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4 00:0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瘾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11-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农民涌入城市,我国的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留守女中学生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中是否注重立德树人的教育与孩子是否网络成瘾有很大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农村,留守家中的监护人对孩子的德育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中能上网、单亲留守、单独留守家庭以及消极的家庭教育容易使初中学生网络成瘾。农村留守女中学生处于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科学的家庭立德树人教育有助于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相反,不良的家庭教育会使初中生性格叛逆、自卑、孤僻等。中学生对网络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网络成瘾给留守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是来宾市兴宾区南泗乡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南泗初中)农村留守女中学生的家长;研究内容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方式方法;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面对面谈话法。笔者主要负责的是留守女中学生的家长家庭教育与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部分,共发放问卷73份,收回有效问卷65份,有效应答率为89.04%,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40岁。
三、样本描述
(一)南泗初中留守女中学生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样本描述
从表一数据来看,现在大多数农村留守女中学生的家长还是比较注重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的。但表一也显示有小部分家长不善于与孩子交流,也有近30%的家长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或需要什么。有些家长文化程度低,不善于与孩子沟通,经常是无法沟通就拳头相向,这样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把孩子打得离自己越来越远。这方面凸显出来的问题正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我们有责任帮助这部分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只有家长和孩子沟通好了,学校、家长、学生三方才能做好沟通、教育工作。
(二)南泗初中农村留守女中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的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样本
从表二可以看出,虽然很多家长外出打工,但对于留守的子女使用网络的情况还是很重视的,没有放任不管的态度。但是,表二也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不能及时干预孩子使用电脑、手机上网的时长,这部分家长中有的是真的对孩子放任不管;有的是因为力不从心,管不了;有的是因为长期在外打工鞭长莫及,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这一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最容易出现问题,他们留守家中的女儿正是我们需要面对面调查研究的对象。
四、南泗初中农村留守女中学生家长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放任自流型家长
问卷信息反馈显示,我校留守女学生的家长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忽略了家庭教育中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要么对孩子进行“放羊式”教育,“长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还美名其曰“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
例如,我校八年级某班韦艳同学(化名),她的父母都在柳州打工,哥哥和妹妹跟着父母在柳州就近读书,她一个人留在老家跟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问及原因,韦艳说:她在柳州读书时,经常骗父母要钱去网吧玩游戏,长期如此,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家长劝阻无效后,无奈只能让她转学回老家读书,相当于随她自生自灭了。像这种情况的家长,他们为了养家糊口每天早出晚归,对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疏于管教。无人管教的韦艳从小学开始就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
(二)过度溺爱型家长
与“放任自流型”家长截然相反的是“过度溺爱型”家长。我校七年级学生韦春(化名)与母亲留守家中,其父亲在广东打工。为了让心爱的女儿上网查资料、学习,韦春的父亲特意给她买了电脑,拉了网线。一段时间后,韦春就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次数和时间,最终导致不想学习,还经常逃课。而当教师就韦春的违纪行为与韦春的母亲沟通时,其母亲都很护短,致使韦春的违纪行为越来越多。
(三)教育型家长
家长是指承担起抚养孩子责任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其他亲戚。虽然孩子的抚养权不属于他们,但是他们还是担起了这份责任。
初中阶段正是女学生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他们跟家长一起留守家中,家长极有可能不与她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沟通不及时,就会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甚至产生难以挽回的结果。比如,八年级某女学生李娇(化名),她和弟弟、奶奶三个人在家生活,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她是外宿生,七年级时成绩很好,平时都不迟到、不早退,按时上、下课,可最近她变了,上课没精神,经常趴桌子睡觉。当班主任发现几次此类情况后,找她的同桌问她的情况,她同桌说,李娇的母亲为了方便联系,给她买了部智能手机,她最近晚上经常用手机上网到凌晨一两点钟,甚至通宵上网,所以上课经常没精打采的。像这样的留守女学生,是很容易对网络上瘾的。
(四)打骂教育型家长
这种家长的情况稍微好些,他们本身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乐于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但是他们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和能力,有时候经常用一些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给孩子造成了伤害。比如,孩子学习成绩退步了就把原因归结于孩子不努力,孩子打架了不分青红皂白先责怪自己的孩子,孩子上网了找到就打,等等,这些家长的孩子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性。
七年级某班学生蒙彬(化名)是一个让各科任教师头疼不已的孩子。她学习成绩在班里还算中上,但是课堂纪律性很差,上课不听教师讲,还在周记和QQ空间中说“什么都是我自己学得的,老师有什么用,我自学成才”等。据同学反映,她经常在周末自己骑电动车到街上的网吧上网,有几次在班里看不惯别人的某些行为后就喊人到厕所打架。班主任找她家长来学校谈话,家长一来就先劈头盖脸地打她。
五、对策与建议
家庭教育是学校、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可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教师应帮助留守学生的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积极改善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失情况。
(一)加强家校联系
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直接决定了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因此家长应该积极参加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学校应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会、利用网络和电话,帮助家长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技巧。
1.开展家长会。开家长会首先是要求班主任先与家长进行个别交流,班主任向家长介绍所在班级的基本情况和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然后大家到操场集合,请心理教育专家给全体家长做家庭教育方面及网络成瘾专题讲座,专讲网络成瘾的危害,教他们防范的办法。
2.利用校讯通。班主任每天利用校讯通告诉家长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校表现以及最近的情绪状态,这样有利于家长每天根据孩子的不同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同时通过校讯通经常向家长发送一些关于家庭教育及防范网瘾应该注意的事项。
(二)加强对家长的引导
根据调查,我校目前的学生家长绝大部分接受教育程度不高,不太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会和报告会,充分利用校讯通,引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立德树人教育。
1.引导家长学会赏识教育。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干不好的就越想干,家长不能只要求孩子做好、做对,要学会赏识激励孩子,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
篇2
一、调查对象:
招商银行__分行网上银行业务开展情况
二、调查时间:
l、20__年1月6日上午10:30--11:30在招商银行江北支行个人银行部办公室了解招商银行__分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基本情况;
2、20__年2月7日上午9:00--11:00在招商银行江北支行行长办公室与部内人员讨论网上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3、20__年3月17日下午3:30--5:00在招商银行江北支行行长办公室就网上银行业务开展现状提出建议。
三、调查内容:
网上银行开展的基本情况;安全措施和操作制度;业务发展措施和制度;业务发展的难点和问题以及建议和措施
四、调查体会:
通过此次调查,充分了解了招商银行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制度措施、存在的困难及意见和建议。
内容提要:本调查报告对招商银行__分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了解了该行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制度措施、存在的困难及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招商银行__于20__年5月份开始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由分行个人银行部主管,目前该行的网上银行开展情况如下:
(一)网上银行的功能:
目前,网上银行提供了两个版本,即中文版和英文版。网银业务只提供对公业务服务,提供的交易种类有查询、转帐、支付等,具体功能如下:
1、查询:包括客户的帐户余额查询(汇总及条件查询)、交易明细查询(当日明细及历史明细查询)、活期帐户信息查询(存款利率、协定余额、协定利率、冻结情况、可用余额等查询)、对帐单查询(按页及按日期查询)。
2、转帐:转帐分为内部转帐和对外支付,内部转帐分为同一客户的不同网银之间的转账和集团公司的总公司和子公司帐户之间的转帐两类。无论是内部转账还是对外支付均可按客户的要求和手工操作时会计控制的模式设计角色,即有三人、两人、一人三种转帐和支付控制模式,能有效控制风险。
3、中间业务:目前对开立基本户的客户提供了工资、财务报销、国税等业务。
(二)网上银行业务开展情况
截止20__年6月止,该行的网银客户数为535户,累计交易额为287亿元,其中今年1——6月份共发生40亿元交易。
二、网上银行业务安全措施和操作制度
该行网银系统使用的是人民银行牵头,国内十二家主要商业银行联合共建的具有权威性、可信赖、公正的第三方信用机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推出的CFCA认证系统。该系统的权威性为网上银行安全性提供了强大保证。
该行在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主要的规章制度是人民银行和总行制订的有关制度。其中总行制定的制度有:
(1)招商银行__分行网上银行业务章程(试行)
(2)招商银行网上银行服务协议(试行)
(3)招商银行网上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试行)
(4)招商银行网上银行业务流程(试行)
(5)招商银行网上银行客户操作指南(试行)
(6)招商银行网上银行岗位责任制
(7)招商银行网上银行业务营销手册
(8)招商银行网上银行柜台业务操作手册
(9)招商银行网上银行客户经理手册
通过上述制度的实施与约束,目前该行的网银业务未有—笔业务发生风险,在客户中树立了很好的口碑。
三、业务发展措施和制度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为全面推进网上银行业务工作,分行将网上银行业务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各机构的业绩考核中。为配合考核工作的进行,分行个人银行部制订了《__分行关于下达20__年度网银计划及考核的通知》,明确了相关考核办法,提出了刚性的量化指标。在总行下达我行任务后,分行迅速调按了业务考核办法,使考核办法更为合理。同时,个人银行部作为主管部门,积极对试点单位江北支行及全行网银业务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和通报,形成了每周公布、每月总结通报制度。通过上述措施,完善了招商银行__分行网银业务的激励约束机制,对招行网银业务顺利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大力开展培训工作
为推动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加快业务开拓步伐,分行将网上银行的业务培训工作的优先环节来抓。依据不同的目的,分行将培训计划分为全面培训和专项培训两种,全面培训指在普及和推广、专项培训力求促进和提高。今年,为推广网银二期业务,分行举办了对全行柜台人员、客户经理的全面培训。培训中,为调动培训人员的积极性、保证培训质量,分行提出将培训效果落实到人,要求培训后必须保证能有效开展业务。同时,分行还针对网银业务开展落后的支行进行专项培训,如先后三次对沙坪坝支行业务部和营业部人员进行培训。专项培训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对改变业务发展不平衡的局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沙支行的业务已有很大改观。扎实的培训工作,为业务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难点和问题
(一)客户普遍对网上银行业务交易的安全性存有疑虑,这是招行在开拓业务时遇到的主要问题。虽然招行在开拓业务时强调采用的是人民银行第三方认证机制保证安全性,但仍不易说服客户。主要原因在于客户对网络的安全性、技术的成熟性缺乏信心。
(二)客户普遍对使用网上银行办理业务有畏惧感。这与__作为内陆城市,信息化水平低有很大关系,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对计算机操作不熟悉、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慢等导致对网上银行业务认同度低。
(三)为满足客户的需要和贴近市场,网银系统提供的业务品种和功能有待进上步完善。
五、建议和措施
网上银行业务作业新的交易形式,其风险具有新的特点,央行可以制定规范性的业务操作和管理制度,供各商业银行开展业务时遵守执行,同时加强业务监管和指导,降低金融风险。
由于网上银行是一种新生事物,无论是客户还是银行开展业务的部门均有—个了解、熟悉、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技术的成熟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就决定了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应当从长计议。发展业务的过程中需着重培养客户使用先进金融交易工具的意识,稳步推进网银客户的开发;着重培育市场、不断挖掘潜在的客户群,把市场做大做好。
目前,我行的业务发展规划的核心是稳步开展网上银行业务营销工作,重点在培育市场。在具体开发业务时,计划首先对条件较好、财务管理较规范的国有大企业、三资企业、证券公司做好营销工作,争取它们成为招行网银客户的中坚力量。
进一步加大业务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细化业务考核制度,同时加大培训督促力度为业务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参考文献:
1、《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__年
2、《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王庆华,中国金融出版社,20__年
3、《虚拟银行发展动态综述》,程平,《西部金融》,20__年第9期
篇3
50M的流量都不够用,这意味着小杨每天平均至少有3个小时在用手机上网。如今,像小杨一样大力使用手机上网功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在某个用户群主要为大学生的SNS社区中,一份关于手机上网的调查有219人参与,其中所有人都有过手机上网的经历,平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1~5个小时,每月能用完30M上网流量的有17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0%。
2010年7月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网民71.2%集中于10~29岁的青少年群体,其中最多用途的是手机即时通信,搜索信息和社交网站也占了大部分。
永不断线的手机网络
大学生小杨自称患有“手机上网综合征”,每隔几分钟就会摸摸手机。
小杨最初接触手机上网是在大一,当时买了一部新手机,发现可以上QQ聊天,觉得很新奇,“每天上课的时候就偷偷把QQ挂在手机上。”小杨说,那时候,移动公司刚推出GPRS流量套餐5M免费试用包,一个月还用不完。
大二下学期,小杨更换了一款智能手机,发现了其强大的WAP网络功能,除了登录QQ之外,还可以登录人人网、豆瓣、博客、贴吧。“上课时或者无聊但没有电脑在身边的时候就随手打开手机登陆一下WAP。慢慢地,每天用手机上网的频率竟然超过了电话短信。”这时候,移动公司已经停止了免费流量包,小杨开始使用10M的包月流量业务。“关掉了网页图片,基本10M还是够用的。但有时候看图下电子书也不够用,多亏移动公司把流量包扩到30M。”
“上网早就成了手机的主要功能,有时候一天也没有电话和短信,但基本上从早上醒来一直到晚上睡觉,手机网络一直连接着。可以用电脑的时候才不会用手机,但用电脑的时候不是很多。”小杨说。
吃饭走路手不离机
在某大学读书的小方是不折不扣的“网虫”,以前,每天上课之余都要花五六个小时守在电脑桌前。最近,室友发现他玩电脑的时间变少了,改玩起手机来,吃饭、走路都“手不离机”。
他说自己得了“手机上网综合征”,有时睡到半夜都会醒过来看看群里在聊什么,有没有人找他。
实际上,像小方这样为手机“寝食难安”的大学生还挺多。方便和价格便宜是大学生用手机上网的主要原因。
随时随地掏出手机来就能上网,既可以打发无聊时间还能跟人交流、获得资讯。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认为手机上网的首要原因是方便,不能带电脑的时候用手机就能搞定。
除了方便,价格优惠也是学生用手机上网的重要因素。电信运营商为了吸引这些消费生力军,提供了不同的优惠资费套餐。然而,大家普遍表示,随着手机网络应用的拓展,流量包越来越不够用了。
手机网瘾是隐患
手机上网让学生享受到“随时随地都能上网冲浪”的便捷和愉悦,却给大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挑战。
最近,某高校的尚老师就感到有点头痛。在他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甚至课堂上会偶尔传出“嘀嘀嘀”的消息提示声音。“大家都发现这段时间学生们上课玩手机的越来越多了,很多都是在上网聊天。”
篇4
在我国,青少年学校教育抓得较为扎实,而青少年社会教育则不到位。对于国际旅游岛海南省来说,青少年社
>> 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本质探析 刍议农村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思路 社会工作介入来沪青少年社区教育探究 浅析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 大学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刍议 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调查 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青少年社区教育现状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实践研究 武汉市青少年社会教育专家参与模式的思考 博物馆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作用初探 社会教育概述及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 构建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青少年自我评价与社会工作介入 浅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社会工作介入 浅谈幼儿社会教育的途径 关于武汉市青少年宫完善社会教育功能的思考 关于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当代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社区矫正实施办法》[EB/OL].[2012-02-14].http:///group/topic/27476367/?type=like.
