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6 01:1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篇1

【关键词】女大学生婚恋观;就业;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女大学生是明日社会精英,全社会对他们寄于了厚望,他们的婚恋观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婚恋观是对男女两性之间婚姻关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折射出人的恋爱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目前,在校女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8-22岁之间,他们生理和心理都已经趋于成熟,有了恋爱的需求。本文通过对福州地区四所大专院校的300多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后,发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且这些问题对女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分析

1.恋爱动机不纯。根据调查数据,37.65%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的目的在于心理、生理的正常需要,把恋爱当做享受,并没有考虑结婚;31.25%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是一种体验,是大学阶段必须经过的;16.27%的女大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能恋爱就恋爱,不能恋爱就分手;14.86%的恋爱可以填补在大学期间的生活空白。由此可见,当前,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多种多样,呈现出动机不纯的现状。

2.网恋较为盛行。近年来,网恋比较盛行,对过去较为传统的相识、相亲、相恋的有所改变,《2006 年中国婚恋服务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一千多家网络婚恋网站,还有一些是专门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女生多于男生。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出,79.26%的女大学生正在进行或曾经有过网恋,12.35%的女大学生表示曾经同时有过与多位异性进行网恋,90%网恋的目的在于寻求刺激,填补心中空白,0.4%的女大学生曾经因网恋而发生意外,如怀孕、欺骗等。由此可见,近年来,网恋得到了不少女大学生的垂青,且大有越来越盛行的趋势。

3.择偶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当前,“君子”、“才子”、“财子”成为了女大学生追逐的目标。调查数据显示,有52.3%的女大学生选择“君子”,32.2%的女大学生选择了“财子”,只有15.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才子”。可以看出,受各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当前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把“君子”和“财子”放在了各项择偶标准的前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4.性观念呈现出保守与开放并存的特点。通过对我们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69.31%的男大学生和58.63%的女大学生认为婚前可以有,但是有45.21%的大学生认为应理智对待婚前;31.26%的男大学生和59.32%的女大学生认为婚外是不道德的,应受到良心谴责和法律制裁;74.25%的大学生对性解放等问题持有无所谓的态度;34.68%的大学生认为发生了性关系就一定要结婚。因此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性观念呈现出保守与开放并存的特点。

二、女大学生婚恋观对就业的影响

1.恋爱影响学习,进而影响就业。通过调查得出,85.69%的女大学生正在恋爱或者曾有过恋爱,那些没有恋爱过的女大学生也表示有着比较强烈的恋爱愿望;92.65%的女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学习第一;22.45%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不影响学习;86.26%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会影响到学习;45.36%的女大学生认为可以较好的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但是也有54.64%的女大学生认为不能较好的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女大学生如果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恋爱或娱乐上,必然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甚至造成不愿学习、不想学习、且学习成绩下滑,最终导致就业本领不高,就业实力不强的局面,这就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埋下了障碍。

2.婚恋观影响就业观。2011年11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了“2010年中国城市婚恋观念与方式调查报告”显示:其中7成受访者认为做得好真的不如嫁得好。另外,还有高达4成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对婚外恋持宽容态度,小三不应再被人人喊打。虽然这组数据不是针对女大学生的,但是也容易影响到女大学生的就业观。这和对福州地区四所大专院校女大学生调查显示的数据并无太多差异,即32.2%的女大学生选择了“财子”,这一以物质为主的婚恋观直接导致女大学生选择经济实力较强的男性作为婚姻伴侣,更容易导致女大学生拜金主义的产生,即寻找工资待遇较高的岗位,这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也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压力。因此,这对女大学生来说,不良的婚恋观导致他们错误的婚姻观,错误的婚姻观导致他们产生错误的就业观。

3.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1990 年,国家对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涉及到女大学生就业的目的这一问题时,数据显示,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占比例为69.35%,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占比例55.91%,希望在经济上能够独立的占比例32.46%,维持家庭和自己生活的18.32%,充实自己的12.32%。从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知,女大学生更渴望在社会中体现个人价值,就业的经济型动机较弱,社会性动机和自我价值动机较强,希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反观现在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行为和婚恋观点都会对将来的就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对那些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及时引导,就会使得女大学生不能为将来个人价值和为社会做贡献锻炼才能,更不能最终达成自己的就业目的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婚恋观 调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人们的婚恋观念变化深刻。为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2011年11月,我们自行编制问卷,对苏州科技学院在校学生的婚恋观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和归纳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为苏州科技学院在校本科生,对该校各年级的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47份,回收率89.4%。其中,男、女生人数分别为249人和19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5.7%和44.3%。447位学生中超过60%的大学生谈过恋爱或正在谈恋爱。

(二)结果分析

1、恋爱观:恋爱动机单纯感性,恋爱前景缺乏信心

恋爱动机上,43.4%的人认为“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以共同生活为目的”,认为“恋爱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的有11.3%,选择“以恋爱做跳板,谋求发展”的有7.5%。只是“跟着感觉走,没什么理由”的占37.7%。

恋爱愿景上,只有很少大学生认为自己和恋人的感情一定会有结果,“看好校园爱情,最后能够组建婚姻家庭”为11.7%。45.9%的同学认为只要两个人感情好还可以继续下去。

2、择偶观:男生重外貌品行,女生“裸婚”难以接受

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择偶的首要因素是外貌、其次是性格、收入、人品,地域在择偶条件中排末尾。统计结果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最看重配偶的受教育程度,其余依次是人品、外貌、收入,年龄因素女生最不看重。男生统计排序依次为外貌、性格、人品、收入、发展前景、年龄,地域差异排末尾。

在指向婚嫁条件的选项中,女生的选择值得关注。仅9%的女生接受“裸婚”,42.1%愿意“双方共同奋斗,贷款购房”,27%“希望配偶提供住房,负担轻一点”。

3、观:婚前能接受,婚外难容忍

在“如果有爱情,您认为恋爱中的双方可以发生吗?”的选项中,选择“当然可以”的占8.7%;选择“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49.4%,选择“无所谓,爱与性完全是两码事”的占18.8%,选择“不可以,这是不道德的”占22.9%。

对于婚外的态度,87.2%的学生选择“不道德、应坚决反对”。对于配偶发生婚外,选择“难以接受,但仍希望对方回心转意”的占18.4%,选择“无可挽回”的比例占39%。

4、婚姻家庭观:经济基础不可或缺,婚恋宽容度在提升

结婚时间的选择,7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在毕业后工作几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再结婚;体现婚姻忠诚度的选题中,39.1%的同学态度谨慎,认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能马虎”。选择“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好了可以继续合作,关系不好则可以解除合约”占31.1%。若配偶出现了婚外恋,42%的被调查者选择“与配偶真诚交流,共同度过危机”;37%选择离婚。

