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玩游戏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5 22:3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玩游戏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玩游戏调查报告

篇1

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成为一群电脑使用者,而电脑在学习和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大学生电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它不仅仅是人们能自我发展的空间,同时为人们学习、生活提供各种可用信息和交流的工具,网络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好好的利用则让我们受益匪浅,而不合理利用只会毁掉我们的大学生活,将来走向社会只会是一事无成。大学生对于电脑的使用情况及依赖程度,以及他们在对待电脑的问题上怎样处理好学习与使用电脑的关系是大学生亟待看到和解决的问题。

现我们针对重师老校区同学进行一次关于大学生对电脑使用状况的调查,本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样本总量为60份,实获59份,有效问卷98.33%。

调查时间:

20**年**月**日——20**年**月**日

调查地点:

**大学老校区

调查对象:

大一、大二、大三的在校学生(考虑到大四多不在学校)

调查方法:

随机调查

调查分工:

周末于寝室各自抽取室号分发问卷

现我们调查完毕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

一、 大学生对于电脑的使用状况(时间、用途、依赖程度)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0%的同学都是在中学时期开始使用电脑的,且初中略多于高中,而在小学和大学以后才开始使用电脑的人基本持平,调查报告《大学生电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在每天使用的时间上,有42.37%同学是在1-3小时,35.59%的同学在1小时以下,18.64%的学在3-5小时,3.39%的同学则在五小时以上,由此我们发现同学对于使用电脑上网的时间的把握程度还是很不错的,然而也存在6.78%的同学表明自己是想控制上网时间但一上网就忘记的。在调查中我们特别做了一个关于网络游戏兴趣的调查,有49.16%的同学对游戏不感兴趣,且没有人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而且在平时用电脑上网的用途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玩游戏的人是不多的,大部分的同学主要是看电影听音乐、查资料、以及聊天交友,接下来则是浏览新闻、收发邮件玩博客,只有极少的人在网上购物,仅次于玩游戏的比例。所以大学生多是使用电脑娱乐,用于查资料和学习的是不多的。

二、 对使用电脑的看法以及对电脑的利用

我们同样了解到当今大学生对于电脑频繁和渴望的,因为在我们对大学拥有电脑的看法的调查中可以看到有76.27%的人选择支持,没有人选择不支持。可见大学生对于电脑的使用状况也决定着其对于电脑的需求。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也能够了解到其实大学生对于电脑本身的利用程度是不高的,因为在我们问及大学对于电脑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状况是,选择很了解和了解的均只有3.34%,而选择会使用电脑常用软件的仅占33.89%,多数都是对电脑知识一般了解及只会使用一点常用软件的人,甚至还有不适用常用软件的人。因此在大学生们对电脑们对电脑的利用程度和效果应该是有待提高的。在调查中有37.78%人认为他们对电脑的使用是没有达到预期,基本就用于玩了;只有27.11%达到了预期并对于自己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大学生对于自己使用电脑的状况评价也不高,只有18.64%的人认为大学生用电脑来学习,其他人都认为大学生使用电脑娱乐(聊天、游戏)。可见,大学生对电脑的利用状况堪忧,有效的利用很少,成为一种资源浪费。

三、 使用电脑后对学习的影响

同样的,我们也设计了关于使用电脑对学习是否有影响的问题。在晚上多玩电脑后是否影响第二天的学习这一问题中,有5.08%的人认为这样会经常影响,有45.76%的认为偶尔会受到影响,而49.15%这一部分人认为是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的。然后在使用电脑后对你的成绩调查中,大部份认为成绩是不受影响的,有6.78%的成绩是有大幅下降的,有23.73%是有稍微下降的,也有8.47%是认为自己的成绩是有稍微提高的。所以,通过调查结果来看,有超过60%的同学使用电脑后对学习是没有影响的,也没有会因使用电脑后大幅提升。综合来看,对电脑的使用虽然没有对学习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电脑目前还没有成为帮助大学生学习的学习工具。

四、 对电脑的利用程度的提高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大学生对电脑的使用是不够充分的,是不能帮助学业和个人能力的发展的。而且大学生对于自己利用电脑的程度以及效果的评价也是很低的,认为是用来学习的人几乎微乎其微,这个问题是我们应该予以重视的。既然我们发现了自己使用电脑的问题,我们就要重视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这些方面看清主要矛盾,对于电脑的利用程度的提高刻不容缓。

五、 结论和建议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模式;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C918.3

文献标识码:A

扬州大学,女生:每月300-500元以下的占8.7%,500-800元的占69.6%,800-1000元以上的占17.4%,1000-1200的占2.3%,1200以上的占2%,其中她们中的91.0%把主要消费用于饮食和服装。

她们的消费分配为,基本的生活费用(食,行)占30%,学习消费(上网学习,了解最新信息,买些杂志,报纸等书籍)占15%,休闲及娱乐消费(休闲,衣服和化妆,旅游,娱乐)占39%,人际交往的费用(人情,恋爱)占17%等几个方面。

男生:每月300-500的占26.7%,500-800的占46.7%,800-1000的占13.3%,1000-1200的占13.3%。

他们的消费分配为,基本的生活费用(食,行)占30%,学习消费占4%,休闲及娱乐费用(衣服,上网玩游戏,旅游)占30%,人际交往的费用(人情,恋爱)占36%。86.7%吧主要的消费用于饮食。其他消费的占13.3%。

书籍方面:50元以下的占总调查群体的44.4%,50-80的占27.8%,80-100的占27.8%。

更换手机频率:从未换过手机的占8.3%,3年换一次的占38.9%,2年换一次的48%,一年换一次的为4.8%。

手机费用:30元以下的占总调查群体的11.1%,30-50的占63.9%,50-70的占2.8%。

服装的花费:100元以下的占总调查群体的48.6%,100-200的占32.4%,200-300的占16.2%,300-400的占2.8%。

娱乐费用:100以下的占86.1%,100-200的占13.9%。

请客花费:50元以下的63.6%,50-100的占30.3%,100-150的6.1%。

上网费用:上网费用为30以内的占69.4%,30-50的占25%,50-80的占5.6%。

是否拥有电脑:有电脑的占62.2%,没有电脑的占37.8%。

学习花费:20元以下的占5.4%,20-50的占16.2%,50-80的占10.8%,80-100的占21.7%。100以上的占45.9%。

化妆品花费:100元以下占62.2%,100-200的占18.9%,200-300的占8.1%,300-400的占10.8%。

每月的交通费用:20元以下的占75.7%,20-30的占8.1%,30-40的占2.7%,40-50的占5.4%,50以上的占8.1%。

旅游费用:200以下的占59.5%,200-300的占18.9%,300-400的占10.8%,400-500的占2.7%,500以上的占8.0%。

是否网上购物:网上购物的占48.6%,不在网上购物的占51.4%。

一、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由于个城市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大学生的生活费用也不一样,可能由于有的来自于农村,而有的来自于城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每个月的平均消费要比农村高200元左右,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每月的基本消费基本都用于饮食,还有一部分的书籍,而城市的学生除了饮食外还有很大部分用于服装以及娱乐等。

二、当代大学生的书籍花费。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增多,大学生的书籍方面的花费日益减少,近一半的群体在书籍方面的花费为不到50元,剩下的一半在限制在100以内。

三、更换手机频率。手机作为当今校园中主要的通讯工具,手机的款式日益独特、个性,功能也日渐多样化,手机市场日趋完善和成熟,价格的变动时间较短。这一系列的手机的变化都为大学生购买及更换手机提供了机会。大学生更换手机频率基本为2年或者3年一次,也有少部分甚至1年之内就要更换手机。

四、大学生的手机话费。手机在高等院校中已普及,手机费用已经很适合学生的消费,尤其是学校的营业厅频繁的推出各种套餐,大学生每个月的手机花费基本水平在30-50元。

五、服装花费。由于大学生处于属于即将就业时期,也是对自身的形象投入特别关注的年龄,对服装的要求开始特别重视,所以在服装方面的花费在消费中占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基于大学生基本属于纯粹的消费者,基本的水平维持在每月100左右,100元以下占近一半的水平。100元和200元之间的占3分之一。

六、网上购物日益普遍。随着网络的日益繁荣,人们在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利用网络资源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网上购物也逐渐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已经有一半的大学生在网上进行购物,购物的项目大多为服装和皮包等。

七、大学生休闲及娱乐消费。休闲消费―大学生闲暇生活中的主要工作,而且闲暇时间多数参加的是娱乐性质的活动,逛街,K歌,溜冰、自习自修、读消遣杂志、读一些文学作品,书法音乐绘画等,这些活动大多都需要生活费用的支出,因此这部分消费在大学生当中占相当的比重。

八、大学生的学习消费。学习消费主要包括,上网学习,了解最新信息,买一些自己需要的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以及杂志。报纸,还有就是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辅导班。大学生的学习消费主要集中于购买图书上,教学参考书,英语和计算机等考试用书上,考证消费今年在大学校园里已悄然升起,大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出国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等等,名目繁多,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也自然不菲。

九、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费用。人情消费现在日益重要,主要表现在请客方面。学生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当了学生干部。人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奖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这项消费基本维持在100之内。其中50以下的占63.6%,50到100之间的占3分之一。

大学生的消费数额越来越大,增长趋势也越来越快,有的甚至提倡超前消费,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量力而行,不要攀比,多向一些该花费的方面消费,譬如学习方面,毕竟学生仍属于纯消费群体。消费是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要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消费的行为、特点和方式,将左右和引领整个社会青年的趋向,所以大学生应该培养成科学和谐的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 不良网络行为 表现 危害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12-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传播新信息的重要媒介。在现实生活中,网络已深入高职学生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然而,高职学生由于尚处于发育、成长期,心智及心理仍不够成熟,缺乏自制约束力,容易被网上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诱惑,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和出现一些不良网络行为。

一、高职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主要表现

高职学生不良网络行为是指其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无视基本的网络使用要求,不遵守网络规范,不合理地使用互联网而导致其行为对自身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危害,甚至出现违法和犯罪行为。主要表现有:

