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23:2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

篇1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在大众传媒影响力日趋扩大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他们既是当前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也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 他们的消费观念更为直接的遭到名人/影视作品等的影响。大学生针对奢侈品消费特点通常被以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在占用社会资源方面居于劣势,经济能力还没有独立,消费遭到很大的制约;另外一方面,又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和相对超前的消费观念。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得他们的消费行为存在很多题目。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状态、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奢侈品消费文化的构建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为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奢侈品的消费水平、状态,掌控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导向,培养大学生构成科学、理性、文明、责任的新消费理念,促使他们成为“新消费运动”的践行者、推动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目的

大学生消费题目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进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糜攀比之风日趋增长,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是不是公道发人深醒,我既是以此为动身点,以问卷调查及采访等情势确定“高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为课题的社会实践,其意义和目的在于通过对部份高校的实地调研及调查、研究、分析。

三、采访概况及分析

为了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情况有比较全面正确地了解,我们展开了研究。并对商丘工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奢侈品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5 份,有效力为100%。其中男性大学生占53%,女性大学生占47%。

调查题目主要包括客观选择题,设计费的经济来源、月消费状态、消费支出情况及其消费观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理财。本次调查固然抽样比例较小,但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

在关于在校大学生月均匀花消状态一栏的调查中,600元以下的有12人;600-1000元的有13人;1000-1500元的有12 人;1500元以上的有4人。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定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进步,这些题目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在支配生活费方面,有7人以为自己很节俭;16人以为自己恰好;15人以为自己有些浪费;而4人以为自己严重超支。在购买奢侈品资金来源方面,有16人是自己挣钱购买;9人家长购买;8人有活动嘉奖经历;12人属于其他来源。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斟酌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由于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未几,这使我们每个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5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平常生活用品开消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常常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可能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但也有一部份同学寻求时尚会购买一些奢侈品。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现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之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斟酌那些虽然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重视自己的形象,寻求品位和档次,固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明显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在购买类型方面,冲动型的占38%,理智型的占44%,盲目型的占18%,这说明大学生并没有完全清楚自己的消费结构和状态,没有这个习惯的制约,使大学生的盈亏状态不同,见到热衷的东西,半数以上的人却表现出较弱的自我控制性。固然究竟是同龄人,消费中自然也表现出了很多相同点。

据调查,37.40%的同学在拿到一个时期的生活费时,不会做甚么安排,随便取用。占调查调查人数的大多数大学生无预期的计划和目标。从未思考过钱应当怎样花、花多少,而且消费的随便性很强,面对有奖销售、打折等促销手段轻易冲动,不知不觉就把钱都花了。在调查中,只有24.39%的大学生选择先存一定数额的钱,剩下确当作此时期生活费,所以说大学生储蓄观念其实不强。

由调查不丢脸出,城镇比乡村的大学生消费要高些,但这主要决定于城乡传统的家庭收进落差,由此可以看出制约其消费的是家庭经济状态。另外,城市大学生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但没钱会向家里要或找朋友借,而农村大学生则干脆不买或存钱自己来买。这是个值得沉思的题目,对不同物品的选择反映了其不同的心理。在对消费的态度和顾虑方面,“农村”大学生的行为也体现了中国的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消费原则多是能省则省,10人一个月要进行一次奢侈品的消费; 13人三个月会进行一次;9人一年进行一次;也有13人要经太长久的计划后才会做出是不是要进行消费的决定。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得知,现实消费来源31人为其他来源(包括家庭供给、奖学金、半工半读等),而同学们理想的消费来源为兼职的只14人,这里面有几个缘由:1,兼职不轻易找到。2,有些同学以为花父母的钱天经地义,现在大学生最主要的是学习,其实不是出往做兼职,这一部份人疏忽了一点:在大学里做兼职不但能赚钱补贴自己的生活费,还可以在社会上学习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我组也同时采取了访谈法的方式进行调查,对大一同学进行随机采访。我们其采访内容包括月均匀消费水平、经济来源、消用度途、消费习惯、奢侈品消费理念和对本身奢侈品消费的看法等。通过调查得知,他们均匀一月消费大约在550元左右,这其中包括了平常生活用品、伙食费、零食费、电话费、交通和上网的用度,其中三分之一人并没有用于奢侈品的花消。这是一种良好的消费心态,他们对消费奢侈品的看法是要坚持节约勤俭,该买的就买能省的就省,不买奢侈品,“科学消费”“绿色消费”。

五、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状态缘由与分析

其一,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

其二,社会建设范畴中缺少大学生节约勤俭生活消费观的内容。

其三,大学生深受社会影响其深、大部份学生消费属理性

(一)在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的特性:

1)奢侈品消费结构的地区不平衡性

2)年级不同而致使奢侈品消费观和消费结构的不同

3)性别不同致使奢侈品消费结构的差异

(二)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题目:

1)消费差巨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2)奢侈品消费结构分歧理,存在攀比心理

3)人际交往奢侈品消费增多

4)奢侈品消费趋势的分歧理性 (例如:“攀比心理作怪”)

六、题目分析及解决

针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题目,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善和解决: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个人方面。

(一)社会方面

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大学生的理财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持币的额度愈来愈大,支配金钱的空间越来越宽泛。然而,对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尽大部份人还不能具有更多的金钱,另外一方面他们的消费欲看则愈来愈大。可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理财观念的淡薄,通常使他们对待金钱没有一个正确的熟悉,对科学理财更是知之甚少。

(二)学校方面

学校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和理财观念社会:

(1)学校可设立专门的理财教育课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进行辅导和培训,让他们早日建立正确科学的理财观念。

(2)对寻求时兴和赶潮流的学生,应给予高度重视。

(3)对贫困的学生,学校要多关心,多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多关注生活状态,学习状态。给予帮助,不轻视,塑造***校园生活。

