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8 13:4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07-03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交流。马克思在曾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的本质。”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典型的社会角色,自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其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这部分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并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同时,90后作为当代社会的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年代人的特点,有着自己的人际交往的独特方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三江学院1990年后出生(大一、大二年级)大学生5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涉及文新院、外国语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等学院相关专业,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有效回收率为97.2%,符合统计要求。在486份有效问卷中,大一学生368人,占76%,大二学生为118人,占24%;男生268人,占55.1%,女生218人,占44.9%;理工科学生255人,占52%,文科学生231人,占47.6%。
(二)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家编制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中文版)两个问卷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讲授、讨论会和个体分析,对在校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情况进行了解。自编问卷包括学院、专业、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基本信息,问卷从家庭教养、交往范围、网络交往状况、交往态度和原则、交往内容、交往方式、交往动机、交往认知和交往冲突及处理情况等9个维度;《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包括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与情感支持5个维度,从而剖析良好人际交往中的障碍性因素,力求探寻改善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措施。
二、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描述
综合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内心有交友渴望,普遍比较重视在校期间同学人际关系,并希望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融入集体生活。调查显示,大部分的90后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其中,有131人在交往中会坚持自己的观点,绝不让步,占调查人数的27%,298人在交往中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考虑对方的意见是否合理,占调查人数的61%,还有57人表示会直接接受对方的观点,占调查人数的12%。可见,大部分的90后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态度比较理性,但是由于90后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从小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忽视他人和集体,不能或者不愿深入的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在交往范围和方式上,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结交朋友的最主要的渠道是宿舍与班级,所占比例是59%,其次,社会实践、网络、社团活动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很重要的渠道。在宿舍人际关系上,对自己所处的宿舍关系氛围评价“融洽和睦”的占33.8%,“较融洽”的占55.2%,可见大部分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气氛友好、融洽,而还有7%的学生表示宿舍关系“沉闷冷漠”,宿舍成员之间关系不太紧密,成员之间互不关心,但这些宿舍并没有太大的矛盾和冲突,另有4%的学生选择宿舍关系“较为紧张”;在班级人际方面,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集体活动的态度是有35%的学生表示“很热心”,在集体中,能积极投入、热心为班集体服务,这类学生多为学生干部或者班级干部;55%的学生表示“比较热心”,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愿意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另有10%的学生表示“不太热心”于大学的集体活动,部分学生埋怨集体活动太多,安排不合理。
在交往方式上,除了与班级、宿舍及其他一般交往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往、交流外,在调查的学生当中,68%的学生表示更习惯通过手机平台进行人际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也有不少学生表示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可见90后的大学生交往方式日渐多样化,网络作为一个便捷的交往工具,给学生们提供了多种交往方式,但同时,多样化的交往方式也会给一些学生带来一定的无所适从感。
篇2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079?03
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人际关系技能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素养之一,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大学生期望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并且渴望在人际交往中受到足够的尊重,社交的需求便处于突出的地位。对于未来需要从事各类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人际交往素养的养成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能够给学生今后事业的发展增添砝码,助其实现自我的价值。不管是从个人需求还是从未来发展方向而言,都需要对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人际技能素养进行培育。
据中科院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 大学生中不善交际者占80%以上,有明显心理异常者占37%,与人无法沟通者占2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对人际交往和人际技能提升的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结果。因此,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人际交往素养得不到提高,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最后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当然,作为对人际技能素养要求更高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也面临相同的问题。本文以湖南四所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仅有28%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非常强或是强,而61%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属于一般水平;而对于人际交往状况,35%的调查对象认为非常好或是好,60%的调查对象处于一般水平。可见,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不容乐观,急切需要提高其人际技能素养。
一、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不足
(一)观念上的误差,忽视人际技能提升
调查中,尽管许多学生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人际技能进行有意识的提升。他们认为人际技能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它是一种能够自然而然掌握的东西。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人人际技能的提高。人际技能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思想的交流、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人际技能能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技能是顺利进入社会的保障,也是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
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
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3]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 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人际交往能力是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的必要能力。对于工商管理应用人才来说,高水平的人际技能素养是走向社会的基础,是能否在社会上、职场中闯出一片天地,使自身得到良性发展的关键能力。而现阶段的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不断强化人际技能素养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 叶斌.当代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36-37.
[2] 刘雷.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2,24(4):108-110.
[3] 张红宁.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学术探索,2012(12):88-90.
篇3
关键词:非专业素质;培育;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222-01
非专业素质指的是与职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相关度较低的其他素质,如非专业能力、非专业知识、身心素质等,包括个人品格、创新能力、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加强高职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培养,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力,已成为现阶段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农类企业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十项要求
1.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行为的自觉态度。责任心与能力无关,而是一种使命感,是决定人们行为取向和行为能力的关键因素。
2.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的集中体现。面对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技术及管理的要求和层次日益复杂,个人必须融入集体,形成合力,才能达到事业的高峰。
3.诚信:品格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诚信,中外用人单位几乎无一例外地把道德和诚信作为选择人才的核心标准。
4.坚韧和耐心:坚韧和耐心是考量一个人的意志力。只有在困难面前一直都保持坚韧和耐心,才会有不服输的精神,才能在工作中有钻劲。
5.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即是个人和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大学生只有善于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并且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6.非专业知识:包括一般性社会知识、交往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科技知识、写作知识等,这些知识既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7.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善于与人交际,才能更有利于团队的协同工作。
8.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对问题处理的能力。
9.学习能力:科技迅猛发展使知识的递增速度越来越快、知识陈旧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要善于学习,善于捕捉新的信息,善于将新的知识迅速掌握并充分学会使用。
10.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
二、高职农类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没有落到实处。应该说,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意识到非专业素质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但从学校来看,从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到具体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个体测评等,都几乎无一例外地专注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把高职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以此来构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把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作为课余的补充,视高职学生人格、身心气质、人文素养等非专业素质为附随性、辅的东西,其基本认识是:非专业素质能用更好,非专业素质是对学生锦上添花的能力素质,而不是必备的职业素质。
2.在非专业素质培养中重外在技能训练,轻内涵品质培养。把与就业直接相关的素质放在首位,重职业现实生存、轻人生无限发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非专业素质课程被专业课程与技能训练课程大量挤压,课程设置有限,课时量严重不足,非专业素质培养很大程度上转借给团学活动,有调查报告表明高职学生:“学生文化素质的整体状况较差,如文学修养欠缺、知识面狭窄,历史知识较为贫乏,对哲学思想的接触认识很有限,艺术的修养爱好比较肤浅。”另一方面,从企业所反馈的高职学生特性来看,上手快、动手能力强、职业岗位前期能力突出,是他们的优势,但同时也呈现出人际沟通能力、创造性工作能力明显欠缺,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特点。
三、提高农类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措施
1.转变思想,树立“素质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提倡“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等全面素质。把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二者并重,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过分强调专业素质的“专业能力本位论”,让学生从人生意义、生存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防止把一切教育的目的都着眼于为谋取生存。
2.探索研究,摸索高职非专业素质培养切实可行的方法。除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来实施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培养外,还可以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岗位模拟、临场实践、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非专业素质理念的理解,进而把非专业素质培养变成日常中自觉自愿的行为。农类学生可以经常组织到农业企业参观、实习及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对“三农”的感情。
非专业素质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还需要不断地摸索探究,总结形成适合高职农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现。
参考文献
[1]吴蜀湘,任佳,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09,(34).