(一)沉迷网络游戏。高职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属于高考成绩中相对靠后的,他们中的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基础较差,对学习的兴趣一般不高,对学习的专注度也不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一有空余时间宁肯花在玩上,也不愿意将精力花在学习上。玩,成了一部分高职学生的重要事项,而最好的方式,就是网络游戏。调查发现,在高职院校中,玩网络游戏的主要是男生,90%以上的男生会上网玩各种网络游戏,在这部分男生中把课余时间的主要部分(睡觉以外)放在网络游戏的学生达到25%以上。

(二)浏览不健康网页。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互联网环境在我国得到了比较好的整治,绝大多数的不良网站网页被关闭,网络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互联网世界难以有净土,不健康网站和网页仍然大量存在。一些学生出于好奇、猎奇不良心理,去寻找和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和网页,寻求视觉的刺激。

(三)痴迷网络购物。近年来,男生游戏,女生购物,是高校校园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网络的发展、微商的出现和物流业的不断壮大,网络购物已经形成一股潮流,不会网络购物俨然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可见网络购物的发展是何等的快速。调查发现,有过网络购物行为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在女学生中,有过网络购物行为的达到80%以上,其中一个月有五次以上网络购物行为的学生达到23%以上。这部分学生网购部分物品是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但所购物品也有相当部分并非生活必需,而是为了满足一种购物的心理,可以说是对网络购物形成了依赖,达到上瘾的程度。

(四)无原则转发信息。网络是一个便捷也是相对宽松的交流平台,很多信息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鱼龙混杂,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有良性的,也有负面的。很多高职学生不分良萎,喜欢转发各种各样的信息、图片、视频等。这种无原则的不经鉴别的转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的泛滥。

(五)过度依赖网络。网络确实可以给高职学生提供很多东西,如学习需要的资料,甚至是各种专业课的答案。由此,一些学生学习遇到了困难,到网上查找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也是一种学习和借鉴,对促进学生学业也是有好处的。但是,一些高职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对网络产生了过度的依赖,甚至作业、论文、毕业设计都不再自己动手,而是通过网络直接查找答案。笔者曾作为评委,参加某学校的大学二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评比,在评选中发现参评的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80%以上是通过网络抄来的,有些甚至连基本的数据都全抄照搬,由此可见学生完成课业对网络的依赖达到何等的程度,这样的学生离开网络,必将是一事难成。

二、高职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危害

大量不良网络行为的存在,对于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危害极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危害:

(一)荒废学业。业精于勤,学业是需要付出的。大学作为一个W习知识的重要阶段,没有充足的时间,是无法保证学习的质量,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很多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游戏,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游戏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有极少数学生为了玩游戏,改变了生活方式,改变了作息时间,通宵达旦,不知疲倦。一些沉迷游戏的学生晚上不睡,白天要么到教室无精打采地趴桌子睡觉,要么就直接在宿舍睡觉,把游戏当成了主业。长此以往,学业荒废,也是必然。同时,学生在完成作业、设计、论文等方面过度依赖网络,慢慢地养成使用别人现成果实的习惯,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创造性,逐步丧失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二)损害身心。生命在于运动,但在不少高职院校,非上课时间,只要到宿舍,就可以看到众多游戏爱好者在电脑前乐此不疲、埋头苦干,这些学生一心扎在电脑游戏中,往往是长坐不起,极少活动,甚至忘记了吃饭睡觉,久而久之,自然对自己的身体造成损害。沉迷电脑,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就相应减少,也就减少了与人交流和交往的机会,慢慢地离群,往往会形成独来独往的习惯,不与人接触,不与人分享,养成孤僻的性格,甚至对现实的正常人际交往产生排斥心理,无形中使现实的人际关系变得疏远,从而产生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隔离,造成人际关系发展的严重障碍,产生不良的心理因素,损害心理健康。

(三)加重家庭负担。网络购物本来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以给学生的消费提供更多的选择,然而,部分学生网络购物活动的不断增加,助长了学生的过度消费。近年来出现在高校中的各种“校园网络贷”,就是应一部分过度消费的大学生的需要而产生的,这种消费方式加重了家庭负担,使一些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四)形成不良的人生观。网络购物不只加重家庭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学生的不良消费观。一些学生不能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单纯的消费者应该量力而行,在进行校园消费的时候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消费,而是为了面子产生攀比的心理,以超过家庭消费能力的消费行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能力不济,却要满足自己的不合理消费要求去进行借贷消费,甚至有一些女生进行“裸贷”,引发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

此外,一些W生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无所顾忌,毫无约束地在虚拟网络世界里进行恶搞,不经鉴别地转发各种信息,以此为乐。在游戏中挥霍时间和金钱,愉快地体验游戏过关的和成就感,满足于游戏人生,成了他们最大的人生需要,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高职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防范措施

高职学生不良网络行为无论是对学生的自身发展还是对社会的未来,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如何帮助高职学生认识这些不良网络行为的危害,纠正其不良网络行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对自己负责、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越来越多地介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时俱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减少与避免学生在上网过程中产生不良行为。要建立好网上思想工作阵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易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资源对学生开展丰富生动的思想教育,按照贴近社会热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丰富这些媒体的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

(二)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校园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充实学生课余生活,充实其知识、完善其思维、提高其思想境界。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各种体育竞技、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以及讲座、报告会、志愿活动、课外实践等,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向社会,用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三)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日常交际与学习的主要部分,在搞好各种活动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和监控,对高职学生网络行为进行教育与引导。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入学生班级或组织QQ群、微信群,经常留意学生QQ群、微信群、空间上的消息,发现不良苗头,要及时引导、教育、更正,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弘扬网络正能量,让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充分发挥网络在立德树人、助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玉清.“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2]刘杰,王冰莹.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现状、原因及其对策[J].学理论,2014(29)

[3]周丰,许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3)

[4]万洪莲.大学生网络资源利用情况分析[J].才智,2014(17)

[5]谢香.新媒体下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及引导方法[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1)

[6]林秀娟.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7]马鸣华,哈刚.浅谈针对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高校应对策略[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立项课题“纠正高职学生不良行为的育人机制研究”(桂教科研〔2016〕3号);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立项课题“纠正高职学生日常不良行为方法研究与实践”

篇4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关于近视人数及状况调查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关于近视调查报告1一、问题的提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因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越来越被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为什么患近视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眼睛到底是怎样近视的?为了解小学生近视情况及引起近视的相关因素,我们小组针对本班同学的近视情况展开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查资料,了解什么是近视及产生近视的原因。

2、调查走访同学,了解近视眼同学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查阅有关书籍,了解近视

危害和预防方法。

4、调查本班同学近视状况及近视眼比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本班共有56名同学,近视的人数有22人,占全体同学的五分之二,和去年相比,呈上升趋势。

四、结论 : 1、青少年的近视率在逐年上升,这与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越来越发达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2、近视眼是可以预防的,要做到“五要”和“三不要”:

“五要”:

要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要减少连续学习时间,并每天做眼保健操;

学习环境要合理、采光;

要注意均衡饮食,多点户外活动;

要定期检查视力。

“三不要”:

不要养成趴着、躺着、行走、乘车阅读习惯;

不要在昏暗的灯光下或在强烈的阳光下看书;

不要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

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要好好地保护眼睛,让它永远闪烁着明亮的光芒!

关于近视调查报告2一.问题的提出

每个家庭中的孩子都是宝贝,说一不二,随着电视、计算机的普及,我们祖国花朵的娇嫩的眼睛受到了袭击,现在,在我们班里,大多数的同学都患有近视,而且部分同学的近视情况十分严重,有的同学视力甚至低于了4.5,这也许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很多的不便。为了保护视力,预防视力,我对本班同学的近视情况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通过上网,看一些有关科学用眼和眼睛保健方面的资料,了解什么是近视,及近视产生的原因。

(2)通过访问,了解本班同学的近视状况,以及近三年同学视力不良的发展趋势。

(3)通过与本人交谈、调查,走访家长的形式,掌握眼睛近视同学的学习及生活上的习惯。

三.调查情况的资料整理

1近视眼(myopia)也称短视眼,因为这种眼只能看近不能看远。这种眼在休息时,从无限远处来的平行光,经过眼的屈光系折光之后,在视网膜之前集合成焦点,在视网膜上则结成不清楚的象。远视力明显降低,但近视力尚正常。

2本班有39名同学,无先天性遗传近视,后天近视的8人,近视同学比列占全班的3分之2.较前几年比,近视率有明显增高趋势。

3多数同学不注意用眼卫生,不科学用眼。写字时离书本太近;长时间用眼不休息造成视觉疲劳;长时间看电视,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环境下看书,连续长时间使用带你脑等。

四.结论

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象落在视网膜的前。因此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如果有近视的你,可以戴凹透镜加以纤正。

2近视眼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长时间用眼疲劳造成的,如,看书姿势不正确,近距离看书、写字、不注意休息等。高度近视还可能与遗传有关。

3.为了同学的视力,我查找了有关的书籍,发现近视眼是可以预防的:(一)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保持一市尺。

(二)要认真做眼保操,定期检查视力。(三)连续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下,或者向远处眺望一会。(四)每天晚上坚持滴眼药水。(五)多吃水果、蔬菜。除了要做到以上的5要,还要做以下的三不要:(一)不在光线暗弱和阳光直射下看书、写字。(二)不躺着看书。(三)不走路看书。

关于近视调查报告3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因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越来越为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为什么患近视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为了解中学生近视情况及引起近视的相关因素,我针对我们学校的部分七年级同学作了一次调查。

一、调查问卷

二、调查分析: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看电视距离太近

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不合理饮食

一:问题的提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拥有了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外面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世界才能一目了然,才能更好的学习,生活。但进入高中以来,我们班越来越多的同学戴上了眼睛,同学们的视力越来越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近视?为什么会引发近视?近视有哪些危害?又有哪些预防方法?

