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7 20:1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用植物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是药学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本文探讨了提高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途径。对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在讨论课、见习课、实验课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对信息收集处理的实践。同时,在教师科研课题研究与教材编写中,对学生加以指导,培养其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通过培养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并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关键词】 药学教育;信息收集处理;教学水平
【Abstract】 It’s basic for pharmacy college students to know how to collect and process information.The channels to develop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of student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Education methods were reformed in teaching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pharmacognosy and pharmacoeconomics,moreover,the practice of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increased in discussion lesson,probation lesson and experiment lesson.In the meantime,students were guided to cultivate their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in the study of teachers’scientific topic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Eventually,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was improved by this and the whole teaching level was also promoted.
【Key words】 pharmacy education;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teaching level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四种能力,即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全面提高。国内外医药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良好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医药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探索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的高素质医药人才的途径[14]。
本研究对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在讨论课、见习课、实验课的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与教材的编写,从而培养和提高其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另外,在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中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对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希望通过上述实践提高药学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 药学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的目标
通过提高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途径的研究和实践,实现学生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储存和整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第二,经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虽然很丰富,但必须进行加工、整理。教会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分类和保存。第三,信息的利用有很多方面,一般是指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加工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如直接引用、分类比较和概括综合,完成文献综述和研究论文的撰写。
2 培养药学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实践
2.1 加快图书馆的建设,改善网络教学环境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我们加大了成都医学院图书馆和药学院图书室的建设力度。馆藏书籍和专业中外科技期刊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信息查询的需要。同时,成都医学院图书馆还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设现代化电子阅览室,引进各类中外文全文及文摘数据库20余个,数据总量超过2 000 GB.学生可通过网络方便地阅读各类文献。
成都医学院的实验室、教室等处均可方便地上网,可充分满足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的需要。学生可充分利用局域网查阅资料、学习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介绍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引导学生通过科技文献的查询,掌握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我们对成都植物园、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植物园和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圃中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数码摄像;还对峨眉山、长白山、黄山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科学考察,并拍摄了大量野生药用植物的数码相片。我们对数码相片按科分类,并附加了相应的文字说明。同时将经过整理的野生植物数码相片上网,形成了较具特色的药用植物网上资源库。我们还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收集了一些兄弟院校的教学资源,结合已有的资源,经有效整合后进一步完善了我院药用植物学网上课程资源,供教师和学生阅读学习。
2.2 改革药学实践教学,深化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药学教育重视实践育人,我们在药学的实验、见习、实习中加强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重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我们对生药学见习进行了改革,教会学生如何设计调查报告,利用中药材市场进行相关信息调查,调查结束后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同学们反映见习效果良好,写出的市场调查报告质量也较高。如第四小组江敏等同学的实习报告获得了高分,内容包括见习目的、见习时间、见习地点、见习要求、见习过程、见习感受与体会、建议等,见习报告结构完整,分析问题得当。对蔷薇科重要中药材的品种、来源、产地、采制、价格、炮制品、功效及销售情况等相关信息都有详细记载,所得调查结果有一定实际指导意义。
在药用植物学的实习中,要求同学们将所学的植物分类学知识应用于植物园植物和药用植物的识别。例如,在成都植物园药用植物实习时,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蔷薇科月季、仙人掌科仙人掌、小檗科枸骨、豆科皂角等植物的刺,根据所学的分类学知识,通过查阅参考书籍或利用网络资源来判断是叶刺、枝刺或皮刺,并说明判断的依据。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有效利用收集到的信息,独立完成研究结果是对药用植物学见习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
2.3 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教材的编写,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在老师参编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吸引一些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如我们在编写科学出版社的《案例版生药学》教材中,将一般生药瓜蒌、党参、南沙参、茵陈、、艾叶、野、小蓟、大蓟和蒲公英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编写工作的任务分配给5位药学学生,每人负责2味生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在老师的科研中,选择一些有研究兴趣的同学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将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分解成几个小课题,让学生分组承担。在课题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查阅参考文献解决实际问题,老师则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2.4 改革学科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质
我们对药物经济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学生在完成药物经济学的学习后,利用其所学的药物经济学原理和知识,选择其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论文题目,查阅资料后,撰写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学生成绩主要由其撰写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来评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查询资料,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培训。学生反映通过药物经济学的学习,不仅学到了药物经济学的相关原理与知识,同时其信息处理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我们在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中设置了讨论课。教师精选某些专题,指导学生查阅国内外文献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写出文献综述。教师组织学生在讨论课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学生文献综述和讨论课的表现作为其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在讨论课上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全面的提高。
3 展望
通过加强对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培养的实践,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的整理和加工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新途径,总结在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培养实践中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将可行的经验向其它学科推广,通过提高成都医学院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邹开军.中医药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途径[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4):6869.
[2] 朱霞.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及提高途径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9,25:200.
[3] 吴红.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839.
篇2
关键词 药用植物;当归;早期抽薹;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56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052-02
Research Progress of Early Bolting of Angelica sinensis
WANG Yi-cun LI Guo-ye PAN Shui-zhan
(Longnan Institu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Gansu Province, Longnan Gansu 746005)
Abstract The early bolt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issues affecting the Angelica sinensis herbs production.The early bolting does not only reduce herbs production,but also affect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plants.The concept of early bolting,physiological theory,induce factors of the quality of medicine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bout the early bolting of Angelica sinensis were integrative reviewed in the paper.Its occurrence mechanism include genetic factors,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nutrients,planting density,fertilizer and other productiong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the above occurring mechanism,the proposed prevention measures as follows: preferably good variety,greenhouse seedling,control graft union,cold storage,reasonable planting density and other agronomic measures can reduce its bolting rate.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early bolting,vernalization gene,gene regulation of flowering early bolting,select bolting tolerance variety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Angelica sinensis high quality,high efficiency,stable yield and high yield.
