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2 12:2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大学生;提高途径
自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大学生数量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就业等各种压力逐渐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趋势。通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找到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可以培养他们树立理性的人生观,用正确的方式追求科学的幸福目标。
为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状况,我们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烟台职业学院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特点、相关因素以及他们处理困难问题的方法等。调查结果表明:我院2%的学生感觉很痛苦,8%的学生感觉较痛苦,49%的学生感觉处于中间水平,38%的学生感觉较幸福,3%的学生感觉很幸福,幸福感位于中上水平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90%左右,这说明当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较好,感觉很痛苦或较痛苦的学生只占10%左右,在分析影响幸福感的原因时,我们发现价值能力、压力状况和人际关系状况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对调查报告进行全面分析以后,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条途径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一、营造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民主氛围
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及各方面满意度所得分数均高于在其它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而且他们往往采取积极成熟的方式处理问题,这表明民主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的成长,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因而,我们应当创造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民主氛围,引导其采取积极成熟的应对困难和问题的方式,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一)倡导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应尽其所能开展多样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健身和娱乐、求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和社会交往的机会,例如组织一些高水平的讲座,安排一些高格调的课程,举办一些高品位的活动等;校园文化标志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校园建筑、校训和校园环境等校园文化标志建设上下功夫,在潜移默化中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此外,搞好大学生社团,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
(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是学生体验幸福感的必要保证,也是社会支持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良好诠释。大学生在加强以班级、寝室为单位的交往之外,也应重视与老师的交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工作部门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协会等,以促进不同性格、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强彼此的熟悉感,引导他们形成健康、良好的人际吸引,促进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老师与学生交流时,应保持价值中立,使学生畅所欲言,创造和谐的交流氛围。
(三)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增加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和谐的交流氛围,可以使大学生会感到温暖、安全,心理不会受到压抑,还会使大学生重新认识自己,根据新的认知来调整自己心态,适应社会。
(四)充分相信大学生有自我实现的能力。不论是家庭方面还是学校方面,都应充分相信大学生有自我学习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家长和老师应给予大学生充分的自和决策权,相信他们的选择和判断力,鼓励大学生果敢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家长和教师应当担任引导者,而不是决策者。
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价值观对主体的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利于他们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使大学生能够理性的认识幸福与金钱的关系。
(一)教育学生淡化物质目标。使大学生在清贫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而不被单纯的物质世界所累,需要教育大学生理性的看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教他们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生存并发现快乐和幸福;使他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生存,的确需要一定的物质做基础,但拥有大量金钱财富并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更不是幸福的唯一标准。
(二)树立教育工作者的榜样作用。大学生不同于高中生,除了已经设立的高校德育教育外,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同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老师应当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淡化物质目标,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大学生,润物细无声地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模式。
(三)加强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幸福在于身心健康,富有活力;在于精神高尚,内心和谐;在于独自体会,与人共享;在于不懈奋斗,勇于创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在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方面,大学生应当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金钱等物质财富的多寡与得失。
三、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为大学生提供有效、可利用的社会支持资源,对于提升其应对困难的能力,提高其自我成就感,增强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有必要、有义务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客观和主观支持,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的帮助。具体方法主要有:
(一)营造关爱氛围。大学生的需要是双重的,在需要客观物质帮助的同时如何给予他们精神依靠是提升其安全感,增加积极情感的大问题。广大师生要有良好的品德,多互相关心帮助,创造友善温暖的集体大家庭。学校、教师和同学之间应密切关注,给与无私的关爱和帮助,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老师和同学无私的爱,体会到社会的优越性,从而树立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二)关注特殊群体。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需要给予不同的支持。比如为经济困难的学生制定助学贷款制度、学费缓缴制度以及入学绿色通道;对人际交往不适的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技巧的指导,开展团体辅导和讲座等。
参考文献
篇2
1.财富
金钱可以买到一定程度的幸福,可一旦你的钱负担吃穿行住用绰绰有余时,金钱对你的意义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在任何时代任何地点,科学家们发现,拥有一定数量的金钱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次要条件,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
“金钱能买到房子,但买不到家。”这句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的谚语间接地阐明了一个道理:有时有钱人反倒不如穷人快乐。说白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更乐意想办法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并很容易满足,否则,他们的生存就将没有任何价值。
2.欲望
拥有多少才会让你感到满足芽本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阿列克斯·麦考斯向来自39个国家的18000名大学生递交了一份问卷。大学生们被要求按照重要程度列出使自己感到幸福的东西。科学家最后看到了孩子们的心声———得到幸福的媒介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朋友、家庭、事业、健康……在生活中,那些列出的条件越多的人离幸福就越远。
那些不容易快乐的人想要的是更多的东西,而不是愿望的满足。
在近期的一份投票问卷调查中,富裕的美国人列出了很多他们认为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重要的物质财富,而较贫困的亚非国家居民的要求就相对少很多。
3.智商(社会性智力)
只有少数人认为聪明人是幸福的:因为聪明人常常可以赚到很多钱,而钱可以让人感到幸福。
科学家的结论则是这样的:智商的高低和获得幸福的能力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推测,聪明人总是会产生更高的期望,因此,除了更高的成就感,他们不会轻易满足于任何事。“高智商只表明你拥有大量的知识和反应力,还有让每件事情都在脑海中得到游刃有余的处理的能力。却无法代表你有能力和周围的人相处融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如是说。他强调,打开幸福之门的真正钥匙是“社会性智力”,而非高智商。
4.遗传
遗传基因是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决定因素之一。“遇到令人不太愉快的事件时,我们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有时候取决于遗传基因。”戴维在研究了大量人群后得出了结论,获得快乐的能力50%由基因决定的。遇到磕磕绊绊时,是想办法优雅地跳过去还是难过地坐在那儿哭或是直接转过身绕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体内的基因。
研究人员发现,乐观主义者大都性格外向,内向甚至自闭的人获得快乐的机会相对少很多。
除了基因,环境也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路易斯威尔大学的研究心理学教授迈克尔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去看喜剧,一组去看悲剧,结果是从喜剧剧场回来的人明显要比另一组开心,并且健谈。
5.容貌
首先,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个坏消息:相貌出众的人的确会比样子一般的人幸福些。但是当研究人员向人们提问“你认为容貌与幸福密切相关吗”时,超过半数的人的回答是“个人的魅力的确与幸福的感觉紧密相关。”
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迷人的脸庞大都是对称的、标准的。而这种对称标准来自于良好的基因及良好的免疫系统。
因此可以说,美丽的人更幸福是因为首先他们是健康的。
相貌不完美的人也不要灰心。如果你对自己的容貌有十足的自信,即使长相平平,你也仍会获得幸福的感觉。不幸的是,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女人更注意的是自己是否太胖了,而男人呢,则老是担心他们自己的身材不够健壮。
6.友谊
很难想象有什么能比流浪在加尔各答的大街上,或生活在贫民窟中,或沦为妓更让人感到揪心了。
然而,你可能无法理解,尽管生活是如此贫困与悲惨,这些人却挺快乐。
研究人员曾将中产阶级中的大学生与城市中的下层人做了对比,发现后者的快乐远远大于前者。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科学家得出结论,“与相对孤傲的大学生相比,城市中的贫民得到的关爱与帮助让他们真切体会到了温暖,从而觉得幸福。”
7.婚姻
美国的研究人员在分析了来自于42个国家的调查报告后得出结论:已婚者的幸福感强于单身的人。“是婚姻让人感到幸福,还是幸福的人都尽可能地选择家庭生活呢芽”
在一次对3万德国人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幸福的人的确相对而言倾向于家庭生活,他们会尽可能地结婚,然后悠然地享受婚姻生活。
每个人都期待通过结婚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
而事实上,婚姻也的确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其良性作用一般是从结婚那天开始,持续至少一年。
此后,大多数人的满足感将回落至底线,但一个令人欣慰的事实是,良好的婚姻可以延续这种良性的影响。
调查结果还显示,同居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婚姻相比,同居关系带给你的不安全感远远多于幸福感。事实上是,不安全感是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8.信念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宗教信仰与幸福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当人们衰老的时候,你会清楚地感觉到流逝的时间带给人的压力。此时,宗教信仰是顶住压力的最有力武器。”哥伦比亚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的哈里德教授如是说。
物质上的追求与欲望相对来说是无止境的。人若没有一定的精神力量做支撑,没有信仰与执着的心灵追求,生活就失去了动力和前进的力量。
9.慈善心
研究证明,幸福与心地善良与否紧密相关。多数人都能从最大限度地帮助别人上得到快乐。
洛杉矶玛丽蒙特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康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找来一群即将毕业的学生,给三分之一的人发了10美元,三分之一的人发了5美元,剩下的分文没给。然后,他要求钱多的人把手里的钱平均分给那些没有钱或是钱少的人,一直分到所有人的钱数相等。康诺发现,那些愿意把钱分给别人的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快乐的心态。而另一些人更关心的则是自己手里的增长速度,时时刻刻都很谨慎,根本无暇也不可能感受快乐。
10.年龄
有的人认为,消逝的青春将带走一个人所有的快乐。研究成果却证实,事实正好相反,较年轻人而言,年纪大一些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在一次调查中,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斯藤森将一份问卷交给年龄处于18岁至94岁之间的184人,让他们回答有关情绪的一组问题。结果是,年纪大一些的人的答案中的消极观念远远小于年轻人。
篇3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幸福感影响因素 社会保障
