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19: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俗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俗调查报告

篇1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人购年糕。

春节是新加坡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在年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过去中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饭等,在新加坡的华人中几乎都保留了下来。至今,新加坡华人们还认为,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新加坡还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进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应市。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年市选购年糕等年货。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

篇2

根据《省总工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调研方案》的要求,我们对年龄在16-65周岁的进城务工农民工,采取座谈和入户调查方式开展了一次“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专项调查。共调查552个农民工,其中固定岗位就业的427个,灵活就业的125个。

一、调查结果

(一)农民工队伍的现状

1.农民工的求职途径。许多农民工在外出务工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在城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找到工作。据调查,由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介绍的占31.16%,由同乡、亲友介绍的占25.18%,自荐到用工单位工作的占12.50%。其余农民工是通过招工广告、包工头或老板招募、劳务市场、招聘会、报纸等媒体找到工作的。

2.农民工涉及的职业。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从事的职业有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建筑工人、一般职员、个体业主、小摊小贩、家政服务人员、市政环卫工人等。从性别上看,男性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职业依次为生产工人、建筑工人、服务员等;女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依次为服务员、生产工人、小摊小贩等。

3.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情况。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的主要方式是参加短期职业培训和自学专业知识。

4.农民工的主要休闲方式为看电视、睡觉和聊天。

二、农民工培训模式

第一种模式,利用城市各类教育资源对进城农民工开展了文化、技术培训。近年来,全市职业学校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培训2.7万人次。

第二种模式,职业学校按照就业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实行“订单”培养培训。

第三种模式,职业学校举办中等学历教育,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输送训练有素的新增劳动者。

第四种模式,许多行业、企业利用自有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

三、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工培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各地很少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服务;市场中介行为不规范,农民工易上当受骗;对农民工的培训多数时间短、质量差,许多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迫切需要;已就业农民工的在职培训十分薄弱,企业普遍没有履行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法定义务。

据调查,目前有90%以上的农民工,一般都愿意接受培训。但是,在愿意培训和参加培训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现实的状况是,面对培训费用的缺乏、培训机会的缺失等等,有了培训愿望的农民工只能望洋兴叹。

三、问题原因分析

(一)各级政府重点关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突出抓清理拖欠工资维权工作,对农民工的服务和培训未纳入重要日程,政策缺乏,投入不足。

(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在农村基础薄弱,主要面对城市对象的服务和培训模式不适应大批农民工流动就业要求。

(三)企业和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阻碍相关政策的落实。尽管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少人思想中存在的对农民工的歧视观念还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各项涉及农民工的劳动法规的执行。

四、对策及建议

1.转变观念,尽职尽责。

农民工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关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级工会不但要充分重视,而且要转变过去工会搞职业培训的观念和模式。农民工的培训不是把物质条件创造好了“等”其主动来参加培训,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和“请”农民工来参加培训,要教育和吸引农民工认识到接受培训的好处,激发其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热情。

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篇3

方法:按照“2011年度浙江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综合示范区基线调查工作方案”要求,严格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按比例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镇15-69周岁的各类人群200人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为69.07%,健康行形成率为66.46%,具备健康素养率为18.25%。

关键词:居民健康素养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41-02

为了配合平湖市创建“浙江省区域性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示范区”工作,掌握我镇目前居民真实健康素养基本情况,以将更有针对性的选择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方法与内容。以“浙江省健康促进与教育综合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2011-2015年)”为指导,按照平湖市健康教育中心统一布置,严格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按比例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镇15-69周岁的各类人群200人进行问卷调查。在对参与调查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操作技术系统培训基础上,于2011年11月1日至20日期间的每天9∶30至18∶30,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进行了一次基线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

调查对象:本次基线调查集镇居民40人,农村居民160人。性别:男性100人,女性100人。民族:汉族199人,占99.50%;少数民族1人,占0.50%。文化程度:文盲11人,占5.50%;小学29人,占14.50%;初中67人,占33.50%;中专及高中52人,占26.00%;大专及以上41人,占20.50%。职业:国家机关单位2人,占1.00%;事业单负责11人,5.50%;专业技术人员4人,占2.00%;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6人,占13.00%;农业生产人员39人,占19.50%;商业服务人员26人,占13.00%;生产及运输人员28人,占14.00%;学生28人,占14.00%;离退休人员10人,占5.00%;其他26人,占13.00%。

2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101-116题为健康理念与知识题,知晓率为69.07%,201-206题为健康行为题,形成率为66.46%,将知晓率达到80%、形成率达到70%定义为具备健康素养,则本次调查显示我镇18.25%的居民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

