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7 17:2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通话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调查背景与动机
1973年12月18日,第2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汉语为联合国六种法定语言之一,其他五种语言分别为英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而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是现代中华名族共同的语言。国家十分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但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推广普通话工作推进艰难,问题仍然严重。为了摸清农村中小学的普通话使用状况,提出研究对策及工作建议,以促进普通话的更好推广,笔者选定四川省达县中小学开展了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情况调查。
二、调查区域与对象
调查区域:达县境内的中小学校。
2、调查对象:达县教育局和县语委为第一调查对象。其次是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从高完中组、初中组、乡镇中心小学组、村小组各抽取了一定数量的学校为调查学校。其相关的老师和学生为具体的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内容包括达县的基本概况和全县农村中小学推广普通话的相关行为以及普通话在农村学校的使用现状。
2、调查方法:(1)、走访法。笔者亲自到达县教育局、语委和部分学校走访,了解收集相关情况、数据、资料。(2)、问卷法。设计比较科学合理的问卷表,通过学校领导、老师分发给部分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3)、座谈法。召开部分中小学教师、学生座谈会,笔者作好记录,形成调查材料。(4)、观察法。笔者有选择性地选取一定的地点、时间、对象,观察他们讲普通话的情况,做好统计分析。
四、调查分析与结论
通过调阅达县相关部门的档案和全县教师普通话测试成绩统计,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
表一、农村中小学语文、非语文教师、男女之间普通话等级分布状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男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明显低于女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语文教师比其它学科教师使用普通话的情况明显要好一些,其普通话等级水平要高一些。
表二:学生各阶段学习普通话情况统计表
由这个统计结果,我们得到:小学低年级是努力学习普通话的高峰期;女生普通话的努力程度在小学低年级远高于男生。
五、思考与建议.
笔者认为,造成达县普通话推广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得力。学校领导从指导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推普通话的工作,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推广普通话的制度,没有必要的管理监督机制,没有把使用普通话教学作为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内容,这是农村推广普通话艰难的关键所在。
2、教师思想认识不足,不能带头说好普通话。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推广使用普通话有以下错误认识:一是本地的教师教本地的学生,又不是听不懂,用不用普通话无所谓,考试成绩好就行。二是以为讲普通话是“撇”。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在方言环境中,受方言习俗的影响,大部分不敢、不会、不习惯说普通话。有些青年教师在毕业分配之前,已基本上掌握了普通话,但工作后,由于环境的影响,也不再用普通话教学。
3、普通话语音基础差,没有经过系统培训。
普通话语音基础差也是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中老年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普通话训练,没有掌握起码的普通话语音知识,更谈不上熟练运用了。
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师对推广使用普通话的认识。
采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我国的语言政策。一是教师工作的需要。教师的语言规范与否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如果能讲一口优美、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必然会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普通话。二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现在各行各业、人与人之间都需要沟通、交流。而方言却往往造成语言不通、语意误解,给人们的交际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三是信息时时代的迫切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话、电传打字机已被广泛应用,人机对话的电脑已问世,而如果发音不规范,电脑输出的将是错别字。
2、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方言环境里掌握和使用普通话是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农村的方言大环境,目前我们还无力全部改变,但我们可以把校园作为“坚强阵地”,在校园内实行普通话“单语制”,要求从学生、教师到学校领导,人人、时时、处处都讲普通话,创造一种讲普通话的氛围,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
3、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师生的普通话水平。
首先,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行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普通话教学观摩及比赛等,使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由普及走向深入.其次,组织专人进行方言调查,找出方言和普通话在声、韵、调及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对应规律,为广大教师学习和教学普通话提供一条捷径。第三,教育行政部门和语委会可以利用假期举办普通话培训班,为农村中小学培训推广普通话的骨干。第四,要大力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营造氛围,切实使“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4、建立健全教师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各项制度。
篇2
1.充分发挥校园的宣传功能,加大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
2.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校园广播宣传学习语言文字工作有关文件,领会精神,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在校内外各项活动中推广使用普通话,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作为教师的职业语言。不断提高使用普通话的能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3.进一步推进全校教师及教辅人员普通话水平达标的培训和测试。
4.继续发挥语文教学主渠道作用,创办不同特色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养。进一步规范校园用字、用语,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写字读书比赛,普通话使用标准率进一步提高。