我们首先就课题本身研究了它的背景与意义。一方面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们了解到两方面的背景内容。(1)新生代农民工地位与客观现状是他们虽已成为社会主体,但身份仍然尴尬。之所以说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主体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已经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68.6%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自中西部,72.3%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东部地区务工。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广东地区农民工。虽然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多数人不再“亦工亦农”,而是纯粹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工作勤奋,仍是吃苦耐劳的一代。并且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问题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的困难和障碍。(2)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现状不容乐观,略低于传统农民工。他们的幸福感显著低于本地城镇居民,而且女性幸福感高于男性。另一方面,我们从各种媒体新闻杂志了解到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意义。农民工幸福感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晴雨表”,是幸福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在吸纳农民工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要考虑如何为农民工们提供服务,使他们能够更幸福地工作和生活,更好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从另一个方面讲,随着利益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和社会阶层关系的复杂化,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相互交错,日益复杂微妙。各阶层或利益群体的幸福感,都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某些矛盾的存在和本阶层的利益诉求。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要受到威胁,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就要受到影响。
接着我们就这个课题提出了课题研究计划。我们确定了课题的重点难点并明确了我们的创新之处。我们认为这个课题的重点难点在于心理健康问题、家庭状况及成员分布、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以及农民工的收入支出状况对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力。同时,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课题上有创新,因而我们会从正面与侧面同时进行分析,并且会通过走访、网上问卷及实际调查问卷多种方式力图得出覆盖较为全面的结论。
然后我们便开始了实践调查。我们的实践调查历时四个月,共分为四期。
第一期调研的形式采取上门走访的形式,通过走访广东汕头非城区一带的新生农民工的留守家庭成员,从侧面了解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来源因素。这也是我们本次调研的主要特点,即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而不拘泥于只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探究问题的答案。而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家庭成员的走访,我们发现以家庭成员的角度,他们认为收入、职业性质、未来前景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第二期的调研采用采访的形式,通过采访了广州天河区龙洞当地一些环卫工人、校内保洁员、校内纺织女工等一些农民工群体,从正面直击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来源因素。我们发现收入、社保、子女教育是他们最重视的评定幸福感的三个因素,同时我们也察觉这一部分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较为令人担忧,存在不少过度自卑及过度忧虑的心理问题。这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第三期的调研我们采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目标是社会中各群体对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看法。我们一共在网上收集了八十份问卷,从而从侧面了解社会上对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看法。网上统计数据显示近95%的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社会保障。而对于当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地位的问题,30%的人认为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对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33%的人认为无所谓什么地位,众生都是为了生存各谋出路,而37%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较底层只能从事高强度低技术工作出卖劳动力。
第四期的调研我们采用实地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在广州黄浦区及珠江新城一共发放了一百二十份调查问卷,询问新生代农民工各种关于他们幸福感的问题。问卷中我们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各方面的因素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基本情况如下:(一)文化程度方面接近80%的人有中学及大专文凭;(二)户籍方面超过90%非本地;(三)社保方面在我们调查范围内居然有1/8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任何社保,而余下80%中78%的人五保也不齐全;(四)月收入方面除了极少数少于1000元,大部分收入在1000~4000元每月,并且超过50%的人认为物价及房租可以勉强承受,大部分人的收入都是用在当前消费;(五)政策方面多数人都选择毫不关心的选项;(六)交往圈方面数据分布均匀,没有特定对象;(七)职业方面数据分布也较为均匀,但转工频率也较高,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与没有的各占一半,多数人表示在工作中遭受过性质较轻的不公平待遇;(八)生活压力方面大多数人生活压力较大但表示可以忍受;(九)未来前景方面75%的人觉得担忧但少数有明确规划。(十)总体的幸福感自我评分中32%的人是5~6分,45%的人是7~8分,20%的人自评满分。
综合以上四期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及走访采访等深入了解,我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中,收入、社保、工作状况排在前三位。我们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各方面问题时,若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也应当从这三方面入手。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小组的成员感受到,庞大民工群体一直都是中国社会所关注的弱势群体,高强度的工作,微薄的收入,高频率的工作转换,不公平的工作待遇,给了这个群体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又由于他们学历低,技术水平有限,所以一些民工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基本满意。但大多民工明确表示在大城市生活缺乏安全感,甚至有的已经对社会失去了信心,认为做什么努力都是徒劳的。所以庞大的民工群体潜藏着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治安问题。由于低收入又保障不足,背井离乡,必然存在心理失衡,接而各种极端行为的出现挑战着整个社会的治安。
篇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是贯彻这种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方式。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校都对此作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在新课改的教材中,各科也安排了有关探究性学习的课程。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软硬件都相对落后,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他们不如城里的同龄人见多识广,独生子女或者留守少年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们缺乏自信,也缺乏对周围人事的关心。我校实行双休日,对距家较远而不能回去的寄宿生而言,往往有大量时间可以支配,作为班主任正好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性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我校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在阅读了大量研究性学习案例后,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我将课题定为“校园·生活”。营造一个文明安全的校园,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才能使学生关爱自己的校园,了解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校园主人翁的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校园文明,远离危险,参与营造“平安校园”,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质。
二、课题目标与方案设计
(一)课题目标
1.认识到维护和创造校园文明、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2.让学生学会设计、收集和处理信息,学会合作、讨论以及与他人的沟通,学会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校园,关爱他人。
(二)方案设计
1.子课题的确立
“校园·生活”涉及面很广,学生也各有所长,各人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了以下七个课题:
“校园·生活”
纪律现状与问题
卫生现状与问题
校园安全现状与问题
校园水电节约情况调查
教学情况调查
校园饮食情况调查
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调查
2.具体方案设计
课题组成员为高一(7)班
66名同学。在公布七个子课题后,由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编成七个小组。每小组任命一名组长,再由组长组织成员共同讨论本小组研究方案,然后进行分工实施。
三、活动实施过程
1.学习培训:对学生进行社会学研究方法(问卷法、访谈法、信息分析、撰写报告等)指导。
2.分组讨论,制定调查问卷并各复印30份。讨论确定本组研究方案并进行调查。
3.各小组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并撰写 四、学生的研究成果
(一)纪律现状与问题 (七)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调查(张晟、刘超2人)
从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懂得劳逸结合。调查结果还显示,对于学生课余活动,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导致很多学生对这段时间的安排处于茫无头绪的状态。
希望各班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宣传,学校和班主任要对学生课余时间安排进行科学引导。
五、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感受
1.许x:我们从事任何事情,都要有团队精神,相互合作,听从队长的指挥与安排,切不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只样只会拖累集体。
2.尹星: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它让我了解了怎样开展一项研究性活动,让我知道了怎样制作一份调查问卷,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使我学会了大胆与别人交流。
3.小蕾:平时在报刊上看到调查报告总是不以为然,只是随意看上一眼,有时还会说:“什么嘛!不感兴趣!”然后将它丢在一边,却没有发现在这简单的调查报告背后凝聚着多少人的汗水!今天才体会到一份调查报告的诞生是多么的不容易!
4.陈xx: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合作是成功的
前提,安全是生命的基础。
5.杨x:我们每进一个班级首先找班长,解释此次活动的原因、目的,并自我介绍,他们都很乐意帮我们。
6.吴x:当我们进行走访这一步骤时,成效不怎么明显。有些被调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名誉,不愿意据实相告,答案与事实背道而驰,所以,这次调查结果不怎么准确。
7.文x:在此次活动中,我们每去一个班级,都会引来众人的好奇。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引出了许多笑话。
8.陆x:我们第一次搞活动,都不怎么敢敲门,敲了一个班,叫出班长,他们居然哄堂大笑,真搞不懂有什么好笑的。……虽然这次活动碰到了许多困难,但同学们都很开心,也为我们今后行为处事提供了宝贵经验。
9.桂x:在这次活动中,许多同学积极的表现,让我自叹不如,但以后在其它方面,我会努力追求进步,不做落后分子。
10.光x:大家各显神通才能使团队更好更快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11.纪xx:有些现象在学校中存在,且十分严重,而在调查问卷中并没有充分体现。
12.王xx:被调查者几乎都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填。
13.张x: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一些磨擦,但最终大家求大同存小异。通过这次调查,也使自己有了一点成就感。
14.刘x:通过这次活动,了解了与别人交往的一些知识,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15.方x:增进了我与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提升自己的胆量和信心,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16.高x: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17.江x:我感到学校存在的不良现象的确很多,对于一些可以避免的现象,大家都是各行其是。
18.王x:每个人在团队中都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19.查x:与陌生人交往其实也没有想像的那么可怕,只要你对别人礼貌,别人也会以礼相待。
20.陈x:从来不敢轻易与陌生面孔说话的我,这次却能够主动与人沟通,并且沟通得很融洽,这是我感到无比自豪的。
21.许x:一向不喜欢说话的我,在这次活动中也参与讨论,我显得异常兴奋,这是我的小收获。
22.桂x:勇于探索是我们高中生必备的精神。
23.桂x:通过队友们说的一些问题,让我也了解到了学校其它方面的问题。
24.汪x:经过这次活动,我变得有些胆大了。虽然过程中有些挫折,但并没有打击我澎湃的心情。
25.陈x:我勉为其难地参加了这次活动,却让我性格改变了很多。
26.汪x:不仅锻炼了我的胆量,也让我更加自信,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27.吴x:此活动有利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28.陈x:活动过程中,有太多的忐忑,……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身轻松,喜悦之情在我们心中飘荡。
29.桂xx:了解到了本校部分学生对节约水电资源的看法,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简简单单,单纯的幸福感。
30.纪x:活动过程中,我们有尴尬,但收获更多的却是成功的喜悦。这次活动不仅很有意义,而且也很成功。是它给了我同陌生的面孔对话的勇气,是它让我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是它让我相信团队精神的强大力量!
