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14:0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职教育论文

篇1

1.从实际出发,合理满足学生的需求

(1)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针对办学条件不好的院校,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比如周边的企业,采取校企结合,学生金工实习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

(2)合理的课务安排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全部的理论知识,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响应教改的口号,几乎又是完全忽略了理论的学习,本着实践越多越好的目标,导致理论不扎实,实践也没上去。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把这些知识合理、恰当地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这就要求学校在安排课务时要做到教、学、做三方面的一体化,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优化课程布局,突出专业,并保证全方位发展。

2.提高和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教师是学校的一线工作者,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影响和带动着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

(1)提高教师的技能素质。对专业教师加强技能方面的培训和考核,比如采取进工厂锻炼,师徒结对等方式,不仅能让教师得到实践方面的锻炼,技能的积累,更能让教师了解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最先进的技术及生产设备等,使教师本身向科研实践一体化转变。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可以依托一些培训基地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3)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至今不能摆脱陈旧的教学思想,上课依旧是“填鸭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使教师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点,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4)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对自己缺乏信心,总认为自己学不好,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无形中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理解尊重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要求上进。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重视他们的心理需要,不要求学生惟命是从,允许他们有不同看法,充分发扬民主。另外作为教师本身,应及时补充新的知识,令自己的知识积淀更厚重。高职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高职教师,我们应该认真钻研业务,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自身提高,拓宽知识面,及时充电,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

二、总结

篇2

教师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推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在高职教育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强调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重视引导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强化教师队伍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当前双师型教师在高职教育中所具有的优势已经逐渐体现出来,而高职院校要彰显职业教育特点并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就有必要继续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当做师资队伍建设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有必要引进具有较强技术服务能力以及较大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来推动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对于新进教师,则应当要求具有与自身专业能力相关的企业经历,从而从选拔关来为教师队伍双师素质的提升构建保障;而对于在职教师,高职院校则应当重视培训工作的开展,这种培训可以以校企合作的深化为契机;同时,高职院校有必要吸引一些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从而满足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职院校适应我国发展战略要求的必要途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较高的投入和耗能以及较低的技能与附加值向提升技术含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附加值转变,这对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重要阵地的高职教育需要重视以育人为本,在重视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强调文化育人以及人才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而以社会需求为指导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同时高职院校有必要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引入人才培养过程并对双证书制度进行完善,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高职院校学生在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艺、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来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并使我国在基础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一批用得上且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

三、高职教育推动就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高职教育提升自身促进就业的能力能够让高职院校以及高职学生适应就业性矛盾日益凸显的就业环境。无论是当前社会中的就业形势还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社会就业形势,都具有着严峻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尤其体现为就业矛盾的交叉出现。在产业优化升级以及劳动供大于求的压力下,社会岗位需求与劳动者技能难以匹配形成了就业结构性矛盾,因此,高职教育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面对稳定就业的要求以及就业形势严峻所带来的挑战。作为高职院校,应当在认识到这种就业形势的基础上重视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并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从而对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进行缓解,并培养出能够适应产业升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高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篇3

1.1高职教育到底是姓“高”还是姓“中”

在将高职教育划分为职业教育教育体系开始,又出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模糊界定,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二者之间存在太多的相同点,所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体制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一定意义上来讲,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要比中等职业教育高出一个层次,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理论研究上,还是实际的技能培养方面,都要有一个质的提升。但是实际却完全没有做到,从我国的教育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来看,二者都具有“高素质”和“技能型”的特点,这就在概念上存在模糊性。由于定位不够明确,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二者的专业设置几乎相同,课程体系一样,教学内容出现大量的重复,在实践教学中的实习内容也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根本没有明显的区分度,这严重扰乱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设置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1.2就业面向与岗位没有明显的区分度

由于中职与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过程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导致两者最终产出的成品也极度相似,人才质量包括素质、技能、态度都没有明显的区分度。由此带来中职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没有多少区别,从就业岗位、薪酬、保障等方面也没有多大差别,有时高职生还竞争不过中职生。这样的高职教育对市场的吸引力不会太强,对社会的贡献率也不会太大,甚至没有必要办高职,只要把中职办好办精就可以了。

2我国高职教育的未来走向

2.1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两个对接”

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看,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最近,教育部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具体改革意见“: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据此,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路径中,最关键的就是实现两个对接:一是向上与应用本科或高职本科对接;二是向下与中等职业教育对接。在向上对接中又有两种路径可走:首先是拓展“专升本”空间。第二个关键点就是与中等职业教育对接。

