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18:3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开放式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的艺术家,而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成长的一种方式,是为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教师不再是单纯教教材,而是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课内和课外、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有效地沟通,手脑有效地并用。这样就形成了立体的开放式教学目标。
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手段的开放
目前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在各高校广泛开展课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也较为普遍。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高校艺术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多停留在展示层面,即学生观看作品,教师讲评作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除了艺术专业的学生之外,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两三门艺术课程后,一般不会再接受更多的艺术课程教育。授课形式也很单一,往往采取大班上课形式,加上专任教师数量有限,致使艺术课程教学覆盖面非常窄。学生上课大都只是被动地“看和听”,课堂教学容易陷入有展示无交流、有讲解无沟通的状态,学生的思维潜能和艺术潜质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展与调动。另一个不利因素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多为选修课,课时量少,大班上课,难免出现教师一带而过、学生走马观花的现象,教学效率较低。再加上考核方式的宽松,公共艺术课程很容易变成学生听新鲜、看热闹的好去处,难以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实际上,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对学生吸引力的强弱。
如何增强公共艺术课程的吸引力需要创建一种开放和共享的学习资源以及可以让学生自由把握和驾驭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模式。要积极开展对网络教育载体的研究,网络领域作为信息化传播与交流的“集散地”,作为信息选择与整合的“优化场”,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共享。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已成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网络社会其实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虚拟主体是现实主体的符号化,因此,网络行为既具有现实人的常态真实性又具有虚拟符号的不确定性和假象。开放式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必须依据网络的特点研究网络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将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
三、结合本地域特点,积极开发乡土艺术课程
1.教学内容的开放
应根据本地区民间艺术的实际状况,努力挖掘这些潜力,开发一批形式独特的适合本校实际的乡土艺术课程。这不但能有效促进本校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还能借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探析出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特点,形成不同学校的艺术课程特色与风格;并且对本地区的艺术文化传承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能提升学校知名度、扩大学校影响。教育部规定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需求。
2.教学形式的开放
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学校要尽可能让学生亲自组织、感悟、体验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当学生具体接触到现实生活、工作领域的艺术作品时,会使他们的艺术触觉更敏锐,艺术感受力得以逐步提高;同时通过艺术与专业相互联系的感受,也使他们的专业视野得以拓展。开放式公共艺术教学教育的载体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艺术教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开放式公共艺术教学教育要用敏锐的眼光发掘承载公共艺术教育和活动的载体,要大胆探索和尝试各种载体的应用。要丰富文化载体,公共艺术教育在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的同时要积极利用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作载体,要深层次发掘校本文化资源。要开发各种活动载体。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活动,把公共艺术教育融入“假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和各种学校社团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良好品性的养成。
3.教学活动的开放
充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民间艺术陈列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教学,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融入当地社会(地方高职学生主要在当地就业)。倘若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引进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不仅使我们的学生了解本地的艺术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弥补学校艺术教育中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不足,使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具有地方性和地域特色。
四、结语
篇2
(一)国家开放大学云平台为实现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营造友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国家开放大学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了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平台。该平台能够实现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与分部、学院、学习中心之间网络的高速连接,具有一站式、开放性、可扩展的软件系统,可实现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的信息化,能够满足各种终端设备、各种系统平台、各种通讯网络的自由接入,支持百万级用户并发访问,提供上亿人次学历、非学历在线学习服务,形成覆盖全国城乡、四通八达、自成体系、适应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的网上校园。
(二)远程开放教育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基于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高度融合。其本质是使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它的突出特点是开放性和现代化,使学习突破了地域、时空、身份和年龄的限制。这种教育教学的模式、方式、管理等都与传统的校园学习有很大不同,主要采取网上学习和面授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配合的形式。学习者在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的基础上,运用多种交互式教学手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云平台的建立,不仅为远程开放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手段,还为全国各级电大或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教育云平台下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怎么利用教育云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如何体现人人、处处、时时的学习环境,这也是所有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现有教学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远程开放教育历经了十几年的发展,各级电大系统在教学管理方面各俱特色,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如北京电大的“五突出”、上海电大的“3M”、江苏电大的“学—导多元互动”、河南电大的“一主三学”、深圳电大的“两网一面”等,在推进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等教育人才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在实际运转过程中还存着一些问题。
第一,教学平台建设不统一。一是现在各级电大使用的教学平台众多,如地市级电大除去自身的教学平台以外,还有3至4个省级以上教学平台,不要说学习者分不清,连教学者都容易混淆。二是教学平台之间互不联接,网上资源建设重复,资源更新不同步,教学信息的分散,教学引导的方向较乱,造成了学习资源的过量和关联性较差,缺少系统性和统一性的建设和规范,致使教学平台多而无效,建而无用。
第二,师资队伍数量短缺,力量不足。一是基层电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电大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处于分散状态,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建设,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失衡,以徐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为例,教师人数不到全校教职工的50%,副教授以上职称人员占不到任课教师的一半,师生比为50:1,远低于开放大学的建设要求。再加上对专业设置缺少前瞻性以及优秀专业人才的匮乏,出现了有的专业教师无课上,而有的专业无教师上课的失衡现象。二是教师教学能力不强。电大系统内的教师资源没有得到有力整合和优化,分散在各地的优秀人才未形成合力,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任课教师的技术职称不高,还存在中职系统职称及非教师系列人员带课的情况。教师之间交流互动不够,以江苏省为例,全省系统内教师之间的交互只流于网上对话形式,几乎没有其它形式的交流、培训以及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的沟通少、信息不畅,作为系统办学来说,没有真正发挥出系统的优势。再加上没有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进修培训制度和工作机制,造成了地市级电大教师队伍教学能力不强。
第三,学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不强。一是学员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成人学员继续学习深造,目地就是想用最简单、最便捷的办法获得学历,再加上工学矛盾的突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比较差,在网上学习时只做旁观者,不能有效的参与网上的交流、讨论及任课教师组织的网上学习互动活动。二是部分学员不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有效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联系不够密切,互帮互助式的学习还没有更好普及,良好的网上互助学习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三、对新环境下教学管理模式的思考
