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1 23:5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年龄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社会调研过程简述
1、目的和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小学生入学年龄及其包学习班情况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我国近20年的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2、取样方式:
这次调研我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3、调研程序:
(2)调查过程:
xx月20日,在xx市二街小学向教务人员及学生做问卷调查。
xx月21日,在xx市南关小学向教务人员及学生做问卷调查。
xx月22日,在xx市东关小学向教务人员及学生做问卷调查。
(3)调研汇总:20xx年xx月25日至20xx年xx月26日,将收集的问卷整理并统计,整理采访记录。
(4)撰写报告:20xx年xx月27日至31日,根据调研所得资料和网络资料撰写报告。
二、社会调研结果与分析
1、问卷数据统计
(1)xx市二街小学:
60%的小学生6周岁入学,30%的小学生7周岁入学,10%的小学生5周岁入学;
有xx市区常住户口的家长,给孩子报名时需提供户口簿、房屋所有权证、父母身份证、《计划免疫保偿证》或《预防接种卡》。程序相对简单,而且住校距离相对较近父母比较放心,所以5/6周岁上学的小学生90%是本地人。二街小学中外地户口的小学生占7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郑州上学,需提供六证:户籍所在地的户口簿、父母身份证、xx市居住证、父母一方与用人单位签订并经劳动保障部门鉴证备案的劳动合同或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以及户口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县(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准予在xx就读证明以及免疫卡等。流程有少许麻烦,所以7岁入学的学生中80%是外地户口的小学生。(2)xx市南关小学:70%的小学生6周岁入学,5%的小学生7周岁入学,25%的小学生5周岁入学。
因为南关小学外来人口数量相对于二街小学较少,所以80%的小学生正常年龄入学。但是因为南关村的村名自己开厂的比较多家里比较有钱,对孩子的照顾不是很在心所以有部分小学生7周岁上学,很少的小学生5周岁上学。
(3)xx市东关小学:
相对二街小学和南关小学,东关小学的小学生上学普遍较早,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正常年龄6周岁入学;也有部分小学生是5周岁入学。而7周岁入学的小学生基本没有。本人感觉原因一:东关村外来人口较少,绝大部分村名是本村户口。所以都是正常年龄上学。原因二:东关村民工作部分经商部分有自己的企业和厂子。工作相对稳定而且对后代的教育比较重视。
2、访谈过程(xx市东关小学)
刚进入xx市东关小学,我就看见门口后面一块大石头写着已发展为本几个大字,学校干净整齐。面积不大但是感觉不到狭小,墙上画着好多宣传画。学校的环境非常干净,有清洁工打扫走廊与楼梯,楼梯拐角还摆放了高大的绿色植物。总之学校的总体环境较好,可以感受得到学生们在学校可以快快乐乐的学习成长。
我去的时候,正碰到高级教师王龙上班。他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教师,从事教学已经30多年。他说:这些年国家加强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东关小学的校训是追求卓越。办学宗旨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素质全面的现代人。办学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看我听得入神,他顿了顿接着说:
近年来,学校按照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求真务实、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恪守追求卓越的校训,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大力倡导尊重的教育。学校还构建了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走动式管理的运行模式,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益,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结果统计与分析
篇2
写法和要求
1。标题。一般来说,市场调查报告的标题没有严格的格式。它要求与文章的内容溶为一体.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用精练简洁的文字去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市场调查的标题有:在标题里直接写明市场调查的地区、调查的项目和“市场调查”这一文种;在标题里直接提出某一种商品在市场上的问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如《×牌冰箱被冷落》;用主标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再用副标题说明市场调查的项目、地区和文种;用大标题点明市场调查的项目、范围、内容和情况,用小标题说明全文的主要内容。
2。前言。前言部分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调查报告撰写的依据,报告的研究目的或主旨,调查的范围、时间、地点及所采用的调查方法、方式。
3。主体。市场调查报告主要包括概要部分、正文部分、结尾部分。这三点组成报告的主体。
4。结尾。这是全文的结束部分。一般有前言的市场调查报告,要有结尾,以与前言互相照应,综述全文重申观点或是加深认识。
市场需求调查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产品销售对象的数量与构成,消费者家庭收入水平,实际购买力,潜在需求量及其购买意向,如消费者收入增加额度、需求层次变化情况,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程度的变化、消费心理等。
市场供给调查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商品资源总量及构成,商品生产厂家有关情况,产品更新换代情况,不同商品市场生命周期的阶段,商品供给前景等。
商品销售渠道调查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渠道种类与各渠道销售商品的数量、潜力,商品流转环节、路线、仓储情况等。
商品价格调查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商品成本、税金、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消费者对价格变动情况的反映等。
市场竞争情况调查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竞争对手情况,竞争手段,竞争产品质量、性能、价格等。
市场调查问卷结构
1。市场调整问卷的内容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有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业、住址、家庭人口等。调查这些项目,便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和具体分析。
调查内容。它是调查问卷的核心部分,是所需调查内容的具体项目。
问卷填写说明。是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包括目的要求、项目含义、调查时间,被调查者填写时应注意事项,调查人员应遵守事项等。
编号。有时问卷还必须编号,以便于分类归档,便于计算机管理。
2。设计市场调查问卷时应注意
必要性,所提的问题应直接为目的服务,没有价值或无关紧要的问题不应列入。
可行性,应尽量避免列出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注意使用适合被调查者身份、水平的词句或用语。
篇3
60后:最反对男性婚前有性 90后:最反对女性婚前失贞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西方思想的影响,“女性婚前应保持性纯洁”的观念正在减弱。而对于男性的观,则提上了调查问卷。 “男性应该保持结婚前性行为”这个观点,有61%的被调查者表示赞同,只有9.9%的市民认为男性可以不保持有婚前性纯洁,8%的人表示反对女性持有观。
60后的人在所有调查群体中,有39%的人反对男性婚前性行为,为比例最高。但从职业角度看,从事商业、服务行业的人不赞同男性拥有婚前观。
90后在女性观中,40%的人觉得需要坚持,是三代人群中,投票数最多的群体。80后对男、女性婚前性纯洁的支持率最低。从收入来看,以3000元分界,收入小于3000元的人群比大于3000元的人群,更赞同女性婚前应该保持性纯洁。
结婚观