Key words medical plants;Angelica sinensis;early bolting;research progress
当归(Angelica Sinensis Diels)为伞形科(Umbe-lliferae)当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阴湿。始载于《神农本草金》,以干燥根入药,性温、味甘、辛,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润燥滑肠之功效,为临床常用药[1]。此外,当归还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饮料、酒等制造原料中。全国有90%左右的当归产自甘肃[2]。当归生产上普遍存在早抽薹问题,早抽薹严重制约了产量潜力的发挥,对药材品质亦有较大的影响[3]。该问题不仅在当归上有,在其他家植药材如白芷、羌活等伞形科药用植物中普遍存在。因此,揭示当归早期抽薹的机理机制,阐明控制当归早期抽薹的途径与技术,对于破解当归早期抽薹的难题,实现当归优质、高效、稳产、高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当归早期抽薹的概念及发生情况
早期抽薹是指植株的营养体未充分长成即发生抽薹的现象。具体到当归即育苗移栽后第2年发生抽薹开花,导致不能形成有效的商品药材。
近年来,抽薹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归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早抽薹当归根中次生韧皮部与次生木质部的比例减小,次生木质部的薄壁细胞木质化,生活的薄壁细胞和分泌道减少,影响次生产物的形成,导致肉质根木质化并空心,使得根部缺乏油气,变柴,失去药用价值。遗传因素、生长物质、环境、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均影响当归早期抽薹[4]。岷县大田当归正常年份抽薹率10%~30%,严重时可达80%以上,有的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药农收入。
2 早期抽薹对当归产量、品质及生理活性的影响
王建华等[5]研究结果表明,抽薹对防风的药效有明显影响,抽薹防风的镇痛作用为未抽薹防风的70%~85%,解热作用为55%左右。陆则权等[6]研究表明,当归抽薹过程多个生化指标发生变化。当归的抽薹发育过程是由多因子参与、多步骤控制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7]。因此,研究当归在不同生育时期生理生化的变化,可有望为进一步研究当归经济产量的形成、抽薹开花及预防早期抽薹提供理论支撑。
3 当归早期抽薹机理研究进展
3.1 遗传因素
Le Cochec 等[8]观察到当年抽薹的甜菜其基因型具有杂种优势,是显性、上位性基因作用的结果。当归早抽薹苗所结种子俗称“火药籽” ,火药籽育成的当归苗移栽至大田比正常植株(第3年)抽薹所采种子育成的当归苗抽薹率约高30%,且提前抽薹10~15 d,这可能是因为控制当归抽薹开花的基因具有遗传保守性[9]。由此可知,深入研究当归早期抽薹遗传特性及基因,有助于精确筛选抗早期抽薹品种。
3.2 生境因子
当归苗贮藏期环境温度对当归抽薹影响显著[9],贮藏期温度在-10~-7 ℃时,抽薹率19.6%,且阴地贮藏的苗比阳地贮藏的苗早抽薹率降低约 50%。这可能是由于冷冻贮藏抑制了贮苗体内硝酸还原酶和淀粉水解酶的活性[10]。可见冷冻贮藏是解决当归早抽薹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也可在生产中尽量使用大苗子,从而进一步发挥大苗子的丰产优势。李成东等[11]调查发现,当归在海拔1 000~1 200 m范围内,抽薹率为30%~50%,1 800 m以上地区生长良好,抽薹率仅10%。干旱、高温、缺肥、缺水等也会对当归的生长有一定的胁迫,导致当归生长发育进程加快,早期抽薹率明显提高。
3.3 营养条件
植物体营养水平是抽薹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营养物质积累是成花的基础,其中碳水化合物是合成其他物质的碳源和能源。王兴政等[12]发现种苗大小对当归抽薹率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种苗越大抽薹率越高。张恩和等[13]发现当归的早抽薹与种苗重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8~0.99。这可能是由于当归苗龄过大,在第1个越冬期就具备了接受低温春化的条件,有关苗龄大小对早期抽薹影响的机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栽培管理措施
良种配良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物产量潜力已得到农学家们的共识。移栽时间、栽植密度、肥水管理均能影响当归的生长发育,任何一项措施管理不到位皆可引起当归的早期抽薹。研究表明,P肥对当归抽薹率的影响作用极显著,施用N、P化肥都会加速抽薹进程。但在一定施N 量的基础上增施P肥则可降低早薹率[14]。
4 当归早期抽薹的主要调控途径
4.1 选育耐抽薹品种
品种( cultivar) 指经人工选择,在遗传上相对纯合稳定,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相对一致,并作为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作物类型。加强系统选育,定向培育高产、优质和不易早抽薹的品种是稳定药材质量的基础[15]。当归新品系90-01h和岷归4号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抽薹率低、抗病性强[16-17]。由此可见,定向培育耐抽薹、丰产性好、品质优的新品种可有效解决当归药材生产中早抽薹造成的减产、减质问题。
4.2 科学育苗
优选种子是控制当归早期抽薹的一条重要调控途径。生产中选三年生当归繁种,去除主茎,选留侧茎上的种子。控制种子成熟度,在果翅由淡紫红色变为粉白色,果翅张开呈椭圆形时采收,以千粒重
