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4 10:4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食文化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饮食文化调查报告

篇1

【关键词】:浅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概述

饮食文化受自然、经济、地理位置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发展。远古时期人类以生食为主,随之发展为熟食;烹饪技术由燎烤发展为蒸、煮、煎、炸等;饮食选材和菜系也不断丰富;饮食观也由“吃 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饮食风味也由闭塞的单一民族和地区融汇到如今的丰富多彩的饮食口味。

饮食文化包括三点:第一是食物的选材和加工。选材受季节、节日风俗、地域和食忌思想等的影响;加工又包括刀工和烹调技术,通过刀法可将食物分为条、片、丁、沫、丝等,其给人的视觉效果和口感截然不同,烹调方法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第二是就人类而言,饮食文化包括少数民族、宗教和社会各阶层饮食文化。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习惯和代表性的饮食菜系;宗教饮食文化典型有伊斯兰教忌食猪肉,佛教、道教的素食主义等;社会各阶层的饮食文化由物质基础决定,包括宫廷、士大夫饮食文化和百姓饮食文化等,各阶层在进餐时很讲究礼仪,也就形成了饮食礼仪文化。第三层次是与饮食有关的文学文化,包括历朝历代许多关于饮食介绍和文人对饮食的歌颂赞美的文学作品。

2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优越性

2.1 传统膳食结构可传承性

《素问·脏器法时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是最早关于膳食结构的记载,也是几千年来的择食原则。传统的膳食结构以谷物为主食,肉类、水果和蔬菜为辅食,坚持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告诉我们谷类乃人类维持机体运动的基础物质。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平衡膳食观,合理搭配饮食。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中国传统膳食结构才是最科学的膳食结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报告了美国康乃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6年的合作研究结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民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与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密切相关,可见传统膳食结构的可传承性。传统膳食结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1]我们需矢志不移地坚持弘扬其优越性。

2.2 独特的烹调技艺 注重色香味

我国的烹调技艺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素以选料讲究、制作精湛、品种多样著称于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2]烹调技艺的精湛在于即使是同一种原材料,通过不同的烹调方法,也可以做成色香味截然不同的美食。我国传统的烹饪、调味技法堪称一绝,“烹”是指烹饪原料熟制成菜肴的操作过程,方式多种多样,其制作过程重在掌握火候,如清蒸鱼,火候不到则生,过火则老。而“调”则指原辅料的搭配和调味料的使用。通过调制,使菜肴美味可口、色泽诱人,《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调和之事,必以酸、苦、甘、辛、咸。其先后多少,其奇甚微,皆有自起。”调味料所需数量和加入的先后顺序都有讲究 。可见,中国传统烹饪技艺之细腻无与伦比。

2.3 医食同源的食疗观

“医食同源”,即“药食同源”。指用中医理论知识和饮食文化相结合,使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黄帝内经·太素》:“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灵枢·五味》:“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等”。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提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由此可知,“医食同源”并“寓医于食”的食疗观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食养论”,即注重饮食膳食平衡,使之有利于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二是“食疗方”,即以食为药,以日常食物的一种或数种作为药用,以治疗疾病。三是“药膳”,以药配食,取一味或数味药物入膳。[3]中国的食疗药膳文化在历朝历代的总结思考下不断完善。关于医食同源和食疗的书籍数不胜数,医食同源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医食同源理论,传承其精华,真正达到饮食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4 食忌思想

“食忌”即 “忌口”,也就是我们在吃的时候应该吃什么,怎么吃…… “苟全其身,须知切忌者矣”旨在告诉我们饮食禁忌的重要性。其包括配伍、季节、时辰、体质、数量等方面的禁忌。配伍禁忌如:黄瓜与花生同吃易腹泻;羊肉与西瓜同食会中毒等。 季节禁忌即春天不宜吃辛辣发散的食物,夏季应忌食肥甘厚腻,少食生冷之品,秋季应忌食性燥和大补之品,冬季不宜食油炸生冷之品,时辰忌如:“早上人吃姜,晚上姜吃人。”“早喝盐水如参汤,晚喝盐水如砒霜。” 体质忌即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 [4]体质偏阳者应忌温热、辛辣助火之品;体质偏阴即阳虚型体质者,应忌食寒凉生冷伤阴之品等。数量忌即饮食有节制,不可过量,忌过饱。若不掌握一定的饮食禁忌知识、合理选择食物,则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食忌思想是历代人们经验和理论的总结,不容忽视,掌握食忌思想可使我们饮食生活更加科学、安全。

2.5 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优越性的体现,其丰富多彩的饮食种类为传统饮食文化增添了色彩,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由农业、地理位置、食材决定。中国地大物博,各具特色的农业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长期定居在大草原的畜牧业民族如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等以肉类、奶制品为主;居住在南方的民族如苗族、回族、白族、傣族等民族从事农业,其主食多为大米、小麦、青稞等,代表特色如竹筒饭,菠萝饭,五色饭等;少量三江平原的少数民族如赫哲族、鄂温克族、基诺族等以狩猎和渔业为主,其主食多为野生肉类、植物、鱼类,代表特色如杀生鱼、蝌蚪拌臭菜、松鼠干汤等[5]。此外,少数民族多嗜茶、酒,我国少数民族多居住的边疆高寒地区,喝酒可以防寒,因此大多嗜酒,我国是“酒文化之邦”,少数民族更有“无酒不成席”之说,各个少数民族以酒待客之道各不相同,酒种类更是形态各异,有青稞酒、槟榔酒、藤酒等;茶也是少数民族必备的饮品,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等。人们在食用各少数民族饮食的同时便能回味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融合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更具特色。

2.6 独具特色的菜系文化

菜系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区域表现,菜系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地理环境、气候、食材、嗜好的真实写照。菜系由宋代“南咸北甜”到明代“京苏广三式”到清代四大菜系再到清末的菜(浙、闽、湘、徽、鲁、苏、粤、川菜)。地理环境对饮食选择很有讲究,蜀湘一带湿气较重、选择辣食能祛湿,故辣味菜是湘、川菜的特色;食材更是决定菜系的重要因素,临近江海湖地带则擅做海鲜、以鲜香闻名,如湘、鲁、粤、闽菜系,相反,山地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苏菜发源地由于菜种丰富所以一大特点便是四季有别;嗜好是决定菜系的又一重大因素,湘菜追求原汁原味, 香、嫩、清、脆是其特色;徽菜更爱烧、炖、蒸,注重火候,善于保持原汁原味;苏菜选料严谨,爱好和注重制汤,保持原汁,追求鲜香酥嫩,重刀工、火候;粤菜技法、配料多样,追求鲜嫩爽滑浓;川菜重调味,以“麻、辣、酸、香”为主味,由此可知,菜系是各区域历史饮食文化的沉淀,赋予了传统饮食文化的多彩和丰富内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发展中精华不断被人们所传承和丰富,作为新一代华夏子孙,我们应当积极去了解传统饮食文化,并将其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尝试不断探索创新以丰富其内涵。

参考文献

[1]柯林·坎贝尔著 张宇晖译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J]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9).