二、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前背景下,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

(一)社会原因

1、严峻的社会婚姻问题冲击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2009年中国有246.8万对夫妻离婚,比上年增长了8.8%。2010年第三季度我国有7791911对夫妻办理了结婚登记,另有1310377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平均每天有4800多对夫妻离婚,74%的夫妻结合不到一年。2009年我国7.2%夫妇相识不足3个月。[1]不婚潮也在愈演愈烈,据《新周刊》328期(2010年)统计,在北京、上海有30%的适婚青年选择单身,深圳目前正生活着20万28岁以上的未婚女白领。中国传统的婚恋伦理价值观念受到剧烈冲击。

2、功利的择偶观念混淆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2010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中反映出“男性无房结婚免谈”、“对象职业首选公务员”、婚前财产公证、婚后家庭消费AA制等新的婚恋问题。目前最火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里的女嘉宾“宁可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要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欢笑”一语惊人。外经贸大学教授梁蓓的言论:“我觉得80后男孩子如果买不起房子,80后的女孩子可以嫁给40岁的 。80后的男人如果有条件了,到40岁再娶20岁的女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样争论激烈,这些都成为了当今婚恋观念功利契约主义盛行的缩影。

(二)家庭和学校方面

1、失当的家庭教育误导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据杭州市一项调查显示,34.6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有可无或没必要,33.20%的家长持“无师自通论”,12.01%的家长持“诱发论”,5%的家长持“封闭保险论”,还有7.33%的家长认为“和孩子谈性,羞于启齿。[2]而在美国家庭,性和婚姻都是轻松话题,早在2002年,根据美国Kaiser家庭基金会对年龄在15岁至17岁的青少年的调查,有41%的青少年曾跟他们的父母谈过在什么时候可以发生;43%的青少年曾跟父母谈起怎样与男友或女友谈有关性健康的问题;52%的青少年与父母谈过。有93%的美国父母赞成对孩子进行全面的爱情婚姻伦理教育。[3]

2、失位的学校教育忽视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各类媒体是大学生获得婚恋知识最主要的来源,其次是朋友和同伴,第三位是学校,第四位是家庭。有关婚姻和家庭生活教育的内容在各类学校教育别罕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还没有专门培养性教育师资的院系,多由生物课、体育课、政治课教师、大学辅导员或校医兼任。婚恋教育涉及生理、心理、伦理、社会学等各方面知识,兼任教师的专业素质一般很难胜任。婚恋教育师资的缺乏已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

三、改进意见

(一)社会教育

一是净化和丰富大众传媒出版物。开设青春期性教育的银屏节目和专题网站,出版有关婚恋知识的翻译书籍与科普书籍等,合理把握电视相亲的尺度和导向。二是提升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度。大学生是最庞大的“追星”群体,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成为大学生盲目效仿的对象,新闻单位要加大对公众私人生活曝光和猎奇的审查力度,还原常态的社会婚恋氛围。三是广泛开展多方参与的各类婚恋教育和宣传活动。定期普及婚恋及性知识,关注大学生假期生活,充实他们的校外生活,避免受不良社会习俗的侵染。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方面一是要积极“充电”,与时俱进。家长要注意弥补新的婚恋思潮及性知识理论方面空白,避免不懂装懂,能够胜任教育职责。二是要平等民主,和谐交流。避免动辄以批评、惩罚代替教育,将恋爱和性问题看作大逆不道,粗涉,引起孩子对立情绪,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三是要以身示范,言行合一。家长以身作则,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婚姻氛围,提升家庭幸福指数。避免本身存在的混乱,婚姻危机等。四是要摒弃“应试”,合理疏导。中国家长常以学习压力压服孩子,家庭教育应正视该年龄段子女爱的需要,给予合理的导向教育。五是要话题新鲜,喜闻乐见,避免套话空话。

(三)学校教育

一是要开设正规的课程。课堂教学是婚恋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授课时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年级,采取多种形式,在既严肃又活泼的气氛下进行教育。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心理咨询。通过开展性心理学、性伦理学、男女交往礼仪、恋爱婚姻等主题的学术讲座,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婚恋知识。当前高校均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一对一咨询具有保护隐私,坦诚交流和平等对话的特点,效果最为直接和明显。三是重视女生教育。当两性关系中女方撤去最后一道防线时,性的诱惑就更加无法抵挡。女生是两性关系中的弱势群体,作为性关系中被动的一方,女生面对对方提出要求时往往不知所措,因为“害怕对方因此不爱自己”、“对方在考验自己是否真心相爱”、“爱他就给他”等理由而屈从。女生教育一方面要整合校内师资,组织校医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文社科类、生物学类等学科专业的教师,开设专门的女生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要邀请校外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提高女生审慎判断的行为能力、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对自身命运的把握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R].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mca.省略/article/zwgk/mzyw/201006/20100600080798.shtml?2

[2]高亚兵,骆伯巍,叶丽红. 中小学生家庭性教育现状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194

篇3

【关键词】价值观念 价值 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因此,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现状,运用基本理论,特别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基础理论

(一)价值

价值,英语是Value,德语是Wert。在不同的语种中,“价值”一词的含义虽不完全相同,但大体上都是指有用的用途及积极意义、重要性或人对有用物的估价与评价。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因此,价值的本质是指价值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

(二)价值观念

人们价值体系不是由价值构成的,而是由价值观念构成的。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活动之所以有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不仅能“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尺度衡量对象”。其中,人生价值观念是整个价值观念的核心。

二、现状研究

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现状,是整个大学生价值观念研究的载体,是对大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的出发点。据此,笔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研究,可以把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在政治价值观念上表现为:积极、务实的政治价值取向与政治选择的功利化、政治心态的幼稚和不成熟并存。

(二)在道德价值观念上表现为:较高的道德认知与弱化的道德践行共存,在道德选择和评价上存在着矛盾和困惑。

(三)在职业价值观念表现为:追求发展,崇尚创造的职业价值观念与急功利的求职心理共存。

(四)在婚恋的价值观念上表现为:独立平等的婚恋价值观念与弱化的责任感共存。

(五)在消费价值观念上表现为:追求时尚、积极消费的价值观念与消费心理不成熟共存。

(六) 在人生价值观念上表现为:讲求奉献社会与关注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共存。

三、原因分析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可以从中发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所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些问题的所产生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合理化教育。