[8]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2013年2月司法部草案送审稿)[EB/OL].(2016-03-02).http:///content/1510710/11/1993767483981957.sthtml.
[9]史柏年,马凤芝.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53-355.
[10]樊克宁,等.深圳社工:一人管70个问题青少年[N].羊城晚报,2009-08-03.
篇5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德育;实施德育教育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交流网络化,以及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新形势,我国小学德育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因此,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理念并结合实践,对德育脱离学生生活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和改进策略。
一、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德育仍被学校及教师忽视。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政策,以及社会舆论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学校依然注重成绩提升,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道德教育。综观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具体的实施与落实上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所谓德育活动,多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而临时开展的,检查过后,又恢复如常,不能很好地在教学中一以贯之地渗透德育。由此可见,德育得不到学校及教师的重视,一旦与教学工作产生冲突,便一切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学校德育的质量必然得不到保障。2.学校德育脱离生活实际。当前一些学校的道德工作,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他们用抽象的口号宣传德育。这样的德育就等于把德育理论与实际割裂开来,只是将晦涩的理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却不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及怎样做等问题。比如,要求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保护环境,却不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及应该怎样做。这对于思想道德尚未健全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他们需要教师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晦涩的大理论。由此可见,当前一些学校的德育仅仅向学生灌输一些道理,是违背德育的客观规律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这种脱离生活的德育无法取得明显成效。3.一些学校德育评价失当。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一些学校的德育评价体系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德育评价失当,缺乏客观性、公正性、系统性。首先,从评价的方法看,现阶段的德育评价仅依靠教师的直接评价,其依据仅依靠学生外显的道德行为,却未深入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责任感的确立,以及道德价值观的养成等,带有主观臆断性,缺乏公正性、整体性及系统性。其次,从评价的范围看,其评价仅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而忽视了家庭及社会对学生道德的综合评价,带有片面性。4.重理论灌输轻道德体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道德认知的培养、道德行为的养成并不是自发形成、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育者设计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熏陶而成。然而,目前一些小学德育仍以教师说教占主导地位,仅从外部生硬地灌输理论知识而不在意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思维发展,不能从实践中启发诱导学生领会事物本质。因此,这种仅仅重视理论灌输而轻视道德体验且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德育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二、当前德育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多元化冲击学生思想道德养成。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价值观逐渐向多元化、多边化方向发展,小学生的视野相对更加开阔,思维活跃,知识储备增大。然而,社会中的负面因素也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2亿,未成年网民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一半以上,达55.9%[1]。由此可见,互联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另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网瘾倾向比例高达12%。网瘾青少年上网主要目的是玩游戏、听音乐、浏览娱乐新闻[2]。而小学生正处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学习和模仿能力强,他们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导致其成绩下降及消极思想的养成。第三,学校周围的不良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给学校德育造成阻碍,影响学校德育的质量。2.学校德育模式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学校德育模式发展的滞后主要在于德育意识、德育评价制度及德育考核制度等方面。一是教师及学校领导德育意识淡薄,榜样作用不明显,同时,德育师资力量薄弱,致使德育工作效果不佳,质量不高。二是德育评价制度滞后,缺乏客观性、全面性、整体性及系统性。三是德育考核制度陈旧,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供操作的标准,考核无章可循,被动应付。3.家庭德育缺失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家庭德育缺失或是德育方法不当,方法欠妥等问题也很严重。一些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忽视思想品质的教育,往往实行专制型教育,缺乏民主平等的家教。一些家长漠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出现问题时,仅仅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有些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形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由此可见,小学生家庭德育缺失及德育方法不当,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3]。4.家庭、学校、社会沟通协调不足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是基础和起点;学校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导向作用;社会教育则是延伸。然而,当前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存在各自问题的同时,三者之间更缺少沟通协调,未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比如,目前,我国小学的德育教材所宣传的都是一些积极正面的事情,很少涉及消极负面的现象,而社会却是复杂多变的。学校德育脱离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在校内一套,校外一套,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不协调一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力量,使学校德育处于“孤掌难鸣”的位置,因此难免会出现“5+2=0”的教育效果。
三、解决德育实施问题的基本思路
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1.学校应更加重视德育的重视。首先,学校应更加重视德育,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其次,培养德育教师,加强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再次,举办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德育活动;最后,增加对德育的投资,为德育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支持。2.优化德育评价制度,注重全面评价。首先,健全德育领导机制,完善管理服务网络。第一,校级德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或者校党委书记挂帅,形成分管副校长、工会主席、学管处主任、家长代表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和协调全校德育工作。第二,每个年级设一名专职学生工作的部长及干事,负责全年级德育监督工作。第三,班级成立以班主任为领导,任科教师为辅助,学生代表为成员的班级德育评价小组,保证学校德育层层到位,步步落实。其次,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让德育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有力推手。最后,学校要坚持德育评价多样化系统性的原则,从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思想水平、德育知识、德育养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产生个别教师或班主任的主观臆断的现象。3.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生活中进行德育。“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德育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为基本导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内容,使德育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德育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学习道德品质。此外,在德育实施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突出生活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学生注重实践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因此,在德育实施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自身实际条件和所处的现实生活条件为依据,选择恰当的德育材料并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反思,从而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4]。4.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更离不开日常生活。德育只有同家庭、学校及社会融为一体,相互沟通协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领导体系及三级管理网络,创造良好的校园内部环境。首先,要组织校级德育领导小组,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初步形成以德育为主导,各班班主任为一体的德育管理主线,形成以学校各部门相互协作德育管理路线。其次,要形成各科教师共同协作,深化德育在日常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渗透,拓宽德育渠道。再次,要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督导的教育方式。最后,要转变德育教师观念,加强对德育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可建立家长委员会,一方面,为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向家长普及家庭德育理念,邀请专家学者向家长传授恰当的德育方法,为家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德育问题答疑解惑。应净化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首先,学校应与政府公安机关合作改善校园周边和社区周边的环境。其次,选聘专门的管理监督人员对校园及社区周边的环境定期进行督导与检查。最后,借助社会的宣传力量,弘扬社会与法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人民的道德品质提升得越好,我们的社会发展得才会越快。
综上所述,德育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从理论走向实践,再从实践中感悟、体验,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体现新课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因此,只有把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德育实施成效。
作者:张晶晶 夏茂林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OL].2011,11.
