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22:2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教育论文

篇1

在1600名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25名占20.31%的大学生没有勇气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表现出紧张慌恐,出现缺乏信心的表现;有235名占168%的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表现缺乏自信,低估自己,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和去面对,而是悲观地认为己不如人,出现自卑心理,以消极的态度参与竟争;有478名占29.88%的大学生存在定位过高,自我欣赏,产生好高鹜远的自大心理;有201名占12.56%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就出现消极的心理反应,表现出躲避现实、缺乏斗志,对困难、对挫折的承受力差,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竟争.有361名占22.57%的大学生在困难和矛盾面前退缩,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表现出恐惧害怕心理.

二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功能分析

体育存在其独特的教育形态,体育教育在于其教育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得天独厚的特性,也就展现出来的道德高洁、风格风范、尊谦礼让、团结协作、勇于竞争、诚信友爱的体育精神,对塑造与强化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因此,科学地充分利用体育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特殊功能,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理念的提升,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培养模式进行体育教育,教育中体现大体育思想之德育性、知识性、技能性、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教育过程中融入就业思想、就业能力培养,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组织、适应、协作、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就业综合能力,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大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就业考验,高校体育教育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值得我们深思,也是当今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对1600名毕业生调查中有362名占22.63%的大学生是为了个性追求,崇拜某种体育项目的明星,有的达到痴迷的地步,模仿其动作,对其了如指掌;有322名占20.12%的大学生对体育教学是为了就业需求,比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选择游泳专业,通过学习和练习,考取游泳教练员和游泳救生员职业技能证书,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有594名占37.13%的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是为了强身健体,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保持健康;有139名占8.68%的大学生选择终身教育,毕业后想从事教学工作;有183名占11.44%的大学生选择了全民健身,主要是将来社会中体现自己的体育价值.

1体育教育能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身心健康大学生毕业,从学生走向社会,面临纷繁复杂社会,就业就给大学生造成身体与心理上的压力,出现身体虚弱、面黄肌瘦、食欲不振等身体问题,心理上出现慌恐、自卑、自大、消极、恐惧等心理问题.因此,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身心压力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体育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体育运动使人的身心健康,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研究事实证明,体育运动能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消除心理问题,放松身心,调节身心状态,维持身心平衡,促进身心健康.

2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增强就业信心体育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富有趣味感、集体荣誉感、精神愉悦感;体现体育运动的竞技性、挑战性.体育活动使学生经受烈日、寒冷、风雨等艰苦环境的洗礼,还得承受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训练的考验,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要时刻处理各种问题,如通过坚强的意志反败为胜,这需要承受巨大的的心理压力.可见,通过体育能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坚强的优良意志品质,更能激发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面对困难的勇气,去理智地面对就业问题.可见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个性与意志的影响具有特殊的作用.

3体育教育能凝练大学生的智慧

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展现大体育的教育理念体育除了有技能性、竞赛性、娱乐性以外,还具有教育性、实践性、文化性、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社会性等特性.这些特性有助于培养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体育教育过程中功能性的作用,可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展示的是健康体育、快乐体育,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综合能力上,如编制比赛规程、规则,担任裁判,做好宣传工作,统计比赛成绩等等;在单位运动会、节日联欢会上也可以展示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才华,比如健美操表演、健身表演、武术表演等等.也可在竞技项目中展示运动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受欢迎的多面手大学生;还可以走出校门与其他院校进行各项活动的交流,不断提高人际交往,加深彼此的情感,为今后成为社会人打好扎实的基础.体育教育要体现大体育的教育理念,把体育与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为时代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让学生具备在社会发展中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将来发展和个人梦想实现奠定良好坚实基础.

1.2体育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出不仅在于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要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目标,展现体育教育的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一致性.

1.3体育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的智商、情商、个性发展、道德礼仪教育外,还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所赋予的体育功能,明确体育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有助顺利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建议

2.1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以科学发展的视角从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基本技能,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全新大体育教育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现代人.