(三)家庭方面

家庭应变“忘我奉献”为“适度供给”,父母扩忘我奉献’’助长了有些大学生奢侈浪费之风。过分溺爱,致使自理能力低下,过分依靠他人。做到节约持家。

(四)个人方面

强化大学生本身的管理和监控

(1)钱要花在刀刃上。

(2)学会记帐和编制预算。

(3)遵守一定的生活消费和理财原则。

(4)严禁杜尽攀比、追星、过分寻求时尚与个性。

篇2

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最权威的时尚商业媒体,《华丽志》对中高端时尚消费人群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研究,2015年底首次的《中国时尚消费调查报告》,以严谨专业的态度,系统翔实的数据,在业内获得热烈反响。

这是一份针对中国中高收入人群时尚消费行为和偏好的深入解读,只有及时把握这个特殊人群的动态,才不会错失蓬勃发展的中国时尚市场机遇。

本次报告基于互联网调查问卷形式,以可控节点式传播,成功回收样本1828份,其中有效样本1816个。

报告受访者覆盖中国一、二线城市及海外华人,主力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中高收入人群,基于《华丽志》直接收集的一手数据,结合我们对全球奢侈品和时尚行业长期的数据积累和洞察能力,以视觉化图表的形式还原中国中高端消费者最真实的时尚消费行为和偏好。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全球时尚资讯和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入中国年轻消费者的视线,得益于中国庞大、发达的电商和物流网络,越来越多的全球奢侈品和时尚产品“所见即所得”,中国中高收入消费者们的审美风格、对全球趋势的掌握、对品牌的理解、对产品的鉴别力迅速被重塑和提升。时尚消费态度回归理性海外新品牌进入中国最佳窗口期

据《报告》显示,中国80后90后中高收入人群的时尚消费态度明显回归理性。

55%的受访者更愿意尝试小众或新品牌“海外设计师品牌”是人们心中最时尚的品牌类型,特别是80后43%的90后认为“轻奢品牌”更时尚58%的受访者开始了解“时尚租赁”

在中国,每天消费者都会主动或被动认识N个新的时尚品牌,其中有海外、也有本土的品牌。催生或带火这些品牌背后的推手众多,比如:被明星KOL穿着、专业买手或Showroom的挖掘、中国资本收购、大小规模的电商或代购销售、时尚媒体报道、各大社交媒体快速的传播等。

中国的年轻消费者们对时尚的理解和购买已经愈发全球化和扁平化,当人们不是因为“贵“或”有名“就买,而是因为喜欢甚至理解而买,对于更多海外品牌而言,或许到了进入中国的最佳窗口期。同时,消费者对新品牌的鉴别能力越来越强,据报告显示,通过官方网站了解时尚品牌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人人都爱个性化,定制需求全面爆发

据报告显示,近95%的受访者对个性化定制感兴趣。

55%的受访者感兴趣服装定制感兴趣珠宝首饰、包袋和鞋履定制的比例分别为:50%、37%、35%香水和美妆定制需求初现,占比分别为:18%和7%

全球范围来看,各大品牌在定制方面的探索愈演愈热:瑞典快时尚巨头H&M投资的时尚品牌Ivyrevel与互联网巨头Google(谷歌)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 Coded Couture的应用程序(app),可根据用户的生活方式和喜好定制服装;为了迎合美妆的需求,今年年初日本美妆巨头资生堂集团(Shiseido)的美国子公司宣布收购加州美妆初创公司MATCHCo;同时定制,也成为了香水销售增长的另一个关键助推者,尤其是在奢侈品领域。奢侈品品牌如何留住并唤回日渐理性的消费者?

中国,近年来一直是全球各大奢侈品牌和集团战略布局的重要阵地。随着中国消费者日趋成熟,各大品牌也进入了最有挑战的发展新阶段。

2016年下半年开始,人们纷纷开始谈论中国奢侈品行业的回暖,各大奢侈品牌做出产品价差调整、店铺形象提升、产品及营销时尚化年轻化、拓展电商销售渠道等举措背后,无不倚靠品牌对消费者心态和行为的准确解读和及时反应。这些举措的直接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奢侈品消费逐渐从海外回流到中国内地。

据《报告》显示:

17%的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购买了更多的奢侈品35%的受访者更经常通过实体店(含海外、国内)购买奢侈品,实体店依然是奢侈品销售的有力渠道1%通过微店购买奢侈品;90后比80后更偏爱在线上渠道购买奢侈品

《华丽志》分析,在奢侈品的回暖背后不仅是品牌的努力,更是消费者理性的回归。当人们对奢侈品崇拜和仰视的光环逐渐褪去,奢侈品开始成为中高收入人群日常消费的组成部分。人们更关注产品设计和质量,品牌文化和服务,这样的理性回归对品牌的商品企划、门店服务、整合营销、销售渠道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牌的广告应该如何投放?官方网站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特别是中国年轻消费者飘忽不定的心性,时尚品牌们大多抱着同样的疑问:如何吸引年轻客群,投放效果如何产出多少?明星代言那么贵,多大程度上能吸引到年轻消费者?

据《报告》显示:

26%的受访者经常通过浏览Instagram了解时尚资讯;90后这一比例增至33%28.3%的受访者在购买前,通过官方网站了解时尚资讯

认真建立官方沟通渠道和销售渠道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尚未进入中国的品牌,这是消费者核实和了解品牌的最佳途径,同时,对于奢侈品品牌,官方网站或官方线上商城的意义也被提上日程。

正如开云旗下的超级明星品牌Gucci首席执行官Marco Bizzarri所言,过去奢侈品行业的门槛很高是因为实体门店的投入巨大;而现在时代变了,很多新兴竞争对手通过数字渠道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为此,Gucci已经最先从2015年开始整顿美国版官网,随后是欧洲、亚洲,2017年上半年(6/7月)开始整顿中国大陆版本。2016年品牌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0%。2017年,Gucci计划将营销总支出的35%投入到数字传讯,开启中国大陆线上商城。

年初爱马仕CEO Axel Dumas曾直言,为了迎接数字化变革的挑战,将大幅改革调整品牌官方网站。实体零售忽视了哪些痛点?

