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1 01:4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地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地调查报告

篇1

最近,我们深入有关市县对全省宜林地资源的拍卖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摸清了我省宜林地资源拍卖工作的现状,发现了一些制约宜林地开发利用的症结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我们的初步意见。

一、我省宜林地拍卖与治理的现状

宜林地主要指适宜植树造林的荒山、荒地、荒滩,宜林地拍卖是指宜林地所有者将自己所有的宜林地使用权以拍卖的形式转让给他人,取得一定出让金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承包经营形式。通过宜林地拍卖把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开发治理宜林地资源的积极性。

总结各地宜林地拍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户公开竞争拍卖。对交通方便、立地条件较好,治理难度较小的宜林地,单户有能力治理的,采用单户公开竞争招标拍卖。

2、联户购买,股份开发。对宜林地面积较大,分布

相对集中,一家 一户难以治理的,由农民群众通过联户购买,股份开发,按股分红。入股的方式包括: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投劳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入股的股东包括农户、个体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

3、均分到户,拍卖治理。有些地区,为了避免在治理见效后出现红眼病,将宜林地按立地条件合理搭配,平均划分到户,由各户向集体交纳宜林地使用费或按收益分成。这种方式在迁西县围山转治理中普遍存在,由于围山转多种植板栗等经济林木,效益较高,这种方式较受欢迎。

4、改包为卖。为了维持以前形成的承包关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进一步强化承包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经双方协商,修改承包合同,合理作价,一次性卖给原承包者。对承包后逾期未治理或治理效果较差的,集体收回,统一作价,公开招标拍卖。

5、面向社会跨地区跨行业拍卖。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366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购买了宜林地。目前,参与跨行业购买宜林地的主要有:城镇下岗职工、城市个体工商户、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等。团体主要有:厂矿企业、政府机关、宾馆饭店等,其购买的目的主要作为本单位的生产开发基地或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投资达200万元以上。

目前,农村宜林地的开发项目主要是发展林果业、养殖、旅游业、建立工业原料基地。

二、我省宜林地拍卖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主要做法

总结我省宜林地拍卖工作,主要做法是:

1、强化组织领导 积极稳妥推进

经过近几年来的宣传发动,各地对宜林地拍卖工作较为重视,多数地区把这项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在调查的县(市)发现,多数县的县委、县政府都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挂帅,林业、水利、土地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宜林地拍卖领导小组,有关乡村建立了拍卖组织,精心组织拍卖工作。曲周县成立了由主管副书记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工部、土地局、林业局、开发办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具体负责林地使用权拍卖工作的组织。

2、规范拍卖程序 保证公正公开

在宜林地使用权拍卖过程中,各地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订拍卖方案。在拍卖前对宜林地进行摸底调查,统一规划。制订拍卖方案,交群众代表讨论,报乡和县有关部门审查。二是合理确定宜林地标底,公开竞争拍卖。由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组成评估小组,根据宜林地的不同类型、立地条件合理确定标底,张榜公布,公开竞争招标。三是签订合同,进行公证。一般作法包括:统一制作合同样本,规范合同内容,包括四至界限、承包期、治理标准和时间,双方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合同签订后,进行司法公证,并报有关部门备案。土地和林业部门要及时确权发证。四是搞好拍卖金管理。多数地区的宜林地拍卖金管理较为规范,主要作法是村有乡管或村有村管,拍卖金主要用于宜林地治理和改善农村的社会公益事业。有的县将宜林地拍卖金 纳入村有乡管范畴,能够用活用好。

3、合理确定宜林地拍卖的范围、面积、期限、价格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宜林地的范围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宜林地主要包括:荒山(约占全省宜林地面积的90%以上)、荒地、荒滩。有些地区对限制拍卖的宜林地也做了规定;宜林地的拍卖期限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地如迁西的围山转、平原地区的路、渠、废耕地拍卖期为30年以下,立地条件一般的宜林地拍卖期为30-50年,立地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地一般确定为50-70年;拍卖面积根据本地宜林地资源存量、购买者的治理能力,宜林地的分布特点及村民的意愿由村委会研究决定,一般控制在10--100亩,购买1000亩以上的大户主要分布在承德市。关于拍卖价格的确定,一般由村委会组织有关人员,根据宜林地的立地条件等级、交通条件等确定底价。目前,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宜林地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相对而言,迁西县的做法较为规范,对一般宜林地,由村集体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考察,根据治理难易程度、适合栽植的树种、预期效益及群众认可程度等情况确定价格;对拍卖的围山转,由村委会委托县农经部门集体资产评估事务所,根据面积、株数、树势及效益等情况,进行资产评估。拍卖三荒和围山转须一次交清拍卖金,并逐年按每亩不低于50元交纳资源使用费。均包到户的围山转,逐年按每亩50-80元交纳资源使用费,竞争承包的,实行逐年缴纳承包费(含资源使用费)。

4、不断完善宜林地拍卖政策

在拍卖后产生效益前的3-5年内,免收土地使用费或承包费;可以,依法适当减免农林特产税、土地管理费、耕地占有税、乡村提留等。(4)宜林地拍卖金主要用于宜林地开发的基础或配套设施建设,如在宜林地开发区修路、引水、架电等。(5)各类林业工程项目投资、小流域治理或经济沟建设补助费可直接投资到宜林地购买户。(6)坚持谁购买、谁治理、谁受益;鼓励下岗职工开发治理宜林地的。

(二)存在问题

我省宜林地拍卖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宜林地开发治理工作进展不平衡。目前全省宜林地面积仍有3000万亩,主要分布在山区。尽管我省在拍卖宜林地,促进开发治理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多数地区在治理宜林地上还没有突破,特别是有些山区县,大面积宜林地长期得不到开发治理,难以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二是拍卖行为不规范。有些地方存在仗权拍卖现象,拍卖缺少透明度;有的地方拍卖宜林地没有整体方案,没有统一规划和长远打算,拍卖的程序和手续不健全,有的拍卖后没有签订拍卖合同,有的虽然有合同,但合同容很不完善。

三是宜林地资源的价格评估不科学,评估结果不合法。宜林地拍卖价格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每亩仅1元。有些地区拍卖合同不合理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形成新的分配不公;有些地方拍卖金管理不善,资金不能及时收回,或收回后管理混乱,没有建立起会计和审计监督机制;有的村干部将宜林地拍卖作为自己以权谋私,发财致富的捷径。

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仍不健全。群众治理宜林地缺乏技术指导和服务;用于宜林地开发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在群众投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扶持或贷款从而限制了宜林地开发治理的进度;宜林地产品销路问题没解决,影响 了开发的资金周转。特别是资金、劳力、资源、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仍是制约宜林地开发的主要问题之一。

五是宜林地开发后的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建立,造成农民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治理之后,短期内难以见到收益,从而给治理者造成新的经济危机。

六是有些地方,为了搞形式,不顾群众意愿,在宜林地拍卖中搞一刀切,将宜林地平均分配给农户,难以达到宜林地治理的预期效果;有些地方为谋取短期利益,存在重拍卖轻治理的问题。

三、对我省宜林地拍卖工作的几项建议

为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我省宜林地拍卖工作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实践证明,通过宜林地拍卖,开拓农村市场,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调查的情况看,宜林地开发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迁西县有4.5万户农民投资1800万元,购买了15万亩荒山和围山转工程的使用权,通过宜林地治理使该县的板栗产量由83年的700万斤增加到96年的1500万斤,全县417个村靠治理宜林地发展林果实现奔小康,占全县的53%;围场县已经出现了靠宜林地开发脱贫的百万富户(按现有资源估价);由此可见,拍卖宜林地,对增加农村投资和消费总需求,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更新观念换脑筋,加强领导和引导,从政策中找出路,从机制上寻动力,因地制宜,把宜林地开发作为振兴本地经济的突破口,切实抓紧抓好。

2、不断完善拍卖政策,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1)合理确定拍卖承包期。目前导致宜林地长期得不到治理的主要原因是群众担心政策变化。合理确定宜林地拍卖期限,可以消除群众顾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治理步伐,尽快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依法合理地给予购买者经营自主权,允许其在合同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允许继承和转让土地使用权和治理成果。