(一)全球化浪潮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西方人本主义、生态文化理论、人权理论等思想理论逐渐渗透到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中西方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冲击。当代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可能会在价值观念的选择中迷失自己。部分大学生只顾接受新的价值观,对传统的价值观保持排斥的态度。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潮在当代大学生中盛行,一部分大学生眼里只有金钱,不顾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观念,个人利益至上,导致集体主义观念在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中的缺失。

(二)家庭教育的缺乏导致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缺失

家庭是人最初的生活环境,它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父母作为人的启蒙老师,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现代社会,很多家庭中父母都忙于工作,闲暇时也主要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发展是不太重视的。一些家长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权钱交易,当代大学生实用主义,功利思想兴起也颇受其影响。

(三)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未能发挥出作用

“应试教育”历来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老师常常把教学和科研放在首位,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角落。老师们“重成绩,轻德育”的情况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虽然,素质教育中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全面发展”的口号到最后往往沦为空话。德育教育的不到位也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当代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普遍处于17-22岁的心理不成熟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被迷惑。当代大学生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容易滋长自我意识,价值观表现为不稳定性。另外,大学生普遍都处于上学阶段,对于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尚未形成系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往往会忽视社会实践,光有理论知识,凭自己的感觉行事。

四、策略选择

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所存在的现状和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冷静的分析评判,从而探索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合理化对策。

(1)优化价值观教育的环境,为价值观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2)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努力探索价值观教育的新形式。

(3)拓展价值观教育内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

(4)突出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巩固、深化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成果。

【参考资料】

[1]吴夏,郑启龙. 大学生政治关注度调查报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 .

篇4

【关键词】日租房;90后;恋爱观;思想政治工作

如今,在许多高校的校园中以及周边随处可见张贴的各种日租房小广告。小广告上标注了日租房的地点、设施条件、各时间段价格、“拎包入住”等。日租房的名称也颇具诱惑力——“温馨家园”、“快乐小屋”、“浪漫之约”,等等——一系列充满玫瑰甚至暧昧色彩的字眼。

根据胡建军调查发现,超过四成的大学生知道日租房现象;有13.4%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日租房的经历;认为周围同学有日租房行为的达21.6%;有20.2%的学生对日租房行为表示赞成;11.6%的学生表示反对;43.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调查还发现,大学生日租房用途较广泛,其中恋人约会所占比例最大,占42.1%,同学聚会占20.8%,学习考研占17.7%,开展班团活动占10.1%,其他占9.1% 而王科军等人的调查表明,用来做异地情侣“团聚”的地方,这种情况在日租房中大概占50%以上;学校恋人们共度周末、节假日的“好去处”,大概占20%;同学周末聚会或者生日聚会,大概占20%;用于安置来访同学、考前临时抱佛脚等,大概占10%左右。鉴于他们调查所选择样本的不同,其结果有所差异,但是大学生恋爱、约会是日租房最主要的用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此外,笔者在学生工作实际中发现,还存在其他因素,如大学生为方便社会兼职或看球赛、上网、打牌等娱乐的需要;与舍友关系不融洽,在外租房回避与同学的矛盾;学生公寓条件不理想,在外租房,享受个人空间等情况,大学生也会选择日租房(但这些情况在日租房中所占比例很少)。特别是2004-2007年连续下发了3个文件,要求严格大学生租房问题的管理,但是大多数高校出于安全考虑,基本是杜绝大学生在校外租房,于是不少学生就通过日租房来与学校老师“打游击”。

大学生日租房已不是个案,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日租房问题对大学生思政与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道德观,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发展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带来了很大挑战,已成为一项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从当前大学校园的主体——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的视角对日租房问题进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90大学生恋爱观概况

90后大学生已成为校园主体。90后不仅仅是年龄上的界定,更是社会学或文化学意义上的定位,它代表的是某些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其群体内部也千差万别。90后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物质、精神生活的相对充裕而出生、成长的;许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有加;他们也是伴随着快餐、流行歌曲、享乐文化以及互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而长大的。相比于80后、70后来说,90后开放大胆、主动性强,更加注重个性、自由。但是,也相对自我主义、个人主义一些,所以,社会往往给他们贴上自我、另类、非主流、前卫甚至“脑残”等标签。

当带有这样特质的一群90后从中小学应试管理的压力棒下脱身出来,远离家长的约束,步入大学校园后,所面对的大学生活、学习方式又与中学有着很大区别,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所以,他们一下子被抛入“我的青春我作主”的境况。此时,他们的恋爱问题就愈加彰显出来,除了一部分学生自我管理、控制能力较强,较好处理恋爱问题外,大多数90后由于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考虑问题的片面性、眼前性,他们的恋爱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少大学生“跟着感觉走”,崇尚个性“自由”,性观念日益开放,将人生的意义定位为追求生理需要、感官刺激,“传统的‘从一而终’、‘观’等观念已被很多大学生笑话为落伍”。

何为恋爱观?概括而言,即一个人对于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观点以及在婚恋实际行动中所持的价值取向。

(一)90后大学生恋爱观表现

1. 恋爱观念:主动性、开放性、自我性更强

90后大学生对爱情的追求更加主动、强烈,更加注重自我感受。他们在恋爱、性等方面观念更加解放、开放、超前,渴望提前享受“二人世界”卿卿我我的甜蜜。

他们的恋爱现象更加普遍,更为公开、“高调”、自主、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的状况。在他们看来,爱情不需要太多理由——“因为爱,所以爱”。据一项网上调查,甚至许多人的初恋年龄都在初一初二。

2. 恋爱动机:五花八门,相对功利

90后恋爱动机形形、五花八门,既有为了追求纯真、美好未来与幸福生活,爱情,“情投意合”、“比翼双飞”,相互关爱,不怕牺牲自己的恋爱;又有“为了消除寂寞而恋爱;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恋爱;为了功利性、现实性目的而恋爱;为了满足虚荣心而恋爱;为了满足性的需求而恋爱”等情况。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受过什么苦,乐于享受,往往希望找到一个条件好的恋爱对象,现在非常流行的择偶目标“高富帅”、“白富美”就是其婚恋观形象的写照。

3. 恋爱行为:重过程轻结果,注重当下感受

不少大学生中恋爱中重过程、重体会、重“感觉”、重“眼缘”,轻结局、轻责任,他们对恋爱常常抱“没有什么大不了”态度,比较贪图两个人在一起的快乐,对其他方面考虑甚少、甚浅。往往注重恋爱的过程,轻视结果,把爱情与婚姻形而上地分开看待,将二者脱节,似乎爱情与婚姻是泾渭分明的两码事,“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婚恋的责任意识淡薄。甚至不少90后将恋爱异化为时尚攀比,用恋爱来证明自己所谓的“能力”、“魅力”。

