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8 07:0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早恋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早恋调查报告

篇1

60后:最反对男性婚前有性 90后:最反对女性婚前失贞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西方思想的影响,“女性婚前应保持性纯洁”的观念正在减弱。而对于男性的观,则提上了调查问卷。 “男性应该保持结婚前性行为”这个观点,有61%的被调查者表示赞同,只有9.9%的市民认为男性可以不保持有婚前性纯洁,8%的人表示反对女性持有观。

60后的人在所有调查群体中,有39%的人反对男性婚前性行为,为比例最高。但从职业角度看,从事商业、服务行业的人不赞同男性拥有婚前观。

90后在女性观中,40%的人觉得需要坚持,是三代人群中,投票数最多的群体。80后对男、女性婚前性纯洁的支持率最低。从收入来看,以3000元分界,收入小于3000元的人群比大于3000元的人群,更赞同女性婚前应该保持性纯洁。

结婚观

80后:夫妻满意度最低 70后:夫妻满意度最高离婚率高、草率、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吃苦,这是社会人士对80后的总结。而在这份报告中,80后却集体吼出了:“我们空虚,我们成天奔波,我们为结婚忙碌,我们却没有钱!”诸多调查中,80后夫妻满意度最低,他们在结婚前,需要太多准备。

80后作为结婚主力,“闪婚+闪离”早已给人留下草率的印象。其实,他们结婚更累。调查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80后表示,要结婚,有房子是前提。

于是,才出校门没多久,工作还未稳定的80后,开始日夜为票子、房子、车子奔波。多数80后青年都只能挣个首付,未来的日子已“卖身”给银行还贷。“穷忙族”成为80后自我解嘲的口号。

所以,80后夫妻在“夫妻关系满意度”调查中,只有38%的人觉得比较满意,是满意度最低的一个群体。72%的80后还觉得生活孤单,感觉生活痛苦、不快乐的80后则占68%,只有25%的80后觉得自己“运气好”。

评价自己的婚姻时,70后夫妻满意度最高,超过40%;60后则感觉生活很热闹、快乐。

结论:80后是最迷惘、最愤世的一代,如何引导90后一代不步80后的后尘,应是全社会都来关心的问题。 离婚观

90后、60后:多不赞同“感觉合不来就离婚”

80后、70后:离婚观倾向注重自身感觉

自私、网虫、早恋、、炫富……这是网络上众口一词对90后的评价。不过,“居民婚恋家庭观研究”调查报告却显示:咱们误读90后了,他们积极向上,离婚观保守,更赞成家庭利益比个人得失重要。

60%的90后不赞同“感觉合不来就离婚”的观点,60后持这种观点的人则只有5成。80后和70后的被访者意见比较一致,离婚观更倾向于注重自身的感觉。

90后被调查者们觉得,“家庭和谐比个人得失更重要”,占43%。90后普遍表示,“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的基本责任”。 由于90后的人年龄最大者才22岁,并没有步入婚姻殿堂,多数只是与异性在交往,对待一些夫妻问题上存在理想化。“当夫妻利益和父母利益发生矛盾时,愿意牺牲夫妻利益”,80后的认同度最高。

家庭观

60后:多数不赞同“活得太苦不如不活”

70后:只有1/4的人感受到生活是在享受

60年后出生的人,最小的也已经迈入40多岁,最大的已经53岁。这部分人大多事业有成,家庭比较稳定。

“人生离不开享乐,活得太苦不如不活。”有42.4%的60后被访者表示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大部分人依然具有革命性的奋斗精神。同时有30%的人表示赞同享乐观,说明被调查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更在意自己过得好不好,不希望自己过得太苦。

从不同的年龄段来看,在对待享乐主义的观点上,60后有将近30%的人表示十分赞同“活得太苦不如不活”,80后和90后紧跟其后,70后享受程度则最低,只有26.5%的人感受

到生活是在享受。

31%的60后觉得在最近一段时间,感觉自己活得很有意义,家庭比较美满,生活是振奋人心的。此调查选项满意度较70后、80后、90后都高。

在支持享乐的同时,60后同时觉得,“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的基本责任”。有26%的60后觉得,“如果政策允许,我就会多生一个孩子。”拥有兄弟姐妹的60后普遍表示,“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很孤单。”

四个年龄层画像

调查报告给四个年龄层分别“画像”。

90后:对待恋爱的目的看法更广泛,并不单单为了结婚;对与婚外情认同度最高;较其他年龄段来说更赞同女性婚前应该保持性纯洁。

80后:80后较其他年龄段来说更不赞同女性婚前应该保持性纯洁。80年后出生的人较其他年龄层的人来说,更感到孤独、迷茫,不快乐。

70后:对与婚外情的态度较为保守。

60后:在对待享乐主义的观点上比其他三个年龄层持更多的赞成意见,更反对男性的婚前性行为。

再生缘幸福婚恋网婚姻专家解读 90后被“前辈”误解社会上对90后的评价与报告结果截然相反,看上去好像是两个

篇2

调研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武汉大学各院系新生中的800名新生,调查内容涉及消费、心理、社交、学习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该报告是继全社会对“70后”、“80后”全面关注后,中国高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较为权威的解读。

在被调查学生中,仅有10.9%的人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这与社会上流传的大部分“90后”喜欢使用“火星文”和“非主流装扮”的说法大相径庭。与前几届大学生相比,“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除此之外,他们的情感经历却超出人们的想像,这与父母、老师希望的“不问感情、多问学业”有些出入。

热爱读书、出手大方、电子产品不离左右

调查显示,在“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读书的良好习惯,兴趣爱好涉猎范围超过“前辈”。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和20.1%。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90后”新生中,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而购买了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接近六成,甚至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

报告认为,这表明“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

此外,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烟酒消费的比例竟达5.4%。这一数据既表明“90后”的一代学生在社会监督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位,也反映了这一代大学新生比以往的大学生更早接触社会,体验了社会生活。但即使这样,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仍然比较传统。在被调查学生中,有66%的人倾向于“月月有余”的消费方式,选择透支消费的仅占不到5%。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与此前社会多数人群所认为的“90后”“消费观念超前”的情况相反、这表明依靠真才实学考入名牌大学的“90后”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更加理性、务实,而对有信用风险的消费持谨慎态度。

经济独立意识差 心理抗挫能力弱

对新生每月生活费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间贫富差距拉大,最低不足每月300元,最高超过每月2000元;但近半数新生的月生活费在501元至1000元间。这表明家境十分贫寒的学生仍然存在,也说明高校助学贷款和各种奖学金助学金扶助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查中确51.4%的“90后”新生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这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高校和社会应该重视给“90后”大学生更多锻炼自我、参加实践的机会。

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

在调查中,有64.7%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体现了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也有9%的“90后”认为“应该摆脱责任的束缚,做人开心快乐就好”。

调查显示,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但却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积淀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崇尚创新精神、探索精神。

恋爱不稀奇 崇拜政界商界成功人士

调查发现,家长制和与长辈间的代沟是“90后”与家人沟通的最大障碍,近四成学生认为“家长限制自己的行为自由,不重视自己心里的想法”是与家人沟通不畅的原因:还有25.5%的学生则认为自己与家长问存在“代沟”。但在关于偶像和榜样的调查中,八成“90后”大学生在选择文体明星为偶像的同时,还表示自己崇拜政界、商界的成功人士,并以他们为偶像或榜样。

此次调查还发现,有50.6%的“90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接近10%的同学谈过多次。令人关注的是,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对于青少年早恋和婚前问题的看法,不会“谈虎色变”。在受调查学生中,约有22.7%的新生表示赞成,并认为“自由快乐就好”;另有37.5%的新生在表示赞同的同时,认为“不可轻率、应有责任感”;还有近四成新生表示反对或不愿表态。调查报告认为,这充分表明了“90后”大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方式。另有专家表示,当代青少年对于“早恋和婚前”赞同者居多的趋势,必须引起各方关注。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法学专家忠告 要在大学毕业前建立独立人格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肖永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每样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自信张扬,充满激情。他们对个人的发展更有计划性。“90后”大学生意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很少有什么口号,而是更注重实际、实用,他们蔑视形式,不屑口号。这些都是“90后”大学生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特点。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班主任工作学生指导德育

一、学习指导

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长期依赖于父母,并在祖父母的溺爱和呵护下长大的,自立自主能力相对不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学生会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痛苦流涕,为和同学因一件小事而自寻烦恼,为做错一件事就灰心丧气,为损坏公物而不敢承担责任,在学习和生活中经不起挫折,缺乏自信、自强、自立的能力。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勇敢面对挫折,迎难而上,克服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学会快乐生活、快乐成长。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导致对他人甚至亲人的冷漠、误解。如果不了解研究学生,就很难教育学生。了解研究学生就需要“摸底测温”,了解学生的性格、行为、成长环境等。教师要善于捕捉和点燃学生思想及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弱的进步火花,促进前行的力量,使他们在人生的重要时期,学会自立自强。班主任还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的班主任在班级内建立学习激励机制,采用小组共生的模式,形成小组学习互助制,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开展“一帮一,差对好”的结对子活动,优等生和学困生结成对子,使学困生受到优良品德、良好学习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小组之间互相竞争,从而激发全班同学学习动机。

