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7 14:5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篇1

新媒体阅读的确容易形成碎片化倾向,但也有较多优势。最重要的是,它让全民阅读得到落实。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达6.8亿,很多都通过智能手机,来浏览相关图片,查询资料,就连最偏僻的乡镇角落,文化程度不高的打工者,也学会了现代化阅读方式,阅读行为通过手机传达到了基层角落。公民阅读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朴实扎实,深入人心。

其实,新媒体阅读早已呈现出浓厚的知识化倾向。中国出版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郝振省在对2008年龙源期刊网的网络传播排行的解读中就曾表示,2008年的网络读者不再像2007年那样目光散漫、游移不定、无心阅读,而是心无旁骛地为他们所喜欢的期刊内容而来。除了注重传统的休闲性阅读,也开始注重知识性阅读。另据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数字化阅读群体中,阅读主体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网络阅读的认知与接受度也越高。其中,博士研究生的数字化阅读比率最高,高达90.9%。新媒体阅读的知识性、深厚性、目的性不断增加,并不是一些媒体所担心的浅尝辄止。

苏格拉底曾把文字比作有毒的礼物会拉大人与人心灵与心灵直接对话的距离。我们用传统思维一味否定新媒体阅读,何尝不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担忧呢?作为新阅读实施者,他们有没有得到收获,愿不愿意继续阅读,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国民阅读率的不断上升,也证明了他们愿意选择这种方式。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利文森认为,人的主体性会促进媒介向着越来越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观点显得更积极一些。

与其抱怨,不如对新媒体阅读进行科学引导。如可以建立现代化的公共阅读资源库,为公众提供更多方便。另外,还要多提醒网络阅读的双刃剑效应,让大家提升网络自控力,逐步培养独立自主、懂得思考的网络阅读习惯。

篇2

一、中职生阅读调查现状及分析

阅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阅读媒介的变化必然带来阅读方式的改变,阅读的内容、工具和时地也因此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的40.3%上升了9.8个百分点,其中41.9%的国民进行手机阅读。74.2%的网民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

《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基于海量用户行为和调查数据,勾勒了移动阅读用户群像特征以及整体使用情况。报告显示,中国人2014年电子书总阅读量已经超过14亿册。此外,报告还揭示了移动阅读的一些趣味性规律:比如阅读高峰期永远在床上(占34.5%),在公交或地铁上占28.6%,有12.7%的人会在马桶上读书;阅读的时间除了22点睡觉前后,12点、18点分别出现两个阅读的活跃期。

我校也进行了《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有效问卷数为1465份,涉及的专业有软件网络部、商贸部、旅游部和会计部,问卷涉及阅读方式、阅读工具、阅读时间和阅读场所等问题,从而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而为中职生课外阅读开出药方,以下是问卷呈现出的几大特点:

第一,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工具发生了改变。学生虽然更偏爱纸质书籍,偏爱纸质书籍的人数为783人,占比53.4%,略胜于电子书籍,但在实际阅读中却呈现出相反的态势。每天阅读纸质书籍30分钟以内的有803人,占60%,30分钟以上的有549人,占比40%;而每天阅读电子书籍30分钟以内的有704人,占55%,30分钟以上的648人,占45%。可以说,纸质书籍作为传统的阅读媒介仍然占据着学生的主流习惯,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却更不由自主地选择电子书籍。而在电子阅读工具的选择上,手机占89.9%,形成压倒性的优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分别只占6.3%和3.9%,校园随处可见“低头一族”。

第二,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所谓“碎片化”就是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阅读中的碎片化除了阅读时间被分割成长短不等的碎片,在内容上,也意味着阅读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很难按照一个思维逻辑过程完整地看完一本书。根据对学生阅读时间和地点的调查显示,学生的阅读时间都被分割成长短不等的碎片,如:29%的在睡前,20%的在午休,15%会在上厕所,15%在课间,13%在等车时,还有8%在饭前。阅读的层次上也随之降低,阅读更容易被标题党的文章所吸引。

第三,阅读内容上缺乏经典,呈现出“轻阅读”的趋势,他们的阅读内容以实用和娱乐为主,缺乏经典的引导和沉淀。据调查结果显示:26%的学生选择的是生活实用类图书,选择励志类图书和娱乐休闲资讯的均为19%,新闻时政类的占15%,文学作品占14%,专业教辅占7%。其中文学类图书中,青春校园小说最受欢迎,占22%;其次是网络文学和武侠小说,均占19%;依次是言情小说(16%)、科幻小说(11%)、名著(7%)和散文诗歌(5%)。

第四,阅读习惯还有待改善。阅读中是否有做笔记的习惯,35%的学生有做笔记的习惯,37%的偶尔会做,28%的从来不做。而做读书笔记的方式,29%的学生会佳句点评,29%的会提出自己的看法,26%的摘抄好词佳句,8%的会写下心得体会,8%的会圈点批注。提起阅读计划,只有56%的学生有过制定计划进行有规律的阅读,44%的学生没有计划,看到感兴趣的才读。

在问到为何阅读量会少这个问题时,21%的学生认为是阅读氛围不浓厚,19%的学生说学习压力大,17%的资源不足,13%的信息获取途径不足,11%是没有阅读兴趣,9%缺乏选书指导。

二、 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生课外阅读的对策研究

根据《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结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和《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电子阅读已经成了不可逆的趋势,阅读工具也更集中于手机终端。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因势利导,既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量,又能着眼于课外阅读的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步骤地推进:

首先,打造书香校园,培养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在校园硬环境上,让学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营造校园良好的书香静态环境,打造班级的阅读气氛。我校向来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体现为生本教育,在活动中学生自主管理。同样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上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我的校园我做主”的主题活动,以专业部为单位,将校园的走廊和板墙划分为几个大的区域,让学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搜集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者壁画制作出来并挂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校呈现出一番读书的文化景观。装点书香校园也可以辐射到班级,在班级的软装饰上着力,让“读书”上墙,可以粘贴名人名言,也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微图书馆”,同学们可以把自己买的好书带到班级来,跟同学一起分享好书。

在校园软环境上,学校倡导阅读,可以在每周的晨会上,按班级顺序进行好书推荐,并将稿件推送至图书馆公众微信号,并在每学期末进行投票评奖;在广播站开辟“一职之声――我的微书评”专栏,把学生的优秀微书评在校园广播中播放。图书馆可以多开展一些有关读书的活动,比如在全校开展“阅读月”的系列活动,开展征文活动,开展“微书评”征集活动,图书馆还可以进行年度借阅量统计,对排名前十和前二十的学生全校表彰。

其次,做好阅读的指导和推荐,增加学生阅读的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一是走进图书馆,让学生与书的接触率增加,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图书馆为新生开展读者培训,让新生熟悉图书馆的馆藏,了解图书馆的检索方式,并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职图书馆”,以及时了解图书馆的动态和参与图书馆的活动。二是以班级语文老师为辐射点,可以在每个班级开展“阅读课”,教师每学期可以重点推荐几本书,也可以在班级定期开展“图书分享会――好书一起品”的活动,从学生相互影响的角度提到学生阅读的质量。三是根据《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语文科组和图书馆给全校学生开出推荐书目,书籍涉及专业类和非专业类。阅读的指导和推荐,对于整体阅读兴趣不浓和阅读主动性不高的中职生来说,是一种指引和促进,希望学生才能在漫无目的的阅读中找到方向。

再次,提高手机阅读的质效。鉴于阅读工具的改变,手机阅读已经成为主流阅读,是通过手机进行视觉观看的一种阅读方式,包括手机新闻、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手机网页、手机图书。它虽然呈现出碎片化、轻阅读的弊端,但手机阅读也有它独特的优势,比如微传播的功能和互动性,如何扬长避短提高手机阅读的质效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方面。

手机阅读的传播类似于病毒传播,速度很快。我们可以通过手机阅读的传播功能,利用校园网络、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定期介绍好书新书,进一步做好阅读的推荐;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网络平台或者公众微信号,比如古文故事、中华好诗词等,以此来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

手机阅读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零星的阅读心得,教师鼓励学生跟帖评论,互动的评论也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微书评”比赛活动,同时推送到“一职校图书馆”公众微信号,可以通过学生的推荐带动校园的阅读氛围。