(3)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减免一定的费税。特别是在宜林地治理的初期产生经济效益之前,减免税费的政策十分必要。因为,目前农民群众的经济实力还很薄弱,治理初期无力负担应交的税费,适当减免,可以促使购买者集中精力投资治理宜林地。

(4)林业、水利、农业、土地等相关部门对于涉及宜林地治理的工程项目可以搞一些直接投资入户的政策。这样不仅可以激发群众治理宜林地的热情,而且能够加快工程的进度,提高工程的质量。

(5)鼓励下岗职工及社会力量投资治理宜林地。鼓励农民、城镇职工、个体工商户、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宜林地。在符合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遵守有关合同或协议的前提下,鼓励他们投资开发治理宜林地,发展林果业。林业部门要积极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积极协助开拓市场。对于当地农民无力开发的宜林地,可以面向社会通过招标、租赁、拍卖、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转让资源经营权或使用权。通过开拓多元化投资渠道,促进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技术、劳力、信息、生产资料向宜林地流动。使宜林地开发形成集环境保护、文化旅游、林果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同时,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宜林地治理开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建立技术、信息、劳务、物资等社会化服务网络,促使各类生产要素与宜林地资源形成合理配置。

3、加强拍卖管理,规范拍卖行为

针对宜林地拍卖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在宜林地拍卖管理中应在以下环节中加以规范:

(1)严格界定拍卖范围。各地要根据本地情况,严格界定拍卖范围,宜林地拍卖应掌握:有林地不卖;有争议的不卖;按规定经营,合同期不满的不卖,严防借拍卖宜林地之名,破坏森林资源和其它土地资源。

(2)合理确定拍卖价格。为了使拍卖行为纳入规范管理,各地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宜林地拍卖评估机构,合理确定拍卖价格,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要严格拍卖金管理 。各地对拍卖金的使用和管理要加强检查监督,建立严格的会计审计制度,定期检查拍卖金使用情况。

(3)规范拍卖程序。宜林地拍卖前要搞好宣传发动,使群众家喻户晓,要对拍卖对象和标的张榜公布,拍卖后要及时签订拍卖合同,并对合同进行司法公证。

(4)完善拍卖合同。为避免将来出现争议,各地要制订统一格式的合同,规范合同内容,合同中对双方的责权利要充分明确,特别对违约的责任,及违约后的裁定方式要严格规定。合同签订后,有关各方要签字盖章,有关部门要及时备案。

(5)合理确定拍卖面积,适度规模、自愿开发。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宜林地资源总量、农民的治理要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承包、购买户的开发治理规模。要保证既能调动农民群众治理宜林地的积极性,又能保护集体和本村农民的合法权益。一般掌握:对条件较好,单户经营干鲜果品等经济林的,每户开发治理的面积以30-50亩为宜,联户购买股份开发的或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个体户从事宜林地开发的,以50-500亩为宜;对立地条件较差,从事防护林或用材林开发的,单户以50-200亩为宜;联户或大户及团体以200-XX亩为宜。

(6)及时确权发证。林业、土地等有关部门对已经拍卖的宜林地要及时确权发证,对出现变化的,要及时在林权证或林地使用证上注明。

4、建立土地资源流转机制,促使宜林地治理形成良性循环。为了使已治理的宜林地资源进入市场流转,应尽快建立适应我省特点的土地资源流转法律制度或政策规定,对土地流转的方式、允许流转的土地种类和范围,土地价格的评估,及土地资源的分类标准加以规定。

5、因地制宜 稳步推进。

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宜林地的拍卖治理工作,在治理方式上要本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有利于促使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当地经济的原则;有利于加快宜林地开发治理的原则,可以先治理后拍卖,也可以先拍卖后治理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于本地的治理方式。针对宜林地治理投资大,治理时间长的特点,结合目前农民群众经济实力薄弱的现状,我们认为联户购买股份经营的经营方式很有推广价值。这种方式,一是增强了购买者的投资治理能力,二是提高了抵抗投资风险的能力,三是提高了购买者治理开发宜林地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四是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的形成。

要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在建立新机制的同时,要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以为基础,对群众依法或依照合同正常经营管理的宜林地资源要严格按合同执行,严禁集体强行收回转让,防止一刀切,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民转变经营观念,加快治理步伐,尽快脱贫致富。

7、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强化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指导职能。完善各项基础工作,特别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促进开发的同时,搞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严防借开发之名,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资源;要引导群众遵照林业部门的规划进行治理开发,对明显不宜开发或开发不合理易造成资源环境破坏的,林业部门有权责令其改变经营方式,屡禁不止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处理。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防止对资源转让取得的资金流失。对仗权承包或以权谋私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8、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篇2

关键词 林业持续发展项目;项目林;质量摸底调查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167-01

“林业持续发展项目”是继“国家造林项目”、“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之后又一个大型林业建设项目。与世行贷款项目相比,该项目内容丰富,既有人工林营造,又有天然林管理和保护地区管理内容。项目从1998年12月开始准备,前后经过3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顺利通过了立项、可行性研究、预评估、评估和项目谈判等过程。截至目前,我国政府以及欧盟、全球环境基金和世界银行均已批准了项目的设计方案,项目正式启动实施。

在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森林的生态效益注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先后实行了对部分地区天然林禁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NEPP)和森林分类经营制度[1]。国家林业局在成功实施世行贷款“一、二、三”期项目后不失时机地提出利用世行贷款实施“林业持续发展项目”(SFDP),项目得到世界银行和欧盟基金会认可,经双方协商SFDP包括3个部分:一是天然林管理(NFM)部分(欧盟赠款);二是保护地区管理(PAM)部分(全球环境基金会赞助);三是人工林营造(PE)部分(世界银行贷款)。NFM集中在天保工程的3个重点省四川、湖南和海南;PAM包括这3个重点省以及与之相邻的甘肃、贵州、湖北和云南;PE包括3个重点省和河北、辽宁、安徽、山东等省。经过省林业厅项目办积极工作,世行官员对安徽省考察十分满意,并给予高度的评价,泾县自1999年起就积极申报该项目,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00年6月省林业厅同意泾县作为安徽省20个项目县(市)之一。

泾县自2003年实施“林业持续发展项目”营造林项目,经过5年努力,现基本完成总体规划设计项目建设任务。为全面了解项目林质量和项目实施效果,并为项目竣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以便对项目林后期管理进行分类指导,根据省林业厅项目办“林丰办〔2008〕27号”文件精神,泾县对所有世行贷款四期项目林进行质量摸底调查,现报告如下。

1 项目实施情况

截至2007年,泾县共计完成林业持续发展项目营造林8 263.96 hm2,其中:人工新造林3 207.03 hm2,竹林垦复1 917.43 hm2,人工林抚育间伐3 139.5 hm2,新建项目中心苗圃1座。完成投资总额2 850万元。

2 摸底调查的依据

此次项目林摸底调查的依据和标准是省林业外资办下发的《安徽省世行贷款“林业持续发展项目”项目林质量摸底调查操作指南》及《安徽省造林技术规程》。

3 摸底调查结果

经各项目乡镇林业站和国有林场进行的实地摸底调查,摸底调查结果按类别为:一类林7171.86 hm2,占86.78%,二类林881.5 hm2,占10.67%,三类林210.6 hm2,占2.55%。

按林种分为:①用材林5 747.44 hm2,其中一类林4 823.74 hm2,占83.9%,二类林747.2 hm2,占13%,三类林176.5 hm2,占3.1%;②竹林2 424.42 hm2,其中一类林2 274.92 hm2,占93.8%,二类林134.3 hm2,占5.6%,三类林15.2 hm2,占0.6%;③经济林92.1 hm2,其中一类林73.2 hm2,占79.5%,三类林18.9 hm2,占20.5%。

