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2 18:3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六年级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六年级调查报告

篇1

【问卷设计】此次问卷共设计了10道题,其中9道单选题,一道开放题。问卷内容涉及学生上课心理、作业心理、学校行为自律心理和需求心理等方面。调查对象为五六年级学生,为确保问卷的质量,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不读题,不提示,问卷时间不超过10分钟。发出问卷49份,参与问卷49人,有效问卷为49份,统计问卷49份,有效率100%。

【问卷数据分析】

一、学生上课行为表现与上课心理

问卷题1数据表明,50%的中高年级的孩子不喜欢回答老师提问。问卷题5,上课时,有45.83%的孩子能接受老师的批评,不能接受老师批评的有4.17%,表示看情况下考虑接受与不接受的有50%。

思考与对策: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让孩子们喜欢你。

我们先不考虑可变量在问卷题中的因素。仅从数据来分析,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了逆反心理,原因可能是心理不愿意,才会不喜欢。针对这一现象,做法最好是想法子让孩子们都喜欢你。因为我的理解是,老师的课堂教学应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让孩子想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喜欢在你的引领下积极思考,愿意接受你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批评。所以,尽可能减免课堂中的学习逆反心理现象,有效的方法策略之一就是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并让孩子们都喜欢你。

二、学生的作业行为及作业心理透析

问卷题3和4数据表明,58.33%的孩子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41.67%的孩子表示有时候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0%的孩子表示不能完成作业;有20.83%的孩子认为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太多,无法完成,有12.5%的孩子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少,还有66.67%的孩子认为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合适。

思考与对策:优化作业设计,激发作业兴趣。从数据来看,学生的作业行为透视出孩子在完成教师作业过程中有表现出逆反心理。虽然大部分的孩子还是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量是合适的,但教育要的不是大部分,而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所以,作业设计的质量就得提高要求,不做无益、无效作业。作业设计应遵循发展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优化作业的形式,激活学生完成作业的认同心理和对作业的浓厚兴趣。

三、学生在校行为及心理透析

问卷5、6、7、8、9的数据显示,25%的孩子在学校不热爱劳动(扫地、大扫除等),20.83%的孩子在学校里不喜欢或不太喜欢佩戴红领巾和校卡,45.83%的孩子不愿意与男同学(女同学)同座,54.17%的孩子对学校每天早晚两次排队放学表示认同,45.83%的孩子认为自己能适应现在的学校纪律。

思考与对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对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心理认同还不是很理想:明明知道在校要劳动,但是心理就有25%不愿意;明明知道在校要佩戴红领巾和校卡,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明知道老师在作为编排的时候会男女混编,但就是会有近一半的孩子不愿意,明知道集中排队回家是学校的要求,但还是会有近半的孩子无所谓。所以,面对心理不太认同或有些逆反的孩子,在进行教育实践工作的时候,每一位教师得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反复抓,抓反复,健康的心理培养也不是一次两次,好习惯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

四、孩子的心声与反思

问卷题10是一道主观题,由学生自主发言。在一行行幼稚的字里行间,我们被不止一次地感动着,感觉收获良多。我稍作整理,把孩子们对家长、对老师的呼吁表述如下:1.爸爸,经常回家看看我吧,每天晚上我都会想你。2.爷爷,我今后一定听您的话,请你不要用竹鞭打我了。3. 妈妈,我没偷家里的钱,你不要冤枉我。4.爸爸妈妈,有空多关心我的学习,好吗?5.爸爸,求你别打妈妈了?6.老师,谢谢你相信我。7.老师,上课时你能不能提问更多的同学。8.老师,请您微笑着走进教室,您笑着的时候很好看,同学们都喜欢您微笑的样子。9.请老师不能老罚我们扫地。10.老师,请您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改正。

思考与对策:理解、尊重、责任与智慧。从孩子们的留言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渴望被关爱,渴望理解和信任,渴望被尊重和鼓励,渴望被宽容和期待。所以,家长和老师得谨记四个关键词:理解、尊重、责任与智慧。有智慧的理解和尊重孩子,做一个有责任、有智慧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陪着孩子一起度过心理逆反期。

