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7 16:4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企业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国内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
1、大部分被调查企业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够。
从绩效管理的目的来看,75.9%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薪酬与绩效结合起来”是薪酬管理的主要目的;只有28.9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绩效管理的目的是“确定每个员工的绩效目标”;只有19.30%的被调查企业把“改变企业的组织文化”视为绩效管理的目的之一。
从绩效管理制度的制订来看,只有59.30%被调查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参与了绩效管理制度的制订,只有16.50%被调查企业的“一般员工”参与了绩效管理制度的制订。
从绩效管理制度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来看,调查结果表明:绩效管理在“传递公司战略”方面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在“推动员工工作业绩的提升”方面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
……
以上各个方面的调查数据都表明,不管从“绩效管理的目的”,还是从“绩效管理制度的制订”,或者从“绩效管理制订所起的作用”的角度来看,国内企业关于绩效管理的定位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大部分被调查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尚未完善,还存在众多需要调整的地方。
调查结果表明,有46.78%的被调查企业的高层没有正式的、书面的绩效计划;40%的被调查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没有正式的、书面的绩效计划;53.10%的被调查企业的普通员工没有正式的书面的绩效计划。
调查结果表明,有73.11%的被调查企业的高层没有正式的、书面的培训发展计划;71.08%的被调查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没有正式的、书面的培训发展计划;78.27%的被调查企业的普通员工没有正式的、书面的培训发展计划。
调查结果表明,有46.40%的被调查企业“管理人员制订,员工在形式上参与,但是不起真正作用”。
调查结果表明,有19.40%的被调查企业虽然有绩效考核委员,但是并没有发挥作用;有15.70%的被调查企业没有绩效考核委员会,但是打算建立;还有44.70%的被调查企业没有绩效考核委员会,也没有建立的打算
调查结果表明,有63.50%的被调查企业根本就没有对任何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过如何进行绩效考核的培训;61.7%的被调查企业根本就没有对任何中层管理者进行过如何进行绩效考核的培训
40.60%的被调查企业对“在绩效考核后,要求管理人员与员工就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面谈”没有正式的要求。
……
以上各个方面的数据都表明,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在执行的过程还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纰漏,国内企业还需要花大力气来完善现有的绩效管理体系。
3、大部分被调查企业对绩效管理的满意度不高。
很大一部分被调查企业对“绩效计划的制订/目标设定”并不是很满意,有45.5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一般”,有17.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不是很满意”,有10.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非常不满意”。
很大一部分被调查企业对“绩效考核的过程”并不是很满意,有49.5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一般”,有21.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不是很满意”,有9.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非常不满意”。
很大一部分被调查企业对“绩效考核的方法”并不是很满意,有46.3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一般”,有16.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不是很满意”,有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非常不满意”。
绝大部分被调查企业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并不是很满意,有36.9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一般”,有24.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不是很满意”,有12.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非常不满意”。
绝大部分被调查企业对“绩效考核的实施效果”并不是很满意,有45.2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一般”,有25.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不是很满意”,有13.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非常不满意”。
绝大部分被调查企业对“绩效辅导/反馈”并不是很满意,有40.2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一般”,有28.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不是很满意”,有17.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非常不满意”。
绝大部分被调查企业对“培训发展计划的制订”并不是很满意,有29.8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一般”,有35.4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不是很满意”,有20.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非常不满意”。
……
以上各个方面的数据都表明,很大一部分被调查企业对绩效管理体系的满意度不高。国内企业有必要去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来提高绩效管理体系的满意度。
二、对中国企业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议
1、从战略高度重视绩效管理,强调绩效管理的“绩效提升功能”。
在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企业绩效管理只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工具,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在很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眼里,绩效管理只是企业拿来管理员工的工具,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或者说是包袱。其实,绩效管理体系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首先,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对绩效管理高度重视,不能简单地把绩效管理视为人力资源部的一项常规工作,而应该从战略高度来考虑如何借助绩效管理来提升整个公司的绩效水平,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其次,各级管理人员与员工应改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为业务部门开发的,以帮助业务部门和员工提高绩效水平的管理利器。各级管理人员与员工应该正确使用绩效管理,而不能抱着一种“应付”,甚至是“抵制”的心态来看待绩效管理。
第三、人力资源部在设计绩效管理体系的时候,应该先了解公司的发展战略,然后从公司发展战略着手考虑如何利用绩效管理来推动公司战略目标的达成。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更应该时时刻刻考虑如何来让绩效管理更好地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
最后,企业在设计绩效管理系统的时候,更多地应该考虑如何“提升企业的业绩”“提升部门的业绩”“提升各级管理人员与员工的业绩”,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发奖金”“晋升”这个层次上。
2、借助外脑,快速建立起科学的绩效管理系统。
国内企业开始建绩效管理体系是近几年的事情,大部分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都是人力资源部自己摸索着建立起来的,或者是去外面听几次课之后回来模仿着建立起来。采用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绩效管理体系,可能会诸多的不足,包括:盲目模仿,可能会使建立起来的绩效管理体系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理解偏差,可能会在绩效管理建立中出现差错;考虑不周,可能会使整个绩效管理缺乏系统性;配合不强,可能会使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成为孤立的子系统……
大部分国外企业已经建立起成熟的绩效管理体系,国内企业在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时候,完全可以借鉴国外企业的经验。一些为其他机构建立过绩效管理体系的咨询机构或者顾问,一些在已经建立起成熟绩效管理体系工作过的人员……这些都是国内企业可以借助的资源。通过咨询或者聘请这些专业人士的方式,引进“外部智慧”,企业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相对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体系。
在建立绩效管理体系时,企业重点要注意的问题有:
战略体系与绩效管理的衔接性,也就是绩效管理体系一定要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
注重“绩效计划-绩效反馈与跟进-绩效考核-薪酬奖励”等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打造绩效管理的生态链;
对绩效管理的每个环节,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反馈与跟进”、“绩效考核”、“薪酬奖励”等都严格把关,尽量做到科学、规范;
3、加强对各级人员的培训,确保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
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国内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为什么会出项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各级人员的观念、技能与技巧跟不上。如何改变各级人员的观念,如何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技能与技巧?企业必须加大绩效管理方面的培训力度,对各层次人员进行绩效管理方面的培训。培训的对象包括人力资源部、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甚至普通员工。培训的内容应该至少包括绩效管理的理念与技能,包括如何制订绩效计划;如何与下面面谈;如何给予下属反馈;如何辅导下属……只有给各级人员都提供绩效管理方面的培训,绩效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才有可能。
篇2
本调查报告的调查范围为企业的营销部门,调查样本为中国惠普公司、洛阳北方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调查方式为个别样本观察,调查对象为公司基层、中层各职位,调查内容为企业的营销能力。
企业的营销能力是指企业实现营销目标的过程中的营销决策和营销执行能力,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诚信为准则、以文化为舞台、以资本为依托、以营销型组织为保证,对营销中各种因素进行有效的思维加工,正确解决各种营销问题,实现持续增长的市场交易的本领。
提高企业营销能力具有广泛的意义,需要企业界和学者通力合作,进行研究。本调查报告经通过对企业营销能力五项量测度表粗浅分析,通过考察2家分别代表大、中小规模的企业,分析各企业营销能力的强弱,比较规模不同的企业的营销表现,提出作者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二、报告正文
(一)大规模企业 以中国惠普公司为例
1.受访者基本情况
年龄:39
性别:男
在本企业工作年限6年
职位:中层领导
学历:研究生
2.五项量测度表调查结果
⑴市场驱动力
满分25分 评价得分19
科目评级4分
本科目中的1、3、4、5项,得分均为4分,其中,第2项“能预测市场变动和机会”得分为三分,较其它选项较低。说明,即使是大企业,在预测与判断市场变动和机会方面,也存在信息不足,影响决策的情况。
⑵诚信力
满分35分 评价得分29
科目评级5分
本科目中的6、11项得分最高5分,第12项“保护员工合法权益”得3分,最低。这表明,作为一个跨国知名企业,对于国际、国家及行业的标准了解程度高;作为高科技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员工素质高,环境保护意识强;但从得分判断,企业在保护员工合法权益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⑶营销文化
满分40 评价得分29
科目评级4分
本科目中的14、19项得5分,得分最高,第17项得分最低为2分。说明企业有明确的、被提炼成口号或标语的经营观念,员工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但企业对员工的营销培训重视不足。
⑷营销资本推动
满分45 评价得分25
科目评级3分
本科目中第21项得分最高为4分,第23、28、29项得分最低为2分。说明企业可以善于利用自然优势,但在企业家能力、员工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性化方面还做得不够。
⑸企业营销组织化
满分105 评价得分56
科目评级3分
选项中第30、40、49、50项得分最高为4分,第36、42项得1分。说明营销工作在本公司的工作中占重要地位,有较稳定的客户,企业在本行业中的地位高,对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理解程度深,但该企业在预测市场的精准度方面有明显不足,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较小。
⑹营销能力 管理能力
满分45 评价得分27
科目评级4分
选项中第51、58项得分最高为4分,第54、58项得分最低为2分。这说明企业较了解营销能力的构成要素并赢得了较忠诚的顾客,但在不断创新提升营销能力的方法和明确实际与目标之间差距及造成原因方面,还存在问题。
⑺营销能力显现效果
满分20 评价得分12
科目评级4分
受访者对“市场占有率高”评分最高为4分,“销售增长率高”评分最低为2分,对“资金回报率高”、“订单完成率高”这两个选项评分均为3分。这说明该公司较好的营销能力主要依靠其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广泛的市场份额使其销售增长率较稳定,但同时该公司也应在开拓市场方面继续努力,以争取更广泛的市场,提高销售增长率。
综上所述,以对中国惠普公司员工的调查为例分析大型企业的营销能力,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该企业的诚信力在七个科目中得分最高为5分,营销资本推动和企业营销组织化得分最低为2分,其余均为4分,据此可得出,以中国惠普公司为例的大型企业的营销能力是十分强大的。
通过调查问卷不难看出,拥有强大的诚信力将会促进营销力的提升。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正是拥有了良好的产品才有了良好的口碑、良好的形象,从赢得了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信任,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由内而外,真正提升了销售能力。所以,好的公司,营销的不仅使自己的产品,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如何营销自己的良好形象。
(二)中小型企业 以洛阳海远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1.受访者基本情况
年龄:44
性别:男
在本企业工作年限XX年
职位:厂级领导
学历:大专
2.受访企业基本情况
主导产品:矿山机械设备、冶金机械设备、建材机械设备及零部件等
企业年销售额为1110万元,企业资产总额800万元
企业职工人数80人
非生产的办公室人员14人,员工学历层次:文盲0人,初中程度2人,高中程度12人,大专程度20人,本科程度30人,研究生0人,专职技术人员46人
设有营销部,有13人,设的职位有总经理、经理、业务员
3. 五项量测度表调查结果
⑴市场驱动力
满分25分 评价得分14
科目评级3分
本科目中的第3项,得分为4分,第4、5项得分为2分,较其它选项较低。说明该企业灵活性较好,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定制个性化的产品,而不是大批量生产。尊重客户需求是中型企业营销的法宝之一。但在向顾客学习不断改进营销工作方面得分较低,说明企业的营销文化仍需扩充,营销人员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思路仍需完善,要增强向顾客学习不断改进营销工作的能力。
⑵诚信力
满分35分 评价得分20
科目评级3分
本科目中的第9、10项得分最高为4分,第8项得2分,最低。表明该企业能够履行依法签订的合同,服从工商、税务、卫生、计量等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但在定价艺术和价格法规的关系处理方面得分较少。这说明该企业法律意识较强,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与合作伙伴的合法权益,遵守相关行政法规的意识也很强,是配合政府工作和服从政府相关部门管理的模范企业。其他项目较9、10项得分较低也说明,该企业在有法律和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的条件下,能够保持较好的诚信力,诚信力的自觉维护意识较大型企业弱。在定价方面,企业更多的是考虑价格法规,应当适当学习定价的知识与技巧,艺术定价,为企业赢得声誉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利益。
⑶营销文化
满分40 评价得分23
科目评级3分
本科目中的15、17项得4分,得分最高,第13、14、20项得分最低为2分。这些数据表明该企业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企业经常搞营销培训,但员工对营销文化的本质尚不明确,没有明确的、被提炼成口号或标语的经营观念,员工在自觉维护企业形象方面做的还不够。这说明,对于中型规模的企业,团队协作能力已经十分重要,在日常工作当中,员工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所以,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较强。同时,企业还十分重视员工营销能力的培养,除了日常的营销实践,公司还会提供理论培训,提升员工素质,提高营销质量,增强企业营销能力。但通过对13、14、20项的分析,企业应该在培训的过程中完善深化营销文化,明确营销本质,培训课程中除了强调如何营销外,应加入为何如此营销的内容。除了营销培训,企业也应开展公共关系方面的培训,增强员工全员公关的理念,自觉维护企业形象。
⑷营销资本推动
满分45 评价得分25
科目评级3分
本科目中第22项得分最高为4分,第24、25、27项得分最低为2分。该数据表明该企业的资金筹措能力强,销售总监的地位不高,能力不强,企业对于关系资源的利用不足。据调查小组了解,该企业于不久前于深圳证交所上市,在资金的筹措方面,较其他未上市的中小型企业强。但在营销总监的地位、能力均处于弱势,企业对于关系资源利用不足的情形下,仅靠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还不能使营销资本的推动力发挥最大作用。
⑸企业营销组织化
满分105 评价得分75
科目评级4分
选项中第35、43项得分最高为5分,第32、48项得2分。数据表明该公司的决策都建立在市场调查基础上,消费者、社会、自身三利益结合程度高。但在职能部门中营销部门设计合理性不是最强,企业网上营销能力不强。这说明该公司的的决策科学性高,能够根据市场形势和事实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进行决策,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科学严谨,对社会、企业自身和员工负责的企业,企业的三赢道路必定能够推动企业营销能力的增强。同时,企业应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和部门设立的科学化、合理化,增加销售方式途径,运用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
⑹营销能力 管理能力
满分45 评价得分25
科目评级3分
选项中第53项得分最高为5分,第51、52、56、57项得分最低为2分。这表明企业能及时解决营销中出现的问题,对营销能力的构成要素了解不足,从而各要素的发展协调性不强,对于企业的营销能力不能作出较合理的定位,提升营销能力的创新能力不足。这说明该企业不仅在生产方面就有较强的灵活性,在营销方面也具有灵活、及时的优点,对于营销中出现的问题总能及时解决,营销团队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强。也反映出该公司在营销培训方面应扩充多方面的知识,应加强理论培训的深度与广度,应多与营销方面的学者与专家进行更全面的沟通与交流,明确企业在营销方面的问题,对企业的营销能力作出较合理的定位,使营销理论能够真正运用于实践,促进各营销要素的协调发展,拓宽营销人员思路,有利于增强营销团队的创新能力。
⑺营销能力显现效果
满分20 评价得分16
科目评级5分
