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5 01:2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项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富民县工业园区总体情况
(一)园区的级别
富民县工业园区是昆明市委、市政府批准建设的重化工产业区和钛产业基地,2012年初,经省政府批准,富民县工业园区进入省级重点工业园区行列;云南省工信委将富民县工业园区列为“省级新型工业化试点园区”。
富民工业园区以打造“云南特色山地生态工业园”为目标,按照“工业上山”和“一园多区、一园多片”的发展思路,规划面积56.36平方公里,覆盖全县1个街道办事处和5个镇;依托近郊区位和资源优势,确立了钛盐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清洁能源、环保科技、食品加工、商贸物流七大主导产业,全力以赴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持之以恒抓好招商选资、全神贯注致力产业发展,切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入园及工业项目投资情况
富民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到95家。其中:在建企业40家。2008年以来,工业园区已累计收储和开发工业用地6122亩,其中缓坡、未利用地和旱地3952.7亩,占88.2%。目前,建成北营钛产业基地、东元生态食品加工园,在建哨箐机械加工园、大营建材五金产业园、昆明环保科技产业园、火梨板中小企业创业园、麦精细化工产业园,即将启动建设大营仓储物流园、散旦新材料产业基地、款庄―东村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富民县委、县政府狠抓“工业上山”和加快工业突破载体建设工作成效,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多次做了宣传报道,富民县被列为昆明市的“工业上山”工作示范县。目前,园区建成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个,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6户、规模以上企业21户;鼎承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高科技企业,泽昌钛业、大互通钛业等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吉人包装、盛泽医药等高科技企业正在加快建设。
(三)园区经济运行情况
截止2011年,全部工业总产值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8.84亿元,园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54亿元,以上经济指标占全县同类指标的比重超过80%。工业园区钛白化工、水泥建材、饲料级磷酸氢钙三大支柱产业,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78亿元、同比增长37.8%,占园区比重为82%。机械加工、食品饮料生产等园区新兴产业,2011年实现产值1.58亿元、同比增长163.33%。
二、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情况
(一)各园区金融机构设立情况
园区覆盖全县1个街道办事处和5个镇,共设有金融网点16个,其中:农村信用社基层社13个,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农行营业网点3个,园区金融机构比较单一。
(二)金融对园区建设的支持情况
园区自开始筹建以来,其融资方式均以“招商引资”方式进行,因此,主园区建设没有直接的银行信贷资金投入。2008年至2011年,富民工业园区争取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50万元、省市财政扶持资金853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852万元。特别是2010年底,通过成立富民工业园区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采取引入民营资本投资参与园区土地一级开发、建设用地预期收益质押银行争取项目建设贷款、BT模式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方式拓展投融资渠道,已筹融到位园区开发建设资金4亿元,其中:省农业发展银行贷款1.5亿元,BT模式引入外资1108万美元,其他社会资本2.5亿元。2010年以来,富民工业园区招商引入产业类项目9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个,累计到位内资30.32亿元,外资1415万美元。
(三)金融对园区内工业企业的支持情况
自园区筹建以来,富民县域金融机构自始至终给以工业企业大力支持,截至2011年末,富民县农信社支持园区工业企业6户,贷款12笔,贷款余额5240万元;农行支持园区工业8户,贷款余额7175万元;辖外金融机构支持园内企业贷款39000万元(详见:附表5)。无其他融资方式和金融创新方式。
三、园区发展及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由于县域内金融机构比较单一,富民县农村信用社主要以支农为主,而富民县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受信贷审批权限的限制,满足不了大企业的融资要求,所以,园区企业的信贷融资多以大集体公司内部“上贷下划”的方式进行,如“云南国电电力富民风电有限公司”、“云南湘电众佳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新建富民风力发电,分别贷款2亿元、1.8亿元,其信贷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上级集团“上贷下划”使用。
四、政策建议
对落户工业园区的企业,特别是招商引资项目,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项目,建议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土地的审批与办证的全力支持,提高审批效率和办证速度,加快富民县工业企业发展速度。
篇2
一、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内容和结构
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应包括调查依据、实施的基本情况、被调查事项的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建议。对于以上内容,应如何安排调查报告的结构和文字的表述方法,是撰写专项审计报告的写作技巧问题。所谓结构,就是报告的内容如何分段而构成一个整体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罗列调查出的问题,审计的评价、原因分析、意见和建议如何体现等。结构安排得当,能使审计调查报告条理清楚。否则,就达不到预定的目的。结合实践经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一般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审计调查的概况。在写明审计调查报告的标题、日期、受文机关后,就要阐明审计调查概况。写明根据什么可简单的交代调查的缘由、内容、目的等。