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

二:调查目的:调查我校学生的近视情况,找出近视的原因、近视对个人的影响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案。

三:调查方法:

1、通过网上调查和询问同学,老师,了解近视的主要原因。

2、走访当地小学,初中,了解近视的发病率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四:调查结果:

1、现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8%,中学生为55、2%,高中生为70、3%。

2 近视的原因

专家分析,主要是四点原因:学生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眼保健知识;饮食结构单一,缺乏眼营养。其中,63%的学生用眼时间过长,60%的学生不注意用眼卫生,50%左右的学生没有认真做好眼保健操,60%左右的学生缺少眼营养补充。

因此,近视的主要原因是看书学习,这是因为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较大,尤其是在高中生阶段有较多的作业和考试,导致了两长一短的现象,即每日学习时间长,一次连续作业时间长,睡眠时间短。

中学生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伸展性也较大。但是长时间的注视近物,视力负荷过重,致使眼睛得不到充分休息,是导致近视进展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的近视是始于高中阶段,或者是在高中时期,近视的程度变得更加深。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适时放松眼睛,如眺望远方,做眼保健操等。

我们发现看电视和玩电脑对近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今生活水平高了,大家重视生活质量,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现在的大学生的电脑普及率也越来越高。然而,这些电子产品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富足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隐患。事实上,这些隐患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求大家做到合理使用这些电子产品。

其他用眼不卫生情况包括使用不洁净的毛巾或手擦眼睛、走路、乘车时看书,在强光下看书写字等等。这些情况也不容忽视,因为它是20%的近视的引发因素。至于遗传方面的原因则要注意不能近亲结婚,近亲结婚加大了后代近视等疾病的发病机会。

3、近视的危害:

近视对人造成一定的困扰,就调查显示,这些影响大部分表现在生活中。据资料显示,近视对生活具有如下危害:

①视力低下,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②中高度近视,会导致眼球突出,眼睑松弛,影响容貌;

③近视患者其白内障、青光眼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④中高度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容易引发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出血和脱离而致盲;

⑤近视超过600度可产生一定的遗传因素,不但影响自己,而且会影响下一代,这是最可怕的。

人们也考虑到了近视对学习的影响,如一些专业对视力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

①单眼视力低于1、0者,不能录取理工类的海洋运输、船舶驾驶、民航航行管理业;

②双眼视力低于1、0者,不能录取警校、军官学校、精密仪器、海关专业;

③单眼视力低于1、0者,不能录取医科、艺术类的舞蹈、音乐、电影、摄影专业;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三、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四、建议

(一)看书时作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三)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仪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五、体会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视力关系着我们的一生,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不让我们将来后悔。面对21世纪视觉危机的挑战,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战胜敌人!

关于近视调查报告4我国近视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学生。我看见许多同学眼周贴着灰色的小圆片,这是什么东西呢?于是,我利用课间十分钟进行了“采访”。小圆片原来是一种治疗近视眼的药膏,贴上冰凉冰凉的。看来,近视眼在困扰着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怎么才能预防和矫正呢?

调查我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调查。云天:450度,爱看电脑,喜欢在车上看书。杨泽同:400度,喜欢看电脑、书、动画片,父母遗传。温隽:150度,喜欢看电脑。马星宇:300度,喜欢看电脑。牛何子琪:300度,父母遗传。张东淼:300度,喜欢看书,玩电脑。

分析事实告诉我们,导致同学近视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长时间在电脑上玩游戏。2.长时间看书,光线太弱或太强。3.看书、看电视、电脑时间过长,坐姿不正确。4.有的同学坐接送车,在车行驶过程中看书。5.有的是父母遗传所致。6.还有的同学做作业时磨磨蹭蹭,在灯光下学习时间太长。

结论1.班里大约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同学患有近视。2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太近,光线太强或太弱,用眼时间过长。

建议1.养成良好的看书、写字姿势,牢记一尺、一寸、一拳。2.不能在坐车和行走时看书,更不能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脑、电视等。3.每次读书写字四十分钟左右,要向远方眺望,或到户外活动,调节眼睛肌肉。4.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数次。5.不要在电视或电脑上长时间用眼,因为电脑和电视有很强的辐射性。6.还要注意多吃水果、蔬菜,不偏食,保证营养充足。总之,要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合理饮食,注意身体,及早地预防和治疗眼睛吧!

同学们,让我们爱护自己这双明亮的眼睛吧!

关于近视调查报告5一、问题的提出

上五年级了,班级里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眼镜将会在整个班级“普及”了。近视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带了许多不方便,洗脸刷牙,吃饭行走,眼镜如同人身上的一个器官,怎么也离不开它了。同学们的视力为什么会下降?是否和平时的学习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呢?liu__ue86.com

二、调查方法

1 看书

2 上网找资料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具体内容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网络近视怎么形成及治疗近视眼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发育因素。近视眼有一定遗传的倾向,高度近视更是如此。正常情况下,至青春期眼球可发育正常,如过度发育即形成近视,这种近视一般到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如进行性发展可变成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从事文字工作和近距离工作的人容易发生近视,尤其是青少年的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用眼过度使睫状肌和眼外肌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是形成青少年近视的直接原因。因此重视视力卫生极为重要。包括注意改掉不良的用眼习惯,注意灯光照明,注意读书姿势,避免阅读时间过长,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都能达到防治近视的作用。

书籍怎么样会近视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四、结论

1.遗传因素:根据大量的调查资料,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高度近视和遗传有关,中度以下近视则存在较大的分歧。

高度近视的遗传类型,多数调查资料的结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父代与子代可以不同时出现近视。遗传又往往受客观环境,即生活条件的影响使之变异,增加了遗传的复杂性。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是近距离作业和不良的作业环境,这是最古老的学说,虽然至今仍存在一些争议,但是从大量国内外有关调查研究报告看,已公认遗传与环境是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环境条件是决定近视眼形成的客观因素。

但是,在近距离阅读或近距离工作的影响下,为什么能产生近视?对此还没有一致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调节学说:绝大多数近视是在青少年时代出现,由于青少年眼的调节力特别强,对近距离工作学习有高度适应性,所以看近也不易疲劳。但是睫状肌长时间过度紧张,睫状肌会发生疲劳甚至痉挛而出现调节性近视,不及时消除持续发展则可成为不可逆转的真性近视。或通过其他途径影响到眼球轴的延长。

(2)辐辏学说:近距离工作使用调节时,也需要两眼同时内转的辐辏功能加强,由此可以导致眼肌对眼球加压,而引起眼球轴的延长。

(3)环境适应学说:幼儿时期眼球小,多数呈现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球增大达到正视状态。在这一发育过程中近距离阅读过多,眼球为适应这种调节需要而成为近视。这一学说受到许多反对,但是在发育期可塑性很强,对近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已是共识。

其他学说不作介绍,需要再提一下的是诸如照明光线、阅读姿势、对比度、字小模糊、距离太近和阅读时间长等外部因素都能影响以上因素的作用。

篇5

国际品牌:对高学历,高消费和高感度的人群更具有吸引力。

国际一线品牌之间竞争的加剧,进一步挤压了国内品牌的发展空间。

笔记本电脑市场总体需求旺盛,预购比例达到城市居民家庭总体的1%,也就是在30座被调查的城市居民家庭中,每年将有25万普通家庭有笔记本电脑的预购需求。

2004年初,笔记本电脑一线厂商东芝、联想和三星先后进行了渠道政策调整,成为IT界重大新闻,无疑给是以“渠道”还是“技术”为目前核心竞争的疑问找到了一个定案。

根据国际权威调查机构IDC预测,今后三年内国内笔记本市场将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率,强劲的市场需求,不仅对家用笔记本电脑厂商是一个极为利好的消息,对许多希望发展多元化生产的电子产品生产商来讲,家用笔记本电脑还具有极强的品牌带动效应,可以带动自己其他产品的销售。

2004新生代CMMS,包括大众市场(CMMS)、高端市场(H3)和大学生(CUS21)的系列调查为笔记本电脑市场描绘出一个消费趋势图景,为厂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寻找差异化定位提供策略支持。

区域细分是关键

新生代系列调查综合历年数据显示,城市普通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的比例逐年上升,2002年占到城市总体居民家庭的25.4%,到2004年则达到了37.1%,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而年平均预购率也达到了7%左右(见图1)。笔记本电脑的消费者份额虽然只占到城市居民家庭1%~2%,但其预购比例也连续3年达到了1%,CMMS调查每年推算的是30个城市2500多万家庭。按此计算,每年将有25万普通家庭有笔记本的预购需求,对于家用笔记本电脑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为利好的消息。

从CMMS2004年秋季数据发现,北京无疑是家用笔记本电脑销售重镇,目前笔记本电脑拥有和预购最旺盛的区域(见备注1)是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别占到31.6%和25.4%的消费者份额,这和当地的经济发展较快有相当大的关系。但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这个区域同样是台式电脑的必争之地,竞争十分激烈。华南依然是台式电脑的天下,从消费者购买力来衡量,华南地区的消费者无疑将是厂家下一步追逐的目标群体。

东北、西南、华中和西北的消费者份额合计占到33.2%,这几个区域市场缺乏竞争,正处在市场培育期,这些区域实际上是IT厂家需要重点研究的区域,区域细分是关键。事实上,从三星集团2004年初变全国市场为区域市场、联想分5个大区进行类似戴尔式的直销型渠道策略变化也可以看出,区域市场划分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销售策略是市场细分的第一步(见图2)。

国内品牌失陷高端市场

对比大众市场(CMMS2004)和高端市场(H32004)消费数据看到,联想、方正两大国内品牌尽管在大众市场拥有较高的消费份额,但在高端消费市场却表现不佳,方正甚至没有进入消费前10的位置,而国际品牌如IBM、戴尔、索尼和东芝在高端市场的合计渗透率达到了60%以上,国际品牌对高学历、高消费和高感度的人群更具有吸引力(见表1、表2)。

2004“《成功营销》・新生代最具竞争力品牌调查报告”显示,在笔记本电脑品牌竞争力的排名中,除IBM外,戴尔、索尼、东芝、三星等国际一线品牌的竞争力指数都相当接近。国际一线品牌竞争的加剧,进一步挤压了国内品牌的发展空间,要争取高端主力购买群体,国内笔记本电脑厂商无疑要尽早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化品牌形象。

个人化、性别化、专业化成为方向

近日联想全面收购IBM的PC业务,无疑在利用品牌形象提升国际地位上迈出了一大步,也为国内品牌从二线品牌向一线品牌发展提供了转型教材。在品质和渠道竞争如火如荼的同时,国内品牌的最大压力则来自于品牌劣势。

从大众消费市场情况看,购买笔记本电脑家庭年轻化倾向明显。15~24和25~34岁家庭群体占到预购家庭的66.8%,而购置台式电脑家庭成员在35岁以上的比例更高(见图3)。