篇2

我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后来的隶书、行书楷书,汉字几经演变,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汉字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很多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也发生了改变,再加上平时不注意,不留心,读错、写错以及写字不规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老师的号召下,我们组成小组,走上街头,开展了寻找、纠正错别字的行动。

星期二,老师安排完任务,我们便组成调查小组,制作好调查报告表格,制定好调查计划,一切准备就绪,就只等着明天的调查了。

星期三中午,吃过午饭,我们小组便开始行动了,我们走街串巷,上路上找不到一个错别字,又走了一会儿,正当我们灰心时,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找到了一个错字——原来,房地产广告牌上“尽请关注”的“关”写成了“观”,让人怎么看怎么别扭。快,我们赶快拿出笔记本,记录下这个错别字。

很快,我们要上学了,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大踏步的向学校走去。

到了学校我们仍在寻找,我们拿出一本课外书,翻着不一会,我们又找到了一个错别字,书中的“剪刀”的“剪”字写成了“箭”,因为这两个字字形相近,都是描写锋利的东西,所以很容易写错。还有一个报纸上的错别字,把你逗得前仰后合,写这字的人真是一个“别字大王”,这也能写错,“墙壁”的“壁”写成了“臂”,谁叫这两个字字形相像,读音也相同呢!可这两个字的意思却有天壤之别呀!

晚上,吃完晚饭,我们开始调查大家对错别字的看法。大部分人都很配合,可是仍有一部分人却不配合。有一回,我们走上前去问一个叔叔:“叔叔,请问您对错别字有什么看法?”可是那个叔叔却极不配合地说:“小孩子,你们不好好学习,管这些干嘛。”我们只好委屈地低着头走了。

经过两天的调查,我们大家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人们,汉字是非常重要的,绝不能滥用,所以,我们很高兴。

调查过后,我们明白了中国汉字是多么,我们也普及了更多关于汉字的知识,在世界文化的长河中,我们大家要团结一致,纠正错别字,让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畅通无阻的流淌下去。

篇3

摘 要 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仍然是值得不断探讨和密切关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优质健康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体质健康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 小学体育 体质健康 问题分析 若干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上至国家教育部,下至学校、教师和家庭普遍关注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问题。可是,学生的体质健康逐渐呈下降趋势,并逐年的下降越来越明显,社会不禁哗然、指责声不绝于耳。为此,真正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有识之士,应该冷静思考和分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探讨应对策略。

一、体质健康问题分析

(一)思想观念的左右和认识的偏差。

在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的今天,虽然上下各级领导都关注体质健康问题,但受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并没有把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放在首位。功利主义的主要表现是牺牲学生的健康而换得“高分”、提高升学率,为了“分数”,为了“升学率”不惜剥夺学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将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学生们以健康换分数,以体质换升学率,这样的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的高分和升学是黑色的高分、黑色的升学率。

教育部门把升学率、学业成绩作为学校工作考核的唯一指标的办法,学校面对这种指标的压力,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尤其是小学六年级学生,而连双休日和节假日也被剥夺和占用,夜以继日陷入题海战术,不分白天黑夜搞疲劳战,严重影响学生的体质和健康。

(二)升学的压力,使得体育被冷落。

学校受升学指标的下压、升学率的压力,学生的体质和学校体育课的备受冷落,体育课上自习,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的普遍存在,学生缺少锻炼的时间和空间,睡眠严重不足。

再者,“安全至上”的指导思想,给体育课的教师们和学生们敲起了安全的警钟,为了学生的安全,为了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教师们对一些危险性的体育活动,更不敢问津,如“跳山羊”、“跳箱”等体育项目更被隔离了起来,不允许学生触摸,在一些学校早就销声匿迹。

二、加强体质健康的若干策略

(一)落实体育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1.转变观念,坚持“健康第一”。学生的体质健康下降不是偶然的。要加强学生的体质健康,首先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改变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转变育人观,处理好分数、升学率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贯彻“7+1>8”,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注重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体育锻炼利于学生的学习的意识,坚定“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是学习保障的首要条件,将新课程标准的全面育人观落实到实处。

2.保证体育锻炼时间多于一小时。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睡眠不足、体育运动缺乏,两操两课被霸占,更不用说课外活动或者户外自主运动了,整天埋在作业堆里,根本没有办法顾及到体育运动,逐渐消失的体育运动成为一种奢侈、一种奢求,可望而不可及。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得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而换取黑色的分数和升学率。

