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5 20:0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同业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究其不知名原因,很重要的一条,他们的服务对象并非大众用户,而是满足企业员工的内部沟通交流,也就是做企业聊天软件。
其实,想做一款成功的企业级社交产品是很多公司的目标。就像 Facebook 、 阿里巴巴 这样的科技巨头,前不久都带着各自的产品进入了这个市场。
可想在国内实现Slack式的成功,真的并不容易。企鹅智酷近日针对企业通讯和社交产品的使用需求进行了调查,试图发现这个市场的突破机会。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层层难关。
一半公司拥有企业内部通讯工具
52.9%的调查者反馈,他们所在的公司内部有专门的企业通讯工具。这说明企业通讯软件并不是新鲜事物。老牌企业通讯工具,如腾讯RTX、企业飞信,以及企业QQ、 网易 即时通等PC时代的企业通讯工具已经进驻了很多企业。
这个市场的新入者如何颠覆这些PC时代的企业通讯产品,会成为他们面临的第一道门槛。
同事工作沟通时最常用的通讯工具依旧是QQ
实际上,虽然企业通讯软件的市场普及度并不低,可问及调查者和同事工作沟通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产品时,排在首位的却是最大众的即时通讯软件QQ,占比达到了37.6%。移动时代兴起的聊天应用微信排名第二,占比为23%。
至于企业内部沟通工具,即便在企业里的覆盖度超过了50%,可实际上仅有14.5%的用户将其作为最常用的沟通工具。这反映出的问题是,目前的企业通讯软件在解决用户沟通需求方面的确存在不足。
展现完现状后,再看看用户想要改变现状的需求。用户是否为缺少好用的内部沟通工具烦恼?53.6%的用户回复是否,46.4%的用户选择是。
一半用户认为现在的沟通工具已经基本上满足了需求,也有一半的用户认为市场上应该出现更好用的产品。当市场上呈现出这种并不非常强烈的需求状态时,新产品想要说服企业或者员工接受的难度就会增大。
用户最重视的企业通讯工具功能:查找联系人方便
使用企业内部沟通工具时,用户最看重的功能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是查找公司联系人方便。手机和电脑能跨终端操作排在第二位。然后才是聊天工具好用稳定。
工作时,快速找到需要联络的同事是用户沟通的基础,拥有所有员工信息是企业内部沟通工具不可替代的优势,想要对用户产生吸引力,帮助他们快速找到公司联系人才是第一大功能需求。
进入移动时代,移动办公逐渐成为常态,因此用户对于手机和电脑能跨终端操作的重视程度也会不断提升。聊天功能和文件传输管理功能的重视程度差不多属于同一个等级。
至于开电话视频会议这种需求的重视程度在所有功能中排名最弱。
企业通讯工具最需解决的问题:功能个性化定制
不能进行功能个性化定制成为现在企业通讯工具存在的最大问题,43.4%选择了此项。这意味,新进入市场的企业通讯工具如果具有个性化定制功能,对用户的吸引力会显著增长。
本文一开始提及的硅谷产品Slack,之所以拥有超过3万个团队的活跃用户群,其亮点之一就是能集成大量的第三方应用。每个团队可以根据各自的使用习惯和需求添加第三方应用,进行个性化设置。
工作记录能实现云端同步在用户最期待解决的问题中排名第二,其次是移动端易用性提升。这两点都是企业通讯工具在移动办公时代可以利用的新机会。
在产品的营收模式上,行业内惯用的付费使用模式可能也面临着挑战。74%的用户认为企业通讯工具不应该是付费产品。那么,最可行的方式就是免费使用,但增值服务收费。
企业版“朋友圈”可以尝试匿名功能
除了通讯功能,如果做一个企业版的“朋友圈”,前景又会如何呢?53.9%的用户表示,他们的确需要这样一个可以分享工作状态的企业社交产品。不过这个需求的强烈程度也并不显著,剩下46.1%的用户选择了不需要,他们认为微信朋友圈够用。
在这个朋友圈之上再添加一个“匿名”功能呢?毕竟企业内部因职务和竞争压力,员工可能需要借助“匿名”渠道来反映内部问题。最后调查结果显示,62.2%用户表示需要匿名功能。
从这两个问题的反馈来看,做一个企业版的内部社交平台的确有生存空间,但想要激发出这种社交平台的活跃度,可能也并不容易。
结论
移动办公时代、创业热潮等趋势的到来,对于企业通讯产品而言的确意味着新的机会。相比于老牌企业通讯软件在移动终端和云同步反应的滞后性,新的产品若抓住市场空白,就有成长空间。
可实际问题是,企业通讯社交产品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已有的企业通讯软件,而是QQ、微信这种大众社交平台。
解决沟通问题的社交产品基础是用户关系,只有保证团队用户都认可并活跃在这个平台上,产品才能帮助团队解决沟通问题。可如果新产品的学习成本高、同时又难以在团队中普及,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还是会转移到大众通讯产品上。
篇2
【关键词】专业认同,士官学员,影响因素
随着部队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士官教育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过渡到任职教育,士官院校在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士官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以更好地适应士官的任职需求,为基层部队输送了大批现代化专业技术士官。然而,在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转型改革蓬勃开展的过程中,一部分士官学员因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而无学习兴趣、因学习兴趣丧失而要求退学、因感觉学无所用而在实习期间申请退伍、还有更多的学员在毕业后就申请了退伍……致使多年培养的人才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已经流失,而留下来的因学业不精而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也大有人在。因此,着重加强学员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学员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岗位的喜欢,是士官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本调查分析以某武警士官学校学员为研究对象,以了解士官学员的专业认同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专业认同的理论研究,也为士官院校促进学员的专业认同,提升职业技术专业教育质量和效果提供依据。
一、专业认同的涵义
专业认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内涵非常广泛,是一个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动态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是基础,认知不同会导致情感的不同变化,而认知程度与情感的变化将会表现在个体行为中。其中,认知是个体对所有专业的了解;情感是个体获得的安全与情感愉悦满足;持续是这种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所导致的积极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从而形成可持续性的专业认同。专业认同包含以下几个维度:第一是对专业的了解或认知,这是产生专业认同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是对专业的态度和情感,即对所学专业的态度是否积极,是否满意和认可所学习的专业;第三是积极学习专业的动机及由其引起的学习的行为;第四是由以上的维度产生的良好的专业学习的效果。
二、某院校士官学员专业认同情况的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不同专业的大专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问卷分为基本情况和专业认同问卷,后者由7道单选题和3道开放问答题构成,分别涵括了专业了解认知、专业态度情感、专业学习行为、专业学习效果、影响专业认同度的因素5个维度。
(一)专业认同总体情况
根据专业认同的概念解释,从专业了解认知、专业态度情感、专业学习行为、专业学习效果4个方面对专业认同的现状进行分析。
1.专业认知了解情况。入学前,对本专业很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有5.43%和16.30%,现在增加为21.74%和31.52%;入学前,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有43.48%和33.70%,现在减少为31.52%和16.30%。可见,虽然学员在入学后提升了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但也存在部分学员不了解的现状。
2.专业态度情感情况。很喜欢和比较喜欢本专业的有14.13%和39.13%,不太喜欢和很不喜欢的占33.70%和13.04%;现阶段学习时,积极主动学习的占36.95%,得过且过、及格就行的占27.18%,不确定、心情好就爱学习的占30.43%,讨厌学习、不管能不能及格的占5.43%。可见,学员对所学专业的喜欢程度呈正性分布,有近半数的学员不太喜欢或不喜欢,由此导致的学习态度也就不容乐观。
3.专业学习行为情况。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占27.18%,偶尔抄袭的占51.09%,经常抄袭的占16.30%,经常不完成的占5.43%;认真学习并经常阅读和所学专业有关的书籍的占26.09%,只认真学习课堂上的知识的占45.65%,只学习感兴趣的知识的占21.74%,什么知识也不学习的占6.52%。可见,最作业不重视的占21.73%,只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人最多,说明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相一致。