受访者对“销售增长率”评分最高为5分,“资金回报率”评分最低为3分,营销能力的显现,集中体现在销售增长率方面。
综上所述,以对洛阳海远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的调查为例分析中小型企业的营销能力,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该企业的企业营销组织化在七个科目中得分最高为4分,其余均为3分,据此可得出,以洛阳海远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的中小型企业的营销能力还是较强的。
(三)大型、中小型企业营销能力对比
在市场驱动力中,无论是大型企业或是中小型企业,都能够将顾客的需求作为最基本的驱动力,无论对谁,顾客都是上帝。但大型企业对自身发展与驱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型企业拥有更好的灵活性。
在诚信力上,中小企业在有法律和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的条件下,能够保持较好的诚信力,诚信力的自觉维护意识较大型企业弱。
篇3
关键词:物流人才 现状调查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云南省国际大通道的建设,以及云南省物流发展报告“2006―2020年”期间重点规划建设的12个综合物流园区、10个特色专业物流中心及7个口岸、港口物流中心的相继建设,云南的物流产业迎来了黄金时期。物流人才是云南物流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物流企业成长的保障和基础。在众多云南物流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总量70―80%, 因而云南中小型物流企业人才现状对整个物流人才现状影响深远。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和分析云南省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对物流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企业的基本信息
通过汇总分析,在接受调查的48家中小型企业中,民营企业33家占66%,股份制企业12家占24%,合资企业和国有企业都是2家各占4%。其中年营销额小于300万元占53%,年营销额在300―500万元的企业占30%,年营销额大于500万元占17%。
(一)企业人才基本状况及需求情况
学历层次。中小型企业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占56%,大专学历占27%,本科学历占1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4%。
紧缺人才。最为紧缺的人才是物流操作员的占34%,其次是物流主管占28%,物流经理的占12%,其它占8%,有的企业表示现在不需要相关人才。
企业最缺乏人才的学历层次及最好用人才的学历层次对比。最好用的人才层次主要集中在中专和大专生占60%以上,而最缺乏的人才集中在大专和本科占近40%。
年龄层次结构。26―35岁占61%,36―45岁和25岁以下的各占20%和10%,46岁以上的占9%。
人才类型。最需要通用型人才的占37%,需要专业型人才占所需人才类型的31%,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占18%,需要技能型人才的占14%。
(二)企业员工流动情况
流动频繁人群。中小型企业的一线普通员工流动最为频繁占52%,其次是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各占18%,专业技术人员占12%。
离职人员去向。企业人员自动离职去向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占32%,其他显示不清楚去向。
离职原因。离职人员的离职原因32%表现为对待遇不满意,其次是工作压力、工作乏味等。
人才缺乏原因。企业缺乏人才主要原因为难以提供高薪酬高福利占近26%,其次是地理位置偏远和经验管理观念落后各占19%。
(三)企业物流人才开况
招聘方式。中小型物流企业招聘员工方式中,人才交流会招聘占到近1/3, 其它依次是主动求职者、大专院校专场招聘、员工推荐、职业中介机构、网络媒介。
高层人才选拔途径。中小型企业中高层人员主要选拔渠道是从企业内部培养选拔占62%,有少数是通过外部招聘占38%。
对职业资格证书看法。仅22%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和选择相关人才,但绝大多数企业表示对物流资格证书只做一定参考,没有针对性,有些企业表示不看重职业资格证书。
人才需求。所有职位都可以招到合适的人仅占调查企业的9%,很难招到人占9%,绝大部分的调查企业表示基本上可以招到或只能招到一部分。
与高校合作关系。79%的企业没有与有关大学建立长期的联系或是合作关系,21%的企业表示希望作为高校的实习培训基地,或是长期招聘高校学生。
企业在人才开发方面遇到的最大问题。人才来源渠道不通畅和员工培训成本高占到调查企业的68%,其他是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和沟通不畅。
(四)对物流人才所需具备基本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分析
公司最注重人才方面。多数企业比较看重人才的敬业精神、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其次才是文化程度。
技能要求。公司对人员综合技能要求中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占27.5%,良好的人际关系占25%,其次是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较强的营销意识,知识面广,对外语水平要求较低。
素质能力要求。企业比较看重员工的素质能力中应变能力占首位为20.9%,其次是独立工作能力占15.7%,然后依次是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突出的问题。技术知识不扎实被认为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占23%,然后依次是缺乏行业特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实践能力薄弱,管理知识薄弱,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工作需要脱节,不充分了解相关行业的法规标准知识,技术知识面窄。
二、结论
(一)大多数中小型物流企业无企业详细的发展规划,缺乏高层次的物流人才,抗风险能力差
从企业人才的学历层次可以看出,中小型企业人才学历层次偏低,主要集中在高中(中专)学历层次,同时,应招聘人员的学历及专业化程度都没有具体要求,人才的引进门槛偏低,引进后培训较少。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或仓储等服务,对成本控制、库存控制等认识较低,对物流方案的设计、流程优化等更高层次的服务还有待展开。单一的物流服务很难适应云南物流业现阶段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使公司抗风险能力差。
(二)企业中层以下管理人员流动性大,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具有管理策划能力的人才
企业流动最频繁的为一般员工、基层管理人员,对离职原因分析发现多数人离职是因为待遇偏低、工作单调乏味且压力大,工作环境差,计划没有培训,管理水平低,问题多,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薪酬体制并不完善,员工抱怨多,容易发生纠纷,导致各种矛盾产生,加剧人才流动。
(三)人才来源渠道不畅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难找
企业通过大专院校、人才交流会、网络媒介、职业中介机构、员工推荐、主动求职等各种方式来招聘员工,却仍然难以招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多数的中小型企业没有进行很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才录用机制及培训体系,几乎没有与高校或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三、对策
(一)企业自身
中小型物流企业要有明晰的发展规划,对公司业务量做好统计分析及预测,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人才战略上有长远眼光,保证人才需要得到满足;加强人员甄选,选录适合物流人才,可与相关培养机构建立关系,从源头把关,保证人才质量;企业应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如可选送员工到相关企业交流学习,鼓励和资助员工自主学习或委托高校组织短期培训班等来实施企业员工的物流教育,根据实际情况要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这一平台,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减少企业人才培养费用;积极改善职工薪酬及福利,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忠诚度,尤其是近几年物价上涨水平远远大于工资上涨水平,不提高福利待遇是很难留住人才的。
(二)政府
针对云南中小物流企业众多,但物流形式单一、规模小、信息化程度低,竞争力弱等状况,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其进行优化组合,提高竞争力,同时创造良好的物流发展的政策、舆论、物流教育等社会环境, 在土地、税收、配套服务措施上真正让物流企业能有用武之地。
(三)云南高校
云南高校应根据云南人才需求市场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物流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广泛开展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形成比较完善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物流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同时教育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各高校应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才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①杨丽. 云南物流人才供需现状分析及对策[J].现代物流,2009(10):282―283
②云南物流发展报告. 云南省经济委员会,2007(8):10―13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管理 会计管理模式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调查报告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58%以上,利税占全国43%。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为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但是,受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影响,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难点及问题。为了保障中小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为中小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会计信息,现代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应加强会计信息的管理。通过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市场反应能力的建立、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以此实现中小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中小企业的特点使得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中存在中诸多的不足,而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将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影响企业决策者对企业经营信息的掌握。通过会计信息的有效管理使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项信息得到有效的控制与管理,进而为企业经营者的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财务信息。针对中小企业基层人员流动性大、总体素质难以提高导致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利润相对较低等问题的发生;针对中小企业灵活性高、决策性质单一、制度连贯性不高以及会计方法运用单一等问题对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质量的影响,中小企业应加快信息管理的强化。因此,现代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应针对会计信息管理现状进行改革与强化,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科学性的提高、促进企业 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的探讨
(一)以企业实际情况为基础确定会计信息管理模式
科学的会计信息管理模式有助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的能力及管理水平、有助于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特点,中小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会计信息管理模式,以此为基础促进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特点以及企业市场经营需求确定精益生产型、敏捷型或供应链管理等会计信息的管理模式。针对中小企业的经营需求及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等确定适宜的会计信息管理模式,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会计基础,促进会计信息管理质量的提高
在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中,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对会计信息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需求,中小企业会计工作中应加强会计基础的强化。通过会计基础工作的强化为会计信息管理提供详实、准确的会计信息,通过会计基础工作的强化使企业会计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准确,进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数字化会计信息管理方法的应用
现代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发展对会计信息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会计信息管理工作根据数字化进程进行会计信息管理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针对会计信息管理需求、会计电算化及网络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特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中还应运用数字化信息管理方法进行会计信息的管理。
(四)针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特点进行会计信息管理
在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中,信息管理工作还应针对中小企业经营活动、经济活动带来了会计信息特点开展管理工作。根据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经营方式特点、经营信息特点以及会计工作现状带来的信息情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会计信息分析与管理,以此为基础促进会计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利用。通过对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的了解、会计信息特点的掌握,实现针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特点的管理工作,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以会计人员素质培养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管理分析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结构造成了人员不足的问题,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管理。为了实现科学的会计信息管理,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应针对中小企业人员结构特点强化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针对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多为财务、会计人员兼任的问题,中小企业应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必要时借助第三方机构进行人员的培训及培养,以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满足现代企业经营发展需求,中小企业应加强会计信息管理工作。通过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针对中小企业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强化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方式 融资结构 融资体系
截止到2008年10月,据国家发改委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48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GDP的59%,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60%,上缴税收占全国的51%,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75%以上。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57%、40%和40%。中小企业已成为技术与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专利的66%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技术创新的75%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其研发的新产品占全国的82%。但是,与此相矛盾的是,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与其狭隘的融资渠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小企业的经济产出占全部经济产出的比例与其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是极不相称的。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占贷款资源不到20%,股票、债券发行等融资方式几乎与中小企业无缘。融资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十分迫切。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1、融资状况分析
2008年8月5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广东中小企业经济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国际经济形势增速放缓、国内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下,2008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全国约十分之一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在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上年同比减少15%;全国2008年上半年有6.5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方面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占贷款资源不到20%。
(1)财务状况分析。首先,资金结构分析。根据中国中小企业2007年抽样调查报告,我国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比较迫切。在被调查的企业中,35.4%的企业表示有很大的资金缺口,急需融资;38.1%的企业表示略有资金缺口,需要融资;只有26.5%的企业表示没有资金缺口,无需融资。在需求的资金类型上,中小企业最需要长期投资资金。在别调查的企业中,59.1%的企业表示主要需要长期投资基金,36.3%的企业表示主要需要短期流动资金。
其次,财务结构分析。自2008年以来,贷款利率的连续上调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财务成本,挤占其利润空间,使其财务状况恶化,融资资金受到影响。据浙江中小企业局统计分析,由于受银行利率上调和民间高息借贷等影响,2008年1―4月份,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财务费用增长40.55%,其中利息净支出增长45.18%。温州市800家企业财务费用支出增长51.7%,利息支出增长51.2%。正是出于对此问题的担忧,人民银行2008年下半年数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理论上说,利率的下调将减轻中小企业的财务负担,但鉴于目前经济形势仍不明朗,出于对风险的考虑,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变低,这就导致了其融资困难。