[2] 、[5]万建中,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年(27 -30;259-263)

篇2

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年,我市娱乐产品不断丰富,但旅游消费结构变化不明显,购物和娱乐消费所占比重仍较小,因此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迫在眉睫。下一步,市旅游部门将加快休闲度假和体验型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建设大型旅游购物超市和成熟的独具特色的旅游美食街、风情街,着力打造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旅游手工艺品、纪念品品牌。同时,加大对现有旅游商品和旅游演艺产品的营销力度,培育消费市场。

外地游客来源日趋多元化

调查显示,牡丹文化节期间来洛旅游的外地游客来源日趋多元化,人数最多的是省内游客,占43.28%。省外游客中,与我省毗邻的山西、陕西、湖北、河北等省的游客最多,分别占游客总数的7.74%、6.82%、5.43%和5.08%。

今年来洛的游客以散客为主,以家庭或亲朋结伴、个人旅行方式出游的人分别占45.69%和40.49%;旅行社组团出游者只占8.95%。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自驾车出行的人占35.11%,乘火车的人占35.91%,乘坐飞机来洛的游客仅占3.98%。

来洛游客以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为主

调查显示,游客了解洛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历史知识和电视,分别占游客总数的22.88%和21.75%。

游客对我市的文物古迹和山水风光最感兴趣,人数比重分别占35.85%和32.75。此外,洛阳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及饮食文化等,也排在游客感兴趣项目的前几名。游客感兴趣的景区(点)排在前五位的是龙门石窟、白马寺、王城公园、中国国花园和国家牡丹园。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商品主要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和工艺品、土特产,分别占23.91%和17.74%。

篇3

炎炎夏日,酷暑难熬,各大中小学校早已放假。在众多的学生中,他们为了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纷纷去各地、各处游览观光,以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拓宽自己的眼界。因此,笔者来到省旅局,对我省假日旅游做了详细的调查:

去年以来,新的休假制度形成的春节、 “十一”、“五一”三个假日旅游“黄金周”,极大地刺激了人民群众的旅游热情,国内旅游空前火爆,自去年国庆至今年春节、“五一”,接连出现了公众旅游消费热的几个。假日旅游有力推动了我省旅游业及铁道、交通、民航和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公众的旅游需求,丰富了节假日生活,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繁荣地方经济,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受到全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关注。 假日旅游带动假日经济大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一)假日旅游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五一”期间全省共接待中外游客32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亿元人民币,日均近3亿元,比去年国庆增长12%。全省各地的热点旅游区再度火爆,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厦门共接待海外游客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6亿;去年刚刚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武夷山市接待游客达到10.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5000多万元,均创历史最高记录。“五一”期间,适逢湄洲岛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七天时间上岛人数达12万人次。三明市有卖票的48个景点共接待26.8万人次,较去年比增200%,收入5350元人民币,比增215%。过去属温冷地区的连城冠豸山接待3万多人次。由于假日旅游的迅速升温,旅行社生意红火,各地宾馆饭店频频告急。

(二)假日旅游带动民航交通业的发展。“五一”期间,厦门机场进出港114343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6%;飞行航班837次,其中增加航班142次。武夷山机场起降航班达170架次。5月1日,进出福州长乐国际飞机乘飞机出游人数达4900人。从5月1日开始进出福建的各趟旅游专列整天持续高峰,日均到发客流量达4万余人,超过春运,全省增开了30多对旅游专列。福州、厦门、泉州始发的中短程旅游列车趟趟爆满,其中观光游客占80%以上。福州至武夷山的“武夷之列”专列在原有基础上又加挂四节车厢,仍超员30%。节假日期间,厦门火车站发送旅客71294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7.85%。公路客运也不逊色,如厦门特运总公司节日客运量达113065人次。据测算,交通费在旅游花费中所占比例最高可以达到70%以上,铁路、民航、公路以及水运已成为假日旅游最大的受益者。

(三)假日旅游带动零售业的发展。厦门、泉州等地大型商场销售平均增幅约42%以上,客流量比平日成倍增长,其中一半顾客是来闽旅游的外地人。1999年全国的社会零售总额比1998年增长6%,但接节假日的销售却增长了70%。这就表明,假日旅游带动旅游消费已趋明朗化,消费者正在逐渐形成假日消费的习惯。因此,假日商场的火爆可以说是假日旅游推动零售业追上国际潮流的表现。

篇4

一、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特点

在新课改下,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 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更为贴近,更具时代信息

如Module 1 Teenage experiences, 这一单元内容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有关于校园生活的,如“School life”等;又如Module 5,该单元与环保有关,具有时代意义。这些课文中,也蕴涵了一定文化知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思想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在文章选取与活动设计上,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需求

如与体育相关的“Sporting events”; 与语言相关的“Language”等,此外,还有饮食文化、音乐、名人等题材,这些均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基于结构、功能、话题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开设了任务型活动(Task)

在每一单元中,围绕话题这一核心,围绕结构与功能项目这一主线,安排了reading, listening, writing, talking活动。

4. 按照构词法与有关话题,归纳相关词汇

在英语教材中,有Word power板块,有利于学生的单词学习,扩大词汇量。首先是介绍了一些构词法,如转化、派生、合成等,引导学生补充与归纳所学词汇,以加深理解与记忆。其次,依据单元话题,补充与归纳生词,系统化、网络化地构建英语单词知识体系。

二、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使用困惑

新教材有着独特优势,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少教师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首先,教学态度还需改变。通过平时交流,可以发现不少教师仍难以适应新教材,有些教师甚至以排斥态度看待新教材。其次,在新教材中,教学内容更为繁多,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添加了Word power与Task部分。而每周课时却有限,因而限制了新教材优势的发挥。另外,在新教材中有更多的英语词汇。如Module 4 Unit 2 Sporting events一课中,有25个核心词汇,39个认知词汇,加之20多个词组。而这为必修模块,在选修模块中其词汇量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给学生记忆单词带来一定难度,不少学生甚至出现畏难情绪,这不利于英语学习。此外,阅读策略也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但直观性、针对性阅读策略较少,所以,在新教材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并加以整合与调序。