2.1健康知识与理念。按年龄分组,健康理念与知识知晓率最高的为25~年龄组,为73.61%,其次为15~年龄组,为72.60%,45~年龄组知晓率最低,为64.17%。按文化程度分组,健康理念与知识知晓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最低的是文盲组,为50.22%,最高的为大专及以上组,为78.63%。

在单题知晓率中,肥胖与健康关系的知晓率最高,为89.50%;其次为被动吸烟危害健康的知晓率,为89.25%。另外知晓率最低的是对健康概念的知晓率,为28.75%;对蟑螂传播何种疾病的知晓率也较低,为29.50%。

2.2健康行为。按年龄分组,健康行为形成率最高的为35~年龄组,为73.83%,其次为15~年龄组,为70.55%,45~及55-69岁年龄组健康行为形成率相对偏低,最低的55~69年龄组,为57.29%。按文化程度分组,健康行为形成率随着文化程度的高而增高,最低的是文盲组,为49.24%,最高的为大专及以上组,为75.00%。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102人(51.00%)能做到每年一次体检(包括妇女病普查)。

如果生病的情况下,200名受调查对象中,162人选择到医院看病;88人会到社区门诊看病;99人曾自己买药或服用家庭备药;37人会选择不吃药,注意饮食休息;会采取其他方法者3人。

2.3健康状况及健康态度。在200名受调查对象中,57.25%的人员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好或非常好,41.00%的人员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另外1.75%的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较差或很差。15.00%的人在近两周曾因病就医。

在200名受调查对象中,近半年有16人(占8.00%)曾因生病住院。其中住院3天以下8人,3~8天6人,8~15天1人,15天以上1人。

200名受调查对象中,近半年有109人(占54.50%)因生病花销过费用,半年所花费用在500元以下81人,500~1500元17人,1500~5000元9人,5000元以上2人。

2.4对健康相关信息的关注调查。对健康相关信息的关注从总体上呈正态分布,相对而言,高学历者较低学历者会更多地关心健康问题,高年龄者也比低年龄者较多地关心健康问题。

在200名受调查对象中,近半年总是阅读或收听有关健康信息的人员为3人,占1.50%;经常阅读或收听的人为47人,占23.50%;有时会阅读或收听的为99人,占49.50%;很少阅读或收听的为45人,占22.50%;从不阅读或收听的为6人,占3.00%。

2.5健康维护意识与花费调查。在200名受调查对象中,近半年在维护和促进健康方面花销过费用的有104人,占52.00%。在这104人中,花费在500元以下者为64人,500~1500元33人,1500~5000元6人,5000元以上1人。有60人曾购买过保健品,41人曾买过健康保健类资料,14人曾花费于健身运动器材。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民族现象的符号学解析

黔北乡土民居装饰的山地民俗文化脉络

侗族拦路仪礼歌的当代变迁

雷山苗族鼓藏节田野调查报告

侗族传统山地林业研究四题

侗族地区传统“林粮间作”模式探微

香禾糯遗传资源传承保护的社会性别分析

山地土鸡品种的社区参与式保护与开发探索

贵州山地猪种多样性传承的文化驱动机

清代滇东北矿区周边的物种与生态变迁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风俗志》的民族民俗学价值

清水江文书语言研究价值及俗字成因考析

兄弟的隐喻:中国西南山地民族同源共祖神话探讨

侗族俗文学:山地民族的文化呈现与生命叙事

晚清云贵高原矿业发展的近代化尝试——东川铜业个案研究

西南联大师生在环滇池地区的土地开发

清代贵州“苗疆”义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走上国际山地民族学研究基础建设的新台阶

东南亚高地两种苗文系统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迈向中国山地民族研究的新天地

侗族传统“拦路”对歌习俗形成的文化背景分析

节日狂欢与艺术表达——河北省武安市姚家峧村“大进驾”仪式的田野考察

传统民间信仰的现代复兴——以鲁中商山地区炉神姑信仰为个案

乡民艺术组织与村落生活的互构——以鲁西山村三德范的扮玩为田野个案

喀斯特山区民族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方式——以黔南罗甸县木引乡为田野个案

贵州文斗苗族人的山场林木经营技艺——一份来自当地林农的“自研究”报告

水族民族植物学的初步考察

贵州天柱侗族“稻鱼共生系统”调查报告

杨汉先在中国苗学史上的地位——附杨汉先先生年谱初编及著作目录

北部侗族民歌随论

汉字载体文献与非汉民族身份建构——以瑶族《过山榜》为例

木商与明清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地区教育史

明清时期贵州民族地区手工业及家庭副业发展演变考析

世界苗学研究中的苗族宗教民族志范本

法语苗学文献史料收集整理研究刍论

在中国高地上重构“形气神”三元一体的超级生态关联

关于山区发展的社会人类学思想

“饮酒歌唱”与“礼失求野”——西南山地民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义

中国山地民族的混农林复合文明及其生态价值

湘黔桂边区三省坡侗族文化走廊夹缝中的“花苗”语言与文化

蒙古草原上的山地文化——内蒙古图什业图奎屯罕山祭祀的民族志报告

麻山苗族三大支系植物观念及利用方式比较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山区特种经济动物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刍论

