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4 16:0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六年级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正在日趋恶劣,资源也正在急剧减少,好像地球的末日正在一步步逼近我们。我们曾多次呼吁人们节约用水,不知到人们做到没有,现在我们来调查一下。
二、调查
我们随机就抽水马桶使用,器具接水洗脸,洗澡不超过25分钟,废水利用,不经常大扫除,洗菜淘米水利用等七个方面调查了50人,经过调查和总结,我们统计如下。
三、调查资料整理
调查人数:50人
调查项目: 人数
抽水马桶使用者 48
器具接水洗脸者 43
洗澡不超过25分钟者 49
废水利用者 50
不经常大扫除者 50
洗菜淘米水利用者 17
四、主要原因
第一、大家都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
第二、很多人都有坚持节约用水习惯。
五、结论:
对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基本满意,有大多数人能节约用水
六、建议
1、请尽量使用脸盆洗脸、洗手。
2、在没有脸盆、水杯情况下,洗脸、洗手、刷牙时,请控制水龙头开关大小,并及时关水。
3、对于有独立卫生间的寝室和居民楼请尽量二次用水冲厕所。
4、洗澡时请间断放水沐浴,搓洗时应及时关水。
5、请做到一水多用,充分利用水资源。
6、见到有浪费水资源现象,请及时制止。
篇2
【关键词】调查报告 写作教学 目标体系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将调查所得到的材料和结果,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报告。[1]目前,对于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的研究较少,需要通过学习借鉴和实践研究予以明确。
一、现状:教学实际与课程标准脱节
调查报告属应用类文本,在语文教学历史上有着比较高的关注度。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语文学习经典之作《国文百八课》中,将报告书作为重要内容专门编写了一课,选两篇调查报告作为例文,还指出:“报告书的阅读和写作已和现代生活分离不开,所以应当加以详切的注意。”[2]在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或大纲)中也能发现它的踪迹。1941年的《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第五学年”有“书信、报告等实用文的分析写作”[3]这一要求;1963年、1988年及以后的教学大纲中有“小学五年级:写简单的计划、报告等应用文”的要求。由此可见,小学生能写报告是语文课程设计者的共识。
但调查报告在现实教学中的处境却是尴尬的。笔者在日常调研中,对区域内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问,语文课中进行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的几乎为“0”,对130名左右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是:调查报告的写作是“写得最少”和“最怕写的”。调查报告在实际教学中形同虚设。
二、追因:写作教学目标的缺失
调查报告为何在实际写作教学中被搁置、被放逐?为何普遍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合格线”?这无外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原因。外部原因如写作测评标准“文学化”的导向,“应用文只是个格式问题,没啥可教的”的观念影响。内部的原因更为关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类不清。教师对文体本身感到陌生,不清楚调查报告究竟有哪些样式,该如何分类;二是指向不明。教师对调查报告这个写作样式归属的教学板块感到疑惑,教材中它出现在“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三个部分,那写作教学究竟要教什么?写作之前的调查活动要不要纳入教学范畴?
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以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目标的建构作为基础。
三、借鉴:国外小学调查报告写作教学参考
日本、美国、前苏联、德国、印度等国在语文教材中都编排了调查报告的写作内容,其编排的形式和呈现的内容各具特色,日本和美国教材尤其突出。
1.日本:目标清晰、策略具体。
日本课程中,与“调查报告”高度相关的研究是以教育学者和实践者野村芳兵卫为代表的“生活调查作文”。这项历时八十年的研究,有“定位准、分类清”和“方法和程序明确”两大特色(见表1)。其中,社会调查部分还紧扣语文的学科特点,把“语言课题”作为必选内容。[4]
表1:日本小学生活调查作文教材内容分类及举例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调查报告”的内容也覆盖了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但是内容的序列性不强,对难度的把握不准,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中出现的调查报告例文《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难度过高,不好操作。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三年级下册有调查学校绿化情况,六年级上册有访问家乡名人这些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被当成状物文或写人文的写作内容了。
2.美国:学生主体、综合开放。
美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调查内容充满趣味,他们强调将学生置于生活大背景中,启发多元化思维,增强学生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美国亚利桑那州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调查”专题[5]
认知测试 通常一个月你收到或挣多少钱?你是怎样花的?制作一个如下图所示的饼图。
知识拓展 (略。主要讲许多邮购销售的产品作了虚假广告。)
深层阅读 读《花和雀斑膏》(小说),把作者的经历和感受与你自己的体会进行联想。
阅读反馈 (略。要求学生回答从概括内容、推想观点与评价文本三个维度提出的问题)
选择练笔 为杂志写一则邮购雀斑膏的广告;看自己制作的消费饼图,写下自己新预算的概要。
日本和美国“调查报告”教材的呈现方式,都力求用案例作为调查报告的内容目标;用身边事反映社会现象的方式设计思维发展目标;用结构化的问题明示写作的过程目标。这些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经验。
四、建构:小学调查报告写作目标体系设计
建构小学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目标,缘于一线教学的需求。以下是我们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和相关文献,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整理出的各学段调查报告类型、部分写作内容和写作教学总目标,以期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见表2)。
表2:小学调查报告写作教学参考标准·总目标
上表是教师在教学调查报告之前,选择“教什么内容”、“教到什么程度”的一种参照,至于“怎么教”的实践问题,我们还进行了操作化的建构,即借鉴SOLO分类理论①,开发写作层级表体系(包括相关的写作知识、层级表、案例和学生写作升级策略)。课前,教师基于学情,预先制定A、B、C三个层级的评价表,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多个案例。课上,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知识;再学习案例,通过比较和综合,共同讨论确定A、B、C层级的评价标准,给案例定级;而后模仿、内化,练写片段。下一节课依据升级策略进行修改升级。教学中,我们不求“面面俱到”,坚持“一课一得”,下面以小学五年级的社会调查类型的报告写作为例,介绍其总目标下“格式与规范”专项的层级表(见表3)和配套的案例。
表3:小学生调查报告“格式与规范”专项目标层级表
小学生语言调查报告(等级案例)