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中国实体零售商们正努力做出转变。转变的同时,零售商们一直在寻找差异化,挖掘尚未触及的消费者痛点,如:是否该引入更多的小众奢侈品牌、新兴品牌?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到店购买?等等…

据《报告》显示,

72.8%的受访者表示,最近买过的最贵的一件时尚单品是在实体店购买的34.4%的受访者在百货商业体中的多品牌集合店购买过中国设计师品牌,大大高于街边同类店铺(17.2%)不过,8090后群体逛店频率有所下滑,和2015年底的调查报告相比,每周和每月都会逛店的比例有所下降,更多人每季度才逛一次店,完全不逛店的比例也有所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消费者显示出了与女性消费者相当的逛商场频率,且男性更喜爱通过实体店购买奢侈品。其次,对比其他品牌,年轻消费者表现出对小众海外设计师品牌的特别喜爱。关于中国设计师品牌的好消息和坏消息

据《报告》显示,

58%的受访者曾在过去一年购买过中国本土设计师品牌近70%的受访者在线上渠道购买中国本土设计师产品超过30%的人表示一个设计师品牌都不认识

70%的受访者仍然并不了解中国设计师,21.8%的受访者表示不喜欢产品设计,17.5%的受访者表示价格太高。据《华丽志》“中国本土设计师数据库”的社交媒体数据统计显示,截至至2016年底,库中收录的651位设计师个人微博的粉丝数加总仅达到3000万。

中国设计师的品牌大都只创立了3-5年左右或更加年轻,正处在品牌生存或发展到下一个规模的紧要关头,在中国时尚产业链各个环节都不成熟的前提下,每一位设计师都需要用更快的学习速度,更开放的心态“摸着石头过河”,广泛地接受市场测试和反馈,才能更快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客群,实现可持续发展。

好消息是,中国消费者对小众品牌的心态更加开放,更乐于尝试,这样的态度在90后身上更为突出,这也为中国设计品牌的生存和壮大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以下为《2017年度-中国时尚消费人群调查报告》全文:

篇3

“儿童经济”热火朝天

商家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妇女和儿童的钱最好赚”。如今的孩子都是“独苗”,家长都愿意把钱花在孩子身上。调查显示,50%以上受访者在儿童节期间的消费额超过了1000元,其中甚至连手机、苹果平板电脑等数千元的成人用品,也变成了儿童的“标配”玩具,呈现出十分热销的势头。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一般家庭的“儿童经济”也步入了快车道。

又有统计表明,我国一年在婴幼儿童身上的消费,创造了9000多亿元的产值,并且近几年保持着15%左右的增长率。去年我国12岁以下的婴幼儿童市场规模约有1.15万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2万亿元规模。而且,我国目前正处在新一轮的婴儿潮,每年的新生儿都在1600万人以上,这轮婴儿潮所带来的各类花费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国内消费提前进入加速期。

近年来,婴幼儿童产业的增长,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也远远超过成人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而市场繁荣也促成儿童消费快速增长。

儿童用品玩起了高端

“买玩具非得是‘变形金刚’,游戏机必须是iPad2。”家住徐家汇的孙先生免不了对孩子抱怨几声。孙先生说,给孩子买礼物是应该的,但越来越昂贵的玩具与电子产品却让他吃不消,“现在儿童用品价格实在太高了。”另据调查,在孩子最想要的礼物中,ipad等苹果旗下的电子产品,已成首选。

眼下,我国家长为孩子购买奢侈品的比例,远远超出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有儿童奢侈品调查报告称,目前我国有60%的消费者声称每月花3000元以上购买儿童奢侈品。我国儿童奢侈品市场究竟有多大,尚无确切数据,但是,儿童奢侈品已占据我国儿童用品市场的很大份额,已成共识。

目前市场上的高端儿童用品,几乎都来自国外,像迪奥的小风衣、阿玛尼的小鞋子,以及巴宝莉的童装,其中任意一款服装价格都在千元以上。在儿童玩具方面,洋品牌也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自从影片《变形金刚》上映以来,无论在北京、上海、广州,还是西安、南京、成都,电影中的变形机器人都带动起了数股玩具热潮。芭比娃娃、小熊维尼更是长期热销不衰。加拿大“美家宝创意”生产的恐龙蛋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蜘蛛侠系列,以及镭射机器人、磁力战士等,虽价格不菲,但都有一定的市场。

国内企业如何走出困境

儿童消费需求的迅速上升,为国内外厂商带来了发展机遇。国内企业如何抓住这一机会,在“土洋”比拼中走出困境呢?

一、提升品质是方向。目前,儿童玩具制造业的主营收入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国内企业显得有些沉默。在儿童玩具方面,除了喜羊羊系列产品一枝独秀外,几乎没有国内产品可与‘洋品牌’抗衡。在服装方面,国产知名品牌也是寥寥无几。我国儿童玩具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特别是高档的奢侈品玩具,更是完全处于劣势。为此,国内企业必须从提升产品品质入手,立足创新思维,建立比较超前的行业标准,摈弃粗制滥造和模仿抄袭。使产品质量有一个飞跃。

篇4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的财富开始迅速累积,一种新的奢侈主义受财富驱动正在大众中兴起。在5月16日北京《财富》全球论坛上,全球著名的调查公司盖洛普(中国)咨询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进入中国中高收入家庭的标准已经从原来的年收入3万元增长到了5.1万元。这部分中高收入人群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家庭结构的转变,特别是对情感状况关注度的提升,其生活方式出现明显的变化,奢侈品开始成为满足正在出现的富裕阶层强烈消费欲望的“趋优消费”。

面对长久以来对奢侈的诟病,新奢侈主义强调自身的不同:把钱用在炫耀上,注重物质性而非功能性,是旧奢侈;把钱放在一个东西的使用上,重视其技术、质量、服务、品质等含量,才是新奢侈。如此看来,新奢侈主义似乎并不只是玩了个文字游戏,而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进化。

在新奢侈主义的流行体验中.也发生了因度的难以把握而产生的种种矛盾与误区。中年以上的真正的富人在奢侈品的消费上远不及年轻的中产阶级,高密度人群更助长了中国消费场所的攀比之风。很多喜欢冠自己以新奢侈主义名号的消费者,并没有达到足够的富裕程度.却追求不相称的品味和质量。因此有人戏称,对于新奢侈主义者来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关键是要有信用卡。

篇5

2012年,消费表现无疑是“三驾马车”中最抢眼的。2013年,在政策的护航之下,哪些消费还将吸引百姓的“钱袋子”?

