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5 10:1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

篇1

小学生学习困难及其行为问题与父母素质关系的分析 张荣莲,王茂桦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述情障碍研究 刘晓鹏,林莉,田刚,王东,刁俊荣,魏秀芹,王怀霞,范玉霞

Klinefelter综合征1例报告 孔永彪,孙洪强

250名高中生自我和谐量表测查分析 刁俊荣,范玉霞,王玉红,刘晓鹏,杨莹

抗精神病药物合并音乐康复疗法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贺方仁,马龙,孟宪伟

中小学教师神经衰弱调查研究 李建辉,胡夫东,李淑敏,孙慧娟

曲唑酮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周刚,邵荣,韩伯军,盛蕾

舒血宁合并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36例临床分析 王胜利,王启军

100例癫痫病人的剥夺睡眠诱发脑电图分析 宗文斌,张桂娟,张志成

自杀死亡482例资料分析 祝英禄,张玲,祝强

血管性痴呆106例临床分析 周增杰,曾存芝

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附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对照分析) 龙瑞芳,李连启

老年性谵妄病人的护理(附36例护理资料分析) 卢世臣,张晓艳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心理沟通的技巧 徐清芝

凯尔丁对美沙酮脱毒治疗后海洛因瘾者的继续治疗 罗学东,何纯正

精神分裂症与性有关的精神症状 张小聆,温达民,姚在瑞

利培酮治疗抽动障碍15例疗效观察 谭常赞,胡衡丽

氯氮平所致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孙振晓,于相芬

重症情感障碍的遗传学研究 汪广剑,仲爱芳

精神分裂症伴低血镁1例 张泉水,夏莉,罗小年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科室核算质量 张超敬,于建新

舍曲林(左洛复)治疗8例强迫症观察 金卫东

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的胰腺癌1例 张燕

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孙振晓,于相芬

损害多系统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 林永,夏传红

氟西汀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孙树花,史青,张陆云

氟西汀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徐文英,刁琨圃

甲基苯丙胺致精神障碍1例报告 刘铭涛,赵汝铭

曲唑酮与阿米替林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对照研究 李箕君,袁勇贵

曲唑酮与阿米替林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对照研究 郑占杰,王骞,王立涛,田博

大黄苏打片治疗药源性便秘30例 孙守宪,马洪涛,林中

Tourette综合征患者的智力水平研究 陈景清,李功迎

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情况调查 唐卫东,陈良义,李培芬,贾伟

嗅观念--牵连综合征2例分析 张勤锋

颅脑外伤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侯瑞华,陈腾,唐茂芹,高军,高松,李传奇

石杉碱甲胶囊治疗增龄相关记忆减退症(良性记忆障碍)双盲对照研究 柴新生,盛建华

维思通治疗儿童孤独症显效1例报告 陈德昌

防风通圣散治疗精神分裂症104例临床研究 赵建桐,周长来,周华琳,王继栾,侯明进,胡佰文,程子翠,李秀红

性受虐癖1例报告 孙振晓,于相芬

利培酮与氯丙嗪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冯春霞,黄世勋,杨洪志,陈九义,刘和祥

万拉法新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张增

季节性发作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 陈景清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嗜铬细胞瘤1例 翟秀芝,张吉柱,董兰

Alzheimer病患者精神科门诊现状调查 盛建华,高之旭

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报告 邹海宁

晚发性和早发性抑郁症的临床比较研究 左津淮,寻知元,王茂桦

丙戊酸镁致脱发1例 孙振晓,于相芬

男性青少年犯的人格特征差异研究 原秋华,纪术茂,房明

初中生违纪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 曹秉玉,翟静,刘金同,郭传琴,吕晓敏,陈修哲

大学生性心理与调查分析 宋玉东,赵联和

被拐妇女心理状况调查 林崇光,黄文武,陈素琳,苏尚益

氟奋乃静致单肢水肿1例 张吉柱,翟秀芝,董兰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倪峻华,欧阳筠淋

情感性精神障碍231例复发因素分析 戴福强,陆万美,朱文波

精神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核突变化观察 魏琦

莱芜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刘太浩,孙守宪,陈延华

癫痫性精神障碍90例临床分析 刘惠敏,张玉海,王文安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对照研究 李玉兰,张李娜,李猷河,李兰英