4.3 合理密植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有效减轻当归早薹率。一年生云当归的适宜栽培密度为12.75万株/hm2,适宜基肥用量为40 t/hm2左右,最佳移栽期为5 月下旬。李应东等[18]研究发现采用每穴栽两苗,行株距40 cm ×20 cm,栽植9.0万~10.5万穴/hm2,既能保证基本苗数,也可防止出现早期抽薹。
4.4 激素处理
鱼亚琼等[19]研究表明,NAA抑制早期抽薹,单施GA3或者配施GA3与其他外源激素组合明显提高当归的抽薹率,且GA3浓度越大,抽薹株占的比率越高。青鲜素、矮壮素、丁酰肼、甲哌f、多效唑等在苗期喷施可有效控制当归抽薹,其中青鲜素1.700 g/L 在当归苗期进行喷雾处理不但可有效降低当归抽薹率,且对当归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并增加当归单根鲜重、提高当归产量。大多数激素处理(除GA3外)有效抑制了当归早期抽薹可能是由于激素在当归花芽分化和抽薹过程中起到了调控作用,有关机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5 其他农艺措施
覆膜、覆草、施农家肥不仅可以抗当归早抽薹,而且可以提高产量。姚兰[20]研究发现,当归育苗期遮光40%、50%处理的1~2级种苗的早期抽薹率最低。归栽培宜选用苗重0.88 g/株、侧根数1 .1条/株、主根长14.5 cm左右的中种苗。
5 建议
5.1 开展当归耐早抽薹品种选育
优良的种子、种苗是提高中药材质量的基础。目前,栽培当归优良品种匮乏,整齐度高、高产、优质、高抗的新品种不多,生产中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品种更少。应该深入挖掘当归种质资源,研究遗传参数、生长发育规律、种子特征、药材质量、药效等。以“选择育种”为主要育种手段,以优质、高产、抗抽薹等为育种目标,选育出可以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优良当归新品种。
5.2 深入研究当归早期抽薹机理机制
包括当归在内的所有伞型科药用植物早期抽薹问题是一个科学难题。目前,对早期抽薹的机理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蓝、洋葱、白菜等大宗蔬菜作物,而药用植物当归早抽薹的机理机制还缺乏系统研究。利用分子生药学与中药资源生态学[21]的相关理念和技术应用到药用植物当归抽薹的研究,揭示其早期抽薹基因和关键生态因子。研究当归抽薹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及差异性基因的表达,明确调控早期抽薹的基因、春花基因等,将为调控药用植物早期抽薹提供理论支撑,也为选育抗早薹品种的选育指明了方向。
6 参考文献
[1] 汤飞宇,郭玉海,马永良,等.当归[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19-26.
[2] 赵杨景,陈四保,高光耀,等.道地与非道地当归栽培土壤的理化性质[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19-22.
[3] 康军.当归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医药产业资讯,2005 (23):120.
[4] 徐继振,刘效瑞,荆彦民,等.甘肃当归提前抽薹的防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9(11):660-662.
[5] 王建华,崔景荣,朱燕,等.防风及其地区习用品解热镇痛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9,4(1):20.
[6] 陆则权,张金文,任丽蓉,等.当归抽薹植株生理生化特征分析[J].中草药,2011,42(11):2326-2329.
[7] RUIZ G L,MADUENO F, WILKINSON M.Different roles of flowering-time ge-nes in the activation of floral Initiation genes in Arabidopsis[J].Plant Cell,1997,9: 1921-1934.
[8] LE C F.Investigation of Sugar boulting genetic factors[J].Agronomic,1989,9(6): 585-590.
[9] 王文杰,张正民.当归的抽薹特性和控制途径[J].西北植物研究,1982,2(2):95-104.
[10] 王文杰.当归冷冻贮苗技术和原理[J].中药材科技,1979 (3):1-5.
[11] 李成东,黄葵,陈正权.当归抽薹调查报告[J].中草药,1994,25(8):445.
[12] 王兴政,蔺海明,刘学周.种苗大小对当归综合农艺性状及抽苔率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42(5):59-63.
[13] 张恩和,黄鹏.春化处理对当归苗生理活性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8,33(3):240-243.
[14] 马占川,张恩和,张金文,等.氮磷配施对当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1997(4): 32-33.
[15] 华国栋,郭兰萍,黄璐琦,等.药用植物品种选育的特殊性及其对策措施[J].资源科学,2008,30(5):754-758.
[16] 贾婕楠.当归新品系90-01选育报告[J].中药材,2005,28(8):649-650.
[17] 程,刘效瑞.当归新品种岷归4 号选育及优化种植技术研究[J].中药材,2011,34(7):1017-1019.
[18] 李应东,刘佛珍,陈垣,等.当归规范化种植技术及其主要病虫害防治[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19(1):23-26.
[19] 鱼亚琼,邱黛玉,蔺海明,等.外源激素和种苗大小对当归成药期生理变化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1(9):41-44.