为了解小学生的写作情况,我于2013年4月8日采用了网上问卷的形式,对常州市虹景小学五年级某班4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1.20.9%的同学非常喜欢写作文,60.5%的同学比较喜欢,16.3%的同学不太喜欢,2.3%的同学不喜欢。
2.有51.2%的同学能及时记录下生活中的见闻与感想,58.1%的同学能经常积累好词好句,65.1%的同学写作前会先构思、列提纲,55.8%的同学写作后会主动修改。
3.小学常用文体中同学写得最多的:新闻稿占1.6%,倡议书占1.6%,看图写话占3.1%,书信占3.1%,写人记事文占27.1%,儿童诗占0.8%,童话占2.3%,剧本占3.9%,解说词占3.1%,写景状物文占16.2%,演讲稿是0,日记占29.5%,读(观)后感占7.8%,调查报告是0。
4.同学认为写得最少,甚至没有写过的:新闻稿占21.7%,倡议书占8.5%,看图写话占4.7%,书信占4.7%,写人记事文是0,儿童诗占12.4%,童话占7.0%,剧本占14.0%,解说词占3.1%,写景状物文占0.8%,演讲稿占7.0%,日记是0,读(观)后感占0.8%,调查报告占15.5%。
分析及升级策略:这篇报告按照调查问卷的先后顺序罗列了所有的统计数据,但缺少结论,对照层级表,此案例为C级。可以通过两条策略进行升级: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合并,对数据集中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形成结论。
(调查概述略)
1.喜欢写作文的同学人数达到了调查总人数的81.4%。
2.通过问卷,可以知道有一半以上同学的良好习作习惯正在养成。其中,养成“写作前先构思、列提纲”和“能经常积累好词好句”这两项习惯的人数最多。
3.日记是同学们写得最多的一种文体,占29.5%;其次是写人记事文,占27.1%;写景状物文写得也比较多,占16.2%。这三种文体老师经常布置,所以写得比较多。
4.同学们写得比较少的文体依次是:新闻稿、调查报告和剧本,分别占21.7%、15.5%、14.0%。
通过调查,我知道因为老师经常布置写日记、写人记事文和写景状物文,所以这三种文体同学写得比较多。
再分析:经过修改,这篇报告在运用数据时有了“加工”的意识,突显了调查反映的问题,但结论部分过于草率,此案例为B级。
(调查概述略)
1.同学的写作兴趣较浓。调查中,81.4%的同学表示喜欢写作,可见,大部分同学还是愿意写作的。
2.能形成部分写作习惯。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我发现所列四项写作习惯,每一项都有过半的同学养成。其中,“写作前先构思、列提纲”的习惯养成人数最多,因为平时训练得比较多。
3.记叙类文章写得多,而议论、应用类文章写得比较少。通过调查,我发现近三成的同学认为日记、写人记事类文章是写得比较多的。而写得最少的文体调查中,选择新闻稿的最多,占21.7%。
基于以上调查,我认为我们平时的写作,有些“偏食”了,偏向于写人记事类,可能因为考试检测中,这类文体比较多,所以老师反复训练、教学。而对于议论类、应用类的文体我们写得太少,甚至还没有。我建议老师让我们写一些议论类和应用类的文章,让我们多接触一些不一样的文体,锻炼不同的写作能力。
再分析:这篇报告在分析问题时采用了总起的结构,使数据反映的情况更为清晰。结论部分有原因分析和建议,逻辑严密,为A级案例。
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目标的建构,始终追求三性:①序列性:即总目标与专项目标之间,不同的专项目标之间,体现相互照应式的序列。②生活性:即内容设计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综合和社会发展需求。③指导性:即知识、层级表、案例与策略四者与学生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每个材料可以让学生多次学习和对照,实现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夏丏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410.
[3]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21-27.
[4]张荣华,方明生.调查作文的比较、分析与反思——小学语文教材的中日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5):40-46.
篇3
小学生:我们的阅读量很大
记者调查发现,郑州市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四(3)班,超过一半的学生的年均阅读量都在10本以上,远超《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所要求的阅读量。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该班学生的阅读量处于上升态势。
在郑州市金水区实验小学,该校六(1)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34名学生共读书312本,总计约6838万字,人均阅读约9.18本,约201.1万字。而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量为100万字,五、六年级的学生每年的阅读量为50万字,该班学生一学期的人均阅读量就超过了“课标”规定的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量。
成年人、未成年人阅读量有所增长
2016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人的大部分阅读指标保持了继续上升的趋势。(注:成年人群包括了18岁以上的所有年龄段人口。)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较2014年上升了5.9个百分点;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6%,较2014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注:指标中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是单指对图书的阅读,而各媒介综合阅读率则涵盖了图书、报纸、期刊、电子书等各种方式的阅读。)
2015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1.1%,较2014年增加4.5个百分点,显著上升。
综上所述,无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看书的人都多了。
通过新兴媒介看书的人多了
篇4
开学的时候,新华书店里挤满了购参考资料的家长、学生;课间,同学们都在埋头做作业,好像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体育课上,部分学生偷偷溜回教室做作业。同学们的作业负担真的这么重吗?再如,当老师布置完作业,有的同学就说:“唉,又是这种作业,真没劲!”同学们到底喜欢怎样的作业?有没有按时完成这些作业?这些作业的完成质量如何?作业不是一堂课的结束,而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孩子对待作业的态度更能反映出他们是否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对此,我们六(4)班同学提出了“江溪小学学生作业情况调查”的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不勤奋,就没有成就;如果你不思索,就成不了才。我们写作业也是这样。但做好一份作业往往成为同学们的难题。现在学生的作业情况究竟如何?平时都有哪些作业,学生是否喜欢这些作业,作业量又如何,学生怎样对待这些作业,老师批改作业的态度,作业的形式以及学生能否按时完成――都是我们这次调查的内容,希望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了解学生的作业现状。作为老师、家长应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设计和布置学生乐于做的作业。让作业成为孩子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动力,让作业成为一面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的镜子。
三、基本活动内容
1.准备阶段
(1)明确我们这次活动的实际意义。
(2)讨论分组,确定调查内容,设计调查问卷。
为了能使调查结果更确切,我们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针对全校每个班进行调查。
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
1.请问你平常都有哪些作业?