从山地民族符号到中国关键符号——中国关键符号体系建构的人类学辨析

透视贵州高原的“寨子文明”——土著观点与他者视角的双重观照

山地民族民事纠纷非正式解决机制研究——以湘黔桂边区侗族为例

清初开发与经营山地民族地区的典范——故临安府三长官司地的个案研究

篇5

摘 要:健康涵盖了身体、社会、精神方面的意义,文化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当今拉祜族的社会,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交

>> 生活民俗变迁对拉祜族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影响 从世界拉祜朝圣地看拉祜族的祭祀文化 拉祜族医生的用药特色 拉祜族的葫芦信仰 从205例子宫切除术分析拉祜族妇女孕育、婚恋、健康状况 浅谈拉祜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 拉祜族葫芦神话下衍生的葫芦艺术 拉祜族传统丧葬习俗中的生态利用 浅议拉祜族外治方法的使用 拉祜族已婚女子剃光头 拉祜族歌手――扎约 拉祜族学生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迁移的研究 拉祜族婚恋习俗的特点及其和谐价值探析 拉祜族与汉族人类起源神话(自然变化类)的比较研究 西盟拉祜族祖先崇拜试析 拉祜族生态观调查报告 拉祜族婚俗,宴席结婚不办离婚办 应用14碳呼气试验对澜沧县拉祜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群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调查分析 拉祜族姑娘与上海大学教师演绎芦笙恋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53-454.

Abstract: Healthy covering the body, social, spiritual meaning. Culture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health. In the Lahu clan society, The foreign culture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are intertwined, influence the women's health through various forms. The Lahu women as the main body in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cultural factors affect the health of the Lahu women from the social gender perspective.

Key words: Women's health;Lahu ethnic minority;education;social castoms;religious culture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农村特点 农民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农村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始终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充分发挥其基础学科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还是放在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上,而对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有较高素质的后备力量不够重视。

能升学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仍然要留在农村。然而,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单一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书本知识,缺乏适应农村经济建设的能力,更有少数学生没有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的打算。

这种教育背离农村实际,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如果升不上学,则所学知识在农村无甚大用,而有用的又学得少或没有学。最近对本校初三3个毕业班和邻校初三5个毕业班共435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应用文”写作测试调查,取样统计数据表明了如下几点:

1、学生因缺少练习,未能掌握已学过的某些应用文的写法,如一般书信、介绍信、证明信等。

2、能写介绍信、合同书、说明书、电报、广播稿等8种应用文的学生均不超过被调查人数的17%,其中会写合同书的只有11%。

3、会写演讲稿、广播稿的人数占8%,能作对联的不足2%,会写调查报告的只占3%。

4、能识、会写“农村实用杂字”的,能写毛笔字的只有5%。

通过以上调查说明,农村语文教学脱离农村实际需要。不少农村初中对应用文的教学很不重视。

二、结合农村实际改进语文教学。

如今,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高速发展,使“语文”更有了用武之地。如何使语文教学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认为,根本出路就在于接通农村生活这个源头,在改革第一课堂的同时,注意丰富第二课堂,促进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具体做法如下:

(一)适应农村需要,加强应用文教学。应用文体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作用。

农村中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对他们来说,会写各类应用文就是一种实用本领。

1、从发展农村经济现实来说,要让学生学会写合同、广告词、请示报告,产品说明书、发票、契约等。

2、从民俗礼仪来说,应让学生掌握请柬、祝辞、题词、讣告、悼词、碑文、对联等七种应用文的写作方法。

3、从参与行政管理来说,学生要能写会议记录、计划、总结等。

4、从宣传与民事活动来说,要能写通讯报道、演唱材料、广播稿等。

5、从普法方面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增强了,知法、执法、护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要能写写、答辩状等。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结合农村的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的实用价值。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专业户和重点户,让学生了解某些产品的制作过程,然后再要求他们进行练习试写有关应用文。在指导学生写应用文时,最好能借助实例,着重使学生领会每种应用文的性质、作用,学会每种应用文的格式,掌握习惯用语、术语或专名词,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真正掌握,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为止。