篇3
关键词:武威;中药资源;利用情况;开发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的东部,含三县一市。该地区地理条件复杂,区内有山川河流,还有沙漠和戈壁,海拔、气候差异较大。独特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气候,蕴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全市已知的中药品种有250余种[1],如:甘草、麝香、秦艽、羌活、射干、小茴香、麻黄、锁阳、柴胡等,生产潜力大,质量好,不但畅销全国,而且还出口国外。武威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沿用的开发模式,导致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不合理,甚至出现生物多样性锐减、药材质量降低、中药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中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因此,摸清武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认真总结和思考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保障武威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优化武威中药产业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武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特点
武威是全国中药材重要产地之一,中药种类多,有特色,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武威是枸杞、甘草、肉苁蓉、大黄、小茴香、麝香、l羊角、等动植物药的道地产区之一,尤其武威、民勤、古浪等县出产的甘草,以质量优异而闻名全国。这些地区靠近沙漠,最适宜甘草生长,所以品质最佳。甘草味甘甜,能配伍调和诸药,有“十方九草”之说,用途广泛。武威及河西的甘草,特点是根粗而长,外皮枣红色有光泽,内部呈鹅黄色,含糖分及粉质多,饱满充实,药效显著,是甘草中的上品,不但畅销国内,还出口到欧洲等地。
武威市现有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药材初加工企业7户,均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并取得了药品GMP认证证书。武威通过“政府抓示范推广、企业抓规范经营、协会抓品牌打造”等措施的有力推动,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中药材产业逐步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路子。现已建立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个,带动农户6000户,建立种植基地8万多亩,有力推动了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武威天祝县为藏族自治县,藏医药在该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和应用基础。作为河西地区中藏药资源大县,天祝境内有藏药材600多种,其中植物药材500多种、动物类30多种,秦艽、羌活、红景天、冬虫夏草、藏木香等名贵中藏药材40多种。为对部分野生藏药材资源保护和人工实验种植工作,该县选择翼首草、藏木香、草红花等6种用量大,生长周期短的藏药材进行大面积种植,研制开发华锐洁白丸等藏药新品种6种,筛选研发重点藏药新产品11种,研制藏药制剂品种80余种。除此以外,天祝县藏医院还开展了藏医药浴、火吉麦杂(火灸)、放血疗法等中藏医药适宜技术。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藏医科、中藏药房,建成了相对独立的中藏医药综合服务区。运用中藏医诊疗技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中藏医门诊处方数占处方总数的比例高于30%[3]。
2 中药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威市道地药材的产品增值能力还很低,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滞后,原药材外销比例较大,精细加工能力持续在低水平徘徊,中成药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下。制药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络松散,缺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武威中药材种植模式单一,技术落后。目前武威中药材种植一般采用传统的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和农户分散零散种植即自产自销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是种植户很难买到优质种苗;二是农户缺乏种植技术,中药病虫害防治技术不规范,中药材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三是寻找市场销路难,中药材滞销,保存不完善,最终导致所种植的中药材质量得不到保障 [4]。
武威中药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没有规模化大产业,未能形成大品牌,导致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发挥武威药物资源应有的优势作用。中药企业经营规模小,企业资金不足,缺乏科研经费,研发能力弱,因此企业产品大多数为中药材粗提取物和粗产品。
3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1.建设一批道地、大宗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
武威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干旱区,年降水量20-250mm,年均温度5-10℃。因气候条件较差,植被稀疏,所以虽然药用植物种类很多,约有200多种,但是蕴藏量较少。随着野生中药材资源的减少,药材的栽培繁殖日益重要。通过大力引进栽培、育种驯化和人工饲养繁殖,发展药材基地是发展中药资源的有力措施[5]。今后要在该地区大力发展甘草、麻黄、肉苁蓉、秦艽、羌活、小茴香、锁阳、柴胡、祖师麻、大黄、马鹿茸、红花等药材的GAP基地。积极推广中药规模种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平衡施肥、统一病虫防控,强化技术服务支撑,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2.发展一批中药材材加工企业
积极扶持和组建一批在市场上能站稳脚跟且符合GAP标准认证的中药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大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和中药二次开发利用的力度。深入发掘本草及民族医药宝库,遴选有开发价值的中药材及复方,加强传统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应用现代技术揭示药物活性部位、活性成分,阐释作用机理,先进剂型,丰富剂型品种,提高疗效,扩大市场份额,为中药走出国门打下基础[6]。
3.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中药产地,对于来自天然的中药资源,一方面面临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资源保护的现实。我们强调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再生并举,以利于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战略的实施,实现中药材产业现代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通过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建立科学的中药资源评价体系,全面协调、宏观控制,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前提下科学决策,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成能力的产业,优化资源,减少浪费[7]。
4.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武威的中药工业需要与现代科技进程相结合,加大特色产业研究,尽快建立具有武威西北特色的产业链,形成具有西北特色的品牌产品。培育中药材的市场竞争能力是中药产业化发展的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无公害”中药资源产品与精品原则,运用先进技术,基地建设与加工设计同步发展。在药物生产过程中,开拓思路,综合开发,有效利用,变废为宝。
综上,我国药用资源开发利用正处于一个上升期,今年来新开发多种药用资源,研发了许多新的药用部位,对民族药资源开发利用也有所提升。然而,我们也应看到随着中医药在世界的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医药资源的市场需求也逐年上升,开发利用更多具有潜力的药物资源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与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2010 (7):245.
[2] 段金廒.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策略与模式探讨[J].中草药,2015, (12):,1715-1717.
[3] 宋积成.天祝藏族自治县中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06):35-37.
[4] 周成明.对中药材产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8):659-663.
[5] 张存龙.甘肃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J].中药材,2001,24, (6):441-443.