篇4
关键词: 英语专业 交际能力 角色扮演 重要性
一、英语专业学生交际能力的现状
据中科院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英语专业学生中不善交际者占80%以上,有明显心理异常者占37%,与人无法沟通者占21%。许多英语专业学生升入高校、走上社会,因交际能力差而无法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导致心理严重扭曲,往往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多年来,学生的英语学习只是简单的字面阅读和理解,忽视了交际能力等其他素养的培养,导致很多英语专业学生智商高、情商低,往往脱离现实,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因此,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非常值得讨论。
二、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
交际能力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在1972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指出一个人的潜在能力(capacity)包括语言知识(knowledge)和使用语言的能力(ability for use of language),指出交际能力由以下四个参数组成:(1)语法性;(2)适合性;(3)得体性;(4)现实性。在Hymes看来,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不仅应包括语法知识和语言能力,而且应包括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使用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的判断能力。
三、交际能力理论的发展
自交际能力理论问世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交际能力的内涵等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尽管观点不尽一致,但对交际能力理论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下面就几个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分别作简要介绍。
1.适应理论
Gleason(1982)认为交际能力不只是懂得造句的规则,也并非是情景需要时将这些规则凑合起来的表达式。交际能力是指懂得一套事先部分装备好的样式(pattern)、惯用语框架(formulaic framework)和一盒安装工具。它可以根据情景的需要,将语言使用规则做必要的调整。根据Gleason的观点,交际能力实质上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能力。这种理论认为语言使用规则并非是生成的,只是起一种调节(regulative)和辅助(subservient)的作用。适应性理论强调使用规则适应情景的需要,而不是相反。
2.认知/学术语言水平和人际交流技巧
Cummins(1979)提出了区分认知/学术语言水平(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CALP)和基本人际交往技巧(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skills)(BICS)的观点。前者指的是不考虑直接人际交流情景下语言学习者对语言表层特征的操作和反应的熟练程度,后者指的是几乎所有儿童都能习得的为能进行日常人际交往的交际能力(capacity)。1981年,他对此又做了部分修正,把交际分为简化语境依赖(context-reduced)交际和语境嵌入(context-embedded)交际。与修正前的理论相比,修正后的理论突出了语境(context)的概念。他认为大部分外语课堂教学属简化语境依赖交际,而人们面对面的交际则属语境嵌入交际。
3.Canale和Swain的交际能力构建模式
Canale(1980,1981)提出了交际能力理论的构建模式。根据该模式,交际能力由四个子能力组成:(1)语法能力,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知识;(2)语篇能力,即组句成篇的能力;(3)社会语言能力,是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情景下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4)策略能力,也叫补偿能力,是一种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策略(Brown1994)。Canale的交际能力构建模式对后来的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前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交际能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不断引向深入。同时,近年来一批新兴边缘学科的兴起,也给交际能力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引人注目的语用研究从它早期的“具体语境学”发展到语言符号意义以外的语言含义的研究,并进一步与认知学科结合起来,研究语用的认知心理。
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有利于英语专业学生发挥才能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交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人际交往的好坏,而人际交往的好坏有直接作用于人际关系的好坏。事实表明,在一个班级或群体中,假设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是健康密切的,那么他的心情就会舒畅,工作就会积极,才能容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知识和完善自我
在信息时代,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对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学习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通过个人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相互认知,从而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3.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走向社会化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个人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每个人都无法离开其他个体单独掌握自身生活必备的技能。交往使人了解社会需求,交流使人产生新构想,吸收新手段,开辟新领域,增长新才能。
4.有利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身心健康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埃德迪纳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大学生自我幸福感觉的程度”的专题研究中发现,自我感觉越幸福的学生,人际关系越健康;同样的,自我感觉越不幸福的学生,人际关系往往都不如意。这种不如意给其生活、学习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使其产生心理问题。
五、角色扮演法的概念与效果
基于交际能力的内容及特征,以及前人对它的研究,笔者提出用角色扮演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角色扮演法可以帮助学生将现实与书本相连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制造或模拟一定现实生活片段,由学习者扮演其中的角色,将角色的语言、行为、表情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以学习新的行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地说,即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且最重要的是对文章有更清晰的了解和把握,要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得扮演效果最佳。
六、角色扮演法的过程与模式
行动过程:
(1)准备
通常情况下,准备意味着开始阶段(常被称为热身阶段),由哑剧扮演或目标清晰的角色扮演顺序组成,参与者放松并识别角色扮演的基本思想。即为扮演人员做一切工作之前了解剧情,理清思路,将文字变为真实角色之前,理清开场人物顺序事情的变化,发展和结果。
(2)指导
角色扮演中的参与者被委任角色(需考虑扮演人员的性格和日常表现),直接的角色扮演者,即他的角色已被清楚地描述出来,为了他能更好地扮演该角色,则需要指导和激发他的动机。
(3)领会
在准备和指导之后,则进入扮演之前的领会阶段,需要参与者通过自己已掌握的信息,花时间克服困难,理清扮演者之间的联系。在领会阶段的最后,所有参与者进入各自角色中。
(4)扮演
模拟对话,要求设身处地,让扮演者与所扮演的人物无论在时间、空间上无限接近。最好是由同学们脱稿表演,由景致情,这样有利于扮演者自由地感受所扮演的人物的语言和特征,最大限度地演绎角色。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同学们可以交换角色,可以多角色感受文中的各个角色,有利于更全面地理解文章。
(5)结束
此阶段参与者从自己的所扮演的角色中正式脱离出来,学生导演应该致谢参与者的工作并且告别这些角色。在接下来的阶段中,所有参与者分析并且解决扮演过程中的困难。
(6)讨论
带有目标性来反馈、讨论对参与者的观察,准确地观察扮演的情境和角色,这样能够达到学习目的。
(7)成果控制
导演给其他学生分发已准备好的表格,或者建议扮演者本人与其他同学对已扮演的角色作一个更全面评价性的结论。
七、结语
经过一年半的教学实践,本课题组发现学生对英语口语表达的兴趣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力增强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了,他们亲身参与并感受到了英语口语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不仅如此,由于角色扮演常常以四或五人的小组为单位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训练时间有限的难题,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本课题组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参与面问题。评价一个角色表演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便是它的“参与面”的大小。由于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面对许多观众的表演,需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勇气,因此大方、性格内向、防御心理强的学生容易做到,而对于害羞、性格内向、防御心理强的学生相对显得困难。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对于每一次的学生导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培养学生评价及自我评价意识。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学习者对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程度等负起责任时,他才是真正地学习,才会对自己学习的方向真正地负责。自我评价在促进个体学习中是极为重要的。大多数同学对评价及自我评价还是很陌生,因此这个问题值得教师深入思考。总之,学生一定要苦练内功,不断摸索和实践,同时要转变观念,相信自己,放手做,给自己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或发挥创造精神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用角色扮演法取得好的效果,提高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李露萍,李国杰.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09).
