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8 02:0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读书日。安徽自古就是个散发着浓郁书香的地域。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读书场所。针对安徽部分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我们选择了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大学,采取了随机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现根据回收问卷的统计情况作具体分析。
2 数据分析
2.1进行课外阅读了吗
四个选项选“每天”占7.81%,选“经常”占40.10%,选“偶尔”占48.96%,选“从不”占3.12%,甚至“偶尔”比“经常”还多占近10个百分点,表明安徽省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愿意课外阅读的学生不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能坚持每天课外阅读的学生更是少得可怜,在随机采访中很多学生表示,高中时拼命地想抓住每一分钟去学习,到了大学就放松下来,主观意识的懈怠使得课外阅读被更多其它的休闲式课外活动方式所替代。
2.2课外阅读文献类型
安徽省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途径首选“图书”,占55.21%,选 “期刊”占18.23%,选“报纸”的8.33%,选“视听资料”的占5.21%,选“网络资源”占13.0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便利。以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渠道是图书,现在期刊、报纸、视听资料、网络资源也成为大学生课外阅读部分的载体,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资源、电子书阅读器、MP4等电子产品由于其便捷、信息量大成为大学生的新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但数据显示:图书仍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
2.3课外阅读的作品题材类别
选“文学类”占65.10%,选“科幻类”占6.77%,选“新闻类”占14.06%,选“综艺类”占11.98%,选“教辅类”占2.0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阅读种类比较广泛,其中“文学”类最受大学生欢迎,对“新闻”、“ 综艺”类的选择显示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其阅读取向的变化。
2.4课外阅读文献来源于
选“学校阅览室”占34.37%,选“图书馆”占44.79%,选“网络”占12.5%,选“购买”占8.33%,选“订阅”占0%。由此可见学校图书馆与阅览室成为安徽省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阵地,两者所占比例将近百分之八十。这与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及安徽经济欠发达的地域特征有极大的关联性。除图书馆外,“网络”阅读成为大学生的最爱,这也让我们应该警惕当代少部分痞子作家、网络所形成的哗众取宠的泡沫文字,不但让学生读而无益,反而迷惑了大学生的正确的选择目光,使其成为迷惘一族。
2.5课外阅读的目的
安徽省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选“阅读教学参考,查找文献资料”占31.25%,选“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占43.75%,选益智休闲,提高修养”占15.10%。选“了解历史社会和国情”的占3.12%,选“娱乐消遣”占6.77%。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加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大学生的压力和紧迫感加重,他们亟需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故而“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很正常地成为大学生首选,它与“查找文献资料”构成选项中的四分之三的比例。除此外,提高修养、娱乐休闲也成为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但比例较小。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的种类不断增多,功能增强,但其拓展知识的功能仍被喜欢课外阅读的大学生放到了第一位,娱乐休闲等居次。
2.6最喜欢的阅读内容
选“文学”占67.71%,选“历史地理”占10%,选“经济管理”占5.73%,选“艺术”占10%,选“科技”占1.56%,选“语言”占1.04%,选“医药卫生”占1.04%,选“政治法律”、“环境科学”、“外交”、“哲学”、“农林科技”各占0.52%。
由此可见“文学”由于其生动蕴藉、审美冶情仍是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旋律。
2.7课外的专业阅读
选“要进行大量课外专业阅读”占39.06%,选“看情况读一些专业书” 占52.08%。选“没必要看课外书看课外专业书”占2.6%,选“其它”占6.25%。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仍赞成课外需进行专业阅读,这与第五题的大学生阅读目的的取向是一致的。
2.8认为课外阅读需要老师的介绍或指点
对此选题认为“很需要”的 占13.54%,“需要”占51.56%,“不需要”占19.27%,认为“无所谓”的占15.62%。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课外阅读上得到老师的指点与引导。
2.9对于学校或老师在课外阅读上的帮助满意度
选“很满意”的占26.56%,“满意”占37.5%,“不满意”占14.58%,“无所谓”占21.35%。我们注意到有近四成消极观点,这意味高校有部分教师在此项工作上的不作为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显现安徽省高校教师在此项工作上的任重道远。
2.10学校为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最需要做的方面
选“开设文学鉴赏课”占41.14%,“专题讲座”占23.96%,“组织读书报告会”10.41%,“其它建议”占24.48%。数据显示,只要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心,是基于全力提高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效,任何一种指导形式都会受到大学生欢迎的。
3 思考与建议
3.1加强图书馆与阅览室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强化其引导与服务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职能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是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重要工作,高校图书馆文献收藏的质量与数量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图书馆管理理念与水平也直接影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程度与实效。学校要提高图书馆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力度,为学生的专业储备、文学素养、审美趣味培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
3.2充分发挥高校老师的正确引导作用
大学生在高中课外阅读时或多或少都会得到老师的意识的引导,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图书选择上心智尚不成熟。而大学有较强的自主性学习特点,再加上转型社会对高校的冲击,让很多大学生缺少生活目标,他们对自己的课外阅读选择已然混乱,探究其阅读趣味、阅读视野更是混沌茫然,他们渴盼得到教师及时恰当的地引导,而且大部分大学生对“学校或老师在课外阅读上的帮助”也是认可的。高校教师及图书馆管理人员都应将推荐优秀图书、引导学生科学课外阅读作为一项重要职责通过开设文学鉴赏课、举办专题讲座、组织读书报告会等更多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形式引导大学生的高效的课外阅读。培养科学阅读的大学生就是创造了国家强大的未来,这应成为每一位高校工作者神圣的使命。
篇2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从阅读认知、阅读动机、阅读媒介、阅读场合、阅读内容等方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当前大学生阅读的特征,并从阅读环境、阅读资源、推广途径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33-03
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民的阅读行为发生了嬗变,传统阅读、网络阅读、移动阅读、社会化阅读等阅读形态并存。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和新兴媒介的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传统媒介中,纸质图书阅读时长增势较为明显;新兴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1]。
大学生作为国民阅读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阅读行为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出发点和依据,相关研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张卫、邓香莲从阅读时间、文献来源、阅读媒介等方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特点进行了实证分析[2]。陆波在分析在校大学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干预和引导学生阅读的措施[3]。王建军对上海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4]。此外,另有较多的学者对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了重点研究,如:钱鸥、李翔翔从阅读时间、获取方式、阅读内容、阅读便利四个方面研究了用户手机阅读行为特征[5];李武从使用年限、使用频率、使用时长、阅读场所、阅读方式、付费方式、读物类型和依赖程度等8个方面揭示上海地区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使用状况[6]。
1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现场发放问卷和在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征集样本数据。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对大学生阅读现状的考察,主要包括阅读认知、阅读意愿、阅读目的、阅读频率、阅读方法、阅读内容、阅读媒介、内容获取渠道、阅读场合、阅读障碍、到馆目的及到馆频率等方面;另一部分用于对大学生主体特征的考察,主要包括用户性别、学历、专业背景。
本次调查于2015年4月开始,历时1个月。现场调查的对象为南京邮电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84份,其中有效问卷357份;在线问卷调查通过E-mail邀请大学生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获取有效问卷141份,合计收集到有效问卷498份。在有效问卷样本的调查对象中,从性别来看,男生218人,女生280人;从学历层次来看,大一本科生159人,大二本科生120人,大三本科生98人,大四本科生74人,研究生47人;从专业背景分布来看,理工科专业学生259人,文科专业学生127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104人,其他专业学生8人。
2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2.1阅读认知
大学生课堂教育的重点是传授让大学生成为行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而课外阅读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知上,有264名受访者(比例为53.1%)认为大学期间的课外阅读很重要,有194名受访者(比例为38.9%)认为一般,仅有40名受访者认为无所谓(比例为8%)。数据表明,大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较为清楚的认知。在认为课外阅读很重要的264名受访者中,有185名受访者会经常性地在空闲时间选择阅读课外读物,有76名受访者有时会在空闲时间选择阅读课外读物;在认为课外阅读一般重要的194名受访者中,有10名选择经常阅读课外读物,有79名选择有时阅读,有102名选择偶尔阅读课外读物;而对课外阅读持无所谓态度的40名受访者中,有21名选择不会在空闲时间进行课外书籍阅读。由此可见,认知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服务时,不仅要注重服务的形式和规模,更要从源头上想方设法提高读者对课外阅读的认知,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引领作用。
2.2阅读动机
动机是决定思想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课外阅读有别于课堂阅读,课堂阅读是为了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阅读动机呈现较高的一致性;而课外阅读因用户兴趣、习惯等个体特征的差异表现出多样性。笔者对大学生课外阅读动机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在477名愿意选择课外阅读的受访者中,有38.8%的受访者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为增长见识,有31.5%的受访者的目的为提高修养,有16.9%的受访者的目的为休闲娱乐,另有12.8%的受访者的目的为精通专业和应对考试。由此可见,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多为内在性动机,主要是为提升修养和增长见识。
2.3阅读媒介
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与其他阅读群体相比,大学生因其年龄、学识等因素,对新媒体更容易接受,其阅读方式也由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媒介阅读拓展为使用网络、手机等进行数字阅读。受访者的阅读媒介选择方式及数字媒介中各阅读载体的选择情况如表1所示。
2.4阅读时间与场合
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频率、场合的调查情况如表2所示。56.4%的受访者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每月课外阅读图书数量上,有20.8%的受访者超过3本,有47.8%的受访者为1~3本,阅读量远超2014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在阅读场合选择上,图书馆仍然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阅读场所。
2.5阅读内容
从受访者喜欢的图书类型来看,通俗小说、文学名著、生活励志和历史传记类图书最受读者的喜欢,选择比例依次为23.1%、16.8%、15.9%、14.0%,而自然科学、宗教哲学、经济管理等相关图书的选择比例较少,宗教哲学类图书的选择比例仅为2.7%。由以上数据可见,当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类型以人文阅读和休闲性阅读为主,以专业性和学习性阅读为辅。
在阅读内容选择影响因素调查中(见图1),因教师和朋友推荐从而进行阅读选择的比例最高,为25.1%,而经图书馆推荐进行选择的比例仅为13.8%,说明大学生社会网络关系对其阅读选择的影响较大。
在阅读内容获取渠道方面,有49.7%的受访者选择从图书馆获取阅读资源,另有29.5%的受访者选择电子书或在线阅读,仅有20.8%的读者选择自己购买图书,数据表明图书馆仍然是大学生获取课外阅读资源的主要途径。
2.6图书馆使用情况
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传承和文献信息服务的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优美的阅览环境、多层次的服务内容,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场所。
笔者对受访者到图书馆的频率进行调查,有26.6%的受访者每周到图书馆的次数多于5次,有33.4%的受访者为3~5次,有34.2%的受访者为1~2次,另有5.8%的受访者从不到图书馆。数据表明,图书馆仍然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按个体特征对使用图书馆的受访者进行细分发现,性别对受访者到图书馆的频率没有明显影响,本科生到图书馆的频率高于研究生,经管类和人文社科类学生到图书馆的频率高于理工类学生。
受访者到图书馆的目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利用图书馆优美的阅览空间进行自习或阅读,成为受访者到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不再是用户查找信息的唯一选择,用户到图书馆的目的也由图书借阅、信息查找等延伸到图书馆空间使用。
3大学生阅读特征