31.刘x:这次经验将会一次次鼓舞我去参与社会生活。
32.包x:这次活动让我切身体验到环境卫生对我们的影响很大,需要加强环保意识。
33.章x:在此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与分歧,但通过交流化解了这些障碍。
34.苏x:原来我以为发放调查问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由我去做时,感觉这件事并不是想像那样简单。
35.王x:不良的卫生习惯不仅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我们的心情。
36.陈x:在小组活动中要人尽其才,这样才会使研讨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37.谢x:我负责调查高二(6)班,开始不知所措,在他们班级门口站了片刻,才走了进去。
38.汪x:探究性学习并不是高校学生的专利,我们高中生同样可以做到。
39.纪x:每个人都在忙活着,以极大的热情去做这件事,但也有人在胡任务。
40.钱x:这次活动增强了我与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1.朱x:经过这次活动能够清晰地反映学校中的卫生状况以及同学们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
42.金x:这次活动增长了自己的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我今后的发展,使自己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43.吴x:它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
44.张志x: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人不愿意帮助,不肯回答我们的问题,可见有些人的素质很低。
45.张健x:少数同学的团结意识差,没有很好地融入集体,甚至帮倒忙,这是我们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
46.章x:无论做什么事,都得慢条斯理,井井有条,这样,才能将事情做得完美。
47.大x:开展一个活动要有纪律,要服从组织安排,不能无目的地乱跑。
48.李x:学生每天打扫的卫生区也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在卫生区内仍有较大的垃圾。
49.沈x:卫生还是不够好,经常敷衍了事,应对突击检查,做做样子。
50.章x:我对有些同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些同学的思维异常活跃,面部表情异常丰富。……高三学哥学姐们对问卷中的一些问题设计提出意见,这让我反思,以后做任何事都一定要认真,有错就改,不断提高自己。
51.曹x:不敢敲门找人填写,手伸了又缩,缩了又伸,不知怎么办才好……上楼下楼跑了几次,终于收齐了问卷……这次活动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累,第二个感受是开心。
52.纪x:调查高三同学的时候,他们互相推让,最后送我一句:“对不起”,将我晾在一边,幸亏有队友的帮助,使我完成了任务,给予我更大的信心。
53.戴x:在同学们的鼓励下终于勇敢地与其它同学进行交流。只有学会沟通,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4.袁x:人际交往就是语言交际。
55.陈x:不管认识与否,只要能够交流,就会有很多话题。我们需要大胆与他人交流。……从讨论到走访,再到分析和撰写报告,每个步骤我都认真思考,
一步步做下来。……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仅仅夸夸其谈,更要去实践。
56.汪x:这类活动不但可以训练我们的胆量,还可以使我们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57.纪x:让我了解了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58.王x:完成任务之后,心里充满喜悦和成就感。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参加的。
59.周x: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让我们事前知道,作好准备。
六、对本次探究活动的反思
对于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尚属首次,无经验可循,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由于学生缺乏探究学习的经验,事前准备并不充分,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而且整个活动时间安排也比较仓促,准备工作还有很大欠缺。
对于如何开展社会学研究调查,虽然事前对学生作了培训,但时间短,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制作问卷时,细节部分还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设计的问题既不全面,也不能反映问题的本质。在小组分组讨论和设计活动方案时,组长和成员之间配合还不够协调,导致时间浪废。尊重他人和谦让精神还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访谈过程中,方法不当,使被访者存在疑虑,不敢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甚至是直接地被拒绝,从而降低了效率,影响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其实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进一步开拓,比如,对于卫生问题的调查,并不一定要用一种固定的方法去达到目的,可以采用实地查看作为主要方法。还可以去团委调查学校卫生记录,或者走访学校总务处和分管卫生的校长来了解学校措施和动向,从而达到更好的结果。
从七个小组反馈的调查报告来看,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对调查报告的撰写,也需要指导和进一步锻炼。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也有比较成功的几点:
1.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并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问题的设计、信息的搜集以及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等)使同学之间增进了了解和友谊。
2.实践证明,我校学生有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与示范高中学生相比,毫不逊色。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这样的学习活动也可以开展起来。 3.学生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流程,并积累了经验,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
4.提高了同学对校园生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自律性的培养。
篇5
关键词 大学新生 适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90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Freshmen Adaptability
――Take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s,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Grade 2014 freshmen as an example
LIU Yanwu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Grade 2014 freshmen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college freshmen adaptation ability. Methods: From academic (professional), individual personality, interpersonal,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ttitude and behavior produced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sis. The survey found that overall hospital neonatal adaptive capacity is low.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is paper recommends that similar studies proposed training freshmen adapt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 freshmen; adaptability; train
适应是指个体与环境的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适应是指一个人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使其个人需要能够在环境中得到满足的过程,适应也是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大学新生适应界定为:个体在生活、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主动顺应,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认知和情感上的平衡,产生符合外部环境要求的行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是指个体所处环境变化时的应对能力。大学是青少年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能使大学生更好地规划大学生生活,进行正确地自我定位,顺利地度过转折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随着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的变化,许多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不适感,甚至出现适应障碍。
为了了解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具体情况,培养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特展开相关调研。本研究选取湖南省长沙市X大学二级学院新生为例进行调查研究。
1 调查报告
1.1 调查对象及主要结果
本研究对442名新生进行调查,发放442份问卷,回收442份。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1:4,包括三个专业,共十个行政班级,其中6个行政班级为该校的初中起点六年一贯制本科专业,年龄比高招本科学生普遍小1岁。据调查,在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你是否有信心适应的问题上,54.10%的同学选择了“不是很有信心,需要一些帮助”的选项。在“进入大学后,哪些事情令自己感到苦恼”问题上,选择相关选项的比例为:①感到孤独寂寞,远离父母难以独立面对生活(19%);②学习没有方向,没有动力,不适应教学方法(30.14%);③同学关系、恋爱相处、集体融入适应困难(31.14%);④其他方面(时间利用、竞争压力等)(23.46%)。这与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及相关存在方面的预设较吻合。本问卷从学业(专业)、个体性格、人际关系、心理体验、态度及行为五个维度共14个问题进行设计。
1.2 主要调研结果及分析
(1)关于专业的选择与学习信心的建立(表1、表2)。
表1 专业选择
表2 专业学习信心
在学生专业的选取上,对专业学习有初始动力的同学学习心态积极。而外在压力的过多介入,让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被抑制。
(2)性格取向的自我评价(表3、表4)。
表3 性格表现积极取向
表4 性格表现消极取向
学生在性格自我评价时,积极取向多于消极取向,但二者又十分接近。学生现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尚未定型,很大程度上都带有双重性。
(3)人际关系自我评价。
表5 人际关系自我满意度评价
表6 与室友相处的适应评价
从以上调研结果(表5、表6)可以看出,学生对自身人际关系评价满意感较低,但是在与室友(同学)相处时,大部分同学持积极的态度。这反映学生有积极适应新环境的努力倾向。
(4)心理体验。
表7 大学生活与心理预期
表8 压力对学习影响的自我评价
从以上数据(表7、表8)可以看出,在大学生活与心理预期是否平衡方面,大部分学生入学报到后有明显的落差感。在面对压力对学习的影响时,大部分同学表示,压力阻碍了学习的效果,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采取逃避学习的态度。只有少部分同学能体验到压力的正面影响。适当的压力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但需要主体积极应对压力,化压力为行为动力。
(5)态度及行为(表9、表10)。
表9 面对压力的排遣方式
表10 是否有专业学习及能力提升的计划和行动
在维度细分的有关学习及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同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学习方式适应上,约52%的同学能积极调整状态,主动寻求帮助。但也有约10%的同学,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或逃避,或放弃。在人际沟通方面,约52%的同学能持主动态度和行为,积极与人沟通,28%的同学表示茫然,接近20%的同学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应对是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情绪困扰而采取的方法、手段或策略,其本质上就是一种适应过程,它是认知和行为的综合体。积极应对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 改变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能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①
1.3 相关访谈的了解
(1)该学院新生中,有6个行政班级的学生是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制的学生,学生经过转籍考试(相当于高考)入大学时普遍年龄偏低。新生入学时平均年龄不足18岁。由于没有经历三年高中的强化学习与历练,学生的心理年龄偏低,耐挫折能力,适应能力相对较低。这部分学生性格尚未定型,大部分同学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性格。
(2)原有的学习及生活习惯的影响。在入大学前,大部分同学的学习都是被动的,或被安排的,学生本人只要配合努力就能有不错的成绩。但是入大学后,优秀的学生很多。原有的优势消减。学习上需要学生本人自主,并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很多同学表示难以调整状态,难以做好学习上的自我管理。且由于大学的知识更深奥宽泛,大部分同学表示专业学习的难度大。生活上,学生在入大学前一般有父母亲照顾,之前自理能力培养欠缺,入大学后,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感。
(3)青春期人格尚未定型。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从关注他人转向关注自我,开始张扬自我的个性。同时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风俗习惯的地区、不同背景的家庭,学生之间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差别。较之于原来小范围的人际圈,学生感觉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生活在同寝室的同学,空间的缩小,交往距离的拉近,更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微妙。
2 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与文化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提高外,还需要完成的是个人角色的确立以及独立性的形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表明,大学生入学适应不良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对大学生活的认知失调,入大学前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学生过度美化了大学生活;第二、自我评价偏差:第一种表现是现实本我与理想我的差距; 第二种表现是自我意识不恰当,容易出现偏高与偏低两极分化的现象;第三、心理的成熟与不成熟并存。②大学新生适应与心理应激、人格的关系研究表明,新生适应、心理应激和人格三者之间两两存在显著相关,人格的中介效应显著。在个人的人格特征方面,活跃、坚韧、利他、随和维度均与适应各维度有显著的正相关。个体人格特征不同引起了个体对不同压力的感受力,进而影响他的应对方式。所以可以推断人格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个体的适应。③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与家庭关系的和谐呈正相关,与EPQ的内外倾向也呈正相关,良好的个性的大学生更有利于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④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大学新生(17~22岁)正处于自我同一期的发展阶段,个体发展的主要危机是如何处理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矛盾。在这个阶段,个体意识分化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要达到统一,这种统一就是自我同一性。如果对自己的本质、价值观没有形成稳定的、前后一致的认识,任何环境的改变都会引起个体对自我的重新认识与评价。所以,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在本质上是大学生在从高中到大学的环境变化下,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结果。如何将自我与环境整合起来,达到和谐状态,是新生人格发展的必然任务,心理适应问题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⑤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如何帮助大学生迈好这一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败。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学校优质文化的营造。在精神文化上,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面貌,让学生体验学校优良的文化精髓,增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在制度层面上,有科学合理,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让学生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遇到困难及诉求时有顺畅的求助渠道及有效的帮助。在物质文化层面,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特别是宿舍、食堂、图书馆、机房等公共场所的优质服务能增强学生对大学满意度,进而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2)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加强学生的入学教育,通过讲座、座谈及班级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会适应环境、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在学生的认知上,需要纠正学生对大学及大学生活等问题认识的片面性。在学生的行为激励上,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压力,面对挫折。在学生的人格培养上,通过榜样示范、活动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坚毅、乐观及健全完善的人格。
(3)重视心理疏导及辅导工作。重视学生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及辅导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让辅导员从沉重而又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班级事物从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分离出去,还学生辅导工作应有的阵地,让辅导员回归本有的角色定位。学生遇到心理上的困扰,如不能及时得到帮助及指导将使学生对环境、对自我的认同度降低,进而产生挫败感。这为学生的发展埋下隐患,也为学生工作带来危机。在工作机制上,重视二级学院学生成长辅导室的建设,加大专业教师培养,人员配备和经费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学生成长辅导室的功能,而不是让学生成长辅导室停留“突发事件出现时应对危机”“平时无关重要”的位置上,要使学生成长辅导室的工作常态化,常规化。现代社会个体适应的特点之一是相对平衡期缩短,动态调整期变长。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思想及心理发展的动态并不断跟进,及时化解学生成长中的心理不协调的困惑,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3 本研究的不足
调研的对象不宽泛,对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变量缺乏分析。对问题细分的维度没有建立相关性分析。
注释
① 王恺迪.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4.7.