4. 恋爱方式:形式化、表面化、快餐化较明显

90后大学生恋爱时往往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追求快餐化、短平快。大捧的鲜花似乎比真诚的感情更能吸引他们的关注;立竿见影似乎比好事多磨更能博得他们的心动。有的人甚至将恋爱娱乐化、“拒绝崇高”,存有一定的游戏人生的心理。至于真正的恋爱、婚姻意味着什么?双方要承担哪些责任?他们就缺乏较深层次的思考与行动了。他们只是沉溺于“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的爱情神话,至于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后的生活到底怎样的幸福、怎样经营,他们则无从考虑。一项国家“十一五”项目课题的调查报告显示:有60%左右的大学生持性解放的观念,70%以上学生对婚前及未婚同居等行为持宽容态度;14.4%的未婚在校大学生承认有过;有过的学生中,有25%以上的学生都经历过意外妊娠,不成熟、不负责的恋爱以及发生的行为无疑会给双方特别是女方带来很大的身心伤害。

5. 恋爱心理:相对滞后、不成熟

90后大学生正成为社会一个越来越凸显的群体,他们急于“登上时代的舞台”,急于适应社会,“青年文化的一个普遍特征——成人生活方式的预演”,90后大学生的恋爱有一种宣告自我成熟、长大成人的“预演”的意蕴。但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存在一定的脱节,他们心理往往还没有足够成熟到可以妥善面对和处理恋爱乃至恋爱的结果——婚姻问题的程度。

(二)90大学生恋爱观形成原因分析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婚恋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的大学早已不是遗世独立的“象牙塔”,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与文化冲击大学校园,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享乐主义”等不良取向有所泛滥。传统德道逐渐淡化,网络及各种媒体上呈现的恋爱价值观念也渗透着90后,爱情电影、言情小说、流行歌曲等在消解着传统恋爱观,正不知不觉地重塑着他们新的恋爱观。同时,大学生有时追求新奇、虚幻飘渺的感觉,选择网恋,网友会面,“最佳”场所便是日租房了。此外,大学校园周边的一些居民出于有利可图的“商机”考虑,将大学生当做“摇钱树”,纷纷开辟日租房,更是为大学生日租房提供了市场。

2. 大学生的身心特征

90后独生子女较多,从小娇生惯养,包容心、责任心不强,注重享受爱的“权利”,但对爱的“责任”、“义务”履行的不够。90后大学生处在后青春期,青春期所具备的一些特征在其身上还会有所延续。其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对异性存在较强的好奇心理,对情感、性的渴求乃至冲动比较强烈;社会阅历、人生经验较缺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够成熟;大学的学习压力相对中学比较轻松,离开了家人、老师全天候式的监督、管理,加之离家较远,一下子轻松、自由起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精神和情感出现一定空虚,这些都导致90后大学生对异性、恋爱产生了一定依赖心理,“以恋补虚”。也有大学生抱着证明自己的“魅力”的虚荣心理,认为大学不恋爱就是枉来一场,甚至认为恋爱越是“多踩几只船”,越是有“能力”。

3. 相关手段的滞后

一直以来,学校、家长对大学生婚恋、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引导和管理相比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严重滞后。大多数大学生对婚恋、性等的认识也是零零散散,主要通过影视、网络、报刊等各种途径“道听途说”进行科普启蒙,正规的、系统的引导不多。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升学的压力解除了,家长、学校、社会对大学生恋爱的容忍度、包容度越来越宽,并且按照相关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大学生的恋爱之风愈吹愈烈,但对他们相关指导、管理却没有及时跟进,不少大学生婚恋观出现偏差,爱情、婚恋方面的责任意识不强,恋爱与学习、生活、事业的关系处理不好,影响成长发展,有的甚至酿成情感纠纷和悲剧。

二、大学生日租房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日租房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可以锻炼提升租房者的独立性、自主性、担当意识;可以为他们向成人生活(社会化生活)的过渡提供一种“预演”;也“弥补了学校后勤的缺陷,为学校提供方便”。但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日租房所带来的问题和负面影响更多、更大。

(一)不利于学校的思政管理

日租房使大学生租房期间脱离了学校与老师的管理和监督,出现管理上的“空白”,容易引发各种事故。90后年轻人一般比较贪玩,自律性不是很强,租房在外,无人督促,他们容易形成懒散心理,学习进取心减弱,迟到、早退、逃课等。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外日租房更易沾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恶习乃至因不良环境的“染缸效应”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安全、卫生等问题等不到保障

由于租房人员复杂,流动性大,日租房的床褥、洗漱、洁具等用品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日租房的门锁钥匙多人转手,易造成物品失窃;许多日租房都不具备出租资质,没有到官方登记备案,管理不规范,出现问题往往难以维权,变成“吃哑巴亏”;甚至有些日租房由违建或者危房改造来的,房屋建筑的安全性缺乏保证;不少日租房位于“城中村”,居住环境不佳,所住人员复杂,不法分子侵害租房者的行为或者出现事故的概率要远大于住在校内学生公寓。

(三)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

人是交往性、社会性的存在,特别是90后大学生,其“三观”还未定型,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若隔三差五地去日租房“浪漫”,脱离了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实际氛围,缺乏与同学的交往、沟通,造成人际关系淡漠,这将不利于他们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观念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租房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生活场所不断从学校到日租房之间来换,用会导致他三心二意、心有旁骛,难以静下心来学习、工作,这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发展。

(四)易形成畸形的恋爱观

日租房现象冲击甚至颠覆着大学生的婚恋观、价值观、道德观。租房者易产生与加剧及时行乐、纵望、游戏人生、游戏爱情、性自由性解放、“拒绝崇高”、无所谓、无所惧等不良思想,导致他们在恋爱问题上的庸俗化、随意化、片面化,此时的一些问题若处理不好,“为情所困、为情所伤”,甚至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留下“后遗症”、心理留下“阴影”,并且他们的行为还会为其他学生树立“负面榜样”。特别是因同居怀孕采取人流措施对女生可能带来更大的身心伤害。

三、大学生日租房问题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追求学业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时期,却不是解决终身大事的最佳时期。面对情感的冲动和相恋相爱的渴望,当代大学生应该善于用理智把握感性的风帆,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习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努力培养自己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爱情之舟最终驶向成功和幸福的彼岸。”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