篇3

【关键词】手机阅读;大学生;策略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到78.5%[1]。3G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促成了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有31.2%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与网络在线阅读(32.6%)基本持平。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来看,我国18-70周岁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29周岁人群占到49.3%[2]。由于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与大学生特征较为吻合,其便于携带、快捷传输、功能丰富、更新快速、时尚潮流的特点与文字、图像、影音的多媒体融合方式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手机阅读成为大学生主要的数字阅读方式,以独特的魅力改变大学生阅读行为。为此,有必要深入开展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研究,引导大学生健康科学进行手机阅读。

1.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调查情况

从2010年到2012年,李武、刘亚、许广奎、李昕烨、娜、焦雁泽等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上海地区[3]、胶东地区[4]、长沙地区[5]、杭州地区[6]、西北地区[7]、南京地区[8]等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开展调查研究,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2.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特征

从调查数据来看,这几次问卷调查地区广泛,时间跨越两年,男女比例相当,基本可以涵盖全国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基本情况,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普遍特征。阅读主要方式是直接联网在线阅读,其次是手机信息定制(主要是手机报)、下载到手机存储阅读及通过客户端阅读等;从阅读内容来看,时事新闻占到了第一位,其次就是畅销小说和生活休闲类内容,再有就是交流互动类的网站、贴吧、博客、微博等,最少的就是学术信息阅读,普遍反映出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休闲娱乐性;从阅读时长来看,每次阅读时长主要集中在30分钟以内。这与大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相吻合;从阅读频率来看,每天阅读一次占有绝对比例,这说明手机阅读的经常性;阅读场所主要集中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宿舍(睡觉前)以及随时随地阅读环境,这说明手机阅读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已经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从付费情况来看,普遍存在阅读免费资料的情况,承受的费用主要是在3-5元/月,这说明大学生普遍不接受付费阅读,对版权意识淡薄,再加上学生没有自己的收入。

3.高校图书馆基于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特征的服务策略

3.1 强化手机阅读平台内容建设

高校图书馆手机阅读平台以引进为主,手机阅读平台服务商一定要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着重从阅读内容入手,加强资源质量建设,引导大学生手机阅读健康发展。其次要优化界面设计,以人性化的服务模式,方便检索、阅读。

3.2 开展基于手机阅读的阅读推广活动

大学生手机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普及阅读模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应开展基于大学生手机阅读的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大学生读书,拓展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

3.3 积极开展移动图书馆建设

市场阅读平台主要是运营商开发建设的,以文学类内容为主,迎合了大学生的阅读特征,但是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需要进行学术信息研究,这是运营商无法保证的。但是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主要是学术研究信息,开展移动图书馆建设,实现图书馆资源一站式检索、下载、阅读,把学术信息推送到大学生面前,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术水平大有裨益。

3.4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系统开设相关课程,日常生活引导,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检索及信息识别能力。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手机阅读的负面影响,手机依赖对自己学业的影响等,引导大学生科学有效的进行手机阅读,比如,可以建立专业交流讨论区,引导学生开展学术学习、研究、交流等学术研讨活动。

总之,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容易形成手机依赖,缺乏深层次阅读,对其思维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各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科学合理的引导大学生进行手机阅读。

参考文献

[1]愈思娈.中国手机网民数量新增七成[EB/OL].(2013 -7-18).http:///news/cjxw/201307/t20130718_231939.htm.

[2]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EB/OL].http:// .cn/teach/content/2013-04/19/content_2838065.htm,2013-4-19.

[3]李武.上海地区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行为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10-15.

[4]许广奎,周春萍.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14):82-85.

[5]李昕烨.“读屏时代”大学生手机阅读研究:以长沙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1(6):147-148.

[6]刘亚,蹇瑞卿.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3(3):97-101.

[7]娜.关于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思考[J].新闻知识, 2013(5):55-56.

[8]焦雁泽.调查与分析: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报告――以南京邮电大学及周边高校在校大学生调查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2(9):238-239.

篇4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大众阅读;阅读服务

1 我国国民阅读现状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从1999-2009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2012年“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显示,2011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7.6%,比2010年增加0.5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3.9%,比2010年增加1.6个百分点[1]。虽然有所增长,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阅读热情还相对比较低;犹太人4500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以色列人平均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俄罗斯人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中国平均公共图书馆拥有量为46万人1座,人均藏书0.27册。面对我国国民不好读书的社会倾向,公共图书馆有责任肩负起为大众阅读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2 为大众阅读服务:公共图书馆的使命

虽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现状有了显著的改变,但由于现在许多国民首选物质主义,远离经典、疏于阅读。而阅读作为国民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又需要图书馆能给以正确的指导和培养,也是公共图书馆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图书馆要完成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二是积极推进阅读社会的形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指明了方向。因此为大众阅读服务公共图书馆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

为大众阅读服务公共图书馆理所应当。目前我国组织、倡导、实施全民阅读活动的主要力量有政府、图书馆、出版商、书店、协会(或学会)、传媒机构和民间机构等。其中作为面向大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一个城市的主要文化服务中心,它的形成机制赋予了自身特殊的职能。它有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它在保存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文明潮流、开展终身教育等方面是社会其他机构所不能替代的。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或社会捐助,在社会活动中扮演和承担特有的社会责任。理应肩负起为大众阅读服务的使命。

公共图书馆有着丰富的资源作为物质保障。具备免费提供读物、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专业的服务、浓厚的读书氛围等优势。随着图书馆多元化服务的提升,不仅使读者可到实体图书馆内享受到人性化的服务,还可使读者通过服务平台享受到免费的网络阅读服务。这是其它单位和组织所无法比拟的。为此图书馆更应当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国民大众提供阅读便利。

3 公共图书馆为大众阅读服务的策略

3.1加强馆藏资源建设,满足大众阅读需求

读者问卷调查“图书馆的认知和使用情况”,当被问及“不去图书馆最主要的原因”时,“馆藏不够丰富”成为最大阻碍,近七成(66.9%)的读者选择了此项。与存在的问题相对应,“丰富馆藏”成了读者最希望图书馆改进的地方,有65.3%的人选择了此项[2]。随着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曾一度出现读者数量剧增,原有馆藏资源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图书馆要想更好地为大众阅读服务,只有保证丰富的馆藏资源才能保障各种阅读人群的需求。这就需要国家财政加大投入比例,特别是对各乡镇图书馆或不发达地区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使读者不但要有足够的图书,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新书、新文献,满足大众基本和多元化的阅读需求。极尽可能地根据读者需求,增加文献资源数量,保证文献资源质量。科学合理地加强馆藏资源建设,不断开发网络资源,保障读者的阅读需求。

3.2经常举办阅读活动,引导大众阅读

第九次全民阅读调查,接近六成的18—70周岁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或一般,有62.6%的18—70周岁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其中城市居民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该举办阅读活动的比例为60.6%,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为64.0%。农村居民的期望程度要高于城镇居民[1]。为此,公共图书馆要想更好地激发国民的阅读热情,就必须经常举办有特色的阅读活动。向大众宣传图书馆,推介阅读,培养大众的阅读兴趣,引导大众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

公共图书馆应积极以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儿童节、国庆节等为契机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激发大众的阅读热情,引导大众的有效阅读。在各种活动的组织实施中,应特别注重实效,一定不要流于形式,雷声大雨点小,只要数量不要质量。要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新意、涉猎面广。中国14—17周岁、9—13周岁、0—8周岁人群三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均超过了18—70周岁成年人。因此图书馆在为大众阅读服务中应重视服务小读者。像牡丹江市图书馆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的“少儿阅读大礼包”系列活动,集思想性、趣味性为一身,深受少年儿童的欢迎。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举办86次活动,服务小读者2.38万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家庭阅读知识与技能大比武”具有创新性的活动,由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阅读,由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阅读,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农民工子女快乐阅读活动,让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而“倡导阅读风尚,构建人文家园”主题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适合全市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群。自2007年开展以来,积极开展“书香浓,夕阳红”老年读者读书活动、“知识因传播而美丽”图书漂流等150多次读者活动,近3万人次的读者参与其中。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图书馆,在全社会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2012年牡丹江人文公益大讲堂针对市民的阅读需求开展牡丹江地域文化系列讲座,掀起地域历史文化宣传热潮,让市民在想了解家乡的同时引导市民读书。

3.3做好书目推荐工作,指导大众阅读

图书馆的书目推荐对于读者获取文献,掌握和理解文献内容,进而利用文献资料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图书馆应开展和重视对读者的阅读指导工作。图书馆所收藏的图书数量大、种类多、涉及面广,大多读者想要获得相关信息,又对馆藏图书不熟悉,不知该借哪些书,知道的又不知从何下手等情况,很需要有关阅读方面的指导与帮助。