100例精神疾病患者CCMD-2-R与ICD-10诊断符合率对比分析 石善江

氯丙咪嗪合并暴露疗法与单用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 刘绍梅,肖培贤

盐酸曲唑酮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辅助降压疗效观察 杨瑞丰,张戈,朱榆红

维思通所致静坐不能的研究 朱少毅,蚁丽芬

痊愈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及相关因素的对照分析 郝维德,黄颖,张淑芹,刘兆玺,侯庆香

利培酮、氯氮平对分裂样精神病的疗效对照观察 张玉胜,安庆华,高勇

氯氮平合并舒必利高、低剂量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观察 韩攸村,石寿森,许荣九,尚凤枝

哈力多、氟癸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研究 庞道记,孙良民,张哲福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服药不依从因素分析 薛令合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 丁秀珍

654-2醇液、复方补骨脂酊治疗肌注性皮下硬结疗效分析 杜桂丽,李宜翠,郝凤华

快速循环型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进展 袁勇贵

循证医学在精神科的应用 唐济生

新型抗精神病药-奎的平 张秀平,姜有京

性别、负性情绪对医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 袁勇贵,孙厚纯

儿童家庭健康知识及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王燕妮,张玉英

158例抑郁症患者共患焦虑障碍的临床分析 熊鹏,王继才,张吉营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性摇头1例报道 孙菊水

阿尔采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死亡病例病程分析 王军,奚巍

氟西汀致抽搐发作1例报告 王东,朱孔美,刁俊荣

氯氮平致癫痫发作的临床分析 何伋,何任,栾清明,谢传革

可乐定治疗杜冷丁依赖18例临床分析 潘文,米国琳,朱乐信

男性同性恋群体45例分析 石涛,荆小莉,王润平,王新瑞

15年间住院病人一般情况及诊断变迁调查 姚建军,袁国桢,周德祥

利培酮合并阿米替林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李守春,卢振胜,李艳,韩崇明

2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刑事案例司法鉴定分析 徐厚才,罗明,衡克礼,李沛亨

旅途性精神病2O例临床分析 牟宗平,杨霞,王松梅

纳洛酮在急性氯氮平中毒的临床应用 罗加国,江秀云

奥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1例报告 李宁,金卫东

疑病症并发肝癌1例报告 张建华,杨学玲,程玉梅

首次住院精神疾病患儿父母的心态变化及健康教育 孙丽丽,刘虹

精神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对策 张兆秀,孙希润

篇2

关键词:健康心理健康体育运动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涵义

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休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这一概念即为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在逐渐提高,早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仅限于躯体没有疾病、伤残或不适的状态。这种健康观是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基础上,是以生物学观点看待疾病与健康的问题,未能意识到心理与社会因素是构成健康的关健因素,因此生物健康观已经不再是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以“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

二、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许多关于中小学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都已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存在不少问题,如自卑、焦虑、烦躁缺乏进取心,不能经受挫折,不能适应社会,近几年,报纸、电视、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这样的报道:某某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杀害母亲;某小学学生王某因老师批评几句而离家出走,或放弃学业……等,类似这样的事情,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和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据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业务能力、健壮的身体,而且还要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泼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游戏和竞技体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价值:(1)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独立性;(3)控制情绪,解除紧张;(4)有助于形成友谊;(5)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观。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1、 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优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困难(如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3、 人际关系和谐。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到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性,这种交往性可以使群体中成员,在体育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这也助于心理健康。

4、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支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图1),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自我概念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

运动能力吸引的身体 身体的抵抗力 身体健康状况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的关系)

(图1)

5、消除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中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6治疗心理疾病。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中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7、 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要求每位成员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要从全局出发,要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为加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当然,这种合作不局限在同一个集体内,还应包括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的合作。不尊重对手、观众,不服从裁判的判罚,比赛就无法进行。因此,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人的合作与竞争意识。通过中小学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身心并进,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总之,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意义深远。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要为明天造就合格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丁雪琴《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篇3

中图分类号:G47;G478.2;G811.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094―03