2.2办好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需要“练好内功”

从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看,只有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教育形态,才会有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只有“练好内功”,在内涵建设上打造出自身鲜明的个性特色,才会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发展空间。而这种“个性特色”的标志就是要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明显的区分度,否则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为此,有人将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设定为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性技能型”人才。

2.3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教资源的需求

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期待来看,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的需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全国上下兴起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也越来越高,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良好的、高层次的教育。

3结论

篇4

1.1院校与企业对校企合作机制认识上存在不足

其一,从企业方面来讲,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机制科学性、战略性的定位。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考虑到短期效益,而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导致企业不能看到通过校企合作带来的巨大战略价值,如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等,往往认为通过校企合作获益最大的是高职院校一方以及旅游专业毕业生,这一系列在认识上存在的不足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机制中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促使大量的旅游专业性人才流失,在无形中给企业带来损失。其二,高职院校方在认识上同样存在缺陷,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对校企合作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认识,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把学生能够快速地推上实习就业岗位就是校企合作,最常见的就是将毕业生以放羊式的方式推到旅行社进行实习,这种处于形式上的校企合作机制根本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更不用说实现院校与企业达到双赢的目的。

1.2院校与企业具体合作机制上存在问题

现阶段高职旅游大类专业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缺乏有效的运行模式,大多数校企合作的建立与运行主要靠信誉和关系,而不是从院校自身的利益出发,所以这种模式还处于校企合作的浅层阶段。在这种模式的运行下,企业处于辅助地位,只是简单地出些资金帮助高职院校完成某项培训任务、实习任务。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将旅游市场人才进行科学的定位,盲目地开展课程教学,缺少必要的实践课程,导致大量的人才毕业后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类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从整体上来讲,现阶段校企合作过程中问题重重,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价值。

2高职教育旅游大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1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指导机制

这种形式表现为院校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权威、岗位能手等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为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培养方案提供指导,从而使企业广泛参与专业建设。包括:为高职高专旅游院校提供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方向(岗位或岗位群)、人才规格及数量预测等需求信息,使院校能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对准就业训练学生技能,使人才培养贴近市场,确保学生将来高质量就业。

2.2建立校企“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

学校的科研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也要为学校实习等教学环节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接待服务中来,既弥补了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缺陷,又能培养学生的技能,而企业支付给学生的成本要低于社会用工成本,企业也获得了相应的利益。

2.3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监控机制

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专门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管理,协调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并及时反馈实习期间问题给学校。在每一个实习点都有信息员和学生管理员,当实习中出现问题时,他们及时和指导教师联系,通过与企业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及时处理问题,保证产学合作的效果。

2.4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约束机制

必须构建“契约信用型产学合作教育机制”,通过契约即订立合同的方式固化和连接各方利益,以国家法律作为保证,同时又注意感情投资,与企业的董事长或部门经理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多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人员培训、实习生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3结语

篇5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还要有积极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教育者自身的理论水平提供了帮助,还为加强自身的品质内涵修养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

二、当代高职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高职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本科院校不得已才选择高职院校就读,很多学生内心都有挫败感,对人生感到失落,对于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压力感到很大,认为自己的学历没有本科生高,技能又没有中专生的强,认为就业的困难很大。因此在学习上兴趣不高,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自暴自弃。

(二)同学间的交往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措施的实施,目前很多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是被细心关怀和照顾,一些独生子女中存在不正确的利己做法。而且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原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不同。因此学生在人际交往上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常出现寝室矛盾、同学间关系紧张等等。

(三)爱情问题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恋爱的权利,并且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但是他们青春期刚刚结束,对于爱情的经验并不充足,而且心理不成熟,性格存在缺点,不知道如何去爱,在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当他们遇到感情的问题时就抑郁、低落,甚至有的学生有轻生的念头。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一)完善心理咨询工作

在高校设立心理咨询部门,配备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老师,为有心理困境的学生解答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长期从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如何把握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时效性、专业性。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向高职生传播、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高职生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符合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需要。

(二)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的条件,开设心理学辅导课程,由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高职生掌握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可以为自己排解心理矛盾,调整学习状态。开设心理学课程,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清楚他们真实的内心需要,依此为契机,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心理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优势互补,长足发展。