3.3.1图书馆员要成为图书的最先使用者

馆员首先要识书、读书、懂书,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染,才能愿意与读者分享,更好地指导读者阅读。同时要(下转第162页)(上接第155页)结合自身的馆藏资源、地方特色及大众的个性需求,努力编撰适应不同读者需要的优秀推荐书目,指导大众阅读。如通过“推介书目”和“解读经典”将图书评价和指导阅读相结合。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就能了解全书的概貌、思想观点、文学价值,激发读者阅读动机,进而纵览全书。充分发挥馆员的导读作用。从牡丹江市图书馆图书流通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每月被推荐的图书利用率远远高于其它图书利用率。

3.3.2要针对读者的阅读需求推荐书目

图书馆指导大众阅读时一定要考虑读者的特殊性包括年龄、性别、知识背景、文化层次专业方向等,协助读者选择适合的读物。主动与读者交流阅读,培养读者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在了解和研究大多读者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其阅读目的、内容和方法,结合馆藏情况,科学地开展优秀书目推荐、图书互荐、你选书我买单等活动。为此,牡丹江市图书馆要求工作人员在每天借还书工作中,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需求,在工作日志中详细记录读者阅读倾向及读者所需图书,然后定期推荐书目。针对少年儿童推荐“少儿经典阅读推荐书目”、针对残疾人推荐“残疾人读物推荐书目”、针对老年人推荐“健康读物推荐书目”等;还有一些适时热门推荐,比如读者经常关注的房产、保健、安全、就业等;每逢节日、纪念日推荐节日的由来,纪念日的产生等。这样有针对性地推荐书刊和资料,指导读者有计划、有目地的读书,节省了读者查寻和借阅的时间。使更多读者愿意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总之,公共图书馆要想改变国民阅读现状,长期为大众阅读服务,就要不断加强资源建设,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经常举办阅读活动,正确引导国民阅读;做好书目推荐,鼓励和指导大众阅读。让更多人有兴趣、有时间读书,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http:///cul/2012/04-19/3832813.shtml.

[2]图书馆陷入转型之困:——《人民日报》2010年11月4日.

篇5

关键词:阅读危机;出版人;文化自觉

在2013北京国际图书节的“名家大讲堂”上,著名作家王蒙在“新媒体时代的文学”讲座中曾畅谈当今微博时代文学面临的危机,表达了对“死活读不下去的书”之排行榜的“担忧”,发出了“当前形势下,用浏览代替阅读,用传播代替服务,用碎片代替经典的现象”,有“造成我们的文化有断裂的危险”的警醒。王蒙先生的担忧,道出了一个社会有识之士坚定的人文信仰,折射出一个民族的自警与自省。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进程、文化教育、思想结晶、社会进步都与对书的阅读密不可分。图书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传递着文化的薪火,承载着文明的成果。就个人而言,阅读图书关乎个人的成长与长成。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如果一个人不阅读就会缺乏智慧和判断力,如果一个民族不阅读,它的文化必定会丧失创造力和批判性,自主创新将会成为一句空话。对一个国家来说,国民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风气,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重要影响,关系到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的进步。然而,有数据表明,对国家、个人都如此重要的阅读却并未在我国蔚然成风,当今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存在着种种危机。这种业已形成的“阅读危机”及其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民的购书量与阅读量持续较低。2012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而历史资料表明,1999年我国国民阅读率为60.4%。也就是说,2012年的国民阅读率远低于l3年前的上世纪末。社会向前高速发展了l3年,国民阅读率却呈“倒退”态势,有阅读习惯的人仅占总人口数的5%,且不提发达国家,这个比率就是比印度也低得多。2012年我国国民人均读书仅为4.39本(包括学生的教科书和练习册之类),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说以色列的64本。

二是阅读人员年龄结构不够合理,主要集中在老人和青少年身上,社会的支柱――中青年人的阅读比例却很小。这种两端人员阅读,而社会中坚力量疏于阅读的态势与不断增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背离的。

三是自觉阅读少,被迫的、功利性阅读多,阅读面越来越窄。这表现在人们往往因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所迫,不得不猛啃书本,快速充电,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工作、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这种功利性阅读会使人们的知识结构日渐残缺,既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背道而驰。

四是浅阅读持续上升。近些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上网率为55.6%,比2011年的54.9%增加了0.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有超过半数(52.2%)的国民通过电脑上网,有29.2%的国民通过手机上网。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1年的25.4%相比,增长了3.8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国民倾向于阅读轻松读物,什么来得快就选取什么,整个社会快餐文化、娱乐文化盛行;“读图时代”“快餐文化”大行其道,“消遣阅读”“目录阅读”“标题阅读”等“浅阅读”成为风潮。在国民阅读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这种浅阅读的大幅增加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深阅读”已逐渐被边缘化,这种国民阅读现状潜藏隐忧。

五是阅读遭受着多元媒介亚文化消费的冲击。亚文化传播形式新颖、便捷、前卫、怪异,容易使得青少年标新立异甚至全盘接受附着在其上的价值取向,亚文化渐成潮流、时尚,易于导致青少年对传统阅读教育的排斥;如电子媒介的使用,造成对视觉文化的依赖而对纸质媒体的排斥,对电子书写和读图简化形式的推崇,可能导致对读写能力培养的抵制,从而有造成人的思维能力下降的危险。同时,高速旋转的生活节奏挑战着人们疲惫的神经,追求刺激的网络文化迎合了人们的需求,传统意义上的“深度阅读”“经典阅读”逐渐边缘化。“阅读危机”反映了当代人文化诉求、文化理想的缺失,它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阅读是人生而为人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为了拯救“阅读危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知书达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是人类共同的目标。中国政府也采取了类似的行动。尊重公民文化权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政府对民族复兴所担当的文化责任。

“书乃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当下的阅读危机也与出版业存在着重经济,不重文化;导向偏离,低俗成风;选题重复,盲目跟风;粗制滥造,质量低下;缺乏操守,胡乱炒作;不讲规则,无序竞争;过度包装,内容糟糠等现象不无关系。作为阅读信息载体的书籍的生产者――出版人,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为全民阅读提供优秀的内容产品,承担起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社会责任。

首先,出版人对出版事业的准确定位,是出版人文化自觉的核心要义。出版人的文化自觉,简而言之,就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文化特质的清醒认知和自身文化角色的自我认同。

出版作为内容产业,是文化生产的一种特殊业态,既有产业的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出版物是一种商品,具有一般的商品属性;同时它又是特殊的商品,具有文化精神属性。但出版物最主要、最根本的价值还是内容价值,是内容本身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审美、信息等人类思维情感活动,而思想、观念、审美、信息、价值取向等核心要素是读者接受产品的根本原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出版物在启蒙民智、传承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一个健康的阅读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一个社会,多出什么书、少出什么书,是世道人心的晴雨表;一个出版社出什么书,不出什么书,是否通过内容上的不断创新来保持出版物独特的品质和先进的内容,是出版人“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

叶圣陶曾说过,“就广义说,出版工作也是教育工作”。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众多出版人相约:“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他们终身以“教育救国”为宗旨,身体力行,锲而不舍。出版家张元济更是怀着“昌明教育生平愿,故向书林努力来”的宗旨来主持出版工作。反观近半个多世纪,我们缺少真正的出版大家、编辑大家,这与缺少真正的文化人办出版有关。似乎社会也忘记了出版工作也是社会教育工作的一个部分,出版业存在的价值就是对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传承!出版本应有它更高的精神追求和更大的文化目标。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出版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更好地履行文化使命,但若出版人以经济利益为终极目标,则是对出版本质的最大背离。

其次,图书编辑活动是出版人实现文化自觉的关键。在图书出版流程中,编辑工作是最核心、最富创意的中枢环节,编辑的特殊身份和职业功能决定了其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

图书是一种文化产品,但不同于可以批量生产的一般商品,编辑活动决不是生产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而是随着人类文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的一种独立的不可或缺的职业。传统意义上我们通常将编辑的角色功能理解为“为他人作嫁衣裳”,往往将编辑狭义地理解为文化的保护者、把关者、审定者,但在国际全球化、产业数字化的背景下,现代编辑还应是创新文化的思想者、践行者。所谓编辑的创新角色,就是对一种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的发现力、洞察力、鉴赏力和创造性地研发、生产、传播、推广甚至营销的能力。洞察力和敏感性,这是创造思维活动中的重要的宝贵环节,它既是编辑的一种天赋和秉性,也是编辑智慧与创新性的关键所在。

