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7 02:4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职业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以及大量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这是21世纪相当长时期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它的发展关系到行业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
(一)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必将对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初中级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我们国家目前并在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面临着加快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从经济发展形态来说,目前全国实质上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处在萌芽状态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状态并存的状况。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很不相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是我们研究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依据。最近,我们组织了8个包括农业、电子、电力、冶金、建筑、铁道、商业、金融等不同的行业领导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研究分析各个系统人才的整体结构,并且注意他们合理的配比关系。结果表明,科学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能进入世界高新技术前沿攻坚和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的科技带头人以及高级管理人才,在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起统帅、引导作用,这类人才在人才总量中虽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乃至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不足,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研究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生产的发展和提高,还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当前仍然还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它使我国大量先进技术只能停留于样品、展品而无法转化为产品。同时,任何时期也不能忽视劳动者也即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人们可以从外国买到科研成果,但买不到生产的质量,这是靠生产者的技术、知识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创造来的。在这方面,本文拟多用一点篇幅。以农业生产为例,全国种植业生产的人力结构,目前仍以两亿农户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当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也发生很大变化,根据调查,按农户的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1)企业型农民。这些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较高,他们所受的文化与专业教育的程度也较高,大部分是中专和大专生。这是未来农业劳动者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为数还很少,仅占10%左右。(2)技术经营型农民。这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较高,产品有较大的专业性和商品性,接受新技术能力强,是农村采用新技术和进行专业生产联合体的骨干。这类农民的素质,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及经营能力。1998年这类农民的数量约占20.2%。(3)初级技术农民。他们具有当地农业生产的一般知识和掌握一般的生产技术,能在上述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较快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这类农民应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并经过一定的农业推广培训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此类农民在相当一段时期仍是多数。(4)普通农民。是指较多地使用传统生产经验和知识技术的生产劳动者,目前一般是小学毕业或文盲。其数量将逐年减少,到2010年都应达到初级技术农民水平。1999年,我国农业劳动者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5%(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半文盲占46.75%)。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日本,农民中受过高中阶段和高中后教育的已达80%以上。在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方面,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我国各行业现有人力结构学历水平来看,初中及以下阶段学历层次从业人员还占较大比重,对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在全国6.79亿从业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占73%左右,同时还存在10%左右的文盲率。这两者所占比例高达83%。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例,到1997年底,受过大专、中专、技工等专业技术系统训练的仅占26.5%;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仍高达42.3%以上。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从当今世界情况看,根据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28个国家和亚太经合组织11个国家共39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初中后分流(即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的国家和地区有29个,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挪威、葡萄牙、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等;高中后分流的国家有4个,包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小学后分流的国家有5个,包括爱尔兰、墨西哥、菲律宾、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中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小学教育的学制为八年)。这些都说明,当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需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如果忽视或者削弱中等职业教育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和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以及我国正处于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学龄人口的高峰,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显得更为紧迫。
去年初中在校生已达到5811万。根据1999年当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有1589万初中毕业生,尽管当年普通高中招生增长10.23%,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共招生779万,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3万,将近1/2。特别是高等学校当年招生年增长率高达47%。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还有810万初中毕业生(占初中毕业生总数50%以上)和174.5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和高等学校,需要在就业前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和繁重的。
(二)在业人员和非在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任务将十分繁重。
前面已经谈到全国6.98亿从业人口文化程度总体上较低的状况。另外,据1995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尚有近两亿16岁以上不在业的劳动力人口,约有1500万人有寻找工作的要求。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以及他们不同的志趣、爱好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提高,而且对促进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对人才的观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则有不同的人才观。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5月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这些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同志最近强调指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有深刻意义的。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来说,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无论在哪一行,都会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有位教育家总结数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我认为是说的很有道理的。树立新的人才观,首先是我们教育部门的任务。当今世界,在教育观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或者革命。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二)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学习的终身化,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当进行改革。这里我想突出强调两个问题。
(1)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办出特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要大力加强和企业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紧密联系和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新技术能力的培训。
(2)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要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行重大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工作接收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努力构建和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对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把职业指导作为学生的必修课。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发表了《2000年的美国,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的报告。该委员会对所有学校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无论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还是计划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获取五种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和三部分基础(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对这八项都制订了详细明确的标准。这份报告反映了美国用人部门对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少国家的初别是普通高中都相当普遍地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以满足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经过中间教育机构的文化补习,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有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的培训进入社会就业的机会。逐步缩小中等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差距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对我们来说则是十分紧迫的。
(四)积极发展非正规(非学历)职业教育。