3.1不同媒介的阅读呈现差异,图书阅读仍然是大学生阅读的首选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为大学生带来了即时、互动的全新阅读体验,手机阅读等新媒体阅读成为大学生阅读所偏好的方式之一,并且手机阅读在大学生阅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大学生对自己的阅读需求有着清晰的定位,并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为了增长见识和提高素养,他们仍然把图书作为阅读媒介的首选。
3.2阅读场所多元化,阅读空间成为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的主要目的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用户实现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进行阅读提供了可能,户外成为用户阅读的一个重要场所。但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活多集中在校园内,各种生活设施和活动场所的物理位置相对集中,大学生在户外进行阅读的比例较低。图书馆仍然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场所,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图书馆是他们阅读场合的首选。结合受访者到图书馆的使用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图书馆安静、舒适的阅览环境成为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原因,享受图书馆空间服务已经成为用户到图书馆的主要目的。
3.3图书馆仍是大学生获取阅读资源的主要途径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不仅拥有丰富的纸本资源,还包含了各类电子数据库,在满足大学生学习和科研需求的同时,也基本满足了大学生的其他阅读需求,成为大学生获取阅读资源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受图书馆采购流程限制,仍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去书店获取最新的出版物信息,满足阅读的新颖性需求。通过对阅读内容与阅读媒介的关联分析,还可以看出经典图书和专业图书主要是通过传统媒介来阅读,而休闲类和信息获取类内容主要通过新媒体媒介来获取。
4总结与建议
4.1优化阅读环境
图书馆应通过营造阅读氛围、美化阅读环境,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进行阅读;可以通过开辟专门的阅读空间供读者阅读交流;通过构建移动阅读平台、提供馆内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为大学生新媒体阅读提供保障;可将二维码技术和图书推荐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多途径的阅读资源获取渠道和阅读心得交流途径。
4.2优化采访质量,加快图书上架速度
虽然新媒体阅读对传统媒介阅读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但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图书馆的资源仍然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阅读的主要来源,图书馆要在保障专业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础上,实现纸质文献,尤其是人文学科文献采访的质量,实现文献采访的个性化、层次化及精品化,让读者通过高质量的阅读体验,发挥阅读的价值。
4.3利用社会网络,拓展推广途径
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服务工作时,不仅要依靠馆内工作人员,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及虚拟社区的作用。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开展阅读推广主题活动、定期推荐经典书目、开设读书心得交流区等方式引导读者阅读。对此,图书馆要加强和大学生社团的联系,关注大学生的虚拟社区,通过社团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将阅读服务辐射出去,扩大阅读推广的范围。
4.4加强阅读分析
进行用户阅读需求及阅读行为的分析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服务的根本需要,是实现阅读服务效果提升的必要途径。图书馆可以通过用户访谈、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来实现对用户阅读需求及阅读行为的分析,为图书馆开展阅读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嬗变,图书馆应该发挥主体功能,通过服务平台融合、阅读资源拓展、服务模式创新等途径,促进图书馆阅读服务的深化。
参考文献:
[1]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新阅读方式正在形成[EB/OL].[2015-04-22].http:///zt/zt_xkzt/zt_wxzt/2015sjdsr/sjdsrzqmyd/201504/t20150422_1596633.shtml.
[2]张卫,邓香莲.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阅读现状实证分析[J].编辑学刊,2012(5):33-36.
[3]陆波.大学生阅读现状与图书馆干预[J].图书馆杂志,2012(3):58-60.
[4]王建军.上海大学生阅读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3(6):93-98,80.
[5]钱鸥,李翔翔.综合性大学在校生移动阅读行为特征研究:基于用户体验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92-98,22.
篇3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引导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3-0090-04
1 引 言
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题使高校倾向于实用技术教育,忽略了人文素养的提高,造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严重不协调,导致当代大学生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作为“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贯彻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等,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1],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缺失表现为:缺乏责任感、价值取向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横行、缺少奉献意识以及无社会公德心等。扭转这一局面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高校除了加大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外,还要加强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正确的阅读行为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及调查结果分析
除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外,课余阅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尤为重要。人文素养的提升与阅读息息相关,那么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又是怎样呢?这是本文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大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目的、阅读的类型以及阅读书籍来源等问题,笔者在广西3所高校的学生当中做了随机问卷调查。
2.1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调查采取随机发放问卷及无记名方式,随机对600位广西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时兼顾大学生性别和年级这两个因素(表1)。调查结束后,回收全部问卷,经查验,全部为有效问卷。
调查时并未硬性规定单复选,因此有部分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同时选择了多个选项。所以,在后续调查报告中,有关百分比的计算,皆以人次为准。
通过对600位学生的调查和收集的数据,我们大体了解广西3所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及影响他们阅读的一些制约因素,同时我们还发现他们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困惑所在。
2.2 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2.2.1读书时间普遍偏少。由表2看出有47%的学生每周平均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阅读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应至少保持4小时以上,而当前大学生的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据调查显示,仅有14%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能够超过4小时,阅读时间偏少值得反思。
如表3所示,7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时间有必要增加,仅21%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增加阅读时间。对于不愿意增加阅读时间的学生,一部分认为自己的阅读时间已经足够;相当一部分学生则认为阅读对今后的生活和找工作没有实质性帮助,实用性不强;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阅读毫无兴趣,所以没必要增加阅读时间。但是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来看,认为有必要增加阅读时间的学生占大部分,表明大多数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他们的阅读时间很不乐观。
2.2.2 对阅读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行动性不强。如表4所示,约90%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是有益的,其中65%的学生认为阅读对于今后的人生发展非常重要,说明多数学生能正确认识阅读的重要性。可是真正付诸实践,增加自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的学生却并不多。
2.2.3 在阅读题材上男女存在差异,总体上以文学小说为主。如表5所示,很多学生在大学里阅读的都是一些小说或娱乐杂志,有目的性去选择专业性读物的只有27%的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答案的性别构成,发现其中男生阅读小说和娱乐杂志的比例超过女生,这出乎人的意料。以往的观念大都认为女生喜欢阅读小说和杂志,男生多专注于专业的研究。而调查结果似乎表明相较于女生,男性更喜欢用休闲阅读来打发时间。
2.2.4 阅读书籍来源:以图书馆和网络为主。表6显示有64%的学生其阅读书籍的来源是图书馆和网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网络信息的价值,增加了阅读的便利性、灵活性和即时性,扩大了网络信息的用户群。而大学生作为其中的主力军,尤其青睐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新颖性、个性化及多样化特性,网络阅读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2]作为馆员,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网络阅读品质。
2.2.5 阅读目的:打发时光。表7显示67%的学生认为阅读主要是因为无聊,看书打发时间,考试的时候临时找一些专业辅助书籍,快速提高通过考试。“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面对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大多数学生猛啃应试性和实用性书本,快速充电自然成为一种本能选择,这就使阅读变得急功近利,已经很难通过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修养。”[3]大学又是一次人生的转折,大学生今天的行为将直接影响着其未来的人生走向。今天多看一些有用的书籍,时刻保持高度的危机感,控制住那些无益的欲望和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多读书,读好书,争取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6 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原因。表8显示影响学生阅读的主要原因是自身闲暇时间不足,然而表9显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由此可知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状态并非很忙碌,只有6%的学生认为学习很忙碌,而这6%的学生恰恰是那些阅读时间较多的学生,而其他大部分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时间是比较充裕的,可是他们并没有用来读书。很多学生对阅读的感觉并不好,真正喜欢读书的只有27%(表10),有些学生感觉读书“无聊”。
兴趣是影响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阅读方法,有20%的学生认为不会阅读影响了自己的读书兴趣。有不少学生表示,读了一段时间觉得效果不明显,作用不大就不读了。还有就是观念问题。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大学生学习越来越急功近利。学校和图书馆应该教育他们,修身养性和追求物质生活同样重要。学习如何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日积月累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2.3 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有:1)大学生自我提升的意识不强,只学习专业知识,忽略人文素养的学习和提高。2)高校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重理轻文”“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3)许多大学生认为读书及学习是未来从业的需要,并非自身需要,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3 阅读导向建议
3.1 确立阅读原则,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校和图书馆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选择和推荐经典或优秀书籍,除此之外还要帮助他们确立阅读的原则,如针对性原则、广泛性原则、计划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既能广泛涉猎各类知识,扩展知识面,又能按照自己的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提高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进行科学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针对个人自身的情况,制订具体的阅读计划,包括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顺序、对不同种类的书籍采用的阅读方法等。制订具体阅读计划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方法。
3.2 纠正不良阅读倾向,提升阅读品位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不良的阅读倾向,如许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阅读品位低俗的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上。针对普遍存在的这些不良阅读倾向,各高校应该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定期向他们推荐好的作品,帮助他们转移阅读的注意力。同时文科类专业适当开设公开课或者针对全校学生开展一些读书讲座,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高雅的文学作品。另外,图书馆在借阅书籍的种类和数量上应加以限制,这样可以适当改善大学生的不良阅读倾向。