5.定期举办全校性的以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举办以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能力为主的作文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教育局的艺术节比赛、知识竞赛等项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在每学期中举行演讲比赛、故事会、朗诵会等活动。“读革命史书,学革命先烈,讲革命故事”普通话讲故事比赛、“我说身边文明事,我说身边文明人”普通话演讲比赛、诚信故事比赛等活动。积极参加教育局举办的读书征文活动。
二、加强组织、制度建设,确保语言文字工作顺利实施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将推广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纳入教育教学要求,制定了专项的培训计划,小组成员明确职责,定期举行汇报总结,针对发现问题,共商共议,及时解决,另外,在教职工考核制度中明确规定: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即师生员工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它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教师的普通话达标与评聘相结合,即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从而进一步完善校、班二级管理网络体系,确保语言文字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贯彻“三纳入一渗透”,增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效性
根据“三纳入一渗透”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水平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教学基本功训练,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之中,把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德、智、体、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1、纳入教学基本功:教师的语言面貌、语言素质对学生有很大影响。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还应当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我校重视教师语文素质的培训与提高,将教职工语言文字培训列入校本培训计划。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过程培训,突出教师培训的“四性”:全员性、参与性、实践性、全程性,提高全体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加大个别帮扶力度,重点搞好个别教师的语言培训工作,帮助未达标教师尽快达标。组织全校教师的硬笔书法大赛,选拔优秀作品进行展评等。
2、纳入总校校的常规管理:校长带头讲普通话,带头参加普通话等级测试。学校每学期都要将此项工作写入计划总结中,始终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中。总校校还将由工会牵头定期对教职工进行语言文字的培训,进行不同年龄段的普通话比赛。坚持在教学评估和期中教学检查,多媒体讲课比赛和教学质量测评等教学活动中,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列为重要考核指标。教务处坚持教师新开课和开新课试讲中,对教学内容、效果以及普通话和规范用字严格把关。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过语言关、文字关。
3、纳入课堂教学:为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我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听说读写中推广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按照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将结合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能力;充分利用语文课,通过听写字词,规范学生用字,规范书写笔顺;组织课前语言操,设计开放题目,听课文录音等,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规范用语和用字的兴趣。三月份开展“走进大语文——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系列活动”: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硬笔书法大赛,选拔优秀作品进行展评;中高年级的课本剧大赛,组织全校性的诗歌朗诵会,弘扬民族文化,使学生受到感染;倡导学生多读书,培养强烈的阅读需求,语文教师每月向学生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文章),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校将以“迎奥运、促和谐”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加大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力度。三是将“推普”寓于学生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规范用语用字的责任感。将“推普”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校园中、利用节假日走向社会等不同的时机寻找不规范用字、错别字,进行社会用字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各班利用雏鹰小队,组成“啄木鸟小队”等,对校园中的黑板报、宣传栏等进行错别字纠错;将“推普”寓于思想教育活动中。与德育、少先队工作相接结合,针对节日、纪念日和主题教育活动,将定期举行演讲比赛、故事会、朗诵会。“读革命史书,学革命先烈,讲革命故事”普通话讲故事比赛、“我说身边文明事,我说身边文明人”普通话演讲比赛、诚信故事比赛等活动。积极参加教育局里举办的读书征文活动。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语言文字工作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今年我校将注重宣传,力求形成“学普通话、讲普通话、用普通话”良好的文化氛围。时刻将普通话与日常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促进推普工作的有利开展。加强宣传力度,力求让校园广播站、校刊、黑板报等成为学生展示语文才能、沟通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体。我校将投资美化校内外环境,悬挂名人名言、学生书画作品,建立多处永久性语言文字宣传牌。校园内随处可见“请讲普通话”、“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等小标牌。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且富有实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教育活动。还要扩大宣传空间,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宣传报刊、宣传橱窗等向全校家长宣传普通话,使普通话走进社会、走进家庭,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普的局面,并面向社会做好负责、咨询、服务工作。
篇3
关键词: 新洲方言 表被动 把 把得
新洲,位于长江中下游鄂东北地区,古属楚地,是武汉市通向大别山区和江淮地区的东大门,也是苏、皖、赣进入中部武汉、湖北的水陆要冲之地。关于新洲方言的归属,赵元任等先生在民国三十七年出版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把新洲当时所在的黄冈方言划入“楚语”区,并把楚语区与江淮官话区、西南官话区、北方官话区、赣语区四区并立[1]。这一方言地区的方言归属,直到《中国语言地图集》出版以来,学术界仍有不同看法。近年来,学者一般认为新洲方言归为江淮官话黄孝片[2]。新洲处于江淮官话分布区域的最西端,是江淮官话与西南官话的边界。新洲方言中表被动的“把”具有明显的地方方言特征。
一、新洲方言表被动的“把”动词性色彩浓厚
新洲方言中表示被动的词有“把”、“叫”、“尽”、“被”等,其中,“把”用得最频繁,最广泛。有学者将“把”称为被动标记[3]。新洲方言表被动的“把”动词色彩较浓厚,并不是完全虚化的被动标记。如:
