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追星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追星调查报告

篇1

世界杯所带来的种种利弊

中学生的理财问题中学生的素质问题

在社会中广告标语的语法错误或错别

中学生偶像剧热现象调查

中学生追星现象调查

中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调查

中学生对名牌效应的反应调查

中学生校内外购物就餐情况调查

中学生课外时间分配调查

中学校园手机现象调查

中学生文化倾向的调查

篇2

1. 从读书兴趣、良好学习习惯抓起,着重培养学生爱读书、勤积累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学不好语文。

针对教材,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来组织单元,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课文,课前课后去积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事实证明,诸如《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山中访友》《羚羊木雕》等许多文字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学生学起来就觉得比较亲切,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起来;新教材安排的“感受自然”“我爱我家”“漫游语文世界”“我也追星”等综合性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机会,为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评价检测时,有意识地出一些课外的内容,以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从开学伊始,每星期就要求学生完成800字的摘抄,每周批改完之后进行认真讲评,因为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 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积极为学生创设合作性学习环境

新课标更加注重人的社会生存能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传统的语文学习过于机械化地吸收,过多注重课文分析和知识掌握,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语文学习与现实的联系。打破书本与生活中的界限,弱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学习语文。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办手抄报,就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分工负责有关工作;要组织辩论赛,就让小组预先布置谁负责搜集材料,谁负责整理资料、谁担任辩手等;要表演课本剧,则让学生自由组合,由他们各自设计角色的台词、人物造型、动作表情等。作文教学则可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互推优秀作品。要进行知识能力的检测,主组织学生小组命题或进行小组交叉检测。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多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必要时做一些引导,主要是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活动中受锻炼,养成习惯,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充分利用教材留白,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标教材编排富有弹性,每课的练习都设计有拓展性、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小课堂与家庭、学校、社会大课堂互相渗透。扩大信息量,创造机会,弥补小课堂之不足。

篇3

回顾杨丽娟的疯狂追星事件,除了杨家父女的心态让人惊讶外,媒体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也让人目瞪口呆―――媒体本应扮演新近发生事件的“记录者”角色,其职责是如实报道事件本身。而现在,一些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事件的“参与者”,甚至成为“策划者”,不断推动事件的发展。在一些媒体眼里,家破人亡的杨丽娟显然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追星族了,俨然成为一位“公众明星”,其疯狂行为成了媒体可资娱乐大众的一道大餐。

理性分析杨丽娟的这种疯狂追星行为,我们发现,这正是迷过度行为的病态化。媒体在迷病态化发展的过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迷及其形成过程中媒体的作用

迷存在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说有媒体以来,迷(fans,音译为“粉丝”)就存在。影迷、书迷、电视迷、网迷等等,迷无所不在。简单来说,迷是一群因过度沉浸于媒体建构的虚拟世界而扭曲了时间概念,甚至于丧失了自我意识的主动的受众。迷最主要的,也是最本质的特征是其主动性和过度性;在迷形成过程中,媒体通过建构虚拟世界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区别一个人是不是迷的标志是他是否“沉浸”于媒体世界,并扭曲了时间概念。

时下,追星族正是这样一群迷,他们沉浸在媒体为明星们构建起的虚拟世界之中无法自拔。他们通过媒体对明星的报道来获知关于明星的一切,效仿明星的行为举止、追逐明星的行踪,并以收藏明星签名或物品为爱好,热切盼望与明星的亲密接触。

通常,迷的形成受到自我疏远、社会变迁、经济落差、文化旋涡、信仰危机和传媒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媒体的作用最为显著。媒体的很多行为,尤其是媒体炒作,造成了集体感的失落、不满和无意义感。而且,为了使受众对其产品着迷,传媒产品的生产者想方设法设计出强有力的、具有召唤性结构的、英雄主义神话叙事的传媒文本(比如充斥着明星名人参与的各种娱乐节目、公益慈善活动、记者会、颁奖典礼、演唱会,或是为名人明星度身定造的电视剧和电影等)。通过议题设置的方式,媒体生产出以明星为代表的偶像商品。这种偶像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可以产生溢价的符号价值。偶像本人(包括其相貌、体形、穿戴风格等)及其作为歌手、演员或主持人的生存方式是偶像符号的能指,媒体在生产偶像产品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相应的符号意义―――偶像符号的所指。这些符号意义蕴含了价值无穷的文化资本。①也因此,媒体总在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方式赋予明星们以符号意义。出现在媒体上的明星总是衣着光鲜,生活无忧。明星们俊美的外貌、时尚的形象、前卫的行为和奢侈的生活方式所蕴涵的商品符号意义与人们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生活的心理需要相契合。

