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人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6 12:3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老人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谈谈家庭的存在元素需要什么,首先需要人口才能成为家庭,由于经济发展,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等现象,这个家庭就出在分开的局面上,一般由成年人在外地工作,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等情况,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一、空巢老人的出现
空巢老人在词典中解释为子女长大后离开自己或单亲老人的意思。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这个问题。
第一、直接原因:由于经济的发展,要支撑这个家庭的生活,大多人会去工作来换取支撑这个家的力量,这样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
第二、间接原因: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想独立生活,男子在外组建新家庭,女子出嫁等原因。原因很多,只是对这个问题出现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
空巢老人现在的心理、身体健康、生活等情况值得我们去深思。中国现在老龄化情况十分严重,有几亿人进入老龄化状态,在这老龄化的人口中,有多少位空巢老人?老人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没有当年能扛多少斤东西的身躯了,现在正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压迫着他们。
他们独自呆在家中,独自的生活,心中感到孤独,感到悲伤,想当年把子女拉扯大,现在又不在自己身边,心中又感到焦虑,深怕自己出现了什么事,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每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官方调查全国空巢老人生活状况:65%的农村空巢老人没有收入,79.5%靠农副产品与种植水稻。
二、留守儿童的情况
俗话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发展靠这些花朵。但是现在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扰乱社会的秩序。以前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祖国归于我们,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能否担起重任。
现在经济的发展,家中不富裕的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让长辈来监护孩子,但是老年人的知识有限、精力有限,仅仅让学校来管理更是不行,毕竟中国还不算很发达,教育不是那么的先进,教育中存在着漏洞。
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显示,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下降,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仅为88%。南方某省调查留守儿童心理情况显示,有40.5%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是被遗弃、受到歧视、不如别人的想法,存在着心理问题。在刑事犯罪事件中,青少年犯罪中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上述中的比例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只是某省份调查,如果从全国来看,这是个很庞大数目,这也反映很多问题。
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成绩是非常好的,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婆婆爷爷的话又听不进,每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上述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既然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现在的孩子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关心孩子的心理、身体健康,关爱这些自认为不如别人、别人遗弃的留守孩子。
留守儿童不仅仅要受教育,还要得到保护。公安局统计,在被拐儿童情况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就是留守儿童,我们只重视儿童的教育,不重视孩子的人生安全,这样也是不行的。
三、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
空巢老人心理,大多都是60岁以上老人,自己出生年代与子女出生年代相差太远,觉得之间有隔阂,子女新组建的新家庭等情况,让老人自己独处,老人有时觉得自己身体等情况会连累子女,成为他们的负担,种种想法,成为老人心中一道阴影,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自己也是从儿童阶段过来的,自己曾经也是留守儿童,能明白他们的感受,他们也向我诉说过,我对他们感动同情,都是农村孩子,我们成长的却不是一样。他们渴望自己和父母在一起,不管有多少钱,反正觉得和父母在一起就行,他们不愿意被别人说自己被父母遗弃,其他大人也在那开玩笑,你父母在外面给你生弟弟妹妹,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能接受这些话刺激吗?这也看出中国教育问题的存在,也看出中国人的道德。
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
当前,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不断涌入城市务工,我国很多农村中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这些留守儿童,一方面他们正处于身体、智力、情感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享受和得到来自自己父母的呵护、教育以及引导,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三观上的偏离以及个人人格、心理发展的异常情况。所以我认为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
选择样本:我们通过前期调查与研究,我们决定选择武汉市侏儒镇马赛村来作为我们的调查地点。马赛村位于武汉郊区侏儒镇西端,全村辖7个小组,人口1600人,其中有9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有几百名留守儿童在村中与老人为伴。而村里的一所名为“小春燕”的幼儿园,承担了村中大部分留守的幼儿的保育工作。我们的研究样本都选自这所幼儿园的孩子。访谈与问卷调查:马赛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调查具体通过访谈的调查方法,主要针对该村的留守儿童以及在家留守的老人和部分教师进行访谈,通过逐一访谈来了解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问题、学习问题、心理健康等问题。此外,在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我还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一些抽样的问卷调查,还召开了一些小型的座谈会,认真倾听了他们的心声。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通过构思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被试儿童的教学以及游戏活动,并在这些开展的项目中做好各类数据分析,分析可能给他们心理反应带来负面性影响的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性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汇总、整理分析后,这里平时念小学的有150多人,幼儿园的有50多人,在所接触到的100多名儿童中,其中有80%的儿童是留守儿童。据调查问卷统计,在马赛村春雷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年龄都普遍偏小,主要分布在10岁以下,其中4-10岁的留守儿童占全部幼儿园留守儿童的70%,而且在性别构成上,留守儿童男生也是多出女生12个百分点。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普遍存在亲情隔离
他们中有许多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从而产生怨恨父母、远离父母,对父母更是缺乏交流,严重的还存在着与人交往上的障碍,无法与人建立深层的关系。在被调查的50多名留守儿童中,当我问到他们最想念的是否是爸爸妈妈时,都说非常想念,但是又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孩子们的神情都很失落。而只有极为少数的爷爷奶奶还能够熟知教育孩子的方法,大多数老人都只扮演“保姆”的角色,照顾孩子的吃穿住,至于孩子有什么想法,最盼望的是什么就不管了。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老人要么骂粗话脏话,要么下手痛打一下,没法的就只有放任不管。
(二)普遍存在生活习惯不良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家长的管教,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他们时常出现睡懒觉、吃饭磨蹭、拖沓、懒散等问题,还有甚至不注重衣着,一般不容易听从成人的教育和指导,相当一部分孩子会起床不洗脸、不刷牙、晚上不洗澡、吃饭不洗手、生活作息不规律、体质弱、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三)普遍存在情绪激动
在和我接触的一些留守儿童中往往会出现了情绪稳定性差的孩子,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生闷气,乱扔东西,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特别是他们遇到不顺心时,表现出情绪抑郁,还有的出现暴躁情绪,呈现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状况。小学阶段是留守儿童个性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个阶段的监护人尤其是老人,一方面都很溺爱他们,助长了他们的任性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个人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比其他孩子要迟缓一些,这也是造成他们以后会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主要原因。现在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的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以及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加重了他们对教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人格扭曲的隐患,长此以往会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不利。
(四)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很差
留守儿童中有许多孩子因为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或缺乏有效地帮助和监管,在农村中小学中表现最为突出。在被调查的50多名留守儿童中,其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0人,比率不足5%。还有一些留守儿童明显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情绪突出,上课不能不专心听课,作业字迹潦草、马马虎虎等问题,他们和同学之间也缺乏交流,学习中也不主动请教问题,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失去学习信心,造成了学业成绩的下降。
(五)普遍出现道德品行缺失
这些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普遍产生孤独无依无靠的感觉。他们在家都不太尊敬长辈,出现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在学校也没有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个人自控能力较差,经常出现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目前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已俨然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当然也存在着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建议
首先,各村、组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或者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学习和家庭经济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将调查信息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健全能反映其进步与存在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以便实行动态跟踪以及进行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可以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库,然后根据档案记录情况进一步开展好工作。其次,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搭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微信朋友圈,通过微信、电话、网络视频连线、召集家长互动等方式,搭起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与孩子及教师沟通的桥梁。通过这样直接的联系,家长能及时了解掌握自己孩子的状况并进行有效地交流。最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培训。通过增设一些自我关爱的课程内容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地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13-29.