篇4
[关键词]黄芪资源;生产现状;问题分析;发展建议
黄芪为常用大宗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补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素有“十药八芪”之称,且以黄芪为原料的中成药多达200余种[1]。国内市场对黄芪的需求极大,其中约有50%用于生产黄芪饮片,近50%用于中成药和提取物及制剂[2];国外植物药市场上,黄芪的产地和出口为中国所独有[3],曾一度在我国中药材出口中排在1 000万美元以上的7个品种之首[4]。正是这种强劲的需求,致使黄芪野生资源几近枯竭,目前商品黄芪主要为栽培品。但由于黄芪大规模栽培仅60余年,针对基原、种植方式、产区和需求的多样性等复杂情况,人们对黄芪药材资源的现状一直缺乏清晰的认识,也未从政策与技术角度全方位分析黄芪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危机。本课题组在大量实地调查采样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我国黄芪药材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从多角度提出了抢救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黄芪资源的建议。
1资源现状
黄芪的资源供应经历了从野生到栽培,分布区从传统产区到新产区,应用范围从传统中医临床调剂扩大到中成药原料和食疗保健等领域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均可视为黄芪野生资源期,其野生和半野生资源,基本能满足需求,且质量能保证,主流品种为蒙古黄芪。据赵一之考证[5],不同时代黄芪的道地产区存在由西部向中东部迁移的变化轨迹,清代以来,山西和内蒙古是蒙古黄芪的道地产区,东北三省是膜荚黄芪的道地产区[6]。以下着重分析60年代以后黄芪资源现状与需求的关系。
1.1黄芪人工栽培资源期现状
因黄芪需求量的快速增加,野生和半野生资源不能满足药用时,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人工种植黄芪,随着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原有中国药材公司按区域计划的生产中药材模式被打破,转变为市场导向下的药农自主种植,大致经历了3个时期,由此带来黄芪主产区和药材质量的变化[7-13],见表1~4。
由表1可见,此阶段在药材公司布局规划下种植,以仿野生栽培(种子直播于宜芪坡,让其自然生长,粗放管理,也称半野生[7])为主,生长年限较长,药材性状与野生品相似。由表2可见,此阶段为无序生产期,传统芪生产受到重创急剧下降,甘肃成为蒙古芪的新产区,膜荚芪产区很多。由表3可见,甘肃栽培蒙古黄芪仍占主导地位,但山西、陕西、内蒙古传统蒙古芪发展回升;河北一年生栽培膜荚芪快速下降,山东一年生膜荚芪位居其首,成为新产区,东北膜荚芪有所下降但保持相对稳定的种植量。由表4可见,栽培蒙古黄芪资源量最大,占总资源量近80%,其次为栽培膜荚黄芪,野生黄芪蕴藏量已很少,特别是野生蒙古黄芪濒临枯竭,几乎无商品。
1.2栽培黄芪资源变化分析
1.2.1主产区的变化 已形成2个新主产区,即甘肃陇西等地的平地育苗移栽二年生蒙古黄芪产区,山东文登等地的一年生直播膜荚黄芪产区;传统主产区面积虽不大,但仍有一定商品量。山西北部完整保留了道地传统蒙古黄芪的山地半野生生产方式,目前多出口或加工为高档礼品芪,国内普通药材市场几乎见不到;内蒙古南部的传统蒙古芪也为半野生,但生长年限比山西短,一般为三年生;传统膜荚黄芪商品量极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加格达奇等地建立了野生膜荚黄芪保护区,保存了这一珍贵的种质资源,且野生蕴藏量较蒙古黄芪大。迄今为止,我国已形成传统道地产区与新产区并存的格局,其中,蒙古黄芪的现代主产区甘肃的产量明显超过山西和内蒙古,但基本与历史记载的传统产区相符;而膜荚黄芪的新产区山东、河北等地却与道地产区东北三省相差较远,所生产的黄芪药材质量有待系统评价[15-16]。由此可见,蒙古黄芪主产区有西迁趋势,膜荚黄芪有南移的动向。
1.2.2种植方式和生长年限的变化 目前我国商品黄芪依据种植方式和生长年限主要存在4种情况,其中,山西黄芪的种植方式和生长年限最接近传统野生资源,商品药材的性状几乎与野生黄芪无区别,但占用土地年限长,因根深采刨困难提高了生长成本,故产量有限,价格最高;河北与山东黄芪一年生种植成本最低,但药材性状与传统黄芪相差甚远,且因柴性过大不易切片,价格下跌,产量也在逐年减少,河北产量下降最快;甘肃黄芪育苗移栽易采挖,药材外观性状与传统芪有一定差异,但饮片成片率较高,价格易于接受,故迅速发展成为产量最大的黄芪;内蒙古黄芪的生产成本介于山西与甘肃之间,产量与价格也在两者之间。
1.2.3种质资源的变化 栽培黄芪的原植物种质仍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o和膜荚黄芪A. membranceus (Fisch.) Bge.,但蒙古黄芪为旱中生植物,与中生植物膜荚黄芪相比,分布区较集中于相对干旱的地区[17],经过60余年的引种驯化,种质资源虽然存在一些多样性[1],表现在株型、茎蔓颜色、叶片颜色、叶片形态、花颜色、种子颜色、根形态、根横切面等,但曹建军等[18]从植株形态、花期、同工酶电泳、抗逆性等分析发现,栽培蒙古黄芪的种质资源变异不大,构成蒙古黄芪品系,主产区也在传统产区内;而膜荚黄芪从分布于水分较充足的高山高寒林缘野生生态环境引种于平地后,温度发生较大改变,且引种范围广,形成了早花型膜荚黄芪品系(《中国植物志》描述类型)和晚花型膜荚黄芪品系。所有的栽培种质对根腐病的抗性均不如野生种质,蒙古黄芪对白粉病有极强的抗性,是优良的抗白粉病种质资源,早花型膜荚黄芪的地上部分抗寒能力高于晚花型膜荚黄芪,是优良的抗寒性种质资源;当年生根中有效成分黄芪皂苷含量,以晚花型膜荚黄芪最高,是优良的高皂苷含量种质资源,且膜荚黄芪在霜降后均表现出皂苷含量升高,但蒙古黄芪总皂苷含量不如膜荚高,且在霜降后皂苷含量下降;多糖含量在3个品系中没有明显差异,总趋势是霜降后多糖含量明显降低。