篇2

1.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效利用率不高。

就目前我院的实际情况而言,并没有配备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专项教材,在图书馆里,仅有少部分的书籍是关于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图书馆是提供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和知识的平台,然后图书馆并未被有效利用起来,图书馆除了拥有大量的书籍以外,应包含信息服务功能。然而目前我院有76.4%学生表示对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以及信息资源了解并不是很多。并且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主要是借阅书籍和自习,使用到电子资源的学生是少之又少。

2.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种类少。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了,才能够让学生充满兴趣,从而主动去获取相关的知识。然而,对于就我院现在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来说,主要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少配合一些教育活动来授课。一般来说,就是老师在讲台上面讲课,学生坐在下面听。并且很多时候教师都是通过教材来授课,这种理论的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信息素养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它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如果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的话,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学生也很容易忘记是如何使用信息工具的。根据资料显示表明,我院大学生中只有23.4%的学生知道如何使用搜索引擎中的高级检索方式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专业文献,13.5%的学生知道如何快速地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专业类的信息。

二、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措施

1.加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大力对信息素质教育进行宣传,让大学生们能够时刻牢记要保持一定的信息素养。在我院里有很多场所都可以作为传播信息素养教育的平台,例如图书馆以及计算机室等等,信息素养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场所,和其他相关部门强强联手,一起做好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对于才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在其刚刚接触信息素养课程的时候,就应该侧重灌输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针对更高年级的学生,则应该要侧重于对其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的培养。

2.扩充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队伍。

大学生们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进行得如何,与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队伍壮大了,专业素养提升上去了,那么大学生们才有可能在其教导下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高校应该打造一支专业素质强、知识面广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队伍,将有能力的人员招募到队伍中来。其次,在工作中也要重视对于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能力以及工作责任感的培养。要加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定期让教育工作者们去进修和学习,让他们充分掌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注重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尽职尽责。

3.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让学生们充分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需要优化学生们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例如将高校的图书馆的服务用纸化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们,学生根据这些指导册能够清楚地明白许多图书馆的设备是如何操作的。其次,针对电子资源的利用,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关于如何使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培训。除此之外,针对学生较为关注的项目要积极地推广,可适当地举办一些信息搜索比赛以及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讲座等等,调动学生使用图书馆搜索功能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4.丰富信息素养教学的方式。

篇3

1.1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保障残疾大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客观要求

残疾人同普通公民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渠道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但受社会经济发展和传统思维的影响,残疾人在教育中仍然处于弱势群体,侵害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残疾人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等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的残疾人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享受到了和普通大学生同等质量的教育。但由于受师资力量、课程建设体系、物质条件、教育途径等现实问题的制约,残疾大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被边缘化,这严重侵害了参加人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不利于残疾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2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丰富高校体育研究体系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研究体系以健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文化、体育管理等内容,旨在通过各种方式,完成学生基本体育知识、基本体育技术和基本体育技能的教育,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伴随着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残疾大学生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研究体系,促进高校体育的协调全面发展。

1.3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残疾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残疾大学生由于生理的缺陷,被高校体育教育边缘化,失去了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的机会,进而在心理上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加强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根据伤残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显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在高校的学习质量,进而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

2.1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人员分布不均衡

对凯里学院、遵义医学院、凯里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SportsTechnology)87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人员分布呈现不均衡的分布态势。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院校分布不均衡,普通本科院校残疾人所占比例较低,仅为0.08%左右,高职院校比例较高,可以达到0.5%左右;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残疾类别分布不均衡,我国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将残疾人分为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八种类型,贵州高校肢体残疾所占比例达到97.3%,视力残疾占1.5%,听力残疾和言语残疾展1.2%;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残疾等级分布不均衡,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语言残疾的残疾等级99.1%为四级,三级以上仅为0.9%,残疾大学生具备独立日常生活能力,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2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薄弱