(三)改善学校校园环境

篇6

【关键词】高职;语文;美感教育;和谐人格

走过20个春秋的语文教学,盘点过去的点点滴滴,感触颇深。从自古文史哲不分家,到今天严格区分文、使、哲专业,由“国文”、“国语”到“语文”,几经沧桑,其变更的几多成功与失败,无法用一句精准的语言概括,但其教育的根本价值“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1]的初衷没有改变。但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却越来越偏离它正常行驶的轨道,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附属品甚至可有可无的一门科目,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高职教学的缺憾之处。诚然,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社会建设急需,但前提是这些人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能够诚实守法。若要做到这些,除了语文教育,还有其他学科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点吗?没有。只有“语文”这一学科才能做到。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决定的。

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交际性和工具性,这种特点就决定了它要承担起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品行的培养和和谐性格的养成教育,也就是美感教教育。美感教育也即是审美教育,它是德育的基础。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在高职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承担起语文教学的情感使命,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生活、喜欢工作、尊重本职和不断创新的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接班人。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重述:高职语文教学应承担起沉重的情感使命,利用教材声情并茂的作品和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和谐性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目前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几类问题

1.定位模糊

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应该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交流和表达能力。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四个层面。教师通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祖国母语和汉字,运用好汉语来表情达意,为将来更好地工作交流奠定基础。

2.忽略语文对人的品质培养作用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强调过“为人生”而写作,他的著名观点是,我以我手写我口,我以我口述我心。可见,言为心声。所以,写作是人生的艺术再现。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当中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件艺术品,还是不同时代不同人的人生故事的集锦,读者或多或少能从中受到启发,学到知识,学会思考。

在第三十个教师节走访北师大时强调:“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由此可知,要想不去掉“中国化”,语文科的开设,是教育的必经之路,语文在大学教学中应是相当重要的。然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对语文学科重视程度都不够,甚至有人幻想把语文课从课程表里去掉,真是无知。中国的教育源于文史哲,百年大计,教育树人离不开语文。怎么想当然说删就删!语文学科不同于网上的一个帖子,故事剪辑中的一个插曲,可有可无。语文教学对中国人情感的培养和精神的塑造意义深远,对学生品质的培养和谐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现代高职教育恰恰忽略了语文对人的品质培养作用。

3.重点不明确

高职语文教学重点应是:知识传递与品质塑造并行,且侧重于品质培养,也就是以“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的以教“做人”为主导的学科教学,而不能只重视实用性,而忽略“语文”本身的德育和美育作用。过去高职院校《应用写作》的普遍开设就是一个例子。现在国家上上下下大力提倡阅读,为什么?还不是缺啥补啥。现在的年轻人,一孩化的娇贵,溺爱的结果,使他们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享乐思想占上风,很多已经被网络腐蚀,宁可不要工作,也不能抛弃手机,成了著名的“低头族”大军,碌碌终日无为,网络伴“我”独行。有谁还愿意静下心来去看书?几乎年青一代,不屑阅读成为一种通病。所以,国家提倡阅读。那么,学校里再不开设语文课,再不重视语文教学,还哪来的书香校园?!故此,高职学校一定重视语文教学,一定要开发好“语文”学科的美感教育课题,使“语文”学科协助“德育”课堂共同承担起塑造和谐人格的教育。

二、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途径

大学,顾名思义是成就大人之学,而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它的作用是隐性和间接的,所以通过语文成就大人之学,它的实施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口号式的、白热化的张扬招眼的。它是通过美感教育地逐渐渗透去培养学生明是非,辨美丑,渐进地使学生自主培养和谐完美的性格,以适应社会建设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感教育,首先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扎实的语文功底。扎实的语文功底包括观察力、阅读力、理解力和表达力,这些能力都会对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日后就业工作产生积极效用。高职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简言之就是“表达和接受”的教学,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表达,包括‘说’和‘写’,接受就是‘听’或‘读。’‘听说’即口头语言,‘读写’即书面语言。”[2]这四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各有特点而又不能互相替代。因此,任何领域与行业都无法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语言是其发展和创新的交流媒介,是其交际的工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所以,探讨人生也就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和学生探讨人生,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要对文学的思想性和学生个体的可塑性有基本认识,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对自己要灌输的每一类知识和每一种思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而收到功半事倍的效果。因此,要想最大程度的利用好语文的美育作用,就必须先对自己进行净化,挖掘每一堂课的文学思想、文学内涵的本质,然后结合学生本身特点和社会实况对学生“为人生”的教育,离开了这一点,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便失去了植根的沃土;语文的德育影响和美育渗透也无从谈起。当学生认识到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启发和引导他们找到人生方向的科目之时,语文才真正发挥其教育功效,从而实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大大超越单纯的字词句等文学知识的认知。