3.3 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图书是门艺术,要掌握科学读书方法,这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4]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籍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内容深奥、见解独特的专著时,主要是了解其科学的思维方法、系统的理论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等;阅读小说等叙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则要抓住作者叙述的线索、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性格、作者叙述描写的方式等。阅读报纸或杂志等娱乐休闲性质较强的文章,则要抓住其中最有效的信息,旁枝末节可以不管。这些阅读方法需要高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教导学生逐步掌握。
3.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有益的信息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日益普及。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人类的阅读方式,使得人们不再单纯地依靠纸质文本阅读,实现了阅读方式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有益的信息。各高校应该教会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如何高效获取有效信息,使之掌握信息获取的技能和信息获取的手段,让他们学会利用网络来培养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运用网络媒介,购买和阅读书籍,查询相关资料等。同时,高校还应该建立网络信息资源目录,为大学生提供阅读信息检索服务,使得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查询。
[参考文献]
[1]张 延.浅谈优良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高教研究,2012(8):230―231.
[2]陈志慧.大学生移动网络阅读行为实证研究――以广东省大学生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9):54―57.
[3]魏朝晖.大学生阅读倾向分析与图书馆服务对策研究――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J].情报探索,2012(6):117―119.
[4]迟艺欣.大学生阅读选择和阅读方法[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7):89―92.
篇4
【关键词】高职;应用文写作;实效性
《应用文写作》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中是一门基础课程,实用性强,适用面广。《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国家机关、社会各行各业工作及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各种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技巧、实际用途及其写作要领,培养和提高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应用写作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我们看到,应用文写作课不仅没有很好地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而且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成效不明显。笔者从多年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和写作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应用文写作课必须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准确把握应用文写作的特点,找准应用文写作的着力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
一、更新教学观念,完善课程设置,优化师资结构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应用写作课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往往只是把应用写作开设为公共课或是公选课,开设一个学期,每周2-3课时,一共只有36-54学时,但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只能靠反复训练才能有所进步,仅仅靠一个学期的教学,难以提高实际写作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应用写作的重要性,课程设置部门应该从周学时、总学时数、学分计算等方面为应用写作提供相应的制度保证。
其次,要优化师资结构,要从专业水平、职称等级、学历层次等多方面为该学科构建优质的人才结构模式。由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顺利有效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高职的专业方向较多,有些专业的专业性特别强,新兴的专业层出不穷,教师想“以不变应万变”是不可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作为担任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首先要对教学班级的专业较为熟悉,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其次,需要经常性进行调查研究,熟悉各个专业岗位对应用文写作的最新要求;再次,要勤于钻研业务,熟练掌握各种应用文的写作并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另外,还要求教师具有奉献精神,典型案例的查找,大量习作的批改和评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学手段的不断变化等等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要教师能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就能取好的成绩。
二、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传统意义上的应用写作课程的授课模式都是首先由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其次分析典型例文,最后学生练习。但这种授课方法使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厌烦枯燥的学习氛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更不能使他们学以致用。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必须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充分了解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际情形
虽然高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普遍较差,但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的实际能力又存在差别,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应用文文种本身也有难易之分,因此担任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之初,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写作的一般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的实际情况,弄清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和要求达到的写作水平之间的差距,找准教学的适当起点。随意的拔高和降低教学起点都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二)研究专业培养目标,准确确定教学内容
香港学者陈志诚在第三届现代应用文国际研讨会上指出:“传统应用文比较偏重‘文’,现代应用文比较偏重‘应用’。”结合现代应用文专业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我们在确定应用文教学内容时必须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实际,这也符合高职教育“应用性”的培养目标和应用文“实用性”的特点。因此,应用文写作课必须认真研究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和学生就业方向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如法律专业学生侧重于司法文书的制作,文秘专业学生侧重于公务文书训练,财经专业侧重于经济应用文写作,理工科学生必须掌握设计说明的写法,软件开发专业学生必须学会写作软件开发报告。当然,在确定重点教学内容时,对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事务性文书,也必须让学生掌握并能较好地运用。这样,点面结合,能更好地适应今后学生工作与生活的需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单一的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适应新形式下应用写作教学的需要。因此要求应用写作教师不仅要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教学之中,而且还要加大力度开发科学实用、高水平的应用写作教学课件,开发更多优质的无纸化教材。只有这样,才会为应用写作教学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应用写作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提高。同时,利用多媒体能够快速展示形象教材的多种信息传播手段,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演讲词时,我们可以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选取一些国内外著名演讲者精彩的演讲片段,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来鉴赏该演讲词写作上的技巧和方法,让他们感受演讲词的无穷魅力。
(四)创设写作情景,增强训练的实战性
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说,直接传授的理论学生很难真正领会,而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或者教训他们印象更深,但实践训练必须生动丰富、贴近生活实际。为此我们可以设计并组织应用写作的情景模拟训练。如招标书与投标书的写作,可分为不同的小组,有的小组招标公告,有的小组制作投标书,进行模拟竞标活动。调查报告的写作可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以“网络与大学生活”“、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等为题,认真组织学生制作调查计划、开展调查活动、撰写调查报告、修改成文等一系列活动。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拟写租房合同、新产品广告、干部任用公示、会议通知等,教师参与全过程指导。这样,让学生切实感受信息的选择、加工、利用和新信息的产生、组织、传输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过程丰富实在,可有效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
(五)交流写作思路,注重写作思维启迪
美国的写作教学都是“车间”型的,每次由教师确定题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写作,课堂上师生一起交流,相互评判学生的文章。这给我们十分有益的启示,笔者在写作实践中也感受到无论是构思还是用语,都是需要相互讨论交流、需要思维启发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示范作用,写作前与学生一道探讨文章构思与角度选择,然后动笔成文并与学生一道交流修改,让学生体会和揣摩应用文的结构方法与用语特点,发现自己文章与教师文章之间的差距,这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可借助多媒体呈现部分学生的文章供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增强训练效果。同时在写作训练中可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由小组在讨论中完成一定的写作训练,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变教师讲授为学生主动思考,互相影响、引导和启迪,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六)开发课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生活阅历和写作经验不足是广大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弱点和不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实践中体会写作的全过程。为此,高职院校应改变观念,不再将实际接触社会的时间放在毕业实习,而是要与相关单位建立联系,开发长期的课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边学边用,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比如,授课教师在讲授市场调查报告时,可以与相关企业联系,派学生为该企业做市场调查,从设计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到回收并统计问卷,然后再根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写出调查报告都由学生分组完成。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应用写作的基本技能,并在工作中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通常,应用写作的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学生平时习作的评价;二是期末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但由于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结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的评价方式要既能真正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我们应该建立一整套的评价体系,包括平时的习作、技能训练以及期末的成绩考核等方面。考核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要改变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实行“半开放考试”,将平时习作的成绩与技能训练及期末试卷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判。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会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考前的死记硬背上,而是积极地参与平时的写作训练。既掌握了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这种将平时成绩予以量化的方式,能够更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2]江少川.实用写作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一、用好多媒体技术,让训练有效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技术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远古的知识可视化,因此在教学中要活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观,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9A Unit 5 Reading,可以播放Audrey Hepburn主演的电影片段,让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渲染情景,实现对话。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成长;人类主体也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在学习新的词组或句型时,可以采用造句法:多媒体出示图片和情景,老师先示范,然后指导学生造句,只要他们真正理解了例句的含义,都会积极参与,造出的句子有时会让你感到惊喜。在学习Unit4 Food时,学生看到许多诱人food后,都争着说:hamburger,bread,chicken,fish……,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对话,如:My favorite food is fish. What about you? What do you often have for breakfast? Which food is healthy? Why do we have food every day? 等等。
