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7 15:3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恋爱观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恋爱观调查报告

篇1

据国内一家权威的调查机构统计数据表明,有87、9%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过恋爱,其中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高达94、6%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概念呀!

那么大学生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事物又是怎样看待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就让我和你一起听听大学生的心声吧。

一,恋爱类型与成功指数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恋爱风遍及大学校园呢?即是说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什么呢?通过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谈恋爱大体可归纳以下五种:志同道合型,也可称理想型或事业型这种恋爱类型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业的基础之上的。双方为了维系爱情的发展,不使对方失望,则往往对自己要求更高,学习和工作更勤奋。据调查这种类型的恋爱人数占17%左右,但是其成功率非常高,往往毕业以后能携手走出校园。

弥补型,由于大学学习的枯燥乏味,班级、学校文化活动的不足,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精神空虚、孤寂和惆怅,于是便寻求恋爱,藉以弥补。这种类型的大学生由于两人形影不离,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容易遭同学的议论和不满。由于其恋爱的基础只是精神空虚的补偿,毕业后恋爱关系易破裂。这种人数比率不多,只占15%左右,其成功率也非常的低。

虚荣型,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男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有朋友,或被异性追求是有本领、有能耐,反之则是无能的表现。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一些人从虚荣出发,匆匆在同学中寻觅所谓的知音。虚荣型的恋爱,由于只追求一时的感情满足和快乐,缺乏明确的爱情基础和目标,极易破裂,也易走上歧途。这种类型的大学生较多的在学业上不思进取,自制力差,学习成绩低劣生活上比阔气讲排场。可以说这种心理谈恋爱的成功率最低,因为他们只是出于某一种目的,所以很难成功!

综上所述,这五中类型的恋爱占了大学生恋爱的95%以上,可是其成功率往往不超过35%,可见大学生恋爱的失败性,就象泡抹般容易破碎!

二,大学生的迷茫成年话题

先来看下面的两则资料吧:

相关资料一:大学的性接触状况接吻:男生39.5%女生45.5%**抚:男生25.6%女生28.9%**:男生10.9%女生8.4%摘自著名性学专家潘绥铭教授1997年主持的《全国大学生异**往》调查

相关资料二:我国青少年性健康调查结果令人担心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京伦家庭科学中心等单位在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大中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现在的青少年远比他们的父母前卫。在他们当中,同意爱情是专一的,人的一生只能有一个真爱对象的人只占被调查者的28.8%,认为现代婚姻应该白头偕老,从一而终的只有20%,赞成与已经有恋人者谈恋爱的超过了30%.在这方面,女生似乎比男生更开放。45%以上的人对婚前性关系持肯定态度,其中34%的人认为这样可以巩固爱情。来自北京的另一项调查则更能印证年轻人的大胆:3034名婚检青年中,46%的男青年和45%的女青年承认有过婚前性行为,这使我国的性病、艾滋病预防专家们担心不已。

多项调查均表明,我国青少年性成熟比五六十年代出现提前的倾向。性成熟的前倾带来了性心理的提前出现。认知心理学认为,性的信息大量增加,人们的性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这一切,频繁刺激青少年的大脑和生殖腺体,提早催开了性生理的芽蕾,也必然催动了性心理的发展。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又造成了青少年社会心理成熟的推迟。他们在社会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对生理的发育以及由于生理的发育而萌发的性心理,缺乏科学的理解,很容易陷入盲目性。

于是,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就对性出现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生理的成熟使得他们过早的涉足于性;另一方面,心理的不成熟却使他们对性产生了迷茫。面对这种情况,很多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大学生进行了性方面的教育,然而,收效甚微,因为学校方面还是采取了谨慎的做法,不敢过于强调性方面的教育。

所以很多青少年,特别是热恋中的男孩女孩就容易产生迷茫,而且会出现两种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受性本能、性心理的驱使,出于无知和好奇,过早地进行性体验和性尝试。在青春期性萌发的初期发生性关系,它可以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受封建观的影响,认为自己已是不贞不洁的人,从此背上沉重的悔恨的包袱,抬不起头来,或者破罐破摔,糟贱自已;二是**过早的启动,形成**的猛烈递增,出现性亢奋,陷入追求性享乐的状态。这是一些青少年从性体验发展到性罪错所走过的路。性罪错容易形成动力定型,成为顽固的恶习,要改变非常困难。

人的性心理的成熟有赖于性生理的成熟,而性生理的成熟并不意味着性心理的成熟。性心理成熟的标志是性行为的发生是以**作为基础,灵与肉、性与爱的结合。因此,性心理的成熟与社会心理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们的社会,人的性行为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和精神性。同什么样的人发生性关系,以及在性行为中的表现,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感、责任感和人格特征。性心理的成熟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两性间不断地调整适应,尤其是情感的不断升华,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青少年在面对这个问题应该慎重再慎重些,大学生也应该从中得到些启发,应该怎么样面对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大学生都应该考虑一下了!!!

我国学者对性心理学的研究还处在开始的阶段,人数也比较少。性心理的健与否,对人们性行为的作用,其重要性还鲜为人们所认识,因此,即使是一些青春期性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对中学生也仅限于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很少涉及性心理问题。但是,性心理的教育对于塑造少女健康的人格,又是不可缺少的。这方面的教育应该不断创造条件,逐步开展。

三,新时代的感情网恋

我们先来给网恋下一个定义吧:所谓网恋就是通过上网聊天的方式认识异性朋友,并且在进一步的交谈中发生感情,随着网上聊天的加深,逐步走到一起的恋爱过程。当然这个定义尚未经过验证,所以现在还不能完全解释网恋,但是既然有人提出来了,就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也就不容置疑。

当代大学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跟的上潮流,所以网恋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大学生所追求的潮流之一。据一项网上调查表明:有78%的大学生经常上网,有56%的大学生曾经玩过网恋,但是成功率却非常的底,几乎是接近绝望,可见网恋的成功的可能性非常的小。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网恋者的心态吧,大学阶段很多人都过的很空虚,空虚的时候他们难免会找点刺激的事情来做,而网恋正好迎合了这种心态,成为众多大学生打发时间的方式之一。可以说追求刺激是大学生网恋的动机之一。其次,网恋不用给人的压力也没有现实生活中那么大,比如吧,网上那么多男男女女,即使失败了也无所谓,最多再找一个了,很多人在网上谈了一个又一个,然而,没有见过面的,这样也就不用为承担现实生活中那样的责任而苦恼,而这正是导致网恋失败的原因之一。

网恋为什么会失败呢,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网恋过程中(见面之前),双方只能是通过声音、言语等表现自己、了解对方,手段相对来说是比较有限的。时间稍长,就逐渐对对方形成了某种所谓的印象,而这个印象只是一个人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对于除了这个印象以外的其他通过网络无法表达的部分呢,也就由着我们人类完美主义的天性,在潜意识里给对方打了满分。我们毕竟是人,也必定是要活在现实中的,所以双方见面了。而一旦把这份通过网络培养的感情带到现实中来的时候,那些现实和网络交集以外的东西,也就是前面说的通过网络无法表达的部分,也必然要出现。这也就意味着双方就像面对一个有点陌生的人一样,因为人无完人吗,我们在网络中给对方打了满分,可是见面后我们就发现他(她)不是这个样子的,离满分还远得很,所以双方都很失望,所以分手也是必然的了。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网恋到底能不能成功呢?让我们来听听大学生的心声吧,据调查,有31%的男生认为可以,只有16%的女生持相同观点,可见支持者很少!这就要求我们对网恋进行一次深入的思考了。

据《新快报》报道,河北曾经发生了一次网恋悲剧,故事的女主人公把她网恋的男人给杀了,又引发了人们对网恋的深思,象牙塔里的青少年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面对这新时代的爱情,你应该怎么做呢?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关键看你怎么去认识这个问题,怎么去对待这个问题!!!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我是不赞成网恋的,我也没有什么网恋的经验,所以以上所说的只是我认为的网恋而已,至于实际情况,还需要你自己去考虑清楚!!!

