
“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就业、法律等实际,采用案例讨论、观点辩论、情境体验等多种具体的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
1.案例讨论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这种实践教学,首先通过教师根据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新的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方面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等设计教学案例,然后按照学习团队组内讨论教学班内交流教师梳理总结这一流程运行。一方面,实现了信息的相互传递,包括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更有助于师生之间沟通,增加情感交流,从而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感情;另一方面,通过对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的案例的分析,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当实践者,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从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的案例便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每个同学的思维活跃了,课堂不再沉闷;通过思维的碰撞,视野宽了,思路广了;通过教师的梳理引导,思路清了,道理明了,认识也有深度了。
2.情境体验也是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情境体验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对现实的某些情境进行模拟、再现、体验的活动。道德情境剧、模拟法庭、法制周报等都属于情境体验实践教学方式。具体做法是:第一步,由教师向学生说明开展情境体验教学活动的目的、要求以及内容范围。第二步,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分组准备,选择确定内容,并制订活动方案。第三步,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第四步,学生互评,教师梳理总结。
三、组织校内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种观念时刻冲击着大学校园,引发着诸多的思想碰撞;同时,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校园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实践的主要场所,校内实践应该做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有三方面:一是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诚信考试等学生自我教育活动。这需要与学生工作部门配合。二是校园问题探究。可以从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进行校内调查研究,如对大学生消费观念、人际关系、入党动机、择业观、恋爱观、法制观及课余时间安排、校园不文明行为等的调查,使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生活,锻炼成才。三是隐性活动的熏陶。教师应该结合“基础”课程的理论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深入研究学生的内心需要和情感体验,消除逆反心理,激发其参与意识,将教育内容及要求渗透和潜隐在活动中,精心设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
四、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基础”课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形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观念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脱离了社会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将无法实现,教学效果也无从检验。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其社会实践可采取如下几种形式:
1.参观访问。可结合讲授内容和教学不同阶段,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监狱、法庭等。组织学生访问英雄模范、先进人物、名师和优秀校友。比如结合教材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学习,带领学生参观旅顺万忠墓纪念馆、关向应故居纪念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等,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教材中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律精神”的学习,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开庭,到监狱参观,让学生了解法律诉讼程序,深入理解诉讼法理论中抽象的概念和程序;在法庭旁听过程中,了解法的运用和适用,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定期到附近社区养老院、福利院等开展服务,定期开展义务法制宣传活动等,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服务他人、方便他人的同时,使自身的精神境界和个人修养得到洗礼和升华。
3.社会调查。根据“基础”课的内容,设置调查研究主题,大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假期到社区、乡村、企业等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相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书写调查报告。如结合“基础”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的理论内容,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到相关领域进行实践,了解本领域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状况,了解社会、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合理建议,书写调查报告。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进行调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非常关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聘用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自觉性。