3.再现情景,鼓励表演。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实践性很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而单纯模仿、机械重复的学习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影响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可以再现教学所需要的情景,调动多种器官协同参与,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交流,形成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在初中牛津英语中,每个单元都有情景对话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更多的表演机会,引导他们动口、动眼、动手、动脑等大胆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尝试运用英语交际的乐趣。如:每个单元的“the Comic strip” 和“Speak up”,都是很好的训练材料: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真实的生活,让学生编写更多的情景对话、小品等,如:打电话、逛动物园、上街购物等;还可以:扮演 “student,cat,panda,father,mother,doctor,nurse……”等学生自己熟知的角色,会感到兴趣盎然;更可以创造性地让学生自导自演他们十分感兴趣的英语短剧,如The Hare and the Tortoise. The Fox and the Cock. The Farmer and the Artist等。
二、用活网络技术,让输出有效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网络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掘和适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将学生的思维引人了一个更广泛的领域,从而更大范围地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这是以往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1.借助网络技术,激发学习兴趣。网络教学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青少年上网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可以组织学生昕英语歌曲、看英语电影、 制作英语电子小报和英语网页等。通过活动,不仅仅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更打开了学习思维的闸门;不仅仅为学生提供接触网络的机会,掌握一种学习的工具,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综合能力。
2.适用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在教学中可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渗透研究性学习,把英语教学活动变成生动活泼的英语研究探索交流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学习。如:在Festival、Food、Wild animal这几个单元,可以“西方传统节日对比的调查”、“食品与健康”、“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调查报告”等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网络技术,设立课题、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处理信息、实验比较、解决问题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英语知识、应用英语知识和解决英语问题的能力,从而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认识学习探索的方法,掌握治学求知的技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习层次和效率。
篇6
群。他们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群。相对于70、80后大学生的内敛含蓄而言,90后的大学生更喜欢张扬个性、与众不同,希望引人关注。正是因为90后学生具有这些特点,会出现与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思想相互碰撞,甚至格格不入的现象。这也对当代大学辅导员对90后学生的教育提出了考验。如果还是固守过去的保守,很可能会达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需要对这些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从性别差异、年龄结构、生源地来源和专业角度这四个方面对90后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从而找出较为适合90后大学生的教育方式,以方便辅导员进行教育管理。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人生观 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90后人群已经成为大学校园内学生的主要构成人群,同时,90后人群也成为了社会各方面主要关注的对象。自私、责任感差、自制力差已经成为90后学生的典型特征。为了更深入了解90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和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婚恋观,从而能够更好的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注,为辅导员班主任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相应的数据,该校曾经对2010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254份,经收回统计,最后有效数据为1599份,其中男生374份,占总数的23.4%,女生1223人,占总数的76.6%;90年后出生学生180份,占总数的11.4%,90年前学生1419份,占总数的88.6%;城镇学生697份,占比43.6%,农村学生602份,占比56.4%;会计专业学生1376份,占比86.1%,财务管理和金融投资专业的学生223份,占比13.9%。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来看,2010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并且在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依然很明确――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人生理想,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让90后学生产生消极因素的原因中,学习问题不再是主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空虚、无所寄托、没有人生目标等情感因素。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缺失,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强。对于社会关注的90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有60%的学生对于责任感这个问题并不关心,只有28%的学生认为90后学生责任感强。在日常教育中还需要不断灌输责任感的意识。对于生活的向往,当代大学生与他们父辈以及80后学生观点完全不同,大多数学生都是追求个性张扬风格独立的生活,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前人的更强,团队观念越来越淡,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极其不利,尤其是在他们步入
社会后,团队意识的缺乏,会使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日常教育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意愿还是很强的,一方面希望能够独立开展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学习方式方法不恰当,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还无法独立完成专业学习,还需进一步引导。此外,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并不清晰,比较迷茫,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人生规划的指导。
1 当代大学生从性别角度、年龄结构、生源地来源和专业背景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1 从性别角度分析,女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趋于社会主流,而男生在入党动机和大学生活上与女生相比显得比较消极被动
在当代大学生的感情问题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情感挫折,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男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导。但是从整体来看,女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中,竞争能力与男生相比都处于劣势,因此绝大多数女生选择了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需要他人的帮助。从这个结果也可以看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而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当代大学女生出现“傍大款”、“出卖色相”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责任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对女性的社会歧视,导致女性被迫选择;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教育方式还存在着不足,对女生的关注不够。此外,女生在大学里所学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专业知识,对于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学习还不如男生,也导致女性在社会中的就业竞争力低下。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尤其是以女生人数为主的系(部)专业中,还要加强对女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女生的学习态度和对专业的兴趣程度明显好于男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比男生扎实很多,而在课外阅读上,男生的涉猎面比女生更加宽广,对于事物的分析也更加全面。男生在学习当中更愿意学到职场中为人处事的原则,而女生则希望学到相关技巧。面对考试,女生会比男生更刻苦,而男生更喜欢靠临场发挥,有些甚至顺其自然。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女生需要加强对其的课外知识的学习,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综合能力,而男生只需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1.2 从年龄结构来看,90后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力人群,90后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张扬、自我、不喜欢受约束等个性化特点
相比90后的学生,90前的学生在人生奋斗上更愿意通过自我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90后学生对于他人的依赖性更强,虽然在刚步入社会时90后学生可能会因为得到他人帮助而比90前学生稍占优势,但是如果从长期来看,90前学生的发展潜力更大,耐心和承受能力更强的90前学生,会在工作当中逐渐释放出自己的魅力而得到单位的赏识。因此,对于90后学生教育还需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以及奉献精神等。而对于90前学生需要在专业学习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90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相比较90后学生更强,90前学生更愿意自主学习,而90后学生的观念还停留在初高中阶段,希望老师能全盘教授。90前学生也会在课后阅读大量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以90后学生为主的当代大学生群体,首先需要转变他们的观念意识,让他们真正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引导他们正确的面对专业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3 从生源地来源分析,城镇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比农村学生的要强,而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更胜一筹
农村的学生学习目的较为明确,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专业知识上,对于农村学生的管理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自己则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区制定学习计划。对于实现人生价值,城镇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目前还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个问题,而农村学生则已经开始一步步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对于城镇学生的教育应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为主,使他们逐步学会自己的人生规划。面对种种社会现象上,农村学生显得比城镇学生更加敏感,对社会不公的不满程度也远远高于城镇学生,因此,对于农村学生应该以心理疏导为主,使他们能够用更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问题。
1.4 从专业角度分析,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论是在人生价值观上还是学习目的上都要高于财管金融等专业
会计专业学生更注重实现自我价值,而财管金融专业学生更加现实,满足丰富的物质需求。但财管金融学生的综合能力比会计专业学生更突出,更愿意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人生价值。面对消极因素,会计专业学生将学习放在首位,而财管金融专业学生则更容易受到感情挫折。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中,需要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不断弥补劣势。
2 学生角色定位
把学生定位于怎样的角色,对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和培养目标有很大影响。
2.1 他们是有思想的人,包括独立思想
在他们面前辅导员不能把自己看作是权威的代言人。相反,在表达辅导员自己的想法和给出的建议之前,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听他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就会发现无论最终按照什么方案、按照谁说的去做,双方都是愉悦的,并且很多时候可以形成最优方案,学生和辅导员都会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获得成长。
2.2 他们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他们都有擅长的事情。因此,需要帮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空间和舞台,也因此在工作中他们可以给辅导员分担一些事情。
2.3 他们在成长中
从中学相对单纯的环境和父母庇护之下走到大学,直接面向社会的光怪陆离,彷徨中犯错、不懂自律,是难免的。这样想,就会在他们出错时不那么生气,不那么怪罪于他们的“本质”。
2.4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以专业学习为中心。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引导、活动安排中注意分量,不因务虚而疏实,不因重末而忽本。
2.5 他们成长的环境和现在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思想和行为有所不同
认清这一点才能容纳,相信他们能够承担也只能由他们承担未来社会的责任。把这种相信和希望传达给他们,他们也会相信自己,也会正确定位自己,而不是浑浑噩噩混日子。
希望每一名辅导员都能摆正自己的心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所从事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辅导员的事业是高尚的,光荣的。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参考文献:
[1]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N].杨子晚报,2008.8.27(4).