第二部分:主要写审计调查过程和结果。它是审计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写好这部分,是审计调查报告是否有说服力的关键所在。
(一)要叙述被调查事项的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
基本情况主要说明与调查目标有关的被调查事项背景信息,总体评价主要是针对调查结果发表评价意见。评价要针对被调查单位财经工作和存在的问题,依据调查结论,进行评价,做到把握总体、客观适当,充分体现整体性和宏观性。为防止审计风险,尽量不要作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评价。
(二)问题的集中、分类和分析
从诸多的调查材料中,寻找带有共性的问题,将其相对集中在一起,按顺序单列起来。反映问题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切忌单个罗列、轻重不分、分类错误等现象。每类问题的表述原则上要先总体、后列举,要首先反映问题总量、占总体比率、发展规模、程度和趋势、影响面及其后果。要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分析问题要切中要害,要从大量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资料中归纳出规律性从中发现客观实质,真正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解决问题的审计调查建议
要针对具体问题,从根治和控制的角度,提出改革体制、健全机制、完善法规等标本兼治的建议、促进整改和规范等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措施。如审计调查中发现某县计生经费投入不到位问题,在写建议时不能简单写出加大计生经费的投入。可以建议政府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经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对计生经费支出要分类管理,据实测定,进一步细化预算,这样才能便于采纳,达到加大计生经费投入工作的目的。
第三部分:结尾。主要写清编写审计调查报告的审计机关的名称,并注明报告日期。
二、撰写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步骤
(一)整理审计调查记录,分类归类
在审计调查工作结束之前,应对审计调查全过程进行认真的检查和总结,做一番去粗取精,去芜存菁的整理工作,舍弃无关紧要和可有可无的材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实材料,针对审计实施方案检查审计任务是否完备齐全。如果材料不足,应予补足;证据不充分,应进一步充实;数据未核实的,应抓紧核准;工作底稿不齐,应继续补充,将审定后的材料,按照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如分成哪些是挤占、挪用方面的,哪些是违规发放奖励、补贴的,等等。
(二)拟订提纲
专项审计调查与其它文章不同,需要靠大量的事实材料说话,在收集和选择整理归类的基础上,可按照问题的主次,统筹安排,确定表现形式,编写较为详细的调查提纲。
(三)起草调查报告,修改定稿
通过资料的整理和提纲的拟订,审计调查的基本内容已经具备,只有用文字组织说明,调查报告初稿也就自然形成。初稿形成后,要经过研究,认真加以修改,尽可能做到完整无缺。
三、撰写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写好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是审计程序的重要一环,是对审计调查事项的准确、客观、高度概括和评价,是为领导提供宏观决策的依据。撰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上述谈到的形式,是一般的写法,并非在任何情况下,均可生搬硬套。在审计实务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和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采用适合表述各种不同需要的形式。
(二)语言要朴素、简练、确切,结论要有证有据
审计调查报告是应用文,不要用华丽的辞藻和过多的形容词进行修饰,更不能大发议论,进行逻辑推理。
篇3
一、调查对象
(1)婺源县43所中小学校填写《婺源县中小学电子备课专项调查活动问卷调查表》(学校卷)。
(2)由抽样选取的样本学校(城区初中、小学各1所,县城附近乡镇和边远乡镇的初中、小学各2-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合计13所样本学校)组织本校教师登陆“问卷星”网站,填写《婺源县中小学电子备课专项调查活动问卷调查表》(教师卷)。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现场观察与座谈交流为辅。调查组收回学校问卷43份,借助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网站收回有效答卷319份。另外,调查组成员还进入基层学校与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进行了交流。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受访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数据显示,受访教师中男、女比例比较平衡,他们的一半是中级职称,其中62.7%的受访者任教于中心小学,任教于初中的教师占30.72%,另外还有21名村小教师参加了本次问卷填写。
数据显示,受访者中各个年龄段的教师都有,有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也有工作多年的老教师;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受访总数的60.19%。
从上述两个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受访者的涉及范围比较广,代表性比较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我县基层学校大多数教师的工作情况和实际想法。
2.基层学校与受访教师大多认可和支持电子备课活动
表3内容是学校问卷的统计,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超过一半(53.49%)的学校认为在中小学校开展电子备课“非常有必要”, 39.53%的学校认为“比较有必要”; 对于我县中小学当前办学条件下开展电子备课的可行性,13.95%的学校认为“完全可行”, 53.49%的学校认为“基本可行”,不过也有30.23%的学校认为“有一定难度”。从整体上看,基层学校对电子备课活动大多持认可和支持的态度。