我国当前初中和高中后教育结构存在某些混乱,同社会需求存在某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之一是教育结构中过于学历化的倾向,加之教育管理又常常以学历教育规范各类教育,这就促使许多本应由非学历教育承担的教育培训采取了学历教育的形式,造成了教育结构的混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从业人员中,需要在初中或高中毕业文化基础上通过正规学历教育就业的只是一部分,相当数量的则只需要通过非学历教育培训。我国江苏阳光集团、三毛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的毛纺集团之一,企业的装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年销售额连续几年都在一亿元以上,从人员构成来说,三毛集团职工6000人,其中生产第一线工人有5000人,据这个企业的总经理说,由于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对工人在操作上的要求比较简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初中毕业生经过三个月培训,就可以上岗。这个总经理诙谐地说,如果招大学毕业生做这个工作,不仅对这些学生是大才小用,而且这个企业也会因生产者没有积极性而倒闭。同时,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广泛和多样,单一的学历教育不可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教育需求。在普及基本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各种非学历非正规教育,是适应社会对教育多样化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趋势,应该确立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并为构建和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社会化、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难得的良好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
篇2
主要栏目
理论与应用研究、职教管理、师资培养、职业指导、教学研究、实验实训、交流探讨、教育技术、海外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史料等。
投稿须知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少于5000字为宜。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篇3
关键词: 德国职业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 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和德国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合作举办的“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在学习过程中,我对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德国的职业与技术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双元制”模式被誉为该秘密武器的“发射机关”所在。先来谈谈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德国教育体系。
1.初级教育: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第一阶级教育。
3.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教育。其中第二阶段I级教育基本上是普通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初中;II级则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高中。第二阶段教育也属于义务教育。
(1)第二阶段I级教育。在德国有四类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法中学和总体中学。获得文法中学高中毕业证书的学生就取得了进入德国大学学习的资格,因而完全中学毕业证书又被称为“大学成熟证书”。
(2)第二阶段II级教育中具有同等学历者,如职业或专科完全中学的毕业生,也具有上大学的资格。
4.高等教育:第三阶段教育。
(1)大学。这里指的大学,在德国常称为学术型大学或科学型大学(综合大学),大学入学条件为“大学成熟证书”。
(2)应用技术大学。技术应用型大学,学习内容偏重实践,学制较短。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意指青少年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三)主要机构的职责与义务。
这些机构主要负责法律、管理、经费及考核方面要求。
1.联邦教育和科学研究部。它在职业教育问题上起着综合与协调作用,体现在:主管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工作,并对其拥有解释权;监督该法的执行情况;负责制定职业教育的重大和具有原则性的政策;主管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颁发职业继续教育条例和实训教师有关教育学资格条例;资助职业教育中“受歧视者”和“尖子生”;资助职业教育的模块试验和研究计划。
2.联邦经济部及其他业务部。它主要负责对有关培训职业的承认和废除,除农业、司法、卫生职业分由联邦粮食、农村部、司法和卫生部等部门负责外,其他大部分手工业和工商业飞培训职业均由经济部负责。无论是承认还是废除某个培训职业,事先必须征求联邦教科部的同意,否则也不能生效。由经济部和其他业务部通过法律的形式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条例,目的是统一这个行业的培训内容、规格、要求、做法,实训教师的资格,组织培训的原则,注意事项和培训结束后有关考试的一系列规定。
3.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德国的教育事业在共性和可比性上有一个必要的起码标准。它是各州文教部长们自愿自我协调的一个工具。
4.联邦各州的职责。基本法规定各州对学校的主管权,各州通过其主管部也对其承担相应的任务。各州还要全面行使负责职业教育中一些特定的经费资助,对行会主管职业教育的过程行使法律监督权。
5.行业协会。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具有强制性,这些行业的任务是代表本协会成员的利益,维护和保持工商界久有的信誉传统。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德国的行业协会主要有手工业行会、工商业行会、医生行会等。行会对职业教育的职责主要有:对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证和监督;缩短和延长培训时间;负责审查企业与学徒之间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考核;职业教育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监督和咨询;仲裁委员会等。
6.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它是对全德国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它诞生于1976年,前身是1970年成立的“联邦研究职业教育的研究所”(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ildungsforschung,BBF)。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协助经济界,尤其是德国工商业行业大会,推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该机构的费用由国家承担,其最高决策机构是领导委员会。
(四)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考试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与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形式上包括口头考试、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徒工才能毕业才能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几个突出特点
由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我们可以看到德国职业教育的完善性和成功性,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推向全球的必然性,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突出特点。
(一)同生产紧密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二)企业的广泛参与。
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三)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四)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
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三、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社会各界仍然普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仍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绩不好去读职业学校”。
现在有些初中的教师告诫学生,你要再不努力学习就让你去读职业学校;有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了职业学校,但是家长羞于在同事面前提起,怕面子不好看。前者是文化观念的表现,后者是社会心理的反应。这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具体表现。其实,在我国有关人力资源政策中曾出台过相关建议:高级技术工人的待遇相当于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的平均待遇。但是,这一政策建议一直没有落实过。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认为,这是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提高工人的待遇,让初中级技术工人在社会分配中的份额不断提高,让他们从事体面的、有尊严的工作。
(二)“职教管理体制须动大手术”。
目前有一个长期没能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口内部对中职、高职的管理没有理顺,中职与高职分属于两个司管理。虽然职业教育占了整个教育的半边天,但是在投入数量上仍然是一头多一头少,在行政架构的设置上仍然是一头大一头小。二是教育口与劳动口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没有理顺,教育部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管一摊,互相独立,各成体系,导致各省、各地方的教育和劳动部门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存在矛盾。三是教育口与行业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没有理顺,由于前几年教育体制改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退出了职业院校的管理,但是没有同时建立起一种让行业实际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体制,因而强行割裂了职业教育与各行各业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
上面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两大后果:第一是存在着职业教育的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政策缺位与政出多门并存,投入不足与多头领导并存。结果是基层院校,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技校,都只得小心翼翼,怕站错线、表错态,左右为难。第二是职业院校与行业关系松散,培养的学生货不对路。表现是大批人没事干,“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动大手术。”这是俞仲文的结论。
四、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社会各界仍然普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仍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有的学生不愿意读综合性大学,而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却被深深地打上了“次等教育”的烙印,很多学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读职业学校,这与我国职业教育不发达有关,但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也不能忽视。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孔孟之道盛行,“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我国当今社会崇尚知识远远超出崇尚能力和技能,严重地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起步发展,必须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二)抓住时机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在德国,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70%的费用,这样做不仅使企业获得了高技能的工作人员,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企业对社会发展应该负有责任和义务。在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据报道,我国目前各种类型的高级技术工人都出现了短缺的情况,这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不仅可以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而且是高职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好时机。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为自己培养高级技术工人。
(三)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
教师除了要具有所学专业学士以上学位外,还应具备某一专业岗位的职业资格,专职教师还要定期下企业培训或顶岗,以更新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这些都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打破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跨部门的管理和协调机构。
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等各方代表构成的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本地的职业教育,解决资源分割、教育与市场和社会脱离的弊端。
总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闻友信,杨金梅.职业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
[2]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8.08.