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以来,贵州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贵州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贵州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在问卷调查中,有残疾人专项教育经费投入的院校仅占2%;体育场馆设置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的院校比例为23.7%;设置有残疾人专用体育设施的院校比例仅为3.4%。

2.3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

师资力量是开展教育的基础,经过特殊培训的专业体育教师是实施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主力军。从问卷调查来看,贵州现有体育院系均未开设康复医学、特殊教育等相关专业,特殊体育教育教师培养力量极为薄弱;在现任体育教师中,参加过专业特殊体育教育培训的教师比例仅为11.3%,参训教师中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短期培训的体育教师比例高达93.2%,88.7%的体育教师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特殊体育教育培训;在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指导调查中,94.3%的院校采用学生申请免修、不参加任何形式体育教育的方式,仅有4.7%的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等相关知识的传授,所有高校均未开展较为系统的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在看待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态度上,43.6%的体育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27.3%的体育教师认为可有可无,12.4%的体育教师认为非常重要,16.7%的体育教师认为无所谓。

2.4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体系缺失

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内容涵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是学生培养教育实施的基本依据。在问卷调查中,91.7%的高校没有明确的参加大学生体育教育培养体系,8.3%的高校有部分培养要求。在对部分高校残疾大学生的调查中,85.3%的残疾大学生有接受体育教育的需求,12.5%的残疾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仅有2.2%的残疾大学生不想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显示,89.1%的残疾大学生未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10.5%的残疾大学生有零星的体育锻炼,0.4%的大学生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缺乏的原因,35.6%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残疾人体育教育缺失是首要原因,28.7%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是体育设施不健全,20.6%的残疾大学生归因为自身体育锻炼知识的匮乏,15.1%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指导力量欠缺。

3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对策

3.1夯实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前提,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制定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系列管理文件,成立专门部门负责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实施;保证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通过政府支持、公益捐助、兴办产业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宽参加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经费来源,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经费纳入高校整体预算,确保经费的筹措和专项使用;完善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硬件设施,充分考虑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对原有体育场馆设施进行改造,增加残疾人专用通道,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残疾人专用体育锻炼及康复设施。

3.2加强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贵州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不断充实残疾大学生专业体育教师队伍;大力开展特殊教育培训,采用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专业院校、残疾人组织的专家学者,对现有体育教师开展特殊人群体育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基本的履职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鼓励教师以开设选修课、体育锻炼辅导、体育康复康复指导等多种方式参加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教育实践经验,促进教师在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方面的成长。

3.3构建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蓝图,培养体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质量。高校应重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召集专业体育教师、特殊教育专家、残疾人大学生共同参与培养体系的构建工作,充分考虑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实施的特殊性,使培养体系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真正促进残疾人体育在高校的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目的旨在通过体育教育,使残疾大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全面促进残疾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实现残疾大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伤残情况为基本依据,严格遵循教育性、科学性、实用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精心选择和设计适合残疾大学生实际的项目,使残疾大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显著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教学组织应采用分类指导的原则,将残疾大学生按伤残特点进行分组,不同组别执行不同的教学标准,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以实践为主进行学习;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弹性考察为主,重点考核其对基本的锻炼保健知识的了解、基本锻炼动作的规范等内容,避免以测验成绩为依据进行硬性考核。

3.4丰富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教育途径

篇4

1.1开展内务整理大练兵,养成良好自我生活习惯

为促进宿舍文化的形成,营造一个温馨、舒适、整洁、优雅的宿舍生活环境,强化学生自理自立能力,首先要重点加强宿舍内务管理。通过开展诸如叠军被大赛、宿舍卫生评比、规范生活物品摆放、样板宿舍创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实践操作技能,锻炼其自理自立能力,培养学生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情操,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双手打造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以此促进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2以大学生证书考试为抓手,营造公寓自我学习氛围