(2)融资结构分析。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造成我国融资渠道狭窄,以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比较单一。就股权融资而言,在发达国家占据比较重要地位的风险基金和公众资金在我国发展非常缓慢;就债务融资而言,我国中小企业所得到的信贷资金种类也非常单一;就资本负债率而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最明显的特点为企业的资本负债率总体上高于一般水平。根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的抽样调查(2007),内源融资占全部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2/3以上,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来源。分析以上数据可发现,我国非公中小企业大都高度依赖内源融资,而来自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很小,融资渠道单一。
2、融资问题分析
2008年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瓶颈尤为突出。据银监会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了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中小企业融资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广东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变化既是当地外向型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全国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测温计。据广东银监局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6月末,广东银监局辖内小企业贷款余额合计1555.85亿元,比年初减少近150亿元,占余额1/10。
根据中国中小企业2007年抽样调查报告(样本企业包括江苏、北京、河南、广东和江西的640家企业)可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较多,依次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27.2%),贷款额度少、频率高、增加交易成本(18.9%),可抵押物少、抵押折扣率高(15.7%),少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贷款援助(8.6%),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6.5%),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5.3%),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2.1%)等。
可见,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1)企业贷款难和银行放款难并存。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主要表现为抵押难和担保难,同时还表现为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
首先,企业贷款难。第一,抵押难。中小企业可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目前抵押贷款的抵押率、土地、房地产一般为70%,机器设备为50%,动产为25%~30%,专用设备为10%;评估等级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昂贵;资产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还属于部门垄断服务,对抵押物的评估往往不按市场行为准确评估,随意性很大。第二,担保难。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效益好的企业既不愿意给别人作担保,也不愿意请人为自己作担保,免得给自己添麻烦。效益一般的企业,银行又不允许作担保人。第三,基层银行授权有限,贷款程序复杂繁琐。中小企业借一笔数额不大的贷款至少要办十道手续,少则一周,多则数月,即使钱到手,商机可能早已错过。
其次,银行放款难。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成功申请银行贷款的比例低。根据2008年广东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局对345家中小企业的调查中可知,当企业出现资金困难时,超过70%的企业选择通过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其中抵押贷款是银行贷款的主要形式,但贷款周期短、门槛高、成功率低。在调查的305家企业中,近三年曾向银行申请过贷款的只有135家获得银行贷款,占39.1%,而且全部是通过抵押获得贷款。信用贷款严重缺乏,在没有抵押和担保的情况下,凭借商业信用可以获得银行贷款的只有25家,仅占调查企业的7.2%。这也证实了中小企业在取得银行贷款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2)缺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从总体上说,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力度在逐渐增大,但与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比例一直是在10%左右徘徊,年均增幅略有增长,而从国有银行贷款比例则更为低下,还不到10%,中小企业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就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例如,在2008年12月4日招商银行获得银监会的正式批准,在苏州市设立了小企业信贷中心,这是全国首家拥有小企业信贷业务专营资格的金融机构。但是仅有招商银行一家银行还不足以支撑起全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需要银行业的共同努力。
(3)中小企业高负债率。中小企业的高负债率表明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存在困难或障碍。从2000―2007年,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资产负债率上的变化都不明显,呈略微下降,但中小企业同大型企业相比,资产负债率高出近10%,这说明中小企业资金规模小,融资更依赖于银行。
(4)融资渠道单一和窄小。我国直接融资渠道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以及公司债券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虽然深圳中小企业板已经建立,但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仍是少数。
由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只有一种融资渠道,平均每个企业只有1.5种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资金结构仍以内部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这两种传统融资方式为主。而民间融资作为一种补充形式,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其他融资方式,特别是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企业资金结构中显得十分薄弱。这一方面说明内部融资和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作用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单一问题比较突出。
(5)融资政策和环境不健全。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2007年调查统计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中小企业中,认为融资环境较以前有明显好转的不足7%;认为稍有好转的也仅为13.93%;认为融资环境较前几年没有变化的占59.02%;认为融资环境恶化的超过20%,与认为融资环境好转的企业比例基本相当。对现有融资方式感到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企业分别占19.84%和15.87%,较满意的企业占19.84%,非常满意的企业仅占3.17%。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但收效并不大。特别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海啸影响,国际经济下滑、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劳动力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国内有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现有的融资环境与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其融资难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3、融资障碍原因分析
根据青岛市2008年中小企业调查报告可知,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认为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内部因素,占29.64%;其次是金融机构的原因和政府扶持不够,各占25.93%和25.91%;最后是国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歧视,占18.52%。
由此可见,当前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中中小企业自身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包括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中小企业人员素质低、技术落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健全、产权模糊、信用能力原因等;其次是金融机构因素,包括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等;最后是政府政策因素,包括利率政策的缺陷、税收政策的缺陷、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等。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外,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还面临诸多障碍。如经营环境劣化、金融管理体制、利率管制、资本市场缺陷、国有商业银行的制约等。
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对策
自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已席卷全球,这其中受害最深的是中小企业,对外方面由于出口订单骤减、应收账款回收期加长,对内方面由于原材料及人工成本升、资金支付压力空前加大,众多企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根据世界商业环境2007年调查数据库中的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为此,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解决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第一,完善中小企业法律制度体系。如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小企业法》等,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等;第二,建立专门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如美国政府的联邦小企业管理局(SBA),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第三,健全直接融资渠道。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包括从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贴息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第四,完善资金扶持政策体系。主要有税收优惠政策、补助金政策等。
西方国家通过以上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应因地、因时制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等来选择融资模式。因此,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微观方面的融资对策
(1)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考察。首先,要加强中小企业素质。中小企业要想彻底摆脱融资困境,单靠外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改善是不够的,还必须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素质。第一,改善经营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尽快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应该大胆借鉴、积极汲取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管理经验,进行管理制度创新,打破传统的家族经营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加速进行知识与技术更新。
其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是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不畅的重要保障。第一,努力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第二,加强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第三,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再次,要规范各种财务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虚假,这已严重阻碍了金融机构对其资金的投入。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建立起规范的财务制度和信用制度。第一,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全面、准确、真实的财务制度,增加信息透明度;第二,要及时还本付息,树立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的企业形象;第三,要保持合理的贷款水平,制定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然后,拓展多种融资渠道。当前中小企业不仅仅是缺少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缺少如何找到适当的融资渠道。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建立正确的融资观念,善于利用多种融资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主要有租赁、典当融资、票据贴现、同业拆借等。
最后,加强与发展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加强和发展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以群体的力量弥补中小企业个体力量的不足。这样做,既可避免单个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弧军奋战,降低市场风险,又可使中小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方面做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提高外部经济性,还可使中小企业充分享受社会分工协作的恩惠,降低成本水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考察。首先,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缺陷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第一,建立中小企业银行。它是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运行的基本目的不是赢利,而在于对符合政策要求但难以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中小企业给予融资支持;第二,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以购买中小企业股份的方式向中小企业投资,从而可以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从事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拓宽资金来源;第三,适度发展民间信用融资市场。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金,如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中小企业科技风险墓金、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基金等。
其次,成立独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独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诸如地方性民营银行中小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克服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防范道德风险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最后,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进行信贷制度改革:第一,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第二,银行金融机构要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企业制定相应的贷款和审批程序,在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中坚持有进有退的信贷政策;第三,银行金融机构应适当提高基层机构的授权,简化办事程序。
(3)从担保机构的角度考察。首先,应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我国应尽快建立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第一,借鉴日本政府的做法,设立“特别信用保证制度”;第二,由政府出资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第三,鼓励民间资金投入,设立商业性担保公司。
其次,建立并完善贷款担保机制。建立和完善与担保机制相配套的制度设施:第一,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放开准入门槛;第二,对担保公司实施减免税政策,达到一定条件的担保机构,国家减免所得税;第三,建立担保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包括建立国家再担保机构、银行对担保公司的坏账分担、通过风险基金提供补偿等等。
(4)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察。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和股票的发行与交易市场、长期信贷市场。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要大力开展柜台交易业务,加速形成股票二板交易市场,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到香港和海外上市融资,拓宽中小企业的股票融资渠道。发展资本市场,逐步扩大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首先,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核准制规定若干证券发行的具体条件,申请证券发行的企业必须经过主管机关审查后,方可发现证券。我国对公司发行证券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达到证券发行的条件,导致中小企业不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注册制则对证券发行管理实行公开原则,这种证券发行管理制度较核准制来说,发行条件较为宽松,中小企业很容易做到。我国应该对证券发行实行注册制,并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对有关证券发行的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的完善,为中小企业开通直接融资渠道。
其次,建立健全的二板市场和柜台市场。建立二板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有重要意义。我国设立二板市场的目的之一就是吸引一批高科技企业到港上市。因此我国的风险企业可选择香港的“创业板”市场作为上市场所,有条件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还可争取到美、英等发达国家的二板市场上市。同时,柜台市场也为中国风险投资搭建了退出平台,有利于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而且柜台市场还能起到为二板市场、主板市场输送成长性、成熟性企业的作用,形成良好的融资循环。