对栽培黄芪的种质选育上还比较少,蒙古黄芪在甘肃定西地区旱农科研中心采用混合选择法,选出蒙古黄芪新品系94-01和94-02,产量较当地农家品种增长15%以上,另采用杂交选育法获得的新品种9118,其植株矮化、主根更长、分叉少,抗根腐病和白粉病能力增强,且可增重20%以上[1]。膜荚黄芪有山东省文登市选育的高产多倍体黄芪新品种文黄[19],陕西旬邑县栽培的人工驯化的野生品种红高杆[18],但未见对这些选育品种的药效学质量评价研究。
山西和内蒙古尚无品种选育报告,经调查多采用当地人工驯化蒙古黄芪种子,也从甘肃等地调种。总体上看,栽培的黄芪品种不多,良莠不齐,退化严重,蒙古黄芪在主产区内种源较纯,因膜荚黄芪引种于较干旱的山西和内蒙古,不能采用种子直播半野生方式栽培,经试验栽培3年以上根即腐烂,且种子不能成熟,而膜荚黄芪的混杂现象更严重。总之黄芪的良种选育和繁育工作有待规范和加强。
1.2.4商品药材用途的变化 建国前,黄芪主要满足中医临床调剂用,饮片是主要用药形式,随着中成药工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中成药和保健品原料上升为黄芪的另一重大用途,对药材的外观和切片要求有所降低,只要化学成分达到药典规定即可投料,故众多引种栽培品也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还有一些以有效部位研制的天然药物大品种,如黄芪多糖冻干粉针、黄芪皂苷注射剂(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等,因明确了药效成分,对原料药材的选用标准已不再以传统外观性状为主;另有海外市场和国内食疗养生的兴起,回归传统道地黄芪为原料的礼品芪,如山西炮台芪、冲正芪、斜切片、纵切大片芪等,正逐渐形成需求上升趋势。
1.2.5黄芪质量评价标准的变化 《中国药典》1995年版以前,黄芪的质量评价一直以形态学的性状和显微特征为主,即“辨状论质”,体现了中药的整体观特色,但客观性检测指标不强,且需要长期积累鉴定经验方可胜任;自该版药典收载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和下限指标以来,黄芪药材的质量评价逐渐进入到化学评价阶段,2010年版又增加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项,近来山西省地方药材标准恒山黄芪还增加了多糖含量测定项和特征指纹图谱,形成了黄芪多指标化学成分及整体性评价质量模式,这些化学指标提高了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也或多或少忽视了“辨状论质”的作用,许多盲目引种的栽培黄芪在化学成分含量上都能达到药典标准,成为合法药用原料,但质量的优劣性却无法用一个只能判定是否合格的药典标准来合理评价不同用途的原料。
2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黄芪药材生产缺乏合理布局与组织化
由于中国药材公司的解体,中药材生产由计划性强、高度组织化形式演变为个体药农的随市场行情种植,生产主体发生根本改变,原药材公司制定的中国中药区划只能发挥部分指导效应,科技部虽然支持开展“中药材引种适宜产地评价方法及模式研究”等课题,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政府部门出台的全国性中药材区域布局规划,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形成了现有黄芪生产新产区大于传统产区、低生产成本药材产量占绝对优势的资源格局。农业部2005年制定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将道地中药材列入特色农产品生产范围,指出我国中药材生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优良中药材品种分化、退化严重;种植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监管不力,伪劣药材产品充斥市场;中药材品种繁多,不同品种的需求量差异明显,市场价格年际波动很大”。其中黄芪被列入规划期内重点发展的17种中药材之一,旨在推动黄芪药材生产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规范化和规模化,保证药材质量。但该规划布局表的优势区范围却遗漏了最道地最重要的山西北部30余个县市和内蒙古武川等地,其科学合理性尚需进一步论证,且该规划的组织实施更需要农业部提高执行力。
2.2黄芪药材质量评价缺乏针对不同用途商品的标准体系
针对黄芪具有饮片、普通中成药、提取有效成分的天然药物和保健品等用途的多样性,目前依据的标准只有中国药典,而药典标准只是药材判定合格与否的最低标准,缺乏优劣评价的行业标准,而面对黄芪种植的多模式、多产地、多生长年限等资源的多样性,难以完成质量优劣性评价,且用途不同也应当建立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到物尽其材。同时,现行药材质量评价模式尚存在没有公认的生物学效应评价,指标不完善,不能体现中药整体特色等问题 [19-21],因而目前商品黄芪药材的质量差异性和各自的特点并不十分清楚,给下游使用带来盲目性。
2.3黄芪药材种植过程中影响质量和产量的关键技术问题
首先是产地适宜性问题,山东与河北作为膜荚黄芪的新产区,在生态环境和种植年限上与野生膜荚黄芪有显著变化,且药材外形也相差甚远,从传统用药上是否达到医疗用途尚需科学系统评价[16],若作为提取有效成分的原料,也许更合适;其次是种质资源的退化、混杂、保存与选育等基础科学问题,需要在野生资源尚未遭到灭绝前,抢救性地开展收集、鉴定、保存黄芪种质资源多样性工作,为选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良种提供资源库;第三是病虫鼠害的有效防治问题,栽培黄芪根腐病严重,且尚未选育出抗根腐病的优良种质,白粉病也有较大危害,传统黄芪的高原鼢鼠对产量危害大,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理想的防治技术;最后是传统半野生黄芪的采收问题,由于蒙古黄芪为深根植物,半野生栽培年限长,采刨困难一直是制约生产的关键因素,且近年城镇化加快,山区用工量急剧减少,采收人工成本加大,更限制了传统优质黄芪的产量。