篇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世界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同时,形成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农村留守老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并且,在全国2.21亿流动人口中,农村流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了1.7亿左右,这进一步加剧了输出地的老龄化问题。而与个体老龄化相联系的是生活自理能力和反应能力的下降,因此,生活照料成为农村留守老人的重要需求。从现有文献看,理论界已开始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贺聪志等认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改变了留守老人的居住方式;姜丽美认为留守老人所获得的生活照料资源日渐匮乏;施云皓研究发现老人及其配偶成了主体型照料供给者,在农村照料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将陷入“照料风险”之中。基于上述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具有负面影响,然而,产出性老龄化为应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提供了一个积极视角,即强调老年人仍有生产率。鉴于子女照顾留守老人所存在的机会成本,把留守老人由家庭照料转向社区照料就会实现改善民生和扩大就业的双重效应。
一、问题凸现: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供需矛盾突出
农村留守老人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是指“有户口在本社区的子女每年外出务工时间累积6个月及以上,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老年人”。在农村正式照料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留守老人为了适应代际照料资源的乡城转移,被动选择了自我照料模式,即老人自己照料自己或者由配偶来照料的模式。然而,自我照料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并不能满足老人的照料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豫东南农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照料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现状――自我照料
家庭照料一直是农村老年人主要的生活照料模式,然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弱化了家庭中子女的照料功能,也促进了家庭照料主体的细分,即纵向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代际照料,横向上以婚缘关系为基础的自我照料。自我照料既是产出性老龄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目前农村留守老人采取的主要照料方式。
2010年六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居住方式中,单身户占14.66%,夫妻户占16.1%,隔代户占1.01%,三者合计达31.77%。可见,留守老人的居住安排呈现出独居化、空巢化特征。为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现状,笔者于2013年7月对豫东南341位农村留守老人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子女本应承担主要照料责任,但调查发现,有59.23%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或配偶进行自我照料;而对于生病后的照料问题,有61.5%的留守老人采取了自我照料方式。由此可见,在现有养老模式中,有相当一部分留守老人选择了自我照料:一方面,代际间通过电话慰问和节假日探视,虽然在经济、情感上保持着密切联系,但是,居住距离的拉大减少了子辈的照料支持;另一方面,在家庭小型化过程中,照料资源的依赖不得不倾向于朝夕相处的配偶,夫妻间相互照料的愿望更加强烈。中国家庭养老模式已经由重纵向血缘关系阶段,发展转变到了重横向姻缘关系的阶段,即由代际照料转向了自我照料。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问题――供需失衡
生活照料需求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而言至关重要,但农村留守老人却面临照料资源匮乏的困境:一方面,随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留守老人对照料服务的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农村照料服务体系不健全,家庭照料功能也逐渐弱化。随着子女外出务工,代际照料资源日渐匮乏,留守老人的自我照料也不能满足其需求。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照料的需求,即健康状况越差甚至不能自理的留守老人对照料服务需求越强烈。但调查结果显示,留守老人的自理能力与得到的照料状况正相关:在缺乏照料的单身户、夫妻户留守老人中,部分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留守老人占83.08%。这是因为在部分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留守老人中往往是高龄老人,他们中大多数丧偶,或其配偶也因年龄较高而失去自理与照料能力。石人炳在2011年7月的实地调研基础上也得出“自理能力越弱,受到的照料越少”的结论:在无人照料的老人中,生活能够自理的占4.5%,能够部分自理的占13.4%,完全不能自理的比例最高。同时,调查还显示,有75.95%的留守老人表示需要社会照料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留守老人担心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时无人照料,对社会照料的需求随之增加。
二、问题根源:单一家庭照料模式面临困境
在农村正式养老服务体系还未建起的情况下,老年照料几乎完全表现为以子女、配偶和亲属为照料主体的家庭照料模式。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远距离代际照料困难的情况下,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照料因得不到外部支持而面临无人照料风险。这正是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供需矛盾的症结所在。
(一)纵向分析:远距离代际照料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间人口迁移给留守老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活照料危机。据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及以上的人数占63.2%,可见,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老人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特征。因此,外出务工人员要履行其赡养义务,就要采取远距离照料模式来代替直接照料支持。
远距离照料概念最先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到1997年,美国学者Wagner首次对远距离照料进行了界定:指照料者在距离至少1个小时的路程(车程)以外,为需要照料的亲人(本文主要指老人)提供照料。而在中国,2013年7月1日实施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与美国的远距离照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却很难承担起远距离照料者的重任。远距离照料的三个传递途径在中国农村均难找到对接点:第一,定期回家进行直接照料。作为远距离照料者主体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大多从事劳动负荷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这使他们提供远距离照料更加困难。第二,通过电话指导留守老人处理一些事情。这一途径虽简便易行,但只有在留守老人生活能够自理的前提下才会奏效,调查显示,在缺乏照料的留守老人中,不能完全自理的占83.08%。第三,通过直接照料者表达照料内容。直接照料者是指能够为老人直接提供服务的人,一般来自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机构,然而在农村照料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很难找到直接照料者。
(二)横向分析:老人自我照料存风险
产出性老龄化是国际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它强调老年人仍有“生产率”,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仍可以做出贡献。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照料模式具有产出性,不仅在微观上减轻了子女的照料负担,还在宏观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冲击。但是,当前农村留守老人采取自我照料模式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存在理论与现实上的双重风险。第一,在理论上,潜在的无人照料风险。由于自我照料模式受留守老人的家庭结构和健康状况影响,随着农村留守老人高龄化、空巢化的加速发展,其自我照料功能也逐渐降低。并且,在失去了配偶这一照料途径后的留守老人很有可能陷入无人照料困境,这是留守老人对将来生活最大的忧虑。第二,在现实中,因劳务负担过重导致突发急病且不能及时就医。根据200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农村流出人口对老年人生活影响”调查显示:在子女外出务工后,46.2%的留守老人感到农业劳务负担加重,认为家务劳动负担加重的占44.4%;当留守老人身体有小病的时候要么硬扛着,要么自己买点儿药对付,一旦患上大病后,外出子女回来照料的只有13%,老人自己及配偶便是主体型照料供给者,然而不去看病的老人占7.8%。
三、问题应对:从家庭照料到社区照料
在照料需求无法降低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或创新照料资源,农村留守老人照料的供需矛盾将会越来越尖锐。因此,在产出性老龄化视角下,由家庭照料转向社区照料是应对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从家庭照料到社区照料的理论支持