大多数学生是为了方便恋爱而在外日租房的,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两课”教师、学生干部等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分清爱情的本质是什么,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婚姻、恋爱与人生等的关系,处理好恋爱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要树立积极的理性恋爱观,端正恋爱态度,培育恋爱心理,规范恋爱行为。小谋者谋其利,中谋者谋其器,大谋者谋其义,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恋爱观,恋爱观又影响着人生观、价值观。要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爱情意味着责任担当,其核心要素在于彼此的忠诚、包容、信任、奉献乃至牺牲。纯洁的爱情是双方的志同道合,相互促进,相濡以沫,共同追求美好理想、创造幸福生活。恋爱充满激情,但不能以激情代替理智,要将爱情升华,将恋爱的热情、激情升华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更好地学习、工作;恋爱是两个人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恋爱中双方也要遵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做到自尊自爱,加强安全意识,学会识别、分辨真假爱情,保护自我,远离各种伤害与犯罪。

(二)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加强宿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不少高校的学生住宿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宿舍、食堂等条件与学生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了减少日租房现象,需要以人为本,进一步改善学生住宿、生活条件,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若学生宿舍的电视、网络、空调、洗浴等设施配备到位,食堂饭菜的质量跟得上,学生明白在学校住宿比在外日租更经济、更方便、更舒适时,他们自然会减少日租房行为。

宿舍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引导、陶冶等重要功能。文化育人往往比管理、制度育人的效果更深刻、更长远,要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文体活动等营造温馨和谐的寝室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租房大学生体会到在校住宿,自己有一种融入集体的“家”的主人翁感觉;而在外日租,则有被抛弃的、“孤立人”的感觉,这样他们自然会更乐意住在校内。只有当大学生带着寝室文化、校园文化的DNA走向社会时,才能进一步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三)开设生理卫生课程,加强恋爱课程、性健康课程

受传统文化观念与应试管理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恋爱观、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引导基本处于“自发状态”。许多学生都是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渠道或通过“实践”来摸索恋爱、性知识等问题,而通过正规课程、专题讲座加以指导则寥寥无几。

高校学生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注年轻人恋爱等方面的相关需求,进一步加强恋爱观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恋爱心理,减少因该方面 引导的缺失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目前社会上的“剩男剩女”问题虽然与媒体炒作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他们的恋爱观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可以根据男女生不同的实际,开设(必要时可分开开设)生理卫生、心理健康、恋爱心理学、性道德性健康等方面的课程、讲座及心理咨询等,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恋爱,勇敢面对挫折。

(四)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建立健全租房审批、检查、惩戒制度

针对日租房问题要加强管理,建立宿舍检查制度、租房惩戒制度等,必要时可以把在外租房与操行考评挂钩,减除租房者日常评优资格。规范租房管理程序,完善校外租住申请审批手续,杜绝学生夜不归宿、在外日租“打游击”等情况。对于特殊情况需在外租住的,要登记备案,并联系房东、学生家长签订相关协议和承诺书,做好安全预案。

(五)校内外齐抓共管,建立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机制

以上是从学校的角度开展的工作,但是要解决日租房问题,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要与校外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净化校园周边日租房环境。

联合公安、卫生、房管、工商、街道、社区等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治安综合整治,对于房屋不符合出租条件的,卫生、安全等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予以处置与整顿。对诱导大学生涉足成长不利环境如游戏厅、网吧乃至场所的“黑租户”依法打击、取缔。对日租房情况在公安机关进行备案,相关部门定期检查。可以参照网吧上网身份证实名登记制度,建立日租房实名登记制,租房者信息必须强制登记到联网的管理系统,以便核查、监管。学校、公安、卫生、街道等相关部门与房东建立定期走访或沟通渠道,了解日租房相关情况,加强对租房大学生的有效管理。

大学生日租房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服务与社会环境的原因;不仅涉及大学生恋爱观问题,也涉及到其他多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恋爱观、安全观、人生价值观,规避日租房的不利影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建军.关于大学生“日租房”现象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2] 许传新.大学生日租房现象透视[J].当代青年研究, 2007(4).

[3] 孙琼如.天使在堕落?——对女大学生被包养现象的社会学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5).

[4] 杨晏清.当代大学生恋爱目的多元化分析[J].学理论, 2010(22).

[5] 刘礼明.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探讨[J].青年研究,2000 (10).

[6] 胡建军.关于大学生“日租房”现象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篇5

【关键词】 营养科学;慢性病;传染病;精神卫生;知识;行为;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812-03

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健康知识和行为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并对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保持和增进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完成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为了解柳州市大学生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行为现状,为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笔者于2006年3月进行了该项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柳州市4所院校(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工学院)的2005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按文、理科分层,从4所学校随机抽取10个系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 000份调查问卷,剔除不合格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906份,有效率为95.31%。其中理科生1 331名,文科生575名;平均年龄(21.02±1.32)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遵循社会学问卷制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自制调查问卷,在专家审阅和预调查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后用于正式调查。为保证调查的信度和效度,所有调查组成员都参加了该项目的培训。调查时,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各调查项目现场逐项解释后,由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自编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1)健康概念;(2)营养知识;(3)慢性病知识;(4)传染病知识;(5)健康行为;(6)心理行为状态。吸烟和饮酒的定义采用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全国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方案中的定义[1]。

1.2.2 统计学分析 调查数据输入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健康概念的理解 柳州市大学生健康概念的知晓率为83.94%,文、理科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营养知识 能正确说出人体所需要的六大营养素的学生最少,仅为33.05%;能正确回答食物多样化、营养合理化有益健康的学生最多,达到90.14%。见表1。

2.3 慢性病知识 52.15%的学生知道心脑血管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疾病,但知道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与性格有关的学生只有39.56%。见表2。

2.4 传染病知识 有77.02%的学生知道发生时,戴安全套可预防性病的传播;74.45%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但超过50%的大学生却不知晓乙肝主要传播途径;有43.60%学生不知道肺结核病是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只有49.00%的学生了解肺结核病主要的传播途径。见表3。

2.5 健康行为情况 63.27%的学生能每天按时吃早餐,大部分学生不吸烟、很少或从不酗酒,常食用奶及奶制品的学生仅为45.2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只有47.64%,能在23:00之前睡觉的只有33.11%。见表4。