[2]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3]刘欣.大学生自我心态图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
[4]艾恩・史都华,凡恩・琼斯著.易之新译.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M].张老师文化,1999.
[5]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6]刘洁.“80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与对策[J].黑龙江高等研究,2011(7).
篇7
关键词:阅读推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崔芳(1963-),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读者服务、阅读推广。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社科规划项目“数字时代江西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编号:16DQ55),主持人:崔芳。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5-0043-03
阅读推广已成为各国图书馆都非常重视的一项职能。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大众,都对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寄予厚望。我国各类图书馆都在主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和阅读推广的学术研究。这些阅读活动和学术研究对于全民阅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与第一次到第五次调查中国民图书阅读率逐渐下滑的趋势相反,第六次到第十次调查中国民图书阅读率呈缓慢上升趋势[1]。但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国民阅读状况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2]。如何进一步加快阅读推广,提高阅读推广效果,提高国民图书阅读率,进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仍然是一个待解的难题。本文拟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工作。
一、阅读推广在我国推行的现状
(一)阅读推广在我国推行的情形
“全民阅读”被写进2013年至2016年召开的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民阅读”还写进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等重要文件中。仅此一端,便足以f明我国政府对全民阅读的高度重视。从理论上说,我国的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由各级政府宣传、文化、新闻出版部门,各种民间社会团体,各类教育机构以及众多的图书馆、出版单位、传媒机构共同承担[3],可谓人多势众。但在实际工作中,阅读推广重任几乎成为图书馆一家的职责,其他党政部门、文宣机构很少介入,并未形成阅读推广合力,故对全社会阅读风气和国民阅读习惯的形成推动乏力,这是我国国民阅读状况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
阅读推广的研究情况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这一点。近些年针对阅读推广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发表论著也比较多,涉及方方面面。但迄今为止的阅读推广研究,基本上囿于图书馆,讨论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根据彭年冬统计,阅读推广的研究者分布广泛,但主要来自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高校信息管理院(系)等,来自中小学等其他研究机构的仅占5.43%,说明我国阅读推广研究还是以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为主力军,其他研究机构还很少参与到阅读推广研究中来[4]。事实上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阅读推广研究的主力军,更是阅读推广实际工作的主力军,而图书馆(含各类学校图书馆)以外,除作家热心于推广自己的著作外,其他机构和个人极少参与阅读推广研究,也很少参与阅读推广工作,他们只是在图书馆组织阅读推广时,偶尔参与一下。
(二)高等院校进行全员阅读推广的意义与特点
在社会上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是图书馆,同样,在大学校园内经常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也主要是本校图书馆。以2012年上海地区高校读书节阅读推广为例,可以看出其主办者也是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其他部门仅担任配合角色[5]。究其原因,高校各个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阅读推广的意义,更没有认识到大学阅读推广与图书馆界实施的阅读推广存在根本性不同点。
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与图书馆界实施的阅读推广的不同处,表现在阅读推广的目的、阅读推广的对象、阅读推广的主体、阅读推广的内容和阅读推广的动力机制这样五个方面[6]。这五个方面的不同决定了高等院校对于阅读推广比图书馆界面向全民的阅读推广更加需要、更加重要、更加可行。
首先,高等院校的职责是培养人。它不仅要教给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他们适应变化、与时俱进的能力――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年轻人读大学期间要着重培养的能力,就是通常说的教给学生“渔”的本领。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有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其终身学习。
其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骨干。国家未来各个领域、各级机构的领导、骨干都来自今天的大学生。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会对他们未来供职单位周边人群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示范引领作用。因此,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不仅能促进在校大学生的阅读,而且可以为未来全民阅读培养骨干,为营造社会阅读风气造就中坚。
第三,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拥有更多有利的条件。阅读推广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应有之义,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涉及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整个过程、全部环节。这种阅读推广活动的范围更广、人员更多、内容更全面、方法更丰富,应当围绕人才培养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实现大学校园内全员阅读推广。
二、高职院校进行阅读推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
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既有普通高校的共性,也有其个性,这是由高职院校的特点所决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7]。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是重视职业技能训练,重视胜任岗位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学习强调的是务实够用。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学校领导与教师都更加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对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有所淡漠。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录取分数大多低于普通高校,因此其生源素质较普通高校要偏低,其最直接的表现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比普通高校学生学习习惯要弱。
(二)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现状
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也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高职院校学生阅读主要存在阅读时间少、阅读质量不高的问题。据调查分析,69%的高职院校学生一周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不足2小时,46%的学生阅读频率为“一周难得读一些”,只有26%的学生“坚持每天读一些”[8]。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我国国民传统纸质媒体每人每周的阅读时间大约为2.3小时[9]。高职院校有69%的学生每周的阅读时间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这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阅读时间严重不足。调查结果还发现,70%的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目的是为了消遣娱乐、追求时尚或刺激,而为了扩大知识面的学生只占20%[10]。即使在阅读时间不足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阅读质量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既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弱、阅读习惯差,也暴露出了高职院校阅读推广薄弱,凸显了在高职院校加强阅读推广的重要性、紧迫性。因此,要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能力,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要使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通过阅读推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要使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动手能力培养同等重要。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面临在校期间没有学习、训练、培训过的新设备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决定了学生使用、操作新设备的能力,这时学习能力就是动手能力,就是职业技能。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阅读推广的耦合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定职能,决定了其阅读推广除了一般图书馆阅读推广所举办的活动外,还应当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开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促进高职院校校园阅读文化建设,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则有利于促进阅读推广。反之,阅读推广也有利于校园阅读文化的形成,校园阅读文化形成又可以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二者相辅相成。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应在校园阅读文化中推进,校园阅读文化应在校园建筑、环境、制度等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在师生的日常行为文化中体现出来,在师生的精神文化中体现出来。
(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阅读推广
在校园文化要素中,物的载体有建筑、器物、绿化植物、各类文件等等。高职院校在物的载体中要突出本校的行业特色、职业特色,促进阅读推广的原则是劝学、劝读、劝行。
1.整体规划。校园整体规划要方便学生阅读。如有的高职院校在新校园建设中,将图书馆设计在新校园的中心位置,无论学生从宿舍,还是从教室或实验室都能很方便地到达图书馆。图书馆的新书介绍、讲座等各种阅读推广活动能让学生及时知晓。
2.建筑设计。学生活动较集中的大建筑,如教学楼、实验楼、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不仅仅在宏观的空间结构、整体风格方面要体现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职业特色,同时也要体现阅读文化,局部的细节设计也要能促进阅读。
3.装饰美化。校园环境及建筑室内的装饰,注重校园阅读文化的设计。如有的农林类的高职院校,在校内的每一株植物上都贴上二维码,学生只要用手机一扫,立刻能看到该种植物的名称、用途,所属科、属、种,原产地等信息;有的高职院校将要求学生背诵的经典知识刻在其经常经过的道路上;有的高职院校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定期更换教室墙壁上的张贴物;有的高职院校在学生食堂张贴有关饮食营养、健康养生的知识,引导他们去阅读营养保健方面的读物。
(二)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与阅读推广
文化者,以文化人也。校园文化最终要化育人,把阅读推广融入校园文化最终要在人的身上体现出来。通过阅读推广形成校园阅读文化,进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来实现。通过制度来落实阅读推广,通过文化来推动阅读推广,是高职院校在开展阅读推广中的特色优势。可将阅读推广融入校园文化最关键的制度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教学计划等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将学习能力融入职业能力的培养中。高职院校不仅要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也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贯穿整个育人过程。因此,在每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应对学生明确提出阅读的要求,要把学生完成阅读计划的情况作为考核其学业的重要依据。学生只有按要求完成阅读计划,才有可能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标才不会落空。
2.完善教师、干部的考核方案。要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阅读文化,教师、干部要为人师表,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只有教师、干部重视阅读、带头阅读,才能引领学生阅读。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职业技能要扎实,而且学习能力也要较强。要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规定教师、干部每年最低阅读量,并将其阅读情况、阅读效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全校师生通报。
3.将阅读推广从制度层面渗透到高职院校各个学生社团、各种文化活动中去。阅读不能仅在读书节受到重视,在高职院校的其他文化活动中,如创新比赛、校庆纪念日、创业设计竞赛、职业操作比赛等,都要将阅读作为其中的一项规定内容。各种社团都要结合自身性质,开展富有特色的阅读活动。
4.建立完善奖惩制度。对上述方案制度不仅要建立完善,更要切实执行。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制度制订得再完美,不能坚决贯彻落实,就是一纸空文。要将高职院校阅读推广真正落到实处,重要基础是对阅读推广工作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根本保证是推进阅读推广的制度完善,并能切实执行。
参考文献:
[1]卢宏.近五次我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4(1):71.
[2]聂震林.国民阅读的状况与全民阅读的意义[J].现代出版,2015(1):5.