与购买台式电脑的人群相比,购买笔记本电脑群体在学习、上网和玩游戏方面的需求更为旺盛。以往对笔记本电脑定位的主要人群以行业和商业用户为主,但随着市场细分的出现,笔记本的生产商开始需要为学生、女性以及一些对笔记本电脑有特殊需求的行业“随需应变”,为其定制“利基”(niche)电脑(见图4)。个人化、性别化和专业化需求成为本笔记本电脑新的发展方向。

大众市场学生群体和新生代大学生调查共同发现,学生的购买欲望相当强烈。大众消费市场显示,与台式电脑的学生家庭比较,学生家庭笔记本电脑预购率达到19.6%,不仅超过自身拥有率,而且超过台式电脑的预购率。

在大学生群体中,尽管台式电脑的拥有率明显高于笔记本电脑,但其预购率下降了5个百分点,而笔记本电脑的预购率则在上升(见图5)。根据新生代大学生调查(CUS21)还发现,学生对国际品牌IBM、戴尔、三星、索尼的美誉度更高,均达到20%以上,而对国内品牌的美誉度则相对较低,一般在10%以下。国际品牌在培养未来消费群体方面具有了先天优势,而国内品牌在品牌塑造方面要下更大功夫。

由于女性普遍对电脑技术和维修比较烦恼,与男性消费者相比,女性在电脑性能、产品技术、服务和易用性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女性对价格、造型等外在因素也较男性更为重视。另外,针对保险等客户服务频繁的用户无线上网的移动需求也开始凸显。

篇6

关键词: 就业能力 导向 教育管理 改革创新

1.抽样调查情况

2013年1~3月对北京某高校在校人群展开了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4份,大三与大四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67.54%,其余31.46%都为大二与大一新生,涉及专业有汉语言文学、经济学、新文学、广播电视学、财务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等13个专业,其中男生占到了45%,女生占到了55%。

2.大学生的学习状态

北京某高校的大学生学习状态不好,其中全勤的学生只有9%,63%的人偶尔逃课不在课堂听讲或者参与学习,经常逃课的人数占总比为25%,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的人为76%,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玩游戏的人数占到了67%,在课堂上吃东西,发呆的占到了3%。现阶段的大学生都是“人在课堂而心在外”,教师个人魅力也有欠缺,不能吸引学生到达现场听讲,讲课的内容枯燥乏味,欠缺创新动力。

3.教育管理的改革

3.1专业调整制度改革。

专业是大学生专有人力资本的基础,决定着未来就业的基本方向。某专业毕业生较多而市场需求不旺,就会形成结构性失业。如果高考时专业误选而自己并不喜欢,学习动力就会不足,会影响学习效果和就业结果。高校转专业制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被调研的大学生中,想过转专业的占48%,特别想转专业的占9%,没想过的占43%。在现有制度下,大学生认为转专业的门槛要求很低的占3%,较低的13%,一般的占40%,较高的占30%,很高的占9%,平均指数为2.31。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的选择关乎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专业调整制度的灵活变通将对大学生的未来起决定作用,大学生专业变更制度必须按照学生学习兴趣与性格特点进行变化,学生如果出现误区,选错了专业,可以有两次向上级报告的机会,辅导员要第一时间收集学生选错专业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学校更换专业的制度,及时更换专业。

3.2学分制度改革与创新。

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事实上,大学生认为在选课方面拥有的自为0的占2.7%,为1%~19%的占28%,20%~39%的占38%,40%~59%的占23%,超过60%的占8%。平均数为32.37%,表明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较低。具体来说,能在很大程度上跨学期、跨专业选学“必修课”的占11%,较大的占19%,一般占25%,较小占21%,很小占18%,平均指数为1.81,自由度一般。

因此,高校要以就业能力导向为基础标准,判断学生未来的职业化发展路线,根据职业化发展需求,在大一入学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引导,指明一个专业或职业化发展的路线。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度,灵活加减学分,增加更多的学分获得条件,跨专业的学习与选修,学分的上限,下限,专业与跨专业学习的界线,能力要求,如何帮助大学生选择较好的职业生涯都是高校要做出的改进工作之一。高校可以在教学制度中为大一与大二新生提供选择多样化选修课与跨专业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专业课的知识,了解专业课的优势与缺点,掌握好学习的方向。

3.3教学组织制度改革。

高校教学组织是管理高校,协助高校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弥补教学不足的有力保障。大学生的学习经验尚且欠缺,还需要通过教学组织制度给予加强,增强制度的灵活性。作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四点进行加强:第一,开展小集体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占比仅为3%,平时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往往因为活动的拘束感,导致教学关系受到阻碍,不能与老师形成互动,教师往往在讲台上不能给出很好的授课指导,忽视了学生的需求。第二,严格把握教学纪律,完善课堂秩序管理的有效性,让不自觉的学生受到严厉的惩罚。第三,大三与大四学生不布置太多作业,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灵活操作,让学生接受社会生活,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研究生考试、实习等活动,也可以自由研究,开放更多的自习室与学习场所。

3.4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

考试作为考查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而考试制度的合理性会影响考核的信度和效度。要充分考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本着强调基础、拓宽领域、重在运用、贵在创新的原则,体现发散性、创新性的特点,并选择开卷、交论文、写调查报告、口试、技能操作、设计等有效考试形式,确保考试成绩的有效性、客观性和可比性。

3.5就业指导制度改革。

就业指导可能更直接地影响大学生就业。而大学生实际接受的就业指导很多只占3.44%,较多占7.86%,一般的占30.34%,较少的占32.19%,很少的占23.46%。平均指数为1.36,较少,凸显了就业指导环节的薄弱。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从大二开始职业化与专业化指导更合适。

指导内容要全面考虑大学生的专业化发展需求,第一,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实习与社会就业的机会,在调查中有占总数67%的学生认为应该提供这类机会给大学生。第二,需要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化性格测试,以便确定该学生的发展适合角度,75%总数的调查人群还表示,学校还要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开展就业意识和就业观念的教育,及时举办考证和求职技巧培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提供就业形势与行业分析、心理解压、职业技能培训、公务员考试辅导等其他服务,即大学生希望高校尽早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

4.结语

通过调查与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不足,自我学习的方式并不科学,学习效果不好,这些问题都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息息相关,专业的更换难度大,学生学分制度的硬性规定,导致了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受阻,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动力。而且高校能及时地改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就业指导制度,大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应该在未来完善这些制度,走灵活路线,适当改变高校教学规划与专业划分方向,提高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把握好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尽快走出个人的职业化路线。第二,大学生自我要保证就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在未来高校要制定教育管理制度,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就业问题的难度,从大一入学就开始辅导学生职业化理念与进入社会的身心素质标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总之,要基于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促进高校制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江丽,丁倩倩,陈芳.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与创新.高教与经济,2010.09:111-114.

[2]高晓琴.对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认识.江苏社会科学,2009.12:120-123.

[3]刘建新.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134-136.

篇7

【关键词】手机依赖;内外向;大学生

网络通信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手机的广泛使用,以及微博、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应用在手机上的普及,使得人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在带给人们便利和娱乐的同时,有关手机使用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Dependence,MPD)[1]这个新名词就也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一、理论回顾

(一)手机依赖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手机依赖”定义的研究各有侧重,李止庸(2012)认为“手机依赖”可以界定为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使用,对身心健康及学习工作生活产生负面作用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手机不离身,随时拿在手里,并下意识查看,手机一旦不在身边或没信号、没电时有落寞感和烦躁感,手机铃声长时间不响或来电明显减少,会感到心烦意乱,与人沟通交流时有意无意地回避面对面,过分依赖手机短信或打电话。[2]手机依赖多见于白领人群或青少年人群中,故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可行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指导大学生健康使用手机,避免手机依赖提供依据。

(二)对手机依赖现象的研究

国外学者于近几年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韩国Koo Hyun Young教授2009年《韩国青少年“手机依赖”规模的发展状况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控制、冲动和手机的使用显著相关,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2[2]。综合澳美韩各国学者研究可以发现,手机依赖者在人格和社会接触上有着其明显的特点。

国内学者通常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机依赖现象,通常是在一所或多所大学内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大部分研究将手机依赖定位在对手机通讯(如短信、电话)等常用功能上的持续需求感和依赖感[3],主要是针对有无依赖、功能使用、依赖原因、产生影响等问题。临床一般认为手机依赖受性格内外向影响较多,但王芳等认为手机依赖与性格无关,杜立操和熊少青认为手机依赖女生在量表的去断性维度上人数显著多于男生,城市生源比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的去断性、突显性以及强迫性明显。而唐玉[6]基于以前学者的研究通过SPSS数据分析得出大学生对手机有一定的依赖,但这种依赖是对其功能的依赖,并没有排除与外界社会的接触而患上“手机依赖症”。徐华等[4](2008)、邵蕾蕾[3](2010)、韩文娟[5](2011)分别编制了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经检测信效度较好不难发现学者们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各有不同,因而导致一些结论相互矛盾,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并依据调查数据得出结论以验证猜想。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以北京林业大学不同专业、年级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80份, 收回80 份,有效问卷75份,有效率为93.75%。其中男生34人(45.3%),女生41人(54.7%),来自城市的学生52人(69.3%),来自农村的学生23人(30.7%)。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

自编《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测得其信度为O.8728。

2.内外向量表

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问卷中的内外向量表,共包括21项测试题,其再测信度为0.6883。

(三)程序

(1)通过访谈、前测,编制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

(2)同时发放由《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和艾克森人格量表中的E (内外向)量表组成的研究量表,进行施测。

(3)回收问卷,进行统计。

三、结果与讨论

在我们设计的手机依赖问卷中有“购买手机的理由”这样一道题目,我们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众多购买手机的理由中,选择“方便联系”这一项的人数最多,占到总体比例的75.93%,位居第二位的是“学习需要”占到总体比例的14.81%,“赶时髦潮流”和“身份象征”所占比重均为3.70%,其他选项占1.85%。由此可见,手机作为人与人间的联系媒介,已经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而学习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购买手机的重要理由之一。

在“晚上睡觉时是否关机”这道题目中,有41.46%的人选择睡觉开机,有58.54%的人选择睡觉关机。随着人们对手机的使用日益频繁,因使用手机而产生的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手机是具有辐射性的,对人的身体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尽管存在手机辐射的因素,但也依然有近半数的人选择睡觉开机,很显然,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性还是很强的。