(1)杯子把细伢儿搭了。(杯子被小孩子摔了。)
(2)菜把猪吃了。(菜被猪吃了。)
(3)钱把他拿去了。(钱被他拿去了。)
(4)他把狗咬了。(他被狗咬了。)
这些句子的“把”后都可以加“得”变成:
(5)杯子把得细伢儿搭了。
(6)菜把得猪吃了。
(7)钱把得他拿去了。
(8)他把得狗咬了。
不过,加“得”与否对于上面各个句子意义是不一样的。如(1)、(2)、(3)、(4)句中的“把”是介词,介引出施事主体“细伢儿”、“猪”、“他”和“狗”。(5)、(6)、(7)、(8)句中的“把”更像是动词,而“得”是介词,介引出施事主体“细伢儿”、“猪”、“他”和“狗”。我们认为,新洲方言中的介词“把”表被动应该是由动介结构表被动的“把得”省略而来。“把得”中的“得”是介词,那么“把得”中的“把”分析成动词就更适宜了。可能新洲方言中先有表被动的“把得”,然后逐渐演变成“把”表被动。如果结论成立,新洲方言中的“把”动词色彩就十分浓厚。目前,新洲方言“把”、“把得”表被动并存。新洲方言的“把得”中的“得”一般可要可不要,而且念轻声,在语流中因为经济原则经常省略掉。
在实际运用中,“把”身兼数职,既有动词“把与、给”义,又有介词“处置、介引”义。新洲方言表被动的“把”应该来自动词“把与”义,而“得”的功能是明确“把与”的对象,引出施事,强调受事和施事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新洲方言表被动的“把”字句和普通话的“被”字句是不一样的。试比较:
(9)苹果被老鼠咬了。——苹果被咬了。
(10)苹果把得老鼠咬了。——苹果把得咬了(﹡)
普通话中“苹果被老鼠咬了”可以省略“被”后的施事,而(10)句新洲方言中的“把得”后的施事是一定不可以省略的。这缘于普通话中的表被动的“被”和新洲方言中表被动的来源不一样。普通话来源于“被”的“遭受”义,而新洲方言表被动的“把”来源于动词的“把与,给与”义。我们可以将新洲方言“把”表被动的结构概括为:A把BV了。从语义上,新洲方言“把”就是使A事物向B事物发生迁移(把与),“把”后一定要有一个特定对象,以完成这种事物之间的迁移。因此,新洲方言中的表被动的“把”后不能像普通话一样省略施事成分。为了强调A和B之间的关系,新洲方言就在“把”后加上有介引功能的“得”。随着语言的发展,在不需要区别歧义的情况下,“得”可以念得轻短,甚至省略。
新洲方言中表被动的“把”,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被动标记,它表被动的语义很受限制,这与它的动词性色彩浓厚有关,“把”由动词向介词虚化还不完全、不彻底。
二、新洲方言中表被动的“把”的语义阐释
普通话中的“把”有凸显焦点的功能,“把”后面的直接成分往往是被凸显的对象。新洲方言的“把”也有此功能。如:
(11)他把作业做了。(作业做了,其他的事没干)
(12)你把瓶里的水哈(全)喝他(喝掉)。(只能喝瓶里的水,茶壶里的水不要动)
(13)他把衣服上的油漆洗了。(油漆洗了,其他的东西洗不掉)
例句中都用了“把”,相应的“作业”、“瓶里的水”、“汽油”等都是凸显的重点,在语流中,这些成分往往相对重读。括号中的内容具体交际中常常不说,但因为“把”的焦点凸显功能在起作用,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获得括号里的信息。(11)、(12)、(13)句都是处置句,这些句子可以通过改变语序来改变凸显成分。如:
(14)作业把他做了。
(15)瓶里的水哈把他喝了。
(16)衣服上的油漆把他洗了。
普通话没有这种变换,新洲方言改变语序后的句子语义基本没有变,只是“把”凸显的重点变了,三个句子凸显的全是施事成分“他”,且三个句子都成了新洲方言“把”表被动的被动句。为什么普通话的“把”不能变化呢?大概是因为普通话的“把”的处置对象或者说凸显对象只能是受事,只能是有处置能力的主体或者说是施事来完成对受事的处置。普通话中的“把”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处置标记。而新洲方言中的“把”始终摆脱不了动词“把与、给与”的影子。其实,普通话中动词色彩浓的词也有新洲方言类似的说法。将(14)、(15)、(16)中的“把”换成普通话中由动词“给”(“给与”义)变化而来的介词“给”即成立:
(17)作业给他做了。
(18)瓶里的水哈给他喝了。
(19)衣服上的油漆给他洗了。
新洲方言动词“把”的主要意义是“给”。如:“爷爷把了我一块钱。”我们如果单从语义上面分析新洲方言“把”表被动的结构,就会发现,按照动词“把”也能够分析得通。如“苹果把弟弟吃了”包含两个语义组合:①苹果把给(动词)弟弟了;②弟弟吃了(苹果)。“弟弟”是“苹果”的获得者,又是“苹果”的处理者。获得在前,处理在后。只有给与才能获得,只有获得,才能处理。给与是出发点,处理是结果。这样由给与后自然生发出被处理的意思来。①②两个语义组合是一个时空轴上面的完整过程,“弟弟”是连接的关键,也是凸显的重点。两个语义组合进行叠加整合就形成了“苹果把弟弟吃了”的被动结构,即“A把BV了”结构。该结构表示A向焦点B迁移,同时B对A进行处理,换言之,A在向焦点B迁移后被B获得并被处理。因此,新洲方言中“把”字表被动的内部动因是“把”的动词义“把与”驱动,外部原因是由“A把BV了”结构产生。
三、新洲方言表被动的“把”的扩展形式“把得”
新洲方言表被动的“把”后常常加“得”形成扩展形式“把得”。新洲方言中“把得”首先是动词性的。如:
(20)钢笔把得他了。(钢笔给他了。)
(21)钱还冇把得他。(钱还没有给他。)
这里“把得”中的“得”是为了介引受施对象的,有了“得”,“把”的方向更明确,受施更凸显。如果对(30)、(31)进行再扩展补充,就变成:
(22)钢笔把得他弄坏了。(钢笔被他弄坏了。)
(23)钱还冇把得他用。(钱还没有被(给)他用。)
这样(22)、(23)就成了被动句,因句子中心在后半句,“把得”就处于从属地位,这里的“把”我们一般分析成介词。当然,其动词色彩依然很浓,理由上面已有分析。这里重点讨论的是表被动的“把得”中的“得”。
(一)被动句中的“得”可以消解语义上的歧义
新洲方言中用“把”表被动,大多情况下是没有歧义的。如:
(24)菜把猪吃了。(菜被猪吃了。)
(25)鱼把猫吃光了。(鱼被猫吃完了。)
(26)西瓜把哪个买去了?(西瓜被谁买去了?)
上面这些句子在新洲人看来,没有歧义。因为凭生活经验,“菜”、“鱼”、“西瓜”都是被猪吃,被猫吃,被某人买,人们很自然地用被动的思路去认知和判断。当认知和判断和生活逻辑相符时,歧义就无从产生。反之,很容易出现歧解。如:
(27)他把老师训了一顿。(他被老师训斥了一顿;老师被他训斥了一顿。)
(28)小王把小李打了。(小王被小李打了;小王打了小李。)
(29)猪把狗咬死了。(猪被狗咬死了;猪咬死了狗。)
(27)、(28)、(29)句这些句子都有歧义,上面括号里的是歧解。按新洲方言的被动思路理解,则是被动句;按普通话的处置思路理解,则是处置句。如果不考虑语言环境对语义的制约,则书面上是很难消解歧义的。新洲方言对这样的句子可以通过在“把”后加“得”消解歧义。(27)、(28)、(29)句可以变成:
(30)他把得老师训了一顿。(他被老师训斥了一顿。)
(31)小王把得小李打了。(小王被小李打了。)
(32)猪把得狗咬死了。(猪被狗咬死了。)
上面的句子“把”后加“得”变成“把得”表被动的句子后,就只有一种理解了。这可能是因为“把得”的“把与”义强,而“把”意义更虚,且新洲方言中的“把”既表处置又表被动。
(二)被动句中的“得”可以加强句中主语的“遭受”性
丁声树等指出:“就传统的用法说,‘被’字句主要是说明主语有所遭受,遭受自然是不愿意的,因此只能表示有损害或不愉快、不愿意一类的行为。”[4]新洲方言的被动句都表示主语的遭受性,而“把得”表被动比“把”表被动的被动句主语的“遭受”性更强。试比较:
甲:菜园地把猪儿拱了。 乙:菜园地把得猪儿拱了。
屋把水冲了。 屋把得水冲了。
他把车子轧了。 他把得车子轧了。
甲组是“把”表被动的被动句,主语是一般意义上的遭受;乙组是“把”后加“得”,主语带有极大的遭受性。这可能是因为“得”加强了凸显施事体的程度,相对来说,主语被处置性也就得到增强,从而赋予主语更强的遭受性。
包括新洲在内,江淮官话黄孝片方言区普遍存在“把”的扩展形式“把得”(或类似“把得”的“把到”、“把是”等)。“把得”表被动的意义较“把”更强烈:
(33)把(得)别个骂划不来。
(34)东西把(得)别个偷走了。
(35)你的心把(得)狗吃了。
(36)莫把(得)他看到了。
(三)被动句中的“得”可以增强句子的口语色彩
新洲方言中,“把”和“把得”表被动的被动句,相对普通话来说,地方特色鲜明,有很强的泥土气息。“把得”表被动的被动句较“把”表被动的被动句更随意,更具有口语色彩。农村人,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比城里人、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使用多;中老年人比青年人用得多。如:
(37)把得你猜到了。(被你猜中了。)
(38)好好的衣裳,把得你搞邋遢了。(很好的一件衣服,被你搞脏了。)
(39)蛮老实的个伢儿,把得你教坏了。(很老实的一个小孩儿,让你教坏了。)
“把得”广泛分布于包括新洲在内的江淮官话黄孝片方言区,其他地方少见,普通话没有这种用法。普通话中有表处置的“把”,而没有新洲方言中的表被动的“把”,更没有其地方口语色彩浓厚的“把得”。
参考文献:
[1]赵元任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R].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2]汪化云.关于“江淮官话黄孝片”的两点意见[J].方言,2005.