80后:夫妻满意度最低 70后:夫妻满意度最高离婚率高、草率、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吃苦,这是社会人士对80后的总结。而在这份报告中,80后却集体吼出了:“我们空虚,我们成天奔波,我们为结婚忙碌,我们却没有钱!”诸多调查中,80后夫妻满意度最低,他们在结婚前,需要太多准备。
80后作为结婚主力,“闪婚+闪离”早已给人留下草率的印象。其实,他们结婚更累。调查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80后表示,要结婚,有房子是前提。
于是,才出校门没多久,工作还未稳定的80后,开始日夜为票子、房子、车子奔波。多数80后青年都只能挣个首付,未来的日子已“卖身”给银行还贷。“穷忙族”成为80后自我解嘲的口号。
所以,80后夫妻在“夫妻关系满意度”调查中,只有38%的人觉得比较满意,是满意度最低的一个群体。72%的80后还觉得生活孤单,感觉生活痛苦、不快乐的80后则占68%,只有25%的80后觉得自己“运气好”。
评价自己的婚姻时,70后夫妻满意度最高,超过40%;60后则感觉生活很热闹、快乐。
结论:80后是最迷惘、最愤世的一代,如何引导90后一代不步80后的后尘,应是全社会都来关心的问题。 离婚观
90后、60后:多不赞同“感觉合不来就离婚”
80后、70后:离婚观倾向注重自身感觉
自私、网虫、早恋、、炫富……这是网络上众口一词对90后的评价。不过,“居民婚恋家庭观研究”调查报告却显示:咱们误读90后了,他们积极向上,离婚观保守,更赞成家庭利益比个人得失重要。
60%的90后不赞同“感觉合不来就离婚”的观点,60后持这种观点的人则只有5成。80后和70后的被访者意见比较一致,离婚观更倾向于注重自身的感觉。
90后被调查者们觉得,“家庭和谐比个人得失更重要”,占43%。90后普遍表示,“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的基本责任”。 由于90后的人年龄最大者才22岁,并没有步入婚姻殿堂,多数只是与异性在交往,对待一些夫妻问题上存在理想化。“当夫妻利益和父母利益发生矛盾时,愿意牺牲夫妻利益”,80后的认同度最高。
家庭观
60后:多数不赞同“活得太苦不如不活”
70后:只有1/4的人感受到生活是在享受
60年后出生的人,最小的也已经迈入40多岁,最大的已经53岁。这部分人大多事业有成,家庭比较稳定。
“人生离不开享乐,活得太苦不如不活。”有42.4%的60后被访者表示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大部分人依然具有革命性的奋斗精神。同时有30%的人表示赞同享乐观,说明被调查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更在意自己过得好不好,不希望自己过得太苦。
从不同的年龄段来看,在对待享乐主义的观点上,60后有将近30%的人表示十分赞同“活得太苦不如不活”,80后和90后紧跟其后,70后享受程度则最低,只有26.5%的人感受
到生活是在享受。
31%的60后觉得在最近一段时间,感觉自己活得很有意义,家庭比较美满,生活是振奋人心的。此调查选项满意度较70后、80后、90后都高。
在支持享乐的同时,60后同时觉得,“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的基本责任”。有26%的60后觉得,“如果政策允许,我就会多生一个孩子。”拥有兄弟姐妹的60后普遍表示,“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很孤单。”
四个年龄层画像
调查报告给四个年龄层分别“画像”。
90后:对待恋爱的目的看法更广泛,并不单单为了结婚;对与婚外情认同度最高;较其他年龄段来说更赞同女性婚前应该保持性纯洁。
80后:80后较其他年龄段来说更不赞同女性婚前应该保持性纯洁。80年后出生的人较其他年龄层的人来说,更感到孤独、迷茫,不快乐。
70后:对与婚外情的态度较为保守。
60后:在对待享乐主义的观点上比其他三个年龄层持更多的赞成意见,更反对男性的婚前性行为。
再生缘幸福婚恋网婚姻专家解读 90后被“前辈”误解社会上对90后的评价与报告结果截然相反,看上去好像是两个
篇4
【关键词】 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主体;启动;社会调查报告
一、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概述
1、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之发展
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的发展过程漫长曲折,社会调查的设立目的不是残忍地惩罚或报复,而是改造罪犯并预防犯罪。[1]人权保障运动的逐步升温,社会调查渐渐演变成了“量刑前调查报告”,关于社会调查的适用域、社会调查的主体、程序以及社会调查报告的运用也在不断细化。随着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炽热化,少年司法制度成为衡量国家法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尺。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是少年司法制度中重要一环,如何完善各国仍在激烈探讨中。
2、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之价值
未成年刑事社会调查不仅为制定更为合理的刑事政策提供一个视角,同时也为司法上更为有效率的应对犯罪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改进路径。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不仅为法官正确定罪、合理量刑提供依据,还对后期相关机构的矫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在定罪上,法官可以根据社会调查报告包含的成长、教育、生活背景等衡量未成年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在量刑上,社会调查报告可以适当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并为公正合理量刑提供科学化的参考依据;在矫治上,可以考虑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确定未成年被告人的品格特征以及重返社会等因素,为制定有效的矫治方案提供参考资料。
二、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的国外考察
1、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的主体
国情的差异,有关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的主体规定也有所不同,社会调查程序主体职权主义化是国际上的一个普遍趋势。美国设有专门的观护官,他们根据职权走访涉事儿童的家庭,并将家长、邻居、老师等的观点综合起来,形成社会调查报告,然后依据实地调研的结果对承办法官们提出处置建议;日本对少年问题尤为重视,不但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护未成年人,还专门设有家庭裁判所对少年问题予以规制。就社会调查而言,日本专门设置有调查官,专门负责社会调查工作。[2]担任社会调查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单一的法律知识或社会经验难以满足专业化需求。社会调查员的选用也有严格的规定:在美国,观护官需要进行职业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考试方具有从业资格,然考试内容涉猎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法律、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还包括相关的实务工作技能;而日本家裁所的调查官还需要了解心理学、社会学、社会福祉学、教育学等学科,最重要的是,在社会调查员任职后,还需要在实务部门实习锻炼两年方可担任。[3]
2、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的启动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程序的启动多设置在法院阶段,原因在于法院享有少年刑事司法案件排他性的先议权,然调查员是主动进行调查还是被动进行存在不同。美国独立的少年法院,在接到警察机关或社会民众对于少年犯罪嫌疑人的控告后,直接由观护官主动启动调查程序,对涉案少年进行深入的了解,开展社会调查;日本的社会调查,采取的是典型的职权主义模式,[4]对于移送到家庭法院的案子直接步入调查和审判阶段,法官下达调查命令后,调查官才能开始进行调查。
3、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报告的运用
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定位直接影响了社会调查报告的功能实现。在日本,社会调查员全程参与诉讼,社会调查报告作为证据由调查员在审判时宣布,并允许双方进行认证与质证;在美国,定罪与量刑相分离,社会调查报告不得在事实调查听证完成之前提交法庭,因此,社会调查员并不可以全程出庭参与庭审,社会调查报告尽在量刑方面起到作用。
三、我国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的发展
1、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的主体方面