二、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指导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和性心理教育。班主任心理健康指导能力是在“大心理”视野下,依据学生个人特点和需求发展,在团体心理辅导、家庭教育、心育科研、个体心理辅导、心理测评、教师团队发展等方面需要的具体能力。特别是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既是人天性的自然流露,也是智慧火花和创造的源泉。班主任开设心理健康课和专题讲座,通过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如马鞍山二中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不怕困难、好学上进的良好心理素质。矫正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学习适应问题,如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紧张焦虑等,常见行为问题,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心理健康辅导活动的步骤包括:多引导、少教导,多心知、少认知,多交流、少记录,多理解、少判定,多升华、少概括。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独生子女高中生抗压能力普遍堪忧,一旦遭遇挫折,往往容易滋生心理问题。但相比挫折教育,多数家长更青睐“赞美教育”与“鼓励式教育”,更愿意给孩子“甜枣”。问题生需要班主任耐心指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能力,特别是后进生、特困生、学困生、留守儿童、优等生、单亲孩子教育。此外,培养高中生认同感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良好习惯,激发内部动机,激励不断成才成功。

三、交友指导

高中生正处在自我认识的重要转变时期,他们的自我发现不可能通过自身来完成,需要借助于他人的参照。只有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才会最终完成这一过程。班级中出现榜样人格,会成为学生塑造自我的范例,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利用学生做榜样示范教育,有时效果优于老师说教。对此,班主任合理安排座位,关注同伴交往。在交友中,加强自尊自爱教育。自尊就是正视、并接纳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自爱就是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名誉。高中生正处于积极接近异性的时期,但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在与异往中难以建立自然、适度的关系,因此很容易陷入早恋。班主任应该加强高中生青春期教育,指导学生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让学生明白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但是要适度交往,在交往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及感情流露要自然、顺畅、不冲动、不造作,要自尊自爱,培养独立人格。班主任对于高中生早恋问题应该正确引导,影视作品中爱情镜头,网上太多又露又透的画面等,由于缺乏正面引导,不少学生形成了畸形的爱情观念。班主任不仅在学业上将学生培养成才,还应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此外,在自媒体时代,多数人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碎片式电子阅读,扮演小时代的主角,成为“局外人”。加强学生网络时代自律能力教育,正确对待网络社交圈。

四、小结

在校期间,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同时又是学校德育的主力军。班主任德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因而,无论从班主任专业发展、班级有效管理方面,还是从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研究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都具有必要性。文章以学生指导为出发点,探究高中德育提升的新策略,希望对未来的高中班主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管仪平.略谈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2011.(3).

篇4

射手网上的欢乐时间

人人影视和射手网这两个网站,对爱看美剧的人来说都不陌生。前者提供各种加了中文字幕的美剧资源,后者则为不熟英语的同学观看美剧提供了方便法门――把美剧上的英语字幕翻译成汉语。这就是传说中的字幕组了。

美剧靠“人人”,电影有“射手”,已经成为不少影视迷观剧的正确模式。两个网站关闭的消息一出,网络世界顿时一片哭声:“以后,还能不能喻快地看剧?”

在观众角度来看,“字幕组”是―群因为喜爱翻译,并希望推荐给更多人而自发进行翻译的“义务劳动者”。字幕爱好者们制作字幕,只是因为自己对某部作品的喜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兴趣,字幕组同时也成了许多人锻炼自己外 语水平的一个平台。字幕组可以仰望,可以吐槽,却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字幕组成员大都来自民间,他们生于互联网时代,自由开放,成员普遍年轻,喜欢使用流行语言,并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因此来自字幕组的翻译更加接地气,也更互联网化。

以美剧为例,很多网友认为,字幕组的翻译不像专业的翻译那么生硬。比如在《生活大爆炸》里就出现了“给

力”、“为毛”、“坑爹”等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再比如,他们会将“What do you think”翻译为“元芳,你怎么看”,将“my office,my rule”翻译为“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样的“神翻译”也总会博得网友们会心一笑。

神―般的字幕组是如何翻译美剧的

一般来说,美剧的翻译要经过片源、字幕、时间轴、校对、特效、压片、几个环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字幕组首先需要的原材料是片源。片源一般从国外的网站获取。字幕组里有专门负责“搬运”片源的,其片源很多来自于国外的“O-day”组织。

“O-day”旨在将新发行的软件、电影、游戏等在“零”天

内进行破解,放在网上供全世界免费分享。他们利用电视卡将美剧录制下来,以BT等点对点的传输方式对外。

通常一集热门美剧播出后不久,O-day组织就会在国外的BT网站上这集电视剧视频,但是没有字幕,这就是字幕组的片源。

对于一些热播美剧,字幕组里身在国外的成员专门负责录制英文字幕。录制人员将英文字幕传给字幕总监,字幕总监将英文字幕交给翻译,翻译负责译出中文。有些美剧能在国外的论坛下载到字幕。如果没有现成的字幕,那字幕组只能选择最痛苦的翻译方式―一听译。

翻译完成之后,接手的是负责时间轴的人。字幕需要配上时间轴,即“从几分几秒到几分几秒,某个角色说了什么话”。做时间轴需要耐心和细致,一不小心就可能对错时间点。

校对是出片前最后的把关。一般由几名翻译完成,要求语言风格尽量统一,而且还要修改一些不够口语化的句子。

由时间轴完成,到压制完成中间可能需要增加特效。比如制作歌词和LOGO的特殊效果,添加字幕字体出现或消失等动画效果,或变更字体颜色等静态效果,使视频看起来更加美观。

将片源和翻译校对好的字幕交给压制人员,用相关的软件即可压制成片。压制出成片后,人员使用各种P2P软件或FTP等空间将视频文件或相应的字幕文件,以供用户下载。

“热爱”是免费时代最稀缺的资源

字幕网站正收拾行囊,准备黯然谢幕,在“无利不起早”的年代,从“80后”字幕君到“90后”字幕君,十几年来,他们用青春与坚持,书写了这个时代越发稀缺的两个字――热爱。

在他们离去的身后,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和模式的变化。

悬在字幕组头上的,一直有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那就是无法逾越的版权。美国电影协会不久前公布了一份全球范围内的音像盗版调查报告,其中就包括人人影视涉嫌侵权。这也被视为两家网站关闭的直接原因。

随着大版权时代即将来临,监管措施日益严格,即使像优酷、搜狐等视频网站斥巨资引入的美剧,可能都会面临内容删减、不能过审的情况,如“人人”和“射手”这种类型网站的关闭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之初,字幕组与字幕君,陪伴了很多人的青春岁月。尽管射手散了、人人关了,互联网影视分享与传播,总会换种活法而存在。而互联网已经让地球变成了真正的地球村,对每一个村民的劳动成果,都应该予以尊重。人人都可以成为射手,在劳动赋予价值之后,人人方能成为好射手。

(综合整理自新华网、光明网、《钱江晚报》)

声音Voice

“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没有胸怀天下,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清华男神”梁植参加某节目找工作的视频走红网络。节目里,梁植说自己拥有法律、金融、新闻传播等专业的名校学历,却不知道毕业应该做什么,希望三位导师支招。其中一位导师高晓松直言梁植的表现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培养。

“人为造成了大学的三六九等,人为拉开了大学之间的差距。各地区拥有‘985’、‘211’高校的数量差别很大,河南那么多人口,仅有一所‘211’高校,而‘985’高校一所都没有,这些人口大省的公民难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无疑是不公平的。”

――北二外校长表示坚决赞成取消杀贫济富的“985”、“211”工程。日前,有网友曝出国家将废除“211”、“985”工程,全国大学面临重新洗牌的命运。虽在一天之后,教育部澄清为谣言,但人们对于“985”、“211”工程的设立所带来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讨论却没有就此结束。

“这些‘败家’的女人,你们查一下统计,我没看到这个数据,但我可以保证很多女人是为孩子、为老公买的,为爸爸妈妈买的,女人挺厉害,女人比男人考虑别人多多了。”

――马云接受央视财经《对话》栏目采访时称,对于“双十一”的交易额他并不吃惊。在他看来,站在他身后的“败家”女人比男人们更能为他人着想。

“本人经过严格的训练,有能力控制好状况,有能力将大家安全送到陆地上。”

