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1 23:4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院调查报告

篇1

一、医疗机构制剂的正当性

《药品治理法》第二十三条规则:“医疗机构配制制剂,须经地点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当局卫生行政部分审核赞同,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当局药品监视治理部分同意,发给《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无《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的,不得配制制剂”。该条目是对医疗机构配制制剂行为的一种规则,规则医疗机构配制制剂的前提前提是必需获得《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不然,不得配制。

《药品治理法》第二十五条规则:“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该当是本单元临床需求而市场上没有供给的种类,并须经地点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当局药品监视治理部分同意后方可配制。配制的制剂必需依照规则进行质量查验;及格的,凭大夫处方在本医疗机构运用。非凡状况下,经国务院或许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当局的药品监视治理部分门同意,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运用。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不得在市场发卖”。

《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治理方法(试行)》第五条第二款规则:“未获得《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的医疗机构可以请求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然则必需还提出托付配制制剂的请求”。

依照上述司法条目的规则,医疗机构配制制剂必需具有以下前提:一是必需取得相关部分同意,获得《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二是获得所配制制剂的同意文号;三是配制的制剂在未经同意的状况下,只能在本医疗机构运用;四是未获得《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且获得了中药制剂同意文号的,经同意,可以托付具有受托前提的医疗机构或出产企业配制中药制剂。

二、医疗机构制剂的认定

依照相关司法规则,医疗机构配制制剂必需经由同意。而当前,局部医疗机构为添加收益,便利病人,在未经同意的状况下,依据传统的秘方配制处了一些膏、丹、丸、散剂,以为其属于临方制剂。那么,这些膏、丹、丸、散剂能否应归入医疗机构制剂治理,作为药品监管人员,对医疗机构制剂的认定尤为主要。

《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治理方法(试行)》第三条规则:“医疗机构制剂,是指医疗机构依据本单元临床需求经同意而配制的、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第四十五条规则:“固定处方制剂,是指制剂处方固定不变,配制工艺成熟,而且可在临床上长时间运用于某一病症的制剂”。从上述规则可以得出:医疗机构制剂,就是医疗机构依据本单元临床需求经同意而配制的、自用的制剂处方固定不变,配制工艺成熟,而且可在临床上长时间运用于某一病症的制剂。

笔者以为临方制剂,是指依据大夫对某一个病人辨证论治后开具的处方的要求,由专业人员依照相关的工艺将药物暂时代患者加工成分歧的剂型,是为了知足单个病人的分歧疾病获得实时、称心的医治而为他们“见机行事”制造出合适小我的状况的制剂。

三、当时不合法医疗机构制剂存在的首要方式

(一)无《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配制制剂。一是未获得《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和制剂同意文号配制制剂;二是获得了制剂同意文号,但不具有配制前提,未获得《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配制制剂;三是经由同意可以托付配制,却未按要求私自自配制剂。

(二)未经同意,私自配制制剂。获得了《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而未经同意,未获得制剂同意文号配制制剂。

(三)未经同意,私自运用其他医疗机构制剂。一是未经同意,直接从其他医疗机构购进其制剂进行运用;二是以友爱医院、协作医院的方式,直接或变相发卖制剂,或以免费赠予的方式分配运用。

四、不合法制剂构成的缘由

(一)好处的诱导

临床需求是前提,市场增补是时机。长时间以来,医院制剂是在亲密连系临床与总结临床理论经历的根底上制成的比拟成熟的制剂,易于改良进步,合用性强,并能实时知足临床医疗、科研需求,深受大夫和患者的欢送。但跟着法制治理历程加速,市场供给才能进步,国度对医疗机构制剂规范的要求越来越高,局部医疗机构为降低本钱,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不肯在设备、技能、申报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随意配制制剂,使得医院制剂的质量不克不及获得有用的保证,给社会形成了必然的平安隐患。

(二)政策的影响

2003年,国度要求换发制剂同意文号,制止医院出产大型输液,医院制剂室出产种类和出产总值急剧下降,有的制剂室封闭,有的制剂室出产总值不及本来的一半,就我市而言,仅有市中医院、癫痫病专科医院、仁寿县中医院在取得同意的状况下从事医疗机构制剂配制,仁寿县中医院大局部工夫都还处于停产形态。2004年,取得医疗机构制剂同意文号的种类要求进步质量规范,按新的规范要求申报医疗机构制剂同意文号。2005年,国度药监局先后出台了《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治理标准》,《医疗机构制剂答应证验收规范》,《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治理方法》等系列文件。以上政策性律例文件的出台,从积极的要素看,增强了对医院制剂的出产质量,配制前提和配制进程的监视治理力度,显示了国度对医院制剂任务治理标准化与法制化建立的要求。但从别的一方面看,因为这些治理文件在制定时未思索中医用药的特点和医院中药制剂的实践状况,对一些要害条目要求过高过严,加大了医疗机构制剂配制本钱,然后对医疗机构制剂的开展带来了阻遏效果。

篇2

【关键词】中医类研究生;就业;县级医院

近年来人才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中医类研究生很难在大中城市的公立医院找到合适的岗位,却又不愿意去急需人才的县级医院工作。2004年版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新医改都是鼓励人才向县级流动,新医改更是提出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还要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医务人员给予必要的补助。一些县政府或县级医院也为此提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目前县级医院为适应新医改的要求,正加大对人才的需求,希望能招到更多研究生到医院工作,因此中医类研究生去县级医院工作已是大势所趋。通过对中医类研究生(重点湖南省)在校生的择业期望、近3年间中医类研究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中医类研究生服务于县级医院的政策、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从而为该专业研究生的择业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调查对象

2013年11月至12月,调查组主要对湖南省高校的中医药类在校研究生,随机抽取了2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1份,其中有效问卷181份,有效回收率为90.5%。同时还对近三年来已经毕业的中医类研究生的就业去向进行调查,分析其实际服务县级医院的具体情况。

二、研究及调查概况

被调查的在校学生中,男生35人(19.33%),女生146人(80.66%),来自农村的学生80名(44.75%),来自城镇和中小城市的学生分别有31人(17.13%)和33(18.23%)人,大城市的学生只有6人(3.31%)。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这基本符合中医类专业研究生生女生多于男生的实际情况;另外,来自农村(含乡镇)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来自中小城市的次之,来自大城市的最少,这符合中医药类专业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综上,此次调查所选取的样本比较科学,所得数据能反映总体的实际情况。

三、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一)中医类研究生的择业要求

1.注重经济收入。在此次调查中,首先对于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有超过50%的选择了工资待遇(经济收入)、工作环境与个人发展空间以及家庭因素(能与亲人在一起),其中有144(79.56%)名学生在择业时更看重经济收入,对于不想去县级医院工作的众多原因中也有93(51.38%)人选择了工资收入低。从之前的数据可知中医类研究生中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学生占据了大多数,他们中不少人希望能够减轻家庭负担,尽早实现经济独立,毕竟学习医学类专业的经济投入比一般专业要大。

2.较好的生活品质。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是学生在择业时比较看重的,有约48%的学生选择了这一项,另外还有118(65.19%)名学生在“到县级医院工作除了工资外还看重哪些条件”的问题中选择了“生活环境好,适宜居住,交通便利”这一选项,在之后的“会选择哪类地区的县级医院”中,更是有161(88.95%)名学生希望去“经济发达、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县城”。目前的研究生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对于生活品质和生活的舒适性方面的要求更高一些的。

