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8:4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高校师资培养成本的构成
师资培养成本是对象化了的培养费用,是为培养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教师具备在某个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或者使教师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满足自身和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而发生的各项培养费用。当前,师资培养以学历、职称培养为主,以师德、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培养为重点,因此培养总成本应由教师继续教育成本、科研成本构成。
(一)教师继续教育成本具体包括岗前教育成本、在职培养成本和脱产培养成本等
这部分成本主要由培养(培训)费,交通费。差旅费及出差补助,教师脱产学习期间的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和社会保险费(简称“脱产工资及劳保福利”)。因减免工作量相应享受的津贴(简称“减免工作量津贴”),培养补助或奖金以及设备、材料费等项目组成。
(二)科研成本是科研单位为进行课题研究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主要包括直接物质费用、直接人工费用、科研管理费用。直接物质费用是为进行某一项课题的研究活动所发生的物质费用,包括图书资料费(含音像制品、软件等)、办公费(指复印、抄录、打字、上机、翻译等办公费,以及开展项目研究所需要购置的办公设备、文具等费用)、设备、材料费(指项目使用的仪器及其维修费、耗材费等)、科研实验费(指实验原材料、试剂、药品费和分析、化验、检验经费)、租赁费(指项目必须租用的场地、仪器费用等)、调研费(指调研或学术交流、科学考察、横向协作的费用等)、成果出版费(指论文版面费、专著出版费、软件或产品样品检测费等)、成果论证费(指课题论证、资料查询、成果鉴定、申报奖项的费用等)、特支费(指用于科研交流合作活动中的适量接待费);直接人工费用是为进行某一项课题的研究活动所发生的人工费用,包括劳务费(指研究人员和雇用人员的劳务费用)、奖金等;科研管理费用是科研管理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科研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科研管理单位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修理费、办公费、差旅费、运输费及科研配套资金等,可以按照一定办法核定一笔总额。
二、高校师资培养成本上升的原因
新升格本科院校由于要提高办学层次,有效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无论培训项目、培训人数或是培训成本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只有剖析造成师资培养成本不断上升的客观和主观原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培养成本,以使有限的培养经费尽可能发挥效益。造成师资培养成本上升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1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提高,导致人力资源培养成本攀升
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正式确立了周期性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并于2004年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对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进行监测。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是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一项指标。各高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纷纷通过给予安家费、住房补助费、科研启动费、奖励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这些费用随着人才的自由流动,变得越来越高。而且,在目前的用人制度下,一旦教师被招聘进来,学校将要支付其在职和退休后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等。其成本是极高的。为了挖掘自身潜力,高校都会相应提高培养补助或奖金,鼓励本校现有人员提升学历、学位层次和晋升职称。
2物价水平上升,使师资培训成本中的物质费用开支额增加
世界经济持续强劲增长,而且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推动了物价不断上涨。伴随物价水平的上涨,教师继续教育成本中的交通费,差旅费及出差补助,设备、材料费以及科研成本中的直接物质费用和科研管理费中的物质费用等成本额不断提升。其中的实验、网络仪器设备和电子、纸质图书等材料更新速度加快、数量增加,更导致成本上升。
3工资水平上涨,使师资脱产培养(培训)成本中的人工费用开支额增加
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最低劳动工资标准提高等措施使劳动力工资整体上涨,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投保工资基数的上升,直接推高了师资培养成本中的脱产工资及劳保福利费和减免工作量津贴以及科研成本中的直接人工费用和科研管理费中的人工费用等成本额。
(二)主观原因:培养经费安排欠合理
新升格本科院校为了达到普通本科院校教学水平评估要求。纷纷出台人才培养优惠政策。给培养对象以资金支持,但却忽视了培养经费的合理安排。没有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刀刃上,致使培养资金的使用前松后紧、顾此失彼,没有发挥最大效益,导致机会成本的提高。三、控制培养成本的师资培养途径
“区市共建、以市管理为主”的高校在拨入经费和学校收入相当有限且编制紧缺的情况下,可采取以下培养措施,有效控制培养成本: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培养规划,合理、有序地安排师资培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学位培养
学位培养经费由个人先垫付,以减少学校的资金占用。一旦教师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则把其视为人才:享受学校当年引进的同学科同类研究生的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住房补贴及其他工资福利等待遇。并为学校连续服务一定年限。这样,既可以使成本的支出与资金使用效益密切挂钩,又可以使教师个人成长、发展的计划与学校的整体需求、发展相结合。
2职称培养
职称培养宜实施“教授工程”、“副教授工程”:每年选拔一部分具有晋升职称潜力的培养对象,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在合同期内完成一定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并晋升职称。培养对象在合同期内晋升职称后与学校签订聘用协议,承诺为学校连续服务一定年限,学校给培养对象发放奖金。奖金按服务年限均摊,分年支付。如果培养对象未服务满规定年限,因个人原因提出出国、辞职、调离学校者,办理手续时,除全部返还已领取的资助经费外。还须按尚未服务年限每年支付一定的违约金。这样既可使培养成本的支出与资金使用效益密切挂钩,也可有效降低因人才流失而发生的重置成本。
(二)实行“导师制”,节约教师在职培养成本
学校可实行教学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促进新教师健康成长,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要求青年教师在申报讲师专业技术资格前必须接受导师的指导。副教授在申报教授专业技术资格前,必须对青年教师实行教学、科研全过程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快速成长。这样,既可以节约培养成本,又可以降低因使用新教师而可能降低教学质量或由此带来的科研失败所发生的隐性成本。
(三)通过收入分配倾斜政策。鼓励教师在职培训。并在职撰写学位论文,降低脱产培训成本支出
学校可通过与重点高校在本校联合举办各种专业的研究生班或硕士学位班,或鼓励教师参加远程研究生课程教育。使教师工作学习两不误。同时,合理减免教师撰写学位论文期间的工作量,鼓励教师在职撰写学位论文。则能够有效降低教师脱产学习期间的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和社会保险费以及可能发生的因人员离岗而追加的其他培训成本开支。
(四)创建人才资源的跨地区、跨院校的共享机制。节约师资培养成本
学校可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充分利用其他高校具备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学生授课,这样既可以广纳众家之长,又可以节约培训成本,还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五)利用人才小高地的优势,争取科研经费支持,降低师资培养成本
高校应充分利用人才小高地优势。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或区、市科技主管部门的科研立项和承担横向课题研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服务地方经济。通过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科研经费支持。在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中培养出一支具有较强的科技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效节约学校的培养成本支出。
(六)推行专任教师全员聘任制度,节约师资培养成本
按设定的专任教师岗位,对专任教师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学校与教师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约,明确岗位职责,并定期考核,按照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决定教师的奖惩、升降和去留。在这种竞争机制下。教师自然会利用其较高的智商、较好的学术环境、较强的自觉性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而节约学校的师资培养成本。
篇2
【摘要】本文根据现行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对高等学校还贷能力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高校还贷能力的特殊性;论述了高等学校还贷能力评价的目的,构建了包括收入保障能力、净资产保障能力和利息倍数在内的高校还贷能力评价指标。