从经济学角度看,相对于照料留守老人所消费的显性成本,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照料老人而占用的时间和失去的收入则是一种机会成本。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是一种时间和劳动密集型的活动,基于时间的稀缺性,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满足留守老人照料需求的机会成本也随之提高。蒋承利用我国2005年父母――子女配对数据,对老年照料的机会成本进行了首次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外出务工人员照料留守老人对其就业率、工作时间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成年子女还是以不工作或者是减少工作时间来应对老年照料问题。人口老龄化直接减少了年轻劳动力的供给,而需要照料的留守老年人也间接限制了子女参与市场劳动,因此,老龄化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双重抑制效应。由此可见,代际照料不是万能的,不仅增加了机会成本,也抑制了劳动力供给;自我照料又是有限的,且不是每个年龄阶段的留守老人都能达到的,因此,从家庭照料转向社区照料是应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的有效选择。
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健康;西北地区
截至2013年,中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超过6100万人,他们的父母或一方离家在外,或全部离家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严重,父母对其成长和教育监护作用的匮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心理健康和性格成熟。有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病症,应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来解决。
一、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红旗乡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北部,距县城60公里,人口约14400人。该地区经济产业以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是西部一个较为贫困的乡镇。总人口中留守儿童超过两千人。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载体,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的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文中运用SPSS Statastics统计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由表1可知,红旗乡留守儿童家庭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父母离家外出打工,其次是务农。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而他们接近60%的人都没有上过学,文化程度较低,很少能起到督促孩子学习的作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的孩子们大多都渴望获得学校和父母的关怀,并且希望能有很多一起分享快乐的朋友。此外,他们都希望尽快自立、长大,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孩子们也很挂念自己的父母,希望父母平安、早回家。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由表2可知,红旗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是亚健康心理也有相当大的比例。父母外出打工时,与孩子的沟通非常少。当有心事时,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希望能与父母交流,但出于现实考虑,只能选择向自己的爷爷奶奶、老师或朋友倾诉。隔代抚养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价值观、思想观念上存在巨大差距,而老师和朋友根本上也无法取代父母的作用。因此,孩子的心理问题常常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必然造成心理障碍。
(三)留守儿童的学习及教育状况
由表3可知,虽然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对孩子的监护和教育,但是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十分端正,80%以上的孩子都喜欢学习。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监管也相对较为严格。但是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缺少家人的教育与辅导;另一方面,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有超过40%的孩子反映家长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在父母未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孩子们认为学习上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
二、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结论
(一)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严重
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在生理和心理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同时也面临许多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需要父母的陪伴帮助。但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在外地,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回家一次,因此很难满足孩子对父母亲情的需要 。
(二)留守儿童多数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也是父母外出打工对于孩子学习环境影响的表现。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很少有人督促,更谈不上能够有效地辅导,这是留守儿童所处的教育学习环境薄弱落后的表现。
(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父母外出时,爷爷奶奶、亲戚朋友等监护人常常较少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远离身边,很难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而监护人由于诸多原因又较少能照顾到孩子的情感世界,因此留守儿童是心理问题爆发的高危人群。
(四)监护人文化素质较低,监护职责缺失
主要是爷爷奶奶,而他们接近60%的人都没有上过学,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极少。他们无法在学习上给孩子足够的辅导,不能从更深的心理层面与孩子交流,无法走近孩子的情感世界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关爱,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较大困难。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青少年最重要的成长环境。现今多数农民家长普遍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偏差较大。家长应积极主动承担起子女的教育责任,给予孩子经常性的沟通和关爱。同时家长还应常跟学校老师和监护人保持联系,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可建立专门的档案,全方位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同时要保持与学生家长经常性的沟通。此外,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也让他们有展现才华的机会。
(三)社会方面
社会大环境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当前社会,网吧、酒吧等吸引儿童的场所较多,易使儿童误入歧途。而且在一些偏僻和落后的乡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落后。因此,我们应该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网吧等游乐场所的监管,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四、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病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这是一个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爱、法律援助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未来人生的发展。因此,全社会应及早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协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助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EB/OL].新华网.2013-05-10.
[2]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01).
[3]丘林,陈桂基等.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以广西兴业县高峰镇新李村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5).
[4]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04).
