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8 03:3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林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园林调查报告

篇1

一、森林资源好,木材指标较少,矛盾突出。

虽然我镇现在每年的采伐量2万立方米以上。因88年至90年造的人工杉木较多,还剩1万亩左右,蓄积量在10万立方米。今年仍在砍伐87年,少量88年的人工杉木林,也就是林龄在27年的杉木林(我们现在安排木材指标都按抽签的方法,序号前的优先安排)如按现有的采伐量,88年至90年的杉木林还要5年才能采伐完,也就是有的杉木林要将近30年才能安排主伐,林农对此意见很大。

建议:增加木材指标,镇近几年安排3万立方米,缓解木材指标矛盾,缩短林业采伐周期,增加林农收入。

二、毛竹销售价低,成本上涨,采伐量减少。

镇竹山面积5.7万亩,立竹量859万根。2008年雪灾前每年立竹采伐量在120万根以上,去年的采伐量只有32万根,采伐面积1.9万多亩,还有近3.8万亩未砍伐,其原因是毛竹销售价格低,镇毛竹加工厂现在每吨收购价是560元,每吨折合毛竹45根左右,平均每根毛竹销价在12.4元左右。毛竹成本:①砍伐工资225元每吨,折合每根毛竹5元;②运费每根1.5元;③育林费每根1元;④竹山租金每年每亩80元,以每亩每年产竹25根计算,每根毛竹年租金3.2元;⑤斩山抚育2年一次每次70元,折毛竹1.4元每根。五项合计成本12.1元,还不包括道路维修、新开道路和管理成本。

建议:县里加大毛竹林的投入,对立地条件好,生产条件好的毛竹林培育笋竹两用丰产林,对边远山区的毛竹林新开公路实行财政补贴。

三、林改后,税费降低,林木、林地价格上涨,导致林权纠纷增多。

林改后,林木每立方米销价在1300左右,每亩林木销价在7000元以上,的林地一次性付租每亩在1800元以上,高的2300元,而且主伐时还要交3立方米的木材给林权单位,按年付租的最低每亩220元,最高的399元。如按25年一个周期,最低的每亩林地在5000元,高的上万元。价格上涨,矛盾凸现,主要纠纷有:林木权属纠纷、林地权属纠纷、林木流转合同纠纷。镇经过近几年对纠纷的调处,调处率在96%,还剩8起纠纷,其中4起林农与林农纠纷,2起组与组纠纷,2起镇与镇纠纷,涉及面积1300亩。山林纠纷都涉及到集体、个人的切身利益。特别是组与组、林农与林农的纠纷难以处理,影响社会稳定,更有个别林农不讲法律、不讲政策,同一宗纠纷我们答复和处理了多次,但还是到处告状,反复上访。

建议:因山林纠纷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镇、村应组织专人负责调处。对不讲法律、不讲政策的此类人采取一定的措施。

四、木材价格上涨,林政管理难度增大,加大打击力度,确保林区秩序稳定。

随着木材价格上涨,盗伐1立方米木材能获利1000多元,时常有盗伐木材现象,但盗伐的数量都不大,主要是用小车装运,一次也就1至2立方米左右,估计每年镇盗伐木材在200多立方米左右。而且我站每年办理林业行政处罚的案件在15宗以上。去年移交森林公安立案2起,严厉打击了盗伐木材的行为,确保了林区秩序的稳定。

建议:镇、村干部多参与林政管理工作。

五、林业工作站任务重,职工少,对工作难以监管到位。

篇2

【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护士的精神卫生状况,分析集体心理辅导对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的方法对我院参加集体心理辅导的100名临床护士在集体心理辅导前、刚结束辅导和结束后1周,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自评问卷测试进行评定。结果 临床护士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集体心理辅导对临床护士的职业压力缓解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青年比较明显增高,集体心理辅导可以缓解职业压力。

【关键词】 集体心理辅导;职业压力;90项症状清单;临床护士

[Abstract] Objective To get the message of mental health in clinical nurses and to analyze the group counseling on mental health of clinical nurs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ization group in our hospital to participate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f 100 clinical nurses in the collective group counseling before, just and one week after the end of counseling,used the list of 90 symptoms (SCL-90)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and were assessed. Results Clinical nurse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Youth norm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Group counseling in easing occupational stress of nurses have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Conclusion Mental health of clinical nurses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you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group counseling could ease occupational stress.

[Key words] group counseling;occupational stress;symptom checklist 90;clinical nurse

压力(stree)又称紧张或应激,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职业压力(occupational stress)是当职业要求迫使人们作出偏离常态机能的改变时所引起的压力。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难以适应和调节,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心身疾病。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与服务竞争的大潮中,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病人、病人家属、社会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使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导致护理工作的职业压力明显增高,特别是急诊、ICU和儿科等临床科室。有报道护理工作者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和由此导致的护理差错达到60%以上[1] 。我院坚持了对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并且通过抽样调查100例护理工作者的集体心理辅导前、课后和课后1周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观察集体心理辅导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参加集体心理辅导的临床护理工作者,随机数法抽样100例参与调查。100例参与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22.58±5.36)岁,平均工作年限为(6.87±5.93)年。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被调查者在集体心理辅导前、集体心理辅导刚刚结束后和结束后1周,使用上海惠诚公司的测试软件包,进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评估,将其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阳性项目与全国青年常模[3]及集体心理辅导前后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ANOVA)取α=0.05,P

2 结果

通过SCL-90的评估,发现在集体心理辅导之前,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阳性项目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均有显著的增高,躯体化63%,强迫76%,人际关系56%,抑郁69%,焦虑69%,敌对性58%,恐怖54%,偏执65%,精神病性70%和阳性项目80%。尤其是强迫、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四个因子的表现突出。在集体心理辅导后立即行SCL-90评估,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阳性项目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虽然有所增高,但是较集体心理辅导前有显著降低。在集体心理辅导1周以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阳性项目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已经没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集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临床护士的职业压力是有效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阳性项目在集体心理辅导前、刚结束集体心理辅导后和集体心理辅导后1周的SCL-90评估分值的降低是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详见表1。表1 护士集体心理辅导前后SCL-90的抽样调查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注:*P

3 讨论

工作压力越大,护士的生活质量越低。护士工作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职业,其服务对象是各种患病的人群,工作性质具有高应激性,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过高的工作压力会对护理人员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护士本身的生活质量[4]。现在认为导致临床护士职业压力较高的因素主要是存在护理工作负荷过重,护理工作的风险性高,同时护士职业不受尊重,大多数临床护士为女性,这很可能就是造成强迫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明显增高的主要原因,临床护士还要同时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由于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护理自身职业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又存在同工不同酬,使很多临床护士找不到归属感[5~7]。从而容易产生以悲观失望为主要表现的抑郁症,但是在现阶段我们还很难改变社会的现状,集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临床护士的职业压力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集体心理辅导对临床护士职业压力1周后的缓解作用如何还有待评估。

(致谢:感谢怀化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实习队梁议文和张为楹同学为本文撰写所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刘彦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2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3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

4 余华,许秀峰,宋建华. 护士工作压力、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与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07,7(8):24-27.

