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2 07:0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前言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任务艰巨,而且要求很高,常常感到“压抑”,“烦躁”,学习不能进入状态,这样的学生是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的。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又很高,不仅是对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素质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的学生只会无所适从。所以,从__日到__日,我们公共管理系开始了社会调查实习。此次我们小组所选的课题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使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的对象是:淮工,师专,职大,最后以调查报告的方式总结和汇报这次的调查活动。
实习目的
通过社会调查实习,将本学期所学习的《社会调查课程》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大学之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能为当今大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习内容
此次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主要分以下三步骤进行:
1、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调查课题并且确定课题,然后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2、发放与回收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
3、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研究并整理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并做好本次调查实习的总结工作。
实结
大学阶段面临着目标的选择,社会角色与个性意志,理想与现实,自我成熟感与自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加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应对得不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成为能力发挥和身心健康的障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思想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在选择问卷调查的对象上都是在附近三所大学生里的学生随机调查的。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达100%。问卷回收后,经过我们组成员统计,总结,做成了科学的调查报告。其中男生45人,女生55人,比例基本符合我校实际情况,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客观。
篇2
【关键词】SCL-90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 调查报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发生了转变。美国精神病学家、内科学教授恩格尔于1977年正式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人的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都处于良好状态,从此心理这一影响因素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较高期望,对这一群体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关注迫在眉睫,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势在必行。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专业心理工作者和一线学生工作教师共同探索,抓住新生入校的黄金时期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对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并帮助其顺利度过波动期。
针对这种现状,我对四川大学锦城学院12级财务管理专业和11级会计学专业共260名同学使用了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做了心理普查,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从总体上把握了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特征;对筛选出的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倾向的同学重点关注、个别辅导,起到提前危机干预的作用,同时也借此机会向全体同学普及一些心理健康常识。
一、测量工具、对象和方法
1. 测量工具
本调查使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的检查量表,可以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适用于16岁以上的群体。
2. 测验对象和方法
本次主要测查12级财务管理专业和11级会计九班共260名同学,在周日晚点名时共发放260份问卷,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被试根据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如实反映最近一周内的状况,独立回答,如实填写问卷。最终获得25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7%。把253份有效问卷输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1. 样本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由上表显示,在调查的253名同学中,总分、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上的分数要高于全国常模,表明该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程度明显偏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刚刚进校,对周围的环境还不是很适应,目标不清晰,内心产生较大的焦虑感,而大二的学生因为意识到就业的压力和各种考证带来的压力也会让其强迫症状加深,并伴随一定的精神病性。
2. 异常情况的分析
在被调查的253名同学中,超过160分中度异常的有3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3.44%;超过200分偏重异常的有1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74%。如果SCL- 90任一因子分达到3分以上,则提示有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以此为标准,统计了各因子分≥3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各因子比率由多到少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抑郁、其他、偏执、恐怖、精神病性、躯体化。
三、结论和建议
1. 调查结论与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财务管理专业大一新生和2011级会计学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与正常人群相比明显偏低,心理问题发生率13.44%(总分≥160),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高考压力。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许多学生高中时关注点全部放在学习上,忽视了心理健康,可以说处于亚健康状态,进入大学后这些隐患就日益暴露出来了。二、新旧环境的差异。远离家乡,异地求学,新生面对方言差异、饮食气候等因素的诸多不适应,导致人际交往、学习认知等障碍。三、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改变。高中教育主要是安排好的应试内容,进入大学后,以主动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很多学生无从适应,没有目标感,这也是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1)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2)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帮助轻度心理问题学生。
(3)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全校范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4)采用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向日葵特训营)、心理电影展播、专家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比赛、学生心理协会活动、网络咨询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参考文献】
[1]陈丽辉.大学教师 SCL-90结果分析[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6) :46-49.