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增能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留守儿童的问题更加突出,学习情绪不良,行为认知明显,人际沟通技能呈弱化趋势,生活技能比较差,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学习技能提升、人际沟通、生活本领提升等增能活动,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灵的灯。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父母开始向城市转移,把年幼的孩子留在农村与老人一起生活。尽管我国目前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很多,但对于留守儿童的概念却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笔者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背景知识,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在农村的由祖辈或者亲戚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值得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一般来说,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平平的问题。从学校教育来看,留守儿童学习的场所大都是离居住地较近的农村,难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从家庭教育来看,留守儿童大都是与祖父母一起生活,而祖父母由于自身年迈,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够对孩子的学习提供全面有效的指导与监督,导致留守儿童不把学习放在心上,缺乏学习兴趣,对待学习任务草草了之等。
(二)心理问题。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认知、学习、行为和人际交往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较突出地表现为自卑心理、学习压力大、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等,他们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可父母常年外出工作,祖辈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一般只停留在保证孩子生命安全,满足吃饱穿暖,却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内心的想法缺少合适的方式去表达,极易出现情绪性问题,进而引起心理病变。
(三)行为问题。
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道德品行上,留守儿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才能进行良好的社会化?这是一个令人堪忧的问题。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工作,无法陪伴在子女身边,往往出于补偿心理,想在物质方面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弥补对孩子的亏欠,无形之中使这部分留守儿童养成奢侈浪费、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惯。此外,监护人大多数的祖辈或者亲戚,他们很宠爱孩子,对待孩子的过错,未能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一味的溺爱孩子,导致他们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
(一)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方法是处理儿童问题常用的方法,社会工作人员在开始服务之前,要全面搜集留守儿童的个人资料,充分了解其家庭环境,运用综合的专业方法,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其人格,运用同感的手法,表现对他们的真诚与关怀,耐心聆听他们的倾诉,协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二)小组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方法可以使留守儿童在小组活动中拥有归属感与成就感,获得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并且自己开始尝试解决问题,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针对留守儿童群体,社会工作人员可以把地理位置相对较近、兴趣爱好相似、性格相近或者互补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举办一些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人际沟通小组等活动,让留守儿童通过参与小组活动,提高自信心,并且增进与父母和监护人之间的感情。针对监护群体,社会工作者可以把监护人集中起来,传授现代教育儿童的理念与方法,鼓励其与留守儿童父母经常保持联系,形成“监护人—父母—社会工作人员”三者有效联动机制,携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
(三)社区工作方法。
首先,留守儿童社区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的经济支持和社会的大力配合,合理利用农村社区现有的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可以学习、活动的场所,如体育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这些不但可以扩展留守儿童的知识面,而且为他们的课余时间提供了安全的活动中心。其次,社会工作人员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唤起社区里的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此外,在处理留守儿童问题上,还要加强社会组织与社会福利服务的互补性,建立一个高效的留守儿童社会服务体系。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现实问题,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学科,社会工作方法与留守儿童问题又具有契合性,因此从社会工作视角介入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个案社会工作,能够解决特殊留守儿童的困难;通过小组社会工作,可以培养留守儿童性情,提升学习积极性;进行社区社会工作,亦会增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对于他们的良好的社会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编写.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宗苏秋.试论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J].科学之友,2010,(03).
[3]曹自爱,武迪,张肖蒙.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介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4]唐梦雅.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5).
篇6
希望能够过一种富足安稳的生活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理由来看乡村教育的未来,就发现可能并不乐观。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乡村却日渐成为市场化的牺牲品,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结构性难题,社会问题倒逼教育,使其空间日显困窘。
根据2009年全国老龄办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年人家庭总户数的48.9%,农村空巢老人达4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人的43.9%。其中包括2271万留守儿童。
再根据社科院最新调查报告,目前大陆城乡收入差距为3.23:1,是全球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国土资源部去年5月份表示:约60%乡村景观风貌“一般”或“差”;约80%的村庄街道和田间道路绿化不足,居民点绿色覆盖度低。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出现严重的“景观污染”或“千村一面”现象。
我们不能回避乡村的衰落以及因此而来带给我们的悲观想象。缺乏优秀的教师,没有父母的关爱守望以及各项硬件设施的落后,通过很多人希望的提升乡村教师工资根本无助于彻底解决乡村教育问题。
很少有人愿意生活在空巢化下的乡村――缺乏活力和创造性、法冶环境恶化、各种道路设施极不发达、没有可以交流的同类人、医疗系统不完
善甚至极少专业人员的环境中。在某些地方,乡村更被政治黑金和黑恶势力笼罩,所谓提升教育的空间看上去几乎没有。
在这种意义上,乡村教育无疑处于一种恶性的封闭状态下,改善它将是一件系统工程。它的改观有待于乡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变化。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明显不能绕开乡村和城市的二元化结构。
这个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巨大难题,数十年来吸引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政治人的注意,他们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解决之道,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村教育有了长足的改善。
篇7
关键词:农村居民社会安全感社会治安状况
一、研究背景
我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有9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和谐稳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全国和谐稳定的基础,农村社会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办2009年年初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
另据民政部的相关统计,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员,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农村“空巢”与“空壳”化以及老龄化给农村社会治安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农村社会治安管理乏力与混乱,诸如流动人口犯罪等新问题也渐成趋势。虽然近年来在国家的强力打击之下,社会治安状况总体有所好转,但农村地区作为社会治安管理的薄弱环节,社会治安状况依然令人堪忧。严峻的社会治安状况形势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安全感的提高
二、农村地区居民的安全感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农村地区的社会治安现状,明确城乡之间居民安全感之间的差异,我们以湖北省广水市广水街道办、应山街道办以及杨寨镇、关庙镇为样本,采用安全感指标体系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地区的农村居民的安全感进行了调查,并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结合调查数据结果算出了以该地区为代表的农村地区居民安全感指数。
在安全感指标体系的选取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种既能被大家所普遍接受,又比较全面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之所已选择这一种指标体系,在于它充分地结合了安全感的概念特点,考虑到了主客观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分类清晰,层次明确。具体的指标体系如下表:
其中,在指标计算过程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我们采用的是根据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先确定各因素在指标体系中的贡献率,然后根据各因素贡献率的大小确定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我们最先确定的是上表中三级指标的权重,即因素层指标权重。然后,在因素层指标权重基础之上,运用区组因子权重计算公式,确定了四级指标的权重,即指标层权重。以下是不同层次因素的指标权重:
在个体指数的计算上,根据问卷选项的特点,其中完全符合和有点符合属于认同选项,有点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属于不认同选项,个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个体指数(g)=认同比例-不认同比例
在类指数的计算上,我们结合前面指标层权重,采用的是个体指数加权平均的方法。它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类指数;g为个体指数;f为个体指数的权数。
同理,在综合指数的计算上,也是结合因素层权重,采用类指数加权平均的方法。它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z 为综合指数;l为类指数;f 为类指数权数。
由于类指数权数之和 为1,所以
根据上面的个体指数、类指数、综合指标运算公式以及指标项和因素相权重,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我们能够得到以湖北省广水市为代表的农村地区的安全感指数为73.9%。
三、安全感指数所反映的问题
以上数据显示对农村安全感影响最大的四因素分别是:执法情况、灾害事故、环境秩序和违法犯罪情况。其它的因素对社会安全感也有影响,但是相对较弱,权重在0.1以下。同时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到,在执法状况类因素中警力配置和破案质量比较关键,出警速度影响相对较弱;在灾害事故中疫病传播影响最大,另外食品安全和突发自然灾害影响也较大;在环境秩序因素中,社会活动影响较大,其次就是环境因子和社会控制因子;在违法犯罪因素中,财产侵害和暴力侵害对安全感影响很大,是危害农村地区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因素。
综上,农村安全感主要由农村地区社会治安状况决定,其中以执法情况和违法犯罪情况为主,而这两个因素发挥是可以控制的,相对于灾害事故和环境秩序来说,它们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除了一些不可控的自然因素之外,社会安全感主要受社会治安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虽然没有明确衡量标准,说什么样的安全感指数是可以接受的以及安全感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省份公布的安全感指数做一个比较分析来进一步了解农村地区的社会治安现状,以及城乡之间在社会安全感和社会治安状况方面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省份2010年的社会安全感指数:中新网信息显示江西当年安全感指数为95%;重庆市政府信息显示重庆当年安全感指数超96%,居四个直辖市之首;河南党建网信息显示河南省当年安全感指数达95.07%,全国领先。黑龙江日报数据显示黑龙江当年公众安全感指数达94.9%;另据中国日报数据显示,贵州当年安全感指数为86.98%;山西新闻网数据显示山西当年安全感指数为87.5%;解放网新闻晚报上数据显示上海当年的安全感指数为84.06%;天山网数据显示当年新疆安全感指数为82.38%。而以湖北广水为代表的农村地区安全感指数只有73.9%,甚至远远落后于西部地区省份安全感指数的平均水平,安全感指数普遍偏低,农村地区的社会治安状况相对较差。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篇8
孩子有诉不尽的思念,父母也有说不完的无奈。留守儿童难题,该如何破解?