2.6 心理行为状况 85.52%的学生认为能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但仍有64.59%的学生总觉得学校的活动没什么意思。见表5。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柳州市大学生对健康概念有较全面的理解,且文、理科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吴秀琴等[2]的调查相似,说明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健康知识与行为却不容乐观。调查发现,柳州市大学生健康知识方面的正确率普遍不高,如能正确回答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结构的学生为39.03%,低于孙翔云等[3]的调查结果;对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生与性格、吸烟、食盐量因素有关,正确率较低;超过1/3的学生对肿瘤的认知是错误的;大部分学生在对性病、艾滋病的预防和疫苗接种方面有了解,却有超过50%的大学生对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血液和性、肺结核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等不知晓,更谈不上如何做好预防工作。大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导致大学生休学辍学率居高不下[4-5],已成为大学生求学、就业甚至婚恋的主要影响因素。合理营养有利于增进健康,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延缓衰老[6],加强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教育势在必行。提高大学生对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基本常识的认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生命质量。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能不吸烟、很少或从不酗酒,优于叶蔚云等[7]的调查结果。但仍有超过1/3的学生不按时吃早餐,早餐的质量与行为一直是大学生未能解决好的问题[8-11],且熬夜、少参加体育锻炼、长时间上网、不常食用奶及奶制品等不良生活习惯的的学生超过50%,提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干预任重道远。大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由于心理障碍休学、退学、自杀、他杀等事件在大学生中时有发生,成为困扰学校、家庭和学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该市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较好,与吴扬[12]的调查相似。

通过对文理科大学生的比较发现,文科生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心理状态优于理科生(P值均<0.01),可能的原因是文科生阅读范围较广,涉及的知识更多。超过1/3的理科生认为自己在陌生人面前容易害羞,且不容易被人理解,并感觉学校的活动没意思,可能与理科生偏重于对自然学科的学习,对人文学科的知识不足,不善于与人沟通,兴趣不广泛有关,说明学校应侧重于对学生自信心和人际沟通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潜能。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掌握生活和工作技能的重要场所,是教育和健康计划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因此,学校应发挥其教育方面的优势,针对大学生的求知特点和对健康的需求,做好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 李鲁,冯学山,李宁秀同,等.社会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136.

[2] 吴秀琴,许红峰,陈华,等.大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的调查分析.体育科学研究,2003,7(6):90-92.

[3] 孙翔云,王运良.大学生健康教育状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22 (6):442-444.

[4] 李克夏.苏州大学1996~2000年学生辍学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52-354.

[5] 刘楠,李红.江西农业大学1998~2002年学生辍学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388-389.

[6] 赵法仍,主编.营养百科.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3:11.

[7] 叶蔚云,高永清,尹章汉,等.广州市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47-848.

[8] 王素芳,高永清,宋玉梅,等.安徽医科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01-402.

[9] 刘春霞,王汝芬.1 073名大学生饮食行为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30.

[10]孙杰,尹俊水.早餐质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1994,15(6):447.

[11]柯雪琴,杨敏.学生早餐质量对血糖水平的影响.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7,31(4):218-219.

篇6

“孝”的现代困境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何在现代社会这种美德却变得若隐若现,甚至被视而不见?窃以为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中华文明是以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为主的,农耕文明的稳滞性与传承性决定了先人对于耕作经验的权威性。农业生产中日积月累而成的生产经验,对于收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信息不发达的上古时代,后人都是从先人处获得了春种秋收以及季节变化的知识,故先人的言行对于后人教益非常之大。甚至在今天的一些农村中,那些有经验的老农的威望也是非常高的。这种“出于对劳动经验的崇拜的祖先崇拜”,一定程度而言是后来儒家思想中的“孝弟”经济基础及思想的根基。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我国古代的“孝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长辈的绝对权威结合在一起的。传统的“孝”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层是孝的层面,即孔子所说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另一个层面则是“敬”以及相应衍生的“顺”,所以有“父死,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所以要“为尊者讳”;所以要即使“父攘人羊”“子为父隐”也是一种“直”;以及从此而生发出“君臣”观。甚至到了后来成了极端缺乏人道精神的《二十四孝》。现代以来,西方启蒙思想的涌入,“五・四”运动将传统文化的皮剥了个干净,由于其反封建反权威的性质,孝道自然因为其与威权以及封建伦理道德难以分割的关系难逃此劫,尽管“事之以礼”、“葬之以礼”是超时代的也未幸免。而当时时代的主旋律也使许多青年抛家为国而使孝道的实施有所搁置或减弱。到了60年代中的人鬼不分,以“革命”为名义的对传统的再次毁灭性打击,子女与父母划清界限,使传统的孝道几乎荡然无存,这两次断裂对于“孝”的实践确实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由关锐煊教授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孝道”实施率偏低的城市都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内部经济发展较慢地区的实施率则相对偏较高。一般来说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生活的节奏相对较快,都市人的压力都比较大。这里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其中以学习,就业、工作以及购房为主。以下是一组相关的数据,由上海市教委委托复旦大学主持研究《2002~2003年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除校内专业学习外,大学生中参加课外培训或考证学习的占68.6%,比2000年相关调查增加了4个百分点,其中英语占41.9%、第二外语占19.4%,计算机占34.6%,参加外语类课外学习的学生较前两年大大增加。有86.8%的学生感觉就业压力增大,远远高于2000年有关调查显示的58.9%。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4日《2003年白领工作压力研究报告》,报告显示,41.1%的北京白领们正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61.4%的白领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一个国际调查机构抽样调查表明,今天的白领正面临较大工作压力,每4名受访者中就有一人表示工作压力沉重或非常沉重,接近一半的人预期工作压力在未来12个月内会上升。而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土地供应越来越紧,资金要求越来越高,全国楼市整体价格上涨,在这种大气候下,全国大城市的很多居民都认为房子给经济和精神上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无形中都使得现代都市人疲于为学业奔命、为就业奔命、为工作奔命、为房子而搭上了大半的精力,故而容易疏于照顾到老人的生活,妄论其心理健康了。