篇3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面临了越来越多的压力,家庭、就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因素,让大学生似乎喘不过气来。如果处理不当,大学生心理健康会造成一定得影响,其后果或大或小,小即产生抑郁、自闭、暴力倾向,大则引发自杀,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则证明了这一点。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其更好地处理和应对心理压力问题,特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时间、方法、对象
1. 调查时间
2. 调查方法
在网上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有效问卷100份
3.调查内容
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大学生从压力的大小程度、压力主要来源方面进行调查
4.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问卷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主要是针对专科和本科大学生
三、调查结果分析
随着世界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关系日趋负责,大学生们承担了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父母的期望、就业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在无形中让大学生身体心理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学会提高抗压能力更具有挑战性和不可忽视。此次的调查的对象并非同一间学校,而是来自多所高校,一共有效问卷100份,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可靠性,而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我们总结出了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问题如下:
(一)从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上看:
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上61%的大学生表示对目前的学习偶尔有压力,而认为压力非常大的占了22%,只有13%的大学生认为很少有压力,这结果表明,对于目前的学习,普遍大学生都存在压力,觉得压力非常大的比重不容忽视。当然在这一点上,也有着不同因素的影响,性别、来自的地区、性格都会对这以数据产生了影响。在调查报告中分析,对于压力程度上男生要比女生压力大:54.55%男生认为压力非常大,女生只占45.45%,跟传统观念很有影响,长期以来,男的都被认为是家里的顶梁柱,是要养家的,要学会独自,学会更好地面对社会,也许很早就在他们的心理扎了根,或是在家人父母的长期教育下,儿子要继承后业,赡养父母下无形中有了担子,特别随年龄的增长,男的比女生更快认识社会的残酷和现实,不免会比女生的压力要大。
除了性别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上有影响,学生来自的地区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来自农村的学生会普遍比来自城市的学生压力大:在调查报告中显示,选择压力非常大的,农村的是15%,城市的是7%;选择偶尔有压力的,农村的占43%,相对来说,城市的占18%,这一结果也在我的预想中,农村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要比城市差,从小,农村的学生就被灌输读好书,走出农村的教育,所以农村的孩子在读书方面也会更努力,可这么一来,压力也无形增加了。再加上也见惯了村里的人不断往城市去就业、谋生,甚至有些人家情愿在城市里租房子住也不愿在农村呆,太多太多的事实摆在农村学生面前,除非自己够优秀,比别人更努力,自己才会有出路,才能摆脱贫困的生活。而城市里的学生也许是过惯了舒适的生活,对生活危机感方面就不会比农村学生敏感,因为他们知道起码自己还有家父母的靠山,压力就会比农村学生压力小一点。
当然,性格因素也起到一定的左右作用。在问及现在的压力性对于以前来说,性格开朗的学生要比内向、冷漠、孤僻的情况要乐观得多。
正如图像显示的,选择压力更大了的人中,性格开朗的人占了43.90%,内向的人占了46.34%,在选择压力小了,性格开朗的人中占了70.97,内向的是25.81,相比下比较悬殊,可见,抗压方面,越开朗的学生心理压力方面要小些,这也许是因为心态不一样,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表现得就不一样。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
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主要来自就业压力、家庭压力、人际交往、感情处理这四大方面。
从现实的结果看,在主要心理来源中,77%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43%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压力,32%的学生选择了与老师同学交往的压力,30%选择了感情压力,当然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压力,77%和43%的比例让我不得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之重,几乎可以说1中就有6、7个人有就业压力,且差不多一半的人都要有家庭方面的顾虑。在问及家庭教育中给压力最大时,74%的学生选择了是来自父母的期望,18%选择了家境不佳即家庭经济不够好,6%是因为家人关系不好。
从中看出,就业和家庭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情感、家庭经济问题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主线,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压力大,男生比女生的压力大,性格内向比性格开朗的压力大。
(三)压力的来源分析
1、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主要的方面,可以说是几乎存在大学生活中的,并且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社会的复杂,竞争的激烈,人心的难测,让在习惯了风平浪进的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们更有恐惧感。近年来,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而相对提供的就业缺口却还是不怎变化,要想在人才济济的社会里钻出一个角落,真是难上难。加上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满意程度不高,在调查中,43%的学生选择了不是很满意,而24%表示没感觉,这么一种状况的确令人担忧,专业方面给不了他们安全感,就外面的竞争又是如此的激烈,两者形成了反差,更是让他们心里忧心忡忡。他们担心就业后的职位不是自己所理想的,工资也怕不尽人意,或是就业中逃脱不了迟早一天被竞争淘汰。
2.家庭压力
来压力来源这块,43%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压力,可见份量不乐观。望子成龙,望女成分,一直是众多父母的愿望,他们从小就被授予了高期待,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这方面的压力会更明显一点。寒窗苦读十几年,家人盼的就是子女能够大学毕业找份好的工作,而学生本身也理所当然地背负了这种期待。他们也想尽自己努力不让家人失望,可反观自己的条件和社会的挑战遍不得不感叹前途渺茫,更是时时担心最终大学毕业就是面临失业,给家人当一棒。除了家人的期待,学生的压力也来自于家庭的家境,18%的学生认为在家庭压力这块,家境不好和家人关系不和谐,也是他们心里负担的一个原因。面对着种种的压力,回家就想好好依靠下,找点温暖和支持,可家人间总是闹矛盾,吵吵闹闹,的确人人很揪心,心情也会不好。从身边的事例中,我们也可发现家庭和谐的学生性格会比较开朗,心理承受压力能力也会强很多。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这一点。
3.人际交往
大学算是半个社会,我们天天都得跟老师同学打交代,相对初中高中来说,和人打交代的频数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面对的人更是各种各种,这要求我们的人际交往技巧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30%的学生选择了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作为了心理压力的一部分,他们也许烦恼该如何更好地与他们交往,因为在大学,人脉很重要,关系到你的各种评优,况且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办事起来都非常顺利,朋友也会有很多。且不谈生活在校园中,仅仅说在宿舍,如何与舍友相处,相互磨合,也需要很好的交流,大学四年,我们几乎都在同一个宿舍,舍友就如家人一样陪伴在身边,如果连和他们都沟通不好,又该如何度过这四年的大学生活。
4、感情问题
到了大学,很多人都选择了拍拖,感情的不确定因素,让大学生们也会苦恼
大学生们会尝到更多的甜酸苦辣。调查报告中,也有30%的人把这点列入了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为情所困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很多,再加上性格内向,不懂得如何去减轻压力的则更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失恋自杀现象也不罕见。
5、学习压力
到了大学,面对了和与往不大一样的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所改变,虽说学习的东西不会像初中高中那么多,但是要是真正学起来会比以前的多得多,再加上有些学生对自己专业学习的科目不感兴趣,慢慢学会了逃课和养成了厌学心理。而有些是由于在学院当了干部,不能很好得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变得会很烦恼。一方面既想通过工作得到锻炼,可却往往对学习有所影响。
四、结语