按年度分为:①2003年共计营造1 422.16 hm2,其中一类林1 310.26 hm2,占92.1%,二类林72.5 hm2,占5.1%,三类林39.4 hm2,占2.8%;②2004年共计营造1 581.3 hm2,其中一类林1 368.8 hm2,占86.6%,二类林167.4 hm2,占10.6%,三类林45.1 hm2,占2.8%;③2005年共计营造2276.6 hm2,其中一类林2 000.4 hm2,占87.9%,二类林250.1 hm2,占11%,三类林26.1 hm2,占1.1%;④2006年共计营造2 153.9 hm2,其中一类林1 730.3 hm2,占80.3%,二类林325.8 hm2,占15.2%,三类林97.8 hm2,占4.5%;⑤2007年共计营造830 hm2,其中一类林762.1 hm2,占91.8%,二类林65.7 hm2,占7.9%,三类林2.2 hm2,占0.3%。

4 一、二、三类林分类

一类林主要是项目单位管护措施合理、工作负责,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高。二、三类林主要由于雪灾、火灾损失,以及抚育管护措施不及时等原因造成,同时也有部分小班存在造林树种选择不当等因素[2];另外,由于基本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造成一些项目林小班成为二、三类林。

5 后续管理措施

对一类林要加强管护,稳固扩大一类林分面积。对二、三类林,因雪灾损失林分要尽快完成雪压新造林地的补植补造,及时完成竹林雪压竹清理,适时进行林地垦复抚育,及时完成抚育间伐小班雪灾林木的清理,严防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对因森林火灾形成二、三类林要及时补植补造,适时抚育;对因征占用林地形成二、三类林要尽快择地重造。同时,要加强县、乡各级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加强项目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林政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巩固林业持续发展项目林成果,尽快使项目林发挥预期功能和效益[3]。

6 参考文献

[1] 程鹏.与时俱进 抓好林业持续发展项目[J].安徽林业,2003(3):4.

篇3

一、意义和目的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年减少的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是难以逆转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除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外,还要大力发展科技,挖掘土地内涵和外延生产潜力,努力提高农作物单产和总产;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保护好基本农田;开发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尽量保持耕地(或农用土地)占补平衡。开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要进一步摸清全市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综合评价其开发潜力,提出开发利用的方向和对策。因此搞好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对最大限度地扩大耕地(或农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缓解人口增加与土地减少的矛盾、经济建设与农业生产用地的矛盾,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

本次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研究的对象,既包括那些适宜开发但尚未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荒滩、荒水和干废坑塘、废弃灌渠、废交通占地、废弃窑坑、坟丘占地等闲散废弃土地,也包括那些土地资源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的中低产农田、低产果园、低产林地和低产水面等。各县(市)、区除监测调查各类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面积、分布、形成原因外,还要对乡、村、场或其他经济组织合理开发利用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典型开展调查。各类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划分标准如下:

1、中低产农田:指粮食耕地年亩产低于200公斤为低产田,201~400公斤为中产田。

2、低产果园:指苹果亩产500公斤以下,梨750公斤以下,桃750公斤以下,葡萄1000公斤以下,杂果250公斤以下,红枣(鲜)250公斤以下的果园。

3、低产林地:指中龄林年材积生长量每亩在0.2立方米以下(其中慢生树种在0.1立方米以下),以获取用材为经营目的的人工林;年产量低于当地相同条件下近四年平均年产量1/2的经济林(本项调查未含果园);以及其他一些低质林等。

4、低产水面:本项调查只限内陆水面及海水对虾养殖。海水对虾养殖水面,亩产对虾15公斤以下。在内陆水面中:坑塘,亩产鱼50公斤以下;专用养鱼(虾)池塘,亩产150公斤以下;河沟,亩产25公斤以下;湖泊,水面1000亩以下,亩产低于40公斤;1000~10000亩水面,亩产低于25公斤;1万~10万亩水面,亩产低于15公斤;大于10万亩水面,亩产低于5公斤;水库,小型水库亩产低于30公斤;中型水库低于20公斤;大型水库低于10公斤。

5、荒山荒地资源:指适宜发展农、林、牧(草),但目前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6、荒滩荒水资源:荒滩指除海岸滩涂以外的河滩、湖滩、库滩等内陆水域滩地;荒水指可以养殖但尚未开发利用的水面,包括湖泊、水库、池塘、河沟等内陆水面。

7、闲散废弃土地资源:指散布在村镇周围、旷野之间的干废坑塘、废弃窑坑、废弃灌渠、废弃交通占地、以及坟丘占地等。

三、调查及汇总方法:

1、调查方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拟以乡、镇(农场)为单位,以村为调查单元,逐地块进行普查。调查的项目及标准参见调查表及标准划分。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经验、做法、基本思路及典型调查采取走访座谈的调查方法。本次监测调查以2008年底为调查基期。

2、汇总分析方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监测调查数据汇总拟以行政村为单元、以乡(镇、场)为单位,采取普通汇总的方法进行统计,即各行政村数据相加为乡(镇、场)数据;各乡(镇、场)数据相加等于全县(市)、区的数据。强调县、乡两级的数据能单独为本级政府决策服务。市、县两级除对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分布、成因等情况进行现状分析外,其消长变化情况还要与1991年开展的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市办拟在适当时间对外业调查及数据汇总情况组织核查。

四、主要成果及时间要求

本次监测调查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6月底完成外业调查,9月底前县级调查工作全部完成,并按以下时间和方式向市农业区划办公室报送相关成果。

1、数据汇总成果:各县(市)、区于6月20日前完成以乡(镇、场)为单位的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数据的微机录入,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将调查汇总数据上报市办(电子邮箱:tsnyqhb@)。

2、各县(市)、区于7月底前依据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结果,在1:5万行政区划图上分别绘制完成本县(市)、区“四低”、“四荒”和闲散废弃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一式两份报市。

篇4

关键词:新时期;林地变更调查;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S7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095-02

1 引言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随着我国近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某些经济产业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我国的林地资源已经相当匮乏,人均森林占有面积只有世界水平的10%左右,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环境问题已经开始逐渐威胁部分地区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鉴于此,如何使林地变更调查工作落实在实处,是有效保护及改善我国的林地资源的关键。

据统计,我国森林覆盖率逐渐由20世纪中期的27.6%到21世纪初的15.2%,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随之国家相关部门意识到我国林业资源的缺乏,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林产业的建设,如今人工造林的势头足,造林量大大增加,使得森林覆盖率正在稳步回升,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森林覆盖率为19.8%,相对于本世纪初,增加了将近5%。

2 我国林业资源现状

2.1 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人均森林占有面积只有世界水平的10%左右,这说明其生态服务功能已经十分低下。而我国的林业分布极其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地区,而华北、华中、大西北地区林业资源分布极少,尤其是大西北地区,风沙天气已经给当地的交通环境、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2.2 人工林所占比重大

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问题,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人工造林大大增加,已经在我国的林业资源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所以如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同种植技术相结合,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工林,是下一步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2.3 林产衍生业不断增加

随着人工林的大幅增加,我国的木材加工业、林产化工业、花卉业、森林药业、森林食品工业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花卉业已经为某些地区(除了出口效益外),带来了可观的旅游经济效益,而森林药业和食品业也都随着科技的发展成为新的朝阳行业,拥有十分可观的市场前景,而木材加工业也随着建筑业和房地业的发展地位逐步上升。我国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已经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

3 新时期林地变更调查工作中的不足及未来工作探讨

3.1 遥感影像图判断分析局限性较大

遥感影像图判断分析是我国林业部门所研究的最新科技手段,影像地图内容要素主要以一定地图符号来表现或说明制图对象,与普通地图相比,影像地图具有丰富的地面信息,内容层次分明,图面清晰易读,充分表现出影像与地图的双重优势。但是由于某些山区的信号和地形问题,给遥感控制技术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不能准确快速的开展工作,而分辨率有时候也不能达到让使用人员满意的程度,最新的北斗定位系统虽然在定位上相比于GPS系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某些地区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定位的准确性并不符合实际需求。

3.2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调查工作中技术人员在某些细节方面没有相应的法律支持,给调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调查人员经常因为偏远地区人们的法律意识不足而不得不搁置调查工作,导致调查人员的工作效率不高,工作热情不够,调查不能得到最新的数据。这些在试点调查工作中已经显露出来,所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3 严格要求调查工作

根据《关于做好全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我国各地区的林业变更调查工作必须严格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试点任务。技术人员的相应技术应该绝对过关,加强对其各方面业务培训,争取每一个技术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其相应的任务,各林业局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配合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调查工作,争取调查到每一个地区,每一棵树,将试点工作做好才能在全国地区大幅展开,所以技术人员的相关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调查工作的严格要求,是保证试点工作质量,为其工作在全国展开的先决条件。

3.4 结合现代科技进行调查工作

随着互联网时代和物联网时代的相继来临,信息系统的完善为各项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便利条件,林业信息系统的完善也减少了系统建设的浪费,技术人员将先进的专业技术和完善的信息系统相结合,更有利于在各地区展开各项工作,而通过互联网就能解决问题,也为工作环节节约了很多人工费用和不必要的技术开支,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能够高效地开展工作。林业数据的及时更新,除了能带来最新的数据信息,也为相关人员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4 结语

森林系统是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林业资源已经十分缺乏,进行有效及时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需要社会上下共同的努力,除了加强对相应的科学技术研究,更应该发挥人的作用,在调查工作中严格要求,力求获得最新、最准确的林业数据,在保证调查工作质量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卫东.做好新时期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探讨[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2]童英良.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现状与变革及关键环节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9.