5 陈一芬,袁玉萍,华雪艳,等. 综合性医院护士工作压力的调查与分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2009,5(11):112-114.

篇3

英文名称:The Journal of He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3356

国内刊号:13-1080/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4

一、当前对内河交通事故的处置存在的不正常现象

在具体行政执法实践中,对内河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由政府组织调查,取代海事调查,海事人员被排除在外;

2、由政府指定公安、安监、交通等部门负责调查处理,海事人员不但插不上手,而且往往被作为调查的对象;

3、不是内河特大交通事故,也成立事故联合调查组,海事管理机构在调查组成员中充当配角,失去牵头和领导地位;

4、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监部门的权利被扩大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另有规定的,未适用其规定,对水上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处罚被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取代;

5、事故的调查结论不是由海事管理机构作出或也不采用海事机构事故调查技术结论作依据,《事故调查报告》不是由海事管理机构编写,调查报告中出现了不利于海事管理机构的言辞,调查报告公开的主体和对象被扩大化等。

二、内河交通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联系与区别

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内河水上交通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的概念,对于明确处理内河水上交通事故的行政主体至关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定》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内河交通事故是指船舶、浮动设施在内河通航水域内航行、停泊、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下列事件: (一)碰撞、触碰或者浪损; (二)触礁或者搁浅; (三)火灾或者爆炸; (四)沉没(包括自沉); (五)影响适航性能的机件或者重要属具的损坏或者灭失;(六)其他引起财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交通事件。

安全生产事故,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综上所述,并不是所有的内河交通事故都属于安全生产事故。应该说,内河交通安全生产事故都属于内河交通事故,但内河交通事故不一定都是内河交通安全生产事故。是不是安全生产事故,关键要看事故是否是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

三、处置水上交通事故是海事管理机构的法定职责

开展水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查明原因,判明责任,是法律赋予海事管理机构的神圣职责。

1、海事管理机构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主管机关。为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和人命财产安全,保护水域环境,国家于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内安条例),2002年又根据形势需要重新修改颁布了新的《内安条例》。《内安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在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全国内河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央海事管理机构和地方海事管理机构依据各自的职责权限,对所辖内河通航水域实施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2014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本法;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以及核与辐射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由此可见,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有关的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不适用《安全生产法》,而是适用专门(特别法)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铁路法》、《民用航空法》《海上交通安全法》、《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消防法》。同样,在上述领域出现了生产安全问题应由上述相关部门管理,安监局不是法定的管理部门,当然不是绝对拥有对上述问题进行管辖和处理的权限。因此,不管内河交通事故、还是内河交通安全生产事故都应适用《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的规定,海事管理机构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主管机关,对所辖水域交通安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2、开展水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是海事管理机构法定职责。《内安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海事管理机构接到内河交通事故报告后,必须立即派员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和取证。第五十三条规定,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在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取证结束后30日内,依据调查事实和证据作出调查结论,并书面告知内河交通事故当事人。海事管理机构对水上交通事故(内河特大交通事故除外)依法开展以下工作是履行其法定职责:a、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事故调查和取证;b、组织有关机构或组织对事故造成的损失、损伤或疑惑进行技术鉴定、检验;c、依据调查事实和证据作出调查结论,查明事故原因,判明事故责任;d、在调查处理内河交通事故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航路畅通,防止发生其他事故;e、对事故船舶和有关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构成犯罪涉及刑事责任的有权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f、针对事故中反映出的各方面的问题,提出防止类似事故发生的安全建议等。

3、海事管理机构在内河交通事故中的调查处理管辖权。《关于进一步明确水上交通安全监督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2005]9号)明确指出,由海事管理机构负责监管的水域是通航水域,负责监督的船舶是除渔船、参加比赛的体育运动船艇和乡镇非运输船舶(指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民自用船舶)以外的其他船舶和经批准从事客货运输的渔船。由此可见,内河交通事故管辖采取的是属地管辖为主,指定管辖为辅的管辖权制度,而不是所有内河交通事故均由海事管理机构调查处理。几种特殊情况:①关于渔船的事故调查处理。a、渔船之间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b、渔港水域内渔船与非渔船发生交通事故,非渔船的事故调查处理由海事管理机构负责。c、非渔船如果进入渔港水域航行、停泊或作业,应当接受海事管理机构的管理。d、如果渔船改变用途,从事非捕捞或养殖活动,应当按照非渔船进行管理,如从事商业运输,或休闲的渔船从事垂钓、游泳、游船等服务“农家乐”、“渔家乐”等,应当接受海事管理机构的管理。e、渔港水域之外渔船与非渔船发生交通事故,应由海事管理机构负责。②、关于乡镇非运输船舶的事故调查处理。《关于进一步明确水上交通安全监督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2005]9号)的规定,乡镇非运输船舶由县乡政府参照乡镇运输船舶安全监管的有关规定落实监管责任。③、关于军事船舶交通事故调查处理。《内安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军事船舶在内河通航水域航行,应当遵守内河航行、避让和信号显示规则。考虑到军事船舶的特殊性、重要性和机密性,军事船舶的交通安全管理为:a、军港船舶之间的交通安全由军事部门负责监督管理。b、军事船舶之间在军港水域之外的其他内河通航水域发生交通事故,由军事部门负责调查处理。c、军事船舶与非军事船舶在军港水域之外的其他内河通航水域发生交通事故,对非军事船舶的事故调查处理由海事管理机构负责。④、关于城市园林水域交通事故调查处理。