3.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除了对经济方面较为看重,现在的中医类研究生也很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希望以后能在工作岗位上有一定的成绩,能获得自我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从调查中我们就可以得知。在对于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有130(71.82%)名学生选择了“工作环境与个人发展空间”,而对于“到县级医院工作除了工资外还看重哪些条件”的问题中选择了“有较好的个人发展前景”的学生120(66.29%)人。

(二)中医类研究生到县级医院就业的意愿

1.对县级医院工作环境和状况不了解。虽然本次调查的对象大部分来自农村和乡镇,但是他们对于县级医院工作环境和具体情况还是不太了解。在调查中,对县级医院的工作环境和状况这一问题中选择“十分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只有3(1.66%)人和26(14.36%)人,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县级医院的现况和发展并不关心,即便是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学生也不关注自己从小就在自己身边的县级医疗机构,对于相关的国家政策和措施也不了解。

2.服务县级医院的意愿不强。对于毕业后是否愿意到县级医院工作,表示“比较愿意”和“不太愿意”的分别有74(40.88%)名学生和81(44.75%)名学生,表示“非常愿意”的只有8(4.42%)人,而表示“非常不愿意”和“没想过”的学生都是9(4.97%)人,可见接受调查的中医类研究生去县级医院工作的意愿不明确,对于毕业后究竟去不去县级医院工作还没有非常明确的想法,而且不愿意去县级医院工作的比例要大一些。为此又调查了学生不愿意去县级医院工作的原因,排在前三的原因有“工作收入低”,“县城经济发展缓慢,工作生活环境差”以及“业务水平提高慢”,分别有93(51.38%)人,79(43.65%)人和74(40.88%)人选择,对于愿意去县级医院工作的原因,有近一半的学生(90(49.72%))选择“就业形势严峻,多一条路”,这也说明中医类研究生对于就业的形势还是有一定了解和认识。

(三)中医类研究生实际就业情况

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国家希望和鼓励人才向县级流动来改善和提高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而且目前大部分的县级医院都开出了较优厚的条件来吸引医学类研究生来自己的医院工作,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调查组针对中医类研究生近三年的就业情况也做了调查,在某中医药高校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中调查发现,2011年毕业人数是427人,有22(5.15%)人选择去县级医院工作,2012年毕业人数是470人,42(8.94%)人去县级医院工作,而2013年有461人毕业,其中56(12.14%)人择去县级医院工作。由此根据去县级医院工作的人数比例来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去县一级医院工作,但是比例依然很小,而且大部分是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主动选择去县级医院工作的很少,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是选择的去经济发展较好县市的医院。

四、调查结果建议

(一)中医类研究生应转变不适宜的就业观念,关注自身的长远发展并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通过调查可知目前中医类研究生服务县级医院的意愿并不强,而实际去县一级医院工作的毕业生也并不多,在询问在校的中医类研究生更愿意去哪类地区的县级医院时,他们更倾向于去“经济发达、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县城”(161人(88.95%)),而主动要求去“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县城”的只有7人(3.87%),这说明现在的中医类研究生的服务社会的意识还不强,缺乏一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虽然近一半的学生知道目前的就业形势很严峻,也把去县级医院工作作为一条出路,但是仍然有大部分学生把工资收入放在择业的首位,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时不再考虑专业对口的要求,这对于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在对看重哪些择业要求时,选择“专业对口”的学生人数只占到了33.7%。针对目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现状,中医类研究生在就业时不应功利性太强,过于关注短期发展,而应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国家相关政策,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过于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年轻人特别是医学生应该要有回馈社会,服务人民的先进意识。

(二)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鼓励中医类研究生去县级医院工作

目前伴随就业市场的日渐饱和、研究生毕业生人数的逐年上升以及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日趋严格,研究生不得不面对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和竞争。2004年版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新医改都是鼓励人才向县级流动,新医改更是提出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还要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医务人员给予必要的补助。一些县政府或县级医院也为此提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目前县级医院为适应新医改的要求,正加大对人才的需求,希望能招到更多研究生到医院工作,因此中医类研究生去县级医院工作已是大势所趋。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应该要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就业思想,及时传达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加强对县级医院的具体情况和未来发展的相关宣传,让学生了解去县级医院工作是对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的。

(三)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县级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吸引中医类研究生到县级医院就业

当前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已经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了,引进优秀的医学人才来充实县级医院的医疗队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中医类研究生去县级医院工作又有其特殊优势,更有利于县级医疗卫生工作开展。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县级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吸引中医类研究生到县级医院就业。而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医学生不愿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除主观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客观环境因素,如县城经济发展缓慢,工作生活环境差,业务水平提高慢(医疗环境差,医疗设备成旧落后,医疗质量不高),工作收入低等原因。目前已经有很多县级医院在招揽人才方面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如安排家属工作、提供住房、解决编制、工资待遇等方面,以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医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叶利军.新医改视野下中医院校学生服务基层意愿的调查与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3(7).

篇3

关键词:保定; 居民出行;意愿

Abstract: the trip survey is the city integrated traffic planning and all kinds of other planning foundation for government the traffic policy provides the basis. This paper, with a great number of accurate field survey data as the foundati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ity residents to travel for formulating transportation policy for preparation.

Keywords: baoding; Residents travel; Intend to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为了准确了解主城区居民的出行意愿,我们组织了以居民出行调查为主的一系列调查,在对大量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保定市主城区居民出行意愿调查报告,为制定交通政策做准备。同时,其调查结果也可供国内同类城市编制相关规划时参考。

1 居民出行调查概况

本次居民出行调查采用的是家庭问卷调查形式,所使用的调查表力求科学、规范、信息全面。在规划区域内抽取了46个居委会的1000户居民家庭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总人口为2366人,调查于2008年1月底完成,收集出行信息共7963条,有效样本7919条。调查样本构成见表1。

表1-居民出行调查样本构成概况

项目 调查区

户数(户) 1000

总人口(人) 2366

平均每户人口 (含外来人口)(人) 2.4

学龄前儿童(人) 5

2 居民出行意愿

1 公交出行

1.1 乘坐公交的原因

居民选择乘坐公交出行的主要原因是公交方便。这表明在公交使用较为方便的条件下,多数居民还是倾向于使用公交的。如图1所示。

图1 乘坐公交的原因

1.2 乘公交车的烦恼

乘车居民最大的烦恼是车厢拥挤,且半数以上的居民都将车厢拥挤作为乘坐公交的最大烦恼。这表明公交服务水平还相对较低,急待提高。如图2所示。

图2 居民乘公交车的烦恼

1.3 不乘公交的原因

居民不乘车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不需要使用公交,另一方面是公交不方便和车厢拥挤。这表明居民出行距离较短,以及公交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居民乘车的需要。如图3-21所示。

图3 不乘公交的原因

2 自行车出行

2.1 骑自行车的原因

居民选择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的主要原因是自行车方便。自行车不像公交那样受线路和班次的限制,自由度和可达性都很高,此外其价格低、体积小、存放方便、使用灵活,加之保定城区地势平坦,因此自行车在居民出行中比例较高。如图4。

图4 居民骑自行车的原因

2.2 骑自行车的烦恼

骑车居民最大的烦恼是经常被盗和过马路(交叉口)危险。自行车偷盗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警方应加大打击黑车力度,居民应自觉抵制黑车销售。另外机动车干扰严重也不容忽视,这成为第三大烦恼。如图5。

