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证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4 07:0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考证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等工科院校 大学生 作弊 心理动机
[中图分类号] G6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27-02
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试正式废止,历经1300余年。古往今来,科举制度是合理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合理评价和选拔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素有“象牙塔”美誉的大学校园已经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微型社会”,学生不诚信事件时有发生,较为突出的是考试作弊现象。[1] [2]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全面杜绝考试作弊现象,促进高等院校学风、考风考纪建设,值得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深思。目前,积极营造优良学风是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其关键在于考风考纪的建设。考风考纪的好坏是教风与学风的综合体现。良好的考风考纪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风、考风考纪的良好发展。[3] [4] [5]深入了解高等院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机,建立预防体系,改变教学教法,是营造优良学风的基础。[6]本研究针对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特点,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教学质量与日常的教学管理、校园人文氛围、学生自身状况、考试题型与监考质量和作弊处理方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学生考试作弊的动机与原因。
一、调查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在大学校园里进行问卷调查,在校园、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食堂共发放问卷调查报告600份,收回问卷调查报告590份,经过后期数据分析与整理,其中有效问卷调查报告580份,有效回收率为96.7%。访谈调查采用面谈的方式,在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与学生进行随机访谈。本次调查对象为工科高等院校本科在校学生(不包括成教和自考学生),学生年龄、性别分布较为合理,符合调查与统计学原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考试出题现状
对“你喜欢任课教师在考前指定考试范围或者划出考题重点吗?”这一问题,87%的学生选择“喜欢”,5%的学生选择“不喜欢”,剩下的8%则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学生喜欢教师考试前给出考试范围和重点。从教师出题的调查情况来看,76%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在考前给出考题范围或者重点。从这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会在考前给重点,特别是像记忆知识点较多的学科,这给考试作弊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平时教研会上不少教师表示学生都期盼教师在考前给出重点,如果给出重点,少部分学生会有情绪,甚至极个别学生会在教师教学考评中给予差评。50%的学生选择了教师给出的是记忆性的考试范围或者重点。大多数学生认为像记忆性的知识点考前背一下,考试就可以过关;一小部分学生认为,采用考试作弊的方式同样也可以通过考试。由此可见,如果试卷内容大部分是考察知识点的记忆,这就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82%的学生选择了开卷考试比较难。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规定开卷考试不得在书上找到原题答案,这种考试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由此可见,采用上述开卷考试的机制能够较好的避免考试作弊的发生。
(二)作弊动机的调查
通过前期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高等学校考试作弊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通过在校园、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与学生进行随机访谈,我们将考试作弊动机归纳为以下几点。
1.社会因素的影响。最近几年来,受到招聘条件要求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一股考证热。大学生普遍认为证书已成为衡量大学期间学习成效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要想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就必须通过各种资格认定,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一方面,大学英语四、六级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等通用型证书成为大学生必考证书;另一方面,托福、雅思、公务员和注册会计师等各类职业型证书也成为许多大学生追逐的热点。现阶段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学生成绩、证书等硬件条件,这使得大学生的“拜分主义”思想越来越严重。此外,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奖学金制度也十分强调学习成绩,奖学金的金额较高,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不惜在考试中采用作弊的手段。
2.考试体制不完善。目前高等学校普遍强调期末考试的权重,弱化平时成绩的考核,这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效率很低,部分高等院校学生迟到、早退、逃课现象十分严重,学风不好,学生考试靠短期强化记忆和作弊蒙混过关。考试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监考方面,少数监考教师不认真履行监考职责,监考时聊天、看杂志、打电话等现象时有发生,对作弊行为视而不见。有时一个专业几个班级考试,有的教师监考严格,有的监考松懈,这容易造成认真学习的学生反而没有作弊的学生考试成绩好的情况。这种情况容易让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3.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大学生考试作弊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其自身方面的因素始终是主要的根源。中国高等教育普遍采取的是严进宽出的政策。大学生们高中期间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和升学压力,进入大学后,学生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反而不能适应自主学习的氛围,从而产生了放松学习的心理,把学习放在次要位置。有些学生平时不注重课堂知识点的积累和消化,考试时靠短期记忆和作弊蒙混过关。少数学生想通过作弊获得高分,从而获得奖学金。金钱的诱惑,让部分学生走向了作弊这条路。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分数或者其他原因,选择了自己不太喜欢的专业,从心理上对专业产生了抵触情绪,对专业学习没有兴趣,平时很少上课,期末靠作弊通过考试。
4.学籍管理制度的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高等院校对学生实行综合测评,但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所占比重较大。高等院校学籍管理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明确规定,如60分以下(不含60分)为不及格,几科不及格应退学,几科不及格应留(降)级或者无法授予学士学位。少部分学生为了拿到学位,不惜采取作弊的手段通过考试。
三、防止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人无信不立。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这具体体现在考试中就是不弄虚作假、不舞弊。目前,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深刻理解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在大学校园里抄袭作弊不是可耻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最多是违纪行为。考试抄袭作弊危害极大,它影响校风学风,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高校应加强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要把诚信教育放在重要的位子,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风考风,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
(二)健全考试制度,从严治考
教务处在考前应该组织监考人员认真学习监考条例,履行监考职责,对在考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对学生作弊的处罚要坚持原则,不应该姑息迁就,应该常抓不懈,健全考试制度,从严治考;应根据其情节轻重和认错态度好坏,给予相应的处罚,并及时公布处分结果;要加强处罚力度,决不抓大放小,使学生在以后的考试中彻底打消作弊的念头。
(三)提高教学质量,改革考试模式
教师在学期末应组织学生进行答疑,命题时不能向学生透露考试范围或者考题。教师要严格执行学校有关考试的规定,在“命题”、“评分”、“补考”等方面严格要求,评分时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应采用多种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平时随堂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命题过程中要减少客观题的数量,增加主观题的数量,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能力,使“考试夹带”达不到作弊的目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打破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以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授课过程中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不断增加学科前沿知识的讲授。在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与学生积极互动。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多次强调考试制度,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考试观。
[ 参 考 文 献 ]
[1] 沙莉.当代大学生对考试认知的变化及管理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0-212.
[2] 孙世民,李世峰.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博弈分析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8):26-29.
[3] 漆勇政,魏友伯,石国兵.大学生考试舞弊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5):83-86.
[4] 陈敏.改进高校考试管理制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2(S2):121-123.