从调查的结果和我们的分析上看,大学生心理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更好地去减轻心理压力,促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如下建议及策略:
1.形成良好积极的心态。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何况生活在小型社会的大学校园里,不要跟别人比,因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做好自己的,找好自己的定位,朝着目标脚踏实地地走,即使在过程中失败了,也要学会坚强站起来,因为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2.不要过于看重专业的“冷”和“热”。社会是瞬间变化的,没人可以猜测到以后哪个专业会有更好的出路,所以现在也就不会出现“冷”与“热”之分。学好自己的一技之长,因为普遍来说社会还是需要专才的人多,而不是全才。当然专才也并不是不懂其他方面的知识,而是“术业有专攻”。在学会控制好自己的厌学情绪外,还得正确处理好学业和工作的关系,要在这两方面取得丰收,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努力,其中是有得有失的。
3.学会与家人沟通。家庭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重点是我看我们怎么去处理。我们的出生我们不能选择,可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要学会体谅家人,无论家人对你什么样的要求,但出发点都是爱你的,要始终认清这一点。要学会和家人沟通,只有走近家人,才会更好地处理与家人发生的矛盾。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对策
大学生是一个特俗的群体,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和家长期望的群体,他们正处于青年的中期,心理素质发展较快,处于成熟与未完全成熟之间,这期间,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许多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中国青年报》于2004年7月4日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中14%存在抑郁症,17%存在焦虑症,12%存在敌对情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高校的一种常见问题。2002年2月23日,作为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洒黑熊致使严重烧伤;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的大学生马加爵,将四位同学杀害;2010年3月30日,大学生曾世杰因被人嫌弃样貌丑,致心理失衡后产生杀人泄愤恶念,在校园内持刀杀死一名女生、刺伤两名男生;2014年11月20日,天津城建大学二年级学生翟清松先在寝室内持刀将同宿舍同学何某杀死,随后将相邻宿舍的同学杜某捅伤,最后把自己反锁在寝室内,开始自残。……这些大学生因心理健康所导致的严重事件,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多样性。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主要有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精神抑郁症、疑病症和感情危机等不良心理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或学习环境不适应所引起的焦虑;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失衡;人际关系难沟通导致的苦闷;恋爱与性关系危及情感问题的困扰;就业竞争产生的心理紧张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1990年,我国就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截止到2001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有30%—40%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同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等,其中有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和规模。但是,仍有很多高校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高校设有机构,但是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方面,都比较缺乏,无法正常开展工作。2.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缺乏专业师资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多半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都是兼职,有辅导员、学生处干事、学科教师等,他们即便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还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他们会从思想教育上来帮助学生,这样不仅不会从心理上对学生们进行辅导,反而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和厌恶,导致学生们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重。3.忽视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出了学校的教育外,还应该考虑到其他社会因素。其中,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关键,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支持,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高校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家庭中去,与学生的家长密切联系,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舒缓。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我们要建立多格局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校和社区相结合、教育与指导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网上和网下相结合、咨询和自助相结合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纳入到工作计划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设立组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2.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于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中的关键。无论从学历上还是专业上,都应该有高要求,建立一支具有高学历、高标准、专业水平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进行专业的培训,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鉴定、分析,并对其进行心理的矫正。3.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家庭原因长期积累下来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应该讲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家庭中去,对学生的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十分重要。有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家庭环境积累下来的,比如溺爱过多,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教育过程中家长注重成绩,造成学生压力大等问题。所以,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更快的摆脱心理问题。
总结
心理健康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影响着人才的质量,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才前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为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要不断的加强大学生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等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自己,超越自己。这就要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用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晴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径初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1999,4(15):122-123.
[2]田爱民,赵永吉,王仲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7,2:90-92.[3]温家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探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2):16.
[4]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7-32.