[2]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11年中国网络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OL].2012,08.
[3]高景晓.当前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成因探析[J].创新教育,2014(7):82.
篇6
关键词:网络成瘾症 原因分析 危害
一、网络成瘾概述
“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G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 S.Young认为IAD与沉溺赌博、酗酒、吸毒等无异,导致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学业成绩下降、损害身体健康、夫妻关系障碍或离异、影响正常工作等。
美国心理学会1997年正式认可“网络成瘾”研究,并专门讨论IAD的诊断标准。(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7)虽然能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如果3项或3项以上符合上述特征,那就属于网瘾综合症。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在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据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报告,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约有13万多人,占14.8%。据北京市150多位政协委员历时4个月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上网达到81.3%,有七成学生网民沉湎于网上聊天,有四成多经常光顾,互联网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名副其实的“电子海洛因”。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有外在因素,即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也有内在因素,即青少年自身因素。
(一)外部原因
1、家庭原因。家庭关系不和睦及单亲家庭;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学习和生活;家庭沟通方式及教育方法不当;孩子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父母在孩子上网后恐慌采取强硬办法等都容易导致孩子上网成瘾。
2、学校因素。学校采取“堵”的办法解决学生上网;学校对学习“不好”的学生采取打、压、忘的办法,致使部分学生以网来寻求安慰;学校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不佳时,学生容易寻求网络满足。
3、社会因素。保护青少年免于网络成瘾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网吧监管存在很多漏洞;对互联网产品及内容的分类分层管理不明晰,许多产品未经严格审查就进入网络。
(二)青少年自身内部因素
1、生理原因。有研究者认为,大脑的欣快中枢与成瘾的行为和机制有关。有研究表明,长时间上网会使人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上升,使个体获得短时间的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这种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成瘾行为。
2、青少年心理的特点。第一好奇心理,浏览极多的信息,体验梦幻游戏;第二补偿心理,许多青少年在现实中被学校、家长忽视,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弥补自己在现实里得不到的东西;第三逃避心理,学业压力大、家长期望值高,使一些青少年难以应付,上网可以缓解压力;第四从众心理,青少年处于建立友谊的时期,极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为了得到同伴认可而上网。
3、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多项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在人格上具有孤独、焦虑、抑郁等特点,在身体与心理方面表现出神经性情感症状及躯体障碍。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
(一)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中,不仅会影响头脑发育,还会导致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下降,引发紧张性头疼,甚至导致死亡。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和“忧郁症”等心理疾病,过分关注人机对话,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变得越来越孤僻,造成青少年个性的缺陷;网络成瘾者过度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容易迷失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青少年自我认识的障碍。
(二)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及人际关系疏离。网络成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更加封闭,进而不断的走向个人孤独世界,从而拒绝与人交往。
(三)对青少年人格意识和思想的影响。长期流连于虚拟网络社区,经常沉迷于角色转换,对于尚须进一步完成角色社会化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上网将容易产生角色认知的偏差。鉴别力和判断力水平较弱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沉迷网络之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在网络空间,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由于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慎独”的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
(五)学习和教育受到严重影响。过度的网络使用是导致学业受挫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与普通学生比较,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上网时间长、上网所从事的活动大多与学业无关、上网之后大多感到成绩下降,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正向态度偏低。
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和解决。但在应对此问题时没有单方面的责任,学校、政府、企业应相互配合,临床心理学家、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等首先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特别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临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为家长出谋划策,帮助他们把那些已经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解救”出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媒介实践;科研;健康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22-02 收稿日期:2016-10-21
作者简介:胡言会(1979―),男,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王小娟(1981―),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
1.医学生的媒体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需要
申正付等人对安徽四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医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和聊天,医学生在满足自身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媒介对他们的“精神麻醉”所带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2.媒体负面形象对医学生的消极影响较重
作为今后治病救人的“天使”,医生需要在大学时代不断形成时代担当的责任感、乐于奉献的历史感、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使命感。然而当下媒体对医患矛盾的不实报道以及报道之后缺乏事后正能量的宣传和教育,导致医学生对今后的医生职业产生恐惧感。“由于相关教育的缺失,其网络媒介素养储备已经滞后于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不仅会造成网络媒介的负面作用凸显,也会使作为‘社会公器’的网络媒介的社会形象持续走低。”这呼唤高等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让学生拥有明辨是非、增强社会理性的能力。
3.频繁接触新媒体,但缺乏伦理道德诉求
调查显示,每天上网 1 个小时以上的医学生占 90%左右,网络论坛、网络通讯、网络游戏、收发邮件等都体现出医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强烈认同。但有些情况使人忧,曾有通宵上网玩游戏的经历的医学生占 52%,承认自己有网瘾的占16%;另外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也非常大,甚至将网上的不良行为带到网下,触碰社会道德底线,违公德,人生目标模糊,丧志。
二、确立实践支点,构建教师科研、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立体教育模式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从事媒体研究的教师多名,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一位老师拥有在国内著名大学从事传播学博士后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教研室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满足了需求。不过,凝聚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又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打造好师资队伍之后,是从事科研还是从事教学改革的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事实上,从事科研与从事教学改革两者之间并非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会实现教学相长的意外效果。仅就当下教学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教学相长一词其实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传统的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二是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互动。我们在积极推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将科研转换于教学、将教学改革服务于科研,中间环节就是实践。