伴随着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如何在新环境下继续开展好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这是我们电大人必须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第一,教学平台建设要相互统一,融会贯通。首先,统一平台。打破现有电大的三级教学平台之间的屏障,统一使用国家开放大学云平台,使分布在各地的教师共同使用该平台。制定和完善使用云平台的相关制度和机制,确保云平台的平稳运行,使该平台真正发挥四通八达的作用。分地区、分批次开展使用云平台的技术培训,让系统内的教师掌握使用该平台的方法。其次,建设平台。云平台建设的好坏,关键在于其是不是适合教与学。云平台除能完成招生、教学、教务、考试、评估等工作之外,还要实现相互的衔接和运行的协调,使各种教学活动都能在平台上开展。云平台上要具备省、市、县电大参与建设和开发的功能,体现各自特色,进行错位发展。云平台是面对全国系统内的教师和不同学习人群的,要能体现出它的无所不能和包罗万象,使其适合各种人群随时在平台上进行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习。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要共同发展,形成团队。一是组建教学团队,形成跨省市、跨学科,既相互协作又共同发展的分布式教学团队,弥补基层电大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二是建立教师发展管理中心,制定系统内教师从业标准、聘用考核、专业发展、进修培训的制度与工作机制,促进教师共同发展和成长。三是大力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同教等教研活动,消除彼此的差异和距离。四是在云平台上建设教师研修网络,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学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交流,通过各级各类培训,组织骨干教师研修班等形式,提高教学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五是坚持名师教学、优中选优的原则,从分布式的教学团队中选拔名师担任课程主讲和教材主编,选拔优秀的教师担任课程责任教师,充分调动教学团队中优质的师资力量。
篇3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学 开放性教学模式 三个要素
高职语文开放性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的教学活动。随着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高职语文教学亟须向开放性前进。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改变学生把教材和教师的传授作为唯一的学习内容的做法,倡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多样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二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把教材和辅导书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改变教师单一地在讲台上讲授的教学方法,倡导教师利用现有的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贯穿课堂,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甚至可以让教师与学生走出课堂,在室外进行教学与学习。
1.开放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习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思想中,教师和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统治者”,学生是教学中的“奴隶”,这样的课堂是以继承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的,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更严重的是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善教善导,主动发展。”学生在校学习,除了学习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包括各种知识)。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在校学习的内容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目前,各行各业都需要综合性人才,担任教育使命的学校,应顺势时代要求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
开放性的教学思想是顺应时代需要产生的,它改变的是传统的“三中心”,即教材、课堂、教师,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而是学生学习的平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观察者。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他强调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学习和自我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学生应在课堂中自由地学习,教师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指导。
2.开放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传统的教学目标陈述中,主要是“懂得、理解、认识、掌握、体会、加深体会、进一步认识”等的词语,可见传统的教学目标侧重知识目标,然而这种目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之后,教学目标也在走向开放,开放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那什么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呢?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自我意志获得自由体现,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等等”。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开放的教学目标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既包括传统的语文综合能力目标,又包括学生的情感价值目标和审美目标。
3.开放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
儒家思想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循序引导下,学生学习知识和形成修养道德的过程。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因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然而这一教学过程是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的,教师的“一言堂”使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充分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儿童个人生活实践或直接经验作为学习的中心,要求围绕特定的生活事物来学习知识,即“由做而学”。这种教学理论也是现代的教学过程理论的依据,开放的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学生的“做”与“学”联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我在讲授文言文时,先让学生查找资料翻译文章,接着由学生在课堂上翻译,然后由学生评价,我作修正;在讲授现代文时,先让学生自读,接着学生自由谈感受,我随时补充或者拓展课外知识;在讲楹联部分时,我先讲授楹联的基本常识,接着采用小组学习、讨论,接着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演说他们组准备的资料,由学生点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多参与、多实践。陶行知说:“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学自己的东西。”开放的教学过程就是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与手脚,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
4.结语
开放的教学模式包含开放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三个要素,它们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既有区别又有着联系,任何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或者是创新,都离不开传统的依据,开放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任何教学活动和想法都不能脱离学生,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和讲学。
参考文献:
[1]程荣旺.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浅析及其启示[J].教育教学研究,2011.0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01-01.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教师角色
一、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基本涵义
传统的学校概念,是将学校当作一种在封闭状态下,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革新后的学校概念,重点不再落在“教书”上,而是“育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共同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变化了的学校概念必然引起变化了的教学情景,那种围坐一室、口耳相授、机械灌注的教学模式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各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所取代。
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积极倡导教师的教要融会、整合相关学科内容,实施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小学教师肩负着负责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打基础的重要任务。
二、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实施的具体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开放式教学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开放式教学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地结合起来,采用启发式,把教学目的内化为师生共同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民主性原则
开放式教学主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给予心理上的安全感,才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以服务者的身份,充分尊重、信任、鼓励学生,将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和知识的共同创造者,辅助、激励、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提出不同的见解及结论。
(三)创造激励性原则
学生的好问、好奇、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正是教师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切入点。适时把握反馈信息,启迪创新思维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勤于思考,是开拓学生创造的前提。火花是脆弱易熄的,但若有适量的薪材、适度的风,那么星星之火也能燎原。因而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迸发的火花,极需得到教师的扶持、激励与鞭策,才能持续发展。激励,是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发现和扩大学生思维闪光点的重要方法。
三、开放的教师角色
语文教师角色,是指语文教师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特级教师魏书生说:“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容易成为一个成功者。”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开放式教学中要担当什么角色呢?