[5]贾巍.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 .196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我国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它是培养未来优秀人才良好素质的基本条件。我国各大民办高校必须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在此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心理课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因为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健康水平,为他们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去由于经济较为落后,教育水平无法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仍存在渚多问题,教学成果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1 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现存问题
民办学校是我国针对部分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而开设的教育机构,它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但是该类院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的研究却存在很多缺陷,这与民办高校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符。以下是我国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人际关系严重失调问题
民办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调常常表现在与宿舍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人际交往困难等。东北某民办高校在对自己学校的学生进行相关心理测试后发现,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起心理问题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人际关系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最突出因素。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代大学生看待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较为极端,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乏交往技能,有的甚至表现出不良的人格特点,比如性格暴躁易怒、不善于控制情绪,容易与人发生冲突等。
1.2 自我认知能力较差问题
民办学校内的学生独生子女率较普通大学而言过高,而且大部分人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导致这些学生任性、封闭的性格,并且没有很好的自我认知能力,遇事后不能冷静处理。许多学生不愿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内心的想法,久而久之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精神分裂,心理健康状况极度下降。
1.3 入学适应不良问题
入学适应不良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民办学校的管理较为严格,为新人学的学生做出了许多规章制度,对其要求较高。然而初入学的大学生刚走进新的环境,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茫然,不能很快适应学校的新生活,主要表现在作业不能及时认真完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情绪不稳定等。我国教育部门对部分民办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大学中具有心理问题的人中一年级学生占了9.9%,超过了规定制度内的百分比,同时校心理咨询室内一二年级寻求帮助的人数较多。
1.4 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不到位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然而目前,我国的许多民办大学中学校的教育条件和师生关系等体制存在较大问题。比如:学生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感情对立等现象使学生产生被排斥、受冷落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2 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措施
针对民办中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健康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下是从学校教学方面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提出的对策。
2.1 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养成自觉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开设课程,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心理素质。
2.2 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和辅导是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其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方便的条件,我国各大民办高校可以设立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通信心理咨询、专栏心理咨询和现场心理咨询,也可以建立“心理辅导室”等组织,根据实际需要配备辅导老师。只有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
2.3 举办专题讲座或对学生进行团辅工作.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能力
学校应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利用课余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辅活动。比如,针对班级里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做一个专题辅导,利用情绪感染、说服教育和行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改掉自己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缺陷,并能很快融人到自己所处的班级之中,避免自己心理健康受损。
3 小结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其身心发展。我国各大教育部门必须加大管理力度,特别是民办高校,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首要位置,在日常教学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为学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增添砖瓦!
参考文献:
【1】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DB/OL】.中国,2013.
篇6
贫困女大学生需要关注
自1994年至今的10多年间,中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上升到每年5000~8000元不等,学费猛涨约20倍,而国民人均收入却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高校教育成本中,理工学科每生每年1.4~1.6万元,人文学科每生每年1.2~1.4万元。按现在每生每年5000元学费、1200元住宿费的标准,学生家庭所分摊的高校教育成本比例为44%,按学费8000元、住宿费1200元计算,这一比例高达66%,而国外这一比例通常在13%~15%。可见,高等教育费用的激剧上涨对学生家庭造成了巨大压力,尤其是对于贫困家庭的压力就更加严重。
由全国青联、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联合进行调查,并于2005年5月的《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大连、天津、长沙和柳州四城市青年中,女性平均受教育程度略高于男性。在20~24岁受访女性中,大学学历占23%,大专学历占29%,而同年龄段男性受访者中,大学学历占22%,大专学历占20%;在25~29岁受访女性中,大学学历占16%,大专学历占24%,而与之对应的男性学历程度比例则分别为16%和20%。可以说,女性已经在大学生中占有重要比例。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基本生存状况表现为: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和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谈恋爱是一种奢望。
2005年春天开学后,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启动了特困女大学生调查活动。调查显示,目前高校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普遍存在家庭负担过重而且经济拮据的情况。贫困女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150元之间的占37.9%。总的说来,支出在200元以下的高达93.7%。根据新长城项目的标准,“特困生”的标准是每个月生活费支出在120元以下,“贫困生”的标准是月生活费支出在180元以下。但该标准在各地因地区差异而区别较大,如在北京,月生活费不足300元算贫困。目前在对贫困女大学生实行资助方面尚缺乏特殊资助政策。在调查的14所高校中,只有内蒙古大学、河海大学和同济大学设立了对贫困女大学生的特例资助政策。因此,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更广泛关注和支持。
青年成为“网婚”时尚的主体
当前,在互联网上,一种虚拟婚姻,即“网婚”,正在成为某种新的时尚,开始在青年人中流行。例如,2005年8月16日下午3时,新郎“柏拉图的永恒”和新娘“愿一生痴恋你”准时出现在“一心一意”厅的喜筵上。当一道道大菜端上时,有人放鞭炮,有人送礼金,还不时有祝福话语呈上。一切表现得与普通婚宴没有不同。只不过这一切都是在互联网上呈现的,所有参与者同时登录网站,用鼠标和键盘完成上述程序。