学习是学生的职责和使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是公寓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星级宿舍”的打造可以把宿舍之间评比大学生证书考试通过率为主抓手,以点带面,形成公寓内的浓厚学习文化。如制定宿舍早自习读书计划,评比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通过率,评比专业课课程成绩、制定宿舍熄灯计划,杜绝熬夜上网、打游戏现象等,以此引导学生养成早睡早起,内部加压,养成自我独立学习的习惯。

1.3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塑造学生自我人格魅力

文明素养是新时代大学不可或缺的优良品德,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通过开展“smilealways”活动;5米之内“打招呼”活动;上课不做“低头族(低头玩手机)”活动;“尊重保洁阿姨劳动成果”活动等增进师生员工之间的感情。通过培养和督促学生按时作息,在宿舍内开展“六不”活动:不打牌赌博,不吸烟喝酒,不大声外放音乐,不吵闹喧哗,不随意损坏公寓物品,不打架斗殴等促进学生良好的自我礼貌习惯的养成,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此类活动对塑造学生个人品位,打造以“不抱怨、不找借口”为中心的学生人格魅力会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2加强公寓“星级宿舍”文化建设,实现大学生养成教育全面发展

积极健康和谐的公寓文化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新时期加强公寓文化建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范自我行为习惯、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优良学风建设、实现大学生自我成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2.1强化理念教育,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熏陶、积蓄和内化成俗的过程,以此促使其形成或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大多集中于“90后”,这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过于强调个人而忽视集体,通过具有高集体参与度的“星级宿舍”的打造,对学生进行长期性的集体主义观念灌输,尤其是同一宿舍内部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强化其自信心的养成,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努力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更好经营同一集体内的感情和友

2.2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5

高校可以通过各级共青团组织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校园文明我先行”主题活动,加强优良秩序引导、促进优质学风形成,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和校园文明自觉程度,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可以开展“主题宣传、签名活动。号召全体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在校园内展出不文明行为后果教育警示图片。广泛动员各级学生组织及全体学生干部在活动月内对校园内教学楼、食堂、寝室等不文明行为的后果进行清理,促进文明行为自觉养成、文明自律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组织优秀志愿服务公益类社团,在活动月内实行“值周”制,每个社团在当值周内自行设计与活动月主题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要求活动主题明确、效果明显、影响深远、受众面广。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明宣传活动,大力营造校园内“讲文明树新风”的和谐氛围,提高大学生文明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性。各班级团支部围绕“校园文明我先行”主题,开展以班级实践、主题班会、文明监督、清理本学院、本班级、本寝室不文明行为后果行动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团日活动,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告别校园不文明行为、抵制不文明现象,将个人文明素养的提高与个人发展和成长联系起来,引导青年学生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有现实担当,在具体实践中传递青春正能量。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形成上看,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随着舆论导向的正确引导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他们的自我意识会逐步发展完善,才能具备了正确的社会分析和判断能力。

2.加强心理疏导,养成健康、阳光心态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工作环境。当代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立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交流。而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生活习惯及性格爱好存在较大偏差,从而容易引起矛盾,一些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就会因此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普遍性,现在高等学校已经开始将这项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利用宣传媒体、板报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及咨询常识,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人生目标、职业选择、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等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讨论或辩论,给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引导,加强学习挫折意识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力。针对个别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个别谈心的方法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自我超越,养成自立、自信、自强的优势心态。

3.养成教育要抓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认为:“习惯是一种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具备更多的能力。”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养成教育特别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由正确认识向良好习惯转化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更需要不断强化。要抓好行为训练,首先要强调坚持,要有耐性。其次严格要求狠抓落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几年来,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把理论具体化,根据实际建章立制,以规章制度管理人,以规章制度约束人,以规章制度培养人。另外,建立严密的检查制度,用规章制度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过程中,经常督促,经常检查,经常扶正抑邪,旨在扬长避短,养成学生良好的遵规、守纪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每学期都要定期对全院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学生手册》的学习,把学校纪律教育抓实抓细,从“严”开始,并把“严”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学生有了遵规守纪、明理守法的习惯,才会积极约束自己的行为,把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4.帮助大学生发展进取型道德品质,指导设计人生目标,努力实现“专业成才”