三、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使用策略

1. 认真备课,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学实际,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适当地整合或调整教材顺序,实现教材的创造性利用。例如:教学Module 7 Unit 2 Living with technology在研读课本后,笔者发现若以正常顺序进行教学,则会有一定难度,于是将ending环节与Welcome to the unit加以整合,以多媒体呈现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itle of this unit? 这时同学们便会想到healthy, 而后继续诱导: What should we do to keep healthy? 然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并选出一组依次回答。

又如在教材中,有些内容编排与实际教学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把内容顺序作一调整。如有些Task环节中的听力难度较大,与学生实际不大相符,教师则可把Workbook环节的听力加以提前,亦或将课文阅读中的某个或者若干段落作为听力素材,亦或教师重编习题,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即可。

2. 整合辅助手段与常规手段

篇5

关键词:语文综合学习;学生主体;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165-01

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我觉得教师也是一位布云者,布越多云越好,让七色云彩漫天开,每位学生都是一片片七彩的云,是一座座亟待开采的金矿,可以挖掘出闪闪金光的金子。“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是课改的一个亮点。遵循这一理念,根据学生的喜好,这次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到“民间采风”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受益匪浅。从家乡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几个方面入手,相继开展了“妈祖文化”“荔林夜话”、“谯楼暇思”、“壶山观察”、“木兰溪流域水质污染调查”“莆田饮食文化” “节日探源”等各项活动,旨在让莆田的孩子了解莆田,用孩子的视角观察莆田,用孩子的想法来设计莆田。这次语文综合性活动引导学生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生活背后的学问。每个学生都在自己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去寻找值得自己去探究的内容,由此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热情。这些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社会经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活动热情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更是活动的主人。许多活动的主题,都是根据学生的喜好所择,并且自主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准备工作,制订活动实施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选择题材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指导与参与,与学生只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关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方法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也可以对具体课题的调查内容进行指导。

如“木兰溪水质污染调查”的课题,要指导学生调查该河流的污染源有哪些?工厂排放的污水主要成分是什么?日排放量多少?根据污水成分的理化性质如何消除污染?重点在“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不搞包办代替。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是 “学生身边的引导者”,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学习过程的发展,使学生的课题得以顺利开展。由于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和主角,他们参与的热情也被充分激发出来。这次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资料、走进寻常百姓家,了解民风民俗、拍摄、整理,最后撰写“……的起源”或者“我家乡的……节”,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动手不断实践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己研究解决了许多问题,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二、以合作为基点,开展多种形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学生群体的合作学习。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要群策群力,发挥合作精神,通过综合性学习的策划、实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形态,也是语言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合作,它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比如,在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有的拍摄图片,有的了解一些民风民俗的名称、由来,有的负责撰写调查报告,有条件还可以举办一次民俗文化展览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是一个人员分工、协调、合作的过程。每一个参与学习的成员都应该明确工作的任务、工作的方法以及预期的成果,同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协调和修正。他们分工合作,彼此配合,互相取长补短,谁也没有绝对的“权威”,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一位平时特捣蛋学习又差的张一同学,这一次“莆田城隍庙花灯 ”全景的拍摄就是由他完成的,组上的成员都夸他拍摄的多逼真!研究发现,同类型的智力启发最容易接受。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的学习环境比个体间的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处在合作状态中的学习者比处在单独状态下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学习者能从中更多地接受到周围同伴的关注,不仅可增强自信心,还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利于学生的相互作用的发挥以及独特思维风格的形成。学会了合作,才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如文艺式、竞赛式、游戏式、采访式、搜集式等等。在这次到“民间采风”的活动,学生编方言小游戏,搜集民歌、民谣,写采访笔记。学生还自己研究莆田人的饮食文化,不但注意到“炒米粉”、“焖豆腐”、“荔枝肉”等特色菜,还要注意它制作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烧这些特色菜。学生走进寻常百姓家,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了解他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含。

三、以过程为关键,做好积极评价

注重学习的过程,不片面追求学习的结果。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中用了大量的行为性很强的词,如“观察”、“搜集”、“查找”、“策划”、“运用”、“调查”、“组织”等,强调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亲身经历活动的实践过程,获得问题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理解,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自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当然,我们不是不要结果,但相比之下,过程是第一位的,结果是第二位的,有好的结果当然是好事,但没有理想的结果也无妨。重要的不是研究成果,关键是学生是否体验了活动的过程,是否学会了探究,是否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新提高。在语文综合学习中,学生用多媒体、论文、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研究学习的成果,虽然这些成果是那样稚嫩,甚至经不起推敲,然而学生的收益是多方面的,学会学习,了解到任何问题不只有一个解决方法、一种描述手段。在学习中,他们学会了上网搜寻,学会了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会了向别人请教、与大人交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次“民间采风”综合实践的活动过程中,有位同学采访了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体会到孤寡老人生活的孤独艰辛。虽然他的采访报告写得并不是很生动感人,但他萌发了想帮助老人的强烈愿望,并付诸于行动。这也是一种很大的收获,应给予他积极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生活体验与研究经验也许是他们在书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因此,无论哪个学生只要在自己的角色位置上做出积极的努力,不管贡献大小,都应给予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评价中得到安慰和鼓励,在评价中总结经验教训。

四、以创新为目标,提高综合素质

篇6

关键词: 研究性作文 有效性 教学策略

一、研究性作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性作文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发展中选取问题或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练习写作的综合性作文训练。它把生活的需要、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儿童心理的发展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生活与作文、作文与研究融合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等特点。

研究性作文教学给我们现有的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许多地方进行了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开发与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笔者发现,在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它更好地实施,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模式,轻能力。

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内涵,生搬硬套地按原有写作模式让学生完成作文。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在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创造性,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

(二)重课堂,轻生活。

研究性作文教学强调“关注生活,探究生活”。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他指出:儿童的生活作文必须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现象,因而应重视观察、调查、分析、比较、考察等方法。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离开了观察、发现,就无所谓研究性作文。

(三)重指导,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

二、提高研究性作文的有效性的主要策略

对于教师能否做好研究性作文教学,最主要的还是看他是否正确地理解了研究性作文的实质和意义。“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作文教学;是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的过程的作文教学;是将“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的过程转化为“小学生写作需求产生的环境和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过程的作文教学;是不但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切实将“作文”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文教学。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笔者认为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一些基本策略:

(一)激发兴趣,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在中国,小学生对“研究”是陌生的,是有神秘感的。如何让他们了解“研究”,认识“研究”,消除对“研究”的神秘感,树立起“研究”的兴趣与信心呢?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

1.用同龄人的故事激发兴趣,同时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这个年龄也是可以进行研究的。留美博士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曾在广大教师中引起很大的反响,笔者阅后也是感慨万千。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也曾模仿别的教师把书中关于美国小学生搞研究的故事向学生作了介绍,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其深厚的兴趣与热情。一时间,矿矿二年级开始搞研究的故事成了学生课余谈论的热点话题,可爱的矿矿简直成了学生心目中的“研究”楷模,同时也使他们对“研究”充满了信心。