有人说“一书一世界”,每一本书都体现了编辑个人的文化责任与道德责任。图书编辑工作中最重要、最富有创造性的内容是对选题的发现、选择与优化。现代图书编辑每天面对密集繁复的文化信息和选题冲撞,何所依从,得由编辑的主体精神所制导。“编辑是个良心活儿”,编辑的文化责任显性地体现在对编辑工作基本规程的遵循,以及图书编辑对文稿审校把关的工作态度;编辑的文化责任隐性地体现在编辑主体的功力德性、思想情怀与文化选择上。在编辑活动过程中,编辑必须代表社会和读者的利益,必须站在文化建设前沿、学术前沿、社会发展前沿来策划组织书稿;编辑必须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伦理、学术道德规范为依据,来审视、分析作者的观点与思想。在社会与产业转型时期,特别是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能否坚守这份文化职责与理念是对图书编辑的一种考验。

再次,出版人的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反映在出版经营管理上的责任担当,这是文化自觉的有益保障。

出版经营管理是保证出版经营要素实现最佳结合和实现出版经营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的总称。当下出版业普遍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重业绩、轻管理,重战术、轻战略的现象,不少出版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表现得越来越急功近利,它们的经营目标就是单一的冷冰冰的利润数字,选题论证、质量管理形同虚设。有些出版人成了缺少文化理想与抱负、潜心于追逐利润与业绩的商人或生意人,他们不再专心于选题研发和运作,而是热衷于投机取巧,迎合庸俗市场需求,出版一些低俗平庸之作。一时间,合作出版、买卖书号盛行,拼凑、嫁接、雷同的平庸图书泛滥成灾。这些图书从内容到编校都未精心打磨,令读者倒了胃口,破坏了阅读兴趣,无意间成了阅读危机的“帮凶”。

图书出版活动理应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它要求出版人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发现、辨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文化产品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创造文化价值的过程。创作活动创造原始价值,出版活动是文化价值的再创造。出版工作的基本职能是对文化创作活动进行评估、策划、选择、优化,通过编辑、校对、装帧、印制等环节,使之成为产品,再通过营销、宣传等行为,将产品转化为商品。出版社的主要经营管理者应将社会责任置于经营管理的核心位置,在社会利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谐统一的前期下,将社会责任贯彻到出版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在企业承担出版物管理责任的同时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版人的管理责任表现在对出版规律的遵循,对出版各流程环节的把关,对产品结构的优化,对产品质量的保障,对出版市场的净化以及对文化进步的引领之中。

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阅读,科学知识的普及离不开阅读,文明理念的传播离不开阅读。面对国民阅读的危机,面对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与呐喊,出版人应该明晰自身的文化使命,恪守出版人的职业道德,传承并创新文化,丰富并引领市场,建立起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良好的沟通桥梁,为国民尽可能多地提供优秀的出版物,真正担负起创设良好阅读环境,传播优秀文化,传承社会文明的社会责任。

(徐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编、编审)

注释:

篇6

〔关键词〕移动阅读;图书馆;阅读

在资讯时代,阅读已经不仅仅再局限于报纸、杂志和图书等到传统的阅读,移动阅读已成为一种阅读的新方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据中国“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比2009年的24.6%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相比较而言,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分析指出,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分别有23.0%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09年的14.9%增加了8.1个百分点;3.9%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2009年的1.3%增加了2.6个百分点[1]。显然,移动阅读已经成为社会阅读的新风尚。这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揭示出两个趋势:一是传统的纸质阅读仍然是社会阅读的主流;二是移动阅读已经成为社会阅读的主要方式。移动阅读的发展,给图书馆带来了挑战,也为图书馆以提供移动阅读的方式促进社会阅读带来机遇。1 移动阅读的概念、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1.1 移动阅读的概念

移动阅读是以移动阅读终端为载体,对以电子版方式在互联网上出版、发行的文本信息、图像、声音、数据等多种信息形式的内容,通过便携式阅读终端进行有线下载或无线接收,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新方式[2],其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PDA、MP4等。

移动阅读终端可阅读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传统的文字和图形外,还包括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移动阅读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调动读者的阅读感官,给读者极大的视觉满足和审美愉悦,因此,移动终端阅读这种全新的阅读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据Cooper Murphy Webb公司调查,在电话访问的1 034名iPad平板电脑用户中,超过41%的iPad用户倾向于通过iPad来阅读图书[3]。据预测,未来3年内,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超过电脑上网用户。5年内,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规模将超过传统的互联网业务规模[4]。

1.2 移动阅读的特点

移动阅读具有3个明显的特点:(1)移动性。移动阅读的最大特点就是移动性,不论是在办公室、候车室,还是出外旅游,都能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移动阅读终端,不仅可以将电脑中或者存储设备中的资料保存在移动阅读终端后随身携带并随时阅读,而且可以在读者不断位移的过程中,通过无线上网对图书馆、网络出版机构等提供的电子资源进行在线浏览、检索与下载。(2)内容丰富性。移动阅读终端可阅读的信息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直观生动。它既有文字、图像等静态信息,如TXT文本、PDF文件等;又有视频(RM、AVI、MPEG等)、声音(MP3、MID、WMA等)的多媒体信息。(3)即时性。移动阅读终端内置有无线设备(wifi、3g等),能够通过无线网络链接,可以即时在线阅读,即时下载更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 移动阅读面临的问题

与移动阅读密切相关的是阅读资源,它是移动阅读的前提。随着移动阅读产业的蓬勃发展,内容提供商的队伍不断壮大,许多书商、门户网站、IT公司等,都参与到内容提供服务中来。如当当网,把数字阅读业务作为其战略业务单元,正式推出电子书服务,目前已成立出版物数字业务部,并将开放30%内容免费下载,计划为个人电脑、手机或电子阅读器提供电子书籍[5]。但是内容提供商大部分的资源是收费的,阅读内容也集中在新闻报道、生活信息与文学小说上,内容比较单一,功能不够完善,读者付费阅读意愿不高。据易观国际Enfodesk产业数据库《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10》显示,手机阅读用户可接受的手机阅读付费内容形式,占比最高的小说文学仅有36.4%[6]。因此,在现阶段移动阅读用户存在着阅读内容严重不足情况。图书馆应当抓住这个契机,利用自身的多种优势,提供移动阅读信息资源以及专业的服务,促使全民阅读更上一个台阶。

2 发挥图书馆优势,开展移动阅读服务

2.1 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图书馆拥有丰富信息资源,内容涉及社会各个领域,而且对学生免费开放,社会读者也只需要缴纳少量的管理费就可使用,这是其他内容提供商所无法比拟的。目前,大部分图书馆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化,由于移动阅读终端使用的是数字资源,移动阅读与数字图书馆两者的电子资源能够共享,可以直接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现有资源。

(1)可以自建移动阅读库,将数字图书馆中适合移动阅读的内容进行汇总,并按读者类型和阅读类型进行分类,在网站上提供在线阅读或者下载阅读。例如,学生最受欢迎的英语四六级听力,由传统的录音带,转换成了常规的MP3格式后,读者利用移动阅读终端可以随时聆听,随时下载所需的内容。同样,各种数字化处理后世界名著、热门小说、电子图书等,均可随时下载阅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在购置电子资源时,适当地添置一些移动阅读资源。如方正阿帕比电子资源、超星数字图书馆、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等。方正阿帕比和超星数字图书馆均了适合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使用的阅读软件,用户在移动阅读终端上也能方便的阅读这些资源。2010年,90%以上的出版社出版了电子图书。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出版产业链日趋完善,数字出版形态更加丰富,图书馆可利用的数字资源更加丰富,图书馆在促进移动阅读全民普及的作用更加大。

2.2 图书馆的设备、技术优势

目前大多数的图书馆有自己的网站和电子资源服务器,开展移动阅读服务时无需再购买昂贵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而且拥有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和经验,开展起来比较容易。首先,将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延伸到移动终端上,使读者可以及时查询书目信息、借阅信息,以及预约、续借等;目前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采用最多的方式是建立wap图书馆,读者利用移动终端进行wap浏览。WAP是开放、通用的平台,它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或者其他手持设备的显示屏上。通过WAP接入,登录图书馆的WML页面,可以实现目录查询、文献检索等许多功能。上海图书馆在2005年开始移动阅读服务的尝试,推出了手机图书馆,用户通过手机,以无线接入方式接受图书馆,就能享受图书馆提供的书目检索、文献请求、参考咨询、讲座预定等服务[7]。其次,将图书馆阅读延伸到移动终端,提供多种格式的阅读资源,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阅读终端在线阅读或者下载阅读。在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器上增加移动阅读服务栏目。如,在网页上增加“移动阅读资源下载、移动阅读书刊排行榜、最新资源等”。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无线网络,在馆内设立无线热点,或者自建图书馆无线局域网,以及完善其他配套设备,为移动阅读终端用户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