A.语文 B.数学 C.英语 D.其他实践活动
2.你都喜欢这些作业吗?
A.都喜欢 B.有部分喜欢 C.都不喜欢
3.你认为每天的作业量合适吗?
A.合适 B.多了 C.少了
4.对于这些作业,你是什么态度?
A.认真完成 B.一般 C.不认真
5.你认为老师批改作业认真吗?
A.认真 B.一般 C.不认真
6.你最喜欢的作业是什么形式?
A.书面作业 B.口头作业 C.实践活动
7.你都按时完成作业吗?
A.按时 B.偶尔拖欠 C.常常拖欠
2.实施阶段
活动一:学生对此次调查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毕竟这个课题本身也是他们所关注的。一下课,他们有的去教室,有的在走廊上,有的到操场,还有学生利用放学以后的时间在校门口进行调查。不时有学生兴奋地告诉我他(她)已经调查了几个同学,有的还和同伴交流在调查中碰到的趣事和困难。第二天课间活动时间,我看到还有同学进行调查活动,他们告诉我说还要多调查几个人。
活动二:各小组汇总调查情况,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分析调查数据。
学生调查结束后,我把他们调查的数据归总如下:
(注:共调查了550人)
[问题\&肯定人数\&所占比例%\&都有哪些课外作业\&语文\&243\&44.2\&数学\&183\&33.3\&英语\&100\&18.2\&其他\&24\&4.3\&喜欢这些作业吗\&都喜欢\&363\&66\&有部分不喜欢\&116\&21.1\&都不喜欢\&71\&12.9\&认为每天的作业量合适吗\&合适\&376\&68.3\&多了\&125\&22.7\&少了\&49\&9\&对于这些作业,你是什么态度\&认真完成\&362\&65.9\&一般\&159\&28.9\&不认真\&29\&5.2\&你认为老师批改作业认真吗\&认真\&445\&81\&一般\&73\&13.3\&不认真\&32\&5.7\&作业主要形式\&书面\&226\&41.2\&口头\&208\&37.7\&实践\&116\&21.1\&你都按时完成作业吗\&都按时\&443\&80.6\&偶尔拖欠\&87\&15.8\&常常拖欠\&20\&3.6\&]
活动三:指导学生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从学生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
(1)学生的作业都是以语文、数学为主,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还有英语作业。
(2)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这些作业,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表示,有一些作业并不令人喜欢。
(3)老师布置的作业量还是比较合适的,认为作业太多的占22.7%,可以看出学生们的作业负担还是有点重。
(4)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只有约65.9%的同学是认真完成的,居然有28.9%的学生只是一般态度,谈不上十分认真,还有5%的学生不认真完成。看来同学们的作业质量有待提高。
(5)同学们普遍认为老师是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的。
(6)作业的形式以书面作业居多,占41.2%,也有一些口头作业占37.7%,但实践性的作业不多,只占21%。看来老师布置的作业形式较为单一。其实有好多同学很喜欢实践性的作业。
(7)大部分同学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少数人会偶尔拖欠,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3.总结阶段
活动一:我们的调查报告
活动二: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以多种方式展示、交流。
在汇报课上,同学们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如展示调查结果、谈这次活动的感想、自己的困惑等。
活动三:共同商讨并确立如何利用我们的调查结果服务于学校的教学。
(1)将调查结果如实展示给任课老师。
(2)以书面形式向老师说出同学们的心声,提一些建议。
(3)以漫画、广播宣传等方式鼓励同学们积极地、认真地、独立地完成作业,提高作业质量。
(4)活动的结果与评价。
四、学生的收获
(1)学生的调查问卷。(略)
(2)学生的调查报告。(略)
(3)学生的感受。(附)
(4)给老师的话。(附)
五、反思和体会
这个主题的诞生不是偶然的,进入六年级以后,经常有学生说作业多,所以这项活动就顺理成章地进行了。学生对此的热情出乎我的意料,后来终于明白了,综合实践活动要来源于学生实际,我们不该把他们的欲望和激情捆住。
六年级的学生,有了较强的活动能力,再加上他们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大家就表现得更投入。在指导方面,我分别与各小组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进度、看需要哪方面的指导。指导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有意识地、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因为他们有相对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这关系到整个小组的活动参与面和活动效果。比如,有些同学比较懒惰或别的原因不积极参与活动,组长就要发动大家活动时带上他,保证学生的参与面;综合采纳本小组各成员的良好活动建议等。
在学生的这次调查活动临近结束时,我意识到,其实我们还可以对学校的老师、学生家长进行调查,从更多方面去了解大家对我校目前学生的作业量等相关情况,甚至调查了解别的学校的情况。这一点,最初同学们没有谁意识到,所以也没有人提出,而我作为指导老师,因为自己没有想到所以无从“启发”学生去想到。尽管我们可以把这作为后续活动,继续展开调查,但是,这在活动形式上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在时间上是一种浪费。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几个不同对象的调查同时铺开,这样,得出的调查结果内容更充实、全面,更有说服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同时,我深深感到学生的发散思维来自于老师充满智慧的启发,这是一种长久的潜移默化。要真正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除了在时间与精力上大量地投入,对老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很高,在学生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成长。老师也要和学生一样,在做中学,不断反思,善于总结,才能使自己更快成长。
篇5
关键词: 小学生 异往 调查研究
1.问题的提出
青春期是儿童生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身体急剧发育的时期。有心理学研究者在研究中界定青春期的异往,主要是指从初中开始对异性感兴趣到与异性恋爱的男女同学交往。[1]根据我国的有关调查,随着营养状况的改善,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早期的教养方式等因素,儿童青春期有明显提前的趋势,男女生生理成熟时间提前到12―16岁。[2]根据我国小学生入学年龄推断,高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儿童青春期开始时期。随着小学生生理成熟的提前,各种各样的青春期困扰也会相应提前,异性的交往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小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素质发育不成熟,还不能正确对待异性相处的问题,感情的困扰有时无法对其父母或者老师倾诉,又害怕别人知道,从而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3]我们不能把儿童的异往窄化为只属于性道德和性教育的一部分,而应该看到儿童与异往是儿童社会化交往的一部分,它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发展。[4]所以青春期和与异往不能局限于一个时期一个方面。从个体发展来看,与异往是从儿童与社会接触开始到老年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从个体社会化来看,儿童和异往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它能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包括儿童自我同一感的养成,个体的心理需求的满足等。儿童在青春期与异往成为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部分,处理不好,容易对今后个人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调查研究发现,六年级小学生普遍提前进入青春期,由于能力和经验发展有限,他们对和异性相处产生某些心理变化,值得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我们从小学生与异往的状况、心态、认知三方面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引导小学生与同伴发展健康关系;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体察小学生情感困惑,做知心朋友;营造小学生团结友爱互助氛围。