4.专业学习效果情况。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很满意的占7.61%,比较满意的占51.09%,不太满意的占31.52%,很不满意的占9.78%。可见学员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满意度并不乐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士官学员的专业认同的整体情况并不理想,阻碍了学习兴趣,致使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影响专业认同因素的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可知,影响学员专业认同水平的因素有:报考前对专业本身的不了解、入学前从事岗位和所报专业无关、录取过程中的调配、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参差不齐、教学实习与所学专业联系不紧密、教学条件较差、试验设备较落后、有些教材不太实用等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学习上的消极心理;访谈中大部分学员对教员的教学还是比较满意的,甚至有的学员因教员的引导而改变了对学习的不良态度。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财会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
一、导言
郭道扬①曾在《中国会计史稿》中指出:我国的“会计”的称号命名起源于西周时代。《周礼·天官下》记载:“司会掌邦只六典、八法、八则…而听其会计。”根据西周时代的“官厅会计”核算的具体情况,“会计”两个字连用在当时的基本涵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合核算,通过日积、月累到岁会的核算,到达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越的企业如春笋般成长起来,会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
为响应江苏省政策,推动我省(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发展,同时促进我省财会专业教育的科学性,本文章对我省本科、专科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第一,能够动态的了解我省财会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价值的认同度和相关的影响因素,促进学院和同学们对财会专业的全面的、客观的认识;第二,通过对同学们的调查可以有效的提高专业教学,促进财会专业的科学合理发展。
二、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方式采用针对相关的专业发放、填写,对省内的高校的在读财会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抽查,最终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200份。样本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2.资料的收集方法
调查采取问卷方式收集资料,包括被调查同学基本情况及一些问题,大部分是与财会专业相关的价值认同度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专业的整体认同度
通过调查,了解到在调查的280(包括80人为想学财会专业)人中,有171人喜欢此专业,占61.07%;有109人不喜欢,占38.92%。(其中,财会专业学生有200人,喜欢此专业有134人,占67%;不喜欢此专业有66人,占33%。)
由此可见,我省财会专业学生的整体认同度比较高。从同学们的选择和交流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会继续选择此专业特别是面临实习的学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实习的同学面临毕业,财会专业在就业上是相对有优势。分析发现,财会专业的在学习本专业后,对此专业的整体认同度有所提高。
2.学生对专业价值认同度
根据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1)不同意财会专业就业前景好的学生只占到样本整体的11.2%;(2)不同意财会专业工作稳定的学生只占到样本整体的0.7%;(3)不同意财会专业薪资待遇好的学生只占到样本总体的18.1%。根据这样的结果,可以看出财会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价值认同度比较高。
四、小结
此次研究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统计及分析,可以肯定的是,财会专业在本省的大学生心目中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不认同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学生对专业在整体上的认同度、学生对专业在价值上的认同度、学生对专业在教学上的认同度、学生对专业在出路上的认同度。调查研究后,得到的主要结果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专业在整体上的认同度。调查的结果分析中反映了同学们对财会专业的整体上的认同度比较高高,其喜欢本专业的程度的比例相当高,尤其是实习和即将实习的学生。这说明了财会专业是一门同学比较喜欢的专业,有着其独特的实用性,我省目前的经济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实习及工作提供了就业机会。
(2)学生对专业在价值上的认同度。学生对财会作专业在价值理念的认同度很高,学生对未来的就业的前景,薪资待遇及稳定性,都有着较高的信心。
(3)学生对专业在教学上的认同度。我省的财会专业的教学已步入成熟阶段,我省有很多高校在财会专业教学上有着成熟的方法和模式,尤其是我校的财务外包专业,更是把传统的财会和新兴的外包行业结合在一起,一创新的模式教学。在师资力量方面,我省的财会专业教师,很多都是企业里“实战过归来”,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
(4)学生对专业出路的认同度。大部分的学生对财会发展的前景还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且认为这是一门专业的职业,很有技术含量。通过学生认为的财会的发展前景的分析,企业对财会工作的关注力度和支持力量是影响学生找工作的重要因素,财会专业的在社会的认可度上也很高。
总之,我省的大学生对财会专业的信心及认可度是很高的。同时,作为影响学生认识财会专业,学习财会专业相关知识的学校,要稳定、加快、创新我省的财会专业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相信在学校与学生的自身努力下,未来我省的财会专业认同度会有一个新的提高。
注释:
①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M].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82.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项目名称:财会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度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2JSSPITP4405)。
指导老师:
篇4
根据溪工字〔20XX〕13号文件精神, 县农业系统工会组织系统工会干部,于20XX年3月31日开始分成两个小组,开展了“进企业、访职工、解困难、促和谐”活动。其中第一小组深入到竹溪河水库、县水电公司、县综合农场、郧巴黄牛良种繁育基地等企事业单位,通过走访和座谈等形式对企业发展、职工权益维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活动基本情况
调查活动,以工会干部配合参与为主,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企业发展情况、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工会建设、职工权益等方面。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进一步全面地掌握了企业发展情况和职工正当权益维护情况。
1、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建立,劳动关系总体稳定。调查中的竹溪河水库、县水电公司、县综合农场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初步形成了协调劳动关系的组织体系。
2、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和工资支付制度,维护劳动者报酬权。围绕贯彻实施《劳动法》,实施了工资保证金制度,维护了职工的正当权益。
3、职工的社会保障和维权工作不断推进。近年来,职工的社会保障和维权工作受到高度关注,民营企业职工逐步纳入养老保险范畴,规范职工劳动治理,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制度和责任制度,对涉及职工利益的案件做到“快立案、快调查、快处理、快结案”。
4、工会维权机制基本形成,并逐步得到完善。一是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治理制度得到加强。涉及职工亲身利益的职工安置方案等重大事情,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后实施。二是工会维权机制逐步得到完善。