3 出租车出行

3.1 乘出租车的原因

居民乘出租车的主要原因是方便,其次是省时和车费可以接受。这表明在公交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居民是还倾向于乘出租车的。如图6。

图6 居民乘出租车的原因

4摩托车出行

4.1 骑摩托车的原因

居民骑摩托车出行的原因是上班准时、节省时间和方便,这表明居民在出行方面要求较高,有着购买更高档私人机动车(家用小汽车)的内在动力。如图7。

图7 居民骑摩托车的原因

4.2 骑摩托车的烦恼

居民对摩托车出行的主要担心是:被盗,其次为使用费用高,再就是气候影响大和交通事故多。虽然摩托车灵活、方便,速度高于自行车,但费用比自行车昂贵,除首期投资外,每年还要支付不菲的维修保养和年检等费用,因此,费用较高。对经常被盗的烦恼也反映出当地治安问题。如图8。

图8 居民骑摩托车的烦恼

5步行出行

居民步行出行主要担心的是过马路危险,其次废气和噪声大。过马路危险与交叉口信号灯控制和交通秩序混乱有关,今后在交叉口设计和管理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保障行人交通安全,为市民创造一个步行的“天堂”。同时居民也反映出应当搞好街道的绿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林荫道。居民认为无人行道可走,还有不到10%的居民反映过马路绕行,为此,可能需要增设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等步行设施。如图9。

图9 居民步行的烦恼

6 居民对城市交通发展的意愿

6.1 对城市中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态度

中心城区多数居民对城市中发展私人小汽车态度都认为要适度发展。如图10。

图10 居民对城市中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态度

6.2 对城市中发展摩托车的态度

中心城区多数居民对城市中发展摩托车的态度表示要控制其发展。虽然摩托车灵活方便,但其能耗大,污染重,事故多,应严格控制其发展。如图11。

图11 居民对城市中发展摩托车的态度

6.3 对城市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态度

与反对城市发展私人小汽车和摩托车相对应中心城区居民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基本达成共识。表明居民已经认识到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希望城市提供优质、高效的公交服务。如图12。

图12 居民对城市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态度

7 居民购买交通工具的意愿

未来五年内中心城区约有22%的居民打算购置私人交通工具。

未来五年内,中心城区居民购买交通工具的首选是小汽车,其次为助动车和自行车。在打算购置交通工具的家庭中有超过50%的家庭将小汽车作为未来五年购置的对象。随着中心城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扩大。这将给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为此有关部门应及早采取措施,未雨绸缪。近20%的家庭未来五年内打算购买助动车,政府若不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小汽车将成为中心城区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和城市的主要交通问题。如图13。

图13中心城区居民未来五年内购买交通工具的意愿

3 主要结论

篇4

关键词:员工满意度;调查

一、员工满意度定义

员工满意度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美国一专业调查公司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员工满意度每提升5%,顾客满意度就会提升1.3%,企业效益提升0.5%。1935年,美国学者霍波克在他的《Job satisfaction》中首次提出“工作满意度”,又称“员工满意度”。他将员工满意定义为员工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对组织环境的满意程度,即企业员工对工作情绪的一种心理反应。

二、调查对象

LA公司是一家民营教育图书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0年,注册资金三百万。经过26年的发展,由创立初期的五人发展至今拥有85名员工,3000平米物流配送中心和500平米现代化办公室的小型公司。经过数年发展,公司结构经过若干调整,积累了不少问题,为了了解员工现有的状态和对公司的意见,笔者对公司全体员工展开满意度调查工作。

三、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设计了有关员工满意度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员工满意度部分。个人基本信息部分设计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位和工龄五个方面共6道题。

员工满意度部分设计了工作本身、工作硬环境、工作回报、工作软环境四个方面共9道题。其中工作本身包括岗位设置、作息时间两个方面,工作硬环境包括办公条件、办公环境两个方面,工作回报包括薪酬福利、晋升制度两个方面,工作软环境包括人际环境、组织构架、企业文化三个方面。此部分共设置了“非常满意”、“基本满意”、“较不满意”、“很不满意”四个选项。

四、LA公司员工满意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本次调查使用电子问卷调查形式,公司共85人,85人全部填写了调查问卷,参与率为100%,通过比较发现,LA公司存在以下问题:

1.LA公司员工对薪酬福利的不满意度最高,达31.77%,这说明薪酬福利是公司员工最关注的部分,但由于公司盈利项目的特殊性,书本价格不高,并且是固定不变的,只能靠数量和种类的积累,这也是图书行业员工薪酬福利普遍不高的原因。

2.其次是晋升制度,不满意度为25.88%,这说明公司员工普遍有上进心,但晋升制度并不能满足所有人,毕竟公司职位有限,发展空间有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晋升到管理层,而公司的晋升制度的合理性也有待进一步论证。

3.对企业文化的不满意度为22.35%,企业文化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对企业文化不满意的员工,有可能有与公司发展目标不同,也有可能有更远大的目标,这部分员工也是最有可能跳槽的。

4.对公司组织构架的不满意度为20%,这方面造成的不满意度可能与晋升制度有关,董事会是固定的,由发展初期的五人组成,并由其中的一员担任总经理,其余的职位都需要综合考察员工的学历、年龄、业绩等综合因素才能晋升,所以没有晋升的员工存在不满意是合理现象,为公司长远发展考虑,公司的组织构架设置应与晋升制度密切联系起来考虑。

5.对工作岗位、作息时间、办公环境、人际环境、办公设备不满意度依次为:17.65%、16.47%、12.94%、11.76%、9.41%。对工作岗位不满意的原因有可能是公司不是因人设岗,而是因岗招人,员工的最大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有的员工被安排在了不擅长自己能力发挥的岗位上;作息时间这一块,涉及员工的家庭、业余生活、上下班交通等原因,所以有部分员工会觉得工作时间过长,安排不合理等;办公环境、人际环境、办公设备都属于工作环境,尤其是人际环境,是公司上下级关系、员工关系的总体体现,这部分不满意度更大程度上与员工个人有关,因为公司整体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满意度高;办公环境和办公设备是员工最基本的工作条件,对于这一块的不满意度是最容易提升的。

五、结语

通过调查LA公司员工满意度,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篇5

一、有关白色污染的相关知识

1、白色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埋入土壤中的塑料制品,对耕作和播种造成了极大困难,影响了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污染地下水,使农作物减产甚至不产。如果将塑料燃烧,则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破坏环境。将塑料倒入海洋(海洋中塑料的分解需250年),若被海鸟、鱼类误食,会造成这些动物死亡,若是缠住一些舰船的螺旋桨,则会造成海上交通事故。

2、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白色污染治理办法。

白色污染形成的关键是塑料不易分解,因此,科学家研制了多种自毁可降解塑料,如生物自毁塑料、化学自毁塑料、医用自毁塑料等。制造这些塑料的指导思想是:在塑料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塑料能被光照、细菌或其他化学物质溶解或消除。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造价昂贵,无法与便宜的不可降解塑料竞争。我们盼望着早日出现可以与不可降解塑料一样便宜的可降解塑料能够回收、再生、利用。

二、调查情况

我们小组在学校随机挑选50人参加我们的问卷调查,共收回45份,占90%(调查问卷附表),结果如下:

问题一: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吗?调查者中,有2/3表示知道白色污染,而有1/3表示不清楚。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学生是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的,这与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高二化学教材对于白色污染有过讲解)。但仍有一部分(1/3)的人不清楚,这表明,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问题二:你经常购买小食品吗?71.1%的人偶尔购买小食品,22.2%的人经常购买,只有6.7%的人不买小食品。这是因为,学生族很少有时间在家吃早饭,所以来学校购买食品充饥的人很多,而食品包装袋绝大部分都是塑料制品(请看以下的调查),这就为校园白色污染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问题三:你如何处理塑料袋?上图显示只有7人(占15.6%)将塑料袋随地乱扔,而扔进垃圾箱的占80%,但这并不表示大部分塑料袋进入垃圾箱中,因为据我们小组成员观察发现,很多人虽然知道应当把塑料袋扔入垃圾箱内,却总是扔到垃圾箱旁,风一吹,塑料袋就满校园乱飞了。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在两位选择其他的同学中。一人表示会把塑料袋扔进视线所见的垃圾箱内。我们发现。校园内垃圾箱以前并不多,而且大多锈迹斑斑的,沉重、固定的老式垃圾箱十分不方便。不过本学期开始后,学校增加了垃圾箱的数量,这对于防治校园白色污染是有帮助的。

问题四:请同学对校园白色污染的处理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提供建议如下:

(1)学校应教育同学们增强环保意识,多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

(2)同学们不要随意扔垃圾,对随地扔废弃物的人讲讲环保的重要性。

(3)学校统一将垃圾分类、回收,集中处理。

(4)增设垃圾箱,放在白色污染严重的地方(如小卖部门口)。

(5)设计一个环保标志,挂在醒目的地方。

(6)尽量减少用塑料袋包装物品,并杜绝使用一次性发泡饭盒(现在校食堂使用的一次性饭盒就是国家禁止使用的饭盒,但仍在使用)。

(7)呼吁全社会增强环保意识。

(8)学校不要焚烧垃圾。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①大部分学生对于白色污染比较了解,但仍有部分人对白色污染的概念不清楚,这需要学校增强环保方面的教育。

②相当一部分人虽然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但依然使用或随手丢弃白色污染物。由此可见,学校培养学生环保的观念十分重要,同时学校也要作出实际行动,如多设置分类垃圾箱,组织回收有价值的垃圾等。

(三)学校白色污染现状调查

通过上一阶段的调查,我们已经调查清楚了学生对白色污染的了解情况,与同学们初步探讨了如何防治校园白色污染。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调查我们学校白色污染的情况,并对处理方法进行可行性探讨。

首先,我们进行的工作是称量一个班一天产生的垃圾,分拣出垃圾的种类、白色污染(如塑料袋、塑料瓶等)所占比重为多少,以此来估算十二中一天产生的白色污染物的数量。以高二某班为例,这个班一天所产生的垃圾约重2kg左右,主要成分是纸、塑料包装袋、塑料瓶、易拉罐、发泡饭盒及一些果核等。其中塑料包装袋有近l00个(几乎全用于食品包装),5个塑料瓶,7个发泡饭盒,2个易拉罐(铝制)。不难看出,食品包装是校园白色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还发现,纸张和易拉罐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而且目前社会上也有回收废纸、易拉罐的地方。于是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塑料的回收再利用上。

在学校的垃圾站,我们遇见一位拣垃圾的人,他把塑料瓶进行了回收。我们小组成员上前询问他回收的目的、价钱,而他没有回答。为了查询有关塑料的回收情况,我们小组特意利用课外时间对太原市各正规废品回收站进行了采访,可惜没有发现回收塑料的地方。最后,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我们得知:塑料是可以回收的,但不可以再利用来制造食品包装袋(因为造价高,不能保证卫生与安全),只可用作建筑材料或农用大棚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违规生产的个体小企业私自回收塑料废物,用一些有毒的有机溶剂清洗后再利用,这对人体是有害的。因此,学校在进行垃圾分类回收时,一定要将回收的塑料制品送到正规的回收单位。

三、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发现校园内是存在白色污染的,以十二中为例,每天十二中要产生4000个左右的食品包装袋,这会使多少亩土地丧失耕种能力!而且,学生对于白色污染缺乏紧迫感,采取不以为然的态度,这是十分危险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么若干年后中国还有没有可供种植耕作的土地?我们中学生不应该对白色污染这一社会问题不闻不问,而一定要拿出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地去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宣传环保意识、从而使全社会的人都有环保观念--这正是我们的目标所在。我们的建议:

(1)根据我们的调查以及我们所查的资料,我们建议学校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每一个班在班内建立一个小型垃圾点,将垃圾按纸类、塑料、金属(如易拉罐等)、电池、其他共五类分类收集。由于纸类、塑料数量较多,可以一天清理一次,另外考虑到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建议同学们把废旧电池统一回收。

②学校设立几个大型垃圾箱,统一回收各班分类垃圾箱中的垃圾,并在校园内多设置一些小型分类垃圾箱。学校负责与社会回收单位联系,及时送出回收来的垃圾。

③学校应当设立一个评分制度,对垃圾回收工作开展得好的班级进行鼓励。回收的收入也可返回各班使用。

篇6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医疗的公益性质,加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不断改进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努力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三级服务网络趋于完善。2011年,市政府全额出资重新组建了乡镇卫生院,使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目前,全市有市级医疗机构2家,乡镇级卫生院30家,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235家。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范围不断延伸,群众的就医保健需求得到基本保障。

(二)医疗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市政府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的就医环境和条件。2011年以来,投入517.4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外部环境整修,添置更新必备的医疗设备;投入32万元用于村卫生室基础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备。目前,市级医院拥有的先进诊疗设备居市前列,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有所改善,村卫生室普遍配备了基本的诊疗器械。

(三)医卫队伍建设逐步加强。一是充实工作力量。通过放宽年龄、学历、专业等限制,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2011年以来,组织多场招聘活动,共引进了1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委托高校举办卫生系统干部培训班、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活动、推行市级医疗单位与基层卫生院对口帮扶制度等,不断提升医卫人员工作水平。目前,全市共有医卫人员3334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占49%。

二、主要问题

我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虽然不断健全和改进,但离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需求,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医疗卫生机构布点不尽合理。从全市看,高等级医院集中在城区和西南部地区。如城区有3家二级以上的医院,1家二级医院位于镇,1家正在创建二级的医院在悦来镇,而东北部地区缺乏一家二级以上的医院。调查中发现,东北部地区部分群众就医距离最近的二级医疗机构20公里左右,给辖区内群众重特大疾病医治带来诸多不便。从城区看,医疗机构布局相对集中,2家市级医院都在老城区,而常住人口约8万人的新城区仅有1家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满足辖区内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从农村看,按照乡镇卫生院布局和资源整合方案,现有乡镇卫生院将被合并成14家,另设14个门诊部作为补充。因门诊部只能进行普通常规检查和配药、挂水等服务,无法施行乡镇卫生院的急诊救治、预防接种等功能,部分区域的群众就医保健将面临新困难。如万年镇卫生院并入悦来镇卫生院后,当地群众到悦来镇卫生院的路程长约14公里,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总体而言,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市级医疗卫生机构,而我市73.8%人口在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人口分布不匹配。硬件配置方面:48.2%的床位集中在市级医院,城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5.53张,而农村每千人拥有床位数仅为1.55张。高精尖医疗仪器设备基本集中在市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简陋,设备配备落后。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由于收归公有前长期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虽在重新收归公有后进行了改造,但整体形象提升不明显。如正余镇卫生院屋顶渗漏,室内墙面潮湿且霉斑丛生,医疗仪器严重老化,无法满足临床工作需要。三阳镇卫生院门诊、住院部条件简陋,无呼叫系统、无中心吸氧、无无障碍设施,与省级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的要求相差甚远。软件配置方面:全市50%以上的医卫人员在市级医疗机构,中高级职称人员60%以上在市级医院,城乡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分别为3.74人和1.18人,城区明显高于农村。基层医卫队伍呈现“三低”:一是学历低。乡镇卫生院医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38.4%;村卫生室队伍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6.3%,小学毕业的占38.3%。二是职称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卫队伍中拥有中高级职称只有36.7%。三是能力低。村卫生室队伍中,41.7%的村医年龄在60岁以上,大部分乡村医生不会使用电脑,无法进行新农合现场结算,难以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大量工作。