② 刘淑俊.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心理学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③ 李晓.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1).
篇6
关键词: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因素;对策
近些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极大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使用网络去从事各种各样的学习、娱乐活动,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钱铭怡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测,发现6.4%大学生存在网络成瘾症。此外,上海师大顾海根教授针对上海6所高校370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报告揭示了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达到了8.1%。近年来,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
一项关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对其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发现,网络依赖与使用者的主观幸福感及社会疏离感存在显著相关。过分依赖网络造成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孤独感,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还有研究显示,许多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心理问题,如担心、不快乐或者可能表现撒谎、发怒等行为问题,有不安定易分心的过度活动现象,存在同伴问题以及相对缺乏关心、帮助等亲社会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分析
1.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
大学新生,满怀豪情地走进大学校园、开始人生新阶段的时候,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心态也变得复杂,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新生适应不良”。据了解,我国高校中每年都有一半左右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即对学习的不适应、生活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角色定位的不适应等。显然,能否在入学期间对学生给予充分的指导,使其在角色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成功过渡,这将直接影响到每个新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2.不成熟的个性特征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对过度使用互联网的研究,以及匹兹堡大学的研究都显示,患者往往具有以下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抑郁,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而辛辛那提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内森・夏皮拉发现他的IAD病人中,大多数患有狂躁抑郁症和社交恐怖症。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患IAD的个体在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或重或轻的缺陷:敏感、抑郁、脆弱、多疑、兴趣单一、情绪不稳定。
此外,性格孤僻、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认知能力差、自我评价偏低也是网络成瘾的易患因素。性格孤僻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善于向别人倾诉自己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家人或朋友的关照和帮助,而在网上,他们很容易找到知己和倾诉对象,从自己的网络支持小组中寻得帮助和安慰。甚至是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找到相同缺陷的对象,上网者在现实中感到的压抑情绪暂时得以缓解。一些自我评价偏低,自信心不强的学生,由于可以在网络新闻组或互联网多用户互动游戏中做出骄人的成绩而获得别人的尊重,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就会通过不断地上网来满足自己特定的心理需要,长期如此就有可能导致网络成瘾。学生认知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也是学生上网成瘾的另一关键因素。由于学生以学习活动为主,与社会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加上他们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差,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活动的认识单纯,总认为生活中没有邪恶,只有正义、善良与诚实,是美好的,缺乏对现实中丑恶事物的认识、了解和接触,缺乏对丑恶事物的必要的防卫。因此,他们社会阅历很浅,社会经验少,缺乏明辨是非和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表现出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
此外,好奇与从众心理也是大学生依赖网络的原因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缺少了学习的压力,他们丧失了求学的目标与动力,出现了暂时的目标真空,难免感觉到生活单调乏味,缺少变化和新鲜感。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指出,一个人生理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他仍然不满意,自己仍然不安宁,因为缺少了一种能够使他变得主动的蓬勃生机。大学生上网正是为了寻求一种不断扩展的、更新的、能够给人以新鲜感的生活。网络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种与现实生活不同的机会,使他们的好奇心得以满足。
3.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没有和孩子平等谈心沟通的传统,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大多是一厢情愿的,没有体现出对子女心理需求的尊重,这也造成了一些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去寻求理解和支持。而这些方面在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中却正好相反。作为网络游戏发源地的欧美,没有出现所谓的“网瘾”问题,游戏对他们的青少年来说,仅是一项普通的娱乐方式而已。在中国,游戏却升格成了许多学生依赖的精神寄托支柱和释放压力的工具。
若想使子女不沉迷于网络,需要家长们好好研究子女的心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和想法,同时学习青年心理学的知识,尊重子女的想法并经常和孩子作平等的沟通这样,子女在一个有足够关心、尊重、信任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就不会精神受创地到虚幻的网游中寻求寄托发泄了。
三、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
1.强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网络环境
良好的网络环境培育健全的人格,恶劣的网络环境造就有缺陷的人格。为了保障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学校和社会多方力量共同优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要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上网,优化网络环境,以先进的思想与文化教育大学生;适应网络时代特点改进高校教育与管理,积极开展各种网络活动,培养大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
2.改变学校教育方式
首先,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倾向于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能力的训练,缺乏创新性、选择性和开放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无法应对高度开放的互联网信息的大海。这种教育方式需要加以改革。首先,学会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吸收先进的学习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其次,学会创新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创新实践,在创新实践中深化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创新学习过程。
其次,高等教育要重视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潜能。智力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成绩,对于个性、情感、感知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明显欠缺,要使学生能够再要正确地认识互联网,需要一个理性的、正确的行为导向。因此,发展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的辨别力,对于预防网络成瘾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
再次,要在大学加强目标管理。“空虚、无目标感”是大部分网络依赖者的共同特征,所以他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中寻找刺激和发泄。目标管理就是帮助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建立明确的短、中、长期目标和实施措施,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存在价值,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并为之奋斗,获得成功,有了成功的体验才是根治青少年网络依赖、网络成瘾的动力源泉。
3.行心理辅导与矫治
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高校可以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随机应对挫折的能力;此外,还要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提供科学的心理测评,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使他们能及时地得到心理医生的帮助,迅速地走出心理困境。
其次,为网络成瘾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网络成瘾是伴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目前,对于网络成瘾的依赖的有效矫治方法仍然在探索和研究之中。根据国外学者Young的调查,对于网络成瘾的矫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1)时间管理;(2)雇佣监督者;(3)设定目标;(4)使用提醒卡;(5)接受个别治疗或加入一个支持性的团体。这些干预方法都是从行为上做出限制,强行控制上网者对网络的使用时间及强度。近年来,认知行为疗法已被用来治疗网络成瘾,并成为治疗IAD的主要方法。国外学者Davis提出的网络成瘾认知行为疗法中,把治疗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十一周治疗过程他强调弄清患者上网的认知成分,使其暴露于最敏感的刺激面前,挑战自己的不适应性认知,逐步训练他们形成上网的正确思考方式和行为。
在治疗的方式上,除了个体辅导之外,团体辅导也在大学校园中被逐渐推广,许多心理辅导老师将这些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组成多个小组进行行为干预和辅导,依靠团体场的力量与成瘾者自己的积极改变而达到矫治成瘾的目的。
4.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让学生感受现实社会和真实的生活状态。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学会以真、善、美的方式生存和发展。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促使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学生与家长之间平等地沟通、交流,充分尊重大学生们的认知, 满足他们被接纳、关爱和归属的需要。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大学生网络关系依赖倾向量表(IRDI)的初步编制[J]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2(6):802-807.
[2]江楠楠, 顾海根 .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J] . 心理科学 , 2006,3:55-57.