四,由新高考制度引发的争议大学生可不可以结婚

最近,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一项新的高考制度,给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错过高考的学生一个优惠政策,那就是高考不受年龄限制了,由此引发了一场大学生可不可以结婚的争议。

很多大学生已经不满足大学生生活中只是保持着恋人的关系了,很多有情人也开始想着为将来打算了,更有甚者居然无视学校规定,搬出去与心爱的人同居了,大学生怀孕的比率也较往年有所上升,状况令人担忧。如今,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高考制度无疑为他们找到了空子,成了他们的理论依据。

对大学生可不可以结婚的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可以结婚。既然高考不受年龄的限制,那么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年龄将明显趋大,那么很多人都将达到国家法定的结婚年龄,自然而然可以结婚,如果不可以的话,将和国家的法律相抵触。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大学生结婚。他们认为大学是求知阶段,如果结婚的话会影响学习,那么大学真正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这样的话所谓天之骄子就会成为婚姻的奴隶,大学就成了婚姻学堂,所以他们坚决反对大学生结婚。

篇2

【关键词】90后 恋爱观 择偶标准

一、恋爱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的持续变革,现代社会时尚观念的冲击了传统的恋爱观、婚恋模式。而恋爱观的变化体现在“90后”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多维度、多元性的特征而已经不再单一。“90后”大学生的主流恋爱观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同样存在着认识误区。“90后”大学生青春发育期趋于成熟,思想思维愈发稳定,已进入恋爱年龄阶段,他们对爱情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对异往要求也较为强烈。本文调查中发现,8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恋爱很正常,是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正常需要,大致66%的学生认为大学谈恋爱是一种人生体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校园恋爱是可以促进学习,是寻找另一半的最佳地。通过访谈调查,更为直接地了解了“90后”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1)爱情与成才兼并,一方面希望在大学校园里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终成眷属。另一方面也希望实现自身价值,渴望学有所成。

(2)就业形势的压力令“90后”大学生心存焦虑与爱的烦恼。为了毕业后职业生涯有一个好的开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选择了在学业上充实和提高。多数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学业是大学生活的重心,这对大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及获得成熟稳定的感情有积极的效应。

(3)恋爱动机不够正确,对待失恋分手有失理性。恋爱动机的多元化,恋爱目的不纯粹,内心承受失恋的能力较弱成为“90后”大学生恋爱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状

二、“90”后大学生恋爱观特点

(一)择偶标准趋向功利化

“90后”的大学生中有人向往纯洁的爱情,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爱情就是人生步骤中的一个流程。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会沉浸在不现实的恋爱中,不会相信有可以天长地久的爱情他们更看重的是对方的经济条件,包括家庭条件和个人的经济能力。造成这一观念的原因包括自身的经济条件的制约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恋爱观念开放化

1.对中国传统观的态度

观是一种性观念。传统的是指女性不失身,或在婚姻上从一而终的操守。根据调查显示:66%的同学认为观是对人性的压抑,且在这一问题上,女生所占比例还大于男生。更多的人选择“没有也无所谓”。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性意识淡化,忽视性关系的神圣性,在面前相对开放;

2.对婚前的态度

21世纪初我国大学生的、性观念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反映与分析。从历年来的调查显示: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对婚前持肯定态度的有48%,90年代上升到76%,如今上升到了91%。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的性观念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专家认为,“91%的学生肯定婚前”,其比例与西方的比例已经非常接近。由于对于婚前后果的严重性缺乏足够认识,已经使部分大学生面临未婚先孕、人工流产和性病等生殖健康问题的威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3、恋爱自主性强,追求“浪漫”性

“90后”大学生恋爱更多注重的是感情上的愉悦,他们心理永远都有美丽的幻想,想象着自己的“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当二人正式确立关系,每逢圣诞节情人节等重要节日,互相赠送礼物似乎成为了一种必修的功课,在两个人交往期间,他们一起幻想着未来,憧憬美好的明天。在大学校园里,我们还经常看到男生跪拜在女友的前边,送上红色的玫瑰;在情人节及恋人生日的时候则是精心准备礼物;就在浪漫的同时,他们已经冲昏了头脑。

4、婚恋方式的多样化

多元化的社会使得婚恋方式也令人眼花缭乱,各种时尚婚恋都得到了青年人的追捧和效仿。试婚,顾名思义就是实验婚姻,它不是正式的婚姻,只是男女双方在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前的一次实验。男女正式结婚前,可在一起生活一个阶段,以求彼此相互熟悉、相互适应,在此期间允许自由的发生性关系。在试婚期间如果感情融洽,可以正式结婚,反之则各奔东西。而“闪婚”是当代社会快节奏速食文化的产物,是指青年男女闪电相识,婚恋速配。闪婚族的观点是,在正确的时间遇上正确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婚恋感觉不在时间长短,即使是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也不一定就能了解配偶,也不一定能保证婚姻的长久幸福。

从以上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传统和现代并存,恋爱动机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对婚前和同居普遍持认同态度,对其产生的后果认识不足,认为恋爱和其行为是个人的“私事”,因而忽略了社会道德和责任的问题,造成部分学生形成了模糊,片面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岳晓东.登天的感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人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黄希庭.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80一208.

【4】孙守成,李印.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1.

