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3 05:3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创业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创业调查报告

篇1

一、农民创业创新工作现状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省西南部,全县辖4镇10乡,169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1.8万,农村劳动力6.12万人,其中外出劳动力3954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65%。县域面积98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1万亩,耕地7.3万亩,人均耕地仅0.65亩,水域5万余亩,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一个集老、小、边、移、穷齐全的欠发达山区小县。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县转移的39549名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一产农林牧渔的3068人,从事二产的建筑业、玩具工业有12855人,从事三产交通运输、商贸、饮食服务业的有23626人(其中务工就业31865人,自主创业农民7684人)。2010年,全县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80亿元,同比增长9%;农业总产值达5.19亿元,,同比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6413元,同比增长15.4%。

(二)取得成效

1、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近年来,县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壮大食用菌、茶叶、水干果、蔬菜、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大产业品牌整合力度,全力打造“山兰”牌黑木耳、“雪梨”、“仙宫鱼”等品牌。全县茶园总面积3.03万亩,总产量780万吨,蔬菜种植面积2.6万亩,总产值达5700余万元,每年食用菌生产稳定在7000万袋以上。养殖业快速发展,存栏1万只以上的养禽大户已发展至20多户,育繁母猪增至1254头。6.8%;农民人均纯收入6413元,同比增长15.4%。全县农家乐经营户发展到82家,成功创建2个农家乐特色村,6个农家乐旅游点,年接待游客近32.1万人次,经营收入达1439.8万元。

2、农民组织化快速推进

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通过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方式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天恩茶叶有限公司、天峰茶厂、云艺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三家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顺利被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县有龙头企业25家,省级2家,市级15家,县级8家,联系基地6.89万亩,创建或联系基地3.2万亩,带动农户2.2万户。全县共有1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8家省级示范合作社和10家市级示范合作社,市级规范化合作社54家,入社农户4351户,社员入股资金3677.3万元,拥有固定资产5299.2万元,带动农户2.36万户,生产经营涉及食用菌、高山蔬菜、有机鱼、雪梨等10多个产业。全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累计销售额8707万元,农户累计增收约722万元。

3、农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几年来,县涌现了一大批经过培训的创业、创新、创富的新型农民典型。全县已有100余人携带县政府颁发的“师傅”证书,带领本县10000余名群众到异地实行“组团式”开发,足迹遍布28个省、228个县市,主要从事食用菌、茶叶、小水电、商贸等行业的综合性开发。“师傅”商标还成为了全省第一个以劳务为主的商标。截止目前,全县培育主导产业示范村50个,创建市农业科技示范村3个,创建省市级科技示范户67户,拥有各类农民技术职称人数达4146人,其中农民技术员3488人、农民助理技师395人、农民技师258人、农民高级技师5人。

二、提高农民创业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农业内部创业范围渠道不断扩大,对农民创业能力提出

新要求。近年来,县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畜禽等特

色产业迅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创业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随着该县旅游开发深入,“山水童话乡村”建设的推进,全县农村二三产业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产品加工业、“农家乐”、“渔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产业快速发展,为全县农民创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也对农民创业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2、农民创业服务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对农民创新能力提出

新要求。县结合实际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创业增收,公共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2010年全县财政预算内安排“三农”资金2.1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农业开发、农村经济发展补贴达到7180万元。如种粮补贴、科技项目补贴等等。同时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民创业。随着完善服务农民创业的措施,农民创业创新环境日趋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展身手。但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如何正确引导农民创业,确保农民成功创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这对农民创业创新能力和政府服务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农民创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迫切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民创

业能力。

一是创业意识不强,创业勇气欠缺。部分农民存在着观念陈旧、创业意识较差等问题,存在着“安于现状,不求改变”的心态,怕失败、怕亏本、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传统观念还比较普遍,缺乏闯世界创事业的意识和勇气。

二是综合素质偏低,创业技能不高。农民创业创新能力不强,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真正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还不多。具体表现在文化较低、技能缺乏,且农民自身技能培训意识也不强,谋求一技之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全县农民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约有1万人,但获得中级资格证书仅800余人,占总劳动力的1%。同时农民对创业、市场信息接受能力不强,因此面向农民开展的创业培训和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融资渠道狭窄,创业资金缺乏。从县农民创业实际来看,农民创业融资渠道来源主要有自身积累、借贷筹集、银行贷款三种,融资渠道相当狭窄。从目前情况看,农民从事第一产业的种植、养殖业一般需要资金5万元左右,从事第二产业的建筑业等一般需要资金10万元左右,从事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也需要资金几万元到数十万元。农民创业的资金缺口一般在40%-70%之间。由于农村金融发展改革滞后,农民融资困难,导致许多农民的创业创新理想无法实现。

四是示范作用不大,创业带动有限。从县的情况来看,一些产业仅为单个重点企业支撑,产业链条短,集群发展水平低,加上相当一部分企业规模小,自身抗风险能力不强,难以形成对当地农民创业创新大规模持续有效的带动。“企业+基地+农户”的机制也比较松散,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影响了农民特别是种养殖大户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数量多,但大部分合作社实力不强,规模小、发展水平不高,服务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弱,对农户的带动力有限。

三、提高农民创业创新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创业创新能力。基于县农民创业创新的良好基础和制约因素,以开展农民培训为抓手,通过

多渠道转移农民、多举措推动农民创业的途径,提高他们的生

产生活水平,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是不可阻挡和无法改变的大方向。

(一)立足县情,努力开拓农民创业新途径

要从过去主要引导农民在二三产业领域创业,向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全面创业转变,特别是要大力引导农民、农村各类人才、工商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农业领域创业;要以深化“三强”工程等为有效载体,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争取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农产品深加工、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要做大做强做精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扩大食用菌、雪梨、板栗、茶叶等主导产业的市场优势和规模效益。进一步挖掘现代农业生产、生态、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生态养殖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创业者,拥有创业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二)创新载体,努力提高农民创业新本领

是否具有较强的创业创新本领,直接决定着农民干事创业的成败,决定着农民能否转得快、转得好、转得稳。要按照“使走出去的农民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农民能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搞创业的农民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的要求,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工程”。要扎实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和“农家乐”经营管理人员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把一批有技术和经营特长的农村能人培育成为新的创业者。