[3]王翠萍,刘通.中美阅读推广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5):96.
[4]彭年冬.我国阅读推广研究述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3):93.
[5]查宇.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4(2):41-50.
[6]崔芳.高校阅读推广须举全校之力[J].职教论坛,2015(23):94.
[7]百度百科.高职院校[EB/OL].http://.
篇8
关键词 证券专业课;课程体系;大学生;A股投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69-05
Setup of Securities Curriculum with Evidence of Undergra-duates’ Investment Survey//CHEN Yuzhen, HE Yu, LIU Jianhe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results of undergraduates’ investment survey and personal inquiry to learn A share investment behaviors of undergraduates to develop securities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behavioral finance theory. This paper gets the result that we should increase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such as security analysis, stock operating practices and financial psychology besides traditional investment courses.
Key words securities course; curriculum; undergraduate; a share investment
1 引言
内地学术界对于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立,主要来自于海外金融课程体系的实践,同时基于内地教育体系的课程设计方向,形成一系列的专业课程。但是,由于受到内地基于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育侧重于以银行管理为导向。这一特征与海外金融学理论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为理论主体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随着内地证券市场的发展,内地教育界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模式进行一系列改革研究,总体来看,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归类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
宏观上,许多主要对整个学科体系的建设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如张新认为,内地金融学内涵界定与海外存在相当大的偏差,理论和学科建设比较滞后[1];而肖鹞飞、艾洪德、徐明圣等则提出要对金融学科进行多方面改进,以跟上时代的步伐[2-3];赵汕、于春红等则通过中美或中英金融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发现美国和英国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势[4-5];而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从课程、教材、师资和教改等多方面总结了金融学专业教育的不足之处[6]。
微观上,部分学者对学科体系中具体的某门课程或具体的教学方法提出自身的看法。如焦继军和叶立新认为可以应用具体的案例教学法推动课程的教学实践[7-8];宋逢明则指出通过发展实验金融学来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9];刘建和、武鑫和刘建和虽然对高校证券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一定的想法和思路,但是没有涉及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问题[10-11]。
从这些前人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上,不难总结出一定的特点。其一,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上,这些学者主要从全球金融学理论教学的发展趋势和中外金融学课程建设体系的对比中来发现内地在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上的问题;其二,在解决方案上,主要从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来展开讨论,缺乏具体的可行性方案;其三,应用方法上主要讨论具体的某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如案例教学法,这样就可能割裂了金融证券类课程围绕金融市场的整个体系。
事实上,目前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海外相比差距并不大,也具备了从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经济学到投资学、金融工程、期权期货及衍生工具等一系列课程,也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的方法。但是,内地理论界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忽略了一个核心,那就是作为教学受众的学生究竟还需要在哪个方面加强专业教育?正是如此,笔者对在校大学生A股投资状况进行调研,针对调研的结果分析在现有证券专业课体系上需要加强的专业课设置。
2 问卷调查
股票投资存在巨大的风险,需要股民具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且也需要资金实力、投资知识和理性的分析判断力,但是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抗风险能力较差,投资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较弱。因此,本调查报告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正确认识大学生股票投资心理及交易行为,对培养大学生在股市上的理性投资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另一方面可以据此分析大学生在股票投资方面的缺陷,从而强化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
问卷设计 为此,笔者以杭州的经管类大学生为主要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两套问题,分别针对参与股票交易和不参与股票交易的学生。同时,也针对部分股民学生进行了个人访谈。
1)基本情况。对应设计了大学生的性别情况、专业情况和年级情况,因为考虑到性别的差异、专业的不同、年级的高低都会对大学生进行股票交易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2)投资情况。对应设计了投资目的、风险意识、资金来源、投入资金量、投资结果这些问题。从投资的目的中可以了解到大学生进入股市的动机,并可以看出这个动机是否合乎常理;而投资者对风险的意识可以得出其对股票投资的心理是否盲目。
3)影响因素。根据需要了解外部环境及内部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在股市上投资行为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内部自身因素(如股市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对股票信息的获取、对股票分析注重的方面、持股时间及对股市的关注度等内部自身因素)。
调查对象分析 2008年12月―2009年1月,本调查小组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涉及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树人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其中都包括各个学校的独立院校)等经管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最终回收有效问卷998份。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涉及股民在校大学生237人,非股民在校大学生761人。股民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1)股民大学生基本情况。从回收的问卷来看,股民大学生占据调查人群的比重不大,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进行股票投资,而且主要集中在金融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接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的可能性较高。而在这部分人群中,男生的比重又占了绝大部分。
2)资金来源。如表2所示,在资金的来源上,股民大学生的资金主要来自自己储蓄和父母的资金,只有极少数人借款炒股。
3)相关家庭收入。从家庭收入与学生股票投资的资金量的数据来看(数据见表3),大学生股民的家庭年收入与其投入股市的资金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这也与表2中炒股资金来源相对应,学生自己储蓄和父母的钱与相应的家庭年收入存在比较紧密的联系。
总体来看,大学生股民的入市比重和资金来源及投入等情况显示,大学生对股票投资仍保持较为保守的态度,以谨慎为主,投入资金也在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3 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股票投资还比较保守,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成为股民,而且其中相关专业的学生占据了绝对的比重。显然,平时证券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股票投资实践具有相应的影响力。
入市及选股特征
1)入市原因。如表4所示,一部分学生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主要是股市火热,有闲置资金、希望借股市升值;也有学生是希望学以致用和对股市感兴趣。显然,在在校大学生股民中,理性和非理性的入市因素都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但相比之下,外界股市火爆的吸引力度更强。
2)选股依据。如表5所示,大学生股民选择股票时,虽然相当部分的学生股民经过自己分析,但是也有相当部分受到其他人群的诱导,如股评推荐、朋友或教师推荐。
持股时间 大学生股民在A股交易上基本上都是短期操作,甚至有部分学生的操作还是超短线。从数据来看,持股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在校学生股民只有16.0%,其他学生持股时间远远少于三个月(图1)。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杭州在校大学生股民存在一定的过度自信心理,导致交易频繁。
风险和亏损态度 大学生股民入市和选股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对风险和亏损的态度也有着非理性的一面。
1)风险态度。如表6所示,很明显,这些在校的大学生股民对风险不太在意或者在意但并不理会的所占比重较大,达到一半多一点儿的人群。即使是在知道有风险会减仓的42.4%的人群中,笔者通过进一步调查了解到,其中的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意识形态,并没有去具体实行过。显然,杭州在校大学生股民风险意识薄弱,有可能存在一种过度自信的心理。
2)亏损原因。如图2所示,在校大学生股民把亏损原因主要归纳为信息获取不及时、市场黑幕和国家政策变化等外部因素,以及投资经验不足的内部因素,而没有从根本上如宏观经济变动、投资策略、选股方法、持股周期等方面查找原因。这说明他们对待A股投资的认识有非理性表现。
3)对待亏损套牢的态度。从图3中不难发现,在亏损之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股民选择继续观望,希望股市反弹,能亏少点儿。也就是说,学生尽管知道赢的概率可能会低于50%,但是他们仍然愿意冒风险,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返本效应”,他们希望能尽量弥补损失。总体来看,杭州在校大学生股民在亏损后退出市场和逢低继续买入的比重较低,绝大部分学生都采用了套牢后继续持股观望的态度。显然,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股民采用的持股策略具有明显的处置效应,即持有套牢的或者说表现不好的股票,卖出盈利或表现较好的股票。从另一角度来看,学生股民持有套牢的股票、卖出盈利的股票,这一现象即是其后悔厌恶的一种表征。
4)投资心态。如图4所示,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股民认为股票涨落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超过五成的学生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不到二成的学生直接认为亏损会导致情绪低落。显然,在校大学生股民投资心态还算比较正常,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股票涨落会影响心态。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投入的钱基本上是自己的储蓄和父母的钱,算闲置资金,亏损后对自己的正常生活也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4 证券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目前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具备了从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经济学到投资学、金融工程、期权期货及衍生工具等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如何更好地为大学生理论教学服务呢?