――日前,南航C23739航班直飞北京,起飞后约半小时一侧发动机起火。有空姐吓到默默流泪,机长发出此广播,多位乘客听见机长语气沉稳淡然。

“我们对儿子早恋的事情并不反对,希望以此来培养儿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性,尽快成为一个男子汉,只要不影响成绩就行。”

――高二学生林峰君(化名)与本班女同学恋爱一事,在全年级都是公开的秘密。班主任为了不影响两名学生的学习成绩,专门找家长进行沟通,但林峰君的父母却赞成儿子的早恋。

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早恋、流产、堕胎、性犯罪等现象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多,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光给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危害,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都埋下隐患。产生这种社会问题的原因很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性道德养成方面的教育缺失或不足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针对我国目前青少年性道德的现状,试图对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今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一)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比以前大大改善,再加上外界环境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导致青少年发育提前。据有关专家测定,当代青少年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提早进入了青春期。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孩初次遗精的年龄比l960年提早了2年左右。而上海l964年l2—13岁的女孩,出现月经初潮的占15%,l985年已达57.9%,15岁女孩已达96.95%。笔者于2004年对徐州某一私立中学初一女生作了调查,女孩的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是13.1岁。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性心理尤其是性道德发展却严重滞后于生理发展。青少年对与性相关的责任、义务等没有清楚的认识。往往对生理上的变化更多是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再加上本来这个年龄就缺乏自制力等原因,容易做出一些超出他们年龄应当做的事情。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心理特别是性道德教育,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填充性道德领域真空状态的需要。近年来,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的道德滑坡,特别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滑坡,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更是明显。造成这种滑坡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公认的性价值标准多元化、实际上缺失化,即所谓的“性道德真空”是其主要原因。在传统经济社会,经济形式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适应这种需要,传统的道德规范尤其是性道德规范也是为这种家族经济服务的。它不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接受,社会还赋予其政治和法律的意义。而商品经济条件下,以家庭为依附关系的经济形式已不复存在,因此传统性道德规范也就自然丧失了其政治和法律的后盾,并且正变得日益不适合社会需要。再加上以往我们对传统道德规范打击、排斥过于强烈,近年来又受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性解放、性自由观念的影响等原因,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性道德标准多元化以至缺失化。传统性道德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适应新形势的新的性道德标准又尚未确立,使得目前在性道德领域出现了混乱或多元化状态,即所谓“性道德真空”。而一个健全的社会是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规范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道德教育,对于建构一个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性道德规范体系有重要意义。

(三)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刑事案件几百万起,其中青少年犯罪就占了大约50%。一项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l5—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其中涉及性犯罪占了很大的比重。况且,伴随性犯罪、婚前、未成年人等问题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计划生育和国民素质问题,性疾病的传播与控制、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其中AIDS的威胁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据WHO报告,绝大多数AIDS病人及感染者处在l8—45岁年龄段。l998年世界新感染HIV人数为580万,其中l5—24岁的青少年占一半。截至l998年6月,全球3400万感染者中50%以上是青少年。我国云南省宏州民族医学院对皮肤科门诊病人为期4年半的血清抗HIV检查,8例阳性病人全部是18—25岁的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和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因此,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是关系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件大事。

二、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所谓性道德,即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它的高低是由人们的道德水平决定的。因此,性道德养成教育的根本是加强青少年的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即“修身”。而传统性教育仅仅局限于性知识的教育,涉及性心理和性道德的很少。西方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西方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性革命”思潮的影响,青少年早恋、婚前、性犯罪、少女流产等问题相当严重,他们针对这种现象向青少年传授性知识,希望消除他们对于性的神秘感。事实证明,这种生理性的性教育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性问题。因此,他们吸取教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加强性道德教育,这被认为是治本之举。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据美国《新闻周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的一项民意调查指出,认为发生婚外是羞耻的占62%;而根据芝加哥大学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性调查,对婚外,美国人多视为例外,而不是常态,有75%的丈夫和85%的妻子都说他们从未有过婚外。中国儒家文化历来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修身”是个人立身处世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时代虽然不同了,“修身”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性方面的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同,但是其中对于性的理性认识是不会变的。人与动物的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对于性是有理性的,它不光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它还具有社会性和伦理性,它是与责任、义务、荣辱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青少年在性问题上,应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严守道德规范,正确认识由于性而带来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在遇到外界不良刺激的时候,能够用理性去分析外界的诱惑,使内心无邪念而归于善。能够做到自尊自爱,坚守,自觉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家庭的稳定。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现、婚姻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也是当前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题中之义。伴随性自由观念而来的就是青少年对于爱情观和婚姻观的错误认识,他们视爱情和婚姻为儿戏。现在青少年早恋现象非常严重。北京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另据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最近对广州市青少年的婚恋状况的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学时期就谈恋爱的就占19.5%,其中15岁及以下就恋爱的竞有3.7%。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21.9%的学生认为婚前是“可以理解的”,55.9%的学生认为婚前“只要相爱,毋须指责”,甚至有5%的学生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很显然,这些青少年对于爱情和婚姻没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至关重要。所谓爱情,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两性间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地互爱和自愿承担相应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而按一定道德标准自主地结成的一种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爱情并非两个人的私事,它是以一定的责任、义务为前提的,以婚姻和组织家庭为目的,是受一定标准约束和规范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关系。有了爱情不意味着就可以有性的行为,必须等到缔结婚姻之后。在缔结婚姻之前,男女双方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和对方负责。就像列宁所说的:“克己自律不是奴隶主义,即使在恋爱上也必须克己自律。”而婚姻是指两性基于当时社会制度或风俗公认的结合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婚姻是家庭的基础,而爱情又是婚姻的基础。因此,婚姻家庭道德的第一个要求便是“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75页)。其次,婚姻应当有公证,在我国目前的合法缔结婚姻的方式就是到民政部门正式登记结婚,其他婚姻形式不承认。再次,夫妻双方必须忠实于婚姻,自觉维护和增殖夫妻双方的爱情,一切婚外情、婚外恋都是违背这一要求的。最后,坚决捍卫一夫一妻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理论和事实都已证明一夫一妻不光适应现在的社会,它也必定是未来社会的婚姻模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它过去那样……我们可以推想:它还能更加完善,直到达到两性间的平等为止。如果由于文明将继续进步,一夫一妻制家庭在遥远的将来不再能符合社会需要的话,那就不可能预言它的后继者将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了。”

(三)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中国传统社会也提倡和弘扬观念,但那只是片面针对女性的,实质是钳制女性婚姻自由的思想枷锁。女性丝毫没有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权利,她们的婚姻实质是包办买卖的婚姻。传统观显然早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应该建构一种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观。它不光针对女性,同样适用于男性。观在当今社会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当今这个婚前日益增多和少女怀孕、不安全流产事件的频发,性病、爱滋病肆虐的时代尤其重要。新观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要求他们严肃对待和珍惜自己的童贞。童贞是指不滥用不成熟的感情,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身心的纯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那些追求,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子是无知的,随意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童贞对于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不光能使他们保持良知与身体的纯洁性,保持情感与心理的完美性,还能使他们有发展人格和学业的充分空间。保持性纯洁更能给人以健康,这是人类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经验。就连曾经倡导性自由的美国,也掀起了大规模的性纯洁教育活动(又称禁欲教育)。

三、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因此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关系未来社会能否安定、和谐的大事,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完成。

(一)学校层面。学校是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学校的任务不光是教书,更应该是育人。学校在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方面应努力做到:首先,应构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把性道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及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学校应从战略上重视青少年的性道德养成教育,配备专业的、优秀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并把该课的考核标准作为青少年平时道德测评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其次,在性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方法。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辩论会、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以达到集体教育的效果。由于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进去,亲身体会,况且最终的讨论结果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因此,往往效果较好。对于个别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教师应找其谈心,做好心灵疏导工作,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替学生保密。再次,在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育。青少年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13—25岁,这其中既有未成年人又有成年青年,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教育是很必要的。如对小学高年级男女生进行互尊互爱的教育;对初中生在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自尊自爱、自我保护、珍视童贞的教育;对高中生进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婚姻家庭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

(二)家庭层面。家庭的性道德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面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应对性教育问题避而不谈。在主动给孩子讲授性生理知识的同时,应当主要给孩子灌输性道德观念。应给孩子讲自己年轻时遇到的性的困惑,帮助孩子走出疑团。还应给孩子讲授正确处理男女两性问题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应主动关心、体贴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和老师沟通,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同时,家长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在爱情、婚姻方面要忠贞,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社会层面。当今青少年性问题如此严重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社会不良传媒信息的影响,因此,社会为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应对大众传媒市场加强整顿和指导,使它成为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阵地。善于利用大众传媒的多种形式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提供有益的信息。坚决抵制和屏蔽不良信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其次,社会还应培育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良以及危害青少年身心和道德健康发展的人和事进行监督和谴责。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一个成熟的社会是需要一种成熟的社会舆论的。

