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31 03:1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现状 调查报告
一、在小学数学施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为进一步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开展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活动,
1.调查显示,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需要媒体的辅助,新教材课堂资源不够充分,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材的编排上,有的图画内容多,里面提供的数学信息也很多,在接受新的知识时,受思维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很难选择相应的有效信息。
3.教师们普遍感到对当前的新教材内容、编排意图及体系难以理解。
4.习惯较差、完成作业不够及时。学生学业状况参差不齐,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中后进生比例偏高,且转化困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提优又要补差,教师们感到操作起来有难度。大部分学生寄宿,而且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学习上业很被动。
5.课程改革发展不平衡 ,具体表现为城镇与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咎其原因,一是地理条件及设备设施的差异;二是由于管理水平、改革意识和教师素质的差异。
6.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大,通过大量的听课调研,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空间小,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这些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则很难见到。这一现象在农村小学相当普遍。
7.教研活动开展不力,一是教研活动形式单一。二是活动实效性差。三是活动的次数不足。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学习,深化认识
对于实施新课程、推行素质教育,如果以前只是一种教学研究层面的要求,现在则已成为一种法律的规定,必须在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
2.继续加强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的研究,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①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一是在备课阶段加强对目标的研究。要能够将数学学科的总目标和学期教学目标细化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并从目标的育人功能出发,去选择实现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否则,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的教学将是一种盲目的教学。
②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前一个目标属知识技能目标,后两个目标体现了新课程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属于“过程性目标”。传统教学只重前者,而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只重过程而不重双基落实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课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与相互促进。
(3)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①创设有效的情境。
一是趣味性和问题性的统一。教学中可用挂图、语言、故事、比赛、游戏、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出各类情境,但要注意避免只重趣味性、淡化问题性的作法。
②让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数学
模仿学习、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育人功能。对此,我们应当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既要看到传统教学中过于偏重前两种方式对学生发展的消极作用,也要看到其效率高和示范性强的积极作用;既要了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促进学习素质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明确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再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让学生灵活选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切实提高学习效果。
③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关系: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另一方面,对那些不容易由学生自己发现(较隐含的)或没有必要让学生自主发现(如规定性的)的知识,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即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突出重点和提示规律的讲解,否则,将出现无价值的时间与精力的耗费,从而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是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即在合作学习之前,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对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想法,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要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是处理好操作实践与理性思维的关系。
④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一是评价时要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二是在评价中,尤其是过程评价中,既要体现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又不能使评价复杂化;三是要明确书面考试仍然是一种最客观、最有效、其它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的的评价方式。
3、扎实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为了切实解决前面所述的若干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只有深入扎实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深入开展校本教研
要突出“以校为本”的特征。活动中要从本校本班的学情出发,对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在形式上,除了常规的“三课”活动之外,还应增加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经验交流、总结反思与课题研究等形式;在研究方式上,提倡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