2.研究对象
2.1调查对象。
采取整班取样方法,选取安徽芜湖市三所小学六年级上半学期的397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回收问卷100%。男女性别比例相当(其中男生187人,女生189人),未填性别21人。六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为12.02岁。
2.2问卷编制过程和结构。
本研究根据儿童发展特点自编调查问卷,结合对小学生的访谈方式,首先进行预调查,如在小学抽取7名小学生进行结构化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在这个时候的异往状况,然后参考他人文献,[5][6][7]编制141个问题。进一步与小学老师进行访谈,从中挑选16道问题。
2.3研究过程。
2.3.1施测
调查采用团体施测法,由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担任主试,施测前均接受严格培训。学生问卷的施测分学校分班级统一进行,测试时间为15分钟左右,由主试按指导语向被试说明测验要求后,学生填写问卷,当时回收并逐一审核。
2.3.2数据处理
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初步整理,剔除无效问卷18份(无效问卷包括被试全部填写相同答案的问卷和被试故意填错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379份。运用SPSS1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
3.结果分析
3.1小学生与异往的状况。
评价小学生人际关系,首先看能否与同学很好地相处,这包括与同性或与异性同学的交往。调查发现与同学很好相处的占多数,说明大多数小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深入了解这个时期的小学生与异性相处的情况,我们列出性别差异进行调查(见表1)。
结果表明,六年级小学生同往过程中好相处的和一般相处的比例是被调查人数的96.2%,而与异往中好相处和相处一般占到73.1%。
六年级小学生有没有异性好朋友?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想不想有?结果也不相同。六年级小学生中有54.9%有异性好朋友,有44.4%没有异性好朋友。在44.4%的小学生中有26.3%很想有异性好朋友,73.7%的不想有异性好朋友。六年级小学生中有比较仰慕或有好感的异性同学有47.2%,没有比较仰慕或有好感的异性同学有51.7%。有4名学生未填写。这说明小学生有交异性朋友的渴望,但目的性说不清楚。
对小学生的访谈调查显示,小学高年级学生分辨不清楚是对异性的“爱”还是对异性的某一方面的羡慕、崇拜。14.5%的学生认为只在心里想着,表面对对方表现冷漠和排斥;有45.4%认为要正常交往,保持朋友关系;有6.6%认为可以尝试谈恋爱;有32.2%的学生认为这是很不健康的想法,要压制自己。
从上述比例中说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爱”的观念,由于外界环境影响和家长的简单干预,一部分学生对与异往产生抵触情绪和不良认识,更愿意与同性相处。
六年级小学生与异性相处时,异性同学身上哪些特点是异性被接纳的因素。我们对208名有异性好朋友的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8人对异性好朋友的最主要特点不明确。下面对剩下的200人进行统计分析(如表2)。
以上表格说明小学六年级男女生在与异往、朋友选择方面没有差异(x2=7.578,p>0.05),有42.5%的学生选择性格好的异性朋友交往,在总数中比例最高。高年级小学生在现有知识条件下,对交异性朋友的选择,会影响该批个体长大后选择亲密伴侣的内在倾向。这不能不引起教师、家长的注意。
3.2小学生与异往的心态。
六年级小学生中有8.4%对与异性同学交往时有焦虑不安和困惑,认为会影响学习与生活,有17.7%与异性同学交往时有焦虑不安,但是没有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有29%与异往过程中偶尔会有焦虑不安,有43.8%是完全不会有困惑焦虑和不安。那么在不自然行为表现方面男生女生有没有差异呢?(见表3)。
表中结果显示,男生女生在对待异性有不自然的行为方面差异显著(x2=8.383**,P<0.005)。结合上述焦虑和困惑的比例,说明已经有小学生感受到与异往的不自在。这种不自在有可能是源自儿童本身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性格,也有可能是儿童青春期的早发育,从而对异性产生好感。女生相比男生更容易显得不自在。有可能是因为女生由于社会角色的定位,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更加被动和内心细腻的一面,还有可能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成熟早,相对于男性,更早表现出对异性的朦胧好感。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访谈的时候,发现由于外界媒体影响,小学生之间经常拿“谈恋爱”来取笑与异性相处的同学,造成一定的误解。针对这种误解,调查发现有39.3%认为在和异性同学正常交往过程中被误解而感到生气,有21.4%会反思,有36.1%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有2.4%认为被误会就假戏真做。
3.3小学生与异往的认知。
看到小学生男女交往密切的时候,六年级小学生中有42.7%认为这种关系是普通朋友关系,有56.2%认为这是一种恋爱关系,有4名学生未填写。数据显示,对异性朋友关系的猜测,几乎有一半学生都选择是“恋爱关系”,认为只要一男一女关系亲密就是恋爱关系,表明他们对恋爱关系的概念模糊不清。对于男生女生有亲密关系的原因,六年级小学生中有18.7%认为这是精神需要,有48.5%认为这是相互欣赏,有11.9%认为这是攀比心理,有19.8%认为这仅仅是寻找新鲜感。与异性相处是否会影响六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呢?19.8%的学生认为会影响学习,是一种消极行为;有51.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和同性同学一样交往;有29.0%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学习或者广交朋友。相关资料显示,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还不能分辨“爱情和友谊”这个概念。[8]关于男女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友谊,六年级小学生中有67.8%觉得男女之间有真正的友谊,有31.4%表示男女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189人中有77.2%认为友谊常常遭人误会,22.8%认为友谊深了自然就成了爱情。数据显示和原有结论相符,高年级小学生经常把友谊当情,这种简单粗浅的认识会影响他们对异性的正常交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4小学生与异往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