篇7
【关键词】苏轼;豁达超脱;狂放乐观;启迪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5-0127-03
苏轼是一位大智之人,即使面对现实中的狂风暴雨仍欣然畅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面对逆境时的旷达超然、洒脱飘逸的性情为生命之泉注入了永不枯竭的活力,也贏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同,同时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启迪。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和人生态度等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与态度。人生观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人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着”“怎样活出生命的美好”。人生观的内容包括生死观、道德观、公私观、幸福感等。
当代大学生正经历着社会的转型,他们面临多重的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通过分析诸多专家、学者的调查报告以及对在校大学生的访谈、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着实令人担忧。
在人生目的方面,部分大学生迷惘、困惑,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感觉不到活着的快乐,没有人生追求,导致相当数量大学生沉迷于“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在人生观价值方面,不仅出现了《非诚勿扰》节目上,“80后”女大学生马诺的“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言论,更有红会女生郭美美通过网络炫富一夜成名的镜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此起彼伏。何元庆对转型时期的大学生人生观进行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人生凸显世俗化、个人化和关注快乐的趋势。学者刘秀峰的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延续并强化80后大学生在人生目标上的个人化取向。在集体与个人发展的利益之间,他们更关注个人发展。在人生态度方面,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弱。当他们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往往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多采用暴力、逃避、逆反等态度,甚至以“轻生”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据有关统计显示,大学生由于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压力等原因,出现自杀率持续走高的趋势。
部分大学生出现这种虚无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根源在于这些大学生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开阔的人生格局,导致他们割裂了自己与社会的联结,以孤立的视角只关注此刻的自己和自己的此刻。在这方面,苏轼就能以他独特的经历和心态为当代大学生带来人生的启迪。
一、启迪当代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
苏轼一生几经沉浮,历尽磨难。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中无人有苏轼经受的磨难艰辛和沉重。但是,在接踵而至的各种灾难面前,他既没有躲到山林、田园去逃避现实,也没有沉入谷底,自暴自弃,更没有厌倦人生而终止生命,而是直面人生的各种苦难,竭尽所能地加以化解,并作为一种养分滋润生命。尽管他早就有投老林泉的夙愿,但在每一地他都实践了范仲淹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其精神世界充盈而高蹈、超然而逍遥。因此,以民胞物与的精神“济世”的苏轼,最终也救赎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使生命如夏花般灿烂,创造了无穷的价值,真正达到了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境界。他不仅成为那个沉重而悲哀的时代里勇敢、坚强和乐观的代表,而且也成为其后所有遭遇各种人生磨难者坚持向上、永不懈怠的精神楷模!
正如他的《定风波》所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风雨奈我何?走下去便是。
处逆境之中仍能保持高旷之情操,无论人生如何,他的心中总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泰然处之。就靠着这份修养,他在62岁那年再度被贬谪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蛮荒之地,被称为十去九不还的鬼门关——儋州,他仍然生活得好好的,而且竟然把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诗和远方”。
苏轼用坚毅刚强的意志和旷达乐观的心态,用抽身一步天地宽的积极人生观战胜恶劣处境;以宠辱不惊、从容淡定的心态对待人生中的一切变故,以坚忍不拔、乐观旷达的精神对待人生中的一切苦难。无论遭遇什么不公平对待,他都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他有句名言——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注重安逸和享乐,在生活中被家长过分溺爱,过度依赖家长,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就无所适从、焦虑苦闷、彷徨悲观,甚至厌世轻生,导致不断发生大学生漠视生命,肆意轻生等社会问题。从中国计量学院某大学生表白失败跳楼自杀,天津师范大学大一女生被查出系乙肝病毒携带者后烧炭自杀,四川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寝室自缢身亡,香港理工大学20岁女生自杀坠楼,到史学才子林嘉文抑郁自尽等事件,令人痛惜。
与苏轼一生所遭遇的磨难相比,我们人生中的那点挫折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苏轼一生遭遇的打击,经历的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甚至有几次差一点儿被政敌迫害而死,但他总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他以坚毅刚强的意志和旷达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磨难和挫折。他让我们明白:天下的事,无论怎样的艰难、痛苦、屈辱,都会过去,人生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我们在遇到它们时,一定要有勇气面对,想办法处置,而且要永远怀抱希望。当一个人经过了几次这样的艰难痛苦屈辱之后,世间的荣辱哀乐都将不再困扰他,而他以后的心境也就“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因此,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面临困难,遭遇挫折时,不妨走近苏轼,诵读诵读苏轼的诗词,它会激励我们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二、启迪当代大学生如何诗意栖居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但他时刻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热爱。他善于从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很简朴的,乃至有点艰苦的物质生活中间发现幸福感,发现美感,发现诗意,从而诗意地栖居。
花甲之年,苏轼被贬到一块未开化的蛮夷之地——儋州。但苏轼硬是把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诗和远方”。没有好吃的东西,他就开发了牡蛎。没有朋友玩,就自己找乐子,办起学堂,教起了书,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
他的处世哲学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我要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的快乐”“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实用太没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这就是苏轼的生活哲学——审美地生活。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酿酒师。他一生中酿过米酒、桂酒、真一酒、蜜酒、冬酒、酴醿酒等多种酒品。还撰写了《东坡酒经》一文。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茶藝师。他专注烹茶,留下了许多茶道圣经,他与名相司马光的“墨茶之辩”,更是被誉为茶道中的“千古真经”。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旅游家。泛舟赤壁,想起赤壁之战场景,便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还有那篇宋词中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他还是北宋著名的美食实验家。一生发明了“东坡肘子”“东坡腿”“东坡豆腐”“东坡肉”等60多道著名菜肴。
苏轼还是北宋最有名的段子手、瑜伽修行者……
他拥有的头衔实在是太多了。他真的把生活活成了“诗和远方”。
杰克·伦敦说:“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林语堂说苏轼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轼的全部……
虽然苏轼在海南、惠州的生活过得不好,但是他拥有了幸福感、美感和诗意,并诗意地栖居。苏轼的生活哲学启示我们要以愉悦的心情对待生活,从简朴的生活中发现诗意。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有一种潇洒的心态,有一种热爱人生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你即使过的是比较简朴,乃至不那么宽裕的物质生活,你同样能从中感受诗意,发现美感,体会幸福并诗意栖居。
三、启迪当代大学生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纵观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殿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贬谪天涯的人生无常,但是无论走到哪里,苏轼的交友都极其广泛,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士农工商,黎民百姓,世外高僧,甚至还有曾经想置他于死地的仇人,三教九流,到处都有他的知心朋友。
章惇与苏轼是同年进士,交好多年。但绍圣年间,章惇登上相位后,迫害苏轼无所不用其极。几年后,形势突变,苏轼遇赦北归,章惇却被贬南行。当章惇之子章援代父向苏轼求援时,苏轼不念旧恶,好言抚慰,而且亲书“白术方”,一道让章惇服用,以求延年。还立刻写了封信给章惇的老母亲,安慰老人家说雷州、惠州、岭南不是像传说中的那么恐怖,请老人放心,还捎去了应对瘴疠之毒的药方。章惇得知此事,羞愧无比。
翻看一下苏轼的文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与朋友互答、唱和、离别之作。他不仅与士大夫、读书人、僧侣道士交游,还“与渔樵杂处”“与田父野叟从溪山间”。正如他所说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悲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理解别人的欲望,理解别人的局限。看透人性,宽恕人性。所以朋友遍布天下。
苏轼性情忠厚,胸襟开阔,性格坦荡,他总以善良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即使面对政敌,苏轼也以忠厚之心待之,并与他们推心置腹。当代大学生,生于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特别自我,缺乏宽容与接纳,人际关系紧张。我们可从苏轼的交友中试着去看透人性,宽恕人性,努力学会善良和理解、包容和宽恕,从而使自己朋友遍布天下。
四、启迪当代大学生如何做一名斗士
苏轼一生为我们留下的诗、词、文卷,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达到了惊人的的程度。如果没有一种进取精神,他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中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苏轼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几番沉浮,但是丝毫没影响他的进取精神,反而为他在文学上的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苏轼的诗、词、文卷帙浩繁,史称“苏海”,而且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极高的创造成就,成为北宋文学的巅峰。就散文而言,他位列唐宋家之中;就诗歌而言,他“以文为诗……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就词而论,他“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仅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语境,而且创造性地以诗为词,促进了词体的变革。他的书法、绘画作品,现已成为世界性的价值连城的艺术瑰宝。他著的三部学术著作《易经》《书传》和《论语说》,学术价值颇高。
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诗词文创作,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苏轼历经磨难而旷达高朗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闪耀着人生的大智慧。可以说,如果没有乐观的情怀、健康的心态、自由的想象和进取的精神,其文学艺术方面的革新与创造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必须具有进取意识,否则很快会被社会淘汰。从苏轼身上我们应该体悟到拼搏进取、坚韧豁达斗士精神的人格魅力。
五、启迪当代大学生如何进行社会关爱
苏轼的一生虽然是坎坷不平的一生,但是也是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一生,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处处为老百姓办好事。在密州时,发生蝗灾、旱灾。他身先士卒,带领人民祈雨,并建立超然台。在徐州时,黄河决口“水深达二丈八尺”,他临危不惧,安抚百姓,指挥抗洪,与城共存亡,与民共生死。在杭州,他修复六井,疏浚西湖,并修长堤,随时贩灾施药。在湖州,他爱民如子,因“乌台诗案”被押解进京时,“送者雨泣”“为他消灾道场”。在黄州,他投书拯救女婴,在惠州,他收葬暴骨,助修西桥、医院和饮水工程,救火灾,推广秧马等等。苏轼无私的爱与责任深深地感动了老百姓,以至在他死后,“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暖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惠林佛舍”。苏轼的爱民精神和责任感伴随着他的一生。他曾认为“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轼的一生是爱民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
有关数据显示,有78%的大学生能够主动让座、主动帮助他人。超过52%的大学生积极参加三支一扶,但是这是以有利于自我发展为前提。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时,有69%的大学生会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会盲从他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但是当遇到与个人利益冲突时候,往往倾向于自我,在个人协调与社会关系的表征上,显现出不愿意承担社会义务,以至于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能正確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并享用个人权利,同时承担社会义务更是一头雾水。甚至我们经常听到“某某大学生一个月竟能花掉父母两万多元的血汗钱”“某某大学生因为恋爱遭到拒绝而自寻短见”等等。由此可见,大学生责任感也令人担忧。从苏轼的社会关爱中。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好好体悟思考,如何做一名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当代社会青年。
纵览苏轼一生,他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成长,在丰富的社会阅历中成熟。苏轼之所以成为最具人格魅力的人,也正是因为他心怀天下,心系苍生,能把坎坷的经历转化为人生的智慧,把曲折的心路酝酿出满腹的才华。志存高远让他不计一时一事之得失,心系苍生让他不计一己一私之毁誉。他暮年被贬、泛舟赤壁时,感慨的是周瑜“雄姿英发”、运筹帷幄,感悟的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种通达壮阔,让他无惧任何逆境,把逆境中的每一刻都活出了独特的价值,把人生的每一处都活成精彩的风景。这种壮志与情怀正是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树立的。
人生观统领人一生的道路,解答着人生的意义。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大学生作为现代文明中产生的一个群体,既是文明薪火的传承者,又是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因素。希望当代大学生能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与人生境界中吸取智慧,引领自己的人生观,做一名超然旷达、坚毅乐观、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于奉献、有情怀的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何元庆.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人生观现状的调査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06.