篇5

1前言

森林是海南的生命线,是海南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涵养水源,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也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生态保障。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海南林业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沙漠化造林技术研究、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和海防林研究、天保林研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研究、生物组培技术研究等均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为海南林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献资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结果和科技发展的轨迹。为了系统、准确地了解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轨迹和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以海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点,采用文献查询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查阅关于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内容包括海南森林培育技术研究、海南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和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技术研究七大类。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探讨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全面、系统的掌握海南林业的发展轨迹。

2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结果

2.1文献整体情况和年度分布规律

以《热带林业》和《热带林业科技》期刊杂志为主要参考点,查阅在1962年~2006年期间,发表的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结合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海南林业科技”和“林业科技发展”为主题,进行系统检索,经统计,共计2000余篇文章。由于年限较长,因而,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把文献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详见文献数量阶段分布图1。

2.2文献类型

针对文献资料的论述方式,分为综述类文章、技术类文献、调查报告类文献、发展战略类四种类型。2.3学科分布特点根据林业学科的基本分类和文献资料研究主题,将收集的文献分类为: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森林经营管理、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林业建设、森林资源、园林绿化、林业信息技术、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及其它研究等12类。

3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情况分析

3.1分布情况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文献资料数量的变化:1970~1979年期间,科技文献数量最少;1980~1989年和2000~2006年两个阶段发表的文献量最多。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海南林业建设方向。20世纪60年代,开荒耕种,引种栽培,建设海南的热潮涌起;20世纪70年代,由于社会的动荡,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科学生产和林业研究也受到严重阻滞;自1980年开始,国家非常重视海南的林业建设,提出“保护、恢复和发展并重”的林业建设方针,科技人员备受鼓舞,重新投入生产建设中,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开始得到重视,同时林业科学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多;随着林业建设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了《海南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禁止采伐热带天然林,海南林业进入转型摸索阶段,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重视实际工作,但是科技论文的编写仍没得到重视;从2000年开始,林业建设进入跨越发展阶段,对林业科学技术需求不断增强,鼓励科技创新。同时,由于对职称评定工作的重视,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总体上看,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文献量呈上升趋势。

3.2文献类型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海南省林业文章以综述类居多,占总文献量的56.8%;技术总结性文献居第二,约占总文献量的37.4%;调查报告类文章占4.8%;发展战略类文献占1%。技术报告类和调查报告类文献一共才占总文献量的42.2%,与综述类文章相差较多,表明海南省林业技术类研究及成果偏少。

3.3文献分类结构分析

表2显示,我省林业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森林培育研究,占总文献量的22.47%。共涉及如柚木、黄桐、降香黄檀、黄胆、海南龙血树、洋椿树、棕榈藤、竹子等海南乡土树种的栽培技术、育苗技术、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松树、桉树、马占相思等树种的营林技术研究。这与我省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建立乡土树种基地的林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占总文献量的10.65%。说明林木良种繁育研究得到重视,内容包括林木生物技术、林木常规育种、种源收集等,这与当前林业的发展方向是相适应的。森林生态学文章占总文献量的10.24%,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森林破坏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后果、热带原始林保护示范研究等等,此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类文章占文献总量的9.59%,数量颇多,说明海南较为重视林产工业及化工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森林经营管理类文章占总文献量的5.0%,内容以森林可持续发展、分类经营、森林资源为主。园林建设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占总文献量的1.82%,这与城市园林建设、城市森林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紧密相关,促进了该学科的研究进程。林业经济管理类文献占0.53%,说明海南对此项研究偏少。林业政策类文章仅占总文献量的0.12%,数量最少。

4结论

通过海南林业科学技术进展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重视林木育种工作。但是科技含量较低。在林木生物技术方面,虽然该类文章相比较多,但深度和广度不够,许多树种的研究尚未开始。(2)森林培育技术研究得到较快发展。尤其在造林模式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3)海南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深度不够,尤其对森林昆虫区系、害虫生物学、生态学及其经济意义方面的研究很少,资料也缺乏。(4)在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方面,海南先后得到ITT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GTZ(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国际组织的资助,使森林得到有效恢复和前所未有的发展。(5)在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方面,海南省森林资源卫星遥感信息系统、森林公安指挥中心、森林火灾监测系统、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信息局域网络、林业视频会议系统、科技信息网等林业高科技网络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还有农业科技服务“110”这一新型服务体系,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还是比较领先的。(6)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5讨论

虽然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水平同国内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约着林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也制约着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1)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明显滞后,尤其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薄弱,明显落后于国内外许多城市。对种源的收集偏少,对已收集资源的保存、研究、开发和利用不够;(2)乡土树种遗传改良工作停滞不前。不少重要乡土珍贵树种的育种以及规模繁殖技术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新品种数量少,研究手段落后,新品种的选育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满足林业工程建设的需要。(3)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4)林业科学技术研究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表现在生产管理水平低,经营粗放,普遍存在只抓生产不顾技术研究的现象。(5)林业生产方式和设备陈旧落后,对林业先进机械运用较少,基础条件落后,还停留在原始的工具,如森林清查角规、测树仪等仍是森林清查的主要工具;劳动力老化,没有活力。(6)由于林业发展具有长期性、艰难性、复杂性、地域性等特征,收入和产出的不协调,造成了科技人员浮躁,无法安心科学研究。同时,高层次的林业科技人才匮乏,尤其是国内外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少,科技资源配置与优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少,而且已有的成果也无法及时推广,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建设。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体制的不健全,基层林业部门科技力量薄弱,致使林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率极低,也是阻碍当前海南省经济的提高和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8)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较低,研究手段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9)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明显落后于海南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p#分页标题#e#

