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4 14:1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

篇1

关于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和技术应用时期,也是各国政府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技术应用离不开合作和互动方式,合作必须建立在互相信赖的人际交往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实现,因此培养学生广交朋友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和当代社会的需要,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比较客观地了解当代农村初级中学的班级人际交往的现状,为教育行政部门作出科学的教育决策提供客观的第一手资料,以便改善不良的人际交往状况,引导学生学会交往,提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鉴于以上原因,我们确立这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的内容

本调查研究工作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本校初二年级组六个平行教学班中随机抽取一个教学班进行调查问卷,该教学班共有43位学生,其中男生21名,女生22名,平均年龄13.5周岁,被调查的对象中农村学生占全体学生总数的97.7%,学习成绩该教学班在整个年级组中名列前茅(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以初一第一学期的期终考试为参考指标),本次调查共分二十七个指标,其中二个指标各分三个支指标进行调查,基本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同伴和长辈等在活动中的交往情况,同时能主观地反映该班的每一位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真实情况,问卷着重就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为了比较真实地反映该班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情况,对问卷调查所采集的原始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学的有关原理进行对原始数据作精加工,现整理如下:

表㈠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家庭结构统计表

结构 三代同堂 核心家庭 单亲随父 单亲随母 其他 户数 25 14 2 0 2 百分比 58% 32.6% 4.7% 0.0% 4.7% 注:核心家庭是指三口之家

表(二)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最烦恼的事统计表

项目 学习困难 生活困难 健康欠佳 家庭不和 师生紧张 同学不和 没有困惑 人数 32 2 8 2 8 19 22 百分比 34.4% 2.2% 9.6% 2.2% 8.6% 20.4% 23.6% 表(三)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遇困惑主要倾诉对象统计表

项目 家长 老师 同学 朋友 咨询人员 写日记 不倾诉 其他 人数 10 1 3 18 0 4 6 1 百分比 23.3% 2.3% 7.0% 41.9% 0% 9.3% 14% 2.3% 表(四)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成为好朋友的原因统计表

项目 爱好相同 性格相似 学习互助 观点相同 相识已久 课余同在 信赖可靠 其他 人数 15 19 10 20 6 22 32 3 百分比 11.8% 15.0% 7.9% 15.7% 4.7% 17.3% 25.2% 2.4% 表(五)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主要交流对象人数统计表

项目 父亲 母亲 教师 学生干部 同伴 自己 不想解决 其他 有趣的事 2 8 1 0 31 0 0 1 学习困难 0 0 10 7 16 10 0 0 生活困难 7 24 3 0 2 7 0 0 课余时间 1 3 0 0 36 1 0 2 累计(人) 10 35 14 7 85 18 0 3 百分比 5.8% 20.5% 8.2% 4.1% 49.4% 10.5% 0% 1.7% 表(六)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际交往拥有好朋友的分类统计表

项目 人数 频数 平均频数 得分 平均分 男生 21 60 2.86 121 5.76 女生 22 69 3.14 137 6.23 全班 43 129 3.00 258 6.00 表(七)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对好朋友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对比统计表

项目 优(A1) 良(A2) 中(A=3) 差(A4)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男生 8 38.1% 3 14.3% 2 9.5% 8 38.1% 女生 8 36.4% 1 4.5% 1 4.5% 12 54.6% 全班 16 37.2% 4 9.3% 3 7.0% 20 46.5% A=┃自我评价人数-同伴评价人数┃

表(八)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数据处理汇总统计表

项目 样本 容量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T值 P值 基本结论 平均数 标准差 平均数 标准差 男生 21 6.33 2.97 2.86 1.90 4.51 P>0.05 两者评价存在显著差异 女生 22 7.18 2.28 3.14 2.25 5.92 P>0.05 全班 43 6.91 2.31 3.00 2.07 8.27 P>0.05 四、调查结果分析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了必要的访问,对学生人际交往的统计数据运用了教育统计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原始数据作了大量的处理工作,以求得比较准确的结论。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两个指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1、从表(六)可以知道:中学生被本班同学列为最好的朋友,次数平均为3次,其中男生为2.86次,女生为3.14次,女生优于男生;女生平均分为6.23分,男生的平均分为5.76分,平均得分为6.00分,女生得分略高于男生,这充分说明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总体评价过高。

2、中学生认为好朋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从表(四)中不难求得,首先是同学之间要信赖可靠,其次课余时间经常在一起交流,彼此间有相互了解,倾吐自己的心声,再次是在学习上互助,同学之间有问题互相帮助,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最后是性格形似、兴趣、爱好相同,参加某一项活动后,交流的机会增加,很容易形成好朋友的原因。从同伴评价的结论中可以知晓,好朋友常常三、四个组成一个小群体,在这些好朋友中,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男、女同学界线分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一位学生拥有异性好朋友,其余均是同性朋友组成的群体。

3、中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与人际关系的客观状况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人际关系的自我评价和客观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37.2%的学生两者之间的评价基本相符,但两者完全吻合的人数只占全班人数的2.3%,有62.8%的学生不能真正反映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其一学生反映自己人际关系的水平高于实际人际关系的高达95.4%,相差5位及以上的占44.2%,其二低于实际人际关系的只占2.3%,说明两者之间的评价有特m显著的差异,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期望值过高,因此反映了中学生对好朋友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盲目性。

4、在本次调查中还发现,好朋友拥有最多的9人次,大于或等于5人次占全班人数的16.3%,没有拥有一位好朋友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9.3%,其中男、女学生中,女学生拥有的比例比男生高出14个百分点,男生中拥有好朋友的对象中,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比例相当,学习成绩一般的优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女生中拥有好朋友的对象中,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是班干部中的比例占75%,女生中学习成绩优秀,学习上互相帮助,增加了互相之间的交流机会,并且在学习上主动帮助学习成绩欠佳的同学,很容易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因此人际关系就比较好,但男、女学生中拥有孤独者的比例相同。