亲情关怀缺失,家庭教育缺位
“我很想念妈妈,但是她都没有时间想起我。”一位留守儿童失落的独白一直萦绕在李行健的心头。李行健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一年前他在四川省荣县玉章中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他所带高一班级一共有60人,几乎一半都是留守学生。
“与父母空间上的疏远也造成了情感的疏离,他们拿着父母给买的苹果手机,等到父母电话的时候却不多,也不善于主动向父母表达思念。”据李行健了解,班里的很多同学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是年岁已高的老人们最多只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对于日常情感生活的关心、与人相处方式的教育等,往往力不从心。“这就导致了他们很敏感,也很脆弱,禁不住诱惑,也受不了委屈。我们班里交男女朋友的现象很多,因为他们渴望关心和陪伴,希望有人一起玩,彼此说说心里话。”
今年6月18日,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李亦菲主持的学术调查报告《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李亦菲介绍,根据这次覆盖6省的大规模抽样调查,按照比例推算,全国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约有1794万一年只能见父母1~2次,921万一年见不到父母一面。一年内与父母见面次数越少,儿童的愉悦度越低,更容易表现出紧张、忧愁、心烦等消极情绪。
对于外出务工的父母而言,这种团聚往往要以一家人经济收入陷入困境为代价。因此,他们不得不从现实出发,做出他们认为更“理智”的选择。
“哪个父母不想跟孩子守在一起呢?但是得出去挣钱养家呀。”来自山西省永济市赵伊村的刘晋军和妻子目前在北京经营着一间小面馆。8年前,孩子刚刚上幼儿园,夫妻俩就外出打工,想趁年轻多挣点钱。
5年前,刘晋军的儿子开始在老家上寄宿小学,基本上一个月才回一次家。据刘晋军的妻子介绍,孩子刚上寄宿小学的时候,胆小、害怕,“冬天尿裤子了也不说,湿冷湿冷地坐着,硬是把裤子焐干了……”回忆起这些,刘晋军的妻子禁不住掉下了眼泪。
即便这样,刘晋军仍然选择留在大城市。“生活中总要做些取舍,不能陪伴、照顾孩子的确很亏欠,可要想改换门庭,得先有经济基础。在农村,我们感受最真切的就是干啥都需要钱”。刘晋军的妻子说:“结婚盖房子欠下很多债,后来孩子要上学,乡下的教育都荒了,我们想让他念城里的学校……光靠种地哪能行?”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教授对江西、湖南、四川、安徽和河南等省的4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50%以上的留守儿童,其父母每年只在春节时回家一次;近20%的留守儿童,其父母不能每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外出后一直没有回过家。“可以说,在留守儿童的大部分童年时光里,他们几乎成了父母不在场的‘事实孤儿’。”叶敬忠说。
留守农村问题重重,城乡流动壁垒凸显
叶敬忠自2004年起就开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他介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三个方面。具体来说,“父母缺席”成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常态,留守儿童长期面临亲情关怀缺失和家庭教育缺位;农村学校上移、乡村教育衰落,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态愈发恶劣;空心化的凋敝乡村难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社区支持;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性格问题和价值观念偏差;部分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生活无保,成为亟待救助的“困境留守儿童”。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发展与研究所研究员吕开宇看来,除了家庭教育,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也至关重要。“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都会对其人格发展形成消极影响。”
李行健觉得,如今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家庭将很多责任转嫁到学校,但撤点并校以后,学校规模太大,照顾学生也力不从心。“我所带班级的班主任老师每天从早上6点半忙到晚上10点半,周六也不能放松,反而自己的孩子经常成为没人陪伴的‘留守儿童’。”
随着青年人的外流和村庄活力的渐失,爱幼敬老等传统互助伦理逐渐衰落,留守儿童成长风险加剧。这些留守儿童长大后几乎都将流入城市,有些将成为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边缘人,这将给社会稳定带来风险。
留在农村,孩子的成长状况堪忧,可城乡二元结构下,进城务工农民将子女带在身边也是难题。
去年夏天,武汉某高校附近生意红火的复印店突然停业了,复印店老板霍祥提起他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摇头叹气,“我们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他,在学校总是打架,老师的管教也不顶用。虽然我没有文化,可我知道孩子教育是大事,店铺附近的学校都很难就学,为了孩子只能关店回乡。”可今年3月,这间复印店又开张了,“在家乡挣不到钱,出来了又没人管孩子。”老霍说自己左右为难。
叶敬忠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与快速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而非农村家庭的个体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农村留守家庭的产生的原因,是以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商品化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挤压了农村和农民的生存空间,这是以农村家庭幸福为代价来汲取乡村资源、实现现代化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留守儿童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现代化发展之殇。”叶敬忠说。
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改革劳动力转移配套政策
在叶敬忠看来,这些年来政府、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其实都在努力,但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原因在于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目标、以城市繁荣为主要方向的发展模式一直没有实质性改变。“留守儿童问题的彻底化解,从长远来看有赖于建立城乡协同、权利平等、和谐交融且以‘人’的福祉为终极关怀的发展模式。”
叶敬忠认为,对于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造成的监护缺少,要慎言监护补位或监护转移。几年前有的地方推广的“家长”做法,把孩子成长中的监护工作转移给政府或其他人,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补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今年过年时,打拼多年的刘晋军夫妇靠小店的收入买了辆车。“这两年家里通了直达北京的动车,我和妻子都尽量保证轮换着两个月回一次家。现在自己有了车,有空的时候就争取开车回家多陪陪孩子。”刘晋军说。
让孩子们不再留守,或许还有其他破解之道。
来自贵州遵义的何庄磊在深圳打工3年,如今家乡的有机茶产业如火如荼,他便决定返乡创业。“有龙头企业带动,还成立了合作社,挣钱也不比外头少。”据了解,何庄磊的女儿刚刚中考结束,“孩子小时候在家不小心打翻暖壶烫伤了脚,我心里一直有阴影,最近贵州发生的几起留守儿童悲剧,也坚定了我在家乡踏踏实实做事的想法。不能只为了钱活着。”
吕开宇认为,从深层次上,解决留守儿童一方面需要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减少不合理的区域转移;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政策联动,改革劳动力转移配套政策;此外,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的儿童权益保护意识。
如何提高本地劳动力消化水平?吕开宇认为,在全国层面上,需要基于资源、环境和生态等条件优化产业布局,均衡地区人口分布,减少不合理的区域间劳动力大迁移。而在地区层面上,各地应基于劳动力禀赋选择产业和技术,制定支持具体政策,充分发挥丰裕劳动资源的优势。
篇9