最后,发展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指通过创建风险基金或风险投资公司为中小企业融通资金。如果中小企业获得风险投资,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信水平、增强企业融资能力,还可以使企业在其他方面的许多需求也会得到很好的满足。我国在发展风险投资时,政府应当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构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风险投资法律体系、创立风险投资基金等。
2、宏观方面的融资对策
(1)从政府扶持的角度考察。因中小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载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因此,从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角度出发,政府必须给予中小企业相关的法律、政策及财政支撑,以政府的力量帮助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
首先,金融支持。政府应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第一,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的“中小企业信贷银行”。对需要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免息、贴息、低息贷款。第二,制定强有力的金融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的作用。第三,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征的直接融资体系。一方面创造条件开辟二板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风险投资。
其次,资金支持。我国应充分考虑国情,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循序渐进地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对中小企业的政府资金支持系统的建设。第一,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第二,给予中小企业特定事项的资金扶持。政府应针对某些特定事项,给予中小企业必要的资金扶持。第三,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从源头上制止乱收费现象,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
最后,政策性扶持。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扶持主要包括贷款、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培训及信息交流等形式。我国自2008年8月起,一系列旨在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财税、金融等利好政策已相继由强烈诉求变成了现实,各种力量迅速集结到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的思考与行动中。如央行通过窗口指导,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并要求这部分额度必须用于中小企业、农业或地震灾区;随后又出台政策放宽了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对个人小额担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2万元提高到5万元;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
(2)从融资环境的角度考察。首先,法律环境。我国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信用管理法》,以法律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还应尽快普及和全面推行《中小企业促进法》。继续废止和清除不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真正使中小企业发展走上法制化轨道。
其次,服务环境。银监会应该同人民银行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完善民营银行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为市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搞好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此外还必须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中介体系。
【参考文献】
[1] Thorsten Beck.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11).
[2] 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2002―2003)[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 咚光濡: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4] 李扬、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1.
篇6
关键词:R&D融资担保,R&D融资担保体制,R&D融资担保体系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经在世界排列第三位。2004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了660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5%,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85%。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走在全国前列,2004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1935.14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4.15%,占全省GDP的12.06%。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产品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也成为阻碍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2003 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 R&D 强度(R&D 经费与工业增加值的比值)为4.4%,但与OECD 成员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R&D 强度超过 20 %相比相差甚远。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R&D 强度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R&D 强度为7.9%,但近年来有所下滑,2003年R&D 强度为5.6%。企业R&D投入不足,与企业融资难有很大关系,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制约了R&D投入。
一、融资难是制约企业R&D投入的主要因素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功能性缺陷,导致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面窄、融资困难。民营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市场导向的,技术领先是其竞争优势所在,对于一些技术和市场逐渐成熟、具备一定开发能力,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需要资本市场的有效支持,但由于没有有效的资金供给渠道,影响了企业持续进行科技投入,束缚了企业发展后劲。根据国际成功经验,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来自于风险投资基金、“二板市场”和银行信贷支持,风险投资基金和“二板市场”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银行信贷是融资的主要渠道。在我国,传统的银行信贷融资需要企业提供担保,此外,银行的贷款审查主要注重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的考察分析,对企业的资信评级也普遍存在关注企业资产规模的倾向。处于发展和创业时期的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没有不动产等传统抵押资产提供担保,资产规模较小,也不具备良好的历史经营业绩记录,在资信评级中一般不能够获得较高的资信等级,所以这类企业往往被银行拒之门外。据我们对一些处于珠江三角洲的高新技术企业调查,它们在向银行贷款中普遍存在着困难,贷不到款,资金借贷往往是通过民间资金,资金利息很高。贷到了款,资金也往往用于补充企业的流动资金,很难投入R&D,融资难制约了这些企业的R&D投入和科技创新。
二、发展信用担保是解决民营高科技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措施
信用担保制度主要指企业在向银行融通资金过程中,根据合同约定,由依法设立的担保机构以保证的方式为债务人提供担保,在债务人不能依约履行债务时,由担保机构承担合同约定的偿还责任,从而保障银行债权实现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信用担保机构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贷款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信用增级。中小企业贷款难集中表现为担保难,据我们的调查,珠江三角洲大部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些企业绝大部分认为贷款难的原因是担保难,为R&D提供贷款担保更是不可能。信用担保制度能为中小企业融资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方面解决中小企业在贷款融资中存在的信用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担保机构作为专业化的中介机构,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市场化的运作和稳健的经营有效地控制风险,取得收益。发展信用担保是帮助民营高科技企业融资的重要一环。
三、广东省担保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⒈ 担保机构少,担保资金缺乏,与担保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2年,国内有担保机构848家;两年后的2004年,变成了3000多家,平均每年翻一番。但其中很多担保机构是在2003年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出台以后成立的,目的在于房地产银根收紧以后,绕道获得银行贷款。真正从事对制造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很少。具体到广东省,2004年底全省共有专业担保机构352家,但能够正常开展业务的只有101家,数量少,对企业的支持度不够。根据广州市信用担保企业协会调查,目前广州所有的信用担保企业能提供的担保额度仅有100亿元,而目前的担保资金需求达1000亿元,担保资金缺口很大 [3]。
⒉ 担保机构自身也存在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在进行担保时信用缺乏与信用过度并存。
担保的核心作用在于信用增级,增加贷款方和银行交易的机会,担保公司凭借自己的信用,为缺乏信用能力的企业融得银行贷款。我省多数担保公司自身信用能力不足,执行担保时往往以自己的资产全额质押于银行,提供担保能力有限,对于这类担保公司,银行在贷款时常提出极为苛刻的要求,甚至让担保机构在银行存入1∶1的保证金,直至客户归还贷款。担保公司之所以叫信用担保,核心就在于其自身有专业能力控制风险,有放大功能。如果是按照1∶1甚至折价来融资,和质押、典当没什么区别,信用担保的作用没有实现。另一方面,有的担保公司走向另一极端,担保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放大倍数很高(多是有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有的达到30倍,而根据国际惯例,担保公司正常的担保额为自有资金的5~12,担保倍数高加剧了担保机构和银行的风险。以上说明,我省担保业面临信用缺乏与信用过度并存的情况,这与缺乏规范是分不开的。
⒊ 担保品种单一,担保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我省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期限往往很短,大多数在3个月到半年,最长不超过1年,并且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设备、技术改造的长期贷款担保很少。企业R&D周期长,没有相应的中长期贷款担保。与之相比,国际上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期限较长,一般在2年以上,美国达到17年,担保品种也十分丰富,包括创业贷款、R&D贷款、设备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等。与此同时,我国担保业专业人才缺乏,在近几年担保机构大幅度扩张的情形下,使得这一矛盾更为突出,人才缺乏也是担保机构不能经营多种担保品种的原因之一。
⒋ 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不分,缺乏对担保业的监管。
1990年代初,由于国家行政机构不能再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担保,相继成立了一批专业担保机构,诞生了一个新行业。政府出资成立的担保机构到底是贯彻政策、还是盈利?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界限不明,因此这类担保公司都在不自觉地执行政策意图,关键时刻却去追逐商业利益。地方成立的小型担保机构,由于是依靠政策产生,从人员素质、管理能力到专业水平都有缺陷,很难按照正常的市场主体方式来生存。政府让给谁担保就给谁担保,让担保多少就担保多少,没有分散风险的意识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出了问题、贷款无法归还时,也是政府让还就还,不让还就算了。哪里有什么信用可言?国内的担保业监管机构最早归中国人民银行管理,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该职能从人行分离,1999年明确由财政部金融司监管,有关部门配合。后来因为涉及住房置业和中小企业贷款,建设部、原经贸委也通过一系列政策条文的,推动了地方担保机构的成立。这在事实上形成了担保业多头监管的局面,多头监管最后是谁都没有明确责任,各自为政,没有人对担保业的整体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全行业缺乏明确的准则和规范,管理松散。
四、发展担保业,促进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的政策建议
担保与贴息、免税、拨款、投资等其它政策性资金支持方式相比,担保具有“放大”和“杠杆”功能,因而能以较少的投入满足更多的需求,大力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支持的担保机构,对促进广东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增加R&D投入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⒈ 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商业、互助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为补充的高新技术R&D贷款担保体系。
我省高新技术企业R&D融资担保要求与目前我省担保机构所能提供的担保服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在担保机构少,能提供的担保资金少的情况下,为高新技术企业R&D提供融资担保更加困难。我国从事担保业务的主要有商业担保机构、政策担保机构、互助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企业间的互助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不是因为逐利性不愿为R&D提供贷款担保,就是因为尚未发展起来难以提供这样类似的信用担保,政策担保机构的资金来自政府财政资金,不以盈利为目的,应成为对高新技术企业R&D融资担保的主力。我省深圳市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深圳市政府出资成立的深圳市高新技术投资担保公司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为目的,以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技术先进型企业;列入国家、省、市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推广计划项目;重点科技开发项目和技改项目;其它符合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投资、开发和生产项目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包括融资担保等一系列的专业化服务。截止2003年底,共为全市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150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提供了贷款担保服务,累计提供贷款担保资金56.8亿元人民币。扶持了华为公司、中兴通讯、金蝶软件、科兴生物、比亚迪电池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壮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连通科技与资本的“金桥”。我省应成立类似于深圳“高新投”这样的全省性的担保机构,总部设在广州,在全省各地主要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支持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D项目,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成立类似的政策性担保机构,走出一条政府资金支持,以扶持有前途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科学管理,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的道路。这对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应积极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为R&D提供贷款担保支持,鼓励企业间的互助担保机构的发展。多种资金介入有助于解决目前担保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应出台适当的政策,如对R&D担保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免税或税收优惠、再担保等,鼓励这些担保机构提供R&D贷款担保。同时建立行业协会,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减少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寻租”行为,降低高科技中小企业R&D贷款的融资成本。
⒉ 制定政策鼓励担保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担保业的监管。
广州市正在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担保业作为金融的重要一环,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其存在的重要性,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外资进入,鼓励担保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担保属于高风险的金融行业,尤其在我国资本市场功能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强对担保业引导和监管。政府在向谁提供担保等方面不应介入,应走市场化的道路,但应通过税收政策等经济和法律手段引导担保业的发展,特别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既保护担保行业发展的合法空间,又监管担保行业的自律行为。同时,应解决对担保行业的多头监管问题,严格区分政策性担保和商业担保,加强监管防止隐含的金融风险。
⒊ 提高我省担保业的执业素质。
如前所述,目前我省担保业存在着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担保机构提供的担保品种单一,从业人员缺乏,尤其是专业人才缺乏,这与我国担保业发展刚起步有关。担保机构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引进人才,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拓宽担保品种。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担保机构都应把风险控制落到实处,担保机构风险控制水平提高了,担保的品种也会丰富,越来越多的担保资金会介入到R&D资金提供担保上来。政府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方面应做一些工作,广东省政府应注意到担保业的人才需求,要求省内高校培养急需的人才。
⒋ 应建立统一、科学、严格的企业评级体系。
