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0 23:1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

篇1

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① 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② 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③ 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④ 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⑤ 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⑥ 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与主要内容

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职业生涯设计的具体步骤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评价

也就是要全面了解自己。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2、 确立目标

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标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

3、 环境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

篇2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这其中固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从大学生本身来讲,还要直面困难,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提高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撑起一片蓝天。及早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内部条件,做出合理的规划,并坚定的实施,相信工夫一定不负有心人的。不过,就目前而言,在大学生当中没有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的仍大有人在,这不仅给今后的职业发展带来很大的盲目性,也使当前的生活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职业规划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从大一起就使学生逐渐形成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根据自我认识拟定初步职业的方向。大二阶段可以围绕职业选择提高基本素质,打好知识基础;大三阶段提高

全面素质和能力,考考相关的资格证书;大四时加强自身职业技能训练,使其成为就业的“T”型人才。再者,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和竞争力,提升成功的机率。

为了清楚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特进行了此次调查活动,从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程度,对自身的认识

程度,对就业前景的认识程度以及职业期望四个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做了调查,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前言

当今国内外就业的严峻形势,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军训的时候,学校就让我们07级的学生写了《大学生涯规划》,但很多同学都不知道怎么写,对就业依然很模糊,大多数人都没想过毕业后的事……所以,在这次的政治实践调查报告中,我们选择了这个十分普遍并且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的问题进行调查那么,究竟什么是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对我们大学生究竟又何重要意义呢?我们通过资料的查找与收集,作出了以下的解释: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职业生涯规划分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规划,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的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某个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在国外己有多年的历史,但在国内尚属起步。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生涯结束期和职业生涯开始期,大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定位自己,发展自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功地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一交替时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之路,不仅有助于缩短职业适应期,减少职业试错过程,而且对今后的职业成功及对社会的贡献都有很大帮助;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人尽快成才,而且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大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毕业时进行职业选择和今后的职业生涯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实现完美人生。

篇3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教育

总理在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明确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任务。如今,高职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一方面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对受教育者而言,是为其从事某一职业而实施的教育。在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下,如何使高职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取向,使其对职业角色定位更加明确,即如何开展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1.缺乏对生命成长的教育。所谓“生涯”就是人的生命成长的历程。人的生涯发展,既是一个自然生命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设计与创造的奋斗过程。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就业过于关注,存在着将职业教育流于“职前”培训的倾向。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忽视了对学生自身生命成长历程的关注;忽视了对生命个体发展的引导;忽视了对学生自身生命质量展望和把握的教育。

2.忽视对职业能力发展的教育。从高职学校实施的职业指导情况来看,学校职业指导的重点放在为学生寻找就业的“门路”上,局限于就业前应试技巧的训练上,关注短时的就业,而忽视了学生整体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忽视对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的教育;忽视对学生职业发展的设计与规划的教育,总之,忽视学生自身职业能力发展的系统性教育。

3.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不科学性。(1)以自我需求为中心的完美主义倾向。许多大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感性需要,很少考虑自身特质、社会现实和客观需求。如有的高职生在进行规划时就根本不考虑自己的个性特征、专业特点、素质能力等因素,盲目地将生涯路线锁定在行政方向。(2)应急性。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分析、理性思考,即使有学习如何进行生涯规划的机会也不珍惜,到临近毕业或毕业后求职不顺利时才临时抱佛脚,找本生涯规划书看看或找个人问问,一旦找到工作就又将生涯规划和管理抛之脑后,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失去了实际意义。(3)急功近利性。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在规划时,往往只考虑哪个职业热门、什么职业工资待遇好、什么职业社会地位高或者什么职业最容易得到岗位等,至于是否适合自己、社会是否需要、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发展等等则很少顾及。

二、如何对高职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提高认识,重视职业生涯教育。(1)新辟课程。学校要把《职业生涯教育》辟为课程,安排专门课时和专职教师实施教学,每二周开设一节课。将《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统一贯穿安排在三年的课程中。(2)召开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成为很多学校用以展示学生未来理想的平台,每学期要求召开“职业生涯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规划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并相互交流,相互展示。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3)举行专题报告。每个学期应有专职教师作职业生涯教育的专题报告,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介绍当前就业的最新情况、特点,本地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以及优秀毕业生的创业事迹,鼓励学生奋发向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4)学科渗透。学科适度渗透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方式。将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分别在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学科内渗透,特别是在机械、电子等专业课中加以全面渗透。同时把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与职业道德课程结合起来。

2.提高综合素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要求。综合素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有机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补充。它向学生展示了职业生涯发展形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道路,确定生涯目标和规划人生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生涯发展所需的各种素质和条件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弥补,它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在无形中就增强了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促进个人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性因素。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综合素质也就相应的提高了。

3.善借外力,拓展职业生涯教育。(1)参观考察。新生入学后应到企业参观考察,了解相关企业、产业、行业的情况,增强就业、创业的意识。(2)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星期天或假期,进行专题调查,返校后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每个寒暑假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评比表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和创业精神。(3)企业实习。二年级或三年级应安排学生一个学期的实习。学生在企业通过跟线实习,参观访谈,跟师学艺,动手操作,专题研修,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实习活动,充分了解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运营流程、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专业对口的实际动手训练,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找到了方向。(4)社区服务。挖掘多方资源,充分调动家庭、社区等方面的力量,形成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5)优秀学子报告会。榜样式启发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成功榜样激励学生。这样的榜样最好是本校的毕业生,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进而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榜样式启发可以发挥那些职业生涯成功者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成功案例的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榜样式启发时要注意,选取的榜样必须是正面的、成功的例子;另外,榜样应具有可模仿性,并适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6)聘请企事业单位领导来校讲课。聘请专业方面的专家进行专业知识的辅导,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讲授关于相关专业技术的专业知识。