篇5
摘 要 社会的急剧变化使高校大学生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意志品质、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起着特殊作用。深入挖掘和开发公共体育课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新机制意义深远。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公共体育课 机制研究
前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这些变化给人格结构尚未完善的大学生造成了心理障碍。早在上世纪末国家教委的调查报告就显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
一、新时期对心理健康内涵和价值的解读
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更是明确定义出心理健康的含义: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完整统一的人格。(2)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3)情绪健康稳定,心情良好。(4)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5)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能正确的认识了解自己[2]。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现状以及原因探究
大学生的生活相对独立,学习紧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节的缺失和松懈更是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学习、考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探究大学生心理障碍多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原因:
(一)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学生被当作学习和考试的机器,缺乏价值观和情感素质教育,往往易于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特征,抵抗压力的能力孱弱。
(二)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远远没有有效的开展起来,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缺乏,在事业和感情等方面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不强,这些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埋下了祸根[2]。
(三)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发生的重大改变,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良现象如行贿受贿,暴力欺诈等等都使望公平的大学生感到失望和难以忍受,致使有些学生心理失衡、行为偏激[4]。
三、公共体育课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现状分析
(一)公共体育课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着积极影响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焦虑。具体而言,公共体育课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激烈的对抗性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并伴有一定的生理负荷,有助于其形成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5]。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参与者要去面对和处理虚拟化社会关系,并且每次体育活动都是认知选择的重现。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公共体育课发展现状。由于现实条件制约,公共体育课很难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担负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具体表现为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对公共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公共体育课就是跑跑跳跳,就是让学生玩玩;课程设置僵化呆板,硬性设置教学内容,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不顾。
四、建立公共体育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新机制
(一)深入挖掘当前公共体育课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创新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之中。
(二)探索潜在教学资源,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入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特殊作用的运动项目。我们应该开阔眼界,不断引进新的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资源,使公共体育课在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更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把大学校园心理咨询部门和体育教学联接起来,全面统筹配置学校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多渠道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把心理咨询中心纳入高校公共体育部门的建构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殷恒婵,卢敏,王新利.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5):41-43.
[2]关玉杰.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与作用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3):39-40.
[3]潘跃华,李岩松.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J].教育探索.2008(7):126-127.
[4]赵建斌.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6(10):68-70.
[5]李景伦.高校体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85-87.
[6]刘晓辉.关于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2010(6):150-151.
[7]余芳.健美操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独特功效的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2008(5):102-104.
篇6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自信心;贫困大学生;干预
Effect of the Group Counsell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lf-confid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Ni Shiguang, Zhang Buxian, Zhao Guolia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 Weihai, Shandong 26420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Improving the Self-confid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Methods Through a serious selective procedure of publicizing, recruiting and interviewing, a self-made group counseling plan is adopted to train ten members (non-self-confident group) who lack self-confidence in a period of six weeks, which a comparison made of the effects on the subject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program. At the same time, an uncontrolled group is established, which is a self-confidence one. Results ①The controlled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program, differs significantly in scores of ASLEC(P<0.01). However, it mak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ore from the uncontrolled group; ②As for the controlled group, its score in subjective assessment after the training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training(P<0.01), but it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is respect from the uncontrolled group. Conclusion ①Group counseling plays an effective role in helping the impoverished students overcome the sense of inferiority and establish self-confidence. ②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ssessment of long-term effect in group counseling.
【Key Words】 Group Counseling; Self-confidenc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Intervention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关大学生自信人格发展趋势与特点、教育干预的研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1]。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资助和精神帮助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共识。大量研究集中在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问题成因以及基本对策的描述和建议等方面[2],但鲜有从教育干预的操作层面促进其成长的实证研究。众多调查报告指出,自卑是部分贫困大学生亟待解决的心理问题[3]。我们将其定位为其特殊时期的必然问题,帮助部分贫困大学生合理认识自卑,建立自信是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职责。团体心理辅导已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取得一定的成果,辅导方向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 比如考试焦虑[4]、网络依赖[5]等障碍性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6,7]、自信心[8]、生涯规划[9]、自我肯定[10]等发展性问题。有关贫困生自信心培养的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还较少,因此选取高校贫困生对其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成为我们的当前的研究重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建立“贫困大学生自强团体塑造营”,其性质为封闭成长式团体。经过宣传、招募、面谈、筛选,从报名者中确定10位贫困本科生(3位女生,7位男生)为成员,平均年龄20.4±1.24岁,其中6位大二同学,4位大三同学。成员的选择标准为自述需要提升自信、克服自卑的贫困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者。
让每位成员从所在班级中选取一位最自信的同学作为控制组成员(选取标准依照成员的生活经验),共10位同学(4位女生,6位男生),平均年龄20.3±1.30岁。
1.2 方法 采用实验组(非控制组)的前测后测设计,并设立控制组(控制组)作为实验参照。研究工具采取客观测量与主观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自信作为一种复杂的自我评价体验,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故依照“三角测量”的原理选取多种量表来揭示其特点[11]。
运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1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2]、抑郁自评量表(SDS)[12]、焦虑自评量表(SAS)[12]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12]等量表对研究对象的自信心状况进行测量,作为客观性测量指标;同时编写了半开放式问卷,请成员在1~10(1代表最差,10代表最好)维度里,对自己的自信心、自卑感、人际交往、当众发言、同学相聚、学习状况、生活积极度等7个方面作出评定,作为主观性测量指标。
1.3 干预方法 正式进行团体辅导前的集中面谈时,请成员填写相关问卷,作为前测数据,并同时布置任务:请每位成员在本班级中寻找一位你认为最自信的同学,客观认真的填写问卷,作为控制组(控制组)的成员。
实验组成员进入名为“贫困大学生自强团体塑造营”的团体心理辅导阶段,共包括“你我的团体”、“镜子中的你”、“生活的支点”、“重塑的力量”、“迈过这道坡”和“走了,就不回头”等6个单元。每周进行1个单元,每次3个小时,共历时1.5个月。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是通过团体塑造营的生活,让成员理性认识贫穷,摆脱自卑的束缚,建立理性的自信系统。我们期望成员能够将团体中的感悟和认识带入到实际的生活中,获得质的行动改变。每个单元的认知目标、活动内容、家庭作业、评价体系等具体事务不再赘述。
团体活动结束后1周,将问卷寄送每位成员,进行后测,作为实验结果。控制组成员由高自信的大学生组成,就不需要后测。
1.4 数据统计 采用SPSS 11.5对数据进行相关的描述性统计以及组间组内的t检验。
2 结 果
2.1 团体心理辅导前的成员状况 在正式进入团体辅导阶段,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结果表明,成员的自我评价状况要远低于控制组的同学,在总应激、焦虑自评上无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成员在社会支持、社会回避及痛苦、抑郁自评等得分显著性高于控制组的同学。在表2的自我评价中,特别是自信和自卑上,实验组成员显著性低于控制组同学,且在人际交往、同学相聚、生活积极度等群体活动上有显著性差异,即自我评价要显著低于他们心目中自信同学。