(2)积极开展各种交流活动
①师―师交流。一是开展校内的结对帮扶活动,尤其要加强已有新教材使用经验的教师与本期才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二是邀请优秀教师上示范课。
②校―校交流。即通过开展校际之间的教研交流活动,达到交流经验、切磋技艺、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篇2
一、调查时间:2009年8月20日——2009年9月2日
二、调查对象:湖南省益阳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三、调查目的和方式:四、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注意力易分散
篇3
第一点是艺术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音乐教学设施。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经济获得很大进步,但是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存在,教育差距更是格外突出。我们在城市随处可见幼儿园小学之类的教育机构,孩子们在快乐的玩耍,有的在玩滑梯,有的在画画,有的在唱歌,就好像一个快乐的小天堂,在这个小天堂里孩子们的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但是回到农村看到的乡村小学的状况却令人很心酸,一般乡村小学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扇破烂的大门,满是铁锈。进入大门之后看到的是满是杂草的面积狭小的校园,校园内基本没有任何供孩子们玩耍的娱乐设施。教室的现状更是令人堪忧,破烂的窗户有的没有玻璃,地面坎坷不平,桌椅板凳破旧摇晃,有的甚至没有电灯,阴雨天的时候只能点蜡烛,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学习心情肯定不会很愉悦。由这些学校硬件设施我们可以想象到音乐美术的教育有多惨淡,首先是没有专门的上课教室,一个乡村小学有教室上课已经不错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空间上音乐课,有的就干脆在上课的教室上课,这样不仅空间受到限制,而且音乐课上发出的声音可能会影响整个小学的安宁。其次是缺少音乐教学方面的设施,在走访的这些乡村小学内音乐设施的到位情况基本是零,基本就是上靠老师口头教授,比如老师说我们这节课学《沂蒙山小调》,然后孩子们就只能跟着老师唱。就算是有的小学有那种古老的脚踏琴,但是全校可能就仅此一台,通常很少动用,动用的话就要从一个教室搬到另一个教室,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再次是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孩子们根本不能欣赏到原版的优美音乐,严格限制了音乐的教学活动。因此完善学校的教育条件,置办相关的音乐设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点是音乐教师队伍空缺,整体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在调查过的大部分乡村小学中没有音乐教师,教师到位状况基本是零。在极少数乡村小学有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于没有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专职音乐教师,有的音乐设施上课不用,长期闲置,变成了学校创品牌验收的办学硬件摆设。由于民办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素质急待提高。音乐教师尤其需要经过专门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于是许多能唱两首歌的音乐爱好者便成了音乐教师。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三点是乡村小学教学观念落后,得不到相关领导的重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对乡村小学的影响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惟一标准,单纯的追求高分,因此,忽视音乐教学、占用甚至砍掉音乐课的现象就是很显而易见的。显然这是造成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而且在农村小学,乡、校一级的基层领导对音乐教育本来就了解的很少,加上他们本身艺术素质低。他们认为音乐是人人都可教的课,所以凡是认为教不好“主课”的老师就去教音乐,音乐教师当然就低人一等,于是纷纷改行,使本来就缺乏的音乐教师就更加缺乏。因此,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就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彻底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使乡村小学重视音乐教学。
篇4
一、书写现状
从表中可以看出:高考书写量呈递增态势,这对现代中小学生的书写速度和书写质量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呈现有所削弱的趋势。文字交流被弱化以后,学生失掉了一块书写训练阵地。
现在,学生的书写状况怎样?存在一些什么问题?笔者在一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好认、不好看、速度慢。简而言之,“差和慢”。
中小学生的书写,老师和家长大都不满意。2009年,在全国七个省(市)进行的一项关于汉字书写水平的调查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3 000多名教师中,有60%的人认为现在学生的书写水平下降或者是明显下降。[2]虽然教师、学生、家长都知道书写的重要性和现实的严峻性,但由于情况复杂,原因多样,也只好任其发展而致积重难返了。
二、问题成因
1.书写“差”的成因
表2是笔者于2007年在某校四年制初一和三年制初一采集的调查数据。其中,“优秀作品”的标准严格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相关学段执行,四年制初一要求:“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三年制初一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3]
数据表明:“双姿”问题,成了中小学生书写的难题,是写字教学的“顽症”。姿势有问题,写出的汉字自然也有缺陷,连工整都达不到了,美观更是侈谈。
下面就坐姿、执笔姿势、训练及其他问题,分别进行论述。
(1)坐姿问题
书写钢笔字(含铅笔、中性笔、圆珠笔等硬笔)应保持正确的身姿。一般说来,书写毛笔字所讲究的头正、身直、胸舒、臂开、足安五点,也适用于钢笔字的书写。“头正”,就是头部端正,不左右歪斜,稍微向前些,双眼之间如果画一条线的话,这条线要和桌子成平行线。这样,视线正,下笔才能看得准,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还可以防止损伤视力。“身直”,就是身子要坐端正,两肩齐平,腰部挺起。这样,能保持精神振奋。另外,胸部不要紧贴桌边,以免妨碍呼吸。“臂开”,就是两臂自然撑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成均衡之势。这样,写字时挥笔自如,横易平,竖易直,撇捺也容易展开。“足安”,就是两脚要自然地放平、踏实,不要交叉、蜷腿和翘脚尖。这样,身体稳定,不至因摇晃而影响写字。[4]
正确的坐姿,解决了书写的稳定性和舒适性问题,防止姿势不稳造成文字变形,为书写加速提供支持。现以口诀辅助记忆:
写字讲坐姿,心手眼相系。
头正并直身,胸舒兼满气。
臂展又足安,字字俱俊逸。
形成学生坐姿不当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对中小学生(或幼儿园孩子)的第一次书写坐姿指导不正确,或者没有逐一落实,导致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坐姿要求。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孩子第一次提笔写字可能是在幼儿园里,或者在家中,或者在学校里,如果当时没有人给予正确的指导和严格的要求,第一次写字的姿势出了错,后来就会不断出错,积习难改了。