【2017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也随之加快,特别是xx后、xx后人员外出务工或经商的达xx%以上,农村中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状况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了解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状况,查找问题,提出建议,指导工作,课题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分布在xx个镇,极少数分布在双龙湖、双凤桥、悦来、回兴、两路、王家x个街道。据统计,截至今年x月底,全区共有xx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年龄上看,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人,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入学情况看,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xxx人已入幼儿园(学前班),x—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只有x人辍学。
xx区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生活现状调查汇总表见附件
二、主要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力度比较薄弱
从调查统计情况看,我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类型主要是隔代监护型和亲朋监护型两种。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其他亲友监护的约占x%左右。监护人的年龄为xx岁以上的约占xx%,xx-xx岁之间的约占xx%;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农村留守儿童内心世界比较封闭
调查反映,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往往更内向、孤僻、忧郁,亲情观念比较淡薄,以自我为中心,难得关心他人、朋友或亲戚。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让他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害怕遭到别人轻视和歧视。只有十分之一的农村留守儿童会把心里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会把心事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好中差比例约各占xx%、xx%、xx%。
(三)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比较严重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或经商,缺乏“父亲教育”或“母亲教育”。二是亲情观念缺失,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时间感受父母的关爱和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观念淡漠。调查显示,xx%的留守儿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边,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龄人一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在问到“什么时候最想念父母”时,大都选择了“生病或过生日的时候”;在问到“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想和你们生活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或“快点回家”。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学习精力不易集中,学习自觉性不强、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普遍偏差。学习习惯和成绩较好的约占xx%,中、差约各xx%。主要课余生活:多数为在家看电视和玩耍,甚至有xx%左右的迷上打电子游戏。
(五)农村留守儿童行为能力相对较差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能力及行为能力比较差。据学校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卫生习惯不好,衣服经常很脏,不爱洗澡洗头。只有半数留守儿童能自己做饭洗衣服,xx%左右只能做简单家务,xx%左右的不吃早餐,xx%以上能坚持洗脸刷牙,xx%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尤其堪忧
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xx%以上的留守儿童被同学或兄弟姐妹或邻居或社会青年欺负过。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出现打架、说谎、骂人等不良行为。节假日更是成为监管盲区,安全存在隐患。
三、原因分析
(一)家长多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牺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多为生活所迫,绝大多数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谋求经济收入和改变现行生活状况,从而不得不以牺牲子女家庭教育为代价。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把子女放在老人身边,实属在生活压力面前不得已而为之。在调查座谈中,很多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家长说,他们也很想将孩子带在身边由自己来照顾,但由于自身素质不强,经济收入不高(年收入x.x万元左右的占xx%以上),绝大多数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几家人合租,临时居住的环境较差,如果将孩子带在身边,由于自己务工或经商,也无法照顾孩子,上城镇的幼儿园或学校,费用相对农村也比较高,自己的收入无力承受,因此,无力将子女带在身边,只好将孩子长期留在老人身边,而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二)临时监护人教育管理力度不够
作为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较溺爱孩子,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xx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部分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另外,作为亲朋监护型的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们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更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因为,亲戚朋友担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就不好向家长交待;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父母,也影响亲戚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所以,只要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学业成绩也不差,那更是锦上添花。
(三)缺少父母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极低,多数是半年或一年才回家一次,基本上是一星期或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才与孩子通过电话联系,联系的内容也仅限于生活方面或嘱咐好好学习,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及心理健康。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孩子对父母很陌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往往精神损失经济补偿,子女缺少父母的关心,有的对家长有抱怨情绪。从调查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且xx%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表现出对父母有感情但很不满意。而留守儿童大多在x-xx周岁,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四)城市现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条件限制了打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