篇6

[关键词]观赏树木学;教学改革;实践

一、观赏树木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教学大多是按照教材的排列顺序进行的,一般采取先学习理论,再集中进行实践的教学次序。这样讲理论时不能随机实习,错过了树木的各个物候阶段,使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对园林树木认知的深度、广度及熟练程度不足。观赏树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受时间、地域、资金等条件限制,校外实习场所开辟得较少,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园林专业学生数量比较多,实施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2.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手段单一。园林专业各课程分段排列,自成体系,缺乏必要的沟通。观赏树木学总论中关于大树移植、观赏树木配置等内容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教学中有相关章节内容;各论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如梅花、月季、山茶、杜鹃等在花卉学中也属于教学内容。因此观赏树木学中一些理论内容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花卉学相互交叉重复,造成时间及精力的浪费。“黑板 + 板书”式教学是以往的观赏树木学教学的主要手段,这样的教学方式造成以教师为主体的一味讲解、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背,使多数学生养成了“不观察、不分析、不归纳”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观赏树木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园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主要从事园林植物生产、应用、营销、管理等职业岗位的合格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此相适应,我们将观赏树木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于能够识别常见观赏树木150种,了解常见树种的生态习性,具备应用观赏树木进行园林景观造景的能力。教学目标遵循必要、够用的原则,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与手段改革。(1)采用多媒体教学。根据观赏树木学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形象、直观、具体地观赏树木形态特征,快捷、高效地接受相关知识,充分展示观赏树木的树形、花、叶、果及整体景观配植的艺术效果,增加知识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采用现场教学与直观教学。在讲授各论的树种时,教师先讲重点,让学生把本节课的内容看一遍,然后带学生到现场或采集实物标本进课堂,仔细观看相关的树种,最后以提问的方式,把相关的内容讲完,从而达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灵活地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在现场教学中指导学生不仅要观察树木的部分器官,还要注意整棵树木的整体形态以及所处的立地条件,让学生对于树木个体的掌握更为全面。(3)采用讨论式教学。对于观赏树木地理分布的知识及不同地区的园林应用形式等知识,教师可在课堂上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利用课本、参考资料、网络等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和已经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某一问题积极展开讨论,形成师生互动教学。(4)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观赏树木学教学实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随课程教学进行的实验(16学时),主要在校园内及实习基地进行;第二部分在学期末以集中方式进行的课程实习(36学时),主要在南昌市人民公园、八一公园、红谷滩新区赣文化长廊、农大校园及树木园进行。16学时的观赏树木学实验教学,占总学时的29%,充分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观赏树木是活体植物,具有季相和生育周期的变化。通过观赏树木的物候观测与记载(2学时)、观赏树木的冬态识别(2学时)、叶及叶序的观察(2学时)、茎及枝条类型的观察(2学时)、花及花序的观察(2学时)、果及果序的观察(2学时)、观赏树木检索表的编制(2学时)、当地观赏树木的应用调查(2学时)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树种典型特征的理解,掌握树木四季的形态特征。36学时的教学实习“观赏树木认知与应用实训”安排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集中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以期达到对该门课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和深化,既使学生掌握了中部地区主要园林树木的识别,也了解了观赏树木的主要应用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课外学习的拓展。开放实验室和标本室,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空间。观赏树木学的研究是从树种识别开始的,理论性很强,需要记忆。同时又要通过看实物才能理解形态特征描述的要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使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平时学习中鼓励学生采取“六多”的方法,即多采集、多观察、多解剖、多鉴定、多比较、多画树种配植图。开放实验室和标本室,提供必要的鉴定工具和工具书,培养学生独立识别、鉴定树种和合理运用树种的能力。(6)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办法的改革。课程考核办法的改革主要是变单一的闭卷笔试形式为开放型的多样化考试形式,使课程的考核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避免一卷定成绩的弊端。同时加强课程试题库建设,实现教考分离。根据观赏树木学课程的特点,选择笔试、口试、调查报告、标本采集、标本识别与鉴定、平时表现、平时作业、实习报告等多种考核形式,逐步完善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合理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见表1)。

在课程考试中,为提高考核的客观公正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现场教学后期鼓励学生分组采集压制标本,展开竞赛,这样既巩固了前期的教学效果,又可以作为检查每个学生识别能力的材料,也为下一届学生学习观赏树木学提供了教学用标本。每个学生从各组所采压的标本中随机抽查20种进行科、属、种的识别考核。为防止学生只认标本不识别树种特征,灵活采用现采新鲜枝条进行考核的办法。通过以上改革,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观赏树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观赏树木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付晓云,周广柱,李智辉等.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5):585-587.

[2]周蕴薇.高职“观赏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7(1):67-68.

[3]余明光.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讲师,2008(S1):242.

篇7

关键词:园林树木;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常见园林树木的种类

1、乔木。乔木分为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包括雪松、湿地松、龙柏、广玉兰、枇杷、石楠、桂花、女贞、棕榈等;落叶乔木包括银杏、水杉、玉兰、红叶李、梅花、桃、樱花、合欢、龙爪槐、栾树、垂柳、榆树等。

2、灌木。灌木一般分常绿灌木和落叶灌木:常绿灌木包括千头柏、铺地柏、含笑、山茶、茶梅、夹竹桃、凤尾兰、南天竹、火棘、海桐、黄杨、杜鹃、金丝桃、月季等;落叶灌木包括榆叶梅、棣棠、中华绣线菊、紫荆、木槿、结香、迎春花、紫丁香、绣球花、紫玉兰、腊梅、八仙花、红瑞木、紫薇、石榴等。

3、藤本植物和竹类。藤本植物有常春藤、紫藤、爬山虎、凌霄等;竹类包括刚竹、紫竹、矢竹、孝顺竹、尾凤竹、箬竹、鹅毛竹等。

二、园林树木养护管理要点

1、土壤管理。第一,深翻。深翻不仅能改良土壤,且能促进树木生长发育。对园林土壤进行深翻,可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增加孔隙度,增加含水量。深翻后土壤水分和空气条件能得到改善,使土壤微生物活动加强,加速土壤熟化,使难溶性营养物质转化为可溶性养分,可相应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深翻、树木断根后还可刺激发生大量的新根,提高吸收能力,促使树体健壮,叶片浓绿,花芽形成良好。第二,中耕除草。中耕可促使土壤表层松动,从而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土温,以促进肥料的分解,有利于根系生长。中耕还可切断土壤表层毛细,增加孔隙度,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增加透水性。尤其是街头绿地、小游园等,游人多,根部土壤过多受踩踏导致板结,久之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应及时松土,促进土壤与大气的气体交换。中耕深度依栽植植物及树龄而定,一般为5cm以上,如结合施肥则可加大浓度。在蒸腾旺盛季节需每月松土1次,中耕深度为10~20cm,以不影响根系生长为限。中耕宜在晴天,或雨后2~3d进行。夏季中耕同时结合除草进行,宜浅些;秋后中耕宜深些,可结合施肥进行。中耕时应及时清除土壤中的瓦砾、石块等。在植物生长季节要不间断地进行除草,避免杂草与树木争肥水,减少病虫滋生条件,除草要本着“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春夏季要进行2~3次,切勿让杂草结籽,否则翌年又会大量滋生。杂草要集中处理,并及时运走堆制肥料。对影响树木生长的各类野生藤蔓植物,应及时清除。除草一般用手拔除或用小铲、锄头除去。若采用化学药剂除草时,必须慎重,应做试验,再应用。此外,除草剂应在晴天喷洒。