表4内容是教师问卷的统计,从数据中可以看出,84.64%的受访者喜欢“电子备课”的方式,有85.89%的受访者认为“电子教案能够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79.31%的受访者认为“电子教案可以网上撰写、提交,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有68.65%的受访者提出“需要提供教案生成功能的电子备课平台”。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电子备课的长处,中小学教师对电子备课活动大多持认可和支持的态度。
3.中小学已经基本具备开展电子备课的物质与技术基础
通过对学校问卷的统计,我们发现约有30所中小学校园内的电脑台数与教师人数的比例接近或超过1:1(统计中的电脑台数包含学生微机室内的电脑),绝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在各个教室安装了“班班通”设备,并实现了宽带网络校园全覆盖。因此,就多数学校而言,开展电子备课的物质基础已基本具备。
从学校问卷的统计数据中我们了解到,有20所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班班通”设备运用的教师培训活动,其他学校每学年也会开展一次类似的活动。从上表可以看出,76.74%的学校认为本校教师大部分能够熟练运用“班班通”设备和资源上课,只有少数教师操作不熟练。
从教师问卷的统计数据中我们了解到,38.24%的受访者“参加过培训,并能熟练使用班班通设备”, 35.11%的受访者“没有参加过培训,但会使用班班通设备”,不大会使用的教师只占受访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从上述两个表格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县多数中小学教师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开展电子备课所需的技术基础。
4.受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情况
调查发现,94.67%的受访教师“有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准备的经历”。从多选题中了解到,一线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准备时主要进行的活动是“制作多媒体课件”(86.52%),“观看相关的优秀课例”(81.82%),“寻找可以直接利用的资源”(77.74%),“撰写教案”(59.56%)等等。调查还发现,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会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中有90.91%的受访教师教学课件的主要来源是“网上下载之后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加工”,由此可见网络资源在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运用“班班通”设备进行教学,其中10.03%的受访者每周使用超过5次,35.11%的受访者每周使用达3-5次。这可以看出“班班通”设备已经比较好地融入了一线老师的日常教学之中。
根据一线老师在工作中的使用体验,班班通设备与资源的优势主要有“能增强课堂趣味性”“交互性强,提高课堂互动”“配套资料详细,使用方便”等等,38.24%的受访者认为班班通设备对教学的作用“非常大”,48.28%的受访者认为班班通设备对教学的作用“比较大”。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对一线教师教学工作的帮助是明显的。
5.基层学校与受访教师对开展电子备课的期盼与建议
调查发现,影响教师使用“班班通”设备与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可供选用的教学资源数量”“学校硬件配置情况”以及“网络速度”等。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基层学校与受访教师对开展电子备课的期盼与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资源库的问题。如果让一线老师到网络上四处寻找有用的教学资源,既费时又低效。因此,许多学校和老师提出要建一个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数据库,教师选用其中的电子教案资源,以便高质量地完成电子备课工作。
(2)硬件设备的问题。虽然全县有30所中小学校园内的电脑台数与教师人数的比例接近或超过1:1,但是,这其中有许多是学生微机教室内的电脑,并非在教师办公室内。因此,不少学校和老师希望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以便开展电子备课工作。
(3)参与电子备课的人选问题。有31所学校认为参加工作满三(或五)年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老师统一参加电子备课,其他的老教师自主选择。一线教师的观点与此大体相同,他们认为工作年限在三年内的教师一般不提倡电子备课,而45岁以上的老师可以自主选择。
(4)教师培训的问题。由于还有不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强,对电子备课了解十分有限,班班通设备的运用熟练程度不够,一些学校和老师建议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5)教案的携带与使用问题。就“开展电子备课后,教师怎样带教案进课堂上课”这一多选题,有16所学校选择“U盘携带”,12所学校选择“在课本上标注”,10所学校选择“打印教案”,8所学校选择“手写简案”,7所学校选择“在个人云盘中上传下载”。也有老师建议学校申请一个开放的云盘,供全校老师上传教案和上课下载资源所用,全校老师均可以在云盘中查看自己和其他老师的备课情况。
(6)有些学校和老师建议县教研室制定一套全县中小学教师实施电子备课的管理方案,以鼓励性为导向,有选择地、分层次地慢慢推广此项工作。
6.基层学校与受访教师对开展电子备课所存在的困惑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基层学校与受访教师对开展电子备课存在的困惑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电子备课方式给学校管理者对备课工作的检查、督促、评价带来新的困难。如何甄别教师电子备课的原创性,如何实现电子备课的有效监管,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有待在实践中探索。
(2)许多人担心电子备课方式将导致复制、粘贴的抄袭行为更加突出,背离了备课的初衷,部分教师为备课而备课,忽略了钻研教材的关键环节。
(3)电子备课方式,年轻教师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老教师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对于办学条件欠佳的农村学校,实施起来难度也不少。
(4)不同学科和不同课型的备课是否都适用这一方式?比如说语数外等主要学科之外的其他课程都要采用电子备课的方式吗?测试课、复习课、实践类课堂等又如何进行电子备课?