实践是纽带,是连接不同方面的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以学生为基点,带动科研和教学,从而将成果反哺于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将教师科研作为服务医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和支撑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教师成立多个指导小组,协助学生进行独立问卷调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研究成果。例如,调查报告《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基于四川南充市的调查》主要调查了新媒体下当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通过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测量、了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发展现状和一般影响因素;客观地用4个维度因子来评价大学生的交往困惑,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健康的交往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成果不仅是学生了解自身媒介素养的过程,而且作为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篇论文的调查数据被樊九思的硕士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研究》所引用。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媒体状况,尤其是运用新媒体的行为和心理,才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较为精准地开辟出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来。
2.以学生为主体,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媒介素养的调查实践活动
这些调查是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学生科研题目,由学生完成,目的在于在科研过程中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训练学生的媒介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本次系列调查是以川北医学院2016年度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为依托,搭建实践平台,大胆放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调查队伍。
学生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思考媒介素养问题,形成了系列调查报告以及科研论文。诸如《中国甘肃网的健康传播状况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2期)、《西昌市药品广告对购药行为影响的调查》(《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第12期)、《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23期)、《医药广告健康知识传播研究:基于华西都市报的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3期)、《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以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为例》(《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第8期)。这些具体成果均是将科研与教改相结合,教师设计题目和调查思路,学生全程参与,全面主导和参与数据调查、社会实践以及书本知识向社会服务方面的转化。实践证明,学生立足教师科研,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是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上文提及了当下医学生媒介素养主要以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依赖于课堂的知识灌输和间接感受,缺少亲身体验和感悟。但学生的实践弥补了这一不足,将课堂延伸到了课下,学生带着疑惑,以实践方式调查基层老百姓的媒介素养状况。医学生不仅亲身感受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基层老百姓的接触反观自身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实现了学生动态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媒介不仅仅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特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媒介改变周围的人乃至社会。可以说,学生实践活动的这一支点解决了医学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也解决了医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学习媒介素养知识的问题,以及教师教改与科研的矛盾。
3.改革和完善医学课程体系,加强健康传播的课堂教学
以上成果均是学生全程参与完成的,在调查中学生充分考察了媒体与老百姓健康素养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弥补了医学教育对健康传播的某种程度的忽视。健康传播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是能够有效地将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实现最佳结合的一门学科,同时这门学科也适应了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社会医学的内在需要。然而,纵观医学课程教育体系,健康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缺席”了。护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都没有将健康传播学科纳入体系之中,侧重点依然强调媒介对健康知识的传递作用,没有看到媒介对健康传播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文素质教研室积极申报川北医学院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省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吸纳各个专业学生参与进来。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麻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计86人参与进来,培训人数达174人次,开设《健康传播的今生与来世》学术讲座2场次。另外,以人文素质教研室为主体,联合预防医学系和护理系,面向全校各专业拟开设健康传播学课程的公选课,学生获得健康传播的理论学习和思考。
三、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展望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寻找实践基点,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教学改革三者融合起来,以学生的媒介实践为支点,带动科研与教改,本文称之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学生的媒介实践,科研与教改分别是“两翼”,这是川北医学院实践活动提炼出来的有益尝试。
这种尝试弥补了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单一模式。一方面,将教学改革与学生实践双向结合、深度融合。教改不是教师一人行为,而是与学生双向互动,最终提升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科研同样可以从学生实践中获得新材料;学生素养在教学与科研的反哺中获得提升,并且转化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以点带面,拓展教学成果的收益面。本文提出的科研、教改与教学实现的互融互动效果是学生和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了依托,教改活动有了实质基础,科研也获得了实践养分。尤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再消极被动接受教育,而是以主人翁姿态思考和实践媒体素养。例如,口腔医学系学生聂娟、樊琴、郭晏汝等将其实践成果《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两篇调查报告上报参与第十四届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实践活动得到了新的延续。临床医学系学生高兵、罗阳、李淑婷等以《成都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与健康传播的关联性分析:以慢性病为例》为题,积极参加“青年中国行”2016年度的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比赛。学生获得更大实践平台的愿望自发而生。
尽管我们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医学生的媒介素养在互动过程中也实现了理想的教育目标,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除了健康传播之外,还应该多挖掘能够担负起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重任的课程或知识载体,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形式。又如,如何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改变媒介实践活动中大一、大二学生偏多,大三、大四学生偏少的状况,使媒介素养教育长期化。再如,需要开拓多种方式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成果进行转化。一是向科研成果转化;二是为社区乃至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三是积极协助参与社会成果的转化,服务百姓;四是将学生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进行宣传,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价值存在感。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永远在路上而没有终点的工程,我们的努力和探索也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篇8
美国心脏学会最近公布了心血管健康的7个目标,打算通过这项计划将居民的心血管健康水平提高20%,同时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20%。专家指出,如果这7个目标在同一个人身上得到体现,则健康长寿的机会大大增加。另外,美国一项调查发现,39%的自认为心血管健康的人中50%以上至少存在一项威胁心血管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照一下,看自己是否达到了每一个目标。
成年人达到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的7个目标:
* 从来不曾吸烟,或者一年以前已经戒烟。
*体质指数小于25;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