2、灌溉管理。(1)浇水。对树木浇水时,应做到:①浇水之前应对天气情况进行了解,防止浇水后出现风雨,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会对树木造成倒伏的影响。②浇水之前要对土壤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假如土壤水分含量降低至凋萎时,必须实施浇水,有些绿地的土层下面是水泥地或是硬土层,更要保证时常浇水,确保土壤的湿润程度。(2)排水。树木保持正常的生长就不能离开大量的水,但是浇水过多就会减少土壤中的空气,对树木的生长产生阻碍,因此需要做好树木排水工作,尽可能的做到旱时能够及时进行浇水,涝时能够及时组织排水。

3、施肥管理。(1)肥料种类。施肥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树木种类、年龄、生育期的不同施用不同性质的肥料,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肥料通常分速效肥和迟效肥两大类(也可称作无机肥和有机肥),前者一般作追肥用,后者多作基肥用。(2)施肥方法。①环状沟施肥法:秋冬季树木休眠期,依树冠投影地面的外缘,挖30~40厘米的环状沟,深度20~50厘米(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肥料均匀撒入沟内,然后填平。②放射状开沟施肥法:以根部为中心,向外缘由浅至深,每株树开5-6条分布均匀的放射物,施入肥料后填平。③穴施法:以根系为中心,挖一圆形树盘施入肥料后填土。也有在这个圆盘内隔一定距离挖,一个大树盘挖5-6个,施入肥料后填平。④全面施肥法:即整个绿地秋后翻地普通施肥。

4、病虫害防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种:(1)适地适树,并对外来的树苗进行必要的检疫,病虫害较轻者可用氢橄酸及二氧化碳熏蒸。(2)改善树体卫生环境条件,清除枯枝落叶,修剪枝叶,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3)除草施肥,注意不要在肥料中带来病虫源。(4)保护益虫、益鸟。病虫害的治理方法主要有:(1)治虫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捕打诱杀及喷药,使用药剂时应根据病虫的种类、生活习性,对症下药。(2)治病的方法:首先必须弄清病原、病史,然后采用相应的药剂。树木的病害一般有白粉病、花叶病、溃疡病、锈病等。喷药时应设立警戒区,以免人畜中毒。

5、树木修剪管理。修剪是树木养护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修剪,能调节和均衡树势,使树木生长健壮、树形整齐、树姿美观,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新移植树木的成活率。修剪的方法包括:(1)抹芽:树木移植后,经过较大强度的修剪,树干、树枝上会萌发很多嫩芽、幼芽,影响树木生长,对此,在春季萌发时可用手摘除多余嫩芽。冬季修剪后,第二年春季,在枝干切口处又会萌发嫩芽,摘除后,以免主枝无力,树枝丛生交错。在定干以下的枝芽尚未木质化之前应全部摘除,定干以上的无用芽也应摘除。(2)修剪:修剪是指对苗木枝条或主干进行的短截。修剪时要根据苗木树形及生长发育的需要而进行。要剪去病虫枝、内膛枝、竞争枝、过密枝及萌蘖枝,剪口必须平滑,不劈不裂,过粗枝剪口必须涂抹油漆。(3)整形:对于偏冠或树形不整齐的树木,对一侧生长太强的主枝或侧枝,可去大留小,或者截去强的领导枝,以向外的侧枝代替。如果因一面的枝条缺少造成偏冠,可以用绳索牵引两侧枝补其缺陷。

6、成活率调查与树木补植。对树木进行成活率和生长情况调查的目的在于评定养护效果,分析成活与死亡的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最好在秋末以后进行。树木的调查方法可以分地段对不同树种进行系统抽样或全部调查。已成话的植株应测定新梢生长量,确定其生长势的等级;死亡的植株仔细观察,分析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状况,找出树木生长不良或死亡的主要原因。调查之后应建立相应树木的档案,按树木统计成活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写出调查报告,确定补植任务,提出进一步提高树木成活率的措施。同时,树木死亡或缺株应尽早补植,以弥补时间上的损失。落叶树的补植,一般应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发芽以前或在秋季落叶后、土壤冰冻以前进行;针叶树、常绿阔叶树的补植,一般应在春季土壤解冻以后、发芽以前或在秋季新梢停止生长后、降霜前进行。补植的树木应选用原来树种,规格也应相近;若改变树种或规格,应与原来的景观相协调。补植行道树树种及规格必须与原树种一致。

总之,园林树木的养护管理,对提高栽植成活率、恢复树体正常生长发育、及早表现景观生态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养护管理工作应根据园林树木的生长特性和栽植环境,妥善进行安排。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语文课程的隐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重视、合理地利用语文课的隐性课程资源。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隐性资源;重视;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教育材料,它以课程教材为主干,囊括了所有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存在状态的角度,可将课程资源简单地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两大类。显性课程资源是指以具体直观的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源,如课本、学习资料以及可供利用的报刊杂志、影视网络、名胜古迹等直接采用的资源。隐性课程资源是蕴藏在生活当中,常被忽视的细节、司空见惯的现象等,它们需要课程的实施者加以提炼、利用才能呈现出来,我们将其称为隐性课程资源。我认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民俗风情、国内外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实际上就是隐性课程资源。

一、生活中的隐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

1 民俗风情等地方文化资源。

“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各地都有区别于他地的民俗风情,广大的农村地区孕育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如民居建筑、饮食服饰、器皿用具、集市交往等。这些地方文化与语文课程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材料。将它们与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相结合,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说明文教学中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就可以结合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房屋结构、建筑布局的介绍来实现。