实验组成员在自信项上的平均得分为5.10,在进入团体的筛选面谈中都对自己因贫困而带来的不自信而表示不满意,渴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这也表明贫困问题对于他们来讲是暂时性的发展性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努力而解决。控制组的同学在自信心的平均评价为8.50,由此可见实验组成员能够意识到与自信同学的差距。
2.2 实验组团体辅导前后结果比较 经过近2个月的团体心理辅导后,我们看到了以下的结果:前测、后测结果相比较,社会支持、社会回避及苦恼、抑郁、焦虑等得分都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数据显示都向好的方向转变。在表4的主观评价中,在自信、人际交往、当众发言、同学相聚、学习、生活积极度等6个方面都有显著性的增加。在自卑上的评价从4.30下降到2.50,没有显著性差异,有可能是由于题项设置、有个别极端数据存在等原因导致。
3.3 实验组团体辅导后结果与控制组的比较 控制组的同学是由实验组的成员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出的最自信的个体,也是成员实际生活和学习的榜样与标杆,无形中起到行为示范和目标的作用;自信的同学其认知和思维等都有着相对稳定和一致的行动和评价体系,故我们并没有对其进行后测。如果实验组后测的结果能够与控制组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则表明团体辅导可能对成员的自信心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成员的表现和控制组的日常生活表现应该相差无异。如表5所示,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与控制组的结果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反映在成员的主观评价上(表6所示),在自信、自卑、人际交往、当众发言、学习、生活积极度等6个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同学相聚一项上有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3.1 团体心理辅导能否帮助贫困大学生提升自信心 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我们采取了参与者的主观评价(包括家庭作业反馈)和心理测量相结合的方式,而并没有采用实验者的观察报告等方式,这主要是出于避免实验者效应等对团体过程的影响。2个月的时间已经是半个学期,成员的自然成熟、经验积累、环境等因素是否有影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在主观评价中有一项“团体辅导在您的自信心提升中起到多大的作用”的题目,有9位同学选择了“占到了90%~100%的作用”,1位选择了“占到了75%~89%的作用”。从此可以看到,一个设置合理规范、操作科学规范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够在成员的心路历程中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能够促进他们转变认知、理性认识非理性信念,规划生活,寻求现实的生活动力和行为。
3.2 实验组控制组能否选取“同质”的个体 很多的研究报告在实验设计时,一般是通过招募一定数量的成员,然后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控制组,然后对实验组的成员进行团体辅导,而控制组的同学将没有“享受”团体的权力。实际上,设置控制组本无可厚非,但是团体辅导招募成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自愿性和“有需”性,成员满怀热情地参加团体辅导,而我们却将其放在控制组里作为活动的参照群体,这有悖于职业精神[13];另外,即使选择了有相同或类似问题的个体作为控制组,也很难形成理论上的对等组。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在设置控制组,请实验组的成员选择了一位他(她)心目中最自信的同学作为榜样,这样既可以将控制组的同学作为成员的日常行为示范榜样,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了成员的实际生活,可以有效的作为成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后能否提升自信的参照。所以,我们并没有安排控制组的同学进行后测,毕竟他们都是“榜样式”的自信者。
在成员的家庭作业中,类似于“这次活动给予我刻骨铭心的成长,让我受益很深”、“我得到了自信的感悟,我会像同学那样好好干的”等思想流露溢于言表。
3.3 团体心理辅导能否取得长效影响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创建良好的团体氛围,通过团体动力的作用,使团体成员获得情感支持,促进成员的有效成长。前文数据表明,在团体结束后1周成员的自信行为改变结果让我们感到欣喜,但我们担忧的情况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整体运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专业要求,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长效影响应该引起注意。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14],对成员行为改变效果的评估以及辅导效果的后继管理与评价尤为重要。自信的提高则涉及人格问题,影响因素较复杂,其中包括成员的自我反思与成长,其改善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成长效果相对缓慢些[15]。所以,我们也应当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考虑行为改变长效行为评估上。
4 参考文献
[1]车丽萍.大学生自信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3,26(4):661-666
[2]包水梅,王晓霞.21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4):40-44
[3]杨韶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3):191-194
[4]杨眉.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小组治疗.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93-195
[5]梁祝平.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其团体咨询.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6):101-105
[6]官锐园.10名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前后16PF测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7(16):483-484
[7]裴利华.人际关系团体咨询对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干预探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371-373
[8]王瑶,李永鑫.小组辅导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实验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235
[9]徐畅.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78-80
[10]黄小忠,徐儿,徐芸.大学生自我肯定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5):410
[11]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心理科学,2000,23(1):789-791
[1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特刊):106-108,127-130,194-196,235-237,241-243
[13]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05-314
[14]邢秀茶,王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2):74-80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能力 专业知识学习 专业实践活动 培养方法
职业能力是大学生进行职业活动和促进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最为关键的要素。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大学生求职就业的现实需要,又是大学生在职场获得成功的基础。
一、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活动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是从事未来职业的重要因素。专业实践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经过专业实践,能够较好地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检阅、修正和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强化专业思维和职业素质。专业实践活动除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之外,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有极大的作用,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以及判断和决策能力。
二、课题调研和社会调查等探究型活动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包括专业实习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可以尝试新的社会实践模式,即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组成课题小组,根据相关单位的需求,选定研究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完成调查报告或提出解决方案。开展以课题调研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型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在选定课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过程中学生会针对既定的任务目标,设计实施方案,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确定具体的方法和工具,并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直至达到任务目标,从而切实培养管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参加社会公益性实践活动
除了致力于培养提高自己的专业基本技能、具体的职业岗位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外,还必须深刻剖析自己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人格发展是否健康和完善,甚至可以说,这些基本素养同样是通用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是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格品德等个人素养决定着劳动者职业生涯的成败,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和谐与繁荣与否。以志愿者活动为主的公益性实践活动,对于帮助我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心和奉献意识尤为重要。
四、社会实践是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活跃大学生的学习思维,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获取与利用信息及应对挫折等方面的职业能力,使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更具有竞争力。社会实践是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大学生应该多看些基础的训练书籍,尽可能多地寻找不同领域的书籍,并汲取吸收,这样就能在各种场合阐述自己的观点,取得赞赏,并让对方刮目相看,但最好参加专门的训练活动,自己要多加锻炼,多在各类活动中变得老练。
(二)书面写作能力。书面流畅度在组织文化中会得到很高的认可,可以从学习公文格式开始,经常联系,然后锻炼写作观察性的博客,在日常活动与参与社会实践的时候,争取用备忘录形式记录自己参与的事件。
(三)会议与活动组织能力。包括议题设计、人员邀请、现场布置、流程控制,通常活动安排能力是细碎管理与程序控制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不仅需要组织者心细,还要从全局着想。
(四)社交能力。交往陌生人的能力与维护与熟悉者的日常关系的能力,是勇气、技巧与沟通道具使用经验的体现。
(五)组织领导能力。其实在大学里面,如果做过学生干部,或者学生会干部或协会干部等,只要管理过某项事务,即使团队里只有几个人,只要认真对待,谦虚学习,履行自己的职责,就能提高领导能力。
(六)学习能力。吸收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但在某些情况下否定自己的能力,建立获得资源与学习的渠道,完善与提升渠道,鼓舞团队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于永华.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的新视野?[J].高校教育管理,2012,(1).
篇8
一、调查报告简介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消费趋于高涨和不合理,多数大学生的消费受各种因素的诱导和影响较普遍,大学生中还存在不利于合理消费的心理。但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消费市场在逐渐扩大,人们对其关注也逐渐上升。大学生消费市场已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各企业、商家应深度拓展其消费市场,抢得先机。就大学生消费群体作出专门的研究便显得很有必要了。那么就目前我们大学生的消费是否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计划性?消费观念如何?消费水平处于何阶段?在消费中比较注重于实际还是盲目追求潮流时尚?消费层次的趋向是怎样的?以及由消费的方式和倾向所产生的一系列结果。以上种种问题,都在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
根据我们将撰写的作品所涉及的要点进行设计的问卷,其所要涉及的点大致可以分为:大学生的生活资金来源;具体消费结构,即在生活,学习,休闲娱乐,以及人际交往各项所占的比例;消费层次的差异引起的消费结构的差异;个人的消费想法等。我们力求以此研究指出大学生消费的特点以及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得到提高,更主动积极地进行自己的理财规划,
二、调查报告背景
1、调查时间:2007年5月-2007年10月
2、调查的学校:暨南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珠海分校、北师大珠海分校、北理工
3、调查样本:总计约455人
4、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分层随机抽样法
访谈法
文献资料分析法
5、访问方法:网上访谈和面谈
6、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及后期操作:
就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来源这一点,我们根据实地的调查和平时的了解,设置了家庭、兼职、奖(助)学金、男(女)朋友以及其他5个选项。
题目11你的消费来源是(可选多项):
通过填选就可以知道被调查者的消费来源。就具体的消费结构组成,我们设置了一组题目,包括:
题目4你会消费多少元在着穿和化妆品上?