2.3 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优势

2.3.1 资源导航服务

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非常庞大,有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多媒体学习库、本馆特色资源和试用资源等。因此,图书馆要当好信息的导航员,建立网络导航系统;有针对性地对网上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链接,为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8]。例如,根据不同的移动用户,设立不同的入口,将入口分为儿童、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等,方便读者进行浏览;按照阅读情况建立排行榜,列出最多阅读、最多下载、最新推荐等,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快速浏览。同时,做好读者阅读推荐工作,定期推荐书目,为不同的读者搜集选择适合其阅读的信息资源。

2.3.2 在线咨询服务

移动阅读终端都能安装基于即时通信的工具,如QQ、微博等。图书馆开通QQ、微客等实时咨询服务,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既可提供读者交流阅读心得、反映需求的平台,又可以从中了解阅读者的阅读动机、阅读兴趣,大大拉近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馆员可以及时地为远距离的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咨询服务支持。另外,针对不熟悉数字化阅读的读者,开展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引导,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3 结束语

移动阅读是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目前正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随着移动阅读终端功能不断完善,将会有更多的出版公司及网络公司参与到这一崭新的领域。要在资讯时代占据一席高地,图书馆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拓展服务。移动阅读既带来了挑战,也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机遇。图书馆应积极挖掘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并以此为契机,促进社会阅读,为构建全民阅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EB/OL].,2011-01-10.

[2]曾妍.移动阅读在图书馆实行的可能性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9,(2):70-72.

[3]Cooper Murphy Webb:英国用户主要将ipad用于阅读[EB/OL].,2010-08-14.

[4]方正电子:移动阅读,开创数字出版新空间[EB/OL].http:∥省略/zh-cn/News/201111/show20111129115508.htm,2011-11-29.

[5]新浪科技.当当网进军电子书市场:将开放30%内容免费下载[EB/OL].http:∥tech.省略/i/2010-11-10/09524849734.shtml,2011-01-10.

[6]易观国际:手机阅读用户更倾向于为小说付费[EB/OL].http:∥省略/news/2010-03-31/570367.shtml,2011-03-31.

篇7

摘要:文章针对读者的阅读行为,改进技术采纳模型,设计移动阅读用户采纳行为的测量模型,探索有关移动阅读的用户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结论,以期为移动阅读的发展提供参考。

1.背景

技术的进步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随着网络、移动设备的出现与普及,人们的阅读载体逐步由纸质化向数字化发展。2016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指出,2015年我国的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同比上升了5.9%。与此同时,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移动阅读也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比2014年上升了8.2%,达到60%;国民日均手机阅读达62.21分钟,较之2014年增加了28.39分钟;而在报纸等传统媒介中,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时间最长为19.69分钟,较之2014年只增加了0.93分钟。以上数据表明:随着技术的进步,国民阅读方式经历了纸质阅读到网络阅读再到以手机阅读等为代表的移动阅x的转变,移动阅读正逐步被国民所采纳。移动阅读能否健康发展,用户的采纳和长期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用户对于移动阅读的使用态度、采纳程度等将深刻影响着移动阅读的推广程度和持续程度。因此,研究影响用户对于移动阅读采纳行为的因素及用户对于移动阅读的采纳程度等,对于移动阅读的发展意义重大。

2.研究思路

针对信息技术采纳行为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如技术采纳模型、计算机利用模型、理理论等。笔者将技术采纳模型引入移动阅读领域,改进技术采纳模型构建移动阅读采纳模型,研究移动阅读的用户采纳行为,做出假设、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收集问卷数据,借助统计工具SPSSl9.0和VisualPLS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行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然后验证模型假设。

3.模型构建与相关假设

3.1移动阅读采纳模型

技术采纳模型提出两个主要决定因素:感知易用(Perceived ease of Hse)和感知有用(Perceived usefulness),其中感知有用可以表示当用户采纳一个具体的技术或系统时能够对其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感知易用可以表示用户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技术或系统的容易程度。技术接受模型认为用户的技术或系统使用行为由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决定,行为意向指用户愿意去完成某种特定行为的可测量程度。行为意向由行为态度(Attitude toward using)和感知有用共同决定,行为态度指用户在使用系统时主观上积极的或消极的感受,行为态度由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共同决定,感知有用由感知易用和外部变量共同决定,感知易用由外部变量决定。外部变量包括系统设计特征、用户特征等。在笔者所构建的移动阅读采纳模型中,将感知有用理解为用户通过移动阅读对自身的听、说、读、写以及见识水平等的提高;将感知易用理解为影响用户移动阅读采纳行为的因素,行为态度表示用户对于采纳移动阅读方式所持积极或消极态度,行为意向表示用户采纳移动阅读的意愿。对于行为态度提出用户是否愿意为移动阅读付费和阅读时更倾向采用移动工具进行阅读两个变量;对于行为意向提出两个变量:是否同意移动阅读提高国民阅读水平和移动阅读冲击传统阅读方式。笔者根据以上变量构建移动阅读采纳模型,如下页图1所示。

3.2条件假设

基于移动阅读采纳模型,提出以下相关假设。

H1:感知易用正向作用于感知有用,提出该假设探究影响移动阅读采纳的因素是否对于移动阅读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H2:感知易用正向作用于行为态度,提出该假设验证影响移动阅读采纳的因素是否对与用户采纳移动阅读的态度方面具有正向影响。

H3:感知有用正向作用于行为态度,提出该假设验证通过移动阅读个人所取得的听、说、读、写等效果是否对于用户采纳移动阅读的态度具有正向影响。

H4:感知有用正向作用于行为意向,提出该假设验证通过移动阅读个人所取得的听、说、读、写等效果是否对于用户在采纳移动阅读的意向具有正向影响。

H5:行为态度正向作用于行为意向,提出该假设验证用户对于移动阅读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对于移动阅读行为意向是否有正向影响。

4.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笔者在参考相关文献问题设置的基础上设计本问卷,基于移动阅读模型中感知有用、感知易用、行为态度、行为意向4个研究因子,对因子提出测量度内容,设计问卷初稿,对问卷实施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调整优化,选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力求数据科学合理。问卷收集采用网络问卷和线下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并且为了不泄露隐私,问卷一律采用匿名方式发放。具体量表内容如表1所示。

4.1样本构成

本次问卷共设有19个问题,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47份,剔除56份无效问卷,有效样本共391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7%,达到了样本收集目标。本次收集的样本,从性别来看女生数量高于男生数量,阅读频率也更高,从女性比男性更具阅读的耐性、更喜爱阅读的角度分析,统计结果符合实际;从经常使用移动工具来看,手机占绝大部分,基于目前手机的普及率,这也与实际相符合;从阅读频率来看,大学生的阅读频率较高,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总体阅读水平良好。

4.2问卷效度与信度分析

在此次问卷中包含里克特量表模块共13道问题,为了确定量表数据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需要在进行建模分析之前对量表模块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信度用来验证问卷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检验问卷在多次重复使用下得到的数据的可靠性,最常采用的方法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克朗巴哈信度等。笔者采用克朗巴哈系数法(Cronbachg Alpha),公式为:

效度表示在测量过程中所能准确测量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分为内容效度、架构效度和准则效度3种。量表的效度通常采用因子分析来进行,要判断量表是否能够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要求对量表进行KMO和巴特利球形检验。KMO值一般介于0到1之间,越接近1,用来进行因子分析更合适。一般来说,KMO值大于0.6,巴特利球形检验统计量的Sig值小于0.05时,即达到显著性水平,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经计算本次问卷调查的量表模块的KMO值大于0.7,且Sig值小于0.05,这表明该量表可以做因子分析。从上述信度与效度的分析结果来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是稳定的,并且具有一致性,适合用来验证移动阅读采纳模型。

4.3统计分析

笔者通过采用数据统计软件VisualPLS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将经过效度与信度检验的数据导人软件中,然后根据移动阅读采纳模型构造概念模型并建立关联关系,将各测量因子与测量项的数据相对应,运行得出相关结果,根据因子载荷系数、结构变量之间的总效应、路径图、相关假设的T统计量来得出结论。