全面开花 线上线下消费互动频繁

2012年11月11日零点,与以往庆祝“光棍节”形式不同的是,不少年轻人选择了守在电脑前,秒杀、支付,天猫和淘宝经支付宝一天完成的交易额高达191亿元,销售神话也成为全球电商“造节”的典范。

除了线上,线下消费同样抢眼。2012年“十一”黄金周,一些重点监测的零售餐饮等商贸企业销售额同比增幅高达15%;文化电影、汽车金融、医疗服务等消费在不少城市也日益突出。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王耀认为,这并不是偶然现象,与就业基本稳定、群众收入增长有着密切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强劲的奢侈品消费已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又一焦点,甚至在美国、欧洲等境外市场都发挥了拉动经济、解决就业的“正能量”,不少外媒甚至创造出“北京镑”这一词语,用以形容中国人的消费能量。

除了发达城区的消费,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消费也有新表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9332亿元,同比增长1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090亿元,同比增长14.4%。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认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基数比较低,加上百姓收入经过长期积蓄后会有一段释放期,未来消费增速高于东部地区是大概率事件,相关配套政策有的放矢,将延续其增长势头。

驱动增强 四“变”勾勒新一年消费亮点

央行的去年四季度对银行家、企业家、储户的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的消费意愿增强,其中,购车、购买电器家具的消费意愿明显增强,未来3个月内准备买房的居民占比也在提高。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在收入提升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双轮驱动”之下,2013年的消费市场将同样抢眼。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预计,2013年消费增速将稳中有升。

而且,2013年的消费有很多新的期待。

——消费方式之变。业内人士介绍,信用消费和网络消费将继续受到追捧,会出现大幅度增长,预计网络消费增长会在50%以上。而信用消费政策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也会成为明年的亮点。

——消费领域之变。赵萍预计,立足于城市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会创造更多的住宅刚性需求,对房地产市场需求有拉动作用,带动家具建筑装修材料类商品走热。

——消费理念之变。相较于前几年持续升温的奢侈品消费,业内人士认为2013年市场将相对稳定。赵萍认为,由于商务往来和送礼需求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导致奢侈品消费今年将趋于理性,以LOGO为主要装饰图案的奢侈品品牌增速可能一般,而追求低调奢华的奢侈品品牌涨势会更好。

——消费人群之变。华宝证券分析师俞向兵说,中西部地区具有极大的消费潜力。新型城镇化建设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有所加速,这对提升农村居民及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有极大促进,将为大众消费品行业带来契机。

激活潜力 护航消费需探索“长效机制”

事实上,岁末年初,有关刺激消费的政策信号已经频频释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专家认为,想要让消费持续“走热”,不能仅仅依靠短期政策“刺激”,长期来看需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税收体制改革,增强更多人的消费能力。

赵萍认为,应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让更多的工薪阶层成长为中等收入阶层。同时通过税收调节,让部分税收负担过重的人也成为中等收入阶层。“推进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进一步提升个税起征点,增强更多人的消费能力。”

篇6

男士们已经变得越来越时尚,他们更在意自己的外表,穿着打扮更为考究。世界奢侈品协会去年的《世界奢侈品报告蓝皮书》显示,过去5年里,男性高端产品市场在所有品类上的增长速度都超越了女性。

原本就主要为男性而设计的汽车、腕表自不必说,在女性偏爱的服装、箱包配饰一类物件上,男性们也开始比以往更加上心。即使是在成熟的欧美奢侈品市场上,在过去5年里,高端男装的销售额增长速度是女装的2倍。

对于男性奢侈品这个增长迅速的市场,各品牌都陆续闯入,Gucci、LV甚至Hermes等多个奢侈品牌都开始对男士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拓宽男士产品线,甚至开设男士产品专卖店,奢侈品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性别转换,走进奢侈品“他”时代。

男性市场崛起

近年全球经济的放缓对于很多奢侈品牌来说是一个不太好的消息。然而在时尚趋势预测机构LS:N Global的研究中,“女性的感性消费习惯决定她们更容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而男性市场消费表现更加理性和平稳,市场潜力依旧很大。”因此一些奢侈品牌都相继调整产品线,争夺男性市场的版图。

Coach一直在奢侈品市场上坚持“轻奢侈”定位,虽然在70多年之前从男士配饰类品牌起家,但20世纪60年代开拓女性市场以来销售额一直被女性主导,直到20世纪90年代,Coach男士类产品的销售额仍然只占总销售额25%。在中国市场上,Coach在男性中的品牌知名度仅有16%,这在Coach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nathan Seliger看来,“男士们对于Coach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位于奢侈品牌金字塔更上层的Hermes一向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开店规则和步伐,但男士们也让Hermes做不到再次冷眼旁观。2010年,Hermes在美国纽约麦迪逊大道上开设了全球首间男士专卖店“Hermes MAN纽约旗舰店”,专门针对男性的品味和服饰特点,将店面设计为传统的裁缝店风格,并提供量身定制服务。

虽然近几年内,这或许都会是Hermes在全球的唯一一家男士专卖店,但这家店已经表现出男士市场的整体潜能。在2011财年,Hermes男装销售总计28.4亿欧元,占到Hermes销售总额的1/3,在2012年10月份,Hermes Man男装店内举办的客户招待晚宴上,Hermes巴黎公司主席和首席执行官Robert Chavez也忍不住表达对此销售增量的意外。