(二)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或乡土教材。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初中的培养目标,加快教材改革步伐。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教材,以填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使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三)结合农村社会调查,进行写作训练指导。调查前,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的基本要求。

1、说,是调查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在调查中应让学生着重把握以下环节:(1)提问(向对方提出要了解的问题);(2)引问(被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可能偏离主题,怎样引导他回到正题来);(3)层递(怎样使提出的问题层层深入地围绕主题发展下去);(4)趣味(采访时注意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使双方都进入角色)。

2、听,着重于“听记”方法的指导。应让学生把握以下几个环节:(1)抓住契机。有的内容很重要,而说话者常作简述,这时就应指导学生抓住时机,让对方进行深入的表达。

(2)以点带面。即由一点想到与此相关的“面”,从而纵观全局。

(3)提纲挈领。对被采访对象的言论进行过滤,分析、归纳、综合,再作记录。

3、读,着重于写作鉴赏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心中有一个“参照物”。

4、写,这是写调查报告重要环节。先讲写作方法,进而“导写”勾划写作系列线,确立专题,划分小组--观察与采访笔记--调查报告--通讯或特写--议论杂感--“采珠”,搜集生动形象、丰富简明的群众口语,借鉴运用--谈整个写作过程。

这种写作训练在课堂内是无法进行直接有效训练的,应借下乡调查之机(每当农村学校放农忙假时,我总借此之际部置学生搜集作文素材,要他们在与农民同劳动、同交谈中,调查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精神面貌的变化,物质生活的提高等状况。如习作(《家乡巨变》、《秋假见闻》),让学生在调查中写,在写中调查;在调查中改,在改中调查。

(四)结合生活进行适应农村特点的语言交际训练。当前,农村文化站(室)大多已经建立,需要大批文艺节目创作和表演人才;村广播室也需要采编人员和播音人员。所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辅导也是必要的。

可确定专题,进行有效的训练。联系农村的实际设立专题:(1)当前农民的心理;(2)当前农民对知识的探索;(3)当前农民对未来的展望和畅想;(4)当前农民的思想动向、农村难点和热点问题等。

可采用下列形式进行训练:(1)复述;(2)讲述故事、事件;(3)发表议论;(4)交谈;(5)即席讲话;(6)演讲;(7)讨论;(8)辩论;(9)说明事物;(10)口头报告。

(五)扭转忽视写字教学的倾向,开设书法课;加强书法训练与小学衔接,迅速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书写能力,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六)组织“采风”及民间文学的搜集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听和记的能力。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623.21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侧重教材教学,侧重知识灌输,忽略了学生实践,导致学生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发挥,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综合性学习,注重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化策略,以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有效开发与利用教材综合学习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体验到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与真实性,对教材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记忆。同时,通过综合性学习,可拓展与延伸课本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想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首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课本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与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转化教材知识,使其对教材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更牢固的记忆。

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这个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布置学习任务:①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一种动物,同时说明喜欢这种动物的原因。(尽量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特点加以阐述)②浏览课文与目录,联系本单元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己的理解来制定一个专题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譬如濒临灭绝的动物或者已灭绝的野生动物等动物专题探究。小组商定活动主题与活动计划。同时注意该活动计划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广泛性,必须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比如从“动物世界”中选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然后进行调查活动,并撰写好相应的调查报告,抑或写份保护动物倡议书等等。另外,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评价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譬如:①对于“动物世界”这一单元,你们是否获得了新的认识?②是否有自己的学习主题?③是否有自己的学习小组与伙伴?④可以说出本单元中的哪些课题及其作者,可以说明课文中哪些动物的具体特点?等。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但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也使学生形成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还为学生创造了实践机会,使其融入社会生活,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调动了参与积极性。再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本文为出发点,阅读作者的其他散文,探究朱自清的写作风格,以便更好地了解作者,理解文本主旨;在学习了《父母的心》一文后,教师要求学生比较中西文化特色等,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积累。

二、有效开发与利用课外综合性学习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有着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既有语文课本及其相关辅助书籍,还有电视媒体、杂志报纸以及互联网等,此外,还有不少课外资源可充分开发与利用,如当地的民俗民情、当地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等,这些都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良好资源,需要教师善于发掘与有效利用。