篇4

[关键词]择业准备 毕业 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迅速发展,药学类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但与毕业生人数增长相对应的是药学类专业毕业生人才市场需求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为了深入了解我校2009届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和择业意向,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 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查选取了我校五个学院300名本科生,共下发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98份, 回收率为99.3%。本次调查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为就业形势看法、择业前准备、就业地域选择、择业理念、择业主要渠道、择业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等七个板块共计21个问题。

2 调查结果分析

2.1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调查问卷显示有18%的毕业生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有8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积极争取就业应该不困难。另外,面对今年的就业现状,18%认为要找工作就一定要找个满意的;57%的学生主张先就业,后择业;23%的学生认为就业太困难了,还是继续升学;3%的希望自己创业。通过以上数据表明,我校毕业生不再将考研作为回避就业、增加学历“含金量”的唯一有效途径,随着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务实,他们也能够客观看待并接受就业挑战。

2.2就业地域选择

对于最希望就业的地区,其中选最多的三个地区依次为沈阳35%、北京34%、上海16%。毕业生依然偏爱学校所在地区和在全国排名靠前的综合性大城市。

2.3择业主要渠道

调查显示, 择业时毕业生认为用处最大的信息来源渠道,分别为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45%、人才招聘会36%、通过个人社会关系32%及通过人才招聘网络25%。调查充分说明在求职过程中,学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4职业生涯规划

当问及毕业生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时,有54.2%的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占了半数以上。问卷中第11题你是何时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其中46%的学生是在大四,21%是在大三,有11%在大二,有2%在大一,还有20%在求职时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所以完善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尽早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2.5择业方向选择

对于毕业后的择业方向,其中选最多的三项依次为外资企业56%、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37%、私营民营企业17%。大学生对于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中,其中选的最多的依次为行业前景37%、工作环境34%、个人喜好和报酬15%。

2.6就业指导课的期望

调查问卷中第14题为你认为就业指导课对你的择业会有帮助吗?有73%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帮助。第12题在就业指导方面,你认为何种形式对你帮助较大?其中辅导员咨询18%,29%认为是校院组织的讲座,42%认为是网上指导及课程,27%认为是就业指导课程。第13题你希望从就业指导课中学到什么?其中求职技巧59%,模拟面试45%,简历制作33%。第15题,当问及你认为在求职过程中最有可能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不足是?有53%学生认为是自我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外语能力13%,专业能力10%,环境适应能力2%。

3 对策建议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我校2009届毕业生的择业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择业时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学校应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社会应积极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3.1形成全程化分阶段的就业指导

大一阶段,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主要是促进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唤醒他们的职业发展愿望,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生涯定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大学成长目标;在大二、大三阶段主要是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和提高阶段。学校应帮助学生与社会建立联系,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实践,帮助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培养团队精神,学习求职知识和技能,为就业与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达到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通过实践让他们接触社会,在职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化意识和素质;在大四阶段,主要是大学生求职的热身和实施阶段,应该针对毕业生双选会等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进行求职前的强化培训。就业指导课应重点介绍就业政策法规、择业心理辅导、求职技巧指导、职场生存和发展指导、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运用指导等。

3.2进一步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建好以校园为主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调查发现校园招聘会成功率较高, 学生和用人单位受益大,建立以校园为主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非常重要。所以,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在加强与老企业合作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与有关企业负责同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洽谈就业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等事宜,我校在与企业交流的同时,也宣传了学校,扩大了社会影响。另外,可以利用网络增加就业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这样就可以在就业指导教师相对于毕业生比例相对较小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开辟网络就业指导课程、网上咨询、网上推荐以及提供就业过程中需要的大量信息。

3.3广泛建立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基地

毕业生实习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毕业生就业前必不可少的职前准备。因此,加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已成为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而很大一部分企业要求求职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因此,高校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可以为在校大学生们提供一个接触社会、学以致用、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帮助大学生解决当前缺乏动手实践经验和就业求职盲目的实际困难。这一点需要学校、学院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企业承担起其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企业单位对外提供岗位实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莫军成,陈默.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实现途径.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高校考试作弊现状、原因与对策.文教资料,2008,(22).

[3]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构建――委托理论视角.药学教育,2008,(04).

[4]沈阳药科大学学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药学教育,2007,(02).

篇5

关键词 酒店管理专业 顶岗实习 不对口就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酒店管理专业校外顶岗实习现状

(1)酒店方对实习生的态度与安排。《2012年酒店实习生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有85%的酒店人表示其所在酒店经常安排接收实习生,有近14%的酒店是偶尔会安排;对于酒店实习生的加入,45%的酒店人表示非常欢迎、52%觉得一般、3%表示冷漠;酒店招收实习生的目的在于储备人才的占17%、实习生报酬低的占39%、高达42%的酒店是为了暂时缓解用工紧缺才招收实习生;46%的酒店为实习生提供轮岗培训,54%的酒店没有提供;近七成酒店有提供岗前的系统培训,有26%的酒店未提供岗前培训;28%的酒店人表示酒店一定会让实习生加班,视情况安排加班的占60%,而不让实习生加班的酒店仅占12%;对实习生在酒店的表现不满意的酒店人占8%,29%表示一般,其余占63%满意。(2)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态度。目前各院校对顶岗实习持赞成态度。普遍的观点是,酒店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是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补充,可以使学生亲身了解酒店业的管理制度、酒店各部门的岗位设置、工作安排、服务流程和酒店企业文化,获取对工作的感性认识。(3)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期待与现实。根据问卷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对自己实习的酒店设备、管理、人际关系、福利待遇等硬件软件抱较高期望值。