(一)学习促进者
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神速,知识量多且发展快,大众传媒发达,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其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也已动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这告诉我们,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将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学会根据需要处理信息上。从而使学生拥有语文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教材塑造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照本宣科。民主、开放、科学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改变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就教科书而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儿童心理进行适当“剪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来拓深、拓宽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与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建构语文与生活、社会、世界的广泛联系,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现实同化统一。
(三)多方合作者
开放式教学要求跨学科、跨领域开放教学内容,教师被赋予了一种崭新的角色一一合作者。语文教师要注重语文课程“大文化”“广课业”的学科优势与特点,树立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实现多层面、多元化的合作。首先,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课程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互相学习,共同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其次,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开放式教学也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加强与社区的合作。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语文开放式教学需要开发社区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教师也应走进社区,成为整个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共建者。
(四)教学研究者
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革新,使得重复旧经验、照搬老办法的“教书匠”几无立足之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提高,就要将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向“专家型教师”转变。作为一个研究者,意味着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怀着探究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分析、审视自己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创新性地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与经验,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语文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论文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小学教师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放式学习状况调查,了解了小学教师的学习特征和需要,认为小学教师只要加强计算机网络学习意识,掌握计算机网络学习技能,开发出更专业、更系统的学习资源,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放式学习将为小学教师培育和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新课标的实施,小学教师学会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放式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关健词:计算机网络开放学习调查实践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它为人们进行交流提供了虚拟空间,为人们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小学教师的培育和提高提供了新型学习环境。然而由于小学教师长期依赖书本资料、培训学习、互听课、听专家讲座等传统的在职学习渠道,与当今知识爆炸时代相背离。为此,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把小学教师在职学习与提高引入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促进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学习资源,丰富信息资源,无时空限止地沟通交流,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调查选择了赣州市宁都县的几所小学的86名教师,发放问卷86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81份,并选择了江西教育学院赣南分院07高专英语1班的52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放式学习实践活动。
一、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小学教师计算机网络学习调查与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小学教师开放式学习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1.大多数教师不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开放式学习。对于这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都集中于“几乎不了解”(占36.8%)和“完全不了解”(占45.8%),这说明计算机网络虽然发展迅速,普天盖地,但教师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2.大多数教师没有充分认可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功能。完全依赖书本资料学习的占34%,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于老年教师。偶尔借助计算机网络来查找资料和相关学习内容的占57.9%。经常利用计算机网络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学习的占8.1%。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学习意识不强,还不能及时从传统的学习渠道上转变过来,跟不上信息技术时展形势,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功能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学习条件不够成熟。因此,要大力推进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建设,特别是乡村的计算机网络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学习系统环境,增强教师的计算机网络学习意识,提高计算机网络学习技能,尽快将教师转入计算机网络学习轨道上来。
(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小学教师的开放式学习情感调查与分析
1.计算机网络开放式学习应满足教师的情感需要。为了了解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态度,从调查来看,认为“很好的学习方式”占48.6%,认为“不必要”的占22.7%,持观望态度的占28.7%。这表明,占相当一部分人意识到当今信息社会,信息技术越来越成熟,人们对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只有少部分沉迷于传统的学习手段,担心计算机网络学习不能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甚至惧于计算机网络学习,一部分对计算机网络没有产生浓厚兴趣,怀疑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功能。
2.计算机网络开放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在计算机网络学习资源的查找中,教师通过搜索,找出适合自身需要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和利用,从计算机网络学习经验中体会到哪些网站中具有满足自身需求的资源和便捷的开放式学习形式,在计算机网络中寻找到促进相互学习的同伴。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小学教师开放式学习技能的调查与分析
1.大多数教师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开放式学习技能的重要性。调查发现没有人能确认:计算机网络到底有哪些学习资源?使用哪些手段可以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但他们认识到学习技能的高低严重影响了教师学习的效果,充分认可学习技能“非常重要”。