4.3.1因子载荷系数。载荷因子(Facter Loadings)表明测量项对其相关联的结构变量说明的程度。总的来说,当该模型的所有测量项的载荷系数均大于0.6时,表明该模型比较有用。笔者通过使用统计软件VisualPLS对经过信度与效度检y的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分析结果看到因子载荷系数,由于测量项较多,必然会出现一些没有用的测量项,经过对测量项的整理、剔除载荷系数小于0.6的测量项(A15),得到如表2所示的因子载荷系数表。由表2可知通过剔除无效的测量项,最后剩下的测量项的因子载荷系数都大于0.6,而该结果表明将有效的数据用来验证移动阅读概念模型所得出的该模型是有效的。

4.3.2结构变量路径图和总效应。①结构变量之间的总效应。根据结构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可以得出结构变量之问的总效应,如表3所示。②结构变量因果关系假设验证。根据统计软件VisualPLS计算出的T值,来检验模型对各个变量所做的关系假设。通常情况下,当P>0.05,|T|大于1.96时,可以认为假设成立。

根据计算结果,H2的|T|值小于1.96故该假设被拒绝,可以剔除“感知易用一行为态度”这条路径。而其他4项假设的|T|值均大于1.96,表明假设均成立,由此可以得出结构变量路径图(见图2)。

篇8

关键词 中学生 课外阅读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PAN Xiongsheng

(Jiangxi Yongfeng Tancheng Middle School, Ji'an, Jiangxi 331500)

Abstract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is the second clas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the main front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improve comprehension and enhance the sense of language, expand their horizons, increase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current high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situation is worrying, the reason is mainly onerous students as no time to study, no reading habits and sprinkle interest, lack of reading atmosphere, high school students' time is occupied by television, Internet and games. Thus train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ability, developing the reading habit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present teachers.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importance

青少年的阅读能力从大的方面讲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从青少年自身来说可以开拓其视野、锻炼其思维、发展其智力、陶冶其品德、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据2011年第八次全民阅读调查中发现,在2010年没有读过课外书的中学生中,因功课而没有时间读书占领31.5%,有28.3%的人是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不喜欢读书,有22.0%的中学生是因上网/玩游戏等而没有时间读书,还有一些是找不到感兴趣的书、父母不允许读课本以外的书、看电视没有时间等原因。

1 多数中学生的课外时间都花在繁重的学业上

据了解,不少中学生一回到家中就是各科作业、试卷。即便是在双休日作业也是多如小山,压得喘不过气来。寒、暑假则可能被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所占据。原因是我们还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全国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从而读一个响亮的名牌大学。因此家长对孩子各学习时段的课外阅读态度也不相同。在小学低年级以前,对孩子课外阅读是支持和鼓劲的,但到了五、六年级孩子面临小学升入中学,这时家长的态度就发生了改变,到了中学之后这种情况尤为明显。还有的家长要视子女的阅读书目而定。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态度也各不相同,大多数老师(除语文老师)都不关心学生是否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是关心也只关注与自己所任教学科有关的内容,最好多看一些本学科的课外书籍,否则就反对其课外阅读,认为在浪费时间。

老师和家长应该以增强学生文化素质或者照顾他们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而鼓励中学生课外阅读。

2 没有读书的习惯、兴趣,缺少读书的氛围

人与书不是先天相互吸引的,必须有媒介――父母、教师、图书管理员等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从什么时候开始呢?越早越好,婴幼儿就可以开始。因此家长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以身作则会对孩子的阅读起到正面影响。有研究表明,在家经常看到父母读书的孩子,更能懂得读书对家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自己的读书行为,同时家长的阅读喜好可能影响孩子的阅读喜好。

孩子在婴幼儿时识字不多如何进行阅读?家长陪孩子一起读书。当你读书给孩子听时,就好像你带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孩子经常听到父母熟悉的读书声,能从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将阅读与愉快联系在一起。同时孩子在父母的朗读中,可以听到更多日常交流中不常用的词汇。这些文字、词汇以发音的方式传输到耳朵之后,形成一种听得懂的词汇,像储水池般地储存在记忆里。当这个“储水池”的“水”储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溢出来,即将听得懂的词汇转换成可以说出来,写出来及阅读书籍的词汇,这些都是源于听得懂的词汇累积而来。词汇量越大,读起书来越容易理解,对孩子以后学习自主阅读也有很大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主动模仿或让他模仿,在模仿中顺其自然地学习到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积累基本的阅读素养。还能建立孩子的必备知识,引导他们迈上成功的阅读之旅。如果能和孩子就阅读的文章、图书进行一些话题讨论,将更好地激发孩子阅读的乐趣。

研究儿童听力的专家指出通常孩子在13岁前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孩子在此阶段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复杂有趣的句子、故事,却无法自己看懂理解故事书。而给孩子读书可以丰富孩子的听觉经验。在自主阅读之前,先能听懂内容,当他们进入中学后开始自主阅读时,自然而然就驾轻就熟了。现在中学各科如物理数学的题目很多都是一大段一大段和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初中生他自己看,半天也不理解什么含义,但老师把题目一读大多数学生都知道题意并顺利进行解答。

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热情,还得让他们有亲近图书的环境和机会。家庭的藏书显得尤为重要,藏书越多的家庭,一般孩子的阅读习惯越好,阅读量越大。家庭的藏书不是作为装点,整齐的锁在书柜里,而是无处不在,书桌上、沙发上、床头甚至厕所里,想读书时信手拈来。要选择适宜的图书,不仅有中学生他现在想读的,爱读的书,也应该有他暂时还读不了的书,并且允许甚至欣赏中学生阅读的“反刍”行为。他们到了中学偶尔翻出小学高低年级甚至小学低年级时读过的一些书,重新阅读。很多父母看到这么大的孩子,突然捧起小学低年级的书读,往往会责备他在打发时间。其实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样的时光很重要,他们是在享受和重温自己的阅读童年,阅读的心情和阅读的感觉。

我国幅员辽阔,在广大的农村家庭可能并不具备以上条件。在很多农村家庭除了孩子上课时的那几本残缺不全课本,再也找不到任何只言片语的纸片。那么开启中学生阅读之门的人就交给了老师。这些学生的词汇量,理解能力,阅读兴趣,情感体验等方面可能有着极大的差异,这时就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如教师或学校可以约定早读、晚读两个时间段进行诵读。实践证明,有老师带领的坚持不懈的诵读,在班级进行阅读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家庭。如教师可以在晚读或其他时间,大声读整本书给学生听。当然选择的作品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吸引力。

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先读一本书,然后用自习课或主题班会开一节阅读交流会来分享和讨论,对同一本书的情节、人物、语言、表现手法、主题可能有各不相同阅读体验。但在共同阅读的情境下学生拥有一个共同的对话平台,而且这个对话比单篇的教材更有张力和空间。这样可以让全班同学享受阅读的快乐,提升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丰富情感。

同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图书,好的图书除了一些经典之外,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抓住他的兴趣和关注点,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向孩子推荐他此刻最需要的书。

3 有些中学生认为要看电视、上网、玩游戏而没有时间看书

电视不是不可以看,而是要控制。有些节目该看,有些节目就不能看,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是一种伤害,特别是对成长中的青少年,还有不少学生在看电视时姿势也不好,有的躺着,有的弯着腰,对身体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看电视是对图象画面的直观接受,对声音的接受也是在别人处理了喜、乐、哀、悲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阅读书籍则不同,大脑积极对文字思考分析时,必须调动各种储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创造形象、构建体验。“似蹙非蹙笼烟眉,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林黛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一千个读者恐怕就有一千个形象,这个过程与看电视有很大的区别。有80%的家长认为现在网络成了青少年最大的问题根源。有些专家总结了中学生从网络中得到的满足感,一、电子玩伴;二、放松或逃避学习压力(逃避);三、获得控制感和成就感(补偿);四、获得攻击满足(攻击);五、社会交往。青少年的这些心理需求与他们所在的生活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比如家长能正确及时地把孩子引入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他也许就不那么迷恋网络了。

对这类中学生来说,不是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而是家长、老师如何把他们引上课外阅读这条轨道上来。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只读了小学三年级,她的工作是女佣。在工作中,她发现很多成功人士用来读书的时间比看电视、泡网的时间多很多。因此她对孩子宣布,每周只能收看选择好了的两三个电视节目,其他时间必须读两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还要交上读书心得。这位年轻的妈妈还郑重其事的对读书心得进行校对、标注并画出重点,她的孩子因此受到极大鼓励。正如作者所说:“虽然我们没有钱,但是在书的海洋中我可以任意畅游,做任何事情,成为任何一个人。”成功的阅读也能获得满足与成就感,而且和玩游戏获得的满足不是同一层次的。