(三)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差异较大。因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水平较低,群众更倾向于到市级医院就诊,导致市级医院人满为患,而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清淡,大量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据统计,市级医院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占了全市诊疗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床位使用率达到了111.4%,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处于满负荷状态,影响了市级医院对疑难复杂病种研究和建设“名院”、“名科”工作,难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床位使用率仅为26.5%和22.9%,个别医院业务收入不断萎缩,运转艰难。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技术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立足长远,科学编制医疗卫生资源整合规划。市政府要顺应人民群众追求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根据全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实际,尽快编制完善医疗卫生资源整合规划,全方位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打造“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要针对全市优质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农村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按照区域覆盖、方便就医、资源共享、高效利用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增量、调整存量,重点要谋划好乡镇卫生院资源整合工作,科学确定二级以上等级医院的布点,确保每个建制镇建设一所省级示范卫生院,并根据群众的就医习惯,保留部分原乡镇卫生院作为其分院进行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发挥优势,放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效应。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做强龙头医院,做精专科医院”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优势,保障人民群众能享受高端的医疗服务。一要建立市级综合医疗中心。加快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的步伐,建设一个集医、教、研于一体,专科特色突出、功能配套齐全、服务水平一流、集聚辐射作用明显的发展平台,打造全省一流的区域医疗中心。二要建立中医药诊治中心。大力推进市中医院特色专科建设,使其成为全市的中医药诊治中心。要在各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开设中医药专科,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提升中医药服务的辐射能力。

(三)多管齐下,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一要改进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市政府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增长机制,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新建、改造等途径,力争在2年时间内创建9家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为群众提供舒心、优质的就医场所。结合“健康村”、“卫生村”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村卫生室硬件配置水平,充分发挥其“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二要培大扶强基层医卫队伍。要引得进人才。适时调整基层人事招聘政策,适度扩大招录范围,降低招录学历要求,确保基层医疗人才的引进和储备。要留得住人才。通过环境改善、待遇保障、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倾斜,确保大专院校毕业生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安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要培养好人才。一方面,通过业务培训、外出进修、鼓励自学等方式,加强基层医卫人员专业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市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通过下派技术骨干、接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修等,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单位服务水平。

篇7

乙型肝炎病是慢性传染病,其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必然会出现患者的重复就诊(包括年内重复就诊、不同年份重复就诊等)。目前传染病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对慢性传染病的报告均无明确规定。因此乙型肝炎病例报告存在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的现状,不利于正确评价全市乙型肝炎流行趋势和情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医疗机构乙型肝炎病例报告的真实现状,规范乙型肝炎的报告和管理,根据《2006 年吉林省医疗机构乙型肝炎病例报告专题调

查工作实施方案》,我们开展了我市医疗机构乙型肝炎病例报告专题调查工作,现报告如下。

1调查情况

1.1调查目标调查总目标是全面了解我市医疗机构乙型肝炎病例报告的现状,为探索乙型肝炎病例最佳报告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估计医疗机构不同疾病分类乙型肝炎病例网络报告率;②估计医疗机构乙型肝炎病例重复报告率等;③估计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1.2调查范围根据方案要求,依据我市2005年各县区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高、中、低3个层次,选取龙山区、东丰县和西安区3个县区,以被选县区内2006年乙型肝炎报告病例数最多的3家县或县以上医疗机构以及3家乡镇级医疗机构作为被抽查单位(不足的以实际数计)。

1.3调查内容及调查方法本次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乙型肝炎病例登记及病例诊断符合、乙型肝炎确诊病例急慢性判定、不同类别乙型肝炎病例网络报告情况、乙型肝炎病例重复报告情况、乙型肝炎病例报告模式建议等。调查方式包括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

1.3.1乙型肝炎病例登记及病例诊断符合抽查2006年1~9月若干个工作日传染病相关科室(内、儿、传染科等)门诊、住院资料,连续抄录其中的乙型肝炎病例个案。每家医疗机构抄录病例个案100例(不足100例的以实际数计),其中住院病例30例(不足30例的以实际数计)。

在医院检验科核实这些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包括“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谷丙转氨酶(ALT),并进行结果判定。①若乙型肝炎标记物阳性且ALT≥40,判定为确诊病例;②若乙型肝炎标记物阳性且ALT

1.3.2乙型肝炎确诊病例急慢性判定选择一个县区开展乙型肝炎确诊病例急慢性的判定,有明确急慢性判定结果的病例数不少于确诊病例的20%。

对所有诊断符合的乙型肝炎确诊病例中的现住址为本县区的病例,通过现场调查、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患者发病及就诊情况,填写表格,根据问卷结果来判定该病例是急性乙肝还是慢性乙型肝炎:①若自就诊日起乙型肝炎病程(本次就诊时间-患者首次发病时间的间隔)超过半年者,判定为慢性乙型肝炎;②若自就诊日起乙型肝炎病程不超过半年者,判定为急性乙型肝炎。

1.3.3不同类别乙型肝炎病例网络报告情况通过与网络直报系统中数据的比对,核实不同类别乙型肝炎病例的报告情况,包括确诊病例(临床+实验室)、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以及确诊病例中的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未分类乙型肝炎等。

1.3.4临床医生对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知识知晓及实际工作情况在每家医院选取1名从事乙型肝炎等传染病诊治的临床医生,对其进行问卷访谈填写附表,了解其对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同时询问临床医生诊断乙型肝炎方法,对乙型肝炎进行病例分类及临床急慢性的判定以及填报乙型肝炎病例报告卡的情况。

2调查结果

我们在所选的9家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在传染病相关科室(内、儿、传染科)门诊、住院资料连续抄录乙型肝炎病历394例。在诊断符合判定中,确诊254例,占抄录总数的64.47%;病原携带者94例,占抄录总数的23.86%;疑似病例8例,占抄录总数的2.03%;无法判断38例,占抄录总数的9.64%。诊断符合17例,通过抄录的住址,采取现场调查及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核实,共核实到5例,其余均未查到,诊断符合率为29.41%。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上述病例均以实验室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上报。另外,在抽检的医疗单位,对从事传染病诊治的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临床医生对乙型肝炎诊断分类描述不清,对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掌握不充分,对相关报告知识掌握不全,对乙型肝炎病例急慢性一般不做判定,另外未分型的肝炎病例占一定的比例,约占5%左右。

3讨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乙型肝炎病例在医疗机构报告非常复杂,首先不同单位、不同临床医生对乙型肝炎诊断标准不同,对乙型肝炎病例报告相关知识掌握不全;其次,临床医生报告与实验室脱节,临床诊断与实验室诊断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其次,出于公众恐慌心理,就诊时常以假名、假地址示人,有的患者在一家医院就诊后又到其他医院就诊,造成乙型肝炎病例重复报告。