奥林匹克的核心是教育。奥林匹克教育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通过体育运动的社会效应传播世界优秀文化,对青少年进行身体、心智和道德的教育。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说过:“离开了教育,奥利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其崇高的目标。”这个崇高的目标就是在《奥林匹克》中明确提出的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通过教育实现了奥林匹克宗旨,毫无疑问,教育是奥林匹克的核心,也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和归宿。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代奥林匹克早已超出竞技体育本身的范畴,成为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文化活动。它通过改造与完善社会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人的培养与推动社会进步结合在一起。

奥林匹克教育作为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极其成功的教育形式,除了因为它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以促进入的身心和谐发展为教育目的之外,更是因为奥林匹克教育采用了以体育运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和基本方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奠基人皮埃尔・德・顾拜旦曾经说过:“奥林匹克主义能建立一所培养情操高尚与心灵纯洁的学校,也是发展身体耐力和力量的学校。”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作为一种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的社会文化理念,所带来的社会教育效果是无可替代的。大学生精力旺盛,充满活力,他们对体育运动有着最高涨的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只有让大学生们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依托体育运动,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更快、更高、更强”,什么叫“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什么叫“公平竞争”等无法通过语言解释和真正领会的抽象理念。在国家大力倡导奥运精神,宣扬“人文奥运”理念的今天,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对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

1.1 坚持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教育部从2002年开始,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近几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身体机能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不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不断增加;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达到了八成。

对体育运动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体育锻炼是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大,网络生活的泛滥,室内环境的舒适,浪漫爱情的甜蜜,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没有时间锻炼为借口远离了运动场。目前,在高校中进行自发体育运动的学生并不多。培养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日益被重视的问题。终身体育意识是指一个人在自觉认识健身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叫。奥林匹克运动内容丰富,生动具体,是鼓舞大学生体育热情,培养终身体育运动兴趣的重要途径。落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就是应当完善体育教学,重视完整运动技术的传授,加深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只有运动技术水平达到相应的高度,学生才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对运动产生真正的兴趣。同时,要大力开展课外体育竞技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运动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校园运动氛围。众多的参与机会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健身、竞技、娱乐的需求,更能够持续地刺激学生的运动热情,长期坚持锻炼,最终形成终身运动的意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1.2 学习榜样,倡导良好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成为需要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包括饮食、卫生、起居、娱乐、运动习惯等。现代心理生理健康研究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现代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在大学生群体当中,除了缺乏体育锻炼之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已成为影响了他们身体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来说,奥林匹克明星就是活生生的榜样,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吸引大量的青年学生去学习。每一个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除了刻苦的训练之外,在生活中一定也是严格自律的。在奥林匹克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让青少年远离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习惯,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合理作息,健康饮食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校园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同时.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更应该宣传他们优秀的人格、严谨的作风,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产生积极的作用。

2 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受到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我国医学界和残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精神病患者的患病率正在迅速增长,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万精神病患者,平均年龄25岁,每天自杀人数是400人,有自杀动机的更多。在这些统计资料中,青年学生所占的比例达到50%以上。大学阶段,由于学习和就业压力巨大,一些学生很容易产生悲观、焦虑情绪,进而导致孤独、抑郁以至自杀等心理疾病的产生。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讲座、咨询等形式开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与这些方式不同.奥林匹克运动以其特有的活动方式,不仅促进人们增强体质.还能激发人的精神力量.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使人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尽管还不能准确阐明体育运动有助于心理疾病治疗的内在机制.但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的确能够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等症状。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1750名心理医生中.自6u%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心理医生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体育运动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已经被日益广泛地采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通过身心不断努力,掌握了运动技能,克服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更能磨练意志,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同时,在参与大量的集体项目时,有利于调整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大学生产生孤独、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高校中运用奥林匹克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结合,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 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准则

3.1 拼搏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

在大学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进取、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这六个字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拼搏

精神。它既是指在比赛场上面对强手时要发扬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又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超越,实现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境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过:“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人生的奋斗如运动场上的追求一样是永无止境的。奋斗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而又普遍缺乏的。在今天的大学校园中,经常会看到有的学生不求上进,上课睡觉,考前突击,考试作弊。大量时间沉迷网络,惧怕困难,不愿面对挑战,终日浑浑噩噩。通过弘扬奥运精神・大学生应该摈弃各种迷茫、困惑、畏难、心理失衡等消极心态,以奥运精神鞭策自己,树立目标,奋力拼搏,健康向上,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才。