4.通过虚拟网络进行实践。这种形式主要表现为:通过计算机,利用网络资源,对想要了解的专题如具体的法律知识等进行梳理和整合,还可以整理成幻灯片,组织更多同学进行学习交流,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各种方式的灵活运用和相互配合使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
五、建立实践考评机制
“基础”课实践考评机制的建立,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通过改革考核主体,丰富考核形式,完善考试内容,建立起“以学生为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考试体系,实现考核重点由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变,从根本上提高“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1.改变考核理念。建立起“以学生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现代考试理念。考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考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考试内容和方法要激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和分析具体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对某些实践活动,允许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照片、漫画、DV制作、报告、写博客等)展示自己实践活动的收获和体会,教师依据这些不同形式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考核。
2.丰富考核形式。探索口试与笔试相结合、个人与团体考核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教师评与学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比如,社会实践调查,除了每人上交一份调查报外,每个团队做一份实践汇报的PPT。在教学班内,由学生共同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每个团队进行答辩和评价,评出优秀团队,然后,由教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优秀团队进行答辩,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予以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之间对调查内容、调查过程等互相分享,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06,(Z2).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成因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95-02
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情感困扰、人格障碍、学业困扰和适应不良等是主要问题。因此,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探索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群体心理特点,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发展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全面、充分、和谐、主动地发展,是高职院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1.适应性问题
包括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对学业的适应、对经济状况的适应和对生活自主性的适应。进入大学后,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人际关系,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心理冲突多,情绪起伏大,在实际生活中常出现诸多矛盾。如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与理智的矛盾;幻想与现实的矛盾等。当对这种因环境改变而出现的焦虑、不安、孤独感超过限度时会产生心理问题,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有一部分同学对学习的适应常常会出现问题,表现为学习不得法、考试焦虑、不会安排学习时间和计划,一旦考试的环节出现问题,就会表现出不自信,情绪低靡,甚至厌学等。
2.人际交往问题
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易引发人际冲突,陷入孤独、逃避、自我心理设防。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交际心理障碍,表现为交往中沟通不足、社交恐怖、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等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心理失调。
3.情绪问题
由于过分紧张,大学生通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时而积极情绪占据主导,时而被消极情绪主宰,遇事不冷静、易冲动等。
4.就业压力大
就业压力与高等教育改革密切相关,作为高职大学生,在毕业时处于劣势,又期待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近年来就目前社会就业情况和大学生自身情况来看,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不景气,失业率极高,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而且调查显示50%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就业带给他们很大压力。这无不造成高职大学生过重的精神负担,使他们焦虑、担忧而失去安全感和优越感,许多心理问题便随之产生。
二、引起高职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学校、家庭和人等因素都是不容忽视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第一,许多大学生来自于农村,自己有较强的自卑感和害羞感,因此不敢也不愿与他人交往,害怕遭到他人的歧视和拒绝。这种交际困难的存在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第二,一些学生是独生子女或者来自城市,家长对他们过分溺爱和过度保护,使他们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导致他们在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能力较差。
第三,由于应试教育制度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使得许多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和学习上的压力,过于忧虑自己的学习成绩,过于担心将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第四,大学学习与高中的学习方法不同,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与高中老师也有差别,许多学生没有掌握方法,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压力。