第二,学生课桌与椅子(包括家中的写字台)的自适性差,桌椅的高度比例和学生的身高与坐高比例失调。学生只能靠偏头扭腰来增加身体的舒适度,长期下来,既写不好字,也坐坏了身体。时下家居设计的“人体工程学”理论,注重一切为人服务,带给个体方便、舒适与健康。这一“人性化”理论,应早日走进学校教室和学生书房。
第三,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5]学生负担本已够重,书写慢的学生负担就更重了。长期疲劳作业,动作变形,体质变差。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容易疲倦,即使是正确姿势也会变形。繁重的作业,还衍生出两样副产品:批量生产近视,无情抹杀兴趣。
工作需要舒适的环境,高效率以身体的良好感受为基础,书写也如此。
(2)执笔问题
执笔之法,对于书写者来说,至关重要。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凡学书字,先学执笔。”执笔合宜,适合书写要求,适应书写运笔规律,就能写出好字,否则相反。[6]
“执笔不得法,字就写不好。执笔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太松了笔管容易掉落,太紧了笔管会颤抖。”[7]这段话,意思非常明确:执笔是有严格要求的,不能随意而为。这个要求,老师要知道,便于传授;家长也要知道,便于辅导与纠正。
篇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养成深思善问、勇于探究的学习品质,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又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面较窄,害怕答错、怕羞的心理又使他们不敢提问。那么,学生内心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将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学中我努力为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孩子们之间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腔热情的鼓励孩子们敢说敢想的积极性:说错了允许重说;说得不完整时可以想好了再补充;即便是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或是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我们都不可以轻易否定,应耐心的提示孩子换个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等待,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大胆的主动提问。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问”有依托。
教学中,我发现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或信息或是比较丰富,或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是以已有经验为起点,或是较有挑战性时,非常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我或是借助挂图,或是讲个故事,或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只为他们提供数据信息,让他们通过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等形式,经历搜集信息、感受信息的过程,引导学生想一想:“根据信息,你会解决哪些问题呢?”或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在老师有鼓动性的问题引导下,学生都会提出有各自特点的问题的。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有所选择,灵活处理:对于比较简单的或是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的老问题,可以让学生自问自答或相互问答,一点即过;对于突出本节课重点、要点、难点的新问题,要把它板书出来,重点讨论解决;对于那种也是新问题,然而与本节内容无关,或是比较复杂然而目前又不学习的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旁边,鼓励孩子们课下研究。这样处理层次清楚,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而且既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同时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心理上获得满足。
2、注重操作,使学生“问”有途径。
在教学中,学生问题的提出有时是在他们计算或是操作中产生的。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方法和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这节课时,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列出算式432÷4,并对算式进行估算。然后让学生用竖式验证,看看估算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在计算时提出“十位上3除以4不够除,怎么办?”“十位上不够商1,怎么写商?”“商该是几?”的问题,这其实正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学生的求知欲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不协调”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 “问题”,学习时心中有目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随问题油然而生。又如:在“面积单位”的练习课中,学生通过用单位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摆大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过程中,提出并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问题,进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的计算方法。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学会了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方法。
三、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善问”
要想让孩子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抓本质的东西,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善于从多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善于从同伴的提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要善于向同伴学习,学习同伴优秀的思维品质,学习同伴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使孩子们之间互相受到启发,一同进步,共同发展。这些离不开教师的“两个意识”和“四个策略”。
1、两个意识。如果说在培养学生“会问”的过程中,老师的“民主意识”和“问题意识”很重要的话,在培养学生“善问”的过程中,这两个意识同样重要:只有尊重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的和学生交流,心理处于安全状态下的学生才“敢问”、“会问”、“善问”;同样的,老师要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起重视,并能灵活地做出处理,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走向“善思善问”。