五、调查结果分析的对策和建议

1、当代的中学生独生子女率不断上升,家庭结构主要以三代同堂和核心家庭占主要形式,特别是三代同堂,由于年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时代,人的思想,与受教育的时间不同而充分显示出不同的观念,对新生事物的理解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则需要相互之间经常进行沟通,尽最大努力填补代沟,鼓励小辈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人际交往方面上,思想要解放一些,给子女多一些爱,多一些支持,少一些束缚,正确地引导子女与同伴进行交流,建议社会和学校重视和加强对家长这一领域的教育,此外也请家长时常关心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对策,帮助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正确引导子女在人际交往上健康地发展。

篇2

姓名:

班级:

学号: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某某大学某某校区

调查对象:

某某大学某某校区100位在校生

调查方式: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发放100份有关大学寝室文化的调查问卷,回收后通过分析数据的方式获得结果

大学生寝室文化调查报告

【摘要】大学生寝室是高等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建立寝室文化,对优化高等学校育人环境,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有重要保障作用。本文就当代大学生寝室文化进行了研究,了解了当前状况,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寝室文化调查报告问卷调查和谐

调查过程:

1.第一阶段:利用互联网获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当前大学生总体的寝室文化及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

2.第二阶段:结合实际,通过我们小组研究讨论再拟定一份调查问卷。

3.第三阶段:我们通过自身的关系网向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

4.第四阶段:从回收的问卷中整理分析统计出当代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概况及反映出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前言

大学生寝室文化是大学生在寝室空间所表现出的种种文化意识和行为,如生活作风、道德规范、思想意识、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水平,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影响。寝室是住校学生主要的交流,娱乐和学习场所之一,寝室同学之间的交往也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寝室中朝夕相处,长期共同生活,因此寝室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寝室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所带来的影响,我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走访了学校自习室和辅修教室,把100份问卷发给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我校在校大学生,经过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有以下问题!

1、你平均每天在寝室度过的时间是(除睡觉外)

a2小时以下b2-4小时c4-6小时d6小时以上

结果分析如下图所示

2、你喜欢在寝室学习吗?a喜欢b不喜欢

3、你认为你寝室的学习气氛如何?

a很好b还行c一般d很差

结果如下图所示4、由于生活习惯不同,是否与室友产生过不快

a产生过,而且严重b产生过,较轻微

c从来没有

结果如下图所示

5、你在寝室做的做多的是什么(除睡觉外)

6、你们寝室经常谈论的话题是?

a学习问题b时事政治c娱乐八卦d书籍电影

结果如下图所示

7、容易因为以下哪些方面而产生不快

a睡觉时间b说话方(口气,礼节)

b晨读夜读d制造噪音,影响他人休息

篇3

影响大学生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1.功利主义,损人利己。当今大学生在宿舍人际交往过程中,除了心理上存在障碍,行为方式上也存在着障碍,在与他人进行交往过程中往往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演变成损人利己的行为。一方面,功利主义以私利的实现作为人际交往的前提基础,最终必然会陷入极端的个人主义怪圈,难以构建和维持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崇尚的是实用主义的交往方式,这也是宿舍人际交往过程中一种普遍现象,用人的“可用性”来衡量是否与其交往。这样一来,宿舍的人际关系便受到利益的影响而产生不和谐因素。在这种错误价值观影响下的交往方式会给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构建带来巨大的障碍,同时导致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恶化。

2.沉迷网络、忽略现实存。网络人际关系是一种不直接面对面的、经由网络媒介形成的人际关系。多数学生更喜欢这种通过网络建立的人际关系,他们觉得这样的交往双方不需要见面,一般也不会产生利益冲突,也不受自身社会角色的束缚,且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因此,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和虚拟世界,忽略了真实存在的现实交际。这样的行为影响了宿舍同学之间的交流,长期下去会使其自身从宿舍群体中逐渐孤立出去。网络的虚拟性、欺骗性是导致同学之间欺骗行为多发的诱因,长期沉迷于网络使学生产生一些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和想法,也会使其混淆网络和现实社会,偏离正确的价值观,失去行为道德的判断力,破坏他们的身心健康,引发宿舍间人际交往的冲突。

3.缺乏沟通、不善调节。不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往往都是因为宿舍成员间缺乏交流、沟通不畅造成的。在处理矛盾的问题上,更多的学生宁愿采取间接的方式,也不愿和室友直接沟通。久而久之,互相之间便产生隔阂,为矛盾冲突埋下了不安的因素。当与舍友意见不合时,少部分人会选择退让,更多的人会选择不争论,而不是沟通协商,长此下去,使得宿舍成员间关系逐渐冷漠,这种“冷暴力”不利于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构建。很多舍友间的恶性案件的产生就源于沟通的缺乏和矛盾调节的欠缺,使得小矛盾逐渐演变成为大仇恨。舍友间缺乏沟通,在自我调节和适应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这些都导致了宿舍中人际交往困难。

营造和谐宿舍人际关系努力的方法

1.正视自己,克服自卑心理。营造和谐宿舍人际关系必须从自身心理出发。在处理自卑的心理问题上首先要学会设法弥补自身的不足,树立平等的思想,调适心理,增强自信。另外,要学会在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怕挫折,在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站起来。同时还要积极努力地适应各种各样的外部唤醒,调节心理矛盾,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广交朋友,坚定自己的信念。最重要的一点是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增强自信,不盲目地与他人攀比。

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既有利于克服自身存在的消极因素,也能够减少对潜能的消耗,还有利于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承认并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文过饰非、不推诿,还要区分为不同境遇与情况中的缺点和错误并加以克服。当然,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自我挫伤,对每个社会个体来说,来自客观因素的挫伤都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应做的是尽量减少和避免来自主观因素的挫伤。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和克服,通过调节把危害降到最低。

2.学会沟通,克服个人主义。在集体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克服个人主义需要善于进行自我转换,通过扬己之长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平衡,保证情绪的稳定。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置换角色的心理位置,即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抑制自己的心理障碍。积极地投入到集体生活活动中,让自己生活充实,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和他人,取长补短,以达到新的平衡,能够更好地与舍友相处,以利于相互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在宿舍人际交往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人沟通、交往,是构建宿舍和谐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原则之一。

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只有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能使自己形成一种豁达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周边的人和事,以真心和坦诚使对方感到温暖,理解并接纳自己。在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时,还要学会合理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真诚,是构建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真诚的沟通更是良好人际交往的根基。