【关键词】高等学校;贷款;评价;指标
一、高等学校还贷能力的内涵和特点
高等学校有负债,就必然要偿债,尤其是在通过向银行大规模贷款搞发展建设的今天,高等学校能否按期足额偿还银行贷款,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按照现行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的负债包括借入款项、应付及暂存款、应缴款项和代管款项。高等学校的负债中,应付及暂存款是在日常资金结算中为高校暂时占用而尚未支付的各种款项,代管款项是按有关规定代为管理的各类款项,这两类负债发生频繁,负债数额具有不确定性,一般不须及时强制支付,而应缴税金和应缴财政专户款这两类应缴款项是必须限期支付、划转的,对高校具有强制性,高校一般没有回旋余地,不可能通过展期或置换来解决。考虑到现阶段银行贷款是高校借入款项的主体部分,因此高等学校能否按期偿还债务实际上就集中体现为能否按期偿还银行贷款。也就是说,高校偿债能力的核心是归还银行贷款的能力。
高等学校还贷能力,是指高等学校按期足额偿还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能力,对此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讲,是指高等学校偿还各种已经发生且到期的银行贷款本息的能力,可称为即期或短期还贷能力;从广义上讲,还应当包括对已经发生但尚未到期的贷款所具备的偿还能力,可称为长期还贷能力。即期还贷能力是长期还贷能力的基础,不仅应关注高校的即期还贷能力,更应当关注高校潜在的长期还贷能力。还贷能力是反映高等学校财务状况和持续运营能力的重要标志,与高等学校的持续发展能力、学校的综合实力密切相关。还贷能力的强弱反映了高等学校经济实力的大小及商业信用的好坏。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其还贷能力同企业比较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
(一)资产抵押的特殊性
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必要时可以自己所有的财产抵押作为满足银行的资信条件,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无法归还银行贷款,银行有权利要求企业变卖资产用以还贷,但对于高等学校则不尽适用。高校的资产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对用于教学的非经营性资产,我国有关法规明确规定不能用于抵押和还贷,而经营性资产则可以用于抵押贷款和必要时归还银行贷款。对于多数高校来说,经营性资产在学校的总资产中所占份额较少,所以用总资产来评价高校的还贷能力意义不大。
(二)收入的特殊性
学校的各项收入同企业相比较来看,也有其特殊地方。首先,高校许多收入来源比较固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少;其次,高校收入在处置上限制较大,缺乏企业的灵活性。企业的收入是其自身的“努力”所得,可以较为自由地处置,而高校收入中很大部分,例如财政拨款、捐赠收入以及事业收入的一部分都有严格的适用范围,不能随便挪作他用,也不适宜用来作为还贷的保障。
(三)债务危机处理的特殊性
企业在遇到无法解决的债务危机时,可以提出破产申请,作为债务危机的最后处理程序。但是对于高校来说,这一程序并不适用。高校作为向国民提供高等教育的事业单位,不允许提出破产申请,即使出现债务危机,其后果也只能由国家有关部门来承担,银行不可能通过高校的最后破产程序得到补偿。也就是说,高校不存在破产条件下的还贷能力。
二、高等学校还贷能力评价的目的
高等学校还贷能力不仅是学校本身所关心的问题,而且是各方面利益主体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不同的利益主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依照不同的目的对高等学校的还贷能力进行评价。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关注学校的还贷能力,基于从宏观上制定所属学校融资政策,分析债务融资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限制高等学校债务筹资的上限,防止出现大的财务风险。贷款银行对高等学校还贷能力分析的目的在于做出正确的借贷决策,保证其资金安全,获取预期的投资收益。总体来看,高等学校还贷能力评价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了解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
通过还贷能力分析,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和经济决策人员可以充分了解学校的财务运行情况,商业银行和其他债权人可以判断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确定高等学校的信用等级,决定与高等学校合作的方式和内容。
(二)揭示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财务风险程度
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与负债筹资直接相关。也就是说,只要高等学校开展债务资金筹集的活动就有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高等学校的负债比率越高,其偿债能力越弱,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越大;负债比率越低,偿债能力越强,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预测高等学校筹资前景
还贷能力也预示着高等学校的筹资能力。当高等学校还贷能力较强时,说明高等学校财务状况较好,信誉较高,商业银行或其他债权人就愿意将资金借给高等学校。否则,债权人就不愿意将资金借给高等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将资金借给高等学校,其债权可能得不到保障。
(四)为高等学校的理财活动提供重要参考
随着高等学校债务资金筹集的数额增多,其对学校理财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将集中表现在债务资金本息的偿还对学校日常运行费用的影响,要求高等学校充分考虑人员经费的资金增长,合理安排教学科研及管理诸方面的资金需求,及时地筹措资金偿还债务本息,维护学校的信誉。三、高等学校还贷能力评价指标
通过计算高校未来的自由净现金流量现值,可以为银行、高校的还贷能力分析提供依据。但是,由于预测方法比较复杂,客观情况不断变化,未来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因此不可能经常进行预测计算,有必要建立一套简易的适合高校的还贷能力评价指标。对于高校还贷能力评价指标的设置,应当与银行对高校的信用评价指标前后呼应,即不应过多地涉及资产而应着重分析其收入的大小及偿还债务的保障程度。另外,考虑到高校贷款不同于其他形式负债,不仅要归还银行贷款本金,还要归还利息,因此可以对高校归还银行贷款利息的能力进行单独反映,以更加切合实际、更科学地反映高校的还贷能力。以此为思路,可以设置收入保障能力、净资产保障能力和利息倍数三类指标进行评价。
(一)收入保障能力指标
1.学杂费贷款比率
(1)学杂费收入贷款率=(贷款总额
/学杂费收入)×100%
(2)生均贷款额=贷款总额/学生人数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财政拨款基本上比较稳定,高校主要依靠学杂费收入作为还贷的主要来源,因此用学杂费收入同贷款总额进行比较可以反映出高校用学杂费还贷的能力。学杂费的多少取决于学生人数及收费额度,由于各个高校学生人数不同,贷款总额与学生人数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能较好地说明负债风险程度,因此,用生均贷款额作为判断还贷能力的主要指标就比较科学。基于以上分析,学杂费贷款比率设置两个指标,一个指标为总体指标,即贷款总额占学杂费收入的比重;一个指标为个体指标,为平均到每个学生个体上的贷款额,用这两个指标同每生每年收费额相比较,可以粗略地反映出高校的贷款水平。
2.总收入贷款比率=(贷款总额/总收入)×100%
此指标反映高校的贷款总额占总收入的比重。虽然总收入并不代表高校用于还贷的总资源,但此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贷款的偿还保证程度。
(二)净资产保障能力指标
1.一般基金贷款率=(贷款总额/一般基金)×100%
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是高校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目前许多高校的还贷来源也是主要依靠一般基金。一般基金贷款率能够较为科学地反映高校实际的还贷能力,可以作为高校还贷能力的一个主要参考指标。
2.可分配结余贷款率=(贷款总额/可分配结余)×100%
可分配结余是高校的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这部分资金可以用来偿还贷款,主要包括结转事业基金和提取专用基金两个部分。可分配结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财务能力,用可分配结余贷款率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高校的还贷能力。
3.净资产贷款率
净资产贷款率=(贷款总额/净资产总额)×100%
净资产贷款率是反映偿还银行贷款保证程度的指标,揭示了高等学校的净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净资产贷款率越低,表明高等学校的长期还贷能力越强,债权人将资金借给学校时所承担的风险越小。
(三)利息倍数指标
在收入保障能力指标、净资产保障能力指标的基础上,再设置学杂费利息倍数、银行存款利息倍数、一般基金利息倍数和可分配结余利息倍数四个指标,分别通过高校当年学杂费、银行存款、一般基金和可分配结余总额同所要支付的利息额之间的倍数关系,更准确地评价高校实际支付利息的能力。计算公式分别为:
学杂费利息倍数=学杂费/利息额
银行存款利息倍数=银行存款/利息额
一般基金利息倍数=一般基金/利息额
可分配结余利息倍数=可分配结余
/利息额
【参考文献】
[1]刘建民,梁雪,尹谷良.高校贷款风险控制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7,(5).
[2]胡新华,胡婕.高校贷款探析[J].事业财会,2007,(4).
篇3
疏导原意指开通堵塞的水道,使水流畅通。德育中,疏导是对学生思想、情感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如同流水,是不断地“流动的”,遇到障碍,就会出现问题,甚至“泛滥成灾”。因此,当学生思想、情感出现“障碍”、遇到“阻塞”时,教育者就要予以疏导。“疏”就是疏通,即解开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扣”,使学生的“思想流”“情感流”畅通无阻,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向教师确定的目标发展。所以,德育中的疏导就是疏通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前进的方向,指导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