5、创建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活动成效显着。创建活动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参与,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运作、各方配合、职工参与”的创建格局,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职工队伍进一步稳定,劳动关系日益协调,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职工逐步下降。实现了企业和职工的双赢局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相关单位和企业的劳动保障和工会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经济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维护稳定劳动关系的难度不断加大,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有:
1、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不力。劳动合同制度固然推行多年,但有的行业、特别是非公企业签订率低,有的以事实用工代替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不规范或不履行的现象比较普遍;集体合同实施的范围还比较窄,而且大多流于形式。
2、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养老保险一直延续现收现付的模式,个人账户空账规模越来越大,对未来老龄化高峰时期构成重大隐患;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拉大,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会保险意识淡薄,清欠工作无力,在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中,有破产倒闭企业无资产变现、资产变现难和特困企业无力缴费,也存在一些单位有钱不缴、以种种理由故意拖欠和前清后欠的问题;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职工参保率不高,正当权益受到了侵害。
3、劳动者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企业侵犯职工正当权益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用人单位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甚至随意裁员解除劳动合同;二是部分企业拖欠职工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的问题比较突出。
4、工会建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有些非公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仍未建会,如:郧巴黄牛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对工会工作职员过度精简,使工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职工权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三是农民工进会率比较低,大部分仍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
5、基层维护职工正当权益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部分企业至今尚未开展同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有的固然签订了集体合同但履约率不高,有的存在形式主义,一个文本管多家,一份合同管多年,缺乏针对性和可操纵性。二是改制后的中小企业职工正当权益治理工作出现滑坡,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实行这一制度或者有形无实。三是基层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运作不够规范,作用发挥不到位。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两法一条例”的学习,进一步对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把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纳进普法规划,努力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继续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巩固对企业离退休职员基本养老金发放当期无拖欠的成果;以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重点,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加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完善征收体制,严格基金监视治理。扩大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职工互助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在再就业、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对困难群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3、强化劳动合同治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要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全面加强劳动合同治理;推动和监督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进一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制定适合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特点的劳动合同范本,指导和推动用人单位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指导和督促企业重组改制后及时与职工变更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健全劳动合同治理台账;积极推动已建立工会的企业全面开展集体协商并签订集体合同,指导改制企业做好重签、续签集体合同工作;认真做好集体合同的督促、审查、备案和统计治理工作。
4、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和劳动保障监察。要认真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审核、备案制度,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大查处拖欠工资、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工作力度,严厉处理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行为;加大劳动争议调处力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加快推进劳动仲裁实体化建设,充实职业化仲裁员队伍,促进行政职能与办案职能分开;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完善监察执法程序,充实监察办案职员,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参加的劳动保障监察与拖欠工资协调机制,采取预防和打击违法行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大力推进维护职工正当权益工作。
篇5
1999年末移动通信市场现状
手机普及状况。调查显示,北京市18—50岁的人群中,有略超过半数(52.2%)的被访者使用手机,可见至1999年底,北京市场手机的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占经济活动型人口的一半左右。不同年龄消费者手机的拥有率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调查显示,18—29岁,30—39岁,40—49岁手机拥有率分别为43.4%、68.2%和43.2%,假定50—54岁年龄组与40—49岁相同,以北京市三年龄段人口年龄结构比重进行加权平均,则大致可推算1999年底北京市城八区手机普及率约为30%,即每10个人约拥有3部手机。以北京城八区拥有650万人口计,城区手机用户达195万。
消费者特性。就消费者而言,除年龄外,不同性别、学历、职业和以往的人群手机的拥有情况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调查显示,就性别而言,男性拥有率要明显高于女性,近六成(59.7%)男性被访者拥有手机,女性被访者则为四成强(43.2%);就年龄而言,30—39岁的中青年消费者拥有率最高,超过2/3,18—29岁,40—49岁组拥有率要低得多;就学历而言,随学历升高,拥有率显著升高,特别是以高中与大专学历为分界点,差异明显,即手机拥有者主要集中在大专以上学历人群,高中以下学历较少;从收入水平看,随收入升高,手机拥有率明显升高,以月收入3000元及1500元为分界点,月收入3000元以上者拥有率高达90%左右,1500元以下者为12—30%,低于平均拥有率,1500—3000元者为65%左右,亦高于平均拥有率。从职业类型看,手机拥有以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为最(80%左右),其次是个体业主、自由职业者和公务员(60—70%),再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职员(50—60%),工人和服务人员拥有率最低,仅为5%左右。可见,手机用户群主要集中于30—39岁,大专以上学历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尤其是3000元以上的消费群体,值得注意的是月收入达到1500元的中等收入人群正日益成为手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目标消费。