 

影响大学生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相关文章:

1.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2.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的特点

3.影响人际交往关系的主要因素

篇4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危机及其原因探析

在影响大多数90大学生的四大心理危机之中,人际交往障碍居于四大障碍之首。一项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中,77. 4%的学生感到自己缺少知心朋友,常因心事缺乏倾诉对象而觉得自己“无助”和“莫名空虚”。

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

(一)丰富的“宅生活”和贫乏的“现实交往”

在这次调查中,了解到很多90后大学生丰富的“宅生活”和其现实交往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说我国的80后是电视一代,那么90后就是网络一代,是伴随着电脑以及手机长大的“网生代”。他们往往网上很活跃,现实生活中却很少与人沟通。媒介环境的改变丰富了他们的“宅生活”,却弱化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令人忧虑的是,近日出台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宅男宅女的年龄段正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其中尤其以高中阶段最为突出。

“宅生活”中的大学生们,倾向于网络和手机沟通,却不习惯使用书信和面对面等传统的沟通手段。据调查,“90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移动终端,其中在网络沟通工具的选择中,学生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是人人、飞信和QQ等。除此之外,目前最火爆的微博、最具人气的微信等也为90后大学生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

在如此高频率的网络使用中,沟通语言网络化也就见怪不怪了。

在90后大学生选择沟通语言时,无论是“网络体”,如凡客体、3Q体等,或是传统文字,他们都不排斥,尤其对于网络流行词汇接受得往往会比较快。在此次调查中,有95.3%以上的90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频繁地使用网络流行词汇。

此外,“宅生活”也使得90后大学生的沟通对象特定化和沟通技巧也呈现单一化。据调查,90后大学生的沟通对象大多为同学和朋友等同龄人,只有40.8%的“90后”大学生选择与家长等长辈沟通,而愿意选择与老师交流自己内心想法90后大学生更是只有21.2%。其中,在沟通对象性别方面,从调查数据比较来看,与异流倒是占一定程度的优势。

另外,日常生活中,90后大学生与家长或长辈谈及学业相关话题时,大多数会敷衍。与同学交流时,有时会因为感兴趣的话题不同或观点不同而造成话不投机,局面尴尬致使不能畅所欲言。这些状况的存在都明显体现出90后大学生沟通技巧单一,虽然内心有想法,但由于抓不住话题的切人点以及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而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很难实现有效的沟通。

“宅生活”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很多年轻人失去社交能力。这份报告就显示,高达75%的受访学生生觉得和父母的交流有问题,55%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在和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而竟然有8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二)父母的过度保护及生活环境的改变

以前很多家庭都住平房,平常日子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大家包括孩子的交流机会很多。而现在居住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住进高楼大厦以后,孩子们之间的社交机会也被高楼大厦阻隔了。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90后们从小成长在高楼大厦中,生活节奏很快,压力较大的父母往往也顾不上他们,就这样很多孩子其实成了不得不的“假留守”,这些原因都使得他们从小就很缺少跟同龄的小伙伴交流的机会。

除了居住环境的改变,家长对孩子采取过分保护的抚养模式也是90后社交弱化的重要因素。在孩子没上学之前,家长往往最关心孩子的安全。上学之后,家长又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数。尤其在当今“421”家庭模式下,父母包括祖辈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孩子解决困难。在这样的重重保护之下,形成了孩子的“蛋壳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致使90后大学生几乎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而且因为从小在各种关爱中长大,90后大学生普遍缺乏和同龄孩子直接接触的经验以及磨合的经历,加上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所以在交往中常表现为不考虑他人感受,而以个人为中心。当这样一些个性鲜明的孩子们聚集到一所学校,便会出现各种摩擦,而这些摩擦则很有可能给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比如有的学生甚至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比如害怕与人接触甚至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二、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试析

针对上述原因,不妨采取如下对策:

(一)从网下引导转变为网上疏导

作为和在校大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教育、监控和引导,同时还要善于利用网络载体打造和他们交流的平台。

首先,要积极了解90后大学生比较喜闻乐见比较喜欢采用的网络沟通方式,并能在工作中以及和他们的交流中有效地加以运用。

其次,教师也要积极关注网络上的流行语言、焦点新闻以便在和学生的沟通的过程中找到和学生的共同语言。比如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90后大学生所热衷于的飞信、微博、微信以及QQ和人人网等方式与学生开展交流,以便增进了解,也可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再次,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网络载体对90后大学生进行引导的同时,也可以组织各类集体活动,以引导沉溺网络的学生更良好地走进现实生活,也可增强和他们身边同学的交流合作。

最后,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教育引导工作,更要更好地利用网上疏导模式,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以帮助大学生积累交往技巧,健康成长。

(二)从生活基础着手,培养自我沟通的能力

人际交往其实是门学问,是门在学校、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学问。而现实情况却是,在学校教育中,人们往往只关注分数和成绩,一直等到学生要踏入社会发现这门学问很有用时才慌忙进行“恶补”,但这时候往往会为时已晚。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呢?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基础,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尤其在孩子的学前期,切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度关注和保护,而应该尽可能延迟、缩短孩子和电视和网络接触的时间,促使孩子多多回归到自然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中。

当然,这是对尚未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孩子来说的,而对于已经出现社交弱化的90后,家长最好从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着手,不仅要关注他们的成绩,更要重视其非智力素质的提升,从而逐步地树立他们生存、生活的自信,能更好地处理他们自己的个人事务,也为他们进一步的人际交往打下重要基础,因为这是他们的自我沟通,而一切人际交往的起点恰恰在于自我的沟通。

(三)开展心理援助,多加指导

比如首先教会90后大学生要学会心理互换与相容。告诉他们生活中要很好的理解别人。比如你要站在别人的位置去看问题,主动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以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另一方面,即便理解不了别人的想法,也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的意见以及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权利,我们都不可能改变别人,而只能用自己的思想尽量去影响别人。所以在生活中,要尽量做到时时处处尊重、理解别人的选择,不要过高要求别人,从而达到心理相容。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力;社会需求;差距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与知识经济的冲击,以及我国劳动市场急剧变化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在进入职场时,不仅需要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快速调整的产业结构,还需要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需求持续学习新的知识,更需要从根本上适应非终身制的职涯发展路径。面对这样的时代挑战,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与实际工作需求相适应的就业力,才能成功在职场发展。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愈显严峻,不少毕业生抱怨工作太难找,感慨力不从心。怎样培养出适应力强、专业水平高且愿意主动学习的大学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从根本上缩小大学生就业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基本概况及相关概念