2.搜集具体的研究专题让学生认识“研究”、感知“研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动学生广泛搜集自己身边的研究案例,再选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编印成册,发给学生,让他们在具体的范例中认识、感知“研究”,为以后的自主研究打下基础。

(二)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研究专题。

研究性作文的专题的选择,应遵循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设计。

1.从实际生活选取专题。如:“时代超市”为什么生意兴隆、校园噪音情况的调查、本地交通安全的现状调查、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等。

2.从科技、自然中选取专题。如:爬山虎为什么会爬墙、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鲨鱼的生活习性有哪些特点、动物尾巴功能的研究、树叶颜色变化、气温的调查研究等等。

3.从文化历史、乡土民俗中设计专题。如:中国扇子的发展与艺术、纸(书、笔等)的演变、淮安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淮安饮食文化等乡土文化的搜集与研究等。

(三)指导学生围绕专题查阅资料。

这是一种专题性阅读,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实践证明,在研究性写作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可以说,搜集、处理信息既是研究性作文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应有的一种基本技能,更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搜集、处理信息的技能,还可以为学生专门开展专题讲座与专题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当然,搜集处理信息的技能更多的是应该结合具体的研究过程予以指点与训练。

(四)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有些专题的解决光靠查阅资料是不行的,还得进行调查、访问、观察、实验、制作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中的一员,要尽可能地扮演好合作者、参与者的多重角色。对于进行调查报告类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小组,教师可以和他们商量如何设计调查问卷,怎样让被调查人愿意接受调查,同时做到调查情况真实。教师甚至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调查问卷的搜集工作,总之,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伙伴和高参。对进行主题综合类研究的小组,教师要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资料索引信息的支持,引导他们分解专题、拟定提纲,并综合利用多种渠道、多种资源(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书店等场所,书籍、期刊、报纸、音像及网络资源)开展学习研究。

(五)引导学生在综合思考的基础上自由创意撰文。

学生通过研究,获得了大量信息,研究性作文就是要把这些信息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我们认为研究性作文应不同于论文,无需采用学术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的标准格式。只要把研究过程及结果清楚、准确地叙述出来就行,能够叙述得生动当然最好。初次写研究性作文,为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写,可分别出示各种类别的范文让学生进行参考。

由于小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限制,教师评改研究性作文时要看重学生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的叙述,对于研究结果正确与否,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并注意适当高分刺激。在评改后,教师要安排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其成果,并在比较、鉴别中吸收他人的长处,然后通过在班级出研究性作文专版,让研究性作文在学校橱窗展出、在学校广播站播出,以及寄到报刊、杂志发表等途径,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感,激发他们从事新研究、撰写新研究性作文的兴趣。

(六)展示成果,开放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可以有选择地将研究性作文打印成册,小组成员先自我评价,并向他人作口头成果报告,也可说说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感受和新的想法;再将成果报告发给全班同学,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欣赏成果,比较鉴别,然后进行评奖,向学校、家长甚至社会作宣传,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终构建起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五位一体的互动开放的评价体系。评价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从语言文字技能、探究能力及其他综合素养全面考虑)、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杰出的表现记录、成果分析、学生探究过程记录等)、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重过程评价)。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营养状况 影响因素 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也愈发壮大,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也越来越壮大。据中国妇联2008年2月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1]:2005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已达到5800万以上,其中,0~5岁农村留守儿童有1569万人,占全部农村同龄儿童的30.46%。与2000年比较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诸多问题中,最基本的是儿童的生长发育问题。营养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对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

(一)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营养不良

身高和体重能够衡量一个儿童基本的生长发育情况,而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存在差异。在穆敏等人的研究中,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小学生身高处于中上等的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或母亲外出组和父母亲都外出组儿童营养不良、低体重及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留守儿童相比非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直接照顾,饮食起居上往往存在诸多问题。一日三餐不定时、不固定,营养搭配不均衡,膳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直接反映在身高体重方面。营养搭配不均衡往往使他们营养不良,个头低于营养状况正常的儿童,体重轻于营养状况正常的儿童。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儿童中也不乏一些超重和肥胖的孩子,在笔者看来,这是一部分留守家庭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后,孩子的监护人不注重膳食均衡,任由孩子存在挑食偏食情况,导致孩子摄入过多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且孩子缺乏相应的体育锻炼,从而表现为体重超重和肥胖。

(二)营养素供给量较非留守儿童低

每天摄入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缺乏营养素如蛋白质、钙、铁、锌、维生素等,可能会表现出相关的疾病与症状。龚正涛等人的调查中显示农村儿童营养供给状况不好,蛋白质、钙、锌、维生素A、维生素C 等摄入量均不足RNI的60%,蛋白质质量不高,留守儿童营养摄入量较非留守儿童低[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身材往往更加矮小,其蛋白质摄入量特别是优质蛋白不如非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儿童营养缺乏病之一。调查显示,留守儿童贫血患病率为9.4%,非留守儿童贫血患病率为7.04% ,留守儿童贫血患病率高于非留守儿童[4]。贫血导致机体工作能力明显下降,儿童铁缺乏可引起心理活动和智力发育的损害以及行为改变,铁缺乏还可能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症状,严重危害留守儿童的健康。

(三)膳食Y构较非留守儿童不合理

一日三餐是基本,三餐之间的搭配是否合理以及是否规律,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而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天然食品(除母乳对0―6月龄婴儿外)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膳食结构不合理易造成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供给不均衡,从而导致营养性疾病[5]。留守儿童膳食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餐营养搭配不合理

合理的膳食搭配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营养素。而农村留守儿童中大多跟随祖父母辈生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摄入的鱼虾肉蛋类食物往往不够,常常重复摄入一些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种类较为单一。

2.不重视早餐

很多起早上学的孩子随便吃些食物充当早餐,甚至有些不吃早餐,部分孩子会用买早饭的零花钱去购买零食、玩具等,这对孩子身体的生长发育十分不利,同时也会导致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降低学习效率。

3.豆类、奶类蛋白质缺乏

众所周知,豆类及奶类中含有优质蛋白,能够很好地补充体内蛋白质。优质蛋白质(动物性蛋白质和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接近,吸收利用率高,且所含的必需氨基酸模式能满足人体需要,营养价值高[6]。而留守儿童往往由于不喜欢豆类的口感和味道而拒绝豆制品,加上监护人对豆制品、奶制品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掌握不充足,造成留守儿童总体上豆类、奶类蛋白质的缺乏。