第五,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当,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不够重视,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逃避现实而在网络中寻求满足感以弥补心灵空虚的情况。
第六,多数大学生都不能真正地理解恋爱,更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一旦出现情感危机,就会采取一些不正确或偏激的方式解决,由此引发心理障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全员参与,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开展,全过程进行,以最大限度健康发展学生为目的。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首先,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却不自知,或者是知道但无法摆脱,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较少。除了心理保健意识不强外,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同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有误解,仿佛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人都会戴上一顶“不正常、有问题”的帽子,有同学甚至不敢选修心理教育的课程,还有些同学则是不知道心理咨询是什么,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咨询来解决。所以,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作广泛宣传是该项工作能有效开展的前提保证。其次,要通过开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选修课,帮助学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2.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要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就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优势和合力,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首先,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相应的制度,具体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辅导、咨询与考核工作。其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职能机构,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场地、设备、经费等必需的物质条件。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最后,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的协作机制。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提高。
3.指导学生组建心理健康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能否普及和提高教育效果,还需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因为心理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心育赋予受教育者强大、持久的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力与能力,达到自我发展、自我预防、自我矫治的目的。学生社团可以发挥朋辈之间鸿沟小、防御性低、共同性大、互动性强等优势,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服务他人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效地开发学生中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这无论是对于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还是使工作的触角更深入都十分有益。心理健康社团还可以起到一种在心理咨询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设桥梁的作用,通过他们可以及时得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信息反馈和学生中正在出现的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对突发事件进行危机干预。
4.针对心理异常学生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遇到重大而无法克服心理冲突或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或生理反应。当个别大学生发生心理疾病和危机时,我们不能单纯依赖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而应遵循国家推广的“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模式,积极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这由五大环节的工作组成:①发现环节(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定期排查);②监控环节(辅导员、学生骨干等进行随时观察);③心理咨询治疗与干预控制;④转介环节(由学校转到校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治疗);⑤回归保健环节(对已恢复心理健康返校的学生,仍要关注,避免复发)。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增强竞争意识,获取奋进的信心,并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中获得休息和娱乐,调整生活节奏,有充沛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以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四、结束语
每个人这一生要面对的问题很多,承受的压力也很多,并不只是在大学阶段。评价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不是简单的问卷调查可以得出的,也不是某个时间段可以体现的,即使是不健康,也不是看几次心理医生和上辅导课就能完全解决的,做这份调查报告只是想告诉大家,告诉自己一个答案:面对问题和压力,不要选择逃避,只有承担,才会发现自己原来能够举重若轻。重视自己的心灵,温暖自己的心灵,心理健康离我们并不遥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自制视频;大学生;个人用户;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18-03