2.大多数教师缺乏计算机网络学习技能的培养。调查数据显示,教师职前在校学习阶段中,占42.4%没有学习过计算机,占69.7%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占88.4%没有接受过internet网上网技能学习,虽然internet网上网容易上手,但他们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时,大多数只会停留在利用搜索功能查找一些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QQ、邮箱发送信息与同伴交流,对于许多深层次的资源、与同伴在线和不在线交流的技能缺乏,很难顾及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系统化设计与搭建,只能对计算机网络平台的简单功能加以利用,这些影响着计算机网络学习内容的获得和学习效果。[1]
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放式学习实践活动
(一)参加实践活动的对象
江西教育学院赣南分院07高专英语1班的52名在校学生,他们毕业后的择业目标是成为小学教师。所以他们的计算机网络学习意识和技能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就业后的终身学习,关系到能否顺利融入到计算机网络环境学习中。
(二)实践活动研究的目标
本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是:系统地总结并形成基于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理论,探索并研究教师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形成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模式。
(三)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
1.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学习技能实践的必要性
着重研究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人们学习思想、观念、方法等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技能和创新精神。通过调查,学生上过网,绝大部分上网的主要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等娱乐活动,偶尔查一点资料,下载信息,很少用于学习,没有真正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学习、协同学习的作用。要培养人们的终身学习能力,激发人们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兴趣和提高计算机网络学习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2.实践内容过程
(1)资源搜索功能的应用
给出内容关键字句,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关键字句查找出相关的内容,并让他们说说反馈所找到的具体内容。给出一些词语,让学生找出这些词语的意义、反义词、近义词等。让学生自由找出网上的一些自认为较好的小学课程的课件,并让他们说说课件的优点之处。
(2)资源下载功能的应用
指定一些视频、音频和图片资料,寻找并下载,让他们说说这些资料采用何种方式下载,继而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下载工具,提高下载资源的效率。
(3)在线学习交流功能的应用
网上寻找在线学习的网站(免费的或要注册缴费的),说说交流学习情况,如交流中遇到哪些具体问题,供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优化和升级提供积极的参考。
3.计算机网络学习实践体会
(1)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
通过学习上网,了解并掌握了如何快速查找信息资料,如何快速下载文件,如何上传文件,如何远程登陆,以及如何在线交流等上网技能。
(2)计算机网络学习兴趣
学生都认为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好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可学可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选择学习形式和内容自由,无时空限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兴趣。
(3)计算机网络的学习环境
无论从学习素材的角度,还是学习者主体性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环境都适合学习者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2]
(四)实践活动成果
学生经过计算机网络学习实践使用,实践使用了很多功能,从而掌握了上网的基本技能,感受到计算机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认可计算机网络学习功能,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可以给我们很多帮助,成为人们工作生活所要依靠的重要部分,能激发学生上网寻找学习和应用资料,进行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兴趣,用于解决问题。走上教师职业后,能有效地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学习,为终身学习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对实践活动的现场进行了拍摄,将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学生训练的过程、计算机网络环境设施等进行了及时、客观、全面地进行拍照,记录了活动的情景,拍摄了活动场景图片和录像资料。
(五)实践活动引发的启示
提高小学教师的计算机网络学习意识,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培养起浓厚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兴趣。加强计算机网络学习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计算机网络学习中所需的技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时,能充分享用到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学习资源,与同伴一起自由、无时空限止地交流学习,高效地促进和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能。计算机网络建设要加大力度,广泛深入乡村,学校要根据办学规模配置计算机设备,并上网,供本校教师上网学习的需要,有条件的教师家庭应配置计算机设备,方便教师随时进行计算机网络学习。每个学校要培养一名或多名教师懂得计算机网络管理,或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这样可以保障学校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转使用,并能为教师在计算机网络学习过程中所遇问题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网站建设中,逐步分化出一些专门供小学教师学习和交流的网站,这样的网站要优化计算机网络资源,更新资源速度要快,不断地拓展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功能。[3]
参考文献:
[1]王跃生,周振军,王菡.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协作学习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6):56—58.
篇6
论文关键词: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改革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机电工业面临着产业的整体优化与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液压与气压传动是利用液体或气体的压力传递力和运动的一种传动,由于它具有其他传动方式不可替代的许多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工程机械、冶金机械、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矿山机械、建筑机械等各个工程技术领域。随着微电子技术和控制理论学科的发展,液压气压传动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从军用到民用,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到处都有液压气压传动与控制技术。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更高、更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教材的改革是关键环节。笔者就学院校本教材《液压与气压传动》改革与建设谈一些认识。
一 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
我院属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主要培养面向工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遇到有关液压和气压传动的问题一般是关于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和保养等项目,很少接触到系统的设计校核计算工作。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树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打破学科界限,调整课程结构。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机电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主要介绍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础知识和液压气压控制技术。随着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单一的学科体系已不利于学生形成机电设备的整体意识,如机电设备的运动主要有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教育论文,机电设备的控制则是液压技术、电气技术、数控技术乃至光学技术的有机结合。现行的课程结构为各学科单独设置,以课程群的组合来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由于各门课程自成体系,不仅相关内容低起点、重复多,浪费了大量学时,而且各门课程知识很难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不利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将机械传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液压传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数控技术等知识设置为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复合型专业课程,这样既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还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并为实践操作技能节约大量的时间。