在奢侈品市场最新到来的“他”时代,有人选择调整路线,在内部重新排列组合,也自然会有人在外扩大资本,以应对快速成长起来的男士消费群。Louis Vuitton在人们的印象中一向只专注于箱包手袋,但“太普及”成为LV近几年来一直摆脱不了的阴影,要守住自己奢侈品头牌的位置,又需要寻找时机强化定制业务,新近闯入的男士们对于LV是再好不过的机缘。

已拥有几十个品牌的LV集团也自然继续自己在行的事儿,2012年6月份LVMH收购已有79年历史的法国老牌男装高级定制服装店Arnys,虽此次收购金额仍未公布,但Arnys在2011年营收1000万欧元左右。

其实对男士给予关注自然不是少数几家的独立行为,较早期进入的Ralph Lauren和Dolce&Gabbana,以至近几年来才开始有所行动的意大利品牌Gucci和Bottega Veneta都开始尝试开设只售男装和男士配饰的店铺,满足男士的需求。甚至一直靠女鞋起家的英国女鞋品牌Jimmy Choo和以红底高跟鞋深入人心的Christian Louboutin都转而开设男鞋店,奢侈品牌中的男权崛起成为一种风尚。

“他”时代消费

一直以来,男性与女性总有不同的奢侈品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表现,奢侈品市场在经历过性别的强弱转换之后,男性奢侈品消费时代的特点也逐渐鲜明起来。

世界奢侈品协会《奢侈行为心理趋向报告》中曾有奢侈品消费动机的研究,不同于女性对于感官享受、情感体验等感性需求的满足,在奢侈品的男性消费者中,奢侈品带来的品质满足和身份表达才是最重要的吸引力。

在品牌的选择上,女性或许更容易被华丽的广告打动,但男性对于奢侈品的消费却多具理性和计划性,他们更加追求商品本身的品质和品牌质感,更习惯于接受专家的服务,因此男性大多会比女性具有更高的品牌忠诚度。或许就像巴黎春天百货公司市场总监Tancrède de Lalun对于不同性别消费者的判断,“女性凭感觉消费,男性则是以技能和科技为消费动力”。

奢侈品牌想要俘获更多精英男士的心,在产品上自然必须迎合男性的需求和品味,因此专业品质是各品牌抢占男性市场的关键。一直以品质为上的高端设计师品牌自然也深谙此道,从产品到销售都以品质为卖点,将品牌历史和高端生产特色高度糅合。

然而对于品质的关注却改变不了男性化的购物和消费行为模式,女士们可以一整个下午都漫无目的地在店面之间流连,但这对于男士们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Coach在其消费者调研中发现,“男士们通常是在购物前做好功课,带着强烈的目的性进入店内,然后直接购买离开。”

为迎合这些天性不爱购物的男士们,各品牌新开设的男士专卖店在与品牌整个风格保持一致的同时也兼顾男士们的感受。Hermes就将唯一一家男士产品门店装潢为传统裁缝店的风格,赤褐色砂石的建筑外观,内部色调内敛,专设包厢提供量身定制服务,它更像一个绅士俱乐部。

尽管如此,在LS:N Global的研究中,男士们花费在购物上的时间虽然明显低于女性,但他们通常却会带来更高的奢侈品消费额。在北京太平洋百货去年的销售数据中,男士的购物比例为30%,他们出现的频率很低,但平均每位客人的消费单价却能比女性消费者高出2-3倍。如此一来,奢侈品市场也经历一场变身,男性色调渐渐显现出来。

国内“他”市场

奢侈品市场上“他”们贡献率的增长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2009年金融风暴后,全世界的男士们都希望尽快用新衣服填满自己的衣橱,然而贝恩公司2011年奢侈品调查报告显示,“来自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上男性消费者则是最主要的购买推动力”。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Euromonitor的研究数据显示,从2005年-2009年期间,中国女性奢侈品市场增长了7%,而在男性市场上,这个数字是48%。这在Coach那里也似乎得到了佐证,截至上财年末,Coach在全球男士品类市场完成4亿美元销售额,这仅只占总销售额的9%,但在中国男士品类的销售额却占到中国市场总销售额的40%。

其实不同于国际市场的销售表现,中国奢侈品市场一向是“男权”市场。2011年《中国千万富豪品牌报告》显示,在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中,有2/3是男性。在新兴市场,男人通常总是奢侈品的首批消费者。

中国男性奢侈品消费自然有自己的特点。在贝恩公司统计数据,中国市场奢侈品消费的50%都用来做礼品赠送。然而,中国市场上男性消费者购买习惯的改变同样无法忽略。让中国男士们关注和在意时尚已经不再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就像Jonathan Seliger提到的,“中国的男士越来越时尚了,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以及他们使用的配饰。”

但这些真的只是说出了一半,中国男性消费群体的崛起最终源于他们社会财富的积累。在招商银行联手《GQ智族》的《高端男性生活形态与需求综合研究报告》中显示,在高端消费群体中,男性约占7成,他们大多身居要职,平均年薪51万元,家庭平均年收入超过76万元。他们对品牌消费意识日益强烈,已经成为目前国内高端消费的中坚力量。

这样一群新富男士消费者大多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已经与自己的父辈大不相同,他们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也乐于享受生活,对于身份的诉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或许在企业高管的身份之外,他们依旧希望自己能够以运动者、艺术爱好者的身份出现,因此男士产品的品类也自然的丰富起来。

在COACH每年都会进行的小组焦点调研结果中,中国男士们关注的产品品类不再局限于鞋子抑或西装,他们已经开始越来越注重身上的配饰,腕表、领带,甚至手包都成为男士们表达品位的可行性选择。在高端百货里,男性用品店内的产品种类也更加丰富和细致,饰品、手袋、眼镜、珠宝,甚至化妆品都有所涉猎。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富有阶层”逐步形成,他们也成为越来越受关注和争议的群体。为了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mangazine| 名牌》、《平安生活》和中山大学媒介人类学研究中心针对家庭收入超过20万元的中国人,共同发起了“2011中国富有阶层精神生活调查”。