一、网络自制视频发展概述
2013 年 11 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主办了首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评选出一大批优秀的网络视听作品。其中,网络自制视频节目占了获奖名单的“半壁江山”。所谓网络自制视频节目,主要是指“网络视频服务商、影视制作机构或个人制作并以网络平台为主要播出渠道的视听作品。[1]”到目前为止,各视频网站为了增加点阅量和吸纳固定用户,都开发了自制视频节目,平台对用户开放,可上传用户自制视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 6 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 5.14 亿,普及率高达74%,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大部分学校条件限制,无法观看电视,网络视频的普及率接近100%。
目前各主流视频平台自制节目数量有赶超版权购买之势。各大视频网站一方面保持对超级 IP、纯网综艺节目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对体育、财经、漫画、音乐等垂直领域的内容建设,打造差异化的内容平台。商业模式方面,优质内容推动用户付费习惯进一步养成,视频用户增值消费潜力增长空间较大[2]。自 2015 年起,在众多因素的带动下,视频网站付费用户数量迅速增加,会员收入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增大。目前,主流视频网站主要通过热门剧目的差异化编排方式来吸引用户付费,实现盈利。
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形成话题度、达成良好的传播效果,视频制作方往往会以娱乐化内容为主,同质化倾向严重甚至不乏低俗内容,也由于网络自制视频审查机制和传播环境的问题,视频中也会存在言辞不当、粗口、黄色段子等问题,并且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一些较为激烈和不雅的言辞甚至会被人认为是“真性情”,反而颇受受众追捧。除此以外,网络自制视频多基于视频网站播放,在大数据时代,每一次用户登录视频网站后,在上面的播放、点击、甚至观看视频的长度,都会被计入后台进行统计,由此得出受众的偏好,从而会进行匹配的内容推送。但是这种“议程设置”虽然能够针对有效投放用户喜好的视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用户的选择范围,固化了用户视野,给用户的内容选择增加了障碍。
二、网络自制视频的分类
由于视频制作团队的差异性,网络视频服务商和影视制作机构的设备更精良、更专业,选材和制作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往往是呈显出带有丰富视觉效果的节目。个人自制视频虽然手法粗糙、拍摄较为简陋,但由于其接近性强、生活化,所以也很受大学生欢迎。
1.网络自制剧
为推动视频网站自身产业化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和品牌效应,视频网站纷纷推出自制内容。网络自制剧成为网络媒介环境下催生的新兴艺术形式。它既有传统影视剧特点又将网络文化和网络语言融入其中,内容选材以青春、玄幻、悬疑推理为主,主要演员采用新人或艺术院校学生,制作成本相对较低。2014年,网络自制剧在产量和质量方面都发生了飞跃,网络自制剧实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因此这一年被视频行业称为网络自制剧品牌化元年。2015年,随着乐视自制剧《太子妃升职记》的热播,普通视频用户纷纷加入乐视会员观看剧集,由此激发了视频网站以优质视频资源吸引会员用户的潮流,“付费会员”的概念被推广。网络自制剧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摆脱发展初期粗制滥造的草根形象,朝着精品路线发展,其代表性作品如《心理罪》《盗墓笔记》《最好的我们》《余罪》等。
2.网络自制节目
网络自制视频节目虽然脱胎于传统电视节目的影像表现形式,但其从生产、传播到接收都与传统电视节目有着很大的区别。结合电视节目类型划分的原则、网络自制视频节目的构成元素以及业界的实践经验,将网络自制视频节目划分为网络新闻节目、网络谈话节目、网络综艺节目、网络纪实节目、网络生活服务类节目等几种类型。
网络自制视频往往依托于大型视频门户网站或专业视频制作团队,如优酷、搜狐、乐视、爱奇艺、腾讯等门户网站,近年来也涌现出不少口碑较好的作品,如《你正常吗》《明星大侦探》《奇葩说》《我们15个》《隐秘而伟大》等风格、类型完全不同的节目。虽然这些视频作品中会有如柴静的《穹顶之下》环境调查报告、《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作品,但是点击量较高的更多的是娱乐类综艺节目或是明星新闻八卦等。整体上,娱乐化、同质化倾向严重。
3.个人自制视频
伴随着录制工具的普及,手机、数码相机、单反等都可以录制视频,简易视频制作软件和APP也浮出水面,个人用户不仅仅只是担任受众角色,在网络空间下,个人用户也承担起传播者的角色。个人自制视频受上传者自身风格的影响很大,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个人用户在由受众转变到传播者的过程中,内容选择反而更符合受众口味,更能引起共鸣。根据内容选择,大致将个人自制视频的类型分为生活分享类、现象吐槽类和恶搞类。
(1)生活分享类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再是简单的单向传播,相反,受众更加注重双向互动体验。生活分享类的视频是用户自动自发将自己的生活制成影像到网上的,这些内容往往是上传者自身的真实体验,内容主要分为美妆类、美食类、宠物类、育儿类、游戏类、经验分享类等。
《老美你怎么看》是个人用户制作的较为成熟的生活分享类视频之一。根据新浪关键词搜索,视频制作者张花张逗位于网红榜前三位,其视频点击量达上百万次。《老美你怎么看》由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拍摄、外国同学出镜,内容包涵外国人品尝中国美食或黑暗料理、中美教育的差异、外国人看中国的明星、美国大学生活、美国学生恋爱观、老美在中国等。以20160401期《老美牛蛙毛肚鹅肠火锅初体验》为例,由于饮食文化的差异,外国人很少食用牛蛙、毛肚、鹅肠等食物,但是在中华料理的魅力下,外国人乐于尝试并用于尝试,甚至更加痴迷于中国的饮食文化。节目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真实地记录了美国人的想法、观点和反应,颇受大学生欢迎,甚至会被大学英语老师作为教学视频在课堂上播放。
随着优酷、爱奇艺、乐视、Bilbil、Youtube等视频网站限制的减少和小影、美拍等视频分享类APP的发展,普通用户可以自己上传作品,内容从护肤经验分享、化妆教程、购物分享视频、食物制作视频、游戏通关教程、手绘视频、手办制作教程、舞蹈分享视频等不一而足。
(2)现象吐槽类
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及观点,有些人积极表达有些人藏于内心深处,但是当有人用或认真、或诙谐、或调侃、或嘲讽的语气说出你的感受却又针针见血时,往往能够收获一大批粉丝。papi酱作为2016年短视频女王,其地位无人可撼动。细数她的走红过程,2015年7月开始陆续发秒拍和小咖秀短视频;2015年8月,papi酱就在其个人微博上试水,了一系列秒拍视频,包括嘴对嘴小咖秀,台湾腔+东北话;其中她的短视频《男性生存法则第一弹》在微博上小爆发,获得2万多转发、3万多点赞。而后又推出了系列视频,如女生的购物欲、男女关系吐槽、烂片点评、上海话+英语话等。2015年10月,她开始利用变音器原创短视频内容,papi酱在各大内容平台的人气都一路高涨,她以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大龄女青年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凭借张扬的个性、毒舌吐槽时弊调侃,短视频迅速引爆网络。papi酱抓住了短视频UGC内容井喷的契机,加上在内容打造方面充分结合了其影视专业的知识,选题设计十分出众,从生活到娱乐到两性关系都有覆盖涉及,以极其接地气的草根气质叙事,同时结合时事热点,在几分钟的短视频内布置诸多贴近年轻用户的槽点,更直接的满足年轻群体对娱乐视频的需求,因而也就在当下“有趣”内容并不多见的内容坏境生态中顺利脱颖而出。papi酱的视频也获得了这样的评价:“具有清晰价值观――崇尚真实、摒弃虚伪、吐槽一切行为、倡导个体自由”。而这也正是年轻一代所共同追求的东西。