二 突出职教特色,优化知识内容
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的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具有职业性和实用性;知识应以够用为度,不必强调过多的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1 删除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理论抽象而实践性又很强。因为液压传动的过程是在封闭的系统中完成的,要建立起直观的认识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个专业贴近生产实际,应用性很强。一般的液压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所以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加上随着教学的改革,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已经缩减,故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任务了。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并加强实践环节,才能改善教学效果。
过多、过深的理论知识不但使学生所学无用,而且可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恐惧、厌烦情绪,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传统的《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中液体动力学章节中存在较多繁琐公式的推导及偏深的理论分析,如管路内的压力损失、液体流经小孔及间隙的流量等计算公式、各种液压泵排量及流量的计算公式,笔者认为均可予以删除或压缩。另外,教材中采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法与计算步骤,该内容主要应用于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使用,对职业教育则没有必要掌握,也应予以删除或压缩。对那些必需的理论知识可作适当处理,做到“知其然”,而不必过分强调“知其所以然”。例如,叶片泵只需说明叶片泵为减少叶片滑动的摩擦力,应将叶片顺转向倾斜一定角度放置,而不必具体分析叶片的受力情况。从而使教材做到内容少而精,突出其实用性。
2 体现教材的先进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应当不断补充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以适应市场要求教育论文,如气动技术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各个领域,其工作原理与液压传动有许多相近之处,因此,可增加有关气压传动的知识。而对于在生产中已淘汰或很少使用的设备和产品,在教材中则应予以剔除,如径向柱塞泵由于径向尺寸大、结构较复杂,制造困难,近年来已使用较少,该部分知识可予以省略。
3 便于教学和自学
近几年随着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较低。因此,教材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尽量做到内容通俗易懂,版面丰富、活泼、直观。传统教材每章节后的复习思考题多延用了本科教材的形式,以问答、论述、计算为主,对学生的论述、概括、分析能力有较高要求。笔者认为应适当地降低难度,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填空、选择、判断题型,这样既可以考察较广的知识面,又可以突出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便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自学。同时,可安排一些课后讨论题或生活中的实例,如挖掘机、起重机的液压系统,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找所需资料、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做到开放式教学,拓宽课堂教学范围。
4 注意与其它教材的统一性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的电气元件都是用字母表示,如压力继电器用K表示,电磁开关用YA表示,但在有关的电气教材中,压力继电器用KP表示,电磁开关用YV表示教育论文,容易使学生产生模糊不清的概念,建议相关教材对同一元件应采用统一国家标准。
三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使学生具有一定调试和维修液压设备的技能,必须加强学生对生产设备液压系统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可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更好地把零散的液压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得以灵活应用。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液压系统在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作为生产操作者必须具备查找排除一般故障的能力。但传统教材只在最后章节中简单提及了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笔者认为这样泛泛而谈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使用要求;建议在各章节介绍液压元件工作原理后,均应说明它们在使用中容易产生的故障及其排除方法,最后以典型系统为例,讲解系统故障的诊断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液压课程中安排的实验可分为演示、验证型实验和应用型实验。演示、验证型实验缺少创造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溢流阀的性能试验,要求学生按照事先设计的试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相关的数据,最后经过较繁琐的数据处理及图表绘制,得出溢流阀的有关性能。整个试验都是学生按指令被动执行,没有自己的认识与创新。笔者认为此类试验效果甚微,可予以削减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同时增加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实验,如液压基本回路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液压回路并通过试验将各液压元件安装组合,验证回路的可行性,把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设计、联接、调试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导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其创造思维及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为适应市场对维修能力的要求,建议增加实习演练周,加强学生对液压元件、系统常见故障的分析及排除能力。
四 开发配套教学软件,发展多媒体教学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结构图、原理图特别多,有的还比较复杂。过去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教学挂图、教学模型等辅助教学。老师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以溢流阀的讲解为例,传统教学多采用挂图或幻灯片,教师所用的、学生所看见的不过是一些简单、毫无生气的二维示意图教育论文,虽然配以教学模型进行讲解,但溢流阀阀芯上移、实现溢流的过程,只能由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若利用多媒体技术,用不同颜色表示溢流阀的各组成部分,用三维动画效果演示其装配及工作过程,一个彩色的、立体的动态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反馈,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想象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现代化教学的优越性。
五 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
本课程最终考核方法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理论教学包括理论考试成绩、上课表现、完成作业情况三部分,实践部分应包括实践技能、实习报考、实习态度三部分。考虑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总评成绩理论与实践部分各占50%为宜。通过这样的考核方法,一方面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学习,下课及时完成作业,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要紧跟时展的需要,必须打破传统教材的旧条框,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体系,拓宽课堂教学范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贯彻开放式、探讨式、研究式、学习式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篇7