受我国城市管理、物质生活条件等制约,打工人员即便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愿望,也无力解决子女所面临诸多实际问题。一是户籍制度及相伴而生的小孩入学须在当地,不然就要缴较高的择校费。二是社会接纳问题。在我们开展的进城务工农民工调研座谈会上,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反映:指定农民工子女读书的学校,虽然比农村好,但指定学校与生活地点较远,在城市里算是条件较差的学校。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农民工子女到指定学校读书办齐必要的证件后,可以与当地学生执行同等收费政策,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本次调查对象有的在指定学校就学仍然交了借读费,因办齐各种证件太难,或本人嫌麻烦不去办),特别是家长代表反映:其中的条件之一“签定劳动合同”他们就无法办到,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所以就只得交借读费让孩子就近上学。说明在社会接纳上,外来打工人员处于被排斥状态。
(五)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在有的镇不是每个村都有小学校,原因是儿童逐年少了,办不起班,也没有哪位教师愿意到村校去教学,村上的学校都向镇中心校和完小集中了,因此造成偏远村上一部分儿童上学路程较远,交通不便,并且很多儿童来上学坐的是两轮、三轮摩托车,安全隐患特别突出。同时,受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儿童心理辅导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并且教师负责的学生多,教学任务重,与家长及监护人的沟通不够,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最需立即解决的问题是上学出行难、监护薄弱、安全无保障、缺少心理疏导等。那么,我们认为:在农村建设寄宿制中小学、全托幼儿园和在城市增加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重点解决x—xx岁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即寄宿制学校读书和增加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减少留守儿童,是破解这道难题最重要的两条途径(x—x岁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主要是吃饱、穿温、安全问题)。这样,一是通过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寄宿制学校和全托幼儿园中,让他们共同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生活,实行学校统一管理和心理辅导,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监护力度比较薄弱、内心世界比较封闭、吃住等生活无规律、课余学习无人辅导、上学放学安全隐患等方面的问题。二是通过增加城市学校容量,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进城入学,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此,提出以下解决x—xx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建议。
(一)加快城区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建设,尽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x、加大贯彻落实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政策的力度。根据xxx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并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建设力度。在目前全区只有xx所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基础上,建议再新增x所,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数量。今年,可在启动建设城市标准化学校的龙塔实验小学(正在建)、空港新城小学(规划中)、冉家坝小学(规划中)、双湖小学以及条件较好的汉渝路小学、五星小学纳入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到xxxx年,每个街道应通过现有学校扩容等措施,增加x-x所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为流动儿童接收教育创造条件。
我区已指定的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及
建议新增的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统计表见附件x
x、进一步简化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手续。目前,区教委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手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但任然还需要用工劳动合同、租房合同、流动人口居住证、申请等手续。为此建议进一步简化入学手续,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带出留守儿童创造入学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x、建立健全城市拓展与学校建设同步推进机制。可借鉴上海等地先进经验,在城市扩展和旧城改造中,规划部门要严格按照城市居住的人口比例和流动人口数量规划适度规模的中(小)学校,将学校建设纳入xx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项目的招投标任务中,由负责投资开发或改造的开发商按要求建好中(小)学校,建设和房管部门要督促开发商严格按规划建设学校,对未按要求建设学校的不予验收和办理商品房销售许可等手续,确保城市里有足够数量的学校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逐步全面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城就学问题。
(二)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
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尽快将那些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家里无人看管、学习和安全等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优先送到寄宿学校读书,过集体生活,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前,我区有农村寄宿制中学xx所,每个镇已有至少x所寄宿制中学,平均每所中学可容纳寄读学生xxx人左右,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
我区已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xx所
xx市育仁中学校 xx区渝兴中学校
xx区永庆初级中学校 xx区高嘴初级中学校
xx区天堡寨初级中学校 xx区黄印初级中学校
xx区麻柳沱初级中学校 xx区沙坪初级中学校
xx区石鞋初级中学校 xx区王家初级中学校
xx区华蓥山初级中学校 xx区御临初级中学校
xx区龙安初级中学校 xx区明月初级中学校
xx区大盛中学(东山点校) xx区沙地初级中学校
建议在每个镇将现有中小学,通过改造完善,提高寄宿容量,至少再增加x所寄宿制中学和x所寄宿制小学,加上目前部分一般初中学校还可容纳少量学生寄宿,就基本能够满足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寄宿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按平均每所初中xxx—xxx万元,小学xxx—xxx万元计算,改造完成xx所寄宿制初中和xx所寄宿制小学共需资金约xxxx—xxxx万元。(即按每所初中平均容纳xxx寄读学生计算,每所小学平均容纳xxx寄读学生计算,每人住宿按平均x平方米、食堂x平方米计算,按每平方米xxxx元计算,各需建设费用为:xxx人×x平方米×xxxx元=xxx万元;xxx人×x平方米×xxxx元=xxx万元。若加上征地、环境配套、必要设施费用等,每所初中约需xxx—xxx万元,每所小学约需xxx—xxx万元。)
建议新增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名单
新增寄宿制中学xx所 新增寄宿制小学xx所
统景职业中学 华莹中学 张关小学 华秦小学
统景中学 石坪中学 金安完小 白岩小学
洛碛中学 兴隆中学 龙兴中心校 洛碛中心校
渝汉中学 大湾中学 华莹山中心校 关心中心小学
渝石中学 古路中学 木耳中心校 石坪中心小学
悦来中学 石鞋小学
(三)加快建设农村全托幼儿园,满足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入园需求