篇4
[论文关键词] 发达国家 东盟 中国 广西 职业教育 合作
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是指青少年一面在私营企业受职业训练,一面在公立的职业学校里兼职并受义务教育。职业学校与该培训企业是该制度的双元,二者密切配合,分工协作。二者既各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有自己独立的机构设置,又是不可分割的职业教育组成部分。教育对象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企业受训练的学徒,同时还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双元制的双重性也体现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既对学徒训练负有责任,又要尊重私人经济自治的原则。企业不仅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且承担法律规定所应负起对职业教育的责任。
二、加拿大的cbe教学模式
cbe教学模式可概括为“ 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4点:(1)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即教学基础、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策略和测评标准等均以职业能力为主, 以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科目学习模块的组合, 以知识学科作为学习科目, 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计划。(2)实施教学以个人能力为基础, 教学目标师生明确, 学习内容以模块式的学习包为主, 学习时间灵活掌握, 强调个性化教学。(3)强调学生自学, 强调学生多次自我测评, 教师仅仅是管理者、帮助者、示范者、指导者, 以能力作为测评学生的标准, 测评结果及时反馈。(4)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等灵活多样, 但管理严格科学。总之, cbe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 课程内容为模块式结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重视个别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 学”而非注重“ 教”, 测评客观、反馈及时。
三、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以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们所采用的“教学工厂”模式是在德国“双元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并不是我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实习工厂,所谓的教学工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产和实际的项目设计,学到实际的知识和技能。从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所做的项目是企业当前最需要开发的实际项目,学生在“教学工厂”里所生产的产品是企业正在生产和销售的产品。
四、马来西亚的校企合作
马来西亚教育部提出并实施“职教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做法,目的在于促进职教机构与工商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为此马来西亚教育部制定了明确具体的措施:(1)使用范围。课后时间及节假日,教学设施对外开放,供工商企业和公共机构进行培训使用,但明确规定不允许私营的培训机构及以营利为目的的中间机构使用。(2)收费。收取使用单位相应的使用费(设备损耗折旧费、维修费及水电等费用),教育部规定了统一的收费标准,全国适用。
五、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现状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推动下,中国-东盟的教育合作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层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广西与东盟的职业教育合作在教学科研层面更是异军突起。自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培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广西与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的发展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合作的模式还不够成熟,需要不断改进。
(一)开设院校及语种
目前开设有东盟语种的广西职业院校主要有: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华侨学校等十几所,以高职院校为主。开设的东盟语种主要有:越南语、泰国语、柬埔寨语、马来语、缅甸语等。
(二)合作模式
广西职业院校与东盟国教育合作的模式一般有:(1) 对广西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国内专科+国外本科”的培养模式,即派学生到语言对象国,系统学习语言对象国的语言和文化经济,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东盟语种专业学生在国内学习2年或者2.5年,接着到语言对象国学习半年或者1年,完成学业后,如学生有需求,仍然可以在语言对象国深造,继续升本甚至硕士研究生。(2)东盟国合作院校派短期留学生到广西的职业院校实习。广西的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是结合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培养具有必备职业知识和较强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比较吸引东盟合作院校的留学生。
六、广西加强与东盟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学习引进国外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可以在与东盟院校合作的同时加入“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具体可以是让学生在国内学习,在国外的企业学习,这样既可以完成语言的学习,又可以完成实训课程。
(二)响应教育部发出的号召,结合马来西亚的“职教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做法,把“低碳经济”融入到高等教育中。具体是全力推进南宁—东盟高教职教园区的开发建设,打造一个功能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院校紧密结合、资源共享、互相弥补、互动教学,节约型、生态型、和谐型的高教职教聚集区。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南宁的城市开放开发步伐不断加快。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强,对各类人才尤其是市场急需的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三)扩大与东盟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在巩固和扩大与原有国外院校合作的同时,增加与东盟的合作对象。比如扩展到职业院校与东盟国家在科教文化、专业教师互派、应用型人才培养、夏令营、旅游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继续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提高外国留学生培养质量,使广西高等教育在东盟国家逐步赢得信任和地位。
篇5
1.入学门槛低,可以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社会基层人群提供教育机会,有效实现教育公平
由于地域、经济条件等诸多原因,我国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均等,加之许多企业的一线员工入职门槛比较低,造成我国企业一线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入职后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生追求目标发生改变或者由于岗位需要,希望进行在职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学习,但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加之实实大在在存在的职场压力,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通过传统院校的入学考试关,入学门槛挡住了他们的学习渴求,得不到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远程开放教育是国家为提高全民素质,让处于社会基层、文化起点较低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他入学门槛低,向所有有意愿、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服务,通过互联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够为更多的人共享,实现教育公平。
2.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高度一致
我国企业人才培养定位十分明确,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对象主要来源于国家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大批能使用先进技术的一线工人和现场管理人员则通过不离岗教育形式提高素质。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于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这与企业培养目标高度一致。远程开放教育并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整个教育过程,并有与之匹配的科学、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它兼顾了企业用人和培养基层人才双重目标,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集知识效益、素质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这也是远程开放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在襄阳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教学方式灵活,很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
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他们追求利润的目标,也就是说对大批需要提高素质的一线员工不可能进行离岗培训,企业需要学习时间灵活的职业教育方式。远程开放教育将互联网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过程,所有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络,包括课件、授课视频、学习资料等等,同学间交流、师生交互等也通过网络进行,学生上网自主选择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可以支配的时间灵活安排学习,学生在班主任、辅导员、导学老师、助学老师的教学支持服务下,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学业,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符合企业和职工的实际需求。
4.电大的系统优势,是企业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保障
远程开放教育的具体实施单位是中央电大,电大是一个系统,分为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地市级电大及基层电大,以“天网、地网、人网”三结合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央电大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要开设专业和课程,聘请国内外名校名师、专家学者及行业资深人士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和教材主编,通过全国电大系统实施教学组织与管理,使用统一的课程名称、统一的教学大纲、材、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保证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中央电大的宏观构建、省级电大的导学、地市级电大的助学、基层电大的学习支持服务,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这个模式系统优势明显,以学生为中心,从入学至毕业的各个环节精心安排,形成了一整套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5.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给远程开放教育学习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
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网络为基础,所有的学习资源存储在网上供所有学习者浏览,师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之间的交流等都依赖着网络。如今,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发展,让人们随时随地上网成为现实,网上交互已变得畅通,学习的方便性可想而知,不仅工学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将来远程开放教育学员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考试,工考矛盾一并得到解决。
二、襄阳远程开放教育企业职业教育的几种典型模式
1.以远程开放教育学校为主导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学校负责学员的教学管理,企业负责组织生源,提供学习政策,双方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的办学模式。典型案例:湖北省化工第六集团公司培训中心与襄阳广播电视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集团培训中心选派职工参与学习,提供学费报销一半、有考试假期、毕业后提高待遇等优惠政策,集团派任一名联络员,电大负责学员的日常教学服务与管理。主要方式是工作学习融合进行,学员的学习角色和工作角色,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共同推进。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员学习能力,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为企业中级管理人才做好储备,企业政策扶持,是发展这种办学模式的关键。化工第六集团公司针对职工分散全国各地工程工地的状况,通过这种模式紧密团结职工,利用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时间的灵活性,解决了工学矛盾,实现了培养与用人的“零距离对接”,有效提升了企业凝聚力。