4.水的摄入不充足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体需要量最大、最重要的营养素。在留守儿童中往往存在水摄入不足的现象,他们大多无法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往往等到口渴时才会主动饮水。

二、影响因素

(一)监护人因素

农村留守家庭中,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孩子则常常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这些老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对饮食及营养知识掌握得很少,无法为孩子提供健康的饮食。一般认为,人们的饮食行为与营养知识及饮食态度呈正相关[7]。由于监护人的营养知识不充分,不知道什么是合理膳食,从而不能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并且,监护人往往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而不注重孩子吃得是否健康。

(二)饮食文化习惯

有些农村地区由于种植的谷物相对单一,导致摄入主食单一,无法做到粗细搭配。还有些农村地区的饮食存在重油偏咸的习惯。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也容易养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我国南方地区喜好咸鱼、腊肉等腌制食品,这些食品的制作需要消耗大量盐,摄入过多还会钠影响钙、锌的吸收,不利于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

(三)经济因素

农村地区相比城市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交通也不便捷。在农村,很多家庭孩子较多,“僧多粥少”的现象导致孩子营养跟不上。而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很少顾及孩子的饮食情况。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都以大米、面食为主食,水果、蔬菜、肉类、奶类、蛋类等副食的摄入不够;而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中,孩子又往往存在挑食、偏食的情况,所以又会出现肥胖的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营养知识宣传,树立健康饮食意识

在农村地区大量开展儿童营养健康教育和营养知识宣传讲座活动,通过对儿童父母或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尝试改变监护人过去“吃饱就行”的思想观念和不良的喂养行为,达到平衡营养的目的。一些调查表明,儿童监护人希望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送医药下乡等多种途径获得儿童营养有关的知识。因此,有关部门应深入农村地区加大营养知识宣传,帮助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树立健康饮食意识。

(二)发展农村经济才是根本

各地政府应根据农村实际,加大投入或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当地优势行业,发展和改善当地农村经济,这才是改善农村儿童营养状况的根本做法。加快新农村建设,尽快完善农村医疗体系,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健康体检。

综上,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处于隔代监护或寄养环境下,在缺乏父母直接照料的情况下,生长发育、膳食结构、营养状况、学习生活均会受到影响。想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并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问题,并且需要不断地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敬忠,【美】詹姆斯・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第一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穆敏,王素芳,万艳梅,等.安徽某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0,45(06):829-831.

[3]龚正涛,杨勤.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配对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6):3775-3778.

[4]黄英,彭建,杨旭,等.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3):116-117.

[5]陈静,杨乃平.两所铁路幼儿园儿童体格发育及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03):251-253.

篇8

网络上“专家”、“知情人士”等纷纷现身,引经据典,立时牛奶致癌、诱发慢性病等“罪名”昭然若揭,更有人摆出权威的实验数据,证明酪蛋白对促进癌细胞生长是不争的事实……这对乳制品本就艰难的现状无疑是雪上加霜。

消费者该如何从众说纷纭之中,获得对乳制品最为理性的认知呢?本刊就此对我国著名乳品专家顾佳升进行了专访。

最古老的天然饮料之一

牛奶是人类最古老的天然食物之一。在公认的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L.Pasteur,1822-1895)发明巴氏杀菌原理之前,人们饮用牛奶已有一万多年历史,而且其中大部分还是未经杀菌的生牛奶。由于农业结构的历史原因,牛奶在我国成为普通商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情——1949年我国人均牛奶消耗量仅为1.1克/日,直到1983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对我国提供“奶类发展”无偿援助之后,“他乡之牛”才解决了我国城市居民“吃奶难”的问题。

然而,细细梳理中华上下几千年历史,你会发现乳制品是古老中华民族的一位“熟客”——早在汉代之前,丝绸之路上行走于欧亚之间的商人便将西方的乳制品带到我国,并不断向东、南方逐步推进乳与乳制品的生产。北魏朝的《涅经》中就有这么一句话:“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苏,从生苏出熟苏,从熟苏出醍醐……”,这里的“醍醐”就是指精炼过的一种乳制品,后来又被引申为“精髓”等含义,由此也能看出牛乳在当时的商品价值。可惜的是,随着南宋末年的战火燃遍中原大地,同许多经济、政治、文化元素一样,由西北走向东南的乳品发展道路,在1 000多年后遭到灭顶之灾——到了明朝中期人口膨胀,导致“人畜争粮”矛盾激化,在以猪为主的我国传统大家畜中,再难找到奶牛的一席之地了。后来,随着航海业的发展,西方传教士不仅将宗教带到中国,牛奶作为生活必需品也重新被带回这片土地——然而与1 000多年前的走向相反,这次是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逐渐走进内陆,向西和北的方向扩散——这条发展路线延续至今。

或许是因为乳品在古代中国的使用一直局限于上层社会而未能广泛流传,才造成了其发展史的断层。为此,传统文化中认为“乳品”只是幼儿的食物而非大众饮食,比如“乳臭未干”,比如“乳声乳气”。截然相反地,西方人对乳品的认知和利用就充分得多。据考证,以前跟随西方人上战场的,除了武器之外,还有奶牛——牛奶是组成西方军队粮草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然而,几乎渗透到我们人类饮食文化基因内部的牛奶,怎么在喝了一万多年之后突然就“致癌”了呢?

一个极端实验引发的恐慌

一切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著名实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T·科林·坎贝尔教授,将通过大剂量黄曲霉毒素诱导出肝癌细胞的大鼠作为实验对象,若以酪蛋白为唯一蛋白质来源则癌细胞发展较快,而以大豆蛋白或小麦蛋白为单一来源则对癌细胞没有促进作用。

这个实验收录在坎贝尔教授的著作《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之中,因为经典,所以常常成为佐证牛奶致癌的素材。然而,对这个实验稍加了解就会发现,其条件是多么苛刻——首先要用大剂量黄曲霉毒素诱导出肝癌细胞,然后以酪蛋白为唯一蛋白质来源,两者在日常饮食中几乎不能被完全满足。可见,将用于学术研究的实验结论生搬硬套到日常饮食之中,忽略实验的极端性和日常饮食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这一理解本身就是错误的。而忽视实验的其他部分,将“酪蛋白促癌”抽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命题来大加宣扬,不禁让人怀疑此举的不怀好意,或根本就是哗众取宠。

坎贝尔教授也在书中阐述了出现这一现象背后的机理——牛奶蛋白质降解后的某些蛋白质片段与人体自身细胞过于相似,可能引发个体免疫系统发生辨识错误而把人体自身细胞当成外来入侵者消灭,因而可能导致儿童罹患1型糖尿病。这是建立在免疫系统识别能力存在缺陷前提上的一种理论,即人体免疫系统不能准确区分此类“过于相似”的食品中的物质。“这是一种罕见的基因缺陷,仅发生在极其个别的人群里。断章取义地断定酪蛋白会引发慢性病会对消费者产生严重误导。”顾佳升如是说。