对于社会调查员,法律规定模棱两可,司法运用也各自为政,导致究竟由哪个主体担任社会调查主体观点不一。有人认为,由公安司法机关享有全面调查实施的决定权,自主决定何时、何人开展调查;有人认为,应整合资源,设立“多层次共存、专兼职结合”的社会调查主体设置模式,可以以未成年保护委员会为主体,结合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人员协同完成;也有人认为,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作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的主体,这样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中立性和客观性,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优势。笔者认为,矫正部门应担任社会调查主体,因为该部门处于中立地位,且组织权威、行为规范性、人员相对专业,另外,他们本身担负着少年的矫治教育工作,节约资源。
2、社会调查的启动方面
对于何时启动未成年社会调查学界观点趋于一致,即侦查阶段启动能够更好地保护未成年的合法权益(盛长富、郝银钟认为应当在公安机关立案后,通知未保会,由未保会立即启动)。这样不仅能够起到分流案件,节约司法成本作用,还给社会调查留出充足的时间,因为社会调查事项繁多,而与其他司法程序时间比较,侦查阶段时间最充裕,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对其进行审查监督。
3、社会调查报告的运用方面
学界度对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可谓众说纷纭,归纳观点,即证据、参考资料与双重属性三种。有学者认为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与合法性等特征,可以作为证据的“第八种”分类。[5]有学者认为,我们应该在尊重法律的现行规定下探讨法律的精神和规定,社会调查报告虽然具有证据的相关特征,但是因不属于证据七种分类的具体某类,故社会调查报告不具有证据的属性。社会调查报告包含涉案未成年人的年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以及犯罪前后的表现等,对量刑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可以在法庭质证后作为酌定量刑情节进行采纳。笔者认为,社会调查报告虽然不是法律明确规定的证据类型,但具有证据属性。社会调查报告就是少年司法中的特殊制度,符合证据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特征,类似于诊断报告、治疗方案。
四、结语
青少年犯罪是成年人犯罪的前奏,[6]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为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对青少年犯罪都应极为重视。社会调查是指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中,由专门机构的人员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实施犯罪的情况及悔改表现等具体情况展开的调查,是为涉罪未成年人定罪、量刑、教育矫正提供参考或依据的极为重要一环,理应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加倍重视。
【注 释】
[1] 汪贻飞.论社会调查报告对我国量刑程序改革的借鉴[J].当代法学,2010.1.
[2][4] 尹琳.日本少年犯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100-101.127.
[3] [日]田m裕,V|健二.注少年法改版.有斐w,2001.96.
[5] 康相鹏.“涉罪未成年人异地社会调查相关问题”研讨会综述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5.
[6] 姚建龙.青少年犯罪与司法论要[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篇5
调查内容:旧城区乞丐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
调查目的:通过对底层人民的了解来反映大良乃至顺德目前建设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进行我区的现代化建设。
调查时间:xx年2月1日星期二下午3:00~6:00(即除夕前一天)
调查地点:大良旧城区繁华区(包括:东乐路、清晖路、华盖路、钟楼公园、青少年宫、华盖市场、凤山路的大部、蓝天街、马地街,详见下面的调查报告)
问卷内容:
1、 被访者的年龄、故乡及受教育程度;
2、 被访者不去打工或做生意的原因,以及被访者对救助站的了解情况;
3、 被访者的家庭状况;
4、 被访者乞讨的时间,被访者一个星期能讨到的金钱总额,及被访者对未来的规划;
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共涉及乞丐8人,收回有效信息6份.(有效信息均来自“常驻乞丐”)
1、 乞丐的个人信息
·8名乞丐的年龄分别为70、85、50、78、65、42,另外两位一个大概30岁,另一个大概十岁。
·8名乞丐中有3个没读过书,2个上过小学(包括扫盲班),2个来自大学。
·8名乞丐中有3人来自河南,1人来自山东,1人来自北京,其余未知。
2、 乞丐的乞讨状况
·8名乞丐中有6人是“常驻乞丐”,另外2人是急事所需。
·8名乞丐中3人表示一周只能讨到5元左右,3人表示一周能讨到十余元,其余未知。
·6名“常驻乞丐”中,乞讨时间在“一个月内”“几个月”“几年”的各为2人。
·6名“常驻乞丐”中,有3位表示未来(几个月内)不会再继续乞讨,另外3人表示没有改变生活的打算。
3、乞丐的分布状况
(注:乞丐的流动性很强,所以分布情况不具有一般性,但总体范围大致不变)
4、乞丐的家庭状况
·6名“常驻乞丐”中,3人表示自己有家人,2人表示已无家人,还有1人不愿透露。
·3名有家人的乞丐中,2人表示家人不养自己,现在已经没有联系了;还有1人表示家人养不起自己。
5、 关于救助站及自力更生
·6名“常驻乞丐”5名年龄为50以上,已无力打工及做生意,其余未知。
·6名乞丐中,4名不知道“救助站”这回事,2名表示知道但不愿意去,因为自己能养活自己。
年龄
70
85
50
78
70
42
10
35
性别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女
男
类别
“常驻乞丐”
急事所需
学历
无
无
大学
无
扫盲
小学
无
大学
家乡
河南
山东
河南
/
河南
北京
/
/
家人
无
无
有
有
无
有
/
/
每周所得(元)
5
5
15
15
5
15
30(一天)
/
乞讨时间
几个月
几个月
几年
一个月内
一个月内
几年
/
/
未来是否继续
否
否
是
是
否
是
/
/
备注
有病没钱治疗
篇6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大家对电脑、手机的掌握越来越熟练,很多小学生由此也荣获“网络高手”称号。但随之而来的是近视的同学越来越多,有的班级已有近半的同学近视;近视同学的年龄也越来越低,一些一、二年级的同学鼻梁上也架起了沉甸甸的眼镜。近视不仅不利于我们学习,还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为此,我做了关于青少年近视率与用眼习惯的调查,希望能引起同学们对保护视力的重视。
二、调查过程
1.查找资料。我在网上查阅到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位,据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结果表明,我国高中生近视率高达85%,初中生为70%,小学生为20%,而2013年,这一数据分别为60.28%、50.3%、27.63%。从小学生到中学生,近视人数逐渐上升,难道近视和年龄有关?我心中产生了疑问。
2.问卷调查。我设计了关于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年级、年龄、视力情况、用眼习惯等调查项目。经统计,我得到以下结论:近视人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逐渐增多,六年级学生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40%。
3.个别谈话调查。我采用访谈的方式对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用眼习惯进行调查。其中,A同学说,他经常上网;B同学说,她喜欢趴在桌子上看书、写字;C同学说,做眼保健操时间他常与同学嬉笑打闹;D同学说他不爱吃西红柿、橘子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三、分析原因
通过调查,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才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如下:
1.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2.看电视时距屏幕过近,时间过长;3.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环境下学习;4.长时间玩电脑;5.不合理饮食;6.不做眼保健操;7.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和适当的室外活动。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同学也认识到书写姿势不正确、光线过强或过弱、长时间用眼等不良的习惯易导致近视,但又不加以改正。医学研究表明,虽然存在遗传因素,但用眼习惯不正确、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干扰等,仍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五、体会与建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探索万物的工具,更是我们身体不可欠缺的一部分。同学们一定要保护好眼睛,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为此,我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
1.看书时坐姿要端正,读写要做到手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2.课间坚持做眼保健操;3.不偏食,少吃辛辣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4.定期到眼科门诊检查,听从医师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数加深。
篇7
关键词:社会调查内容;社会调查主体;社会调查时间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概述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概念
学界对如何定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存在诸多观点。+①虽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其共同点包括:首先,社会调查的适用范围,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其次,社会调查的内容,则包括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再次,社会调查的用途,社会调查主要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量刑提供参考。综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是指在犯罪未成年人参与刑事诉讼过程中,由特定的社会调查主体或其他人员对犯罪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学习状况、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心智状况及案发后的各种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而详尽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份书面的社会调查报告,为司法机关对未成年被告人量刑提供参考依据的制度。+②
(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价值
随着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更好的维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益成为国家与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未成年的身体和心理发育尚未完全,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错误、消极的影响,进而产生滋生犯罪心理、实施犯罪行为。司法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是以感性支配行为,从犯罪动机上看“多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随机性很强”,从认识特征来看“孤立的而不是联系的看待事物,易为眼前状况所影响;同时对认知对象易产生片面性、局限性理解”,具有“冒险和侥幸心理”。+③通过分析这些犯罪心理结构特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成年人心理上的不成熟和易受感染性,同时也应看到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存在不稳定、容易改变的特质。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价值就在于实现了对未成年人这一弱势群体以“宽容”为核心理念的人文关怀。它要求全面了解未成年人产生犯罪的各种因素,为其犯罪的预防及矫正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社会对涉案未成年人的理解和接纳,能够使他们提高思想和行为的成熟度,从而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一制度设立推广的目的在于促使法官在对未成年被告人量刑时,综合考量其在所处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内外因素,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感化教育提供参考,真正做到因人施教,使寓教于审不流于形
式,+④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该未成年人回归社会。
(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逐步发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被引入我国刑事诉讼中。本着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该规定第21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⑤2010年8月14日,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第3章第1节对社会调查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⑥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268条更是明确规定了公检法部门有权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况进行调查。与此同时,全国不少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有关规定,并积极开展试点,普遍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该制度仍存在可操作性不足的问题,对谁进行社会调查,何时进行社会调查,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结果如何使用,调查经费如何保障,各地自行其是,缺乏统一的实施细则,导致社会调查报告性质定位不明晰等困惑的产生。
二、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
(一)社会调查内容
社会调查内容是构成整个社会调查报告的主体核心部分,因此对它的要求是客观、全面,同时贯彻必要性原则。它是调查报告发挥积极作用的主要依据,调查内容主要叙述和剖析家庭、学校等因素对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所产生的影响,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最大限度的帮助未成年人。
1.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调查内容所应当包含的内容不够全面,准确性不高。陈瑞华教授在对重庆某区法院少年庭的社会调查报告抽样调查时发现,在很多“社会调查报告”在对“犯罪原因”一栏的填写存在惊人的简单化、敷衍化问题。一些“社会调查员”竟然只填写“交友不慎”、“上网吧缺钱”、“家境贫寒”、或者“父母离异”等寥寥数语。+⑦
第二,社会调查中所获资料的来源不详细。调查内容的出处无迹可寻,也就使内容的真实性受到怀疑,法官若以此内容作参考则缺乏说服力。
第三,调查内容仅仅是对调查事实的简单罗列,依照调查报告制作人自身的理解来完成,并不能将调查所得的事实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外部资源相结合,缺乏分析论证,导致对犯罪的未成年人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也使社会调查报告无法具有全国统一的格式,为异地委托调查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不便。
第四,很多地区忽视对被害人意见的关注,没有考虑到未成年被害人的意见所具有的独立价值。
2.完善建议