篇6

一、着眼全局,加强德育工作的计划性

班主任德育工作是育人的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你接到一个班后,一定要结合该班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订出适合本班实情的德育计划,计划应包含班风、班纪、班规。每学年、每学期、每月的德育重点应有所区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见子打子,为追求短期效应、追求荣誉而盲目地跟随上级指示走,德育工作必然会显得被动。有了科学的育人计划,班主任德育工作才会有序、有效,才可能培养出面向未来的人才。

二、勤看勤说,加强德育工作的深入性

“明者睹未萌”,一个高明的班主任,不能只呆在教室、办公室,应当深入学生当中,常到教室看看,常找学生谈谈,常陪学生玩玩,并通过日记、周记、家访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需求、理想追求,做到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德育工作中因材施教,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因材施教,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作为班主任,当你对本班学生有了深入了解之后,在贯彻落实德育措施时,还应做到有针对性。育人不比育苗,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德育也应因材施教。树林里什么鸟都有,必须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行为习惯好、表现优秀的学生,应当多鼓励,使之自然发展;对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学生,应当耐心说服教育,防微杜渐,使之纠正缺点错误;对于思想素质差、品行恶劣的学生,如果说服教育不起作用,可以发挥班集体、家长的作用,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使之痛改前非。德育工作也不能盲目否定惩戒措施。因为学生也会走向社会,所以应当让他们懂得法制的威严。同时,同样的事情,但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也应施以不同的方法。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和脸皮厚的学生,德育方法自然不能一样,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班主任对待有缺点的同学,好比医生对待病人,有的只需心理暗示,有的需要吃药,有的需要打针,有的则需要你果断地拿起解剖刀,割掉其思想上的毒瘤。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因受到鼓励而树立自信,走向成功。

四、环境育人,加强德育工作的人文性

班主任工作是育人的工作,当然应当具有人文性。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通过在教室张贴名言警句、名人画像,办主题专栏、办专题黑板报,为学生创设人文环境,即建芝兰之室熏高尚情趣;通过订阅健康报刊,向学生传输人文精神;通过举办环保等专题班会,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而更多的是找学生谈心,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解除学生的忧虑,解决学生的困难,以人文精神感染学生,从而增强其向心力。一声问候,可能开启你通向他内心的门户;一个微笑,便搭建起了思想交流的桥梁。

五、 创新方式,加强德育工作的丰富性

要让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光是板着脸说教是不行的。中小学时代正是学生活泼的年龄阶段,班主任如果枯燥地布道,必然乏味,不但达不到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引起学生反感。对一些敏感的问题,如“****是科学还是”“上网聊天弊大还是利大”“学生与法”等问题,可以采用演讲赛、辩论会、竞猜、看展览等形式,让学生从活动中明辨是非。爱国、环保等公德教育可结合春游、秋游、形象设计、写调查报告等丰富的实践活动进行。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德育教育的形式也应创新,应生动而又丰富多彩。

六、 尊重学生,加强德育工作的民主性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班主任要想让德育工作顺利进行,就要懂得尊重学生,充分发扬民主,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权威性放在第一。在开展一些活动、落实一些措施时,应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学生才可能按照你的要求去做。每当举办重要活动或制订德育计划之前,都应当召开班干部会和学生代表会,听听学生的意见,采纳合理化建议,让学生有兴趣、有积极性按你规定的去做,以免德育工作空对空。

七、坚持原则,加强德育工作的公正性

学生不喜欢冷面孔的班主任,但不等于不喜欢坚持原则的班主任。通过调查,学生更不喜欢软弱无能、毫无原则性的班主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坚持原则,在班上扶正气,压邪气。当班干部正确的管理得不到理解时,班主任要坚决支持班干部;当好人好事受到讥讽时,班主任要伸张正义;当歪风邪气嚣张时,班主任要果断制止。“公生正,廉生威”。要让学生信服,班主任处理事情一定要公正合理,千万不能感情用事。不可歧视差生,偏袒优生。批评或表扬学生,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某同学学习成绩好就一俊遮百丑,某同学平时表现差就做好事也无名。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能因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而采取轻重不同的处理方式。学高为师,身正是范,班主任应不求名不求利不求权求真求善求美,还学校教育一片净土,不能让世俗气污染了德育教育这块阵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树立正气,坚持正义。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八、宽容理解,加强德育工作的包容性

篇7

【关键词】 青少年; 性教育; 科普图书

目前,随着有关青少年性教育的政策不断颁布,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关于印发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生育关怀―青春健康”工作五年规划”的通知》(2009)、《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推行什么,如何推行,谁来承担,目前依旧处于摸索阶段。据2010年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的《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可及性调查报告》显示,当前青少年的青春期最广泛、最重要、最希望的知识来源首位均为书/杂志(分别是81.2%、58.4%、24.0%)。作为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载体[1],性教育科普图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目前我国市面上青少年性教育的科普图书良莠不齐,同时鲜有对其的研究和分析。

畅销书,其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同类书的销量中居于领先地位的书。畅销书不仅是一种出版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公众阅读趣味和评价的一种标志,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它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本文从青少年性教育科普畅销书切入,不仅可以探究目前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开展情况,还可以通过其反射性,探析目前公众对于性教育的态度如何。为此,本文根据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当当网和卓越网上以及来自开卷“全国图书零售观测系统”的畅销书排行榜数据,共收集18个榜单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出49本目前在网上书店及实体书店最畅销的青少年性教育科普图书,对其进行特征和内容分析,以期对性教育科普图书的发展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本文根据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当当网[3]和卓越网[4]上以及来自开卷“全国图书零售观测系统”[5]的畅销书排行榜数据,共收集18个榜单进行分类整理,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颁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8]及科普图书[6]的定义,从而得出青少年性教育科普图书的标准,共筛选出49本青少年性教育科普图书(中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总体特征及内容分析,并对青少年性教育科普图书进行讨论与建议[7]。

2结果与分析

2.1图书分类

青少年性教育科普图书在当当网[3]上,被归类于亲子/家教中的培养男孩/培养女孩类,在卓越网[4]上被放在了家庭教育中的青春期教育类,在开卷[5]中也放在了家庭教育类。本文将49本青少年性教育科普图书,分为三类,分别是培养男孩、培养女孩、男孩女孩均适用。因版面所限,表1、表2仅列出培养男孩、培养女孩排名前5的基本信息。

2.2书名分析

2.2.1特定字词的统计分析书名是书的“眼睛”,突出地反映了书籍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性教育的认知能力和态度。从49本青少年性教育科普图书书名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67.3%的图书书名中包含“青春期”或“青春”,只有18.4%的图书书名中包含“性”字(见表3)。作为性教育科普图书,却不敢把“性”字放在书名中,这反映了在中国大陆保守性教育文化束缚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甚至是作者本人,都更倾向于选择较为隐晦,指代含义的书名。这种疑似“挂羊头卖狗肉”的书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大陆“性”的污名化的存在。

2.2.2教育者的统计分析根据当当、卓越和开卷的分类,已经将青少年性教育科普图书归入了“家庭教育”,这意味着将性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家庭。一个普通家庭一般是有父亲和母亲,那么究竟谁来承担这个“性教育的大任”呢?根据书名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反映作者对于性教育的教育者的态度,如《妈妈送给青春期女儿的礼物》暗示着女儿的性教育应该由母亲来承担,《爸爸给青春期儿子说的悄悄话》暗示着儿子的性教育应该交给父亲。如果没有任何指代如《那些关于身体的奇怪问题》,则归为青少年自学性教育。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母亲承担性教育以及青少年自学性教育是比例最高的,紧接着是父母(家庭)共同承担,而父亲承担性教育的比例相当小(见表4)。这反映了大众始终认为青少年的性教育应该由母亲来承担的观念。实际上,性教育不光应该由母亲、家庭承担,学校、社会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性教育模式。

2.2.3隐秘性字词的统计分析46.9%的书名中包含了“悄悄”、“秘密”、“信”等隐秘性字词,隐喻性教育是“不能公开”说的(见表5)。这说明包括青少年性教育科普图书作者本人都存在对“性”的偏见,认为“性”是不能公开的秘密,是难以在公众场合启齿的事情,是无法在课堂上正面教授的,只能“悄悄”告知青少年的事物。我们认为对性教育的这种“隐晦”的认知,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性教育的普及,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误导青少年:性是一种难以启齿的内容。