建议采取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两种方式建设,力争明年实现全区各镇街有x所以上全托幼儿园目标。目前,在我区农村地区,尚无全托幼儿园,如在每个镇新建x所集教学、游玩、吃住为一体的全托幼儿园即可基本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园问题,共需要资金xxxx—xxxx万元。即在每个镇(街)建立x所有x个班规模,容纳幼儿xxx人的幼儿园,需用地xxxx平方米,园舍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如按征用土地xx万元x亩,建筑造价xxxx元∕平方米,加上运动场等设施约需xxx—xxx万元。xx个幼儿园共需xxxx—xxxx万元。
x、政府投资修建。将农村全托幼儿园建设纳入全区“学校建设年”内容,立即实施,政府建x个以上。
x、引导、鼓励企业、私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办园。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投资修建全托幼儿园的社会人士、企业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办法),动员社会投资建x个以上。
(四)探索建立关爱机制,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
x、教育部门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在寄宿制学校中设立心理咨询室、亲情电话、投诉电话等,促进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维护好留守儿童权益。
x、妇联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适时招募和培训志愿者深入农村为留守儿童服务。
x、民政部门要对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给予社会救助,给予必要的入学(园)补助。
x、农业部门要结合我区的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更多就近就业岗位,使外出打工的农民可以就近打工,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x、xx部门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篇10
打工者社会保护状况堪忧
在目前近3亿打工者中,8600万人从事着制造业,我们穿的用的都是他们制造的;5800万人从事建筑业,我们住的房子、走的公路、铁路都是他们建设的;2000万人从事家政工作(《中国家政服务企业近50万家从业人员达2000万人》,中国网),她们照顾着别人的孩子、别人的老人,却见不到自己的亲人。
这是一个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群体。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全国有农村流动儿童达3581万,在农村他们见不到父母,在城市他们享受不到公平的教育权利。
阅读《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发现,报告中没有关于“农民工参加‘五险一金’的比例”的相关数据,有点匪夷所思。这个数据从2009年到2014年是有的。2015年报告中继续保留了“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数据,而签署劳动合同的打工者比例是逐年下降的。
同样匪夷所思的是,在2009年这一栏中,42.8%的打工者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只有7.6%的人有养老保险,只有21.8%的人有工伤保险。我们不禁要质疑,劳动合同里面到底写了啥?在这个事情上我有点儿发言权。当初为了撰写《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中“工厂文化”的章节,我去工厂打工体验。通过劳务派遣公司被派遣到苏州一家台资厂之前,劳务派遣公司和我签了劳动合同,名为“实习协议书”。填写的时候是在厂子大食堂的餐桌上,派遣公司工作人员横眉立目地吆喝着,指示我们什么地方填什么,然后让我们签字上交,整个过程的时间很短很短,我们不可能有时间阅读完协议书内容,阅读完也不一定理解,当然更谈不上是否同意里面的内容了。但是,我们必须填写并且上交,而且,我们只填一份,上交了之后我们手里是没有备份的。我当时跟着大家做着同样的事情,无论一个人懂不懂法律,在那样的没有地位和话语权的资本霸权气氛之下,任人摆布。我想,我的这个亲身经历应该可以解释上面的质疑了。我的确签了劳动合同,但这个劳动合同和我的权益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还用来损害我的权益,因为我清晰地记得协议里有一条:“如果工作不满一年将扣除一个月工资。”也就是说,工人是否有劳动合同和是否进入国家社保体系不是一回事情。但是,这些是不会有人给工人解释的,也不屑于给工人解释,而且工人也没有任何地位和资格去询问任何问题。现在打工者和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意义只是用来证明存在劳动关系。工人对劳动合同的内容是没有发言权的,其实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雇佣劳动合同这一个过程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工人从宪法中的领导阶级变成了被雇佣的劳动力;其二,由于工人实际上失去了政治地位,因此在成为劳动力的过程中也是没有发言权的。工人在接受了作为被雇佣劳动力的现实情况下不仅无力影响合同内容,甚至无力维护合同中规定的有限权利。
木匠手指被切掉以后
2016年4月15日,北京某城边村一家家具厂。那天,在木工车间,老周在打线,老周的侄子抱着手跑过来,他的手指被立刨打掉了。大家立刻去立刨那里找手指,但是手指被打得粉碎,和木屑混在一起,连渣都找不到了,只能看到他走过的路上的一滴滴的血迹。那根被打得粉碎的手指,将会和木屑一起做成板材,做成高档别墅里的一个漂亮的柜子。老周的手指也少了一节,那是他20多岁的时候被机器打掉的。老周是湖北人,2010年带着儿子、侄子和外甥在这家家具厂包下了下料这个工序。第二天上班后,各种机器照常转动,工友们各自干着自己的活,老周正在用他那9根手指做着示范动作,手把手的教儿子怎样操作那台只停了半天的每年都会切掉至少一根手指的立刨机。在北京城边村和全国的无数小工厂里,工友上社保的比例几乎为零。老周承包了那个工序,老板可以很理直气壮地说这和他没有关系,如果想要得到赔偿只能通过打官司。
表格中2014年数字的第三行,打工者中参加了工伤保险的人数只有26.2%。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工友来说,如果受了工伤,手指被切掉了,因为没有工伤保险,他的治疗和赔偿都得不到保障。
黑工厂拒不支付工资
2015年5月到7月,29岁的王宇和父亲一起在北京通州区潞城镇某村的家具厂做木工。他们听信了老板“每人每月6000元工资加上200元饭补,工资按月发”的口头承诺。干了一个月,看到有几个以前给老板打工的工友前来讨要工资,老板就是不给,工友没有要到工资。王宇就边干活边向老板催要工资。这家工厂没有营业执照,王宇与老板也只是口头协议。父子俩给老板干了两个月,没拿到一分工资。老板曾让王宇叫了一些工友做贴皮和打磨的临时工,也欠2万多元没给。
王宇去镇劳动监察大队申请调解,工作人员去厂里两次,老板对执法人员很客气,答应很快就支付,等执法人员一走就不认账了。王宇再找监察大队,被告知,调解无效他们也没有别的办法。王宇去区劳动监察大队,没有被受理,因为这是一家没有营业执照的黑工厂,区监察大队只受理企业的劳务纠纷。王宇只好去区法院告。他和工友拿到了老板写下的工资欠条,法院判老板欠债还钱,老板就是不还。王宇去执行局申请强制执行,但工厂已搬去了河北,执行局无法跨省执行,只能眼看着老板逍遥法外。
在北京和周边打工6年,王宇从来没有签过一次劳动合同。工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完全没有资格和地位询问工厂是否有营业执照,更不可能要求老板签订劳动合同。如果有人不信,可以自己来试试,看看能否在北京的城边村家具厂找到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这真不是觉悟高低和法律意识强弱的问题。
劳动维权遭到报复
2013年9月到2014年8月,40岁的贵州人老赵经历了为期一年的广州S厂工人维权过程,可以说是历尽了艰难险阻和酸甜苦辣。一年过去了,维权结果虽然不尽如人意,至少厂方同意在3年内为所有工人缴齐2002年以来的社保。按理说,一家正规企业,理应为所有员工缴纳社保,不按照法律缴纳就是违法,但是工人合理合法维权反而受到打压。开始的时候,老赵不是女工代表。后来,在第一批女工代表被解雇以后,老赵被大家推选出来。现在,维权结束了,老赵被厂方安排到一个清闲的岗位上,每周5天8小时。这样的岗位在工厂就是一种惩罚,因为工人的工资都是靠加班挣出来的,被剥夺了加班的机会就没有钱挣了。老赵因为是工人代表,而且申请了仲裁,所以厂方和老赵等二十多名申请仲裁的工人签了协议:3年内补缴2002年以来的社保,如果离职可以一次性补齐社保。老赵她们当初维权的意图是希望为全厂职工争取到一次性补缴。但是,大家心不齐,相信了厂方所说的苦衷:无法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有人问老赵:“为了争取大伙的利益现在被打压,自己都挣不到工资了是否后悔?”老赵说:“我一点都不遗憾,我真的一点都不遗憾。我就是为了大家争一口气嘛。我家里有3个孩子,负担很重,如果继续这样打压我,让我挣不到加班费,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