高职语文课是一门综合的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奠定交流和表达的基础。

三、大胆改革创新,力求完善美感传递

如今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时间较少,不可能像中学语文教学那样逐篇讲解,而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以点带面地教学是较为可取的。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阅读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图书馆,引领学生学会自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恰恰是适合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适当增加文学欣赏课,是语文教学传递美感的又一得力方式。高职语文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一些文质兼美的类文章及文学作品或对个别作家作品专讲精雕,从而布置阅读题目(列书目),然后安排出专门时间提问学生自己说出阅读感受和见解主张,鼓励其创新思维,要比教师自说自话效果好得多。但,学生有懒惰心理,有些人如若没有教师设置的约束手段,可能不会去读。所以教师应以适当记入平时成绩考核的方法,以消极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地阅读。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大力鼓舞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思考,要肯定那些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然后带领全班一起去分析,共同感受,理解文中的美的意蕴、真的感动、善的行为,从而使学生内心世界充实、丰富、健康。平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热点文化现象,并及时引入课堂。如莫言的小说《蛙》、《丰乳肥臀》;电视连续剧《甄执》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人物,促进学生更好地辨析是非,欣赏名著、品味真、善和美。

高职语文教师还要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运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感性,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深切体会到语文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气息,从而变枯燥单一的口头分析为生动活泼的双边活动。

高职语文教学应“语”、“文”并重,特别强调加强口头表达训练。以往教学,多重视写作,特别是应用文写作,而忽视口语教学。重视口语教学往往重点在外语课上,而忽略母语课的口语训练。今后高职语文教学应在重视作品欣赏的基础上,加强口语训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机会,抓朗读、概述、复述等训练,开展诸如读书报告、即席说话、口头作文等活动,使学生能自然地交流,得体地推销自己,出口能成章,下笔才有神。

高职语文教师还应抓住一切契机,培养学生记忆品质。譬如,巧用考试,强化学生记忆。现在学生都很懒惰,不愿意背东西。所以,教师就应该以考试为明目,拓宽复习题范围,增加学生记忆内容的量,培养学生的记忆品质。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对于教师而言,不论文韬还是武略,只要能教会学生能背些东西就是好策略。

高职语文教学美感教育的实施与教材的选用关系密切,建议高职大专三年制学生第一二学年前三学期开设《大学语文》,可以选用文学性、趣味性、应用性和时代性较强的教材。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开设《应用写作》,譬如选择:计划、总结和应聘书等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常用的公文,像批复等不常用公文不讲。这样,既能满足学生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又节省了宝贵的语文教学时间。

对于五年高职的学生,建议前三年开设中职语文课,第四学年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并且前三年语文课时量相应加大,一周4节左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风雅蕴籍、文质兼美的作品和富含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文章段落和多方面表现世界之美、人生之美、语言之美的美文,针对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渗透美育,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在情感上给学生以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使学生精神世界获得多方面的、深刻而细腻的营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完美,将语文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使语文教学主动承担起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结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好的高职语文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同一工作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往往是语文成绩较突出者即能说会道,见啥家人说啥话,工作中交流能应对自如。所以高职语文教师应该以提升学生“软实力”为已任,努力学习,倾心钻研,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专业教师培养技术,语文教师培养能力和品质,让从高职学院毕业的健康的人才在中国大地上处处扎根,不断奉献,不间断地自觉去张扬民族精神和人文气质,使他们成为国家建设的最有后力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阅读和写作》第六册第162页,张志公的《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问题》(出自《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篇7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能在学习中形成健康的人格。职教中心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愿意学习,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如果教师一味地刻板说教,强制学生学习,将会适得其反,对教学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会对学习产生正确的心态。这样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脆弱,职教中心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看待。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差生,教师都要“一碗水端平”,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千万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人。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应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所发展。二是既要多肯定学生,也不能滥用表扬。在学习中尊重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但是,一些教师滥用肯定和表扬,不管是什么情况,哪怕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是一味地肯定、表扬,这种做法也是不妥的。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际交往越来越密切,对人团结协作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职教中心的学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人际交往、团结协作能力将直接受到考验。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形成合作意识,端正心态,正视自己,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正确的评价,提高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以便为以后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加强学生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用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与作品、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内涵,进而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并会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影响,从而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内阅读。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大多是经典作品,内涵丰富,代表性强,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范本。教师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讲解,让学生深刻领受文章内涵。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自主阅读、联想与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在学习中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二是课外阅读。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量的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外自己阅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正确指导,比如,给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书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分享学生的阅读体验,等等。通过大量有益的语文课外阅读,学生的眼界宽了,心灵滋润了,道德修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三、注重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审美需要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它与人的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让人分辨美丑、善恶,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说,德育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必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审美教育,一方面依托于教材中大量的美学元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处处体现了美,不管是语言美、结构美,还是情感美、自然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感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品位。另一方面,教师应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更好地影响德育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发展自身的审美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心灵、情操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四、结语