篇8

关键词 医药营销 课程体系设置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Survey Report of Pharmaceutical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in our College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harmaceutical marketing professional school (including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pharmacy chain direction)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opin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nd to explore and improve our hospital pharmaceutical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 stratified sampling approach,school 2009, 2010 and 2011 200 pharmaceutical marketing professional students conducted a survey. The results show: (1) overal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our hospital pharmaceutical marketing professional positive tendency, need to be improved but still inadequate; Important Course (2) medicine courses based professional indispensable; (3) Curriculum soft underbelly - training courses; (4) tend to "in-school learning: internships = 5:1.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marketing;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inquiry report

0 前言

世界医药市场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事业”。近年来医药行业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后,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医药经济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产值每年增长幅度达到18%,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医药市场。①随着医药销售市场格局的变化、销售模式的进化,在医药营销岗位上对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如何将医药营销专业课程建设与我校自身的优势学科相结合,使课程体系体现“懂医药、会管理、通营销”的培养要求,现有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为此,我院医药营销教研室在探索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工作上,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面向我院医药营销专业2009、2010及2011级学生展开调查,意在了解本专业毕业生去向或就业意向的基础上,从中为制定更适合市场人才需求的课程设置获取指导性数据基础,也为有针对性地优化和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1 结果

1.1 总体特征

本次调查我院医药营销专业学生共计187名,其中,2009级56名(占29.95%),2010级67名(占34.76%),2011级66名(占35.29%)。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为93.5%。

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学生79%已经或意向从事医药营销相关领域,包括药店营业员、OTC代表、临床医药代表、医疗器械营销、QC、医药专员及药企行政职务等不同岗位;另有21%的学生已经或意向从事非医药营销相关领域。

1.2 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的匹配性

在本次调查中已经或意向从事医药营销相关领域的学生中,只有2.04%反映学校所学课程完全满足了岗位能力需求,有29.93%认为基本满足了岗位能力需求,而大部分(占51.02%)认为只满足了一部分岗位能力需求。

1.3 专业课重要性分析

1.3.1 总体评价情况

在从事或准备从事医药营销领域的学生中调查结果显示:位于前十的专业课中医药类专业课有6门,营销类专业课4门,管理类专业课1门;其中,23门专业课总体总要性得分为3.91,偏向于重要等级。

1.3.2 专业必修课评价比较

本调查通过排序比较专业必修课的重要性,结果显示:排在前7位的课程中有6门医药类专业课,1门营销类专业课,0门管理类专业课;其中前四名均为医药类专业课,由前到后依次为:药理学,基础医学概论,中药学概论,常见病与药物,医药商品学。

1.3.3 专业选修课评价比较

本调查通过排序比较专业选修课的重要性,由前到后依次为:现代推销与技巧,营销策划,市场营销学,礼仪与人际沟通,商务谈判,客户管理实务。

1.4 目前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反馈

1.4.1 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年级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课程设置最突出的问题是:实训课程不够(占57.75%)。另外,10级(大二)数据单独统计可反映最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除了实训不足依然为突出问题外,“内容太多重复,占用课时”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在10级意见中占13.85%。

1.4.2 对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时间比例的意见

在被调查人群中,62.57%的学生认为:在6个学期的学制中,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的时间分配应为5:1;37.43%的学生认为应为 4:2。在2009级人群中,本题比例差距更为明显。

2 讨论与建议

通过本调查,我们发现了哪些课程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有些课程需要整合避免重复,考证课程的重要性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及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教学。我们也发现了学生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训课时太少,学生实践能力偏弱,这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2.1 总体教学效果正面倾向,但美中不足

总体来说本专业毕业生与在读生从事本专业行业的比例比较大,可见,本专业学生对医药营销专业正面的认可度和倾向性比较明显,这表示:(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院对医药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向性;(2)同时,学生对在读专业的认可和期望,有利于学生本人的职业发展和素质培养;(3)也有利于我院对医药营销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但是,从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匹配性角度分析结果并不十分理想,这表示我院人才培养方案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后述。

2.2 医药类课程为本专业不可或缺的重头课

医药市场对既具有医药知识背景,又懂得经营管理的营销人才需求是非常旺盛的。②医药营销专业人才是集合“医药+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们一直在摸索如何进行恰当的课程设置来满足社会的需求。此次调查发现,医药类课程特别是药物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相关课程在总体专业课中的比重非常突出,而我们在与药企高管的交流中也获知,他们非常重视医药营销学生的医药知识基础,甚至直接指出:“医药、营销、管理的比例应该是5:3:2,因为企业和岗位工作都能培养和增长一个人的营销和管理能力,但是唯独医药基础,我们不可能做到。”种种反映了,在兼顾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医药类课程为本专业不可或缺的重头课。

2.3 课程设置的软肋——实训课不足

上文提到,从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匹配性角度分析结果并不十分理想,虽然,“基本满足了岗位能力需求”有29.93%的比重,但调查结果集中在“只满足一部分的岗位能力需求”上。本调查发现,学生对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中,“实训课程不够”呼声最大,可见实训课是目前我们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的软肋,是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另外,我们还了解到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中,2010级学生普遍反映营销类的课程内容上太多重复,占用课时。

2.4 倾向于“在校学习:顶岗实习=5:1”

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的时间分配问题已经被讨论了一段时间了,借由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普遍倾向于5个学期的在校学习和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可供我们往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参考。

3 结语

本调查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完成的,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也获得了对改善工作极有价值的信息。总之,高职高专医药营销专业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它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和药学知识,懂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这个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专业,课程设置还不太成熟,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社会检验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注释

篇9

沟底村位于山西阳城县北留镇,东连泽州县,北依沁水县,西南与史山、皇城两村相邻。全村国土总面积442公顷,其中耕地60公顷,人口805人。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凭借其优厚的地下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由贫困走向富裕。然而近年来,该村煤炭资源日趋枯竭,主要经济来源面临“干涸断流”的趋势,全村人民生存受到危机性的挑战。

面对挑战,沟底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化基地为目标,启动二次创业,大规模地进行治山、治水、治沟,退耕还林,复垦矿区土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走上了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此举,对于山西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的农村进行矿山复垦工作,走持续发展道路,极具典型借鉴意义。

为此,我们对该村一年多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情况作了详细调查,现就此作出报告。

一、因地制宜科学决策

沟底村是一个典型的依托煤炭资源富裕起来的农村之一。地下煤储量原高达5600万吨。凭借这一优势,1985年到1986年,县、镇、村三级相继在境区内兴办起山城、左岭、王街、沟底、香园沟五座煤矿。其矿点数量在阳城全县农村位居榜首。其中,该村所属香园沟煤矿年均产煤9万吨,年均产值1000余万元。

从1985年以来,煤炭产业始终是该村经济实力的骨干支柱,收入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左右。同时,村民依托当地煤矿布点多的便利条件,男劳动力几乎全部从事务工劳动,使之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煤炭产业的高收入,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该村公益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0年起,该村先后投资150余万元,修建了村办公大楼,兴建了新型小学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兴办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备了一整套文化娱乐设施,还修建了40栋现代化的居民住宅。另外,该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领取固定工资”,得到了老有所养;考取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级的助学奖励金;村民不仅不负担任何集体公益事业的费用,而且,逢年过节均有物质福利。

然而,由于十多年来境内五个矿点的竞相采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夺性开采,导致该村三号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其中,该村村办香园沟煤矿到2001年已无煤可采,只得停产关闭。其它四个矿点也必将“紧步后尘”。随之而来的后果是:沟底村的经济支柱已呈“风雨飘摇”之势,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将失去依靠。村民们担忧地说:“过去‘乌金’换黄金,沟底一步一层天;如今‘乌金’已挖空,沟底今后靠什么?”