2.3作者分析

2.3.1作者专业背景分析根据分析发现,49本青少年性教育科普畅销书的作者共40位,真正有性教育专业背景的仅10%(见表6)。青少年中畅销的性教育科普图书,却不是由性教育专家来写的,这无疑导致中国大陆性教育科普图书在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正确性上一定会出现偏差。同时使得性教育科普图书难以反映性学的科学前沿,存在着严重的“炒冷饭”的现象。从事性教育工作的科普作家的缺失,系统、规范和科学的性知识无法及时传达给学生,是导致中国大陆青少年性教育无法有序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3.2作者所属国(地区)分析青少年性教育科普图书作者所属国(地区)呈现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性教育需要根据各个地方的文化、政策、社会环境来实施,根据各国特点来实施。中国作者更加了解中国性教育的特点和需求,所以更能适合中国读者的胃口。同时美国和日本是开展性教育较全面和领先的国家,他们的性教育读本也更加全面和先进,能符合一部分读者的需求(见表7)。

2.4内容分析

2.4.1态度积极,喜迎青春期98.0%的青少年性教育科普图书如《妈妈最想送给青春期女孩的礼物》,呈现着一种欢迎青春期到来的姿态。虽然青春期让青少年有些烦恼、有些惶恐、有些焦虑,但是更多的是惊喜、敏感、兴奋,这是一个化茧成蝶的时期。书中呈现出一种对青春期的欢迎之情,以及对青春期的坦然之情,有助于青少年摆脱青春期所带来的逆反、恐慌的心情,树立良好的青春期认识观。但是,这49本畅销的图书中有一本名为《拯救女孩》的书籍,是先假定女孩子深深受到了时代不良文化的戕害,通过此书可以拯救女孩。笔者认为这样的视角可能会让青少年及父母以一种时刻“防止伤害和错误产生”的态度来应对美好的青春期,这样反而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4.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在信息传递方面,书籍涉及了大量的生长发育、生殖健康、性心理、艾滋病、异往等信息,尤其是月经、遗精、发育、青春期性心理等内容尤为丰富。丰富的信息量是区别与以往遮遮掩掩的性教育一个很显著的特征。提供充足的信息量,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自己、减少性困惑。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所有的书籍中,仅国外作者的书籍中,是有包含男性女性生殖器官插图的,例如《嗨!青春期:9-16岁男孩女孩专属读本》(英国)、《身体的秘密:青春期女孩使用手册》(美国)。中国作者的书中均不含任何生殖器官插图,这样的设计并不利于青少年充分了解自身和异性的身体构造。

2.4.3迎合家长,态度保守青少年性教育科普畅销书虽然信息丰富,但整体的价值观却倾向于保守。最明显的特点是拒绝约会、拒绝早恋、拒绝婚前、尽量减少“过度”的等等。以为例,据统计,美国90%以上的在校男生和75%以上的在校女生有过的经历,在我国也有大量少男少女存在行为[9]。但是在这49本书籍中,90%以上的针对女孩的性教育科普图书,都没有涉及到这一重要的内容,原因当然不言而喻。在《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明确说明了不会对身体或情感造成伤害,也完全没有提到“过度”的情况。而针对男生的性教育科普图书中,却夸大“过度”的伤害,即会造成、阳痿、不等的伤害。并且谈到所谓的“过度”时,甚至一周一次也被归入了“过度”的范畴[10]。保守的价值倾向表明了大部分中国父母的性教育目的――防火+保护,防止出现一切父母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如早恋、、等,保护孩子“纯洁健康”地成长。这也显示了中国的家长恐惧让孩子感受到性带来的愉悦和快乐,性教育成了“防性”教育。

2.4.4内容缺失或重叠内容的完整及正确是科普以及性教育的必要因素,但青少年性教育科普畅销书中却存在着内容缺失甚至错误的问题。在青春期阶段,青少年对异性有着强烈的好奇,所以青少年性教育的任务之一,是要满足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从性心理的角度,这也是避免一些心理问题如成年后的对异性的恐惧、窥阴癖等[11]。但是纵观这49本图书,在培养女孩的书中难以找到有关男性生理、心理的章节介绍。另一个问题是同性恋内容的缺失。科学研究表明,同性恋人群占总人口的2%~5%,他们觉察到自己性取向的平均年龄是10岁,确认自己是同性恋的平均年龄是14岁[12]。而95%的男同和女同青少年常常觉得孤立无援,由于遭到种种社会压力,有30%~40%的青少年有自杀的倾向。相比之下,异性恋青少年有自杀倾向的只有8%~13%。Ben-Ari和Gil(1998)认为,导致男同和女同青少年自杀倾向的因素有消极的自我认知,家庭关系紧张,负面的社会关系。但是90%的青少年性教育科普畅销书中却对同性恋这样一种现象闭口不谈,这可能会让本来求助无门的青少年更加绝望,以为自己是变态的、是唯一的[13],造成极其消极的自我认知,可能恶化家庭关系。

2.4.5国内国外有差别49本青少年性教育科普畅销书中,有约82%的图书是中国作者的作品,18%的书是国外作者的翻译作品。在内容上,国内和国外书籍有一定的差异。国外的书籍较少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以“早恋”内容为例,国内的作品全都在尽力规劝青少年避免“早恋”,警告青少年“早恋”后可能会产生种种可怕后果,这是一种站在家长的角度在教育孩子。但是国外的4部作品,如《从尿布到约会(约会卷)-美国家庭性教育“圣经”》(美国),却并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早恋”,相反还告诉青少年如果约会可能产生什么情况,如果父母不同意应该怎么去说服父母,如何邀请女孩子约会,如何在约会中更好地保护双方,如果约会被拒绝该怎么办等等,以一种较为中立的态度,站在青少年的角度为他们建言献策。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同性恋”的内容上,出现了“同性恋”内容的全都是国外作者的作品,这也非常清楚的显示出了国内和国外作品的区别。

3讨论与建议

总体来说,目前性教育科普图书的大量出现和畅销蕴含了对性教育的兴起之趋势。书籍中的大量信息确实能帮助孩子更好成长。但是目前青少年性教育科普图书问题依然存在:内容缺失甚至错误,价值观的导向严重,性教育的教育者主要指向了母亲,以及“性教育是不是送给孩子一本书”就万事大吉等问题还值得讨论。

由于社会的发展,不管从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角度,还是解决社会棘手问题角度,如艾滋病的蔓延,亦或从提高大众生活质量的角度,普及青少年性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据“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9~13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92.1%,课外书籍阅读量为6.32本。14~17周岁为83.0%,课外书籍的阅读量最大,为9.99本[14],青少年性教育科普图书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的青少年性教育科普图书发展,第一要注重图书编辑策划,开启青少年阅读兴趣,童话读本《袋鼠妈妈教我如何长大――童话中的性教育》,信件形式《给青春期女儿的十封信》,一问一答式《了解悄悄变化的自己》等图书的畅销都凸显了编辑策划的重要性。第二,要抓住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不断强调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性,如封面上的强调的“引领女孩健康成长的青春圣经”,同时凸显教育专家的推荐作用,如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卢勤,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金龟子等名人作序推荐的《袋鼠妈妈教我如何成长――童话中的性教育》。第三,注重作者专业背景,鼓励性教育专业人员多进行科普图书的创作,将科学完整的信息进行传递,让青少年树立起科学健康的性价值观。第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保证内容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体现出性教育的严谨性和有效性。此外,在性知识大量呈现的同时,需要减少过多的价值引导,给予青少年充分的思考空间,以青少年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应用才能更好地推行性教育在我国青少年中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郑晓瑛,陈功,等.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可及性调查基础数据报告.人口与发展,2010(3):2-16.

[2]方文婷.消费时代畅销书的出版现状与反思.安徽文学,2009(6):370.

[3]当当网[EB/OL].[2012-12-16].http:///.

[4]卓越网[EB/OL].[2012-12-16].http:///.

[5]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EB/OL].(2011-12-16)[2012-10-08] http://.cn/.

[6]任福君,翟杰全.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57.

[7]北京印刷学院畅销书研究组.2006-2011 年个人理财类畅销书分析.出版参考,2012(1):39-40.

[8]UNESCO.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on sexuality education an evidence informed approach to effective sex, Relationships and HIV/STI.UNESCO,2009.

[9]徐宁.爸爸写给青春期儿子的80封信.北京:化学工学出版社,2011:55.

[10]徐宁.了解悄悄变化的自己――给青春期男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78.

[11]David R.Shaffer.发展心理学.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66-179.

[12]方刚.性别多元:理论与实务研究.台湾:台湾万有出版社,2012:48-51.

[13]William L.Yarber, Barbara W.Sayad, et al.,爱白文化教育中心译.Human Sexuality.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10-21.

[14]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十大结论.出版参考.2011(13):10-12.