2 生活中的情谊。

情谊包括血缘亲情,师生、朋友、邻里等友情,这是非常直接、具体的隐性课程资源。学生的家长正处于家庭建设或实现个人追求的奋斗阶段,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被迫搁置,对此学生有直接的感受,这正是实现语文课程“情感与态度”目标的重要资源。其次教师的关爱与严厉,朋友间的友谊与分歧,邻里问的帮助与纠纷,等等,都可以成为《羚羊木雕》等教学内容的课程资源。

3 社会流行的时尚。

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载体。他们处在社会时尚的前沿,新的词汇、网络短信等,流行语言、流行歌曲、优秀的电视节目、广告等等流行于社会的事物,学生甚至比教师接触快、接触早,并且学生们已经运用和交流。这些流行的社会时尚既可以直接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如词汇与语言环境的关系、语言表达的技巧等,也可以结合这些现象进行评述,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同时以这类流行的社会时尚作为教学资源,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4 社会话题。

在学生所处的环境中,经常出现大大小小的各类事件,国内国际也不时产生重大新闻,对此学生非常关注,并且进行了思考、交流。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可以将它们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如议论文教学中论点的确定、论据的运用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单独利用,如组织学生讨论,以训练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

二、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隐性课程资源在我们的教学中虽已广泛地利用,但在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 隐性课程资源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课程实施以后,我们很重视显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如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运用;参观访问、调查考察等过程的引导管理;调查报告、读书笔记等结果的指导呈现等等。但是由于隐性课程资源常与其他资源相联系,如“民居建筑、饮食服饰”,既有外在的表现,又有内在的文化内涵,具体地开发成为语文的课程资源难度较大,语文课只能利用其中的某一部分。如“邻里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社会实践课的课程资源,但是它同样可以成为语文课“情感与态度”的课程资源。同时教师的每一次利用就是一次开发,对其合理性常常受到教师们自己的质疑。有些教师乐于借用、套用他人发现的资源,缺少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情感类课程《背影》、《散步》教学之后,很多教师就借用“回家后给父母洗一次脚”的作业,以强化、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转贴于

2 对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过于简单、单一。

隐性课程资源以丰富的内涵蕴藏在生活之中,语文课可以从各个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综合利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仅仅取其所需,只为教学的具体目标服务,而没有充分、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流失。如社会时尚、社会话题等,我们既可以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服务,又可以围绕所开发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对学生口头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方法引导、情感启发。

3 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没有很好地为语文课程利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对隐性课程资源的实际利用中,很多教师注意到了资源的人文性,没能够与语文课的具体目标相结合,而直接趋向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的终极目标,使语文课程的资源异化为其他学科的资源。如某教师对“邻里关系”这一课程资源的利用设计为:让学生把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与探索写进调研报告。这样的利用实际上脱离了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目标,把语文课混同于社会实践课。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培养有用的人,但是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积累、方法的掌握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目标,这就是语文课的教学之所以要选择一个系统的教材作为主线的基本原因。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涉及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诸多方面,脱离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个体目标(如字词的积累、语句的流畅等),直接趋于终极目的是一种急于求成的不正确的态度。如果学生对调查方法、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阐述观点的方法等知识知之甚少,那么他们形成的调查报告的过程以及最终得出的结论,必将受到质疑。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叶圣陶说“把口头语和书面语结合便就叫语文”。学生作文时洋洋千言毫不费力,可在生活中受到委屈、伤害时所表现出来的或气急败坏、或哑口无言,从侧面说明我们在利用语文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不足。

篇9

关键词:吴文化;留学生;认同度

一、吴文化的由来与内容

吴文化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它以苏州、无锡两地为代表,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以苏州为例探讨吴文化的由来与主要内容。

(一)吴文化的由来

苏州,是镶嵌在江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历史悠久,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早在1万年以前,先民们就已生活、劳动在这块带有原始气息的土地上。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他们已经创造出内涵丰富、富有特色的原始文化,水稻的种植、纺织技术的发明以及四五千年前技术高超的制玉工艺的出现,无不透露着一个重要的信息:这里是我国水稻种植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曾经创造出足可与中原文化媲美的辉煌的原始文明。

三山文化就是吴文化的起源文化之一。1985年,吴县三山岛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面膜,也揭开了苏州历史文化发展的帷幕。根据三山岛旧石器遗址各方面材料的分析,可以初步断定,这是一处石器制造场。除了在此生产石器外,古人类还将此地作为季节性的居住营地,常在气候适宜和食物丰富的季节来此作短期居留,在此制成一批工具后离去。三山旧石器中最特别之处就是它们与吴县新石器时代的磨光石器之间无明显的传承关系,有可能三山导古人类可能在全新世海浸开始后不久就已经离去,取而代之的是已经获得了崭新经济手段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总而言之,吴文化在起源时就以显现其别具一格的独到之处,这为吴文化之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吴文化的主要内容

吴地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先辈们在这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丰厚性体现在古城名镇、园林胜迹、街坊民居以至丝绸、刺绣、工艺品、著名特产“太湖三白”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还体现在文化心理的成书、文化氛围的浓重等等方面。千百年来苏州人才辈出,如漫天繁星,闪烁生辉,范仲淹、项羽、阖闾、叶圣陶等历史、文化名人皆出于吴地。此处就以“太湖三白”、范仲淹和苏州园林三者为例探讨一下吴文化的主要内容。

1、“太湖三白”

据古书记载:吴郡太湖有名食曰“太湖三白”,因太湖银鱼、白鱼、白虾三味湖鲜之色泽而得名,这种关于“太湖三白”名称由来的说法约定俗成,为当地人所熟知。“太湖三白”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原武进县)、苏州市吴中区(原吴县)和无锡市的地方著名系列菜“太湖船菜”的招牌食材。利用太湖三白所制作之菜肴的选料,极为注重食材的新鲜程度;尤因其出水即易死亡,故而最适合在水边或船上烹制太湖三白。以太湖三白制作菜肴之方法,多为清蒸白灼等,强调保持食材的原味。因笔者家乡也在离太湖不远之处,有幸多次品尝这些美味食物,其味道之鲜美,唯有亲身体验者才可心领神会。

2、历史名人――以范仲淹为代表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州,后来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他的高、曾、祖、考4世的墓域位于苏州城西天平山麓,故天平山或称范坟山。范仲淹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既是他孜孜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他一生行事的光辉写照。苏州是范仲淹的故乡。他一生从政30余年,1034年出任平江知府,为官仅一年多,主要政绩虽不在苏州,却为家乡的老乡亲做了不少好事,如治理水患、创立苏州府学等等。