(5)有学校和老师提出,电子备课后打印出来的纸质教案,在职称评审时是否能够得到上级的认可。
(6)一些学校和老师对电子备课形成的教案、课件、习题等电子材料的存储安全有所担忧。
四、思考与建议
为了更加稳妥地开展此项工作,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实施工作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中小学电子备课工作,促进课堂教学信息化的进程,我们建议成立一个“全县中小学推进课堂教学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局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全面布署此项信息化教改工作,通过行政强力推行。
2.充分调研论证,提高实施效果
一项政策的出台,一个改革措施的推行,只有事先做好充分的调研与论证工作,才能更接地气,才能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减少实施过程中的摇摆与困惑。因此,我们认为在本次调研的基础上,还可以组织一个中小学教学业务管理人员的小型研讨会,商讨相关实践问题,确定具体实施方案。
3.试点探索,逐步推行
由于各中小学办学基础不尽相同,各校领导与老师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为此,在电子备课推行之初,有必要先选择两三所办学条件较好、学校改革意愿较强的中小学校进行试点工作。
4.以考定配,提升设备使用率
在校园信息化的过程中,对教育现代化设备的配置可以采用“以考定配制”,具体方式是指先给县域内各校配备部分新设备,视学校使用的效果再确定是否继续增加配置。由县电教部门对学校进行督查考核,设备用得好的学校可以优先配备,全部配齐;已有的设备没有使用或者用得不好的学校,设备投入可以缓一缓,或者不予配置新的设备。
5.加强学校业务管理和校本培训
基层学校要对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加强指导和督查,引导教师认真钻研教材,选择恰当的教法,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与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同时,要多多开展针对性强的校本培训活动,提高教师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能力,让广大一线教师把现代技术和理念比较好地融入传统的课堂,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6.大胆尝试网络联盟,促进校际均衡发展
篇4
一、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领会其精神。审计调查首先要吃透相关法律法规精神,针对调查事项,认真学习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把握好政策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二、制定详实周密的调查方案。首先要认真细致地搞好审前调查。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摸清该单位财务收支的特点、职责范围和管理体制,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为制定专项调查方案打好基础。其次制定有效可行的调查方案。围绕审计目标和重点确定调查步骤和调查方法,积极争取被调查单位的配合和支持,这是审计专项调查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三、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一是同级审与上审下、交叉审相结合。各级审计机关特别是上级审计机关,在安排大的行业或系统搞专项审计调查时,可上审下,亦可安排下级审计机关开展交叉审,这样更便于发现问题。二是重点调查与延伸调查相结合。针对许多行业系统摊子大、下属单位多、情况复杂的特点,应采取重点调查与延伸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对一级单位全面调查,突出重点,对二、三级单位及其他调查对象,从调查事项资金线索入手进行延伸调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针对目前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少、审计工作量大的突出矛盾,在计划安排时应考虑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又可以通过审计全面掌握被调查单位的相关情况,提高专项调查的效率。
篇5
预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与挑战,新形势下首都预防工作必须坚持“职务犯罪研究”和“廉政宣传教育”并重的科学定位。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给权力涂上防腐剂”“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党的十以来,中央就反腐倡廉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预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与挑战,新形势下首都预防工作必须坚持“职务犯罪研究”和“廉政宣传教育”并重的科学定位。
以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体系为方向,树立“职务犯罪研究中心”的定位。预防调查是预防工作的根基,无论是开展个案预防、行业预防还是专项预防,无论是撰写检察建议还是开展预防宣传、警示教育,搞好预防调查,深入研究职务犯罪发案的特点、原因、规律及对策,都是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预防工作并取得实效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北京检察机关始终高度重视预防调查,在传统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反腐败形势的发展,更加关注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相关行业、领域的制度疏漏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不断增强预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影响力。近两年来,北京检察机关不断提高预防调查工作专业化、规范化水平,2013年1月制定下发了《预防调查工作标准和要求(试行)》,全年全市共完成57项预防调查工作,建立或完善相关行业、领域的规章制度60项。其中,各分院、区(县)院形成了43份有区域特色的专项预防调查报告,以提出制度性对策为出发点,以完善权力运行中的监督制约机制为落脚点,向相关行业、单位建言献策,促进了多家单位内部制度建设的完善。督促已建立或完善的相关规章制度切实发挥作用,深入推动相关行业或领域的预防职务犯罪制度建设和相关法律法规和完善。2014年,全市预防部门将继续围绕金融、国家机关、司法、国企等重点领域,统筹全市预防部门开展专项调查,查找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漏洞,分析其特点、规律和趋势,从体制、机制、制度、管理上提出有效预防对策。