2、四个策略。这里主要是指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善问”的目的。
(1)、投石问路,确定教学目标的质疑——质疑课题。例如:教学《年月日》时,由学生谈话引出×年×月×日,进而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单位的字来揭题,针对课题指导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知道什么?”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2)、加强知识联系,学会研读教材的质疑——质疑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质疑,也是一个培养“善问”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简洁文字表述,诱发新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从而提高对教材的研读兴趣,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探究兴趣。例如:从观察年历卡2月份的天数发现了平年和闰年的排列规律后,请学生研读教材结语:“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结合教材注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引导学生提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结果有学生提问“‘通常’和‘一般’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说‘通常’?”“为什么公历年份是整百,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有没有更好更快的方法来判断那一年是不是闰年呢?”……一个个问题既激起了学生精读教材、读透教材的欲望,又激起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以极大的热情投如到接下来的科普知识介绍中。
(3)、训练思维能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质疑——质疑解法(或算法)。教学中,注意更新观念,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更多的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又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算法进行反思和质疑,促使学生优化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时,根据场景列出算式:28×1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结果“336”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算法:①估算。因为28×10=280,所以28×12要比280多,可能是300多。②口算。结合情境有先算半年的28×6=168,168×2=336;有先算一季度的28×3=84,84×4=336;有先算10个月,再加2个月的28×10=280,28×2=56,280+56=336;还有按一份奶30元算,然后再减去多算的30×12=360,2×12=24,360-24=336,③笔算。不同的学生能够列出三种竖式,而且自主探索的结果还都对,只是过程有简有繁。然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质疑、反思:为什么这样算(或写)?这样算(写)的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那种更简便、更清楚?更易于理解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流畅性得以体现和。
篇6
关键词:知识点题型化;小班化;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60-02
1.调查目的与方法
为了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适应当代教育观念的变革的问题,同时为了解决广大家长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普遍愿望,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近十多年对学校教育的空间范围作了调整,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正适应了这种形式的需要而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成了教育的一场新革命。小班化教学在我市逐步推广之际,我校今年也实行小班化教学,作为一位即将担任小班教学的数学教师,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及促进教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促进我校的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特作这个研究。为此,我们对本市的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其中一份是学生的调查问卷,一份是教师的调查问卷,收回调查表140份,其中学生60份,教师80份。此外,我们还查阅了有关教师上课的学案和学生的作业。从而制定适应小班化教学的"知识点题型化"的教学方法和学案。
2.调查情况分析
2.1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有很大关系,但教师上课的教学手段才是最关键的调查结果表明:以往我们老师是采用传统式"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由老师讲,学生在下面只光是听,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并没有产生共鸣,学生接受这样的教学,实际上知识的收效甚微!但当老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这种效果往往发生惊人的变化。老师上课前就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即“知识点题型化”。在课堂上布置这堂课的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老师将本节课的概念、公式、定理以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证明题等的形式制作学案,学生有针对性的练习,那么就能清晰地理解,却不需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地记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见多识广”,从而可以灵活地应用它们,增强综合解题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要优于以往的照本宣科的教学,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解题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升。比如我校实行小班化教学的学生成绩(初一、初二级)明显优于没有实行小班化(初三级)教学的学生成绩,初三的学生数学成绩在区里36个学校的成绩是33名,而初二的学生上学期学生的成绩在区里排名可以排至19名,有的班级的成绩甚至可以是全区的第9、第13名。
例如在学到一次函数的这一章时,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以及一次函数的性质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为了学生理解以及使用这个知识点,选取例题:
例如:已知一次函数图象经过(3,5)和(-4,-9)两点,
①求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②若点(a,2)在该函数的图象上,求a的值。