从顶岗实习的三方的态度来看,安排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是意向多赢的决定。然而,完成实习的学生只有17%毕业后会选择留在酒店行业。

2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后非对口就业原因分析

2.1 酒店行业特点

(1)职业发展由下而上。酒店管理者一定要从基层做起才能了解全部的制度和流程,做过基层人员才能有直接接触客户的经历,更加了解消费者需求,增强搞好工作的技巧,才能做好管理工作,一线服务岗位通常是酒店行业从业者职业生涯的开端。(2)一线岗位工作时间长、薪水低。酒店服务行业一线岗位工作时间长、薪水低是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非专业对口就业的直接原因之一。(3)从业人员流动率高。根据2012年8月15日澳门大学亚太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在上海举办的“酒店、旅游及会展业——提升高管人才国际竞争力应对全球挑战论坛”公布的数据,由于薪酬等原因,我国旅游酒店业员工年均流失率达到15%到40%。

2.2 学生心理

(1)角色挑战与职业发展。许多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有较高的期待和美好的憧憬,希望能够接触到不同的部门,能够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及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真正到了酒店实习的阶段,往往会从事操作简单的工作,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认为酒店行业不是理想的行业,从而产生放弃的念头。(2)投入与产出的差距。酒店一线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实习生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成为一名熟练工,但在实习期间工资一般远远低于酒店招聘的正式员工,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使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不平衡感,情绪不稳定,消极工作,然后对酒店行业形成消极印象。(3)择业从众心理。也有部分学生对与未来没有规划或者规划不够清晰,盲目从众,随大流找到一个行业和单位就算就业了。

2.3 学校管理方面

(1)顶岗实习前的教育不足。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在实习之前如果没有必要的教育和动员,学生就缺乏对实习单位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必要的心理准备,进入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就会感觉不适应,认为实际工作和自己的想象相差很多,工作缺乏干劲,倾向于提前终止实习。(2)学生教育管理需要加强。学校对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更多的是遥控式管理、缺乏面对面的沟通,对于发生在实习学生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不能及时排忧解难,容易给学生一种学校对其实习状况不闻不问的错觉。

2.4 酒店管理方面

根据《2012年酒店实习生现状调查报告》,有46%的酒店有为实习生提供轮岗培训,而有54%的酒店则没有提供;近七成酒店有提供岗前的系统培训,但仍有26%的酒店没有提供岗前的培训。也有部分酒店希望能从中发现优秀实习生作为储备人才着重培养,但其规划无法被学生感知,从而未能用长远发展吸引实习生。

2.5 家庭因素

如今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过苦日子,愿意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及条件,满足孩子各种需求,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对于酒店行业有思想误区。

3 解决对策

3.1 学校方面

(1)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或者课堂,帮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在清楚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前提下,结合行业特点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自己今后要前进的方向,制定自己今后在酒店工作岗位上的发展计划。(2)做好顶岗实习动员。酒店管理专业教研室要明确顶岗实习规章制度和具体要求,做好实习动员工作,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任务。在实习动员会上,一方面要真实、详细地介绍实习单位的有关情况;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强调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

3.2 酒店方面

3.2.1 事业留人

(1)提高员工和实习生的薪酬福利水平。当员工的付出与收入得不到匹配时,跳槽也就成为可能了。高成本的投入,员工就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必将提高酒店服务的等级,从而可以提高收益;之后又可以给员工加薪,提高福利,员工的服务质量再上一个台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2)充分沟通,帮助员工职业发展。经常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说服,使其认识到酒店业的发展前景和酒店的基本经营状况及基本性质,从而使员工摆脱思想包袱安心工作。

3.2.2 情感留人

在酒店管理中,酒店对实习生的人文关怀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酒店管理人员多尊重、多理解和多关爱实习生,以诚相待,关心和帮助他们,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酒店大家庭的温暖,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工作责任心。尽力避免正式员工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report/2199288.aspx酒店实习生期望——实际感知的问卷调查

[2] 迈点旅游研究院.2012酒店实习生现状调查报告.

[3] 梁瑛楠.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4).

篇6

应用写作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必备的写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在分析应用写作课程现状的情况下,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方面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

应用写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思考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用文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交际工具,不仅运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作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体现,逐渐被纳入企事业单位人才评价标准的视野。应用文写作能力不仅成为衡量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而且成为许多员工安身立命的重要能力。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实用的文章”指的就是应用文。应用写作就是培养学生应用写作的课程。那么何为应用写作呢?应用写作就是通过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养,并逐渐转化为个人综合能力,为就业和创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笔者所在院校针对社会这一需求在很早的时候就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强化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常年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现笔者就教学过程的探索谈谈对应用写作教学的认识。

一、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

1.在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经对高职和本科院校进行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本科院校只针对部分专业开设专业性写作课程或者应用写作选修课,开设的学期在大一或者大二,总课程大约30课时。现有的应用写作课程教材一般涉及的文种不少于20个,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对应用写作的掌握只限于表面,再加上当代大学生的实用主义观念很强,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应用文写作可有可无。很多院校尽管开设应用写作课程,但形同虚设,学生没有学到应用写作的知识,写作课程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高中语文教学主要学习议论文、记叙文等文学性文体的写作,应用文作为常识性内容安排在初中阶段学习。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对于应用文的重视度不够。而且应用写作与文学创作不同,它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且格式规范、结构严谨、内容准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明。没有记叙文的有声有色,议论文的深入浅出,抒情文的强烈感情,学起来相对较枯燥,导致部分学生对应用文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兴趣。