[3]陈淑梅.鄂东方言语法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中国语文杂志出版社,1961.
[5]张旺熹.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黄晓雪,李崇兴.方言中“把”的给予义的来源[J].语言研究,2004.
篇4
关键词:地方语言 社区地域文化 相对性
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系统性是语言的本质特点之一。尽管与语音、语法相比,词汇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其系统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语音、词汇、语法也具有系统性。
近年来,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标志是李荣先生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和陈章太、李行健主编《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的相继问世,以及其他大型方言词典和方言调查报告的出版。此外,在考求方言本字、方言特征词研究、方言词汇与文化的关系等方面,也发表了不少重要的成果,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成果大都收录在李如龙编的《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同时,方言词汇的系统描写和词义结构分析,方言词汇和词义的比较,方言熟语(如口头成语、歇后语、惯用语),方言外来词,方言词汇对共同语的渗透过程诸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择其要者,谈谈笔者的浅见。
一、方言词汇对普通话词汇的渗透
随着方言词汇研究的深入,方言词汇理论研究及现代汉语词汇理论都会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从而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汉语词汇理论体系。外来词的借入通道,借入方式和词义、词形规范,是词汇学和词汇规范化的重要问题。汉语口语中的外来词大多是通过某些方言进入共同语和其他方言的。有的外来词,由于有多种借入通道,用不同的方音来转读,所以具有不同的词形,造成异形外来词,如“巧克力/朱古力”,“色拉/沙律”,“三明治/三文治”等。在北方地区,由于借入地不同而造成的地名异形更是比比皆是,如蒙古语地名“高勒/郭勒”,“巴音/巴彦”,“柴达木/采当”,“锡林/石梨”等。
方言学者考察外来词时,一般多注意本方言吸收的词,而较少注意其他方言借入的同一个词。而词汇学者则大多只注意共同语已经吸收的部分,较少关注它们借入汉语的初期――方言外来词阶段,只考察借词的结果,较少注意借入的过程。两个领域各管一段,研究有所脱节。其实,方言词汇读音的特点,词形(字形)的选择,意义和使用环境的确定等,都跟最早借入的方言有关,是受该方言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制约的。
有的外来词,整体并未进入普通话,但其一部分却非常流行。据学者邹嘉彦的统计,“的士”在北京话中的使用频率只有0.9%,上海只有2.86%,都相当低,但“打的”却是妇孺皆用,“的”已经成为一个外来语素。“巴士”在北京的使用频率只有2.12%,可是“中巴”一词却随着其指称对象流行了很长时间。还有的外来词,恐怕只是在书面或市面上流行,而未必能在口语中通行开来,如西安市面上常见“不准泊车”的告示,可是大多数人连此处的“泊”读什么音都感到为难,因为普通话中都是说“停车”的。
此外,由于网络词汇对日常语言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词汇和方言的关系,比任何其他种类的特殊词汇都密切,不论是数字代替、字母词,还是“新音译词”,都值得从方言的角度加以考察。例如:“偶――我(粤)”、“撒――语气词(西南)”、“1314――一生一世”等,其中的方言信息非常丰富。通过对网络词汇的分析,可以窥见不同方言对年轻一代语言生活的影响力,也可了解普通话与方言词汇之间的互动过程。
二、方言词汇是普通话词汇丰富的不竭源泉之一
方言词语进入普通话词汇系统,大都是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对语言词汇系统提出了某种要求,方言词汇恰好能够满足这种要求。普通话词汇通过对方言词的吸收,不断调整着内部词语之间、词义之间的关系,使自身系统达到动态的平衡,这是词汇系统性的最好体现。加强方言词汇对普通话词汇渗透的原因、方式和过程的考察,可以使我们具体入微地观察到普通话词汇“进行中的变化”,加深语言的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动性关系的认识。
大多数现代语文教科书所说的方言词汇,都是指已经进入普通话的方言来源的词。其实,正在进行中的方言词语对普通话的渗透,是发生在大量的方言区群众所说的“普通话”中。方言区人使用普通话的水平参差不齐,所带方言成分的轻重比例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程度地掌握、使用普通话的人,通过他们对普通话的使用,把方言词汇输入到“地方普通话”中,再通过带有地方色彩的“普通话”对标准的普通话发生影响。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课题:调查研究发生在各地的方言词汇对普通话的渗透过程。同时对研究方法提出了要求:不仅要静态地分析已经完成的结果,更要动态地观察正在发生的变化。
通过书面语材料进行方言词对普通话词汇的渗透的研究,邹嘉彦、游汝杰的《当代汉语新词的多元化趋向和地区竞争》具有典型意义。他们利用“各地中文共时语料库”对海内外汉语新词进行的研究,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语料库和信息处理技术,通过考察当代有代表性的受欢迎的综合性报章,选择42组157个新外来词,5组23个带方言特征的词语,对外来词、方言词、新造词在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上海、北京等地区中的渗透程度等进行了考察。我们也可以以某一方言为对象,以一定的时间跨度为界限,从地方性报刊等用词情况的前后变化,来观察当地方言词语进入书面语的具体进程,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词语的消长,动态地考察方言词语对普通话词汇的渗透过程。从而对汉语词汇发展的状况得出具体的结论,对词汇规范化问题提出可行的指导意见。
结语
上述研究,对拓展方言学、词汇学研究的视野,对汉语规范化、推广普通话都是很有意义的。只有对方言口语中的外来词加以调查、分析,才能加深对其特点、规律、流行趋势的认识,对外来词的规范化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意见。从以上讨论可以得出结论:地方语言在社会现实中是一种举足轻重的语言变体。表面上看,地方语言似乎在交际中只能扮演次要角色。其实不然。地方语言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它和标准语言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正如所有语言学家所宣称的那样,所有语言变体地位均等:它们各自的语言结构在复杂性上没有显著差异;如有必要,它们都有创造新词汇以及构建操该语言的人们所要求的语法结构的潜力。任何语言变体在任何情景中都可以被开发应用。各语言变体之间没有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来妨碍它们各自发展成为用于达到以上这些目的的标准语言。阻碍它们达到以上目的的障碍是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因此,方言词汇不应该被看作是次标准的或偏离常规的语言,它在语言学中必须占有一席之地。
方言词汇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系统,词的语音、形体、意义、指称对象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在不同方言的词汇之间进行比较,尤其是考察词义的差异,提取方言特征词,动态地观察方言词汇对普通话的渗透和方言词汇之间的互相渗透,既需要有宏观的、整体的眼光,又需要做微观、细致的考察。这样,我们对方言词汇的认识就可能逐步深化,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就能够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语
参考文献
[1]卢兴翘.词汇学理论与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1:187.