题目5你每月的消费主要在那一方面?
题目8流行杂志、唱片、影碟等时尚商品,你购买么?
就消费者个人的消费情况,我们设计了如下一组题目:
题目1对于当下普遍流行于大学生中的“三电”(电脑,mp3,手机),你有几样?
题目2你属于那种消费水平?(元/月)
题目3你每月的生活费能有多少余额?
题目8.流行杂志、唱片、影碟等时尚商品,你购买么?
题目13.同种商品,你一般选择的价位在:
个人的消费想法方面我们也设计了一组题目。主要分为4个方面。
题目6.你认为就普通大众而言多少的月生活消费是高消费?
这个题目可以了解大学生消费群体对消费的认识。
题目7.当推销员向你推销产品的时候,你会选择:
题目10.你的校外消费信息来源是:
这两个题目可以了解大学生消费的信赖对象,同时方便我们给到校外来校宣传的建议和方案。
题目12.你重视商品的品牌么?
题目14.你对商品哪方面比较感兴趣?
题目15.你会网上购物么?(比如当当网,淘宝网)
题目16你会(或不会)在网上购物的原因是:
这一组题目可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消费品的认知,以及看看他们中间是否存在盲目消费现象的指标,了解被调查者对网上购物的想法,同时可作为消费商品网上宣传的有无效性的横度及交易。
题目17对未来消费的大概设想:
可以预知大学生群体未来的一个消费趋势。
7、调查对象条件:
(1)职业:①在校大学生
②大学教师
③大学生家长
④以大学生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商家
(2)层次比例
学生(包括海外华侨及外国人):老师:家长:商家=440:5:8:2
这一份调查问卷可操作性是值得肯定的,主要对象是珠海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并细分到各个年级专业,各个消费水平、层次,以保证取样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准确性。至于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将做出统计,分项列出要点,并进一步的作分析。
(二)报告正文:论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摘要: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如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普遍还存在储蓄观念淡薄和盲目攀比心理的消费问题等。
该项目主要对大学生的生活资金来源;具体消费结构(生活,学习,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各项所占比例);不同消费层的特点分析来进行研究分析。同时也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消费特点和消费问题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见解方法。并力求经过分析比较从大学生的消费计划看未来校园消费趋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参考方向;以此调研给商家的市场定位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状况消费来源消费结构消费层次消费趋势市场定位参考
在现当代社会,大学生消费普遍存在不理性的一面,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也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普遍大学生还存在储蓄观念淡薄和盲目攀比心理的消费问题。我国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同时,大学生群体消费市场在逐渐扩大,人们对其关注也逐渐提上日程。大学生消费市场已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各企业、商家应深度拓展其消费市场,抢得先机。消费结构研究直接联系到大学生市场的开发,有助于我们创业。这是我们做这个项目的背景、目的以及我们这个项目的主要出发点所在。
在大家看来,理财其实也是一种管理能力,如何去管理自己的财富,进而提高财富效能,如何去规划、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大学生要学会理财,制定每月的开销计划,进行消费记帐是大有帮助的。我们自立项申请时开始到提交调查报告,这段时间以来通过发放问卷,走访,统计报表等形式作调查,分工和协作相结合,依照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我们的社会调查及撰写作品的工作。其中间环节包括设计问卷版式、挑选版式、寻找、在学校的取样调查、统计数据、制作报表、总结报表、走访专家以及撰写报告等其他后续工作。
我们的项目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我们已经设计了几份调查问卷,挑选出其中最合适的一份,挑选的过程主要考虑其实用性和与课题的调查相关性,以及可操作性。发放问卷时,主要采用取样法,但做报表的时候我们将不做细分,以保证统计结果的取样合法性,第二阶段我们发放问卷,调查了珠海学院在校学生200人,同时,在珠海市其他高校,如中山大学、北师大、北理工等发放了调查问卷共300份,回收后,就调查问卷情况作统一的分析和个别题目的分析,制作出统计报表,分析出有关要点和疑惑之处,接着,我们走访了学校对这一方面比较有研究的老师,解疑,提建议。然后总结其中的规律,撰写作品,作为我们这个项目的成果,以及研究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提供给商家的细分市场定位的一个参考。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共发放了这样的问卷500份,收回440份,回收率达到88%。我们调查的人群来自珠海市的各个高校,不同籍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性别,基本上是随机抽取调查的,保证了调查结果的诚实可信,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目前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增长不是很快。32.95%的大学生月生活费还限于500元以下,月生活费水平主要集中于500~800元,占到了47.73%,仅有18.18%的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在800元以上,在1200以上的只有1.14%。与2004年的消费调查相比,可见相差并不大,仅是500元以下生活水平的学生比例明显有所下降,这应与最近几年工资上涨、物价上涨、人均收入增长等因素有关。
首先,我们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很强,独立意识较弱,他们的生活费来源大都仅仅来自于家庭(88.64%),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通过自己做兼职打工(13.64%)或争取到奖学金(2.27%)来减轻家庭的负担。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大学生独立性差,责任感弱,生存能力低下,不会体谅他人,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中和素质和人格培养的忽视。被调查者资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这个数据还说明了一点,这种情况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很多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很多人居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做兼职,大多数学生也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是尽早经济独立,而是为了要增长个人的阅历和社会经验,大家经济独立意识之差可见一斑。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可是,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我们提高大家经济意识的一个突破口,需培养和加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访谈中,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
从生活资金来源和消费的多样化,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多彩和活跃开放。像生活资金来源中增加了男(女)朋友一项,支出中增加了交际和通讯两项,可以看出大学生生活上的一些变化,人际交往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潮流,手机,电脑,mp3等基本普及。51.14%的大学生手机、电脑、mp3这些所谓的“三电”都有了,28.41%的学生拥有其中的两样,15.91%的至少拥有其中的一样。有趣的是不管被调查者的经济状况如何,调查结果依然是普及率很高。在拥有手机的群体中,月花费高于100元的占到48%,已经接近一半。对于这部分人,按照每条短信0.1元,话费每分钟0.3元计算,意味着每天要打十几分钟电话或是发几十条短信,显然,这些不是都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在手机消费方面,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还是存在而且颇严重的。相比之下电话卡的开支就比较小了。调查显示,大一的时候电话方面支出较多,而大三除了极个别人外似乎这方面的支出锐减,而我们的数据也基本反映了这个特点,月支出在20—50元和20元以下的分共达到67%,接近七成的同学每月都很少打电话,或每个电话时间较短。即使考虑到目前的手机普及率,大家这方面的消费还是比较的合理,这可能与在校生平时时间紧张有关。