以我国刑事诉讼法对适用各项处置措施的规定为基本条件为标准开展社会调查,不仅使内容更为确定具体,而且更有利于保护犯罪未成年人的隐私,具体体现在检察院审查逮捕阶段、审查阶段及法院量刑、行刑阶段三个方面:首先,明确审查逮捕阶段适用强制措施的条件,包括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及批准逮捕等措施的条件,+⑧这就要求社会调查内容须包括能够评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身危险性的信息,因为人身危险性为一种犯罪可能性,除了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考察外,还需从生理因素考察,将其理解为“犯罪人主观上的性格或危险倾向”,评判对社会产生危害的系数。其次,在审查阶段,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必须包含决定是否应提起公诉的重要信息,尤其是在适用是否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方面,争取做到“三个见面”,综合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是否符合构罪的条件,心理或生理上是否存在特质因素等等。再次,法庭量刑、行刑阶段,对未成年被告人多期望采用非监禁刑的处置方式,故调查内容应当包括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发生的原因、犯罪发生后的悔罪态度,家庭及周围环境能够提供的管教条件。
(二)社会调查主体
社会调查主体作为承担社会调查工作的载体,主体的能力、资格不仅直接影响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也关系社会调查时间的切入点,因此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综合分析各地现行模式中社会调查主体的类型,评析由任一单一主体承担社会调查工作存在的利弊,提出现行司法运行环境下适格的社会调查主体。
1.各地社会调查模式的调查主体
重庆市沙坪坝区主要区分为两个阶段:体现在审查逮捕、阶段委托律师承担社会调查工作,在审判阶段则由法官委托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为社会调查主体。前一阶段由律师作为社会调查的主体,其优势在于:律师的介入不仅可以解决由专门人员进行调查所出现的成本问题、专业化问题,而且可以促使侦查机关承担起证明逮捕必要性条件的责任,有利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利益的保护。劣势在于:现有司法实践中法律援助制度不完善,援助库律师数量少,以及援助律师的待遇难题。后一阶段由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担任调查主体,优势在于: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素养,不属于控辩任何一方,能够保持中立。劣势在于: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为社会调查主体的法律地位尴尬,经费及人员问题难以得到落实,被调查人不予配合。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以合适成年人作为社会调查的主体,其优势在于:借鉴英国处理少年案件的做法,将合适成年人定位成中立的个体,盘龙区对其进行全面培训,提升调查报告的可信度。劣势在于:合适成年人的主体身份、资格没有明确规定,在试点地区之外是否能获得认可值得考虑。
上海市长宁区将社会调查主体分为两种类型,形成由青少年保护工作者承担社会调查与社工矫正部门承担人格调查的模式。其优势在于:调查主体实现了社会化,并且专门成立了调查机构,社区矫正部门的介入使得社会调查主体更为专业,保证社会调查报告内容更为全面。劣势在于:长宁区在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时,并没有获得专项经费的保障,社会调查员的培训缺乏专门化、系统化。
2.完善建议
首先,在侦查阶段应分别由侦察机关和律师作为主体进行调查,互相补充,交叉配合。因为,一方面,侦查机关对犯罪事实的调查或多或少会涉及到诸如环境、品格等因素,如赋予侦查机关社会调查的职能,可节约诉讼成本。另一方面,侦查机关关注的重点易放在结案数量上,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利益重视不够,因此可采用律师介入调查,与侦查机关相制衡。
其次,在审查逮捕与阶段,检察机关能够获得侦查阶段所作的调查报告,可将该报告作为审查的参考。检察机关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案情,查缺补漏,合适相关案件发生的过程,使调查报告更加完整。
最后,在法院量刑及行刑阶段,调查主体应由法官来承担,但作为调查主体的法官不能参与到其调查对象的案件审判中去。可在少审庭内部进行轮流分工,既能保证报告内容的质量,又能兼顾中立性。同时,法院可聘请心理学等专业人士,利用自身身份优势,为未成年被告人的量刑提供专业的参考。
(三)社会调查时间
社会调查时间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工作何时开展,不同阶段得到哪一类适格主体的参与,社会调查报告如何使用等问题。因此期望通过综合分析各地模式推行不同的社会调查时间取得的不同效果,总结各自利弊及共同存在的问题,确定参与调查的合适时间。
1.各地社会调查模式的调查时间
重庆市沙坪坝区根据案件流程发展阶段的不同,引起参与社会调查的主体不同,使得参与刑事案件调查开始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沙坪坝区检察院目前推行的律师介入机制可以弥补检察官进行调查产生的时间不足的弊端。
昆明市盘龙区使用社会调查报告的目的在于开展司法分流程序以及教育保护未成年人,因此社会调查报告有可能出现在判决前司法程序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昆明市盘龙区将社会调查时间定在侦查阶段对挽救犯罪未成年人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合适成年人的资格和权利仅是盘龙区政府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赋予的,尽管具备适格的调查能力,然而在权利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扩大合适成年人主体地位的普适性仍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上海市长宁区的社会调查一般在批捕阶段进行,在接到司法机关的委托函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法院在开庭前3日通知社会调查主体参加庭审,并参与法庭教育,判决后移交社区矫正部门开展矫正工作,有利实现了“无缝衔接”。+⑨但是未明确侦查阶段如何利用社会调查报告对犯罪未成年人的处置成为社会调查报告使用上的缺失。
2.完善建议
综上,社会调查应从侦查阶段开始,将该阶段所能获得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相关信息作为后续程序的基础性因素。因为,首先,未成年人不同于成年人,需要给予其更多保护,防止其受到不应有的伤害,尤其在侦查、逮捕及阶段强制措施的适用,需要调查报告作为重要参考。其次,社会调查需要走访众多人员和地点,若从审判阶段才开始介入调查,时间未免过于仓促,不能保证作出高质量调查报告所需时间。再次,从侦查阶段开始社会调查,对调查内容的全面性、及时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做到整个案件流程的“无缝衔接”,更好的对未成年人进行有效帮扶。
[注释]
①有学者认为,社会调查制度是指为了在刑事程序上对每一个犯罪人都能选择恰当的处遇方法,使法院能在判决前的审理中,对被告人的素质和社会环境做出科学的分析而制定的制度。参见:[日]菊田幸一:《犯罪学》,海沫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第178页。也有学者认为,社会调查制度要求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社会调查员通过走访家庭、学校、单位、居委会、派出所等有关部门,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作案以前的一贯表现、作案原因、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生活环境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参见:温小洁:《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②马倩:“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3月,第2页。
③熊云武:《犯罪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218页。
④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2页。
⑤该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可以分别就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材料提交合议庭。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就上述情况进行调查或者自行进行调查。”
⑥该意见规定:“社会调查由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部门负责。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部门可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社会调查,或委托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调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执行刑罚时,应当综合考虑案件事实和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