考上大学后很多学生没有及时确立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没能做好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些人没有很快地适应从被动式学习向自主式学习转变,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面临着各种困惑和迷茫,部分大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和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刺激等不良现象中,使得当代部分大学生道德行为不尽如人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现象。再加上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选择时主要出于从众心理与毕业后职业考虑,自己的特长和喜好考虑得很少。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常常导致大学生不愿意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学习成绩堪忧,甚至最后不能按时毕业或者退学。高校从新生入学起,就应该抓好专业认知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再次,定期组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参加学习和培训,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现在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已经成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并邀请专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培训和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基层学院要打造品牌和特色专业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要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高水平的科研立项可以打造专业品牌,形成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知名度,更好地达到对专业的宣传效果。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在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学院曾荣获学校团体第一名,并获省金奖、银奖各一项,国家铜奖两项,在大学生“挑战杯”校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连续三届获得国家奖项。在省级生物学实验技能竞赛中荣获金奖五项。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树立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确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引导其确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并在目标的导引下,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工作、生活当中。

5、从完善“他律”到倡导“自律”

篇6

大学生自己的兴趣、技能、能力、爱好和价值观对自主创业的管理、动机、类型与成败起着极大的作用。个体层次对创业前期准备阶段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创业机会和创业兴趣认知能力的方面,他们本身的个性特点也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资源的整合和资源的获取能力方面,同时,对创新企业的成长管理阶段表现出的经营管理能力有限。

二、个人家庭生活背景对创业本身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创业通常会受到自己家庭背景的影响,从开始创办企业想法的产生到对于遇到机会的鉴别,以及他们从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获取各种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在创业过程中的持续性。家庭中父母的地位身份、职业、人际交往、收入状况等对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有着相当大地影响,家庭条件很优越的学生可能会拥有更多的文化、经济与社会资源,他们的创业积极性会更高、意识可能更浓、后面担忧的东西相对的少,并且他们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的选择通常会更倾向于他们父母的职业范围。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创业选择餐饮业的,有70.7%学生的父母从事餐饮业;选择经营行业的,60.2%学生的父母也从事经营行业。反之,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从事普通职业的家庭只能给孩子提供非常少的帮助、支持和创业指导,这些学生主要是依靠自己本身的能力,所以,选择的行业的范围也多偏重于大众化。

三、教育指导氛围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与社会人士的创业最明显、也是最特殊的差别就是他们创业的过程中必定要受到学校教育指导的影响。学校的一些创业政策和教育能让大学生创业梦想变成实现,学校的教育氛围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创业的激励、促动、支持与持续性。具有开放思维、勇于创新、气氛活跃的高校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创业。比如,一些高校每年都会举行在校大学生“挑战杯”项目申报、创业设计大赛,学生自己可以自行组队、教师指导,经过专家组的层层选拔,现场答辩与考察,好的、可行性的项目就会应运而生,这样的做法也就刺激和鼓励了相当一部分在校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参加创业活动的总人数也就增多了。

四、社会的大环境对与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创业人数和创业成败的比例也存在着影响,相比之下来自贫困地区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思想保守,不容易主动去创业;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创业思维更为活跃,因为这样的生活环境会使创业态度积极,创业氛围浓,也使来自这些地区的大学生创业意识强,进入大学一般都会设定努力的方向,积极地为创业做准备。那么,他们获取成功的比例也就更大些。