对于北京市场的两大运营商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原中国电信,下同)和中国联通,二者的消费群体在年龄上存在某种细微差别,比较而言,中国联通更受18—29岁的青年人群的青睐,而中国移动通信更受30岁以上中青年和中年人群的青睐。
手机品牌。调查显示,1999年底,北京手机市场的品牌分布状况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传统三强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仍然占据市场的领先者地位,三者总和市场占有率超过80%,其它品牌均难以望其项背。其次是西门子、飞利浦、三星等第二集团品牌,市场占有率10%左右,其它品牌还有松下、阿尔卡特、高通等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均很低。在电信长城CDMA手机中,除摩托罗拉外,主要有三星、高通等品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1999年是众多国产手机厂商发动大规模广告宣传攻势的一年,但北京的市场现状仍然未能给国产手机留下太多的市场空间,国产手机市场业绩不佳,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技术、宣传和服务策略等方面的原因,如何做好国产手机这篇大文章,在手机市场上分一杯羹,其路还正长。
1999移动通信发展状况
移动通信发展态势。调查显示,所有拥有手机的被访者中34.4%在1998年前购买手机,40.9%在1998年内购买手机,24.7%在1999年内购买。可以看出,近几年中,1998年是手机增长最快的一年,虽然调查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仍足以表明1998年内北京手机的增长率近乎翻了一番。事实上,全国手机用户在1998年内亦从1000万增至2000万。进入1999年,虽然手机市场仍处在高速增长之中,但增长速度已显著放慢,从调查看,1999年北京市场增长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速度均较1998年有所放慢。在北京这样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手机普及率几近30%,虽然年内手机入网资费持续下调,但其它资费如通话单价和月租费等仍保持不变,手机增长放慢是不难理解的,但以此推论全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则失之偏颇。因此,在北京这样手机普及率较高的大城市,为促进手机的持续发展,进一步降低手机的使用成本包括通话单价、裸机价格、入网费和月租费等长期成本,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手机消费群体特性及其趋势。就1999年购买手机的消费者自身特性而言,从性别看男性仍高于女性,分别占55%和45%左右;从年龄看,以18—29岁和30—39岁的青年人和中青年人为主,分别占43%左右;从学历看,以大专以上学历特别是大学以上学历为主;从收入看,则以月收入1500—3000元者为最多,其次是月收入3000—5000元者和800—1500元者。与1998年购机者相比,1999年购机者表现出了一些明显的趋势。(1)虽然女性购机者仍处于少数,但女性购机者越来越多,从36.5%增至45.1%。(2)购机者年龄分布趋向于分散,从集中于30—39岁的中青年人群逐步分散至18—29岁青年人和40岁以上的中年人。(3)购机人群继续集中于高学历人群,但趋势已不很明显,这可能与北京消费者普遍具有较高学历有关。(4)由于手机各种价格的持续下调,手机消费日益大众化,使手机能够为更多的中低收入者购买,表现为1999年购机者进一步趋向中、低收入者,且分散至各个收入阶层,而高收入者由于普及率高,购机比重反而下降。
消费者运营商及手机品牌选择。调查显示,与1998年相似,1999年购机者的运营商选择基本状况仍是移动通信公司多于中国联通。电信长城CDMA选择比重仍很低,但与1998年相比,1999年消费者对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选择略有下降(约2个百分点)。中国联通则略有上升(约3个百分点),电信长城CDMA稳中略降。中国联通的缓慢上升,显露出移动通信市场正缓慢发生着有利于消费者的市场竞争态势。从消费者的手机选择看,除传统三强仍居主导地位,且摩托罗拉有进一步加强之势外,手机选择进一步多元化,处于第二集团的西门子、飞利浦、三星等品牌有所上升,升幅为1—4个百分点不等,而国产品牌则仍是雷声大,雨点小,消费者选择很少。
消费者购买行为。中国移动通信业发展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早期的手机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需要更换手机(保留原号)或者新购手机重新入网,淘汰原有手机。1999年新购手机中,这两种情形比较明显。调查表明,1999年内平均每售出6部手机,就有一部是新购手机入网,淘汰原有手机(包括原号),一部是新购手机,替换原有手机,其余4部是首次购买手机入网。其中,对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用户而言,淘汰原有手机而入网和替换手机的比例分别为9.1%和18.2%,首次入网者占72.7%,中国联通用户首次入网占58.8%,淘汰和替换原有手机分别占23.5%和17.7%。均为新入网或淘汰原有手机入网,而无替换手机的情形。
购买价格。调查显示,1999年手机市场裸机价格在进一步下降的同时,价格差别很大,有的高达6000元以上,有的则低至1000元左右,这与手机市场进一步细分化,产品/服务功能逐渐拉开档次密切相关。裸机平均价格则降至2000元左右,这也是手机购买者逐渐向中低收入阶层过滤的主要原因。至于入网费,1999年内两次下调,其中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分别下调至1000元和700元左右,平均为920;中国联通则分别下调至780元和300-500元左右,平均为580元左右。总体而言,调查表明最低为300元(电信长城CDMA手机除外),最高亦不过1250元,平均水平约为780元。
1999移动通信市场主要事件消费者认知
1999年移动通信市场热点不断,内容涉及资费政策、运营商服务、手机终端以及中美WTO电信协议等诸多方面。调查显示,被访者认知最高的事件是手机资费(入网费)下调(83.4%),其次是中美WTO有关电信协议的基本内容(74.2%),再次是双频手机进入市场(64.7%)和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从中国电信剥离(51.9%)。被访者认知较高的还有上网手机(41.7%)和联通手机直拨IP电话(38.3%)。电信长城CDMA手机话费降价一半(34.9%),预付费SIM卡手机的推出(32.2%),网上拍卖手机(31.9%),手机点播信息增值服务(26.4%)和联通手机免费邮寄话费清单(26.1%)等认知度都不高,位居最后。纵观以上热点问题,可以看出,被访者认知度最高的是有关移动通信的产业政策问题,特别是资费政策,显示消费者对手机资费政策的关注。电信长城CDMA手机由于用户规模小,其热点政策影响小,故认知度不高。其次是对各类手机产品的关注,特别是去年年初就已成为热点的双频手机的推出,年内大肆广告宣传的国产手机的推出等。对于运营商推出的一些服务项目如预付费SIM卡手机,手机点播信息增值服务及交费服务等认知不是很高,一方面显示消费者对这些问题不是很关注,同时亦显示运营商推出的服务宣传不够或目标受众有限。至于被访者对上述热点事件印象最深的三件事,结果表明,印象最深事件的排序与被访者的认知基本一致,印象度最高的是手机资费(入网费)下调(70.8%)和中美WTO电信协议的基本内容(39.2%),其次是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从中国电信剥离(34.7%),双频手机进入市场(22.3%)和国产手机进入市场(22.0%)等,蓁各项排序基本与认知度排序基本一致。
1999影响手机购买的原因及消费者对市场现状的评价
调查表明,1999年,影响被访者购买手机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双向收费不合理(63.6%),其次是有替代品(54.5%)、本人用不上(39.2%)和通话单价偏高(34.3%)、再次是裸机价格偏高(26.6%)、入网费偏高(15.4%)和月租费偏高,其它原因如服务、话音质量等不是很重要。综合起来看,除去有替代品和本人用不上等无需求原因外,影响潜在消费者购机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价格,特别是通话单价,而双向收费归根结底还是手机的通话单价问题,这已成为购买使用手机的最主要障碍。对于话音质量、运营商服务质量等,由于潜在用户未使用手机,则仅是购买使用手机后才会考虑的问题。
篇6
通过毕业实习,进一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在实践中印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作为一个实践型专业的毕业生,更要在实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撰写实践报告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本次实习,学生要自主选择一个具体领域,深入到其内部进行实践,将所掌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知识运用到该行业中,提高在相关领域的实际技术水平,并初步培养动手能力,为毕业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其基本目的是了解所在地区、所在行业部门的一般概况,所在单位的性质、职能,经营、管理水平,特点与创新,发现存在的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办法与策略等。
通过毕业实习,达到如下目的:
1 、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工作的关系及重要作用,熟悉现行管理体制及实务操作技能,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2 、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补充和巩固已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环节,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3 、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较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4 、培养社会交往和公关能力。
二、实习地点、单位和时间毕业实习地点:学院实习基地及由学生自行联系确定的其他单位。
实习岗位:由实习单位具体安排,主要是市场营销相关工作岗位。
三、实习的基本内容
经济管理教研室关于实习内容的建议如下: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在相关岗位上的具体操作练习,应了解实际工作中具体作业流程及不同模式,从而使已学过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本实习原则上应选择与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相关的部门进行,内容包括商品销售、市场调查研究、生产与供应、开拓市场等。毕业实习的基本内容:
1 、收集实习岗位相关资料,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尤其是旅游企业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立及其职责权限的划分情况。
2 、参与实习单位的工作过程。
3 、观摹实习单位的工作活动。包括:商品销售、市场调查研究、生产与供应、开拓市场等。
4 、在实习报告中分析评价实习单位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与不足,并提出合理化改进意见。
Eg1 :旅游饭店实习
现代饭店是一种综合复杂的商业部门,包括前厅部、客房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营销公关部等服务部门。因此要实习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总的要求,经过有关服务实践,了解掌握现代饭店的管理理论的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经营战略与决策、市场营销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督导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饭店设备管理和安全管理等。
实习的具体内容如下:
1 、了解和掌握现代饭店服务的标准。
服务的态度标准;服务的行为语言标准;服务如何满足宾客个性化需要的标准;服务工作的指导方针。
2 、前厅部
前厅部的工作特点及其基本职能;前厅部的组织管理;前厅部的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了解前厅部的区域环境设计与设备设施;了解前厅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前厅预定工作管理;前厅接待工作管理;前厅问讯工作管理;前厅收银和收入审计工作管理;前厅商务工作管理。
3 、客房部
组织结构及主要岗位职责;客房部区域环境艺术和布局装潢设计;客房的清洁保养工作和管理;客房服务工作及管理;客房部物资设备的管理;客房部的劳动管理。
4 、人力资源部
饭店员工的配备与储备方法;饭店员工的培训管理方法;饭店员工的考核评估方法;饭店工资制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饭店的动力管理方法。
5 、营销公关部
饭店的需求分析;饭店市场细分与营销战略的选择;饭店的产品设计;饭店的价格决策方法;饭店营销的沟通技术;饭店的主要推销方法。
Eg2 :旅行社实习
1 、导游接待部
接受旅行社分配的导游任务,按照接待计划安排和组织旅游者参观、浏览;负责向旅游者导游、讲解、传播中国文化;配合和督促有关部门安排旅游者的交通、住宿,保护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等事项;反映旅游者的意见和要求,协助安排会见、座谈等活动;解答旅游者的问询,协助处理旅途中遇到的问题。
2 、计调部
排好线路,安排好行程。联系酒店、旅游车、以及用餐的地方。出好票据,并事先核实所出票据的准确性(数量、时间等)。如是组团社需联系地接社,用传真或电话协商好接待标准及价格。做同行业的游客输送简称同业。多以电话和传真来完成。
3 、接待部
热情周到的接待所来办理、咨询相关旅游业务的人员。向游客介绍特色的旅游线路。
4 、外联部
利用相关的旅游信息到有旅游需求的地方介绍自己的旅游产品。联团、调查市场同业价格、组团等相关工作。
注意: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以及企业的需求,选择其中的若干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实习。
七、实习的有关要求
1 、自行联系实习单位。
2 、联系好实习单位后开始实习两周内,将实习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反馈给导师。
3 、实习结束后,需提交实习单位加盖公章的鉴定意见和个人实结。
4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社会公德;严格遵守实习单位各项规章制度;
5 、尊重单位领导和职工,虚心请教,深入细致地开展实习活动;
6 、爱护公共财物、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积极参加实习单位的公益活动;
7 、加强自我修养,树立良好的大学生形象;
8 、加强安全意识,保证实习顺利进行;
9 、服从实习领导小组及实习单位的协调和指导;
10 、重大问题和困难及时与实习领导小组取得联系并作汇报;
11 、按时返校进行实结;
12 、违反上述要求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及扣除实习成绩的处理。
八、毕业调查报告的书写
(一)选择与联系实习调查单位
建议选择所在实习单位。如确认有更合适的调查单位,可以另选,但必须附有调查单位的通讯联系资料。
(二)拟订实习调查计划
1 、调查目的
根据本专业特点,通过调查侧重掌握旅游景区或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企业发展现状、前景,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于解决对策的思考、旅游文化形式、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内容。
2 、调查计划
从上述内容中,选择调查的核心主题,并做适当延展,拟订调查计划——调查什么、如何调查、从何处入手。要调查部门、人员,具体布置和时间安排等。
(三)整理资料及撰写调查报告阶段
前一阶段所获的均为原始资料,本阶段应注意围绕调查目的。对原始资料进行筛选,确保真实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然后对之进行分析与研究,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之印证,要能通过调查发现问题更能解决问题。将分析研究的结论撰写出来。调查报告注意要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流畅,逻辑性强,不少于 1500 字,并连同调查提纲、调查记录按时提交被调查单位和实习指导教师。
(四) 毕业实习报告的内容要求
1 、报告标题
2 、实习地点
3 、实习单位
4 、具体部门
5 、实习时间
6 、实习内容
篇7
章乃器先生在阐述金融的涵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金”是一种坚硬而固定的物质,而“融”是融化流通的意思。“‘金’何以能‘融’?这有赖于‘信用之火’的燃烧,但有时‘信用之火’烧得太猛烈了,融化的金腾沸洋溢,反而要浇灭了‘信用之火’;跟着,融化的金也冷却而结冻了。这就是信用过度膨胀成了恐慌的现象――就是所谓资产的冻结。”
七十多年过去,研究美国的次贷危机,上述譬喻依然鲜活。
章乃器是中国征信业的开拓者,被称为“中国资信业第一人”。马洪先生认为,章乃器是中国近代经济学家中少有的货币专家和理财家,是首倡创建中国现代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学者之一。
章乃器强调信用对金融市场的调节作用,并首倡“信用膨胀”说,主张把信用放款改为票据贴现,使呆滞的“账面债权”化为可以流通的“票面债权”,以加快资本的流通。他呼吁:“以稳健的扩张信用之手段,代替不健全的通货膨胀手段”;“推行票据承兑和贴现,使短期资金市场现代化;同时推行股票和公司债票,使长期资金市场――证券市场――国民经济化”。
竞争中的思考
章乃器1916年从浙江甲种商业学校毕业后进入银行界,从练习生做起,经过十几年的奋斗,逐步升任上海浙江实业银行副经理。他熟悉金融业务,精于银行管理,对业务多有创新,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著,成为一位成功的银行家和知名经济学家。
1927~1937年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黄金十年”。在远东金融中心上海,中国、交通、通商、浙兴、浙实、金城、上海等华资银行,与被称为“外滩银行”的汇丰、麦加利、花旗、东方汇理、横滨正金等洋商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据当时同在金融界服务的李文杰先生回忆:章乃器是“银行实务研究会”和“银行学会”主持人之一,他曾协助银行同事朱博泉先生,联合上海银行公会旗下多家银行,组建了联合准备库及票据交换所、票据承兑所。“为了适应银行收受国内外财政金融市场信息,调查研究掌握客户信用状况,确保投放贷款的安全回收”,章乃器建议组设征信所,作为同业的横向联合的科学管理机构。