3.2 积极参与的意识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运动广为流传的名言。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等等。“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格言最早是美国一位主教提出来的。1908年伦敦举行第4届奥运会时,顾拜旦引用了这句话并解释说“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参与”的可贵之处在于“参与者”有着高尚的品质、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理想的追求,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名次和奖牌。

正是由于“参与”意识和“参与”精神所起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其意义才能超出竞技体育的范畴。正是因为有众多国家、地区运动员的参加,才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成长和壮大,而且通过各国运动员的友谊和交往,对全世界的和平以及全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重在参与”的精神,使人们在交流中获得友情和情感的充实。正如已故美国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冠军只有一个,受人瞩目,但所有的参与者,都在艰苦的训练和比赛中付出了努力,虽然没有得到冠军,一样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品德得到了提升。

篇4

男士休产假什么时候能够实现

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的专家建议将男性带薪护理假或父亲假作为一项公民权利,列入《社会保险法》。这一观点引发网上热议。有超过90%的男士认同或支持。看来,渴望当“奶爸”是大多数男士的心愿。

张晓梅撰文说,男士休产假,在我国是新鲜事儿,但在国外却早已有之。目前世界上已有36个国家在法律中明文规定了男性分担生育事务的权利和义务,在生育保险法律中明确男性护理假或父亲假,可以说是国际趋势。在我国也已经有北京、广东等26个城市对男性护理假作出明确的地方性规定,但只是计划生育的附带性政策,时间也从3天至一个月不等。

如果从法律上确定男士休“产假”,益处是明显的。一是产后女性身心薄弱,最需要丈夫的呵护和陪伴,产妇排除紧张心理,还利于初乳的分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二是新生儿的感知觉最灵敏,最易于接受父母的信息。父亲的语言、气息会给新生儿不同于母亲的信息,对孩子的感觉、知觉发育和日后性格的形成都会有深刻影响。美国耶鲁大学一项研究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在学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成功。

通常,母爱可以使人温柔、体贴,父爱可以使人变得刚强、坚毅。好父亲的角色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新生儿虽然没有语言,视觉也不发达,但是他们这个阶段独有的特殊的感知觉,父亲的语言、气息会给新生儿带来阳性力量和男性智慧。

对于人类来说,过强的男性特征和过强的女性特征都不是最好的,最健康的恰恰是“中间者”,也就是说,女性应倡导更外向,更社会性,在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不仅是关注家庭,安于形式或内心做个家庭主妇;男性应多一些回归家庭,在体验生活乐趣的同时体会人类真情,生命的真谛。

此外,男性休产假也是对现行产假制度缺陷的弥补,许多单位招工时不愿意招收育龄妇女。这导致众多女性因担忧生育和休产假影响一生事业发展,不敢生育,错过了最佳生育期,这将会严重影响未来民族素质。因此,男人休“产假”,能够缓解女性就业劣势,有利于有效地促进男女平等。

“白骨精”之说

城市白领健康状况存在三大问题

目前中国城市白领中有26.5%患肠胃、肝脏等消化系统疾病,五分之一有颈、腰椎和骨质增生等疾病,超过十分之一存在失眠等神经障碍。这是日前公布的“中国城市健康调查之白骨精健康状况”报告提供的数据。

由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等联合发起,慈铭体检集团和《时尚健康》组织的该项问卷调查,从今年五月起共调查14051人。其中男性3709人,女性10342人;11044人年龄在45岁以下。

调查报告显示,城市白领中企业高管人群健康透支现象严重,亚健康比例约达九成;媒体、证券、保险、销售、律师、教师等行业亚健康比例也很高;57.2%心理有平淡感,50.3%感觉疲倦,45%经常烦躁,这三种负面情绪影响着心理健康。

调查发现,37.8%的人能对自己出现的健康问题做出判断,22.5%会及时去医院寻求专业帮助,但还有12.5%的人出现健康问题时会采取扛一段再说的消极态度。值得一提的是,有3.5%的人无法按时按点就餐,只有近四分之一每天都能定时定量进餐。

有55.1%能保证基本睡眠时间;但超过三成睡眠质量不高,甚至经常失眠。超过六成的人感觉疲惫,超过10%的人存在过劳现象,其中外企管理人员、国企高管、私营企业主、新闻媒体、电脑等人群和行业过劳现象最普遍。此外,这一群体健康投资意识开始增强,33.6%的人采取运动健身;25%的人服用保健、营养品;16.5%的人定期进行体检。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会长韩小红建议城市白领提高健康意识,开展健康管理,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这样就有可能预防80%的心脏病、糖尿病,70%中风以及一半的癌症。