3.在教材建设方面。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可选的教材版本很多,但这些教材始终没有突破介绍文种的概念、特点、种类、写作注意事项、例文、练习题这一传统的编写思路,内容庞杂,重理论、轻训练,例文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职业需求,写作训练单一、陈旧,无法开拓学生思路。

4.在教学方法上,应用写作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传统模式“知识传授+例文分析+写作练习”,任课教师先讲理论知识,然后通过例文分析总结写作格式,最后出题让学生仿写练习。这种教学模式貌似循序渐进,实则弊病很多,收效甚微。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学以致用,应对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探索。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普通人才培养有着本质的区别,应用教育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因而应用院校培养人才定位明确,它培养的不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一是职业定位: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培养使学生知晓“做什么”和学会“怎么做”,掌握相关岗位的必备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根据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二是学术定位: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要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较广的社会人文知识和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技术改造、管理、研发和创新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思考辨析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在借鉴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探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笔者认为应用写作课程应遵循“人的发展”和“职业准备”的课程理念,突破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知识学科结构和知识体系,依据“职业活动为导向、能力素质为本位、项目任务为载体”的思路,按照“职场需要、按专业发展优化、按照职业成长”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基于项目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凸显课程对接校园活动、对接职场、对接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学改革思路。

三、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探索

1.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实际、实用、实践”和“必需、够用”为原则,以项目为载体,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现行教材基础上结合专业优化教学内容,把应用写作分为校园类、职场类、其他应用类等,然后根据学生对这一学科需要的实际情况,按一定顺序讲述各个部分的内容,先讲校园类的应用文,如求职信、个人简历、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接下去讲述进入社会后可能需要到的职场类应用文,如公务文书、事务文书、合同等,最后其他应用类。这样的教学安排既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又顺利对接职场需要,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其乐于学习,并用于实践之中。

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文体情境,以学生的实践教学为主导,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实用需要为目的,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搜集写作材料,确定写作目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写作任务。如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如学校召开的毕业生双选会、运动会、学代会等各种比赛活动,还有日常班务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工作需求,收集各类写作素材,学会写作通知、简报、计划、总结、个人简历、自荐信、海报、议案、演讲稿等应用文种,把枯燥乏味单调的应用文写作理论变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团委的社会调查工作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做社会调查,然后指导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等。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大大拓展教学内容的空间,而且让枯燥的应用写作变得鲜活起来。

3.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用文文种不同,写作要求也不一样,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需求,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学院的硬件设施开展多媒体教学,利用项目任务创设情境,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讲评教学法等。如调查报告的写作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任课教师给出调查报告的题目,学生分组讨论,确定调查对象,明确调查方法,展开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形成调查报告。总结和报告的写作教学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总结是事务性文书,报告是公务文书,两种文书分属不同的类别,在格式上有明显的区别,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总结和报告的例文让学生明确其区别。在语言掌握上也是如此,应用文语言和文学性语言区别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犯语言的错误,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例文的对比让学生明确应用文的语言特点,然后掌握应用文的开头、结尾等专门用语,并用于写作之中。应用写作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具备写作能力,任课教师无论是任务的设定还是案例的分析,一定要明确学生是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抽象的写作理论有具体真切的了解,再通过学生的写作实践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4.师资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应用写作教学效果不佳和师资队伍难以满足教学要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师主要是师范院校文学院培养的教师,他们语言功底深厚,熟悉写作理论,但缺乏对专业课程深入的了解,没有行业实践背景,教学过程重理论轻专业实践,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专业职业需求无法体现,结果是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照搬、模仿例文,无法动笔进行专业写作,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些院校意识到这种教学的不足,由专业教师进行教授,能弥补语文教师专业的不足,但由于他们写作知识不系统,过于强调内容而忽视理论知识,背离写作教学规律,教学效果难以让人满意。要强化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应用写作教师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通过鼓励语文教师通过顶岗锻炼深入行业一线,熟悉行业职业岗位,增强教学的专业职业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授课内容,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专业水平,强化教学效果;鼓励专业教师学习应用文写作理论,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与水平,使教学活动符合写作教学规律,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应用写作这一职业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陈风平,等.公文写作精品课程建设探.应用写作[J].2007(2).

[2]张建.应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7

选择职业是人生的一大课题,更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大择业抉择。改革大潮为大学生择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而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筛选更加严格,加上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时就开始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择业心理,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纷繁复杂。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普遍而永久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前进与发展中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必然问题[1],因此关注大学生择业,找到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对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无疑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的调查,一方面从中了解大学生择业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探讨高校在大学生的择业教育方面应该进行哪些必要的改革,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开展择业指导工作。因此,本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已有的研究看,大学生在择业中产生心理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马忠祥从两个方面总结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一些观念对大学生择业观的误导:(1)社会各行业间的工作性质不同,各部门工作人员存在经济报酬、福利待遇不同,形成社会对不同职业所形成的认识与评价。(2)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有偏见[2]。在国家政策方面罗小燕认为:(1)目前社会还缺乏强有力的调控措施,全国地区人才需求难以保证。(2)地区和行业保护政策不能保证毕业生择业的公平竞争。[3]在张道祥的调查中指出:经济待遇高不高,是否是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工作已成为不少大学生择业的唯一或最重要的标准[4]。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传统的“三强”依然没有改变,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处于过渡时期,黄发友认为就业制度的转变,高校进行大幅度扩招,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的期望。[5]由于长期受传统的“统分统配”思想的影响,学校专门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少,专门指导学生就业的机制还不完善,学校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最后,个人因素。这是大学生个体在择业过程中产生各种积极或消极作用的特有因素。刘圣陶和尹小萍认为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包括个人的综合因素、择业心理因素、求职方法等方面。[6]总之,大学生择业的心态是复杂的,既受当今社会现实观念的影响,又受就业政策所制约;既受现实教育指导缺失的影响,又受自身发展条件的制约。文献中对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的研究集中于毕业生,本文对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的调查并不局限于毕业生,对二三年级的大学生也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影响因素的学校维度上进行了差异性检验,分析其原因,并试图找到学校在开展择业指导工作方面的有效途径,从而帮助大学生顺利择业就业。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本研究是从S大学各院系中随机抽取两个系,然后从两个系的二、三、四年级分别随机抽取一个班,再在班中随机抽取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研究工具: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自编大学生择业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围绕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进行设计,包括六个维度: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知识能力方面、动机兴趣方面、职业信心方面。调查所得到的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因为每个维度中的各因素均为计数数据,故在数据分析时多采用描述统计对各因素进行描述,对于一些因被试特点不同可能存在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年级、性别的差异检验,以探讨不同特点被试的择业心理。