从20世纪初开始,征信所作为一种个人及机构资信的调查机构,逐渐在欧美和日本普及。民国初年财政部颁布《银行公会章程》时,即规定银行公会应该办理征信机构。20年代,国内银行界曾草拟征信所章程,提出过设立征信所的议案,但一直没有付诸实施。
上海在1932年前,已有5家外商征信机构,其中日商3家、美商2家,但一直没有国人自办的同类机构。华商银行的信用调查各自为政,规模及资讯有限。这种现象引发了章乃器的思考:“为什么在上海,我们仍要用外人办理的信用调查机构?”
少壮派联手创业
章乃器与当时上海金融界中的一批新锐,被公认为上海金融界的少壮派。其中有中国银行的张禹九、祝仰辰,浙江兴业银行的吴承禧、方培寿,新华银行的孙瑞璜,以及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资耀华、侯厚培、章植等人。
据资耀华先生回忆:他与章乃器一见如故,倾谈甚亲,“总想设法在上海金融界创立一个‘中流砥柱’的组织,既不像目前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那样,勾心斗角,尔诈我虞,一盘散沙,浪费精力,又不要受南京蒋、宋、孔、陈的政治特权所支配,而能特立独行,发展金融经济。”但他们都不是银行的当权者,殊感有心无力。
1931年天津“协和公司案”引发的金融大风潮,意外地成为中国征信所的催生剂。
天津协和贸易公司,是祁仍奚及段祺瑞的女婿奚东曙等开办的,经营进出口业务。该公司背景深厚,排场阔绰,以印刷精美的栈单,到处向银行做抵押放款。各大银行经理趋之若鹜,但又互相保密,不通声气。不料协和公司债台高筑,突然破产,两家银行因之倒闭,其他各行不同程度地蒙受损失,全市金融几乎崩溃。
风潮轰动全国,上海金融界深受震撼。章乃器、资耀华等大声疾呼,批评行业积弊,主张各行联合组建中国征信所,掌握市场变化,抵御金融风险。
1932年3月,张禹九、祝仰辰、资耀华、章乃器、孙瑞璜、方培寿等银行界精英,组成学术团体――中国兴信社,目标为“研究信用调查的方法,促进信用调查的技术,交换信用调查的资料”。为实现上述目标,公推章乃器、祝仰辰、资耀华三位干事,指导中国征信所工作的进行。资耀华回忆说:“章乃器当时勇气很大,说我们银行也要革命,不能老是墨守成规。”
由于在中国无先例可援,许多人担心这个事业太空洞。而章乃器等则以为:“倘使外国人设立的机关有法子调查,我们必然也有法子调查。而过去对于调查工作的实际经验,也使我们感觉到这个事业是有相当的把握的。”
创立这种联合机构,需要上海全体金融业排除私见,出资合作,过去很难取得一致。但在天津金融风潮的冲击下,这个主张立即获得了金融界实力人物张嘉、李馥荪、陈光甫、秦润卿、钱新之、徐新六、徐寄、林康侯、贝淞荪等的支持和赞助。
1932年6月6日,中国征信所在上海香港路4号银行公会内正式成立。该所由12家基本会员共同组成董事会,章乃器出任董事长,潘仰尧任经理。当时中外报纸对这一新生事物都很关注,发表了不少鼓励的社评。
“真、善、美”的服务标准
中国征信所主要业务为:报告市场实况;受会员或外界委托,调查工厂商店及个人身家事业之财产信用状况,于最短时间内将调查结果报告给委托者。企业或个人均可加入征信所成为会员,除基本会员外,普通会员分为甲、乙、丙三种,享受不同标准的服务。非会员也可请征信所做调查业务,但费用较高且手续繁复。
章乃器将调查工作譬喻为搜集旧邮票,只要不断努力,持之以恒,自然就会有惊人的成绩,成为极有价值的府库。他主张:“优美的工作成绩,是事业的生命”,制定了科学严密的工作制度,一切调查工作按照调查、复查、审查三步程序进行,其工作规条是:审慎以求“真”,详尽明晰以求“美”,忠实公正以求“善”。
“真”即调查报告的正确,在事务组织上,调查者与委查者之间,复查者与调查者之间,相互不知道身份。各自以不受拘束的客观态度,充分提供资料和意见,再由熟悉该业的人员严加审查。最后整理成报告书。
“美”被概括为“详尽明晰”四字,报告书应多叙事实,少下批评。无关宏旨的微言细行,片鳞只爪的数字记录,都尽量容纳。令使用者可以因小见大,见仁见智――批评最好还是让别人来下。
他认为“善”是“真”和“美”的基础,“征信所负责调查信用的重责,倘使自身没有一种光明磊落的态度,怎能判断别人的信用程度,而取得社会对我们的报告的信仰呢?所以,这种忠实公正的空气,在征信所当中是顷刻都不能缺少的。”他主张在用人上摈弃染有习气的人物,任用勤奋努力,清白自好的人,并以严密的组织去维持他们对于工作的兴趣和信仰,才能有把握获得“善”果。
“积极猛进”的事业拓展
在发展方针上,章乃器提出一个原则:“一切的事业要从积极的方面找出路。”他主张高投入高产出,认为中国人对于事业观念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守家产”和“做事业”混为一谈;把大部分的精神,用在消极的节流的工作上面,而对于积极的发展事业,反放在脑后。结果会越来越消极。“不日进则日退”,学业然,事业亦然。
他以“积极猛进”的作风迅速拓展事业,开业4个月后,业务量增加了约3倍。1934年初,中国征信所迁入圆明园路133号底层大厅,业务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天津、汉口设立了两个分所。全所职工上百人,基本上都具有大学文化水平及信用调查的专业知识。
章乃器除照常在浙江实业银行处理公务外,每天中午驾车来所办公两小时,从未支取过分文薪酬和车马费,这在当时工商界是史无前例的。所内有中英文秘书各一人,负责行政事务。下设信用调查、资料档案、编审、行名录编辑及总务五个部门及一个小型印刷所。
在提供常规调查报告的同时,中国征信所还从事商品研究、市场预测,出版“每日商情报告”供会员参考,提供各种超值服务。当市场发生特别变化,或有商业欺诈等危险事项发生,立即派员调查,分析事件原因、影响及补救办法,在最短时间内制成报告分送各会员。最著名的例子是:1935年一家外国纸商行投机失败后隐瞒真情,继续接受订货收取定金,并向银行贷款。经该所查明向会员通报,避免了一场危机的发生。
除日常业务外,该所的一项重要业务是编纂《征信工商行名录》,这与信用调查也有密切关系。当时上海出版之行名录有七八种之多,编辑者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立场不同,详略互异,可用者不过二三种,一个机构往往要同时购备几种才能应付业务之需。
当时经常出版且有参考价值的中国经济调查,只有一份洋人主编的海关报告。中国人从未连续出版过两期以上的中国年鉴,而英国人胡德海氏的英文版中国年鉴,已持续出版十年以上。章乃器指出,这表明中国人并不愿意或者需要了解中国的事情,而外国人反比我们注意。《征信工商行名录》预定的目标,是内容要超过外国人办的。倘使我们不能出产精美的作品,就情愿不做。
《征信工商行名录》出版后,以其编辑周密、内容宏富、印制精美的特色,一举压倒了几十年间影响最大的英国人办的《字林西报行名录》,成为那个年代工商界必备的工具书。抗战爆发前,中国征信所已拥有公司行号调查档案3万户,工商界个人档案1万多户,并积累了一大批经济资料。除每年推出行名录外,该所还编纂出版了《上海工商名人录》,并在《申报》辟有专栏,不定期刊登商品及市场研究报告,后来又负责上海《大公报》经济版的采编。
征信业从兴盛走向衰亡
中国征信所开幕时,基本会员为12家,4个月后增加到18家,几乎囊括了重要的华商银行和官方控股银行;同时还发展了普通会员29家,其中洋商22家、华商7家,共拥有会员47家。会员数量跃居上海信用调查机构之首。
不少华商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要求先作个案调查,及至看过明晰翔实的调查报告书,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汇丰、麦加利、花旗、横滨正金等洋商银行,怡和、亚细亚、德士古、三菱、三井、卜内门等一些大洋行,也纷纷加入成为特别会员。上海原有的几家外商征信所,因无力竞争相继倒闭,中国征信所遂成为全国的独占事业。
一部分人批评中国征信所,不该把中国工商业家的信息,向洋商会员和盘托出。章乃器反问道:“我们和外人的营业竞争,是应该靠组织上的秘密性呢?还是应该靠营业方法的敏捷和知识的充分?我想一个正当的营业机关,决不拒绝把组织的内容告人。”他以一堆品质高低混杂的商品为喻:“征信所的报告也许要告诉别人若干内容不良的工商业者,然而同时告诉别人许多内容优良的工商业家。这样,我们把这大堆的‘统货’按等级整理清楚了,总价格自然马上要抬高。”
1936年夏,章乃器因从事救国运动受到当局压迫,辞去了中国征信所董事长职务。爆发后,该所业务萎缩陷入困境。抗战胜利后业务曾一度回升,旋因内战和金融危机而再度跌落。1949年5月上海易手,中国征信所于同年8月宣告结束。
改革开放后中国重返市场经济,中断了数十年的征信事业才得以重生,面对广泛的社会诚信缺失,信用体系的重建至今行之惟艰。
篇8
5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出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并核准了中小企业板块实施方案。27日,中小企业板在深交所正式启动,新和成成为首个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这是我国创业板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企业板块建立后,沪深证券市场的功能划分将进一步清晰。
平安保险通过上市聆讯
中国平安保险IPO计划于5月获得香港证券监管当局的正式批准。据悉,平安保险计划6月底前上市,发行股份占公司扩大后股本的25%,筹资约15亿美元。平安保险有望成为第三家海外上市的保险公司。平保是中国首家合资保险公司,目前已成为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二大的寿险公司和第三大财产保险公司。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汇丰控股和日本朝日生命保险相互会社目前总共持有该公司25%的股份。
保险公司叫苦新《道交法》
5月1日,新版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新《道交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另外,肇事车辆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抢救费用。这使得第三者责任险对产险公司来说变成了一个高成本的险种。而保险公司营运新的强制第三者责任险将成为一件很难控制风险的事。
长三角16家农业银行结盟
长三角地区16家城市农业银行日前在上海召开首届合作发展联席会议。至去年末,长三角地区农行的存款量占全国农行的22%,贷款占21%,经营利润占38%。此次联席会议后,农行将在长三角区域建立包括行业背景、组织结构、信用等级、用信情况等在内的优质客户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农行信息互连、业务互通、服务互助。同时,长三角区域的农行将在贷款贷后管理、风险预警、异地抵押物监管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防范信贷风险。