篇8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部分存在缺乏实用性的问题,没有实施市场调研,因此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而且部分高职会计专业很长时间未对课程设置进行改变,已经不适应时展需求。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简单模拟本科教学课程设置,因此忽略了职业能力培养,缺乏高职院校本身的职业教育特点。另外,部分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着重复授课的现象,浪费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

2.教学内容不完整

由于会计制度和规则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完善,部分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相对滞后。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到的教学内容、知识技能在毕业以后就难适应实际工作需要。而且现阶段因为教材出版的要求不高,所以各种会计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很多教材内容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甚至一些教材内容存在关于会计准则制度以及方法方面的异议和差错。

3.教学方法不适当

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的授课过程当中,部分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老师只是运用提问或者解答习题的方式控制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获取会计信息和知识的唯一途径。在教学中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忽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而且,多数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由于繁重的授课任务,教师缺少精力和时间准备多媒体课件,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都很少运用多媒体,无法发挥多媒体在会计教学方法中的作用。

二、高职会计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1.转变高职会计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首先应该正确认识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的职业性特点,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针对企业会计岗位实际需求进行专业技术教育,而不是仅仅停留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其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属于地方类院校,高职会计教育应该服务于当地经济。再次,高职会计教育教学应该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在授课过程中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和思考创造能力。

2.改进高职会计课程设置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高职院校应该以适应社会需求作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完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设置可以参考社会企事业单位会计实际工作需求的知识技术具体要素,针对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地方逐步增删、完善。同时,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要注意不忽略其他人文学科。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会计人才。

3.改革高职会计教学方法

高职会计教学应该突破老套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可以逐渐尝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各种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通常是指由老师为学生引入各种会计实践问题,再引导学生针对案例问题进行主动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总结规律获取知识技能。项目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作为主体,重视让学生参与体验项目全过程,教师把教学任务以项目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按照会计岗位要求及业务流程要求完成会计项目作业,从而收获预期教学效果。

4.完善高职会计教学体系和教学实践

完善高职会计教学体系和教学实践,首先应该重视会计学习的实训。其次,高职会计专业毕业前,学校应该协调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校外会计实务工作锻炼,让学生感受企事业会计业务环境,并且切实动手参与企事业会计实际业务工作,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未来的会计工作熟悉了解并且积累一定经验。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该引进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鼓励缺乏从业经验的教师参与企业工作实践。同时还应该增强对会计专业教师参加校内外实务工作或者科研动态学习培训的支持力度。

三、结语

篇9

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造具有人文特点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体育教学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论,将学生看作是教学实践的主体,通过体育教育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应当以“以人为本”为指导目标,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选择适当的课程,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就需要将学生活动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技能基础选择适当的课程讲授方式,为学生营造具有人文特点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本主义价值观。

2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2.1顺应社会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社会生活的能力,能够对社会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学会怎样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衔接,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坚持进行体育锻炼,最终达到终身体育培养的目的。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体育情感,提高自身的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备先进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高职体育教学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也应当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人文体育的观念。

2.2顺应学科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将学生培养成体魄健康、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不仅需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充分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递和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内化成为人格健全、气质非凡的优秀青年,使学生兼具内在气质和外在体魄。因此,高职体育教育需要将人文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3顺应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传统高职体育教育中一般采取常规模式进行体育教程布置,但是这种课程内容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兴趣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根据常规模式和功利性的体育训练目标设置的教学内容背离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现代体育课程学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体育课程的重点就是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学生在课程选择中享有自,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够设置满足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课程内容,实现学生体育健身、健美娱乐的需求。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要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品质,同时还应当具备完善的人格和极强的创造力。学生的这些需求依靠人文教育辅助体育教育,两者共同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3高职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措施