三结果分析

1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的年级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二、三、四年级的大学生在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方式和对学校择业指导的关心程度上都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值都为0.000,在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方式上,二年级的40名大学生中有21人选择了职业生涯规划、14人选择了职业发展咨询;三年级的40名大学生中有13人选择了素质拓展、16人选择了个性发展咨询;四年级的大学生中有19人选择了个性发展咨询,说明低年级的学生更关注学校对他们进行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而高年级的学生更希望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在对学校择业指导的关心程度上,二年级的40名大学生中有31人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比较重要;三年级的40名大学生中有23人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比较重要;而四年级的40名大学生中有29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的关心程度表示一般。在对理想职业的信心上,二年级的40名大学生中有21人选择了较高;三年级的40名大学生中有16人选择了较高;四年级的40名大学生中只有7人选择了较高;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对理想职业的信心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

2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的内部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生存问题,占了85.00%,只有2.5%的大学生选择了择业目的在于为他人服务,选择为祖国贡献的只有0.8%,有一半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职业的稳定性,其中70名女生中有59名女生选择了稳定性,经济效益是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所要达到的重要目的,因为大学生面临着恋爱、结婚、建立家庭这三项需要大量经济支出的人生大事,以及成家后养育子女的大笔经济开销,所有这些都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目前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是工资收入,因此,大学生择业时对经济收入考虑的较多,是可以理解的。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能力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成为大学生择业时最需要具备的能力。

表1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的年级差异性检验

表2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的内部差异性检验

四讨论

1学校在大学生择业就业教育上的改革

通过调查发现二、三、四年级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方式和对学校择业指导的关心程度都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低年级学生更希望学校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所以对学校的择业指导比较关心,但四年级的学生普遍表示对学校择业指导的关心程度一般,甚至有少数学生认为可有可无,这可能与大四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择业就业指导有关,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指导主要表现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负责为毕业生收集需求信息、联系用人单位、组织校园招聘、进行就业管理等工作,工作对象主要为毕业班学生,但事实上,职业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选择”,它往往伴随人们身心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研究发现,发展规划的明确程度对就业准备影响最大,在同等条件下就业准备越好找到的工作就越好,[7]在职业选择与定向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几个连续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的任务没有很好的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8]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萨帕(DonaldE.Super)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学对各种职业行为的分析为依据,从年龄阶段分析发展的过程,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他认为,一个人进行职业生涯选择的历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因为无论从人自身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还是从社会活动的变化加速对之产生的影响来看,人的职业心理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因而个性与职业的匹配不可能一次完成。在20多年的跨国研究和规模研究的基础上,萨帕将人的职业发展分成5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又可细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

因此,学校要在大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择业就业教育,增强择业就业教育的有效性。在一年级时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性、兴趣和专长,通过分析认识自己,以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明确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在二年级要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职业市场,收集职业信息,以自我评估的结果为依据,从广泛的兴趣范畴中选出特定的职业领域。在三年级时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自己期望的职业领域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一些相关的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并据此评估自己的职业选择。四年级应该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与职业实践中所获得的职业信息相比较,从而列出自己可能将要从事的职业,并在指导下依此做出2年、5年甚至10年规划。同时应对学生进行就职前的培训,指导学生学习个性化简历的制作,进行如何写求职信、如何参加面试等专题训练以及举办各种规模的校园招聘会等。

2大学生择业的积极心理

大多数文献都分析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偏差,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但对于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体现出的积极心态的研究比较少,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也有积极的一面,如在对“如果你是今年的大学生,你就业优先考虑”这一题的调查中,接近一半的大四学生选择了只要有工作就行,体现了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积极心理,这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从幻想、空想趋于现实的心理反映,在“您认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择业最重要的要求”这一题的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了能力水平,可以看出随着人才市场运作机制的建立和健全,用人单位选人标准日趋指向“能否胜任工作”的客观现实,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都持一种“凭实力说话”,靠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去找到理想、中意的用人单位的良性心理,这种心理相对以往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相信亲戚朋友是一个有力的支持,社会关系与背景至关重要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对“选择职业时当被拒绝时你的反应”这一题中,有超过90%的大学生能在择业失败中迅速调整自己,恢复信心,说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能正视现实,敢于竞争,善于捕捉机遇。在对择业最需要培养的能力的调查中,大学生都能意识到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应具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强.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指导教程[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马忠祥.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择业心态的分析与思考[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72-74.

[3]罗小燕.竞争机制下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障碍及其教育和引导[J].广东工业学院学报,1999:62-76.

[4]张道祥.澄清择业的六个误区[J].中国大学生择业与就业前景报告,2002:20.

[5]黄发友.影响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查与分析[J].调查报告,2002:84-86.

[6]刘圣陶,尹小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个人因素探[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59-61.