如学习完 “民俗风情”单元后,教师可利用本地人文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使其调查了解本地的传统风俗或习俗等。例如:在沈从文的《端午日》一文中描绘了湘西的端午习俗,介绍了端午日赛龙舟以及捉鸭子的场面。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同时,由于地区不同,其习俗则不尽相同,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长命锁和驱五毒等习俗,还有挂钟馗像、女儿回娘家、帖午叶符、迎鬼船、悬挂艾草、备牲醴、佩香囊、荡秋千、饮用菖蒲酒、雄黄酒和吃咸蛋等,除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步消失之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与邻近诸国。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进行实践调查,以了解当地的端午节习俗。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与端午节的别称,以及各地的端午节习俗。然后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展开调查访问,如网上浏览各地的端午习俗,向爸妈或亲人等了解当地的端午习俗,进行对比,将所搜集的信息加以整理,撰写探究报告或制作演示文稿。在课堂上,学生可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相互交流。同时,对当地端午习俗的传承等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篇8

前文已简要交代了四川傩戏研究是在党的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艺术学科,它的具体起因也较为有趣和复杂。1981年5月,中央有关部委开展了“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国家文化艺术志书编纂工程,明文规定以我国现行行政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编撰成册。于是,《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卷》由四川文化主管部门筹组编委会及编辑部。1984年3月,经四川省委批准,《中国戏曲志•四川卷》编委会由四川省文化厅厅长杜天文任主任委员,四川省民委主任孙自强、四川省剧协主席李累、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席明真及省文化厅副厅长郝超、严福昌任副主任委员,编辑部主任由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于一担任,负责志书的日常编纂工作,在上级总编委会、编辑部的统一部署下,开展此项国家艺术科研项目。于是,在省编委会的统一部署下,一项规模巨大,参与人员众多的四川戏剧历史与现状的普查工作在全川蓬勃开展起来,对熟知的川剧、灯戏、曲剧、越剧、评剧、汉剧、晋剧等剧种做深入考察。其间,还发现了民间民俗活动中过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戏剧剧种的大量遗存,诸如“鬼脸壳戏”(面具戏)、寿戏、愿戏、阴戏、阳戏、跳坛、庆坛,乃至用于婚嫁的贺戏、丧葬民俗中的丧戏以及流行于藏区不同方言区的多种藏戏剧种。羌族地区亦有释比戏和人们习称的苗端公、彝道士的法事仪式“跳小三”、“踩九碗”及土戏和哭嫁礼仪的“打绕棺”、“守大夜”、“手摆舞”,羌族的“跳沙朗”,藏族的“跳铠甲”(一种祭祀仪式舞)和古老的“祭八腊”、“秧苗戏”、“彩蓬戏”,还有盛行于元宵灯节的“起灯”和“送龙灯归大海”等祭拜仪式戏以及属于佛教的佛坛戏,属于道教的师道戏等。这些戏剧形态样式各异,表演独特,或流行于民族地区,或依附在民间婚丧嫁娶的民俗之中,甚至流行于宗教醮坛活动之中。面对田野调查中发现如此众多样式各异、表演独特的戏剧品种,如何处置,如何称谓,是一个难题。如果像过去一样不予面对,不予研究,一概排斥,显然是不妥当的,不负责任的,也不合乎我们编修《中国戏曲志》的初衷。对这些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做出科学论断,并给以恰当称谓,亦非易事。

面对如此局面,经四川省编委会多次研究,并经领导、专家的鉴定,于是认定这些以酬神求佑、婚丧嫁娶或因民间信仰,为求山寨平安、人寿年丰的戏剧样式,皆应列入“傩戏”范畴,归为“傩戏”剧种,并统称为“四川傩戏”,由此作为一个剧种列入《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之中。剧种名称有了,但田野调查的目的不能停留在“知道了”的层面,还必须对这个剧种的艺术特征、演剧规律等做系统、完整的研究。经过编委会、编辑部的多年研究,并与各地傩戏工作者商讨,同时对已发现的几个较为完整的傩戏剧种进行了梳理和求证后,大家达成一个共识:这些在民间流传的“四川傩戏”是一个庞大的演剧体系。它是在一个完整的仪式程序中,或是祭祀仪式过程中以仪式程序为主线,统领全局的一种演剧艺术。这种演剧样式在外省市和其他一些国家被称为“仪式戏剧”。由此,我们还对已全面调查的几个傩戏剧种如“芦山庆坛”、“梓潼阳戏”、“射箭提阳戏”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剖析。