从受众的角度来讲,通过对传媒文本高涉入度地参与、体验、互动、消费和生产,人们能产生一种马斯洛所谓的高峰体验(pe akexperience)②或克珍特米哈依所谓的沉浸体验(f lowe xperience)③。一旦人们完全地投入到传媒文本内在结构建构的情境当中,集中全部注意力,过滤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就会处于一种沉浸于其中的体验状态。这种沉浸体验带来的正是人们为什么愿意继续进行传媒阅听活动的原因,因为人们在传媒体验过程中感受到极度的享受和愉悦。

很多受众总会不自觉地想要拥有明星的生活,但是这与其现实生活却又有一定的差距。于是,他们只有通过不断追逐明星的足迹,模仿明星说话的腔调、穿戴明星代言的衣物,试图使自己与明星在物质消费方面找到相似之处,进而来肯定自己的生存状态,获得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让他们更加肯定自我,并促使他们继续追逐明星。

媒体通过不断刺激并满足受众对明星的追逐需求,进而为之提供一种传媒高峰体验。这种体验又使人不断努力,以继续求得这种特殊感受。

于是,受众经过以扭曲时间概念为标志的“传媒沉浸”阶段变成了迷。

迷的病态化与传媒伦理缺失

迷的行为和心理虽然是过度的,但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相反,由于对媒体信息及其报道手法的极端了解,他们较高的“传媒技巧”可以有效地减少日新月异的传播新技术带来的信息冗余造成的“焦虑感”。所以,迷自愿经常性地(扭曲时间概念)、高技巧地阅听各种传媒报道,通过各种“传媒沉浸”体验来了解世界,并乐在其中。

但是,一部分自制力较弱的迷为了排除较高传媒技巧带来的“厌烦感”,继而投身于新、奇、怪、异的“传媒沉迷”体验。此时,他们丧失了自我意识,其行为发生了质变―――从以扭曲时间概念为标志的“传媒沉浸”阶段发展到以丧失自我意识为标志的“传媒沉迷”阶段,变成了传媒沉迷者,即笔者前文所说的病态的迷。

在迷的病态化过程中,媒体通过高新传播科技手段、大量信息的同质化,消除了符号与现实的区别,营造出一种“超真实”的虚拟环境。这种虚幻的镜像屏蔽了现实的真实性。在媒体的异口同声的重复报道下,明星似乎光芒万丈,而大多数迷的心理或生理还没有真正成熟,分不清真实和虚假,容易将一切理想化,以为明星无所不能,在“拟态环境”中迷失自我,陷入对明星的盲目崇拜之中。

同时,在传媒对明星连篇累牍的报道中,受众不可避免地接受和消费媒体提供的光环下的明星形象,对明星产生膜拜心理,并认同在明星身上体现出来的消费社会的竞争和成功的理念。此外,在消费这些明星、以及明星出演的电影电视时,人们还容易产生移情心理,或者将自己置换为剧情当中的男、女主角,从而潜移默化地被剧情蕴涵的文化意义和伦理规范所影响,而这些文化和伦理有时是极具危险性的。比如许多电视、电影中,将自杀渲染得十分唯美,描述为精神解脱和获得自由与重生,这样使得一些迷会受到错误的诱导和影响。

美国文化与媒体研究所(Th eCultureandMediaInst itute)在《全国文化价值调查报告》中指出,大部分美国人认为道德败坏的罪魁祸首是大众媒体。如果媒体继续提倡世俗价值观而损害正统的信仰和价值观,美国人的道德衰落将很难扭转。该报告还认为:关心国家道德状况的美国人应当坚持要求媒体努力更平等地代表所有观点,包括那些正统的观点。

中国的媒体又是如何塑造当代中国的主流道德伦理观呢?比如,杨丽娟13年疯狂追星,杨父为实现女儿愿望甘愿卖肾直至最终自杀,杨丽娟对刘德华提出无理要求等等,这些病态行为的出现和逐步加深,尽管有多方面的因素,不可否认的是,媒体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杨父卖肾被媒体曝光后,媒体的做法不是从正面去引导,而是通过炒作、通过媒体的社会动员作用来“帮助”杨丽娟实现追星的愿望;不是理性地报道事实,而是更多的是激情四溢的渲染、制造“气氛”;在许多媒体的报道中,杨丽娟的行为甚至被描绘成一种英雄、浪漫的做法,是对个人梦想追逐的执着。不可否认,迷病态化发展过程中的传媒负有重要的责任。