篇3

一、实践目的

实践让我走向科技应用,走出课堂。当前,我们缺少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缺少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在实际当中遇到的是不尽相同的。其往往具有不具有明显的特征,这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概括才能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大学期间我觉得多与社会接触,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你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

二、实践方式

采用“小分队式”社会实践,组员有15人

三、实践内容

(一)采取了以黑板报、广播、短信、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法制宣传、平安宣传

我们在洪村和锁园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向当地村民介绍有关婚姻法、财产继承等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有关平安的诗歌。同时我们总结了宣传标语:平安在心,普法在行。另外我们利用网上的村民信箱给澧浦镇村民写了一封普法平安宣传的信,取得了良好的效应。也在广播上进行法律知识三字经的宣传,受到当地村民的好评。

(二)我们来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进行平安知识的宣讲

在实践期间,我们也注意到儿童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认为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平安知识的教育。于是我们联系了一家当地的幼儿园,给小朋友们上课。我们教他们学认交通标识、知识问答,还进行了简单的儿歌朗诵比赛。不仅他们学到了知识,我们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觉,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结合了实际,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历。

(三)配合区政法委等部门进行问卷调查

因为今年我们浙江省正在进行“平安浙江”创建活动,金东区也进行了具体的实施。现在活动开展差不多了,要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以发现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的改善。正好这和我们实践队平安宣传相一致,加上我们大学生也有这样的经验,于是我们利用一天的时间在澧浦镇上进行了问卷调查。

(四)举行法律知识灯谜活动

法律条例是枯燥而乏味的,为了增加村民们的兴趣使他们主动且更好的了解法律知识,我们特地准备了法律知识灯谜活动。我们从专业书上找了一些题目,写在卡纸上,绑上漂亮的丝带,系在红绳子上,非常的漂亮。当天村民们也非常的热情,竞相回答问题,也得到了一份小礼物。一位老爷爷说这种活动应该经常举行,形式很好,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五)进行流动模拟法庭的表演

我们给政府工作人员、村官们以及村民代表进行了一场模拟法庭的表演。我们精心准备了一场民庭和一场刑庭,都是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案例。之后镇长说我们这样的表演很有实际意义,现在是法制社会,村民们更应该知道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六)进行宣传模式的调研

因为前几天我们进行了群众满意度的调查,发现这的群众普遍反映宣传不够到位。于是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进行新农村宣传模式的调查,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出谋划策以找到可行的科学的宣传模式。

四、实践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10天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

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学长和领导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和道理。

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以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而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经历实践后,我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很匮乏,综合能力还有待提升。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非常的重要。同时还需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10天的实践,我感觉自己长大不少,终于认识到校园其实还是很小的,虽然它占地千余亩,但它仅仅是社会的一小部分,仅仅是一个引导人的机构。在学校,我们学的是理论,讲的是道德文化,而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我们学的便是素质与能力,讲的便是气质与内涵,但两者还是相通的,为的都是顺利进入激烈的社会竞争,求的都是出类拔萃。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就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文化,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更应该不断增强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二)

1、调查目的:

大学,众所周知,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很可能成为影响人们一生的重要时期。广大莘莘学子通过三年或四年的努力,终于踏上了自己满意或不满意的大学。但是,当学子们纷纷踏入大学校园时,又会感到迷茫。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亚社会”,也就是说,大学是人们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在大学的校园里,你会看到许多社会的影子,于是就有人说,大学,我们就是来锻炼自己能力的,学习就不那么重要。于是两个争议也就产生了:大一,在大学里,你毕竟是一个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第二,大学是锻炼你人际交往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时期,学习是次要的,只是辅助作用。对于初入校门的大学新生来说,这两种说法对他们的大学生活影响都会比较大,究竟该如何选择,会成为困惑他们的主要因素!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情况,也为了给大一新生以较好的参考作用,我利用暑假期时间,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发放纸质问卷结合网络问卷的形式,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进行调查,毕竟这些学生已经在大学里待过两年或三年了,对大一新生也有一个很好参考价值。

2、调查对象:在校大二、大三学生

3、调查经过:

1.调查时间:8月15日到9月1日

2.调查地点:河南理工大学

3.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以及网络问卷

4.调查过程:分发一个关于大学生暑假是如何安排的调查问卷,请同学参与调查;将调查表发到网上,请网上学生调查;然后通过统计得到调查的结果,最后分析该结果得出结论。

4、调查结果:

一、大家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1、大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55%)

2、大学生应该以社交为主,以提高自己的能力(45%)

在暑假之初,我对在校的一些大二大三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当面发问卷和询问的形式,最后又通过网上调查的形式,最终将这两种观点汇总,得到上面的百分比。通过数据可以看到,大家还是认为在大学里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毕竟,大学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不可能像社会上那样主要为了提升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大学里,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将自己的基础以及专业知识学好,试想一下,任何一家用人单位,都不可能找一个什么知识都不会的人。所以对于一些新生来说,还是应该以学习为首要任务!

二、有没有参加学校的社团

3、参加(80%)

4、未参加(20%)

社团,我想作为一个大学生大家都知道,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地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会参加学会生社团。但是,在当面调查时,大家都会说,这肯定是在自己学习之余,挤出时间来做社团的事。社团,的确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但是在很多同学都是在学习之余吧!

三、如果你参加了社团,你会不会不顾学习而去做社团的事

5、肯定会(10%)

6、有时会(15%)

7、不会(50%)

8、看情况吧(25%)

从那些参加过社团的学生那里,我得到以上数据。大部分同学都不愿意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去做那些所谓的“提高自己能力的事”。也就是会说,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大家还是感觉学习应该是最重要的!

四、如果参加聚会,会耽误学习,那这样的聚会你会不会去

1、必须去的才会去(55%)

2、大部分情况下会去(35%)

3、一定会去(5%)

4、一定不会去(5%)

对于所谓的聚会,应该是社会上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吧!但是,我们能看到,虽然95%的人都可能会去,但是大部分都是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才会去!

从以上这份调查中,我们能够看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家在学习与提高能力这两个问题上,感觉两者都比较重要,但更多人是更加偏重于学习方面。大家也都知道,对于社团以及同学聚会,这些都是很能够提高大家社交能力的,但是只有少部分同学愿意放弃学习时间来提高所谓的能力。大部分同学都愿意而且赞同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来更好的提高自己。毕竟,大学生,来到校园里你就是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学生,你的天职就是好好学习,你就更应该偏重于学习,只有当你在大学里面认真学习了文化知识,才有可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这种有用的、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生毕竟不是初中、高中生了,我们也应该试着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例如交际能力、为人处世之道等方面。从以上数据,我们也能看到,大学生也是相当注重社交方面的处理,因为大学也并不是只注重学习的地方,如果你只会学习,那么你很有可能被这个社会淘汰的!只有当你学会了这些方面,你才能在踏入社会之初,能够做到应对自如,不至于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大学生活很精彩,在大学这个大舞台里,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各种提高自己的方法之间的关系!正如开头所说“大学就是一个亚社会”,你如果不能适应它,那你只能被它淘汰。但是,在大家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也要同样认识到,大学毕竟是给我们提供学习的地方,必修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大学生活过得更加的精彩。以上调查报告,希望能对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起到一个一个参考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三)

半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中,我感悟到,思想政治确实是我们一生都不能丢的,我需要进一步学习。在老师把我们的课后实践学习材料发下来后,我们就开始准备,组队,讨论实践方向;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确定做关于08届农学院90后女生的恋爱观的实践学习;实践方向确定后,我们小组开始收集材料,编制问题,制作问卷调查表;然后我们在农学院女生中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我在调查以及分析问卷中有如下情况:

同学们积极配合,在问卷过程中我们不小心丢失了一份,因此有效问卷为45份。

现我对我们问卷的部分问题作分析。

第二题:你有无恋爱经历?其中有24人曾经有恋爱经历,有一小部分还恋爱了多次;对于恋爱,大家都很看得开,表现出大家心理较为成熟。

第三题:当看到别人有男朋友时,你也想交吗?绝大多数有点想,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女生需要我们大家呵护。当然这与恋爱校园环境有关。