篇8

关键词 女大学生 自我防护 体系 构建

近年来,接连发生的年轻女性,包括部分女大学生失联或失踪事件,让人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女大学生的个人安全防护问题上。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女大学生的日益增多,传统的女大学生自我防护体系已难以适应其发展,因此,构建与完善独立学院女大学生自我防护体系,已刻不容缓。

一、女大学生的特殊性

独立学院现在读的女大学生均为90年后群体,这些90后女生从小就拥有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父母对孩子生活过多的呵护,让她们养成了依赖习惯,依附心理、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他们离开家庭的呵护,走进大学校园后,面对问题和困难的自我决断和保护能力差,普遍暴露出许多生活或思想上的障碍。具体表现在:

1、思想上求独立,行为上未独立

一方面,90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个性张扬,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具有宏观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90后在实际生活中独立行为能力较弱,普遍缺乏受挫能力。进入大学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面对这些不如意时往往表现出急躁、焦虑、脆弱。

2、抗压能力不足,思想单纯

据一项针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90后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另外, 90后女大学生社会知识积累薄弱,经历、阅历较少,故思想较单纯。

3、少数女生盲目追求时尚,存在拜金主义

部分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在其消费行为中,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攀比和炫耀心理。而在炫耀心理的支配下,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女生更是认为“经济决定一切”,因贫困而羞耻、敏感、虚荣,继而产生对金钱的强烈渴望与追求。

4、情感问题追求自由开放,恋爱心态多样化

90后对于早恋问题显然更加开放,在调查中有50.6%的90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女生在追求自由开放的同时却没有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年轻人容易一时冲动造成终身遗憾,发现为时已晚才追悔莫及。

二、构建与完善女大学生个人防护体系刻不容缓

女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在风险来临时,更易受到伤害。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的风险意识令人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大学生风险意识缺乏。调查表明,99%以上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了诸如健康、学业竞争、情感纠纷等问题与困惑。风险已成为大学生成才和成长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生并没有正确认识和面对风险,而是把风险当成偶然发生的问题处理,没有思考风险产生的原因,从而加以预防。

2、大学生面临的风险趋于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如网络、媒体等传媒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风险的传递速度。过度的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以及网络上的一些不健康方式和问题成为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新的风险。

3、大学生面临的风险呈现拜金化。调查表明,城市和农村学生由于贫富差距造成一定的矛盾,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男生较女生更易深陷于网络世界,男生自主创业比例也远高于女生。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呈现的风险也有所差别,如文科学生较理工科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可能相应增加风险。

4、大学生面临的风险呈现阶段性。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在不同时期面临的风险呈现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如低年级学生容易产生情感和学业竞争风险,高年级学生要承担择业、竞争和职业价值取向的风险等;低年级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较少沉迷于网络。而高年级学生有较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容易沉溺于网络世界。

三、多层次构建独立学院女大学生个人防护体系

1、加强女生心理健康教育

女性心理教育是提高女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内容主要包括:女性心理学、女性形象修养等。它是根据女性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素质水平,构建适应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使她们的心理素质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能充分发挥女性的心理优势,不被社会上存在的歧视女性、“男强女弱”的偏见所误导,弱化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2、加强女性人格教育和性别角色教育

女性人格教育是培养她们良好的心理品格,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心理的需要,是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女性道德学说、性别与性别意识、女性角色的选择、冲突与期待,女性的恋爱,婚姻与家庭,杰出女性的人生历程。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她们在生理、性保健、性心理、性伦理、性法制等方面有正确的认识。女性性别角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女性生理与生命周期,女性生理健康及有关性的常识等。性别角色教育主要是帮助女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女性自尊、树立自信心,使其人格健全完善。

3、建立有效的大学生风险防范的指导机构。主要负责设置大学生风险防范体系的规划、设计和指导。目前,高校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涉及部门较多,一旦出现风脸,往往不能很好地协调和解决问题,因此要设立一个统一的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以便统一指导和协调,提升效率。

4、建立和加强风险意识的宣传、教育体系。对此,首先要改变对风险的认识,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思维定势。辩证地看待风险和机遇;其次,应开设专门的风险防范课程,使学生正确和辩证地看待风险问题;第三,开展各种课外风险预测、预防活动,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把课堂教育内容通过实际活动展开,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预测、预防风险的能力。

5、建立多样化的风险规避体系。首先要建立和健全咨询服务体系,通过专业和科学的力量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为此,可以就学生遇到的主要风险,加强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设立就业咨询、学习咨询、情感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体系;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学生心理的监控体系,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对弱势群体、失意群体建立心理档案,随时跟踪,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三,建立大学生失败干预体系,为此,可以建立失败信息库,模拟危机训练,同时,按一定的生师比,配备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和一定的经费投入,吸收志愿者,随时为遭遇挫折和失败的大学生排忧解难。

参考文献:

[1]张莉.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员工作对策探析[J].科技信息,2009(22).

篇9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论文3000字一:

一.调查背景

城管是行政执法主体的一种,它的全称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然而近年来这样一个执法部门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冲突也备受关注。一方面,对于城管执法手段的简单粗暴,市民(特别是被管理对象)一直非议不断;另一方面,以2006年北京城管工作人员李志强在执法工作中被无照经营者杀害为极端表现,频繁发生的暴力抗法事件又使得城管工作者的委屈和担忧不断加剧。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一走出校门就可以随处见到到处摆摊的小商贩,和驱逐他们的城管。有的同学或许会责备那些不遵守治安的小摊贩,有的同学或许会觉得部城管暴力,没有同情心。那么备受社会争议的城管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目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作为知识青年主要群体的大学生又对城管了解多少呢?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小组做了这份调查报告。

二.调查对象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生

三.调查方式

我们准备了50份《有关大学生对城管执法形象看法调查问卷》,在学校周边向路过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再回收。在回收问卷中随机抽取80%得到样本。然后对调查人进行分层,分为男生和女生两层,最后进行统计分析。

四.调查时间和地点

20XX年X月X日下午,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航空港校区周边。

五.调查内容

本调查卷共设15个问题,有多选和单选两种题型。主要调查的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调查对象的身份确定;第二,调查对象对城管执法形象的了解度和关注度;第三,调查对象对城管执法的建议。第四,调查对象对城管形象的主观看法。(具体内容详见本报告附带的调查问卷样本)

六.调查结果分析

1,我们一定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了40份进行样本采集,40份调查问卷中,女生共22人,男生共18人。

2, 经样本分析调查,平时有关注城管执法问题的同学达到76%,非常关注的同学达到21%,只有那么少数的学生对此类事件不闻不问。

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于城管队伍的印象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媒介,选择此两项的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2%与35% ,有11%的学生是通过间接了解,还有2%的人是通过亲身体验得到印象的,这些同学曾因在校门口摆摊而被城管人员强制没收了出售的商品。

4.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57%的同学对城管的印象很槽糕,在调查过程中,他们甚至谈到城管就和土匪一样。完全不理解城管的做法。

5,经样本分析调查,认为城管执法局在作风建设上有问题的学生达到58人,约占样本总数的93%,而办事推诿、拖拉,服务态度生硬、简单;利用职权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执法管理不规范,滥用自由裁量权这三项被认为是城管执法局作风建设的主要问题,选中率分别为62%、54%和55% 。另外将近30%的人认为违反规定乱罚款、乱收费是城管执法作风建设的主要问题。

6,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83%的人认为城管队员的文化知识修养一般,有7%的人认为城管队员的文化知识修养较差,还有10%的人认为这个问题很难说,认为城管队员素质高的人数为0。

7,关于城管执法的手段,80%的人选择了日常巡查、查扣小摊贩物品、罚款和清理乱投广告,很少一部分人知道城管还有处理交通违章的功能。

8,对于城管执法手段的态度,所有的人都选择了反对,认为执法应该更加文明化、人性化。

9,经过调查,随地吐痰、破坏城市绿化和无证经营被认为是城管部门最应该加强管理的内容,选中率高达76.3%、54.2%跟44.5%,另外,乱扔垃圾、乱贴小广告及违法建设也另许多同学头疼,其它如工业排放及夜间噪音等选项选择的人数不是很多。

10,在样本取得的数据中,有80%的同学认为城管部分无权扣押无证商贩的的商品,还有

在很大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其以暴力方式执法,其次对于城管收费项目、和罚款的去处也存在疑问,对执法人员的素质也不满意。