调查期:2011年7-8月

调查对象:家庭税前年收入超过20万元的中国人

这里是我们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本次调查报告全本及中奖名单即将,敬请留意:rich.省略

因富有而自信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富有阶层崛起的速度是惊人的。在发展中受益的同时,他们也和其他人一样,承受着高速发展带来的种种代价。

物质的富有让他们对生活有更强的信心,他们在我们的“心理健康及安全感”量表中表现得相当坚韧。和舆论描述的不同,焦躁、疑虑、压力等负面情绪并未成为他们的普遍体验。在量表的20个问题中,总体的倾向都是正面和积极的。

食品安全已经日益成为公共关注的话题。即便在这一点上富有家庭略有隐忧,但仍然有接近一半的人表示,不会“到境外采购奶粉”。

渴求财富,更尊重内在品质

人很少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富有,无论多么有钱,你总会有更有钱的邻居。在全部近1000份问卷中,认为自己已经对当前收入满足的不到10%。只有5%的人对“有钱人”这一称谓表示赞同。对自身的财富状况难以满足可能是潜在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相比自身的财富,更多人将自己受人尊重归因于自身的“内在品质”。对于“知识分子”、“君子”之类的称呼,他们显得更加受用。“仇富”、“反智”的倾向也许被网络所夸大,中国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仍普遍存在。

文化演出上座率:三成

音乐会、戏曲、戏剧、舞蹈等现场演出,被普遍鼓吹为富有阶层兼具陶冶审美和交际功能的文化活动。但至少目前看来,还未被相应的人群广泛接受。

相比之下,人们对阅读、旅游等较为传统的休闲方式更为热衷。53%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有2次超过一周的旅行”;70%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曾经被一本书打动”。

并非对风雅之事全无兴趣,30%的人“曾当众朗读诗歌”,曲水流觞的传统仍在。

相对保守的业余爱好

尽管热衷于旅行,但“探险”类的活动并非多数人的第一选择。62%的人“曾在日落后的海滩漫步”,但只有1/4的人曾身处“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度。

相比户外运动,室内活动更受青睐。与其在高尔夫球场上挥杆,更多的人更擅长于“手谈”。

我们的社会中坚多成长于文化生活贫瘠的时代。尽管新兴运动、贵族运动备受推崇,但不同形态的学习成本并不低。但青年时代养成的休闲习惯则会伴随终生。

奢侈品:理性的向往

据知名咨询机构预计,中国将在数年之内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市场。目前,奢侈品文化对中国富有阶层的浸渗透已颇为可观。

尽管如此,多数人对奢侈品仍保留相对理性的消费态度。61%的人能“说出8个奢侈品品牌”,但“拥有5件奢侈品”的人数则只有32%。

在“最符合自己身份和个性的奢侈品品牌”一问中,被提及最多次数的品牌是LV。此外,夏奈尔、劳力士、欧米茄、阿玛尼也排进了前五。

多元的信仰和价值观

面对一个高速发展、纷繁复杂的社会,富有者寻求答案的方式和结果也千差万别,表现出空前的多样性。无论是佛教、儒家,还是世界主流的思潮,都有相当多的拥趸。

多数时候,这些表面看似互相矛盾的观点,可以在中国人身上和谐共存。23%的人认为自己相信佛教,但他们多数也认为儒家思想对社会有所帮助。

“中国人没有信仰”?的确66%的人“没有”。中国人对信仰的看法是多元和实用主义的,不拘一格。

社会难题:高度一致

君子“和而不同”,在今天中国的富有者身上也有所体现。尽管秉持的信仰和价值观各不相近,但是在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上,他们又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篇8

如果你有类似情况,不要感到奇怪,因为你并不孤单。由凯洛格商学院管理与组织学院副教授德里克·洛克(Derek Rucker)和教授亚当·加林斯基(Adam Galinsky)以及巴黎高等商学院助理教授大卫·杜柏伊斯(David Dubois)共同发起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们在感觉无力时会有买大份的倾向,通过这些寻常物品找了不起的身份。“当人们感觉无力时,首先想要恢复自己的力量,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购买特定的商品,获得相应的身份。”洛克如是说。

身份和型号

通常人们想到能象征身份的物品时,往往想到名贵珠宝、奢侈品,以及汽车。身份往往与昂贵、独特、以及稀缺性相关。洛克说:“但是如果我们换种方式思考的话,身份或者人们对身份的需求,再或者是身份的象征,可不可能甚至是来源于普通的商品呢?”

他们的调查报告基于几类不同的实验。其中一个实验包括了183位大学生。在比萨、冰沙、或者咖啡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对选择最大号的人的身份有何看法呢?通常,受试学生认为在一群人中选择最大号物品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身份要高于他人。这表明即使寻常物品也可以预示高级身份。

通常人们认为大号物品与高级身份有关联。然而研究报告中的另一实验却表明这种联系并不确定。实验中,研究人员将104名学生分组并为他们提供四种不同的开胃菜。其中一组被告知最大盘的开胃菜是在诸如总统接待这样的高端场合才提供的,然而另一组被告知是最小盘被提供。相同的是,两组学生中更渴望身份的人普遍选择了白宫规格的开胃菜(如前文提及,第一组选择最大盘,另一组选择最小盘)。

“显然,在某些情况下你会认为小型物品更贵重。所以小型手机和微型笔记本似乎更贵重,因为我们追求便携性。”洛克说道。但他补充说:“‘大就是好’似乎是默认状态,至少根据研究是这样的。然而大小和身份之间的联系似乎只有在消费者感到无力时才会影响他们。”他指出:“在感到无力时消费最容易有这种行为倾向。换句话说,大多数人都曾有过大号物品预示更高身份的联想,但行为是否最终会受影响取决于我们此刻的心情如何。”