2.以企业培训机构为主导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企业培训机构负责学生的教学管理,远程开放教育学校提供教学资源和相应的教学支持服务。典型案例:湖北省建筑第二集团公司的企业中专学校与襄阳广播电视大学合作的企业教育模式,企业中专学校有自己的师资,有固定的生源,整合电大符合企业需要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学制为五年。主要方式是三年的中专在校学习时间,二年企业工作同时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时间。三年在校学习,以理论课为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为后两年企业工作同时学习阶段做好准备,以学校、老师、学生为要素,课程学习为推进形式;后两年企业工作学习时段重视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工程、师傅、学徒为要素,以项目主导、任务驱动为推进形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工程现场技术人员,为企业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省建筑第二集团公司针对社会吸纳的人才缺乏本企业实践经验的实际,利用企业资源、实训基地、企业文化等资源从学制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统筹实施,构建了一套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招生规模和办学特色方面来看,取得了很好成绩,成为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
3.以远程开放教育学员为主导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学校搭建好学习平台,创设良好学习虚拟环境,针对学员不同情况做好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帮助学员制订符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形式,顺利完成学习目标。典型案例:襄阳二汽基地的远程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管理。基地企业中有这样一部分基层职员,入职时学历不高,但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本人职业规划明确,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潜在的人才资源,他们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个人综合素质。对这一部分职员,企业愿意看到他们成长,但又由于企业内部知识分子成堆,所以不愿意花费大的力气培养文化起点较低的职工,希望个人的主动性为主。这部分学员有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个人文化基础和学习目标差异较大,学校就要做好学员情况调查,分析具体情况,以学员为主导,针对性地做好导学、助学工作,强化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服务,帮助学员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辅助他们完成个人学习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提高学员学历层次和个人综合素质,为实现学员职业规划目标打好基础。通过几年努力,远程开放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二汽基地中逐步获得企业认可,扩大了远程开放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三、远程开放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
远程开放教育学校要准确把握合作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央电大的宏观指导下,动态调整选修课程设置和学习支持服务。例如:省化工第六集团公司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提高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学习氛围,从而推进学习型团队的建设;省建筑第二集团公司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工程现场技术人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二汽基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挖掘有主动性、自觉性的潜在的一线人力资源,企业参与性不深,我们的任务是加强这批学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好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只有准确把握了企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支持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远程开放教育队伍。
2.提高支持服务水平
参与远程开放教育学习的人员绝大多数为在职人员,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分离的性质及学员在职在岗的压力,给远程开放教育学习带来诸多困难。远程学校的支持服务水平尤为重要,搭建好学习平台,营造氛围,让学员感受到置身于一个集体中,有被关心、被引导的感觉,弥补远程开放教育师生时空分离的不足,学员在创设的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中唤起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使学员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另外一方面,远程学校工作要积极主动,增加服务意识,争取企业支持,让企业感受到优质服务,主动配合做好职业教育工作。
3.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
如果受教育者在某种教育形式下能力得不到提高,这种教育形式必然会受到社会质疑,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是学校重要的任务。远程开放教育企业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和不稳定的问题,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两个支柱,提高学习资源质量和精品课件建设是中央电大一直追求的目标,我们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导学环节标准化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平台等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强化教学管理过程,落实教学每一环节,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另一方面,注重与企业的交流,把握好办学定位,时时审视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的一致性,根据企业需求反馈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增强远程开放教育对企业的吸引力。
4.与企业深度融合,力争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最大化状态
首先,学校的科研项目要与企业生产、技改结合起来,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双方经济效益;其次,学校可以吸引和鼓励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提高了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教学相长,企业人才素质得以提高,也可促进双方在生产的、技术、教学等方面交流,学员在高素质环境中得以良好发展;第三,学校可以搭建人才就业平台,学校推荐优秀毕业生,与之合作的企业可以优先招聘优秀人才,学生在平台上挑选企业,人才流通良性循环,学校、合作企业、学生实现三赢。三赢关系,是学校与企业保持长久合作的有效保障。
5.重视远程开放教育宣传和参与企业建立人才保障机制,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篇6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更加凸显,国家把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教育发展中重要一部分,显然,它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领域资源的有限性和配置不合理性,导致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并非真正达到效益最大化。因此,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转型、加强内涵质量建设的必要前提。
一、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内涵
教育资源原本是经济学领域的概念,如今移植到教育领域,它指的是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也有学者认为教育资源的完整含义是指教育领域通过社会总资源的配置所取得的所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财力资源的总和。
而对于职业教育资源,我国学者通常是指全社会投入职业教育领域所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总和,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管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其目的是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个资源系统最终目的是为职业教育领域而服务的。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认为职业教育资源就是指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职业教育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1]。
在西方,“整合”一词最早由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Herbert Spencer)于1862年在《第一原理》中首次提出。他认为: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整合是指由系统整体性及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优化过程。此后,该词从哲学领域逐渐过渡到经济领域,同样也被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在我国,2002年,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对“整合”有了新的解释:所谓整合、就是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2]。
对于什么是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系统论的思维方式角度对其进行解释,认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就是将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进行加工和重组,对其重新进行调整、协调、优化配置,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使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相互配合与协调,发挥其整体功能,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获得整体的最大效益,真正起到1+1>2的效果[3]。
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要素分析
职业教育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按照资源存在的形式它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通常指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而无形资源则是指办学理念、教育特色和文化意识等,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按照资源的性质可以分类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一般指各种设备、办学场地、办学规模及师资力量,而软件资源则是指信息资源和知识传播方式等相关的教育资源等[4]。
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要素主要包括:(1)布局和类别的整合,如在同一地区、同一地域内,对同一类别学校的整合。(2)师资队伍和专业设置的整合。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中,整合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根据教师的专业水平、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进行整合,实现结构优化,比例合理。在专业设置方面,根据区域发展,扶持区域重点发展产业和民生需求发展特色专业,对于供过于求的专业采取逐步淘汰,最后根据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增设新的专业,这样才能形成专业结构的优化发展。(3)办学层次和管理体制的整合。根据区域实际发展需要,通过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鼓励和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的各类层次职业学校,实现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契合,达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5]。
因此,充分发挥职教资源的效益,通过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地尽其利”的目标,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赢。
三、广州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为落实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广州市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广州市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合理利用,加强广州市职业教育发展建设势在必行。
(一)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是广州市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目前,广州市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用地紧张、办学场地分散、发展空间受限。全市共6所市属高等职业院校,除其中一所占地面积达2000亩外,其他各学院的用地面积都只有300亩左右,且不少学校是由多个校区组合而成,不仅达不到教育部有关高职院校生均占地面积要求,还给院校管理带来管理成本直线上升、人才使用分散、教学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等众多难题,严重制约了相关高职院校的发展。广州市市属职业学校16所、市属技工学校6所。