从被调查者花费在着装和流行杂志、唱片等方面的金额上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是比较理性的,有一定的原则。也会适当的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费水平做出适当的调整,选择合适的相应价位商品、相应购物场所,基本上能够理性地面对推销员的热情推销。很少学生会盲目狂热地追求潮流时尚和名牌,攀比的现象不是很突出。被调查学生在购物的时候通常更关心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各占了62.83%和9.15%,同时也有19.05%的被调查者更为关心的是商品的外形,可见大学生消费中既存在理性的一面,也有幼稚和不成熟的一面,还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良好引导。
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这是大学生消费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据有关资料显示,武汉大学生中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285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2100元。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8383.96元。这其中有92.7%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占其总消费的70%以上。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手机和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上。在我们的调查中也体现出了大学生消费的两极分化,不过高消费的人还是少数的,仅1.14%的被调查者每月生活费在1200以上。而生活水平较低的学生主要是在娱乐、交际、通讯、衣着等方面比较节俭,学习方面的花销也会适当减少。
研究了各个方面的支出金额后,我们发现学生们花费最多的事在饮食方面,通讯费用和娱乐费用跟以往调查显示的结果相比有增长的趋势,花费在学习方面的金额与其他方面相比所占比例始终较小。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饮食方面支出居于250——400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总体来说上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温饱”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这种“温饱”已经有向“小康”过度的趋势了(这点由我们日益增多的娱乐、通讯支出,潜在恋爱支出就可以看出)。花费在学习方面的费用所占比例不大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不是很积极,学习欲望不是很强烈,经历过多的放在娱乐和校园生活的其他方面了。学校和社会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多买书,多读书,努力发展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价值。人际交往费用的增长,说明学生越来越重视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交往,这既是好事但也有值得忧虑的地方。更进一步的思考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大学学子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
在访谈中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大学生储蓄意识的淡薄从我们调查问卷的结果也得到了应证。22.73%的称自己每月生活费几乎无余额,50%的学生每月有50—100的余额,仅有10.23%的每月有超过300元的余额。有很多的学生在我们的访谈中都说到,生活费多的就不知不觉多用掉了,也不知道用到哪各方面了,生活费少点也能过出来。由此,大学生消费的计划性亟待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几乎一半的学生每月生活费都有了小数目的结余,相比于2005年的大学生消费调查中的统计结果已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在自我评价和对未来消费的构想中,将近一半(48.86%)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目前的消费状态较满意,希望能够保持。而,另外40.91%的被调查者认为花销较大,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应该要节约。可是,大家又一直保持着这种花费势头,这也是大学生消费心理脆弱的一定表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觉得自己应该加大每月的消费金额。
在走访的家长和商家中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规划能力差,缺乏理性和自控力。大多数家长认为学生并没有把钱花到他们希望的那些方面去,而且他们大多表示并不清楚学生花钱的具体情况,还是不是很放心孩子的理财能力,并期望孩子能有经济独立的意识和做出相应的一些努力。商家则承认学生的钱比较好赚,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赚钱较少,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缘故。
给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建议当代大学生要控制欲望,不要盲目炫耀,更不能攀比,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购物时不要急于出手,多参考别人的意见;
另外要学会理财,制定每月的开销计划,进行消费记帐也是大有帮助的。理财其实也是一种管理能力,如何去管理自己的财富,进而提高财富效能,如何去规划、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建议社会、学校和家长多给大学生消费方面以引导,如学校可以开办几次关于大学生消费和理财方面的讲座,开设此方面的课程等,老师多给学生以辅导和指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消费观念,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并非是挣钱多就可以挥霍无度的。
给商家的建议:
基于被调查学生在饮食、穿着、娱乐等方面的花销比较大,所以有创业意向和以大学生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商家可以选择这些方面的经营项目。学生的主要消费场所集中在超市和学校附近的便利店,有意的商家可考虑在学校附近开家超市,商品质量较好、价格合理、外形好看的商品在学生中销路较好。商品的价位最好集中在中等将最为畅销。
学生在校外消费信息的来源主要集中在师兄师姐的介绍和其他方面,商家大可不必花费大量的金钱用于来校宣传和媒体广告,这些宣传方式在学生中都收效甚微。
42.05%的被调查学生从来不在网络上购物,总结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安全、质量无保证;前期手续太麻烦;不太习惯。建议购物网站的商家可以考虑下简化成为会员和购物的前期程序,并提供更为有效的安全保证和质量保证。另外有37.5%的会在网上购物,他们的理由主要是:方便;便宜、有折扣;商品较多,能买到一些不好买的东西。
三、附:在校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表以及统计报表
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问卷
1.你属于那种消费水平?(元/月)
A.500以下B.500-800C.800-1200D.1200以上
2.你每月的生活费能有多少余额?
A.几乎没有B.50-100C.100-300D.300以上
3.你认为就普通大众而言多少的月生活消费是高消费?
A.500以上B.800以上C.1000以上D.1500以上
4.你每月的生活费主要花费在哪一方面?
A.吃B.穿C.学习D.通讯工具E.娱乐
5.你每月会消费多少元在着穿和化妆品上?
A.几乎没有B.50-100C.100-300D.300以上
6.对于当下普遍流行于大学生中的“三电”(电脑,mp3,手机),你有几样?
A.1样B.2样C.3样D.无
7.当推销员向你推销陌生产品的时候,你会选择:
A.只要需要即买B.看推销员的介绍再买
C.向朋友征求意见再买D.坚决不会买
8.流行杂志、唱片、影碟等时尚商品,你购买么?
A.狂热购买B.购买C.不购买D.不一定
9.你一般的消费地点是:
A.学校附近便利店B.超市C.高档的百货商城D.批发商场等摊贩处
10.你的校外消费信息来源是:
A.校内师兄师姐B.校外来校宣传C.媒体D.其他
11.你的消费来源是(可选多项):
A.家庭B.兼职C.奖助学金D.男(女)友E.其他
12.你重视商品的品牌么?
A.通常非特定品牌的不买B.是,但会考虑其他的品牌
C.不是很重视是不是品牌D.是不是品牌无所谓
13.同种商品,你一般选择的价位在:
A.最昂贵B.中等偏上C.中等偏下D.最便宜
14.你购物时比较关注商品的哪一方面?