普通商品亦可象征身份

在加林斯基看来,这一研究成果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商家可以据此来扩大销售量,公共健康官员也可以据此来控制人们的某些不良嗜好。加林斯基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改变消费者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他们对身份的联想来实现。在二十世纪40年代,抽烟是身份的象征。然而现在抽烟不再是身份的象征。你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所代表身份的高低来改变人们抽烟的行为。”

篇9

权威机构Markit公司此前的最新调查显示,6月份全球不少企业对未来商业前景的看法更加悲观,各企业表示不会加大资本支出和雇员招聘。这意味着全球经济温和的复苏进程将遇阻。

据悉,Markit公司在6月12日至26日期间对全球17个国家11000家制造商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预计未来12个月将加大商业投资的企业占比较预计将减少商业投资的企业占比高出30个百分点,而在此前2月进行的调查中,前者较后者的比例高出39个百分点。

Markit指出,调查显示美国和中国的商业信心下滑最为明显,欧元区和日本商业信心下滑的幅度较小,英国企业则普遍看好未来的商业前景。Markit称,就欧元区来看,那些深陷财政和银行业危机的国家,特别是西班牙和爱尔兰的商业信心呈现上升迹象,但欧元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和法国的商业信心仍然低迷。

点评

商业信心下滑反映了全球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历史经验证明,当各企业对未来商业活动的信心增强时,通常会投资新设备、招聘新员工,进而会推动经济产出的增加。反之,当各企业对未来商业活动的预期悲观时,通常不会加大资本支出和增加雇员。这意味着未来全球经济的复苏前景仍不乐观。

中国游客海外消费居榜首 购物首选是珠宝和手表

胡润百富与亚洲国际豪华旅游博览7月3日共同的《中国奢华旅游白皮书》显示,根据全球最大退税机构Global

Blue2012年全球旅游者消费数据,2012年中国游客海外消费额仍然蝉联全球第一,占全球游客海外消费比例的24%,比2011年上升4%。

据悉,此次白皮书数据主要来自胡润百富对资产超过千万元的中国高端消费者进行的访问,以及国际豪华旅游博览对国内旅行社和国际酒店调查得到的B2B数据以及全球最大退税机构Global Blue的旅游消费数据。

白皮书显示,中国高端消费者去年出国频率平均为2.8次,中国游客海外消费增速仍保持50%以上的快速增长,增长率达到57%,全球游客消费增速则稳定在30%左右。与此同时,中国游客的单笔消费金额也在持续增长,2012年平均每笔消费金额为875欧元,比全球游客平均单笔消费金额高出71%。

白皮书显示,俄罗斯、日本、印度尼西亚和美国继续位列海外消费第二至第五位,且占比保持稳定。泰国及马来西亚跻身前10名。亚洲国家在前10名中占到6席,显示了亚洲游客巨大的消费能力。

统计显示,中国游客购物主要选择专卖店或品牌零售商进行购买,购物首选是珠宝和手表,其次是时装和服饰。

白皮书显示,中国高端消费者对欧洲的兴趣显著上升。最青睐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前十名中欧洲国家占一半,分别为法国、瑞士、英国、意大利和德国。法国与美国仍然为前两名,而游客对英国的兴趣显著上升,其排名从2011年的第十三位上升到第五位。

点评

毕马威之前对中国高端消费者的调查也显示,88%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海外旅游愿意付出较高的价钱去购买高品质及耐用的奢侈品牌。有分析认为,国人到海外购买奢侈品,主要是国内价格比国外高。数据显示,在手表、箱包、服装三类主要奢侈品中,加上综合税率与环节成本,内地市场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未来如何将国人的海外狂购行为留在国内,扩大国内消费的份额,相关的关税制度改革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中国城市化率调查:部分地区城市化率倒退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此前的“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总人口为13.56亿,其中非农人口4.7亿,户籍城市化率为34.71%,上海、北京、天津分别以89.32%、79.36%、61.5%排名前三。

报告显示,在城市群城市化率排行中,珠三角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分别以75.59%、53.43%、51.70%排名前三;在行政区域城市化率排行中,华北、东北、华东分别以49.36%、49.1%、42.8%排行前三;在地级市城市化率排行中,深圳、珠海、佛山、嘉峪关以100%的城市化率排行前四名;在县级市城市化率排名中,阿尔山、根河、满洲里分别以100%、99.96%、99.91%排行前三。

据介绍,由于中国自1950年开始采用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理,随着社会变迁越来越多的社会福利待遇与户籍挂钩。许多农业人口虽然在城市生活多年,但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因此报告采用户籍城市化反映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

报告在对全国所有省、地级市、县级市的城市化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认为,中国城市化率主要体现以下特征:一是总体进展缓慢,部分地区出现倒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10年增加210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10年增长1.59%。全国非农人口总数及增长速度均大大低于城镇常住人口总数和增长速度。此外,全国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共有656个,超过全国平均城市化率的城市有290个。城市化率保持不变的城市有16个,上升的有379个,下降的为202个,城市化率下降的城市比例为30.79%。

二是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遥遥

领先。在各省的城市化率排名中,排名前10的有7个属于东部地区;在省会城市的城市化率排名中,排名前10的有6个属于东部地区;在地级市的城市化率排名中,排名前10的有5个属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较中西部城市高。

三是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

相关。据统计分析,城市化率和各省国民生产总值关系不明显,但是与各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密切。

四是户籍壁垒导致“半城市化”现象

日益严重。2000年以来,按城镇人口计

算的城市化率同比增速远远超过按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导致两者差距不断扩大,两者之差从2000年的10.14%增加到2011年的16.56%,涉及人口达2.3亿。

篇10

全球专业人才招聘顾问的领军机构华德士公司,日前在北京一年一度的《华德士全球薪资调查报告》,该报告对当前全球招聘趋势和薪资水平给予了综合全面的评述总结。华德士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王强先生和他的团队在新闻会上,对中国市场的薪酬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展望。