篇2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本文通过对章丘大学城10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出发,分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合理之处,进而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现状 引导对策
为了客观、全面地探讨章丘大学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共发放了1300份“大学生消费问题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209份(男生41.1%,女生58.9%),有效率为96.8%。其中,有37.7%学生来自于农村,大城市的学生占15.5%,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占23.5%,来自乡镇的学生占23.9%。
一、 章丘大学城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情况
数据表明,学生的消费支出主要来源他们的父母。有61.6%学生的消费支出完全来源其父母,还有25.1%学生来源父母与课余打工,只有13.4%的学生是靠贷款与勤工俭学。
1、伙食费、学习用品支出
大学城大学生每月伙食费支出集中在300-1000元范围内;其中,每月伙食消费支出在300-500元的占40.1%, 500-1000元的占30.3%。低于300元与高于1000元所占比重均较少,分别仅有14.9%和14.6%。
图1显示,学习用品费用支出方面,学生购买学习用品费用支出相对较少。其中用于购买书籍的费用支出最大,占46%;其次是购买文具、购买练习本与纸张、复印与打印费用分别占18%、27%、9%。
2手机、上网与交通费用支出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每月手机费为20-50元的最多,占46.1%, 50-80元的学生所占比重位居第二,为24.9%。在上网支出方面,有52.5%的大学生每月网费支出超过20元,其中,每月21-40元的学生最多,占43.2%。有47.5%的学生每月网费少于20元。
在交通费用方面,有31.1%的大学生每月交通费用不到20元,每月20-40元的学生占29.4%,40-60元的学生占25.7%,而每月支出超过60元的学生不到14%。
3购买衣着、化妆品费用支出
从学生购买衣服的价格情况看,大学城中大学生购买的衣服以中低档为主。在购买化妆品支出方面,有61.3%的学生每月购买化妆品的支出不超过30元,其中,有26.5%学生每月的费用还不到10元;每月超过30元的学生仅占38.6%。
4外出聚餐、娱乐与旅游支出
很多学生有外出聚餐的习惯,其中,每月外出聚餐支出51-100元的学生最多,占30.2%,其次是支出100-150元的占27.1%,不到50元的学生占26.8%。在娱乐支出方面,大学生每月娱乐支出少于20元的占30.1%;支出在21-40元的最多,占36%;每月超过40元的也占相当比重,为33.9%。
大学生外出旅游现象越来越普遍,每学期旅游支出不到100只元的学生仅占25.1%,超过300元的高达43.8%。这说明,旅游消费已经被很多的大学生接受。
5培训费支出
随着“考研热”、“报考公务员热”与“考证热”等不断升温,考试名目繁多。只有28.3%的学生每学期培训费支出少于200元,有26.7%的学生支出在201元至400元之间,而超过400元的学生高达45%。这说明,为增强就业竞争力,不少学生在这方面进行高额投资。
二、 大学城消费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城餐饮业问题
有55.4%学生认为大学城中餐饮店数量很多或较多。但是,有85%的学生认为,大学城中餐饮店没有特色,经营饭菜单一,而且还有58%的学生认为大学城中餐饮店不卫生。
(二)大学城服装店与书店问题
有41%的学生认为大学城服装店较少,没有价格适中,质量好,品味高的衣店群。有高达70%的学生认为,大学城中的名牌店很少,许多服装的性价比较低。书店方面,有55.5%的学生认为大学城里书店规模较小,而且书种类很少,特别缺少考研、考证、娱乐与考公务员类方面的书籍;此外,一些学生还反映书店文化气息不够浓厚,影响了学生来书店的积极性。
(三)大学城礼品与化妆店问题
有62%的学生认为大学城礼品店数量已有相当规模。但是,有高达82%的学生认为,大学城中礼品店所卖产品性价比不理想。主要是档次低,而价格较高。一些学生喜欢在重大节日给朋友或老师送鲜花,但是,大学城缺少价位适中的鲜花店。与礼品店的情况相似,只有56%的学生认为大学城有很多或有一些化妆品店。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大学城化妆品店出售商品性价比不太满意。所以,他们更愿意从网上购买。
(四)大学城娱乐场所问题
大多数学生对目前大学城娱乐场所的数量不太满意的,认为可供他们游玩的地方环境很乱、很杂。在电影院方面,有高达77.7%学生认为大学城的电影院数量很少,不但场地设置不合理,而且电影院太小,且没有文化氛围。认为大学城缺少健身场所,特别是缺少一个各种娱乐活动融为一体的大型健身、交际、休闲与娱乐中心。
(五)大学城培训机构问题
尽管有66.9%学生认为大学城的培训机构有很多或有一些培训机构,但是,很多学生认为这些培训机构不正规,很多没有资质,而且收费很高。
三、改善章丘大学城商业环境的建议
章丘大学城是大学生聚居的地方,聚集着十多万人的消费人群,其中蕴含的商业潜力是巨大的。为挖掘大学城的商业机遇,我们针对章丘大学城商业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二)改善大学城餐饮业状况
改变大学城内餐馆的饭菜雷同状况,应该多建一些适合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卫生、价廉、充满文化与情感氛围的特色小餐厅、大排档与酒吧等。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大学城中许多餐馆经营者进行专门的卫生安全方面的培训和卫生检查,以确保大学生用餐安全。
(三)改善大学城的购物环境
突破原有商业网点较为分散的缺陷,构建若干个商业购物中心,方便消费者购物。可将商业购物中心划分为服装店、鞋帽店、化妆品店、礼品店与书店等区域。每个区域都在种类、质量、品牌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改变大学城中原有商铺经营商品雷同的缺陷。
(四)改善大学城娱乐、休闲环境
在大学城附近建立一个广场,供大学生与居民休闲用。同时,建议在高校集中地方建立若干个大型娱乐中心,并对娱乐场所的设备进行升级与更新,以吸引大学生等群体消费。
(五)充实大学城培训机构的服务
充实大学城内的“考研”、“考证”与“考公务员”培训机构,规范培训机构经营者的行为,提高培训服务质量。积极支持企业与大学城相关高校合作,建立“蓝翔模式”的培训模式,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以服务和带动章丘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参考文献
[1] 廉海明, 高立威. 大学生消费及其营销策略论析[J]. 中国商贸,2010, (14) :17-18.
[2] 张玉荣. 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集体经济,2009, (21).
[3] 袁勇志. 当代大学生行为学[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87-88.
篇3
【关键词】SCL-90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 调查报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发生了转变。美国精神病学家、内科学教授恩格尔于1977年正式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人的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都处于良好状态,从此心理这一影响因素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较高期望,对这一群体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关注迫在眉睫,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势在必行。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专业心理工作者和一线学生工作教师共同探索,抓住新生入校的黄金时期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对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并帮助其顺利度过波动期。
针对这种现状,我对四川大学锦城学院12级财务管理专业和11级会计学专业共260名同学使用了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做了心理普查,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从总体上把握了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特征;对筛选出的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倾向的同学重点关注、个别辅导,起到提前危机干预的作用,同时也借此机会向全体同学普及一些心理健康常识。
一、测量工具、对象和方法
1. 测量工具
本调查使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的检查量表,可以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适用于16岁以上的群体。
2. 测验对象和方法
本次主要测查12级财务管理专业和11级会计九班共260名同学,在周日晚点名时共发放260份问卷,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被试根据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如实反映最近一周内的状况,独立回答,如实填写问卷。最终获得25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7%。把253份有效问卷输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1. 样本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由上表显示,在调查的253名同学中,总分、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上的分数要高于全国常模,表明该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程度明显偏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刚刚进校,对周围的环境还不是很适应,目标不清晰,内心产生较大的焦虑感,而大二的学生因为意识到就业的压力和各种考证带来的压力也会让其强迫症状加深,并伴随一定的精神病性。
2. 异常情况的分析
在被调查的253名同学中,超过160分中度异常的有3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3.44%;超过200分偏重异常的有1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74%。如果SCL- 90任一因子分达到3分以上,则提示有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以此为标准,统计了各因子分≥3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各因子比率由多到少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抑郁、其他、偏执、恐怖、精神病性、躯体化。
三、结论和建议
1. 调查结论与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财务管理专业大一新生和2011级会计学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与正常人群相比明显偏低,心理问题发生率13.44%(总分≥160),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高考压力。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许多学生高中时关注点全部放在学习上,忽视了心理健康,可以说处于亚健康状态,进入大学后这些隐患就日益暴露出来了。二、新旧环境的差异。远离家乡,异地求学,新生面对方言差异、饮食气候等因素的诸多不适应,导致人际交往、学习认知等障碍。三、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改变。高中教育主要是安排好的应试内容,进入大学后,以主动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很多学生无从适应,没有目标感,这也是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1)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2)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帮助轻度心理问题学生。
(3)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全校范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4)采用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向日葵特训营)、心理电影展播、专家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比赛、学生心理协会活动、网络咨询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参考文献】
[1]陈丽辉.大学教师 SCL-90结果分析[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6) :46-49.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厌学
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SKY112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9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如今一个国家只有拥有足够的知识,足够的人才储备,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真正的主动权。大学生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后备人才储备库,而且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显得尤其重要。然而,当今大学生厌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和严重,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素质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也进一步影响了我国高校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国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我校大学生厌学状况调查
厌学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一些学生走向了歧途。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体验,对大学生厌学这一问题作了初步的研究和调查。该调查主要针对我校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展开,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46份,回收有效问卷137份,问卷回收率达93.8%。调查对象中男女生的比例分别为46.9%和53.1%;管理学科、法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比例分别为48.2%、45%和7.8%;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家庭背景为农民的占60%,为工人的占42.4%,为知识分子的占14.6%。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的大学生认为考试很重要,考试时会感到适度紧张;有46.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到的有用知识很大程度上通过社会实践获得,32.8%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几乎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83.5%的大学生逃课厌学是因为睡觉和上网;35%的大学生厌学逃课是由于忙于社团活动,此外,去上课的人中从来不玩手机的仅占6.3%,有32.4%的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情况比较严重。
二、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大学生的价值观、心理取向等还没有完全成熟,基本社会化阶段还没有完全结束,处于基本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交叉阶段,自身各方面的因素都不稳定,因此很容易受到与其接触的社会群体成员的影响。