六年级小学生异性同伴之间的相处可能会产生一些困惑,他们是如何解决的?我们对六年级小学生的解决方式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各异,其中“自己解决不求助”和“朋友同学之间探讨”一起解决比例相对较高,这符合心理学研究者叶子、庞丽娟的研究:随着儿童独立性和心智不断成熟,同伴的关系影响力会超过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9]调查显示只有9.2%的学生会寻求长辈支持。
4.讨论及建议
小学高年级小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良好思想和行为对今后一生的人际关系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强调小学生以学业为重的同时,不能忽略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际交往行为;有时学习出了问题不一定是他们偷懒,很有可能是人际交往关系中出现问题,所以呼吁教师和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他们内心情绪的变化,特别是与异往时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要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与异往关系。
4.1引导小学生与同伴发展健康关系。
上述调查显示小学高年级学生大约有三分之一和异往较少,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和同往也比较少,这可能与孩子从小的气质、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错误强化,以及在学校班级氛围和老师的消极对待有关。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多观察、多留心、多引导;对待不敢表达自己、不敢和别人接触的孩子给予更多关爱,促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沟通。教师还可以组织班会讨论,或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发展人际关系。家长要经常注意孩子与人交往的表现,给予正确的疏导,鼓励孩子发展正常的人际关系,切忌简单粗暴地处理和干预孩子与异往。
4.2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小学生与异性相处,是友爱还是情爱,小学生心目中没有正确的概念。有些学生认为“异性亲密交往就是男女恋爱关系”,“与异往是消极的”,等等。调查中对小学生和小学生的老师进行访谈,发现六年级小学生和异性同伴相处的时候,有的小学生认为和异往是单纯的友谊,有的小学生认为是“爱”。目前受计算机、电影、电视等多渠道的媒体影响,小学生对很多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粗浅的,比如“恋爱”“爱”“男女关系”等,这就需要教师有预见性,可以提前在适当的场合解释这些概念的真正含义,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对待“爱”的话题,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与异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正常的友情。
4.3体察小学生情感困惑,做知心朋友。
小学高年级学生与异往时产生困惑和不安,甚至有的时候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有些小学生生理成熟较其他小学生早,但是相应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还不成熟。由于社会上的各类媒体带来的负面信息,小学高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困惑和焦虑,并在交往行为上产生退缩。为了使这种不安和困惑减少或消除,老师和家长应该洞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做他们的朋友,特别是对女孩子的关注应多于男孩子,使他们及时表达自己的情绪,了解他们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在源头上解决孩子的困惑。
4.4营造小学生团结友爱互助的氛围。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与异性相处时,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还容易成为被模仿的对象。一部分学生对别的同学和异往的态度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显示他们对异往的主导思想。如果把握这种主导思想,并加以影响,就可以使一些孩子在和同伴交往的活动中改变对异往的错误思想和一些消极行为,这一点班主任的责任非常重大。要形成班级的良好风气,应该先从班级中有影响的几个人开始,让他们做榜样,然后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氛围。家庭环境氛围也特别重要,父母让孩子广交朋友,在家庭中聚会,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对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很有帮助。同时也呼吁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多做正面宣传,关心下一代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苇,杨巧.童年经历与青春期异往障碍[J].中国青年研究,2008,(04):72-103.
[2]季成叶,李勇.1985―2000年中国青少年青春期生长长期变化趋势[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3,VOL14,(5):271-275.
[3]孙红梅,姚本先.1999―2009年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J].中国校医,2011,1,VOL25,(1).
[4]王磊.青少年异往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M].2003:4-7.
[5]青春期教育研究课题组.青春期教育调查报告书[R].1990,(06),(第1版).
[6]陈军,隋欣.初中生异往心理发展调查[J].心理科学,2009,32,(5):1228-1231.
[7]陈仙梅.儿童青少年与异往心理发展的抽样调查[J].心理学探新,1992,(04):57-65.
[8]傅金芝,董泽松.近20年来国外有关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红河学院学报,2004,(06),VOL2:75-78.
[9]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04):50-57.
篇6
小学生使用零花钱调查报告
现在的社会比以前更发达,家庭也更加富裕。爸爸妈妈的工资不是1000元,就是2019、3000元以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孩子们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向爸爸妈妈讨要零花钱了。可是,他们拿着这些钱到底想买什么呢?我怀着疑问的心情,做了一份调查报告。
调查
我发现,麻辣和烧烤最受小朋友的欢迎。地摊周围总是挤满了人,弄得水泄不通。还有一些玩具也销售得很快,比如说“变形金刚”、“芭比娃娃”、“战斗陀螺”、“库洛牌”……。都是孩子们爱玩的玩具。也有些孩子喜欢和别人攀比,花钱去买比别人更贵、更漂亮的东西。还有些孩子拿钱去买恶作剧物品,去吓唬自己的朋友。
分析
1、在学校里,手拿麻辣和烧烤的学生随处可见。或许,麻辣和烧烤就是让学生乱花钱的罪魁祸首。
2、玩具是人童年时不可少的物品。玩具的开销也占用了我们学生的大部分零花钱。还有大多数学生喜欢把玩具带到学校里来。这样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违反校规。
结论
经过我的调查,我得知,许多孩子差不多都是以买早餐的名义来讨要家长的钱,然后去买地摊上的零食、玩具,甚至有人拿着钱去网吧,连不吃早餐也行。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影响学习。
建议
我建议,学校应该采取更好的措施阻止这种现象再次发生,严格管理学生在校园里的饮食情况,注意孩子们的健康。这样才会让祖国的花朵开得更加灿烂!