要疏导,首先要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找到出现思想、认识问题的症结。这是进行疏导的前提。关心、了解学生才能使疏导有针对性。教育者关心、了解学生还能增进彼此间的亲近感、信任感,而这又为学生接受教育者的疏导创造了情感方面的有利条件,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疏导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一,讲清道理,论理疏导。疏导的关键在于论理,论理的目的在于以理服人。论理疏导可以消除认知障碍,疏通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思想和行为的进步。其二,以情动人,感化疏导。学生的许多思想、行为问题是由于情感障碍引起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疏导时,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进行感化疏导。情感障碍消除,思想、行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疏导的形式还有分步而导、分散而导等等。
二、引导
引导就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引导突出的是对学生的前进方向、行动方向和目标的引领,是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定向的。引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找准发展的方向。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不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第二,引导学生自主提升自己的道德需要。学生的道德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道德需要有利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引导表现为对学生需要的引导,提升他们的德育需要,“使个体从无道德的需要发展到有道德的需要;从非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道德的需要;从低层次的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高层次的道德的需要。”[4]252第三,当学生迷途时,教育者不轻易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他去辨别方向,把他们引向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育者要引导他们自己铺路搭桥,走向彼岸。
引导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一是目标引导。即教育者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或让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年龄及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建构自己的思想品德。二是内容引导。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德育中任何德育内容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德育目标,都体现着教育者的意图。教育者通过德育内容的选择作用于学生,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三是言行引导。教育者的言行特别是行为具有示范性,对于具有“向师性”特点的学生具有引领作用。教育者通过自己合乎道德的语言特别是行为能对学生发挥引导作用。
三、指导
指导是对人的活动的方法、步骤等的具体指点。德育中的指导突出的是对学生道德生活的指导,即对学生做人、做事、处世、立身的指导。第一,做人指导。中小学生还不成熟,对于如何做人还不十分清晰,特别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如何做人方面存在不少疑惑,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给予具体指点,使学生明白做人之道,形成被时代赋予新内涵的仁义礼智信的为人之德,学会做人。第二,处世指导。学生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学会如何处理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才能在社会安身立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处世指导要求教育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生在处世中的经验与教训,针对学生在处世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学生以指点,让学生在处世中把握处世之德,形成良好的处世品德,学会处世。第三,做事指导。为人在世,做人、做事是人生两大主题。教育者要指导学生明白所做之事无论大小,都要从对社会、集体、家庭承担的责任出发,对自己的选择及行为负责,要为学生做事提供咨询、指导,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在指导学生做事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行事之规,学会做事。第四,立身指导。指导学生在做人、做事、处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形成自主、自立、自强、自信、自爱、自律、自制、自重、自尊的品格,打好立身之基,学会自我完善与发展。
四、开导
“开导”在德育中有多种涵义:开发学生道德智慧;激发学生道德思维;以道理启发劝导;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德育中开导的方法有:第一,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道德智慧与先天的潜能有关,可以被激发”。[5]开导,就是要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使其具备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对人们言论、行为的善恶做出道德判断,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破解各式各样的人生难题。第二,开动学生思维机器。让学生开动脑筋,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看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对自己、对人们的言行进行分析,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过程及结果不断进行内省、反思、调节和矫正,改过迁善。第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第四,解开学生头脑中的疑惑。学生在学习、交往、生活,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疑惑,这时,就需要教育者给予开导,将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它打开“心结”。第五,心理开导。在当代社会,多方面的原因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学生的道德问题有一些是与心理问题有关的。要解决这些道德问题,需要运用心理开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开导,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
五、诱导
诱导即“劝诱教导”。诱导的理想境界是“循循善诱”。“循循”即有步骤、有次序,“善诱”即善于诱导。德育中的诱导的要求是:第一,要“循循”,即有步骤。诱导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般应按照知—情—信—行的顺序诱导。先从学生易于接受的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善诱”。表现为: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要诱导,就要有“诱饵”,“诱饵”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二要善于营造学生乐于接受诱导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诱导的前提。同样的内容、方法,师生关系和谐,接受的氛围好,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诱导,反之,就不愿意接受。第三,要有耐心。这是循循善诱的基本条件,是循循善诱的必然要求,因为“循循”就是一步步前进,不毕其功于一役。
六、督导
督导即监督指导。督导主要用于对学生道德行为与习惯的培养。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道德行为与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与习惯离不开教育者的督导。德育中的督导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督”与“导”。首先是监督。教育者向学生提出行为要求后,需要进行经常的、始终如一的监督,促使学生将道德要求付诸行动。没有教育者经常的监督检查,道德行为要求往往会落空,德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因为“青少年发展初期,由于自我意识不完善,往往不善于控制、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和行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主要是受外部力量的支配,……这时他们正处于以他律为主导的初级发展阶段。”[4]514所以,由教育者对学生实行外部的监督是必要的。其次,在指导与引导中形成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只有教育者的外部督导难以从根本上形成学生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与习惯,难以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道德自律品质。所以,督导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与修正,使其在自我监控下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道德自律品质。
七、因势利导