苏州类似范仲淹这样举国皆知的名人还有很多:远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太伯、阖闾,近至近现代时期的林则徐、叶圣陶之辈。因此,将苏州形容为“人杰地灵”可谓是实至名归。

3、园林胜迹――以苏州园林为代表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园林大致形成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流派。皇家园林以北京为代表,私家园林则以苏州为典型。苏州园林代表了私家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

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春秋后期的吴王苑囿,著名的如梧桐园、长洲苑、姑苏台等。而最早的私家园林,可能是东汉时的笮家园。明清时期,苏州园林趋于成熟,数量众多,最多时达270多处,有“城里半园亭”之说。尤其名园佳构,各擅其胜。建于这一时期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已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是东方私家园林中的艺术典范。就其艺术风格来说,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师法自然,重在因地制宜。园林作为一种时空艺术,植根于中国大地,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道家的“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儒家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苏州园林中得到了深切的反映。苏州园林更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师法自然是造园家们矢志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第二,追求意境,充满诗情画意。苏州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意境的创造方面有独到之处。意境,既包括了意与境、情与景、神与物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也包括了艺术气氛、神情韵味和景外之景等因素。意境的主要特征是有着鲜明的形象性。第三,讲究协调,表现淡雅幽静。如果说北方园林金碧辉煌,给人以热情奔放的感受,那么苏州园林则正好相反,她色彩淡雅,表现了清新幽静的情调。因苏州园林一般与住宅相连,为读书养性之处,自然应以清静为主。而且,苏州园林大都是文人士大夫所建,他们精通中国山水画的原理,追求野趣,隐逸情调,加上江南炎热,不宜使用朱红等深色颜料,故而用清幽胜浓丽,采取以少胜多的办法。此外,苏州园林对含蓄美的追求,在叠山理水方面极人工之巧,在借景方面的灵活运用等等,都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值得后世借鉴。

二、留学生吴文化认同度调查

(一)江苏留学生概况

截止到2011年底,共有来自169个国家的15815名留学生分布在江苏省43所高校学习,约占全国总数的5%。目前江苏省高校留学生人数排名中,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3所高校遥遥领先,3所高校留学生人数总和超过了全省份额的40%。留学生数位居中上游水平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将国际教育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江苏省现有的留学生规模位居全国第四。从2012年起,江苏省承担了国家“完善留学生培养体制机制,扩大留学生规模”的试点任务,力求将江苏建设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学习的主要目标省份。另据了解,近年来,江苏接受的留学生人数以年均12%的速度递增,省内15所高校成为政府奖学金院校,占全国的7%。

扬州大学留学生总数在150名左右,有来自美澳欧洲亚非五大洲不同国家的学生,属于江苏省高校中留学生的种类(此处种类指的是留学生所来自的国家)较为完整的高校之一,因此具有代表性,此文就以他们的调查问卷结果为研究对象,研究江苏留学生吴文化的认同度。

(二)江苏留学生吴文化认同度

1、吴文化认同度调查报告

在扬州大学的150名留学生中,接受问卷调查且调查结果有效的留学生有124名,其中10-20岁的女性有37名,10-20岁的男性有24名,20-30岁的女性有20名,20-30岁的男性有35名,30岁以上的女性有3名,30岁以上的男性有5名,总体来看,年龄总趋势偏向年轻化。整份问卷共有21个选择题,前17题为单项选择,18-21题为多项选择,22题为自由讨论题。

整个问卷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3题,是对留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通过前文可知,年龄段集中在10-30岁,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学历大多为高中或者本科,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具有深入了解吴文化的能力。第二部分为4-7题、19题和20题,是调查留学生对吴地区基本情况的了解度,以第4题为例,“你知道苏州、无锡、常州这三个城市吗?”选择“知道”和“不知道”两个选项的人数大致相同,各占总人数的49.19%和50.81%,这说明有一半留学生对于吴地区有过简单了解,并对这几个代表城市有大致认识。第三部分为8-18题和21题,是对吴地区代表事物及人物的了解,以12题和16题为例。第12题题目为“您吃过或听过‘太湖三白’吗?”,选项有三个,分别是“听过”、“吃过”和“没听过也没吃过”,选择这三个选项的人数分别为12人、1人和111人,所占比例分别为9.87%、0.81%和89.52%,可见大部分留学生对于吴文化的了解都停留于表面,对其稍稍深入的内容都不太了解。最后一部分是一道自由讨论题,题目是“您还有关于吴文化的其他看法吗?”大部分学生在问卷上写下“I don’t anything about Wu Culture”,小部分学生会写上“Wu Dialect sounds nice.”或者“Suzhou is a beautiful a city.”这些都足以说明这些留学生对于吴文化的了解都停留于“听说”、“知道”这种表面程度,当说到“范仲淹”或者“太湖三白”等吴文化的代表人物、事物时,大部分留学生都表示一无所知,可见他们对于吴文化并没有深入的了解。

2、文化认同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作用

前文中已经提过,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悠久、值得研究学习的文化,因此江苏留学生要加强队伍文化的认识、理解与认同。同时,深入认识吴文化能够增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这对于留学生学习汉语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增加文化认同度能够培养和提高留学生的情境交际能力;能够减缓由于母语及母文化产生的或重或轻的文化震荡现象,更好地融入汉语环境中学习汉语;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及兴趣。

篇10

[关键词]假期;社会实践;专业能力;培养;结合

[作者简介]田伟政,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植物栽培教研室主任,教授,湖南衡阳421005

[中图分类号]C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4-0187-03

二十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已不仅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一种好形式,更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已为大家所认同,成为了各高校每年必须开展的一项思想教育活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深化,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和亟待改进之处也日显突出,如何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真正“受教育”、“长才干”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基层、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就业,其与社会基层、与生产单位的结合更紧密,更直接,因此也更需要了解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及老百姓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更要具有符合行业岗位要求的实践工作能力。通过在校学习期间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行业,则是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长才干”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这一方式可以使学生热爱社会、关心社会和了解本行业的现状,使学生更成熟、更理智,从而成为合格的生产一线需要的人才。