(二)激发锻炼兴趣,增强体育的意识

1.激发学生的运动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自主运动、主动锻炼的内驱力和动力源泉。据调查研究,小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占到半数以上,不喜欢运动的也是在也在40%左右,这些学生中尤其以女同学为主,多数的女生多是苦读型,她们“热爱”学习胜过体育活动,在体育课上,也常常见到一些学生的手上写满单词和短语,人在操场上,心还在英语中,真有“人在曹营心在汉”之感。

要激发学生自主运动热情和对体育课的热爱,创设妙趣横生的体育课堂是前提和重心。如游戏活动的开展就是行之有效、经久不衰的开启兴趣之门的金钥匙。如8字形跑、蛇形跑等,跑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跨栏跑、耐久跑、接力跑等,富于变化的各种跑,会使学生乐在其中。

2.增加竞赛因素,激发参与意识。小学生争强好胜,因此,在体育活动中,适当利用竞赛机制,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实心球投掷”的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软球击中目标”的游戏:间隔5m画两个直径为12m的圆,男女同学分组游戏,圈内各占一位学生,其余学生都站在圈外,圈外的学生用如软击圈内的学生,被击中的两个学生换位置,看哪个队在规定时间内被击中的目标最多,多的获胜。

3.创新教学,寓教于乐。体育课如果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反复训练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无聊,运动的意识减弱。而如果在课堂上,在学生预备活动之后,巧妙布置学习任务后,教师停下动作示范、演示动作要领的脚步,巧妙设计训练方式,让学生自己或者小组探讨总结动作要领,体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仍然以“实心球的投掷”为例,对于抛角45°,抛程最远的解释和示范,不如投掷区域的3-5m处设置一个高为2-2.5m的障碍物,让学生投掷时,球要越过障碍物,那么,抛角的问题自然在反复训练中,学生自己会感觉到:抛角太大或者太小,都无法越过障碍物,那么,在亲身体验中,投掷实心球的抛角问题就迎刃而解,学生从中也感受到体育创新、亲身体验的快乐。

青少年体质下降、身体健康问题成为不争的事实,改变这一事实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内外的体育爱好者,养成自主训练、主动活动的习惯,学生的体质下降问题定会得到解决,学生也成为体育爱好者,成为体质强健、身心健康的体育健儿。

参考文献:

篇4

家访,这个曾经充满了温情,饱含着成长中无数回忆的家校沟通形式,今天却颇受争议。那么,在多种家校电子沟通方式冲击下,在应试教育功利化驱使下,在各行各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加大的今天,教师还在家访吗,你认为家访还有必要吗?

为此,《今日教育》记者走访了重庆沙坪坝、南岸、江北、北碚、江津、綦江、南川、秀山等区县,选取了优质学校、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农民工子弟校、学生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70%的学校等五类学校,对它们进行了深度调研。

优质学校

不规定≠不作为,家校沟通超越方式的局限,追求更有效

[调查学校]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 重庆市第一中学

[调查采访] 树人小学位于重庆传统教育强区沙坪坝区,是城市优质示范校,荣获过“全国家长示范学校”的称号。校长杨志渭在回答中很在意区分“家访”和“到家访问”两个概念。他认为,增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的沟通现在比过去已越来越强,但到家访问的次数已越来越少。他的回答从一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开始。

《今日教育》:有人说,今天传统的家访处境尴尬,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杨志渭:今年春节,我开车与哥哥一起下午3点出发,在相隔15公里外拜访了两家亲戚,两家亲戚之间又相隔五公里。给两个亲戚拜了年,晚上七点赶回家里吃饭。一方面我们很高兴,因为过去如果没有两晚三天我们走不完两家亲戚,效率明显提高了。另一方面,虽然钱物比过去送得多了,但亲戚间没有过去那么亲了。这是不是与今天家访的处境十分相似:节奏快了,以拉家常的方式获取的亲情、感情也发生了变化。

杨志渭:学校对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有硬性规定。不过,到家访问只是家校沟通的一种方式,对于方式我们应当给予教师和家长自由选择的空间,我们更看重的是沟通的效果。