一是积极推动培训资源整合。要改变多头、分散、重复、低层次、低效能的培训方式,大力实施培训资源整合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统一协调、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运作机制,拓宽培训资金筹集渠道,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培训资金投入。

二是完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目前,县已创办了56所村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14所乡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5所县转移农民专业培训学校、10大特色产业示范实训基地,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初步形成。下阶段,要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教育培训资源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开办农民夜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和文化知识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农民培训专业网站为中心基地、县5所农民培训学校为主体培训基地、乡镇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学校为辅助培训基地、村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网络。

三是创新模式开展农民培训。以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四大培训工程为抓手,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全力培育各类农村实用人才。不断创新农民培训方式方法,积极采取集中培训、专家辅导、基地实践、导师帮扶、观摩学习、经验介绍、知识竞赛、技能比武、赴外培训等方式,有效提高农民创业创新能力。

四是努力提升师傅和农民专家品牌。进一步强化“师傅”品牌创优工作,着力推进“新型农民专家”品牌创建,努力加强“师傅”和“新型农民专家”队伍建设。致力于师傅发展空间拓展,着重抓好扶持政策制定、异地组团开发组织建设和政府合作交流机制完善等工作,让异地开发的农民更好地利用异地资源创业增收。

五是加快培育多元化新型主体。坚持内部提高、外部引入并举,在积极培训现有农民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城镇居民投资创办农业实体或家庭农场。多渠道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营企业投资开发农业,逐步形成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骨干专业农民为基础、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强化合作社、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多层次开展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基地对接活动,促进农业跨区域合作。加强农产品营销服务,积极培育省农博会和网上农博会品牌,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

(四)降低门槛,不断拓宽农民创业融资新渠道。要在现有农民创业融资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对农民创业信贷的门槛。金融部门要深入实际,积极开展调研,研究农民创业信贷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出适合农民创业的信贷种类,满足农民创业信贷需求。

一是要创新贷款方式,改进信贷服务。探索引进商业超市管理模式,把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贷款授信、合同签订等手续全部提前处理就续,使农户只要用资金时凭农户信用贷款证及身份证在柜台就可领到贷款,缩短农户办贷时间,切实提高办贷效率。

二是加强信用环境整治,推进信用工程。整顿社会信用环境,培育全社会的信用理念,树立诚实守信的信用观念,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及拖欠账款等行为。加大依法收贷力度,以刹住恶意逃、废、赖债风,维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权。建立农户和小企业的违约通报机制,对信用缺失的个人和企业在一定的范围内及时发出通报。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评选工作,创新信用工程实施机制,促进城乡信用工程建设。

三是拓宽担保范围,探索农户担保新模式。要积极寻求合法有效的途径,化解农户贷款担保难问题,破解农户融资的“瓶颈”。努力探索农民住房、宅基地抵押贷款的新模式。继续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充分发挥农信担保公司的作用,帮助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有发展前景的小企业和农户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

(五)多管齐下,努力优化农民创业新环境

一是提高农民创业创新保障水平。农业是个弱质产业,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同样,农民创业也有其局限性,需加强农民创业的保障水平。首先,要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要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为农民创业系上一根“保险带”,避免农民因自然灾害而出现“长期创业、一朝返贫”。其次,要积极探索将农民创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加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力度。第三,要把农民创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实施范围,并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给予小额贷款贴息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措施。

二是制定完善农民创业创新扶持政策。探索建立创业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创业农民老有所养问题,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格局。加大对农民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创业农民兴办实体项目库,实行财政“以奖代补”的政策。国土、规划等部门要在城乡总体规划和用地规划中同步考虑农民创业用地,制定完善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民创业。要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让进城创业农民安心在城里工作,从根本上解除后顾之忧。同时,要制定出台扶持农民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扶持农业种养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其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注册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识,推动品牌整合,加强名牌农产品保护。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农户”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规范订单农业发展,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构建农民创业服务平台。实行区域性、专业化管理与服务,切实保障外出农民创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创业信息服务。要切实加强与省、市以及相关县市的联系与沟通,强化对农民创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及编发,形成创业信息收集的系统化、流程化。用好用足现有的信息平台,加强对农民培训网、远程教育、农民信箱使用维护的检查监督,使来之不易的信息平台能真正发挥服务农民的作用。

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创新能力;调查分析

目前,大部分浙江省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只不过专业名称稍有不同,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贸易类(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医药方向)、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纺织设计与贸易类等。招生类型主要有文科、理科、单考单招和五年制转入(3+2)四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中小微企业。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缓1慢的情况下,一方面,很多中小微企业纷纷裁员降低成本以求度过难关。就业难就成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毕业时面临的紧迫任务。另一方面,随着出口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对外经贸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为了切实了解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更好的促进外经贸人才的培养,开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调研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是基于企事业单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学生和实际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三维视角进行的。根据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我们的调查目的,我们设计了3份不同的调查问卷,即高校企事业单位问卷、学生问卷和高校专业教师问卷。企事业单位问卷选取浙江宁波、绍兴、杭州、温州等地区的外经贸企业、事业单位共49家外经贸一起进行调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问卷包括绍兴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2015级毕业生。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教师调研主要是到嘉兴、杭州的两所兄弟院校调研。

2.调研方法

三份问卷在编制过程中先参考了相关文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头脑风暴法将已有研究成果重新讨论,加入新的开放式问题,在广泛征求来自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教师、学生与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基础上,编制形成的相关选项。49家外经贸的企事业单位调查问卷,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电邮方式)和实地访谈两种方式进行。企业所在地覆盖了浙江的几大主要城市。其中我们对绍兴、义乌、海宁和宁波的10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调查是通过向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实务专业2009级-2015级的21个毕业班共发出学生问卷500份,其中收回问卷301份,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为60.2%。实际从事教学的专任教师问卷选取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任教师。访谈对象主要是选取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2015级各班的学习委员、相关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任课教师及个别企业的经理代表。通过与他们座谈、单独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任课教师和企业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和岗位对接情况在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二、调研结果分析

1.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分析

(1)教师、学生和企事业单位都倾向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问卷调查显示,49.3%的专任教师、51.6%的学生和54.7%的企事业单位认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2.8%的专任教师、35.4%的学生和40.1%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应该是应用型人才,10.4%的专任教师、8.9%的学生和3.6%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应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只有7.5%的专任教师、3.1%的学生和1.6%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才。这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的背景下,深处时代变革的教师、学生和企事业单位,都已经意识到了经济全球化对经贸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不仅能够从事一般的经贸岗位工作,而且都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见表1)