五、自主创业教育行业师资力量匮乏

在国外,大多都是聘请或聘用有创业投资经历的教师或人员来讲授创业教育领域的课程,因为他们对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以及创业理念都有较深的理解和实践,所以在给学生灌输创业思想的时候能更深刻地讲解创业型企业的日常运作以及发生的问题,这种讲解不但理念性非常强,而且更能够结合讲课人的实际企业来进行实际案例分析,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有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且授课教师多是学术行业的专家,但是他们在课堂上缺乏对实际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讲解。从而使得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的指导,缺乏真正的实际操作精力及感悟,对于具体实际问题的动手解决能力有非常大的欠缺,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们也是纸上谈兵,或者他们在真正创业时会走很多弯路。

六、高校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不够完善

在部分高校中根本还没有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他们只是通过部分专题讲座或者是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进行了简单讲授,还有一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对应的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但是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重视讲授理论,轻视实践指导,重视形式,轻视内容,可想而知教学效果非常不好,学生更是不满意。

七、在校大学生创业载体成活率较低

当前,大学生创业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就大学生教育而言,大学生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的前提下,很多高等学校开设了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有着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孵化园和模拟公司等一系列的硬件设施来扶植大学生进行创业,在大学生中组建创业团队,进驻学校孵化园,用准公司化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营。但是,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每个高校对创业教育都没能够形成系统的管控,一部分社会企业家有利可图,导致大学生的创业团队成为了社会企业赚取利润的,还有一部分创业企业则是没有真正的创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这也是最终导致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不得不流于公司形式,没有得到创办企业时所想得到的真正的锻炼。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创业活动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致使一些大学生有非常好的想法但是不敢进行创办企业尝试,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在校大学生创业的高涨热情,影响了学生创业的信心,也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八、社会服务机构、国家政策支持不够

篇7

互联网络的确是一个信息宝库,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中除了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外,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以及虚假信息也充斥着网络。这些不良信息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中拥有很多陷阱,也有很多木马、蠕虫、病毒等恶意软件,如果不加强重视,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譬如大家人所共知的熊猫烧香等病毒全球大面积感染事件、趋势科技等数千网站被挂马的黑客事件,今年破获的境外网上银行诈骗案等事件以及网络博客钓鱼事件等令人深思的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网络世界充满着信息安全威胁。然而,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普遍非常薄弱,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毫不例外。当下的互联网正在改变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模式、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搞好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学生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避免大学生本身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已经成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合格人才的最基本的条件。了解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现状、研究信息安全教育措施业已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现状

1.信息安全意识淡薄。以我们对唐山所在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为例,有28.6%的学生由于计算机安全方面的事件对自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37.5%的学生选择不清楚,由于未防范软件漏洞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总数的45.2%,登录密码过于简单或未修改密码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35.1%,足见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之薄弱。尽管如今众多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高校属于信息安全高危环境,但只有少数高校进行这方面意识的培养,也很少有高校能够达到指导教工和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信息系统安全在现有科技和新兴科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一些学校中开展的尚不健全且目的不明确的教学研究项目可以反映出当前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很低。与此相反,信息技术的进步却不断要求学生具备更多信息安全的知识。显然,这两方面已经成为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常常陷入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多数研究局限于信息安全对于军事的价值和意义,工业、商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用途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投入。这种全民信息安全意识的缺乏将造成一个恶性循环,高校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必将成为未来企业中的中流砥柱,由于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将重要的商业信息暴露于危险之中,或者在遇到这种不利的处境时束手无措,而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明显滞后。也以我们对唐山高校的调查为例,发现学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滞后。滞后的情况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对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快速发展的网络已经延伸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搞好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不但可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培养优质人才的需要。第二是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与培养健康、理性的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系处理不当。搞好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不但能提高大学生自我防御、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的能力,同时也避免大学生本身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是高校保证其“产品”高质量、高出品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三是未能处理好安全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设置的关系。不少高校片面认为大学生安全信息教育不是学校教学内容可有可无,因而大学生的安全信息教育也就不能列入学校的教学日程。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6.5%的同学表示,学校的信息安全教育不系统。