针对笔者所在学院农业类专业在过去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结合得很不够、专业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指导教师和参与的同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的现象,我们对学院农业类的部分专业组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改革试点,组织大二学生开展了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通过三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坚持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这一主题

我们认为,大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具有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功能,但更主要的还应将其看成是在校期间人才培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人才培养这一主题。

回顾以往的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其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各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大多为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组织,教学部门和专业教师为参与(甚至没有参与)性质,从而使该活动未能与高校的专业教育和技术资源有效地结合,更没有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范畴;(2)参加学校组织假期“下乡”活动队的学生往往是集中少数的优秀生或学生干部,受教育的学生面十分有限,且有“乡村旅游”之嫌;(3)参加“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考核和效果检查;(4)由于学校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三下乡”形势出现,活动目标之一是以对社会、对农业的服务为主,学生下去若是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下乡活动,则大多定位于技术指导者的身份,而实际上许多大一、大二的学生其实并不能真正胜任这个任务,使每次活动的实际作用不大,并不能解决多少实际生产问题,最多只能算是搞搞形式而已。因此可以说,这种只有部分学生参加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并不能很好地起到对广大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不能达到对合格人才在思想和专业能力上进行培养这一目标。

高职大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大学生通过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能按照社会的人才需求而健康成长。通过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人才培养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总之,高职学生的假期社会活动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

二、明确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社会实践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进而为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与专业结合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第一,假期社会实践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应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吸收实践新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二,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可以在本行业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中自由驰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兴趣有重点的发展和学习,从而能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时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能力。第三,能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的条件下学好和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有利条件,在结合本专业的假期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第四,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充实教学中的实践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拓宽师生的社会视野,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在学校课堂上难以掌握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第五,在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在对应的行业工作实践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和运用,能够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意识,有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

因此,通过充分利用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能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职业院校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

三、专业教师或企业人员进行指导的假期社会实践更具有行业针对性

为使假期专业社会实践能让学生深入接触和了解行业情况,增加对未来的岗位适应能力,使社会实践更具有行业针对性,同时也为保证社会实践的实效而不走过场,在进行假期社会实践中必须要有专业教师指导。

我们的做法是:放假前,组织学生进行会议布置、实践单位安排(选择校外实习基地单位、教师任技术顾问的企业、主动来校要求学生前往实习的生产单位为主,也可安排让少量的学生自行选择假期实践单位)、公布各位专业教师的专业方向和联系方式,各系成立由系主任和书记负责组织的假期实践活动机构,具体负责此项活动。

学生在暑假中根据安排或自行落实好专业实践项目和内容后,及时通过电话或网络(QQ或电子邮箱)向系里汇报,由系里帮助统一进行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定,然后告知学生和相应指导教师,让学生与教师取得联系。如在假期实践中,遇到生产实践中的某一专业技术问题时,可给学生指定对应

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在某生产单位进行调查性质的实践时,可请该单位的技术人员或负责人进行指导,系里同时对一些单位进行电话抽查和联系沟通。以此保证学生的社会实践落到实处。

由于这种方式的实践是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学生开学返校时带回的社会实践资料大多有较丰富的内容或具体的数据,能反映某地某企业、行业的一定生产状况或某一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比如在某养殖企业或园林企业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时,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企业的具体实际,在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进行的实践活动,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情况,学生能学到真实有用的东西。

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加强广大教师对本行业、对社会的及时了解,提高自身能力。实践证明,凡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效果都比较好。

四、以教学的方式进行组织,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假期社会实践

我们通过对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得出:要将假期社会实践摆在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的地位。要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群众、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纳入学生德育考评体系,制定详细科学的考评办法,分等级考评。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后每人应当写出一份假期社会实践报告,进行心得交流,同时报告成绩要记入毕业档案。

因此。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暑假专业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其具备制度化、经常化、教学必需化。虽然我们目前未将该内容计算教师的教学学时,但由于是以教学的方式进行组织的,在教学计划中将其视为教学必修内容之一,所以学生都必须参加,从而保证了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假期专业社会实践中去,保证了对广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培养机会都均等,而不是过去的那种只由部分学生干部组成的、只能有部分学生参与的暑假实践活动。

五、社会实践在活动前有周密的计划安排、活动后有检查评价和总结

为保证暑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下去,在三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活动有周密的计划安排、实践项目和内容有指导、暑假报告质量有要求;活动前有宣传发动、活动中有督促检查、活动后有检查评价与总结。因而做到活动的可操作性强,保证了社会实践的实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将这一活动安排在每届学生的第四学期结束前,因为此时学生已学完了许多专业课程,只要再经过一学期学业后就将进入毕业实习环节,开始步入社会进行“预就业”了。此时安排这一活动可为学生即将来到的“零距离就业”增加竞争能力。

我们教育学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个活动,要认清它的意义。这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暑假了,要珍惜这次以学生的身份直接去接触社会的最后一个假期学习机会,要增加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毕业时的就业资本。所以,有90%以上的同学表示接受这种观点,并且愿意积极参加。

为做好活动前的发动工作,我们用半天时间召集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暑假社会实践工作安排与培训。在培训中对假期社会实践的目的、内容、方法设计、工作实施、时间安排和调查报告(或假期打工实习体会、专业实习论文)的写作进行讲授。

在时间上我们要求每个学生不能少于十天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内容上可以是在本行业生产单位打工;也可以是对某企业或家乡当地进行行业调查;也可以参与一项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作。为此我们对每个学生发给一份“暑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和指导提纲”的计划书。

在活动中,要求学生都要在系里指定下与相应专业方向教师取得联系,对个别在假期实践中未与专业教师联系并获得指导的学生,教师可拒绝为其进行暑假调查报告(或实践工作报告、专业论文)的指导修改,允许学生在半年后的寒假中补修该教学内容,以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学业任务。

在活动结束,学生返校时,要求开学后两周内上交一份有指导教师(或生产单位和技术人员)签名的报告,并附有教师评价意见。对于报告的要求是,文字只要求在1500字以上(不一定达到通常论文要求的字数),但报告一定要有实际的内容。不要求报告写得洋洋万言,但一定要有真实体会。

通过这种形式的实践和报告总结后,许多同学除了得到不少的实践工作体会外,还学会了写调查报告(或对某一技术工作的总结报告),学会了分析实际工作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