在此危机面前,沟底村不是“左顾右盼”、无所作为,而是面对危机积极应对,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决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

2002年元旦的钟声刚刚响过,该村召开了党员会、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就农业综合开发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必须拥有一定的土地实力作基础。而土地正是沟底的劣势,全村原有耕地几乎全部在山岭上,且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如果依靠原有耕地发展农业经济是不可能走向富裕。一是土地质量极差。原有900亩耕地85%以上为沙质土壤结构,透水性强,贫瘠易旱,即使风调雨顺年景,每亩产粮不过百公斤;久旱年头则大部绝收。改良土壤,既不现实,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全村90%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难以保水、保肥;同时,一到洪期,地里的禾田必将打了水漂。

三是耕作条件维艰。其显著特点是,人在沟底住,地在山上挂,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布在七道山岭上,距村一至两公里。环村周围又是嵯峨巨岭,将村落夹在深沟谷底。历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赖老祖宗留下来的羊肠古道,肩担人挑,爬上爬下。一般的农业机械根本派不上用场,投入与产出得不偿失。

四是山体塌陷,耕地撂荒。历年来,由于五座煤矿的大量开采,造成多处山体塌陷,还使500余亩耕地被迫弃耕;加之煤矿与基本建设用地,使耕地锐减到人均仅有半亩。

这就表明,沟底村是远地弃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穷沟,“无路”可走。

对此,上级有关部门领导曾提出要沟底村拿出30万元到黄岭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泽州县周村一带买100亩土地耕种,借以生存。这样,到外村买地耕种,势必要移民“大搬家”,不仅要耗去巨资,经济上难以承受;而且,前景难料,后果可怕。

沟底村经过研究,立足自己的实际,果断作出了三项决策:

第一,填沟造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第二,实施荒山宜林战略,大力发展以优质核桃为主要品种的经济林。

第三,依托皇城相府旅游景区“近水楼台”的先决条件,大搞生态林与观光农业,以吸引游客,发展自身。

就此,一场综合开发农业的攻坚战在沟底村全面展开。

二、合理规划奋力攻坚

2002年6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晋城市水利局和阳城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沟底村出台了《国家农业开发·阳城县沟底项目区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这一可行性报告,结合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设想,沟底村制定出开发农业的发展规划。其指导战略是:以地面资源为依托,以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目标,以土地综合治理与水利设施建设、生态林建设为基础,以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为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向农业现代化进军。其发展规划为工程:

㈠、填沟造地工程。

填沟造地是工程的核心工程、重点骨干工程,是沟底村改变历史上缺乏好地耕种的唯一途径,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基础与依托。为此,决定投资1159万元,在两道沟造地:一是樊水沟,二是王庄沟。该两沟每条沟长两公里,沟底至山顶120余米,沟平均宽度为220米。从2002年到2005年四年填沟造地500亩,亩均投资2.3万元,动用土石172.5万方,亩均3450方。其中,2002年到2003年完成樊水沟造地240亩的任务;2004年到2005年完成王庄沟造地260亩的任务。以此作为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高效农业,在有限的土地上多产出、高收入。

㈡、塘坝工程。

沟底村北部樊山山腰“老母掌沟”有一股地下泉水,长流不息。然而历史上却有水未用,任其顺沟而下,白白流去。为了对新造土地实行自流灌溉,计划投资120万元,在此处兴建小型塘坝一座,设计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利用自然条件,发展水浇地。

此项工程2002年秋动工,2003年秋完成。

㈢、经济林与水土涵养生态林建设工程。

建设林业生产基地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规划山岭瘠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计770亩,占总耕地的71.%,全部作为经济林基地,以种植优质核桃为主。2002年退耕430亩,2003年全部完成退耕任务。山岭坡梁规划为生态林基地,计1500亩,2002年完成600亩,2003年全面完成。两项总投资70万元。

㈣、排洪渠工程。

为了保持水土不流失,投资60万元兴修排洪渠工程三公里,2002年到2005年分期完成。

㈤、引水隧道工程。

为使农林产业稳定发展,投资70万元,修筑引水隧道160米,2002年动工,2003年贯通。

㈥、田间道路工程。

为改善落后的交通道路环境,计划投资4.7万元,修筑田间道路13条。

㈦、高科技农业园区。

为发展高科技农业,规划樊水沟240亩新造沟坝地全部实施大棚生产,以栽培具有高产高效、且科技含量高的优质品牌蔬菜及高营养食用菌为主要产品,发展高科技农业。

㈧、发展旅游观光业。

该村北部“老母掌”(因山形形似母指掌部而得名)为清代名相陈廷敬之母的避暑山庄之地,且至今那座一进三院、占地6000多平米的古代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尽管三百多年它饱经沧桑,但仍不失其昔日“雍容华贵”之貌。开发它很有价值。为此,规划此处在维修避暑山庄的基础上,修建“休闲度假村”一所,两层小楼50栋,作为游客到皇城相府观光后的休闲下塌之处。同时,以此为据点,开通旅游线路一条,让游客在休闲之际尚可巡游观光。此工程计划2003年筹建,2005年完工,总投资2000余万元。

上述八项工程是一个美好的蓝图,全部完成后,沟底将是一个富裕而秀美的“锦川”(沟底古称“锦川”)。

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沟底村的干部群众提前介入,及早动手,于2002年3月初,在工程规划过程中就紧锣密鼓开工建设。

工程上马后,首要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尽管沟底村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然而,数千万元的巨额投资不可能全部拿得出来。为此,沟底村发出集资创业的号召。全村群众积极响应,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集资122万元,同时集体筹资76万元,购买了挖掘机、推土机、铲车、汽车以及空压机等大型机械六部,首先使填沟造地工程如期进入实战阶段。

2002年4月,填沟造地骨干工程启动运转。樊水沟上下,机声隆隆,车水马龙,艰苦奋战,热火朝天。无论是酷暑盛夏,还是冰雪严冬,人歇机不停,造地不停步。深沟被一截截淹没填起,平畴大田被一段段建起。

2002年8月,“老母掌沟”塘坝工程通过投标承包,按照图纸设计开始上马。引水隧道工程相继进行。

与此同时,沟底村在春、秋、冬三个季节,全民上阵,大搞植树造林,决心让一道道山岭披上绿装。

……

三、众志成城“好梦初圆”

经过一年零六个月的艰苦奋战,沟底村的农业综合开发“好梦初园”,工程初现端倪。

填沟造地工程是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骨干项目,工程之大,旷古未有,为此,他们以极大的精力和投入进行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动用土石55万方,投资370余万元,在樊水沟造出土地160余亩;同时,在2003年春季全部进行了培熟,并分别种上了玉米和蔬菜,使偌大一块北国“平原”展现在沟底群众面前。他们按照计划,再战今年一冬,使樊水沟下段80亩大田如期实现。

塘坝工程到目前基本建成。坝高23米,坝长120米,坝顶宽5米,工程总量1.38万立方。

这项工程,不仅为农业产业实现水利化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且其坝基为将来开通旅游线路打下了基础,同时为“老母掌”发展旅游业打开了交通大门。