第四题:假如在你渴望爱情时,刚好有位从未受你关注的人追求你,你会?有26人作出了“先不理睬,观察一段时间”,说明我们农学院的女生都比较理智。她们多信奉“因为爱,所以爱”,而不是“因为无聊、寂寞而恋爱“的恋爱观。

第八题:你心中最喜欢的异性类型是(限选两个):得出如下结果:

正文:活动内容,基本情况:

经验体会

理性思考

问题和建议

从相关数据发现:我们农学院90后大一女生比较实在,有自己的主张。

第九题:假如你爱上一个异性,你会?其中有7人敢于表白自己的感情,占总样的17%,可以得知:我们女生趋于开放,不太压抑自己的感情,这从心理来说这是一种叫好的现象,她们会为自己减轻心理压力。

第十题:如果失恋了,对你意味着什么?大多数选择认真学习。这也是非常好的事。

简答题:“大学生是否可以结婚”的问题。她们也表现得较为坦然,同时她们也注意到了结婚需要一定的基础。

最后,我得一个较为全面的结论,这也是我们这次实践的总体结论:

对于我院90后来说,大学恋爱是很为正常的。她们的恋爱观更独立、更自我,自控能力很强,不易受周围的人和事打扰,见多识广的她们更专注倾听心灵的声音,她们信奉“因为爱,所以爱”,而不是“因为无聊、寂寞而恋爱“的恋爱观。她们的恋爱观念方面(所能接受的亲密行为,恋爱可能带来的影响,恋爱对象的类型,表达方式以及失恋):较为开放,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易接受一般的亲热方式;同时她们注重学习,爱情可以服从学业、促进学习。她们在大学校园空闲的生活和紧张的学习中需要他人的关怀与照顾。对于失恋会有一定的痛苦,但痛苦之后还是能更好的自我调节,尽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恋爱心理方面(恋爱的动机,失恋等):她们爱情心理稳定,较为成熟;爱情心理承受较强,有自己的主张。但还是缺少恋爱方面的相关知识。

从这次调查中,我学会了很多,如何独立做事以及团队怎样合作,ppt制作过程中我也学会了相关方面的知识。

小组总结: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一共发放了调查问卷46张,收回有效问卷45张。大多数同学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做了认真的回答。下面就此次调查的细节做一下报告。

这次调查所用的问卷由十道选择题和一道问答题组成,问题覆盖到08届农学院90后新一代女生的思想观念和恋爱心理方面的大部分。

调查结果表明:我院90后女生的恋爱观更独立、更自我,自控能力很强,不易受周围的人和事打扰,见多识广的她们更专注倾听心灵的声音,她们信奉“因为爱,所以爱”,而不是“因为无聊、寂寞而恋爱“的恋爱观。

首先,我们从90后恋爱观念方面(所能接受的亲密行为,恋爱可能带来的影响,恋爱对象的类型,表达方式以及失恋)调查得知:90后的女生爱情观较为开放,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易接受一般的亲热方式;同时她们也注重学习,如果拥有爱情也希望爱情可以服从学业、促进学习。她们在大学校园空闲的生活和紧张的学习中也需要他人的关怀与照顾。对于失恋有一定的痛苦,但痛苦之后还是能更好的自我调节,尽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然后,我们在90后恋爱心理方面(恋爱的动机,失恋等)调查发现:爱情心理稳定,爱情心理承受较强,有自己的主张。

最后,我们从简答题分析可知:对于90后来说,大学恋爱是很为正常的,但对要结婚之事,她们也表现得较为坦然,同时她们也注意到了结婚需要一定的基础。

结论:我院90后女生心智较为成熟,没有被“缺少爱情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恋爱表象所误导,更独立自主,较为现实,但还是缺少恋爱方面的知识。

建议: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总结对90后女生的建议是:

1、端正恋爱态度,明确什么是真正的恋爱;

2、摆正爱情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定位;

3、加强爱情法制教育。

篇4

【关键词】课余时间;不合理想象;解决办法

一、引言

选题背景:曾经,我们无比憧憬大学里的美好生活,然而经历十年寒窗苦读,当莘莘学子们终于步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后我们却往往感到非常迷茫,好像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发现大学里的课余时间很多,但我们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到底想干什么,到底能干什么。于是我们开始无所事事,发现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充实和美好,从此开始变得消极堕落,甚至一蹶不振。很多同学不能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上网、打游戏、运动、恋爱、睡觉、逛街等等成了我们大学生活的主旋律。然而课余生活在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中却占据重要位置,对于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及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余生活的现状既与时代经济的发展、变革所形成的特长息息相关,也与此年龄段学生群体特长有关,这就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课余生活。虽然也有一部分同学能做到好好学习,有的还在学习的同时做些兼职工作,增长阅历,丰富知识,锻炼自己。然而,并非每位大学生都能处理好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的矛盾,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如何处理、协调这些学习与生活间矛盾,帮助大学生合理有序的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使得学习与实践的时间分配达到最佳化。所以研究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为提高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率提出合理的建议安排,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我国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

(1)迷恋上网。据某资料显示,有很多大学的学生迷恋于宿舍上网,而很少去读书,某高校的统计为“全校宿舍开户上网微机达9800台,一台微机3个人用的话,宿舍上网人数超过3.4万人,约占在校学生的92%”,令人咋舌。上网族在大学校园里大有人在。(2)“整天”睡觉。象牙塔里,还有这样一群人,与普通同学一样,他们也端坐在教室上课学习,然而,学习之余,他们便没有什么事做了,整天呆在寝室里,躺在床上,手里拿着一本小说,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其实是什么事也没有做。“整天”睡觉一族也不在少数。(3)沉迷恋爱。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都趋于成熟,所以,大学生谈恋爱很正常也很普遍。从2005年9月1日起,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它取代沿用了15年的旧《规定》,高校里开始解除婚禁,“大学生都允许结婚了,谈恋爱就更不受什么限制了。”大学校园里,恋爱族占有一定的比例。

三、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1)共同努力解决大学生迷恋上网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学生的自觉性之外,还应该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来自于学校的严格的上网管制,大学生凭学号和密码上网,学校每天规定上网的时间,这当然要根据学生所学习的专业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标准,只要达到了上网的限制时间,就不允许学生上网了。当然,他还可以去网吧上网,如果国家真的想要管制这件事的话,可以效仿学校的措施,只不过把网吧也纳入管制的上网场所。除了这个硬性措施,可以采取监督举报制度,比如看到同寝室的一个上网时间很长,那么可以向辅导员领导反映。(2)从三方面入手解决“睡觉”问题。睡觉是空虚的体现。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了解社会、自身和家庭三方面根源,从而着手解决。一是社会因素。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人们生活观念发生改变,大学生中出现各种经济价值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读书无用论”对他们的影响。二是自身原因。部分大学生自身的进取心不强,学习没有动力,过于自信,简单地说,就是自傲心理在作怪;还有一部分人有自卑心理,对自己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从来没有想过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到社会思潮和别人某种观念的影响。三是家庭影响。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自己不努力学习,将来怎么也会有个工作的,父母会想办法的,部分家庭贫困的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物质和精神等各方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成长。(3)树立正确观念解决恋爱问题。首先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摆正爱情与学习的关系;懂得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是一种相互信任,更是一份责任和奉献。其次我们还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并且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参 考 文 献