(2)课程结构基本合理。对于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结构,73.5%的专任教师认为基本合理,16.4%的教师人才不太合理;60.4%的学生认为基本合理,20.9%的认为不太合理;51.6%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基本合理,39.7%的认为不太合理。(见表2)

2.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程度

通过对兄弟院校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表示“非常关注”的人数占34.8%,“比较关注”的占47.6%,“关注”的占17.6%,;2005级-2009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当中有28.1%选择非常关注、50.4%选择比较关注,21.5%选择关注;企事业单位对创新能力培养格外关注,其中35.7%选择非常关注,40.5%选择比较关注,这说明在当前全社会崇尚创新的大背景下,专业教师、学生和企业对创新能力培养普遍持关注态度。(见表3)

3.创新能力素质的内涵

创新能力素质,集中反映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和评价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素质。53.6%的专任教师、48.4%的学生和52.6%的企业选择了业务拓展能力。(见表4)这说明业务拓展能力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创新能力素质中处在的核心地位。关于如何培养业务拓展能力方面,而在形成和培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的业务拓展能力调查中,显示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和专业、毕业实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同时,各类专业学术竞赛和学年的毕业设计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社会实践调查和毕业实习,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经验和阅历,而这一点正是外经贸企业招聘职工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见表5)

4.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状况

关于当前学生实际创新能力状况,有53.6%的专业教师、58.4%的学生和39.4%企事业单位认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很强,只有3.6%的教师、6.7%的学生和4.6%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强,这说明我院毕业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识深刻,但是创新能力不强。(见表6)

5.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在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方面,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创新能力的因素占较大比重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分别站到45.1%和42.4%,而自我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所占的比重比较小,但是事实上自我创新意识和自身的思维能力却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的内在因素,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学生对创新能力概念认识不清的现状。(见表7)

6.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在面向2005级-2009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您通常以什么形式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可以多选)”,选项占的比例最大的是参加科研项目训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其中有76.8%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科研项目训练可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70.1%的学生认为通过小组讨论实现,46.7%学生认为通过案例分析实现。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作良好地合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见表8)

在面向专任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您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教学中应该?”,多数专任教师认为通过建设教育创新工程,提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改革教学理念,改革灌输式教育为启发诱导式教育,其中有53.42%的专任教师认为通过建设教育创新工程,提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改革教学理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8.72%的老师认为通过改革灌输式教育为启发诱导式教育来实现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见,大多数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见表9)

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师生的创造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长期综合性的陶冶与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创新能力素养成长不可或缺的土壤。只有在良好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和性格塑造,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个公正、平等、竞争的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成长环境。

2.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素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创新型师资队伍,只有教师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外经贸人才。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就无从谈起。要建立健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修养,增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3.更新传动教育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来自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单一知识结构难以提高创新能力,合理的课程体系是知识结构优化的保证。在设计课程体系方面要体现多学科的交叉、文理的渗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具有人文、社会、经济、法律、管理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4.积极改革考核方式与考试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为加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考试可以采取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点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有实践环节的要进行实践能力考核。具体考核形式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小论文、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以促进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加强校企协同创新,整合实践资源

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操作层面,要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各产业的协同创新,借助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然,校企合作的前提是互信,合作的基础是互利,合作的目标是双赢。校企双方要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可以以项目带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

总而言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专业的教师、学校管理者,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要不断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型外经贸人才,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瑞荣.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对外经贸,2012(9):125-127.

[2]吴建功,万雅兰.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结构探究[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3(1):116-118.

[3]胡俊文汪朝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索质的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6,(5):63-64.

[4]惠啸.地方综合性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11):317-318.

[5]江高翔.论大学生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54-56.

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院校;调查报告

创新创业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1],因其学历层次、培养模式、技能水平、心理素养等方面存在自身特点,存在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缺乏自信,方向模糊等系列问题[2]。为了解和掌握高职理工科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效果,把握学生心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性,我们开展题为《高职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调查问卷,总结如下:

一、调查问题及结果

此次以高职理工科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回收有效答卷200份,其中男生比48.8%,女生比例51.2%,男女人数比例适中;获得过奖、助学金的同学占85.4%,未获得奖励为14.6%,专科大一学生占20.3%,专科大二学生占35.2%,专科大三学生占28.5%,专科已毕业的学生占16.0%,年级分布均匀;共计15个问题,结果如下:1)在“是否关注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问题中,53.8%的学生经常关注,时时留意,39.1%学生偶尔关注,还有7.1%的学生不关注。2)在“您的创新创业动力主要来源于”问题中,38.3%学生主要来源家庭,31.4%学生表示来源朋友,25.3%学生表示高校教育或专业学习是其来源,5.0%的学生表示来源社会媒体。3)在“你认为创新创业的起点应该倾向于什么?”问题中(多选题),选择率排名前三分别是兴趣爱好73.4%,市场热点58.2%,专业对口57.2%。4)在“什么情况下,您会选择自主创业?”问题中,28.0%学生选择拥有自己的科研成果或专利,26.7%学生选择就业情况不理想,29.7%学生选择有资金的投入,没有家庭负担,11.5%学生表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4.1%学生为社会环境带动和影响。5)在“您认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问题中(多选题),选择率排名前三分别是经验不足69.5%,资金短缺57.2%,创业方向不明确55.0%。6)在“您选择哪种方式进行创业?”问题中(多选题),选择率排名前三分别是加盟连锁公司60.2%,开网店53.7%,合资注册开办公司45.9%。7)在“如果要自主创业,你的目的是”问题中(多选题),选择率排名前三分别是实现自我价值66.9%,为社会服务56.2%,积累经验56.2%。8)在“如果您创新创业,那么您希望获得校方的什么帮助?”问题中(多选题),选择率排名前三分别是举办关于创业的活动,提供模拟实践平台60.4%,开展关于创业的讲座60.4%,开展针对创业的培训56.6%。9)在“您所在院系是否举办相关创新创业的校园宣传活动或文化?”问题中90.6%选是,9.4%选否。10)在“您对院系举办的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是否感兴趣?”问题中87.6%选是,12.4%选否。11)在“您所在院系是否开设相关创新创业理论实践课程?”问题中86.2%选是,13.8%选否。12)在“在你的大学生教育中,你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问题中52.09%学生选很大提高,35.3%学生选一般提高,12.7%学生觉得没有提高。13)在“你认为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哪些方面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中(多选题),选择率排名前三分别是创新创业师资建设占55.5%,改革教学方式占55.3%,构建校园活动平台占53.6%。14)在“你认为高校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主要工作在于什么?”问题中(多选题),选择率排名前三分别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职业生涯指导占73.1%,树立成功典型,支持政策宣传占64.6%,提高创业信息服务,加强学校与创业孵化基地的对接占54.3%。15)在“你认为高校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时什么?”问题中(多选题),选择率排名前三分别是校企对接不够充分占54.9%,课程知识更新不到位,教学方式和理念落后于社会需要占52.8%,资金支持力度不够49.3%。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高职理科工科类学生对就业创业相关问题的认识。从整体上讲,通过国家、社会、学校三体的政策宣传和体系教育,目前学生对创新创业是持积极的、肯定的和理性的态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欲望和动力,但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和综合素养较低,自身定位不准,行动方向不明确,创新创业的视野不够开阔。2)学生对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熟悉程度不够,不善于利用国家和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和孵化扶持政策,说明这些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充分[3]。3)相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较多为思政辅导员兼职,相关理论和实践自身存在不足。应配备诸如心理咨询师、创业咨询师等专业的指导人员,增强创新创业指导效果[4]。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知识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等更新不及时,落后于社会需要[5]。过于重理论轻实践,校企对接不够充分。5)有关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活动不能贴近学生的需求,内容形式较为单一,收效不明显。