* 每周做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锻炼,或者从事至少75分钟的较高强度运动锻炼。
*尽可能达到多条健康饮食标准,包括低能量,多水果,多蔬菜等。
* 总胆固醇水平低于5.2毫摩/升。
*血压低于 120/80毫米汞柱。
* 空腹血糖低于5.6毫摩/升。
每天少吃3克盐
美国一项大型研究发现,每天减少摄入盐3克(相当于半匙),可以大幅度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美国有关部门推荐成人每天摄入盐量少于5.8克,最好是控制在3.7克,但相关调查发现,美国男性每天摄入的盐量为10.4克,女性摄入7.3克。美国专家根据研究结果指出,每天减少3克盐,能在本国减少冠心病的新发病人数6万~12万人;减少卒中(中风)的发病人数3.2万~6.6万;减少心脏病急性发作5.4万~9.9万人;可以减少各种疾病死亡人数4.4万~9.2万。为此,研究者倡议每人每天减少摄入盐3克。具体实施时,除了烹调中要减少用盐,还要少吃含盐的零食。除了个人努力外,有关部门可以采取措施控盐,如最近美国纽约就决定在5年之内将餐馆和包装食品中的盐量减少1/4。
不要长时间穿尖头鞋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整形科对门诊中的1万名嵌甲症患者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其中因穿尖头鞋导致嵌甲的约占30%。近几年来,因旅游鞋引起的嵌甲症患者逐渐增多。这类旅游鞋是尖头或鞋前部上翘,容易造成脚趾头相互挤压,使大拇趾内侧软组织被趾甲反复摩擦切割,引起甲沟破坏,导致嵌甲发生。专家建议,要慎穿此类尖头鞋;如果要穿,也要控制时间,应与其他宽松的鞋交替使用。
25%剖宫产不必要
WHO(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超过46%的中国孕妇都是通过剖宫产生育,而这其中25%的孕妇根本没必要采取剖宫产。报告指出,由于受迷信思想的影响,一些孕妇会借助剖宫产选“吉日”生孩子。一些孕妇害怕顺产过程中的剧痛;还有一些孕妇错误地认为剖宫产风险更小。WHO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选择剖宫产的产妇,比自然分娩的产妇患产后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增加了3倍之多,而且剖宫产产妇更容易大出血,接受重症监护的概率则会增高10倍。对于新生儿来说,未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则比顺产婴儿要高得多。
特别提醒
好睡眠要靠平时积累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据调查,现在不少人平时睡眠很少,希望通过节假日(如周末)来补足睡眠。这么做效果到底如何呢?美国研究人员做过研究调查,发现平时睡眠时间每天小于6小时,然后在周末睡觉10个小时,个人的动作、注意力、清醒程度都会下降。专家指出,长期睡眠不足,希望通过一两天补足睡眠,是不现实的;好的睡眠不能“临时抱佛脚”,要靠平时的积累。另外,专家提醒,睡眠质量比时间更重要。有些人周末从上午睡到中午,从中午睡到晚,弄得头晕脑涨,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到今后的规律睡眠。周末补觉不能太多,成年人睡够7~8小时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平时要睡好、睡足。
保护耳朵,从选副好耳机开始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专家提醒,用耳机听音乐是目前的生活方式之一,但要懂得正确合理使用。首先,购买耳机时,要选择品质好的,劣质耳机过于尖锐的高音很容易在短时间内使听力过度疲劳。如果听了10~15分钟,耳朵有胀痛感,头有点晕,伴有轻微恶心感,则这样的耳机千万不要用。目前耳机大致有头戴式和耳塞式两种,头戴式的耳机听音效果好,耳塞式耳机 携带方便。但两种耳机对耳朵的伤害其实都是一样的。另外,用耳机听音乐时不要将低 音开得过低,因为过于厚重而缺乏细节的低音很容易使耳朵酸痛,头部有满胀感,慢慢会降低听力水平。在公交车或大街上等噪音很大的地方最好不要用耳机,否则为了盖过噪声而开更大的音量,对耳朵的伤害就会更大。同时,切不可长时间用耳机,最好每次不超过1小时,一天不要超过2小时。另外,睡觉时不要使用耳机。
立即动手控制结核
3月24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结核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立即动手控制结核:群策群力加速行动”。这一主题意在鼓励人们互相交流抵抗结核病的经验,以进一步控制这种疾病。据了解,每年世界上有150万人死于结核病,而这种病事实上通过规范应用100多元的抗生素6个月就可治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结核病患者在初次治疗时出现治疗方式不规范、不规则用药或自动停药,导致普通结核病患者发展成为耐药或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肺结核主要症状是咳嗽、咯痰、胸痛、咯血等,连续咳嗽、咯痰2周以上是肺结核的可疑患者,应到结核病防治机构接受检查治疗。患者就诊时要注意向接诊医生详细介绍自己现在的病情和过去病史,以便医生能鉴别诊断,避免漏诊、漏治。一旦确认,要接受正规的治疗。
调查数据
无电脑和家庭管束与 “网瘾”有关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查报告》显示:①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上网成瘾的比例为13.7%,要高于家里有电脑的学生(6.5%)。说明这些“网瘾用户”的上网行为更多地发生在家长掌握范畴之外,失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年龄尚小、对事物没有辨别力以及控制力的小学生容易沉迷网络。②男孩上网成瘾的比例(9.5%)明显高于女孩(4.6%),这一点较易理解。③父母明确表示“不同意”孩子上网的家庭里,上网成瘾的学生比例为10.5%,要高于父母“同意”孩子上网的家庭(6.0%)。小学生正处于了解世界的阶段,好奇心比较丰富,家长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越是进行强制性地压制,越容易使孩子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四成1~6岁儿童挑食偏食
一项针对上海1244名儿童饮食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6岁的上海儿童中,39.7%存在挑食、偏食习惯。专家们指出,在0岁至6岁阶段,有多个重要的饮食行为培养和干预点。从以奶为主到吃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1岁时让孩子用勺子吃饭,2岁开始可以喂养与成人一致的饮食。家长需要客观定位对孩子的饮食期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决定让孩子吃什么、在什么地方吃、在什么时间吃,而要把“吃多少”交给孩子自己决定。不同的孩子胃容量和消化功能等都存在差异,强迫性的进食方式会给孩子造成逆反心理。
国外新品
便携式久坐座垫(价格:$20推荐指数:3.5星)
用途:在硬的物体,如硬板凳、木椅子、地板、地面等上面久坐时,可以当作座垫,有助于防止久坐导致的局部不适、酸痛等。可以在去钓鱼、公园观景、看比赛演出时随身携带。
适合人群:久坐学习绘画的美术学院学生,经常到各种场所参加听讲活动者。
特点:由防水的泡沫制造,轻便、舒适,易于清洗;留有手提的位置,便于携带。
中风康复训练手套 (价格:待定 推荐指数:4星)
适合人群:中风患者。
篇9
给生活带来便利的手机,现在反而成为挑战学校课堂管理的一把利刃,如何在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使其更加自主地使用手机网络、用好手机网络,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中小学校渐成“手机网吧”主战场
调查发现,我校乃至我区各中小学校拥有手机的学生很多。小学集中在五六年级,中学则成为普遍现象,手机的档次、功能也越来越多。绝大多数用手机的学生都开通了上网业务,由于许多家长对手机上网的功能基本不懂,手机已经成了很多学生的“手机网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4月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指出,网吧作为中国青少年上网场所的重要性在弱化,2009年在网吧上网的青少年网民所占比例从57.5%下降到49.4%……手机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网工具。中学生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69.3%,小学生网民为36.6%。2009年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7917万人,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40.6%,其中有63%的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
这些数据表明,“手机网吧”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手机的基本普及以及3G网络技术的成熟,随着低龄人群人均手机持有量的增加,这些数据中的未成人的比例肯定还会上升。在中小学校园中,“手机网吧”进校园对于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的中小学生来说,是利大还是弊大呢?未成年人处于易接受新事物,创造力丰富的年龄段,同时也处在价值观形成时期。随着网络信息使用的增加,对还没有形成良好自我约束和鉴别能力的未成年网民而言,他们很可能会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和内容的影响。通过手机上网而产生网瘾,可能会给整个家庭带来痛苦。
“手机网吧”进校园,给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带来新挑战
随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小学毕业升入初中,我的QQ群中学生的号码也越来越多。我发现,本应该是上课的时间,也有许多学生在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手机挂QQ。学生对我说:“以前总想找机会到网吧挂QQ升级,但网吧现在不让未成年人进,手机有了上网功能后,我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手机挂QQ、偷菜、聊天,太方便了!”很多学生和他一样,都有用手机上网的习惯,很多时候,挂着QQ并不是为了聊天,而是为了升级。当问起学生为什么上课还上网时,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上课好无聊!”“我们在上体育课!”这不由得让我担心,主科课上,学生可能因为教师严厉,不敢随便使用手机,但在提高综合素养的副科课上,学生怎么也变得毫无学习兴趣?
一些封闭式管理学校的学生则和我说:“用手机上网可以看到书本上看不到的信息,有时候也聊聊天或玩游戏。”“下了晚自习,躺在床上或趴在被窝里上网聊天,想聊到什么时候,就聊到什么时候,反正宿管老师看不到。有时候睡到半夜醒过来,看看QQ群里在聊什么,有没有人找我,有没有人偷我的菜。”中学生的生活本来就比较枯燥,学习压力又大,他们所在的学校是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对学生管理很严格,除了星期天,平时是不允许学生外出的,更别说上网吧了。因此,很多学生都选择用手机上网。中小学生平时受到家长和教师的约束较多,好奇心较强,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手机上网让学生享受随时随地都能上网冲浪的便捷和愉悦,却给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娱乐是对孩子们最大的吸收力。教师在备课时,是不是应该多考虑这节课对学生的吸收力够不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课堂的学习效率有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还应该加强哪些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学生住在学校有家一样的感受吗?这一系列现实的问题出现,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新的挑战呢?