3建议
3.1依据黄芪生态适宜性和药效及用途合理布局生产区域
建议农业部广泛征求中医药行业专家意见,依据其多年研究成果,修订提出更合理的黄芪生产区划,且因物种不同,医疗用途不同而分别制订规划。黄芪经过专家学者开发的产地适宜性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和近60余年的引种栽培试验[22],初步明确了蒙古黄芪的主要适宜产区在中国北部相对干旱的地区,黄河以南的华东地区基本没有适宜区,其中东北部内蒙古高原东部、大兴安岭南段向中部延伸至太行山北端面积较大,集中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西部的甘肃和宁夏已是蒙古黄芪主产区,新疆阿尔泰山南侧经准噶尔西部山地延伸至天山山脉东部北坡区,目前无文献记载有分布,但这些区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蒙古黄芪潜在的适生区,也许将是未来产地变迁的趋势。膜荚黄芪也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高山林缘地带,其抗旱性不如蒙古黄芪,但抗寒性较强,引种到平地气温较高的区域如河北、山东等地,虽然可以存活且生长很快,只能栽培1年即采收上市,否则继续生长则根部出现空心[15]。如此大的变化,需要加强对其适生区的再评价,结合不同用途的原料需求,提出膜荚黄芪不同类型的适生区。
除合理布局规划外,农业部还应提高黄芪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使合理布局的规划能落在实处。
3.2创新黄芪药材质量评价模式,建立不同用途的商品规格药材标准
针对黄芪商品不同用途,建立不同商品规格药材标准,其评价模式应注重传统经验的辨状优质与化学评价、生物效应评价相结合,既能体现中药材的整体特性,还能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以饮片调剂和饮片为原料的中成药生产用黄芪药材,评价标准则应以传统性状特征为主,辅以化学指标,同时采用新技术建立生物学效应指标;以提取的化学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生产天然药物,其评价标准则应以化学指标和提取率为主;以养生补益为主的食疗黄芪,则要尊重使用习惯和传统经验,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商品规格标准调节市场价格,让商家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适宜的原料,保存黄芪多类型种质资源,促进可持续利用。
3.3加强科学技术研究,解决制约生产的关键问题
3.3.1建立黄芪种质资源库,加强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和选育研究 在现有科技力量较强的主产区分别建立黄芪种质资源库,包括种质资源圃和相关生物学、农学、化学等信息,首先收集到足够多的种质资源并保存下来,再进行鉴定与评价获得全面的信息,最后以此为材料进行优良种质的筛选、杂交育种、复壮等,形成良种生产标准操作规程和种子、种苗标准,从种源上确保优质高产黄芪生产。
3.3.2加强黄芪病虫鼠害的基础研究,提出有效防控措施 对中药材病虫危害的认识应不同于其他农产品,要科学评价对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有的药材有效成分是在某些昆虫的刺激下才合成产生的防御物质,有的病害可能是人工种植时破坏了有益的伴生植物所致[23]。因此,要加强黄芪病虫鼠危害的调查与基本科学问题研究,探明病因与发生规律,评价危害程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有效防控措施,而不应当追求完全杀死病虫,以免农药残留超标,带来更大问题。
3.3.3研制采刨工具或创新耕作模式,提高半野生黄芪药材采收效率 半野生黄芪的优质特性已得到海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同,但采刨困难已成为发展优质黄芪的瓶颈,加之黄芪是农产品中的小品种,一直没有引起农业机械专家的关注。因此,一方面加强研制黄芪专用采刨工具,另一方面可否借鉴现代林业的某些耕作方式播种,减少采刨难度,从不同角度提高采收效率。同时,加强黄芪生产过程的经济学测算,合理用工科学管理,降低半野生芪生产成本,提高产量,让国内更多的人用得上优质黄芪[15]。
总之,黄芪是重要的大宗药材,目前主要依赖人工栽培,蒙古黄芪是主流商品,已形成甘肃蒙古芪与山东膜荚芪2个新主产区,且与传统产区并存的资源格局,由于大规模栽培历史还很短,尚未形成完善的生产体系,且存在管理、技术和市场调控等诸多问题,本文的调查分析希望对政府、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提供有益信息。
[致谢]山西浑源、应县、五寨等黄芪主产区的赵贵富、曹秀娟、侯美利、程文生、刘仲秀、刘俊希等,山西林业厅及国有林场的田国启、郭学斌、王振军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马伟和大兴安岭林场孙瑞秋、李为海等,甘肃渭水源药材市场赵诗勇等,在进行黄芪资源调查中给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冯学金,刘根科,梁素明,等.蒙古黄芪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8):95.
[2] 张兰涛,郭宝林,朱顺昌,等.黄芪种质资源调查报告[J].中药材,2006,29(8):771.
[3] 刘亚明,牛欣,冯前进,等.山西省中药产业化发展分析与对策[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56.