[1]胜令霞.大学生业余时间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1(5);135~136

篇5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44-02

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法制意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自身实践,在探索、交流和碰撞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自我提升内在认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行的统一。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基础”课的内容及授课形式特点,可以构建以不同的实践教学学习单位为基础,课堂、校园、社会为阵地,学生参与、研讨、体验、探究等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建立分层学习组织

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普遍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普遍参与性,必须构建合理的学习组织框架。具体的做法是将一个大教学班按自然班分成大组,自然班内分成由6人左右组成的学习团队,实践教学以每个学习团队规模学习为主体。团队成员轮流担任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学习、调研、讨论等活动的组织协调和记录人员。在实践教学中依据不同的形式以个人、团队、自然班、教学班为实践活动单位。

二、加强课堂实践教学

“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就业、法律等实际,采用案例讨论、观点辩论、情境体验等多种具体的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

1.案例讨论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这种实践教学,首先通过教师根据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新的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方面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等设计教学案例,然后按照学习团队组内讨论教学班内交流教师梳理总结这一流程运行。一方面,实现了信息的相互传递,包括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更有助于师生之间沟通,增加情感交流,从而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感情;另一方面,通过对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的案例的分析,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当实践者,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从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的案例便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每个同学的思维活跃了,课堂不再沉闷;通过思维的碰撞,视野宽了,思路广了;通过教师的梳理引导,思路清了,道理明了,认识也有深度了。

2.情境体验也是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情境体验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对现实的某些情境进行模拟、再现、体验的活动。道德情境剧、模拟法庭、法制周报等都属于情境体验实践教学方式。具体做法是:第一步,由教师向学生说明开展情境体验教学活动的目的、要求以及内容范围。第二步,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分组准备,选择确定内容,并制订活动方案。第三步,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第四步,学生互评,教师梳理总结。

三、组织校内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种观念时刻冲击着大学校园,引发着诸多的思想碰撞;同时,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校园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实践的主要场所,校内实践应该做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有三方面:一是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诚信考试等学生自我教育活动。这需要与学生工作部门配合。二是校园问题探究。可以从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进行校内调查研究,如对大学生消费观念、人际关系、入党动机、择业观、恋爱观、法制观及课余时间安排、校园不文明行为等的调查,使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生活,锻炼成才。三是隐性活动的熏陶。教师应该结合“基础”课程的理论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深入研究学生的内心需要和情感体验,消除逆反心理,激发其参与意识,将教育内容及要求渗透和潜隐在活动中,精心设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

四、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基础”课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形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观念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脱离了社会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将无法实现,教学效果也无从检验。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其社会实践可采取如下几种形式:

1.参观访问。可结合讲授内容和教学不同阶段,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监狱、法庭等。组织学生访问英雄模范、先进人物、名师和优秀校友。比如结合教材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学习,带领学生参观旅顺万忠墓纪念馆、关向应故居纪念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等,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教材中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律精神”的学习,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开庭,到监狱参观,让学生了解法律诉讼程序,深入理解诉讼法理论中抽象的概念和程序;在法庭旁听过程中,了解法的运用和适用,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定期到附近社区养老院、福利院等开展服务,定期开展义务法制宣传活动等,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服务他人、方便他人的同时,使自身的精神境界和个人修养得到洗礼和升华。

3.社会调查。根据“基础”课的内容,设置调查研究主题,大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假期到社区、乡村、企业等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相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书写调查报告。如结合“基础”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的理论内容,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到相关领域进行实践,了解本领域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状况,了解社会、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合理建议,书写调查报告。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进行调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非常关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聘用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自觉性。

4.通过虚拟网络进行实践。这种形式主要表现为:通过计算机,利用网络资源,对想要了解的专题如具体的法律知识等进行梳理和整合,还可以整理成幻灯片,组织更多同学进行学习交流,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各种方式的灵活运用和相互配合使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

五、建立实践考评机制

“基础”课实践考评机制的建立,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通过改革考核主体,丰富考核形式,完善考试内容,建立起“以学生为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考试体系,实现考核重点由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变,从根本上提高“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1.改变考核理念。建立起“以学生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现代考试理念。考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考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考试内容和方法要激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和分析具体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对某些实践活动,允许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照片、漫画、DV制作、报告、写博客等)展示自己实践活动的收获和体会,教师依据这些不同形式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考核。

2.丰富考核形式。探索口试与笔试相结合、个人与团体考核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教师评与学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比如,社会实践调查,除了每人上交一份调查报外,每个团队做一份实践汇报的PPT。在教学班内,由学生共同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每个团队进行答辩和评价,评出优秀团队,然后,由教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优秀团队进行答辩,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予以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之间对调查内容、调查过程等互相分享,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06,(Z2).

篇6

关键词:生育 教育 课程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63-02

生育健康关系着人类自身整体繁衍,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生育教育不被重视,从教育的视角对生育问题的关注较少。从近年来教育实践的改革来看,对生命及生育的关注已成必然趋势。近年来,我们自编讲义,在校内开设了生育教育选修课,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探究在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有关生育健康知识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对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进行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高校学生生育知识、行为调查问卷,对2010―2012年选修生育教育课程的720名在校学生,在课程学习开始及结束时分别进行自我填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对学生访谈和文献资料检索,对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在课程开始及结束分别收到有效问卷691及702份。课程开始前的调查表明,92.4%的大学生对性知识和性健康有一定了解,对非婚大多持宽容态度,承认自己有的占18.6%,但认为周围同学有过的问卷占68.2%;有36.4%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发生过意外妊娠。大学生性知识主要来源为网络、电视和报刊杂志,少数来源于同学之间交流,仅有不到8%来自家庭和学校教育;对避孕、节育知识有16.6%的学生有所了解,但对优生优育及孕期产期保健知识几乎无人了解;有8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了解相关生育知识,有82.1%的人认为有必要在大学开展避孕、节育与优生优育知识教育。在供选择的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道德、性法律意识、避孕知识、性传播疾病、优生优育、意外妊娠与人工流产、孕产期保健、母乳喂养、婴幼儿保健等选项中,大学生认为最需要的前几位依次为性生理、优生优育、避孕知识、恋爱心理。课程结束时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性生理、性心理、避孕知识、性传播疾病、意外妊娠与人工流产、优生优育等知识的掌握有明显提高,86.6%的学生感到“收获较大”,67.4%的大学生认为开设生育教育课程“非常必要”。