1、迫于就业压力,忙于各种证书考试。虽然现在全球经济处于复苏时期,但目前就业前景依然不容乐观,教育部袁贵仁在2011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人,比上年增加约30万人。逐年增加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往年未能完成正常就业的毕业大学生的存在,2011年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另外,由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对有证与无证者区别对待,不少怀揣证书的高校毕业生找到了令人羡慕的工作,才使得众多本来就背负就业压力的在校生纷纷加入考证族。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在校大学生为了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考证的倾向越来越大,而无暇顾及对自己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据调查结果显示:80%的被调查者考过证书,14%的人准备参加考证,只有6%的被调查者没有参加过也不准备参加考证。
2、腐朽网络文化的误导,滋生不良之风。网络是一个网罗万象的虚拟社会,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利弊信息,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尚未成熟,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不强,容易受到网络游戏、不良网页信息等的诱惑。调查显示,61%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
3、整个社会教育环境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对现实产生不满,表现出较为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偏激行为,逐步显露厌学情绪。
(二)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与其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特定环境,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具体的办学宗旨以及学校对自身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对能否减弱学生厌学的情绪和现状具有最直接的操作效应。因此,学校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具体实施的方法欠缺是大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1、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够完善,要求不够严格。学校的管理完善与要求严格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决定着学生对学习课程的是否重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学校一旦减少了对他们的约束,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会相应降低,逃课现象就会频繁发生。
2、学校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陋。学生上课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教学手段借用了现代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但是不能够解决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陋的问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
3、学校过分强调教学目标和老师的科研成果。为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学校不理会学生的承受能力,只是盲目追赶课程,致使教学效果较低;为了获得更高的办学资格,学校对老师的科研成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学校还规定科研成果和老师的职称评定相联系,这种情况必然会加大教师的科研压力,减少他们花费在所授课程和关心学生方面的时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4、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待于提高。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观念,如果受到较多功利主义的影响,会滋生学生功利主义的心态,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一个微型社会,家庭的成长环境极大地影响着子女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大学生厌学倾向的严重程度与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交流程度有一定关系。
1、父母的教育程度及方式影响着子女的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并且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较多宠爱,导致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些家境优越的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使他们对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产生了畏难情绪,再加上稳定的经济保障,给厌学情绪的滋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与父母的联系较少,加之大多数孩子离家较远,家长与学校的联系较少。许多家长,在子女读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对其思想、学习等知之甚少,而学校也很少主动与家长联系,把学生在校的学习、工作表现等情况与家长沟通。这些导致了父母不能及时地了解到孩子学习的具体情况,导致子女错误地认为家长对自己不够关心,长此以往影响到大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的定位,也就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在调查中,有一半的大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度降低,会对自己的学习有影响。
3、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的学生对于毕业后工作问题表现冷淡。他们认为,有雄厚资本或者强大实力的家庭作为自己前途的保障,自己无需操劳毕业后的工作,因此他们抱着无所谓的学习态度,自己放松了学习;一部分家境不好的贫困学生,面临经济压力,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一边上学、一边打工做兼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
(四)自我因素。大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虽然与外界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主要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根据回收问卷结果,具体表现在:
1、学习目标不明确。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不是当初理想中的象牙塔,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对自身大学学习的迷茫,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厌学情绪渐生。
2、自制力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大学生活相对自由,接受的信息源较多,业余生活丰富,如果沉迷于享乐,会致使其无心学习,并逐渐产生厌学倾向。另外,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下课后不能及时巩固,简单应付考试,学习态度不端正。
3、过多地热衷于课外活动,无暇顾及学习。很多大学生认为,学习课本知识没用,不如多积累一些实践经验,为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奠定基础。因此,他们刚入学时往往会参加不止一个社团,忙于社团活动占用了其大量时间,尤其是学生干部,有时甚至逃课去处理各种事务,这种情况下产生厌学也就在所难免。
三、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一)大学生要加强对自身各方面的认识,不断进取
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我约束力。现在我国处于经济和政治的转型时期,大学生自身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自觉担负起转型时期的重任。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意识到学习是当前的首要任务,端正学习态度是学习的关键。大学是人生学习中的重要时期,认真学习刻不容缓。要提高自我约束力,为了自己既定目标努力奋斗。
2、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大学生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精、学透,为以后的成功增添一份保证。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各个时期内的短期目标,结合自身的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并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要有适当的危机意识,增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要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正确评判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期间的宝贵时间,进一步把自己的优势变得更加突出,把自己的不足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弥补。另外,大学生可利用寒暑假之余,到社会上去亲身实践,以防进入社会后再次产生理想和现实差距过大的不适应感。
(二)完善学校的相关工作
1、完善校规校纪,加强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管理,以及对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大学生的自制能力一般较差,完善校规校纪,加大管理,使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另外,学校要逐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增加与学生的即时互动,把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起来,从而使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动力。据调查显示:对老师的讲课内容,88%的大学生喜欢听自己感兴趣的;76%的大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会认真学习。因此,学校尤其要重视对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增加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以及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建立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机制,把学生每学期在校的学习成绩、表现情况等各方面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家长,家长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在校情况与子女更好地沟通,给子女提供及时恰当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除了培养、教育、指导学生外,高等院校承担的大都是程序上和手续上的工作,即辅工作。现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平台,也有利于对学生针对性的培养。
3、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全面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大学校园中,学生党员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代表,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比较了解,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其优势,让他们成为校园中一面鲜亮的红旗。
4、加快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新时代大学生要求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建立同等院校的互动教学平台。同时,留心学科前沿发展,根据各个课程的最新发展,浏览最新的教学信息,整合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弥补教材陈旧的不足。
(三)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使命感。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接受的网络信息较多,思想主见动摇不定,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认真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逐步确立起大学生正确的思想取向,对防止大学生偏激行为的产生有重要的作用。
现在处于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时代前沿性,但多数高校在思想教育方面仍仅以简单枯燥的言传说教为主,这在根本上无法对大学生的舆论导向产生影响,也就无法使大学生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取向。随着网络时代的更新换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以前那种固有的教育模式,对虚拟的网络世界重新定位,把其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第二课堂,思想教育者应根据网络中的流行文化,适时地提高自身素质,建立与大学生平等对话的网络平台,加强互动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各高校应改变原有第一课堂的教育模式,把生动、形象、活泼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重新树立起大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强大学生的学习使命感。教育部李卫红在北京召开的网络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关注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主动研究、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稳定工作服务,不断丰富工作的新手段,开拓育人的新空间。因此,要在原有思想教育的模式下,积极大胆探索新的教育形式,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从理论素材、话题选择、讨论内容等方面进行教育内容体系创新,为学生提供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社会公共议题和素材,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加强思想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与学习的关系,并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老师还要多和学生接触,及时疏导困扰学生的问题,培养其学习兴趣。
主要参考文献:
[1]潘云华,陈勃.高校考证热的生成逻辑-博弈论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1.4.
[2]张翠萍.“考证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调查报告[J].2008.11.
[3]杨正勇,杰觉伊泓.对大学生厌学与应付学习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0.8.
[4]史伟,张琪.大学生厌学的诱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2009.