⑦陈瑞华:“论量刑信息的调查”,《法学家》(北京),2010年第2期,第25页。
⑧诸如适用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要求为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以及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适用批准逮捕条件的则满足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
篇8
有一种观念在美国广为流传,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即消费者使用贷款是好的,但是过多的家庭债务却不好。在过去的60年中,美国国内大部分的成年人已经证明了他们的信用资格,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会时不时地利用贷款。这里所说的贷款我们称之为家庭信贷,既包括需要财产、特别是家庭财产担保或者抵押的不动产抵押贷款,或称房屋抵押贷款,也包括那些既不需要不动产、也不需要有价证券作为抵押的贷款,通常简称为消费信贷。
家庭信贷的广泛利用既是这个时代经济增长的诱因,也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让人产生担忧,即,有太多的人使用了贷款,或者说人们贷的太多。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想在美国经济文化背景下真正地理解这些贷款的话,首先必须要知道从哪里开始。这两类贷款的增长是不是太快了以至于余额太大了?或者正相反,情况还不错?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要通过对比过去的经验以及与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考察信贷的增长。
信贷资金的增长趋势
图1显示,最近几十年,美国家庭房屋抵押贷款和普通的消费信贷都在增长。该图也描绘了自1951年以来两种贷款的周期变化。从长期来看,以百分比显示的近年的贷款增长周期,比起以前来并没有显著的不同。在大部分的周期里,两种贷款有相同的变化模式。吸引了人们很多眼球的消费信贷,在最近的一个周期内增长率最高曾达到15%,和之前的大部分周期内的最高值大概相同。有时我们可能会想,增长最快的年份或许不在最近,但也绝不会想到会是在50多年前,也就是1952年,增长率达到了20%。所以说消费信贷虽然在近年增长很快,但是它以前也一直是增长很快的。当然,这并不能预测未来会怎样,但是表明,近年的趋势跟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趋势是一致的。
用另外一些方式来观察信贷增长也非常有用。尤其是与其他经济变量相比较。图2列出了房屋抵押贷款和消费信贷占家庭收入的比率的增长情况,通常该指标用来衡量债务负担的大小。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消费信贷占收入的比率近年创下历史新高,但是它只是比以前高出一点点,并且浮动范围与过去几十年较好年份里的相似。房屋抵押贷款占收入的比重增长更多一些,但是这里有另外的故事。在同一时期,房屋所有权有显著的增长,贷款月供代替了租金,而租金是消费开支的一个部分。
家庭信贷与家庭资产净值(资产减去负债)的比率,描绘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图3显示,自1963年以来,美国消费信贷占家庭资产净值的比重每年都在4%左右徘徊,让人感觉这一比率是一个恒定的经济指标,应当不会出现大幅增长的态势。除了这个比率所显示的有趣的统计关系以外,似乎也反映出消费者有意将信贷额保持在其净资产的一定比率之内。同期,房屋抵押贷款占家庭资产净值的比重看起来有较大的增长,特别是最近几年,当这种贷款的利率变得很低的时候。图上年份单位跨度比较大,从而夸大了这段时间的变化。实际上,自从6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变化是渐进的,这一比率一直是在9%到16%的一个相当窄的范围内波动。
图4表明,总的来说,美国家庭的资产净值在其总资产中的比重多年里保持了很高的水平――80%以上,而且非常的稳定。单看房屋资产中美国家庭所拥有的权益,有一些下降的趋势。对于这种变化可能有很多的解释,其中有相关税收优惠的原因,但是总体来说消费者权益占房屋资产的比率保持了60%的水平。
信贷资金的分布
关于家庭信贷的分布情况,自1946年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了一系列的调查报告――消费者融资调查报告(the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这些报告不是跟踪同一类消费者随年龄增长的财富变化情况,而是选取那些成功的典型人士为样本,观察他们的理财经历。每份调查都经过精心设计,以便所选取的样本能够代表整个群体的情况。
幸运的是,每份调查报告的结构都非常相似,使我们便于比较。几十年来,这些调查报告的着重点随着美国以消费者导向的金融市场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例如,在二战结束之后的短暂时间里,调查主要集中在联邦储蓄债券和其他与战争相关的联邦债券在消费者中的分配与持有情况,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些调查则主要关注消费信贷的持有和使用情况。信用卡首度出现在1970年的报告中,1977年的报告特别关注当时新的联邦消费者保护法――真实借贷法(the Truth in LendingAct)和信贷机会平等法(the Equal CreditOpportunity)。1983年,调查报告重新关注美国家庭资产的持有情况。90年代以来,对美国家庭资产平衡表方面的诠释占据了主导位置。虽然这些报告调查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但仍具有非常强的可比性。
总的来看,过去50多年的调查报告揭示了同期美国家庭负债在收入的比重是如何缓慢地增长的,这中间既有债务广度的原因,即负债的人数众多,也有债务深度的原因,即已负债者债务继续增加。将所有常用的贷款类型加在一起,至少使用一种贷款(或者是包括信用卡在内的消费信贷,或者是房屋抵押贷款)的美国家庭占到了75%。具体来说:
(1)大多数美国家庭都使用消费信贷。1951年,有约46%是的家庭使用消费信贷,1963年,这一比率上升到了60%。自此以后的年份里,基本上是在这个水平上下浮动。消费信贷对家庭支出非常重要。在美国家庭进行以获取回报为目的的投资支出以外,各类消费信贷支出,包括机动车购置,教育和移动房屋住宅购置等,都在大幅增长。
(2) 信用卡支付成为消费信贷的主要方式。前面已经提到,1970年起,调查报告开始涉及信用卡持有者消费行为的内容。当时,大多数的美国信用卡消费都发生在零售商店和汽油公司里,而且信用卡只能在这些发行商的销售网络内使用。60年代末以Master卡和Visa卡为代表的第三方卡的发行与广泛使用,对美国消费市场至关重要。1970年,有16%的美国家庭拥有一张或者多张信用卡,近年这个比率上升到73%。信用卡发行商也由商业银行扩大到了其他的金融机构,如储蓄机构、信贷协会等等。几十年来,信用卡成为美国家庭消费信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消费信贷类型中增长最快的就是信用卡消费,而不是那些传统的类型。
(3) 房屋抵押贷款的使用者也在增加。调查报告显示,1951年只有大概20%的美国家庭有房屋抵押贷款,这个比率在1951年到1963年之间迅速增长。接下来的十年,增长有所放缓:目前,该比率基本上是在40%左右。
篇9
【关键词】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资料来源于抚顺市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AEFI监测资料,疫苗接种剂次数来源于“中国免疫监测信息计划系统”。
12 方法
121 按照辽宁省AEFI监测方案,对所有接种疫苗者均进行AEFI监测,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报告系统进行报告。AEFI一般反应病例,只填写AEFI病例报告卡实行网络报告;其他的类型AEFI病例,填写个案调查表完成个案调查。
122 AEFI病例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诊断标准进行分类。
123 按照一、二类疫苗总接种剂次、各种疫苗接种剂次和发生反应病例数计算发生率。
2 结果
21 病例分类 2011年共报告AEFI病例127例,其中一般反应124例,占9764%;异常反应2例,占157%;偶合症1例,占079%。
22 地区分布 2011年全市乡级以上预防接种门诊共有186家,其中上报AEFI病例的接种门诊有56家,占接种门诊的3011%,有130家预防接种门诊未上报病例。
23 季节分布 除1月、2月、3月外,各月均有病例报告, 7月、8月、11月、12月分别占全年病例的1575%、1024%、2362%、1496%。
24 年龄分布 127例病例中,
25 发病时间间隔分布 大部分反应在接种后1 d内发生,接种疫苗至发病时间间隔按0~1、2~3、4~7、8~14、>15 d划分,分别占6234%、1967%、924%、741%、134%。
26 临床诊断分布 124例一般反应中报告最多的是发热74例,占5968%;局部红肿39例,占3071%;局部硬结30例,占2362%。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偶合症各1例,占236%