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和营造廉政文化为主线,树立“廉政宣传教育中心”的定位。从预防职务犯罪的实践来看,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监督是关键。因此,从教育入手,开展预防宣传,特别是结合办案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警示教育,是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发生的重要途径。对此,北京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强化“廉政教育宣传”作用,着力弘扬廉政文化。一是规范工作、严格要求,如在预防调查成果转化过程中提出“六个一”要求,即“形成一份预防调查报告,出版一本警示教育图书,举办一堂廉政法制课,组织一次预防职务犯罪图片巡展,召开一次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大会,编印一本预防职务犯罪宣传册”。 以宣传文化领域为例,举办了警示教育巡回展览,出版了《宣传文化领域职务犯罪预防与警示》书籍,发放给全市宣传文化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形成了较好的廉政氛围。又如,2012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廉政法制课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从审批、授课、效果评估等几方面对该项工作进行了规范,先后开展了全市首届“廉政法制课工作评比”、“十大廉政法制课讲义评比”活动,进一步提升讲课效果和讲课质量。二是注重开拓和创新检察宣传工作的途径和方法,结合重点行业、领域的特点,采取成立宣讲团、展板巡展、发送警示教育图书、印发宣传手册、开展模拟法庭、制作廉政微小说和公益海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加大与电视台等媒体的合作力度,适时推出全市检察机关创作的优秀廉政作品。召开全市预防职务犯罪专题新闻会,集中展示预防调查等工作成果,扩大检察机关预防工作影响力。在去年的全国检察机关首届廉政公益海报评选中,市院预防处报送的《字不出格权不越界》荣获特等奖;在全国检察机关“百优”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评选中,北京市反腐倡廉法治教育基地、怀柔区人民检察院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荣获“全国检察机关百优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称号;在北京市廉政微小说创作征集活动中,昌平院报送的《不同战场》荣获一等奖。另外,房山、大兴等院报送的多个作品也在各项评比中分别获奖。
2014年,北京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将进一步夯实预防基础,注重预防工作质量和预防效果,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面对机遇和挑战,为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积极贡献。
篇6
关键词:广东省;体育用品;结构优化升级
一、引言
广东省作为全国的体育强省,多年来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改革都处于全国的领先位置。在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和2011年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大型赛事效应的推动下,广东体育产业快速增长,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新的增长点。
而作为广东省体育产业的核心行业,体育用品产业是全国体育用品的一个重要基地,产值占据了行业的绝大部分份额。因此,深入分析广东省体育用品产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广东省体育用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给予对策建议,有利于我国其他省市地区借鉴参考。
二、广东省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现状
1.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和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成功发展了地区工业制造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省体育用品企业起步早、发展快、数量多、产品种类较齐全,逐步孕育出一定数量的规模较大、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一些国际著名品牌在我省都设立了生产、加工厂,全国近三分之一的体育用品生产厂家落户广东省,造就了如康威、好家庭、兰狮、闪电、金雀、英发等多个知名体育用品品牌,其中好家庭、康威、金雀等三个商标被评为广东省知名商标。
跨入21世纪,北京成功申奥后所带动的新一轮体育发展浪潮,给广东省体育用品产业带来了新机遇,产业总产出、增加值呈稳步上涨趋势。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学生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更为广东省体育产业在国内继续领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本地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优越的环境。广东省体育用品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体规模不断加大,创造增加值日益提高,产业发展进入蓬勃发展期。
2.产值规模
截至2011年,广东省体育用品业(包括体育用品、服装、鞋帽)的总产出(含制造业及销售业)为1519.58亿元,占广东省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的84.51%;创造增加值447.42亿元,占比82.59%;从业人数为46.50万人,占比74.62%。其中,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产品的制造占比最大,达65%,而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用品的销售则占18%。从事体育用品产业的制造和销售的就业人数和比例总体有所减少,但总产出、增加值在体育及相关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则有较明显的增幅。
图1 广东省体育用品产业发展历程
数据来源:2011年广东省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工作报告。
3.地区分布
截止2011年,珠三角地区的体育用品产业总产出仍占全省总量的绝大比例,总产出418.53亿元,比例达73.86%。发展进度最显著当属粤北地区(清远、韶关),总产出为126.6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2.36%,实现了质的飞跃。粤东地区、粤西地区的总产出虽有一定增幅,但在全省总量所占比例增幅不大,对广东省体育用品产业的贡献仍不大(图2)。
图2 广东省体育用品产业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2011年广东省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工作报告。