“因势”,即根据事物发展的状态及趋势,“利导”,即向有利的方向引导。因势利导就是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将事物导向正常发展的道路。德育中,“势”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趋势,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学生缺点错误中包含的积极因素等。因势利导要求:第一,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学生的某一思想、言论、行为并不是孤立的,它往往预示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动态、路径、方向。因势利导,就要善于分析学生思想、言论、行为所表现出的其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并顺着这一趋势加以引导,使其进一步发展、完善、成熟,形成学生新的思想品德。第二,根据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加以引导。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教育者根据这些规律因势利导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因“时”利导。事物的发展总是和时间、时机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因势利导就要善于抓住事物发展的时机,促成事物的发展。德育中,因势利导就是要抓住德育时机,促进学生品德的转化和发展。德育时机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兴趣点、兴奋点、利益点、荣辱点、热衷点、情绪点、求异点、殊遇点、疑惧点、变化点。[6]教育者充分利用这些教育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要求教育者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师到“导”师的转换,由“经师”到“人师”的转换。“经师是供给材料的技术家”(郭沫若语),是以知教人的人,强调知识的传授。“人师是指导精神的领港者”(郭沫若语),是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精神人格进行影响、引导的人。德育中,教育者主要是做人师,而非经师。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32.
[2]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赵祥麟,顾岳中,张伟建,檀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5.
[3]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2-33.
[6]丁海东,李春芳.德育时机新探[J].山东团校学报,2000(3):24-25.
篇4
1.专职教师课程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普通教育中的教学能力,有多种定义,如“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可能性,它由许多具体的因素所组成,反映出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1];“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运用教科书、其他有关教学材料或采用某种特定方式从事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2];“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要的心理条件”[3]等等。可以看出,教学能力与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任教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均有关系。“好的教学,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依然是好的教学”[4]。几个世纪以来,虽然教学发生了,并且依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但是某些核心的教师能力依然如故,比如与学生有效沟通并且建立信任的能力。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包括计划、准备、管理、应用合理的方法与策略。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洞察教学过程,能够对其进行调整使之顺畅。如其所言,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能力自然包括与学员相处的能力、教学计划准备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善用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能力。专职教师的这些教学能力,是在其作为中小幼教师期间已经具备的专业发展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基础上,在从事社区教育教学工作中重新积累起来的服务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整合,从而形成的一种合力。实践证明,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能力,由于自身基础、觉悟反思和努力程度不同,而参差不齐。如上所述,在社区教育教学中,涌现出一些成功的佼佼者,也存在一些失败者。面对社区环境,有的教师缺乏适合社区居民需要的专业学科优势,如原来承担数学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短期内没有开设出相应课程,即使尝试开设了类似的中老年养生保健课程或讲座,但由于需求把握不准确、专业知识不过关、内容组织不科学、教学方法欠妥当等原因,而遭遇明显不适或失败。所以,尽管这部分教师课程开发的主观意愿较强,但客观上的教学能力却很有限,有待提高。社区学校专职教师大多由中小幼等普通教育教师转岗而来,因而缺乏社区教育教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社区居民有效开展教学,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如有的专职教师的英语课程在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沿袭了中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不适合居民特点和实际,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受欢迎程度较低。
2.专职教师课程教学需求有待满足
在对上海市闸北区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有关“教学需要(外部环境和个体内部等)”的调查中,专职教师表达了如下观点:观点一:“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剖析自己,在实际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观点一:“外部环境方面,希望社区学校的硬件设施还需完善,包括应有的专用教室还太少;个体内部方面,社区专职教师自身的培训还需要加强,特别是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科驾驭能力的培养,只有自己学有所得才能充分利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观点三:“在社区教育教学中,外部环境中要注重教学设施,合理的设施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我需要加强内功的修炼,如社区学院进行相关指导,社区教师通过自身消化理论联系实践。”观点四:“就我个人而言,即将退休,无所谓什么需求。但如果专职教师这支队伍还将继续存在,我真切希望能真正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派送真正热爱社区教育、有事业心、有责任心的学校教师到社区来作为专职教师的一员。”观点五:“在社区教育教学中,我觉得业务的培训十分重要,要有新技能的学习机会,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此外社区学校的设施配套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尤其是多媒体设备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观点六:“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相关工作的观摩,交流,提高。”观点七:“在社区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多地理解与支持,也需要有一个好的硬件设施能满足社区学员的需求。”观点八:“硬件设施需要更新,现在中小幼学校都有标准化的硬件配置,我觉得社区学校也应该有标准化的配置,能让我们社区学校教师也能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当然相应的业务培训也应该跟上。”观点九:“希望到其他社区学校参观学习,看看她们是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取别家之长处,补自己之短处,社区教育教学可以增加一些教学经费鼓励上课较好的老师。”观点十:“希望在教室中配套多媒体教学的设备,以便能适应各个教学的硬件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居民有需求的知识(如养生、理财等),希望对我们教师有相应的培训。每年有一到二次各社区点的教师交流活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做好社区教育。”观点十一:“需要能向中小学校一样有个多媒体功能的教室(有条件的话最好每个班级都有)。最好每学期组织几次联合教研活动,学习他人之长。对各种专题授课教师,应有专题的培训(如参加‘上海市社区教育首批推荐课程师资培训’这种形式就很好)。最好有相对统一的教材,便于以后的交流和学习。”观点十二:“需要有成熟的社区学校使用的教材、影像资料等。对专职教师提供系统的社区教育教学培训,到兄弟学校学习、参观、考察,吸取兄弟学校先进的办学经验。”观点十三:“在社区教育教学中,对我们专职教师来说,目前最好我们临汾(路街道社区学校)教师每人有一台新的电脑,便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临汾(路街道社区学校)的兼职教师面临老年化趋势,需要上级部门配送一些教师来此地上课。经常组织我们社区(学校)专职教师外出参观活动。”观点十四:“需要外部环境如:政策制度的保障,社区学校管理的科学、业务培训的规划与落实等广泛、有力的支持;作为个体的社区辅导员,应该及时不断地学习充电,加深认识社区教育的内涵,转换角色定位,帮助自己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有助于我们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战胜困难,积累经验,总结适合社区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措施。”上述14种观点中,既有共性需求,又有个性需求,可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教学硬要素方面。