通过调查,发现实行小班化“知识点题型化”教学的重点班的学生100%通过,实行小班化"知识点题型化"教学普通班的学生也可以95%的学生通过,那5%的学生可以求出第①问,第②问基本上掌握,只是因为将x=a、y=2分别代入而不是同时代入解析式求a值而扣分;实行小班化"知识点题型化"教学的学生关于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基本上能掌握,但初三的学生仅仅有28%的学生可以完全得满分,41%的学生完全不能得分,知识没有等到及时的训练,不能掌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更不能应用,更别提活学活用了,由此可见,“知识点题型化”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
2.2 学生学习成绩比以往要好。调查结果表明,小班化教学,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老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往往实行"0+40"或"5+35"或"10+30"的授课安排时间,讲课时间很少超过20分钟,完全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合作交流,通过渗透知识点的学案来完成学习,课堂充分体现“以生为本”,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管理者以及辅导监督者,这样学生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老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学生学习情况好的,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表扬,特别是学习吃力甚至不好不过关的,老师及时发现也可以给以及时辅导和帮助,及时解决问题;“知识点题型化”能当场帮助学生引导学习的方向和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以及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一个很有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学得好而有信心,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得到及时帮助而解决问题,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信心。
有的学校条件限制,还没有实行小班化教学,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的状态与以前是差不多,数学成绩好的学生,成了书呆子;有一大部分学生怕学数学、甚至厌学等等不良情绪,老师对这种情况又往往无能为力,照顾不了那么全面。实行小班化的教学的学生可以很明确课堂学习的学习目标,通过老师的学案中检验自己自学的状况,不懂的地方可以得到老师和小组成员的及时帮助,不会遗留问题或者不懂的地方,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合作交流中,互相帮助,成绩好的学生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同学的友谊,获得了成就感,学习较慢的学生,在学习和做题中,解决了问题,获得了成功。学生的学习状况是越来越好,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兴趣。通过调查问卷,只是照本宣科的教学,起码50%的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很惧怕数学,认为数学是最难的一门学科;实行"知识点题型化"教学的学生基本不怕数学,喜欢数学,认为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有信心学好数学,也喜欢钻研数学,特别是比较灵活的题。
例如:利用函数y=2x+6的图像图象解答下列问题:①求方程2x+6=0的解;②②求不等式2x+6>0的解;③③若-1≤y≤3,求x的取值范围。
初二的学生可以很快作图,并且回答出答案,但初三的学生仅仅有两个同学可以回答出来。这是平时上课的一个训练的结果,学生见识多,讲知识点渗透到题中得到训练,效果肯定好过只有知识理论听讲而没有动手操作过程体会的学生,解题能力也要强很多。
2.3 学生学习的素养提高很多。调查结果表明,坚持每堂课知识点题型化,即将知识点渗透到题型中,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公理的理解更透彻,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数学素养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2.3.1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加强。例如做一件事情,有时有不同的实施方案,比较这些方案,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作为行动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在选择方案时,往往需要从数学角度进行分析,涉及变量的问题常用到函数。学生通过做学案中例题:
例如:一种节能灯俄功率为10瓦(即0.01千瓦),售价为60元;一种白炽灯的功率为60瓦(即为0.06千瓦),售价为3元.两种灯的照明效果一样,使用寿命也相同(3000小时以上).如果电费价格为0.5元(千瓦·时),消费者选择哪种灯可以节省消费?
学生可以体会如何运用一次函数选择最佳方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一次函数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2.3.2 会注意知识间的联系,有机地整合相关知识。例如《轴对称》时,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能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机的整合。把"形"与"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3.3 当经历了观察、实验、探究、归纳、推理、论证、比较等的过程,完成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在学案中选择习题:
例1:在ΔABC中AB=AC (已知),∠
=∠
(
)
例2:①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0°,那么它的顶角为
。
②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那么它的一个底角为
。
③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则底角为
。
④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30°,则底角为
。
学生通过这两道题的训练,学生对“等边对等角”的性质能清晰地理解和灵活使用。
3.建议
本调查告诉我们,为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解题的能力,我们的课堂要"以生为本",教师将我们要传达的数学知识和理念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知识点题型化"完全可以帮助老师教学以及我们的学生。针对我们小班化"知识点题型化"数学课堂教学,现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首先,认真备课,不仅要认真研究我们上课的教材,这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重点、难点,确定我们的教学过程,上课需要采用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同时还需要备学生,明白学生学习的进展和接受能力的程度,确定需要加深或拓展的知识点,涵盖课本知识点,题型多变,制定适合学生上课用的学案。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填空题型出现:
选择题:实数-1.732,π2,34,0.121121112…,-0.01中,无理数的个数有( ).
A.2个 B. 3个 C.4个 D.5个
填空题:在-π2,π3,2,-116,3014,0,2-1,52, |4-1|中,其中:
整数有
;无理数有
;有理数有
.