小学生使用零花钱调查报告
现在,我发现有许多小学生总会带一些零花钱来校外的小卖部里去买东西吃或买玩具玩。可是,这些同学的零花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因此我为此事作了一份调查报告。
调查
我利用这个周末的时间调查了一下同学们,他们有的说:“是同学的。”有的说:“是我的。”可是,这些同学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呢?我决定去问问这些同学的家长。他们有的回答:“我没有给她钱呀!”也有的回答:“哦,怪不得我给他坐车钱,他还是那么迟才回来,原来他把钱拿去买别的东西了。”根据我的调查,我发现去偷爸爸妈妈的钱的有百分之二十,在地上捡到钱不交给老师的同学有百分之五十,妈妈给他的坐车的钱,却用来买别的东西的同学有百分之三十。
分析
1、在这些经常带钱来学校买东西的同学当中,四、五、六年级的同学占百分之三十。他们大多数是因家长给他们的车钱或给他们在学校订学习资料的钱来买外面的垃圾食品。
2、有些同学是去偷爸爸、妈妈的钱,他们趁没人时再去偷的,这样使小学生养成非常不好的行为习惯。
结论
小学生的零花钱主要是从这些地方得来的:
1、有的学生在地上拣到钱不给老师,而是去买一些垃圾食品。
2、有的学生让别人请客所以有了钱。
3、爸爸、妈妈给他们的搭车钱,他们却用来买些垃圾食品。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小学生手上的钱,大部分都不是父母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偷偷地拿来买东西的。
建议
小学生从小就有这种不良习惯,会影响小学生的一生。所以我希望家长必须得把这件事好好地处理,不能再让小学生发生这种事了。
小学生使用零花钱调查报告
我们学校门口有几家买炒米线和零食、玩具的商店。以前去买的同学不太多,而现在,去买的同学越来越多。因此,我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调查。
调查
我走访了我的几个朋友、同学,问了一下这一两年来父母给他们零用钱的情况,他们都说,爸爸妈妈给他们的钱越来越多,所以就常常带钱去学校买东西。
我还在电脑上查了一部分资料,上面说一部分小学生一个月的零花钱居然高达几百元。
分析
一、随着国家的富强,许多父母的工资也上涨了,除了家庭的日常开销外,还能积攒一些钱,家里有钱,父母就会多给孩子一些钱。
二、部分同学的爷爷奶奶领着退休工资,爷爷奶奶们生活节简惯了,手头也会积攒到一些钱,这些老人爱孙子、孙女心切,会把自己省吃简用的钱给孙子孙女一些。
三、同学们钱多了,但是不知道合理使用零花钱,不必要的、无意义的玩具都由着自己的性子乱买,零花钱给多少用多少,基本留不到第二天,而且没有存钱观念,不知道每天节约一部分钱就可以积少成多。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我们学校门口的零食摊、玩具店前同学们在争先恐后购买零食、玩具的场面。
结论
一、现在的家长为了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给孩子许多钱,想让孩子过得好一点,这样一来,小学生乱花钱的现象就越来越多了。
二、由于同学们一天到晚惦记着口袋里的钱如何花,所以学习情绪多数变得较差,无法专心学习,加之学习时还要把注意力分散到玩玩具上,所以学习成绩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
篇7
【关键词】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现状;思考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任意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孩子。[1]2008年共青团湖南省委在《湖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中指出,湖南省有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2]本文拟通过对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县箭道坪小学的专题调研,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等方面面临的困境。探索如何让这些孩子摆脱困境,健康成长的对策。
一、吉首市凤凰县箭道坪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箭道坪小学位于凤凰古城。考虑到箭道坪小学低年级儿童心智尚处于启蒙阶段,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样本只选取了箭道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箭道坪小学六年级共五个班,近300名学生。经调查,留守儿童共有90名,占到六年级学生总人数的30%,比例还是很大的。其中男44人,女46人,男女比例几乎相近。
1、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环境
在这90名留守儿童中,跟(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一起,形成隔代抚养的占到了54%,也就是说留守儿童抚养义务的重任要由(外)祖父母承担,这里面女孩居多;其他亲戚抚养的比例占到了31%,在这部分人群中,男孩居多;其他人抚养的有5%。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留守儿童自己住,负担自己生活起居的也有5%,让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照顾自己,难免令人担忧。
2、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在箭道坪小学六年级的留守儿童中,学习良好的占到45.5%;学习成绩一般的占30%;成绩较差的占24.5%。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上没有很显著的差异,在对与自身学习成绩的相关认识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也没有显著差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箭道坪小学六年级的234班,这个班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但却是六年级的精神文明班,而且年级的学习标兵也来自该班。通过跟箭道坪小学六年级234班班主任龙俊峰老师的谈话了解到,该班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还是比较刻苦的。换句话说,留守儿童与学习成绩差相挂钩的认识,过于片面。
二、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活问题
(1)人身安全。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山间,虽说山水环绕,景色优美。但是这也给这些孩子游玩提供了许多去处,复杂的山区环境给当地留守儿童埋下了安全的隐患。由调查可知,大部分留守儿童多为隔代抚养,但(外)祖父母因为年老力所不及,而其他委托监护人限于委托,往往并不负责任,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儿童年幼,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一旦遭遇安全事故极易导致伤亡。
(2)身体健康问题。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必须自理生活或依靠年迈的祖辈。在少数民族贫困山村,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很低,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一年到头以吃白饭为主,经调查,箭道坪小学虽然保证学生按时吃饭,但是也只限于早餐,况且箭道坪小学地处凤凰风景区内,午餐只能在风景区里购买,价格不言自明,这对于游客都有点吃不消,更何况当地的孩子了。父母在外打工都是长久之事,留守儿童长期的伙食如果没有调配,缺乏营养,势必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3)过早独立承担家庭责任。在我们走访的少数民族村寨看到,留守儿童过早地承担了家庭责任,小小年纪就要照顾自己,负责自己的衣食起居,承担日常家务,有些孩子还要照顾祖父母。生活的重担使他们的童年变得辛苦,相较其他同龄人更为老练和成熟。
(4)行为放纵,不受约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得留守儿童行为过于自由、不受约束。再加上他们又处于青春期,极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比如受到不法分子的教唆等。在我们去凤凰的路上,一个广告牌就是号召当地居民关爱女孩的,尽管如此,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父母及亲属对留守女童却缺乏有效保护以及性安全意识教育,使得她们常常会受到不法侵害。[3]
2、接受教育和学业发展问题
据统计,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5%。虽然这只是全国的统计,但也足以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低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水平。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学校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投入不足,难以对其家庭教育缺失形成有效补充和替代。
3、心理问题
(1)心理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少年儿童原本就比较叛逆,而缺乏父母关爱和教育的留守儿童表现则更为明显。他们没有生活目的,生性自由而无约束,不听长辈说教,抵触老师管教。在调查中,两极分化严重。有的留守儿童性格内敛,难以交流,偏向抑郁。有的则为一点小事就暴怒不已,惹是生非,甚至出现了暴力倾向,致使老师、家人无法管教。[4]
(2)错误的人生目标与方向。虽然父母外出打工可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但是父母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家长没有想到的。在这些孩子眼中,他们的人生早已规划好了,那就是自己的父母虽然没怎么上过学,却照样能在外面打工挣钱,与其在学校看着枯燥的书本,还不如早日步入社会,像父辈那样打工挣钱。这种观点,被这些孩子冠之以“读书无用论”,这是恶性循环。另外,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目的本就不明确,积极性不高,成绩不好也就在情理之中。况且在学校学习的留守儿童中,又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老师关注和器重,监护人碍于自身所限又无法辅导,久而久之,这一部分留守儿童对待学习就采取了更为消极的态度,要么追随前者走“读书无用论”的路线,要么自暴自弃,陷入另一个恶性循环。