《今日教育》:教师和家长对于家访的看法,你的了解是——

杨志渭:说实话,今天老师和家长都不愿在家里交流了,这种形式使家长和老师都有点别扭。这很像我们住进楼房后,很不愿带朋友到家里玩一样。原因有四:一是沟通的渠道多元化——电话、班级博客、飞信;二是家长比过去主动来学校的时间多了,家校沟通的目的不一定要通过在家里见面才能实现;三是社会节奏加快,现在的老师学习、工作和知识能力的升级换代压力比过去大多了,忙碌也是事实;四是现在老师家访可能比过去教本村孩子时距离要远多了,到家访问有困难。更何况有多少家长愿意教师到家慢慢聊,有多少家长愿意将几套房子的地址告诉老师?多少家长愿意放弃自己挣钱、应酬的时间来陪老师?恐怕老师以完成学校规定任务的家访也要预约吧。需要预约的不再是家访,很可能是“工作汇报”。所以要求家访也不是城里多数家长的要求。

《今日教育》:那么,你认为家访还有必要吗?

杨志渭:当然还有必要,但这种必要更多是针对个别学生。毕竟面对面的沟通,与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方式相比较,花的时间精力会更多些,感情上靠得更近些。但是愉快沟通的前提是双方都有想沟通的意愿。而且不要指望到家访问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

无独有偶,与树人小学相距约10分钟路程的重庆市第一中学,是重庆市教委直属学校,老牌名校,家访在这所学校的境遇与树人小学大体一致。重庆一中办公室主任张群力告诉记者,学校对于家访并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同时他也介绍了学校引导家长共同教育学生的系列活动。

《今日教育》:我听有家长说,3月22日学校有一场文明礼仪大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也邀请家长参加。请问这样的活动是偶尔举行,还是有计划安排的?

张群力:是有计划安排的。学校非常重视德育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系列活动,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一起互动,全面育人。比如我们还有学雷峰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孝敬孝道活动、扶贫济困活动、读书交流活动、文艺汇演活动、体育比赛活动等等,里面都有家长们的身影。

《今日教育》: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张群力:通过邀请家长参加活动,切实加强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一方面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思想动态及校内外表现,教师及时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学校征求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全员关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德育氛围,提高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

[调查故事]

3月7日,树人小学二年级(1)班的同学们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教师——班级里的苗爸爸。今天,苗爸爸进行的是电脑知识的讲解。这是这学期杨老师和家长一起开展“苗爸苗妈进课堂”活动的第一站。

对于杨老师的认识更多是从她的班级博客“一棵苗中队”中来。全班家长中百分之百都会不定期打开这个班级博客,了解班级的最新动态。通过这个博客,二年级(1)班的家长和杨老师结合得更紧密。

打开《苗爸苗妈进课堂》的博文,可以看到开学之初杨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我们知道,老师和家长是同事关系,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教育,而且我们教育的对象完全一致——那就是您的孩子。我们也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伴随终生的老师。当然,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的苗爸苗妈也在进步与成长。”杨老师一直坚持,在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上教师主动效果会好一些,引导他们按照正确的教育理念来帮助孩子,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

3月14日晚9点多,重庆一中初一年级的班主任韩世坤接到了一位家长的电话,咨询如何与同学相处的问题。“孩子进入初中已步入了少年,自我意识加强,再加上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同学之间争执不相让的情况时常都有。建议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学会尊重对方。”韩老师的解答让家长十分满意。像这样的沟通,一周有时会有七八次。据了解韩老师所教班的家长文化程度高,不仅仅关注孩子的分数,当孩子成长中有烦恼时,他们都愿意主动和教师交流。韩老师坦言,像这种家长有需求的交流效果通常会更好。

[调查思考] 城市优质学校中对于家访没有硬性要求,但是这并不代表学校对于家校沟通的不作为。事实上,这类学校在家校沟通过上已超越了方式,追求的是更有效。

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学校

家访规定“双百”,却苦于缺少配合

[调查学校] 重庆市江津区清溪沟小学

[调查采访] 清溪沟小学是一所山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生占70%以上。校长毛子宪就是清溪沟人,对于家访这个问题,毛子宪想得更深,带领教师做得更多。

《今日教育》:学校教师现在还家访吗,学校有相关的制度规定吗?