篇5
针对当前社会对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强烈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应该引发广大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我校是一所综合性技工院校,李岚清同志为学院题名,布赫同志为学院题词“办好技师学院,服务经济建设”。学校以此作为办学的教育指导,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来开展教学。下面笔者具体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对教学工作的展开做一下探讨。
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第一,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
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和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统一。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三大课程体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中文基础,但是,在教学中,单纯依靠这些基础,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教师需要在这个基础之外教给学生现代实用中文基础,即应用文体写作基础、新闻学基础和现代传媒技术基础。把两个方面的基础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让教育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性。比如:①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在学习期间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并借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给予引导。这样学生就拓宽了视野,在阅读中获得多门学科的一般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和艺体素养。同时,让学生具备了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以积极的鉴赏态度,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丰富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其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其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能力。②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欠缺是当下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自招收第一届学生以来,我们就制订了严格的写作培训方案。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文体不受限制,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基本功,求得语言表达的文通字顺,培养他们的基础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文学评论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问题与评论语言的技巧。
第二,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素质主要通过本专业所学习的知识及其相对应的能力表现出来。其能力结构基本构成要素如下。1.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知识的掌握、学习是学习各种能力的体现,是认知能力的整合和思维活动,是学习的根本。具体包括,学习的记忆力、观察力、探究思考力、想象力、观察力等。2.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指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比如,写作、阅读、科研、对本专业的知识运用等。3.普通话听说能力。学习汉语言专业,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要掌握普通话的发音、变调、轻声、儿化等知识以及自己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能正确地辨析和纠正自己运用普通话时的方言土语,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能使用普通话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并能自由熟练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4.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包括座谈会纪要、迎送辞、自荐书、总结、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专题报告以及事物说明的应用文等,要求做到要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正确、语言流畅。
二、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育是封闭式的教学,中文教师凭借一本书、一个粉笔让学生去记忆、写、练。教师只是在僵硬地传授课本内容,不是技能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容易眼高手低,走到工作岗位后会茫然不知所措,知识不能驾轻就熟地应用,导致学生在社会上缺乏立足的根基。所以,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既明白了道理,又学会了运用。我们要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定位,制定人才培养策略,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应用性的教学是通过理论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将书本与实践相挂钩,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我们只有注重基础课与应用的结合,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和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中,我们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篇6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早已进入校园,课程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语文教学大纲》发展成了《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一学段的朗读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的朗读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的朗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标对朗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朗读应引起语文教师足够的重视。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机勃勃和灵性跳动。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都习惯用本地方言,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但普通话表达较差。在学生朗读时,普遍存在语音不准确、普通话音变水平低下、朗读速度较慢、习惯齐读、节奏无变化、语气无抑扬顿挫、停连意识差、重音不恰当、语调较差、对作品内容和思想理解不够、朗读(诵)感情较差、声情难以并茂、声音不和谐等状况。试想,如果不加强教师朗读能力地专业培训,怎么能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提高研究水平,怎么能增强教师的朗读指导能力,不加强对小学生朗读能力地培养研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何容易,培养高素质播音人才谈何从基础抓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何“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谈何落实。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状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认为,进行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有其必要性。
经过一年来的校级课题《龙孔中心校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研究证明,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做起来有较大的难度,主要是教师自身的朗读能力问题,我校语文教师大部分有较高的研究积极性,有少数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成效明显,学生朗读兴趣盎然,成绩喜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景,有全体一线教师大力支持,我们信心十足。加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花再多的钱也要做好课题研究工作。还有北京传媒大学张颂的《朗读学》等给我们提供理论支撑,我们从事朗读研究的底气更加足了。我们认为,从事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具有可行性。