由于高科技中小企业中确实存在着鱼目混珠的问题,一些企业存在信用危机,为了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减少担保机构或担保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省政府应着手组织企业的资信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科学、严格的企业评级体系,区分信用等级不同的各类企业,银行、税务、会计等产生的企业资信信息全社会共享。这样,业绩优异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容易识别,成为银行和担保机构的优质客户。对业绩优异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信任机制,解决R&D投资中的资金不足,后续无力等现状。企业评级体系应包括:信用评级;业绩评级;财务报告制度等。让那些质量差、信誉低下、甚至打着高科技幌子、专门进行骗贷的企业在这套制度下无处藏身。
参考文献:
1、 方晓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缺陷与发展对策[J].当代财经,2004,(9):73-76
篇7
调研组工作汇报
根据行署中小企业局《机关干部下基层抓落实促发展工作方案》安排,促进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地区“两会”和全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3月6日至11日历时6天时间,我局抓落实促发展第一调研组在局长带领下,深入漠河县、塔河县、图强林业局、阿木尔林业局、古莲河煤矿等五个县级单位和12个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研活动。我们这次调研活动按照《工作方案》的基本原则和工作任务,采取了“五个结合”的工作方法,即:检查落实会议精神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听取汇报与深入实际相结合;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与征求意见相结合;深入企业调查与行政执法检查相结合;索要各类调查资料与检查内业建设相结合。现将调研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落实促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通过对漠河县等5个单位及12个非公有制企业的调研活动,感到各县(局)对落实地区“两会”和全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议的气氛浓厚,广大群众干事创业谋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主要呈现以下6个特点:
(一)迅速传达贯彻落实全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议精神,抓落实促发展的态势强劲。
1、认真传达贯彻、结合实际抓会议落实。各县(局)均采取召开会议等形式认真贯彻落实全区发展非公有制会议精神,阿木尔林业局分别于2月14日和2月18日相继召开了局长办公会议和局党委(扩大)会议暨全局经济工作会议、八届五次职代会传达全区发展非公有制工作会议精神。漠河县在“两会”上,专门召开了非公经济会议,主要领导亲自在会上安排部署非公经济工作。图强林业局继地区“两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立即召开了有15家骨干企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重点学习了地委、行署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和新出台的政策,增强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塔河、图强林业局决定在召开本县局“两会”期间套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
2、认真落实政策,结合实际抓政策创新。塔河县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塔河县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意见》即8款30条,图强林业局还制定了《图强林业局2006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方案》,同时塔河县、漠河县还将地区新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制成单行本向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免费发放,加大了政策的宣传力度。
3、认真分解目标,结合实际抓指标落实。漠河县不失时机地到各单位调查摸底,对今年非公有制经济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并在县局召开的“两会”上签定了责任状,还对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指标完成好的单位兑现了奖励。塔河县针对税收指标过高的情况与税务部门及时沟通采取积极措施确保税收任务完成。
(二)积极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
漠河县中小企业局积极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如:积极参与卡森集团选址和规划等项工作,对引进园区的项目,中小企业局全体人员为其提供“一条龙”式全程服务,卡森集团落户到漠河工业园区后,已到位资金400万美元。塔河县已引进外来和本地的6户非公有制企业进驻园区,如:河北承德造纸厂在塔河生产纸浆,计划投资1亿元,年生产纸浆10吨,可上缴税金2200万元,每吨还交林业局200元;河北涿达集团利用野生浆果为原料,开发功能饮料,同时开发北药、木耳等系列产品,计划投资5000万元;哈尔滨广石制药厂,投资5000万元,利用北药资源开发兴安北药,已有4个药号,可实现产值1.5亿元,上缴税金600万元;超越野生浆果加工有限公司计划投入500万元,生产野生浆果饮料。今年也进入园区,永和木业公司新开发山野菜、卜留克咸菜等项目也入驻了园区,绿野木耳公司在园区内搞木耳粉和木耳挂面等加工。
(三)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规模企业迅速崛起。
阿木尔林业局与卡森集团、哈尔滨正阳河木材加工厂共同签署了年生产能力3万立方米的刨花板厂,10月末开始生产,建成后可增加产值3500万元,间接增加就业岗位1000多个,拉动全局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阿木尔林业局从威海引进资金组建了鸿泰山产品开发公司,投资2460万元,主要开发野生浆果饮料、果酒、果干、果酱和野生浆果罐头,目前厂房已建成,预计6月份开始投产。年创产值2000万元,税金超100万元。塔河县通过招商引资渠道引进河北承德造纸厂等3户企业,投入资金就高达2亿元;塔河县还从伊春引进加工木制工艺品的艺达公司,以其品种全、质量上乘,在全区夺魁。兴安矿业集团在取得国家和省煤炭开采权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古莲河煤矿开发项目,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兴安集团公司总裁岳国庆表示如取得政府的支持年可上缴税金2000万元。图强林业局引进的金达皮毛加工企业,今年有望成为该局的利税大户,新制成皮毛产品款式新颖、品种齐全。
(四)积极开发国际市场,努力创办出口创汇型企业。图强林业局育英木业有限公司与瑞典宜佳木业合作联合开发400余种简易家具等小木产品,年可增加出口创汇100万美元以上。图强诚誉木业有限公司今年重点加大出口创汇力度,计划在今年出口创汇25万元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漠河县芳杰雪糕棒厂今年将在大连创办出口窗口,直接办理对外出口,年可实现出口创汇超百万元。阿木尔鸿泰山产品公司生产的野生浆果产品将直接销往国外,企业尚未开工就办理好了自主进出口权。
(五)全民创业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一个干事创业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在组织企业家代表座谈会的过程中,感到一个领导抓招商全民谋发展、人人想创业的浓厚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1、各县(区)局的主要领导对招商引资上大项目、抓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已与地委、行署总体思路形成了共识,因此调动了全民创业的积极性。
2、现有的企业不甘落后,想方设法把企业做强做大。漠河县北极木业还要扩建建筑模板生产规模,拟在其他林业局再建分厂,力争2—3年内由目前年产量1.5万立方米、突破10万立方米,税收力争突破1000万元。
3、通过执法检查感到各有关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在执法检查中了解到,对企业吃拿卡要、勒索企业的行为明显减少,使企业经营者明显感到了发展环境的好转和政策环境的宽松。
尽管在调研中感到今年以来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态势很好,但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融资难严重地困绕了企业的发展,我们在调研中企业普遍提出的问题是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导致企业不能达产增效。
二是有些部门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不好,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对靠收费开支的部门反映较强烈。
三是木材加工企业原材料严重不足,尤其是依赖桦木资源的加工企业,买桦木难,有些林业局在同等价格下宁愿卖给外来客户也不愿卖给加工企业。
四是企业代表一致反映地委、行署的政策很好,迫切希望能够尽快落实,尤其是扶持资金问题要尽快见成效。
五是铁路运力紧张问题,仍严重地制约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由于产品大量积压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周转和企业的效益。
六是兴安集团虽然国家正式批准了煤炭资源开发许可,但在矿井开发中,需要地区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批准。目前是煤炭生产的黄金季节,急需核准批复,以便产生更大的效益。
七是个别单位抓落实促发展劲头还不足,对非公经济的抓法仍然停留在常规抓法上,体现不出超常规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作风。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扎实有效地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
(一)要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建立起银企对接或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诚实守信、企业经营好的企业,通过联保抵押等形式获得银行贷款。
2、积极争取省、地贷款担保公司的支持,通过担保公司获得银行贷款,最近我局将同地区兴财担保公司共同形成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实施贷款担保的措施和办法,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
3、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参加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争取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获得高级别信用等级企业。
(二)适时召开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会议。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制定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端正政风、行风,促其增强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态度,解决好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问题,尤其是建议有关领导通过有效途径解决靠收费开支增加非公制企业负担的问题。
(三)千方百计解决好规模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原材料不足问题。严格控制桦木资源原木出区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制定紧俏木材不出区的保护办法,在同等价格下,保证本地加工企业用材。
(四)针对企业担心的政策好用不管用的问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配套措施。首先要与财政、财务部门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办法;其次是建立起填补国内、省内空白科技产品以及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国家著名品牌和省名牌产品以奖呈报程序;三是制定培训资金使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五)积极协调经委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铁路运输紧俏的突出矛盾。尤其是要与省有关部门联系解决治本措施,确保企业不再积压。
篇8
1 突出专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精技强能
根据近年来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调查。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前5个指标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知识与技术”。同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技艺不精,能力不强,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以及对就业岗位要求缺乏足够的了解。由此可见,突出专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精技强能,对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十分重要。尤其对高等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因此,高等师范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平台,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了解本专业对口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其他各方面的素质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对高等师范学院的非师范专业学生来说,应特别注重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聘请对口企业专家参与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小组,指导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校企共同研究开发特色教材;二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注重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现有教师要采取措施、提供条件,让他们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熟悉情况、学习锻炼,尽快达到“双师型素质”的要求;三是聘请一定比例的行业专家和技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四是要大力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这是促使学生精技强能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五是要精心设计、精心指导,切实抓好学生的顶岗实习。抓好顶岗实习。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2 深化实践教育活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的竞争,也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据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前5个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而在大学生最为欠缺的指标排序中,敬业精神排第一位,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排第二位,此外还有沟通协调能力。由此可见,要想切实提高大学生特别是高等师范学院非师范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想办法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关键所在。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努力采取各种措施,特别是要深化各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努力增强三种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大力提高三种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最为重要。
(1)要有计划的把社会上反映突出的、学生中最为欠缺的能力素质培养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及每一个教学环节,学校各部门要通力合作、紧密配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如邀请先进人物、劳动模范等举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受到先进思想和优秀品质的教育;开展专业技能比赛,以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兴趣;开展征文比赛,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展演讲比赛,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义务劳动和勤工俭学,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组织学生与兄弟院校、实习单位开展联谊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际锻炼。如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工厂、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然后写出调查报告;组织学生到所学专业相关公司、企业,以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工作作风和纪律的要求等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增加对社会的了解,还可以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力促转变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就业技巧等,都是直接影响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而这些方面是非常需要正确引导和精心指导的。特别是就业观念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尤为重要。因此,必须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力促转变就业观念,做好学生就业方面的服务。转贴于
(1)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训练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大学阶段就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是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好准备。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这项工作,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做起,重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明确自己为今后求职就业甚至未来的职业生涯所需要进行的学习和必须做的准备。
(2)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强化就业心理疏导根据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业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就业心理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一是要指导学生主动出击,积极寻求就业机会,不能被动的“等、靠、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克服这些消极被动的想法,一定要积极主动,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外联系、拓展就业途径,寻找就业机会。二是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要教育学生理性的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鼓励他们到西部、到小城镇、到中小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三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避免盲目追求。
篇9
家族企业内涵的边界是逻辑分析的起点和基础,只有明确对象的内涵才可以避免分析的模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族企业、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混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家族企业?