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在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之后,具备的找到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就业技能,是在更高层面上引领社会进步和实现个人成长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学习力与创新力。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就业力既取决于大学生本身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也取决于大学生利用这些资源的方式,以及在求职时怎样呈现这些内容。要具备充足的就业力,个人不只需要充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有利于就业的态度与个人特质,还需要搜集有用的职场信息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并且需要多方尝试实际工作,从工作经验中得到学习与成长。

《2009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报告》中提出,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从提高“就业率”转向提升“就业力”,将过去毕业之际的就业指导与供需见面政策,向前推进到高等教育过程中,建立以培养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紧密配合、整体推动的就业政策体系。文章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大学生数量过多,而在于没有形成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产业优化升级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一方面以低端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创造;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也无法满足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这也是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的突破口。

二、大学生就业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分析

(一)实际工作的需求

《2009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报告》一文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重要的就业力基本属于人际技能和个人素质范畴,列出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最高的10项核心就业力分别为:责任心、团队协作能力、倾听能力、谈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忠诚度、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处理人际冲突能力、压力承受能力。而相对不重要的就业力则多数与学历教育直接相关,如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外语等。根据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科学和培训部”的调查,被众多公司公认为是最不可缺少的就业力同样属于个人技能和素质范畴,基本包括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学习能力、主动性与事业心(进取心)、科技等八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实际工作中需求的就业力的主要成分就是大学生自身的技能和素质。

(二)大学生的就业力水平

从笔者对08、09、10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来看,大多数毕业生在求职前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思想品德、工作或实习经验,其次是相貌仪表和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很多毕业生认为责任心和人际交往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无法直接考量,因此最不看重的是责任心和人际交往能力。这就造成大学生在对就业力的认识上与实际工作要求有了一定的差距。而根据近几年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笔者了解到大部分毕业生在倾听能力、谈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压力承受能力等方面相对欠缺,都成为用人单位在招聘、选用毕业生时的最大顾忌与疑虑。而以上这些能力的缺失或不足,正是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的主要表现。

(三)差距的表现形式

就业力不足是社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最深层次的内在矛盾,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实际工作要求较高而毕业生水平相对较低的谈判能力、捕捉机遇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主动性、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冲突能力等,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差距主要表现为专业技术与其他就业力不匹配。

要做好工作,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与技术外,还需要其它就业力技能的配合。企业不仅需要大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术,更需要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主动发挥专业知识与技术,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一个大学生在工作中能否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则取决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这些重要的就业力在本质上是密切相关的,而比较理想的毕业生,就需要这几个方面都具备均衡充分的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力,成为当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环节。

三、造成大学生就业力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差距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认识浅显

很多大学生对市场需求不很了解,择业初期期望值较高。很多大学毕业生热衷于“工作条件好、收入高、地理位置好、工作稳定”的单位,而不愿到那些急需人才的私营、民营和基层单位去就业。讲究急功近利,而忽视对自己能力、素质的积累和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处处碰壁。

篇6

一、在营造氛围中激起交往愿望

心理学认为,轻松无压力的环境是调动幼儿表达、交流的内部动机的必要条件。营造和谐交往氛围和交往环境,正是激发幼儿自主交流、与人交往、合作分享的前提条件。一是要帮助营造交往的环境,使其置身于一个和谐友善的交流环境当中,鼓励孩子参与交流,家长和老师要当好他们的热心听众,在倾听中了解幼儿,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指导,培养其自信心,并注重与幼儿的互动,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起与他人的交流情境,产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二是要精心营造交往的氛围。交流与表达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抓住生活契机创造孩子鼓励表达、合作互动的情境,营造交往的氛围,更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孩子们交往能力的培养。如入园晨检时,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自主开口表达,主动和老师、同伴打招呼,相问候;可开辟一个语言交流平台,让幼儿于同伴说说在家里发生的趣事,这样既能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又能促进幼儿情感的交流,促进友谊。还可以利用幼儿在饭后、游戏、离园等时间,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交流,尽量给每个幼儿说的机会,做的机会,激发交往的愿望。

二、在家园合作中创设交往机会

家庭与幼儿园是其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因此,在激起交往欲望的基础上,协调好家园合作,有针对性地创造交往的机会,对培养交往能力至关重要。

一是在家庭中积极创设同伴交往的机会。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但有的家长图清净、省力气,不喜欢孩子带其他伙伴到自己家玩,这种作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为了给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家长首先要作出表率。如:孩子的同伴来家里玩,家长要热情接待、做好孩子的小帮手,也可以与他们进行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不仅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使其在的交往中受到锻炼,同时也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礼貌待人的教育,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所以,家长在在日常生活中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多给孩子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条件与机会。

二是要在家园活动中创造交往的机会。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家园活动就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在家长的陪同下一起体验幼儿园生活,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参加亲子活动,幼儿心情愉快,情绪放松,在活动中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大方地与人交往。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是活动的主角,教师和家长是配角。无拘无束的他们体验到交往的乐趣,无形既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又享受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

三、在参与活动中培养交往技能

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也是其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最主要方式同。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投入“现实生活”,对适时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幼儿通过自己及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理发店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另外,幼儿在游戏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进行语言交往的迁移,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就提高了交往的能力。

四、在评价鼓励中提升交往水平

篇7

关键词: 高校学生宿舍 人际关系 原生家庭文化 宿舍管理 和谐校园

一、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

宿舍是大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成的正式群体。在大学生宿舍这个群体中,生生之间有较多的人际交往,并且有比较稳定的交往和心理依附关系,大学生会有一种群体归属感。一个宿舍的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爱好、言谈举止、思想观念等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导致宿舍成为矛盾频发的“高危地带”,譬如:口角、拳斗、械斗、仇斗、冷战、孤立等冲突形式。“很少有不闹矛盾的宿舍”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宿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优劣。