证券类专业课程有必要向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扩展 从中登公司的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4月,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近2亿户,股票投资在内地居民的投资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因此,作为内地居民中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学生,毕业后拥有自身的A股证券账户的可能性非常高。从笔者的调查来看,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的人群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占比较高,而非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占比较少(表1)。显然,证券类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激发大学生股票投资的热情。既然非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也很有可能介入A股的投资,那么在这些学生中也有必要开设证券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实现证券类专业课程的扩展。
当然在具体的理论教学活动中,对专业和非专业的大学生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比如,对于金融学专业和金融工程专业,对于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统计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相应的教学有必要分别对等;而对于投资学这样的课程来说,专业性较强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和一般的经济管理类学生,对比其他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理论教学的设置也有必要在教学内容、形式和案例方面分别规划;而在金融经济学课程方面,金融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可以以数理经济学方向为主体,而一般的选修课程可以以投资学方向为主。
关注实务实例类课程的教学活动 从笔者的调研结果来看,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的选股依据并不理性,持股周期普遍较短(如表5和图1)。即使是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专业的大学生,通过经济学、金融学的学习了解宏观经济尤其是货币金融方面的运作,通过金融市场学的学习了解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通过金融经济学和投资学的学习了解金融方面的经典理论和投资原理,通过金融工程和衍生工具方面的学习了解对冲套利的知识。但是很显然,即使是学习了这些课程,许多大学生在进行A股投资的时候并不能应用相关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投资中也以短期操作为主,交易频繁。正是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现有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像证券分析、股票操作实务等实务实例类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进行理论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掌握投资实务。
增加交易心理学方面的课程设置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学生股民在A股投资上非理性投资心理较为明显,有必要从投资理念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
其一,大学生股民从众心理比较明显,有相当部分股民学生受到外界因素和其他人群的诱导而进入股市并选择股票(表4和表5)。
其二,过度自信心态明显,交易非常频繁。从调查结果来看,持股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在校大学生股民不到二成(图1)。显然股民学生基本上以短线交易为主,有部分学生还是超短线。在有学习任务和上班教学的情况下,如此的交易情况只能说这些学生投资心理过度自信,导致交易频繁。
其三,风险意识薄弱,对待亏损个股具有明显的处置效应(表6)。绝大部分股民学生风险意识淡薄、不在意,甚至有相当部分学生意识到风险但不具体实行。而且大学生股民习惯于把亏损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和投资经验,对待套牢个股选择观望(图2)。具有持有套牢或者表现不好的个股,卖出盈利或表现较好的个股这种现象,具有明显的后悔厌恶和处置效应(图3)。因此,可以设置金融心理学、股票心理学或行为金融等专业课程,为大学生掌握交易心理打下一定基础。
辅助的课外学习内容 除了这些课程设置以外,在配合证券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辅之以大量的课外书籍的学习。比如:学习基本面分析,那么《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怎样选择成长股》《股市真规则》《投资者的未来》《股市长线法宝》等书可以学习和讨论;如果是学习基本面与技术面相结合,那么《专业投机原理》《笑傲股市》等书有必要学习;如果从事交易为主的事业,那么除了《股市作手回忆录》必读以外,建立交易系统的学习资料如《通向财务自由之路》等也很有必要;在交易心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课外阅读《股市心理博弈》《金融心理学》《股市心理学》等资料;而学习计算机量化交易的话,《解读量化投资》可以学习;如果学习仓位管理或资金管理,《一个交易者的资金管理系统》这类课外材料可以阅读。这些书籍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论知识,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36-44.
[2]肖鹞飞.现代金融学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7):90-96.
[3]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89-93.
[4]赵汕.中美金融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20-24.
[5]于春红.中英《金融学》教学的比较及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47-149.
[6]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07(1):20-23.
[7]焦继军.金融学科案例教学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1):48-50.
[8]叶立新.金融学案例讨论教学体会[J].时代教育,
2008(2):52-53.
[9]宋逢明.发展实验金融学 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J].资本市场,2007(11):32.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国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7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涉外活动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频频出现。与之相适应,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观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外语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又要传授书本之外的文化知识。既要加强英美文化的导入,又要逐步增加中国文化的渗透。努力使学生在了解两方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领悟丰富多彩的、绚烂的中国文化。从而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自然担当起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世界了解中国。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适应,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一、当前英语教学中严重缺少中国文化渗透
语言与文化是联系密切的。[1]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说“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Kramsch,1998)。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就决定了文化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目的语文化教学中应该渗透在外语教学中,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语言学者和教育学家的认可。因此,目前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得到了体现,高校中的英语教材和课堂中大量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并且开设了大量的介绍英美文化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也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然而纵观我国英语教学,在加强对英语语言各层次文化内容讲授的同时,却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却受到了众多教学者的忽视。随着学生逐渐增加了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的了解,提高了英汉双语语言表达能力,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由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本国文化的英语意义了解不足,无法用恰当的英语来表达本国文化,这样以来,就导致英语交际的缺失和低效,从而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许多有一定英文程度的学习者缺乏对中华文化底蕴的了解,对于传统文化中的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知之甚少,更有为数不少的学习者把令西方人也十分崇敬的孔夫子的英文译名为Confucius,还有人闹出把Mencius(孟子)奉为异国圣者而译为“门修斯”的笑话。出现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因为在英语教学中,教育者过多加强了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的教育,忽略了本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造成了学者不能足够重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导致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偏低,更无法有效地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进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存在另一见解,认为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学习本国文化,在本国文化的浓厚氛围中成长,这当然是毋容置疑的事实。但我们这里探讨的是如何将本国文化渗透进英语文化的教学中,即使学生在深刻了解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准确的用英文释义来传达中国文化及内涵,进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一过程也是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国文化的过程。通过使学生不仅理解中国文化,也能在英语学习中灵活运用其背景,促使学生形成更加独立的文化人格,构建起更加坚固的能够抵御西方腐朽思想侵蚀的思想文化堡垒。这正是我们当前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二、英语教学中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领悟
祖先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财富——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其对全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维系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纽带。但是,必须看到当前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现实,一些学生在大量接触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崇洋的思想,对本土文化产生不屑心理,认为的一切文化都是好的。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中,应该推进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但这些文化的相互渗透绝对不能演化成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文化入侵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对此,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当前英语教学中加强本土文化的渗透,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构建起更加坚固的能够抵御西方腐朽思想侵蚀的思想文化堡垒,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妄自菲薄,始终保持自尊、自强。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用英语释义中国文化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用英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围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对西方世界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我们有责任在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领悟本国文化,更好地向西方国家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正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2]。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中国文化渗透,使学习者有机会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在直观的对比中,才能更加深刻地明白民族文化的深远意义,认识到本土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守,需要扬弃,需要兼容并包,这样文化才会相互交流,更加繁荣,而绝对不可能是单一的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统治世界,更不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统治世界。
三、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本土文化渗透的途径
(一)调整英语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使学生掌握如何准确地用英语来传达中国文化。在教学材料中没有体现其作用,结果造成了很多学生无法正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不能掌握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当前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既无大纲,亦无教材,全凭师生们进行自我传播,随意性较大,也不够准确。我国的跨文化研究也多停留在理论探讨方面,没有系统地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教材和资料,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不到这方面的训练。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我国各类英语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相关内容。教材编写者也应根据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将上述内容编写在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国文化读本和教材中。这些读本和教材可以是中英对照,也可以是全英语,要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并配备相应的音像、电子读物,以增加教材和读本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为中国文化的教学实践提供客观基础和参照依据[3]。
(二)根据中,西文化的对比,组织英语教学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还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我国教学中可采用对比原则,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理解能力。例如在介绍中国的哲学和宗教时,教学者可以把儒家思想和基督教精神作一对比,从而对西方的主流文化与中国的核心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特征和影响有更深刻的了解,充实他们的文化知识系统,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词汇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例如“dragon”一词在中、西方文化中差异很大,在中国人的眼里,龙被视为大吉大利的神灵,是吉祥幸运的象征。汉语中有许多词汇来颂扬它,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但是,在西方人眼中,龙却是势不可挡的恶势力的象征[4]。
(三)提高英语教师素质
目前,社会对英语的运用能力的要求逐渐增高,英语教学者不但担负着语言教学的重任,还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任务。英语教学者不仅应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成功导入本土文化,在教学中将这些文化和意识传授给学生,使其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系统并运用于语言运用。同时,外语教师还需要能灵活的用英语来传播本土文化,多用英语描述时事,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对英文的学习兴趣。既要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文中西文化的平等意识,培养他们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使他们在日后的对外交流中从容自如。为此,英语教学者应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沟通能力,深入学习中外文化的精髓,广泛关注新奇文化现象,拓展关于文化方面的研究领域,增强自己中、西方文化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担负起在英语教学中导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5]。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环境下,教师必须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渠道或途径来获取信息。为了更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本国文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例如:开设学科内专题讲座,聘请一些学科相关专家、学者对学生开展较为系统全面的英美文化的教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英汉相辅的方法,以扩大学生视野,传播中西方文化知识。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文作品,如林语堂的《吾国吾民》(My Country,My People)、《中国的生活》(ne Chinese way of life)等。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像著名导演李安的《推手》、《饮食男女》,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中国文化英语演讲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6]。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正视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严重缺失的现实,必须调整英语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组织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师素质,担负中国文化传播重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中国文化渗透。
参考文献:
\[1\]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Oxford,New York:1998.
\[2\]姬京彤,宋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的问题与反思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调查报告\[J\].中关英语教学,2005,(3).
\[3\]陆全.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5):84-86.
\[4\]李娅琳.试论跨文化交际中平等交流意识的缺失及对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3):28-31.