除了papi酱之外,还有穆雅斓、NG家的猫等短视频达人。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其中,想要成为一名有态度的UP主。
(3)恶搞类
自从胡戈《一只馒头引发的血案……》开创恶搞先河以来,恶搞文化不断发酵。恶搞即恶意搞笑,用滑稽、搞笑等方式表达出自己心里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个人用户通过对影视作品重新剪辑、配音或以夸张的形式表演等来达到娱乐大众、表达观点的效果。
2015年下半年开始,一款名为小咖秀的APP逐渐走红网络。小咖秀是一款自带搞笑功能的视频拍摄应用,用户可以配合小咖秀提供的音频字幕像唱KTV一样创作搞怪视频。由于小咖秀支持视频同步分享到微博、微信朋友圈、QQ等社交平台,在蒋欣、贾乃亮、王珞丹等明星的带领下,各式各样的视频小段子走红网络,如金星版《橙汁儿》、宋丹丹赵本山小品等,掀起了全民模仿热潮,本就具有鲜明特色的视频音频在人们进行创作时加入了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不仅能够逗乐观众、有很好的传播性,还能让创作者本身进行情绪发泄。
相关APP的诞生方便了个人自制视频的制作和传播,但这依然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内容和剪辑手法是赢得点击率的关键。在2015年中国网红排行榜中排名第4名艾克里里是微博新晋自毁自黑的段子手,以画风清奇著称,艾克里里用马克笔挑战曾经火爆的小学生化妆大赛,并且别出心裁创造了一系列丑八怪妆容,而在艾克里里的视频塑造的人物形象中,这名短发“女子”性格张扬、自命不凡,口头禅“你们买不起!”等恶搞之余强烈讽刺了时下拜金、物质的不良风气。
三、网络自制视频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网络自制视频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1)促进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在传统文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受家庭、学校和传统大众媒体的影响。大学生大量接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报刊书籍、电视等媒体和教育者的灌输,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接触世界的渠道多元化发展。网络视频作为一种载体能够以图像、声音符号及时传播信息,并且打破了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能够让大学生多方位、宽角度的认识世界,在经过整合之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2)激发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自由意识和个体创新意识。网络空间给了大学生足够的话语权,对于不同视频内容的选择也可以自主选择,不受他人干涉。在内容传播过程中,通常个人风格鲜明、言语具有力度或冲击力的视频会更容易收到关注,而这些视频往往提倡个性解放、追逐自由,风格较为不羁。大学生由于接受新事物时间快,有较为充足的课余时间,所以同时也是个人自制视频的上传者,在视频内容创作过程中,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觉醒,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3)启发思考与批判意识。大学不是象牙塔,大学生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在可以用最直观的动态符号观察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民生百态的网络时代,个人用户上传视频的渠道多、操作简单,各种不文明现象和有争议的行为被用户晒到网上,大学生作为参与讨论的主力军在讨论过程中不断思考、发现,在各种意见中逐渐总结归纳出自己的声音,对自己所处的社会也逐步建立较深的认识,产生批判与改造的愿望,同时以此为镜,促进道德觉醒的同时,警示大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2.网络自制视频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1)滋生庸俗的生活态度,形成错误的消费意识。研究发现,网络视频娱乐化趋势明显,容易给人呈现出错误的拟态环境,让尚未真正接触社会的大学生过度理想化。同时,由于一大批网络视频达人在分享产品如护肤品、彩妆品、宠物饲养、游戏装备购买经验等时,分享给受众的产品为知名产品甚至是价格昂贵的产品,这些产品的获得往往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而网络红人带来的所谓“生活方式”容易造成接受这些视频内容的大学生热衷名牌高端产品,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忽略了内心的精神需求。
(2)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版权意识。网络视频内容的传播和走红离不开转发,但是就某种程度而言,这些内容的上传和传播很少是得到制作方特别是制作者为个人用户时同意或授权的。近九成受访大学生表示观看过盗版网络电影资源并会向同学进行推荐。传播过程容易出现版权争议,而视频制作内容也容易出现抄袭情况。大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视频时或多或少会受到曾经观看过的视频的影响,有意无意引用其他个人用户创作的段子或情景的情况不在少数。现在的网络视频环境缺少有力监管,用户本身不够重视,因此更不利于版权意识的强化和进行切实有效的版权保护。
四、结 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获得和传播变得更加快速便捷,网络自制视频因其趣味性、开放性等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流传广泛,促进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激发自由独立和创新能力、启发思考和批判意识,但也存在滋生庸俗生活态度、引发错误的消费意识、易引起版权纠纷等问题。身为大学生,应该真正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选择恰当的网络视频进行观看和传播,发现和弘扬正能量。相关部门应加强教育、净化网络空间,消除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促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地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陆地.网络自制视频节目发展的特点和空间[J].新闻与写作,2014(3).
- 上一篇: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 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