对于迷,我们的媒体似乎应该少一点利用,多一些引导。迷是主动而过度的、热情而疯狂的受众。他们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甚至于呈现出病态的特征,并对其本人的生理和心理、对社会舆论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迷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人群,其心理和行为可能反映或造成各种社会问题。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转型时期,一方面,大众传媒对人们伦理道德的塑造与规范相当重要,一方面适当的传媒道德伦理却没有形成,出现了真空。媒体在现代社会对社会文化、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和转变影响很大,媒体本身也肩负着一定的社会伦理培养功能。传媒伦理是区分好与坏、善与恶等“正常”与“异常”的识别标准,不但可以成为媒工作者“应该”或“不应该”的行事判准,更可以进一步维持与再造社会正常秩序与传统文化价值。

(作者分别为湖南商学院教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闻传媒发展与建构和谐社会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参见〔英〕托马斯•卡莱尔:《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篇4

大众传媒是指包括网络、电影、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面向大众传播媒体。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青年来讲尤为重要。当代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信息量不断增长、传媒手段不断丰富的今天,他们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已越来越明显。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行为及心理无时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影响。作为祖国的未来一代,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有益信息的影响,促使其健康发展,应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我们通过这样的调查和研究在充分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年学生影响的同时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能通过传媒手段给我们的中学生以至整个的社会创造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

我这次开展调查的目的是调查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旨在能在下一步的工作和实践中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学生正确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心社会,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的成长。调查方法是以一般问卷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表包括20个题目,共做了100份问卷表,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还有教师,个别访谈了5个学生。调查结果是每个调查对象都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以下就是我们的调查分析。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和关心社会的几点正面影响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

信息数量以几何级的速度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使信息的冲击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调查显示,50的中学生在空闲时间喜欢上网查询信息。这些信息使中学生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而且也使他们掌握了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和关心社会的几点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②,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另外,诸如沉迷网络、早恋、追星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而形成的。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

1、大众传媒的商业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显示在学生们购买学习用品时有39的人受到广告的影响,有7的人受到很大的影响。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

中学生审美的低俗化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浅显直接,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调查显示有18的学生认为在同学中看日本卡通画的人很多,有51的人认为比较多。

3、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

随着香港台湾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引进,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拥而至,血淋淋的场面、触目惊心的格斗、瞠目结舌的作案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缭乱,他们甚至把小偷当成了英雄,把恶霸当成了偶像,把黑社会当成了他们理想的练兵场。这些年,中学生之间的打斗越来越升级,拳脚相交已成家常便饭,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数。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

三、克服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的一些建议

1、全社会行动起来,抵制媒体毒素

行政部门对虚假广告、夸大事实的广告要严格审批,取缔黄色的、暴力的、低俗的广告,自觉抵制低俗广告。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能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而学生接触媒体是必要的,禁止他们接触是不可能的。面对大众传媒这柄双刃剑,学校应该秉着教育者的良心,对中学生正确运用媒体实施有效的引导,增强他们筛选和辨别多种渠道信息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活跃中学生的文化生活。开展为中学生所愿意接受的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检验书本中真理,感受人生的复杂多味,使他们不致于在不良信息闯入大脑时乱了方寸,迷失方向。

4、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发挥自己社会经验丰富的优势,指导孩子正确接受信息,同时还要分析孩子的信息源,并与学校保持联系。

篇5

想知道整容如何影响你的爱情吗?来看看BEAUTY的调查报告吧。

整容虽然是在你身体上的行为,但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它还关系着你身边朋友和家人的感受,更与你的爱情息息相关!

整容与爱情,BEAUTY调查

BEAUTY记者在整形医院、网上、学校等场所,对近百名18岁~30岁的女性和男性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者中有学生、公司职员、教师、编辑、广告从业人员、全职太太、私营业主等,学历从中专、大学到研究生不等。

男性篇

1、如果女友告诉你她想整容,你是:

A 支持B 反对C 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2、如果她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偷偷去做了整容手术,你会:

A 勃然大怒,争吵

B 越看越不习惯,分手

C 算了,但下不为例

3、如果你同意她做整容,你能接受她做哪些手术?

A 割双眼皮 B 隆鼻C隆胸

D脂肪抽吸术E光子嫩肤

F隐私部位美容术 G 隆下巴 H瘦脸术

4、时间长了你才发现美丽女友的身体某些部位竟是靠整容而来,你能接受吗?