[3]王刚武.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若干技术问题[J].广东土地科学,2014,5.

篇5

关键词:森林抚育;试点项目;项目经验;对策

收稿日期:20160107

作者简介:妮李夺(1977―),女,傈僳族,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相关工作。

中图分类号:S7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3902

1福贡县森林资源情况

福贡县土地总面积为411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5891万亩,占87 %;非林业用地5299万亩,占13 %;林业用地面积中:林地2884308万亩,疏林地11067万亩,灌木林地65498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08609万亩;无林地面积04119万亩;宜林地面积25994万亩。森林总蓄积 343274万m3。在有林地中,乔木林面积为28387万亩,其中幼龄林面积为4585万亩,中龄林面积为8812万亩,近熟林面积为364万亩,成熟林面积为6854万亩,过熟林面积为4496万亩。中幼龄林面积占乔木林面积47 %,中幼林多属天然次生林,林相参差不齐,树龄差异大,树种复杂,密度分布不均,下木密集,藤灌丛生,林间卫生状况差。人工林因造林密度过大,郁闭度在08以上,乔灌混杂,造成人工林分质量下降,林分中自然枯死严重,火灾隐患加大,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合理经营中幼龄林抚育工作已刻不容缓。

2福贡县森林抚育实施情况

自2011福贡县启动森林抚育试点项目以来,累计实施森林抚育试点项目50000亩。主要抚育方式有生长伐、卫生伐等,主要抚育内容有修枝割灌、疏伐、抚育间伐等。根据福贡县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森林抚育和抚育后定期进行监测,经过抚育的林分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光照增强,林木个体生长加快,林下植被增多,通风状况改善,林分抗病虫害,抗火灾能力增强。

3主要的做法

3.1组织管理

成立了由分管林业的副县长担任组长,县林业局局长和县财政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的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天保办,负责处理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监督检查指导及其他日常事务工作。

3.2政策宣传、业务培训

宣传森林抚育的目的和意义,特别要强调森林抚育是培育森林的重要措施之一,目的是提高森林生长势,提高林分质量和抗灾害能力,是提高林地生产力,并非是森林采伐。同时,对抚育地点、权属、范围、面积、树种、方式、实施单位、抚育期限等进行公示。公示范围还应扩大到周边村镇、当地报纸、电视、广播等,接受社会监督,依靠科学技术,强化科学管理,是振兴林业的根本出路。福贡县根据实际情况,抓好各级各类技术人员的各种培训,加强对抚育项目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3.3签订施工合同

为确保森林抚育任务及时、高效、安全完成,签订森林抚育合同,明确抚育任务、地点、范围、质量要求、完工日期、施工安全等相关内容,保证了森林抚育的进度和质量。

3.4组织施工

(1 )抚育作业前完善各类相关手续、确保抚育项目的合法性,在抚育作业过程中,严格进行“标桩打号,挂牌抚育”对每个小班中所要抚育采伐的林木用红油漆打“×”标记,严格执行抚育作业前的公示制度。

(2)抚育作业中期严格把关。严格按照抚育采伐技术要求进行抚育采伐,在抚育过程中派出技术人员、林政执法人员到现场指导、监督整个抚育过程,同时安排专人做好统计台账,及时统计上报抚育情况和抚育采伐量。

(3)整个抚育过程要严格执行管理:①领导定期到各个抚育区进行巡视检查,确保抚育工作正常运行;②天保办到抚育区进行抚育采伐技术检查,确保抚育采伐操作规范;③林业技术人员认真进行现场检尺,确保抚育采伐量的准确。

(4)抚育作业后期管理,严格抚育验收制度。实行抚育检查验收制度保证抚育作业质量,根据作业设计的要求,在抚育采伐过程中,及时组织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对抚育区进行检查验收并填写验收单。抚育采伐后,抚育区内遗留下的大量采伐剩余物要及时清理,杜绝森林火灾隐患和病虫害,保证保留木的健康正常生长。

3.5资金管理

(1)加强资金管理。补贴资金用于中幼龄林抚育有关费用支出,包括间伐、修枝、割灌、剩余物清理运输等生产作业的劳务用工和机械燃油等直接费用以及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档案管理、成效监测等间接费用。

(2)补贴资金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县林业局和县财政局协调、配合,确保补贴资金专款专用。

3.6加强档案管理

专人负责,妥善保管森林抚育工作管理中产生的文字、电子材料、建立电子档案。保证地块与图、表、册相一致,各种会议记录、公示情况、施工合同、信息报表等资料齐全。

4取得的成效

(1)生态受保护。通过森林抚育经营试点项目的实施,合理调整了树种、林种结构,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林农得实惠。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中幼龄林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林农经济收入。

(3)开展林下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全县林产业的发展。森林抚育度试点项目与林产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森林抚育块积极开展林下经济,种植(重楼、草果、黄连)。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增加了收入。

5存在的问题

(1)补助标准底,林农参与积极性不高。国家对森林抚育的补贴每亩120元,由于受山区,劳动力的影响,每亩投入的经费比国家下达的多二、,补助标准低,林农森林抚育获得的收入无法满足生活所需。林农积极性不高。

(2)与现实有矛盾。森林抚育的目的是提高林分质量,往往由于抚育需形成单一林种或单一的同龄林不利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提供木材料,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但抚育原则是砍劣留优,砍小留大,砍坏留好,由于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砍劣的没有经济效益,抚育出的木材经济价值低而处理的成本高。

(3)任务下达时间每年都是10月份,外业调查和施工难度特别大,气候环境恶劣,造成外业调查无法按时进行。

6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利用张贴标语、发放户主通知书、制作宣传牌等形式进行宣传,为森林抚育经营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森林抚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到森林抚育建设当中,真正体现出公益性和全社会性。

(2)提高补助标准,增加林农的积极性。由于我县山高坡陡,经过坡改平面积以后,实际操作面积远远大于设计面积。建议提高每亩补助标准,使林农从森林抚育中真正受益。

(3)将抚育经营与产业发展积极结合起来,与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相结合,通过产业拉动提高抚育经营的内在动力。

(4)深入一线,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森林抚育工作按期完成。

(5)不断总结和探索好的经验、方法,从内部管理,组织实施、监督、验收环节上下功夫,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本地的管理办法、施工办法、验收办法及措施,保证森林抚育有条不紊、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贡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昆明: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4.