按照“学生、教师、职员、工人、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教材、仪器设备等都是硬要素”的观点,[5]专职教师对社区教育教学硬要素提出需求,包括教师、教室、教材、仪器设备等要素。教师要素方面,如希望上级主管部门派送热爱社区教育、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专职)教师到社区,配送(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教师到社区授课;教室要素方面,如完善社区学校教学设施、增加专用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室等;教材要素方面,如希望社区学校拥有相对统一的教材和影像资料等;仪器设备要素方面,如希望专职教师拥有电脑以方便教学等工作。另外还有教学经费要素,理论上也属于教学硬要素。专职教师对此也有需求,如希望增加教学经费以鼓励授课较好的老师等。教学软要素分为客观性的软要素和主观性的软要素。教学的基本的客观性软要素是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教学本质;教学的基本的主观性软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5]34-35由于社区教育教学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人们对其研究还未专门深入,故专职教师对教学软要素方面的需求并未涉及较多,而仅限于教学的社会心理环境,如人际环境方面,希望得到更多的理解与支持;组织环境方面[6],希望得到政策制度的保障等;有助于专职教师适应社区教育教学外部要素的需求,如希望得到相关培训、业务指导;内部要素的需求,如剖析自己、寻找不足、不断学习;另外还有介于外部要素与内部要素之间、有助提升教学效果方式的考虑,如学习、参观、考察同行教师教学经验,参加教师教学交流、联合教研活动等。综上所述,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需求反映了当下社区教育教学发展阶段的特征。可以预见,随着社区教育整体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教学建设的重要性将会日益凸显,专职教师教学需求将会出现新的变化和特征。
二、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对策
完善探究2013年,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高级职称评审正式开启。根据《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办法》规定,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必须履行社区教育管理、社区教育教学服务和社区教育研究等岗位职责。参加社区教育学科高级职称评审的教师除了基本的师德品质、学术论文要求外,也必须同时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活动组织管理能力。社区学校管理人员申报社区教育系列职称,也须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因此,关注研究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的教学,正视破解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事关社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亟需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部门和专职教师共同努力。
1.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议
第一,市级社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对全市社区学校专职教师职称评审扩大宣传,使其明晰具体要求。当前,在全市一千六百多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中,不乏一批未担任社区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其中一些曾经是中学教师。因此,在广大社区学校专职教师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使其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尽快胜任和适应社区教育教学,对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社区教育整体事业发展不无裨益。第二,区县社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优化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管理。教师队伍入口方面,可以在普通学校中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也可以吸纳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教师管理方面,要给予教学工作出色的教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第三、加强经费投入,提高社区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学要素。通过加强经费投入、优化师资队伍、完善教学设施,以及提供政策保障、加强培训指导等教学硬软要素,改善专职教师教学环境,为提高专职教师教学水平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
2.对业务指导部门的建议
篇5
[论文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德育是一项博大精深而富有艺术的阳光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心和智慧去经营,以新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创新,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悟人生的真正意义,享受成长的喜悦。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一文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不言而喻,学校德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理应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智慧的同时,愉悦地体验“内心的旅行”。
一、学校德育缺乏生命力成因探源
现代学校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价值,激发学生生命力的涌动,促进学生有灵性、有人性、有个性地发展。然而,当我们静下来冷静审视学校德育的现状,却发现当前学校德育陷入尴尬的境地,探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主体异化——教师越位包办
德育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但是现实德育中,学生往往被视为受动体,而非生命体和道德的构建主体,教师有意或无意的“越俎代包”,使自己异化为德育的主体。如德育工作目标由教师一厢情愿制定,蜕变成完人式标准要求;德育活动的形式、过程是教师事先演练多次的“现场”表演,德育成了过场作秀,难以收到理想效果,于是,学生由德育主人边缘化为局外人,德育由生命成长的必需演变为令人生厌的强加要求。
2.内容异化——教学脱离实际
德育的目的原本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生活又是学生终身发展的现实基础。因此,德育与生活结合的紧密程度就决定了学生发展的结果。但是,以往的德育存在脱离人的发展、脱离现实生活等弊端,向人宣讲的只是抽象概念、空洞道理,要人做到的往往是不可企及的高要求,规定人去遵守的也是一大堆有悖身心发展的规训,以致德育内容孤立封闭,脱离学生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无法达成预定目标。
3.过程异化——说教代替体验
常常听教师这样抱怨:“我苦口婆心地讲了,你怎么就不听进去?”做教师的委屈溢于言表。殊不知,完整德育过程本该是受教育者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有机结合,只是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德育重说教,请体验;重灌输,轻交流;重认知,轻实践,才使得德育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缺少应有的活力和效果。工具理性主义使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温水”,始终徘徊在效益的低谷,寻找如何创造性破解这一难题的“良药妙方”成了德育研究的新课题。
二、以教育生态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创新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离不开信念的支撑。因此,以新理念为引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其生命发展需要出发,创新德育的理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创新德育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使其主动构建自己的德育大厦,让道德生活充满活力,应该成为德育创新的突破口之一。
1.理念创新——建构基于教育生态理念的学校德育观
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单纯是对德育规范的记忆和德育知识的获得。引导人们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提升人生的信念和生命的境界,是更高价值德育追求。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就是要通过营造和谐沟通、宽容理解、积极向上、其乐融融的学习生活氛围和环境,使师生获得富足精神生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从生态视角审视学校德育,就会发现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德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终身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使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幸福。基于上述认知,形成新型的生态学校德育观,有益于德育思想的深刻变革。
2.内容创新——与时俱进,丰富德育内涵