论文摘要:教师教育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学习者自身潜力发挥的程度与获取的学习收益。“效率”不仅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师范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在社会监控和高校自律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创新教师教育思路,提升教师教育效率,是教师教育质量获得根本保证的必由之路。
教师教育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学习者自身潜力发挥的程度与获取的学习收益。“效率”不仅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师范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本文结合洛阳师院的办学实践,就提升教师教育效率的理念和制度问题作些思考。
一、树立效率与质量的理念
教师教育效率与质量是一对具有共生关系的概念。虽然,国际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目光似乎已经从效率优先转向了质量优先,但在此处把提升效率作为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并非和国际趋势相冲突。尤其在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规模扩张的现实冲击情况下,不仅需要构建教师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机制,而且也需要构建完善的效益监控体系,特别需要构建对办学经费使用效率的监督和控制体系,并通过效益监控体系确保“质量是生命线”的落实。
为了持续提升教师教育效率,升本以来,洛阳师院一方面端正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努力创新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效率提升的制度保障系统。学校认为: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依赖于富有特色的开放环境,依赖于扎实的教师教育实践,依赖于目标、内容等的和谐融合,更需要依赖于制度建设。教师教育如果不与基础教育实践相结合,不能按照基础教育的需求与发展及时有效进行系统改革,或者虽然作了一些改革而缺乏自身办学特色、模式、标识、计划、独特举措和独特思路,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就难以发生。教师教育如果缺失系统的制度保障,其效率的提升也同样难以发生。所以,提升教师教育效率,必须首先具有成熟并富有特色的、开放的、实践的、融合的和制度性理念系统,遵循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形成明确的发展思路。升本以来,洛阳师范学院发展教师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走开放性、实践性、合和性和教师教育制度系统化的发展之路。
二、倡导教师教育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指教师教育的视野必须面对国际改革的现实,必须与国内前沿的改革趋势相接轨,必须与基础教育的需要相吻合。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教师教育的体制,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模式,并努力创造条件,提升教师教育的学历层次,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教育专业素养。例如,洛阳师院的一批教师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相似教育模式”就是学校坚持开放性办学的结果。
所谓“相似教育模式”就是指按照相似教育论的基本思想,形成由教育对象和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途径和质量标准等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结构和组织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和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师范生相似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基础性、专业性、通识性、多元性和民主式、自由式、互动式、开放式”。即在师范生发展过程中,强调师范教育必须与基础教育领域相沟通;强调师范生应选择适宜而义必要的专业领域;强调教师教育过程人文精神和教育信仰的融会贯通;强调合格教师培养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多元化。同时,强调营造教与学的民主气氛;强调师范生个人潜在资质的自由挖掘和师范生个性的张扬;强调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拷问、反思和探究;强调教育教学思想的输出、引进和实践验证。相似教育模式指向的目标是,要把师范生培养成为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通用性的基础教育教学的骨干人才。其明显标志,不仅在于使师范生获得了可以直接运用教育活动的知识,掌握了成熟的教学技艺,而且在于通过学习,使师范生都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促人向上向善、教人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心灵,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和高度的责任感。
三、加强教师教育的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就是重视课堂教育实践科目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成绩,加强教师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着力提高学生在教育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应用型的合格教师。特别注重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加强双语教学、微格教学、视频案例、课例研究、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网上教育、教师博客、综合实验室等教学环节的训练,加强对学生教育实践设计的评估与指导。不断规范教师的人职培训和考试,完善教师入职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学生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之前,修满规定的实践性学时学分,完成教育教学的技能的各项训练,达到入职从教的基本标准和要求。没有理念,就难以端正提升效率的正确方向;但是只有理念,而缺乏实践和制度的支撑,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也不可能发生。仍以“师范生发展实验巾心”开展的教师发展研究活动为例。按照实践,实验中心既是半实体化的教学机构,又是有效的研究场所。所谓半实体化教学机构,就是说中心根据需要可以自主招聘有关教师担任相关课程,可以自主开设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相关课程。但是,中心聘用的教师编制非固定化,人员流动非固定化。所谓研究场所,就是说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采取的是研究式的教学和互动式学习。为了凸显其研究特色,中心不仅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所招收的学员的学习结果也有较高的要求。例如,要求学员参与课题研究,并要求部分学员熟练掌握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便是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自2007年,中心拟面向文学院学生,招收60名实验班学员。整个学习过程,采用“1+2+1”的学习模式。具体方案是:第一年,由学生在本专业和教育学专业各选6—8门课程,进行混合式研究学习。第二、第三年进行专业学习。第四年,“抓住模拟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毕业论文创作以及人职前的政治思想和信仰教育。四年毕业后,实验班学生除允许获得专业学士学位外,对于学完实验班所开设的教育学门类的相关课程,并完成了相应的研究任务和发表了具有一定层次的教育研究论文的,可以同时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这样有利于营造最适宜师范生发展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促使学生有效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篇8
关键词 内容分析法 科学活动 科学探究 科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确立了新的知识观,由“课本知识”走向“生活知识”,不再把知识、技能看作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更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方法以及对知识、技能的反思与应用。①科学探究活动则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可使学生掌握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②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美国最权威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中地理科学部分和我国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中对科学活动设计内容的特点、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程度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本研究对我国科学教材科学探究活动的编排有启示的作用。
2 中外科学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特点