A.质量B.价格C.保质期D.外形E.其他
15.你会在网上购物么?(比如当当网,淘宝网)
A.经常B.偶尔C.看情况而定D.从来没有
16.你会(或不会)在网上购物的原因是:
17.对未来消费的大概设想:
A.应该更节省一些B.可加大消费额C.基本保持D.其他
附表:
项目生活费(家里)其他收入饮食衣着学习娱乐交际通讯其他
金额(单位:元)
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结果统计表
月生活费500以下500~800800~12001200以上
人数145210755
消费来源(收入)家庭兼职奖助学金男(女)朋友其他家庭兼职兼有
人数3906010102530
每月的主要消费饮食穿着学习娱乐通讯交际其他
人数38040355025
三电一样二样三样无
人数7012522510
用于衣着和化妆品的金额几乎无50~100100~300300以上
人数10022010545
认为的高消费水平500以上800以上1000以上1500以上
人数25105130135
每月余额无50~100100~300300以上
人数1651608515
对未来消费的构想更节约基本保持加大消费其他
人数1802153510
一般消费地点学校附近便利店批发商场等摊贩处超市高档百货商场
人数1051529545
校外消费信息来源师兄师姐来校宣传媒体其他
人数1453585180
面对推销需要就买看看推销员介绍向朋友征求意见坚决不买
人数9517585110
影碟,杂志狂热购买购买不购买不一定
人数560205165
品牌忠诚程度非常,否则不买是,会考虑其它品牌不很重视无所谓
人数1020016565
价位选择最贵中上中下最便宜
人数527014555
关注商品方面质量价格外形保质期其他
人数355601251510
是否网上购物经常偶尔看情况从不
人数2014590185
网上购物的原因方便便宜(有折扣)有趣商品较多时尚
115人100人5人40人5人
不网购的原因觉得不安全不习惯担心质量照片与实物不符手续太麻烦不需要
95人25人20人15人30人5人
五、参考文献:
[1]张进辅,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02
篇9
关键词:护理专业大学生;人际沟通;重视程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12-02
人际沟通是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际交往是护生社会活动和职业活动的基本形式,而人际沟通是护士工作目标的桥梁。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护患、医护、护士与患者家属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必须依靠护士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因此,人际沟通课程必须作为护士专业的基础课程,人际沟通能力必须作为护理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国外护理人员要求的第一素质就是沟通能力,甚至比操作能力更为重要,并且新的护理模式从单一的疾病护理逐渐转向整体护理,这就对护理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调查旨在明确护理大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对交流沟通课程的重视程度,以期为教育部门及医学院校提供教育管理策略和课程设置上的参考,提高护生人际沟通素养。
一、对象
对本校护理学院2009级本科学生进行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构建问卷调查,共有213名学生参与,这些学生的学年制为4年,为相同课程编制、同一学期开设并由同一名教师教授人际沟通课程。
二、方法
本调查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并请带教老师李京彬书记、郭杰老师提出建议,经过预调查后再次修改后发放。内容包括交流沟通能力、人道主义、科研能力等18个二级指标。本研究主要针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对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视程度进行统计和分析。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到各班发放问卷,对被调查者讲明调查目的,被调查者根据问卷的导语独立完成问卷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13份,回收问卷205份,回收率96.2%。经统计学分析,全部资料数据录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三、结果
四、讨论
(一)护生对交流沟通课程及能力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护生沟通能力是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1989年的《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学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精一样,是无能的表现。”将人际沟通课程作为护理人员的必修课,提高护生人际沟通素养,这是护理学发展的前提。然而,就本统计结果显示,在结束人际沟通课程教学后,仅有57.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应被设为必修课。其中能够充分理解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认为人际沟通课程应被设为考试课的学生仅占13.2%,这一现状反映护生对人际沟通课程及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将直接影响到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及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我国护理教育必须把提高护生对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培养沟通能力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护生的沟通能力与操作技术应被视为同等重要。
(二)护生对交流沟通课程不重视的原因
1.教学方法忽视客观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为教师全盘教授,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量化评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手段。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程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目标以应试为中心。这就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活动呈单向输出式,不注重反馈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体验并应用沟通能力。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全盘教授式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突出人际沟通课程的实践性特点。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护生并没有真正地学会应用这门技能,也就不能体会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3.护生自身原因。护生社会经验缺乏,临床护理实践少,对现代护理模式、国外护理教育体系了解过少,对人际沟通课程的学科性质混淆不清,这一系列原因导致护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4.考核方式不当。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同护理专业大部分课程的考核方式一样,同为笔试。并没有突出其实用性、实践性。这种考核方式误导了教师与学生,造成其“重知识掌握、轻实际应用”的现状,也就影响了护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能把沟通能力培养与操作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三)护生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的不良后果
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跟踪调查,医疗纠纷80%源于医患、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据陈光曼报道: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99年接待的投诉中,因服务态度差、沟通不够引起的占62.5%;历年累计的纠纷诉讼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解释不到位等原因引起的。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调查也表明,当前49.5%的医疗纠纷是因为服务态度造成的。这就说明,沟通不良将会降低疾病疗效,并恶化护患关系,导致医疗纠纷。护生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也不利于我国护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我国整个护理行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不利于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
(四)提高护生对人际沟通课程重视度的策略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教学的教学互动模式,改变教师单向教授,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的现状。实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有效学习模式,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践性强是本门课程的显著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摒弃全盘教授的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临床示教、召开演讲会、小组讨论、小课堂等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观看录像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应用沟通技巧。
3.改革考核方式。改变单一笔试的考核方式,增加实际演练的考核。并按适当的比例分配笔试与实际操作的分数比重,提高教师与护生对该课的重视程度,注重护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使护生充分理解和认识到应用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4.增强护生职业价值的理解。护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需使学生明确职业价值观、关注护理专业新进展、国际护理专业教育及进度,了解现代护理模式转变的现状,明确当代护士必需的职业素质和品质,努力提升自己,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和动力,形成当代护士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湘平,唐莹.护理人际沟通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5,20(22).
[2]吴亚君.护生人际沟通学习需要调查[J].护理研究,2007,21(7):1713.
[3]贾启艾.提高护生人际沟通素养的策略[J].护理研究,2003,17(11A):1290.
篇10
关键词:自主创业;创业能力;创业意识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世界经济总体趋向低迷。中国作为一个跻身于世界经济前列的大国卷入这场风暴更是一个必然事件。从2008年至2016年中国经济从“旧常态”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9%逐渐下降至6.7%,国内生产总值由30万亿元增长至70万亿元。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稳中求进,但是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截止2016年,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病症逐一显现出来,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回落,投资乏力、出口疲软等因素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内生不足,政府财政形势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一个艰难时期。
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之后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截止21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705万。加之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不景气,高等教育人才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同时伴随着就业信息不称,就业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等结构性矛盾,致使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得益于政府高频率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一部分大学生跳出了找工作大军之列,开始自主创业。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占当年毕业总数的2.9%;智联招聘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当年的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达6.3%。2016年的大学生创业趋向理性,但也维持在较高水平。2017年2月16日教育部出台修订版《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提出高校学生可以申请休学创业,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以及、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等一系列鼓励学生创业政策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支持,这也为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添柴加薪。
然而在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之中成功率却不尽如人意。中国创业数据统计:中国创业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70%的企业活不过一年,平均企业寿命不足三年。究其原因,一是创新创业意识不强,二是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意识对其创业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展开大量的研究,也得出一些重要结论。然而对掌握更多商业知识的民族地区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与其他群体的差别却很少有人进行专门调查研究。迄今为止,对创业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首推创业学领军人物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Timmons),,他在其论著《创业者》中通过访谈、文献梳理等方法归纳了创业者所具备的特殊品质,指出了一名优秀的创业者所具备的两大方面的优秀品质,Chandler用创业者自我评估的方法分析和构建了创业能力及其指标,他认为个体在整个创业过程中需要完成三个角色的工作,及创业的角色、管理的角色和技术技能方面的角色。中国学者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个体的创业能力及其构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例如高桂娟、苏洋(2013)通过概念与实证构建了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组成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三维结构图。但更多的研究及时开门见山直接上升到措施层面。对于创业意识的研究更多的是通过略谈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进而重点落在如何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教育模式改进措施上,因此导致创业者不能对其创业意识进行全面地了解,进而不能对症下药。虽然有少部分人对少数民族地区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进行过调查研究(例如李凡、谢立仁、张明亲,2008;海丽其姑丽・亚森,2013;陆廷益,2015),但仅仅围绕某一民族地区展开调研,不能反映所有民族地区普遍状况。