[5]腾贺国.从“被就业”再审“三螺旋”[J].中国青年研究,2010.1.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收支状况 调查
该调查报告分析学生对于生活费收支的一些看法,就在校生如何进行更为科学的消费进行探讨。
一、研究过程
根据样本的生活费来源、分布状况的均值、方差等分布的数字特征,推测医科大学学生总体分布的相应参数;根据性别进行男女两个总体生活费均值之差的比较以及方差比的区间估计。我们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从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选取了三个年级段:10、11、12级学生。我们向抽取的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5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12%。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构成与经济来源.。统计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本科生生活费均值的区间估计,发现大部分学生总体的生活费在500元~1000元之间;各个分类总体而言,我们以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为分类标准对总体又进行了划分,估计出年级以及性别对生活费均值没有显著影响,即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生活费结构总体一致,男生每月所花生活费总体较女生多,大三学生生活费总体较大一大二多。根据195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月消费额在600元以下的有27人,占总人数的9.60%;月消费额在600元~1500元之间的有132人, 占总人数的72.5%;月消费额在1500元~2000元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5.08%,而在2000以上的人数有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52%。目前,大学生日常生活费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 其他来源依次是:勤工俭学、助学金奖学金、自主创业、实习打工及其他,分别占32.56%、10.47%、6.98%、4.65%。,高年级同学相对会多做一些勤工助学作为生活补贴。就男女生区别而言,勤工俭学的男生明显比女生少,生活消费金额靠奖学金助学贷款资助的女生占比例较大,而在实习打工方面男生略多于女生,女生在自主创业方面(包括摆地摊)较男生主动。
2.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构成。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构成主要包括饮食消费、交通通讯费、服饰消费、日常生活用品消耗消费、信息电子消费、学习用品消费、娱乐交际消费以及化妆品、饰品消费。消费构成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第一首要的消费在吃饭上,几乎所有问卷都显示大学生消费支出首先考虑的是饮食。
第二,日常生活用品消耗在大学生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位列第二,占有73.26%的比重。日常消耗支出男女生相差不大,女生略高,而从年级方面,10级学生在这方面的支出最多,有79.66%,其次是11级学生,占总支出比例70.91%,12级新生比重最低为68.97%。
第三,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手机话费的消费也成为大学生消费重要组成部分。打电话给家人、同学、朋友,用手机上网玩QQ、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大学里大学生的一种时尚活动,手机服务功能越来越多,流量、wifi、3G、4G,这就容易出现学生手机话费支出增多,学生话费支出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
第四,195人中服饰消费额占比例较高, 10级、11级、12级学生服饰支出占总比例数据分别是53.45%、62.71%、69.09%,而男女生在这方面的支出比例差别非常大,男女生比例分别是38.89%、72.0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更多的女孩子到了大学里更加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
第五,娱乐交际消费包括上网、、打台球、溜旱冰、看电影、旅游等,同学们交往中聚餐,一同出去旅行,或是同寝室的同学生日送礼物都会有些交往的人情费用,195人中,认为这是一项重要支出的有48人,占27.12%。且这笔费用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多,受性别因素影响甚小。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一个青春萌动年龄阶段,有些同学有了男女朋友后,约会多了,就不得不额外的多了一项开支。
第六,据调查显示:学生每月花在学习上的支出比例跟化妆品装饰品的支出比例值相同。其中学习消费主要是书籍费、学习用品费、等级考试费用、考证费等。195人中,认为自己会支出一笔学习费用的有40人占20.51%。
第七,由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与高科技的追求,部分学生每月都会在电子信息产品方面有一部分的支出,这些学生占总比例的4.07%,这笔支出比较有特点主要集中在男生,且主要集中在大二的年级,且主要以网购的形式出现。
三、大学生的日常消费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消费心理随着年龄或者说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容易发生变化。但是理性消费是主流。
第一,大多数人能够合理计划自己的消费。195人中在费用开支上31.98%的人有一定的预算安排,合理规划,38.37%的人本着尽量节省的态度,只有16.86%的人随性乱花,用完了再想办法的。换句话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有计划的理性消费,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第二,大多数大学生购物时都会有个理智的判断。有51.7%的人在非常需要此物品时消费,有24.41%的人消费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消费欲望,还有21.51%的人消费是想买就买。
第三,对于消费倾向比较赞同哪种此项问题,62.21%的学生认为应该以经济实惠为主,29.65%的学生认为应该兼顾实惠和高档次,只有1.16%的学生认为应该尽量追求高档次,还有6.40%的学生消费倾向较随意。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
篇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家庭经济收入普遍增长,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水平也普遍相应提高。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的组成部分,目前数量已占据了全国在校大学生的半壁江山,他们的消费观不仅直接影响其在校的生活状况和发展状况,还对构建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当今消费理念和流行时尚的影响下,他们难免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说是消费问题。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引导正确的消费行为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拟通过对新疆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生活消费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他们的经济来源和对自身消费行为的认知程度,分析了他们的生活消费支出取向及消费结构,为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出一些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概述
为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消费心理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了解和把握,笔者选取了新疆南疆的一所高职院校___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于2013年4月17日-5月10日,在学院生活区和学习区进行了访谈和调查。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和借助问卷调查的访谈的辅助调查。调查的目的主要是考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具体涉及到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消费数额及消费支出取向、对自身消费行为的认知等内容。为了准确的得出调查结果,此次调查针对本学院在校学生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2011级、2012级在校学生,10个学院,涉及学生800余人,共发放问卷5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7%。调查问卷只采用选择题,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部分还通过了个别谈话和网络资源(比如QQ、E-mail、留言板等),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进行分类和比较,然后统计、整理和分析调查数据,进而对高职学生的消费行为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消费观的一些建议,以期能够引导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进一步促进“高品质”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高职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对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消费水平和消费支出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1.经济收入结构和消费支出情况分析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部分来自新疆本地,部分来自甘肃等外省。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每月所需的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是家庭供给。全额生活费来源于父母的给养占83%,来源于勤工俭学的占10%,来源于国家及学院奖学金助学金的占5%,来源于其它收入的占2%。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费来源渠道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但仍以家庭的供给为主(如表一)。
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支出情况如下:月生活费支出在300元以下的有18人,300-500 元的有123人,500-1000元的有301人,不固定支出的有43人。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每月生活费都在500-1000元之间,月生活费支出在300―500元之间的学生次之,所以,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费支出较为合理。
2.消费支出结构调查情况分析
2.1基本生活支出。基本生活费用是维持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日常饮食支出、购买服装支出、化妆品支出”等。据统计,在日常饮食支出方面,学生每月消费400―500元的占月消费的50%。除此之外,购买服装和化妆品费用也是当代大学生消费的一块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今的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面貌形象,尤其是女生,更加追求个性化,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上购物更加便利和时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支出。
2.2自我能力提升支出。这一方面主要包括“各类考证费、培训费及相应教材费和购买其他书籍”的费用。在问卷中,这一支出占月消费的比例设置了高、中、低三项。据统计,接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低”。当然,这和学院的每年就业情况有关,据了解,最近三年学院的毛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加上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合理,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压力不是很大,他们用于考取各类资格证或培训费用支出少些。
2.3人际交往支出。人际交往支出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讯费用,包括手机购置费用和每月通讯费用,随着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和通讯成本的降低,部分学生更换手机频繁,况且学生手机月消费在50-100元占大多数,使用固定电话的学生很少,尤其近两年学院各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楼都安装了无线wifi,手机上网尤其方便;二是请客吃饭消费,这是当今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方式,如过生日、老乡会、毕业聚餐等,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学院附近的餐馆或者市里相对优雅的饭店;三是恋爱消费,现今的大学里允许自由恋爱,在特殊的节日里,他们会选择看电影、互赠礼物等,因此,这一部分的支出每月大多在100元左右。
2.4娱乐休闲支出。娱乐休闲支出主要包括网络消费和外出休闲旅游。高职院校学生可谓是网络市场最忠实的消费者,据了解,随着学院及其周围的网吧环境的大大改善,将近1/3的学生尤其是男生课余或周末时间去选择网游;其次,就是休闲旅游费用,随着对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部分学生会选择到郊外放松心情。另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支出,比如医疗费用,学院屡禁不止的个别学生吸烟的费用,这些支出占到学生月消费的1/5。