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同时,它也指学生构建科学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③在教学中,科学探究可以理解为从科技领域或生活实践中提取一些有价值的小课题,模拟科研程序,由教师置疑启发或由学生自主提出疑问,在此基础上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或收集数据、检验假设、合作交流的过程。
2.1 中国地理科学教材中科学活动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形式多样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教版教材中科学活动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形式多样,主要有观测、调查、讨论、标本采集与制作、资料收集等,重视课本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及动手能力,特别是读图绘图能力和理性思维辨析能力。如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中读图绘图出现44次,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以数据表格、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及分析图表的技能。理性思维辨析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初中教材,尤其是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部分出现51次,每一节都出现“举例说明、说说理由、简要说明原因”等字眼,要求学生根据已学内容或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可见中国地理科学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2 美国科学教材中科学活动数量大,且以探究为核心,着重体现了运用实验让学生自主构建抽象的概念
探究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引导其观察实验现象,分解了知识难点,降低了知识难度,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④
美国科学教材中观察演示实验、制作模拟实验及设计探究实验占了绝大部分,可见教材十分重视动手实践,强调把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结合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
在制作模拟实验方面,以《天气与气候》第二章第三节《风》为例,课前探索:“风向哪里转”,“与同伴合作,把气球当成地球模型,用记号笔描出风向。给出具体步骤和模型图片。问在转动气球的同时,另一人用记号笔在气球上划出一条从‘北极’到‘赤道’的直线,这条直线的形状如何。”通过这个模型的形象探索,气球上线的形状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到地球自转时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及其对风向的影响。由此,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会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从而记忆深刻,真正达到对新知识的内在构建。
在演示观察方面,以《天气与气候》第四章第一节《气候的成因》为例,探究“地球纬度对气候带的影响”,通过用手电筒分别照射被三等分的纸带围绕的地球仪上的“赤道”“极点”“中纬度带”,观察光照区域的大小变化,推断太阳光是否均匀地照射在地球表面。从在纸带上画出的光照区域可以直观地看到太阳光照在不同纬度的辐射量是不同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太阳光照在地球各纬度分布不均是出现气候带的根本原因。这样直观的体验比凭空的逻辑思维想象更容易理解,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构建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 中美教材中科学活动设计的开放程度
3.1 实验探究的开放性
人教版新课标理念提到: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和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拓展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⑤尽管课标要求做到增加探究的开放程度,但由于人教版地理活动多以习题的形式出现,多被当成任务来完成。制作活动及探究活动都列有详尽的目的与步骤,开放性较小。
美国教材中多以探究形式出现,探究实验中设有启示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且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具有开放性。如,自行设计实验并在实验探究后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分析原因得出结论。这培养了学生用辩证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思维方式。
3.2 活动时间安排延伸到课外
人教版新教材中一些活动在课堂上无法完成,必须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如收集资料证明我国季风的存在;调查家乡的大气污染状况及采取的措施等。然后以小论文、调查报告、地理小墙报、辩论赛等形式汇报,这些活动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补充,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技能,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如:八年级上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以“我国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哪些好处”为题,展开辩论。
美国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课外地理活动,如,“土壤的形成和成分”中要求在室外找一平方米的土壤,观察土壤表层和地下若干厘米深的地层的颜色与质地,探讨土壤的肥沃度。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实验探究、数据整理、讨论交流、自我评价等,既从大自然中学到知识,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3.3 科学探究资源的开放性
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人教版的课程资源面较窄,多表现为从网络、报刊上收集相关资料、图片。美国教材中较充分地利用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广泛地涵盖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区资源等。如每一章都有1~2个要求学生与家人一起完成的活动,充分利用了家庭资源。
4 小结
4.1 中美教材的活动对科学技能和探究能力的训练各有侧重
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科学活动侧重技能的培养,如读图、绘图,尤其是分析图表和数据、文字材料等的技能培养,而对观察、调查、访谈等实践性较强的技能则只重视方法的指导,缺少对地理问题体验和表达技能的要求。可见,我国更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弱化了实践性和探究性。
美国科学教材中的地理科学探究活动更注重操作探究技能和社会技能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实践活动”环节,要求学生分组调查、访问、上网收集资料,并讨论写出调查小论文;“探索”环节,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亲身体验认识地理事物的乐趣;“技能实验室”囊括了分析、读图、观察、交流信息及数据解析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该教材较为全面地关注学生在探究技能、问题表达、思维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4.2 中美教材对科学活动的呈现形式和内容广度各不同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人教版的科学活动内容的广度大大增加,更加关注身边的地理科学。但人教版教材中的活动多以阅读或习题的形式出现,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形式缺乏新颖和想象力。而交流讨论类、社会调查、制作模拟等需要较多时间的内容,因课时计划安排太紧张而被教师当作课外阅读来处理,因此学生也就将其忽略了。
美国科学教材内容模块化,以科学探究理念为核心,“科学探究”专题活动穿插于相应的课程内容中,便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利用和实践。美国教材中活动的内容的广度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课程,还专门设立“技能实验室”“生活实验室”“跨学科探索”等栏目来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现代科技前沿的发展问题等。
4.3 中美教材中科学活动的开放程度各不同
总体上,人教版地理教材中活动的开放性较小:设计实验探究的内容极少;课外活动多为调查、写小论文、开展辩论赛等形式;资源的利用多表现为通过网络、报刊收集资料。
美国科学教材中科学活动探究过程的开放性较大,学生有较多自去设计探究活动;课外活动也较为丰富,如调查、野外采集资料等;随着课外活动形式增多,课程资源的利用也就增多了,除了教学模型标本、图书等校内资源外,更多地利用了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社区环境资源、人文资源、网络资源等。这让活动的开放性大大增加,而且能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广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⑥
注释
① 段作章等.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学科教育[M].地理学科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② 刘建如.浅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作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6).