3 讨论

3.1 高校生育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大学生处于婚前性成熟期对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提出了客观要求。青少年性发育成熟年龄越来越提前。研究表明,青少年性成熟明显提前,美国和西欧的少女初潮年龄从1830年的17岁到150年后的不到13岁,平均每10年下降3~4个月[1],2005年我国城乡少女与10年前相比分别提前2.64月/10年(城市)和4.08月/10年(农村)[2]。性发育成熟年龄提前但初婚年龄却不断延迟,大学生长期处于婚前性成熟期,性的需求得不到释放,滞后的性心理发育和严重匮乏的性知识引导,极其容易导致危险的发生,由于缺乏避孕节育知识和没有行为计划、避孕药具,往往造成意外妊娠。这对双方尤其是女方,会造成额外的身心负担。加强对大学生的性知识的教育和危险行为的疏导是目前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对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提出了客观要求。

(2)高校“禁婚令”的解除对开设生育教育课程提出了客观要求。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可登记结婚”,2007年人口计生委、教育部和公安部已联合发文规定,在校已婚女大学生生育期间可以办理休学手续,高校不得予以退学。随着大学生“禁婚令”的解除,在校大学生结婚、生育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高校要加强生育知识教育,正确引导教育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学业,慎重考虑结婚、生育问题,同时,使他们掌握必备的性知识,自觉养成良好的性心理,培养健康的性道德,理智地处理个人情感生活。

(3)大学生性观念开放,但性知识贫乏的实际对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提出了客观要求。大学生处于性活跃年龄期,社会对婚前的宽容,使得大学生中的发生率逐渐升高[3],是否及何时给青少年提供避孕知识及技能教育存在很大的争论[4],但人工流产和性病的发生时有所闻[5]。有研究显示,高质量的生殖健康教育,会推迟青少年初次的发生,并使已有的学生安全性比例增加[6]。

3.2 高校生育教育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高校学生已进入青春晚期,十分愿意了解生殖健康、避孕节育方面的知识,此时也是进行生育教育的最佳阶段[7]。大学生想要获取生育知识,但目前缺乏一个正规的渠道,原本应该成为生育教育主体的学校和父母发挥的作用却很小。父母一方面由于自身生育知识有限,另一方面是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所以学校理应成为生育教育主渠道。二年来,我们在学校以校级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生育教育课程,每次授课以专题讲座这种具有随意性质的形式就某一方面的知识作专题介绍,对生育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及性观念,了解避孕的常用方法和获取途径等,得到了学生认可,连续二年,这一课程都是学校选修人数最多的。学生学习后能对生育健康,避孕节育、性健康的知识有初步了解,降低不安全的发生率。

3.3 高校生育教育课程的内容

(1)深刻理解科学的性概念,遵守性道德与性法律,正确对待恋爱与婚姻,认识婚姻是的升华和延续,了解婚姻生活应具备的基本性知识,理解婚姻的稳定是家庭和人生幸福的保证,也是社会稳定的保证。

(2)了解两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殖功能;正确理解两性性发育的特征及一般规律;了解人类的含义及分类、人类的本质及特征,树立科学的性生理观;了解必要的性生理卫生知识,了解孕、产期保健的相关内容,树立起监护自己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的责任感,自觉维护性与生殖健康,预防性疾病的传播。

(3)了解受精、妊娠与分娩的过程;掌握受孕、避孕及不孕的相关知识;了解终止意外妊娠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减少未婚生育的机率。

(4)了解优生优育的相关知识,为提高人口素质提供保证。

3.4 高校生育教育课程与性健康教育的关系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开展性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是采取科学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性知识的全面传授,包括性道德、性法律、性生理、性心理、性文化及性的发展史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使人的本能需求符合社会道德,引导人们提高性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及社会和谐。在性健康教育中也会涉及到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避孕节育知识,但主要从性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性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更多的预防不健康的性观念和,而生育教育课程除包含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外,还包含合理选择受孕时间、孕产期保健、母乳喂养、婴幼儿保健、计划生育等优生优育知识以及意外妊娠与人工流产等相关内容。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大学生会走向婚姻的殿堂,养儿育女、传宗接代使种族延续也会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所以,生育教育课程应是性健康教育的合理延伸,除传授科学的性知识外,更应使学生掌握避孕节育、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知识,从而提高其生育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

3.5 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的建议。

2010年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达3000万,作为人群中一特殊群体,虽然性生理发育逐渐成熟,但性心理并未成熟,处理不当易导致心身损害,甚至出现严重后果。大学生即将进入婚育期,这一群体生育健康水平将预示着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的生育健康教育需求目前尚不能得到满足。高校肩负学校学生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进行生育教育可以影响其生育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育观念,产生合理的生育行为,使我国的人口结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高校的生育教育没有在学科上占有独立地位,没有专门的机构和工作人员,生育教育没有纳入教学计划,没有专用教材。我校开设生育教育选修课,收到很好效果,我们认为,学校应改变生育教育会增加婚前发生率的错误认识,加大教育的覆盖面,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接受教育,建议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确定相应的生育教育课程内容,不仅要减少和防范大学生的过失,更应是通过教育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学会自我保护、自我调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由于生育知识不仅有医学、生物、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法律、道德、人文、美学等领域,系统性强,所以应系统研究,组织编写合适教材;同时应对老师进行培训,建设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将生育教育课程列为高校公共必修课,使学校成为大学生掌握正确生育知识的主渠道,满足大学生生育健康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 Parent AS,Teilmann G,Juul A,etal. The timing of normal pu-berty and the age limits of sexual precocity: Variations around the world,secular trends,and changes after migration[J]. Endocr Rev,2003,24(5):668-693.

[2] 宋逸,马军,胡佩瑾,等.中国9~18岁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地域分布及趋势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11,6(3): 360-364.

[3] 胡珍,史春琳.2000年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12):31-39.

[4] 吕海侠,韩蓁,李敏杰.在校大学生对生殖健康认识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20-22.

[5] 董莉萍,李晓波,李兴有,等.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和现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113-3115.

篇7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D023 [文献标识码] B

200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05”方案颁布后,实践教学受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视,而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课题,各高校都在实践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要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必须从深层次认识实践教学,提高其实效性。

一、正确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对深化理论课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对其内涵和外延的正确理解,是达到教学目标和有效实施教学的前提和理论依据,但这也是学术界有较大争论的问题之一。有的人单纯地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课堂外的活动,有的人把课堂内的理论教学中的所有的案例教学、演讲、讨论等都归结为实践教学,这些制约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具体组织和实施各个教学环节,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依据预定的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了解、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目标的多种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的总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应明确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教学过程,应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这种要求,一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便不应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一些传统的没有经过学生专题研讨或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的案例、辩论、演讲等也不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分清这些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避免错误的前提。

二、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和时间

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由于教学学时有限,理论教学内容又较多,教师完成教学计划中的理论教学内容的时间就很紧张了,很难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很多学生对实践教学采取敷衍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拓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第一,把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可以将辩论、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的方式延伸到学生的业余时间,师生共同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分析,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各高校的实践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习基地、帮困扶贫基地等以参观或提供志愿者服务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如电影周、文艺演出、歌舞比赛等,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还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贴近学生的、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