A 能接受,只要漂亮,美丽无所谓天生还是后天

B 不能接受,会以此作为分手的理由

女性篇

1、如果你想整容,会告诉男友吗?

A 会B 不会 C看情况

2、如果男友反对你做整容,你会坚持吗?

A 尽量说服他,以取得他的支持

B 如果不能说服他就不做

C 如果不能说服他就偷偷去做,事后再告诉他

3、你想做哪些方面的整容手术?

A 割双眼皮B隆鼻C隆胸

D 脂肪抽吸术E光子嫩肤

F隐私部位美容术G 垫下巴

F瘦脸术

4、你会鼓励男友也去做整容手术吗?

A会 B不会C无所谓

调查结果:

80%的女性在手术前会告诉自己的男友或丈夫;

42%的女性在调查时表示男友或丈夫支持自己做手术;

38%的男性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20%的男性反对自己的女友或妻子整容;

35%的女性表示同意男友或丈夫做整容;

77%的男性能接受妻子做一些诸如割双眼皮、隆鼻、光子美容等对身体影响小的手术;

当遭到男友或丈夫反对,而自己又非常想做整容时,70%的女性表示将设法予以说服;

如果不能说服对方,25%的受访者表示会放弃手术,而高达75%的女性则会采取先斩后奏的方法。

记者总结:

调查结果与我们的预测比较接近,男性对女性整容还是持比较宽容的态度,但我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当遇到反对时,有高达75%的女性会选择“先斩后奏”,由此看来,现在的女性不仅“为悦己者容”,而且还“为悦己容”,这应该算是一种观念的提升吧。

当整容被爱情解码

无论是谁,选择整容时都带着一份美丽的期望,但当整容与爱情牵扯在一起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BEAUTY记者选出几个在调查中采访到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请来上海长海医院整形外科的邢新医生予以点评,希望能帮助将要整容或有整容想法的你做出正确选择。

分手不是因为你不美丽

记者印象:

木木是那种可称之为第二眼美女的女孩,打眼看不会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但多和她接触几次就会觉得越看越有味道。整形医生告诉我,木木由于失恋而对自己的外貌产生了否定,急于想通过整容手术来挽回男友的心。

木木自述:

我非常爱我的男友,曾经幸福地以为我们很快就会步入结婚礼堂。但是,前段时间男友却突然提出分手,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凭女性的直觉我认为他喜欢上别的女孩了,他却说是因为我太追求完美,对他要求太多,让他觉得和我在一起压力太大。

这根本就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我不够漂亮!于是,我决定去整容,我想当我变得漂亮他肯定会回到我身边。但是,在几家医院医生询问完我的整容动机,又打量了我的五官身材后都不肯给我做,还反而劝我去看心理医生,我真是郁闷极了,怎么会这样?

邢医生观点:

很显然,木木因失恋打击而对自身形象产生了疑问和不满心理,并天真地以为只要变漂亮就可以挽回一切。其实,“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这句话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容貌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全部。适当整容可以让你的容貌锦上添花,但千万不要希望通过整容去改变那些不是手术刀所能解决的问题。

不愿面对随时都在72变的爱人

记者印象:

QIQI很漂亮,但她却由于过分追求美丽而失去了自己幸福的家庭,这不能不说是她最大的遗憾。采访她时,虽然离婚已有一年之久,但她依然很后悔当初的行为。

QIQI自述:

我是学表演的,无奈星运不佳,一直没能真正地走进演艺圈。徘徊了几年,心灰意冷的我只好趁结婚放弃了专业。我老公是做国际贸易的,经济条件非常好,对我也很好。

有一次,在朋友聚会上碰到以前学表演的同学,她现在已经出演过不少电影、电视,我觉得她变漂亮多了,但具体是哪个部位又说不出来。细问之下,才知道她做了整容手术,从面部到身体做了一系列改变。

回到家面对镜子,我就想,自己以前总是找不准角色,多半是由于形象不理想,如果当时知道去整容,说不定现在也是不大不小的“星”了。这样一想,不甘心的我第二天就去了整容医院,隆了高挺的希腊鼻。再碰到朋友,都说我变漂亮了,整张脸也很生动。我高兴极了,自此迷上了整容。