 

一、中国大陆地区市场薪酬概况

王强介绍,在表现相对强劲的2011年之后,中国经济在2012年遭受全球经济危机进一步蔓延的影响。从整体上看,第二季度的市场表现最为突出,人才流动性高,招聘活动十分活跃。但从全年来看,各行业的招聘水平呈现出明显差异。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银行和金融服务机构普遍遭受全球市场环境的不利影响。一方面,企业迫切希望提高盈利能力从而加大销售人才招聘的力度;与此同时,鉴于成本控制的需求而不得不冻结某些岗位的招聘。

 

第二,零售、奢侈品和快速消费品行业均呈现出增长态势。这主要归因于大量国际品牌向二三线城市的扩张,从而带动了销售、人力资源、培训、业务开发和商务租赁等领域的人才需求。

 

第三,外资的涌入带动了IT行业的持续发展,市场对具有跨地域业务经验的IT专业人员、程序员以及能够帮助拓展业务的商业分析师都呈现出一定的需求。

第四,众多跨国公司致力于推动其在华业务的本地化,因此对欧美人才的需求有所降低。相反,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地区的求职者凭借普通话沟通技能和对本地文化的适应性,受到雇主的普遍青睐。

 

第五,在2012年,专业人士通过更换工作获取的薪资增幅较往年有所降低;求职者在更换工作时普遍获得15%-20%的薪资增幅(2011年则为15%-30%)。但背景和业绩出色的优秀人才则能获得高达40%的薪资增幅。

 

第六,随着经济复苏迹象的愈加明显,跨国企业集团在2013年将继续大力投资中国市场。

第七,随着各公司继续招募高素质的求职者,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现象将越来越严重,因此,吸引和挽留现有顶尖人才将成为一项重要挑战。

第八,中国GDP预计将突破8%,通货膨胀率也将进一步上升,在此大环境下,2013年的薪资水平较2012年将略有提升,求职者在更换工作时,薪资增幅通常会达到15%-25%。

 

二、各地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市场特点

1.北京:人力资源业务合伙人的职位将尤其紧缺

2012年,国际性和区域性企业继续扩大其在京业务和市场,企业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的需求相应增加。快速消费品、奢侈品、零售业和汽车行业的招聘需求较大。伴随着各行业的强劲发展,公司倾向于在企业内部培养并发展人才,因此带动了对企业发展管理人士和培训发展专员以及人力资源业务合伙人的需求。尽管多数专业人才对更换岗位持开放态度,但高层人才对此持谨慎态度。求职者在更换工作后,通常会获得 25%至30%的薪资提升。

 

预计在 2013年,更多的跨国公司和投资将继续涌入北京市场,由此将带动财务和会计,以及人力资源领域的招聘活动。人力资源领域的招聘规模在2013年将稳步扩大,对具备出色软性技能、沟通技能和本地市场洞察力的人事经理和人力资源业务合伙人的需求将显著上升。他们将需要与全球与本地团队开展沟通,并充分了解本地的市场需求。人才流失和人才短缺等因素将继续对企业构成挑战,人力资源业务合伙人的职位将尤其紧缺。与 2012年一样,更换工作的专业人士通常会获得20%至25%的薪资增幅,而停留在原职的专业人士通常能获得 8%至10%的薪资提升。

 

2.南京:大多数专业人士希望通过更换工作获得20%的薪资增幅

2012年上半年,招聘活动保持较高水平,尤其是在汽车、化工和快速消费品行业。南京涌现出大量跨国企业开展的新项目,带动了人力资源领域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人士为了寻求更好的职业生涯,更倾向于去上海或其他城市发展,因此南京的人力资源就业市场人才短缺的现象日益显现。从第三季度开始,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开始大规模蔓延,并对很多公司造成了影响,这一时期,大部分招聘需求仅限于现有岗位的人员更替。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变得更加谨慎,并倾向于通过内部人员调动来满足岗位需求, 并节省所需的培训时间。尽管求职者对工作前景持乐观心态,他们也察觉到了年底相对保守的招聘形势,因此对寻求新的工作机会持谨慎态度。求职者在更换工作时,通常希望获得20%的薪资提升,市场普遍的薪资增幅为5%至12%。

 

2013年,由于外商投资者对汽车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大,招聘水平将会有所提高。各行业对具有财务控制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仍然存在普遍需求,而快速消费品行业的招聘需求将主要局限于现有岗位的人员更替。求职者可能会对新的工作岗位持开放态度,并希望进入具有更好发展前景的行业。大多数专业人士希望通过更换工作获得20%的薪资增幅,然而受当前运营预算的限制,企业会发现吸引优秀人才的挑战颇为艰巨。

 

3.上海:经验丰富的企业发展专业人士十分紧缺

2012年第一季度,各领域招聘活动均呈现强劲态势,其余三季度则与2011年持平。在零售、奢侈品和快速消费品等增长性行业,为满足企业的扩张需求,招聘数量相应增加,招聘水平相对较高。随着许多机构向二三线城市不断拓展,人力资源业务合伙人和培训专员尤其受到市场青睐。此外,企业亟需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方案以吸引和挽留优秀人才,因此对薪资福利领域的专业人员也存在需求。纵观市场,了解行业知识、具备出色领导力和沟通技巧的优秀求职者备受企业青睐。随着众多企业将地区总部迁往上海,双语能力对于大多数职位而言依然是必要条件。鉴于求职者对市场环境普遍持谨慎态度,公司若能够提供充足的培训计划和合适的薪资方案,大部分员工更愿意保留原职。综合来看,市场对人才的激烈争夺,使 2012年度的整体薪资水平较2011年有所提高。比如,2011年薪资福利经理的薪资水平为45万至70万人民币,但在2012年,该数字达到了50万至70万人民币。同时,由于企业逐渐意识到挽留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人才经理和组织发展经理等职位的薪资水平提升了10%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