第二,将现实世界的实践教学延伸到虚拟世界。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心理特点、兴趣等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选择,通过网络进行与现实世界类似的实践,随同教师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素养。这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也跟上了网络时代的步伐,更符合学生的可接受性实际,对于实践教学范围的扩大和效果的增强具有促进作用。

三、正确选择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内容的选择是达到实践教学目标要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更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最基本的回答,实践教学的形式是落实实践教学内容的途径和手段,分清并合理选择、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对于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心理可接受程度、专业特点、教师特点等,选择一些与时俱进的、反映大学生风貌和时代特点的人和事。如: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松花江、校园环境)、大学生消费观、恋爱观、就业观、爱心活动(到敬老院、孤儿院等义务劳动)、人物访谈(身边的知名学者、优秀教师和学生、普通人物)、校园人物评选等。

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注重多样化,不要将实践教学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实践或课外实践,一般应包括三种模式: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课堂实践课结合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理论教学内容、学生专业背景等进行情景模拟、专题讨论、辩论、演讲等。校内实践主要是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教师可深入学生社团、群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课题研究、征文比赛、专题讲座等。校外实践一般是在假期、休息日进行,目的是要让学生接触、了解、服务社会,利于学生达到知行统一,应尽量多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做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同时,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还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这有利于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规划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开展实践教学,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以及相应的保障条件作为支撑,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由于领导、教师、场所、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并没有持续的开展下去,致使实践教学缺乏实际内容,无实际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计划,缺乏正规的教学环节,有些高校尽管纳入到教学计划,但是忽视了将其纳入到教学改革中,导致实践教学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为此,必须把实践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要像对待理论教学那样对待实践教学,拟定关于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对实践教学过程中经费来源、人员安排、部门协调、工作量核算、成果评价标准都要作出规定;将实践教学列入学校正式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和手段,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并按照理论教学的标准和要求执行,其既可以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发生,又可以杜绝实践教学环节在组织安排上的随意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想获得很好的实效,不只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还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保证经费投入,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各职能部门应进一步树立为教师、为学生、为教学服务的观念;教务部门要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等进行统一规划、严格管理。学生处、团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配合,利用假期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制定计划,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的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实践教学的教学要求,认真组织好实践教学活动,参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对实践教学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评价,以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五、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学的评价体系既可以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又可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参考、指导和完善。第一,应建立从选题、方案设计、组织过程的具体安排、指导学生数量到学生反馈等严格的指标评价体系。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重过程就是要精心设计每个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应由哪些环节和阶段构成,每个环节和阶段应该具体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并形成具体的方案;重结果就是不但要设计出总的考评标准和方法,还要将每个环节的考评标准和方法设计出来,就是要将实践教学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合理分配并设计,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第二,建立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应包含对教师的评价,一方面,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监督和督促作用,从而使教师增强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包括对实践教学选题的合理性、实践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的质量、数量和内容等各个方面。其可以督促教师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等,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第三,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应将实践教学的成绩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评定中,既有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又有学生平时思想品德表现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考核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考察了学生的行为表现,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方式,将笔试与实际应用、答辩、论文、面试、调查报告等结合起来,还要和学生建立双向沟通,老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和正确分析考核结果,共同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制定对策,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这些不但利于了解学生,还利于教师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效性的提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

[参 考 文 献]

篇8

摘要:依据“女性学”理论,探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启迪路径。将性别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女性学;女大学生;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2016年底,在中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就要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就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而言,据《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女大学生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可以说,未来的她们无疑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面对当今社会的复杂变化,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面对审美看法、学业态度、就业选择、自身安全意识、婚恋价值观等关乎今后人生方向的重要考量,女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困惑和彷徨。本文拟从女性学域提出对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探解路径,将性别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提出

2015年,复旦大学国家网络传播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系列研究报告》。[2]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婚恋观展开全面调查,调查数据显示,40.2%的人会关注女大学生是否应该接受被包养这样的道德伦理问题;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则显示,59.2%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以让自己的人生走捷径……[3]当今中国,恰逢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在急剧社会变革的同时社会问题丛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并没有相应带来性别平等情况的改善,相反情况可能不进反退。在很多人都说“在中国男女已经足够平等了”的时候,数据显示却给出人们另一个答案:世界经济论坛的《2016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中国排名第99位,再创新低[4]。这说明当前中国社会的整体氛围对女性来说并不理想:从出生时的“弄瓦”①、非自然选择性别;入学时失学女童增多、未成年人频发;就业时面临的职业性别隔离和性别歧视、职场性骚扰、升迁发展的玻璃天花板;面临婚姻时的剩女难嫁、老公出轨、家庭暴力、离婚贬值……面对如此不乐观的现实状况,女大学生更多的是困惑和手足无措。整容之风盛行、妇女回家的呼声渐起、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越来越有市场,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遇到了新的挑战。究其原因,一方面,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我们;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转型发展,各种思潮汇聚、各种诱惑出现、各种欲望涌动,不断制造出新的女性社会问题。鉴于此,针对目前女大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问题,需要依据女性学理论来探解这些问题,将性别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女性学①(Women’sStudies),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高校,如今已经成为西方高等教育中的主流学科。在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要求男女学生通修的性别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早已经在普通大学开设。而中国的女性学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妇女女发展纲要》(2001—2010)规定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为重要发展目标。2006年,教育部把女性学专业确定为高校新增专业,并开始招收首届普高本科生②,学位授予门类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属法学门类,女性学专业正式进入国家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后,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女性学课程,将性别教育贯彻到高校,通过以性别为视角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贴近女大学生日常生活与成长成才的实际,为其释疑解惑,对女大学生走入社会后面对择业、婚姻、家庭等问题有很大帮助。为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自身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培养大学生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价值观念和女性独立自主的人格特点,传播先进性别文化。

二、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在女性学域探解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将性别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我们要考虑三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培养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加强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建构,需要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二是要加强女大学生的性别观教育,需要以马克思关于妇女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三要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为基础。因此,本文在研究各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社会性别理论、女性解放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石。

(一)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是1976年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GayleRubin)提出的。“社会性别”在英语中为“gender”,它与“sex”是相对的。Sex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两性存在着性染色体、荷尔蒙、脑结构等纯生理方面的差异,是生理性别,自然存在物;而社会性别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发展而成的在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等方面的差别,是社会文化在二者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对二者行为角色、气质特征以及社会地位和分工等的社会期待,是文化构成物。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5]。通俗点说,社会性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男子气和女人味的社会既定角色模式。比如:男孩和女孩从出生取名的不同;从小喜欢颜色及爱好的不同;成长中性格坚强与柔弱的不同;成年后社会责任的期待不同……所以,世界女性主义运动的教母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一语中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也就是说,社会性别的男女,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由后天的社会文化制度造就的男女,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为赋予的性别。而这种人为赋予的社会性别差异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正是这种社会文化制度造成的男女性别差异导致了男女不平等。社会性别理论对这种不平等提出挑战,为两性平等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女性主义就是女性寻求自身权利的过程。哲学家尚塔尔•墨菲则用一句话来概括:“对我来说,女性主义就是妇女为平等所进行的斗争。”国内一些女性学研究学者认为,从价值观培养角度出发,男女平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应该涵盖在高校教育之中。通过规范高校性别教育的内容,构建社会性别教育的文化,来化解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性别困惑。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女性学”课程,普及社会性别理论,消除女大学生对女性主义的误解,纠正女大学生性别意识偏差,加强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建构,使她们从“男优女劣”“男主女从”的自卑性别心理中走出,不再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定位为“性别弱势群体”,从平等意识、差异意识、协调意识三个维度去建构包括性别观念、性别角色定位在内的健康的社会性别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