4.产品结构
根据2011年调查报告显示,运动服装制造总产出最大,达622.77亿元,其次为运动鞋、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运动箱包(袋)制造、运动防护用具制造,分别为193.65亿元、102.23亿元、88.31亿元、44.23亿元(如图3)。
5.企业分布
从图4可以看出,广东体育用品企业主要落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占比达87%;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的体育用品企业占比例较少,分别占比8%、4%和1%。
图4 广东省体育用品产业企业分布
数据来源:2011年广东省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工作报告。
6.就业人数
根据2011年调查报告,广东省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用品的制造就业人数最多,达36.32万人,占行业58.28%,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用品的销售就业人数为10.18万人,占比16.34%。绝大部分体育用品企业职工人数在500人以下,100人以下的占了41.24%,而1000人以上的仅占7.22%。由此说明,在广东省体育用品行业中,企业规模较小,与全国总体情况相符,小型企业数量较多,大、中型企业数量较少。
三、广东省体育用品产业的存在问题
自2011年底开始,一大批体育用品制造工厂大面积关闭、外迁,公司倒闭。广东体育用品行业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用品制造业总量较大,但企业规模和品牌不够强
目前,广东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大多只做来料加工,利润较低,自主品牌不够突出,缺乏资产规模大、多元化的体育产业集团,尚无一家体育类国内A股市场上市公司。根据2011年的调研报告,全省2423家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中,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183人,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的企业仅有57家,规模与福建等体育产业发达的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区域分布过于集中,导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
由于体育用品的消费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影响,企业选择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地区作为总部或工厂所在地,一是经济中心城市营商环境较好;二是原材料及产品进出容易,物流配送成本相对较低;三是距离目标市场较近,信息沟通方便。这也使得产业内区域分布过于集中,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
3.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广东省体育用品产业内结构不合理,主要以贴牌代工生产模式为主的运动服装、运动鞋制造产量过大,这部分制造产出增加值低、利润空间小,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技术含量需求较高一些的体育器材及配件、运动防护用具等则由于研发不足等原因,总产出较低。
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广东省体育用品制造产值超亿元企业达109家,但多为代工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品牌不够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数量较少,对广东省体育用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5.缺乏高新技术人才
由于体育用品产业制造多为代工制造,从业人员需求人数多、收入低、素质较低。同时,由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缺乏吸纳高新技术人才的意识,从而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低下,缺乏竞争力。
四、对策建议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广东省体育用品产业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的发展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因此,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我们应借助后亚运时期广东省产业升级的良好时机,继续发展我省体育用品产业,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各级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适当实行项目倾斜政策,鼓励科技含量较高、有利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项目。合理调整体育用品产业结构和布局,使优体育用品产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
2.借助后亚运时期广东省产业升级的良好时机,采取有力措施扶持我省体育用品生产的品牌企业,支持企业创著名商标,推动企业的资本运作、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产品质量等方面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力争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影响的体育知名品牌。
3.加快粤北、粤西、粤东地区的发展步伐,改善体育用品产业地区发展布局,同时稳定市场,多层次、多渠道扩大消费群体。加强宣传促销,重视开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消费市场,多层次、多渠道扩大消费群体,保证我省体育用品产业稳步协调地发展。
4.加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努力提高体育用品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促进体育用品企业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同时鼓励自主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加益.浙江、广东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比较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5:22-52.
[2]许建平.广东体育用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研究[M].中南大学,2006.
[3]王德平,陈建华,任宝莲.闵、浙、粤体育用品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8:73-81.