以“芦山庆坛”为例,《芦山庆坛》整出戏共有“九折”,包括:“开坛”(法师、土地、土地婆开坛仪式)、“放兵”(放兵请神护法、护坛)、“出土地”(全折戏多有各方土地神)、“请神”(法师迎请各路天神莅坛赐福)、“童子请仙娘”(似一丑一旦的民间灯戏)、“出倮倮”(表现一人因征兵入伍哭别家乡亲人)、“出二郎”(二郎神救母故事)、“踩九州”(祈九州方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收兵礼坛”(法事完成仪式)。而且,在演出过程中,依主家意愿,可插演芦山花灯戏或川剧《滚灯》等,还可在“开坛”前、“扎坛”后加演《灵官镇坛》等仪式剧。这“九折”(正坛)剧目既有娱神为主的“请神”等法事仪式,也有娱人为主的“出土地”、“童子请仙娘”、“出二郎”等戏剧故事,而且还有“一折坛一折灯”的演出习俗,在坛事过程中插演花灯戏、川剧剧目乃至民间杂技。“芦山庆坛”就是在一个完整酬神仪式过程中穿插活泼、生动的戏剧演出,既表达人们对神的敬意,又顾及观众娱乐欣赏的需求。这种将法事仪式与戏剧演出进行巧妙的有机组合,正是傩戏与一般戏剧演剧方式的区别所在。又如,绵阳“梓潼阳戏”的整个演出共分两个部分,前半部是请神、祷神的法事仪式,后半部演出“天戏”、“地戏”等剧目。所谓“天戏”,是用造型各异的三十二个提线木偶扮演川主、药王、土主、关公、韩信等天神,所以,全戏有“三十二天戏”之称。“地戏”则由演员扮演钟馗、二郎神等演驱邪、捉鬼的故事,亦称“三十二地戏”。最有特点的是在演《二郎扫荡》一剧时,二郎神在当方土地、主家、主事、主持法师等人的伴随下走下舞台,逐屋、房、猪圈、牛舍“扫除”邪祟,以保主家全家清静、猪羊满圈、人寿年丰。最后,二郎神等一行在锣鼓乐队的伴送下,押着装满“鲁班制造”的“神船”逐入村头河流,意为二郎神等已将恶鬼、邪祟“逐下扬州”,从此地方太平,安居乐业。这出戏形象地再现了先秦时年终“方相氏率百隶逐室驱傩”的情景,演剧方式颇为奇特,历史意义尤为深远。除此,广元“提阳戏”则有一套自己的演出程序。在仪式剧目中,除表现“太白金星”联合“孙悟空”下凡间除祟提妖外,也有“三十二天戏”、“三十二地戏”剧目,同时还规定凡演出必演“三女戏”(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开坛、尾声必演《灵官镇坛》。

不过,四川傩戏具有与其他傩戏共同的宗旨、演出仪程外,尚有自身特殊的演剧特点。如一般傩戏的演出队伍由法师(道士)、艺人(或乐队)组成,而四川的傩戏还有提线木偶参与演出。其中,由法师完成请神、送神的仪式,三十二个提线木偶表演“天戏”,而“地戏”则由端公(艺人)扮演,所以,其演出队伍以法师、艺人、提线木偶等为主要组成部分。此外,它还有“正坛”、“耍坛”之分。“正坛”即按程序演出,“耍坛”即在坛事过程中可以插演川剧、花灯戏等其他戏剧剧种。因此,整个演出具有“既娱神、亦娱人”的社会功能。似这种将严肃、枯燥的法事仪式与有趣、生动的艺术故事扮演以及技术高超的提线木偶表演有机融于一场坛事演出之中的戏剧结构非常特殊。这是历代民间艺人智慧的表现和惊人的艺术创造。通过田野调查,我们对四川傩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搜集了不少戏剧演出本、手抄本。史论方面已出版《四川傩戏志》、《四川少数民族戏剧》、《四川民俗戏剧》(严福昌主编),研究专著有《巴蜀傩戏》(于一著)、《古傩神韵》(于一编著)、《四川目连戏调查研究文集》(杜建华著),还有由台湾《民俗曲艺》丛书和南天书局出版的《梓潼阳田野调查报告》(于一、王康、王文汉合著)、《芦山庆坛田野调查报告》(于一著)、《合江县泓济诀罡密谱》(于一、童祥铭、张松琴合著)、《羌族释比文化探秘》(于一、罗永康等编著)以及《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卷》等。除此,还有不少傩戏、傩文化的研究文论,发表在《中华戏曲》、《戏曲研究》、《四川戏剧》等国家和省市的报刊、杂志上。不过,通过调查也认识到,四川傩戏是一个庞大的艺术复合体,涉及的学科甚多,包括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所以,对傩戏的研究必须顾及各门艺术学科,全面、科学、辩证地分析调查,切忌粗糙、简单论断。这部傩戏剧本选也涉及历史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学科。为使傩戏这门艺术学科更好地发展,研究人员须提高修养和政策水平,以保证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傩戏著作。