实际上,近年来科学研究的又一个新发现是:由多个氨基酸组成的功能性多肽不仅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而且速度和效率远胜于单个氨基酸。比起利用其他蛋白质(如大豆蛋白等),这将会节省约25%的基础代谢能量——对体弱者多病、老年人和婴幼儿是个福音,因为当一个人处于此类特殊的生理时期时,哪怕为了获得足够的营养而只是多消耗一丁点儿的能量,可能也是“承受不起”的。这是母乳喂养新生儿之所以必要的关键所在。

牛奶越喝越缺钙吗

有关“喝牛奶导致缺钙”的言论也是一个无稽之谈。身体是否缺钙,首先取决于机体自身对钙的代谢机能是否健全,代谢机能与人的生理和病理有关;其次也与所摄入食物的钙含量及钙的存在形式有关。牛奶中的钙不是游离的,是与特殊的乳蛋白质络合在一起形成“钙桥”网状结构而得到充分保护的,不像其他食物中的钙总是难免形成“微溶或难溶”的存在形态。钙离子与乳蛋白质的络合是相当稳定的,直到进入小肠被吸收之时才被拆解游离出来,因此吸收利用率极高。

臭奶酪胜过香牛奶

在我国,成年人普遍存在“乳糖不耐”的现象,导致液态奶的消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合理利用牛奶资源也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奶酪是高度富集了酪蛋白的一种乳制品,但是至今未被我国消费者所普遍认识。全球消费奶类的形态,折算到原乳产量的话,其比例是液态奶约占25%,奶酪占60%,而我国消费者还是以饮用液态奶为主。由此可见,我国居民奶类食品的消费结构有待调整。奶酪中不含乳糖,在获得各种营养素的同时不会产生肠道不适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新研究发现:在高度成熟的奶酪里,存在着许多游离态的功能性多肽——酪蛋白的降解产物。国际上有机构已建立了活性肽数据库,所收录的功能性多肽种类超过500个,其中400多个仅存在于乳蛋白中。因此,加工良好的乳制品对人体健康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尤以符合“即食要求”的生牛奶为原料、用凝乳酶制成的成熟度较高的奶酪更有益于人体健康。然而这样的奶酪之于东方人,就像臭豆腐之于西方人那样,在口味上难以接受,但比起香喷喷的牛奶,“臭”奶酪在营养方面确实更胜一筹。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专业;大学语文教育

现今,在许多高职院校,人们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大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越来越边缘化,很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甚了解,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与此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影响也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大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退化严重,这些都使得高职语文教育面临极大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有赖于相关主管部门对母语教育的重视和提倡,但另一方面,作为语文教育的一线教师,我们也应该看到自身的不足和落后,在教学实践中大力推进改革。语文教育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之一,多年来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手法单一,评价方式僵化,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没有明显差别,不同专业的语文课程也没有明显差别,语文的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与学生专业学习脱节,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好语文对今后职业发展和提高生活品质方面所能起的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姓职,应该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这已逐渐成为一个共识,但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受普教的影响较大,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改革应当进一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选择与确定上与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专业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下面笔者就以旅游专业为例,粗浅地谈谈对改革高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看法。

1.教学内容要强化传统文化、旅游文化,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文化在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内在形式可表现为人的信仰、观念、价值体系,而它的外在则化为人的各种行为模式以及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形式。旅游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既表现为具体的吃、住、行、游、购、娱,也存在于对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感受中。所以,旅游既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是一项文化活动。一个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本身就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审美素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一杯茶、一件民族服饰、一样地方特色小吃,旅游过程中接触的每一样东西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文史知识,更不用说这大好河山那么多古迹,风风雨雨承载了多少历史故事、人物传奇。据此,笔者认为旅游专业的语文教育内容应该更偏重中国古典文学,而适当减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部分。在讲解篇目之余,可采用文化系列讲座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的诗词文化、职官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等内容系统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解。此外、在具体教学篇目的选择中,旅游专业的语文也应当与普教语文和其他专业语文区别开,可尽量多选一些与旅游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山水田园诗、游记散文等,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选择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以笔者所在的南京为例,南京是六朝古都、文化名城,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诗人罗隐的“冷烟轻淡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中感受金陵的美丽和空濛;在作家叶兆言的《旧影秦淮》中感受金陵的美食和妙人……

2.教学方法要增加互动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两大基本特点,而过硬的语言交往能力正是旅游专业学生最基本最关键的专业能力之一,旅游从业人员在对客服务中必须凭借流利、清晰的口头表达与客人交流感情,指导游览,传播文化。所以,笔者认为在高职旅游专业的语文教学中应当安排适当的互动、实践环节。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学习中可以设计一个《我带黛玉游贾府》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类似导游讲解的方式,既完成了对小说内容的解读,也是一次很好的专业训练。再如在讲解《夜泊秦淮》时,可以要求学生搜集关于秦淮的名篇佳作,然后通过课件的方式图文并茂地介绍给大家,很多学生还专门设计了配乐朗诵,这样既丰富了文学知识,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次很好的文化审美体验。此外,笔者还经常采用演讲、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伊勒特说过:“在造成一个‘上流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优美而文雅的谈吐。”这里的“谈吐”就是指口语交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语言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人的智力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正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擅长辞令的人往往能够更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幽默风趣形象的谈吐使人乐于亲近,被人赏识的机会也更多,因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有助于提高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就更是如此。

在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由于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写作水平普遍较低,也懒于动笔,所以语文教学中应该设置专门的实践内容,甚至单独列为考核项目。针对旅游专业,我们除了要教学生会写表情达意的文章,还要教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和旅游专业密切相关的文种,如调查报告、解说词、旅游广告文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将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教学评价要多元化、立体化,体现旅游专业特色

教学评价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全面科学的评价方式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从而有助于我们准确判断学生学习状况和发展需求,及时地纠偏纠错。目前,语文教学普遍采取的评价方式是传统的考试方式,语文教师是唯一的评价权威。应该说,考试是必要的,但是旅游专业语文能力的培养所涉及内容如此广泛,仅凭一张卷子显然难以完全体现,因而笔者针对旅游从业人员培养目标,对旅游专业语文能力评价的改革做如下建议:

首先,结合旅游专业特色,增加口试内容,使评价方式更立体更合理。对于传统的语文知识能力的评价,可以采取笔试方式,将基础、阅读、作文三部分合为一张试卷,对于口语能力、综合能力等实践性很强的语文能力评价,可采用项目式教学或者口试的方式,在模拟导游、模拟旅行社等实训场所进行。教师事先设计一定的专业情境,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完成旅游服务任务的过程中全面考察学生的口语(下转第91页)(上接第89页)交际、接人待物和礼仪文化素养,也可以考察学生将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导游实践的能力。此外,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体验,实践报告会,作品展示、演讲辩论等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