三、对高职理工科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一些建议

1)充分利用理工科类专业先天性的创新优势,积极动员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夯实专业基础,扩充知识面。帮助学生理清创新创业相关概念和思路。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案例分析、模拟等途径协助提升学生认识理解创新创业的水平。2)改变传统教学上课模式,更新知识内容和教学理念,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人员专业素养,根据实际需要配备相关心理咨询师、创业咨询师等。建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和双导师制(专业导师和企业实践导师),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融合,教学任务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实践与理论并举[6]。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创新创业心理。采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辅导员一对一沟通,成功创新创业者历程分享,以及创业模拟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和承受力[7]。4)鼓励高职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通过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准备应赛,认识到差距和不足,以赛代练,以赛促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

[2]王颖.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

[3]顾亚梅.大学科技园对大学生创业的引领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5(01).

[4]赵峰.关于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1(04).

[5]董青春,董志霞.高校创业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改革[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01).

[6]陈洁瑾.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15(03).

篇4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

>> 珠三角地区会展企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珠三角地区高职智能交通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珠三角地区英语口译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珠三角地区高尔夫人才需求现状和对策研究 珠三角地区建筑工程类人才需求调研 珠三角地区医疗器械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谈“中阿合作论坛”推动西北地区阿拉伯语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探析阿拉伯语的发展趋势 标准阿拉伯语发展前景探析 试析阿拉伯语语法与发音 珠三角地区 潮汕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发展的比较思考 中国-阿拉伯文化旅游与经贸发展 珠三角地区酒店式公寓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珠三角地区文化与经济发展 长三角地区物流人才需求特点调查分析 长三角地区应用韩语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探析 从阿拉伯语语言特点看阿拉伯语修辞 独立学院阿拉伯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阿拉伯语语音教学之三语教学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4.21

[4]搜狐-财经网. 2017年中国原油进口将大幅放缓,油价上涨乏力[S]. http:///business/d20170223/127067416_501591.shtml. 2017.02.2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阿拉伯语在珠三角地区的应用”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512620006)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人才培养 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角度来说,创业能力培养和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尤其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高职教育一直倾向于学生的就业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因此,要改革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模式,把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专业教育中来,教会学生创业。把创业的一系列课程引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通过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积累创业技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培养他们创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使其成为既具有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又懂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创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毕业生走入社会必将快速融入社会,迅速获得成功。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1.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管理、网站建设、办公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2.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①专业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网站编程能力、计算机系统维护能力。

②社会能力:具有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具有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具有交流与协商能力;具有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具有一定的风险分析和解决紧急问题的能力;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③方法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能针对不同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具有撰写调查报告、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能够确定符合实际的个人发展方向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安排并有效利用时间完成阶段工作任务和学习计划。

④创新创业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勤于思考,敢于提问,乐于探索,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构建与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具体内容包括:

1.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

可设置五方面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企业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创业训练、技能竞赛,形成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五方面内容也可称五个子计划,每个子计划包含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由若干具体活动组成,见下图:

①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开设《职业素质与职业品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两门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②企业文化教育:开设《石油精神与企业文化》教育课程,把“铁人精神”教育贯穿于课堂教育中。

③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各类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

④创业训练:创业训练计划主要是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

⑤技能竞赛:主要是组织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竞赛和省内外专业(技能)比赛。

将上述五方面的内容以学分形式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学生的毕业学分。

2.创业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可将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企业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创业训练、技能竞赛分三个阶段、三个主题教育。

第一阶段:形象教育,分为个人形象、公共形象、礼仪形象、宿舍形象。从新生入学教育、军训开始实施。

第二阶段:创业教育,主要是课程设计创新、企业创新教育。

第三阶段:创业教育及实践阶段。主要通过创业意识培训、创业知识讲座、创业教育实践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可集中在第六学期完成。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转变以往的灌输式为启发式,突出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运用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启发、诱导、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使学生对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地理解。另外,聘请成功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现身说法,加强学生的创业理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最终能引导他们创办一些投资少、见效快、容易操作的项目。

篇6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高教界普遍提出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本世纪初国内诸多高校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也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教育部2010年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国家教育部2014年工作重点指出,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到2020年逐步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教融合、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对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各专业应结合地方特色,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适应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具体到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营销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之一。但是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虽然定位于“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但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与普通本科相差无几,没有体现“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应用型本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能型应用人才,以“应用型”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1]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个人,具体表现为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具有开拓技术、社交和管理的技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新是创业的核心与基础,创业是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2]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培养方式脱节。目前国内很多本科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定位于“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但培养方式仍旧定留在研究型高校学历教育阶段,重理论、少实践,缺乏特色,针对性不强,与地方经济不能有效接轨,无法满足差异化、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教学计划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理论教学比重偏高,实践教学比重偏低的现象。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偏少,部分高校只开设了孤立的创业课程,但是与专业其它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2.课堂教学有待改进,创新力度不够。课堂是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大部分高校虽然定位于“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但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片面强调教师的支配性与指导性,学生的参与时间偏少。由于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参与的环境,直接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与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