篇6

关键词:森林资源;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17-2

近年以来,覃塘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广西东靠西联的战略方向,积极构建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把林业发展和建设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特色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等林业工程建设,全面带动林业生态和产业发展,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质量也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努力为建设西江流域重要的产业集聚中心服务。本文以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近年数据更新,对覃塘区森林资源特点进行分析,并探索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区域概况

1.1自然概况

覃塘区位于广西东南部,地处东经109°12’~109°39’,北纬22°50’~23°25’之间。东与港南区、港北区毗陵,西靠来宾市,南与横县接壤,北邻武宣县,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距贵港市区21公里,距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168公里。地势总体是南北高、中间低,西北地区为岩溶峰林地带,地势险峻,中部、南部为平原区,属于浔郁平原的一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和石灰土,土层深厚,较为肥沃。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大小水库众多,森林植被主要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人为活动较多,原生植被已完全被次生林和人工林代替。

覃塘区隶属贵港市,下辖10个乡(镇),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352.2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为57.3万人,主要是汉、壮族人口,其中壮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0%。区域内物产丰富,制糖、水泥和饮食等产业发展迅速,是广西著名的“鱼米之乡”。

1.2森林资源概况

根据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覃塘区林业用地面积46599.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2%。其中:有林地面积26298.3公顷,灌木林地面积16055.5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795.0公顷,无立木林地面积1116.3公顷,宜林地面积2046.6公顷。其中商品林地面积26765.8公顷,公益林地面积15544.2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197841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为1168029立方米,占97.5%。森林蓄积中,纯林蓄积1154163立方米,占98.8%;混交林蓄积13866立方米,占1.2%。全区森林覆盖率为32.8 %。

2森林资源特点

2.1森林资源总量显著增加,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森林面积由1999年的29124.3公顷增加到目前的44566.9公顷,增加了15442.6公顷,增长了53.0%。森林覆盖率由21.7%增加到32.8%,同比增长11.1%。森林蓄积量由884819立方米增加到1168029立方米,增加了283210立方米。森林资源总量大幅增加。

2.2林种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森林生态状况得到改善

覃塘区公益林与商品林比例由1999年的10:90转变为目前的37:63,公益林的比重逐渐增加,林种结构得到逐步改善。并且森林无灾害面积占99.3%,森林健康等级为健康的森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98.4%,说明了覃塘区在稳步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战略和重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2.3林业产业迅速发展

覃塘区乔木经济林面积为183.3公顷,灌木经济林面积592.6公顷,分别占乔木林地面积和灌木林地面积的0.7%和3.7%。面积虽然不大,但是种类多、品种丰富。目前,鲜果保存和干果制品新技术已形成产业化,木材、人造板、松香和家具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巩固,特别是近几年来速生丰产林和短轮伐用材林基地建设迅猛发展,占覃塘区用材林面积达到77.6%,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同时,丰富的经济林、竹林和速丰林等资源开发已成为目前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农脱贫致富、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林业创汇的重要基础。

2.4林地总量不足

覃塘区作为贵港市辖区,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大,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打造“华南建材大基地、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随着覃塘区城区扩建、“一园两基地”(贵港(台湾)产业园区、贵港覃塘三水铝土矿综合示范项目基地、贵港覃塘铝锭加工项目基地)的项目启动,这些项目的建设和覃塘区城镇化、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浆纸一体化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无论在数量、规模和投资上都将大幅增加。覃塘区是广西农产品主要供应区,随着国家近年来对耕地保护力度的加大,大量的项目用地向林地转移。而覃塘区林业用地面积占行政区域面积的比例仅有约三分之一,林地总量不足。建设项目对林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导致林地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日趋突出。

2.5树种结构单一

覃塘区目前有乔木林面积26540.0公顷。其中:杉木类706.5公顷,占2.7%;速生桉类19830.7公顷,占74.7%;松类面积5803.1公顷,占21.9%;其它阔叶树类199.7公顷,占0.7%。从数据可以看出,乔木树种种类较少,结构较为单一,森林总体质量不高。

2.6林地生产力不高

覃塘区目前的乔木林面积26540公顷,蓄积121万立方米,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45.6立方米/公顷,根据广西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七次复查成果,广西区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58.11立方米/公顷,覃塘区为广西的76.4%,林地生产力不高,从侧面反映出覃塘区森林资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

3.1完善森林资源科技化管理

由于较为全面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十年才开展一次,所以林业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完备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做到每年更新森林资源数据,与林业生产密切联系,并定期监测森林资源动态,准确掌握林地保护利用信息。确保森林资源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可靠性,并适时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林业生产发展方针、政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依据。

3.2加强林地资源管理

林地资源管理是林业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之一。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林地管理工作中,一是要当好当地政府的参谋,促进地方党政领导进一步加强对林地管理工作的领导;二是要依法统筹安排各行业、各项目使用林地的工作;三是要加强与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四是要加大力度惩治破坏林地资源犯罪活动;五是严格履行使用林地应由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审核审批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林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3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森林分类经营

据覃塘区森林资源现状,将森林进行分类经营,不同类别的森林,采取不同的经验方式。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林种结构,既能做到按市场需要组织林业生产,又能维持森林的生态效益,并能较好解决林业作为物质生产部分和公益事业管理部门双重功能的矛盾。实施分类经营,有助于满足社会对森林不同功能的多样性需求,最大限度的解放林区、林地生产力,搞活林业经济,促进森林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为森林资源产业化和工业化提供条件。

3.4充分挖掘林地增长潜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扩张,都不可避免的使用到林地资源,为了保证未来林地面积不因为被占用而大幅度下降,应充分挖掘林地补给的潜力。从我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措施可以增加林地:一是对坡耕地或丢荒耕地继续实行退耕还林,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地数量;二是对区内已废弃或用地到期的工矿场、采石场、临时用地等实施整地造林或植草恢复森林植被;三是加强对原难利用地、干涸水塘、灾害损毁等未利用地的植被恢复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3.5全面开展植树造林

以增加森林面积为重点,通过全面开展造林绿化、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和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大力推进荒坡荒地、工矿废弃地、临时占用地、宜林闲置地森林植被恢复工程;积极参与“绿满八桂”造林绿化、珠江防护林建设、道路绿化等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加快对宜林荒山荒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和一般灌木林地的绿化和改造,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林地利用率,确保森林数量稳步增长。

3.6加强森林经营工作,提高森林整体质量

通过科学规划、分类经营、分区施测对森林资源进行严格保护和积极发展。着力改变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优化森林结构,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同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大对现有低产林的改造力度,对林分质量差、森林蓄积量和生长量小、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的低下林分进行改造,提高林地生产率。

3.7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区域林业产业规模

覃塘区目前有较大面积和较大比例的速生丰产林,要按照分类经营的方针和林地保护利用的相关规划,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和措施,发展企业化基地造林,对商品林实行集约经营、定向培育。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应积极对商品林产业化基地建设进行扶持,按照“管好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开人工林”的原则,创新建设模式,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原料林基地建设步伐,明确产权归属,做大做强林浆纸一体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广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法.[Z].广西,2009.

[3]杨小兰、吴国欣.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林业勘察设计,2011,(4):125-128.

[4]王少忠.东山县林地保护与利用的探讨.[J].林业勘察设计(福建),2009,(2):20-23.

[5]莫继有、吴永富、兰俊等.广西东门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策略.[J].桉树科技,2011,(1):53-56.

[6]覃爱昶.从江县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0,(12):100-101.

篇7

关键词 退耕还林;建设成效;做法;问题;建议;河南南召

中图分类号 F32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73-02

退耕还林工程在南召县已经实施10年,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大规模、大范围的退耕还林已告一段落,如何巩固成果,进一步提高退耕还林的“三大效益”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对南召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的情况及如何巩固成果、提高效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提出了对该项目的几点想法。

1 南召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分析

截至2012年底,南召县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82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配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面积分别为0.45万、1.09万、0.29万hm2,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工程建设任务。工程涉及16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311个村2个林班[1-2],涉及退耕农户11 450户48 090人,国家累计投资14 084.3万元,退耕还林取得了显著成效。

(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南召县森林覆盖率增长了6个百分点,达到66.4%,活立木蓄积达到630万m3,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工程实施前的1 720.0 km2减少到1 538.3 km2,土壤侵蚀模数由2 500 t/(a·km2)减少到2 420.3 t/(a·km2),年侵蚀总量由730.0万t减少到709.9万t,鸭河口水库入库泥沙量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如今的南召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多年不见的白鹭等珍稀动物日益增多。2009年,南召县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林业生态县”。

(2)林业产业结构有效调整。2002—2012年,南召县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加大林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了以云阳镇桃树、小店乡辛夷、崔庄乡山茱萸、南河店镇柿树、乔端镇板栗、城郊乡花椒、白土岗镇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基地面积5 466.67 hm2;库区周围杨树速丰林基地3 533.33 hm2。林业生产结构的有效调整,为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石门乡成功探索出林草、林药等产业并重的退耕还林模式,林下种植中药材800.00 hm2;白土岗镇依托退耕还林,探索出林下养鸡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局面。