国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的界定有三种典型的阐述。一是由Gerisuck(1997)在《家族企业的繁衍》一书中所提到的三环模型,三环模型把企业、所有权和家庭置于一个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的家族企业系统,描述了家族企业股东、家族成员和雇员间复杂的相互关系,解释了家族企业冲突、矛盾和权力界限产生的原因,为我们理解家族企业的内涵及研究家族企业复杂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工具;Gerisuck还认为,不论企业是以家庭命名还是有家族成员在企业的高层机构里,都不能由此确定某一企业是家族企业。能确定家族企业的,是家族拥有企业所有权,即所有权是否被创办企业的家族掌握,是划分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标准。二是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1987)在《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中对家族企业的定义:“家族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层人员的选拔方面。”就是说,只要家族掌握大部分股权及掌握企业的财务政策、资源分配与经理选拔权等最高决策权,与经理人员保持亲密的私人关系,就是家族企业。三是由Astachan和Shanker(2003)利用“牛眼模型”对家族企业所提出的三层定义,内层定义为家族企业指家族数代人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多代继承家族中超过一人负责企业管理;中间层定义为家族企业指企业的创业者倾向于将企业传继给后代,创业者和继承者经营公司,而其他只拥有公司股份或仅在董事会工作而不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外层定义为家族参与企业管理但仅限于控制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综合起来,就是说家族拥有企业股份、参与经营管理并控制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企业就是家族企业。另外,Astrachan,1WachoviaChairofFamilyBusinessatKennesawStateUniversity.Klein2LectureratTrierUniversity,ProMit,DepartmentMittelstand?konomie.和Smyrnios(2002)提出了一个“FPEC”模型,从权力(Power)、经历(Experience)和文化(Celture)来量度家族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认为不应该对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进行严格的区分。
我国学者从所有权和控制权角度对家族企业界定的阐述。我国台湾学者叶银华的观点是具备三个条件的企业就可认定为家族企业。一是家族的持股比率大于临界持股比率;二是家族成员或具二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三是公司家族成员或具三等亲以内的亲属担任公司董事席位超过公司全部董事席位的一半以上。曹德骏(2002)认为家族企业是企业的所有权或所有权的控制权归属一个或数个家庭或家族所有,而且具有能将所有权或所有权的控制权合法传于后代的企业组织。(2003)在文章中写到,所谓家族企业,指企业资产和股份(50%以上决策权)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之中,领导层的核心位置由同一家族成员出任,企业内部管理带有浓厚的家庭色彩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储小平、李怀祖(2003)在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家族企业是家族资产占主导、家族规则与企业规则的结合体。它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表现为一种连续的状况,包括从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可分离的紧密持有形式到企业上市后家庭成员对企业资产和经营管理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其规模可小至家庭式作坊,也可大到成为一个“企业帝国”,其形态大致有单一业主制、家(庭)族成员共有的纯家族制、家(庭)族成员吸纳泛家族成员及其资本的泛家族制、家(庭)族成员保持控制权的股份制企业,乃至家族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上市公司等几种形态。于立等人对家族企业的概念是,家族企业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经济组织,企业的资本来源和积累或企业的经营建立在家族的背景之上。可以把家族企业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家族所有型(家族是企业所有者,但不参与企业经营)、家族经营型(家族不是企业所有者,只负责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混合型(家族成员既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又完全或部分控制经营权)。
笔者认为,对家族企业的定义应从逻辑的分析寻找决定家族企业之所以成为家族企业并区别于其他组织的属性,首先要找出“家族企业”邻近的属———“企业”,确定家族企业是企业的一种,把家族企业放在企业这个更广泛的概念之中;其次要明确企业的本质,即企业的本质属性;再次,将家族企业与其他各种企业进行比较,找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别,就是家族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种差。这样,我们就可以用逻辑的方法将企业的本质与家族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种差结合给家族企业一个定义。那么,企业的特征和本质是什么?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是一个交易契约的扭结,一个依靠行政命令协调配置资源的契约组织。不同的交易属性与不同的治理结构相匹配,因而有不同的企业种差的存在,治理结构的显著特征是围绕所有权、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而形成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来分析什么是家族的特征,笔者认为,家族有以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狭义理解,也有包含了血统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和伦理关系为基础的准家族的广义理解。现实中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容易让人们选择后一种理解。因此,本文的定义是:家族企业是以血统关系和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企业组织形式,是以所有权或控制权为手段、以家族控制剩余索取权为最终目标的一系列契约关系的集合。从定义看,家族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种差有两点,一是以血统关系和伦理关系为基础,二是家族控制剩余索取权为最终目标。这样的定义更贴合我国家族企业的实际。
2、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及其路径演进的研究
(一)关于治理结构的研究
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是从对家族企业的优劣分析开始的。本文所谈及的治理结构是关于企业所有参与人及利益相关者之间所有权、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制衡和配置的一组制度安排。
我们可以从对家族企业与现代企业的优劣对比中,看到二者治理结构的主要的不同,这些不同也是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一是所有权结构。在大多数家族企业中的股权或产权集中与家族,而且对外界定明晰,企业的所有者就是决策者,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担任,很少设置监事会,监督权也为家族所掌控,企业资产与家族的财产没有严格的界限。很多学者认为这种所有权结构迫使决策者采取慎重的行为而不是偷懒的行为,避免或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规范、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而造成的不利影响,与所有权、控制权和监督权分离于股东、经理人和监督者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相比,有效地降低了委托-成本、监督成本和决策成本。二是由于家族企业是以血统关系和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企业组织形式,因而与现代企业数量众多的股东、高层管理人员和雇员的信任结构和基础不同,家族企业的信任结构更容易造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精神和降低协调目标的难度;另外,家族成员的利他主义倾向使家族成员基于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信念而从事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活动,即使聘请职业经理,也能有效地防止职业经理违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动。由于利他主义的存在,使得家族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双重化,一方面是企业的正式制度,另一方面利他主义增进了沟通和合作,减少了家族人的信息不对称,使家族企业较之依靠正式契约和法律约束基础上的现代企业,更能节约交易费用和合作博弈的利益,这在家族企业的创始阶段尤其如此。三是家族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差序格局”的集权形式,企业主是家族企业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的是具有血统关系和伦理关系的管理层,则是基层管理人员和普通雇员。与现代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监督层相互制衡的分权组织结构不同,家族企业不仅可以满足管理决策的统一性和行为的一致性,更可以享受到快速决策而抵御频繁的、不确定风险的好处。在家族企业创建的初期,家族制度的选择是唯一可能的制度选择,而非是比较不同制度安排绩效的差异的结果。由于投资的本质是物资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要素使用权交易的活动,但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对称,在交易时不可能预见到未来的各种或然状况,为避免由于机会主义而造成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为节约由于缔约造成的高昂的交易费用,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就可能出现拒绝合作。同时,由于社会信任结构和家族理想的因素,选择家族企本所有者认为的最大限度节约交易费用、降低机会主义的危害和实现家族理想的最佳制度安排。
但是,家族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单一和封闭,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难以融合社会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二是家族企业产权对外界是明晰的,但在家族成员之间产权有变得逐渐模糊的可能,为规模的扩大及多元化产权的实现,甚至对企业寿命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家族企业两权合一,也造成了企业家能力与企业规模的矛盾,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增大;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族企业信任结构造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精神和利他主义增进的沟通、合作的好处,会被排斥社会人力资本的融合并增强与家族企业的对立所带来的坏处所抵消。
针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吕政,郭朝先(2001)在研究谈到,家族企业要走出封闭式的家族管理,实现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即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引进社会物资资本;实现两权分离,引进专业的经理人员管理企业;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充分发挥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的作用。这是一种典型的观点。Gerisuck(1997)所提到的三环模型把企业、所有权和家族置于一个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的家族企业系统,为我们理解家族企业的内涵及研究家族企业复杂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工具,同时笔者认为,三环模型也暗示了一个观点,即基于企业的利益,所有权可以多元化,所有权和控制权可以分离,但维持家族的凝聚力以获得家族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共赢的治理结构是最佳的制度安排,国外家族企业的家族委员会这样的治理结构即是为此目的。本文认为,三环模型所暗示的,是一条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可行、现实而共赢的道路,是第二种道路。
(二)关于路径演进的研究
对于家族企业的演进,国外学者主要从企业的发展历史、法制环境与组织演进的关系、资本市场与组织演进的关系、国家经济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革及社会资本观的角度研究家族企业的演进和制度变迁。我国很多学者主要从文化背景、社会资本及在给定现代企业制度是最佳制度安排前提下,改造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预测我国家族企业的路径演进和制度变迁。
钱德勒(1987)在《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了美国企业成长的历史,论证了古典式企业(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组织演变的过程。国外学者关于法制环境和资本市场与家族企业组织演进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与家族企业成长阶段、在资本市场上公开上市行为的分析;二是资本市场与私人控制权收益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三是法制环境与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安排的关系的讨论;四是资本市场定价机制和借贷利率差异的角度分析家族企业的演进。得出的结论是,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达和完善,两权合一的古典式企业将向两权分离的现代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演进。关于社会资本观的角度,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性精神和社会信任资源对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演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方面的研究。最近的研究表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演进所获得的好处和坏处是并存的。Berghoff,和Hartmut(2006)在发表的文章“TheEndofFamilyBusiness?TheMittelstandandGermanCapitalisminTransition,1949-2000”指出,德国经济中的中小企业,主要由中小型家族企业构成,德国这种典型的中小企业经营模式从1970左右便主导着德国的经济,具有以下的特征:明晰的所有权和管理权,雇主和员工之间的情感投资,对于连续性,父权制,独立性的强调。这种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中小企业模式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基本改变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相应地失去了许多传统的特征。现在仍在经营的中小企业所采用的现代经营模式使他们更少的依赖家族,拥有更多获得外部资金的渠道,更好地展现其开放性和国际化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无法保证像过去那样长期稳定的经营前景。