[3] 刘秀锋.“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及其引导”[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 陈器之.孟子通译[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5] 叶炳庆.品诗词·悟人生[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2010.
[6] 林语堂.苏轼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7]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宋辽金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篇8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在逐渐提高,以往传统的生物学健康观所强调的“无身体疾病即是健康”已经不再是公众认可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健康观。
在心理学理论中,特别是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中,心理学家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即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有教益,我们可把其内容概括如下:
1.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2.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
3.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行为和情绪适应
4.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
5.人格的统一与调和
6.对环境能积极的适应
7.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
8.具有应变、应激能力,并能够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许多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都已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趋于严重,因此,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的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体育锻炼以其娱乐性改善情绪
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工作。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升华或转移,可以消除轻微情绪障碍,缓解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到愉快舒服的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同样锻炼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使人感到愉快。。
二、体育锻炼以其竞争性缓解心理焦虑,培养意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的毅力。体育运动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那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在体育运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使自信心得到增强,这些感受,将有助于打破抑郁、焦虑以及与其他消极心境状态相关联的恶性循环,还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体育锻炼以其人际关系协调性促进心理健康
社交心理学认为:体育锻炼中与同学、朋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作、何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性。这种交往,可使群体中的成员,通过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体育锻炼具有集体性和公开性,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这种群体多向性的人际关系和互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四、体育锻炼以其注意力的分心性促进心理健康
分散主义理论认为:体育锻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学生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其注意力从枯燥的学习活动和日常琐事中分心出来,全身心的投入到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上去,摆脱暂时的烦恼和忧愁,从而起到缓解和改善学生心理的作用。
五、体育锻炼能使个体自我认识正确
一个具有正确的自我观的人,就意味着他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的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的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体育运动还可以有助于自我教育,在体育运动中暴露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优点,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对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改正和克服,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另外,体育运动大多数是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的活动,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规则的约束,个人的行为要符合规则要求,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作用。
六、体育锻炼能培养合作和竞争意识
合作和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运动时在规则的要求下,使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体能和心理方面的较量,这种竞争是追求卓越成绩的努力,证明自己或本队比对手更强、更出色。同时,体育运动又包括个人和集体项目,在一个集体中,每个成员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因此,要求每位成员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要从全局出发,,要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为加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
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手段,通过在学校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丁雪芹、.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体育科学,1998.5
篇9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立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067-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为“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全体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大学生眼里,思政课是“说教、枯燥”的代名词,不太受欢迎。为此,笔者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为出发点,探索、研究能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看法并从中受到教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教学体系新颖、教学素材丰富、学生高度参与、多方合力协作完成的较成熟的立体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四重身份构建教学体系,实现角色和成才目标立体化,增强课程亲和力
“基础”课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的权威教材。但学生一拿到课本首先的反应是“又是政治课”。为了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首先应在教学体系设计上下工夫,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与自己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为此,应在充分读透教材、领会教材内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以授课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父母的儿女、社会的公民、未来的建设者的四重身份来构建四大教学模块十五个教学专题,把教材体系转化成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模块一:优秀大学生(5个专题),专题1:适应与提高:做珍惜时光大学生;专题2:理想与信念:做理想远大大学生;3:身心与人际:做人格健全大学生;专题4:立德与立信:做诚实守信大学生;专题5:爱情与人生:做理性恋爱大学生。
模块二:孝顺好儿女(3个专题),专题6:正确把握人生航向:做让父母放心的好儿女;专题7: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做让父母骄傲的好儿女;专题8:恪守家庭美德:做让父母省心的好儿女。
模块三:模范好公民(4个专题),专题9:国格与人格:做真诚理国之公民;专题10:守公德知荣辱:做引领社会风尚之公民;专题11:法律意识与思维:做正确处事之公民;专题12:名利与法网:做知法守法会用法之公民。
模块四:合格建设者(3个专题),专题13:择业与规划:做锐意进取的建设者;专题14:敬业与奉献:做恪守职业道德的建设者;专题15:权利与规则:做正确维权的建设者。
以学生四重身份构建教学体系有两方面好处:第一,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因为这四个角色是学生人生相应阶段应担当的角色,四个角色扮演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幸福感、成就感。因此以人生角色来设计教学体系,不仅使“躺着”的教材内容“立体”起来,而且使学生觉得这门课程不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而是传授给他们的“心灵鸡汤”,从而对这门课程产生好感,增强课程的亲和力。第二,使成才目标立体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应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从教材的章节设计里这个目标不够鲜明、立体。而在上述的模块专题设计里,成才目标非常鲜明、立体,如模块一,直接点明做大学生就要做“优秀大学生”,而优秀大学生必须是“珍惜时光的大学生、理想远大的大学生、人格健全的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大学生、理性恋爱的大学生”。
二、以“图、文、音、视、动画”等教学资源充实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立体化,增强课程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都是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的教材更侧重于理论性原理性阐述,而这一点使学生觉得它“枯燥、抽象、说教”。对此,应以“教材提供讲课蓝本,教师负责上色上料”为原则,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即给里面的理论和原理增添大量的素材支撑,使其显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满形象。可补充文字案例、图片案例、音频案例、视频案例、哲思小语等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应体现以下特点:
一是校本性。在教学中,能最快引起学生兴趣的事例往往是他们身边的事例,而身边的人和事对学生最有示范、教育、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校本素材的收集、制作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如为了让学生珍惜大学时光,做优秀大学生,可把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和毕业感言制作成视频,这样的素材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榜样作用,使学生油然而生“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的想法。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公德修养,可把本校大学生在公德方面的丑陋现象如乱丢垃圾、踩草坪、在课桌上乱写乱画、离开教室后不关电灯电扇等情况拍摄下来制作成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是现实性。思政课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直在开设,为了避免所选取的事例让学生感觉“老生常谈”,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应尽量紧扣现实,以本年度发生的案例和热议的话题为佳。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讲授的“基础”课在2012级学生中开课时(即2012年秋季学期),笔者在讲社会公德问题时,引用的是“中国式过马路”这一当时热议的话题和“国庆三亚变垃圾场”这样的新闻案例;讲到什么是理国时,笔者引用了“打砸同胞日系车是爱国还是害国”这样的能引起大家深思的案例;讲到诚信问题时,笔者引用了“扬州中学生撞车留纸条、诚信暖人心”“钞票满天飞,众人帮捡钱”这样的当下发生的能充分传递正能量的案例。由于所选取的事例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案例,学生愿意听、乐意听,并且深受教育。
三是针对性。大学思政课教学案例的选择很有讲究,因为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相对活跃、知识面相对丰富,思维相对独立的群体,选择的案例层次离他们太远,他们就会觉得教师是在讲大道理、在说教,因此选择的案例必须是“接地气的”、在普通人身上发生的,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如在讲到大学生应珍惜大学生活,争取学有所成时,可选取“南京理工大学六朵金花同时被保送研究生”的案例故事;讲到大学生要注意心理健康,做人格健全大学生时,可选取“研究生之死”“大学宿舍投毒事件”这样的案例;讲到大学生要有诚信意识时,可选取“贫困大学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被”的案例。
大量的教学资源的补充运用,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使“枯燥”的教材内容“生动”起来;第二,使“抽象”的教材内容“形象”起来,第三,使“说教”的教材内容“善诱”起来。这样可大大增强这门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感到上这样的课不再是“受罪”,而是既可获大量时事资讯又可培养正确是非、美丑、善恶、荣辱观的一门人生哲理课。
三、运用“讲、读、论、看、写”等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立体化,增强课程实效性
思想决定行动,“基础”课教学目标性质是“观念、态度─行为养成”型目标,即通过正确观念、态度的形成达到良好为人处世行为的形成。为此,“基础”课教学的关键是实现学生观念与态度上的变化,即让正确的观念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进入大学生的心坎”。如何让教材和教师所传递的观念真正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有这样的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由此可见,学生的参与度与“基础”课教学效果成正相关,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引起学生内心的感受、体验,才能使学生对某种思想、观念坚信、坚守并在行动中贯彻。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讲、读、论、看、写”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是讲。“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学生讲的过程,就是思想表露的过程,而为了“讲”,肯定要经过一番思考,这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如在课堂上,可播放一些案例,让学生谈谈体会和看法,或开展类似“我喜欢的、我厌恶的”荣辱故事会活动,让学生在讲故事、讲体会中思想受到触动。