在“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这道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2-4小时和6-8小时的人数居多,分别占总比例的29.27%,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4-6小时的人数也占到总比例的24.39%,更是有14.63%的人每天使用手机在8小时以上。我们所调查的大学生所在学校的作息时间均为上课时间是早8点至晚8点50,晚11点熄灯,其中晚8点50-晚11点同学们的活动多数为上网或者上自习。由此可见,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占到白天活动的很大比重。

“每天使用手机通讯时间”这道题目显示,绝大多数人每天使用手机通讯的时间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有17.07%的人每天使用手机通讯在半小时以内,较少一部分人每天通讯时间长达一小时以上。与上一题“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相比较可以看出,大多数人使用手机的主要功能一方面是通讯,另一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手机的其他功能,如:手机上网、游戏、音乐等等。

通过“更换电池频率”这道题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有63.42%的人更换电池的频率为2天以内,由此可见看出大学生使用手机还是比较频繁的。

在“上课手机状态”一题中,有68.29%的同学选择了震动,26.83%的同学选择让手机静音,2.44%的同学选择不带手机,仍有2.44%的同学选择铃声,无人选择关机或者铃声加震动。这说明大部分同学上课还是比较尊重老师的,即使手机开着也会主动选择调成震动。

在“使用手机最多的功能”一题中,有66.27%的同学选择即时通讯,14.46%的同学选择上网聊天,8.43%的同学选择拍照功能,7.43%的同学选择看小说。这说明大部分同学主要将手机用于短信电话等即时通讯上,部分同学也会使用手机附属的上网、拍照等娱乐功能。

在“经常使用手机的时候”一题中,有60.91%的同学选择上课,12.73%的同学选择睡觉躺在床上,10%的同学选择上厕所,10.91%的同学选择休息或上自习时,5.45%的同学选择周末。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上课内容无多少兴趣而选择玩手机(包括上网聊天、发短信、看小说等),另外很多同学会选择在躺在床上睡觉前后玩玩手机,这也许也间接反映出现代大学生的睡眠问题。而休息或周末期间大学生一般都使用电脑冲浪上网或者外出,因而这个时间段并不经常使用。

在“上课带手机的原因”一题中,有59.21%的同学选择学习,10.53%的同学选择玩游戏,11.84%的同学选择上网,10.53%的同学选择打发时间。这与“经常使用手机的时候”的调查结果相悖,超过半数以上的同学选择因为学习而上课带手机,然而在课堂上经常使用手机的人也超过60%,我想其实真正的原因应该在于打发时间,可能同学们碍于各种原因,选择的人很少。

表1 不同性格的手机依赖度均值及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内向 2.811 0.4541

外向 2.562 0.5516

从表1可以看出,内向者手机依赖度为2.811,外向性格这手机依赖度为2.562,这说明内外向对手机依赖度的影响不大。二者通过方差齐次性检验,且Sig.值为0.135,说明性格和手机依赖度没有明显关系,而从相关性来看,二者Spearman''s rho相关系数为0.17,Kendall''s tau_b相关系数为0.14,结果表明二者关系关联不大,这与部分学者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可能是因为此次调查样本量过小,而且性格也不能完全解释手机依赖这种外部行为。

表2 不同性别的手机依赖度均值及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男 2.838 0.5328

女 2.664 0.4663

从表2可以看出,男生手机依赖度均值为2.838,女生均值为2.664,说明男生与女生手机依赖程度相差不大。而进一步通过均值比较后,二者通过方差齐次性检验,sig.值为0.034,说明二者均值差异显著,这与部分学者研究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手机依赖的研究结论一致。

表3 不同生源地的手机依赖度ANOVO分析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Between Groups 0.038 1 0.038 0.152 0.699

Within Groups 9.731 39 0.250

Total 9.769 40

使用SPSS13.0进行不同生源地手机依赖度的显著性分析,通过上表的结论得出sig值为0.699,大于0.05,接受原假设,表示不同生源地手机依赖度在α=0.05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使用Excel及SPSS13.0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1)手机作为方便人与人间联系的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因此,方便联系成为了人们购买手机的首要原因。此外,其上网、学习辅助、拍照等其他游戏娱乐功能也成为人们购买和使用手机的重要原因。

(2)每天有68.29%的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四小时以上,半数以上者人更换手机的频率则是一到两天,由此可见大学生手机依赖度总体还是很高的。

(3)大学生最经常使用手机是在课堂上,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小细节如:睡觉躺在床上的时候、休息或上自习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等等都会使用到手机,由此可见手机几乎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处处紧密相关。

(4)本研究中大部分同学表示上课带手机的原因是为了学习,可是其使用手机最经常的时候是在课堂,前后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以自身感受和理解而言,被调查对象上课带手机的真实原因应当是打发时间、在课堂上游戏娱乐,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表达真实的想法。

(5)男生和女生的手机依赖度差异显著,这与部分学者研究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手机依赖的研究结论一致。

(6)手机依赖度和性格的内外向没有明显关系,这与部分学者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可能是因为此次调查样本量过小,而且性格也不能完全解释手机依赖这种外部行为。

(7)城市与农村生源的学生手机依赖度差异并不显著。

总之,手机因其使用的方便性、多功能性,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大学生整体的手机依赖水平较高。我们建议大学生应当减少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与老师积极互动交流,不沉迷手机娱乐游戏,应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做到娱乐和学习相结合。同时老师也应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还可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手机加以创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课上发短信向老师提问等便不失为一条创新举措。

参考文献:

[1]邹云飞,邹云青,姚应水.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1):77-80.

[2]李止庸.国内外“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文献综述[J].128-131.

[3]邵蕾蕾.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的编制[J].社会心理科学.2010(9-10):126-130.

[4]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26-27.

篇8

(河南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 河南 开封 475004)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了解与把握职业教育学习主体的网络应用行为特征越来越凸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新乡市内四所中职学校的四百余名学生的网络应用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总结得出中职学生网络应用行为的若干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 :中职学生;网络;网络应用行为;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20-06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界革新举措频频推出,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积极探寻职教现代化创新之路。总结起来,共有五个方面的革新:第一,以信息化教学大赛为抓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第二,建设专业化的数字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第三,构建专门的信息化机构,推进信息化事业的发展,成立全国教育领域第一个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和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四,按照职业教育规律设计中国职教信息化之路,2010年印发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2012年又根据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率先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第五,组织信息化专题培训,不断将教育信息化推向新的高度。这些创新举措的实施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研究显示,在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和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等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教师信息素养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但也存在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中职教育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不高,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程度较低。这已成为中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然而,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在具体实践中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合二为一”,在其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教与学两个主体有深刻了解和把握。以往的研究往往更多地关注教学主体,而忽视对学习主体的深刻了解与把握。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有关中职学生主体的网络与学习方式的研究,深入了解新一代中职学生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行为,无疑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整合以及攻克某些教育信息化难题的明智之举。

相关研究综述

自网络普及以来,有关学生网络应用行为的研究就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Steve(2002)对全美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调查显示,96%的8~18岁学生已经开始接触或应用网络,几乎100%的16~18岁学生都使用网络。Ybarra ML(2005)的调查发现,美国12~18岁的年轻人中超过90%已经在使用互联网。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8年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网络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青少年网络应用也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的态势。另外,一些学者还对青少年学生的网路应用特征或网络学习特征进行了探索。如Berk(2009)对网络时代学生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网络时代学生的20个基本特征。Brown(2012)对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10个主要特点。近年来,一些国家如韩国、英国、土耳其、挪威等也开展了规模较大的有关学生使用网络情况的调查,目的性都比较明确,通常与网络成瘾、网络犯罪或网络新技术等具体问题有关。

我国从2001年开始研究学生网络使用问题,起初主要是面向大学生的调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从2008年起开始对全国范围内的青少年网络应用行为进行普查,并且每年一份上一年的研究报告,至今已了7份。最近一份的年度报告指出,截止2013年12月,我国的青少年网民达到2.56亿,普及率高达71.8%,其中,中学生群体所占比重较大,占到了总数的38.3%;青少年手机网民2.21亿,手机上网比例达到86.3%,手机成了青少年上网的重要工具。近年来,一些专业的研究团队也开始关注于对青少年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如黄荣怀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于2012、2013 年连续两次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2013年底又联合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渤海大学等高校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并于2014年5月了《2014年度全国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这些报告的公布为更好地了解我国中小学生的网络应用行为与网络学习、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总结我国近年来有关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研究,在调查对象上主要关注对大学生、中学生、高职生、小学生的调查,其中对大学生的调查最多。相对而言,还缺乏对中职学生足够的关注。笔者在文献检索中发现,目前有关中职学生网络问题的研究大多关注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网络道德和网络应用心理等问题,对中职学生网络使用问题的研究不多,而对中职学生应用行为的调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还未对中等职业教育学习主体的信息化行为有一定的了解实属不该。为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更好地持续发展,制定行之有效的推进政策,组织面向中职学生的调查,深入了解他们的网络应用行为,变得越来越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研究设计

关于网民网络应用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学者把社会领域内网络应用行为的研究划分成两类:一类是网民网络使用行为的调查;另一类是网络行为的实质、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本研究属于第一类研究,主要对中职学生的网络应用行为特征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笔者以新乡市四所中职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为调查样本,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共抽取了9个班级,包括一年级6个班,二年级3个班。其中,一年级学生占总数的74.6%,二年级学生占总数的25.4%;男生占总数的66.8%,女生占总数的33.2%;生源分布状况为81.5%的学生来自农村,13.7%的学生来自城镇,4.0%的学生来自中小城市,只有0.7%的学生来自发达城市。

(二)研究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以发放问卷为主。问卷制定主要参考了梁林梅教授编制的“苏南地区中学生网络应用行为”调查问卷和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协会EDUCAUSE的“大学生与信息技术”调查问卷,主要选取了其中的一些关键题项,修订改编成本次调查问卷。本卷共有27个小题,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网络应用的总体状况、网络学习行为、网络娱乐与交往行为以及手机应用行为等五个方面。

(三)数据分析与整理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0份,有效回收率为92.5%。调查结果通过spss21.0和Excel 2007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包括单项题的描述统计分析、复选题的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等。