德育内容是德育的核心,应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学校德育只有符合时代要求,针对学生需要,不断拓展学校德育内容,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为从“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基本要求出发,努力构建科学的德育内容体系,使德育内容既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载体创新——让德育微笑浸润人心
为了更好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德育形式需要不断创新。我们只有创新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德育活动载体,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练中,感悟德育的要求,接受思想的启迪,最终将外在的德育要求内化为健康的情感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德育对学生的人生成长与发展的巨大引导和提升作用。4.评价创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德育评价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查、督导、评估德育质量的重要机制。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我们要有效地改革创新学校的德育评价体系,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德育评价制度,以发挥评价的教育、导向功能,有利于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具体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1)是评价要强调过程化和多元化。在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再是优秀与否的唯一依据,更应注重学生成长中的收获、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发展潜力,把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品质与素养、实践与探究、科技与创新、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等五方面要求结合起来,对学生做出贴切的综合评价。比如,在我们实施的“学生成长档案”举措中,“成长足迹”栏帮助学生明确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学段目标,并记录各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而“收获园”栏则记录下学生每一个阶段的进步,除了获奖证书,更多地是反映了学生成长的作品样本。
(2)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构筑包括学生自己、家长、教师、同伴(同学)在内的多元、互动评价结构,使评价更能发挥激励、促进的作用。如开展“我眼中的自己”评价活动,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得出自我的总体评价,能体现学生对自己的德育行为拥有的自主发言权;而“心灵留声”活动则由“老师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同伴眼中的我”三部分构成,由教师、家长、同伴分别做出评价。通过多角度的综合评价,能使每个学生更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
总之,德育是一项博大精深而富有艺术的阳光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心和智慧去经营,以新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创新,凸显学生在学校德育中的主人翁地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悟人生的真正意义,张扬生命之力,焕发生命之美,快乐地生活、学习,享受成长的喜悦。
参考文献:
篇6
人们通常认为,校园内教学工作是中心,是一线,总务是后勤,服从于服务于教学。这种观点确有一定道理,但也形成如下影响:人为地将学校工作分出主次,导致一线教师心理上的优越和总务人员心理上的自卑;导致总务人员习惯于消极等待,听命于人,工作缺乏主动性、计划性和创造性;导致总务人员工作业绩难以显现,缺乏成就感,易于职业倦怠。
其实,总务后勤和教育教学都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协同作用。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二、总务工作的效益与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靠总务后勤的支撑,而总务工作效益的提升在于管理,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校制定了倡导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总务人员守则,制定了与总务人员(包括职员、临时人员)利益挂钩的考核细则,落实了工作区域、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检查目标。
如果说教学工作的主战场是课堂,那么,总务工作的主阵地是整个校园。迈出办公室,勤于转校园,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是检验总务人员敬业态度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工作特点,总务部门较多接触财和物,教育他们廉洁自律,厉行节约,就显得尤其重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三。一、加强教育,适时提醒,提高人员素质和主人翁意识;二、创设制度环境,让制度规范行为;三、或公示,或集体讨论,或邀请各方代表参与决策,阳光操作,增大透明度。
如我校送餐单位的确定、“悟墨”碑廊和“听泉”亭建设单位的确定、教室钢门制作单位的确定均采用招标或议标形式;我校积极改革传统的不甚完善的请购、批报程序;对全体教师进行财务知识培训,以提高总务管理水平,把好财务关口。
三、后勤服务与育人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提倡总务部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但实际情况却往往是总务人员勤于服务,致力管理,却疏于育人。个中原因多种多样:或受传统影响,或受学历、知识水平限制,但最为重要的是观念问题。
其实总务部门在教育培养学生方面(包括德智体美劳诸育)有独特的视角,有其他部门难以企及的优势,是大有作为的,非常值得探索和尝试。
如校园维修工作为爱护公物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餐饮服务为珍惜粮食提供了教育情境;花木维护、鱼塘管理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研究花鸟虫鱼生长规律的场所;消防泵房、消防器材的定期维护检修可以帮助同学们树立安全意识,掌握消防技能……
总务人员因其工作特点,较多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长于动手,长于社交,有较为宽泛的知识面和阅历,一专多能,是校园中不可忽视的一股教育力量,应努力帮助他们强化教育意识,提高育人能力和育人艺术。让总务人员参与育人,恰能与现时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轻德的教育形成互补,提高教育效能。
四、总务人员的激励与成长
各级各类的教学比武、论文大赛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舞台;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认可;教坛新秀、中青年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称号的授予让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追求。
总务工作繁杂琐碎,常常不为人知,其价值和绩效或难以显现,或滞后显现,或要通过其他部门以及其他教师、学生显现,往往“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因此很多人常常不愿意做。
篇7
要想做好校园管理,首先就要合理分配管理任务,让在校教师明确学校当前的师资情况,从实际出发进行校园管理,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尽量提出宽松的管理要求,使其在管理过程中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对于年轻的教师则要加强管理培养力度,打造活力型校园,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进行合理规范,在校园倡导文明之风,让教师带动学生进行文明用语的学习,改善学校风貌。对于优秀骨干教师则要发挥其典范作用,让其作为教师团队的领头人,带领在校教师努力为校园管理以及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让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动员学生参与到校园建设中来,带动学校进步。
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不少教师常年生活在乡镇,其生活圈也是自身生活的各个乡村,而一些教师的家中可能不止一位教师在乡镇小学教书,有的甚至父辈、亲戚都在同一所学校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分配教学教育管理任务时的混乱。除此之外,乡镇学校的学生自小生长的环境较为贴近大自然,其综合素质水平具有差异化特征,不少学生由于天性使然,在学习方面可能缺乏信心和兴趣,而在校园管理中对于校园综合素质水平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每一所学校都有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在校园内的所有师生都必须平等接受制度的约束,才能让管理有章可循,得以顺利的开展。所以,要想管理好乡镇小学校园,除了要做好教师管理能力水平提高工作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合理分配教师管理,在管理校园时做到全方面考虑,既要将教师安排在合理的位置上,还要重视起乡镇教师关系中的乡情和亲情,充分发挥情感作用来配合规章制度,要求教师做好自身职责工作,调动教师教育的积极性进行校园管理,配合学校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重视校园管理工作,抓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锻炼,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教师基础教学工作中,制定相关教育责任制,激发教师教育责任心,积极参与到校园管理中来。
三、加强校内外管理教育