4 读书的功利性倾向性较强

据2011年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4~17周岁人群读书的功能性倾向更强。走进教室发现不少初中学生的课桌中都有作文精选。长期以来,我国的作文考试有一套固定的模式,给“套作”提供了广阔市场。为了得到作文高分,老师宁可让学生读、抄、背作文,甚至默写。这说明我国的作文教学存在一定问题,作文教学体系并不科学,作文指导缺乏对中学生生活和现实世界的关注,作文评价模式化,简单化的现象还存在,无形中为学生阅读作文辅导用书提供了土壤。这方面与老师不能为中学生推荐优秀阅读资源或对丰富的阅读资源知之甚少有关。老师、家长还应该关注不同学生兴趣爱好及其特点向其推荐适当的书。2011年9月16日中南大学刘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学术会议上作了40分钟报告。此后几乎是一夜之间在国内学术界甚至民间迅速窜红――学者、市民、学生口口相传:中南大学本科生刘路“用一晚时间”破解了困扰数学界10多年的数理逻辑难题“西塔潘猜想”。可他本人给出的答案却是否定的。他初二时喜欢数学,当一些学生还在为初中数学教科书上的习题抓耳挠腮时,他就开始阅读初等数论,且学得津津有味。高中开始尝试阅读全英文数学书籍。进入大学后,课余时间抱着一堆全英文资料,经常熬至深夜。并且经常与老师交流,2010年10月攻克该难题。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候振挺说:“刘路在数理逻辑研究上,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和积淀,难题的破解与他的兴趣爱好、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谋划个性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广大家长、老师的责任。实行特色化、个性化教育教学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5 中国四大名著全民追捧的喜忧

篇9

从事电视主持工作的樊登最初在微信群里开始讲书时,没有想到这会成为全国最大线上付费阅读社群的开端。

彼时身边有人请樊登推荐书单,而樊登发现很多人因时间忙碌,书只买不读,于是他拉了一个微信群,在群里直播讲书,“第一个群500人,第二个群1000人”。

第三个群建成时,樊登开始做微信公众号。2013年末“樊登读书会”正式创立,目前以手机应用软件作为平台,用视频、音频、图文来讲解图书,目标是让用户能够每年吸收50本书的核心精华内容,年营收超1亿元人民币。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

以往,许多传统读书会需要组织者“挨家挨户”贴海报,如今,移动互联网为宣传、分享和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动辄可动员超过百万的读者。诸如“樊登读书会”这样的线上读书会,依托于移动互联网而悄然兴起,打破了地域局限,成为媒介变革时代阅读革命的缩影。“一起悦读俱乐部”创始人石恢认为,“这些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

从线上读书社群到内容供应商

从2012年前后起,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线上读书社群开始涌现。

例如,“新阅读研究所”以QQ群作为主要平台,经常在QQ群上举办读书讲座和交流;“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以人人网为聚集平台,侧重网络交流;“心灵之缘”读书会则以声音为主要形式,在音频分享平台上线内容产品。

据上海“慈怀读书会”创始人陈晓峰介绍,该读书会创办于2012年,1年后开始在微信平台上试水,没想到粉丝阅读量一直往上走,如今“慈怀读书会”线上线下会员,已达数百万之多。

迄今为止,国内各读书会基本上都搭建了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以“阅读邻居”为例,发起人杨早告诉《t望东方周刊》,“阅读邻居”每次读书会的内容都会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后在公号。除了文字,每场读书会还会录制视频在腾讯直播App上进行直播。

一些线上读书社群则乘着知识付费领域的风口,转型成为付费内容的供应商,其中,“樊登读书会”是一个典型案例。

时间碎,琐事杂,有阅读需求而缺乏定力,已经成为社会共性问题,樊登的团队看到了公众对于在碎片时间内高效掌握知识“干货”的强烈需求,确定了自己的模式――以“樊登”的精华讲解作为核心内容,以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在多个平台进行传播。

加入“樊登读书会”的会员,需要付365元年M来获取这些内容,在苹果应用商店内,开通“樊登读书会”应用需要支付388元,这个价格不算低,但依然吸引了大量用户。

2012年末,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创立,截至2017年6月,关注用户超过1700万,长期占据微信公众号500强前五。“十点读书”运营总监廖仕健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十点读书”的盈利来源主要来自于广告收入、电商收入以及付费课程。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网络知识领域,付费内容的生命力与火爆程度远远超过了许多免费内容。

“付费内容一般做得很细致认真,有些免费应用的读书会内容,水平参差不齐,读完也很难从中学习到有深度有内涵的知识。”“有赞”App前端开发工程师易兴旺告诉《t望东方周刊》,身边不少同事是线上读书会的会员,他自己也是“樊登读书会”的会员,出于对精品内容的需要,他觉得付费是值得的。

找到目标人群的需求

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易兴旺觉得,“我可以通过线上读书会得到与自身职业相关的书籍的推荐。另外我刚刚做父亲,我和妻子也很喜欢家庭和育儿类书籍。”如今,易兴旺在“樊登读书会”的会费已经续到2019年年底。

对于转型为内容供应商的线上读书会来说,找到目标人群的需求是必解之题。

“对于知识付费领域,用户的需求是真实的需求还是伪需求,主办方有没有搞清楚用户的痛点在什么地方,这是最关键的地方。”“樊登读书会”副总裁孙向利对《t望东方周刊》说。

具有盈利目标的线上读书会,要懂得围绕用户需求去开发项目。寻找到好的文创产品推荐给读者,再去找到好的讲解者开发符合用户需求的课程,内容有干货,就不愁没有用户埋单。

“樊登读书会”市场经理胡鑫告诉本刊记者,“樊登读书会”的用户对象以25岁以上女性居多:“她们愿意花钱加入,足以证明对自我提升是有需求的。”

根据主要目标人群画像,“樊登读书会”提供的内容中有很多家庭类、事业类和心灵类的书籍。

以家庭类为例,其中包括亲子教育类,如《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等。

事业类书籍则包括《关键对话》《向前一步》《非暴力沟通》,心灵类书籍包括《次第花开》《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等。

廖仕健认为:“不同的读书会各有所长、没有可比性,做好差异化服务,不同平台的内容才有收费价值。”

在同类线上读书会中,“樊登读书会”的核心竞争力被认为是樊登的个人品牌效应。

这也符合知识付费领域注重知识精英“IP效果”的玩法,有评论者认为,诸如罗振宇、李翔、吴晓波等人的成功,正是拥有广泛“粉丝基础”并抓住风口的结果。

“樊登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他有天赋在45分钟内把一本书的内容讲透,能把一本书讲得很吸引人,这种模式大受欢迎。”孙向利说,这使得“樊登读书会”成为全国首个采取音频和视频形式,把一本书在45分钟内讲解完毕的商业化运营项目。

把内容做到极致

孙向利曾与一些大学教授探讨读书会的问题,其中一位教授表示,不久前刚参加了某机关组织的读书分享活动,发现整场活动人到了不少,但是内容却很无聊,“大家明显都没有深入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去。”

孙向利说:“对于商业化的读书会机构,经营的先决条件就是要遵守契约精神,付费平台对书友作出承诺,就要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起步于微信公众号的“十点读书”在2016年粉丝数量涨了1000万,内容付费频道已有近40万付费用户,流水5000万元。

“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认为,完成粉丝量级的跨越“主要就是靠内容”:“你把内容做到极致,发的条数比较多,用户就会在你这里形成一个阅读习惯。”

据林少透露,“十点读书”的内容生产流程是:精选出最具话题性、文字风格鲜明的文章作为头条推送,其余按比例分配1~2篇情感励志暖文、实用性干货文章,以及“十点专栏”原创文章。内容团队每周一讨论本周原创文章主题,确定之后做内容分配,每天产出1~2篇优质原创文章,保证公号的原创内容比例。

出于提升用户体验的考虑,为减轻读者使用手机阅读时因文字量巨大带来的负担感,“十点读书”较早在推送文章中引入了音频。“另外‘十点读书’的特色在于排版做得漂亮,同时是最早一批开办微信公众号的读书平台,享受到了最初的微信红利。”廖仕健对本刊记者介绍。