第三,大众媒体是促使大学生关注类似事件的主要途径。

第四,大部分同学认为城管的职责不应仅限于驱逐小摊小贩,更应该加强对随地吐痰、破坏城市绿化和无证经营,乱扔垃圾、乱贴小广告及违法建设等行为的管理。

第五,我校大学生普遍期望城管的形象有待大幅度提升。

2.建议 无证经营、占道经营的小商小贩固然是城市的牛皮癣,但是通过强制驱散、扣押商品甚至的方法来维护市容未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小商小贩的存在本身是城市有需求的结果,而这种需求又不能一下就消失或者杜绝,要维护城市干净的面貌,必须对这些违章商贩进行处理,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小商小贩聚集点进行管理,也可以在各个居住区附近设立专门的小商品售卖处,这样既方便了群众也方便规范小商贩,当然也对城市市容建设有利。 城管部门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少了它,城市将混乱不堪、肮脏不堪,城管部门的执法工作为城市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并且保证着城市面貌的不断改善,但是,执法工作必须考虑到文明化与人性化,不能与人民的利益相悖,要在保证人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行使权力,才能更好地为城市服务。

调查样卷

有关学校周边城管形象问卷调查

众所周知,城管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但这个角色的形象一直处于正负矛盾之中,在你心中城管的形象是什么样的?你对这个群体了解多少呢?通过这个问卷来看看大家对城管这个角色的理解!(问卷样本略)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论文3000字二:

调查时间:20XX年X月X号X月X号

地点:xx镇内中小学校

对象:部分中小学校部分老师,学生,部分村民。

调查目的:xx镇是北方有名的工业城镇,自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大力发展钢铁工业,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xx更是成为了曾经名扬天下的华夏第一村。在经历了九十年代的派动乱,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后,如今的xx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豪壮的风采。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方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而xx作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先行者,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弄潮儿,以及作为研究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模板。它能否保持强劲发展动力,能否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未来一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调查过程:

如今,xx所辖26村街,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几十个。但此次调查由于时间有限,人员有限,调查范围只在xx镇内的几所学校:xx镇中学,津美小学,津海小学。 xx镇中学曾经是全县有名的中学,在九十年代早期的时候曾经有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升学率(考入我县最好的中学静海一中),而且几乎年年都有不少保送到天津一中,南开中学等名校,要知道那时候,学校的条件很苦,任课老师的水平更是实在不敢恭维。但是那时候的学生真是苦学啊!据很多老师回忆,对那些学生用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来形容他们,最合适不过。当时各个小学都是和镇中学在同一校区。直到九五年的时候各个小学才纷纷搬走,离开那拥挤简陋的镇中大院。

而如今,我回到我的母校(我的小学是在津美小学读的,中学是在镇中学)。这两个地方我都是很多年没有回去了,而现在,许多我当年的熟悉的东西早已不复存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教学楼,粉刷的雪白的墙壁,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加,伴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如今在xx无论是什么学校,早已没有了当年寒碜的景象,都是清一色的气派,豪华。

此次,我更是走访了我们镇曾经最特别的小学津海小学。之所以特别,因为这里曾经农民工子弟最多的学校。自从xx的经济腾飞以来,大量的农民工涌入,而xx的原住民不过只有几千人,而农民工的数量高达四万人(不完全统计,因为xx有不少民工没有户口。这个数量仅仅指的是在xx镇内工厂的工作的工人)。有了大量的工人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农民工的子女。几年前,曾今一度因为高额的借读费用,以及各种入学门槛而使大量的农民工子女辍学,十多岁就去工厂上班,童工现象非常普遍。而当时的静海小学却独自降低了入学门槛和解读费用,所以当年很多农民工家长可谓是蜂拥而至。

同时,我也走访了当地的一些村民,还有一些外来人员。为的使我的调查更加客观。 调查结果及分析:

曾经的xx,是靠禹作敏等人靠血靠命才把这个江山打下来的,我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如今很多老人如果一回想起当年艰苦创业的景象,都会不由的感慨,今不如昔啊!!!

今不如昔:

今不如昔?我们该如何去理解?禹作敏等那些老一辈的创业者们他们没一个有高中以上学历的,确切的说那些人们当中有好多人连书都没念过。他们就是一群土的不能再土的穷农民,对他们而言,谈什么文化,谈什么市场规律,谈什么市场营销!但是就是这群土农民创造了曾经的xx神话!我也是xx人,我每当想起这,我都非常的自豪。对于xx的辉煌历史,我在此不再赘述。

今天的xx如果从整体的经济规模,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已经超过了当年禹作敏在位的时候(此人曾以土皇帝自居)。甚至可以说远远超过了。但是因为什么,很多人会这么说今不如昔。这是因为如今的xx早已不是当年的共同富裕,而是早已变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如今的人们早已不是像十多年前的那样,整天拼命干活,为的是集体而非个人,而如今却变得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如今的xx早已不是富甲全国,傲视天下而是变的普通,真的是很普通,某种程度来说就是甘于了平庸,就是因为xx自身的弱点,当年的华夏第一村在天津这片盐碱地上早已不复存在,而是输给名震世界的华西村。

说到华西村,每一个有着荣辱感的xx人都应该多多少少有一些羞耻感,因为当年华西村默默无闻的时候,xx是何等的辉煌。如今华西村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人民收入,基础设施,民众文化素质,都远远超过了xx;最重要的是:在华西村,根本就没有贫富悬殊的分化!我完全可以用根本这两个字,是因为如果在xx你放眼望去,贫民窟和豪华别墅不过几街之隔,这相差的可不是几百米的距离,而是隔开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从来不是歌颂派,这只不过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在此我更是不想提xx某些地方官僚的作为,他们根本不值一提。

有人肯定会问我:你上面所说的和你所要探究的当地教育问题有什么关系? 这个很简单,上面所说就是一个大背景,就是我所要探究的xx教育问题的一个大背景。所以下面就是xx如今天的教育状况。 学校已经豪华中带有浮华。

如今的学校设施绝对在全县范围内算是一流的,学校的建筑,设备,教室及其优良,在xx镇内的很多小学都已经配备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但师资力量我没做过详细调查,但是在整个静海县当地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想进像xx这个地方的学校当老师,不走后门是行不通的。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因为随着各个学校的财力渐渐雄厚,聘请一些不错的老师应该是没有问题。总之;如今xx的各个学校的硬件软件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好。但是学校在某种意义上的好,真个教育就好吗?

答案肯定是不一定,虽然每次全县召开教育大会,xx的镇教委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受到县里的表彰,因为有升学率做保障。可是,我却从中看出水分!因为;从这些学生的结构来看,70%以上的学生都是外来人员。这个外来人员其实是我个人定义的,我认为:这个外来人员分这么几种:

1.外来民工子女,他们都是随打工的父母迁移到这里。

2.蓝印户口子女:我敢说这是像天津这中教育资源丰富的省份所特有的。众所周知,天津的学生考大学就是比山东、河南的考生要容易的多,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很多那些来自高考大省的父母就在天津买一处价格不菲的房产,一次换取一个盖着蓝印的天津户口,就是为的让子女能有更大的机会考上更好的大学,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3老师,以及技术人员子女:xx曾经花钱聘请了很多优秀的工程师,技师。他们为xx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他们很多人就留在了xx居住,所以子女也在这里就学。

在xx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非本地人,他们及其子女是非农业户口。

如果有人仔细看一下每年各个中小学校的那些优秀学生们他们大多是都是我所定义的外来人员。对,事实就是这样,在今天,撑起xx各个学校的优秀学生们大多不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本地子弟,而是外部势力。我在此丝毫没有歧视和排挤外来人员的意思,我只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从xx走出来的学生,对整个xx的学生们而感到悲哀。

那些本地学生们,他们大部分人实在是太不认真学习了!真是太不知道如今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啊。好在也有不少学习比较用功的本地学生们,有的是因为家境贫寒(贫富分化),有的家境富裕但是却非常懂事。就是这样,在xx走出去的本地学生,可谓一年不如一届,如果在镇中学成绩名词表上:前茅的很多都是非本地学生,但是倒数的几乎都是本地学生,这真的很令人悲哀。但是我们能将这种责任归咎于谁?老师?学生?还是政府官员? 这其实还有一个更生深层次的地方值得思考。

富二代现象

可以这么说,在xx亿万富翁,千万富翁真是不少,而家里有个百八十万的家庭更多的是!所以这就涌现了一个富二代的现象,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辈们成长的环境不同,从小就衣食无忧,更别提经受过什么磨砺。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败家子形容他们最恰当不过。

正如我此次路过各个中小学校的门口,真是别有一番景象啊!在小学里就出现了一对对牵手接吻的情侣,而手机更是流行于小学校园,要知道我在小学的时候,早恋和手机可都是非常少见的东西。而十几岁的小孩混迹网吧,街头打架更是数不胜数。初中生开豪华车四处乱转,互相攀比电子产品,去酒吧,吃西餐;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好像,钱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生来就有,永远用不尽的东西,这些孩子们真可谓奢靡啊。