一般来说,刚入学的新生基本上没有什么矛盾,同学之间都有新鲜感,呈现出“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状态;一个学期过后,慢慢矛盾、隔阂会显露出来,有的对骂甚至打架;快要毕业的大学生一来忙于毕业,二来通过一年的实习人际交往能力有较大的提高,相处较为和谐。

笔者所带过的班级,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女学生,性格内向,不大爱说话,性情温和。她的宿舍有6个人,宿舍长个性比较强,性格急躁,喜欢指使别人。在大一上半学期即将结束时,这位女生来找我说:她和宿舍长关系不好,认为宿舍长经常对她颐指气使、大吼大叫,这让她感到很不舒服,甚至有种恐惧感。而宿室长对其他几个人挺好(也许是有意拉拢她人),还不许别的人对她好,把她孤立起来。这让她不想回宿舍,觉得宿舍像冰窖一样冷,连睡觉都有压力,也影响白天的学习。所以,她想让我帮忙,解决其宿舍问题。

一开始我认为她们是性格相差太大的原因,我和这位女学生谈了两个小时左右。我告诉她:“大学犹如一个‘小型社会’,要让自己学着适应环境,而非总是想让环境适应自己。你和宿舍长的性格,一个内向温和,一个外向急躁,再加上你们成长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经历的不同,因而可以慢慢地磨合,努力跟对方沟通,找一个只有你俩人的场合,让你的宿舍长明白她的言语行为使你觉得很不舒服,希望她能有话好好说,而不是指使你,对你大喊大叫。你在这个宿舍再住两周,适应一下环境,看看如何,不然的话贸然调宿舍会对你的宿舍甚至班级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分析、解释和对她情绪上的安慰,这个女生终于同意回去再住一段时间。

两个星期后,她又来找我,还没等我问她情况如何,她先开口说:“老师,我真的尽力去改变适应了,可是,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没什么改变。”我笑着问,我说的当面沟通方法你试了吗,她点头。她说;“老师,你还是给我调个宿舍吧。”我考虑了一下,心想让她调也行,但以后她就不能再换了。我说:“那你要想清楚啊,老师同意你的想法,给你调换个宿舍,可今后不许再换了,要学习和她人相处。”她连连点头,很高兴地走了。此后,她没再来找我。有次在路上遇见她,问她现在好不好,她说,谢谢老师,在这个宿舍和室友相处得挺好。我对她放心了。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产生的原因

探讨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原因,以寻找合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沟通模式,避免不良事件甚至恶性事件的发生,帮助他们与室友及身边的人愉快相处,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原生家庭文化

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原生家庭文化是指各人原来生长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等。

首先,地域、城乡的贫富差距。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的地域、家庭经济程度相同或接近,就越容易成为朋友。“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就说明了地域相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亲切感。

其次,父母亲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世及其成长背景会给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极大影响。这是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根本原因,在宿舍中无形地便成了人际关系的交流阻碍。譬如一个学生的父亲为人宽容大度,一般来说这个学生也会乐于宽容他人;相反,一个人的父亲心胸狭隘,那么这个学生可能容易斤斤计较。

(二)心理障碍

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处在同一个宿舍,接触最多,更易产生矛盾。大学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傲、嫉妒等不成熟的一面,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第一,虚荣心理。这是一种被扭曲的自尊心,是自私心理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外在表现,常对人际关系带来不良的影响,如盲目攀比吃喝、穿名牌、用时尚手机、平板电脑等。这样的炫耀、追求外表的虚荣心理是不健康的,既不利于自身的心理卫生,妨碍自己进步,又不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二,自卑心理。表面上是别人看不起自己,但深层次地探讨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大学生交往的自卑心理一般会具体表现为害羞(或羞怯)、猜疑甚至恐惧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缺乏社交生活的锻炼、对于家人的依赖心理等导致暂时的不适应乃至自卑。

第三,自负心理。自负是一种“自命不凡”,超出自信的扭曲心态,过高估计自己,只关心自己的感受,目中无人。这类学生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片面地产生自我优越感,在宿舍唯我独尊,就会使室友之间和睦相处较为困难。

第四,嫉妒心理。培根说:“嫉妒是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的毁掉人间美好的东西。”嫉妒心理是一种自尊心的异常表现,是一种不服、不悦、自愧、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复杂情感。大学生之间相同条件很多,由于各方面的竞争,使得一部分人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三)沟通障碍

第一,沟通态度。人在沟通时常见的三种态度:家长式、儿童式、平等式。家长式沟通,看人的眼光是向下的、命令式的,这样的沟通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儿童式沟通是任性的、无自控能力的,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不理智的。平等式沟通是民主的、畅所欲言的,能帮助双方成长。大学生中存在的家长式或儿童式的沟通模式,是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主要障碍。

第二,语言差异、语言表达不明引起歧义甚至有粗言脏话、不合礼仪。语言往往是误解的来源,因为说话不合适导致同学之间产生误会、矛盾甚至谁也不理谁;还有的学生有不雅口头禅,没有礼貌等,容易引起交往不快,导致同学关系僵化甚至大打出手。

第三,网络虚拟交往的增多,使得大学生宿舍内交往的减少。有的大学生上网成瘾,缺少对宿舍的归属感,这是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淡漠的一个诱因。

三、建立友好宿舍关系的对策

什么是人际关系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再简单、单纯了,这需要学校大力重视和引导学生学习交往、辅导员及时帮助与跟进有较大矛盾的学生、大学生自身用心琢磨彼此应该如何交往。因此,笔者针对建立友好的宿舍关系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加强心理知识的普及、宣传

首先,大学生要学会包容、理解。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大学生要使自己拥有豁达的胸怀和健全的人格。豁达是一种人生态度,乐观积极,勇于承认事实,迅速去做该做的事情。其次,学校可以多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辅导讲座,辅导员可以多开人际交往方面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人际关系原则,如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人际关系技巧如策略等。大学四年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人际关系的基础需要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从宿舍生活开始,彼此尊重,让自己与室友更加自由、幸福。