“网婚”现象已经引发了持续不断的争议。赞同者认为,“网婚”只不过是一种虚拟的情感交流方式,在现实生活压力较大的当下,未尝不是宣泄的一个有效出口。反对者则认为,因沉迷“网婚”而影响现实婚姻的例子随处可见,如果“网婚”一旦满足了情感诉求,发展下去就可能危及现实婚姻。
目前还没有确切数据表明,到底有多少青年参与“网婚”游戏,但从两个数据可以窥见一斑,表明这个游戏在青年中的“热”度。2004年有关媒体调查数据称,国内参加“网婚”的网民数大约有10万人。而2005年上海一家公司推出的“爱情公寓”,创办仅一个月左右,到目前入住用户已达到10万人左右,其中以20~25岁女性居多,最小的只有16岁。
寻求新的释放压力的空间,是青年热衷于“网婚”的主要原因,而网络规范还不健全,网民文明素质不高,也同样是重要的促进因素。尽管“网婚”只是一种虚拟性的活动,属于游戏范畴,但它对参与者和非参与者的观念、心理和行为所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它造成的网络文化氛围对于未婚者的负面作用和对于已婚者的道德规范影响,都是不应该忽视的。
高校学生中轻生现象时有发生
2005年一些高校连续发生学生自杀事件。中新北京网11月16日报道,年初以来,仅北京高校就有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大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的重灾群体。
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而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学者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用分层抽样方式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了调查,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大学生占10.7%。据有关报道,2003年,武汉市高校就发生学生自杀事件12起,其中10人死亡。
篇7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4]。另外,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发展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国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的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有研究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与众多因素相关的。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就大学生而言,其主要诱因有以下几点: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学习的压力,但长期处于高度学习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约15%是贫困生,其中4%—6%是特困生。调查表明,45%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造成较大的心理困扰,而且不懂得如何缓解。
情感困惑和危机。情感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个案表明,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极端。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长期以来对他们教育不当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甚至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懂如何与人沟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随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比如不当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
教育部调查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我校也存在此种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但与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识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急速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最易受“心理断乳期”困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心理学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广州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查测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着重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焦虑、恐惧等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来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内地生差。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3.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认识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调查还发现45%的新生特别关注周围人给予的评价,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3.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有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总是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身处高手如云的新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学生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3人际交往困难。调查中35%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引起孤独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譬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害怕与人沟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些学生经常处于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4.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
4.1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和教育。学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为新生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帮助。新生入学后,可以通过报告、座谈会等活动,向学生讲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心理预测力。带领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出现波动的同学,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予集体的温暖。
4.2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学生掌握咨询的途径和方式。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咨询的作用,他们可以主动去心理咨询,在辅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可以较快地缓解心理压力。建立新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开设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出版心理健康读物等。
4.3拓宽思路、发挥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过去的教育渠道主要是由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由于学分制的推广和公寓制的实行以及不及格率的产生,大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淡化,责任心不强,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加强新生的心理,必须拓宽思路,开辟新的渠道,充分发挥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让新生了解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4.4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员;衔接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13-04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整个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造成了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环境,这些变化对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持续上升态势,据卫生部2003年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中,16%—25.4%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现今已上升到30%左右;北京16所高校调查报告,大学生因精神疾病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9.3%和64.4%。并且人数连续几年急剧增长,其比例已超过了传染病等身体健康因素造成的休学、退学学生人数。北京市的一项大规模心理普查显示,87.3%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很大和较大”。