[7]唐钧.适应竞争现实,做好就业准备,关于大学生职业设计的调查报告[J].当代青年研究。

篇8

关键词:重庆市;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97-02

为深入了解高职类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对重庆市2011级医学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选取重庆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大一学生,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形式为辅,通过现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表、网络聊天交谈、深入宿舍访谈等形式抽样调查50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494份,有效回收率为98%,学校主要涉及重庆三峡医专和重庆医专,专业涉及中医骨伤、护理、临床医学、中药等20多个专业(方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当前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1.医学生专业选择依据和喜欢情况

专业选择是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因素,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适合自己及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能够实现专业和职业的有效对接,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快速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制约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据调查发现学生选择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图1所示,34%的人认为适合自己或喜欢专业而选择专业,26%的人根据就业形势来选择专业,40%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没有自我明确的观念和想法。而对于专业的喜欢程度,40%的学生喜欢目前所读专业,34%的学生不确定,不喜欢和没考虑过的占30%左右。这反映出有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比如家庭、就业形势,同时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仓促、普遍盲目选择专业,缺乏综合决策,导致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

2.医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情况

如图2所示,在此次调查就医学生学习目标、未来打算、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当问及有无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时,在随机抽查的500位学生中仅有27%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非常清楚的分阶段性的规划;37%的学生有比较清楚的规划,但无长期规划;将近40%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规划或从来没有想过。在学习和生活目标确立方面,大多学生有清楚的长远或短期的目标,有35%左右的学生目标模糊或没有目标。这说明有相当部分学生对自我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学习和生活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人生发展缺乏主动规划的意识。

3.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度

大学生处于职业探索和职业准备期,要合理安排大学学习周期,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我们就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关键依据、内心需求度等方面进行了抽样问卷,结果如图3显示,有5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重要,一般的占23%,只有11%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医学生内心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方面,60%学生需求度很高,25%的学生需求一般,仅有约为10%的学生不需要。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观念转变问题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

4.医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

学校在医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承担重要角色,起到理念引导、具体指导、过程监控、条件保障及创造等作用。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的满意度如图4所示,22%的学生非常满意或满意,47%的学生满意度一般,30%左右学生的学生不太满意。对所在的学校或社区职业生涯规划的中介或服务机构数量调查显示,17% 的学生认为较多,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数目较少,也有30%左右学生对此无关注。

在对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以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发展的调查时,绝大部分学生选取的方式是学校开设相关指导课程或举办讲座。34%的学生期望学校提供培训方式为邀请校外专家进行就业指导、求职技巧等方面服务,30%左右学生期望是到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实习。在对“在学习职业指导中,你最期望学到的是什么”一项调查中,有60%左右学生期望学习“求职、面试技巧、职业礼仪、形象设计”等方面的指导,选择期望学习“工作中为人处世原则”的比例为25%,15%的学生期望学习“从专业知识方面择业”。

从以上调研数据看;目前,几乎所有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工作都非常的重视和关注,学生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得到大家的认同和重视,也做了相关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限制,如缺乏专业专职的指导教师、缺乏物力财力的支持等,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和效果并不理想。

5.医学生就业观念和信心的情况

医学生的就业信心如调查如图5所示,绝大部分同学相信能找到工作,仅7%的同学无信心找到工作。在对“选择就业时,你以为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及用人单位最看中的是什么”进行调查了解时,半数以上的同学把良好的发展空间作为择业的首选,爱好、薪水高低、稳定性各占15%~20%左右比例。对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一题,有超过60的同学认为是个人能力,学历和专业各约占15%,从以上反应出当今就业压力大,以及对自己能力信心不足,缺乏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专业技术、社会实践少,成为同学们对就业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从医学生就业观念和信心的调查情况来看,医学生的自主择业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择业标准发生了变化,勇于打破传统观念和思维,不再单单重视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福利待遇,对单位的发展前景和用人机制的也很关注,同时高学历和名校效应也逐渐被淡化,更多注重个人能力。

三、推进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形式化,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明确目标,突出专业特色,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对于大一刚入校的新生,应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和职业生涯的初步认识和规划。二年级学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毕业年级学生,应侧重临床实践操作能力锻炼以及就业形势了解、择业技巧的指导及就业前的心理调适。通过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培养学生准确定位自我、主动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发展和要求,有导向行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其次,职业生涯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学生因自我特长和未来职业定位和发展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校要有针对性开展职业咨询,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就业途径、职业发展等个性化咨询,让学生通过相对专业化的职业咨询少走弯路,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同时满足医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最后,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网建设,动态更新就业网信息,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给予学生全程职业指导,拓宽学生的就业面,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制度体系改革的需要。同时,还可考虑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法规、政策咨询等在线服务及学生相互交流经验的平台。

2.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持续发展

职业指导老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医学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培训,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在专业发展、职业定位、就业知识、就业信息判断和个性化咨询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对任课教师、各院系招就学工干事、辅导员的技能培训,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同时,加强与学校心理咨询室合作和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他们制定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李存茂.医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J].时代人物,2008,(4).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80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①

大学生作为社会比较特殊的群体,是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知识、能力、文化修养的培养是高校最为关注的部分。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经过大学时期的学习,终将走向社会。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发展进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存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何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其应对就业形势、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学生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1 高校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受的教育是全方面的,既包含有理论知识的夯实,也有实用技能的提高;既有思想修养的升华,也有人格性情的历练。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针对大学生开展科学化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从根源上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动力、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等问题,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1)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随着高校扩招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就业压力。近年来,高校在提高人才培养上使出浑身解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育人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然而,高校针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是灌输式的,更多是告诉学生需要做什么,需要怎么做,很少教会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们去思考为什么要做,激励他们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规划,并沿着学校提供的平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只有当更多的学生成长成才,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提高。