3.1重视人文教育

目前较多的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忽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只注重对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播,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在体育课程中,往往以教师引导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注重完成教学课时,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变更教学方式,不注重灵活变通,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往往以任务的形式督促学生进行训练,以严厉的教学态度要求学生完成训练目标从而忽视情感教学的作用,也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只会培养出一个个训练机器,而无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充分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发挥体育学科的优势特色,利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与个性差异和性格特色结合起来,明确人文教育的目的,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环境塑造,将课堂变为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3.2增加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

传统教育中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认识都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育体系,体育教育只是对学生体能的训练,人文教育只是人文学科的学习。但实际上人文学科教育只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其精神内涵能够与体育教育相融合,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长期以来,体育教育都缺乏人文教育的滋养,体育学生被公众当作野蛮粗暴的象征。因此,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挖掘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格魅力。现代的高职院校体育教材已经很好地反映了体育教学的时代性和实用性,但是却缺乏了相应的人文因素,要充分挖掘体育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注重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相应的艺术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也可以在体育竞赛中宣传人文精神,增设人文教学选修课,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因素。

3.3强化人文教学环境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采用强制性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知识的灌输和体能训练,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形成不良的性格特点,不利于培养完善的人格。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怎样更好的做事、做人,使其更好的与人相处,更好的进行社会生活。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不仅仅要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进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理性和情感的融合,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在体育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抽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4增加人文教育实践

如果只依靠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往往难以对人文教育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因此,需要将人文教育实施与体育教学实践中,如进行体育动作示范时,不仅教会学生怎样做出正确的动作,还需要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也可以通过回放优秀运动员的竞技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文素质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到祖国给予的自豪和民族责任感的重要性。高职体育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知体育基础知识,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进行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使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人文素质锻炼。

3.5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一般都从专门的体育院校毕业,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十分擅长,但是其对文化、精神等领域往往捉襟见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首先加强对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开展培训活动,加强教师素质评价,通过多种活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4结语

篇10

1.运用系统思维结构性的观点可以看出,高职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结构点。素质教育最早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后逐渐推广到高等教育领域。因此,一方面从人的成长具有延续性特点考虑,高职素质教育是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相互衔接、相互影响,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另一方面,高职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要将持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贯穿其中。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将高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放在一个更大的结构体系中去看待,周全地考虑高职素质教育与其他阶段素质教育的关系。

2.高职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思维主要考察的是事物的整体性特征,从中可以看出高职素质教育,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的类型,始终发挥着自己的社会功用。在高等学历教育中,高职教育被包含在全日制普通专科教育中,区别于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但它在全国近80%的高考录取率中完成了40%以上的任务。“2014年招生计划165032人,理论录取率达到84.75%。本科计划所占百分比为51.78%,比专科计划所占百分比48.22%高出3.5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以高职教育为代表的普通专科在高考录取中已与普通本科教育二分天下,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3.高职素质教育应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要主动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从而表现出动态性的特征。从高职教育的培养过程来看,“2+1”模式已经得到普通认同,即2年的校内学习+1年的企业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高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与培养过程实现无缝对接,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在学生在校的4个学期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动态地调整培养方案。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特点来看,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服务,需要依据不同专业确定不同的培养内容,动态地调整培养目标。

二、自治区高职院校改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重技能轻素质”逐渐转变为“技能与素质并重”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可见,对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素质”二字在2014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首次出现。并不是说我们之前的职业教育不注重素质培养,而是没有将培养学生素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自治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内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事实上,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是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方面,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要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又能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科学思维,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共处、有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适应本地区、本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及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而这恰恰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然结果。因此,需要我们逐渐转变观念,逐步提升高职素质教育的地位,使其与高职专业技能教育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二)调整内容,由过去的“多而繁”逐步做到“少而精”

自治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一直以来始终处于数量高位,但并没有对这些课程进行系统整合的思考,犹如一块块不规则地分布在房间各个角落的积木,不仅没有将它们聚拢在一起的意识,更没有将它们搭建成实用而美观的建筑物的想法。因此,应该将传统的课程多、任务重的局面逐渐扭转过来,将提升学生素质的课程进行系统整合,有计划地将其分成素质核心课程、素质能力课程和素质特色课程三大部分。其中素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应掌握的基础性、知识性的素养,包括“两课”、人文素质课程、语言素质课程、心理素质课程和艺术素质课程等;素质能力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事方面的能力,如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文书写作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等;素质特色课程则立足学生学习的专业,开设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的公共选修课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可开设理财规划方面的课程,动漫设计专业可开设构图设计、美术设计等方面的课程,以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从而将高职素质教育课程由过去的“多而繁”逐渐地转变为“少而精”。

(三)重视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使考核方式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