分析与讨论

(一)网络应用总体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中职学生(99.3%)每天都要上网,88.3%的学生每天都要通过手机上网。从设备拥有或接入条件上看,86.3%的中职学生家中拥有电脑,51.6%的中职学生有自己的电脑;94.3%的中职学生拥有手机,其中91.4%的手机是智能手机,8.6%的手机为普通手机,95.7%的手机已开通了上网功能。另外,中职学生的电子邮箱拥有率为71.1%,其中最常用的邮箱为QQ邮箱(89.0%)。从经常上网的场所看,69.0%的中职学生经常在自己或亲友家上网,6.8%的学生经常在学校上网,18.8%的学生经常在网吧上网,另外还有5.4%的学生经常在其他场所上网。从网龄上看,大部分中职学生较早就开始接触网络,具有一定的网络应用经验与技能。有11.7%的学生第一次上网时间发生在小学以前,39.6%的学生是在小学期间,45.0%的学生是在初中期间,只有3.7%的学生上中职以后才开始上网。

可见,网络已成了中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其网络应用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

(二)主要网络应用活动分析

对中职学生日常上网活动的调查显示,他们上网经常做的五件事为(按前后排序):聊天(76.6%)、看视频(68.8%)、收听/下载音乐(60.1%)、玩游戏(49.7%)和搜索查询信息(41.8%)等,如图1所示。

在对手机上网的调查中发现,中职学生通过手机上网经常做的五件事为(按前后排序):聊天(85.5%)、收听/下载音乐(61.5%)、玩游戏(47.5%)看视频(46.2%)和搜索查询信息(30.9%)等,如图2所示。

另外,对中职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统计中发现,中职学生最经常访问的三类网站为(按前后顺序):音乐类网站(65.1%)、视频类网站(63.2%)和游戏类网站(47.0%),如图3所示。

通过对中职学生日常上网活动、手机上网活动和经常访问的网站统计可以发现,中职学生的网络应用行为主要还是以休闲娱乐为主,娱乐性是吸引他们应用网络的重要原因。

(三)网络应用时间分析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适度上网(以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为标准,低于2小时为适度上网,高于2小时存在过度上网的嫌疑),一部分学生存在过度上网的嫌疑。从上网时间上看,有27.0%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少于5小时,28.6%的学生在5~15小时之间,18.3%的学生在15~25小时,9.3%的学生在25~35小时,有16.9%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35小时以上。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上网时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p<.01),二年级的中职学生比一年级的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上网。

不同生源地的中职学生在上网时间上存在着差异性(p<.05)。具体而言,来自农村的学生与来自城镇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农村学生用于上网的时间明显比来自城镇和中小城市的学生上网时间短,而城镇学生与中小城市学生之间、发达城市学生与其他三类学生之间在上网时间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网时间上,男女学生之间、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这与梁林梅等研究结果大相径庭)。

(四)对信息技术(网络)应用的态度及对自身信息素养评价分析

在对信息技术(网络)应用的态度调查中,有69.3%的中职学生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信息技术并会积极使用,29.9%的学生对待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一般,但必要时会尝试使用,仅有0.8%的学生不喜欢或非常不喜欢信息技术。可见,整体上中职学生信息技术(网络)应用的态度还比较积极。然而,中职学生对其信息素养的评价却普遍不高,有55.7%的学生认为其处于中等水平,18.6%的学生认为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只有17.9%的学生认为其信息技术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或较高水平。另外,还有7.8%的学生认为其信息技术水平较差。但是,在对具体的信息技术技能调查中发现,中职学生对“网络搜索”技能较为自信,如表1所示。

不同成绩的学生在对自己信息素养的评价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具体而言,自我评价成绩较差学生与成绩中等、成绩中等偏上和成绩优等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自我评价成绩较差的学生对自己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比其他三类学生都要低;自我评价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对自己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比成绩中等、成绩中等偏上和成绩优等的学生也都低;成绩自我评价中等的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比成绩优等学生低;另外,自我评价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和成绩优等学生之间在对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评价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如表2所示。

不同生源地的中职学生对自己信息素养的评价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1)。具体而言,来自农村的学生与来自发达城市的学生、来自城镇的学生与来自发达城市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发达城市的学生对自己信息素养的评价比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都要高,来自农村的学生与城镇学生、中小城市学生之间均没有明显的差异。详见表3。

(五)看待信息技术(网络)对学习的作用分析

关于信息技术(网络)对学习的作用,中职学生持比较积极的态度,超过95%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对学习有帮助或在某些方面有帮助,仅有不到1.5%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对学习没有帮助。另外,还有3.3%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持模棱两可的态度,如图4所示。但在信息技术对学习的具体作用上,“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被学生放在了第一位(85.9%),紧随其后的是便利性(64.8%)、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43.9%)、改进学习(43.6%)、节省时间(33.3%)、帮助管理课程活动(25.5%)等,还有小部分学生选择了其他作用(13.0%)。

另外,不同成绩的学生看待信息技术(网络)对学习的作用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具体而言,自我认为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与自认为中等偏上、优等的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成绩中等偏下学生对信息技术对学习作用评价较低;自我认为成绩中等的学生与自我认为成绩优等的学生看待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差异,成绩中等的学生评价比较低,成绩较差、成绩中等偏上和成绩优等的学生均没有显著的差异,如表4所示。

(六)获取信息技术(网络)技能的途径分析

有近六成(58.9%)的中职学生认为其信息技术(网络)技能的获取途径为信息技术课,17.2%的学生来源于自学,15.5%的学生通过网络习得。另外,有8.4%的学生通过亲友帮助和其他途径获得,如图5所示。可见,信息技术课是中职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网络)技能的主要途径。

在中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上,有93.2%的中职学生对所在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持满意的态度,仅有6.8%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由此可知,信息技术课对中职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网络)技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另外,中职学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评价也较高,超过90%的学生认为其所在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中等或中等以上层次,仅有6.3%的学生认为其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如图6所示。

(七)网络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尽管这一代中职学生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成长起来的“数字一代”,网络已经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职学生在网络应用过程中的“数字鸿沟”仍然不容忽视。

在信息技术设备拥有上,13.7%的学生家中还没有电脑,5.7%的学生还没有自己的手机,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中职学生的网络应用;在对自己信息素养的评价上,有7.8%的学生认为其信息技术水平还很差,特别是来自农村的中职学生对自己的信息素养尤为不自信;在影响中职学生使用网络的因素调查中发现,网络太慢被放在第一位(51.8%),没有时间位于第二位(42.7%),缺乏自制力位于第三(27.3%)。

另外,部分中职学生在信息技术(网络)的应用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有16.9%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35小时,存在过度上网的嫌疑。中职学生对网络依赖的调查中,有4%的中职学生存在严重的网络依赖问题,如图7所示。

此外,在对中职学生的网络学习应用与网络娱乐或交往应用的对比中发现,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相似,信息技术(网络)在中职学生学习方面的应用远远低于在娱乐与交往方面的应用,中职学生在娱乐或交往方面对网络的依赖要远远大于其在学习上的依赖。可见,信息技术(网络)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还未能够得到充分彰显。

研究结论与思考

从本次调查结果数据上看,主要的结论有以下几点:(1)中职学生的网络应用条件已具备,网络已成为中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络应用显现出低龄化的特征;(2)网络娱乐性是中职学生应用网络的重要原因;(3)在网络应用时间上,中职学生间存在多样化的差异;(4)中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网络)的态度比较积极,但对自身的信息素养评价普遍不高,不同成绩、生源地的中职学生在信息素养自我评价上存在差异性;(5)在信息技术(网络)对学习的作用上,中职学生的态度比较积极,不同成绩的中职学生存在差异性;(6)信息技术课是中职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网络)技能的重要途径,中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和所在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评价较高;(7)尽管当代中职学生被誉为“数字一代”或“数字原住民”,但其网络应用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发展趋势。但由于中职学生年龄特征、学习任务及毕业出路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特点。因此,在中职教育信息化发展上,如果仅仅依靠借鉴中小学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经验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并且缺乏针对性。中职教育信息化发展有必要探寻自己的发展之路,关于学生信息化行为的研究无疑是一个有力的突破口。如果能够深入、系统地分析与掌握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网络)应用行为,根据其行为特点,结合中职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因地制宜的信息化部署,循序推进,在实践中无疑会少走许多弯路或错路。

参考文献:

[1]陈琳.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3):12-18.

[2]陈宗胜.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2(7):54-57.

[3]黄荣怀,王晓晨,周颖,董艳.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33-37.

[4]Steve. J.The Internet Goes to College:How Students Are Living in the Future with Today&acute;s Technology[DB/OL].[2014-07-15]. http://eric.ed.gov/PDFS/ED472669.pdf.

[5]Ybarra ML.Exposure to internet pornography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national survey[J].Cyberpsy-cholBehav,2005,8(5):473-86.

[6]OECD. New Millennium Learners-Initial findings on the effects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on school-age learners[DB/OL].[2014-07-15].http://oecd.org/dataoecd/39/51/40554230.pdf.

[7]R.A. Berk.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he Net Generation[J].Transformative Dialogues:Teaching & Learning Journal,2009,3(2):1-23.

[8]周颖,黄荣怀. 国内外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和对策研究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3):20-23.

[9]CNNIC.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DB/OL].[2014-07-15].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qsnbg/201406/t20140611_47215.htm.

[10]黄少华,武玉鹏.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39.

[11]梁林梅,李锋庆.苏南地区中学生网络应用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86-92.

[12]梁林梅,李逢庆.信息技术与大学经历:北美高校的现状及特性评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2(2):77-83.