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学经管类的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现阶段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经管类专业少数民族学生是否具有创业想法以及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民族地区经管类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二、样本构成情况
本次共发放卷500份,有效问卷427份,回收率85.4%。如图表一,汉族有100人,占总人数23%,回族173人占总数的41%,土家族29人占7%,苗族、维吾尔族各15人各占4%,其他各少数民族共95人,占总数的22%。
三、经管类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分析
(一)就业观念片面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多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欠缺,就业观念片面,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他们认为就业就是到国企、私企、外企以及政府部门工作并且有固定的收入。当提到自主创业则认为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大多数人属于风险厌恶者,自然选择安于现状。在427个样本数据中,有153人毕业后选择自己找工作,占样本总数的35.83%,这一部分人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比较盲目,或是对未来的就业形势过于乐观,创新创业意识薄弱。有106人选择报考研究生,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未来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更胜一筹,占总数的16.63%。有71毕业后选择稳定、可靠、稳妥公务员岗位,独立创业意识十分欠缺。在此次调查中,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有89人,占总体的20.84%(该数据为保守统计,调查中包括一部分大一新生,对于自主创业并未全面、系统的了解,不够理性。因此我个人认为未来该数据会有下降趋势。)
(二)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性的认识,盲目创业
截至目前,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然而很多人在做出创业决定前并未对结合自身状况进行仔细斟酌,抑或是恰逢好的创业机遇便草率决定创业,这些都可能是加剧了创业风险,导致创业成功率低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对大学生产生创业想法或选择创业的出发点进行调查时数据显示(见表2),有33人表示创业只是为了赚钱,占到调查总人数的45.83%。同样有45.83%的人和61.11%人将创业视为积累经验和锻炼自己能力的一个途径,对于最终创业成功与否并不是很在意,还有23%的人之所以选择创业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或者是不适应被管理,选择自己开辟新天地。在所有的被调查者里面,仅有约33%的人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一面,并将自身能力和个人理想等综合考量最终选择创业。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创业想法的诞生太过轻率,风险意识和中长期规划意识薄弱,对自身能力缺乏全面和正确理性的认识,抱着一种“创业成不成功,先试试再说,说不定就成功了呢”的侥幸心理。这种盲目性的创业是对有限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一部分人创业失败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三)对创业环境的了解程度不够
要想创业成功,首先得有市场意识并且在行动上有所体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了解消费者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消费者偏好及产品结构,知道哪些东西是在市场上所受欢迎的并且有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的。其次要想创业,必须要关注国家所出台的有关创业优惠政策,了解国家为创业者所提供的创业环境,有了好的创业平台和创业制度保障,才能更好地为创业者创业保驾护航。但是,数据显示这两方面都未能引起许多创业者的重视。如表3,当问及是否经常关注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相关扶持政策,67.68%的受访者都表示不经常主动去了解,3.28%的受访者回答一点也不关注,仅有10.54%的人经常关注并且很清楚国家政策。如表4,在问到是否每周都会去了解市场变化,只有5.15%的人表示每周都会去周边市场看看,了解某些a品价格和市场需求变化等。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创业都对创业的理解存在误区,他们只知道埋头干,却不知道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迎合市场需求,不知道国家对自己创业的领域是否鼓励支持,有没有相关的政策扶持从而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这也是盲目创业的另一个体现。
四、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
经管类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向决定了他们是创业群体中最有潜力的一支队伍。研究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以了解到其创业过程中所欠缺的地方,找出不足据此对经管类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填补知识的空白,从而更好的为经管类学生创业服务。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创业能力划分为很多种,本文所研究的创业能力主要包括管理与技术才能、利益协调能力、创新创意能力、人际关系和谈判能力、风险意识评估能力。
(一)能够积极运用专业知识,管理与技术才能较强
管理技术与才能主要指行政管理、法律要和税收、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如表5数据所示,有50%左右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如熟悉基本做账流程,了解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程序,懂得资金筹集、运用和资金分配、了解商品仓储运输、运输环节及熟练运用电子商务操作平台进行商品销售工作等技能,通过创业将所学专业技能很好的运用于实践,从而很好地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二)利益协调能力欠缺,亟待提升
数据显示(见表6),在创业过程中约12%的被调查者不认为自己能够很好的协调个人与团队的利益关系,32.32%的人觉得他们不确定能不能协调好个人与团队利益关系,仅有16%的学生对自己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很自信。这表明经管类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协调个人与团队利益这一能力还有所欠缺,在后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需加以培养和提升。
(三)缺乏创新创意能力,不善于变通思维
具备创新能力是创业的关键,在关于创新能力的调查中,调查数据显示(见表7),约18%的经管类大学生认为自己非常缺乏创新能力,做事比较循规蹈矩,30%的学生对自己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持中立态度,而仅有17%的人认为自己非常喜欢“头脑风暴”,做事常常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索可能性,而不是固定在一种思路或局限在某一方面,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创新能力非常欠缺,建议多参加学校的创新活动,慢慢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四)缺乏人际交往和谈判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保持良好的关系。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人脉。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0%归因于与别人相处,20%才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灵。由此可见人脉是一种资源和资本,创业者能否编制出一张高效和良好的人际网络也是决定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数据显示(见图2),除了近20%的人认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差没有人脉以外,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占35.6%,仅有近一半的人觉得自己的用于广泛的人脉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谈判能力指能够有效的进行谈判,展现自己的优势,获得他人的认可。掌握好的沟通技能亦是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然而好的沟通能力与好的人际关系并不能画等号,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通讯工具逐渐代替传统的面对面交谈,大学生已然成为“低头族”中的主要成员,语言表达能力的每况愈下也成为导致创业者谈判能力薄弱的原因之一。体现在调查数据中(见表8),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有55%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缺乏谈判能力。因此经管类学生只有充分培养出谈判、说服的能力,才能在创业过程中化解与周围的分歧与矛盾,助力创业成功。
(五)初步具备一定的风险评估能力,但仍需加强培养
对于刚跨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创业时个人意识、国家政策、资金筹集、这些市场、知识能力以及社会资源等都是其在创业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风险因素,而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对他们创业成功大打折扣。因此,具备一定的风险u估能力对于更好的规避创业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以资金筹集为例,我们对经管类大学生进行调查,当问到通过何种渠道筹集创业初始资金时,数据显示(见表9),78.45%的学生选择政府设立的创业专项资金或优惠贷款,58:48%的人选择去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80%的人选择自由资金或父母亲友的资助,另有14.5%的人通过风险投资来获取创业资金。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管类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风险评估能力,知道哪些属于高风险投资,哪些属于稳健投资,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创业风险系数,但仍有由少部分人风险意识不强,评估风险的能力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
五、基于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现状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是带动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也对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和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的重要举措。但是通过对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非常低、创业意识薄弱,导致创业率低下。因此当前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经管类大学生正确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继续强化对大学生创业的财政资金扶持和政策保障
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诉求中,首先呼声最高的仍是创业资金问题,90%大学生创业者希望地方政府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资金,同时降低金融机构对大学生创业贷款的门槛,让他们有钱可创。其次,政府还需出台更多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性政策以及能够降低创业风险的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制度保障,让他们可以毫无顾虑的创业。
(二)做好企业与高校大学生创业定向培养的有效对接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利字当头,考虑到培养大学生创业者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利益反而会导致企业内部资源外流,因此他们不愿意承担起培养和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这一社会责任,更不乐意与大学生创业者共享创业成功的秘笈。本文认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者和企业可以达成如下协议:企业可以将其先进的创业技能和经验传授给优秀的大学生创业人才,同时提供创业场所和一部分资金作为投资,让其尽情施展创业才能,然后达成协议,所创立公司必须为企业所用若干年以后即可独立。
(三)学校应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主要场所,以往高校的创业课程多为理论教育,学生往往纸上谈兵,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因此高校在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是应注意:
一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例如商务谈判、ERP沙盘模拟、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实地参观学习等。
二是将创业课程与经管类专业课程相互渗透,将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巧妙融合。最后,创业课程应该只针对有兴趣创业或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开设,从而提高课程质量和效率,使得有限的资源得到最高效的利用。
三是高校应加大对在校学生创业政策和创业知识的宣传,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明白大学毕业以后并非只有就业这一条路可选,还可以自主创业。
- 上一篇: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
- 下一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