通过论证和校级课题研究实践,我们慎重提出《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实验课题,确定下来,在全校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
二、研究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朗读技能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完善朗读教学模式;2、全体实验教师具有较强的朗读研究能力;3、每位实验教师撰写研究经验文章20篇以上,其中发表文章10篇以上。
(三)教学目标
1、80%以上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较强的朗读教学能力;2、95%以上学生学会朗读,基本掌握科学的朗读方法;3、80%以上学生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随读生除外);4、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明显高于乡内小学的平均水平;5、95%以上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三、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调查前,作好调查准备,确定调查课题,选取调查对象,草拟调查提纲,制定调查计划;调查时,搜集调查的书面和口述资料,搜集资料力求全面、系统,具有典型性、客观性和真实性;调查后,整理好叙述的材料和数量的材料,叙述的材料要用明白流畅的文字加以整理,数量的材料要用统计法、表列法和图示法等加以整理;最后,撰写好调查报告,分析调查事实,分析优缺点,分析原因所在,下一结论,提出改进意见或措施。
(二)经验总结法
运用经验总结法,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掌握有关参考资料,制定总结计划,收集具体事实,进行分析与综合,组织论证,总结研究成果。
四、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本校1-6年级18个班的全体学生。
五、研究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主要是指“两全”,第一全是“面向全体”,即面向全体班级,面向全体学生,特别不能忽视朗读能力后进生。第二全是指“全面发展”,学生不仅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而且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二)实用性原则
研究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本地区还未见到过,在全国范围内也少见,具有相对的超前性。从事这项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效益,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助一臂之力,具有实用价值,具有实在意义,具有实用性。
(三)可行性原则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这一项研究工作我们正在研究过程中,是早在一年前就立项的校级研究课题,通过实践研究,教师的朗读能力和科研能力有一定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有明显的进步,少数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较快,依我们看,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具有可行性,完全可以在小学实施研究工作。
六、研究的操作措施
(一)端正指导思想
1、坚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2、处理好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与学习语文的关系;3、严格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4、重视鼓励方法的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
(二)明确培养目标
1、全体实验教师具有较强的朗读研究能力;2、80%以上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较强的朗读教学能力;3、95%以上学生学会朗读,掌握科学的朗读方法;4、80%以上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
(三)加强理论学习
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师观念,提高实验研究人员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课题组将从开题起,采用多种形式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长期的学习培训,主要学习《朗读学》等,不断更新教学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不断增强师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研究风气、交流风气。同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制定教师学习培训制度,保证每个教师都能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学习培训;2、制定评价量表,及时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奖励、积分考核、职称聘任相联系,提高教师不断上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3、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提高;4、实验教师轮流办讲座,加强责任意识和增强实验的主动性。
篇7
摘 要:我国经济在近年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不仅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笔者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概念,并探讨了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 语文教学 职业素养 培养策略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职业素养是职业岗位对人员的内在规范与要求,是人员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体现出的外在行为方式以及内在的品质,也是人员从事每一种职业必须具备的道德操守、专业技能、职业设计、职业态度、行为规范、创新意识以及综合水平等。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内涵极其丰富,通过技能训练以及校企文化的熏陶,学生的自我锻炼和道德认知水平得到提高,具备能够适应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精神、工作态度、技能知识以及心理状态等。综合来说主要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技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使学生的职业基础更加扎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语文教学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策略
1.正确定位高职语文教学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与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因此决定了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必须将职业素养的渗透放在高职语文教学的首位,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的应用能力,促进高职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是培养各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专业素养、提升综合能力的必修课程。通过高职语文课程推动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形成和谐健康的高职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加强口语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日后的工作需求,开设口语能力训练课程,可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交流沟通与协调能力,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据相关调查显示,用人企业对学生语言表达的沟通协调能力满意度较低,学生语言交流能力欠缺,有的发音不规范,还有的词不达意,这都严重影响了信息的交流与沟通,难以顺利地开展工作。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可以设置口语课程,例如演讲、职业口语、播音主持、普通话等相关课程,使学生在感知情感、捕捉信息、评判话语、交流沟通等方面的技能得到提高,使学生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恰当地进行语言表达。
3.加强应用文写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学生无论进入哪个行业或哪个部门,都要用应用文交流沟通或者书写工作报告等,因此,应用文的写作极其重要。据调查显示,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发展的空间也较大。因此,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是职业素养的需求,也是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