[4] 董庆.我国中药出口的对策[J].中药材,2001,24(1):6.
[5] 赵一之.黄芪植物来源及其产地分布研究[J].中草药,2004,35(10):1189.
[6] 胡世林,池群,赵中振,等.中国道地药材[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76.
[7] 山西省浑源县志编篡委员会.浑源县志.卷二十三[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696.
[8] 姜维东,李萍.川产家种与野生膜荚黄芪的生药学对比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1989,4(3):148.
[9] 钱丹,黄璐琦,陈敏,等.黄芪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3):86.
[10] 张晓霞.陇西县黄芪产业发展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1.
[11] 刘靖,杨华,陈虎彪,等.内蒙古武川县大青山地区蒙古黄芪野生品与栽培品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2):1577.
[12] 陈志国,马世震,周昌范.甘肃陇西道地药材蒙古黄芪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初步研究[J].中草药,2004,35(11):1289.
[13] 王文金,魏胜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资源静态调查报告[R].国家科技基础性研究项目:珍稀濒危和大宗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汇编,2011.
[14] 余坤子,蔡少青,陈虎彪,等.黄芪种植产地与生态环境及饮片规格的调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9):1112.
[15] 胡世林,刘岱,崔淑莲,等.安国引种黄芪的质量初步评价[J].中草药,1999,30(6):453.
[16] 陈士林,魏建和,赵润怀,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蒙古黄芪产地适宜性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 8(3):47.
[17] 傅坤俊,张振万,何善宝,等.中国植物志. 第四十二卷. 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31.
[18] 曹建军.中药黄芪种质资源及环境因素对品质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19] 崔贤.黄芪新品种文黄-11[J].中国农技推广,2001(3):32.
[20] 肖小河,金城,赵中振,等.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4):1377.
[21] 秦雪梅,孔增科,张丽增,等.中药材“辨状论质”解读及商品规格标准研究思路[J].中草药,2012,43(11):2093.
[22] 索风梅,丁万隆,林余霖,等.蒙古黄芪的生态适宜性数值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3):480.
[23] 黄璐琦,郭兰萍.环境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及道地药材的形成[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4):277.
Status and analysis of Astragali Radix resource in China
QIN Xue-mei1*, LI Zhen-yu SUN Hai-feng ZHANG Li-zeng ZHOU Ran FENG Qian-jin LI An-ping3
(1. Modern Research Center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2.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030024, China;
3. Shanxi Zhendo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Changzhi 047100,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the resources of Astragali Radix, a survey on its germplasm resources was carried out. 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or Astragali Radix: the major source is the cultivated Astragalus mongolicus. The new major cultivation areas for A. mongolicus and A. membranaceus are Shandong and Gansu province. The semi-wildly planting model in Shanxi province maintains the genuine trait of Astragali Radix, but its yield is limited, and now a combination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he major problems for Astragali Radix are the selection of planting sites, the rot root and difficulty i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Several developmental proposals for Astragali Radix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planting areas,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 system, development and standardization of producing technologies.
篇5
一、善用多媒体资源,促进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情意达成相统一
初中生物课程是以10个主题为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为主线展开的,以七年级上下册教材为例,知识呈现的线索为: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知识本身没有价值观因素,但它是我们人类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结晶,知识当中必然蕴含着前人的创造才华和智慧,也蕴含着前人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历程和方法,因此生物教师要遵循知识体系与情意达成相统一的原则,以生为本,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在学生充分掌握生物知识和提高能力后,深挖出教材背后隐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及教材知识中内含的方法论、世界观等,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理、心理特征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如在学习七年级生物“病毒”“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和八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做好关于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的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命的魅力与神奇。
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生命产生过程的视频,通过动态呈现生命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生命诞生历程的艰辛,从而将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接纳自我、尊重他人、感恩父母的情感教育传达给学生,进一步增强学生爱护生命的情感。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关于生命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情感教育:每个人的遗传物质组成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是有或内在或外在的差异的,这是遗传学的基础,也是我们必须要尊重的客观事实。这也揭示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是由独特的基因组成,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应学会愉悦地接纳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当你把你的优点发挥到极致,你就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在悦纳自我的同时要学会接纳和欣赏别人。 最后,教师再结合视频内容总结:小小的生命在母亲的子宫里孕育,经历了最优的选择,生命的存在价值体现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失意、磨难、痛苦和挫折,也要正确面对成功,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坚强、学会成长、学会包容,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辜负生命的价值。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过程,又对生物学中的遗传与变异、生命的多样性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得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
二、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实践相统一
学习经验选择的原则是情境创设和主题实践相统一。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条件、学习环境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色彩的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以发展学生心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价值教育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出发点,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践和体验来促进教育 目标的达成。生物
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规 律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生物课程与自然界的景象相结合,有效地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我们的校园、城市郊区附近的农田、药用植物园、青秀山风景区、动物园等开放的自然环境中,蕴含着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借助它们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形成、植物的种类、动物的社会行为等,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万物的运行发展规律,认识到人类发现和改造自然的前提是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进而形成辩证唯物自然观。这样既可寓教于乐,同时又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生物的意识。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求知。例如,在学习太空育种知识时,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认识转基因事物,课后要求学生组建辩论队,分成正方和反方,分别收集转基因食物的利和弊。以《转基因事物对我们生活的利与弊》为课题开展辩论赛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发展的最近进展。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和求知,获得了符合自身需要的情感体验,实现了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实践相统一。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是价值教育的基础,行动和习惯的养成是价值教育的归宿。生物教师应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