其次,在评价过程中,也可以引进专业人员参与,使评价主体更多元化。高职语文教育要为专业建设服务,反之专业建设也可为语文教育添砖加瓦。随着语文教学、旅游教学结合越来越紧密,两大学科出现一定程度的融合,也派生了不少边缘学科,如导游语言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等,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大多来自普教,鲜少有旅游从业经历,本身对旅游专业的了解并不深入。当然一方面我们的语文教师要进一步学习提高,根据实际需要增强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引入专业人士来指导。学校的旅游专业课老师、景点景区的导游人员、星级饭店的服务人员都可以参与到实践评价中来,这些专业人士的评价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不能只用背诵、考试或者一节课、一个学期的成绩来简单量化测定的,语文教学的评价更重视其过程,重视在学习中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以及意志、品格、习惯、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而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其服务的好坏也很难用数字量化表示,它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最好的服务是个性化的服务,我们对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语文能力的评价也要视情境而定。旅游专业的语文评价可以采用考试等方式,但更应结合了旅游服务业的特点,采用综合立体的评价,实现评价方式定量与定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翠英.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高职课程设置[J].职业教育研究,2007(2).

[2]王峰,熊建设.关于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3).

[3]涂红梅.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11).

[4]尚洁.旅游专业大学语文实用性教学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5).

[5]张晓艳,李民.旅游专业应用型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浅谈[J].旅游教育管理,2011(11).

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发展;盐城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形式,是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强调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性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科考、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正成为国际上新兴的热点项目,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

一、盐城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

盐城生态旅游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盐城拥有丰富的滩涂海洋资源,582公里的海岸线对应着广阔的海洋。沿海滩涂面积683万亩,占江苏省滩涂总面积的75%,全国的1/7,且每年以5万亩的成陆速度增长。盐城是“湿地之都”,境内的湿地资源极为丰富,现有湿地面积80.78万公顷,分别占市域面积50%和全省湿地面积23%。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被誉为“金滩银荡”。这里动植物资源丰富,原始生态环境保护完好,它们与东部沿海湿地一样,同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网络成员,被列合国“世界重要湿地名录”。市域中部地区也是河湖港汊纵横交错,享有“百河之城”的美称。此外还有4个林场近10万亩森林。

盐城历史悠久,长期为苏北沿海区域重镇、经济文化中心,市境位于古淮水下游近海地区,古称“淮夷地”。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古建筑、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共计100余处。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如东台发绣、盐都老虎鞋、烙画、柳编、木雕、阜宁玻璃工艺品、射阳农民画等。深厚的人文精神使盐城文化旅游自成体系,形成以海盐盐垦文化、铁军文化、演艺文化、湿地文化、海洋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等为特色文化脉络体系。根据国家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盐城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盐城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554个,占盐城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85.63%,人文旅游资源单体占明显优势。拥有极品级的五级文化旅游资源5处、优良级四级文化旅游资源12处、三级文化旅游资源123处。

以上旅游资源是盐城生态旅游发展的依托和基础,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应通过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利用,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同时遵循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理论,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进行有机的融合,实现盐城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盐城生态旅游发展的概况

多年来,盐城致力于 “东方湿地、鹤鹿故乡、银滩海韵、水绿盐城”的旅游品牌打造,现了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22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7亿元。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均较“十一五”末实现翻番;二是产品体系逐步健全。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主、辅之以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旅游、红色旅游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三是要素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5年底,全市现有星级饭店50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8家,旅行社134家,其中具有出境组团资格的旅行社7家。全市已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1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家,省级工业旅游区(点)3家,省星级乡村旅游点30家(其中包括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四是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丹顶鹤和麋鹿保护区被评为“长三角最受游客喜欢的旅游景区”,盐镇水街荣获“心醉夜色”长三角经典示范区称号。生态盐城三日游荣获2015中国旅游风云榜精品线路TOP10。“2015美丽中国行,聚焦生态盐城”大型媒体采风行活动走进盐城。先后荣膺“亚洲金旅奖・首批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首批十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一带一路旅游文化名城”、“中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2016年盐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工作重点之一是“建设绿色宜居的生态盐城,建设绿色美丽家园。……加快丹顶鹤生态旅游区、中华麋鹿园、大洋湾景区、大纵湖度假区、黄海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发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全力突破沿海生态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打造绿色盐城靓丽品牌”。据此,盐城加快生态旅游发展既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又面临难得的机遇,所以,加快发展盐城生态旅游势在必行。

三、制约盐城生态旅游加快发展的因素

(一)旅游规划不尽合理,龙头项目仍显不足

近年来,盐城组织编制《盐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盐城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盐城市“十三五”沿海风光带建设和生态休闲旅游规划》等,进一步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旅游改革发展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盐城生态旅游的发展。但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由于旅游业涉及面广,规划编制需要国土、交通、环保、建设、商业等部门的配合,而以上部门之间无隶属关系,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协调难度大。另一方面,规划虽有,落地较难。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的旅游规划工作中,严重地存在着重规划过程,轻规划实施管理的问题。不少旅游规划在编制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评审过关便万事大吉,无人再过问后期的实施和监管,甚至出现了所谓“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评审一过,就是废话”的现象。

目前,我市围绕《盐城市旅游项目三年推进计划(2014-2016)》,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在旅游项目投资和景区创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重点推进了中华麋鹿园、丹顶鹤湿地旅游景区、金沙湖旅游景区、大纵湖旅游景区、九龙口旅游景区和大丰荷兰花海等建设。但是,相对于盐城3区5县1市的行政区划而言,存在着生态旅游的拳头产品少,号召力强、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生态旅游精品项目屈指可数等问题。

(二)营销创新力度不够,品牌影响有待加强

多年来,盐城注重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在央视《新闻30分》、《朝闻天下》、《走遍中国》以及北京、上海、南京高铁站、首都机场、沪宁高速等进行城市形象宣传,与新浪江苏、凤凰江苏等网络媒体合作营销。同时举办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盐城大洋湾樱花节、东台董永七仙女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此外还赴台湾、日本、香港等地进行旅游推介。但是,在营销过程中还存在明显的创新不足:一是营销主体单一。表现为政府单一主导营销,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景区、饭店、旅行社市场主体作用,企业处于被动的角色。由于针对性不强,虽然营销投入较大,但是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由此便产生了“出了江苏便不知盐城”的情况。二是营销方式传统。通过以上的营销方式可见,盐城目前的营销大多是通过电视、广告牌等传统方式,而通过网络媒体的营销相对于一般大众而言则不易接触,营销的精准度差,效果很难保证。三是营销合力欠缺。盐城区域内、盐城与其他地区区域间的营销合力仍有待加强;营销主体、方式之间合力仍没有形成。