有人说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三代之间就可能存在这代沟,但即使这个数字不准确,也无法改变青年一代与中年、老年人在思维模式、道德价值判断之间的差异,这是由时代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影响决定的。代沟往往使两代人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这是第三个对孝心实践的阻碍。上海市有个这样的事例,90多岁的华阿婆在50多年前领养了一个8岁的女孩小莲(人物均为化名),华阿婆一手将这个孩子带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阿婆为她物色了个有钱的人家,无奈小莲不想成就没有爱情的婚姻,她没有听从华阿婆的话而自己选择了一个普通人家的小伙子。固执的阿婆因此而认为小莲忘恩负义,不拿她的话当回事,一气之下与小莲要断绝母女关系。最后经调解无效,法院判决二人脱离母女关系。此后老人一直独自居住在小莲在浦东的房子中,并且坚决不愿再见养女之面。之后,由于华阿婆对外孙女在婚恋上的挫折的一些不近人情的说法,致使她情绪极不稳定,最后在阿婆家中开煤气自杀身亡。这更加深了华阿婆与小莲之间的矛盾。然而小莲为了能够报答养母的恩情,每年还是偷偷地留一些钱在当地的居委会,让街道干部出面解决养母在生活方面的困难。本来可以安享天伦的一家人却成了隔膜重重的陌路人。如果他们能在沟通交流方面做得更好些,母女都不如此固执,或者在处理问题时用委婉一点的手法,结局本不该这样。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朋友应该都会有过这样的体验:在自己成年后蓦然看到父亲渐老的一个身影,许是那染霜的两鬓,许是那不再挺直的腰板,或是眼角上那两尾“小鱼”,一阵酸楚涌上心间,却又不知如何拉近与老人的距离,许多话到口边却始终未能说出。因为我们太长时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忽略了父辈们的内心世界。这使沟通变得艰难,也因此而使两代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大,而“孝”的实践的难度和成本都会因此而加大。

他山之石

虽然西方并没有像中国一样的形成文化传统的“孝”,但是一直以来,他们都不缺乏对于长者的尊敬与关心。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海洋文明的性质决定了人们富于冒险精神,富有进攻性的集体无意识,所以父性权威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绝对的。希腊神话中,父亲做得不对,儿子就可以起来反对父亲,宙斯的父亲科洛诺斯可以其父乌拉诺斯成为新王,而后来宙斯同样也科洛诺斯成为奥林匹斯众神之首。西方人的这种精神传统使得他们的“孝”更加务实。他们会在过圣诞节或者父母生日时和回家看望父母一起庆祝,尽管西方普遍没有媒妁之言,但是新人们在踏上红地毯之时,还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与祝福。而对于社会上不善待老人的现象,社会舆论也会给予普遍的谴责。最重要的是长久以来,西方积累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人性的缺点以及个人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制度的补偿。而我国现在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6.95%,到目前更已接近1.32亿。预计2025年60岁老年人口可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左右。相对而言,我国70年代以来在全国实行的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初见成效,统计显示,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新家庭将突破千万大关;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的中国新生代,数目已超过8000万名,但相对于目前65岁以上的人口其比重只占2/3左右,其中还要排除尚不具赡养老人能力的未成年人与无劳动能力者,这使得老人的赡养问题更加突出。只靠子女养老,无法承担。而欧美国家在这方面通过制度的保障缓解了一部分压力,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瑞典具有“福利国家的橱窗”之称,养老保险费用主要由国家负担,国家实行高税收政策,退休金待遇标准也由国家统一规定。这种由征税方式代缴保险费的好处在于强制性强,负担公平,有利于提升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而美国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所交纳的社会保险金。效益和公平性较为平衡。社会保险金根据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确定,这种比例处在不断变化调整之中,雇主和雇员基本上各自承担社会保险金的50%,其缴费水平和劳动者工作收入息息相关,联系紧密。因此,政府为体现社会保险的公平原则,防止退休后收入差距过大,美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础设置了上限,其上限的标准随着工资水平及物价上涨因素不断调整。日本的养老保障金则比较灵活,有公共养老金保障,企业养老金保障和个人储蓄养老金三部分。公共养老金主要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其他需要的部分主要由企业与个人这部分来承担。这种灵活性首先不会使政府由于养老保障的开支而负担过重,同时也激励了本人在年轻时努力工作。这些国家的经验对我们的养老保障制度无疑是很有建设性意义的。

继往开来

除却在养老保障体系上做文章外,扬弃地利用“孝”是个能够减轻国家社会特别是我国这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负担的更好出路。传统的“孝”因为其对长辈权威的崇拜和对后辈的抑制而在现代社会变得不合时宜,但是如果完全抛弃了其中的“礼”与“敬”,那么社会的道德以及秩序上就会出现不小的问题。如何使传统的“孝”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相结合是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孝”尊老抑少使其走向了一个极端,现代社会显然不能因矫枉过正而使他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社会与政府应该倡导平等的原则,建立合与现代社会秩序的长幼、老少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不仅不应以门第血统、社会地位等相区别,也不应以年龄与性别因素而有异。老人的能力应该得到尊重,其生存发展的条件应该与年轻人一样,不该对其做种种限制。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为老人自立自足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

在“孝”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往往注重的是给予物质上的援助,然而老年人恰恰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在关锐煊教授的调查报告中,香港人给予老人的经济援助是排第一位的,但是考虑到精神安慰等综合指数,香港就成了倒数。这就要求子女与长辈之间经常进行沟通,关注老人的内心世界,及时给予关怀。

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早恋、流产、堕胎、性犯罪等现象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多,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光给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危害,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都埋下隐患。产生这种社会问题的原因很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性道德养成方面的教育缺失或不足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针对我国目前青少年性道德的现状,试图对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今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一)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比以前大大改善,再加上外界环境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导致青少年发育提前。据有关专家测定,当代青少年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提早进入了青春期。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孩初次遗精的年龄比l960年提早了2年左右。而上海l964年l2—13岁的女孩,出现月经初潮的占15%,l985年已达57.9%,15岁女孩已达96.95%。笔者于2004年对徐州某一私立中学初一女生作了调查,女孩的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是13.1岁。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性心理尤其是性道德发展却严重滞后于生理发展。青少年对与性相关的责任、义务等没有清楚的认识。往往对生理上的变化更多是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再加上本来这个年龄就缺乏自制力等原因,容易做出一些超出他们年龄应当做的事情。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心理特别是性道德教育,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填充性道德领域真空状态的需要。近年来,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的道德滑坡,特别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滑坡,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更是明显。造成这种滑坡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公认的性价值标准多元化、实际上缺失化,即所谓的“性道德真空”是其主要原因。在传统经济社会,经济形式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适应这种需要,传统的道德规范尤其是性道德规范也是为这种家族经济服务的。它不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接受,社会还赋予其政治和法律的意义。而商品经济条件下,以家庭为依附关系的经济形式已不复存在,因此传统性道德规范也就自然丧失了其政治和法律的后盾,并且正变得日益不适合社会需要。再加上以往我们对传统道德规范打击、排斥过于强烈,近年来又受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性解放、性自由观念的影响等原因,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性道德标准多元化以至缺失化。传统性道德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适应新形势的新的性道德标准又尚未确立,使得目前在性道德领域出现了混乱或多元化状态,即所谓“性道德真空”。而一个健全的社会是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规范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道德教育,对于建构一个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性道德规范体系有重要意义。