由于老公常出差在外,这就给我整容创造了很好的空间,他离家时我还是周迅的下巴、王菲的眼睛,回来时我已是舒淇的嘴唇、莫文蔚的额头。看着我变来变去的脸,好脾气的老公再也忍不住了,但那时的我对整容迷恋不已,根本听不进去。老公说,生意场上本来就是勾心斗角,神经随时都绷得紧紧的,回到家来还要面对一个随时都在72变的老婆,家再也不是一个放松的地方。为此,他提出了离婚,而我也悔之晚矣。

邢医生观点:

如今,因恐惧妻子整容上瘾而离婚的家庭并不少见,歌星苏永康也曾爆出其离婚与妻子频繁整容有关。

临床中,这种对整容抱着极端心理的人并不少见,她们过分挑剔外表,手术期望值很高,一心追求完美,并将一些小缺陷无限扩大,心理学称之为体像障碍。我遇到过这样一个求美者,她光是双眼皮就做了5次,可结果还是不满意。遇到这类求美者,我只能建议她去看心理医生了。

虽然求美是人类的天性,但凡事不能过头,仅靠一张漂亮的脸蛋就想万事亨通,那是可笑而危险的。

为喜欢的人受点皮肉之苦算什么

记者印象:

深蓝说他以前根本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整容大军中的一员,第一次进整容医院纯粹是出于女友的原因。他的女友是个追星族,原本这也算不上什么缺点,可是她追星之余,一心想把他也改造成她喜欢的明星,而为了满足她的愿望,深蓝只好同意,谁叫他那么喜欢她呢。

深蓝自述:

原本我的眉眼和韩国影星张东健有些相似,只是鼻子不够挺拔。于是,整个张东健的鼻子就成了女友送我的生日礼物,而这个礼物可是花了我几千大洋外加身体遭受皮肉之苦换来的。不过,为了心爱的人,我感觉这个付出还是值得的,关键是整容效果不错,我自己看着都觉得非常满意。想想整个过程,也没有想像中那么恐怖。

女友看我愿意为她受那么大的苦,都感动得哭了,在家休息的那几天照顾我比我妈还细致,呵呵。下一步我还准备用微晶磨削把脸上以前长痘留下的痘坑磨平,谁说爱美是女性的专利?男性形象好了,做什么都会更有自信。

邢医生观点:

在统计男性做整容手术的动机时,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因女友喜欢某个男明星而做整容的男性占到总数的30%~40%。看来,男性整容得到女性的认知度要大于女性整容得到男性的认知度。

但是,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在为爱情而整容时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最好不要受对方喜好的干扰,否则如果有一天爱情不在了,你就会后悔当初的举动。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相爱时出于对方的喜好而做了手术,可分手后又要求改回原来样子的人。

篇6

――周力福,20岁。Hiphop舞者,开办速度控制舞蹈工作室。

"In Shenzhen,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 one is of fashion clothing, and the followers read fashion magazines as MLIK and YOHO, imitating famous brands and the wearing of stars, especially the Hong Kong stars. The people of the other group just do their own things, operating their companies; making everything primitive. I belong to the second one. "

- Aka Rfu 20 years old, a hip-hop dancer, opened a dance studio named Dancing by Speed

我们从2008年12月开始观察像Rfu这样的中国年轻人,看看数字媒体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品牌,又应该如何利用这些媒体。

2008年,中国青年目睹了一系列震惊中外、前所未有的事件:就“独立”问题与外国敌对势力的冲突、陈冠希艳照门事件、新环保主义的实施、四川大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事件让中国青年重新审视世界,感悟生命。一些涉及隐私的问题像性、国籍、排他性以及集体观念都被重新定义和评估。

Change Bite流行趋势报告的目的是研究中国青少年是如何经历这些重大事件的。通过对上海和深圳两地潮流青年和领潮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探寻出青年不断变化的态度和理想对未来会有怎样的推动作用。我们的目标是预测他们对自我的最终评价、偏爱的沟通方式以及喜爱的创意设计类型。

流行转变――从拥护赝品到支持正品

74%的中国青少年反对购买赝品。上海和深圳在容忍度上有些区别:75%的上海青少年反对,在深圳则为70%。深圳青少年很熟悉假货的生意,同情那些为了生存而卖假货的小摊贩,但是他们反对自己和朋友们购买假货。赝品不但看上去、摸上去感觉和正货不同,甚至有害健康,还毁了自己名声。