其办学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大部分学校的校区分散,资源配置不合理,占地面积较小,生均占地面积达不到国家标准,严重制约了中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是广州市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广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是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的新要求
广州作为国际化城市,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长期战略选择不仅是规模性的发展,更是结构性的发展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谐发展的重心转移。目前,广州职业教育发展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中、高职层级结构失衡,职业教育体系重心明显偏低;职业学校同质化发展、学科设置重叠过多,专业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不够;市属中、高职大部分学校占地面积狭小,校区分散,校园重复建设,办学资源分散,行政管理成本偏高;职业教育办学与管理体制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广州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效益,影响到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质量。
在广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完善多元化办学格局,如何有效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实现效益有效化,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如何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来适应广州现代产业的发展,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广州职业教育发展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在构建大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广州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从“水平效应”转向“结构效应”,从区域布局调整转向结构性、功能性调整,从“供给导向”的发展思路转向“需求导向”的战略规划选择,最终构建与广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效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根本路径[6]。
(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是广州市职业教育持续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气候下,经济新常态既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需求。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速调整、保障改善民生、提升人才素质、资源配置方式转变和推进依法治国,都要求职业教育应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7]。经济社会转型是目前广东省和广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艰难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必须摒弃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驱动力,这需要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此,职业教育应不断提升系统培养人才的能力,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培养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应用型人才[8]。
但是,广州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还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分布不合理、专业设置雷同、资源配置缺少统筹、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效率不均衡等迹象,总体上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部分学校缺少先进设施设备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加之高职和中职、公办和民办教育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和生源结构也不尽合理,严重阻碍了广州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按照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必须对广州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广州市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各方面健康协调、持续有序地发展。
四、广州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模式
(一)组建职教集团,走集约发展模式
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院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密切结合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组建职教集团,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的杠杆,实现职业优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它可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从而做大做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方向,它有助于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建立校企合作的良性机制、推进工学结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可以加强政校企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有效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彼此双赢发展[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广州市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先后组建了6大职业教育集团和若干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学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的新格局。6大职教集团包括:由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主导建立的广州工业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由广州财经职业学校主导建立的广州财经职业教育集团、由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主导建立的广州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由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主导建立的广州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由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主导建立的广州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
职业教育发展联盟主要包括:由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主导建立的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由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主导建立的石油化工职业教育联盟、由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主导建立的广州体育职业教育联盟、由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主导建立的广州机电校企合一职业培训联盟等。
通过职教集团办学,不但可以增强办学活力,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还可以强化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院校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和经济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二)集专业集群板块为载体,组团建设教育城模式
为改善广州市属职业院校办学用地不足、资源分散等问题,深度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广州教育城,围绕把广州教育城建设成为立足华南、辐射港澳、影响东南亚,集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实训、研发、职业指导、创业孵化于一体的国际一流教育服务聚集区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品质服务,力求把广州教育城打造成体现国家中心城市水平、符合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的教育高地。通过建设广州教育城,加强人才储备,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广州市职业教育用地紧张、场地分散、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同时有效置换城市空间和提升城市功能。根据广州教育城“做强做优、分类整合、资源分享、中高衔接、预留空间”的建设原则和“共生、共享、共融”的设计理念,广州市积极调动政府、学校、社会各方资源,构建“分散共享为基础、组团共享为支柱、城际共享为纽带”的教育城资源共享模式。2012年12月,广州市政府印发《广州教育城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入驻的中高职院校以教育城为纽带,形成数校一地的发展态势,实现资源共享、开放办学、高效运作、效益最大化”的建设思路。此后,广州市确定了入驻教育城的院校以组团方式进行布局,在教育城内布局全城共享带和组团共享带,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探索独具广州职业教育特色的广州教育城共享模式。
广州市结合实际,按照集约用地、适度超前的原则,总体规划30平方公里建设广州教育城,共24所院校(包括6所高职院校、12所中职学校、6所技工院校)和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入驻,一期初定控规约10平方公里,可容纳学生12.78万,二期控规约20平方公里,可容纳学生共20.77人,远期规划控规约30平方公里。
教育城分两期建设,一期进驻2所高职院校、9所中职学校(含合并及并入高职的中职学校)、4所技工院校和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广州市紧抓教育城建设契机,围绕广州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合并组建”、“整合提升”、“调整优化”等方式,合理布局和整合职业院校,2014年开始研究制定《广州市职业院校专业布局调整和优化的实施意见》,力求引导和调控全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布点,实现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布局合理的新局面。
广州教育城的建设,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和学校现有办学用地情况,以专业集群为基础形成多个教学组团,以此为基础培育与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对接、产学结合、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若干个职教集团。
综合考虑广州市十大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和教育城一期入驻院校的专业设置现状,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布局在同一组团原则和专业在各院校的布局状况,采取一所高职院校带若干中职学校的方式进行组团,按照专业集群进行布局。一期主要组成4个组团,具体如下:(1)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布局的3所院校组成交通运输组团;重点发展专业为公路运输、铁道运输、城市轨道运输、水上运输、港口运输等类专业,制造大类中的汽车类专业、财经大类中的物流管理专业。
对应广州的十大重点产业为汽车产业、现代物流。入驻院校主要有高职院校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职、技工学校分别为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和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2)土建和财经大类专业布局的4所院校组成城市建设工程组团;重点发展专业为建筑技术、城市规划与管理、土建施工、建筑设备、工程管理、市政工程、房地产等类专业;财政金融、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经济贸易、工商管理(其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布局到交通运输集群)等类专业。
对应广州市的十大重点产业为商贸会展、金融保险。入驻院校高职院校有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与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市政职业学校整合);中职、技工学校有市公用事业高级技工学校、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和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3)制造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布局的5所院校组成工业制造与信息化组团;重点发展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机电设备等类专业;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等类专业。