(2)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方式。社会的多元发展、信息更新加速,使得高校学生工作者不得面临一个很尴尬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这些思想往往体现为学业落后,对学习、活动失去兴趣,表现得消极和沉沦。显然,简单的经验式说教很难起到好的效果。此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从性格、兴趣、特长、能力、思想水平等方面认识、了解自我,深入分析和思考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优劣和弱点在哪儿,早日确定自己的目标,发扬长处,弥补不足,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奠定成长成才的基础。

(3)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职业生涯规划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和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教育和引导他们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有针对性地学习及参加培训和实践,努力克服缺点,不断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实现全面发展。②

2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作者所在学校和学院近年来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大一强调“养成教育”,通过系统的新生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尽早规划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大二大三开展“立志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竞赛活动,为学生营造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环境和氛围。大四进行“视野教育”,引导学生争做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站在更高的起点规划自我。

(1)以深入的新生素质教育课程,开展职业生涯启蒙教育。学生进校伊始,学校设立贯穿大一学年的新生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以课程讲授的方式,引领学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在对学生开展适应性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全面的专业介绍、名师讲座、优秀校友交流、职业生涯辅导、行业知名企业参观等方式,对新生开展职业生涯启蒙教育。通过几年的实践,通过新生教育课开展职业生涯启蒙教育,能够很好地引导和教育新生了解专业、了解行业、了解自我,在新生中营造良好的自我规划氛围,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依托,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平台。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总是相辅相成的,近年来,学校和学院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在理论教育外,投入更多的精力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专业、了解行业,寻找兴趣、培养兴趣,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科技竞赛。理工学科的氛围决定了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活跃程度比较高,同时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的锻炼机会和平台也很多。通过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亚太机器人大赛、ACM竞赛、挑战杯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机械创新大赛、信息安全竞赛等国际级、国家级、省级、校级的竞赛,每年各类科技竞赛能覆盖超过50%的学生,同学们在斩获奖项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第二,科研项目。学科背景决定了学校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科研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通过学校的各类创新基金项目和学院内的创新项目,超过50%的学生能够进入教研室开展课题研究。通过阅读文献、实验、撰写论文、申请专利等方式,学生能够触及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在增强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对行业的发展有深入的了解,形成自己对未来职业发展定位的思考。

第三,创新创业项目。学校近几年在创新创业方面项目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学校和各学院设立创新创业中心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和服务机构,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四川省苗子工程、校级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等方式,为学生构建创新创业平台。通过企业家讲坛、校企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周、科创作品展、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甚至自主创业。

(3)以高层次、国际化视野为导向,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近年来,学校和学院结合学科背景和行业现状,以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和导向,鼓励学生出国、考研,继续深造。通过上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平台搭建,在深入了解专业和行业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往高、精、尖方向发展。出国方面,通过出国留学交流会、出国宣讲会等方式进行氛围营造,通过与国外大学“2+2”、“3+2”联合培养、短期出国出境访问实训、国外姊妹学校联合培养等方式,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出国出境学习渠道。随着工作的推进,近几年学校出国深造比例不断增加,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读研方面,通过专业讲座、实习实训、企业参观、就业调研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身情况,清晰判断考研就业形势,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理性选择。同时开展温馨考研氛围营造、考研咨询指导、课程辅导等,为考研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4)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促进学生良好就业。在大学前三年比较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领下,意向就业的学生在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等方面,基本达到走向职场的标准。针对大四就业学生,在每年校园招聘开始之前,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在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业道德的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实时跟踪反馈学生就业信息,针对就业暂时存在困难的同学开展帮扶。

同时,每年暑期,就业负责老师走访调研用人单位,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反馈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回访往届就业毕业生,了解学生发展状况,形成完备的就业调查报告,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通过以上就业指导方式,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学生职场表现优异,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较高。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开展贯穿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自我、了解专业、了解行业,在夯实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沿着规划的发展道路不断进步,成长为行业内的精英。

篇10

一、开设专业化职业指导课程。

个性化职业指导重视学生对自我职业意识与职业发展的认知与培养,所以高校应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课程,以促进学生在职业指导教学中获得深刻感悟,学会进行自我职业规划,并在无形中提升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过,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大多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学生教学的内容相同,缺乏实用性与针对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甚微。为了推进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应开设专业化的职业指导课程,以满足学生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需求。

高校教育是与学科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教育,专业是个人职业选择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专业特色的职业指导势必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个性化的职业指导课程应彰显专业性,强调职业特色与就业需要,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将职业指导与个人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前景相联系,以提升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与就业能力。比如对于专业特色较为鲜明的医学类专业,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临床类的具体生动的例子来讲解,还可以邀请临床医生对于专业要求做一些专题讲座,这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接受的效果也更好。

很多高校职业指导课程所覆盖的对象主要是毕业生,职业指导课成了应急的就业指导课。事实上,职业指导课应是一门长期、系统的课程,应注重层次性,具体可根据年级特点分阶段逐步完成职业指导的教学目标。如大一新生因社会经验少、生活阅历简单,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较模糊,所以该层次的课程重点应为专业的职业特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认知的方法与手段等内容,以指导学生尽快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自我管理、自我规划与自我提高的实际能力。大二、大三学生的课余时间充裕,但缺乏磨炼,常常觉得无所事事,所以该层次的课程重点应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注重课堂教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加强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创业教育等,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对职业前途有焦虑感,所以该层次的课程重点为就业择业指导,包括就业形势分析、求职准备、应聘实力、择业就业心理调适等,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二、指导发展性职业生涯规划。