3.“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匮乏。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师。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一般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实践经验偏少。并且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很少进行企业调研,采集一手案例,而一味地照搬书本知识。由于教师自身实践经验匮乏,很难培养高水平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

4.创新创业项目扶持力度不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足,表现为经费扶持、政策鼓励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一般来自省厅的拨款,学校的经费配套是有限的,并且项目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会导致部分创新创业项目中途终止。并且学校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鼓励也非常匮乏,学校缺少相关的创业园区或基地,学生的创新创业团队基本孤军奋战,没有相对接的创业平台和相关的鼓励措施,使学生的创业热情遭受打击。

5.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探索时期,相关机构对校企合作机制缺乏有效的支持,加上学校自身能力有限,企业与学校之间需求不对等,导致双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其次虽然部分高校实行了校企合作,但只是签订了校企合作合同,具有随意性和表象化的特征,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也缺乏长期性、稳定性的合作关系。再次企业自身也缺乏校企合作意识,企业作为利益的驱动体,再加上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师资、科研能力较弱,不能给企业技术与培训方面提供有力的帮助,导致企业不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1.确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要创新,避免与社会现实脱节,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要求企业与学校共同研讨,切实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具体表现为: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比例应上升至35%左右;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增加校外实习的时间,可以考虑3+1模式培养(即校外实习的时间为1年,包括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并且毕业设计应该避免单一的毕业论文这一种表现方式,应该增加营销策划、促销方案、调查报告、广告策划等多种创新表现形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创新创业的学科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素质,如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艺术学、人际交往等相关学科,学科课程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今后从事创新创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创业活动课程是围绕创业信息和创业经验设计的一种以活动表现的创新创业课程形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参观企业、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与报告、访问消费者、模拟创业以及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课程的特色是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环境课程是在校园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上,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从学校层面形成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通过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形成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创新创业的心理环境。

2.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依托计算机与网络,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知识量。继续广泛推行案例式、讨论式、情景模拟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进行模拟仿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通过引进市场营销模拟软件、信息系统软件、人力资源模拟软件、电子商务模拟软件、财务管理模拟软件和物流管理模拟软件,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积极开展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开展各种类型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全国市场营销大赛、市场调查大赛、广告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内培外引,培养理论与实训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内部培养,提高营销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首先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平台,让教师走进企业学习、培训、交流,通过真实的岗位训练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与学术水平,并且学校应该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如教师的企业挂职可以纳入课时量的考核;其次可以把学生拉到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如讲授品牌策划、包装策略等,避免“照本宣科”的乏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外部引进充实师资队伍。从企业聘请相关的营销、创新创业专家进入课堂,通过真实的专家讲座,将行业规范与标准引进课堂,并通过真实的创业经验与营销经典案例讲授,增加课堂的鲜活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与职业实践能力。

4.加大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并且对创新创业的团队给与一定的奖励基金;二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或园区,通过专业的创新创业平台或场所,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与开展;三是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咨询服务平台,给创业团队提供管理、财务、营销、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咨询;四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寻找社会对接平台,提高项目的市场转化率与社会贡献率。[3]

5.开展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首先国家和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推进校企合作,对承担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单位,根据承担的学生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考虑适当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其次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自身要提高办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养,改变学生技能欠缺的现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责任心、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再次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社会舆论的宣传,激发企业家的责任心,宣传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与示范企业单位,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合作氛围。最后创建相关的中介机构,保障校企合作的持续运行,如美国设立的“企业关系联合会”,英国设立的“培训与企业委员会”,法国设立的“教育企业工作线”,韩国设立的“产学合作科”等,成立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各方面参与的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蒲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2(06):42-43.

[2]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2-15.

篇7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在整体培养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知识技能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具体、更实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创业的实践模式探索是可靠途径。

对高职院校来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非让所有的受教育者毕业后都去创业,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全体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使他们具备创业素质,为将来有可能创业做尽可能多的准备。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十年之多,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据麦可思公司最近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1.2%,与2008届(1.0%)相比略有上升,与2007届(1.2%)持平;从学校类型来看,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者所占比例为0.4%、非“211”本科院校为0.8%、高职高专院校为1.6%;从2007届到2009届,高职高专自主创业比例高于本科。这些数据表明,自主创业目前并未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选择,其中的原因很多,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宏观政策、经济形势等多个层面。其中属于学校自身的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一些教师认为: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应当注重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以达到与企业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目的,因此很少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高职学生自身则认为创新创业是本科生、研究生的事,自己没有那个天赋,只要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满足了。

2.开设的课程很少,开展的活动面窄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涉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课程都非常少,主要就是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也仅有极少数学生参加,大部分学生为旁观者。

3.师资缺乏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讲课的难度大,对师资要求较高。而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由院(系)就业办、学生工作部门及团系统相关人员来担任,这些教师几乎都没有创新及创业的经历,只能纸上谈兵,因而很难引导学生开展发现式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显得力不从心。

4.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薄弱

一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硬件设施较差,学校更愿意做短期内能够收到成效的功利性探索,而不愿意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过多的投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尤其薄弱,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校园缺乏创业氛围

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一个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学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等都未能向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倾斜,校内环境中感受不到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气氛。

二、创新创业教育途径探索

1.培养高职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

(1)转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对大多数高职生来说,由于高考的失利,在他们心中或多或少充塞了各种难以名状的失落和自卑。他们往往认为创新创业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弱点,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克服害怕失败的胆怯心理,克服长期依赖家长、依赖老师的惰性,克服眼高手低、怕苦畏难的毛病。着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独立生存意识,锻炼他们的勇猛顽强的意志,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独立人格。

转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创新创业虽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仅属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除极少数智力障碍者外,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创新的禀赋,都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许多事业成功者的智商并非很高,爱迪生、达尔文在青少年时代均远非天才,比尔•盖茨也没有高学历,但他们的创新能力却举世公认。