综上可知,当今学生消费结构支出明细增多,越来越给家庭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压力。
3.日常消费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3.1理财观念模糊,存在盲目消费。在研究中发现,有超过50%的大一学生不知道如何计划自己的经济收支。消费目的“不明确,无法合理进行理财”。在被访的学生中约1/3的同学月消费支出都超出其预算,可谓是无计划性,每到月底就不是东拼西借,就是提前向家长预支,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具备储蓄意识。
3.2存在攀比现象,“跟风”消费严重。在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学院食堂及其环境大大改善,就餐成本降低,尽管这样,就餐时学生的入座率仅达70%。学生都去哪了?据统计,下馆子就餐已不是新鲜事,尤其是学院周围餐馆推出种种优惠套餐,那可谓是生意兴隆;有的学生怕失面子,少吃减用也要买一部新款手机;有的学生为一套名牌服装,不惜借钱消费等。
3.3饮食消费支出偏少,女生相对突出。在基本消费中应以饮食费用为重,按学生每天17元计算,每月饮食费用应为510元。但在被调查和访谈的女生群体中每月饮食消费竟然不到400元,她们省吃减用而节约的支出用于其它方面的消费,这样久而久之,她们的健康问题可能就会显现。
此外,学生用于自我能力提升方面支出较少,其它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略大。由于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在南疆的位置颇为重要,加上学院教学管理的自身优势,学生主动花钱考证及培训的就少(一般院系安排的培训都是免费的)。但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就业形势会日趋严峻,作为当今在校大学生应该多读好书,包括专业外的相关著作,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存储,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再就是讲到其它方面消费支出,尤其是少量男生用于吸烟和喝酒的支出占用较多,这一方面希望学院加强严格管理,特别注意加大宣传吸烟的危害,反面教育和正面引导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有关对策及建议
1.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培养理财意识。高职院校学生的大部分生活费用还是来源于家庭供给。因此,学生自身消费首先还是要考虑自己家庭的承受能力,了解其收支状况,以便对自身消费现状进行理性评价,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实践中让高职学生做过一次社会调查《学生自身家庭收支状况调查》,通过撰写调查报告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家庭的收支状况),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做到如中学政治教科书所写的“适度消费,量入为出,计划消费”。
篇7
【关键词】青少年;手机;依赖
近些年来,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手机从最初的奢侈品演化为大众消费品并正在向生活必需品的趋势发展。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手机用户数已突破11亿户,与此同时,青少年群体的手机拥有率不断上升。早在2004年,澳大利亚16~24岁青少年中使用手机的人已超过93%,而国内青少年手机用户总量也在飞速增长。手机的使用除了给人们带来便利外也引发了不少问题,手机依赖便是其中一种,并且这一问题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而日趋严重,成为人们的关注点之一。
青少年手机用户相较于其他群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手机依赖现象较为突出且受其影响较大,非常值得作为对象去研究和探讨。了解青少年群体的手机依赖情况有利于更好地关心爱护这一群体,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本文试图就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便对此感兴趣研究者可以较为了解而全面地了解本领域内最新学术成果。
一、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
(一)青少年的概念界定
青少年手机依赖实际上包含两个概念,即青少年和手机依赖。关于青少年的定义很多,为了讨论方便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本文采用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青少年概念,将一部分18岁以上的青年人划归到这一范畴中,即14~25岁。
(二)国内外文献中关于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
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y),又称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问题性手机使用(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过度使用手机(Excessive Cellular Phone Use),是一种使用手机过度的异常行为,国内也有人称之为 “手机焦虑症”或“手机依赖综合症”,这些概念内涵基本一致,但范畴略有差异。目前手机依赖在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公认定义,学者们多从医学、传播学、社会学角度加以描述或界定,不同学者的界定的手机依赖诊断标准或特征指标也不尽相同。
国外学者目前多以描述性症状为主判断是否存在手机依赖情况。如以Walsh为代表的很多人都认为手机依赖的本质是技术成瘾,将其临床症状作为手机依赖的指示特征。还有一种观点从“软瘾”角度解释过度依赖手机现象,“软瘾”(soft addition)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 Judith Wright 提出,它是指那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情绪,如果过度执行或出于错误动机而为之,都可能成为“软瘾”。这从另一个层面上解释了手机依赖现象,而非直接把它看作心理疾病。
国内学者当前对于手机依赖有三种不同的概念界定方式,分别从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种角度入手。
第一种从医学角度出发,如韩登亮、齐志斐结合手机综合症的精神病学标准,将其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再如师建国将其界定为个体因使用手机行为失控而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这一概念被他人采用频率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们都认为手机依赖会导致省生理、心理出现问题或相关功能受损,前者强调手机的过度使用,但是“过度”的该如何定义测量没有提出明确的标准;后者则认为手机依赖属于行为失控,虽然在其研究中提出了九种具体的诊断标准,可以让人通过症状自测是否具有依赖症,可行性较强,但是这些症状间的关系和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种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将手机依赖看作一种心理疾病。徐华等人在“行为成瘾”(Behavioral Addiction)的框架下研究手机依赖,认为手机依赖与通常意义上的成瘾行为一样,虽然可能并不直接涉及具有具体生物效应的物质,但是反常地从事这类活动会导致个体痛苦受到伤害。这类也是国内相关研究目前的主流观点之一,譬如梁娜和梁烁在 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中也将手机依赖看作心理疾病。
第三种是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将其看作一种社会现象而非病理现象,这种在目前的研究领域并不属于主流,宫佳奇等认为,“手机依赖”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而非心理疾病,并分析得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主要是对其通讯工具功能的依赖。
本文认为第三种角度更适合去研究,将手机依赖看作一种社会现象能够避免先入为主的负面判断,有利于研究者更加客观地去分析手机依赖现象。
二、青少年手机依赖情况的研究概况
手机依赖是近十多年来兴起的课题,目前,相关研究在学术界属于起步阶段,整体文献总量较少,但是自08年以后对这方面的关注有升温趋势,青少年手机依赖是其中较受关注的一个主体。
(一)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最早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2001年,是一项关于手机用户使用情况和主观症状的医学研究。随后日本、韩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地的学者均进行相关调研。
日本学者通过对本土大学生和中学生的调研,发现在缺乏交际渠道的情况下,手机成为青少年与社会接触的中介,初中生使用手机的短信功能远超过电话功能,KIYOKO等人认为手机对初中生的心理、社交和健康影响应当被进一步关注以预防手机依赖。
韩国的W.K.Park以成瘾心理模型为依据, 编制了韩国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并得出对手机过度依赖的行为与惯例动机(RitualisticMotives)具有相关性。
芬兰的Leena, K等人通过对2001年的芬兰全国性的青少年健康与生活方式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实际样本数为3485,调查对象为14~16岁的芬兰青少年),研究过度使用手机行为与吸烟、酗酒等已知健康风险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过度使用手机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健康风险行为对健康的影响一致。这是早期样本数最大的一次相关研究分析,但并不是针对手机依赖现象的专门性调研。
澳大利亚的Walsh等学者在2007年分别以32名青少年为对象进行了手机正面影响研究和以946名青少年为对象的手机负面影响研究,这种对照研究方法较为新颖,更利于理解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
发达国家学者较早地研究这一领域与其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较高、手机应用技术普及更早且更为成熟有关。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手机依赖的成因分析与对青少年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上,极少有研究着眼与该现象的社会性或群体性的影响。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与此同时,国内手机依赖相关的文献总量相当少,06 年以前这一问题乏人问津,08年以后特别是11年以来的研究较多,近几年来连续呈环比上升趋势,但总量仍然较少。当下,国内的青少年手机依赖研究多数从心理学、医学、传播学、社会学角度切入分析,主要对象集中在大学生群体,只有少数研究以中学生和高职生为对象。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有关,08年以前大多数青少年都是到了大学阶段才拥有自己的手机,而这几年手机用户低龄化发展加快,手机与互联网联系愈发紧密,因而引发的手机依赖问题更为突出,故而中学生群体手机依赖现象亟需关注。
(三)如何看待手机依赖现象
对于是否存在手机依赖现象,国内外研究基本已达成共识,当前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较为普遍,并呈现上升趋势。总体而言,国外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出现更早,而国内此类现象在这几年有逐渐加重趋势。袁潇和风笑天认为手机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国内青少年与国外青少年的手机使用行为一致性大于差异性。
但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倾向。第一种是否定态度,认为手机依赖只会带来负面影响,是病态的,需要尽快化解医治,这是国内目前学者的主流想法。这种态度主要是从医学角度入手,将手机依赖看作一种病症或成瘾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危害较大。
第二种对此持乐观态度,属于少数派观点,认为手机依赖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有其积极的一面,可以向良性依赖引导。唐玉认为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并非对手机本身的依赖,更多的是对于其功能的依赖,具有合理性成分,不能将其看作病症。郑晓娜与辛斌认为虽然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会愈来愈强,但是手机的良性影响也不该忽视,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使用风气。
三、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测量方式
由于手机依赖涉及到依赖者的心理问题,所以常规的问卷形式有时很难反映出真实的依赖情况,所以国内外一般通过问卷和量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目前手机依赖研究没有统一固定的测量方案。对于手机依赖情况的测量,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按照自己对手机使用成瘾行为的理解,编制测量工具用以诊断手机成瘾。
目前较具代表性的量表有Bianchi和Phillips 的《手机问题使用量表》(MPPUS)、Billieux等制作的《手机问题使用问卷》(PMPUQ)等。MPPUS是目前最早且流传度较广的手机依赖相关量表,包含 27个项目,涉及耐受性、阶段性等五方面,后来被美、日等多个国家的相关研究所借鉴。
我国的徐华等在《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 IV)和物质依赖与行为成瘾的相关资料基础上,经过前测和探讨, 编制了行为( 心理) 耐受性、行为( 心理) 戒断性、社会功能和生理反应等四个维度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共13 道问卷条目,具有一定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被一些国内学者所借鉴。
国内一些研究者在做相关研究时也曾自编量表或问卷,但在文献里并没有具体介绍问卷的构造原理,缺乏信度、效度,如谢书铭的杭州市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此处不再具体说明。
笔者认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群,量表应该有所调整,目前虽然手机依赖量表的制定日趋成熟,但是并没有代表性较好的针对中学生的量表,而伴随着手机在青少年尤其是较低年龄段中的普及,中学生手机用户群体应该是下一阶段本领域需要研究的重点人群,应该及早调整或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