开设个性化职业指导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掌握较完善的职业理论与能力,为走上社会奠定充分的思想基础。但是,由于高校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本身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而很多学生也往往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过程,严重削弱了理论教学的价值。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工作经历,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个人根据对自身主客观环境的分析,以规划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大学生则直到毕业阶段方才意识到社会的残酷与职场的现实,缺乏准备的结果就是影响了理想工作的获取。由于课程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一些院校只是把开展职业指导课当成一项任务,并没有真正考虑课程的时间安排,在低年级的时候就早早把这门课上完了,很多毕业生等真正要用到相关就业知识的时候,早已回忆不起上课教授的这部分内容,导致了就业过程中遇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了协助大学生进行理性的个性化职业选择与追求,就必须推进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注重职业指导的全程化与发展性,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增强学生职业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助其实现职业目标和自我价值。

大一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期,该时期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应侧重向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让学生了解专业设置情况,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并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专业、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人生目标等,指导其制定一份既符合个人实际又适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和管理时间,有意识地加强专业技术学习、辅修或选修相关课程等,以缩短大学生活的适应期,为今后的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大二为职业生涯规划调整期,该时期旨在夯实大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其综合能力,解决他们的职业生涯定向问题。具体应结合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心理测评,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优劣势,以及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并指导学生修正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习目标,积极参与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努力取得英语、计算机等相关资格证书,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踏实稳步地执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些不适应最初选择专业的学生,应引导在这一时期好好调整和规划,尽早重新选择满意专业,为今后更好的发展事业打下基础。

大三为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期,该时期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提高其未来的就业竞争能力。具体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业计划大赛,或组织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得以锻炼与提升社会交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全面检验和熟悉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正职业生涯规划,为顺利走向社会作好准备。

大四为职业生涯规划完善期,该时期以就业服务为重点,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与就业率。具体应指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并开始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三、开展体验式职业指导。

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往往带有明显的盲目性与感性,即使参考了指导老师的意见或职业测评的结果,建立了较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仍无法保证其能认真地执行或实践。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实际需求脱节,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为了帮助大学生及早获取职业经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高校学生管理者应推进个性化职业指导,强制开展体验式职业指导,以助于学生更好地调整、修正、完善职业生涯,进而促进学生的职业化与社会化。

社会职业调查体验。虽然经过专业职业指导课程的认真学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建立基本的认知,但也仅停留在教材的理论层面上,缺乏时新性和实践性。高校学生管理者可开展社会职业调查体验,具体可要求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结合社会实践的要求,在每学年根据本专业的行业特点,以及该专业的相关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职业在人才方面的需求、职业在用人方面的标准、职业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以及在相关领域的经营思想等情况,对企业、企业主管或校友等进行走访,结合相关的文献参考资料,对职业进行综合分析,并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或心得。在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可以利用 PPT 等形式汇报自己的调查成果。通过这些途径,使大学生对职业与职业生涯的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为在本领域做出一番成绩,为成为优秀的职业人而不断提升自己。

职业技能实习体验。当前,只有让学生提前接触职业知识,走上职业岗位,才能不断适应和满足职业要求,并对职业与职场获得直接、客观、准确的认知,从而促使其主动调整心态和预期,扩充职业技能、增强职业信心,最终得以实现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的双赢。高校学生管理者应通过提供校园创业活动、搭建校企联合实践平台、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或社区,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展各类便民服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短期实践。通过多种形式来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实习体验,帮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深入岗位、了解岗位,以促其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学会乐业、勤业和敬业,以从容面对各种外界变化与挑战。

四、实现个体化的职业咨询服务。

相同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相同职业方向与职业诉求,所以可以通过共性的、多元化的职业指导,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是,一些表现出羞涩、自卑、内向、脆弱、焦虑等个性特征的特殊群体的学生,往往由于不善表达与交流,使其在规划职业生涯或职业体验时,即使心存困惑却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缺乏积极的职业动机,并给未来的择业与就业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为了推进个性化职业指导,就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在满足共性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一对一式的个体化职业咨询服务②。

虽然大多数具有职业心理问题的学生存在通过外界帮助解决自身困惑的愿望,但往往缺乏主动性。因此,高校应建立职业咨询服务三级网络系统。一级网络由学校职业指导机构从事职业咨询的专兼职教师组成,建立校职业咨询中心,总体负责全校的职业咨询工作,并对二、三级网络成员进行专业培训; 二级网络由各系部职业指导教师为主,主要负责所在系部的职业咨询工作,并积极配合校职业咨询中心开展相关工作; 三级网络由班级职业发展委员组成,每班可设男生和女生职业发展委员各一人,专门将职业关注热点及时上报,使教师能够准确了解学生中的最新思想动态,尽早为之排忧解难。通过建立职业咨询服务三级网络系统,有利于形成全校统一指挥、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化的职业咨询服务。

要想通过咨询谈话达到预期的解决大学生职业困惑的问题,职业指导教师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咨询服务手段。其中,较重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开展职业测评,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职业测评工具,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测评、人格测验、职业心理测评、职业兴趣测评等③,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协助其理性寻求最佳的人职匹配。二是提供职业信息,即通过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面试技巧等,以丰富和扩展学生对现实世界、职业社会的认知,帮助其树立信心,走向成功。通过这两种手段,使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认清并把握自己的求职方向,为更好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大学阶段是职业方向探索的重要时期,而做好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不仅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职业愿望,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更利于推进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目标。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应突破盲目化、短期化、标准化、理论化的传统职业指导,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转而从“开设专业化职业指导课程、指导发展性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体验式职业指导形式、实现个体化职业咨询服务”等方面出发,推进个性化职业指导,突出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同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准确选择职业方向,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创新,从而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注释:

①徐德斌: 《高校职业指导模式个性化创新探索》,《长春大学学报》,2009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