(3)生态旅游迅速发展。依托退耕还林,留山丹霞寺、云阳皇后辛夷路、鸭河口水库、乔端宝天曼等旅游景区、景点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带动了乡村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丰富了城镇居民节假日的休闲活动。

(4)农民收入增加。一是调整结构增加收入。通过退耕还林,有效改变了过去林农薄坡地、疏林地、荒山、荒坡等低收入,甚至无收入的状况。全县优化培育辛夷、桃树、山茱萸、柿树、板栗、核桃等经济林基地和杨树速丰林基地,为退耕农户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政策性收入。全县争取退耕还林专项资金达14 084.3万元,除去种苗费,相当一部分成为退耕农户每年稳定的补助收入。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的劳务收入。退耕还林使一大批农民从单一的农耕劳动中解放出来,逐步转向养殖、加工、劳务输出等行业,其中外出务工收入达1亿元以上[1-2]。

2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坚持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二是制度机制。坚持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业设计审批制、种苗采购招投标制、造林技术责任制、成效检查验收制、工程质量监理制、政策兑现公示制、查处反馈制等,使工程管理有章可循[1-2]。三是政策落实机制。监察、财政、林业、粮食、信用联社等部门层层建立政策兑现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确保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兑现工作顺利实施。四是资金监管机制。退耕还林工程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五是执法监察机制。严格退耕还林工程的检查验收和核查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加强对群众举报案件的查处,做到了件件有报告、事事有落实,确保工程质量和各项政策、制度落到实处。工程实施以来,南召县退耕还林工程被省林业厅7次、国家林业局4次抽中复查、核查,均达到质量要求。

(2)科学统筹规划。一是退耕还林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二是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加快国道、省道、高速公路、旅游通道沿线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步伐,加强景区、景点周围森林资源保护,培育新的旅游休闲亮点,拓宽城乡居民的旅游休闲空间。三是退耕还林与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加大治水改土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四是退耕还林与促进扶贫开发相结合。开辟新的致富门路,真正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1-2]。

(3)保障农民利益。一是从政策上保障,认真兑现补助资金“一卡通”的政策,坚持“先验收、再公示、后兑现”的程序,做到验收标准、验收结果、补助政策、兑现情况"四公开",防止暗箱操作[1-2]。二是从权益上保障林农的长远利益。2008年下半年开展林权证颁发试点,2010年全面推开。所有退耕还林地都及时依法办理了林权证。退耕还林地林权的落实,使“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有了法律保障。三是在林地的流转中保障农民的利益,既培育业主开发、大户开发,又防止借林地流转损害林农的利益。

3 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后续管理问题。退耕还林进入巩固提升阶段后关键在管理。目前南召的后续管理反映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个别地方工程质量较差。无论经济林还是生态林都存在树种选择不适宜当地的土质、自然等条件的问题。林木长势差的林地面积占全县退耕还林面积的15%左右。二是有的地方农户为了外出务工才参与退耕还林,这部分林地后续抚育管理较差,自然生长较多。三是缺乏对退耕还林地林木后续管护的实用技术指导,病虫害严重,挫伤了林农的积极性。四是火灾隐患增大。农村燃料结构的改变大大增加了森林防火的难度,加之森林防火组织体系不完善,使森林防火形势严峻[1-2]。

(2)林农增收问题。一是国家补助资金减少影响林农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第二轮补助资金有一半用作其他相关建设,林农补助大幅减少,部分地方农民增收难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因树种选择不当,影响退耕户增收。这些地方退耕还林已经5~6年,尚未见到经济效益,直接影响这部分人的生活。三是交通条件差的深山村退耕还林户增收难。这些地方,运输成本高,林副产品难以销售,林农收入少。四是一些全退户增收难。少数地方,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这部分中有些农户生产生活都受到影响,特别是那些退耕还林后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的地区,因金融危机造成返乡的,收入问题更为突出。五是组织化程度差影响增收。林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少,林农大多千家万户面对市场,中间经营环节多,影响退耕还林户增收[3]。

(3)林业产业化问题。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从指导思想上看,在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上考虑得较多,而较少考虑通过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无法从法律、法规、政策、金融、科技方面对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致使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成功模式不多[1-2]。通过组织林业专业合作社内联退耕还林户,外联市场、龙头企业的林业产业化机制培育明显滞后。

(4)合理开发问题。一是开发与林木改造更新换代的规划滞后。对于生态林、工业原料林与经济林的划分不尽明确和合理,不仅影响了一些经济林木的开发,而且影响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一些农户甚至提出只要国家没有补助,就要砍树。二是林权证的使用问题。尽管各方面都积极推进林权证抵押贷款,但由于对林地、林木的评估等问题影响,开发很难。三是林权、林地的流转影响开发。南召林权、林地的流转量不大,大多仍是散户,分户经营和管理,此外少数地方因林权、林地的转让合同不够完善,有的地方甚至有损害退耕户利益的现象,利益关系处理不尽合理,引发一些案件,影响社会稳定[4]。

4 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的建议

(1)高度重视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退耕还林是一项造福子孙的伟大工程,要巩固这项工程的成果,其难度绝不比实施这项工程的难度小。因此,要实行政府首长行政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对政府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继续加大投入,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政策和各项举措落实、群众(林农)稳定、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的督查内容。抓好退耕还林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产业的发展。对规划的实施要加强跟踪监督和跟踪调查,不适宜当地发展的规划要及时调整和完善。要用好、用活退耕还林的后续政策。

(2)分类指导和管理。合理划分生态林、经济林、原料林,实施分类指导和管理。对生态林,要切实加强保护工作,坚决制止乱砍滥伐,但从政策和资金上要加大扶持力度,对退耕还林农户,人均土地200 m2以下,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对经济林,要对一些同期性强的林果木,及时指导其更新抚育。对用材林,要做好开发抚育的规划,合理采伐,及时抚育。

(3)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造林一生,毁林一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的投入保障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森林防火投入,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消防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落实 “专职巡山员制度”和“村民轮流值班制度”,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行为[1-2]。

(4)抓好林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化的矛盾,以及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矛盾。一是科学分类。目前,市场对林木产品的需求量大增,林农生产积极性高涨,应抓住机遇,切实做好林业分类区划工作。二是为了推进林业产业化深入发展,应积极推进林权、林地的依法有偿转让,兼顾业主和林农之间的利益分配,支持和鼓励林权、林地流转。三是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加大农村金融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支持力度。四是大力发展业主经营、龙头企业联结商品林木基地、龙头企业联结林木专业合作社联林农、林企+林农+基地、林企+专业合作社+林农+专合组织的林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商品林建设,推行林木产品合同订购[1-2]。

5 参考文献

[1] 贺文.关于全市退耕还林工作情况的报告[N].眉山日报,2008-04-26.

[2] 关于全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情况的调查报告[EB/OL].(2008-05-04)[2012-11-30].http:///dcyj/ShowArticle.asp?ArticleID=713.