四、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很多,成因复杂,目前研究成果中形成共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孤独感和人格因素。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抑郁程度、其他成瘾行为(如酗酒、烟瘾、网络成瘾行为等)、经济条件、城乡差异、对手机的认识程度等。
W.K.Park发现孤独感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孤独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孤独与手机使用强度负相关性显著。国内刘红等人的研究与其结论相一致,青少年容易因为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孤独感,从而通过使用手机来满足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
个体的孤独感与社交情况紧密相关,就目前的相关研究来看,过多或过少的社交情况都可能导致手机依赖现象的发生,前者可能会过分依赖手机对外交往功能,后者可能沉溺于玩手机以排遣寂寞,弥补社交不足导致的空虚无聊。
虽然学者普遍认同人格因素与手机依赖的产生有关联,但是具体观点并不一致。手机作为青少年的个人通讯工具,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代表着使用者的个性与喜好,所以其使用程度与使用者的个性有较大的关联性。王碧英认为具有外向活泼、热衷交际等人格特征的人更易造成手机依赖。而Bianchi在澳洲调研发现手机依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内外向、自尊心、精神质、年龄、性别,其中内向性格、较低的自尊心、神经质较高易导致手机依赖。洪艳萍与肖小琴的结论与其一致,其结论为精神质与手机依赖呈现正相关,即高精神质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强。精神质得分高的人一般性格较孤僻、人际关系不融洽甚至不合群, 封闭自我以及缺乏自信。
手机依赖行为还与其他成瘾行为或健康风险行为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韩国一项调查发现网络成瘾与手机依赖具有正相关性。 国内也有学者发现手机依赖者与网络成瘾者可能基于大致相同的人格基础。芬兰的Leena, K等人研究发现,芬兰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行为与已知的抽烟、酗酒等健康风险行为在不同性别中都具有较强相关性,但是不同性别的相关性情况有差异。青少年的手机使用频率和强度随着其他健康风险行为频率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在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手机使用频率会降低,且在一定程度上手机使用行为与其他健康风险行为是可替代关系;而在经济条件较为宽裕时,手机依赖现象与其他健康风险行为的发生概率提升。
台湾的一项以10191名平均年龄为14.6岁的青少年为对象的相关研究显示,在排除性别、年龄和居住地等干扰性影响因素后,具有显著抑郁倾向的青少年符合多项问题性手机使用特征的概率更大,更容易形成手机依赖。
相关调查还发现青少年手机依赖程度与其父母对手机态度和城乡差异、对手机辐射危害的意识程度有关。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的手机依赖情况与父母长时间使用手机的态度及行为呈现显著正相关。而杜立操和熊少清研究发现,城乡差异对青少年手机依赖有影响,来自城市、城镇的大学生更易形成手机依赖,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与钟爱程度普遍高于比农村大学生。胡欣欣等在大学生手机依赖分析及应对研究中发现大多数人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一个原因是对手机辐射认识十分不足,约 68%的人认为手机辐射有伤害但不大。
此外,陈庆宾等在《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研究述评》中将影响因素概括为人格因素、使用动机和态度两方面。王薇则认为影响因素应为性格年龄、个体特质、社会交往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的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当前的研究尚不够成熟,究竟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有多大、随着时间发展各因素有无变化、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还有待后续研究者继续发掘。
五、当前相关研究存在的争议和不足
(一)青少年中手机依赖人群比例问题,各项调查相关结论差距较大
一方面,国内面向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调查通常结论都是存在较高的手机依赖率。如宫佳奇与任玮在《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中指出,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率为76.5%。黄时华等的调查显示,广州市大学本科生手机依赖率为26.1%。李源晖等的调研指出在校大学生约29.0%(186/642)有手机依赖现象。虽然整体青少年手机依赖率较高,但是有些调查结果差异较大。
另一方面,王小辉面向中学生的调查结果却与这些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他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少数中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15.36%)。西班牙一项针对1327名13~17岁青少年的手机依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手机依赖率为20%。台湾学者以当地上万名12~19岁青少年作为对象的相关调查分析显示,其中具有问题性手机使用症状的青少年占总体比例为48.9%。
这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青少年可以分为14~18岁的少年及18~25岁的青年两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手机使用情况有较大差异;二是研究者在调研过程中制定的手机依赖的衡量标准不一样,由此得出的调研结果差异较大;三是调研的样本缺乏典型性,调研的样本不具代表性,样本量过小与范围过窄等都会导致结论差异很大。此外,时空差异对青少年手机依赖情况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调研地点的区域差异程度与调研时间的不同对调查结果也有影响,例如近几年青少年手机普及率迅速攀升,整体上手机依赖现象更为明显。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需要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去验证,尤其是国内对少年阶段手机依赖情况关注太少,缺乏参照物。
(二)个人基本特征(性别、年级)是否对手机依赖有影响尚有争议
国内多项调查显示,性别和年级对手机依赖并无显著影响,如胥鉴霖等在河海大学做的手机依赖调查,宫佳奇等对兰州大学生做的手机依赖调查。而另一些调查中性别却与手机依赖程度有联系,如Bianchi在澳洲做的调研显示性别有影响;Mercedes在马德里做的针对青少年的研究中,女性手机依赖者是男性的两倍;而李源晖等在安徽省大学生中所做的调查显示,男生36.7%的手机依赖率远高于女生的手机依赖率(22.4%)。
形成这种局面可能有多种原因,如地域差异较大、调查角度不同、样本中性别比重不同都可能对结论产生影响,这也需要学者们采用控制变量等方法继续深入研究。
(三)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当前,关于青少年手机依赖情况的研究并不够深入,国内很多研究结论不可复制性高,所得结论不具有一般性和普遍运用意义;国外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较少,可能关注热度有所下降。
国内研究者在做这方面研究时,抽样方法选择上不如国外严谨,没有注意到样本群体的同质性过高或过低;调查样本量过小,目前国内研究的调查样本多是在某地乃至某校局部小规模调查,却冠以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如孙玲等的《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研究》中选取的抽样对象仅有130人且都是宁夏大学学生,完全不能代表全国大学生群体,得出的结论就很容易以偏概全,与真实情况不相符,甚至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国内外目前相关研究中也缺乏长期持续性的追踪研究,纵向研究很少,而国内相关领域基本没有纵向的实地调查,譬如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影响因素随时间发展的变化等情况很少有人关注,但实际上这类纵向研究有助于把握青少年手机依赖情况的动态变化与发展趋势,值得学者们进一步深入挖掘。国内大多数调研都是横向的小范围研究,也很少有采用对照实验、控制变量法等方法的调查,这导致大多数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较低。
综上所述,研究者可以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譬如将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方法有机统一起来,横向与纵向调查相结合;还可以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进行探索,规避研究角度单一导致看问题片面的缺陷,在未来对青少年手机依赖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Bianchi, A. & Phillips, J. G.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5,8(1).
[2] Billieux,J. ,Vander, L. M., & Lucien, R. The Role of Impulsivity in Actual and Problematic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08(22).
[3] Ha, J. H., Chin, B. & Park, D. H..Characteristics of Excessive Cellular Phone Use in Korean Adolescents.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2008,11(6).
[4] Kiyoko, K. &Hitomi, S. Impact of the Mobile Phone on Ju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Friendships in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2005(2).
[5] Leena, K., Tomi, L. &Arja, R. Intensity of mobile phone use and health compromising behaviours —how i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nnected to health-related lifestyle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5(28).
[6] Mercedes, S. M. & Otero, A..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ell Phone Use in Adolescents in the Community of Madrid (Spain).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2009,12(2).
[7] Sandstorm, M, et al. Mobile phone use and subjective symptoms. Comparison of symptoms experienced by users of analogue and digital mobile phones. Occupational Medicine,2001,51(1).
[8] Park, W. K.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Korean college students. Korean Soc Journalism Commun Stud,2003,47(2).
[9] Walsh, S. P., White, K. M. & Young, R. M. Young and Connected: Psychological Influences of Mobile Phone Use amongst Australian Youth. Proceedings Mobile Media 2007.
[10] Walsh, S. P., White, K. M. & Young, R. M. Over -connected?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stralian youth and their mobile phon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8,31(1).
[11] Yen, C. F., etal.Symptoms of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Taiwan.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9,32.
[12] 陈庆宾,江志玉.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研究述评[J]. 科技信息,2011(33).
[13] 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25(7).
[14] 葛续华,祝卓宏.青少年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成人依恋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3.
[15] 宫佳奇,任玮.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J].新闻世界,2009(10).
[16] 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
[17] 贺金波,陈昌润,鲍远纯,雷玉菊.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测量、危害和发生机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
[18] 洪艳萍,肖小琴.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
[19] 胡欣欣,俞丽玲,林竹,王丽霞,谢丹彤.大学生手机依赖分析及应对[J].科协论坛,2012(3).