③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④ 吕润美.简析美国地理教材中“活动”的特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5).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改革探索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的全面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有计划地进行,《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改变。这不仅仅体现在教材的变动,而且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数学课程改革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变化体现在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上,提出了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改革教法的要求。这些变革相应地对培养中小学教师后备军的高师数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培养数学教师基本数学教学技能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以下称《教法》)课程必须适应《标准》的要求。然而,很多高师院校数学专业的《教法》课程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却反映迟钝,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课程的教法陈旧,不能及时体现《标准》的新要求,结果是学生学习前对该《教法》课程期望值高,以为能寻求到把握最新数学教育的金钥匙,但随着教学的深入,传统的内容与教法逐渐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以至于在实习、求职试讲中与中学的要求脱节,最终失去课程设置本来的目的。如何改变现状,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满足学生要面对残酷就业竞争的要求,笔者认为,《教法》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革。
一、开展《标准》专题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为推动高师数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首先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师院校教师在头脑中要时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高素质的教师,要改变别人,必先改变自己,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的自我定位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从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形式从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式的三个转变,只有进行观念的充分准备,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才能在教育环境中掌握好方向。其次是组织学生学习《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评价方式,开设《标准》专题学习并积极开展讨论,分析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角色、能力、工作方式、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数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结合《标准》改革《教法》教学内容
1.结合课改,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
数学和数学教育都在不断地发展,教法与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还不很协调,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未能与当前的思想观念、生活实际和学科的发展同步,没有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理论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应走出课本,在保持《教法》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增加数学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该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状况,形成较为先进的数学教育观念。同时特别要联系目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实施现状,介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法》要在学习《标准》的前提下,开设中学数学发展的专题课程,明确符合时展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紧跟时代的要求,实行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开放,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
2.对《标准》新增内容进行研究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变化,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标准》强化了概率统计,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有些具体内容在教法课程中从未涉及乃至现行的高师数学课程中较薄弱和不能完全覆盖。如,算法、框图、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开关代数与布尔代数、优选法与实验设计、风险与决策、数列与差分等[1],结合其高师专业课程的相应改革,专门补充讨论新增内容设置原因,正确把握《标准》对新增内容的定位,并对其教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研究。
3.调整教学顺序
《教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开设的,通常是先学习了解研究对象、任务、特点,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讲教学原则、逻辑知识和教学方法,最后介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2]。如果先让学生明确中学数学教学应做哪些工作,再介绍做该工作具备的知识、原则、方法,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素质与课改要求的差距明显显露出来。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要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其变化的实质就是教法、学法上的改进,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学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高师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高师生经历“大学教法—学习方法—中学教法”的过程,作为《教法》课,更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中解脱出来,运用探究、参与、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听、做笔记、围绕解题、练习、考试关心分数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转变。
1.强化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选取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引导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分析常规教学模式,并探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究式数学教学、数学质疑教学模式、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型数学教学模式整体教学与范例教学)[3];学习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深入学习分析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既可体现学科特点,又可将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运用其中,学生又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创造性地获得学科教学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决策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充分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未来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进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2.加强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标准》提倡使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体会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更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篇10
关键词: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引言
从笼统意义上来说,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强调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如何系统且科学探究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及存在问题的能力[1];从具体层面讲,教育科研能力具体包括教师展开教育科研时所表现出的课题选择、研究实施、信息整合、方案设计、活动组织、成果展示及运行等方方面面能力[1]。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促进其自身成长,更可推动整个专业化的教学发展。换言之,青年教师能力培养是国家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推动国家基础教育教学中产生深远影响。
一、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提出,发展与科研是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技能及教育技术[2]。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及变更,传统一成不变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及手段都会被新型教学理念及模式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学改革。而为了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必然少不了教育科研,只有深入探究教学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强化改革,才可从根本上转化教师理念。简而言之,基础教学事业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至关重要。青年教师大多历经早期适应、中期稳定、稳步发展及后期成熟4个阶段,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可予以青年教师科学的教育科研指导,强化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知,激发教育科研热情,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以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到教学工作中。此外,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可推动专业化向更深、更广领域发展。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通过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反思、总结,可及时识别教育中存在的漏洞,及早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完善,对推动专业化深度、广度发展有积极意义。
二、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当前,国内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参考“F—D模型”[3],具体途径如下:
1.提升教育科研意识,激发热情及动力
青年教师是小学教学教育行为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队伍的新鲜灵魂,更是整个教育领域中最具学习潜力的生力军。然而,在教育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切忌采取强制式手段“赶鸭子上架”,而是通过科研成果展示、定期开展理论培训等手段提升青年学生科研意识,认清“科研兴学”、“科研兴育”“科研兴教”的现实价值,逐步形成科研意识。此外,学校方面应注重采取予以适当奖励等手段激发其内驱力,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事业中,时刻保持科研热情与动力。
2.坚持校本培训为内核,强化理论教学
校本理论培训是小学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具体培训中应充分尊重学校发展方向及教师的实际情况。针对青年教师教育科研中常见的问题,学校方面可从青年教师科研社会不合理、选题难及方向不明确等弊端有针对性提出培训策略,具体有:①强化科学指导。学校方面可建立帮扶机制,坚持以老教师骨干领头、青年教师跟岗学习为出发点,由有经验老教师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适合自身发展的研究手段。②注重理论知识储备。学校方面可邀请资深的专家、教研人员或本校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科研教育专题讲座,就如何强化科研、做好课题、撰写论文等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以提升青年教師的科研认知及知识储备。③重视实践交流。学校校本培训应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成果展示、经验交流与分享,搭建互动合作、相互学习的开放式平台;组建青年教师科研小组,借助团队协作积极发挥集体力量,以实现个人突破、团队互进发展的目标。
3.组织教育科研实践,提升实践水平及能力
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可分为能力形成、能力发展两个阶段,而介于两者之间可穿插科研实践操作。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自主开展科研并撰写出相关的课题结果,然后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教学成效检验该科研项目的价值。而科研发展需以校科研室为“领头羊”、各科研项目组长前面“牵头”,引领各科研小组深化开展教育科研,并组织青年教师参与论文编撰,以提升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投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可有效检验该科研项目的时效性、教育价值及成效。总之,应让青年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应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并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与教育水平。
结语
总之,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是教育教学的大势所趋。为此,学校方面应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教育科研实践,提升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认知,发展其科研能力,以最终实现教育科研的培养目标。
作者:范秀玲
参考文献
[1]吕林,唐敬.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