通常来说,时尚的年轻人会购买他们能负担得起的东西,所以购买没有品牌的商品也是一种选择。原因有两点:一是赝品质量很差,用赝品会使他们失去自信。如果你参加运动,有质量保证的运动鞋是至关重要的;二是用赝品的人常常让他人缺乏信任感,或者被认为是只会模仿的追星迷。青少年认为赝品是不道德的、可耻的,对于品牌原创者和正品消费者都是不公平的。

我们发现品牌对保护年轻人有着积极意义――匡威在其官网上登出了辨别真假匡威鞋的详细方法。但不幸的是,它主要针对的是包装,而不是鞋子本身。抵制假货的行动必须从品牌物品本身以及品牌理念出发,以此获得青年消费者信任并激发他们的购买欲。

转变良机:

真诚――从隐藏情感到呼吁隐私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规定:玩家在开始在线游戏时必须输入其身份证号码,这是为了防止未成年人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青少年纷纷下载身份证号码生成器,从而得到一系列假身份证号码。虽然防沉迷系统可以保护青少年的隐私,但却使青少年不能炫耀他们在游戏中所创造的高等级,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损失。

转变良机:

确保隐私安全――从个体到集体

四川大地震对中国青年的影响绝对是史无前例的。虽然在2008年中还发生了其他重要事件,比如北京奥运会、艳照门、与国外敌对势力在藏“独”问题上的冲突、新环保主义,但59%的青少年认为四川地震在2008年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2008年以前,80后、90后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往往是自私、肤浅,但在2008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青少年表现出了同情他人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可以说,这是潮人们第一次集体自愿服务社会。他们争当志愿者、捐钱捐物,2008年他们的举动让所有人惊讶,也让他们自己惊讶。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这或许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并为他们的生活条件感到庆幸和满足。他们开始学会尊重他人、感激幸福,并且渴望为社会作贡献。地震改变了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许多品牌在地震捐款中制造了不和谐的噪音,但我们发现中国移动在这个背景下很好地利用了手机。年轻人主动为灾区捐款,有的还通过中国移动的短信业务捐款。有些地区的移动公司还会给通过短信捐款的用户提供适当的话费回馈。

转变良机:

主动出击――从崇洋到支持国产

我们发现中国的年轻人正在越来越关注中国内部的趋势和新闻。然而,上海和深圳在这件事上表现截然不同。上海的年轻对于全国性和全球性的社交网站感兴趣,而深圳年轻人则对本地的网站比较感兴趣。深圳人欣赏本地快速且实用的真实信息。而上海人更欣赏外来的新闻和观点。

回顾2008的重大事件,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奥运会。23%的受访者认为这是2008年最重要的时刻。奥运热让年轻人感到了国家的荣耀,使他们重新思考“我是中国人”的意义。

许多品牌正试图将自己过去一些简单的设计元素同中国元素相结合,并融入自己的产品中。最好的佐证莫过于星巴克最新推出的咖啡“凤舞祥云”,是由中国云南咖啡制成,星巴克说追求的不仅仅是包装和设计的借鉴,更希望利用口味本土化进一步打开市场。

外国品牌对中国元素的青睐在2008年掀起了。各大品牌想方设法在产品中注入中国元素。虽然运动服装品牌在奥运会之后似乎停止了中西结合设计的尝试,但是越来越多的产业希望通过中西结合的理念来吸引客户。

转变良机:

添加本土元素――从工厂到创意工作室

年轻人渴望柔化他们的创意肌肉,并且喜欢能让他们这样做的网站。对于时尚的年轻人,关注度对于他们很重要,他们喜欢亲自尝试。

中国的年轻人喜欢通过网络创意媒体来显示他们的创造力,因为相对熟悉而且风险低。50位受访者选择在网上独立建立博客、网站等,27位愿意与朋友合作建立。

网络商店不仅提供给年轻人购买别人设计的机会,也让他们可以设计自己的T恤。像和这种有博客交友功能的网站,不但帮助年轻的设计师更好地认识他们的创意,并提供了和其他潮人交流的空间。

转变良机:

创新――从快速交易到精致体验

对于那些急于拥有人生经历的年轻人来说,新事物总是很诱人。现在各大品牌也纷纷向年轻消费者抛出橄榄枝,邀请他们参与一系列有意义的体验,这些活动让他们对品牌印象更为深刻。

潮人们对于发掘与众不同事物的经历很感兴趣。他们认为这种发掘的过程带给他们的满足感比产品本身更有意义。

转变良机:

打造终身难忘的体验――从顺应到出挑

年轻人很容易受同龄人影响。朋友的意见和想法会影响他们对酒精饮料的选择。61位受访者认同朋友对自己的影响最大,50人会受广告左右。上海的年轻人在这两种影响上较平均。但是深圳受访者更重视同龄人的意见,比关注广告的受访者高出11人。

上海的Amanda KTV是专为年轻女性打造的KTV。他们成功锁定这个目标群体,让每一个现场体验过的消费者都找到小女孩的可爱感觉。

研究方法:

此次报告中,我们共采访了80位15至24岁的潮流青年和领潮者,他们分别来自上海和深圳。在采访中,他们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想法、理想和生活态度。在这份流行报告中,潮流青年的标准是:他们被朋友定义为圈中的时尚达人;他们频繁地使用和关注社区网站;他们热爱名牌和运动产品;他们在社交场合经常喝酒。

篇7

2004-2005年,有传媒曾经把湖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的一门拟议中的“企业策划与新闻运作”课,炒作为“新闻炒作学”,闹得全国各地的传媒没头没脑地跟着报道。这门课的主讲教师魏剑美对“新闻炒作”的定义是:“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o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o引导p强化部分新闻要素o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p获取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它的基本特点是预谋性p轰动性和商业化。”魏老师写过《商业策划与新闻炒作》p《炒作致胜――个性经济时代的商业策略》两本书。他认为炒作要分善恶,他说:“我并不鼓励一窝蜂什么都要炒一炒。炒作只是一种手段,古人说:‘器为人所用’,我们要学会区分良性炒作与恶意炒作,成功炒作与劣质炒作。时下,炒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对炒作的研究才有它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他关于炒作的描述说得不错(但在实际操作上,一旦有意识地强化某一点,在“这一点”不清楚的时候,必须会越过这一定义,演变为捕风捉影、妄加猜测、指鹿为马等等),但是缺少批判意识。商业上是否可以炒作另当别论,新闻可以实行商业化经营,这是指它的经营部分和广告部分。编辑部门对于传播新闻的运作,不是一般的商业活动,它服务于满足人们了解外部社会的信息需求。有的传媒提供的产品是公共产品(例如BBC,因为它是公营的体制,不刊登广告,不直接受制于政府);有的传媒提供的新闻是商品(除了商业性报纸外,通讯社提供的新闻稿是以出售为目的的),但新闻商品有一种共同的质量问题,即必须是客观的、公正的、真实的、全面的信息。传媒或具体的记者、编辑的基本职责,就是客观地报告事实。有意识地、预谋地介入事实的发生和发展,是违背新闻职业规范的行为,因为这样做必然造成“假事件”。人们想要了解的是传媒以外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而不是传媒参与制造的世界。新闻炒作有意强化事实的某一部分,遮蔽其他部分,这是造假行为,等于告诉人家的新闻被掺假了,这和我们购买了假冒伪劣东西的性质是一样的。

我们从小就受教育:不能说谎。为什么到了社会上,连这样简单的是非判断都不能做出来呢?利益的驱动遮蔽了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既然炒作本身就是有意说什么和不说什么,“良性的”炒作的界定就很难自圆其说。

在客观报道事实的基础上,新闻标题上强调某一点,这属于新闻编排技术;如果有意遮蔽某一部分(排除保护隐私权的事例),突出另一部分,就有问题了。炒作作为一种手段,完全不能运用于职业的新闻传播。所谓成功的新闻炒作,其本质是将传播新闻服务于具体的商业目的,这是愚弄受众。它是一种应该受到批评的“客观存在”。

2.新闻炒作之风很风行,是否有违新闻的基本原则?

新闻炒作违背新闻客观性原则,进而新闻真实受到挑战,它是一种明显的违反新闻职业规范的做法。例如2006年情人节那天,北京有一个物业保安在地下车库的某一房间杀害了一个少女。对于这个事实,一家报纸的标题是《“男子劫杀17岁女孩”》,另一家报纸的标题是《“‘情人节杀手’抢劫小姐灭口”》。根据报道的具体内容,这个杀人嫌犯与被杀者没有情感联系。那么,前者的标题基本规范,后者使用“情人节杀手”定性于杀人嫌犯,便是典型的炒作。