禁还是不禁,“手机网吧”何去何从
不少教师和家长表示,手机对学生身心成长弊大于利。手机上网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影响学生的学业;二是接触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低俗的内容,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三是一旦孩子沉迷于手机上网,就会产生网瘾。也有家长指出,给学生配备手机的初衷是方便和孩子联系,把手机收回来,又怕遇到紧急的事情联系不上。想让孩子继续使用手机,又怕孩子沉迷于手机上网而不愿学习。收,还是不收,家长感觉左右为难。
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对家长和教师而言,想靠一己之力改变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接受它的存在,引导孩子学会正确使用手机。一味地禁止孩子玩手机,只能招致孩子的反感。如果家长与时俱进,和孩子多聊聊网上流行的东西,去参观孩子的QQ空间,让孩子把自己当做朋友,再进行教育和疏导,效果会好得多。当家长给孩子提供一部手机时,监督、帮助孩子一段时间,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这也是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种锻炼。对于自控能力很差、又不得不配手机的孩子,家长可通过拨打运营商的客服热线,凭自己身份证和手机卡服务密码取消上网业务,从而给孩子配备一部不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正确理解和引导手机网络使用行为,尊重手机网络使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加强基于手机网络的教育信息传播功能。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校内网络资源,让教师们加强网络应用的学习,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更健全的文化意识。注重提升学生网络道德情操水平,增强网络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发展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绿色上网环境。其次,敦促家长采取积极措施引导未成年人上网行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再次,调动教师的研究开发能力,发展手机网络的教育应用,通过手机网络传递教育信息,开展形式丰富的在线教育。通过增加适宜青少年群体的内容和功能,与课堂教学整合,促进手机上网带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作用。
篇10
一、引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 其中,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68亿,网民使用率从2013年底的54.7%升至 58.2%,增长规模达3008万。由此可见国内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游戏用户随之不断攀升。
而国内学者对教育游戏的关注也在不断加强。在中国知网中以“教育游戏”为关键词予以检索,可以发现截至2013年,学术关注度和学术传播度几乎都在稳步上升。据相关学者统计,目前教育游戏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设计和应用模块,通过分析这些已有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及的相关教育游戏产品,我们发现国内的教育游戏在设计、开发与应用方面存在诸多矛盾,下面就对这些矛盾予以详细阐释。
二、矛盾1:“兴起初衷”与“目标用户”
教育游戏兴起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相关学者、社会人士、家长以及一些游戏公司对游戏成瘾现象的深刻反思。他们希望能够正视电子游戏的危害与价值,开发出有意义的电子游戏,从而缓解电子游戏对下一代的危害。
据第34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1],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主要集中在20-29岁年龄段,其次是10-19岁年龄段,而我国网民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以及高中/中专/技校。相较而言,互联网在低龄儿童、小学生群体中的渗透率则较低。
从《2013年度中国网民游戏行为调查研究报告》[2]可以进一步看出,我国网民游戏用户主要集中在高中(中专/技校)及初中阶段,其中有5年以上游戏年限的用户近一半集中在20-29岁年龄段,并且5年以上游戏年限的用户玩游戏的频率最高,几乎每天都玩的比例达到43.7%,由此可进一步推知,这部分群体是网络成瘾的潜在用户。综上,并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真正深受网络游戏成瘾困扰的群体应是青少年群体,但反观教育游戏开发现状,面向低龄儿童(幼儿和小学)的教育游戏可谓是遍地开花,却很少有针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游戏。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面向低龄儿童的教育游戏开发难度较低,另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青少年群体迫于学业压力,其家长也未必会支持其在教育游戏方面的消费。然而这一矛盾却导致了一大批的青少年仍受网游成瘾的危害,教育游戏也无法担当起打破“应试教育”体制的重担,另外,低龄儿童较早接触游戏,尽管是“教育游戏”,仍引起部分网游打击者的恐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002年韩国游戏产业发展状况报告,“目前,高年龄层对教育游戏开发的需求比低年龄层更大”,“还不到成为家长的年龄层的、20岁以上的成年人也希望多开发适合于自己使用的教育游戏。”教育游戏并不是儿童或青少年的专利,成人也需要有益的教育游戏。所以,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者必须要尽快打破这一僵局,为更多的用户群体,尤其是深受网游成瘾危害的青少年群体开发优质的教育游戏。
三 、矛盾2:“电脑端”与“移动端”
本研究在大范围地搜集国内已有教育游戏的过程中发现,目前的教育游戏几乎都是依赖电脑平台,而基于移动端平台开发的教育游戏寥寥无几,且几乎都是一些益智类小游戏。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庞大的移动终端网民规模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爆发提供了基础。截至2014年6月,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 2013 年的 81.0%提升至 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 网民规模[1],据《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3]显示,手机是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终端。截至2013年12月,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21亿,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8个百分点,青少年网民中手机上网比例为86.3%,高出整体网民中手机上网比例5.3个百分点。在这样的市场前景下,基于移动终端开发的电子游戏越来越多,相比较而言,教育游戏在这方面的动作显然要迟缓得多,目光仍然聚焦在传统的电脑平台,所以,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者必须要及早认识到移动网络的潜在商机,积极开发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教育游戏,抢占市场份额。
四、矛盾3:“主要科目”与“辅助科目”
有学者从国内外教育游戏中选取了30个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国内教育游戏语言类(语文、英语)游戏最多,占56%,其次就是数学,占32%,还有少部分思想品德和百科知识类,而其他学科领域几乎没有涉及[4]。
目前的教育游戏多为具体知识学习类,且又主要聚焦于所谓的“主要科目”,这是市场需求所决定的,是迎合家长和老师,迎合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的结果,然而问题是,教育游戏的面临的深层困难“教学成效”[5]并没有得到解决。一些国内外学者对此的一些实证研究甚至会得到一些相反的结论,如此迅速地将教育游戏应用到“主要科目”的学习之中,对教育游戏教学成效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因为现行教育体制对“主要科目”的重视,不可能对教育游戏的成效研究投入大的精力,不可能有更充分与持久的配合,尤其是在高年级,情况更是如此。相较而言,德育课程、艺术课程、百科知识,还有一些益智类的教育游戏相对而言没有应试的压迫,学校应该更能够充分地投入精力配合相关人员研究其成效。比如:一位一线的德育老师坦言:“德育课程没有升学的压力,这也为我们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验的场所。[6]”所以,教育游戏的学习目标应当更多地偏向于所谓的“辅助课程”,这样才能更多地推动教育游戏的教学成效研究工作,而实利导向的“主要科目”会导致有越来越多的同质化产品,而且越往高年级,其真正的教学成效也难于研究,寻求一线教师、家长还有学校的配合会越来越难,就无法更快地推动教育游戏的真正发展。
五、矛盾4:“教育性”与“游戏性”