毛子宪:我们提出了家访达到“双百”,即家访100%学生,100%教师都要家访,并且要求有家访记录。

《今日教育》:目前这方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毛子宪:最大的困难是隔代家长问题,孩子父母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家长多为文盲,基本上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家校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今日教育》: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进行家访?

毛子宪:至少家访可以真实地了解一个学生的成长背景,有助于教师更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这些家长虽然帮不上忙,但是家访能让他们支持学校的教育。

《今日教育》:这么说来,在清溪沟学校教师承担了家校共育中更多责任。

毛子宪:的确,我们教育的重心就是养成教育。我们有一个可亲可敬的教师团队,像父母一样管这群孩子吃、穿、住、行、病。孩子入校后都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今日教育》:空巢的现实无法改变,学校对家校共育有什么更积极的打算?

毛子宪:一是我们在学校设立了4部“亲情电话”以加强孩子、家长、学校三方联系;二是抓住家长逢年过节的机会进行有效家访,然后电话跟进。这些举措都收到了一定效果。

[调查故事]

清溪沟小学的代凯红是重庆市首届“最可敬可亲教师”。在她与留守儿童充满爱的故事里,家访就像一座七色的彩虹连接着家和校,如暖暖的春雨滋润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心。

2011年代凯红刚刚接手了一个班,班上一个叫小东(化名)的孩子学习抛锚了,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就趴在桌子上睡觉。有一天小东偷了别人的东西被发现后,索性偷偷跑回家不来了。放学后,代凯红叫上一个认识路的孩子去家访小东。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接待了代老师,交谈中得知那是孩子的外公外婆,他的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已经几年没有回家了,小东在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外公说:“他要读就读,不读就算了,我不敢逼他,要是逼出了什么事情,我负不起责……”最后代老师带着失望、心酸、无奈回了学校。

回来后代凯红反复想,“不能就这样放弃,这么聪明的孩子,不能就这样让他毁了自己”。于是,代老师一次次和小东的父母打电话:“找再多的钱都是为了孩子,家财万贯都换不回孩子的良好品行……”小东的父亲一回来就到学校跟代凯红聊了很久。小东又回到学校。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东一天天变了——爱学习了,爱帮助人了,成绩一天天好了,期末还考了个“双优”。

[调查思考]“双百”规定却苦于缺少配合,家访的尴尬也反映出当前农村空巢家庭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对这一群特殊学生,家校合育的担子严重倾斜压在学校这一边,这也考验着学校教育的担当能力。

农民工子弟校

争议在这里暂停的客观原因是农民工家庭对于家访有强烈的需求

[调查学校]重庆市江北区滨江小学

[调查采访]滨江小学被江北区政府确定为首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招收学校,是重庆市流动人口子女示范家长学校。当我们把家访这个有争议的话题抛给校长刘志时,反馈是:在学校家访很受欢迎,家校共育效果显著。

《今日教育》:学校招收的农民工子女占全校生源比例是多少?

刘志:95%以上。

《今日教育》:为什么家访在学校没有争议?

刘志: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的性质——农民工子弟校。农民工离开家乡来到城里打工,有一所学校专门招收他们的孩子读书,他们对学校十分信赖,很支持配合学校的家访工作。另外教师通过家访走进孩子的生活空间,了解他的家庭环境,更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学生转变喜人,教师工作有成就感。当然,针对学校教育对象的这种特殊情况,我们提出了“办民工满意学校”的号召,树立“办农村孩子乐园,做民工家长亲戚”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抬头走路,埋头学习,动手做事”的校风,家访在这里发挥出了教育正能量,所以各方都满意。

《今日教育》:学校有哪些举措提高家访工作的教育效果?