篇9

移动学习是什么

Donald Norman在20世纪提出了科技环境的质量取决于设备和软件(Affordance=device + software)的说法。他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学术界的赞同,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他的理论已经不能有效解释移动学习。因此,学者们基于Norman的理论,提出了移动科技环境的质量由移动性、设备、移动端应用和互联网四个部分组成:

Affordance = mobility + [device + software (Mobile Applications)] + Internet

简写为:A = m + [d + s(MA)] + i

在这个公式中,移动性(Mobility)是基于使用者的需求。例如,学生需要使用电子词典,虽然笔记本电脑中已经具备了这些功能,学生不太可能随时随地使用笔记本电脑,但学生可以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随时随地使用电子词典。设备(Device)在最近20年内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前的大哥大和砖块一样,现在的智能手机无论在操作性(多点触控)还是便携性上,都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在移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我们的设备无论移动性还是设备性能都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如果希望移动设备成为真正可定制的学习设备,移动端应用(Mobile Applications)和互联网(Internet)可以成为当前移动学习中的核心。丰富的移动端软件让个性化学习成为了可能,无论是学习、练习、测试、互动,还是分享、输出,我们基本都能找到合适的应用。和电脑端应用相比,移动端应用操作更加简单:没有复杂的菜单,没有键盘组合键的困扰,没有单击双击的麻烦,在触摸屏前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各种操作。对比交互式电子白板复杂的操作和iPad简易的触摸,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在没有任何操作基础的情况下快速完成使用iPad的学习。根据TechEDGE中国子项目的调查,国内的教师在多次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培训后,依旧不会使用的比比皆是。在移动环境中,互联网的整合让移动学习变得更加现实。如果将笔记本电脑看成将资料和信息存储在一个地方的设备,WiFi移动设备则能将不同的资料和软件应用整合并且存储,而带有互联网功能的移动设备,包括了手机、带有3/4G功能的平板电脑等设备,则允许使用者根据自身的需求筛选、定制信息。但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者还并不是学习者,因为互联网的整合仅仅为学习的发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允许使用者随时随地快速搜索目标信息。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公式,任何一个部分的强化或弱化都会改变整体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注意所有的环节,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个环节。

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移动科技如何为我们带来学习的可能。假如一个学生站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件他非常感兴趣的艺术品,在艺术品的名字旁边有一个二维码,那么这个学生就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并在网络中搜寻和艺术品相关的信息。在这个过程里,手机的相机、二维码识别软件、互联网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完成了一次简单的互动。互动的结果可以使学生对艺术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完成移动学习的第一步。从学生的行为我们也可以看到,移动学习可以将环境、行为、选择和需求整合后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

再次回到移动学习的定义问题中来,如果我们仅仅将移动学习看成基于移动设备的远程学习,我们就忽略了移动学习真正的核心。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 简称mLearning)在过去的20年内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但这些解释大多基于四个不同的核心思想:教与学的方法、科技设备、环境和社会化互动。学者Helen Crompton基于这些核心思想,在2013年重新给出了移动学习的定义:移动学习是基于个人电子设备,并在多种环境以及社会化和内容互动下的学习。

虽然目前的移动科技环境可以定义为A=m+(d+s(MA))+i,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科技的创新很可能继续延展这个公式,增加移动科技辅助学习的复杂性和针对性。

基于移动学习的学习理论

研究者们定义移动学习不过数年时间,移动学习也还是一种相对年轻的学习方式,所以目前对移动学习相关学习理论的研究并不完善。由于目前缺乏移动学习相关的定量研究,主流学术界认为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和修正后的对话框架(Laurillard’s Conversational Framework)可以支持移动学习。

活动理论主要从文化背景和技能方面研究个人的意识能力。活动理论主要包含了四个主要定义:首先,个人作为现实中的一份子,从广义上来说是一个客观目标。其次,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是有关联的。内部活动没有外部活动的配合是很难分析的,并且内化是外部活动的一种转化。外化则是内部活动向外部活动的转化,如果内化活动需要延伸,外化就一定存在。再次,活动理论认为工具调节了人类活动。工具在人类活动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和转化,并且工具会和特定的文化(发展历史)相关联。所以,使用工具的过程可以看作一种社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最后,在活动理论中,发展不仅仅是目标,更是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研究对象的发展来确定一些活动是否有价值。

Laurillard在2002年测试了对话框架,试着解释了基于数字媒体的学习。她的框架中包括了四个重要环节:教师的概念、教师设定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概念以及学生和学习相关的特殊行为。教师和学生互相传递想法,但教师传递理论给学生,而学生则向教师提问。学生的概念和特殊行为之间的沟通则是基于理论的行为设定和基于经验的反馈。学生的特殊行为、传递行为和修正行为给教师设定学习环境,并且得到基于目标的反馈。教师则利用学生的行为反馈修正学习环境,并且设定学习活动。她强调了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该包含四种活动:讨论、适应、互动和反馈。

除了活动理论和对话框架外,关联理论(Connectivism)也可以作为移动学习的一个补充。Siemens认为,新的科技时代中知识的习得不再是一个线性过程,学习经验的核心是学习者而不再是教师或学校。而科技可以将学生相互关联,管理充斥着信息的环境并创造新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相反,有效的定位和过滤性信息变得更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关联信息和资源的能力非常重要。由于移动设备的帮助,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

总结可以用在移动学习上的学习理论可以发现,移动学习不仅仅是移动设备和学习者之间的整合,还为学习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环境和互动空间,强调了学习者内部的变化和外部变化之间的联系。为了确保学习的发生,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这些信息环境和互动空间——这也就使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移动学习的特点

和传统学习方式相比,移动学习并不是将所有的信息电子化,而是优化了过去的学习和评估流程,用更加科学、高效、方便和个性化的方式辅助学生的学习过程。新的移动学习模式主要包括了内容、结构信息化输出、参与和学习、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外界辅助六个部分(图1)。

图1

1. 书籍和课程的电子版

Aptaraz在2011年对全世界范围内的1350家出版商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84%的出版商已经推出了电子版读物,而Kindle作为移动式电子阅读器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和反馈。即便是一些老式的纸质出版物,我们也不再需要扫描,只需要借助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摄像头对纸张进行拍摄即可转化为PDF,然后导入笔记软件中就可以进行标注。图2和图3分别使用了两款iPad平台的应用。使用软件应用拍摄后的纸质书籍经过图像处理(只需要用手指点一个图标)即可变成类似扫描仪的文件效果。应用中内建的编辑功能可以把扫描的多页内容转化为PDF文件,经由电子邮件或云空间导出。与教师和学生使用扫描仪相比较,使用iPad上的软件应用更为方便、简单,且不需要有任何的操作技术——只要“指指点点”就能完成扫描和输出。目前,主流移动设备都内建高清摄像头,拍摄效果虽然不如扫描的效果好,但能满足大部分的使用要求。图3使用的软件是一款在美国非常常见的课堂笔记软件,可以在笔记上录音和输入信息,同时该软件也具备马克笔和画笔功能,更可以直接访问网络、相册、云空间等导入信息。在国内的课堂中,这种笔记应用可以广泛应用于试卷分析、课堂笔记记录、重点标准、复习备考等方面。

除此之外,Kindle电纸书的功能也非常强大。不但提供阅读功能,还可以共享彼此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学习英语时,内建的词典允许学生点击单词获得词语的解释。不但节约了查字典的时间,更可以标注生词作为复习时的重点。

图2 图3

2. 学习管理系统和授权工具

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常用于管理和控制与学习相关的一切过程。学习管理系统不仅仅可以上传课程资料、管理班级、评估个人或小组学习目标的实现、追踪个人学习目标的达成,更可以在宏观上管控整个班级、年级甚至学校内的学习过程。学习管理系统通过授权学生登录相关的课程和信息,保证每位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来说,学习管理系统的使用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互动、提问、管理学习资料,他们也可以通过学习管理系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技能、追踪自己的成长并且获得相关的报告。在美国,Blackboard Learn就是一个很常用的学习管理系统,并且提供了网页版和移动应用,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系统完成学习任务。

3. 基于游戏和模拟器的学习工具

游戏和模拟器对于学生的吸引是毋庸置疑的。美国学者Amanda Lenhart等在2008年进行了一项关于12岁~17岁学生及其家长的调查。调查显示,97%的学生玩过游戏,50%的学生昨天刚刚玩过,39%的男生和22%的女生每天都玩,34%的男生和18%的女生每天玩游戏超过2小时。这一数据意味着未来游戏可以在学习中发挥巨大作用。不过,这份调查报告由于年代久远并不能代表现在的情况:在2008年,智能手机不普及,更没有平板电脑,所以当前12岁~17岁学生玩游戏的比例和每天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应该高得多。并且由于安卓系统的出现,很多高质量收费游戏不再有版权限制,使得一些没有消费能力的学生也可以玩到各种优质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游戏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如果我们可以将游戏运用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完成学习目标,学习的效果也就可以获得提升。在未来的十年内,游戏化学习很可能成为对现有学生状态造成重大影响的全新学习方式,但目前各种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在此我们不加赘述。

4. 互动合作工具

互动合作是移动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虽然在课堂或电脑上也能实现互动合作,但移动设备可以允许学生在大群组中使用多种方式创造、分享和讨论相关信息,并且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互助合作工具常常和学习管理系统绑定在一起,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保持即时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互动合作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5. 适应性评估工具

通过移动设备,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者都可以即时获取和学生相关的评估数据。由于移动设备可以追踪学生每一秒钟的行为,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者可以立刻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进展和即时需求,并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帮助和资源。

6. 备考支持

在国内,学生在16年的学习生涯中(假设一个学生只完成四年制本科学习)需要经历无数次考试,那么备考支持也就成了移动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和国外不同,国内的考试没有量化的难度标准,通过教师的备考指导多是基于经验,显然不够科学。在移动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备考软件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模拟考试,分析、评估并对比区域内的同年级学生。并且,移动设备还可以连接云服务,对自己做对或做错的题目进行分析,同时接受针对自己薄弱环节的定制帮助和再测试,节约时间和精力。

7. 远程辅导和作业帮助

远程辅导和作业帮助在韩国和日本非常风靡。由于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速度和质量都非常高,学生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和辅导员实现即时沟通。在国内由于网络的限制,实现远程辅导和作业帮助存在一定困难,但高速家用互联网和WiFi路由器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使用移动设备进行互助辅导和作业帮助,也可以预约收费家教,方式灵活且没有技术限制(学生不需要学习任何复杂操作,很多时候只要会使用手机照相、摄像功能即可)。

8. 移动学习的4C

由于移动学习是基于个人电子设备,并在多种环境以及社会化和内容互动下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在定义移动学习时,强调了社会化互动和内容两个方面。于是,Quinn基于移动学习的定义,提出了四个C,即Communicate (沟通), Content (内容),Compute (计算)和Capture(捕获)。也就是说,移动学习包含了内容的利用、移动设备计算能力的高低、利用设备和其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以及捕获自身的环境,如视频、音频、地址、时间等数据。Quinn在后来又加入了第五个C,Combination(组合)。组合是一个复杂的概念,Quinn将其解释为如何把前4个C所带来的信息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经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2014年第4期本栏目《教学革命:移动学习的力量及其在国内发展的瓶颈——移动学习与教学革命(下)》