再如,2003年关于某位在读的博士生的人物报道,标题是:《“十面博士”怀揣两支录音笔》(主题)《身兼十份工作,五部联系电话,四台笔记本电脑全能无线上网》(副题)。为了有意突出这个人的“全能”,把博士候选人(即在读博士生)说成博士,这就属于炒作了。另外,把这么多的联络设备摆出来,说明这个人能干,也存在逻辑不通的问题,闹得不好,读者还以为这个人是修理电子设备的工人。一个年轻的学生,把他吹成如此的“全能”,其中必然存在水分,对他未来的发展未必是好事。2006年底,媒体关于北师大一个小女生的报道,也存在同类的问题,属于新闻炒作,责任在于学校和传媒两方共谋。

2006年5月,北京某报发表一张偷拍的照片,郭晶晶下了大奔车、正在登上家门的台阶,文字报道的标题是《“大奔作证,霍晶情未了”》。内容完全是猜测郭与某大款儿子霍启刚的关系,很无聊。这也是典型的炒作。该报通常被视为精英报纸,这样的报纸也没能闯过“炒作”这一关,不能免俗,传媒炒作之风之烈,可见一斑。

2006年,关于王菲生孩子,以及某报关于她的前夫窦唯的报道,也属于典型的传媒炒作。王菲生了一个孩子,有一条事实性的报道足够了,然而,娱记们却非要得到王菲生孩子的现场照片,这就侵犯了人家的隐私权了。窦唯作为名人,可以报道,但是报道中把人家几乎说成了神经病,涉及较多的纯粹个人的且不完全属实的细节,就侵犯人家的名誉了。

今年3月各传媒关于“杨丽娟追星事件”的报道,已经远远超出了报道客观事实这一新闻职业范畴,而是由传媒推动事实的发展,有意集中报道的“事实”并非客观发生的事实,而是一些记者制造的,这更是一种炒作。传媒的这次炒作,低估了公众,至少在网上遭到了相当的抵制,社会对传媒的炒作也不以为然。传媒的炒作到了这个份儿上,应该好好反思了。这次事件中,主流媒体,例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的言论起到了遏制作为,这是传媒界内不多的一次对行业内行为的集中批评。

这些,其实都是炒作必然带来的恶果。因为炒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导p强化部分新闻要素,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一旦定义如此,真要做起来,怎么可能有限度呢?竞争的结果会迅速越过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造成各种新闻侵权。

3.娱乐新闻炒作的危害有哪些?受害者有哪些?

危害在于,道德上,造成对被炒作人的尊严受到侵害;法律上,可能导致侵权。受害者不仅在于当事人,公众也是被愚弄者。最大的危害,是遮蔽了人们对于重大公共事物的关注。例如,2006年很多传媒炒作王菲生孩子的时候,众多市民性传媒的头版新闻都是这个事情,而七台河煤矿的矿难新闻被边缘化。传媒将公众的眼球转移到一个演员生孩子,100多人的死难没有人关注,传媒在这个时候扮演的角色是可耻的!传媒有提升公众素质的社会责任,现在相反,传媒在长此以往地不断炒作中,降低着公众的道德和政治素养。

当然,炒作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当事人或企业炒作,有意通过透露某种似是而非的绯闻或异常情况来吸引传媒报道。这是企业或当事人的商业公关行为,公关与新闻报道本身是一对矛盾。传媒在这种矛盾中,至少现在经常处于被摆布者的地位。有时是利益的驱动造成的,有时是被对方的公关技巧迷惑的。不论哪一种,结果都是:得到大利益的是发起方,得到小利益的是传媒,被耍弄的是公众。

4.有无一定的措施来减少炒作?

炒作,多数情况下属于道德问题。新闻传媒的炒作,原则上应通过新闻职业自律和各传媒的内部工作规范来约束。个别触犯法律的,当然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可以操作的诸多传媒的职业工作规范,同时加强国际同行职业规范的传播。例如英国BBC和英国独立广播委员会的自律,美国《纽约时报》的自律,加拿大《多伦多明星报》的自律等等。2006年9月,我编了一本书《自由与责任:国际社会新闻自律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主要内容是欧洲2005年关于传媒自律的一项调查报告,涉及欧洲很多国家的新闻自律(包括东欧和南欧一些小国),目的也是为了让我国的传媒了解国际同行的工作规范。

我们的传媒以前只是党政机关的一部分,现在作为一个行业在运转,一些人不知道什么叫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因而存在很多失范的现象。韩国1988年以后传媒获得了全面的新闻自由,一开始也出现很多职业失范现象,“红包”现象很普遍,然而经过十几年的调整,现在韩国新闻传播的职业道德提升很快,各种失范现象基本得到控制,因而韩国没有狗仔队。原因之一,是社会的法治化进程较快,同时,各个传媒内部的自律建设也较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