这正是答案的所在,这样的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去学习,去读书吗?不可能,根本不可能。因为物质的极大的满足造成了堕落与颓废。而他们的父母大多忙于自己的生意,很少去管他/她们。就这样,这就是多数xx的孩子们,这就是xx的未来,这就是xx的所谓的接班人们,他们的祖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呢?曾经的xx人的志气与豪气呢?没有,没有,在他们身上好似都变成了浮云,他们只是趴在祖宗基业上的蛀虫。

篇10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群体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据统计,出生于1990年后的人口为2.64亿,其中在校生约有1亿[1]。2008年9月,第一批“90后”大学生正式步入高等学府。于是一个新的问题孕育而生:如何开展“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研究》曾发文说,一方面,从青年学生的长远发展看来,其人格组成中不仅仅需要“工具理性”的支持,更需要“价值理性”的指引。另一方面,尽管“90后”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特点呈现多元化,但他们发展自我、渴求成长的愿望是相同的,在走向社会的人生过渡期都需要学业、工作、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引导和帮助。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在准确把握“90后”群体接受规律与成长路径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教育引导工作。

本文首先阐明“90后”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因素,然后对症下药,提出开展“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

之所以要弄清楚“90后”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一方面在于其存在性,每个时代都会留下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在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确实存在着不同于“70后”“80后”的群体性特征。另一方面在于其必要性,只有掌握这些特征,才能对症下药地去实施教育工作。更何况,调查表明,社会对于“90后”的看法与其自我意识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90后”大学生并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想象的那样“标新立异”、“娇惯自私”、“不可理喻”,而是表现出较为复杂的群体特征。总体来说,这些特征可以归结为生活、思想、情感三方面。

1.生活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虽仍存在较大的家庭贫富差距,但整体富裕程度有较大的提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拥有较好的家庭经济保障,“9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大多接受过较好的早期家庭教育,更加注重社交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他们具有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然而,未经历过太多生活磨砺的“90后”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较差,理财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明显不足。武汉大学针对800名“90后”新生的调查显示,51.4%的受访者在遇到生活费透支的问题时,选择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这表明其在经济上还对家庭有着很强的依赖性[2]。另外,他们将很大比重的生活费用于服装甚至奢侈品及烟酒等消费,表明社会监管以及其个人理财能力仍存在很多问题。

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90后”表现出很多特殊的群体性特征。首先是电子产品的占有率明显提升。调查表明,“90后”大学新生中,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而购买了MP4、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接近六成。在信息获取、人际交往的方式上,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阵地来进行,互联网的概念已深深扎根在他们的思想,QQ、E-mail等联系工具已不再陌生,网络时代的出现,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2.思想方面

一方面,良好而开明的早期家庭教育,使“90后”大学生的思想更为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并且学习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崇尚创新与探索,反对因循守旧。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不会轻信盲从,学会更加辩证、全面地想问题。这使他们更加自信,自我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也使他们较早拥有了明确的个人成长计划。

另一方面,这种开明自由的生活环境,造成许多不利因素。首先,过于“理性”的思考模式导致一定程度的信仰缺失,出现所谓的“信仰危机”,这使他们很难凝聚在一起,并可能在一些重大人生点上出现动力不足、惘然彷徨的情况;其次,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造成其团队协作意识薄弱,也使他们过于注重实效,蔑视形式和口号,对社会公共事务态度冷淡,社会责任感缺失。

3.情感方面

“90后”大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经历,这与通常意义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形象有明显出入。在这个层面,他们表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感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在以下几对矛盾之中。

首先是丰富的情感经历与脆弱的心理抗挫能力之间的矛盾。以早恋为例,调查表明,有50.6%的“90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接近10%的同学谈过多次。而在亲情、友情、师生情谊等各种情感方面,他们也普遍有着丰富的情感经历。然而,这些情感经历并没有增强他们的心理受挫能力,反而使他们极易受挫折的打击,并且因此出现了“90后”方方面面的心理问题。

其次是人际交往方式多样与人际关系淡漠之间的矛盾。“90后”们从小注重社会交往,信息时代也赋予了其丰富的交往手段,如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然而,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同时,当各种虚拟媒介成为了其主要的交际工具,也使得他们在交往中不注重表达方式,团队协作意识极其淡薄。

最后是对于成才的渴求与由此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的矛盾。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方方面面的竞争与筛选,“90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对成功的渴求。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社会、家庭对于他们的期许,也来自于其过高的自我定位。于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与生存带来的精神压力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反差,这使他们往往承受理想与现实落差的煎熬。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1.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中国传统的思政教育,注重理论层面的灌输,体现为一种“灌输”式的或“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受到重视,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调动和发挥。同时,“我国的学校德育强调系统的教育,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3]。在这种道德教育中,概念与理论讲得多,但学生真正内化为自身素质并身体力行的少。因为“90后”更加崇尚一种自由、多元化的学习氛围,他们更愿意接受一种发散式的教育模式,而对各种“形式”与“口号”不屑一顾。

一方面,教育者们应当转变对“90后”的传统看法,摆正姿态,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正确对待其思维模式多元化、情感经历丰富、自我意识强烈、心理抗挫能力脆弱等特点。另一方面,将传统的正面理论灌输模式转变成一种渗透式的、体验式的教育方式。高等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成功的“心灵教育”,即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道德自觉,使之主动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结构和健全人格。因此,通过有效的手段提高“90后”学生的“元认知”[4]能力,不仅符合其个性色彩鲜明、自主意识强烈的特点,而且能提高其甄别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作出理性的合乎自我发展需求的选择。进而,逐渐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将所接受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变为内在自觉和外在习惯,为个人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对于世界大格局的认识更加深刻。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也使“90后”大学生能更快捷明了地把握时代脉络。与八十年代大学生的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相比,他们显得更加沉默,虽理智却显得冷漠,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核心价值观念和一种相对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这使得他们在生活中很难“觅得知己”,且缺乏起码的团队协作精神,虽个体上人人都是精英,但很难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显然是不利的。

因此,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为导向,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引导他们形成内在的价值基石,所有个人价值的实现都是建立在这座基石之上的宏伟大厦。具体来说,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大学教育作为其人生教育的练兵场,在教育中渗透历史使命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从现实出发来规范其核心信仰,砥砺其坚强品质和高尚人格。当然,仍然要申明的是,我们需要灵活教育手段,使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以一种喜闻乐见并富有时代气息的形式呈现在“90后”大学生的面前。

3.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拓展组织网络对“90后”学生的覆盖范围。

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网络这一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媒介,毫无疑问已成为“90后”大学生群体性特征形成的关键因素。调查表明,“90后”大学新生中,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对于刚步入大学殿堂的新生来说,这个数字足以让人震惊。网络改变了“90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让他们足不出户即可知晓天下大事;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交友方式,调查显示,“QQ聊天”竟以高达六七倍的受青睐率,超越传统聚会、书信等交友方式,成为“90后”们的首选。与此同时,一些网络新想象、新思维也以势不可当的势头涌来,一批网络青年自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所有这些都表明,思政教育必须要跨出开拓创新的一步,建立网络教育的新体系。

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思政教育的新渠道。从理论层面来看,如果将思政教育体系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那么传统的教育方式下,这个系统的信息流动是单向的(即从施教者到受教者),且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很难反映客观问题。而“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它提供一个无中心的自由领域,它使网络使用者跨越时空界限增强了沟通和交流”[5]。网络给思政教育系统引入了反馈环节,有利于系统稳定,并势必加快各环节的响应速度。而从事实层面出发,各种网络阵地如论坛、QQ群、校内网的出现,确实为大学生交流学习提供了方便。通过视频、博客等手段,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在网络体系内,施教者与受教者处于该扁平体系的同一地位,有利于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使受教者更易接受。网络的灵活性也使施教者能更游刃有余地进行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开展网络团会、网络虚拟社区等活动,拓宽教育渠道。

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牢牢树立“唯有参与才能引导”的意识,积极了解、介入在当代大学生中间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群体形式,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各种新生事物、新型群体的发展规律,通过在宿舍、网络等载体中建立工作组织,不断延伸工作触角、健全组织脉络、提升工作成效。

三、结语

哈罗德・罗森堡曾在《荒漠之死》中写道:“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成长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撑起未来中国之脊梁的重任,因此,这一代人理应受到教育者的特别关注。而面临“90后”纷繁复杂的群体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将受到多方面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制度与人发生冲突时,我们不是要一个个地去纠正人的行为,因为人才是制度的主体;相反,我们应该大胆地去进行制度本身的理论创新。对于“90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我们同样需要这样一番伟大的创新探索:需要完成一次彻底的对于传统德育模式的转变,需要寻求新的甘泉来熬制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良药,需要重新树立起人作为教育体系的主体性地位,开拓新的网络德育阵地。唯有此,才能为“90后”大学生们插上腾飞的翅膀,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中国青年报,2008,(11).

[3]蔡海棠.课程与模式――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J].邵阳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