3.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缺乏重视程度。学校的重视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的水平。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各个高校有不同程度的欠缺:第一是领导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安全领导或管理机构。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以什么形式纳入学校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安排,有的学校把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放在各院系办公室,有的放在学生处,教务处,有的放在保卫处等等,从管理体制上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第二是没有把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信息安全教育方面的专门课程、专业教师和教科书寥寥无几。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一般也只是以报告、宣传等方式零敲碎打,致使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全面系统。第三是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没有信息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计划,信息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划。因此说,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应有的位置。

篇8

1.1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相对独立自信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大部分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是长辈、父母的心头肉,这也使他们从小就相对独立自信。同时,在家庭决策上,长辈都是以孩子的感受为优先考虑,更有甚者竟是直接听取孩子的意见。这也导致90后大学生自主意识过强。他们在与人交流方面一般希望展现出自己成熟、独立的方面,希望教师、学校、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不愿意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接受教育。

1.2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间的交流逐渐增多,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体制向多样化发展,同时也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多样化。比如:追求欧美文化或喜欢中国古典文化等等。而在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下,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许多以往不能够接触到的新鲜事物,间接也培养了他们对新奇事物的接受能力,他们追求刺激、喜欢新鲜,同时,具有广阔的知识面。

2.90后大学生的高校教育管理策略

2.1实施分类引导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单一化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影响了教育的全面管理也阻碍了90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分类引导的管理模式,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差异化的管理模式,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更适合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素质培养。例如:在高校管理中采用指导员分类指导,将学生的日常事务与思想教育分化,利于学生的思想培养也落实指导员的工作职责,完善高校教育管理。随着高校管理模式逐渐得到完善和升级,分类引导的管理模式也会在各大高校管理中推广开来。

2.2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注入人文关怀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一般实施的是领导下达指令的层次化管理模式,这也在无形中拉远了学生与学校管理层之间的距离,学生在管理中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中。而现今教育对象已经改变,强硬的管理方式不适合教育和管理90后大学生,换来的只会是反效果。因而,管理者应在了解和尊重90后大学生的基础上调整管理模式,从实际出发,关心和理解学生的内心。在教育管理中注入人文关怀,促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管理模式中的人性化以及高校管理者的关心,进而使得教育管理工作高效的完成。目前的教育管理模式不应该是灌输式的教育教育方式,而应该是在人文关怀的促进下实施的教育管理模式。另外,将人文关怀与90后大学生的心理引导结合在一起,注重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新型大学教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3引导90后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在互联网技术和改革开放的双重作用下,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目前,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也在增加。我国大学生接受到的信息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90后大学生。他们从小便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中,接触到许多过去同期阶段学生无法接受到的知识,他们聪慧、睿智,但在形形的资讯中容易偏离正确的信念和价值观,而90后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因此,高校应加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价值观培养等,这不仅有益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思想教育、价值观培养应贯穿于90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另外,需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通过辩证的观点看待事或物。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全面发展,进而成为新时展中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结语

篇9

新生入校伊始,高校就应主动出击,有意识地宣传创业教育,引导同学正确认识创业,发掘有潜力同学,重点跟踪指导。同时,让同学们也清楚认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并非让他们毕业即创办企业的教育,更多的则是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及素质。针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制定详细的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创业能力及素质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理念中。这样的高等教育才能有利于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就业的多重保障,最终实现技能型的就业教育向素质型的创业教育转变。