对应广州市的十大重点产业为重大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入驻院校高职院校是将相关中职、技工学校的优质资源整合,新升格成1所制造与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中职、技工学校分别为市轻工职业学校、和市高级技工学校,主要布局中职层次的制造大类专业;市工贸技师学院和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由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与市电子信息学校合并组建),主要布局中职层次的电子信息大类专业。(4)学前教育专业、制药技术和药学类专业布局的院校作为“其他”类集中布局。重点发展专业为学前教育专业、生化与药品大类中的制药技术类专业、医药卫生大类中的药学类专业。对应的十大重点产业为生物医药;入驻院校分别为高职院校市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主要布局学前教育专业;中职学校市医药职业学校,主要布局制药技术类、药学类专业。
广州市通过专业集群板块组团入驻教育城,其总体目标是根据广州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特点,紧密结合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广州市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在5-10年之间,建立布局合理、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品牌纷呈的专业体系,逐步形成定位准确、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各有所长、有序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真正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10]。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差异 启示
引言
中国与韩国是友好近邻,两国地缘相近,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关系密切。 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韩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构建的职业教育体系及推进职业教育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成功经验,目前我国正在探索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了解比较韩国的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定义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二)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二、中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经济和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
高职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越来越突出,由于各层次产业的高新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尤其是发达地区,各层次产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文化素养、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等素质要求的提高,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层次,由技能型向技术应用型转变,社会发展更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二)职业教育的综合性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以职业活动内容为主,以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为准则进行认定与开展,某一门课程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具有明显兼容性的结构特点。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及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多,职业教育对象多样性与综合性的特点更为明显。
(三)职业教育的适用性
职业教育要推动经济发展,就必须关注市场对劳动者要求的变化,适时地更新课程,将适用性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首先,各专业课程内容要与地区、行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样职业教育课程就表现出多样性的结构特点。其次,职业教育课程要与各生产要素相适应,要与不同文化层次的劳动力相适应,要与技术的变迁相适应,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技术岗位需要有对应的职业教育的人才,因此它又表现出应变性的结构特点。
三、韩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建立终身职业教育体系。韩国政府为打造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建立和完善新职业教育体系法规,出台了《职业教育发展法》《证书基本法》和《韩国职业能力发展机构法》。 二是实现学校与工业部门间的合作,使学校与公司间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得以及时交流。三是实施职业资格认定制度,使学校与企业相联系,教育培训与就业相结合。
(二)增强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灵活性。韩国的高职教育由专门大学、产业大学、技能大学等构成。韩国政府鼓励和支持这类学校的发展并引导其办出特色。二是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专科大学同高中和职高联合,培养中小企业产业岗位的专业技术骨干。普高、职高与专科大学、开放大学或一般大学、函授大学的教育课程相互衔接。三是设立特别专科大学,如成立由1至2个学科构成的小规模特别专科大学。
(三)改革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韩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90年代又进行了改革。目前,该项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一是加强教育与劳动市场衔接,引导职教和培训方向,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二是扩大民间组织参与管理,使资格证书制度的管理主体向包括政府和民间的多元化方向转变。 三是加强职业教育与资格课程衔接,确保职教的实际应用性。
四、中韩职业教育对比
(一)中韩职业教育的差异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韩国是中等发达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韩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职业教育主要靠政府办学,韩国职业教育主要依靠企业办学。使得两国的职业教育在就业观念、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授课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1、就业和用人观的差异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教育层次,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和以前的高等专科教育有所混淆,对就业观和人才观有很大的偏见。大学生经常抱怨工作累、待遇低;而用人单位经常抱怨现在的大学生不如从前。而另一发面,家长对孩子抱有的过高期望也在无形中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韩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展多年、定位准确,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都不会产生认识误区。他们都是凭喜好选择自己的专业,对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看得很淡。
2、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的差异
在中国,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是由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适应社会需求转向慢,缺乏灵活性。特别是课程设置,由于前面提到人们观念上的差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大多还带有“专科”的影子,没有完全脱离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在韩国,高等职业教育学制都是二年。没有单独开设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所有的课程都是围绕培养目标设置的,能够较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也很灵活,注重实用性、应用性。
3、师资结构与授课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职业学校的教师目前也涌现了大批“双师型”教师,但真正来自于企事业一线的教师很少,授课方法和内容无法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
在韩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都有第二职业或有自己的产业,都是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专家。这样的教师真正具备“双师”能力,授课方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韩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拓宽职教发展道路。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韩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有中专、专科、本科层次,还有研究生层次,形成了多层次、多专业,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的一条龙体系。
2、专业与课程设置灵活,突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调整课程安排是韩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第一,专业覆盖面广。第二,选修课与必修课并重。职业教育各专业均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而且选修课在职业学校中所处的地位不亚于必修课。第三,教学与实践并行。
3、加强与社会企业联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员走进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的实践性人才,同时,通过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培养理论实践并重的师资。
五、结论
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可以借鉴韩国职业教育的优点,为此我想要想职业教育得到真正切实的发展,要做到:一是动员全国力量强化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力度,消除社会上的偏见和传统观念,把我国职业教育置于全国尊重和重视的地位。消除普教独自尊大、职教倍受歧视的现象。二是进一步发展高职,拉动中职稳步发展。当前,我国处在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大力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有所提高,为此应积极发展高职,扩展中职,完善职教体系,以职教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三是进一步推进产教结合,重视发挥职教在再就业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克明.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
[2]王水玉,蒋恩世.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现实必然性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3]孙启林.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
篇8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教育职责的教育模式。与学校制职业教育相比,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深受企业和学徒的欢迎。作为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而且在世界各国享有盛誉,它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急需大批能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我国应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
关键词: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工学结合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完善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职业教育被推上了教育产业的大市场,处于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前沿,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的就业和自我提升需求都强化了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和总理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会上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誉为二战后促进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同于学校制教育形式,它是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和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本文将对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为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简介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由企业和教育机构联合办学,企业、学校和老师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利用企业和学校各自的优势,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结合,从而成为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