在学生步入学校进行学习之前,对其成长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往往来自于家庭。特别是对于生活在乡镇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家庭环境往往较为复杂,有的家庭因为普遍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孩子也未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进入学校后就很难跟上教学进度,导致其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也阻碍了学校校园管理工作的进行。一般来说,学生所接触的层面越广,其所受到的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一旦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规范,就很有可能导致学生人生之路出现偏差。因此,在进行校园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引导学生在文明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培养学生文明礼貌意识,从一言一行中影响孩子的行为。在加强学校管理工作时,学校还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建议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做好孩子行为规范工作,注重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带动孩子养成一个健康开朗、积极生活的品质。学校通过家庭的影响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由抗拒学习变为热爱学习,配合教师完成工作,从而使师生关系达到和谐状态,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进行,共同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四、总结
篇8
教学管理制度,提升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要提升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学校首先必须建立有效的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制度管理是现代化学校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制度的产生过程很重要,一是要符合科学规律和切合学校实际,二要体现以人为本和现代意识,三要体现民主性和关注公平。在制定过程中,校长要亲力亲为,去关注和审核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编写过程。校长亲自编写和审核,一是保证校长自己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和主张能够体现在制度中,二是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否与学校其他的规章制度内容和要求协调,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以促进教学工作的制度化,做到依法治教。同时,分管的校长和学校各处室、甚至教研组或者教师代表也应来参与制度的制定,一方面体现了管理的民主性,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他们的管理思想,体现了多数人们的意愿,使他们自觉去执行,去抓落实,把被动的执行变为主动的去抓,这样保证了教学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有效性。其次,要让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校长要时时刻刻引导广大师生确立并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要建立学校远景,要发挥学校教学管理部分和人员的职能和作用,引领和促使广大教师朝着这个被广泛认同的目标前进。第三,要提升教学制度的执行力。在教学管理中要突出过程,贵在坚持,重在落实的工作方略,做到体系层次清楚,责任明确。校长要统领全校工作,直接抓分管校长,分管校长要对学校负责,具体指导、督促教务处,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促使教研组和教师按制度做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二、走进课堂、研究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授课的效益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管理要植根于学生,植根于教师,植根于课堂,植根于教学各个环节。学生、教师、课堂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管理只有植根于这方沃土,才会有生命力,才会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和困难,才会找到管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形成科学的决策。校长只有走进课堂,引领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实现激活课堂,才有可能出现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才有可能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才有可能创设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勤于交流、乐于展现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将学会学习,学会迁移,学会思索,达到学生主体发展的目的。校长也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成为教师的教师,才能为别人所依赖和尊重。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管理人文环境,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性
学校发展的关键是优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一所学校保持长盛不衰的决定因素。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再漂亮的学校发展规划,没有教师的主动探究和创造精神,都是空的。优质的师资是优质教育的保证。正因为如此,校长抓教学,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从源头抓起,要创造一切条件,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搭建成长平台。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通过有效的教师管理,使教师有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不断追求自身的解放,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工作者。校长要关注教师的工作、教学状态,使他们满怀激情、信心百倍、幸福快乐地从事教学和学习。特别是在评价教师教学问题上,校长要以人为本,立足教师发展,关注教师思想和情感,解决评价中的相关矛盾,使“冷冰冰”的科学管理与“暖融融”的人文管理相得益彰。
篇9
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估不仅仅反映了教育活动本身的进展和成果,更加重要的是教学质量的评估结果能够对于未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是教学质量提高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本文中,笔者认为教学质量评估是指在一定的目标和标准的约束和指导下,通过相关的教学质量理论和方法,对于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和是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的价值评估[2]。这样的价值评估必须要有一定的客观的事实依据,否则整项评价就会显得过于主观而失去了参考和利用的价值。
2.教学质量的分类
2.1教学结果质量
教学质量往往会被单一的认为是教学结果的质量,虽然这样的看法过于片面,但是实际上也反应了结果质量在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教学的结果质量包括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质量和教师教授的质量[3]。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质量往往被解释为学生经过了教育活动的“加工”之后得到的结论和成果。这样的关于结果的说法过于抽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水平、创新能力等都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质量的体现。另一方面,教师教授的结果在教学质量评估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虽然现在的素质教育提倡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但是教师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2.2教学过程质量
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质量在传统的结果导向型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往往会被忽视,但是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过程的质量的提高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育活动的过程质量可以被分为学习过程质量和教学过程质量两大方面[4]。学习过程质量针对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学生的角度来阐述了学习过程中投入的精力、采取的学习方法等进行学习是怎样影响最终的学业水平或者其他学习成果的好坏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教学过程质量,教学过程质量主要强调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者激励措施能够起到的作用。
3.高考成绩不公开后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策略