这样学生关于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有了清晰的理解,同时对知识点的外延和提升也能得到训练,以后做这个知识点的题完全可以把握。
其次,把握上课的节奏,让学习能力慢的学生能学到知识,能得到训练,同时也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也有事做,恰当安排适当的事恰当的题,或者辅导学生,或者检查其余学生的学习情况;让这一类学生能力能得到充分训练,能及时得到复习巩固。
再次,及时检测,及时批改。在学案中的要有小测题,对学生进行摸底和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清楚哪些学生需要课后辅导,哪些学生有哪些部分需要加强的地方,要整堂课的效果清楚。
最后,及时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通过反思教学能使教师不断成长,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我们只有通过上课时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
(上接59页)4.从“交际”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
所谓交际,就是要把学生的“读”“想”“说”“练”作为切入点,实现认识事物从感性到理性的实践过程。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读题”是感性认识的过程;“想”是思维向理性过渡阶段;“说”则是理性认识的一种表现;"练"即是对实践的指导。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只要感性认识充分,才能保证思维的正确。在读题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认真审题,理解其意。
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想"就是要引导学生针对所提问题展开思维,如:"第一小组养鸡10只,第二小组养鸡比第一小组多6只,一共养鸡多少只?"在学生读题后,启发学生认真审题,抓住"比"、“多”、“一共”等关键词,问:"能直接算出来养多少只吗?要先算什么?为什么?用什么方法?为什么?"这样,思维训练就显得有的放矢了。
篇7
(一)选题背景
笔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学习数学是从简单的认数和计算开始的,因此笔算是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重视了学生的相互合作和动手实践以及学生的表述能力,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的笔算能力下降,具体体现在三方面:1.笔算正确率下降;2.口算速度慢;3.不能灵活运用运算性质、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同时发现学生在做笔算题时,注意力不集中,抄错题、运算时粗心,进位不加退位不减,笔算后不验算等不良学习习惯。笔算能力的下降,严重影响数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申报了提高学生笔算正确率的研究课题,如何提高学生笔算正确率,将是我今后的主要教学任务。
(二)理论依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能力。”
2.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张晓霞认为: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历来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教学中既要重视笔算教学,也要重视口算教学。口算和笔算各有特点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笔算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的,而笔算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加法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组成的。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应以口算为基础,以笔算为重点进行教学。
(三)应用价值
提高学生笔算正确率的研究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笔算习惯,促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数学笔算的正确率,使之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能逐步做到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设想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及要点
1.提高学生笔算能力的具体内容。
(1)研究小学生在计算中错误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掌握能力。
(3)加强口算和估算训练。
(4)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笔算习惯。
2.提高学生笔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理念思想转化
理念是行动的指挥者,学生笔算能力的提高首先取决于思想方面的重视,只有通过各种认知改变原有理念,重视笔算才能在行动上提高。
(2)专项题训练
学生的转化提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每一次转化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如何提高离不开训练,在训练中要抓好以下环节:
①专项算理的讲解,讲练结合
②多样化习题训练
③培养良好的笔算习惯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学习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笔算能力通过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摸清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实施笔算竞赛了解学生现有状况与研究前对比,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
3.实验研究法:在常态的教学情况下,以杜甫川小学四年级六班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取得实验经验后,再大范围地推广。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际进行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12月—xx年2月)
1.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制定研究方案。
3.进行“小学生笔算能力现状” 的调查研究 ,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xx年2月—xx年4月)
深入落实研究方案,进行提高笔算能力的培养训练及不良笔算习惯的矫正。第三阶段:结题阶段(xx年4月—xx年6月)
实践、总结——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并进行推广。
结题,撰写出研究报告。
篇8
**老师是一位勤于钻研、善于积累、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研究型、科研型教师。她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学校领导的得力科研助手。2000年、2007年被评为区教育学会优秀会员,**年被评为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省教育学会会员。在实验阶段,她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硬道理。把实验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年被评为**区小学数学教学新秀,**年在**区“名、优”教师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师,在**年**北区首届农村小学教师六项基本功竞赛中,获全能优胜奖。多年来,她都能以科研为抓手,以课题为引领,在小学课堂教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等工作中刻苦钻研,奋发努力,勇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在我区课改的全面铺开之时,**老师有幸成为我校课改的第一批弄潮儿。几年来,她实践并真切地感受着课改的真谛,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着、探索着。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给教育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作为一名一线的骨干教师,她非常重视理论学习,平时认真阅读教学杂志上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章,学习教科研专著,认真聆听各类讲座,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促使她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对新课程理念的感悟不断加深。她深深知道:只有学习,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学习则落伍,不进步则退步。**年5月,**老师被学校推荐参加了**区教育学会举办的“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各位教学名师如于、张丽、田红等老师的报告给予她宝贵的教学、研究经验。她认真学习,努力实践,8月被评为**区教育科研骨干教师。
在过去的几年中,**老师一直在坚持着主持或参与各项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区教育学会教科所以及校领导的带领和指导下,她与其他几位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她积极参加各类公开课的教学活动,虚心向同行们学习,不断吸收营养,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跟上时展的脉搏,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一个老师并不一定会搞科研,但一个不会搞科研的老师一定不会是好老师。自工作以来**老师一直都能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育科研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2000年——2004年主持实施我校“十五”期间教育科研课题《优化课堂结构,提高阅读效果;加强读中学写,培养作文能力》,2000年撰写的《激情引趣乐中施教》在吉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千字文评奖活动中获二等奖、2001年撰写的《多媒体电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全市中小学电教论文评比活动中获三等奖;2008年,她负责主持区级教育科研课题《小学快乐数学教学策略研究》带领教研组的同事们一起研究小学数学快乐教学方法,后撰写的《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获第三界全国优质教育成果论文类二等奖;《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查》一文在课题研究问卷调查报告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她多次承担公开教学,作为一名骨干教师,**老师尽心尽责,尽其所能地参加区、校举行的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积极学习理论知识,进行教育科研。