民生银行获衍生产品交易资格
民生银行日前获得银监会正式批准,准许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民生银行是首家获准开办该项业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该行负责人表示,民生银行获得衍生产品交易资格后,将大幅降低理财门槛,小额外汇可以在民生银行办理外汇理财业务,享受民生银行的专业理财服务,这将进一步扩大民生银行在该业务领域的市场占有率。
工行成立资金交易中心
中国工商银行近日成立资金交易中心。资金交易中心将以工商银行总行身份参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其它市场的相关交易业务,参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组织实施债券柜台交易业务和客户进行资金交易业务的相关操作,提供代客理财服务。此外,资金交易中心还将致力于设计、推广相关资金业务产品。
CFO在转向业务策略顾问
篇9
《分包法》简介
《分包法》规定,国外资本在日本设立的企业,只要其在资本金和交易内容上符合《分包法》的条件,就同样要受到该法的规制。考虑到我国在日本设立的软件企业主要是为了获得软件开发的承包订单,而且目前还没有能力和关系从原始发包商处获得订单,因此更多地是处于《分包法》中所定义的接包商的角色,归属于该法的管辖范畴,而且处于被保护者的地位。所以知晓《分包法》赋予自己的权利,可以在必要时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日常商业活动中,仅仅有法可依还是不够的。这是因为:第一,经济交易中的参与者是否能够做到有法必依?执法者是否能够做到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第二,除了法律法规对日常的商业行为具有约束力量以外,与各国文化息息相关的商业习惯也同样制约着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所以说,为了使初次进入日本市场的我国软件企业更好地了解其软件服务与外包行业的全貌,我们除了知晓法律条文以外,更要了解在现实中日本软件行业的分包商和接包商是如何进行交易的。
下面我们首先根据2009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部公布的《2008年特定服务产业实况调查》的数据,对日本信息服务业(包括软件行业和信息处理与服务行业)的最新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和信息服务业委托交易研究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日本经济产业部委托给UFJ综合研究所的课题,委员长为日本法政大学教授松岛茂)对软件行业的分包商和接包商的实际交易状况进行分析,最后,根据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2009年5月的《2008年〈分包法〉的实施状况及其促进企业间公平交易的措施》,对信息服务行业的违法状况做一总结。
日本软件行业现状
日本的经济产业省每年都要实施对特定服务产业的实况调查,这里的特定服务产业指信息服务业,具体包括软件行业和信息处理与服务行业,其中软件业包括:(1)计算机程序的编写及其相关的调查分析业务;(2)程序和使用说明书打包在一起的行业应用软件的作成及其相关的调查分析业务;(3)嵌入式软件和游戏软件的作成及其相关的调查分析业务。信息处理与服务行业包括:(1)利用电脑的数据计算;(2)数据输入(data entry);(3)数据库作成;(4)客户信息系统的运营管理;(5)市场调查和舆论调查等各种调查服务业。
根据《2008年特定服务产业实况调查》,2008年日本信息服务业共有17,746家企业,从业人数为857,877人,全行业的销售额为19.8455万亿日元(现1万日元约为750元人民币),分别比前一年增加21.3%、9.1%和5.4%。其中,软件行业的企业数为12,313家、从业人员为618,519人,销售额为14.807万亿日元,约占信息服务业的75%。
软件行业的企业规模(按从业人数)构成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10人以下的企业约占全部的40%,30人以下企业约占70%,而100人以上的企业不到全部的10%,由此可见软件行业的企业人数普遍较少,这与我国软件行业的现状非常相似。
从赢利情况来看,2008年软件行业的销售额为14.807万亿日元,人均销售额为2,394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80万元),年间的营业费用(具体内容参见表2)为12.7442万亿日元,全行业的营业利润率约为14%,人均营业利润约为334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
从表2的数据可以得知,2008年日本软件行业的人均工资约为59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4.4万元;全年度的软件外包支出47,475亿日元,其中,委托国内软件企业外包(本土外包)金额为46,622亿日元,委托国外企业外包(离岸外包)金额为853亿日元,前者大约是后者的55倍。
从软件行业的业务内容来看,在14.807万亿日元的销售额中,作为主营业务的软件开发的销售额为11.4655万亿日元,其中受托软件开发9.9535万亿日元,软件产品销售收入1.512万亿日元(包括行业软件1.582万亿、游戏软件2,616亿和基础软件1,922亿日元)。
考虑到日本国内软件从业人员的高工资和较低的离岸外包业务总额,作为初步结论,我们可以认为日本的离岸外包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表3为负责日本软件行业的信息收集、整理、,及其相关行业政策建议的独立行政法人日本信息处理推进机构的调查报告。数据表明,我国在日本的离岸外包中已经占据了60%。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完全可以利用既有的先发优势,扩大对日本市场的外包业务。
从软件行业的业务来源分析可知(见图1),制造业是最大的客户,占2008年全行业销售总额的23%,其次是同业委托占20%,金融保险为19%左右。从地理分布来看,软件行业公司总数的34%、从业人员的50%、销售额的62%都集中在东京,其次是神奈川和大阪。
分包商和接包商的交易状况
对于日本软件行业分包商和接包商的实际交易状况的了解,可以以两个不同机构进行的调查分析作为依据,即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于2004年2月公布的《软件制造业分包交易现状和改正〈分包法〉内容》和UFJ综合研究所于2005年3月公布的《关于信息服务业委托交易等的调查分析》,从调查时间来看,资料比较陈旧,但是目前掌握该行业实际情况的仅有的两份调查分析。
首先从资金规模来看,资本金在5,000万日元以下的软件企业占到被调查对象的80%左右,3亿日元以上的企业约占13%;在资金和人事上不附属于任何企业系列的独立企业约占77%,其余的则接受了计算机生产商、通信企业、海外企业等公司的50%以上的投资。
根据《分包法》的规定,一旦分包商和接包商之间的交易成立,则分包商应立刻以书面形式将记载了相关内容的书面文件提供给接包商。相关内容包括:双方企业的名称、信息成果物作成委托日期、接包商交付的产品内容(包括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分包商接受产品的时间和地点、分包商对产品的内容进行检查(验货)的地点和完成时间、支付的报酬及其时间、支票支付时的相关事项、有偿提供原材料时的相关事项等。实际情况如何呢?调查显示,56%的接包企业在所有的接包业务中收到了分包商的书面文书,80%左右的接包企业回答说在80%的接包业务中收到了书面文书。
当对分包商没有提供书面文书的原因进行调查时,源于“商业习惯”的回答占43%,源于“原始发包商未能提供详细说明”的回答占40%,源于“没有发生过任何麻烦”的回答占24%。由以上数据可知,商业习惯在决定一个企业的商业行为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至于提供书面文书的方式,邮寄占82%,面对面提交占52%,传真为44%,其次是电子邮件为39%(多项选择,故和值超过100%)。关于书面文书的内容,80%以上的合同记载了《分包法》所规定的内容,唯一例外的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在现实中,只有40%左右的合同记载了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在这些回答中,回答知识产权归于分包商的占全部的71%。
为了保护接包商的利益,《分包法》规定了11种分包商的被禁止行为,即恶意压价、拒绝接受产品、无理退货、单方减少支付金额、变更合同内容、报复行为、迟延付款、捆绑销售、给接包商带来经济损失的无理要求、出具兑现困难的支票、要求接包商提前对分包商的原材料货款进行结算。
针对上述被禁止行为的发生频率,图2为接包商的回答,图3为分包商的回答。综合二者的回答可知,50%-60%的软件外包交易中没有任何违法行为;在11中被禁止的行为中,发生频率最多的是迟延支付货款和分包商的恶意压价。《分包法》中的恶意压价指分包商无视市场的公平原则,单方面提示并强迫处于弱势地位的接包商接受合同成交金额。在另一份(即《软件制造业分包交易现状和改正〈分包法〉内容》)调查中,接包商同样回答有30%左右的交易金额是由分包商单方面决定的,两份调查的数据结果相似,说明具有可信度。按照《分包法》的要求,交易价格应该由一方面提出后,双方以此为基础经过协商以后决定。调查显示现实中的做法往往是接包商首先提出参考价格。
《分包法》的执行状况
2008年,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认定各类违反《分包法》事件3,273件,对其中的2,964件采取了措施,包括对2,949起提出警告(公布违法事实,但是不公布违法企业名称),对15起提出劝告(公布违法事实,公布违法企业名称);同时命令这些违法企业中的50家“单方减少支付金额”的分包商对受其影响的2,022名接包商共支付29亿5,133万日元的补偿款;命令39家“迟延付款”的分包商对受其影响的1,456名接包商支付2亿3,481万日元的利息。在上述违法事件中,涉及到信息服务业的共有54件,其中51件为延期付款,另外3件为其他违法行为。