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8%。截止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高校学生人数在近几年经历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却严重匮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增长与专业人员缺乏的严重矛盾变得日益突出,寻找出一种有效的途径缓解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据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绝对人数虽然有很大的增加,但是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人数很少,大概在3%左右,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这些不同程度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学生保健员进行朋辈咨询而得到解决。因此,在高校中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保健员工作机制是在当前客观条件下解决专业人员数量缺乏问题的可行做法。
就目前高校心理保健员培训制度来看,学生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后就可以成为保健员。培训机制实施过程包括保健员的选拔、岗前培训、工作开展和跟踪评估四个环节。其中岗前培训为至关重要的环节,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况、心理咨询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知识、心理保健员的职责与如何开展工作、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朋辈辅导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技巧、心理障碍的识别、大学生团体辅导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据了解绝大多数心理保健员的培训只是经过简单的理论培训就可以成为保健员。在岗前培训与工作开展之间缺少衔接的环节即一种实践环节,以至于多数保健员面对班级工作时无从下手。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无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而保健员的跟踪评估多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保健员进行跟踪评估,却忽略了保健员最终的目的是服务班级学生。且跟踪评价没有合理标准,评价的结果是保健员已经能够掌握心理学理论及简单的心理咨询的技巧,但是却没有考察其是否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技巧。最终造成了保健员只掌握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的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整个班级保健员的培训缺乏了一个合理的培训机制,造成班级保健员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学生也就无法认可班级保健员,最终使得班级保健员培训制度流于形式。在笔者对江西某高校的496名随机抽取有班级保健员的大学生进行的《班级保健员制度可行性调查》问卷显示,图1,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向自己的朋友倾诉。
心理困惑或者寻求帮助,仅有8.67%的同学选择了保健员。甚至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了解班级保健员,图2。保健员制度并没有引起老师和大学生的重视, 图3。可见,建立有效的保健员培训机制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发现准保健员在经过岗前培训后基本能够掌握一般的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咨询技巧,但是却无法运用。因此笔者在保健员的岗前培训和工作开展之间添加了一个衔接培训的环节,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保健员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出班级保健员的作用。
为了验证班级保健员衔接培训这一新实践是否能够使保健员发挥其作用,笔者做了长达一年的实验研究。通过测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即通过SCL-90问卷调查来证实班级保健员衔接培训可以提高保健员的工作效率,使保健员发挥其作用,提高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终为衔接培训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江西某高校大一新生。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6个班级作为实验组,6个班级作为对照组。实验组302人,对照组309人。这12个班级每班各有男女保健员2名,共有24个班级保健员,均接受了保健员岗前培训,但均未接受衔接培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男生女生大致相等。
(二)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每个题目均用0—4级评分方法,0=从无(自觉并无该项问题),1=轻度(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2=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3=比较严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4=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
(三)实验程序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方法,即在教学实验开始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前测。在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保健员都已经接受了同样的岗前培训但未开展保健员工作的情况下,对实验组的班级保健员进行为期六个月的衔接培训,时间为2011年9月—2012年3月,共48次课,96个课时,培训内容见下表。
对照组保健员不进行衔接培训,但是也和以往的保健员培训一样,在接受岗前培训后,每周到心理咨询中心听取心理讲座及一般心理咨询知识和技巧的课程,其接受的课程课时与实验组接受衔接培训的课时相同,即96个课时。在实验组保健员开始进行师徒制跟踪培训的同时对照组的保健员也开始展开班级保健员的工作。其次为了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师培训能力与水平相同,研究对象的保健员的岗前培训教师应为同一位教师。在所有班级保健员开展工作六个月之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后测,用因子分来进行分析。
(四)数据处理
将跟踪丢失以及漏选残缺的问卷剔除,剩下的有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各自的数据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三、结果
实验前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收回问卷302份和309份,其中有效问卷分别为286份和293份,前测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总均分无显著性差异(x2=1.236,P>0.05);后测问卷实验组收回有效问卷298份,对照组收回有效问卷296份。实验组的男生和女生分别占52%和48%,差异无显著性(x2=0.623,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问卷前测显示,在各个因子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开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处于相同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照组保健员虽然接受了岗前培训但是其服务的班级心理健康状况几乎没有变化,说明保健员岗前培训的作用很低。
实验组的保健员接受了衔接培训,在开展工作以后除恐怖因子以外,其他因子平均值都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学生在抑郁、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如何将保健员培训机制有效的实行,是保健员培训的重点和难题。以往的保健员培训,只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论培训,没有实践环节,且培训后没有完善有效的跟踪评估环节,最终使得保健员不知道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而本研究主要在不打破原有的培训机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保健员衔接培训的环节,使得保健员能够从理论稳定过度到实践中去,把在岗前培训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发挥出来,并且在跟增加的踪培训环节中师徒跟踪制度不仅能够增强保健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能够使保健员在实践中增强技能和经验。衔接培训最终有效的改进了保健员培训机制,促进了保健员工作的有效开展。
本研究表明在班级保健员接受岗前培训之后进行衔接培训,可以增强保健员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技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最终发挥了保健员的积极作用,提高了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保健员衔接培训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普通的岗前培训却无法达到这一效果。
(二)建议
保健员衔接培训与保健员机制的实施成功与否紧密相关, 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高校保健员培训机制中采用衔接培训,必将为保健员培训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一条可行性途径。
1、因本次实验条件的局限和不足, 还应进一步考察实验效果的外部效度,为其在保健员培训机制中应用、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应在完善保健员培训制度的同时提高老师、学生对保健员的重视,认识心理健康与朋辈咨询的重要性。
3、持续跟踪考察大学生今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以及今后生活学习中心理调节能力和出现心理问题的状况。
4、进一步考察衔接培训对高校其他培训教学培养目标的促进作用与应用。如专业课程、技能培训等。
参考文献:
[1]李荣志,黄娅玲.高校班级心理保健员岗前培训机制的研究[J].德育与思政研究,2009.