三、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特殊性的思考
1、留守儿童的特殊性
通过对箭道坪小学留守儿童的相关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区别在于:首先,从心理方面看,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处于分离状态,不能很好地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因而就没有那种正常儿童对于父母的难舍难分的心绪。[5]这并不是说这些孩子不希望与父母亲近。经过调查,几乎100%的留守儿童想跟外出打工的父母住在一起,而且几乎100%的留守儿童经常联系外出的父母,这就说明造成这种依恋关系的障碍,源自父母外出打工的客观限制。其次,从家庭环境方面看,家庭对子女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家庭不仅仅可以为子女成长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还担负对子女教育的重任,这也为子女的个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儿童社会化的开端,往往来自家庭。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往往没有得到来自家庭的精神支持,物质帮助和知识解答。这样的孩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缺乏足够的安全感,这也就使得他们对于整个世界是戒备的。再次,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留守儿童面对教师时,显得紧张、焦躁和忧虑,他们往往不会和老师交流,这也使得他们得到学校的教育往往不够充分。最后,从行为方面来讲,留守儿童如果在学习、生活或社会交往中遇到烦恼或困难,他们并不善于倾诉或主动寻求帮助,多表现为退缩。[6]
2、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一方面,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西部,耕地质量低,人均耕地少,无特殊经济资源,距离城镇较远,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外出务工是当地居民创收的主要来源。近些年来湖南的公路、铁路交通网建设加快,加剧了省内民工大规模转移,于是在偏远山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当地落后的少数民族经济制约,教育经费紧张。许多学校除了教室、黑板和部分教材外,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设备。有的学校甚至连电脑都紧缺,更谈不上现代化教学设备了。我们所走访的箭道坪小学可以说是凤凰地区设备较好的小学了,尽管如此,教学资源也不能说充裕,更何况偏远的希望小学了
总之,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有其固有的特殊性,其问题也远不止以上这些,而对于解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的对策也不能一应俱全,有待于其他研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学者去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研究。可以说,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切实重视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研讨会综述[Z](内部报告)[R].2004.
[2] 卢国良,李云中,唐添翼.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
[3] 陈海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以贵阳市少数民族乡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1(01).
[4] 刘欣,陈清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5).
[5] 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
[6] 周金艳,罗学荣,韦臻等.长沙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特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
篇8
一、课题的选定与策划
课题的选定是上好综合实践课的关键。现在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学习材料,综合实践课程有主题活动方案,但学习材料所提供的专题素材不一定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老师必须根据学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实践课题。课题选定的原则,一是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课题,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要相当熟悉。如在六年级第二学期的综合实践课中,我选定了这样几个课题:校园的绿化与设计;视力的健康和保护;“神六”与航天;惠州市三栋镇的山林防火状况的调查等。对这些课题,学生可实践、可操作,都是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课题。实践表明,课题选得好,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二、实践活动的开展及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是老师的主要任务。在综合实践课中,老师的角色是指导者。笔者在实践活动中根据不同的课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指导学生活动。如“校园的绿化与设计”专题中采用实地测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视力的健康与保护”专题是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神六’与航天”专题是采用介绍航天知识、由学生动手制作的方式;而对“三栋的山林防火状况调查”这个专题,则采用实地调查、访问、网上查询、写调查报告的方式。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导”。老师的工作是指导学生分活动小组、制订活动方案、帮助学生联系调查单位和人员。老师还要提醒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由于活动的方式表现为多样化,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都非常乐于参与。
三、活动成果展示
在活动成果的展示中,我通过交流研讨作品或实践成果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并敢于进行申辩。在成果展示中,笔者常采用如下方法:1、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活动收获;2、展示学生作品(制作作品、手抄报、调查报告等);3、让学生演示实验的经过;4、小组汇报。通过展示活动成果,让每一个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有一种成功的感受,同时激发起学生参与实践、追求知识的兴趣。
四、合理评价
综合实践课要注重评价。一次实践活动完成后,老师要安排时间进行评价,不能让实践活动虎头蛇尾。对实践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发展自我,欣赏他人,同时能鼓励学生发挥专长,施展自己的才能。笔者通常采用这样两种评价方法:一是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同时进行小组互评;二是老师评价。评价的内容是:参与活动的态度,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等。
篇9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任意残杀小鸟,试问那些打猎的人们,在你们捕鸟时,可曾注意过它们苦苦无助的眼神啊?它们是多么希望可以自由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啊!现在我给你们看一组研究调查报告:
一窝家燕每年夏天可吃掉6.5万只蝗虫,一只雨燕每年夏天取食25万只蚊子。一对灰喜鹊每年可消灭松毛虫2万条,一只百灵鸟每年食虫3万条,啄木鸟每个冬天可将其活动区内80%的树干中的蛀虫掏出来。
据估计,我国各种鼠类多达30亿只,每年造成粮食损失100亿千克,由于鼠害而损失的粮食超过了全年进口粮食的总量。按每只猎隼一年捕食野鼠2000只左右计算,可使4万平方米的草原和农田免遭鼠害;每只猫头鹰平均一个夏天能捕捉1000只田鼠,可从鼠口夺下数千克的粮食。
鸟类是全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人类而言,鸟类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是难以估量的。
人类啊,鸟儿是我们人类最忠实的好朋友,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残杀掉着一条条无辜可爱的生命呢?我们用各种途径来残杀小鸟,迟早它们也会灭绝的;印第安酋长曾经在信中这样说过“没有了动物,人类会怎样?如果所有的动物都死去了,人类也会灭亡。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可想而知,鸟,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多么重要哪。
根据《世界保护益鸟公约》规定,每年的4月1日为“国际爱鸟日”就让我们从爱鸟开始从护鸟开始,让鸟儿可以有个美好的家园,让鸟儿可以栖息在一个快乐无烦恼的乐园里!