70年代人的位置

70年代人作为享受中国改革开放各种天时地利的第一代人,毕竟有一些其他年代人不可比拟的优势。许多人较好地抓住时机,把握“钱”途,逐渐修炼成了当今社会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不信你看,许多收入高、有社会地位的职业都是70年代人独领。

70年代出生的人常说自己是“最尴尬的一代”: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发现国家不包分配了,只好拿着“曾荣获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的简历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好一点的费尽周折进了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却发现在这个激情创业的时代,拿干巴工资的工薪族实在太可怜。

并且70年代的人似乎不太“合群”,在喜欢稳扎稳打的60年代人眼里,70年代人是叛逆的一代,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80年代人眼里,70年代和四五六十年代人一样,统统落伍。

80后与农民

中国应担心80后无农民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教授作客南都公众论坛时提出,农民理性的扩张是中国经济发展包括率先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的重要推动力,但这种理性也需要一种转型,而转型期显现出的一些农民理性的天生缺陷,也让包括新一代的农民后代无人再愿意种田,成为中国最需要担忧的问题之一。

徐勇认为,中国模式的农民理性在不同环境下会发生变化,最鲜明的就是,“农二代”即农民的后代的思想在改变。“比如说第一代进城务工农民,只要能挣到钱,他们什么苦都愿意吃,但是现在去招工,年轻一代的农民就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他们有很多条件,是会挑剔的,比如工厂在比较偏远的乡镇,可能就不会有兴趣去。”徐勇认为,和传统的中国农民相比,新的农民后代,勤劳和节俭的性格特征正在弱化,消费欲望迅速扩张,并且滋生出一种暴富的心理。

而由于土地不断减少,需要的农村劳动力也在不断减少,中国目前有9亿农民,而耕地上需要的劳动力只有1亿,而现在的农民和以往的农民也不同,劳动时间在减少,因此,如果过多的劳动力堆积在土地上,社会必然矛盾重重。他也指出,美国之所以没有三农问题,是因为美国的农民只占5%,国家稍微给一点补贴,就解决了这个群体的生活。中国给农民的补贴总量虽然多,但是摊到每一个人身上就非常少。因此现在中国最需要担忧的一个问题是,80年代以后的年轻一代中,没有农民,没人愿意种田,“这是我们最担忧的,所以我们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使一批优秀的人才能够安心务农。”

就业岗位

4万亿投资最多创造多少就业岗位?

将保就业作为首要目标,一直是实施此轮经济刺激计划以来主要的呼声。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所长蔡表示,经过测算,在当前的投资结构下,此次4万亿投资可以创造出5000万个就业岗位,但如果重新设计最大化就业的投资结构,本可以创造出8000万个就业岗位。

就业被认为是此次经济刺激计划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学界普遍认为,之所以将增长目标定为8%,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考虑到就业由此决定的社会稳定的目标。

就业压力也成为当前决策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中国经济进入此轮经济下滑区间以来,超过2000万农民工因为金融危机而失业,另有统计口径认为,这个数据接近3000万。

除了农民工之外,毕业大学生也是就业压力较大的另外一个群体。2009年全国毕业大学生人数达到610万人,而根据社科院6月11日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6%,较2007年下降两个百分点,超过90万大学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普遍认为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远远大于2008年。

蔡表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要警惕出现“无就业复苏”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美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

投资结构决定了此次4万亿元投资计划创造就业的能力。蔡表示,根据他们的估算,如果按照原来的投资结构大概只能创造出4000万个岗位,此次发改委公布的4万亿元投资结构大概能够创造5000万个岗位,如果按照就业最大化的投资结构可以创造8000万个岗位。

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此次4万亿元投资结构中虽然有不少投入用于民生工程,但是大部分还是用于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建工程。这些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但是拉动就业创造就业机会作用有限。

蔡表示,60%~70%投向中西部,这本来是好事。但如果违背比较优势产业结构的趋势,再加上又是政府主导投资,可能会强化扭曲的结构。“一些西部地区上马重化工项目,重复了东部地区工业化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