篇7
关键词:林业生产 规划设计 问题 对策
1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 林业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 林业发展要有清晰的思路,林业管理要有配套的方法, 这一切都必须取决于对林业客观实际的了解和客观规律的掌握, 就是要通过林业调查、监测、检查、监督等基本手段, 摸清森林资源家底, 掌握森林资源动态, 应用科学方法和适用技术, 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和控制、达到增加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林业事业的目的。但目前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内涵和意义, 在我们的相当部分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领导认识上还不是很明确, 总感到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只是投人, 没有产出, 成果效益只是社会效益的间接性, 没有经济利益的直接性。因此, 对上级部署的调查任务, 只停留在口头上重视, 没有在行动上落实, 尤其是专业调查任务, 有的一分解到具体一单位, 最起码的配套经费都不解决, 工作一拖再拖, 最后应付了事。
1.2 专项调查经费不足, 制约了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目前我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的经费来源, 财政仅拨给人头经费, 专项调查仍靠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自筹。从近几年省林业厅部署的几项专业调查看, 地、县自筹专项经费积极性不高, 尤其是少林市、县有的根本就不配套, 调查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调查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技术设备落后, 技术手段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属于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由于前期客观上的原因, 技术装备上就存在先天不足,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但新技术开发应用进展缓慢, 总体水平仍很落后。目前许多地、县(市) 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仪器装备仍停留在70~ 80年代状况。调查规划设计技术方法虽有改进, 但步伐不大, 由于经费限制,实用技术在市、县两级调查设计中很难推广应用。设备未能更新, 技术手段落后, 制约了调查规划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2 林业规划设计
2.1 林业区划
2.1.1 意义
可协调林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关系, 可实行林业生产区域化,因地制宜开展造林工作,分类指导,科学地组织生产,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树种特性发展林业。
2.1.2 原则
是以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对林业的要求为进行林业区划的准绳, 要求区划成果充分反映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起到促进林业发展的作用。为了反映林业生产布局, 在分区时必须遵循地域上相连者才划分为一个区的原则。
2.1.3 依据
①自然条件(立地条件):即对森林分布与生长有重大影响的因子如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因素。②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 即应与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需求相一致。
2.1.4 方法和步骤
林业区划分级进行,共分四级。一级区划:以大地貌和地带性气候为依据,把全国分为8个一级区。可视为全国性或文件性区划。二级区划:以地貌和气候条件为依据,把全国分为50个二级区,可视为省级区划。三级区划:以土壤类型和地形条件为依据。四级区划:以小地形、土层厚度和植被为依据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立地类型。
2.2 林业规划
2.2.1 林业区划与规划的关系
规划是反映发展速度和时间安排, 可随国民经济的需要和资金、劳力等进行调整,有可变性,一旦实施完毕就可终止。区划是规划的基础和依据,规划是区划的延伸和深化,是应用区划来指导林业生产而产生的重要成果,是区划的落实。区划是通过规划得以实施并经规划检验的。所以没有区划,规划就没有基础;没有规划,区划也不可能实现。
2.2.2 林种规划
林业区划中的一级区还是二级区都在较大范围内按照林种进行划分的,已在大的区域范围内规划和确定了林种。各地可依据林业区划的框架,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进行林种规划。林业区划的林种是一个大的林种框架,是一个“主线”和“体系”, 允许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展与主要林种相配合的其它林种。
3 目前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应该科学、适应社会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采伐周期的缩小,我们的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仅仅局限在资源这个单一的层面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林业资源调查规划应该了解木材市场,甚至是林业机械等等方面。要弥补系统性的漏洞,我们的林业调查规划单位就应该从营林、采伐及之后的木材深加工、林业科研动态等等都应该完整地涵盖到。
3.2 加快发展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信息化
没有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单位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网络越来越成为经济竞争中的重要工具,用的好就发展、保卫了自己,用的不好就注定失败。
3.3 增加调查规划工作的执法性
我们目前的调查规划还远远没有注意到法律问题,比如在调查私有林权问题上仅仅由林业技术员或知情人的指认方式确定林权。法律要走在问题出现以前,法律的滞后曾给社会秩序带来过严重的危害,因此,新的事物出现以前就应该提早、同步拟定法律,并用法律保障国家利益、集体、个人的合法财产和合法权益。林业调查规划单位应具备林业的专业性,系统性,以保卫国家利益、集体、个人的合法财产和合法权益。
3.4 使各级调查规划单位系统化
现在的林业调查规划仅局限在资源的调查规划, 资源的调查规划又严格地区分配, 而各级调查规划单位之间各自为政,很少有业务关系。林业调查规划单位不仅仅技术标准要求统一,还要要求隶属及行政管理的统一、完整。不然将对今后林业经济的多元化带来的问题埋下严重的技术隐患。而且,由于林业调查设计、规划容易产生不客观的人为因素,同时,省、市级调查规划部门难以及时掌握重要资源动态数据。主要凭5年一次的较为粗略的二类调查工作做出规划是不十分科学的,一个科学的调查规划报告必然是系统性的,必然是整体性的,必然是远见的,必然是可行的,必然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中国林业要振兴就必须首先跟上时代的发展, 制定科学的、信息化的、具有法律保障的、具有前瞻性的、为社会所接受的目标和方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客观地论述了资本积累对农业人口造成的影响:“在工业国的英格兰,工业后备军是从农村得到补充,而在农业国的爱尔兰,工业后备军则是从城市、从被驱逐的农业工人的避难所得到补充。在英格兰,过剩的农业工人变成工厂工人;而在爱尔兰,被驱逐到城市里的农业工人,虽然对城市的工资形成压力,但仍然是农业工人,并不断地送回农村去找活干。”由此可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速度和方向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较快的速度、较大的规模向城镇化、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由于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是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力量,是推动非农产业、城镇化发展的必要劳动力生产要素。同时,在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部分。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的比例为58.4%,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时间较长,但专业技能较欠缺。因此,在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异质性分析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受教育程度更高