(二)树立人性化管理、沟通式服务的理念

学生管理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学生着想,经常深入学生工作第一线,要特别重视宿舍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和做好宿舍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工作。

首先,辅导员要重视对班干部、宿舍长的甄选与培养。要先让班干部、宿舍长学会如何很好地处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进而带动并促进同学之间、室友之间友爱互助、建立深厚的情谊,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和睦的“家”。因此,辅导员要加大力度,抓好对班委、宿舍长关于宿舍人际关系应急处理及如何应对人际关系危机的培训;同时,要求班委、宿舍长做得好,积极负责,让他们树立沟通意识,学会沟通、善于沟通,能上通下达,与同学间搞好关系。并且让他们在同学当中发挥促进和谐、调解同学矛盾的作用,尽最大能力稳定局势,努力将宿舍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以构建一个舒适温馨、清洁高雅、充满朝气的宿舍。

其次,当宿舍矛盾出现时,辅导员要及时做好宿舍成员的疏导、安抚工作。辅导员可以安排适宜的时间、环境让当事人见面,同时掌握好调解的方向和节奏,帮助他们理清矛盾的根本原因。同时,在具体相互沟通时,辅导员要让他们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来体会对方的感受,以便解决问题,促进宿舍人际关系恢复正常。

最后,在调解不了的情况下,辅导员要电话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同时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宿舍人员。另外,老师可以将宿舍人际关系矛盾与学生的量化分、奖学金、评优评先相结合,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高校宿舍关系的和睦融洽与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苗.浅析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矛盾问题.职业圈[J],2007,2.

[2]杜勇,靳西祥.论学生公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大学教育科学[J],2003.4:33-35.

[3]顾建亚.大学生寝室现状调查报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2001,VOL20,4:43-45.

[4]燕炯.浅谈当代医科学生的理想与信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01,VOL13,9:107-109.

[5]张锦华,陈承.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文教资料[J],2010,10.

[6]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篇8

关键词: 小学生 异往 调查研究

1.问题的提出

青春期是儿童生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身体急剧发育的时期。有心理学研究者在研究中界定青春期的异往,主要是指从初中开始对异性感兴趣到与异性恋爱的男女同学交往。[1]根据我国的有关调查,随着营养状况的改善,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早期的教养方式等因素,儿童青春期有明显提前的趋势,男女生生理成熟时间提前到12―16岁。[2]根据我国小学生入学年龄推断,高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儿童青春期开始时期。随着小学生生理成熟的提前,各种各样的青春期困扰也会相应提前,异性的交往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小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素质发育不成熟,还不能正确对待异性相处的问题,感情的困扰有时无法对其父母或者老师倾诉,又害怕别人知道,从而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3]我们不能把儿童的异往窄化为只属于性道德和性教育的一部分,而应该看到儿童与异往是儿童社会化交往的一部分,它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发展。[4]所以青春期和与异往不能局限于一个时期一个方面。从个体发展来看,与异往是从儿童与社会接触开始到老年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从个体社会化来看,儿童和异往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它能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包括儿童自我同一感的养成,个体的心理需求的满足等。儿童在青春期与异往成为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部分,处理不好,容易对今后个人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调查研究发现,六年级小学生普遍提前进入青春期,由于能力和经验发展有限,他们对和异性相处产生某些心理变化,值得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我们从小学生与异往的状况、心态、认知三方面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引导小学生与同伴发展健康关系;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体察小学生情感困惑,做知心朋友;营造小学生团结友爱互助氛围。

2.研究对象

2.1调查对象。

采取整班取样方法,选取安徽芜湖市三所小学六年级上半学期的397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回收问卷100%。男女性别比例相当(其中男生187人,女生189人),未填性别21人。六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为12.02岁。

2.2问卷编制过程和结构。

本研究根据儿童发展特点自编调查问卷,结合对小学生的访谈方式,首先进行预调查,如在小学抽取7名小学生进行结构化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在这个时候的异往状况,然后参考他人文献,[5][6][7]编制141个问题。进一步与小学老师进行访谈,从中挑选16道问题。

2.3研究过程。

2.3.1施测

调查采用团体施测法,由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担任主试,施测前均接受严格培训。学生问卷的施测分学校分班级统一进行,测试时间为15分钟左右,由主试按指导语向被试说明测验要求后,学生填写问卷,当时回收并逐一审核。

2.3.2数据处理

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初步整理,剔除无效问卷18份(无效问卷包括被试全部填写相同答案的问卷和被试故意填错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379份。运用SPSS1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

3.结果分析

3.1小学生与异往的状况。

评价小学生人际关系,首先看能否与同学很好地相处,这包括与同性或与异性同学的交往。调查发现与同学很好相处的占多数,说明大多数小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深入了解这个时期的小学生与异性相处的情况,我们列出性别差异进行调查(见表1)。

结果表明,六年级小学生同往过程中好相处的和一般相处的比例是被调查人数的96.2%,而与异往中好相处和相处一般占到73.1%。

六年级小学生有没有异性好朋友?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想不想有?结果也不相同。六年级小学生中有54.9%有异性好朋友,有44.4%没有异性好朋友。在44.4%的小学生中有26.3%很想有异性好朋友,73.7%的不想有异性好朋友。六年级小学生中有比较仰慕或有好感的异性同学有47.2%,没有比较仰慕或有好感的异性同学有51.7%。有4名学生未填写。这说明小学生有交异性朋友的渴望,但目的性说不清楚。

对小学生的访谈调查显示,小学高年级学生分辨不清楚是对异性的“爱”还是对异性的某一方面的羡慕、崇拜。14.5%的学生认为只在心里想着,表面对对方表现冷漠和排斥;有45.4%认为要正常交往,保持朋友关系;有6.6%认为可以尝试谈恋爱;有32.2%的学生认为这是很不健康的想法,要压制自己。

从上述比例中说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爱”的观念,由于外界环境影响和家长的简单干预,一部分学生对与异往产生抵触情绪和不良认识,更愿意与同性相处。

六年级小学生与异性相处时,异性同学身上哪些特点是异性被接纳的因素。我们对208名有异性好朋友的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8人对异性好朋友的最主要特点不明确。下面对剩下的200人进行统计分析(如表2)。