刘志:一是家长情况详细登记管理。农民工家长工作不稳定,居无定所,中途换住址很平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访的工作难度。为此,学校开学之初建立专门的农民工子女花名册,详细登记学生父母姓名、务工单位或场所、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现租赁房地址、房主姓名等情况,专门管理。二是对于家访的情况进行阶段评估。农民工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低,子女生活和学习习惯较差,需要教师反复细致做工作。对此,学校德育处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要求班主任带着副班主任一起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同时做好相关记录,在规定时间内交还德育处,再由德育处进行统一整理和统计,对于现阶段的成绩给予表扬,对问题及时研讨对策。三是进行深度研究。学校申报了市级课题“中心城区务工子女定点学校学生成长问题研究”,历时四年,探索总结出民工子女教育的“呼吸式德育策略”等6种方法,为家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调查故事]

程梅是滨江小学“中心城区务工子女定点学校学生成长问题研究”课题的参研教师,研究方向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全面分析了学生情况后程梅选择了何冰冰、罗仁良、陈红利、王亮等5名学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这几位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在最初的两三个月中,程梅对每一个孩子的家访少则2~3次,多则5~6次。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罗仁良说话能力增强了,陈红利没有因妈妈的离开而学习下降;王亮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在家访中尝到甜头的程梅开年之初就盘算下学期的家访:把全班45名学生家访完。片区这样划分:学校附近、大石坝、大庆村、盘溪和南桥寺。学生的选择:学困生、品学兼优生、贫困生、习惯有问题的学生和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时间安排:放学以后、双休日和寒署假。

[调查思考]争议在这里暂停的客观原因是农民工家庭对于家访有强烈的需求。但是不可否认,主观上学校对于家访工作的细致管理、及时评估和课题研究,也为家访发挥出教育正能量增色不少。

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

在寄宿制学校中通常会进行片区家访,学校家访的对象集中于单亲家庭的学生

[调查学校]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小学(农村小学)、重庆市秀山县凤凰中学(寄宿制中学)、重庆市教科院巴蜀实验学校(民办寄宿制学校)

[调查采访]对寄宿制学校采访中发现了家访的一种变式即片区家访。

《今日教育》:请介绍一下学校家访的情况。

田勇(秀山凤凰中学副校长):学校推行全封闭、全寄宿制管理。寄宿制学校对学生承担的责任更多更大。家访就十分必要了。学校制定了片区家访制度,时间主要是安排在假期以及周末,一般一年一次。重点对象为特殊学生。

《今日教育》:为什么要进行片区家访?

郭晓娜(教科院巴蜀实验学校校长,教育学博士):我校有很多学生来自区县,家长到学校一次不容易,没有办法多次和家长进行面谈。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每学期每个地区召开1~2次片区家长会。学校组织一个团队(一般是中层干部、班主任和生活老师组成)。放假的时候护送学生回家,同时就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予以解答,并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收集报给学校,学校再进一步研究解决问题。

《今日教育》:个人家访和片区家访,你觉得两者有相通处吗?

郭晓娜:无论哪种家访都是一个普通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问题。这就涉及沟通的艺术:一是态度好,任何时间任何问题都不厌其烦与家长沟通;二是情商高,总是能够抓着最关键的问题,解答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最后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三是目标一致,所有方法都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还有一点我个人认为很重要,那就是与家长沟通的次数很重要,当然根据情况不一定都是家访,平常QQ、电话多联系,慢慢地家长和老师成为朋友,很多问题都能够得到圆满解决,最终使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调查故事]当金刀峡镇小学、秀山凤凰中学、教科院巴蜀实验学校的问卷调查和采访结束后,学校提供的个案像事先约定好似的集中到了单亲家庭学生。在查阅了2012年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调查报告后,我们似乎找到了原因——调查显示,全市中小学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增多,共占10%。

汪兴会是金刀峡镇小学六年级一位班主任,班里39名学生中单亲家庭学生共有10人。汪老师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小红(化名)的父母不到结婚年龄生下了她,母亲2岁离开家,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小红一直跟着年迈的婆婆生活。婆婆文化不高,对孙女缺少管教。

上学期,镇上的一位人大代表调研了解到小红到现在户口都没上,与汪老师联系。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小红的户口很快办好了。汪老师抓住这个机会找小红谈心,并动员全班同学都来帮助她,一学期下来,小红变化很大,同学们也愿意和她玩了。汪老师说:“对于像小红这样的问题学生,家访是教育的第一步。”

[调查思考]在寄宿制学校中通常会进行片区家访,片区家访能提高家访的效率。但无论是个别还是片区家访,良好沟通都是有效教育的基础。

家访的个案集中于单亲家庭的学生。通过《今日教育》QQ群进行网络调查,进一步发现无论是哪类学校,特殊学生如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都将是家访的首选对象,因为这类学生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偏差,需要特别关注。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