帮助学生建立创新创业信心的同时也要告诫他们:创业就意味着不断尝试、摸索甚至失败,对于创业者而言,没有一套创业宝典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创业过程中,更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要有坚持不懈、顽强努力的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教师应通过启发、疏导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束傅,摒弃和根除传统教育中接受现成事物的接受意识、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激励学生自由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生疑,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搜集来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处理、科学分析,从中发现、识别并把握商机;学会捕捉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养成把瞬间创意、闪念记录下来的习惯。通过创造性思维习惯的逐步养成,从而使得学生拓宽视野、强化储备、优化能力,为将来更好地发挥自身才能做好准备。

2.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高职生在校学习仅有不到两年半的时间,留给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因此要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只有将其渗透于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专业教育中,使二者相互融通。如在工程设计类课程中融入创新设计的内容,工艺类课程融入生产管理、经营的理念,实训类课程引入具体项目,毕业设计到企业去找课题等。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独立地进行,因为人的创造性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大量创业成功的实例表明,创业活动通常是做熟不做生,创业活动中的所创之业与所学专业通常是紧密相连的,创业教育是建立在融合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专业教育这个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只能是无本之木。

3.培养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它所需的教师应是: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的创业者兼学者。这样的教师在高职院校非常缺乏。

加强师资建设,途径之一是“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是定期让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人员合作研究、开发创新项目,再将项目成果运用于教学,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通过走出去,增进专业教师知识,拓宽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工商、税务等各界专家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和创业导师,他们不仅经常与学生做面对面交流,把最前沿的成果、最新的信息、最成功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可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实地调研的机会,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样做既弥补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数量的不足,也实现了创业教师个性、能力、学识和经验的互补,优化了师资结构。

途径之二是制定长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分批遴选优秀的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人员外出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进修,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和探讨,编写适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

4.推进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创新创业的实际问题和实际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和检验。

(1)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利用专业进行创业创新。采用第二课堂形式,面向广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创意策划比赛、专业技能大赛、模拟实战、创新论坛、创业讲座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战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对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孵化,切实扶持一些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在上述的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学校要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建立教师参与机制,支持师生组建有创新潜能的学术团队,以科研促进教学,为学生创业增加项目来源。

(2)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校内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学校一方面要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实训环节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实训设备和资源优势,辟出专门场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常年对学生开放服务,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让企业主动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岗位、实地研发场所、实践指导教师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学生上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新品研发、生产运营、品质管理、产品的销售与服务等活动中去,从而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目的。

5.营造学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开展勤工助学、帮困助残、社会调查、社区援助、志愿者服务、文化艺术节、创新活动月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创意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立自强能力。大力宣传往届生中成功的创业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

在校园里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条件申请开办校内公司,经校方审批获准后可开展经营活动,让校园成为体验创新创业的训练场。院系可组合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等成立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建议及各种相关服务。

三、结论

篇8

关键词 双创时代 大学生就业 创业 促进机制

所谓“双创”,指的是“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这一理念最早是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的。在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现阶段高校体制改革的重点。本文以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入手,对创业促进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

1 当前吉林省大学生创业形式概述

1.1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当前吉林省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与学生在校学习经历和经验积累有关。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先进的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等。另外,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强,其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验就可以作为基础,通过这种自主创办公司的形式(也可以是同学合伙创办公司),可以有效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减轻就业压力。

1.2加盟连锁机构

还有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后,会更加倾向于商业经营,并且以加盟连锁店的形式来解决就业问题。他们从中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大大降低创业之初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一些较为知名的连锁机构,自身都具有较为完善的长远发展规划、目标以及策略,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借鉴资源,可以在充分参考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逐渐创办属于自己的公司,而且也可以在强化经营管理的作用下提升经营效益。①

1.3电子商务创业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有了进一步的拓宽。随之兴起的电子商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也衍生了一系列新的就业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这方面会更得心应手,尤其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他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销售商品,通过网络这种快捷化平台来把产品信息及时展现在客户面前,这种创业形式具有实时性和共享性的特点。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阐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求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划分为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从这一理论的构成依据来看,它包含有三个基本假设。

首先,人类要生存下去,自身的需求就会影响到行为举止,而只有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才可以对行为产生影响和作用,已经满足了的需求则不能作为激励性工具。因此,人类的需求就会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特征,层层相扣,每一层的需求标准会不断提高。

其次,把人的需求按照重要性和层次性排列为一定的顺序,这种排列原则是以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为基础,之后在各种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再向上一层次的需求发展。需求越向上,标准就会越高,这也是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第三,只有当人们的某一级需求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之后才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整个需求满足过程是环环相扣、密切相连的。如此反复下去就会成为人们奋斗的动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观点来看,人的需求有一定的层次性,越高层次的需求就会越难满足,人们的行为产生是由需求刺激决定的。

那么在当前“双创”背景下,高校就要仅仅围绕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来展开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构建工作,并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制定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激励机制。

3 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构建存在的问题

3.1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对创新创业认识不全面

从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还较为保守,只追求所谓安稳的工作,没有看到创新创业的优势所在,对自主创业还存在着一定的畏惧心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全面,往往会认为自身实力还远远达不到创业的标准,认为这是极个别优秀学生才可以胜任的活动,这就是思想观念落后的体现,没有对创新创业进行全面考虑。除此之外,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对待创新创业的态度时常发生变化,犹豫不决,最后不得不放弃自主创业的念头。

3.2创业活动的技术含量较低,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率低

吉林省最新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现阶段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活动大都集中在家教、电商以及零售等行业中。不难发现,这些行业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技术含量较低,而对于那些技术含量较高的网络创业、软件等高新科技行业的选择就占比非常少,这也说明了科技创新性的严重缺乏。此外,很多高校在学生就业实践活动中缺少激励机制,很多学生的参与性很低,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认识层面,也就导致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率的低下,难以对地区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3.3创业教育管理工作责任模糊,未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根据调查显示,当前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主要是由学生管理部门、团委或者是思想政治研究部门来共同负责完成的,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研究的部门,并且很多高校在教务部门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参与程度明显不足,还停留在表面,而且这些部门的领导层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也了解甚少。这种混乱无序的管理形式就必然会影响到创业教育教学和专业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也会对学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产生负面影响。另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而现有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其结构也过混乱零散,没有和现有教学体系相联合而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4 “双创”背景下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完善对策