篇10
主题词: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表现 形成心理问题原因剖析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发达地区优越的生产条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随之而来地形成了一批批“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很难感受到父母的和温暖,更难面对面地聆听父母的教育。由于学生自身、家庭环境的特殊性以及教育的疏忽,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发凸显,如何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心理焦虑
焦虑是某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农村留守儿童的焦虑多表现在和同伴交往中。比如在众人面前觉得不安,被老师或者同学批评了总想不开,在群体生活中常常无所适从,人云亦云,缺少朋友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焦虑是衡量其在群体中是否感到安全的重要指标。
笔者采用问卷的方式,主要针对所执教学校的四、五、六年级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情况如下表:
调查结果表明有近70%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同时心理焦虑存在着年级的差异: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焦虑状况高于五、六年级,六年级又高于五年级。
(二)孤独感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莫名其妙地封闭自己,他们不愿加入集体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封锁心理,而把因此而产生的一种感到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的孤独感还会伴随着焦虑情绪出现而出现。孤独感体验同样反映了他们在同伴群体中所产生的不安,长期的孤独体验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笔者在另一所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进行了街头访问式的调查,在被调查者中有超过46%的学生认为在学校生活中感到孤单,具体情况如下:
表2 某学校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基本情况
孤独感存在年级的差异:四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高于五年级,五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高于六年级,可见中年级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最强烈。
(三)胆小、自卑
自卑是主体渴望交往而缺乏勇气,胆怯的一种情绪状态。胆小、自卑心理的表现之一就是紧张感。在对上文中提到所调查的三个不同年级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中,30%的被调查者认为当面对众人发言时会特别紧张,调查情况如下:
在年级差异的比较中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农村留守儿童在当众发言时的紧张感有所减少。情况如下:
据观察,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会出现胆小自卑的情况。笔者观察到:一些孩子的话不多,也不常和人交谈,在和同伴交流中常处于被动地位,但他们的行为举止是正常的。心理卫生专家认为:这种表现属于社交性退缩,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孩子,平时的表现正常,一旦处于社交情境或集体生活中,就出现异常反应。
(四)情绪控制力差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和情绪发展是阶段性的过程。表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的情绪体验内敛化,控制和调解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但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留守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是有限的,其能力弱表现在其外显行为上:不管哪个年级段的留守儿童都十分好动,常常无节制玩闹,精力旺盛;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容易持久,组织纪律性较差等等。他们的情绪变化快,喜怒常被外界影响控制,学生之间常因为小的摩擦而引起言语或肢体的冲突。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现况,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调查统计和X2检验来看,农村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一)学生自身因素对心理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无人帮助等挫折时难以正确对待,由于自身存在的感情外露与内隐之间的矛盾,期望值较高与学习压力大的矛盾,渴望与人交往同心理闭锁的矛盾,导致学生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是成长中的问题,只要适时、适当地帮助和指导,都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 (二)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农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但在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的同时,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只想到外出打工来改变孩子的生活条件,却未曾想到孩子的心理同样需要呵护。有的家长对子女生活无心照看,而留守孩子爷爷奶奶又照顾过度,是造成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耳边,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虽然提倡智育德育并抓,但实际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教师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问题背后是中国农民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所产生的问题如不及时予以解决,社会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对他们进行社会矫正,更为严重的是,还可能影响到下一代的人口质量。因此,关爱留守儿童,关系到农民工权益的维护,甚至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注意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增强教育的固有“魅力”。再有,学校应优化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切实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政府,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比如,班主任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学生临时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并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交流感情,与班主任联系孩子在校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要求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要求父母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2.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为孩子合理定位。从自己孩子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学校和社会教育实际水平出发,从孩子的智力、性格等方面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定位。要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性,这样既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能实施。
3.“严中有度,严爱结合”,爱与管相结合。爱孩子是长辈的天性,但要使孩子成才,就必须从小严格要求与管理。真爱孩子,就要经常观察孩子的合理要求和希望,给予及时地和适当地满足,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愉快和满足,爱孩子要适度,过分地溺爱,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是娇生惯养。过分溺爱会使家长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这不利于孩子成长。对孩子严格要求也要适度,过分严格,会使儿童自卑与胆怯,影响其智力发展及创造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还要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参与,更需要政府、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吧!
参考文献:
(1)欧阳莉妮.扫除心理障碍 发展小学生的交往能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9)
(2)杨兵.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达县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4).70―71.
(3)高四季.试谈小学生自卑感的消除和自我意识的培养【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