[2]蒙衡,吴汉荣,王礼桂.《健康心理学》互动式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
[3]李群,金燕,孙逊.心理健康课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2).
[4]熊淑萍.浅谈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在课堂中的应用[J].江西:大江周刊2012.
[5]汪立夏,舒曼.携手互助班级心理健康员工作手册[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
[6]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务实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程小蘋.大学院校班级辅导活动手册[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心理问题 成因 对策 分析
目前,中国大学生面临着喜忧参半的一种状况。喜的是他们张扬、有个性、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能力。忧的是由于受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影响。部分学生又表现出抑郁、烦躁、嫉妒、虚荣、自卑、孤独、焦虑等多种心理障碍问题。据《2013年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约17%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而在这部分心理问题学生中,约有23%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生存在问题。约有30%的大学生感觉压力很大,有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14%的大学身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这一组组素质,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一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家庭因素。尽管学生学习知识性的活动并不会因为学生的家庭环境而有所区别,但是贫困学生的心理发展却必然会在贫困生分这一社会归属感中遭遇到冲突。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自备感。一般来讲,平旷神主要是来自农村家庭以及城市中的贫民。因长期生活与贫困之中,形成了与他们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贫困生活行为方式、贫困文化乃至平旷心理。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谐包括吵闹、打骂、父母婚姻不幸等着容易造成个体孤僻、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同时,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对孩子打骂多、教育少,是的孩子缺乏自信,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因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各个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及教育力度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1、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强调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2、没有建立一支完善且专业性强的心理教师队伍。3、许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大都作为选修课而非必修课。4、心理自学中心工作开展不尽如人意,心理咨询中心方法、手段落后,心理咨询老师人手不足,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纾解。
社会因素。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大学生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极有效形式,这种新的信息交流机制能使大学生可以在网上真实的表达自己,发挥个性。另一方面,过多的依赖网络特别是染上网瘾,则会导致大学生成绩下降,久而久之会形成不愿与人脚腕,自我封闭状态,严重导致学生心理错位,进而影响大学生健康性格的形成。同时,现目前的选人用人机制的不健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严峻的就业市场形势,使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也使得部分在校学生对前途失去信心,认为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此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从而影响自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个人自身因素。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着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往往还不适应,不少学生表现出独立性差,生活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际关系上,由于交往能力有限、交往方法不当,导致人际交往失败进而产生不愿意交往、自我封闭的心理问题。有的大学生对自身形象的不自信,或是认为自己太矮,或是认为自己太胖。同时,现实中因恋爱而造成的情感危机也会诱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误把友情当爱情,多角恋请等等不成熟恋爱导致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低,也使他们经历失恋的痛苦和情感的煎熬。
二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探讨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解决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采取积极的干预对策。具体来讲:
1.构建学校-家长共育平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学校,需要家庭和学校双管齐下。学校应关心学生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及时与家长沟通,对于学生在学校中的状态应全面反馈,与家长共同商讨培育学生成长计划,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要尽早通知家长,积极组织家长和学校一起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2.完善心理咨询机构。现目前,各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这样的专业咨询机构可帮助学生解决部分心理问题。但仍需要完善。首先,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要主动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可通过心理素质的问题测试,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筛查。同时建立咨询中心―咨询团队―辅导员―心理咨询员模式,多途径获得一手材料。其次,在传统的心理测评机制下,建立学生心理危机档案管理机制,将学生心理危机档案分类整理,并利用网络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建立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网站,同过网络心理教育者可以在线和心理问题学生交流并指导,同时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自己的孩子。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班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学报、校刊、校园网络等方式宣传校园文化,提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真情,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和实践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参与意识和自觉接受教育的能动性。同时积极向上、宽松友爱的班风也会使班上每一位同学感到心情舒畅,理解、友谊等多种心里虚取可以得到满足。
4.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健康包括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有人说,没有健康的体魄一切免谈,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对抑郁和焦虑的学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在大学生的压力很重,除了学习上的压力,还有来自家庭,来自社会的压力。体育运动能够磨练大学生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加强体与锻炼能够塑造大学生优美的形态,为自己增加自信。
参考文献:
[1]宋刚练,戴浩.关于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教咨询导报,2007.
篇10
关键词: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57-03
一、阅读疗法的应用现状