4.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建立高素质创业伍

对于高校人才机制管理而言,其需要面向全体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融合学校的专业教育,并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化特点,实行因材施教的指导原则,之后再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之后再将其贯穿在整个高校的人才培养中。②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思想和理念进行强化。其次,还需要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开设时下热门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这样可以为学生后期进入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学校管理者还要选择各方面条件优秀的教师组成一支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队伍建立之后也可以聘请实业家进行现场讲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的交流沟通,积极带动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创业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4.2重视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自主创业氛围

高校在履行自身的教学职能的同时,也要积极履行服务创业和支持创业的责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在学校多媒体设备的支持下加大自主创业宣传教育力度,教师也要在这方面多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支持,对于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补贴要及时宣传到位,第一时间让学生明白政策上的重心所在。在学校的宣传带动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创业氛围和环境,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顺利实现。

4.3成立专门的创业基金部门,强化监督监管机制

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学生刚进入社会,手中并没有很多可以支持创业的资金,而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高校可以专门组建大学生创业基金部门,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全方位保障。构建以大学生信用考评体系、创业绩效评价激励机制以及创新项目评价体系等等为核心的监督监管机制,保证高校的各个方面资金支出有据可查,从而有助于学生自主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在专门的创业基金部门成立之后,还需要完善监督监管机制,通过实时化的监督来保证创业基金的合理运用。③在对创业绩效评价激励机制的构建过程中,还需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在学生层面可以通过对创新创业学分的设置来将其归纳到专业教育学分组成部分中,同时还要构建具有包容性的科学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奖惩相结合的形式,对优秀的创业学生予以鼓励,对于需要改进的学生多予以赞美和肯定,使其保持自信。

4.4政策上的完善和扶持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吉林省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出台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学生敢于创业、善于创业。尽可能地降低或者是减免税额,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政府可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尽可能地选择大学生创业所生产的产品,并且在各种活动中做好产品宣传工作,使大学生可以尽快进入创业的稳定期和上升期。

5 总结

现阶段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有了更为丰富的渠道,不同的创业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针对当前高校在创业激励机制建立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学管理者在把握自身实际状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激励机制的运行效率。

注释

① 郑丹.“双创”背景下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6(17):61-62.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多维开放式;人才培养

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中提出,电子商务人才问题主要体现为: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电商企业利润的降低与人力成本的上升之间的矛盾;企业对电商人才素质的要求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综合叉学科,专业领域涉及信息技术、经济、金融、市场营销和管理等诸多知识,其人才需求本身也是多样化、复合型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偏向性地重视培养电商专业的课本知识灌输,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拓展较少,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创业指导等诸多问题,已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行系统性的、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2多维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内涵

多维开放式课程教学设计包括突破传统校内课堂限制,创建开放性教学空间,还包括理论的开放式收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选择、教学材料的开放式组织、理论教学的开放式实施、教学过程的研究性运用和实践教学的开放式开展等。实施多维开放式教学,从课程教学组织的结构化、封闭式课堂教学逐步向半开放混合式课程、完全开放的社会化课程教学转变,充分发挥了电子商务的专业优势,有助于实现教学时空、师生关系进一步多元化,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更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更能体现相应学科和相应课程的特点,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拓宽学生就业途径。

3多维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新形势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用创新、科学研究”四大教学模块渗透融合的多维并重的教学体系,构建了“多层次、多领域、模块化”的开放式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3.1理论教学维度

3.1.1知识体系模块化

根据社会经济不同领域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设置人才培养多元化目标,考虑到电子商务专业多领域交叉、知识密集的特点,将电子商务培养方向细分为“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电商技术与开发”、“网络商务营销”、“网络美工与多媒体制作”等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和专业课程进度,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创业基础”、“网上创业”等创新创业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并结合专业培养方向重构知识体系,突破传统课程体系中各课程、授课老师、教学班之间的界限。

3.1.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高校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对技术经济、管理等主干课程进行合理搭配,并结合各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和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中适时安排、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推进学分制改革,将创新创业、各类竞赛、实践项目、科研活动等成果进行分级量化,纳入学分评价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3.1.3教学方法多样化

探索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种形式和手段。加强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知识要求包括理论与实践能够紧密结合,能够及时衔接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要求包含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管理实践、创新与创业、沟通协调、人机交互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要求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网络素质、身心素质等。

3.1.4开方式教学模式

推动专业课程间的共享和互联,尝试对知识体系中有时间关联或技术关联的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构建创新创业驱动的开放式课程群。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鼓励教师协同教学,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实验指导和考核体系,学生可以跨专业班级建立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堂作业和课程设计,相关课程可以共享教学、实验资源,互认学分。

3.2实践教学维度

3.2.1动态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电子商务毕业生创业、就业信息库,跟踪记录毕业生创业、就业的现状,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来动态调整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相关内容。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实践,了解社会及企业现状与发展,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系统性地开设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系列实践课程,强化模拟性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和分类指导,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计入相关教学实践学分,并与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3.2.2“赛-教”结合,以“创”促学

依托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创”、“互联网+”等比赛,对前期研究与探索予以立项支持。定期举行“双创型”专业技能大赛,并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构建“赛-教”结合的教学机制。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各类人文类竞赛、文体类和社会实践类活动,鼓励学生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创新创业思维。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和竞赛活动转化为实践课程学分,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

3.2.3推进电子商务“双创型”特色实验室建设

引进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平台、百度搜索营销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实验沙盘、网络行为分析等系列实验平台,强化模拟性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和分类指导。推动电子商务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并以课程群体系为基础,组织跨课程、跨专业的综合模拟实验教学项目,形成规范性的实验指导书和实验规程,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能主动适应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3.2.4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与企业共建模拟创新创业平台,从传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合作进一步提升到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企业的具体管理和动作环节,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校企协同育人计划。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体验企业的项目管理和企业文化,并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3.3应用创新维度

3.3.1筹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室

在本校“创新创业特色专业建设”课题的支持下,筹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室。孵化室提供网站开发与管理、网络营销、网络用户行为分析、网站美工、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软硬件平台和设备,从学生组建的创新创业团队项目中选拔出一批有创新性和实践意义的项目,分配指导老师,入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室进行针对性指导,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并将优秀作品推荐到区级、国家级竞赛中,推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向创业实践转化。

3.3.2实施“项目牵引、团队协作、企业化管理”的培养模式

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探索,或在导师指导下承接企业咨询、企业网站建设、企业网络推广、网络广告制作、网络市场调研、企业电子商务策划与实施等实践课题,例如,结合广西本地方特色,扶助本地小型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从而提高学生们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切实做到“高校服务地方”。