二是读。即品读,品味。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教材虽然“枯燥、抽象”,但细细品读,可明白其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所以课堂上,可尽量减少教师讲的分量,让学生去读教材,并且让学生根据教材的某段论述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既避免了老师的说教,又活跃了课堂。另外,可经常在课堂上补充一些“哲思小语”“哲理小故事”让学生去品读,去感悟。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
三是论。“事不辩不清,理不论不明”。可通过讨论、辩论,让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实现交锋和碰撞,让论者和听者在评判、甄别中知道何为对错,哪为美丑,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如在课堂上可设计这样的主题让学生来讨论、辩论:大学生可以谈恋爱了吗?我的人生路该如何走才能让父母放心?怎样才算是爱国?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德与才哪个更重要?等等,通过对这样的话题的讨论、辩论,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四是看。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百闻不如一见”,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参观访问,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感触会更深刻。如为了让学生敬畏法律,树立起无论是做一名普通公民还是一名职员都要守法的观念,可播放一些大学生犯罪的案件视频,或播放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因渎职犯罪受审的视频。如为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可组织学生到本专业相关行业参观,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和相关规章制度要求,让学生明白“敬业”是“合格建设者”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
五是写。笔下的东西也是一个人思想的表现,让学生去写一些关于人生的东西,可以使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明辨是非,更会使他们懂得自强自律。因为写的过程就是他们动脑的过程,是思想和情感投入的过程,通过“写”教会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国家。如可布置学生写“大学生涯规划”“我院大学生社会公德践行情况调查报告”“我和我的祖国”征文等。
四、多部门分工合作完成实践教学项目,实现育人途径立体化,增强课程影响的渗透力
“基础”课虽然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正确的思想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所以绝不能单单靠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讲和说,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优秀品质的打造工程上来。为此,本文根据理论专题教学设计了一份由多部门共同参与完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大思政教育体系)(见表1)。
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育人途径立体化。本实践教学项目有课内课外完成的,有校内校外完成的,有由思政教学部门完成的,有由学校其他职能部门或各社团完成的。既有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公益活动、社团活动,又有素质拓展类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体现了多途径的育人方式。
二是思政教育活动精简化。本实践教学模式秉承大思政教育理念,实践教学项目由社科部、学生处、党委、团委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应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设置和统筹规划,克服了过去教学是教学,党团活动是党团活动,两边互不过问、重复交叉、让学生反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最重要的是它使学校应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项目明晰化、常规化,对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做到了有章可循、全面具体。
三是课程影响深远性。单靠思政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很难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本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原理是理论讲授在先,实践教学跟上,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强化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思想、观念,使学生对其“真懂、真信、真行”。从教学实践来看,以“基础”课理论教学体系为基础设计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使本课程要求学生树立的理念、观念通过一系列活动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基础”课育人的成效。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得好、得到学生喜爱确实不容易,但只要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素材的形象生动化,采取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可以成为学生愿听、乐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彭容.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2]罗会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7)
[3]谈娅,刘红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进互补模式构建探索[J].高教论坛,2013(5)
【项目基金】广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2012LSZ054)
篇10
关键词:五个度;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审核评估;监测评估;教学质量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评估等活动的核心。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而难以得到普遍认同的抽象概念,对其衡量与评价往往使用质量标准或质量指标转换代替。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已发展出各类质量标准,其中,“五个度”是具有我国特色的质量评价标准,审核评估、各类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均采用“五个度”标准框架。本文参照国内外研究,对“五个度”质量标准进行分析与评价,对其在实际中的使用进行操作化研究。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标准是客观事物所具有何种意义的一种参照物,也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分析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权威文献后发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微观质量标准和宏观质量标准,前者直接描述出应达到的水平,后者给出质量评价对象或角度。
微观质量标准包括学生和学校两部分。学生方面,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技能、理解和个人发展不断提高。瑞典学者胡森(Torsten Husén)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更多指向学生各方面成就[1]。具体而言,增加学生受社会和学术共同体认可的知识,技能涵盖各种实用技术及写作、讲话、信息、批判、分析、综合、想象、理解、适应、学习、领导、创造、设计、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态度包括自信、恒心、同情、责任心等。[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与团队合作能力[3],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人,在知识理解方面需要做到全面了解事实、掌握背后理论、评价及预见发展方向,还有做到善,即尊重、谦恭、宽容等道德要求,一般能力可以通过专业教学培养。[4]
学校方面,《高等教育:理论与研究手册》指出对于“研究型大学、州立大学、文理学院、免试大学及社区学院,质量的内涵是不同的”[5]。大学声望、获得资助、全体学生的成果及学生天赋的发展与增值越出色越好。[6]澳大利亚2015年高等教育标准框架明确指出,学生学习环境应具备多样性、幸福感和安全性等方面内容。[7]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际实质等效标准[8]。
宏观质量标准有助于通过有针对性的评判获得高等教育质量的概括认识。主要的质量标准有:(1)顶尖水平。(2)达到标准。(3)符合目的。(4)实现目标。(5)满足需要,不同利益相关者关注投入、过程、产出的不同方面[9]。(6)适合教育教学、学科及人才成长等教育内部规律。(7)适合社会经济等教育外部环境发展及要求。(8)具有卓越、效能、多样化、可靠性、人文性及先进性[10]。(9)笔者总结的高等教育三元质量:学校教育质量,来自教育系统内部对师资教学水平、课堂质量、学习成就、满意度等的评价;劳动力市场质量,来自雇主对雇员各方面表现和素质的评价;社会家庭质量,来自社会对教育的直接评价及对其社会成员或家庭成员责任与表现的评价。(10)美国大学生学情调查的量化评价标准有,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校园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11]
综上,依据不同质量标准得出的评价结论亦不同,使用单一标准得出的结论和排名无法取得广泛的信服。评价质量可从外部实用性角度,也可采用与智力、专业知识、创造潜力有关的内部视角,即可根据宏观标准,也可使用微观标准。采用微观质量标准结果详尽但不利于整体性、全局性把握;采纳宏观标准抽象性强、站位高却不易于操作及得出确切结论。需要一种类似于莫顿“中观理论”式的中观质量标准,有机结合多种视角才能对高等教育质量做出由内而外、从微观到宏观的完整评估,偏向任何一极均有可能出现失误。
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由来与分析
2011年,教育部“9号文件”[12]首次正式描述,“考察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管理和基本教学质量,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学校教学改革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运行的情况”。2013年12月,教育部有关文件[13]规定对参加并通过首轮评估的589所高校开展审核评估,评估重点为“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14]。
2014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公布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以“五个度”为框架,分析和评价了我国工程教育质量。“五个度”表述为“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监测保障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其中“支撑度”包括教师和办学条件支撑度,保障度等同于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效度。2016年4月,评估中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4年度)》《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2014年度)》均采用“五个度”的撰写框架。
社会需求适应度是高校适应社会各类需求的程度,采用从外部观察和检验高校内部的视角,通过高校办学定位体现。社会对高校及高校培养人才的需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济需求目前处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趋势,行业兴衰变化,用人单位技能要求等都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而日新月异。“适应”意味着随外部环境变化而改变,应外部要求而发展壮大。满足社会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是高校存在的意义。高校适应社会需求主体包括学生和组织自身,具体体现在经济、行业和用人单位三个层面。
培养目标达成度是指培养单位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程度,通过高校所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实施。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需要依据教育目的、高校办学定位及各专业培养目标而进行。教育促进个体思想、行为社会化,培养个体职业、谋生、享用能力。比制定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出达到目标要求的人才。检查培养目标与实际培养的学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可以通过学生各方面表现判断培养目标达成程度,人才培养质量暗含于培养目标达成度中。
教师和办学条件支撑度是高校教师数量、水平,教育资源等条件达到和支撑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程度。高校的建立和正常运转以教师、学生和一定水平的办学条件为基础。教师对教育质量提高具有中心地位,教师和占地、建筑、仪器、经费等是支撑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定位目标应与教师和条件相符,低水平的教师及条件难以支撑高标准的定位目标,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世界一流大师和一流教学科研条件来支撑,否则难以实现。
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效度是指教学活动及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程度。有效教学是具有“清楚明晰、充分准备、合理组织、关注学生、促进发展、富有热情”[15]等特征的课堂教学,是高质量教学的代名词。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收获的最大因素,教学活动是高校教育活动的主体。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高质量教学和人才培养等高校整体质量的一系列制度、措施、人员、活动和专项工作,其有效运行体现高校质量责任的主体地位。有效教学与课程设计实施、教材使用、学生参与、课程评价和教师教学水平有关,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评估的要点。
学生和用户满意度是指高等教育主要利益相关方学生和用人单位,对高校教育各环节以及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内容的主观判断满意程度。满意是由于客观情况符合或超过主观预期,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满意的情绪促进学习和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体现出高校工作取得和达到了一定效果。满意度成为衡量客体满足主体要求的便利指标。[16]学生满意度反映高校各个环节实际工作效果与学生群体预期之间的匹配程度,用户满意度反映对高校毕业生实际工作岗位中各方面表现与用人单位预期之间的匹配程度。
将社会需求作为第一度,突出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为其服务的宗旨,破除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痼疾,从而使社会需求融入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为第二度,体现高校通过一系列课程、活动来培养人才的核心工作地位。培养人的工作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师承担,同时教学经费、教室、资源、场所是必要条件。高水平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等活动将知识、技能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内外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质量教育的实现。最后,通过学生等校内群体对各环节的满意程度和用人单位等校外群体满意程度总体反馈形成闭环。