经济林与生态林工程历经一年时间,已建成林业生产基地1030亩。其中,退耕还林430亩,植造“晋龙”一号、二号核桃优良品种34000株,占应退耕770亩的近60%,2003年底将全面完成退耕任务。水土生态涵养林已建成600亩,占计划1500亩的40%,植造侧柏10万株。

排洪渠工程现已完成300余米,占工程总量的10%。

引水隧道工程全长160米,净高4.2米,宽4米,工程总量6000余方,现已基本贯通。

田间道路工程是农业机械化的必由之路。为此,该村经过去冬今春的建设,投资4.7万余元,建成交叉成网的田间道路13条,总长5公里,使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车辆驰行的宽阔大道。

旅游休闲度假村工程目前已与沁水县郑村乡王街村初步达成联合开发的意向(因“老母掌”属王街村辖境),并以皇城相府旅游景点为轴心,与周边史山、郭峪、大桥等村联合发展旅游产业,以此形成规模性的产业基地。

此外,高科技农业园区也正在筹划设计之中。

四、几点借鉴

总结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的大胆发展思路与成功实践,在以下四个方面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必须由资源型向持续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就阳城而言,大凡富裕起来的农村,普遍是依托地下资源,很少在地面资源上作文章,尤其是土地资源。这些村重工轻农,弃耕土地,撂荒耕地,形成恶性循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煤炭资源是有限资源,挖空后何以生存?沟底村力开先河,并为此提供了成功范例,值得借鉴。

第二,因地制宜,大胆作为,是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鲜明特点。在当今经济大潮中,填沟造地往往要被人们视为在做“学大寨”的蠢事。当时,这一举动,不仅在少数村民中,而且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对此都顾虑重重。然而,沟底的干部认准了一条理,那就是,没有土地,就没有赖以生存的基地。沟底的实际,就是要造地,造出地,千秋万代是“金板”。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值得借鉴。当然,各地都有自己的实际,不可能照搬沟底的模式去发展,但因地制宜、走持续发展之路却是永恒的。

篇10

一、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形成集约用地的共识

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市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大,土地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当前,我市一些地方用地结构不够合理,部分园区土地投资强度较低,土地使用效率不高,粗放用地和闲置浪费土地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着眼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始终贯彻集约用地的原则,坚持走集约用地的路子。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清市情,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集约用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土地基本国策的关键措施,是维护农民利益的重要环节,切实增强集约用地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统筹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工作,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严格保护好、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长久的基础保障。

二、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发挥土地供应在经济运行中的调控作用。认真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建立健全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新机制,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向集约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市土地利用结构、产业和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强化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宏观调控,建立集中统一的土地有形市场,坚持统一征地和统一储备制度。

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批准实施后,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随意调整,确需局部调整的,要严格按程序报批。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确保经省批准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原则上不降,实现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包括异地占补平衡)。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能用存量不用增量,能少用地不多用地,能用一般农用地不用耕地。

加强对各类开发区用地的管理。所有开发区用地都要合理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生产性项目用地比例一般不低于70%,同时要合理安排好服务业等经营性用地。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规划,按功能分区集中布局行政管理及生活服务设施,提高区域性社会资源共享程度。开发区建设项目用地选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行政区划调整,逐步对现有各类园区进行整合,并控制规模和布局。对乡镇合并的园区,要及时整合资源,调整优化规划。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功能分区,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在各类园区开发、城镇建设等征地拆迁过程中,继续推行农民多层公寓房建设。

三、严把土地供应关,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本着集约用地的原则,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搞好用地服务。对发展前景好、无环境污染、占地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要保障项目所需的土地供应。对限制性产业要严格控制项目供地,对禁止性产业要停止项目供地。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加强建设用地定额管理。依据《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体系(试行本)》规定的定额指标及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建设用地供应数量,坚决核减超指标的用地。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投入一般每亩不低于250万元;19个市级重点开放园区的实际投入一般不低于每亩150万元;乡镇各类工业用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低于每亩120万元,低于每亩120万元的,不直接供地,建造标准厂房出租给企业主。各类开发区、开放园区都要实施多层标准厂房的试点,加快集约用地的步伐。

严格建设用地报批管理。强化对建设项目的审查,坚决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各级计委、规划、国土等部门要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对一些分期实施的大型项目可预留规划用地,但必须根据其实际到帐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申请增资扩建的用地单位,要优先使用已有的建设用地,核定供地面积时,要将已使用土地与新申请的用地数一并计算。严格控制用地单位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10%。对于在教育、工业、科技等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职工住宅、专家楼、宾馆和招待所等设施的一律不予供地,防止以各种名义圈占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

加强建设用地批后跟踪管理。对已按批次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的建设用地,应及时提供使用,并严格建设项目土地利用情况的跟踪管理。凡上一年度供地率达不到80%,或半年度供地率达不到60%的地区,暂停受理新的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报批手续,并相应减少该地区的用地计划。实行项目建设用地复核验收制度,用地单位的建设规模必须根据土地审批时约定的容积率等规划指标实施,对未按照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规定的规划用地条件实施的,必须按照合同的约定或决定书的规定,根据市政府“锡政发176号”文件精神给予处理。

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积极引导投资者使用存量建设 用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使用存量建设用地的项目,免交耕地开垦费、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等。在实施土地集中调整过程中,使用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建设项目,不占用本地建设用地计划。

四、充分发挥地价杠杆作用,提高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比例

严格控制划拨供地范围,全面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各地必须严格执行《江苏省划拨用地目录》,除目录规定的项目外,对其他所有项目的新增建设用地一律依法实行有偿使用。

充分发挥地价的杠杆作用,运用地价手段调节土地的利用方式。在严禁低价出让土地的同时,可以在不低于省政府规定的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的基础上,制定地价与土地集约度的调节系数,对利用率低的项目,可以适当提高供地价格,对土地投资强度高的项目,可以适当给予优惠。经批准提高建筑容积率和改变用途的,须重新评估确定地价,并向政府补缴差额地价。

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比例。严格执行《江苏省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大力推行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制度,商业、旅游、娱乐和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项目用地,必须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供应,未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让的,其出让合同一律无效。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强本地区经营性项目供地计划管理,经营性项目用地的年度供地计划必须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后实施。严格工业项目用地出让价格管理,在地价评估基础上进行集体审核、确定,不得低于省政府公布的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最低价,协议出让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逐步引导工业项目用地由协议出让向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过渡。

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创造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加强对土地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租赁、抵押价格申报制度,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抵押行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加快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土地市场的预警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的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定期公布地价指数,引导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五、强化土地开发利用的监督检查,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监督检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土地执法检查,督促土地使用者按照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的规定实施项目建设,防止将土地批而不用。对违反土地利用规定要求的,要及时制止并责令其限期纠正。严格处置闲置土地。对土地出让合同生效或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1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依法向土地使用者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责令其限期开发建设;对逾期不开发建设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进行二次招商;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已闲置2年以上的土地,特别是商业、旅游、金融、房地产等经营性用地,要坚决依法收回,统一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重新进行市场化配置。

严格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有关部署,加大治理整顿力度,切实解决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非法占地、破坏耕地,特别是农民多层公寓房、拆迁安置房非法入市的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和查处,对边整边犯、顶风违法违纪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党纪、政纪责任,并公开曝光,切实维护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营造良好的土地法制环境。

六、切实加强领导,确保集约用地各项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