3.3.3倡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

探索与“淘宝大学”、“百度营销大学”、“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大学”等第三方电子倡导学生参加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各类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探索与“淘宝大学”、“百度营销大学”、“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大学”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模式,通过假期短训、在线培训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现代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模式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电子商务平台及工具的操作和管理能力,拓展就业渠道,启发创新创业思维。

3.4科学研究维度

3.4.1提升科研能力

鼓励教师以科研课题为依托,指导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实施专业导师制度,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双创”团队建设相结合,以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自主创业、学科竞赛等项目为牵引,形成跨年级、跨专业班级的项目梯队,导师从职业规划、选课指导、考研指导、竞赛指导、学年论文、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多方面为学生提出针对性建议,并组织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相关科研活动,撰写科研论文。

3.4.2奖励科研创新

建立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科研奖励制度,奖励科研创新,对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申报软件著作权等创新性研究活动,给予经费支持和相应奖励。在科研创新能力教学方面,组织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创新型实验和开放实验等活动,拓展学生创新性学习和探索的深度。

4结语

本文基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用创新、科学研究”四个维度提出“多层次、多领域、模块化”的开放式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将以桂林理工大学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试行,拟设置实验班和参照班,跟踪项目的实施情况,收集学生和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根据实践的具体情况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贾扬蕾,鲁美娟.适应开放环境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商论,2014,(10):191-192.

[2]黄丽娟,谢国杰,邹春芳等.基于“五力”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评价模型及实例分析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125-130.

篇10

对于大学教学,教师一般会围绕着关键概念而展开,像一个网络结构。这些知识网络结构是由事实、概念以及有关的价值和意向构成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充满创新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学生可以从知识结构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教师既可以要求学生从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开始教学,也可以从给一个规则入手。要知道创新人才的培养始于问题、基于实践,教师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这种创新性思维的实践。到底如何创设环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创新意向,让学生养成一种创新的习惯呢?笔者就此谈谈多年的大学物流学教学体会。

二、课前准备

(一)制作一些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要做到短小精悍,有些可以让学生上百度或其他网络事先观看,这些教学视频短的只有几分钟的时间,长的视频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每一个视频都要针对下一次上课的特定问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或是知识要点和框架,或是引人入胜的发问等。提起制作视频,很多教师感觉有点难,其实只要能费点心也是很容易的。一是可以在网上找,百度、优酷、爱课程等网站拥有丰富的视频资源。二是自己制作。现在各大高校都有良好录播教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心得查漏补缺做好录制。

(二)提前理出课堂引导思路

提前布置学生阅读普适性的书本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教师需要持续系统地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热身”性质的问题。要知道,学生的思考往往始于这些准备过程。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馈,解决教师之前提出的相关问题,将不懂的知识甄别出来。这个课前环节是进行创新思维教学的关键。正是从这个环节开始,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开始和新的概念知识发生作用。这样基本完成“知识信息传递”的过程,而此时有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就此点燃。

三、课中设计

现代物流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和信息处理等诸多功能要素,物流范畴已从流通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工程管理和设备维护等诸多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物流管理学科本身就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的交流主要是灵活地进行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起初,教师收集学生不懂的问题,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并鼓励小组之间通过竞赛等方式积极参与。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已经获得的知识都是“前概念”,而师生之间讨论所产生的内容则为“正确概念”。这种正确概念因为有他人的帮助,记忆痕迹一般比较深刻,所以抑制前概念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其实,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等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具有教学功能的统一体。例如,教师在讲授物流学中“配送和配送中心”一章时,事先就可以提示学生观看视频“冷鲜禽的最后一公里”;阅读教材,了解一家有名的配送企业的运营情况,要求能讲述其主要的经营业务,优势和劣势表现在哪里?很显然,本节课的讲课重点是配送的概念,对此在介绍概念之后,采用比较的方法重点与之前学过的运输概念进行比较;然后让学生讲述配送的功能和分类,这些知识一般学生都能较好地阐述。此阶段完成之后,一般的学生已经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至少第二次内化,形成自己的“正确概念”。其实,物流管理学科本身所涉及的课程教学本身就很引人入胜,容易激起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火花。教师需要下一些课前功夫,注重在课堂中引导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四、课后要求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个概念的内化,仅通过一两次内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多次内化、多个情景的应用才能达到熟练掌握,即“正确概念”和前概念之间需要通过不断反复的碰撞,完成知识内化并最终被学生掌握。为此,课后学习的引导和组织工作就更具艺术性。在此,笔者列举一般院校容易做到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一)大力倡导学生参与新型开放式教学方式

在课后,鼓励学生利用校园网参加,如MOOC、移动学习和微课等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巩固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在参与中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在课后利用网络教学方法中注重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栏目,学生课余学习之后还可和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可就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统一作答,个别问题单独作答。师生进行有效互动,这将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与物流相关的竞赛

这些竞赛最能锻炼学生的意志、耐力和创新思维。例如,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大赛能将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引入竞赛当中,这有力地推进物流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促进教师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比赛涉及信息系统开发、软硬件开发和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和实践为学生参赛事先设计一些项目主题。竞赛让学生从确定选题,收集和整理资料,到撰写研究报告、项目答辩等方面都得到了系统了训练,学校实验室、机房等教育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促进了教师教学与教研的有机结合。这种国家级的物流设计大赛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们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积极性,提升学生们的形象气质,为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积累宝贵的经验财富。

(三)安排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暑假安排学生进行物流企业调查或物流市场调查。调查在每年上学期期末,由教师安排,分班进行,一般一个地方一个组,一个组一般不超过10人,教师先做好示范调查表交给学生参考。笔者主要设计两张表:《农村物流市场情况调查表》、《物流企业情况调查表》,学生可以依据具体情况以这些表进行修订,调查完成之后,小组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要求介绍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要求找出它们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依此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对策,最后要把调查的所思所感体现在调查报告之中。教师根据每组调查情况和调查报告给予相应的分数等级,这个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我校作为必修课计1个学分。如今年暑假我们就安排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尴尬调查》的暑假实践活动,每个班分成4组,每个组大约7-10人。根据物流教研室多年的实践来看,效果比较明显的,虽然有少部分“南郭先生”,但大部分学生借这个实践活动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有的学生为调查的企业出谋划策,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有的学生就此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等。

(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