[20] 李源晖,马翠荣,许艳,周青,孙程,房雨婷,姚应水等.安徽省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相关分析[J].中国校医,2013,27(6).
[21] 李止庸.国内外“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综述[A].中国商品学会第十四届学术论坛暨中韩商品科学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
[22] 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播,2009,3.
[23] 刘斌,于瀛.大学生软瘾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
[24] 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心理卫生评估,2012,26(1).
[25] 刘妍,李培,周春香,崔涵.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症”的调查及矫治——以驻苏锡常高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6).
[26] 孙玲,汤效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5).
[27] 唐玉.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J].新闻世界,2009(1).
[28] 王碧英,高日光.当代大学生人格特质研究[J].理论与创新,2004(3).
[29] 王小波.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2012.
[30] 王薇. 手机成瘾的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2011.
[31] 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
[32] 谢书铭,颜美艳.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管理版),2009.
[33] 胥鉴霖,王泗通.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探究——以 HH 大学 J 校区为例[J].电子测试,2013,14(7).
[34] 许颖,苏少冰,林丹华.父母因素、抵制效能感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4.
[35] 袁潇,风笑天.青少年手机需求及使用行为研究现状[J].中国青年研究,2011.
[36] 赵艳.数字技术对社会沟通的殖民化——以“手机焦虑症”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0).
篇8
Abstract:It is oral 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that decide undergraduate’s social adaptation in the future.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or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likely to be a two-way communication, or a dynamic communication, we couldn’t replace the examination of undergraduate’s oral ability with a certificate of qualification, as known as PSC (Putonghua Shuiping Ceshi), which is a standard spoken test. There are diverse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setting up different optional courses; reinfor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ctivities in university, etc. Cultivation of Oral Ability counts a lo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talents.
关键词:言语能力 综合素质 隐性课程 高素质人才
key words:oral abi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cultural activities high-quality talents
课题项目:本文系笔者主持的江苏大学教改与研究专项“言语表达能力与大学生软能力培养模式及其考评方法研究”(JGYB2009047)和镇江市2011年度社科应用研究课题“具有镇江特色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对策研究――关于镇江市区社会噪音现状的调查报告”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茅海燕,上海崇明人,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从事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的研究。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常常在言语交际中有所展现。言语交际能力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而且影响他们未来的社会交往与生活,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工作成就的大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文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重视大学生言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提高大学生言语交际的能力。
一、大学生言说能力现状分析
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学生自身语言习得的制约影响,学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既缺少系统的培养计划和必要的实践训练, 也缺少评价机制,致使大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存在放任自流或停止不前的状态。
1、普遍存在畏惧心理。由于紧张或担心被别人耻笑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对开口讲话,普遍存在畏惧心理。一般不愿也不敢在课堂、座谈会等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同学间的交往和交流,也宁愿选择“看书”、“欣赏音乐”、“网络对话”“QQ聊天”等不打照面的交际活动。
2、书面色彩过于浓重。口头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应试教育中语文教学体系是听写读说并重,但多年的教学过程往往把“说”的环节忽略,或用“读”来替代“说”,加之少年时期的羞涩,让更多的青少年失去了“说”的勇气,只好用“读”来应急,自然就形成了浓厚的“读书腔”。
3、口语表达词不达意。由于缺乏系统的“说”的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不完整、不流畅、不简洁的现状特别突出。不少学生爱说套话,表达模式化,没有个性,没有新意。词不达意或用语粗俗。有些学生吞吞吐吐,说话时离不开口头禅“这个、那个、嗯、啊”,极大地影响了口语准确传递信息的功能。
4、选词用语多不得体。口语交际必须讲究礼貌,真诚、慷慨地赞美别人,尽量理解对方的心境,掌握分寸,适度说话,同时注意避讳,尽量避免无原则的争论。但是有的学生讲话不得体,不能根据场合、情景、对象说话,没有良好的与他人沟通交流的习惯,甚至出现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让人皱眉的尴尬场景。
5、应变的思维能力欠周密。劝说别人、安慰别人、称赞别人、批评别人、就连说笑话,开玩笑也需要周密的思辨能力。有的学生在几个知心朋友之间可以侃侃而谈,但一遇到突发事件或陌生人,应变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很苍白,不仅不能化解矛盾,甚至会引发更激烈的言语冲突。
6、情绪自控力影响表达。有的同学面对突发事件,无言以对,手足无措,甚至不能自控情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除了具备人文教育,科学教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的同时,还应具有比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具有较好的情绪自控能力,才能在情急之中较准确地运用言语沟通技能。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说话”与言说能力对比
针对广播电视工作者、演员、师范生、部分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实施了近18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为PSC),对推广普通话,推进社会和谐交往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PSC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员口头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试和评定,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全部测试内容均以口头方式进行。PSC由四部分组成:单字、词语、读文章、说话。前三项考评总计60%。“说话”这个项目的测评,占测评总分的40%。《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描述“说话”这个项目为“考察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 [1]因此我们认为如果在当代大学生中全面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时代对人才的言语需求有较大的距离。张一清[2]也(2009,105)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根据自身的测试目的,其测试内容绝大多数针对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等所占得比列并不大。”
从我们掌握的针对师范生和在岗教师的PSC情况来看,应试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确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师范生面对测试划定的话题范围常常“无从说起”,致使测试成绩极其不理想。PSC中“说话”这个项目是单向表述。尽管允许话题范围事先可以准备,但是在实际测试时,被测者仍然不能把那些自己所经历的非常熟悉的人或事,使用较准确的普通话较完整地顺畅地单向表述三分钟。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在高校师范生中开展的PSC考前培训,多数辅导人员把培训重点放在“单字、词语、读文章”三项上,“说话”项目的培训只介绍考核中的注意事项,对“说话”训练几乎是放任自流。二是PSC培训采用的是典型的语言考核应试训练形式,没有在语言思维训练方面多做文章,应试者一旦没有准备好“腹稿”或紧张“卡壳”忘记了“腹稿”,就无法继续表述从而匆匆结束“说话”。
我们认为,高等院校各个专业的大学生目前需要的是言说能力的系统指导,而不是应对PSC。因为口语交际使用更多的是双向交流,是动态交流。无论是在学校学习、公司实习,还是去应聘工作,或代表公司参加商务谈判、讨论问题、交流沟通都离不开言语表达。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将表达技能与07级学生毕业成绩挂钩[3]。无独有偶,09年3月山东经济学院燕山学院也开始施行“一口话”测试制度。这种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契合了经管职业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较高要求。这是应用语言测试方式的一大进步!