以上不足直接导致盐城生态休闲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不够突出,品牌影响力不高,在全国、全省缺少知名度。通过调研发现,超过80%的游客到江苏旅游时,往往也不会将盐城生态休闲旅游景区列入其必游之地。此外,盐城对外一直以“东方湿地、鹤鹿故乡”进行形象宣传,而近年来出现了“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前后两个品牌之间明显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品牌的打造缺少持续性,导致盐城旅游形象不够鲜明、生动和突出。

(三)产品内涵不够丰富,体验参与性欠缺

首先,盐城生态旅游景区的产品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上,独特景点或项目还不多,缺少休闲度假、文化研究、生产制作、教育访学等深层次的挖掘,游客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差。其次,由于规划中缺少沟通和协调,格局分散、各自为战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同类型生态旅游产品的定位差异较小,同质化趋势严重,经济效益低下。此外,生态旅游产品缺少特色地方文化的介入,没能形成一种以核心产品和辅助产品为体系的“产品链”,且产品开发规模小、重复建设,如遍地开花的生态乡村游,导致特色形象不够鲜明,品牌认同度有限,特别是缺少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的生态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对生态旅游的市场发展和规模扩大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四)配套要素仍不完善,旅游附加值偏低

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还不能满足游客出行的需要,其中突出表现为:连接旅游景区间的道路交通建设相对滞后,各景区之间、生态旅游区内部的交通和旅游设施仍不完善,可进入性不够,影响了旅游客源的流动。公共信息资源提供不够及时有效,移动网络和智慧旅游的使用率还很低。随着自驾游的兴起,与此相配套的各项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盐城旅游公共交通体系、旅游商贸设施、休憩休闲服务设施、旅游应急救援体系等项目建设仍比较滞后。传统的门票经济仍是盐城旅游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生态旅游中比重较大的餐饮、购物及娱乐等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盐阜地方饮食文化挖掘和推广力度不够、旅游商品设计缺乏创意、旅游娱乐活动缺少地方特色,造成“吃”、“购”和“娱”的旅游收入贡献率不高,旅游附加值偏低,无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发展盐城生B旅游的思路

(一)科学规划,项目带动

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就调整成立了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初步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但在实际运作中还需进一步发挥其职能作用,由市旅委会负责委托制定盐城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负责相关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协调生态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旅游交通、商贸购物、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各类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与规划指导,可以很好地协调旅游规划所需的资源及规划实施所需的各种力量,推动形成“大旅游”的工作合力,保证生态旅游规划的有效实施。针对我市部分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中重规划、轻实施的问题,有必要在旅游规划中增加一项条目:规划实施后必须进行监督反馈,并对不适应的环节作进一步修改,对规划时尚未预见的问题进行调整完善。通过市旅委会跟踪监管,可以及时纠正偏差,增大项目成功的几率。

在重点项目推进中,要树立“精品建设,龙头带动”的指导思想,对照市旅游项目建设三年推进计划,确保盐城3区5县1市中每个都能有1-2个拳头产品,加快精品景区、线路和龙头项目建设。同时,要根据地方的生态旅游资源特色,以市区生态盐阜文化为核心,形成“井”字型布局,进行有针对性的打造,东部为沿海湿地生态旅游带、西部为湖泊休闲生态旅游带、北部为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带、南部为西溪文化生态旅游带,依托旅游带形成景区、线路和项目,并开展集群招商、以商引商,突出龙头带动、配套推动、链接互动,努力实现“培育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雁阵效应,从而带动盐城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

(二)精准营销,强化品牌

随着旅游市场日渐成熟,区域间旅游竞争加剧,营销模式受到旅游目地的的重视,精准营销便是趋势性选择之一。精准营销是在充分了解游客信息的基础上,针对游客偏好和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营销,在打响盐城生态旅游品牌、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眼球等方面,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进行精准营销,首先,需要充分发挥景区、饭店、旅行社市场主体作用,变政府单一营销为政企合力营销,变企业被动营销为企业主动营销,加快由传统营销向传统营销和智慧营销并重转型。其次,需要建立在大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区分盐城不同的旅游客源地市场,并根据游客的特征选择营销方式。团队客人可采用旅游中间商营销,与旅游中间商联合举办生态旅游交易会、展览会或博览会,加强与实力较强的旅游集散中心、旅行社之间的联合;自驾游、自助游的客人采用以社交媒体为主的移动网络营销,利用手机移动终端、多媒体信息显示屏、旅游网站等载体,为游客提供智能、便捷的旅游要素信息服务,既宣传了盐城的生态旅游资源又实现“一部手机、品味盐城”,依据“做宽”(搭建平台传递旅游资讯)、“做深”(创意事件营销爆发性传播)、“做广”(完善广告投放精准到达指定人群)的步骤,实现精准有效的吸引;区域间要进行合作营销,充分利用江苏旅游新干线等合作平台,巩固和扩大传统目标客源市场,努力拓展西安、兰州等“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旅游市场。

(三)跨界融合,增强体验

积极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科技、体育、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盐城生态旅游市场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具体融合的方式有:一是渗透型融合。这种融合方式是通过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无摩擦地渗透到另一产业中,从而在各自的边界处融为一体,形成旅游产业新的类型。通过将其他产业的资源融合到生态旅游产品中,同时将这些产业的元素采用特定的手段和方法以旅游的方式展现给消费者,实施产业元素进景区工程,如工业的融入形成了工业旅游、农业的融入形成了乡村旅游、科技的融入形成了科技旅游等。二是延伸型融合。这种开发形成融合型的产业体系,主要通过功能互补和延伸来实现生态旅游和其他产业间经济活动和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从而使原有产业具有创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能力。如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延伸融合,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主题公园、影视基地、动漫产业园等文化旅游产品呈现景点化趋势。三是重组型融合。这种开发模式主要是解散原有产业的价值链,将其价值链中核心部分提取出来,使之重新融合为一种组合形式的价值网,构筑出新型的文化旅游产品。盐城要依托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将其与节庆会展、影视作品、动漫游戏等相结合,以体验活动或项目为核心,整合生态旅游产品,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态。此外,盐城还应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积极发展森林养生、环境养生、生态养生、湿地森林探险等旅游项目,大力开发高尔夫健身、游艇邮轮、温泉度假、主题休闲、生态养老、大型会展、知名赛事等新的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培育生态休闲旅游新亮点,推动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