3.1建立教学质量绿色评价五项指标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使得我国的教育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高中教学质量的评估策略,不管是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还是学生自身的多元化诉求,都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估策略提出了要求。笔者在结合教育工作者的相关实践和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之后认为“建立教学质量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合适的教学质量评估策略。建立教学质量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最先由上海市教育部门提出。笔者的结合了高中教学实际之后认为适合高中教育的“教学质量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五个指标。这五个绿色评价指标分别为:学业水平指数、品行道德指数、身心健康指数、学习动力指数和师生关系指数。在这五个指标中,学业水平指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高考成绩不再公开,但是学业水平的提高仍然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保障;品行道德指数考察的对象是学生的社会行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行道德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重视教育质量中的学生品行道德指数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的诚信、责任心和公德心等良好品格;身心健康指数不仅仅包含了学生本身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学习状态和方法可能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直观的来说就是学生的睡眠时间、补课的时间、用脑时间等;最后的两项指数分别为学习动力指数和师生关系指数,学习动力指数包括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的需求,也包括了老师对于学生的激励,这说明了学习动力指数和师生关系指数实际上时相互影响的两项指数。“教学质量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已经通过试点项目得到了比较好的成效,作为一套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在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之后能够进一步的而提升教学质量,是高考成绩不公开后学校教学质量评估能够采取的比较合适的策略之一。
3.2实施学生的学习过程性评价
为了更好的评估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在高考成绩不公开之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性的评价,对于学习的投入、过程和结果等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和评估,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改善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性评价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即时评价和保存档案评价。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时性评价可以结合上文提到的五个指标来考察,不仅仅促进学生的学业水平的提高,还需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指数和品行道德指数。通过即时性评价能够扭转目前的眼中依赖考试结果的教学质量评估的模式,填补高考成绩不公开之后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出现的空缺和失衡,是对于教学评估手段和策略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档案袋评价。虽然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也用到了档案袋评价的方式,但是很多学校在封存了档案袋之后没有很好的利用档案袋中的资料,无法将繁复的档案袋资料真正的运用到对于学生的评价中去,因此档案袋评价需要实施更新和改革。
3.3注重对于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不仅仅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提升学业水平,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也要不断的提升,教师自身也要有非常具有建设性的发展,否则就无法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中始终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对于教师进行发展性的评价能够很好的促进教师的职业素养的提高,激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促进学校的人才储备的发展,实现教师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对于教师的发展性的评价也可以参照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相关的记录袋,时刻记录下教师的个人发展的问题,不仅仅能够记录下教师个人发展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和得到的收获,还能够让学校更好的了解各位教学工作者,更好的组织教学工作。
4.结语
篇10
开展以“讲文明、讲卫生、讲节能,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为主题的“三讲一创”活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专学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形成文明习惯为目标,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共同创建文明和谐新校园的新举措;是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风气、形成良好习惯的新形式;是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讲文明、处处讲卫生、事事讲节能,为争创文明和谐校园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净化校园环境的新手段。我们把“三讲一创”活动的开展与班级千分赛的量化考核结合起来,把班级千分赛与文明班级的评比结合起来,把文明班级的评比与班主任的评优结合起来。加大检查评比的力度,通过检查评比,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对屡教不改的违纪学生进行重点监管、重点教育,对严重违纪学生进行严肃处理,与家长签订共同育人协议,共同教育和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心理疏导,建立长效的学生信息交流反馈制度
一是以中专学校德育教研室为依托,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和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二是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热线,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排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阳光成长;三是健全班主任、学生会每周例会制,建立班级QQ群,及时掌握班级和学生动态,反馈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建立学生座谈会、交流会和网上交流制度,定期对学生管理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与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让学生及家长及时了解中专学校管理目标和举措,响应配合学校的号召,形成学生自愿接受中专学校管理,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对班主任的选拔和培训。把热心班主任工作、有管理班级能力
的教师选进班主任队伍。加强对新班主任的岗前培训,拟定培训内容,形成班级管理规范,使班主任有章可循,以制度管人管事。增强班主任的职责意识和敬业精神,培养一批爱岗敬业、善于工作的家长型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二是加强对班主任的考核和奖惩。以班级千分赛活动开展为基础,增加班主任值班和关键事及关键时刻的考评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学生会干部的选拔培养机制
学生干部队伍是学生管理的主力军,也是形成良好的学风、作风、管风的中坚力量。一是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学生干部实行班级推选和班主任推荐相结合,把学习成绩好、热心为学生服务、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同学推选出来;对于学生会主席和各部部长,由学生科团委组织从全校优秀学生干部中筛选,采取竞岗演讲和实际锻炼的办法初步拟定候选人,通过学代会选举产生。二是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和培养。由学生科团委拟定培养计划,通过学生会例会、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和业余党校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提高学生干部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先进带头作用。
(五)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实施寝室长负责制
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中专学校安全管理的重点部位。一是加强对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值班人员在值勤查勤时及时排查电线乱接、吸烟等安全隐患,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送相关科室处理。二是加强学生公寓物品配置的管理。健全寝室物品登记制度,规范寝室物品管理。三是实行寝室长制。根据寝室情况配备寝室长,对寝室人员登记造册,由寝室长负责安排寝室的日常卫生打扫和安全管理工作。四是配备专职人员对公寓进行管理。
(六)建立长效的学生素质拓展和文娱活动开展机制,丰富学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