我国学者对家族企业的路径演进或制度变迁并没有一致的意见,一种是我国的家族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吕政,郭朝先(2001)认为,公司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在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家族制企业向现代公司制度转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家族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演变的观点也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
潘必胜(1998)在研究荣家企业组织时谈到,家族企业是依照家庭式企业、企业家族化到家族企业化的路径演进。企业家族化是企业服从和服务于家族的利益和运行规则,家族企业化是家族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利益和运行规则,前者是初级阶段的情形,后者是高级阶段的情形。我国学者(2003)认为,钱德勒提出了第二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应该是家族企业变革的参照,企业的发展可以有多种选择。所谓第二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家族仍然相对或绝对的控股,家族成员仍然参与企业的高层管理,在相当程度上,家族仍然掌握了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但是,企业中有一大部分高层管理人员甚至总经理是非家族成员,基本实现了社会化,企业成为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共同管理的现代企业。储小平,李怀祖(2003)认为,家族企业成长的核心是如何与社会资本的融合,企业成长的实质就是有效融合社会资本的过程,企业成长的障碍就是不能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企业的衰落是融合社会资本的中断。社会资本由有着相互内在联系的四个层面构成:社会金融资本、社会人力资本、社会网络资本、社会文化资本。并不是所有的家族企业成长都是遵循一种发展路径,有的保存家族企业的基本形态,但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结成网络联盟;有的家族企业的成长可能停留在某一阶段,甚至一直保持纯家族形态;有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可能越过一些阶段,有的可能在成长中越不过某一结点而被淘汰;有的可能在不同路径之间跳跃发展。彭晓辉(2006)从现代契约理论出发,认为,我国家族企业要从要素构成泛家族化、产权状态方面的家族核心资本网络化、治理机制方面的家族行为企业化三方面的路径进行制度的变迁。
综合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及其路径演进的研究,笔者认为,市场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企业也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市场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机制,企业也是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企业制度是若干经济主体间博弈的交易而产生的一组契约的扭结。家族企业这种制度安排也是若干经济主体间博弈交易的结果,其存在是有合理性的。制度的安排对组织的目标和效率有致关重要的作用,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的效率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基础,或者说治理是成长的基础。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安排与外部的社会制度环境有关。制度的效率存在递减的现象,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效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治理结构的变迁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就象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环境与我国的社会制度环境存在差异一样,我国家族企业的路径演进与西方发达国家家族企业也会不同;就象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家族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与并存一样,我国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路径演进没有必然性;同样,就象引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有一个本土化创新的过程一样,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的优化和路径演进也是一个结合社会制度环境更好发挥其替代市场作用而节约交易费用的创新过程。未来的现代企业制度可能还包含更多的内容。
3、家族企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PeterF.Drucker在《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一书中指出,美国和所有其他发达国家大部分企业是由家族控制和管理的,但有关管理的书籍却几乎完全是针对公共的和专业管理的企业,而难得提到家族经营的企业。我国学者储小平教授在2000年发表的文章中谈到,长期忽视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是我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界的一大缺陷,人们对家族企业的歧见,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这种企业组织的合理性及其管理效率有不同的看法,对我国而言,研究家族企业有着特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见,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得到重视的,但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国家族企业研究中也存在着问题或缺陷。对此,苏启林、钟乃雄(2006)给予了一个客观的概括:“两个轻视、两个缺乏、一个悖论”,笔者认为还有“一个模糊”。即:轻视华人家族企业的研究、轻视转轨经济背景;缺乏系统化明确化的研究目标、缺乏规范经济学方法的运用;华人家族企业信任研究悖论;家族企业定义的模糊。笔者认为,对家族企业在三个方面的研究是有作为的:帕累托效率和卡尔多效率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安排和制度变迁;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效率和选择;从转轨经济维度、制度环境维度、企业维度、家族维度、所有权维度、控制权维度的综合研究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梁小民.经济学发展的轨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述要[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2]PeterF.Drucker.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9.
[3]杨瑞龙,杨其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1).
[4]苏启林,欧晓明.家族性企业集团治理:以韩国大型财团为例[A].李维安等.公司治理理论精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96—206.
[5]于立,马丽波,孙亚锋.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三环模式[A].李维安等.公司治理理论精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83—195.
[6]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N].中华工商时报,2003-2-26、27.
[7]白石.家族企业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7).[8]钟乃雄.权利、制度与柔性管理———民营企业内控的一个分析框架[J].改革,2005,(2).
[9]储小平,李怀祖.家族企业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6).
摘要:随着家族企业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日益增强,这种制度形式或治理结构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是对家族企业的研究目标和重点尚不明确,对家族企业的定义还有模糊的认识,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安排和制度变迁或演进的研究还需要一个坚实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就家族企业研究的这些基本问题进行评述,以期对后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篇10
关键词:家族企业;定义;治理结构;路径演进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变迁。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也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家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历史的根源,也遵循逻辑的演进,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随着家族企业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日益增强,这种制度形式或治理结构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资料显示,家族企业在各国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CraigE.Aronoff和JohnL.Ward的研究,在美国,家族企业创造了60%以上的GDP和就业,创造了近90%的企业税收;欧洲的德国经济中的中小企业,主要由中小型家族企业构成,德国这种典型的中小企业经营模式从1970左右便主导着德国的经济;在韩国这样一个财团主导型经济形态中大型财团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而大型财团大多被创始人和家族成员所控制,比如三星、现代、大宇等年收入在350亿美元的大型财团;在我国,家族企业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以前,国有经济的工业总产值几乎是外资和民营经济工业总产值的总和,2000年之后,国有经济与外资和民营经济工业总产值之比迅速缩小,基本形成国有经济、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三分天下的格局,而且,从增量上看,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国有经济。2001年底我国私营企业户数已经突破200万户,从业人员2714万人,私营企业纳税额年增24.65%,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最具成长性的经济力量,私营经济不仅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规模不断扩大,存活期延长。
与此同时,人们对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治理结构及其路径的演进提出了质疑、批评和预测。苏启林等通过对韩国家族式企业集团的研究指出,韩国治理家族性财团的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无疑对在“国退民进”、大量家族企业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下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即决不能低估家族式管理的危害;学者们认为,家族企业股权结构的一元化和封闭化、所有权和经营权严重的重叠、低层次的人才结构、软约束的传统家族伦理组织原则使得家族企业难以取得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成为企业发展扩张的制约因素,企业边界具有有限性;“富不过三代”、“三代消亡律”更多地被视为家族企业演进的规律,家族企业在“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消亡”的怪圈中苦苦挣扎,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中苦苦挣扎。①因此似乎家族企业是终究被现代企业制度所取代的初级的、原始的、没有效率的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或治理结构(大多数文献所描述的隐含的结论是如此)。CraigE.Aronoff,和JohnL.Ward(1995)的文章“Family-ownedbusinesses:Athingofthepastorthemodelforthefuture”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家族企业是落后、封闭、低效或过时的代名词还是未来的模式?既然是过时的模式,那么为什么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别是在我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家族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模式有向其他领域渗透和扩展的趋势?如果是未来的模式,为什么存在规模和寿命的瓶颈?如果是未来的模式,家族企业的效率如何?家族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异质特征是什么并怎样影响着它的演进?“三代消亡律”是规律还是神话?用什么样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家族企业?企业理论的最新进展是否顾及和适应家族企业的研究?等等。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的问题。
由于西方国家与我国的社会制度环境、文化背景和经济背景的不同,对家族企业研究的视角也有所不同。总的看,文献对家族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族企业的界定、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家族企业问题和治理结构,家族企业的代际继承、家族企业的成长与路径演进、外部社会制度环境(信任框架、资本市场、文化渊源、转型经济背景、经理人市场、产权的法律框架)对家族企业治理和成长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家族企业的定义、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家族企业的路径演进等方面进行评述。
二、家族企业定义的研究
家族企业内涵的边界是逻辑分析的起点和基础,只有明确对象的内涵才可以避免分析的模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族企业、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混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家族企业?