二、加强研究,再展古傩风貌

总的来看,目前四川傩戏的研究,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现有成果认真总结、整理,巩固其艺术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了解了四川傩戏确系一门独特的演剧艺术,实是四川文化事业的一大发现。而傩戏又是一个庞大的演出系统,组合情况十分复杂,内容、形式亦良莠并存。故要对已有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整理,不因工作失误致使宝贵成果白白流失。尤其是目前国家正大力倡导对“非遗”文化的搜集、整理,要把对四川傩戏的认识提高到对国家传统文化、国家“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来认识。为此,要继续对四川傩戏进行发掘,加大研究力度。其二,四川是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省,傩戏多分布在雪域高原、深山大川以及不同民族地区和民间民俗文化之中。加之一段时间来,对傩戏、傩文化的研究人们还存有认识障碍,故对其调查、研究仍有较大难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对优秀的古老文化也会提高关注。在我们的深入调查、研究中,要以不怕艰苦、只争朝夕的精神继续进行田野调查,发掘和收录更多傩戏、傩文化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傩戏研究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争取更大成绩。其三,傩戏研究的发展与展望。经过多年社会调查可以看出,四川傩戏剧种众多,艺术特色明显,确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戏剧剧种,其历史可谓悠久漫长。仅以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和青铜巫师形象为例,据文物单位鉴定,其历史距今约有三千八百多年,而傩仪、傩俗已于四千多年前在四川大地上盛行,历史远早于《论语》中“乡人傩”之说千年之久。几千年来,傩俗、傩仪、傩文化一直得到有效传承,是巴蜀大地遗存的文化瑰宝,其在改革开放时期幸获挖掘、发现,确系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艺术成果。

篇9

关键词:民俗文物 ;保护 利用 ;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C28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35-02

我国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自然环境殊异,因而具有丰富的民俗文物资源。长期以来,我们对民俗文物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足,民俗文物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上社会飞速发展,许多民俗文物正趋于消亡和流失。所以,如何理解民俗文物的概念和价值,如何加强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力度,仍是我们博物馆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民俗文物的基本概念

从前,我们对文物分类通常理解为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少数民族文物),较少谈及民俗文物的说法及其存在的事实。即便认识到民俗文物存在的客观事实,也因受民族文物概念的影响,习惯上常常将其等同于民族文物,因此出现理论概念上的认识不足的现象。为此很有必要对民俗文物做一界定。

什么是民俗文物?理解这一概念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文物的问题。

民俗,简言之就是民间的传承文化。即指人们历代相传的播及于社会和集体的,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表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信仰和游艺等等。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陶立燔先生将民俗归纳为四大类。即(1)物质民俗,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交易。(2)社会民俗,包括家族和亲族、村落、各种社会职业集团、人生仪礼、岁时习俗。(3)口承语言民俗,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艺术。(4)精神民俗,包括巫术、宗教、信仰、禁忌、道德、礼仪、民间游艺。[]民俗是反映历史的一面镜子,又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了解历代人民的物质生活、科学文化和精神面貌,了解每个民族的不同性格和特点。《文物保护法》中对文物定下较翔实的规定,其中一项是:“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这一项可作为定义民俗文物的依据。所以,民俗文物是与人们的民俗活动,即民间的生产、生活、文艺、娱乐、风俗、习惯、信仰等民俗事象有关的富有特色的典型器物。因此,民俗文物与历史文物、民族文物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所以,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的重点恐怕在于近现代民俗文物,况且,民俗文物面临消失的危险性较大,应成为重中之重。

二、民俗文物的科学保护

博物馆它们所遵循的方针和承担的义务是一致的,就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这种变化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将是十分剧烈的,因此,民俗文物受到的冲击并面临消亡的危险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博物馆要做好民俗文物保护,必须开展以下几点工作。(1)争取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的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解决专门的经费供博物馆使用。这种经费支持应该长期有续地保持下去。(2)博物馆应该组成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深入民间,调查和征集民俗文物。同时,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让人们懂得民俗文物的内涵和保护的重要性,防止民俗文物的自然的、人为的流失。(3)在具体工作当中,眼光不能只盯在实物的年代是否久远,物品是否精美。民俗文物大都是制作粗糟,好多还在流传和使用,因而,没有多少年份、多么精美可言。好多物品不出几年就再也见不到了,这就需要调查和征集者们具有超前眼光。这一点,老一辈的民俗文物工作者体会最深,他们常常感叹,当年司空见惯,俯拾皆是的器物,如今已难见踪影。(4)在工作中,不应只满足于获得实物材料。因此,要作好文字记录,并写调查报告,与文物一起入库。另外,在调查和征集中应引入影视记录和电脑数码技术,采录民俗文物在民俗活动中的使用情况,丰富民俗文化内容。(5)民俗文物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牵涉到同一个地区,多个民族的民俗文物,所以,博物馆收藏民俗文物,不应只局限于某几个方面或某一个民族。