三、大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 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指出 :教育应当培养未来人才的四种基本能力――认识世界的能力 ,共同生活的能力 ,参与合作的能力 ,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而这四种能力的培养与展现都离不开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语言素质的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国的应试教育已经让很多人习惯于沉默寡言或照本宣科。这种口语表达现状严重地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削弱了大学生的竞争力。
言语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能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性格情操、礼仪风度等。加强对学生语言素质的教育 ,是培养开拓创造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就必须重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在市场经济中就业竞争的胜出率。社会交际的实际需求要求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模式,绝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非常欠缺。加之在“考碗”背景下出现的考证书、考雅思、考托福、考GRE、考编制、考公务员等等现状又使得学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锻炼交际能力。
言语表达能力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并训练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以求信息接受者能够理解、明白、认知的能力。那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言说能力的培养,如何大面积地开展交际言语的测评工作,一直是我们探索的课题。总结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开设丰富多样的校级公选课,提供综合素养供给平台。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校开设了“交际语言艺术”、“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公关语言艺术”、 “大学语文”、 “广告语言研究”、“人际交往心理学”“公共关系心理学”、“实用语言艺术”、“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结合每门课程的学习,设置一些相关的交际活动。比如,要求学生在临时组成的教学班主动寻找朋友,并且把寻找过程、交往过程记录成文,加以分析评价总结;要求学生设置调查问卷,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发放,将收回的调查问卷分类总结,写出书面报告;要求学生主持小型座谈会,就校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评价;要求学生在校园或附近社区就某个问题进行寻访,完成分析报告;提供文字材料,课堂开展讨论或辩论等等的言语应用活动。当然,因为是公选课,所有的课程学生有权自由选择;因为是公选课,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为是公选课,口语表达能力的课堂训练极其有限。这个方面还有待相关的管理部门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来整合、调整、梳理并完善。
2、加强高校隐性课程的建设,激发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育过程不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教育产生的结果有时常常是无目的的,无目的的结果可能比有目的的结果更有意义。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 年在其《教育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它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隐性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中学习到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行为和情感态度,具有“潜在性”。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还具有涉猎范围的宽广性。隐性课程打破了显性课程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经验的状态;隐性课程更多地体现为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性文化现象,有助于弥补作为显性文化现象的正规课程的不足,潜移默化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作为重要的隐性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正常的生理发育。校园建筑、校园设施和校园美化物等物质文化有助于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
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地借助语言、文学、体育、艺术等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倡导优良的校风和班风,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 “学什么”和“怎么办”,让隐性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我们认为首都师范大学08年开始在学生中开展的“校长邀你喝下午茶”、“校长助理招聘”等系列活动就是与提高大学生言说能力有关的隐性课程建设的最好尝试。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言说能力,解决困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建设文明社会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6号.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Z]2003年5月15日
篇9
当前政治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指导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目前缺乏有效调动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机制,广大教师重理论研究,实践经验缺乏,更不愿意也没有经验和能力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而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
第二,学生学业评价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功利倾向明显。受当前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掌握,认为考高分和能够考研考证,那才是最重要的,开展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他们误以为参加社会实践只是为了得到学校的评选表彰,功利倾向明显。为此,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忽视社会实践的内涵、内容和实质,和专业结合不紧密。
第三,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无特色,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有些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参观等形式,实践教学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信息传递模式局限在实践基地向学生单向传递信息,学生的认知信息不能向实践教学基地逆向传递,因此学生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教学模式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创新不够,教学内容往往与大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显得缺乏针对性。
第四,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际效果不明显,短期行为明显。社会实践基地数量不少,但大多有名无实。只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确立,但缺乏长期有效的建设措施,对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培养一片空白。学校对基地实践教学的指导力度不够。
在政治学实践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思考
1.PBL教学法简述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根源于杜威的哲学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拉格尔的观点,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质询为导向,以综合化课程为内容,并且通过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它开始于某个“结构混乱”的问题,以这个问题为跳板,学生们获得最少的指导方针和信息去开始他们的学习。他们必须讨论和明确界定这个问题,然后使用一种和科学方法非常类似的程序,努力得出一个解决方案或者结论。在PBL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促进者和指导者,负责提供资源、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以及当学生们合作解决问题的时候,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考。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教师必须对整个过程,有关学生需要的知识、资源意识及资源的获得以及有关设计的知识等,有一种全面彻底的了解。
2.构建基于PBL教学法的政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1)改革课堂理论教学方法,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实践向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上课时应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讨论。譬如在讲到“政治决策”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当地基层民主自治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研讨式与案例式相结合、老师点评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将理论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2)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实践主题。问题是PBL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教师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学情况,结合学生掌握的知识及学生关心的现实社会热点问题设计确定若干个社会问题。譬如对“政治决策”这一问题,学生在课堂有了讨论,但真正对基层民主决策并不了解,可以针对这一问题拟定“基层自治与乡村公共问题”、“地方政府决策科学性”、“农民权利状况”、“地方政府决策科学性”等多个问题,让学生开展调查研究。
(3)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指导教师将学生按照自主选题情况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对各组学生进行活动宣传动员和培训,将实践活动主题、指导思想、主要形式及活动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学会社会调查研究和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创新实践活动,写出分析报告。
(4)各组交流讨论。在小组讨论时,学生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发表自己调查的心得体会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见解并听取别人的意见。教师在讨论中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引导学生的自学讨论向正确的方向有序进行。
(5)指导归纳整合。学生结合课堂教学所学知识,对实践内容进行梳理与概括,让学生重新审视所学理论知识。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提高学生政治分析能力和政治敏锐感。
(6)回归见习。学生要讨论交流结束后,再回到调查组织或者单位进行观摩见习和实习,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有关理论,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地政治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一方面基地的指导教师将社会政治实践过程中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同时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及自己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向基地指导教师交流沟通,这样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7)组织评价考核。教师进行小结并根据各小组讨论发言情况、学生实践完成情况及基本知识的测试情况进行讲评,作为实践课成绩。在评价过程中,要让基地指导教师充分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创造条件为政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1)加强基地建设与管理。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找到学校利益和社会、机构与企业利益的有效契合点,按照校社、校企双赢的思路,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同时加强基地日常管理,指导并规范其实践教学行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满足立体化实践教学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提高校内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在关注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经验丰富热心于教学的社会工作者作为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教学能力的训练。
(3)改革课程学习考评制度,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转变。进一步改革和深化政治学课程的考评内容,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着重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在考试方式上采用笔试、口试、论文设计、撰写阅读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多种方式,强化知识运用能力、判断能力等综合性评价,弱化知识记忆型评价。
篇10
摘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如何改革发展,朝着怎样的方向和以怎样的模式发展,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也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关注。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和创新,就是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政策指导;改革教育模式,探索实施创业教育的新路子。
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如何改革发展,朝着怎样的方向和以怎样的模式发展,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关注。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自然也成为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改革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因而,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审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科学发展观视域中高校就业指导在发展和创新中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影响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上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状况的调查报告和相关报道,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指导理念不清晰,满足于就业率的提高
目前我国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偏重于“就业安置”,缺乏职业指导的理念,基本上是以把大学毕业生“送出去”为中心,注重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先就业,再择业”成为高校指导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也成为众多大学生的选择。但这一做法导致应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成活率很低,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很快流失了。
(二)指导时间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在注重“就业安置”的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基本上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状态,离国家要求的“全程化指导”距离还很远。由于就业指导教育时间安排明显滞后,大一、大二的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想听就业指导课却被告知没资格参加,到大四可以参加了,却又忙于考研、考证、找工作,没精力和心情认真听。这样的安排也影响到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三)内容空洞,流于说教,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我国各高校虽然普遍设立了就业指导课,但从其效果来看,学生并不满意,比较普遍的反映是内容空洞、流于说教。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到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许多毕业生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只是“盲人骑瞎马”般地在人才市场上盲目地找工作,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对此,全球职业规划师肖子阳形象地比喻说,缺乏职业规划的就业如同“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来自任何一个方向的风都可能成为逆风。”
(四)指导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所采取的还是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或举办各种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专家或企业老总传授面试技巧,形式比较单一。而毕业生就业时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而非集体号脉会诊。
(五)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从业人员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着很大的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由于人员较少,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出具推荐表、签订三方协议书、提供成绩单、进行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组织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和大型校园供需见面会等就占据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很难顾及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求职心理辅导等工作的开展。且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从学校的教辅或行政岗位上调配过来的,整体学历层次不高,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从业人员专业程度的欠缺也使得我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以满足大学生深层次的需求,影响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饺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无论对社会发展还是学生个人自身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各高校对就业指导:亡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在工作中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就业指导发展中的种种失谐问题,实现就业指导发展和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发展的质量。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其日的也是为了追求高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用优秀的毕业生打造学校品牌,是实现学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不但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就业率,即量的统计;更要考察人职匹配的程度,即质的评价。这是就业指导工作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就业心理和思想及相关政策的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求职需要,促进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发展目标大致有_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需要的满足;二是素质的提高;三是潜力的发挥,即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扎实有效的就业指导,是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更足为社会发展负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从思想上教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标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合理地选定自己的求职目标;从心理辅导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择业心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及心理健康,使其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正视社会,适应社会,科学规划,长远发展;从政策上指导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学习劳动法规,明确就业程序,使就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科学发展,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从创业上引导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方法,使其不断地适应社会,开创新的业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的就业坚持全程化跟踪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从大学生一人学即“大一”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和个性化成才进行堵养,“大一一”以心理辅导为主,从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开始列入正常教学计划,认识当今的就业形势,培养其正确的择业观,了解专业优势和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使他们尽快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和奋斗目标.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及将来的出路;“大二”针对专业基础课了解市场需求进行技能讲解,培养其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大三”专业课进行专业技能认证考核,全面提高其就业实力;“大四”掌握市场脉搏及专业需求,号召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掌握自荐礼仪,摆正位置,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牢牢把握时间、空间的概念,根据社会的需求设计自己、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
(四)就业指导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毕业时都会面临就业、失业和创业三种选择,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引导大学生走创业之路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创业是一种勇敢者行为,一种相信自我、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行为,是一种高层次的就业形式,并为大学生展示才华提供了平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要关注大学生创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理想范例,让学生有信心、有策略、有步骤地准备创业活动,培养创业能力,积蓄实力,最后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理想;从心理指导人手,让大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保持平衡心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培训,让大学生懂得进行创业要从哪些方面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具备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同时要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相关的法律知识。
(五)发挥专业教师和校友的作用
就业工作可以说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就业率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就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专业建设和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当然也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发展空间。为此,专业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帮助学生就业。另外,发挥校友的作用,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交际范围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