此外,“十点读书”还建立了包括“十点电影”“她读”“十点读书会”在内的公众号内容矩阵,孵化的知识服务平台“十点课堂”拥有超过19门突破万人订阅的付费课程,其中刘轩的心理学课程接近9万人订阅。廖仕健介绍,“十点读书”仍在考虑未来开发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项目。

如今,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注重线上新媒体营销,“十点读书”与国内多家出版社合作,开展了电商销售业务,包括中信出版社、博集天卷、读客、磨铁等。其中《阿城文集》和《王小波文集》销售额已过百万元。

目前,“樊登读书会”实现盈利的最大支撑点在于其特色内容服务。不过,孙向利告诉本刊记者,“樊登读书会”未来也有可能在电商广告领域进行尝试。

拓展线下空间

林少表示,文化多元的时代,阅读只是人们精神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在精神消费领域,可延展的文化空间远比人们想象中要大:“未来,我们希望把‘十点读书’打造成一种生活方式,就是晚上十点你躺在床上可以徜徉的一个文化空间。”

“很多人说,‘十点读书’不就是新媒体上的《读者文摘》吗?我不这么看。”林少认为,新媒体更重要的是连接,公众号还有很多深挖的空间。

单一通过阅读内容建立起来的连接缺乏黏度,只有多元化的服务,才能带来更强的用户黏性。因此,对于商业互联网时代的线上读书会来说,线上内容更像是一个入口,达到一定基础后,往往会积极地探索与用户多维度接触的空间。

以“樊登读书会”为例,除提供线上内容外,目前还在全国各地和海外部分地区成立了共近600家分会,在线下举办沙龙活动进行阅读交流分享、知识讲座以及亲子、社群活动等,会员人数超过150万。

“这些分会相当于‘樊登读书会’的商。”胡鑫形容。

“樊登x书会”的分会是以加盟形式进入。孙向利认为,这种非直营的方式,是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投入,换取尽可能多的产出和收益,发挥资源的“杠杆作用”。这是“樊登读书会”线下活动能够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

篇10

1.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巨大争议: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一位民谣歌手是否合适?歌词跟文学创作(或者说诗歌)的界线在哪里?在文学成就和文学影响力方面,鲍勃・迪伦与那些久负盛名的世界级作家能否比肩而立?

支持者认为评委会态度先锋,大胆突破;反对者则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更像是评委们的一次集体“致青春”。

实际上,对诺奖而言,这不是第一次把文学奖颁给“非文学”人士。此前有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和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2015年的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位记者。而在全世界数不尽的文学写作者中,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无疑是另一种层面的“遗失”。我们还可以列出另一份名单: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契诃夫、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普鲁斯特、伍尔夫,包括鲁迅、老舍,他们都是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但又无可争议的大师,依然在一代作者和阅读者心中闪耀着光芒。

作为“硬奖项”的科学类诺贝尔奖都具有亲民、接地气的一面,作为“较软”奖项的文学奖,在重视文学成就的同时,当然更会考虑作家和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对于时代进步的价值和意义。恰恰是在这些方面,鲍勃・迪伦的成就,是其他提名作家难以企及的。鲍勃・迪伦获奖,可以视为诺贝尔奖对大众流行文化的承认和加冕。

解读:从诺贝尔奖的权威性看,争议引发的是关于“流行文化与高雅精英文化”“歌词创作与文学作品的界定”等观点的碰撞,并且由此反射出鲍勃・迪伦的成就以及他的音乐、词曲所引发最大程度的社会参与,这可能正是鲍勃迪伦获得本届诺奖的重大意义。

2.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写在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好歌也是一首好诗,诗词本来就是用来吟诵歌唱的。但这次诺奖的意义不仅在此。瑞典文学院的那些大佬们,已经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深刻变化,大众和精英的日常文化消费品,早已不再是传统的印刷文本,阅读早已碎片化、娱乐化、多样化了。

大众与精英的阅读模式已越来越同一化,各种文本的界限日益模糊,文学或文化经典也已被消解或转化成雅俗共赏的多种“迭代”产品:流行歌曲、动漫游戏、影视形象,甚至推特、脸谱、谷歌、百度、微信、微博、公众号、直播……

互联网不断将以前不登大雅之堂的个体创意或想象,通过移动终端联结成公众文化消费产品,最终消解了传统以书写文本为中心的知识构建系统。

思想、文化、创意、美感、生活及生命的意义都可以用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极具个性的方式呈现和联结,边缘随时可变成中心,特殊转眼成为主流。

解读:就像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所评论的:“诺奖给了歌唱,给了灵魂,给了流行。”这个时代是轻的、微的、率真和活泼的,这是时代的选择。所以阅读碎片化、娱乐化、多样化引发了大众与精英阅读模式的同一化现象的产生,那么这应该是社会进步推动的“文化趋势”,这样的趋势决定了我们应该倡导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这是一种世界文化潮流。

现象――再掀读书热

(来源:中国青年网)美国当代民谣艺术家、文学家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这样评价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鲍勃・迪伦获奖的消息一公布,瞬间在朋友圈里被刷屏。

近年,随着诺贝尔文学奖颁布后,中国总会掀起一波读书热,中国的商家们早已习以为常。但是也是真的是爆冷夺魁,鲍勃・迪伦获奖的消息刚出没多久,多家网站相关书籍就已上升至销售榜首并且已售罄,目前只可接受预订。2012年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W奖的消息公布后,“莫言热”迅速席卷全国。书店紧急备货却仍然供不应求,莫言的作品在各大网络书城遭到热捧,甚至被一抢而空,一时间“洛阳纸贵”。莫言本人却很淡定,他说:“我就希望大家把对我的热爱变成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热情,把对我的作品的关注普及到中国当代文学上,把对我个人的关注普及到所有的作家身上。”在“莫言热”慢慢退烧之后,人们开始趋于理性地去思考读书这件事。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成年国民纸质与电子图书人均阅读量有所提升,综合阅读量增至7.78本。

适用话题:理性看待读书名人热与读书热,正视文学创作

运用点拨:当下社会商业化气息太为浓厚,很多读者往往被一时之“热”裹挟,只关注“读了哪位名家的书”“是不是名著”等,忽视了读书本身的意义,从而出现了“伪读书热”。

作家莫言对于“莫言热引起的读书热”现象理性的态度及言论可作为“名人热与读书热”“理性看待读书”“正视文学创作”等议论文的开头引出论点或作为论据使用。

评议――不老的诗意

(来源:人民日报)奖项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对过去的肯定,而是对未来的召唤。因为获奖,文学作品得以传播与二度传播,经典化和再经典化。连日来,鲍勃・迪伦迅速占领微信订阅号、刷屏朋友圈,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越的高墙,在表达人性的维度和阐释理想的媒介上,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甚至影像,就像花园里一条又一条彼此交叉的小路,都能通往星辰大海。与其说诺奖颁给了歌手和六十年代,不如说是颁给了诗意和一颗不老的心。因为,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

适用话题: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诗和远方,奖项的意义,过程与结果

运用点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人总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拥有一颗不老的心,所以常常感时忧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们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大爱……在那首脍炙人口的成名曲《答案在风中飘扬》里,鲍勃・迪伦浅唱低吟:“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真正配称为人?……在冲进大海之前,山能有多少春秋?”是啊,任何诗歌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代,没有生活的诗一定是干瘪而了无生趣的。

本素材可运用于“获奖不是唯一目的”“经典与大众”“诗和远方”等作文中,呼吁学生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懂得欣赏及发现学习乐趣,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诗歌、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用诗意沉淀生活,用诗意去补充人生,将“人生不止有苟且,更有诗和远方”的生活哲理运用于实际生活。

深挖――传递正能量

(来源:东方网)把诺奖颁给鲍勃・迪伦,并没有降低文学的价值和追求,相反,把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扩大成一种“大文学”,文学的外延扩大了。鲍勃・迪伦获诺奖,人们看到的是他作为著名民谣、摇滚音乐人的价值,但诺奖评委看到的却是他的文学成就。有人这么评价鲍勃・迪伦:三流歌手,二流吉他演奏家,一流作曲人,顶级诗人。

事实上,鲍勃・迪伦的文学成就在美国是得到公认的,1990年他获得法兰西文学院的“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2008年第92届普利策文学奖上获得“特别荣誉奖”。此番获奖,诺贝尔官方给出的获奖理由是,鲍勃・迪伦“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这几乎是其他文学家没有做到的。就如同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一样,她是记者,却用新闻视角书写了宏大的文学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