篇10
关键词:教师博客;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
随着校园网络信息技术在大学校园的普及和发展,利用网络开展对外联络和信息交流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基本手段。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随着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增多,不得不合班上课,课堂时空越来越拥挤,本该是“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几乎变成了信息从老师到众多学生之间的单向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博客这一新的网络教育手段,满足现代大学生求新求异的需要,可以极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博客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管理工具可帮助教师更方便地与学生沟通,教师可通过Blog课前将课堂要讨论的问题告诉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查看资料,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人还可围绕该主题进行讨论。教师还可利用博客布置作业、对作业进行评价及提供学习资源链接等。也可将讲稿发到网上,供学生课后下载。若用博客来答疑,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同学请教。这样,教学在时空上得到了延拓。这种延拓克服了师生之间因课堂时间限制导致的交流障碍,使得课堂延展到了课前课后,并且因为网络的无限性,这个课堂实际上也就变得无限,这将在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教师博客辅助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行性
1.文章的时序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度吻合。博客是一种日志式的web网页系统,它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在网页上按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文章。这一技术特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其他教学信息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利用这一特性,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陆续教学内容和其他教学信息,逐步形成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与实际教学进度相一致的网上教学资料库。此外,博客系统一般都允许用户对自己的文章随时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文章的发表日期和时间也可以选择和调整。这样,教师便可以随时对自己的博客进行编辑、修改、添加、删除等管理,从而使内容得到及时更新和完善。
2.信息组织方式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把握教学主动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博客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这一方面,博客比BBS或web论坛更有优势。尽管它们都是信息的网络服务方式,但由于BBS或web论坛的设计是以话题为中心的,任何个人的信息都是分散的,而且很容易被其他信息迅速覆盖,这不利于教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掌控网络舆论导向。BBS对帖子的组织是杂乱的,因为用户在发帖子时的随意性,检索的结果往往是给用户呈现一大堆无用的或是重复的信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太多太杂乱的信息让学生无所适从,学生无法判断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是重要的,进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而博客在设计时就突出了个人在信息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个博客都是一个个人信息中心。正因为博客是由个人或小组拥有的,博客被业界人士称为“自媒体”。博客没有聊天室那样杂乱,一般也很少出现那些在BBS中常见的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博客尽管也允许他人提交评论,发表意见,开展互动,但他人提交信息只能作为回复被附在文章的末尾,而不能像在BBS或web论坛中那样发帖。显然,博客的这一特性是教师得以在博客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有力技术保障,对于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正确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3.博客的文章分类便于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博客的文章尽管是按时间顺序排列,但并不是像流水账一样将各不相同的内容都混杂在一起。教师可以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特长将文章分门别类,在博客里设置诸如讲义提纲、阅读文献、问题解答、思考练习等栏目,既将博客信息进行了分类管理,又便于学生查找、浏览和学习相关内容。
4.博客的丰富功能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规律。博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创设了情景,提供了会话和协作的平台。博客有强大的链接功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情境。同时,博客可以设置大量的议题,让学生以回帖参与讨论,并接受他人的评论,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习成长。这是与建构主义利用情景、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思想一致的,符合建构主义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作用的模式要求。博客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博客创设的情景中,在教师和同伴的协作下所进行的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
5.博客的内容显现方式可以集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博客的内容是经过教师的思考和精心筛选组织起来的,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精选的基础上对网络资源进行再次筛选和利用,这就保证了资源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同时也使学生免受其他不良信息的影响而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将经过过滤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的同学。通过浏览博客上精选的内容,知识获取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内容也能够真正为学生掌握。
6.博客的全天候性可以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形成绝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成的,更多地需要学生在课外运用相关知识对社会生活实践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体会,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功夫在课外。博客教学无时空限制,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与实践教学紧密联合。博客讨论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反应较快的会抢先参与回答,喜欢深度思考的也有比课堂充裕得多的时间去思考。博客里,一个话题可以有许多学生做出回应,没有人数的限制,学生一旦有问题都可以随时提出,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博客与教学相关的通知,布置学生作业、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
二、教师博客辅助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路
1.围绕课堂主题,完善知识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正面灌输原则,在博客中紧紧围绕课堂讲授过的主题,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将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单元按教学进度安排循序渐进地在博客上。比如说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电子教案、讲义或者课件粘贴在博客上,提供给学生浏览,便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思考和分析,理清脉络,这是对老师在课堂上语言讲授和板书以外的有益补充,也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消化。之前,教师先做好信息的审查和过滤工作,确保内容的健康正确,能够起到教育引导学生的作用。
2.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博客有信息分类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该功能,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精心设计类型和层次不同的问题,甚至是立场观点针锋相对的问题,要求学生辨析和回答。题目最好是开放性的,最好是学生身边的事情和熟悉的场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学生对这些问题都能够有自己的观点,也都愿意在博客上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个学生都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其他同学的观点提出意见和看法。这样通过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帖子(观点)的评论,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便于取长补短,这又正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协作”和“会话”的过程。
3.提供教学资源,丰富学生视野。由于不是课堂教学,提出的问题应稍有难度,至少需要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才能作答。在题目公布几天后,再利用博客强大的链接功能,在博客上提供一些书目资料的链接,让学生检索查阅。例如,在两会召开时,及时在博客上提供两会的报导和相关链接,将两会等时事政策的重要精神及时传达并组织学生阅读讨论。
4.改革考试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学习。博客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首先,博客有学生的跟帖反馈,反映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于问题的想法与思路、问题的解决过程等。通过这些记录,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博客可以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通过博客中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资源的链接、文档图片声音、个人的活动日志和学习心得等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整个学习进程和各阶段进展,从而实现教师对每个学生及时的跟踪,为教师提供档案式的过程评价。
5.精选学生作品,带动学生共同成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博客里,学生除了对教学内容跟帖回复进行参与外,也可以通过设置“同学中来”栏目,由学生来建设该栏目的方式参与进来。在“同学中来”栏目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阅读学生文章和评论,听取学生意见,将其中优秀的作品张贴在博客上,这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使被引用人更自信,又是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标杆,用身边的“榜样”来教育与引导他们,激发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6.展示教师原创,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通过博客展示自己的科研论文、教研成果和学术观点等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呈现出来,在网上实现个人原创资源的共享。教师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问题,布置相关学术研究课题,并进行必要的指导,鼓励并组织学生展开课外阅读,进行探索研究,撰写科研论文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教师博客辅助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基于博客开展教和学的有效组织。能否取得好的组织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投入和学生的参与。对教师而言,需要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如果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任务和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博客平台上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博客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反之,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能力,很可能导致博客教学变成一种毫无目的的“放羊”,使得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或学习任务的完成并没有以博客为平台,那博客教学就完全失败了。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具有良好的自律、自学能力。利用博客开展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环境下进行的,如果缺乏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博客教学就丧失了基础,还不如回归课堂教学;如果缺乏自学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技能方法不足,面对网络信息的海洋,就很可能迷失其方向。
2.博客教学不能替代而只能辅助课堂讲授。基于博客的教学只是说可以以博客为平台来进行教学活动,完成一些传统课堂教学所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并不是全部教学活动都由博客来实现而取消课堂教学。博客教学的明显缺陷就是没有课堂教学师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氛围,教师和学生都是通过网络通过博客而间接地进行“听”和“讲”。在博客里,教师无法通过身体、声音、着装等表达情感影响学生,学生面对的是冷冰冰的电脑屏幕,对教师的印象也往往是抽象的。因此博客教学不能够替代课堂教学,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手段,至少在目前必须经历一个过渡时期,先和学生见面熟悉,在课堂教学进行了一定阶段后再利用博客进行教学。
3.博客内容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有思想内涵。博客的内容是决定博客的持久生命力和教育影响力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及时从社会生活中吸收营养,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博客内容必须根据社会时势变化及时更新,立足于时代前沿,挖掘思想深度,深化教育影响。教师要勤于收集网络教学资源,及时追踪教学研究动态,保持博客的新颖时效。选择博客内容除了要能够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之外,还要有思想内涵,能启迪学生心智,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才能使博客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否则,课程教学结束、作业完成,学生就不会再度光临博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终是要落实在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上,落实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上,而不单是知识的记忆和考试的通过。因此,如果学生在遇到政治思想方面的问题和困惑时能主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博客上来学习、讨论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博客教学就取得很大成功了。
4.加强对博客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博客不同于普通博客,普通博客可以在网络上宣泄个人情怀,表达自我个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博客由于面对的是校园师生,是在进行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映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那么就需要适当的管理和限制,否则无法保证所有师生都能健康、有节制地使用博客。可采用“实名注册、笔名显示”的方式,鼓励师生围绕教育教学展开交流和研讨。博客管理员及时查看博客内容,发现不良言论及时删除,并提出警告或查封其账号。
5.不能过分夸大和依赖博客教学的作用。有些高校认为博客功能强大,甚至要求所有师生都用博客,强行推广。事实上,博客运用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只要把它的优势功能发挥出来就行,不能指望它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博客是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在目前它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自觉行为,反映师生通过网络博客开展学习的个性化的自我意愿,不应成为一种普遍模式。因此不提倡所有师生都用博客,现阶段可以引导而不是强制要求师生使用博客。
参考文献:
[1]戴跃侬.博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38-40.
-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 下一篇: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