“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一词源出于希腊语,由“图书(biblion)”和“治疗(oepatteid)”合成而来。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阅读某种具有内容针对性的图书,以实现病态身心疗愈的一种方法。阅读疗法用于保健、养生、辅助治疗精神疾病由来已久。三国曹操读陈琳檄文而治愈头痛;汉代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也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美国精神病专家高尔特认为“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方,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可见,阅读疗法在疏解情绪、减轻抑郁、缓解压力等方面确实是一剂辅助良药。阅读疗法是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新方向、新拓展,是大学生心理干预的新途径,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阅读疗法在国内图书馆界尚未得到广泛的普及和推广。只有泰山医学院一花独放,在宫梅玲教授的带领下,其阅读疗法服务开展的相对完善,其创办的书疗小屋、网络阅聊等都取得了成功。较多图书馆尚未开展阅读疗法服务,即使开展,也是形式单一,发展缓慢,效果不明显。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变革日益快速,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压力与日俱增,从而引发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另有3%的大学生没有考虑过此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这足以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2013年4月16日发生复旦室友投毒案,同样是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宿舍同学因琐事发生口角而将舍友刺死;4月17日,南昌航空大学惊现腐尸,警方排除他杀,短短几天,三位风华正茂的学子相继离去,这些事件足已为我们敲响警钟。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据调查,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感情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四大主因。很多大学生面对自己的心里问题感到焦虑、孤独、无助、迷茫、束手无策,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建立阅读疗法阅览室。在图书馆内设立“书聊小屋”、“心灵驿站”等为主题的阅览室。创设优美、雅致、整洁、安静的环境,营造轻松、悠闲的读书氛围,缓解读者的心理压力,放松紧张的心情。治疗室作为私密空间,不会泄露隐私,让读者没有思想包袱和顾虑,轻松愉悦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治疗室内设置书架,提供精心挑选、长期积累的心理治疗类书籍供读者阅览;内置电脑,让读者观看相关心理治疗的影片或视频,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陶冶读者的情操,改造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其身心都得到疗养和放松。
2.构建阅读疗法书目体系根据读者病情、病因、文化素养等具体状况和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要“对症下书”,有针对性地开列阅读疗法书目,指导读者阅读。主要以中外经典名著、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励志经典、心理学家推荐书目为主,内容积极向上、通俗易懂,使读者在阅读中潜移默化,身心得到滋养和放松。阅读疗法书目包括综合性预防书目:如美国戴尔·卡耐基的《美好的人生》、英国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己拯救自己》、洪应明的《菜根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没有特定读者群体,是对所有读者都有启发和辅助治疗作用的书目;针对学习压力的书目:如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美国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阴》、美国温斯顿·葛鲁姆的《阿甘正传》等励志书籍,能激励读者珍爱生命,摆脱心理阴霾;针对交际压力的书目:如美国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能使读者了解自己、了解人性,平静心态、流泪减压,克服人际关系障碍,进行减压心理调适;针对就业压力的书目:如美国拿破仑·希尔的《人人都能成功》、俞敏洪的《永不言败》、美国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美国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史蒂夫·乔布斯传》等,使读者减轻就业压力,克服求职恐惧,树立创业信心;针对感情压力的书目:如美国艾·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英国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英国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等,能使读者的负面情绪在读书时得到释放、释怀和缓解,从而了解爱的真谛,珍爱自己、珍爱他人。读者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与作品的内涵发生不同程度的共鸣,从而产生美的感受,或者改变处世态度,或者鼓舞斗志,通过振奋精神排解困惑。
3.构建阅读疗法服务体系。阅读疗法服务的关键是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需要调查读者的心理需求和阅读倾向,收集读者接受治疗后的反馈信息,对阅读治疗效果进行测评,对具体的个案进行分析和总结等。图书馆应设立阅读疗法工作室,由图书馆员、心理咨询师、临床医师、学生辅导员等各领域专业人士组成“阅读疗法研究小组”,只有团队的力量才能为阅读疗法向更深层次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小组的成员要富有耐心、充满爱心、有敏锐的观察力、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善于沟通,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能够给予读者阅读指导和心灵关怀;还会利用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读者的心理特点,找出读者的心理困惑,有针对性地确立治疗方案,消除读者的心理障碍,帮助读者从负面情绪中释放,进而自我治疗,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阅读疗法发挥其最佳的治疗效果。
4.开拓阅读疗法网络平台。图书馆的主页上设置“心灵鸡汤”、“读者心理咨询”等栏目,有专门的图书馆员为读者答疑解惑,建立网上心理咨询服务平台,推荐书目,引导读者阅读相关电子图书。也可以让读者发送Email,或大学生广泛使用的QQ、MSN等聊天工具,为读者提供个别参考咨询,因势利导,这种方式无需面对面治疗,减轻了读者的心理压力,可以使读者敞开心扉,得到更好的阅读疗效。图书馆应利用其电子资源优势,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置音乐、影视疗法专区,用音乐、影视作品拓宽心理干预的渠道。也可以在治疗室里放一些曲调松快、舒缓幽静的背景音乐,放松读者的紧张情绪,起到抚慰的作用。音乐疗法可以缓解人们焦虑、紧张、忧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释放生活中的压力,在音乐中寻找快乐的源泉。如解忧音乐《梦见彩虹》、《心灵的雨伞》、《寻找心乐园》,减压音乐《献给爱丽丝》、《天鹅》等,还可以让读者观看音乐剧《天空之光》,在音乐中放松,在音乐中寻找自我。鉴于当代大学生的欣赏水平,还可以推荐通俗类音乐,如《十五的月亮》、《太阳岛上》、《五星红旗》、《榕树下》等,更加朗朗上口,读者可以跟着哼唱以调适不良情绪,培养健康情感。影视疗法因其直观、生动、有趣味性等特点,备受读者的青睐:如综合类影视《亮剑》、《士兵突击》、《活着》、《当幸福来敲门》、《美丽心灵》等,使读者在观看中联系自己,产生共鸣,对抗心理顽疾;励志类影视如《杜拉拉升职记》、《阿甘正传》、《成事在人》、《风雨哈佛路》、《律政俏佳人》等,让读者在绝望中充满希望,超越困境;人际交往类影视《一路上有你》、《心灵捕手》等,让读者对生活充满热爱,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用阅读疗法和音乐、影视疗法相结合,打造立体的、全方位的减压服务,加强阅读疗法的治疗效果。
5.开展心理专题讲座。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敏感的心理话题,最突出的心理矛盾,举办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针对入学不适应,迷茫、焦虑的大一新生开展环境适应、缓解考试焦虑等方面的讲座;大二、大三的学生则面临人际关系不良、情感困惑等问题,应为此开展处理人际关系、恋爱课堂等讲座;大四的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对前途担心、忧虑,可以为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讲座。
6.推广阅读疗法服务。图书馆应加大宣传、推广图书馆的阅读疗法理念的力度,使大学生真正了解阅读疗法的本质,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阅读疗法,勇于自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可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举办读者活动和演讲比赛等方式进行宣传,使大学生能自觉采用阅读疗法进行排忧解难。在图书馆的网页上开设心理方面书刊专栏,如“心书推荐”、“阅疗书方”等栏目,帮助读者解除心理困惑。借助“4.23世界读书日”活动的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阅读风气,营造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通过宣传培养大学生主动寻求心理辅导的习惯,使有心理问题者得到缓解或解决,无心理问题者可防患于未然,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剧变的特殊时期,容易产生众多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课题。爱因斯坦说过,“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学生书本知识遗忘之后,还留下怎样的素质。”阅读疗法能帮助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解除心理困惑,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阅读疗法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图书馆界同仁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创新,以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洪.“阅读疗法”中医理论溯源及应用模式构想[J].图书馆杂志,2012,(6):107-111.
[2]慕琴玉.关于提高医学生阅读治疗能力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9):77-79.
[3]王学云.宫梅玲及其团队对阅读疗法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2,(1):64,37-140.
- 上一篇: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 下一篇: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