(三)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刑事案件几百万起,其中青少年犯罪就占了大约50%。一项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l5—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其中涉及性犯罪占了很大的比重。况且,伴随性犯罪、婚前、未成年人等问题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计划生育和国民素质问题,性疾病的传播与控制、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其中AIDS的威胁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据WHO报告,绝大多数AIDS病人及感染者处在l8—45岁年龄段。l998年世界新感染HIV人数为580万,其中l5—24岁的青少年占一半。截至l998年6月,全球3400万感染者中50%以上是青少年。我国云南省宏州民族医学院对皮肤科门诊病人为期4年半的血清抗HIV检查,8例阳性病人全部是18—25岁的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和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因此,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是关系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件大事。

二、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所谓性道德,即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它的高低是由人们的道德水平决定的。因此,性道德养成教育的根本是加强青少年的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即“修身”。而传统性教育仅仅局限于性知识的教育,涉及性心理和性道德的很少。西方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西方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性革命”思潮的影响,青少年早恋、婚前、性犯罪、少女流产等问题相当严重,他们针对这种现象向青少年传授性知识,希望消除他们对于性的神秘感。事实证明,这种生理性的性教育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性问题。因此,他们吸取教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加强性道德教育,这被认为是治本之举。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据美国《新闻周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的一项民意调查指出,认为发生婚外是羞耻的占62%;而根据芝加哥大学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性调查,对婚外,美国人多视为例外,而不是常态,有75%的丈夫和85%的妻子都说他们从未有过婚外。中国儒家文化历来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修身”是个人立身处世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时代虽然不同了,“修身”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性方面的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同,但是其中对于性的理性认识是不会变的。人与动物的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对于性是有理性的,它不光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它还具有社会性和伦理性,它是与责任、义务、荣辱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青少年在性问题上,应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严守道德规范,正确认识由于性而带来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在遇到外界不良刺激的时候,能够用理性去分析外界的诱惑,使内心无邪念而归于善。能够做到自尊自爱,坚守,自觉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家庭的稳定。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现、婚姻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也是当前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题中之义。伴随性自由观念而来的就是青少年对于爱情观和婚姻观的错误认识,他们视爱情和婚姻为儿戏。现在青少年早恋现象非常严重。北京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另据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最近对广州市青少年的婚恋状况的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学时期就谈恋爱的就占19.5%,其中15岁及以下就恋爱的竞有3.7%。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21.9%的学生认为婚前是“可以理解的”,55.9%的学生认为婚前“只要相爱,毋须指责”,甚至有5%的学生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很显然,这些青少年对于爱情和婚姻没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至关重要。所谓爱情,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两性间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地互爱和自愿承担相应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而按一定道德标准自主地结成的一种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爱情并非两个人的私事,它是以一定的责任、义务为前提的,以婚姻和组织家庭为目的,是受一定标准约束和规范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关系。有了爱情不意味着就可以有性的行为,必须等到缔结婚姻之后。在缔结婚姻之前,男女双方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和对方负责。就像列宁所说的:“克己自律不是奴隶主义,即使在恋爱上也必须克己自律。”而婚姻是指两性基于当时社会制度或风俗公认的结合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婚姻是家庭的基础,而爱情又是婚姻的基础。因此,婚姻家庭道德的第一个要求便是“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75页)。其次,婚姻应当有公证,在我国目前的合法缔结婚姻的方式就是到民政部门正式登记结婚,其他婚姻形式不承认。再次,夫妻双方必须忠实于婚姻,自觉维护和增殖夫妻双方的爱情,一切婚外情、婚外恋都是违背这一要求的。最后,坚决捍卫一夫一妻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理论和事实都已证明一夫一妻不光适应现在的社会,它也必定是未来社会的婚姻模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它过去那样……我们可以推想:它还能更加完善,直到达到两性间的平等为止。如果由于文明将继续进步,一夫一妻制家庭在遥远的将来不再能符合社会需要的话,那就不可能预言它的后继者将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了。”

(三)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中国传统社会也提倡和弘扬观念,但那只是片面针对女性的,实质是钳制女性婚姻自由的思想枷锁。女性丝毫没有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权利,她们的婚姻实质是包办买卖的婚姻。传统观显然早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应该建构一种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观。它不光针对女性,同样适用于男性。观在当今社会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当今这个婚前日益增多和少女怀孕、不安全流产事件的频发,性病、爱滋病肆虐的时代尤其重要。新观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要求他们严肃对待和珍惜自己的童贞。童贞是指不滥用不成熟的感情,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身心的纯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那些追求,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子是无知的,随意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童贞对于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不光能使他们保持良知与身体的纯洁性,保持情感与心理的完美性,还能使他们有发展人格和学业的充分空间。保持性纯洁更能给人以健康,这是人类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经验。就连曾经倡导性自由的美国,也掀起了大规模的性纯洁教育活动(又称禁欲教育)。

三、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因此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关系未来社会能否安定、和谐的大事,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完成。

(一)学校层面。学校是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学校的任务不光是教书,更应该是育人。学校在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方面应努力做到:首先,应构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把性道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及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学校应从战略上重视青少年的性道德养成教育,配备专业的、优秀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并把该课的考核标准作为青少年平时道德测评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其次,在性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方法。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辩论会、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以达到集体教育的效果。由于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进去,亲身体会,况且最终的讨论结果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因此,往往效果较好。对于个别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教师应找其谈心,做好心灵疏导工作,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替学生保密。再次,在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育。青少年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13—25岁,这其中既有未成年人又有成年青年,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教育是很必要的。如对小学高年级男女生进行互尊互爱的教育;对初中生在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自尊自爱、自我保护、珍视童贞的教育;对高中生进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婚姻家庭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

(二)家庭层面。家庭的性道德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面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应对性教育问题避而不谈。在主动给孩子讲授性生理知识的同时,应当主要给孩子灌输性道德观念。应给孩子讲自己年轻时遇到的性的困惑,帮助孩子走出疑团。还应给孩子讲授正确处理男女两性问题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应主动关心、体贴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和老师沟通,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同时,家长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在爱情、婚姻方面要忠贞,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社会层面。当今青少年性问题如此严重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社会不良传媒信息的影响,因此,社会为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应对大众传媒市场加强整顿和指导,使它成为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阵地。善于利用大众传媒的多种形式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提供有益的信息。坚决抵制和屏蔽不良信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其次,社会还应培育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良以及危害青少年身心和道德健康发展的人和事进行监督和谴责。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一个成熟的社会是需要一种成熟的社会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