三、民俗文物的合理利用

新时期,国家对文物工作提出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明确了保护和利用的相互关系。

第一、利用民俗文物可以开展科研工作。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为了获取民俗文物,需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所获取的民俗文物又带有大量的民俗学和民族学信息,因此,博物馆拥有着很多的第一手资料,具备着其他科研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搞出许多科研成果。这种研究工作,不仅会提高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的科研水平,而且对博物馆的收藏、展览、教育等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信息和实物材料,最终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

第二、利用民俗文物可以进行陈列展览。展览是博物馆提供给社会的精神产品,是向大众展示民族文化的最好的方式。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展览应灵活多样,可以就某个民族的全部民俗事象进行陈列,也可以某一特定的民俗事象为题应用多个民族的实物材料进行展览。在具体的展览陈列当中,应尽可能地采用放映电视录象的手段,并邀请该民族群众进行演示,增强视觉效果,活跃展览气氛。因为大多数群众的心理是不仅要知道它为何物,还要知道它怎样产生,如何使用。另外,我们的民俗展览应考虑让观众参与,让观众自己动手,体会其中的艰辛和乐趣。但是,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展览,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商业性的陈列展示,一定要资料翔实,充满文化气息。

第三、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利用还可以考虑进行民俗商品的开发。许多民间工艺技术如今仍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民间调查,发现民间艺人,发挥其技能,仿造工艺作坊,制作原汁原味的民俗工艺品,让观众边参观,边购买,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是我们博物馆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工作任务。博物馆必须根据自己的特性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抢救和保护面临岌岌可危境地的民俗文物,丰富文化宝库,促进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本文就如何上好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 大胆放手,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有了兴趣,就可激发出他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综合性学习集开放性、综合性于一身,正好为学生创设了最佳的语文学习空间。人教版教材中提供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如《成长的烦恼》《寻觅春天的踪迹》《献给母亲的歌》等,均可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自主搜集资料、整合信息。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生对每次学习活动的探究欲望与兴趣,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巧选形式,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能让学生有一定的新鲜感、好奇感。尽量做到让学生全程、全员、全面地参与活动,自主体验、促进发展。

1.开展小组竞赛,加强合作意识

魏书生曾说过:“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所以,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竞赛活动,这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小组合作的意识有极大作用。

2.展示才艺表演,焕发语文魅力

初中生的表现欲较强,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增强自信和勇气,还可加深他们对活动主题的理解记忆,达到知识技能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

3.积极思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还具有好胜好强不服输的性格特点,适时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有助于激发他们潜在的各种能力。

三、重视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强调的是“我愿学,我会学”,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缺少不了课堂的评价。作为参与者与学生学习合作者的教师不要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学生自我u价和相互评价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等。

四、搭建交流平台,共享成果资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对自己已有知识进行调整、提升或重新确立的过程和对新知识不断接受、理解、内化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物化,如将学生的调查报告、平常习作、读书笔记、资料搜集等汇总展示,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真诚倾听、思维碰撞的平台,也为学生的自评、互评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

如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到民间去采风》,教学前,教师可与学生讨论确定将综合性学习的探究重点放在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上。

基本的目标定位为: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意识。

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课余到家乡采风,了解“家乡(霞浦)的民俗文化”。因班上学生来自霞浦不同乡镇,这样做起活动来,一方面学生可以广泛搜集资料,了解霞浦各乡镇的民俗风情;另一方面,在合作交流时,每个学生在心灵上就会有所触动,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地方,增强每个人热爱家乡民俗文化,保护文化物质的意识。

第一环节的主题是“霞浦风采”,要用导游的身份为游客介绍霞浦。我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让主持人将各组搜集的材料一一展示,只见他们有的从交通运输方面,有的从旅游观光方面,有的从风味小吃方面,有的从家乡土特产方面,有的从民俗趣闻方面,有的从文化教育方面,有的从节日习俗方面……看着他们各抒己见的情景,我只笑而不语,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去找寻其中的感悟。

第二环节的主题是”情暖霞浦”。首先以“家乡欢迎您”为话题由各小组自行决定展示成果的形式,看哪一组设计的家乡旅游广告语最有创意,然后由主持人负责将各小组上呈的资料进行筛选加工,以抢答的方式了解“霞浦的民俗风情”,最后各组派代表说一段“祝福霞浦明天更美好”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