4.开设文学鉴赏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指出,文学就是人学,这充分说明了文学的重要性。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得到有效提升,能够促进学生感悟能力、认知能力、鉴赏能力的提升。人文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提升将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5.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推动学生通过高职语文课程快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驱动力。目前,有很多教学方法都值得教师尝试,任务驱动教学、多媒体教学、开放性教学等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专业知识与职业需要,将未来职业中可以通过高职语文教学提高的知识与技能变为实际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讨和研究的过程中,运用学习资源,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生动的图像使文学作品对学生形成较强的感官刺激,再融入文学作品的知识性和人文性,这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多样化的开放性教学活动。例如安排学生做社会调查、找到人群消费的热点、撰写调查报告,教师还可以在节日组织学生售卖节日礼品,让学生自己提出创意、策划活动、编写宣传海报,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差距,提高组织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就业的竞争力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篇8
从政府官员到民间环保人士,运建立很好地完成了身份上的转变,并且充分利用了自身的优势,将艰难的环保之路走得风生水起。
很爱说也很能说
我第一次见到运建立,是2005年7月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公益事业与和谐社会国际研讨会”上,茶歇的时候。老太太操着一口带有浓重襄樊口音的普通话。向参会的每一个人介绍“绿色汉江”,介绍他们“关爱水资源,保护母亲河”的活动。同样的话,她重复了无数遍。
从那以后,一个喋喋不休的老太太形象。在我脑子里栩栩如生,还有那襄樊味儿的普通话。
此后,在很多会议、论坛上见到她,她依然是所有参会者中最能说的那一个。她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汉江保护的机会,能把任何场合都当成自己的宣传舞台,有时候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嫌。只要你和她说上话,基本上你就只有听的份儿了。有投影仪的时候,她放电子版的照片给大家看。没有的时候,她就拿出两幅宣传海报,一幅是她自画的汉江襄樊段地图;另一幅题为“汉江水在呼唤,唐白河在”,也是她自己制作的,一张白纸上面贴满了展示汉江污染的照片和污染受害者的照片。
运建立是个很热心的老太太。因为她的缘故,很多去过或者没去过襄樊的人都吃到了襄樊特产――大头菜。那是2008年夏天。运建立带着“绿色汉江”环保小分队的几名骨干成员参加了由“绿家园志愿者”组织的暑期生态游活动。这是从2002年她创办“绿色汉江”以来,第一次给自己放假。那一次,她带了很多襄樊大头莱给大家,并且给每一个人分发了环保购物袋,即便此时她也没有忘记做环保宣传,嘴里念叨着“为了子孙下一代,重新提篮去买菜”……
运建立很自信。不少民间环保人士都认为,民间环保组织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运建立显然没有这种想法,她自我介绍的开场白永远都是“我是来自湖北襄樊的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汉江’的负责人”,她几乎从不主动提及自己当年的辉煌。
如今,“绿色汉江”已经是中国很有名气的民间环保组织了,这和运建立的努力密不可分。
草根环保组织
运建立和环保结缘,始于2000年的一次调研。时任襄樊市政协委员的运建立接到群众反映。说汉江支流滚河的水质非常差,于是她组织了一次调研。滚河水污染的严重程度给了运建立当头一棒,从此,她下决心投身环保事业,保护汉江。
从那以后。运建立把全部精力用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她先后深入到污染源头调查246场次,行程36860多公里,写出了《汉江襄樊段水污染调查报告》《水污染治理刻不容缓》等多份调查报告、提案。慢慢地,运建立认识到,要想保护好环境,不能光靠政府和职能部门,也不能仅依靠个人努力,而是要广泛发动公众参与。于是。她联络了几位政协委员,发起并筹备成立了经民政局审批注册的湖北省首家环保NGO(非政府组织)“绿色汉江”。
“绿色汉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缺少资金,缺少人才,连桌椅板凳都是靠外界捐赠。运建立外出考察,经常住在河边的小旅馆里,一晚上的住宿费只需5块钱,下农村考察,她住在老乡家,并且自备干粮,到北京开会。住在最便宜的地下室里。
2004年10月,运建立带队到山区保康县(毗邻神农架)黄堡小学宣讲,一天讲了6小时。第二天到马桥镇,晚上又加了一次讲座。回城后,累得颈椎病犯了,疼痛持续了一个多月,她也没休息过一天。2005年6月,保康县环保局长再次邀请运建立去讲课,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她先后做了4场讲座,累得回程途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2006年3月5日,她为翟湾村打深井筹资的事操劳,造成左耳失聪,住院期间还在病房工作。2008年1月,冰天雪地。运建立每天到汉江边察看修船,以致病重住院,每天上午输液4瓶,下午还到办公室工作,晚上再去输液……
运建立的辛勤工作为“绿色汉江”积攒了公信力。现在,襄樊市民大都以能当环保志愿者为荣,许多学校、幼儿园已成为“绿色汉江”的团体会员。目前。“绿色汉江”共有团体会员58家,个人会员149人。环保志愿者2000多人。
“绿色汉江”,一家小小的草根环保组织,在襄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使环境保护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不气馁
关于“绿色汉江”和运建立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为翟湾村打深井是一件不得不说的事情。
翟湾村是汉江最大支流唐白河进入湖北省境内流经的第一个村庄,下辖5个村民小组,800多户,3400多口人。由于唐白河水严重污染,河水常年是劣五类,村民不堪其苦。近5年多来,翟湾村有100多人患病死亡,其中大部分死于癌症,死亡率明显高于襄樊市平均死亡率。
运建立37次走唐白河。42次进翟湾村,开展各类实地调研、检测,累计行程达6000多公里。她将同一地点不同时期污染情况的照片制作成展板。在不同场合展示。一目了然,触目惊心。运建立多次多方呼吁,向世行“中国发展市场”申请经费,几经努力,争取到3万美金,并推动促进了省、市政府拨出款项,为翟湾村打了一口深井。2006年6月,全村村民饮用上了安全的水。翟湾村富余的深井饮用水还可供应王集、黄岗村的6000多村民,可谓打一井救三村。
但运建立并不乐观,她说。这只是救急。深层地下水本应留给子孙用,守着村旁一条大河,为什么不保护好用来饮用、浇灌庄稼和养殖呢?
为了提升当地村民的环保意识,运建立亲自带领环保小分队进入翟湾村。前几次村民都冷眼相看,村长也避而不见。但大家不气馁,继续锲而不舍地进行宣传。2006年5月25日,运建立第17次去翟湾时,由于修路,道路泥泞,他们下车推行,直到下午1点40分才进村,进村后掏出自带干粮午餐,站在一旁的村长感动得落下泪来;6月17日,运建立冒着37℃的高温,第18次进翟湾村,白天在村里空地上对村民进行宣讲,中午在小学教室吃干粮,晚上住在小学操场上。运建立先后42次进翟湾村,没让村里破费一分钱,终于拉近了和村民的距离。现在。翟湾村村长、村民。经常打电话通报村旁的唐白河水质状况。运建立说,她希望在各村留下一支不走的环保志愿者队伍。
有人说运建立老了,的确,她今年已经65岁了,由于长年奔波劳碌。运建立的身体并不是很好,她失聪的左耳至今也没有恢复。
篇9
关键词 语音教学,大学英语
一、新形势下英语语音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多。随着交流的增加,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新形势下对毕业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既要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又要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成了社会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除了传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英语听说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语音是英语听说能力的基础。标准地道的发音是口语好坏的重要标准,也会影响听力能力。对英语读写也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学好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在初学英语的时候,语音教学尤其重要,不标准的发音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尽管许多大学已经取消将学位证与英语过级考试挂钩的政策,但是绝大部分用人单位的招聘都有关于过级考试成绩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与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
二、目前英语语音教学的实际情况
1.学生的语音基础知识薄弱,对语音教学的重视不够。
小学和幼儿园的语音学习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主要注重趣味性和机械模仿,老师一般不会系统的教授语音知识。同时英语老师的语音水平良莠不齐,不少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并不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幼儿园和小学老师的整体英语水平有待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的英语发音受老师的影响,存在许多问题。高考不直接考语音知识,受高考的影响,中学英语语音教学形同虚设。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开设语音课程。语音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限的语音知识使许多大学生英语发音不标准。语音障碍直接影响了他们后续的英语学习和就业。
2.地方话影响了英语发音。