篇8

关键词:火烧迹地;更新方式;投入比较;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S754 文献标识码:A

1 概况

承担观测单位根河林业局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西坡中段,行政隶属于内蒙古根河市管辖。地理坐标为:E120°41′30″

122°42′30″,N50°25′30″~51°17′00″。该局东连甘河林业局,西靠得耳布尔林业局和额尔古纳市,北与金河林业局毗邻,南与图里河、伊图里河、克一河林业局接壤。全局总面积632424hm2,其中有林地面积530662hm2,森林覆盖率84.82%。

2 火烧迹地恢复完成情况

2.1 火烧迹地概况介绍

受2003年5·5特大过境火影响,致使根河林业局上央格气、下央格气、开拉气和乌力依特4个林场遭受森林火灾,过火总面积达78758hm2,蓄积4437843m3,分别占4个林场总面积、蓄积的40.3%、33.8%。其中有林地面积75689hm2,无立木林地面积3069hm2。规划火烧迹地清理总面积为33202hm2,其中,人工更新15200hm2,人工促进天然更新8937hm2,飞播709.3hm2,天然更新5689hm2,湿地保护2666.7hm2。

2.2 火烧迹地恢复完成情况

2005年,人工更新3323.7hm2,人工促进天然更新3302.4hm2,飞播造林709.3hm2;2006年,人工更新3295.7hm2;

2007年,人工更新1980.9hm2。

3 不同更新方式调查

为了使所选样地更具有代表性,标准地设在受2003年5月5日大火入侵的4个林场,针对各林场在2005年植被恢复工程中不同更新方式各设置3块标准地(坡度均在16℃以下),标准地面积为小班面积的1%,共选设36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均采用测绳进行测量,并用GPS进行定位,调查标准地内幼苗或幼树的株数、苗高、更新频度以及生长情况。

4 数据整理与分析

4.1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从乌力依特、下央格气、上央格气、开拉气4个林场实地勘测中,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样地落叶松幼苗高度最高达到26.9cm,有效株数最高达到132株/667m2,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整地167穴/667m2相比,3年成活有效株数达到79%以上,达到了恢复森林的目的。从现地看,更新较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迹地上进行了整地,且周围有部分活立木或林墙。

4.2 天然更新

在乌力依特、下央格气、上央格气、开拉气4个林场实地勘测天然更新情况,可以看出标准地内天然更新落叶松平均苗高在15.0~30.3cm之间,白桦幼树平均高在129~175cm之间,落叶松天然更新平均株数为76株/667m2,白桦天然更新株数为65株/667m2。从现地调查来看,天然更新良好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草皮被破坏、露出土壤的地方。

4.3 人工更新效果分析

标准地内幼苗平均株数最高达到了145株,株数保存率达到了81%,最低株数保存率仅为42%,由于人工更新易受现地土壤条件(土层薄厚、化冻保墒)、气候条件(栽植当年降水量)以及鼠害和栽植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地调查时发现整株死亡、主干干梢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形成主干干形不好,侧枝簇生的现象。

5 各种更新方式效果以及资金投入比较

从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平均更新频度为34.5%,幼苗与幼树总株数达到158株/667m2;天然更新的平均更新频度为31.4%,幼苗与幼树总株数达到141株/667m2;而人工更新的株数保存率仅为64%,幼树总株数达到115株/667m2,效果并不理想。现今,人工更新容器苗造林成本在112.00~120.00元/667m2,裸根苗造林在92.00~100.00元/667m2,我们林业局仅2005年用于人工更新费用511.5万元,育林成本投入过大;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成本为16.80元/667m2,2005年投入83.2万元。由此可见,人工更新投入成本高,易受多方面等因素的影响,其更新效果受到制约。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天然更新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则较小。

6 综述

实践证明,在大面积森林过火后,迹地小气候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人工更新采取顶浆造林,容易受到冬季降雪量少、早春干旱以及鼠害等不利条件的影响,严重影响人工更新苗木的生长发育。虽然投入较大,更新效果却并不理想。因此我们认为,在火烧迹地恢复过程当中,人工更新只能适用于交通便利,土壤条件好,容易管护的地段。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也是借助于天然种源,但在火烧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人工或机械整地,为下种创造了良好条件,且多伴有萌生的阔叶幼树,易形成混交林,而且天然下种幼苗的高生长、长势、干形都要比人工更新要好,投入相对较少,对有天然下种条件的中、轻度火烧迹地比较适合。

兹认为,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且具有天然下种条件,应采用并大力推广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更新效果。

7 下一步研究方向

火烧迹地不同更新方式只是森林不同更新方式中的一部分,下一步我们打算用3年或3年以上时间将不同立地类型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造林、采伐迹地更新、天然更新种源林分的分布以及结实母树天然下种距离等作为一个大的课题进行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林权抵押贷款;成效;对策;陆良县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25902

1陆良县经济社会及森林资源概况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南部,国土面积1989.59km2,其中坝区面积772 km2,是云南省第一大高原平坝。全县辖8镇2乡1个华侨管理区,总人口67.18万,其中农村人口56.96万。2012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31.86亿元,同比增长13.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7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57元。根据2008年全县二类森林资源调查结果,全县共有林业用地面积134.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45%,其中:有林地91.7万亩、疏林地1.7万亩、灌木林地29.6万亩、宜林地5.3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4万亩、其他林地3.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33.4%,活立木总蓄积198.6万m3,有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73.8万亩,商品林60.7万亩,分别占林业用地的54.9%和45.1%,目前,共建成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8万亩的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

2陆良县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成效

陆良县林权抵押贷款工作自2010年9月启动以来,全县共办理林权小额抵押贷款272户,县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5300万元。2011~2012年申请并下达林业贷款财政贴息248.6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贴息149.166万元,省财政贴息99.444万元,涉及林农192 户,实际支付贴息资金183.458万元,共利用贴息贷款实施森林抚育面积 4.9万亩,新植核桃抚育2400亩。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使广大林农真正享受到林改带来的实惠,拉动了全县林业产业的提质增效,使林业产值逐年递增,年平均递增率达12%。从2013~2017年,全县将新建核桃基地15万亩,使木本油料林达30万亩;改造中低产林21万亩;石漠化治理5万亩;新建沼气池10000口,森林覆盖率达39%,林果总产值达10亿元。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分布趋于合理,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林业产业进一步发展,生态文化逐步显现,努力建设绿色家园,美丽家园。

2.1整合项目,互助共推

陆良县始终坚持把林业贷款贴息项目与林业建设结合起来,重点将工业原料林、木本油料林建设与林业贴息贷款项目相结合,解决林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难的问题,促进林业产业向规模、集约化方式迈进,同时整合全县木本油料林发展、中低产林改造及其他林业重点项目,用项目发展推动林业贴息贷款的发放,用林业贴息贷款项目助推林业发展,让林农真正得到资金支持,促进林业产业提质增效。

2.2政策引导,还利于民

随着林改“还山于民、还林于民、还利于民”政策的落实,林农成为森林的真正主人。全县20万亩非公桉树林、10万亩核桃林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拓宽村集体和林农的增收渠道。鼓励林农和社会各界以承包、租赁和转让等方式搞活山林资源,为林业贴息贷款提供了前提和保障,重点以林业贴息贷款为突破口,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1年以来全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迈出了新步伐,一是组建了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建立了全省林权管理信息系统,拓展和延伸为民服务渠道和内容,林改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二是成立了以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为主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1家,共有认证评估咨询人员4名。

2.3明确目标,政策扶持

按照“全面铺开、重点推进 ”原则 ,选择工业原料林(桉树)和木本油料林(核桃)发展较好的大莫古、芳华、小百户、板桥等乡(镇)重点推进林业贴息贷款工作,计划到2015年林业贷款总额达1.5亿元。积极搭建金融服务支持林业发展平台,选择桉树、核桃等发展较好的非公林推荐给金融服务部门,促进林业发展金融服务亲密接触,实现双赢。逐步完善林业贴息贷款项目管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林权登记管理,为林农提供更便捷的贷款融资渠道。县委、县政府从规范林地林木流转、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及发展林地经济等方面着手,最大限度地赋予林农经营活动自,激发了社会各界投资发展林业的热情,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领导重视、群众参与、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林业发展格局,为林业小额贴息贷款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2.4为民所需,解民之忧

如何更加便捷地办理林业贴息贷款是广大林农最需了解的事情,为此,县林业局分别在《陆良林业》、《绿色爨乡》、陆良县林业局政府信息网及时刊登和林业贴息贷款申报指南和评估、林业贴息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为贷款林农打开了便捷之门。2010年7月,为使广大林农尽快办理评估手续,县林业局及时研究制定了《陆良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暂行)办法》,并抽调16名林业工程技术人员分成4个组,放弃节假日,深入到山头地块,历时20余天完成了森林资源资产调查和评估工作。实行资源资产调查、评估、抵押登记一站式服务办理,方便了林农,提高了工作效率。

2.5规范管理,确保安全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全县林业财政贴息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采取“回头看”逐项检查的方法,进一步加强了项目申报、贴息资金申报、项目档案管理等工作。县林业局、财政局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联合制定了《陆良县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办法(暂行)》,结合实际,出台了林业贴息贷款项目管理细则和财政贴息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林业贴息贷款项目申报对象和范围、申报程序和材料、审核程序和条件、检查监督以及公告公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工作。