27 AEFI报告/调查及时率 全市48 h内报告数124例,48 h内报告率100%,48 h内调查率100%,3日内调查表报告率100%,调查报告上传数3例,调查报告7日内上传数3例。
28 疫苗分布 我市使用的23种疫苗中,有17种疫苗报告了AEFI。全年累计接种疫苗总人次数952 625人,AEFI报告发生率为1333/10万,其中一般反应的报告发生率为1301/10万,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021/10万。报告AEFI最多的疫苗是无细胞百白破,报告发生率为9808/10万。报告一般反应最多的疫苗是无细胞百白破51例,占一般反应的4016%。报告异常反应1例麻腮风疫苗,1例双价出血热疫苗。
3 讨论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2]。AEFI是我国扩大免疫规划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及时发现AEFI病例,迅速有效处理,是防止AEFI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为加强AEFI病例监测,指导接种单位规范接种,降低AEFI发生率,必须树立正确的看法,关注疫苗疑似异常反应,重视疑似异常反应的上报工作[3],以应对偶然发生的不良事件。
监测数据显示表明,监测系统较敏感,但仍有大部分接种门诊全年未上报AEFI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2011年前三个月没有报告,原因由于我市在4月份开展专项培训,加强监测督导,进一步规范上报、调查、处理程序,接种人员对监测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大大加强了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大部分接种门诊对报告病例有顾虑,政府部门应明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程序。建议加强卫生行政部门、CDC、药监部门、医学会以及疫苗生产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尽快制定调查诊断和补偿办法,便于基层在应对和处理AEFI时有充足的依据[4],解决AEFI监测报告后顾之忧。
127例AEFI病例以小年龄为主,1周岁以内儿童占很大比例(5039%),这与该年龄段儿童接种针次有关,无论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还是二类疫苗,1岁以下儿童接种密度最高;其次发生率高的是1~3岁年龄段(3701%),这是由于我市开展强化免疫与补种活动原因。
正确认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的概念,统一反应定义、分类、报告、调查、处理和监测评价等方面,定期进行专项剖析,对开展异常反应监测是有所帮助的[5],定期开展专项培训、AEFI监测督导,对AEFI监测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向下级单位反馈。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AEFI监测系统,可以提高报告的敏感性,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负面影响,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继续深入开展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保障预防接种安全,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的传染病。
参 考 文 献
[1] 郭飚.全球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发展.中国计划免疫,2005,11(3):22923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卫生部疾控司, 2005:35.
[3] 谢广中 重视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7,19(10):515517.
篇10
一、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专门机构
建立健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专门机构,是做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预防、矫治、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重要保障,中央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案件办理机构。
从市级院和基层院角度进行具体配套制度设置可以为:市级人民检察院和县区人民检察院建立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专门机构,县区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专门机构承担一般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办理,市级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专门机构负责指导全市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及承办未成年人涉案的重特大刑事案件。根据各县区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专门机构可以办理被害人系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
公检配套衔接机制可设置:如条件允许应与公安机关沟通并形成意见,完善公检在专门机构方面配套衔接机制。市公安局和区县公安(分)局应当设立或指定负责指导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相应机构。区县公安(分)局应当在刑侦支队和派出所设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案组。治安支队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数量较少的派出所,可以指定专人办理。
二、建立区别对待、分案处理、快速办理机制
(一)分案处理
即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实行分案、分案审理。对于已经决定分案审理的未成年被告人案件和成年被告人案件,人民检察院确定同一承办人办理上述案件,并出庭支持公诉。检察机关公诉人与法院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加强沟通,及时通报分案审理后先行判决案件的判决结果。有利于依法保护了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
(二)快速办理制度配套设置
公检法应协商会签快速办理配套制度,并将其纳入到分案中,出台相关意见。对该制度的配套设置如下: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对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轻微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建立快速办理机制:1.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2.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单处罚金;3.犯罪嫌疑人认罪;4.适用法律无争议。对于符合快速办理条件且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押的轻微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在刑事拘留后7日内作出是否提请批准逮捕的决定,在批准逮捕后20日内移送审查;检察机关应当在受案后3日内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10日内作出是否提起公诉的决定。对于符合快速办理条件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被羁押轻微案件,公安、检察机关可参照前款规定,尽快作出处理决定。检察机关认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符合快速办理条件的,应当及时建议公安机关启动快速办理机制。
三、附条件不制度的诉中考察制度
新刑诉对附条件不程序的启动、适用对象、条件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而对诉中考察仅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笔者试从附条件不试点工作经验出发,主要围绕附条件不的内部操作规程及诉中考察程序做如下设想。
(一)附条件不案件内部操作规程
1.启动。对符合附条件不的案件,由案件承办人提出具体适用附条件不的意见及理由,交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部门集体讨论,最后由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启动附条件不程序。