1.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产生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产生可以追溯至中世纪手工行业的学徒制。学徒培训工作通常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由手工业行会统一管理。19世纪后期,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德国各地开始建立专门的培训场所,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同期,各种进修学校大量出现,用来为学徒进行文化补习。此后,进修学校逐渐演变为学徒接受义务教育的机构。20世纪初,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德国的魏玛宪法明确规定,进修学校作为义务教育进行普及。1920年,德国全国学校大会将进修学校正式命名为“职业学校”,它是双元制职业学校的雏形。1964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在《对历史和现今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鉴定》中将职业教育模式命名为双元制职业教育。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法》,确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它标志着德国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的正式形成。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1)两个培训地点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其中,企业的培训场所就是车间或施工现场,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职业学校的培训场所就是课堂,主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从教学时间的分配来看,企业培训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左右,而学校的教学时间占培训时间的30%左右。
(2)两种教师
企业培训的教师都是企业的雇员,他们一般也都接受过双元制职业教育,从职业学校毕业,并在企业有一定年限工作经验。他们是双元制职教体系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他们必须完成四年的大学专业学习并通过国家考试,然后再接受两年的师范学习并进行一段时间实习后方可任职。
(3)两类考试与证书
企业培训一般长达三年或者三年半,结业考试内容以其在企业接受的实训内容为主,目的在于考核学生对所学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而职业学校则会进行资格考试,内容包括学生所学的各门课程。学生获得的毕业证书也有两类,一类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技能证书,一类是由培训学校和职业学校共同颁发的学历证书。
(4)两个经费渠道
在双元制职教模式中,培训经费有两个来源,即企业和国家。企业里的培训费由企业承担,而国家会对小型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职业学校的培训费则由国家及州政府共同承担。这样就保证了培训经费的充足稳定。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1.存在的问题
(1)体制僵化,管理复杂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的法规、措施和方案,固然对培养人才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这套庞大的体系管理复杂,体制僵化,缺乏灵活性。政府的统一规划也会扭曲企业和经济界的真实需求以及地区间的合理差异。双元制职业教育对经济依赖性过强,而企业对于技术革新的反应速度变化不一,使其很难及时跟上或超前反映科技和经济的变化趋势。
(2)企业提供的培训难以满足年轻人的需要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传统的职业教育越来越难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很多手工业岗位空缺,而金融相关岗位却供给不足。许多学徒由于有了新的选择而在培训中途与企业解除了合同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这个问题变得越发严重。培训岗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与申请者的期望差距较大,这是因为培训专业发展速度缓慢、技术含量偏低,难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学徒会因此选择其他培训专业。
(3)企业培训与学校教学间缺乏协调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与学校间的密切合作,但两者之间常会出现缺乏协调的情况。首先是企业培训和学校教学难以协调一致。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企业往往会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来制定培训的内容,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事先制定的,往往不能反映职业环境的变化,造成了企业与学校的培训内容难以取得协调一致。其次是企业培训师与学校教师缺乏沟通。学校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于不同企业的学徒,培训师也会面对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教师和培训师都难以全面了解对方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与教学工作的协调,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使学生在进入职业领域之前,就具备了该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行业、跨领域、跨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很多德国公司把生产厂建立在国外,通过廉价的劳动力来增加企业收益。所以,传统的操作技能已不再是职业能力的衡量标准,人们对职业能力已经有了新的认识。跨文化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标准。然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徒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难以培养出适应国际化需求的职业人。在此形势下,职业教育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相关部门必须调整职业教育的法规政策。
(2)产业结构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德国的经济结构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越了其他产业,这意味着德国已经开始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转向以知识导向和服务导向为主的后工业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职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并对人们的从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同样也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其涉及的培训专业往往是以传统的手工业、商业为主,缺乏与服务业以及高新科技相关的培训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人口结构的变化
近些年来,德国的人口数量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其移民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德国的外来移民中有很多人来自于欧盟以外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人往往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因此进入德国后长期处于社会的底层,其子女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也很难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鉴于教育背景的原因无法完成中学学业,这些人在申请学徒培训职位时,很难得到培训的机会,从而成为被排除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外的弱势群体。如何把不同背景与种族的受教育者纳入其职教体系中,是德国政府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近些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呈现规模快速发展的趋势,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迅速增加。但是,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度较低,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毕业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较差,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所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和合理思想,以改革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
1.设置“双元制”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制体系
校企合作是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核心内容,而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一方面,由于缺乏合作的动力机制,企业往往不愿意参与学校教育,而学校则难以灵活地根据企业要求变革教学模式。因此,政府应设置双元制管理机构,从而为校企合作提供管理与约束。另一方面,我国未形成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导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各级政府应将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校企双方各尽其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加快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实施者,是关系到此体系运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德国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与此同时,德国政府也注意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这就保证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优良素质。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历层次不高,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教师培养成为既深谙专业理论知识又精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应逐渐建立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3.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设置课程
德国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密切接轨。通过企业和学校的磋商,共同制订培养计划,使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有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还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调整培训内容。反观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学生的培训计划由职业学校制订,课程内容也是一成不变,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够灵敏,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技术需求与就业状况。进而形成了毕业生学无所用,就业压力大的状况。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指导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发展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实现学校与就业市场的“零过渡”。
五、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与分析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广泛声誉,这是与德国的工业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密不可分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有重大借鉴意义,但由于我国与德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状况有很大差异,因而在借鉴时不能盲目照搬,而应汲取其精髓,不断改革与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作者:田晨 单位:爱丁堡大学
参考文献:
[1]GerholzK,BrahmT.Apprenticeshipandvocationaledu-cation:aninstitutionalanalysisofworkplacelearningintheGermanvocationalsystem.InC.Harteis,A.Rausch&J.Seifried(Eds.),Discourseonprofessionallearning2014,(pp.143-158).SpringerNetherlands.
[2]HummelsheimS,BaurM.TheGermandualsystemofini-tial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anditspotentialfortransfertoAsia.Prospects,2014,44(2):pp.279-296.
[3]KlotzVK,BillettS,WintherE.Promotingworkforceex-cellence:formationandrelevanceofvocationalidentityforvocationaleducationaltraining.EmpiricalResearchin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2014,6(6):pp.1-20.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亓俊国,庞学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23-26.