2、优化创业课程设置

创业教育其实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的素质教育,学生若具备了创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即便选择就业,他们也必将是富有竞争力的就业者。目前已有高校规定专门的创业实践学分,规定学生必须选修相关创业选修课和制定最低获得学分,并已取得不少经验,值得借鉴。[3]创业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高校应该要切实重视创业教育,制定详细的创业教育实践培养方案,并将创业教育与实践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同时,高校应该合理安排创业教育与实践的课时,构建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效地实现“五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名人讲座相结合。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育人水平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效果。然而,我国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构成还不够合理,部分高校的大部分创业教育教师由学生工作教师组成,教师队伍创业经验不足,教学人员存在一定的流动性,且在创业科研上缺乏连续性,导致创业教育效果不够理想。面对如此问题,高校需要加强创业教师队伍的选拔培养,建立一直相对稳定的创业理论课教师队伍,促进创业教师的职业化发展,形成创业课程的主讲教师团体,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并注重校内培训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特别是,高校应利用假期组织创业教师到知名创业企业身临其境地感受、学习创业文化。同时,高校还应遴选有责任心的创业成功人士建立外聘讲师库,并定期邀请进校做专题讲座,从而建立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4、拓宽创业实践途径

创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必经的途径。首先,学校应联手社会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实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园等。例如,近年来重庆在广泛开展的“泛海行动”。为满足广大同学的创业实践需求,高校还应开拓更多的实践途径。其次,各个高校应积极鼓励创新能力突出的同学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第三,各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创业研究项目,开阔学生视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四,强化学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定期从企业选派优秀的创业成功人士到大学授课,从高校指派创业团队到企业锻炼学习。第五,加强高校的社团建设,锻炼创业团体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能力。第六,大力开展各种层面的创业竞赛,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5、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篇10

(一)艺术教育是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杨叔子高度认知到人文主义教育对于一所大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高校要注重学生的生活情趣教育,良好的个性教育以及对他人关心、爱护、帮助与追求真、善、美的人文主义思想教育。同样,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能够怀着积极、友善的心情去对待一切事物,提高人的生活情操。从人的发展层面上看,审美素质对于人的和谐发展、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意义已经为大家逐步认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自我解放的至高理想,作为精神活动重要内容的艺术必然成为人的发展的自觉需要。

(二)艺术教育有益于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艺术审美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欣赏水平,让学生在专业技术学习之外,能感受到大学生活的美好、充实和乐趣,而不是感受到寂寞、无聊、萎靡与厌倦。在艺术氛围中陶冶性情,塑造自我的人格精神境界,在校园里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之美,什么是庸俗的、浅薄的、无聊的艺术垃圾,自觉培养自我的高雅艺术情趣,在精神层面上为自己未来美好的人生打下良好的艺术追求和人生幸福的基础。人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能够以正常人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当遇到情感波折时,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从而能够使自己不愉快的情感通过正常的渠道宣泄出去,回归正常的心境。以情感性为重要特征的艺术活动和艺术教育对人的情感困惑、心理失落具有很好的调节功能。由此,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深刻的积极影响。

(三)艺术教育具有促进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功能21世纪是创造型人才的世纪,艺术教育为培养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科学史上有着众多科学家凭借直觉或灵感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生动事例,这是他们在长期理性的科学思维基础上,凭借艺术的创造力获得的科学成果。审美、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家的生命就在于他的独创性,而艺术欣赏也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审美能力就是一种创造力。美育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也就意味着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直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

二、关于提高高校艺术教育质量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把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加强艺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艺术教育摆在学校教育应有的位置。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生动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滋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

(二)要营造艺术文化的环境氛围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软硬件设施都存在一定不完善之处,如训练场地匮乏,演出设备老旧,外请专业老师的训练经费不足等。高校应不断挖掘学校和艺术团,或设立艺术教育基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艺术人才。要在学校和学生之中营造一种热爱艺术、欣赏艺术、支持艺术的艺术氛围,做到真正的、由衷的热爱艺术并支持艺术的发展。通过上述机制,力争让高校学生艺术团在更充裕的经费保障支持下,在更完备的训练设施中,充分发挥其艺术天分,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事业贡献之力。

(三)艺术课程教学应从学生心理着手在高校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艺术教育,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才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真正的目的。在艺术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合作,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艺术教学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活泼多样的艺术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生气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