基金项目:TechEDGE是Technology EDGE的简写(数字和全球化环境下的教育)。该项目是由州中学教育顾问委员会提供资金支持,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与Concordia 大学合作,旨在研究学区如何能够提供相应的教师教育。现在这个项目已经进入中国,希望能和当地教师培训项目一起,研究如何将21世纪要求的科技能力融入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当中。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希望找到适合我们学生的科技技能,能让他们适应世界的全球化、数字化。

(作者单位: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教育和人类研究学院)

篇10

论文摘要: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也是经管专业的基础课程,特别是商学院,可以说除了经管专业必开此课程外,其他如艺术、新闻、广告、法政等等专业都作为学校通识课程开设。面对如此众多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如何更好将这门课程上好,如何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这是我们专业课程教师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是企业应以顾客为中心,围绕顾客需求提供他们满意的产品,因而了解顾客需求变成企业营销工作的关键点。如果我们把学校、教师、学生看成企业、员工和顾客,学校是企业,教师是员工,学生是顾客,那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围绕学生需求来进行。新东方之所以那么吸引人就是能够较好满足学生想出国考托福、考雅思的需求,教学紧紧围绕托福和雅思考试题型进行辅导,目标导向性明显。而目前我们教学的课程是由学生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的。一般招生时学生即填报好相关专业,不管你了解不了解这个专业,大多数的人都是抱着先进入校门再说的想法,特别是现在90后的学生,家长意志和愿望更明显,学生就是父母的寄托,而在我国的高考制度下成长的大学生,社会认知度较低,更不可能对所谓的专业有怎样的认识了。学生进校后也只是简单通过专业介绍和人才培养方案来了解自己大学几年所学的东西,而且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余地,其结果导致学生对许多课程不感兴趣,上课出现说话、吃东西、睡觉、听音乐、玩游戏,甚至以某种借口不来上课,只要能够达到学校规定的上课次数参加考试即可,而且考试打小抄现象十分普遍。

如果我们用营销的思想来看,这时的顾客(学生)是没有权力选择产品(专业或课程)的,学校给你什么样的产品你都必须接受,而且是无条件的接受,好坏不说,学生不得不接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安排的各类课程且必须达到符合要求才能够允许毕业,学生为了拿到那张文凭更多采取应付方式。如果我们真的把学生看做是顾客,那么就可能出现这样情况:既然是顾客就有选择的权力,如选专业、选课程或选老师等,第一种选专业:目前已有大学开始尝试,新生进来不进行专业选择,基础课程、公共课程一样,到二年级开始选专业,通过一年的了解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的认知度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选择具有较强目的性。这时就会出现有的专业无人选择或很少有人选的现象,最终导致这个专业无法开办,专业要淘汰,专业教师面临无课上的尴尬境地,必须考虑转专业。 第二种选课程或者选老师:学分制的实行就是将学生看成是顾客,由他们自己选择他们喜欢的课程和教师,这时会出现的情况是有的老师学生选择非常多,而且很多学生还选不上这门课程,而有的老师则可能无人问津,教师同样陷入一种尴尬局面。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使教师改变思想,重新思考专业怎么办、课程怎么上。所办专业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培养的人才一定是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必须走出校门去了解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能力素质及知识结构,如我们培养的学生可能是企业某几类岗位所需要的人,那就必须对这些岗位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进行分解,不同能力与知识对应不同的课程,能力机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对应,这样教师很清楚所授课程的目标及要求和培养的人才的对应关系,专业培养及课程教学的目的性明确。

而面对教师资源紧张的我们这类新升本院校,目前还无法实现让学生选专业,开始实行的学分制也是和过去学时制没有多大区别,如我们学校也仅仅只是在公共基础课上开始实行学生选择,因师资稀缺只能做授课时间的选择而非教师选择,对于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则更而无法实现教师选择,仍然延用由课程所在学院安排老师上课方式,这样不可避免出现学生厌学、不听课、上课吃东西、讲话、睡觉等现象。在学生还无法满足选择的情况下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我认为教师需要思考首先是改变观念,改变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不是用点名、班主任督导、作业、考试等“推、压”的方式,而因该采取“引、导”方式。怎样看待大学生,大学教育培养的学生是“成品”还是“半成品”?我个人认为大学教育全部过程应该将营销思想引入,以顾客为导向引导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必须考虑给学生这个“在制品”投入什么样原料、辅料,其加工工艺有什么样要求,其核心利益及价值在哪里?打造怎样的学校品牌效应。这些问题实际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 在学校还不能够给学生更多资源或学生还无法实现自我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先从自己所在的专业及所授课程课程开始,去研究探讨到底给学生提供什么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同时必须在教师中引入淘汰机制,改变教师考核机制,促使教师更为努力研究学生(顾客)研究产品(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

二、方法与创新

1、人才培养方案创新。

在不能改变学生选专业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做好既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如企业调研、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实习基地等。调查显示现代商业营运管理人才紧缺,因此我们和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委托班,人才培养计划由校企两方共同制定,这样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企业要求。企业委托班通过与家长沟通、通过企业参观了解、通过对行业现状认知,给学生一个学期的认识与思考期限,最后由他们自愿进行选择。这样做的结果是充分给与学生选择的权利,目前委托班总体情况好于其他非委托班。而且委托班课程体系结构是这样的:我们构建了“公共知识模块+通用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实践模块”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公共知识+通用知识”模块由公共基础课、通识课、公共选修课组成,占总学分的46%,以提高学生“读、写、议”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知识模块”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占总学分39%,这部分课程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及运用能力为主,在理论课程中加大课内实践教学内容,课内实践占到课程总学时的20%-30%,课内实践教学采用“课业”形式,即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设计营销“课业”作为项目,指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围绕不同项目要求完成课业。目前我们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已开发“课业库”,其他课程正在陆续开发。这种方式解决了纯课堂理论教学弊端的,变学为主动,通过课业完成过程,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的学习能力,强调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创新思维,达到了提高学生“读、写、议”、“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实践模块”我们采取“3个暑期企业认知实习+第7第8学期企业轮岗实习,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目前已经开展2个暑期企业认知实习,全部实习计划由企业安排学校配合,采用双导师制,效果良好。

2、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创新。

市场营销课程面对不同专业,首先要确定不同专业之间的区分而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明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范围及应该完成的课业。课业教学是市场营销系多年探索的创新教学模式,因为市场营销课程纯理论的内容如果不通过案例讲解,不通过学生动手训练是很难理解其真正内涵的。因此引入课业模式,在学生远离市区以及进入企业较为困难的情况下(非委托班和其他专业),一个好的课业设计仍然能够使学生得到训练。

在市场营销这门课程上,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一个课业体系:

①调查课业,围绕校园学生进行学生的需求调查,并将学生分小组完成以下工作: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确定调查形式并实施调查,完成调查报告并制作PPT,进行调查汇报。

②产品设计课业,通过上述调查确定能够提供给学生什么样合适的产品,既可以有实体产品又可以是服务产品,并将产品功能和服务描述出来。 ③产品促销方案,围绕设计好的产品实时向校园学生推出,需要明确时间、地点、推广方式及确定推广费用。

这个课业体系实际涵盖了营销学的基本内容,而且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就是学生身边的事,他们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热情和创造力。如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利用率不高,然后设计了图书馆营销方案;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个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则设计开展自我保护意识宣传周及讲座等活动;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网购人数较多,而快递公司只能送到学校大门口,由此提出代取、代退与索赔、咨询等服务项目,等等。

这种以课业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好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团队沟通与合作。学生首先要学会与人合作,因为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不是一个人能力可以实现的,需要多方面沟通协作共同完成。

第二,主动承担责任。团队合作需要每个成员能够主动承担团队任务,这当中也难免出现“混”成绩的学生,我们通过团队自我组建,自我约束,确定团队工作计划及团队成员责任等来约束团队成员,引入激励机制,不热心团队工作的成员自动会被团队清除,最终迫使这些同学认识自己的问题而积极参与团队活动。

第三,学会观察。市场营销以顾客为中心,去了解顾客,认识顾客,除了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外非常重要的是学会观察,这也是管理者必备技能之一,这种技能通过课业能够得到一定的训练。

第四,目的性明确。管理工作每个环节都需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与企业发展战略和计划性相吻合的,每个课业都是一项具体工作,有明确目标,因此每个小组都需要对这项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分解并作出合理安排,以保证工作顺利完成。

第五,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课业完成需要教师耐心指导,每项课业都需要一定周期,与理论教学穿行,及时给学生相应的营销理论去指导他们的课业实践。而且不同专业的学生课业设计可以不同,这需要教师根据授课对象来设计课业,甚至可以将企业的调查任务及策划任务引入课堂教学。教师授课不能仅仅只讲书本东西,而是需要给学生一个方向,引导他们去思考。

3、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

市场营销学目前是一门市级重点建设课程,在学校课程中心建设了相应的网络资源。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需要充分将网络资源利用起来。由于教师与学生真正沟通的时间很少(一般一周只见面一次),更多教师是授完课程即离开学校,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活动?网络可以较好解决这个问题。

在市场营销网络资源中,除了将课程教学大纲、课件等挂在网上外,我们还设置了论坛、案例库、在线答疑、网上试题测试、网上作业、网上视频等内容。论坛和在线答疑可以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协商解决,也可以将营销最新理论告知大家,并让大家发表意见,甚至社会上很多现象都可以设计成一个个专题进行讨论,这样教师与学生并不需要面对面既能解决很多问题,一方面也促进教师不断跟踪营销最新理论及各类营销案例,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教师与学生见面困难问题。既要学生主动进入论坛发表意见,也需要一些强制手段促使那些不愿参与的学生进入论坛,以鼓励为主,目的是让他们喜欢上这门课程,有了兴趣才能去主动学习和实践。

总之,真正上好一门课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关键在于教师改变教育思路,明确教育目标。通过教研活动研讨每门课程对人才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所起的作用,避免不同课程间可能重复的内容,每门课程都有重点进行讲解和训练,寻找学生学习兴趣点(需求研究)才有可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再辅以更适合的方法和技术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训练,以鼓励、自我约束为主,通过加强团队合作与沟通,使学生通过一定的训练方法达到掌握课程的理论和技能。

2009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