“五个度”是结构性质量标准,是由七个因素构成的体系,各因素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表1为各因素组成的关系矩阵。下文将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办学定位是高校办学方向、地位、发展规划的概况,办学定位指导和统领学校及各专业培养目标。高校通过与社会的交往和互动,形成对社会的认识以及社会对高校需求的认同,并据此制定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需求。高校领导层需要根据定位目标网罗与之匹配的师资及各类资源,以此为基础和必要条件达成教育目的。社会需求通过定位目标间接影响教师条件。
定位目标通过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活动,在每门课程的每一次有效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有效教育属于课堂教学层面,与定位目标间有位阶差异,而社会需求通过定位目标影响教学,以上三者与有效教学都是间接关系。教师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体,质量保障体系从制度和活动方面保障教师开展的是高质量教学,有力支撑的办学条件用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三者之间是直接关系。
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是确保定位目标的实现,但是,质量保障体系着力于有形的教师、学生、课程教学,通过检查提高“有形”保障“无形”,因此,质量保障体系与定位目标、社会适应之间是间接关系。用户满意度体现社会适应的一个方面,学生满意度一般与学生日常接触的教师、办学条件、课程教学等发生直接关系。
三、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评价
质量标准“五个度”具有体系性,各度之间存在关系,评价每个“度”是否达成需要通过比较得出。如图1所示,社会环境决定办学定位与目标办学,定位引导培养目标;目标达成需要师资条件支撑;教师决定有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定位目标达成度;人才培养质量反映定位目标达成度,决定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体现社会需求适应度,社会环境再反馈回定位目标。
高校根据政府、市场、产业、区域、学术、社会和学习者的需求及组织自身设想,转化为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定位目标争取师资和办学条件,开展有效教学,运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定位目标,使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获得较高满意度,适应社会等主体对教育的要求。
办学定位应考虑高校组织在高校系统中的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远景规划定位等,人才培养目标包括职业型(本科以下为职业型)、专业型(本科及以上学位为专业型)、学术型和方向未定。定位目标转化为与之相符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世界一流大师和一流教学科研条件,地方应用型本科需要服务地方产业经济、有实际应用经验的教师及有关条件。师资及办学条件应转化为有效教学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能够确保组织目标获得逐级落实,组织中的每个成员正在按照设定目标逐渐发展前进。
将人财物等办学条件,教学、科研、实践、质量保障等教育活动,转化为培养、培训、教育人才和各类产出的质量。将外在的条件、活动、知识等内容,通过生师互动、有挑战性的学术活动、丰富的教育经历、主动合作学习等,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使学习者产生获得学业成就后的高峰体验,使教师获得育人成才的成就感,使用人单位感到如获至宝的满足感,从而实现政府、学术、市场、社会、学习者及组织的各类要求。
质量标准“五个度”形成封闭循环结构。从目标达成到条件支撑,从有效运行到暗含的人才培养质量,从各方满意度到社会适应,再回到目标达成,实现了信息的循环、逻辑的自洽、高校教育各环节的紧密整合。质量标准“五个度”也是合格评估、审核评估考察重点,对于高校自身建设同样具有指导意义。高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延时的系统,质量标准“五个度”高度概括了高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建立了各方面之间有关协调程度的信息流通渠道,突显了高校按照自身逻辑推演的自洽性,整合同构了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各环节。
质量标准“五个度”具有概括性,包含“背景(Context)、投入(Input)、过程(Process)、产出(Product)”的CIPP分析框架[17],框架下又可囊括若干指标。“背景”考虑满足社会需求,“投入”指教师和办学条件支撑度,“过程”指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效度,“产出”指暗含的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社会适应等。CIPP分析框架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分析框架,使用这个框架可以全面地概括高等教育流程和分析对象的活动特征。质量标准“五个度”各使用若干定量或定性指标以反映和支持对每个度的评价与判断。
质量标准“五个度”具有生成性和分类指导意义,不同类型对象使用产生不同效果与结论。“五个度”不是单一标准,而是通用质量标准体系,既可以用于衡量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也能够评价地方应用型本科发展水平。一流大学有其自身的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师资条件、教学和质量保障以及内外部满意度,可以依据“五个度”构建针对一流大学特征的质量标准,地方高校同样如此。评价者可以根据“五个度”为评价对象建立具体的标准和“尺子”,使用对应的“尺子”衡量不同类型院校发展程度。
质量标准“五个度”涵盖高校教育研究不同层面。定位目标反映战略层面,教师和条件体现高校人、财、物的条件层面,教学和质量保障是高校教育活动层面,人才培养等属于结果(outcome)层面,满意度表示体验层面,社会适应是高校外部层面。不同层面代表高校教育活动所涉及的不同领域,各领域都具有独特的性质并共同构成高校教育总体。质量标准“五个度”结构涵盖了战略、价值、规划、设计等无形内容,人财物等有形条件,各类活动、结果、参与体验以及外部环境感受适应等方面。
四、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操作化
明确质量标准“五个度”概念理论后,需要解决如何在实际评估中对其操作使用的问题。操作化是社会研究方法的重要概念,是社会研究的关键环节。操作化与概念化相对,是将理念、概念层面内容具体化、经验化,指向经验观察和客观世界,从而便于研究的实际操作和深入开展。[18]
在社会研究中普遍存在量化和质性两种研究范式和思路。量化研究将客观世界数据化,使观察更加明确、可比,为由简到繁的统计分析提供可能。量化是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和概括,一方面,有些变量不可测或不易测量;另一方面,量化可能会损失大量有用信息和意义,这就为质性研究存在和发展壮大提供土壤。质性研究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研究者依靠自身来理解和阐释资料的意义。量化和质性研究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所长,其操作化方法也不尽相同。
教育研究越来越多地参照社会学研究,使用社会研究方法,教育评估同样需要方法理论的指导提高科学水平。纵观各类型评估评价手段,按照研究范式分为量化评估和质性评估,前者包括监测、排名、调查、合格评估等,后者涵盖审核(audit)、检查(review)、认证等。在教育部“9号文件”描述的我国特色“五位一体”评估制度中,状态数据库常态监测属于量化评估,审核评估属于质性评估。下文将使用两种研究方式对质量标准“五个度”进行操作。
如图2,在监测评估的量化范式下,对社会适应和感知通过高校就业、专业、合作、科研经费等指标数据反映。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使用文本分析,教师和办学条件数据是“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和强项。有效教学利用问卷调查得出,如“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英文简称CCSS)调查问卷,是准确测量“有效教学”“学习成果”“学习经历”等高校教学主要指标概念的可靠工具。[19][20][21]另外,量表和数据库数据也可以测量和表示知识、技能、态度等人才培养质量。使用调查问卷获得学生对各教学环节以及雇主对雇员能力、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满意度。[22]
在审核评估的质性范式下,社会适应程度需要访谈和实地调研相关负责人了解其感知的“社会行业变化”,高校在哪些方面和通过哪些措施体现和适应变化,访谈和调研高校如何根据定位目标选择雇佣教师以及争取各类资源。观察法是判断有效教学的恰当方法,通过观察获取学生和授课教师神态、眼神、交流、气氛、课程的综合性[23]等丰富的现场信息。访谈各层次人员了解其是否明晰定位和目标,以及在其工作中如何体现和实现定位目标。对学生采用小组访谈,了解其各类学习收获、自我认同、道德秩序[24],以及与教师互动、学院氛围、学习过程、满意度等情况。访谈和实地调研可以获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评价。
以定量范式为基础的监测评估使用全国状态数据库,体现出快速、便捷、大样本、结论数据化等特征。以质性范式为依据的审核评估依靠专家组进校对各级各类人员开展多人次访谈调研,体现出深入、精细、现场感强、结论描述性等特征。使用两种研究思路都可较为顺畅地对“五个度”进行操作,说明“五个度”概念理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五、结论与讨论
质量保障(quality assurance)已经成为欧美、亚太等地区高等教育研究的显学。[25]“五个度”的出现是不断总结、提炼、完善和理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在不断实践、应用、具体化、准确化、更具针对性中提升。质量标准“五个度”基本涵盖了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文献对标准的论述,是具有体系性形成闭环结构,具有概括性囊括主流框架及指标,具有生成性产生分类指导意义,可操作性强的通用、中观质量标准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估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在质量标准“五个度”概念体系图中,较为薄弱的一环是从社会适应及用户满意度到学校定位目标,社会行业发展变化和用户满意度与高校之间信息不畅,会影响后续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满意度等方面。建议高校通过成立校友会,或组织建立学校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各专业企业咨询委员会、用人单位委员会等,定期开展交流,更多了解社会行业现状前景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符合程度。
高校是教育质量主体,院校自我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五位一体”的重要构成。如何开展院校自评及内部质量保障?答案即为高校自主实施的审核、监测、合格、专业、国际评估等评估项目。院校自行开展的审核评估可以作为外部审核评估的预演,院校建设自有的状态数据库进行常态监测,内部审核报告和监测报告可以呈交外部质量保障主体或作为高校质量报告。在这个过程中,质量标准“五个度”处于理论基础和指导实际工作的核心地位。当然,“五个度”也存在如边界不清、指标重叠、数据支撑等问题,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T.Neville Postlethwaite.Prospects: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R].UNESCO: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vol.XXIII, no.3/4, 1993: 677-686.Paris.
[2]王英杰.美国提出改进本科生教育的二十七条建议[J].外国教育动态,1985(3):8-13.
[3]王爱国.发达国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措施纵论[J].教育研究,1998(6):58-63.
[4]林正范.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4):64-67.
[5]John Smart.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Volume I[M].New York:Agathon Press, 1985, 283-308.Program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Conrad and Blackburn.
[6]林永柏.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界定[J].教育科学, 2007(12):32-36.
[7]Ministry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Higher Education Standards Framework 2015.legislation.gov.au/Details/F2015L01639/Download.
[8]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摘要)[N].中国教育报,2016-04-08.
[9]Green Diana, Ed.What Is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M].London: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Ltd., 1994:30-64.Download from Eric.
[10]安心.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探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6 (5):39-44+80.
[11]史静寰,文雯.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10[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4-16.
[12]《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
[13]《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
[14]李志义,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方案设计与实施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3(8):72-77.
[15]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1(6):42-44.
[16]韩晓峰,等.研究生满意度理论基础与指标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 (6):37-41.
[17]Michael Scriven.评估模型[M].苏永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09.
[18][美]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M].第11版.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2.
[19]罗燕,史静寰,等.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 (5):1-13.
[20]赵琳,史静寰,等.大学前教育经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兼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35-44.
[21]文雯,史静寰,周子矜.大四现象: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型――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13[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45-54.
[22]王铭,等.我国研究生科研现状及满意度调查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6-9.
[23]谢维和.综合课程建设与伯恩斯坦的编码理论[J].教育研究,2003(8):50-54.
- 上一篇:股权收购尽职调查报告
- 下一篇:数学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