以上表格说明小学六年级男女生在与异往、朋友选择方面没有差异(x2=7.578,p>0.05),有42.5%的学生选择性格好的异性朋友交往,在总数中比例最高。高年级小学生在现有知识条件下,对交异性朋友的选择,会影响该批个体长大后选择亲密伴侣的内在倾向。这不能不引起教师、家长的注意。

3.2小学生与异往的心态。

六年级小学生中有8.4%对与异性同学交往时有焦虑不安和困惑,认为会影响学习与生活,有17.7%与异性同学交往时有焦虑不安,但是没有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有29%与异往过程中偶尔会有焦虑不安,有43.8%是完全不会有困惑焦虑和不安。那么在不自然行为表现方面男生女生有没有差异呢?(见表3)。

表中结果显示,男生女生在对待异性有不自然的行为方面差异显著(x2=8.383**,P<0.005)。结合上述焦虑和困惑的比例,说明已经有小学生感受到与异往的不自在。这种不自在有可能是源自儿童本身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性格,也有可能是儿童青春期的早发育,从而对异性产生好感。女生相比男生更容易显得不自在。有可能是因为女生由于社会角色的定位,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更加被动和内心细腻的一面,还有可能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成熟早,相对于男性,更早表现出对异性的朦胧好感。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访谈的时候,发现由于外界媒体影响,小学生之间经常拿“谈恋爱”来取笑与异性相处的同学,造成一定的误解。针对这种误解,调查发现有39.3%认为在和异性同学正常交往过程中被误解而感到生气,有21.4%会反思,有36.1%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有2.4%认为被误会就假戏真做。

3.3小学生与异往的认知。

看到小学生男女交往密切的时候,六年级小学生中有42.7%认为这种关系是普通朋友关系,有56.2%认为这是一种恋爱关系,有4名学生未填写。数据显示,对异性朋友关系的猜测,几乎有一半学生都选择是“恋爱关系”,认为只要一男一女关系亲密就是恋爱关系,表明他们对恋爱关系的概念模糊不清。对于男生女生有亲密关系的原因,六年级小学生中有18.7%认为这是精神需要,有48.5%认为这是相互欣赏,有11.9%认为这是攀比心理,有19.8%认为这仅仅是寻找新鲜感。与异性相处是否会影响六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呢?19.8%的学生认为会影响学习,是一种消极行为;有51.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和同性同学一样交往;有29.0%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学习或者广交朋友。相关资料显示,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还不能分辨“爱情和友谊”这个概念。[8]关于男女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友谊,六年级小学生中有67.8%觉得男女之间有真正的友谊,有31.4%表示男女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189人中有77.2%认为友谊常常遭人误会,22.8%认为友谊深了自然就成了爱情。数据显示和原有结论相符,高年级小学生经常把友谊当情,这种简单粗浅的认识会影响他们对异性的正常交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4小学生与异往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

六年级小学生异性同伴之间的相处可能会产生一些困惑,他们是如何解决的?我们对六年级小学生的解决方式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各异,其中“自己解决不求助”和“朋友同学之间探讨”一起解决比例相对较高,这符合心理学研究者叶子、庞丽娟的研究:随着儿童独立性和心智不断成熟,同伴的关系影响力会超过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9]调查显示只有9.2%的学生会寻求长辈支持。

4.讨论及建议

小学高年级小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良好思想和行为对今后一生的人际关系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强调小学生以学业为重的同时,不能忽略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际交往行为;有时学习出了问题不一定是他们偷懒,很有可能是人际交往关系中出现问题,所以呼吁教师和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他们内心情绪的变化,特别是与异往时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要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与异往关系。

4.1引导小学生与同伴发展健康关系。

上述调查显示小学高年级学生大约有三分之一和异往较少,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和同往也比较少,这可能与孩子从小的气质、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错误强化,以及在学校班级氛围和老师的消极对待有关。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多观察、多留心、多引导;对待不敢表达自己、不敢和别人接触的孩子给予更多关爱,促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沟通。教师还可以组织班会讨论,或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发展人际关系。家长要经常注意孩子与人交往的表现,给予正确的疏导,鼓励孩子发展正常的人际关系,切忌简单粗暴地处理和干预孩子与异往。

4.2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小学生与异性相处,是友爱还是情爱,小学生心目中没有正确的概念。有些学生认为“异性亲密交往就是男女恋爱关系”,“与异往是消极的”,等等。调查中对小学生和小学生的老师进行访谈,发现六年级小学生和异性同伴相处的时候,有的小学生认为和异往是单纯的友谊,有的小学生认为是“爱”。目前受计算机、电影、电视等多渠道的媒体影响,小学生对很多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粗浅的,比如“恋爱”“爱”“男女关系”等,这就需要教师有预见性,可以提前在适当的场合解释这些概念的真正含义,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对待“爱”的话题,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与异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正常的友情。

4.3体察小学生情感困惑,做知心朋友。

小学高年级学生与异往时产生困惑和不安,甚至有的时候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有些小学生生理成熟较其他小学生早,但是相应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还不成熟。由于社会上的各类媒体带来的负面信息,小学高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困惑和焦虑,并在交往行为上产生退缩。为了使这种不安和困惑减少或消除,老师和家长应该洞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做他们的朋友,特别是对女孩子的关注应多于男孩子,使他们及时表达自己的情绪,了解他们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在源头上解决孩子的困惑。

4.4营造小学生团结友爱互助的氛围。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与异性相处时,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还容易成为被模仿的对象。一部分学生对别的同学和异往的态度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显示他们对异往的主导思想。如果把握这种主导思想,并加以影响,就可以使一些孩子在和同伴交往的活动中改变对异往的错误思想和一些消极行为,这一点班主任的责任非常重大。要形成班级的良好风气,应该先从班级中有影响的几个人开始,让他们做榜样,然后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氛围。家庭环境氛围也特别重要,父母让孩子广交朋友,在家庭中聚会,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对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很有帮助。同时也呼吁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多做正面宣传,关心下一代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苇,杨巧.童年经历与青春期异往障碍[J].中国青年研究,2008,(04):72-103.