为了了解现状和获得违法信息,日本的公平贸易委员会每年定期向各个产业的分包商(资本金在1,000万日元以上)和与其有业务关系的接包商发放调查问卷。2008年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对34,181家分包商和160,230名接包商的调查结果。
接受处理的2,949起违法事件的行业分布如图4所示。其中制造业最多,共有551起,占全部的19%。实际上日本1956年制定《分包法》的原始动机就是为了解决制造业中分包商恶意利用优势地位损害接包商利益的问题。半个世纪过去了,制造业仍然是相对的重灾区。2004年开始接受《分包法》规制的信息服务业由于违法事件小于100起,所以被列入了其他行业之中。
图5反映了违反11种被禁止行为的1,374起事件的具体分类情况,其中迟延支付的比例最大,高达63%,其次是出具兑现困难的支票。需要说明的是,2008年违反提供书面文件义务和文件保存义务的事件共有2905起(因为同一家分包商可能违法多项内容,所以上述合计大于3,273)。
如前所述,2008年信息服务业的分包商违反《分包法》的事件共有54起,其中51起为延迟支付。在公平贸易委员会列举的主要被警告事件中,有两件涉及到信息服务业。警告内容分别如下:
(1)把系统程序开发委托给接包商的a公司以软件内容与合同不符为由,在事前规定的时间内拒绝接受产品。
(2)把系统程序开发委托给接包商的j公司由于非接包商的原因变更委托内容,事后拒绝承担由此产生的附加费用。
几点结论
通过对以上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针对受《分包法》保护的软件行业(但是不只仅于该行业)的接包商而言,可以做的初步结论如下:
(1)负责《分包法》实施的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是个有作为的机构,主动通过定期实施调查问卷了解行业现状和违法事实。实际上,由于分包商和接包商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不对等,处于弱势一方的接包商由于担心各种形式的报复行为而很难主动向执法机构申诉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比如2008年公平贸易委员会认定的有可能违反《分包法》的3,324件事件中,接包商主动申诉的只有152件,不足全部的5%),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的调查问卷为其申诉提供了渠道。此外,该机构还通过对重点行业和屡犯企业实施监督而求防患于未然。
篇10
搞好集团客户风险管理,必须建立配套的风险管理机制,国内银行要以集团统一授信工作为起点,尽快健全集团风险管理机制。首先,建立统一集中的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总行对集团客户的集中管理与统一控制,拉直集团风险的报告路径。在总、分行设置集团风险管理团队,由具有丰富经验的风险经理担当。跨国、跨省(区)、跨分行的集团客户由总行进行集中管理,分行内跨支行的集团客户由分行统一管理。直接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调查、信用评级、统一授信、授信操作、贷后检查、五级分类、风险监控、风险预警、不良催收等全部信贷活动。其次,明确集团风险的管理主线和工具。管理主线就是要弄清关联关系、关联交易与关联互保,解决信息不对称;管理工具就是要充分发挥信用评级、风险限额、用途监控的作用。第三,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管理机制。在集团风险管理中,应按照“风险、收益和成本相匹配”的原则协调主办行与协办行的利益分配。凡是由总行集中管理、分行具体经办业务的集团客户,分行按业务量和风险度获取收益、承担经济资本、计提拨备外,应按照授信比例承担总行管理成本。第四,优化集团客户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过程本质上是信息管理。集团管理始于单户管理,但又有别于单户管理,其风险具有系统性、隐蔽性、破坏性强的特点,所以,集团风险管理流程应特别突出信息收集、额度监控、贷后管理、信息维护等环节。
二、加快经营战略转型,形成业务特色和比较优势
国内银行要避免“羊群效应”的负面影响,必须尽快形成业务特色和比较优势,依靠业务特色获得可持续发展。第一,加快经营战略转型步伐。资产业务加快转向零售贷款、
信用卡、贸易融资业务,逐步降低企业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降低大企业大集团贷款在企业贷款中的比重;对于集团客户,应主动调整营销策略,以贷款产品为基础,积极发展现金管理、
企业年金、投资银行、财务顾问等特色产品,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而与集团形成相对稳固的合作关系,获取多元化的收入来源。第二,加快实施行业聚焦与信贷组合管理。行业聚焦与组合管理是商业银行预防行业风险和集团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行业、客户、地区、业务是信贷组合的重要维度。国内银行要以客户信用评级、债项评级、RAROC等为基础手段,从全行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实施行业聚焦研究和股东价值导向的信贷组合管理,分享国民经济的发展成果。第三,加强资产业务创新。基于国内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加强资产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国内银行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客户财务管理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集团客户的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和资金统一结算、风险统一控制的内在要求,开发更多的金融工具和服务产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型银行”,避免只有传统信贷产品的被动局面。
三、加强关联交易和关联行为分析,建立集团客户发现机制
切实弄清集团的关联关系,有效掌握关联交易的实质和影响,才能从根本上搞好集团风险管理。首先,要加强贷前调查,提高调查水平,严把集团客户关联关系关。除了完成单户企业的信贷调查和信用评级外,还应深入调查集团的股权架构、主要行业状况、市场份额、银行融资和区域分布情况,弄清集团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正确列出集团家谱,客观地提出集团信贷调查报告。在客户评级中,关联客户评级应不高于集团公司评级。如协办行发现集团某一子公司有特殊风险,应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主办行,并对子公司评级作相应调整。其次,积极探索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的识别方法。通过集团业务经营和资金往来的关联程度、公司标识的统一程度以及集团成员对外投资和接受投资等情况,了解和掌握集团的家谱和管理方式。注重从控制(投资)、被控制(被投资)关系、交易往来及定价政策发现关联关系。对于没有表面控制关系的,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确定关联关系,有共同的所有者、控制者、管理层的企业也应视同集团管理。加强关联互保分析,分析关联互保的背景、总量和结构,确定关联互保的风险程度。第三,建立集团客户发现(生成)机制。一定程度上,集团客户的发现机制是银行集团风险管理的先导。国内银行应建立集团信息集中维护机制,改变目前的分散方式,具体可以由基层行提供集团客户信息,总、分行设集团风险经理集中录入。
四、科学设定集团风险限额,防止过度授信发生
要有效避免过度授信“垒大户”,国内银行必须强化理性竞争、审慎授信的风险观念,加强同业交流与合作,探索有效的方法,科学设定和管理集团风险限额。第一,建立集团风险限额确定机制。集团风险限额必须与其经营规模、财务状况、负债结构与现金流量相匹配。如根据信用评级和债项结构确定风险限额;根据集团主营收入、净利润、现金流状况确定风险限额;根据集团净资产、负债率和负债结构确定风险限额,以及综合各种方法进行确定。其次,区别设定和使用集团风险限额。对于紧密型集团,要集中授信、分散使用,先以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集团净资产规模和年度营业收入规模、经营性现金流量、负债结构及对应的偿债能力,确定集团风险限额。然后再考虑集团内单一客户的独立偿债能力、贷款串用风险、关联担保能力风险以及风险的传染性,审慎确定集团内主要成员的风险限额。对于松散型集团,则要分散授信、汇总管理。先分别测算集团成员企业的最高授信额度,再汇总测算集团整体的风险限额。第三,完善分支行和客户经理的绩效
考核机制。减少贷款规模在考核中的占比,突出风险价值导向考核,通过考核机制的完善,促进理性、审慎风险文化落地生根,促进主办行、协办行积极参与集团风险全过程。
五、强化信贷资金用途管理与还款来源监测
首先,密切关注集团投资行为。银行贷款应主要支持集团核心业务、核心项目、核心资产的流动资金需要,避免与高成长、高资本运作、处于高投资期的集团发生授信业务;突出支持平稳增长、专注主业、适度投资的集团,坚持流动资金不用于集团项目投资与并购支出。贷款发放后,要及时进行资金用途和流向管理,掌握集团核心现金流,确保第一还款来源的充分性。其次,要合理安排集团的资产业务品种。品种安排必须与集团真实需求相匹配,中长期贷款对应项目建设或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避免短贷长占。对流动资金贷款进行分类管理,区分铺底性和临时性的需求。第三,贷款用途纳入合同条款管理。设置预防性条款,如信息披露与告知、资产转让限制、财务比例限制、关联交易限制、利润分配、交叉违约等条款,确保集团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第四,加强集团账户资金流监测分析。将银行的信贷系统与会计系统进行对接,通过技术手段监测集团账户资金进出,跟踪信贷资金流向,监测其是否按合同使用,分析其真实还款来源。对存在异动流向的,及时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