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而第一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8年。新生代农民工中文化程度为“中专”、“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分别达到9%和6.4%,远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中相应比例的2.1%和1.4%(如表1)。教育与培训具有某种相互替代的关系,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接受职业培训越容易,从而培训成本越低。据2009年农民工抽样调查报告显示,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分别为54.8%和62.5%,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培训的占48%,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35.5%,文盲半文盲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6.3%。新生代农民工的较高教育水平决定了其参加培训的热情更高。表1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为30.4%,而第一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仅为26.5%。
(二)学习力更强
学习力是指个体吸收知识、运用知识最终改造自我,创新工作并改变生身生存状态的能力。学习力主要由目标要素、经验要素、意志力要素和成就要素构成,各要素的质量及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个体学习力的强弱。戴烽2009年对北京、济南、南昌、太原和长治六城市的农民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农民工培训中,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目标性(均值为2.84)高于第一代农民工目标性(均值为2.81);当在培训中遇到困难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忍耐力和意志力(均值为5.22)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均值为5.14);学习力的经验要素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获得更多的培训经历和职业证书,学习力的成就要素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培训的成就感更强。
(三)外出就业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成长的经济背景决定了其就业需要层次由基本的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专项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作谋求发展的路径,比较看重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对于职业发展目标,有25.8%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掌握专业技术,有一技傍身”,还有26.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当老板”。新生代农民工不希望自己像父辈一样只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力者或只拥有简单的技能,他们希望自己能成长为技术工人或技术人员,也希望时机成熟时,自己能做老板,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发展的定位由亦工亦农向非农就业转变,更倾向于选择比较体面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因此,其继续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相关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69.7%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7%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47.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
(四)对职业身份的认同已由“农民”向“市民”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城务工,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甚至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对土地的情结弱化,很少或从来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劳动,也就不具备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经验,其思维方式、消费方式、行为方式等已渐趋城市化。据相关调查显示,关于“未来发展的打算”,只有1.4%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回家乡务农”(见表2)。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在城市安家立业,更渴望通过技能的改善和提高实现在城市立足的资本,从而也就更渴望获得培训。据深圳市总工会、深圳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关于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联合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工作机会时,更注重该工作是否有发展前景和是否提供职业培训。
篇9
一、促进多学科整合,加强学科内部诸多要素的沟通,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
“综合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综合性主要就是沟通听、说、读、写,沟通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沟通课内与课外,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纪念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组织了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题材作品,如《》、《飞夺沪定桥》等,与此同时,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也推出了相关题材的大量作品,因此,我们在组织这项活动时,把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学生以习作、手抄报、美术绘画、电脑绘画等形式恰当地表达出自己对的认识和讴歌。
二、多维度开发课程资源,构建语文大课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生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开放了语文课程,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来,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大环境。所以,综合性学习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空间,必须从有限的语文教材中突破出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可感的现实中学习。
借清明节防火之机,我们全校师生走上了初春的原野。面对飘飞的沙尘、退化的土地、干涸的河流、被盗伐的林木,学生都深有感慨,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抓住有利契机,开展了一次以“我们与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置身于自然中,通过亲身感受、专项调查、取样分析等综合学习活动,形成了《生态调查报告》和《环境治理建议书》,在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我们恰当地开发了本地的自然课程资源,促进了学生应用语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分工合作,注重活动的参与,体现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性”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有“问题――解决、观察――表达、活动――探究”三种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完全不同于其它结论式的知识掌握,而是以上述三种方式为载体,更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语文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而学习的结果,只能是学生语文能力某一方面的体现而已。
篇10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