家乡话是学生首先接触到的语言,由于从小生活在自己的故乡,家乡话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不同地方的学生在说普通话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受家乡话的干扰。他们的英语发音同样会收到影响。有研究表明:普通话与英语的相似度为 73 %。许多方音比较重的学生, 受家乡话的干扰 ,很多他们在普通话中所犯的错误,在英语中也能找到(孟悦、王艳宇,1992)。
3.学习者的性格会影响语音学习。
内向的性格和自卑的心理也会影响学生的语音学习。不少英语发音不准的同学,其实内心很渴望说出标准,地道的英语,但是在课堂上,由于性格内向或者胆子小,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或者与别人用英语交流,害怕被老师和同学嘲笑。这就使得自己的语音错误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校正。
4.受中学的学习习惯影响,学习方法不恰当,不能掌握单词在语境中的发音。教师对语音错误的纠正方法有待提高。
比如用汉语中的相似音来标注英语单词的发音。完全不去学习正确的语音知识。有的同学连音标有多少个都不知道。比如用“特”代替[t],用“客”代替[k],用“摩”代替[m],用“三颗油”代替“thank you”等。有的学生对语音规则不熟悉,不知道两个辅音连在一起,后面一个辅音发音会改变,不知道单词连读的时候发音会改变。另外,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重音,节奏,和语调把握不好是学生语音学习中最常见的错误。许多学生在发音的时候,能够发准单个单词的音,但是当读完整的课文或者语句的时候,对于单词在语境中的发音以及句子的整体语调把握不好,读出来会显得很不地道甚至出现发音错误。教师只是单纯通过朗读来校正学生的发音,学生也只是鹦鹉学舌般的读。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语音知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人接触外国人的机会比以前多,但是大部分学生初次接触英语依然是在课堂上,老师的英文发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然而目前基础阶段的英语师资力量比较弱,尤其是偏远地区,这也是导致目前大学生英语语音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如何改进大学英语语音教学
针对目前语音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如何改进语音教学。
1.改革教学与测试。
考什么教什么是今天中国英语教育亟待改革的问题,我们不断的在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当然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我们在不断改进从前的应试教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测试依然是对教学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学与测试的关系密不可分。科学的测试会推动教学,促进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正面的反拨作用。因此需要将语音教学和测试纳入英语教学范围。目前语音课教学和测试的随意性很大,教学也是老师们各自为阵,应该制定系统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并进行统一的测试。可以尝试在大学英语过级考试中适当增加语音的考核内容以发挥测试的影响力,让学生们重视语音学习。许多学校的语音课程属于考查科目,为了促进语音教学的发展,应该将语音课纳入考试课程。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分层次的开展语音教学。
大学生的英语基础层次不齐,语音基础也是如此,对于完全没有基础的同学,要从音标开始学习。针对不同水平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语音教材,教学方法及测试。大学生的语音学习受基础阶段影响比较大,要完全纠正地方话对语音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尽量传授一些培养和提高英语发音的好方法,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习得语音的条件比从前好很多,有获得地道英文发音的许多渠道,应该尽可能的利用这些优势。
3.听力与语音教学相结合,同时尽量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上融入语音的训练。
听,说,读,写,译组成了语言能力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语音的教学也应该结合英语的其他能力教学而展开。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视听说教学的同时融入英语语音教学。比如在听力课上,让学生看英语动画片训练听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习模仿片中人物的发音,进行配音训练。还可以让老师教学生唱英语歌曲,通过唱好英语歌曲,练习学生的发音。在精读课上,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的形式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口语课上,鼓励学生多和外籍教师交流,模仿老师的发音。
4.帮助学生学好普通话,同样可以提高英语发音的准确度。
有研究表明,普通话标准的学生,英语发音一般都比较好。两者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孟悦、王艳宇,1992)。普通话的推广可以使同学们改正乡音便于交流,同时也有利于英语发音的进步。应该鼓励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多使用普通话与别人交流,向普通话标准的同学学习。
5.对教师的培训。
老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传授语音知识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发音的技巧。所以对语音老师的培训很有必要。对老师的培训包括语音能力与语音教学方法两方面。有的老师可能自己的语音就存在一定问题。所以老师首先要掌握好英语的发音,才能教给学生标准的发音。其次,科学有效的方法也是语音教学成败的关键。老师不但要会发音,还要会教学生发音。
6.记录学生的问题语音并及时纠正,模仿标准发音。
老师在语音课上应该详细讲解口腔发音部位的结构,口腔相关发音器官应该如何配合以便发出需要的音素等。除了对学生们常见的语音错误予以纠正以外,对于反复出现的错误要作记录,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纠正。讲授的技巧恰当可以让学生避免重复犯错。比如与汉语作对比,模仿标准音的发音。模仿是语音学习的重要方法。许多单词的发音在具体的语境里面会有变化,要注意平时多听地道的英文,多积累,并认真模仿别人的发音。
7.通过读课文的方法习得语音知识。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指的是“自觉运用语音技巧对书面语言进行艺术加工,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准确生动地再现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张志公,1982 :270)。许多语音课都是在单纯的语音范围内进行教学。而读课文学习语音却强调从语境中把握语音知识。单个单词的发音是孤立的,静态的,而单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发音会受到上下文的影响,学生只掌握孤立环境下的单词发音是不够的,语音教学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
掌握好英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条件,大学英语语音教学既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又能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要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中语音教学没有得到重视的现状,将语音教学和测试纳入英语教学的体系中,成为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篇10
一、教学工作见习。这是首要的任务,目的是熟悉实习学校、班级的基本情况,接受指导老师的点拨,并随班听课,作好听课笔记,积累教学经验,为日后几周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原任课老师的帮助下,熟悉教材、大纲,写出详细而完整的教案,经审阅、批核并达到要求后,正式授课。
二、教学工作实习。这是重中之重的任务,经学校教导主任安排我负责七(3)班的语文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语文》的第1、2单元。总体看来,我能做到认真备课,努力搜集教学素材,所设计的教案规范内容准确。板书工整,教态自然,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基本符合新课标要求;教学语言表达清楚,普通话顺畅;课外辅导耐心细致,负责到底,答疑解惑比较正确而有启发性,批改作业仔细正确,注重评点与鼓励相结合。并且时常与一些老师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汲取他们的资深经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等。
三、他方面的工作实习。在原班主任的指引下,我较快地熟悉全班学生姓名、个性、兴趣爱好深入了解班级特点,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常到教室、宿舍与学生沟通,做思想辅导工作,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处理日常事务尽量讲究效率,基本做到有计划进行各项班务工作。积极发动班委的策划、组织能力,在相关领导、班主任的批准下带领一群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爬斗方山;参与“三八”学校组织的女教师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取得乒乓球第三名;参加学校全体教师会议,积极融入学教师队伍中,全方面的了解熟知教育相关工作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