[2]季成叶,李勇.1985―2000年中国青少年青春期生长长期变化趋势[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3,VOL14,(5):271-275.

[3]孙红梅,姚本先.1999―2009年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J].中国校医,2011,1,VOL25,(1).

[4]王磊.青少年异往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M].2003:4-7.

[5]青春期教育研究课题组.青春期教育调查报告书[R].1990,(06),(第1版).

[6]陈军,隋欣.初中生异往心理发展调查[J].心理科学,2009,32,(5):1228-1231.

[7]陈仙梅.儿童青少年与异往心理发展的抽样调查[J].心理学探新,1992,(04):57-65.

[8]傅金芝,董泽松.近20年来国外有关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红河学院学报,2004,(06),VOL2:75-78.

[9]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04):50-57.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对策

据报道,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据调查,贫困生心理辅导时出现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

一、贫困生主要表现和心理特点类型

贫困生一表示“贫困让我感到很自卑,自卑让我觉得低人一截,不敢正视别人,不敢发表自己的正确的见解,不敢和别人多交流,更不敢和老师对话。”

贫困生二表示“有时同学要我一起出去吃饭,去吧,我本是个贫困生,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不去吧,又觉得不合适,怕别人说自己“小家子气”。这样的尴尬有很多,但最后总被虚荣心所屈服。”

贫困三表示:“家里比较贫困,但又不好意思张口向老师申请助学金,甚至助学贷款也不好意思学校申请,怕被其他同学知道,被他们看不起和嘲笑,只能省吃俭用,跟亲戚朋友借钱来维持在校生活与学习。”

非贫困生表示:“我们班某些贫困生,生活比我们还要幸福,他把向银行申请到的助学贷款和学院的助学金买手机、MP3及其他贵重物品,又经常出去大吃大喝,一点都不注意生活节俭,其他同学平时意见较大。”

从以上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表述,可以把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成两种类型:

寡欢自卑型: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退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自卑是贫困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贫困生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自卑心理是贫困生强烈的自尊心理相碰撞而产生的。某教育厅的调查显示,经济压力给贫困生造成的各种心理问题中,自卑的占70.5%。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上、心理上的原因,不能融入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另类”看待,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欲望。有相当一部分的贫困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面对现实,总担心自己在别人面前出丑丢人。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些交往有困难的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不合群的特点。大多数贫困生都曾因自卑而表现出敏感脆弱,在人际交往中的防御和戒备心理很强,所以经常给人一种孤僻,不易亲近、不苟言笑、不善言辞、冷漠的感觉。因此,其内心经常处于封闭状态,内心矛盾加剧,妨碍其成长。

敏感偏激型:部分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比一般学生强,通常不想别人知道自己的、企业或社会好心人那得到各种资助,“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甚至把“贫困”作为博得各方同情的资本,有些贫困生主动跟班主任或辅导员要这样或那样的贫困补助,而且把得到的钱用在与自己经济条件不相称的消费上,目前,自己所带的班级中就有个别贫困生拿着资助的钱去购买美容卡、一些奢侈的饰品。

二、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院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计划,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工作原则,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三、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和树立心理健康意识。(2)传授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地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3)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的现状加强学习心理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5)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四、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各部门、医疗保健机构等要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以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高年级学生中开设选修课或有针对性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恋爱、择业、人格发展等方面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发放预约卡,进行预约咨询,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4)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建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咨询室硬件建设。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5)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网络、院刊、院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新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董彬.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5(10).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多元化;大学生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己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近年的研究报告,大学生群体是新媒体使用的中坚力量,而且比例逐年上升。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强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1.新媒体和媒介素养的概念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进行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包括3个主要的环节:接触媒介

获取信息;解读媒介

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

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运作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原来纯粹的受众也成为了信息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而大学生是这一受众群体中最活跃的主体。新媒体在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教育、娱乐和交往平台的同时,由于大学生对信息解读和利用能力不足,其负面效应也与之俱来。

2.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12月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新增网民学生群体占比为38.8%,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这一比例达到63.9%。又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几乎每天都会接触互联网,超过90%的人每日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12.2%的人超过8小时以上;大学生日常社交应用最主要的三大媒介依次为QQ、微信和微博;其使用目的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交(62.3%)、休闲娱乐(60.7%)、看新闻资讯(58.8%)、转发信息(47.0%)、在线购物(6.2%)、其他(5.1%)。

媒介技术变革给大学生带来了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赋予了他们更多参与传播的权利,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是新媒体参与度很高的一个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大学生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较差,媒介反思能力有待引导,部分学生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交往和娱乐过度依赖等。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掌握新媒体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如何适度应用网络各类娱乐服务功能,如何准确认识网络媒介及传播环境,如何有效获取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而客观分析与批判网络信息,理性参与网络信息生产及传播,都成为当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3.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法探讨

为了更好地实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应该明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目标,同时构建良好的社会媒介环境,再以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阵地,从而形成多元化结构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3.1明确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目标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媒介素养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都将随着媒介的不断变化而调整。因此,从新媒体视阈来审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当前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媒介认知素养、行为自我管理素养、道德法律素养、信息甄别素养、信息安全素养、发展创新素养等。同时,新媒体的使用方式也影响到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阅读学习方式的变更、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等诸多方面。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之前,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针对大学生现状,最基本的媒介素养教育要求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媒介基本知识;提高媒介使用能力,包括自主批判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媒介感情和媒介道德感,实现知识、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多维目标。

3.2建立良好的媒介环境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提升全民媒介素养的重要部分。作为信息传播者,媒介组织应树立责任感,提高自我约束意识,利用正面信息构建健康向上的氛围,以形成健康的媒介环境,进而提高全社会媒介素养,形成社会教育与校园教育多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在新媒体环境中,社会媒体组织是信息来源,更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除了严把信息源头,为信息质量和真伪提供保障,社会媒体组织还可以设置专栏,有意识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也可以将媒介素养相关知识渗透在信息传播中。

3.3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多元化结构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信息化工具是他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等都与这些媒介密不可分。大学生年龄和社会阅历层次,使得他们能很快接受新事物,但辨别能力不足。所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