(二)女性解放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的系统论述女性问题的著作,一般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解放理论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经典作家文章中有关女性问题论述的重要概括和经典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女性解放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着手,马克思尤其是恩格斯通过独特的实践道路,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女性解放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阐明了女性之所以受剥削和受压迫的根源,指出了女性实现解放和发展的道路。为全世界女性解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对性别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女性解放理论深刻强调女性解放的重要性,指出女性解放的前提、基础、条件、内容以及女性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和历史地位。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6]这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争取平等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对傅立叶“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7]这一观点很是赞同。女性解放既是女性自身的事业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的事业。只有女性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才能实现。而所谓的女性解放,是指女性不再受父权的压迫,首先在经济上独立,进而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能和男性实现平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无疑这将是人类史上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解放事业。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指“主体(即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8]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一种接受客体对接受主体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和接受的过程,是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9]这个接受包括知识层面的接受、信念层面的接受以及行为层面的践行三个维度。那么,在女性学域来开展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要求教师对社会上一些性别歧视的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女大学生客观地审视生活中出现的性别问题,使她们正确看待不同性别主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及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从被动接受到主观能动接受,从对自身行为模糊困惑到对人生规划有一个清晰定位,最终达到行为层面的践行———也就是形成科学的性别观,进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探解路径

在女性学域来开展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让女大学生接受系统的性别教育,可以使在校女大学生增加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了解,促进对踏入社会后面临问题的反思,使她们今后在面临一些贴近女大学生日常生活与成长成才的实际,诸如性别角色、交往安全、就业发展、身心健康、恋爱婚姻、分手失恋、离婚权益、家庭暴力等诸多挑战时能够自信从容、处变不惊,豁达面对,冷静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惑。

(一)引导培育女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进行的价值把握。在现代社会,女性被物化被商品化:女大学生找工作要面容姣好身材高挑;富豪相亲要美女没有性经历;小三儿要年轻貌美才能上位……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获得有利的身体资本,为了在婚姻生活中战胜入侵者,为了逾越现有的身份嫁入豪门改变命运,女性不惜整容、隆胸。如果说三寸金莲是对女性的压迫和践踏,那么隆胸、整容与之又有什么区别?在女性学域来开展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明白社会上这种扭曲的审美现象是把女性当作商品,是对女性尊严的一种消费,是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对女性新的剥削压迫手段和形式。引导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欣赏艺术培养气质,培育他们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心地善良、乐观自信、关爱他人才是真正的美。

(二)引导培育女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职业的态度和追求,是其在职业选择方面的人生态度表现。对女性来说,首先要有自己的职业,经济独立不依附于人,人格才能够独立,获得尊严。现代女性大多接受高等教育,实践证明在智力、能力上并不比男性逊色。但是,在就业市场上女性经常受到各种或显性或隐性的性别歧视,在职业升迁上也仍然存在着无形的“玻璃天花板”压抑。甚至有一度,“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点甚嚣尘上,更有政协委员提议“妇女回家”。女性“生活在男人强迫她接受他者地位的世界当中。”[10]25在这些落后传统观念的潜移默化下,在这些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价值偏差的影响下,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了功利性、从众性等特点。在女性学域来开展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明白女性要从他者走向自我,不仅要像恩格斯所说的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更重要的是女性自身要有主体意识,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有独立自信的人格,才能打造一个完整的女性自我。

(三)引导培育女大学生正确的婚恋观

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婚姻的态度、看法和行为倾向,其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是个体的价值观在婚恋问题上的体现。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观念交替,传统价值观受到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得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趋向开放化和多元化。恋爱对于大学阶段来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如何处理学业和恋爱的冲突,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找个好老公吗?如何对待婚前,未婚先孕了怎么办?失恋了是不是人生的天空就塌了?这些跟父母和老师难以启齿的问题令大多数女同学困惑和苦恼。在女性学域来开展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如何与异性相处,承担起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学会自我保护,尽量减少和避免在恋爱中受伤害;理智对待感情,调整恋爱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近年来,在新时代新理念的冲击下,“大叔控”“试婚”“闪婚”这些与婚恋相关的词是屡见不鲜。“钓金龟婿”“傍大款”“包二奶”等现象也是司空见惯。这些现象、观点和争议对当代女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开设“女性学”课程,让女大学生明白只有自身独立才能获得有尊严的生活,不能依附于他人。正如波伏娃所说:“这条路很危险,因为他一旦踏上这条路,就会被引向被动、迷惘和毁灭,成为他人意志的造物,其超越将会受挫,其各种价值将会被剥夺。”[10]9新的《婚姻法》颁布后更是证明,只有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财富才会给自己安全感。比找一个能给自己幸福的人更重要的是,学会给予自己幸福。而经济的独立、生活的独立、思想的独立,则是获得幸福的必备条件。所以,对于女大学生,在学好本领、成就事业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恋爱观、金钱观和幸福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女性自身独立的人格,才能成长为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青年。

(四)引导培育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总则”中规定:“国家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于现代社会的女大学生而言,自卑、依赖他人,仍然是需要克服改进的弱点。引导培育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才能树立科学的性别观,不因为性别而自卑脆弱、怨天尤人,面对性别歧视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不盲从不屈从,善于发现自身性别优势,勇敢树立性别自信;在大学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在就业市场上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做到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不需要依靠别人和取悦别人,能够客观地评价自身性别的优劣势,正视性别差异,珍视性别尊严,摒弃社会上的物质拜金的观念,抵制消费和物化女性的行为。培育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引导树立科学的性别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她们的主体意识,更好地促进女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提高……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加强社会性别理论培训,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高等学校女性学学科建设。提高女性学学科等级,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女性学专业或女性学课程,培养女性学专业人才。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11]重视高校的女性学课程建设,通过女性学课程教育来加强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命题。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希望依据女性学理论,从女性学域来探解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问题,将性别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通过在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帮助女大学生增强自信、摆脱自卑、学会自我保护和保持经济独立、实现自身价值;指导女大学生正确对待异性关系,处理男女两性的矛盾和冲突,对将来走上社会后如何承担好各自的社会角色进行思考;引导女大学生在面对新的女性问题时,秉持科学的立场和应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她们能够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以自由、独立的女性精神,平衡好事业和家庭的关系,既能够肩负起自身社会责任,又能够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从而能够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推动社会和谐有序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复旦《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系列研究报告》[EB/OL].

[3]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近六成要嫁富二代[EB/OL].

[4]何农.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N].光明日报,2016-10-25(01).

[5]谭兢常,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95:14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6.

[7]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49-250.

[8]邱柏生.思想教育接受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3.

[9]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