篇9
德国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条是小学――文理中学一一大学,这是一条直接升学的道路,主要培养从事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另一条途径是小学一一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一一职业学校,这是一条直接就业的道路。小学生上完四年级后就要被分流,根据每个人的综合情况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尤其是作为学徒,或者说某些专门职业的培训,开始学习的时间越早就越能够更好地掌握技巧。
德国特有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学生一半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体系可以让学生学习联系实际,学前与企业签订协议,学习期间同时获得工作经历,还可挣到实习工资。
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以确保较高的学员聘用率。
在德国,上大学并不是青年人成材的必由之路。德国联邦政府数据显示,每年有60%的德国青少年选择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据统计,2010年初,德国国家认可的职业培训种类达348种,共有170万青少年选择了职业教育,其中最受学员欢迎的职业培训是工商类职业培训,占49%;其次是手工作坊类职业培训,占38%;其他领域的职业培训,包括农业、公共服务、自由职业、家政服务以及航运等。
英国
在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今天,技工培训成为英国政府教育政策中备受重视的一环。在英国,一提到技术学校,人们首先会想到遍布英国全国的大学技术学院。这些学院都属于政府资助、大学与用人单位支持以及民间基金会资助的免学费的学校,专门为14岁至18岁的少年提供全日制的专业技术培训。
每所大学技术学院的学生人数在500人至800人之间,上课时间与普通的全日制中学没有差别。但从本质上说,大学技术学院是为那些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理科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实验班”,侧重于理工科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为高级技工培养梯队力量。
在大学技术学院,如果学生14岁入学,经过两年学习后,其实际技术理论和操作水平将远远领先于普通同龄学生。除技能培训外,基本知识培训如英语、数学和科学等,也是大学技术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
大学技术学院的学生毕业后,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可报考大学,二是可以申请更高级别的企业学徒计划。这是因为一般学生毕业后,其专业技能可以达到三级或四级资格,即中高级技工的水平,如果他们选择不上大学,可以经过学徒计划学习后成为专业技术工人。
除此以外,英国政府资助的技校项目还有成人再培训学校、工作室学校等,为地区或全国重要项目用人单位提供短期技能与知识培训。行业组织和慈善机构在英国国民的技能培训环节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如英国的工人教育协会。这家历史可追溯到1903年的慈善机构,目前是英国最大的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之一,拥有超过9500个兼职课程,每年为英格兰和苏格兰地区培养7.4万名学员。
日本
日本产品的质量和技术一直在国际上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日本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内活跃着的大量高技能人才。
篇10
关键词: 职业道德 职业教育 关系
一、职业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培养,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其教育的职业化特征与实践性特色决定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是一个职业人。任何一种职业客观上都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即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中相互关联的、不可或缺的、贯穿于职业活动始终的、同一职业行为中的两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实践性、交叉性与可操作性。职业教育客观上担负着对受教育者――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任。然而现实中,由于我国目前对于“职业能力”没有共同的理解,不同的“能力观”导致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和评价等有不同的理解。在许多职业院校,“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被片面地理解为“职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了职业行为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职业道德素质,导致高职学生在职业行为中,由于职业道德的缺失而造成一系列的职业道德风险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教育的公信度也由此受到质疑。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在与职业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是完善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内涵的客观要求。
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产生于职业分工,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行为中“不应该”做什么,而且倡导从业人员“应该”做什么,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范围内应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职业人在职业行为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操守、岗位职责、岗位规范,也是评判职业人职业行为的价值标准。从业人员必须遵守行业或职业的规定,这是从业者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开拓创新。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都要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发生一定的关系,当自身的利益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发生矛盾时,就必然要做出职业道德选择。当职业道德选择出现偏差时往往会产生职业道德风险问题。职业道德风险是指从业人员在其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个人偏离了职业道德规范,而造成各种有形或无形损失的潜在因素。具体表现在不道德的经营风气,假冒伪劣充斥市场,买卖不讲信用,合同难于履行,债务随意拖欠,不爱岗敬业,不诚信,弄虚作假,无创新精神,不遵纪守法,不忠于职守,缺乏质量意识、协作精神等。任何一种职业对于从业者来说,在工作中都不可能摆脱职业道德的约束。可见,职业岗位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职业教育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工程、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职业劳动者的教育,而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职业工作者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其课程的本质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教育形式的特殊性,有机地将工作和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带有显著的职业特点;客观上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就是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做人”就是在工作中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且“做人先于做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修养高于技巧,品德高于方法,人的本质特征高于人的外在魅力”。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靠人际关系、处事技能。”这里的“人际关系、处事技能”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我国,据有关方面统计,在许多“窗口”性、服务性职业中,60%以上的消费者投诉涉及职业道德,而涉及技术操作水平的不超过40%。有些行业,如按摩业可能由于其职业道德问题而最终失去顾客的信任而消亡。一个人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都可能会四处碰壁,只有德才兼备才会畅通无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纽带,是每一个职业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由过去的“重理论,轻实践”到现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都没有从教育战略的层次上把握职业道德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中“专业知识本位”、“专业实践本位”、“技能本位”的现象还比比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职业道德知识内容过于浅显,至多只能讲一讲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技能鉴定中的职业道德学习也只是为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而已,职业性的职业道德知识内容在职业教育中根本无从涉及。就深度而言,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表现出明显的边缘化特征。这是造成目前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不被重视、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并非单纯的“职业技能”培养,即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即“做事”的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做人”的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中的很多内容属于情感类的教学目标,无法简单通过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和传授式教学来实现,只能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工作”客观上要求工作者具有符合职业规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可见,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育人环节。当职业道德具体地体现在职业活动中的时候,它就具体内化并表现为职业品格,包括职业理想、进取心、责任感、意志力、创新精神等。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践性教学为切入点的教育模式为塑造高职学生的职业品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具体的实践性教学情境和具体的项目化实践性教学活动在“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使学生在学校和工作中,掌握职业道德文化知识,形成职业道德观念情感,进而“外修技能,内修品德”,最终获得完善的职业品格。
四、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职业岗位对职业人才的客观要求,使职业道德与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应从战略的高度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中,并与职业技能教育处于同等地位;在职业教育中搭建课堂教学、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化实践性教学、顶岗实习、职业生涯规划、志愿者行为的职业道德培育平台;在理论和实践性教学中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在评价考核中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还要营造“厚德、勤学、敬业、强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