科研实验需要有耐心和有恒心的教师去钻研。她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地走科研之路,中国教育才会走向世界,才有希望;她愿意成为科研之路上的铺路石,为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篇9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培养 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置疑。也就是说,发现、发明和创新一般往往是从实践或理论研究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从而激发人们去探究问题。教师应当十分珍惜、爱护、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必忙于自己去解答,而应及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或苗头,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大胆想象,这不仅极大鼓舞提出问题的个别学生,还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勇于大胆想象,喜爱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联想,产生好奇心理,大胆想象,亲自实践,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
二、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要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这就需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说,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
三、重视动手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操作实践的过程是一个首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便于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学生通过眼看、手动、口讲、脑想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抽象等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获得数学知识,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它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对课堂教学而言,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过程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①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或操作某些学具;②学生在观察或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并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活动中的不足;③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注意操作总结。
四、重视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模式
一、自主探究模式相关概念论述
从自主探究模式概念的界定、特征的论述、常见的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如下论述.
1.自主探究模式的概念
自主探究模式的概念也可以理解为其内涵,对其内涵的理解通常从“自主”、“探究”两个方向进行,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之下,将学生主体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在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实际动手操作、互相交流讨论、提出疑问和猜想、得出结论并归纳的过程中形成一些数学概念并学会一些数学知识.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具有创新性和互动性,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
2.自主探究模式的特征
自主探究模式的特征主要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其一,趣味性.自主探究模式从学生体验的角度来看会更具备趣味性,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趣味性是激发其探究欲望、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足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探究活动中来.
其二,实用性.实用性是指自主探究模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具备比较强的实践功能和可操作性能,只要具备可操作、可实践的性能才能够真正确保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其效果.
其三,交互性.交互性是指在自主探究模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和学生两方面产生互动,并且两者之间的地位不存在高低的区别,应当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
3.自主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当前在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其一,指导型.指导型自主探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模式,通常是在开始探究活动的时候将需要探究的问题直接提供给学生,或者是将与问题有关的材料提交给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得出问题并开展探究最终得出结论或者答案.
其二,自由型.自由型是指在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减少对学生的探究行为的约束,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和自由,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但是这种模式需要在学生具备独立完成探究任务的前提下方可开展,并且在探究任务完成之后需要出具相应的调查报告.
二、自主探究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通过自主探究模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积极性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应当深刻地认识到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数学具有比较普遍的抽象性、逻辑性,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进行转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而自主探究模式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果教师在开展自主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将会很好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自主探究模式,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将会更好地教会学生解决、探究问题的方式,而不仅仅只是教给学生解题技巧和题目答案,并且在培养学生解题方式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产生与形成,因此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自主探究模式下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应用策略
1.巧妙创设情境,开展自主探究教学
巧妙的创设情境是教师开展自主探究模式的首要任眨只有创设出能够让学生欣然接受、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才能够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确保自主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制造悬念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关注数学问题;还可以通过引入新概念、事物,使其与传统概念、事物相背离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228除以5的得数为多少,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会发现按照已有的数学知识无法解出这道题的答案,于是就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随着老师来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丰富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室设备来创设情境,开展自主探究教学.
2.提升引导点拨有效性,开展自主探究教学
一方面,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引导点拨的意义,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自身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具备更为丰富、有效的引导点拨方式,例如通过口头点拨、猜想比较、验证猜想等方式来开展点拨和引导.比如,在对《小数四则计算》这一知识点进行复习的时候,教师应当注重点拨引导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首先向同学们提问,在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举出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并在黑板上板书,以此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
3.重视解题技巧的训练,开展自主探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