国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的界定有三种典型的阐述。一是由Gerisuck(1997)在《家族企业的繁衍》一书中所提到的三环模型,三环模型把企业、所有权和家庭置于一个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的家族企业系统,描述了家族企业股东、家族成员和雇员间复杂的相互关系,解释了家族企业冲突、矛盾和权力界限产生的原因,为我们理解家族企业的内涵及研究家族企业复杂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工具;Gerisuck还认为,不论企业是以家庭命名还是有家族成员在企业的高层机构里,都不能由此确定某一企业是家族企业。能确定家族企业的,是家族拥有企业所有权,即所有权是否被创办企业的家族掌握,是划分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标准。二是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1987)在《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中对家族企业的定义:“家族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层人员的选拔方面。”就是说,只要家族掌握大部分股权及掌握企业的财务政策、资源分配与经理选拔权等最高决策权,与经理人员保持亲密的私人关系,就是家族企业。三是由Astachan和Shanker(2003)利用“牛眼模型”对家族企业所提出的三层定义,内层定义为家族企业指家族数代人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多代继承家族中超过一人负责企业管理;中间层定义为家族企业指企业的创业者倾向于将企业传继给后代,创业者和继承者经营公司,而其他只拥有公司股份或仅在董事会工作而不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外层定义为家族参与企业管理但仅限于控制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综合起来,就是说家族拥有企业股份、参与经营管理并控制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企业就是家族企业。另外,Astrachan,1WachoviaChairofFamilyBusinessatKennesawStateUniversity.Klein2LectureratTrierUniversity,ProMit,DepartmentMittelstand?konomie.和Smyrnios(2002)提出了一个“FPEC”模型,从权力(Power)、经历(Experience)和文化(Celture)来量度家族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认为不应该对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进行严格的区分。
我国学者从所有权和控制权角度对家族企业界定的阐述。我国台湾学者叶银华的观点是具备三个条件的企业就可认定为家族企业。一是家族的持股比率大于临界持股比率;二是家族成员或具二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三是公司家族成员或具三等亲以内的亲属担任公司董事席位超过公司全部董事席位的一半以上。曹德骏(2002)认为家族企业是企业的所有权或所有权的控制权归属一个或数个家庭或家族所有,而且具有能将所有权或所有权的控制权合法传于后代的企业组织。(2003)在文章中写到,所谓家族企业,指企业资产和股份(50%以上决策权)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之中,领导层的核心位置由同一家族成员出任,企业内部管理带有浓厚的家庭色彩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储小平、李怀祖(2003)在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家族企业是家族资产占主导、家族规则与企业规则的结合体。它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表现为一种连续的状况,包括从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可分离的紧密持有形式到企业上市后家庭成员对企业资产和经营管理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其规模可小至家庭式作坊,也可大到成为一个“企业帝国”,其形态大致有单一业主制、家(庭)族成员共有的纯家族制、家(庭)族成员吸纳泛家族成员及其资本的泛家族制、家(庭)族成员保持控制权的股份制企业,乃至家族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上市公司等几种形态。于立等人对家族企业的概念是,家族企业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经济组织,企业的资本来源和积累或企业的经营建立在家族的背景之上。可以把家族企业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家族所有型(家族是企业所有者,但不参与企业经营)、家族经营型(家族不是企业所有者,只负责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混合型(家族成员既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又完全或部分控制经营权)。
笔者认为,对家族企业的定义应从逻辑的分析寻找决定家族企业之所以成为家族企业并区别于其他组织的属性,首先要找出“家族企业”邻近的属———“企业”,确定家族企业是企业的一种,把家族企业放在企业这个更广泛的概念之中;其次要明确企业的本质,即企业的本质属性;再次,将家族企业与其他各种企业进行比较,找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别,就是家族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种差。这样,我们就可以用逻辑的方法将企业的本质与家族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种差结合给家族企业一个定义。那么,企业的特征和本质是什么?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是一个交易契约的扭结,一个依靠行政命令协调配置资源的契约组织。不同的交易属性与不同的治理结构相匹配,因而有不同的企业种差的存在,治理结构的显著特征是围绕所有权、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而形成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来分析什么是家族的特征,笔者认为,家族有以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狭义理解,也有包含了血统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和伦理关系为基础的准家族的广义理解。现实中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容易让人们选择后一种理解。因此,本文的定义是:家族企业是以血统关系和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企业组织形式,是以所有权或控制权为手段、以家族控制剩余索取权为最终目标的一系列契约关系的集合。从定义看,家族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种差有两点,一是以血统关系和伦理关系为基础,二是家族控制剩余索取权为最终目标。这样的定义更贴合我国家族企业的实际。
三、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及其路径演进的研究
(一)关于治理结构的研究
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是从对家族企业的优劣分析开始的。本文所谈及的治理结构是关于企业所有参与人及利益相关者之间所有权、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制衡和配置的一组制度安排。
我们可以从对家族企业与现代企业的优劣对比中,看到二者治理结构的主要的不同,这些不同也是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一是所有权结构。在大多数家族企业中的股权或产权集中与家族,而且对外界定明晰,企业的所有者就是决策者,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担任,很少设置监事会,监督权也为家族所掌控,企业资产与家族的财产没有严格的界限。很多学者认为这种所有权结构迫使决策者采取慎重的行为而不是偷懒的行为,避免或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规范、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而造成的不利影响,与所有权、控制权和监督权分离于股东、经理人和监督者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相比,有效地降低了委托-成本、监督成本和决策成本。二是由于家族企业是以血统关系和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企业组织形式,因而与现代企业数量众多的股东、高层管理人员和雇员的信任结构和基础不同,家族企业的信任结构更容易造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精神和降低协调目标的难度;另外,家族成员的利他主义倾向使家族成员基于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信念而从事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活动,即使聘请职业经理,也能有效地防止职业经理违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动。由于利他主义的存在,使得家族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双重化,一方面是企业的正式制度,另一方面利他主义增进了沟通和合作,减少了家族人的信息不对称,使家族企业较之依靠正式契约和法律约束基础上的现代企业,更能节约交易费用和合作博弈的利益,这在家族企业的创始阶段尤其如此。三是家族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差序格局”的集权形式,企业主是家族企业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的是具有血统关系和伦理关系的管理层,则是基层管理人员和普通雇员。与现代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监督层相互制衡的分权组织结构不同,家族企业不仅可以满足管理决策的统一性和行为的一致性,更可以享受到快速决策而抵御频繁的、不确定风险的好处。在家族企业创建的初期,家族制度的选择是唯一可能的制度选择,而非是比较不同制度安排绩效的差异的结果。由于投资的本质是物资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要素使用权交易的活动,但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对称,在交易时不可能预见到未来的各种或然状况,为避免由于机会主义而造成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为节约由于缔约造成的高昂的交易费用,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就可能出现拒绝合作。同时,由于社会信任结构和家族理想的因素,选择家族企本所有者认为的最大限度节约交易费用、降低机会主义的危害和实现家族理想的最佳制度安排。
但是,家族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单一和封闭,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难以融合社会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二是家族企业产权对外界是明晰的,但在家族成员之间产权有变得逐渐模糊的可能,为规模的扩大及多元化产权的实现,甚至对企业寿命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家族企业两权合一,也造成了企业家能力与企业规模的矛盾,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增大;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族企业信任结构造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精神和利他主义增进的沟通、合作的好处,会被排斥社会人力资本的融合并增强与家族企业的对立所带来的坏处所抵消。
针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吕政,郭朝先(2001)在研究谈到,家族企业要走出封闭式的家族管理,实现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即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引进社会物资资本;实现两权分离,引进专业的经理人员管理企业;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充分发挥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的作用。这是一种典型的观点。Gerisuck(1997)所提到的三环模型把企业、所有权和家族置于一个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的家族企业系统,为我们理解家族企业的内涵及研究家族企业复杂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工具,同时笔者认为,三环模型也暗示了一个观点,即基于企业的利益,所有权可以多元化,所有权和控制权可以分离,但维持家族的凝聚力以获得家族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共赢的治理结构是最佳的制度安排,国外家族企业的家族委员会这样的治理结构即是为此目的。本文认为,三环模型所暗示的,是一条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可行、现实而共赢的道路,是第二种道路。
(二)关于路径演进的研究
对于家族企业的演进,国外学者主要从企业的发展历史、法制环境与组织演进的关系、资本市场与组织演进的关系、国家经济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革及社会资本观的角度研究家族企业的演进和制度变迁。我国很多学者主要从文化背景、社会资本及在给定现代企业制度是最佳制度安排前提下,改造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预测我国家族企业的路径演进和制度变迁。
钱德勒(1987)在《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了美国企业成长的历史,论证了古典式企业(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组织演变的过程。国外学者关于法制环境和资本市场与家族企业组织演进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与家族企业成长阶段、在资本市场上公开上市行为的分析;二是资本市场与私人控制权收益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三是法制环境与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安排的关系的讨论;四是资本市场定价机制和借贷利率差异的角度分析家族企业的演进。得出的结论是,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达和完善,两权合一的古典式企业将向两权分离的现代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演进。关于社会资本观的角度,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性精神和社会信任资源对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演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方面的研究。最近的研究表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演进所获得的好处和坏处是并存的。Berghoff,和Hartmut(2006)在发表的文章“TheEndofFamilyBusiness?TheMittelstandandGermanCapitalisminTransition,1949-2000”指出,德国经济中的中小企业,主要由中小型家族企业构成,德国这种典型的中小企业经营模式从1970左右便主导着德国的经济,具有以下的特征:明晰的所有权和管理权,雇主和员工之间的情感投资,对于连续性,父权制,独立性的强调。这种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中小企业模式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基本改变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相应地失去了许多传统的特征。现在仍在经营的中小企业所采用的现代经营模式使他们更少的依赖家族,拥有更多获得外部资金的渠道,更好地展现其开放性和国际化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无法保证像过去那样长期稳定的经营前景。
我国学者对家族企业的路径演进或制度变迁并没有一致的意见,一种是我国的家族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吕政,郭朝先(2001)认为,公司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在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家族制企业向现代公司制度转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家族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演变的观点也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
潘必胜(1998)在研究荣家企业组织时谈到,家族企业是依照家庭式企业、企业家族化到家族企业化的路径演进。企业家族化是企业服从和服务于家族的利益和运行规则,家族企业化是家族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利益和运行规则,前者是初级阶段的情形,后者是高级阶段的情形。我国学者(2003)认为,钱德勒提出了第二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应该是家族企业变革的参照,企业的发展可以有多种选择。所谓第二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家族仍然相对或绝对的控股,家族成员仍然参与企业的高层管理,在相当程度上,家族仍然掌握了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但是,企业中有一大部分高层管理人员甚至总经理是非家族成员,基本实现了社会化,企业成为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共同管理的现代企业。储小平,李怀祖(2003)认为,家族企业成长的核心是如何与社会资本的融合,企业成长的实质就是有效融合社会资本的过程,企业成长的障碍就是不能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企业的衰落是融合社会资本的中断。社会资本由有着相互内在联系的四个层面构成:社会金融资本、社会人力资本、社会网络资本、社会文化资本。并不是所有的家族企业成长都是遵循一种发展路径,有的保存家族企业的基本形态,但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结成网络联盟;有的家族企业的成长可能停留在某一阶段,甚至一直保持纯家族形态;有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可能越过一些阶段,有的可能在成长中越不过某一结点而被淘汰;有的可能在不同路径之间跳跃发展。彭晓辉(2006)从现代契约理论出发,认为,我国家族企业要从要素构成泛家族化、产权状态方面的家族核心资本网络化、治理机制方面的家族行为企业化三方面的路径进行制度的变迁。
综合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及其路径演进的研究,笔者认为,市场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企业也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市场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机制,企业也是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企业制度是若干经济主体间博弈的交易而产生的一组契约的扭结。家族企业这种制度安排也是若干经济主体间博弈交易的结果,其存在是有合理性的。制度的安排对组织的目标和效率有致关重要的作用,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的效率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基础,或者说治理是成长的基础。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安排与外部的社会制度环境有关。制度的效率存在递减的现象,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效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治理结构的变迁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就象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环境与我国的社会制度环境存在差异一样,我国家族企业的路径演进与西方发达国家家族企业也会不同;就象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家族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与并存一样,我国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路径演进没有必然性;同样,就象引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有一个本土化创新的过程一样,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的优化和路径演进也是一个结合社会制度环境更好发挥其替代市场作用而节约交易费用的创新过程。未来的现代企业制度可能还包含更多的内容。新晨
四、家族企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PeterF.Drucker在《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一书中指出,美国和所有其他发达国家大部分企业是由家族控制和管理的,但有关管理的书籍却几乎完全是针对公共的和专业管理的企业,而难得提到家族经营的企业。我国学者储小平教授在2000年发表的文章中谈到,长期忽视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是我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界的一大缺陷,人们对家族企业的歧见,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这种企业组织的合理性及其管理效率有不同的看法,对我国而言,研究家族企业有着特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见,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得到重视的,但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国家族企业研究中也存在着问题或缺陷。对此,苏启林、钟乃雄(2006)给予了一个客观的概括:“两个轻视、两个缺乏、一个悖论”,笔者认为还有“一个模糊”。即:轻视华人家族企业的研究、轻视转轨经济背景;缺乏系统化明确化的研究目标、缺乏规范经济学方法的运用;华人家族企业信任研究悖论;家族企业定义的模糊。笔者认为,对家族企业在三个方面的研究是有作为的:帕累托效率和卡尔多效率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安排和制度变迁;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效率和选择;从转轨经济维度、制度环境维度、企业维度、家族维度、所有权维度、控制权维度的综合研究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梁小民.经济学发展的轨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述要[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2]PeterF.Drucker.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9.
[3]杨瑞龙,杨其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1).
[4]苏启林,欧晓明.家族性企业集团治理:以韩国大型财团为例[A].李维安等.公司治理理论精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96—206.
[5]于立,马丽波,孙亚锋.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三环模式[A].李维安等.公司治理理论精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83—195.
[6]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N].中华工商时报,2003-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