2.告知。人民检察院决定适用附条件不后,应当面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宣布附条件不决定,告知涉案未成年人附加条件,考察期限、考验期内需遵守的规定以及违反规定应负的法律责任等,制作宣布笔录,同时应让犯罪嫌疑人签订遵守协议。应听取涉案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人、辩护人的意见,同时应通知侦查机关和被害人及所在单位。
3.决定。考察期满,由办案人听取涉案未成年人、被害人、考察监督机构(人)的意见(可分别听取,也可以考评会形式听取),汇总情况,由承办人提出不处理意见,报部门领导审批、分管检察长审核,将全部考察材料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最终对所附条件完全实现的案件依法作出不决定并报上一级人民检察机关备案,反之,撤销附条件不的决定,提起公诉。
4.复议、复核程序。被害人对检察机关作出的附条件不决定不服的,可向作出附条件不决定的检察机关申请复议,或向上一级检察机关申请复核。经复核,上一级检察机关认为附条件不确定存在错误的,应撤销附条件不决定。
(二)诉中考察制度
1.考察机构的设置。参考上海、北京等地试点做法,我们认为应建立以驻区单位为依托的附条件不考察制度。对做出附条件不处理的案件,积极地联系司法社工跟踪帮教,联系学校接纳失足未成年人复学,联系热心公益的企业对附条件不的未成年人予以接收,并开展考察、帮教等活动。例如上海就有一个44家企业参与的考察基地,而北京某区也设置了聋哑学校作为未成年人嫌犯进行义务劳动的机构。我们认为设立义务劳动应作为必要一环。
2.关于义务劳动。义务劳动在程序上应征得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法定监护人同意。劳动是公民享有的权利,不能强迫劳动。且从矫正的效果来看,只有将少年、父母或者监护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诉中考察措施的效用。义务劳动后考察对象应以书面形式进行汇报,考察机构对义务劳动情况及考察对象情况以书面形式提交报告。
3.根据被考察对象的犯罪性质及自身特点,选择社区考察机构,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考察计划,最好将义务劳动设置在考察单位中,如考察单位缺乏提供义务劳动的客观条件,则应将义务劳动单列并联系合适单位实施;我们认为在确定考察单位进行考察的同时,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有条件的,也可积极参与到考察中去,充分利用司法资源,增设考察项目,如联系看守所参观、座谈和到法院旁听庭审活动等,将法制教育贯穿于整个诉讼程序中。
4.向考察机构送达《诉中考察人员推荐材料》及《诉中考察通知书》,启动考察活动考察。
5.活动开始后,相关检察人员应随时与考察机构进行沟通,了解考察对象的表现情况。
6.在考察期间及时与案件中的被害人进行沟通,并注重对未成年人被害人的权益保护。
7.考察活动结束后,召开诉中考察考评会,并由社区考察机构出具《诉中考察鉴定报告书》。(附不案件中诉中考察具体流程示意图见附件二)
四、加强公、检、法、司协调与配合机制
(一)进一步完善审前社会调查制度
1.增加调查方法。不应仅采用社会调查表这一单一的形式,可以增设面谈调查(对象包括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案件相关者等)、函询调查(向户籍单位、学校、职业单位函询等)、环境调查(家庭、学校等访问、地域环境调查等)、各种检查(心理测验、医学的检查等)、记录调查(事件记录调查、日记、笔记调查等)、未成年人行为观察等。调查方法视具体状况选择,相互并用。这其中面谈应做为必要环节。
2.充实调查报告内容,纳入品格证据。目前使用的《未成年人嫌疑人社会调查表》过于粗略,应进一步充实调查报告内容,将品格调查纳入到调查报告的范围之内,实现全面审查的目的。
3.调查报告的庭审运用。目前对调查报告运用是公安机关提供,检察机关审查并参考提出量刑建议,法官参考判处刑罚。这里要提到的是调查报告如何在法庭上运用,目前庭审中通常是出庭公诉人予以出示,对此种运用方式,一直存在争议,我们认为以调查机关即制作调查报告的机关出庭说明情况为宜,这样可以保持中立立场,也便于接受控辩双方询问,使未成年人对调查报告有否定、反驳意见、公开陈述的机会。
(二)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年龄的查证与审查
1.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应重视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和年龄进行甄别核实,特别是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否已满14、16、18周岁的临界年龄,作为重要案件事实予以查清。
2.公安机关办案人员调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户籍资料时应当附照发函,并以电话查询等方式及时向户籍地派出所全面了解相关情况,防止冒用身份的情况。
3.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应问明其供述的出生日期是否为农历及其属相等相关事项,并将相关内容记入笔录。
4.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年龄进行调查取证时,应充分重视其父母的证言,并全面调取无利害关系知情人的证言和原始书证。在采取所有措施仍无法查明的情况下,可以委托有司法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骨龄鉴定,将鉴定意见作为参考。
五、适用禁止令、犯罪记录封存及考核制度的设置
(一)禁止令
未成年人犯罪两大难解症结,一是犯罪率逐年增长,二是再犯率居高不下。我们认为对必须提起公诉但具有从宽情节的未成年被告人,应积极建议法院尽量从宽判处,对符合条件的,一律提出判处非监禁刑、缓刑的量刑建议的同时,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建议法院对因特殊原因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禁止令,为未成年犯筑起犯罪“隔离墙”。为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公检法司可联合出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禁止令的相关规定,详细规定和设置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禁止令的规程。
(二)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为保障涉案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对符合法律规定未成年犯实行犯罪记录封存。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涉及的范围广及周期长,公检法三家均是执行封存的义务机关。下面就检察机关在诉讼程序中涉及此项制度的操作做如下设想。
1.刑事记录,即涉罪未成年人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后所留下的所有记录,包括定罪量刑记录和其他刑事记录,如刑事立案记录、强制措施记录、不记录等。
2.人民检察院对符合封存的案件,在收到人民法院生效判决三日内,对犯罪记录予以封存,并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封存相关犯罪记录,同时应当向公安机关发出书面通知,告知对其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3.人民检察院封存犯罪记录前应当对涉案未成年人的盗窃予以保密,不得公开或者传播涉案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其他资料。
4.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拟封存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卷宗等相关材料装订成册,加密保存,不予公开,并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档案库,执行严格的保密制度,则专人对决定封存的未成年人犯罪档案进行管理。
5.除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以外,人民检察院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封存的犯罪记录。在有关方面要求为未成年人出具有无犯罪记录证明时,人民检察院不应当提供有犯罪记录的证明。司法机关或者有关单位需要查询犯罪记录的,应当向作出封存犯罪记录决定的人民检察院提出书面申请,人民检察院应当在7日内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
6.被封存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若实施新的犯罪或者发现漏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应对其犯罪记录解除封存。
7.人民检察院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出不决定的,应当自不决定作出之日起,对相关记录予以封存。
(三)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