2.6加强监管,共负其责

严格按照《云南省林业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之规定,除规定的申请、有关借款合同、凭证材料外,还要求项目单位或个人上报银行付息清单,明确规定不提供银行付息凭证的,即使已贷款的也不予贴息,预防虚报、冒领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的事件发生。同时还组织相关人员实地检查抵押宗地,确保各级财政、林业部门的要求落到实处。通过督促检查并根据项目检查情况,在县林业局、相关乡镇进行公示,公示期满后及时下达贴息资金。对不符合规定的不下达贴息资金。

2.7加强协调,密切配合

林业贴息贷款涉及面广、环节较多,没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工作难以开展。根据工作开展实际情况,县林业局及时与财政、农村信用社等部门组成工作协调小组,共同制定林业贴息贷款工作方案,搭建融资平台,建立银林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林业小额贴息贷款工作。县林业局充分发挥在林业贴息贷款工作中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强与财政沟通,积极与农村信用社协调,从林业生产的特殊性出发,争取在利率、期限、规模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简化申贷手续,优化信贷产品设置。同时还与县财政局协调配合,做好申报项目、资金审核、检查验收和资料归档等工作。初步建立起了县财政局、县农村信用联社、乡镇政府与农村信用社的长效工作机制,共同推进林业金融创新。同时按各自的分工和职责,认真履职,为林农贷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1金融服务机构单一、贷款期限短,林业贴息贷款利

率逐年上涨,离林农要求差距甚远目前,各商业银行对林业贷款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正处于探索阶段。全县办理林业贴息贷款银行比较单一,仅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并且贷款额度低,仅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值的40%,期限为3~5年,相对较短。同时林权抵押的树种单一,仅为桉树和核桃。林业投资周期长,收益期大部分在8年以上,难以让其发挥最大效益。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林权抵押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了30%。林农需要支付的贷款利息较多,从而影响了林业贴息贷款项目的申报工作。

3.2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级别低

陆良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资质仅为丁级,并且评估咨询人员少,可评估的范围200亩以下,难以满足较大抵押范围、较高要求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4下步工作对策

为进一步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信贷对林业的支持力度,陆良县应抓住被云南省政府列为林权抵押贷款重点推进县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做好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地林木流转工作。

4.1做好林业贴息贷款项目的筛选工作

特别是在项目的选择上,切实把好关,力求做到扶优扶精,做大做强。

4.2加大林权抵押贷款的宣传指导工作

进一步规范林权抵押贴息贷款申报、管理工作。把林权抵押贷款纳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专人管理,逐步建立林权抵押贷款信息员制度。

4.3适时召开全县林业金融联席会议

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支持陆良林业改革发展,增进成员单位间的沟通交流,营造协调配合的工作氛围,促进各方密切联系和沟通,形成金融服务支持陆良林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并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应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1~2次,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讨加快陆良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新思路,共推全县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良县林业局.云南省陆良县“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R].陆良:陆良县林业局,2010.

[2]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陆良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昆明: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2008.

篇10

关键词:退耕还林 风险 对策 机制

1、退耕还林战略实施的风险分析

1.1退耕问题

农民普遍赞成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因为陡坡耕地的土层瘠薄、产量低、耕作难度大,退耕符合他们的意愿。农民意见较大的是将25度坡度以下的二等地甚至一等地退耕,这影响到他们的口粮和收入,而有的村应该退耕的坡耕地有限,村里为完成任务就行政命令农民超标准退耕。

1.2还林问题

还林是退耕的目的,包括还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从调查报告看,各地还生态公益林的面积少,还商品林的面积多,其中经济林木又占多数;这偏离了退耕还林政策要求的以生态林为主的方向。并且,国家、农民和地方政府、林管部门在林种选择和营林决策的问题上分歧严重。

1.3种苗问题

由于退耕还林面积大,地方政府和林管部门在种苗的品种、质量和数量上常准备不足,往往不能满足农民在退耕还林中对种苗的需求,且农民在种苗选择、苗价决定上没有发言权。

1.4补助问题

从目前的补助强度看,不少农民认为国家的补助标准和补助年限、数量都不够,应该再延长几年和增加适当的现金。同时,补助的粮食陈粮较多,质量是个问题。

1.5配套措施

有些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缺乏配套资金,因而在退耕还林中投入不足和相关服务跟不上,不能真正落实各项配套措施,如水利设施修建,种苗、补助粮等及时调运供应;农民种植结构调整的技术服务和市场服务等。正是因为存在着的这些问题,退耕还林也就存在着风险,尽管这种风险有时很小。

归纳起来,主要有:退耕还林最直接的影响是耕地面积的减少,而耕地的减少必然会影响到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退耕还林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由于退耕以后,耕地的减少,导致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减少;退耕还林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农民相关税费的减免以及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退耕地造林难成规模,退耕地一家一户造林,面积分散小块,难以形成规模,也不便于后期加强管护,易被牲畜践踏破坏,给工程建设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退耕还林中荒山造林积极性不高,由于荒山造林补助低,群众认为/划不来,因此,存在重退耕地轻荒山造林的现象,致使部分荒山造林质量较差。当然,这些风险的产生,是因为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着如下一些风险因素,即:退耕还林实施成本、退耕还林政策与技术支持、退耕还林实施进度以及退耕还林的实施标准。对于实施标准提高、或实施成本超支、或政策与技术支持困难、或实施进度延迟;都有可能导致退耕还林项目被迫终止。

2、防范风险的对策建议

2.1加大补偿额度,建立长期稳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首先,要认真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有关政策,对列入国家确定退耕还林的试点退耕农户按规定补助标准并及时兑现,用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对前几年进行荒山绿化已产生生态效益的单位或个人,研究制定合理的补助办法,使其得到应有的回报。其次,退耕还林要真正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的目标,必须加大对退耕还林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农民补偿额度,并建立长期稳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中央政府应增加补偿地方政府退耕还林的执行费用,切实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大中央对退耕还林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且逐步使其制度化,以支持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发展后续产业、农村能源建设等工作的开展。针对退耕还林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现实,实施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有弹性的现金和粮食补贴政策,以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绩效。增加退耕农户种苗补助,并适当补贴林木管护费,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对生态林进行长期补贴。

2.2创新退耕还林的竞争激励、质量监督等长效机制

首先,创新竞争机制。在造林工程实施中,除由单位个人承包项目外,还可在县、乡以育苗大户为主体,组建专业造林公司。对大的绿化工程可实行公开招标,由有关单位、农户和专业公司竞争承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增添活力,提高工程建设进度和效益,降低成本。其次,创新质量监督机制。为解决退耕还林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各级政府要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把科技支持贯穿于造林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在具体工作中,可由科技人员对其实行技术承包,负责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全过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第三,创新有偿运作机制。应在建立退耕还林项目工程法人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通过对项目工程法人提供规划设计、苗木供应、检查验收等,开展一些专业化有偿服务,解决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工作经费困难问题。

2.3加强科技支撑,实现退耕还林由数量向质量转变

要实现由盲目植树向科学造林转变。今后的退耕还林工作应把质量放在首位,合理规划,加强种植技术指导,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合理安排林种和树种结构。要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因地制宜营造混交林和抗旱性较强的树种,坚持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多林种、多树种结合,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木材质量。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大力引进和发展林木新品种,实现苗木生产基地化、规模化,全面推广容器育苗抗旱造林技术。采用保水剂、吸水剂、ABT生根粉等实用技术,实行科学育苗,要科学管护,做到保栽、保活、保成林。由单一造林种草向综合性生态环境转变。以营造生态林为重点,以大流域为依托,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做到预防、治理、开发并重,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3、结论

退耕还林实际上是一种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过程,尽管国家给与了相应的补偿,但现有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只是一种森林的管护费用,没有反映生态的服务功能和生态的真实价值,退耕还林补偿结束后,许多农民没有找到替代生计,这些都可能成为今后复垦的潜在威胁。因此,充分认识退耕还林存在的风险,重视退耕还林过程中产生的政策偏差和技术偏差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何学松,陆迁,贾蕊.退耕还林的风险与对策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 2006,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