教育游戏兼具“教育性”和“游戏性”,而“教育”与“游戏”历来给人的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印象,即便教育游戏将其“教育性”与“游戏性”处理得再完美,也很难完全消除“游戏性”的负面因素。
在武汉市小学四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课本中,淘米公司开发的“摩尔庄园”儿童教育游戏作为网络及其应用部分被收录进教材,占两课时的内容,介绍了摩尔庄园如何注册、登录以及操作的方法[7]。教育游戏进课本说明了教育游戏得到了教育当局的认可,对其进一步推广大有裨益,然而这一做法却遭到了一些网瘾忧患人士的强烈反对。著名戒网瘾专家、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认为“如果孩子学习带有网络游戏的教材,那么,学生上网成瘾的比例很可能会迅速上升”,并且明确指出有关“摩尔庄园”游戏被收录进武汉市小学教材的做法是错误的。在他看来,电脑和网络之所以会成为一门学科,是因为它是一门查资料和学习的工具,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应该教会他们“电脑是工具”,但如果将网络游戏收录进教材,就会给他们传递“电脑是玩具”的信息,从而诱发他们玩游戏,虽然“摩尔庄园”是一款较简单的游戏,但一旦孩子对此产生兴趣,就有可能跑到网吧去玩更复杂更刺激的游戏,从而逐渐成瘾。陶宏开教授的担忧不无道理,我们确实无法完全避免游戏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应用不当时更是如此,比如:有的教师将《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引入课堂来让学生练习鼠标操作[8],就很难避免学生沉迷游戏而忽略了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现在已有的教育游戏多是面向低龄儿童,随着像“摩尔庄园”一样的越来越多的教育游戏走进课堂,年轻一代接触游戏的时间将越来越早,一旦他们无法克制游戏的内在吸引力,就极容易走入游戏成瘾的悲剧境地。所以,将教育游戏推向低龄儿童也是一件极富风险的事情,必须有赖各方对儿童的正确引导,为其创立健康的网络环境,助其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教育游戏中“教育性”和“游戏性”平衡点问题的探讨还缺少定量层面的研究,当然由于这两个主题所涉及的因素较为复杂,所以,要定量分析也并非易事。但在这之前有必要澄清的是这一所谓的“平衡点”并没有固定的位置,很显然,“教育性”和“游戏性”两者的“分量”是这一平衡点的决定性参数。所以,就有必要进一步搞清楚是哪些因素决定了“教育性”和“游戏性”两者的“份量”。
其一,目标用户。根据2002年韩国游戏产业发展状况报告,还在小学、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更希望多开发娱乐性浓厚的游戏。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学校中所受到的学习压力太大的原因。与此相反大学或大学以上的成年人却希望多开发教育内容比较充实的游戏。可见目标用户的不同,对应的“教育性”和“游戏性”的需求份量也是不同的。
其二,教育游戏的学习目标。教育游戏按学习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具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态度情感和智能开发等几类,很显然,具体知识学习类的教育游戏更容易偏重“教育性”,而智能开发类相较而言则“游戏性”更加凸显。
其三,教育游戏的应用模式。设计开发出的教育游戏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场合,依据场合的正式程度不妨将其分为正式场合、半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不同的场合往往会对教育游戏的“教育性”和“游戏性”的比例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学校教育场景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师介入教育游戏程度将其分为“完全介入”(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教育游戏)、“半介入”(教师以布置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部分的教育游戏,并给予指导和进行总结)、“不介入”(学生自行进行教育游戏)。很显然,在“完全介入”的模式下,教育游戏要挤占有限的课堂时间,这样对教育游戏的“教育性”肯定要求相对较高,以提高教学效率,而在“不介入”模式下,没有时间限制,另外,也需要教育游戏自身有较高的动机激发机制,以激励学习者自觉完成教育游戏,这样对教育游戏的“游戏性”维度显然要求更高。
虽然,目前仍没有合理的办法来消除这一矛盾,但很显然我们在处理这一矛盾的时候至少要考虑上述的三个维度,从而使得最终的相关决策更加合理。
六、矛盾5:“本质属性”与“应用模式”
在上述关于“平衡点”的探讨中,本研究将教育游戏在课堂中的应用依据教师介入程度,分为“完全介入”、“半介入”和“不介入”三种应用模式,而这一矛盾就发生在“完全介入”这一应用模式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教学形式,由于其时间有限,又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因而,在以“完全介入”的模式来应用教育游戏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很多的问题,如:(1)教师很难快速判断哪些游戏适合教学使用;(2)要想让教育当局认识到游戏具有的教育潜力是比较困难的;(3)教师缺少时间去熟悉教育游戏,因此,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用处;(4)由于游戏中存在大量与学习不相关的内容,因此,会浪费课堂时间。另外,还有学校教育硬件跟不上[9],教师获取合适的教育游戏不易,学会操作游戏也需要占用课堂时间以及游戏中涉及的词汇和阅读技巧不太适合等等困难。解决这些困难的一个思路就是国外学者提出的主流游戏的清淡版本,他们将游戏中的不相关内容删除,并且给师生提供背景材料、帮助和学习资料,提供和课程相关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等等,然而,这一简单做法的背后隐藏的本质问题是所谓的清淡版本主流游戏是否还能称其为“游戏”?或者直接将其称为“教育软件”会更合适些。国内有学者提出了解决“完全介入”模式应用困难的另一种思路――轻游戏,他们直接摆脱游戏外在形式的束缚,而取其内在动机并融合进教育软件当中形成“轻游戏”,并认为“轻游戏”可能会成为教育游戏的希望和未来[5]。然而这里有两个问题,其一,游戏的内在动机脱离了游戏的外在形式是否还能称其为游戏?冠之以“轻游戏”又是否合适?本研究认为他们的处理思路偏离了教育游戏的本质,所谓“轻游戏”应更名为“游戏化教育软件”会更准确,当然研究者自己也承认了“轻游戏”更应是一个教育软件。其二,“完全介入”应用模式本身的合理性。教育游戏是否适合以教师“完全介入”的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教育游戏”是否还能称其为“教育游戏”? 胡伊青加[10]认为游戏必须具备自愿性(Voluntary)和自由性(Freedom)、非实利性(Disinterestedness)、佯信性(Make-Believe)和规则性(Rule)等几个基本特性,如其中他将游戏的自愿性描述为:“游戏可以被推迟,也可在任何时刻停下来。它绝不受物质需求或道德义务的影响。它绝不是一桩任务。它是在闲暇、在‘空闲时间’内从事的活动。只有当游戏成为某种被认可的文化功能如习俗、仪典时,它才与义务和责任的观念相联系。”按此推理,当教师完全介入教育游戏时,学生往往将被迫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老师交代的游戏任务,而这时很显然游戏的“自愿性”就被打破,那么,按照胡伊青加的理论,此时的游戏就不能称之为“游戏”,也就是说“教育游戏”与“完全介入”的应用模式是互相矛盾的。提出“轻游戏”的学者很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总结了教育游戏面临的三层困难,其中,本质困难就是教育游戏的“游戏性”与“完全介入”的课堂应用之间的矛盾。
本研究认为这一矛盾有两个解决思路:其一,在以“完全介入”的模式应用教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习者,激发学习者进行教育游戏的热情,让其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保证教育游戏中游戏特性的完整性,这一方案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但要有合适的激励策略,选择合适的教育游戏也是关键。其二,直接摒弃“完全介入”的应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应是和学生互动的主角,改变传统课堂文化最需要和最应该依赖的应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需要融入游戏内在动机的不是教育软件,而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于教育游戏,教育软件更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角,而教育游戏则可以更多地采用“半介入”和“不介入”的模式。如北京一高中地理老师选取地图拼图游戏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课上集体演示,而将学生的操练布置为课后作业,其选取的教育游戏操作简单,学习目标明确,又配合以“半介入”的应用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又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游戏课堂应用案例[9]。
七、 总结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