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8 16:0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篇1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面临了越来越多的压力,家庭、就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因素,让大学生似乎喘不过气来。如果处理不当,大学生心理健康会造成一定得影响,其后果或大或小,小即产生抑郁、自闭、暴力倾向,大则引发自杀,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则证明了这一点。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其更好地处理和应对心理压力问题,特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时间、方法、对象

1. 调查时间

2. 调查方法

在网上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有效问卷100份

3.调查内容

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大学生从压力的大小程度、压力主要来源方面进行调查

4.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问卷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主要是针对专科和本科大学生

三、调查结果分析

随着世界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关系日趋负责,大学生们承担了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父母的期望、就业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在无形中让大学生身体心理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学会提高抗压能力更具有挑战性和不可忽视。此次的调查的对象并非同一间学校,而是来自多所高校,一共有效问卷100份,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可靠性,而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我们总结出了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问题如下:

(一)从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上看:

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上61%的大学生表示对目前的学习偶尔有压力,而认为压力非常大的占了22%,只有13%的大学生认为很少有压力,这结果表明,对于目前的学习,普遍大学生都存在压力,觉得压力非常大的比重不容忽视。当然在这一点上,也有着不同因素的影响,性别、来自的地区、性格都会对这以数据产生了影响。在调查报告中分析,对于压力程度上男生要比女生压力大:54.55%男生认为压力非常大,女生只占45.45%,跟传统观念很有影响,长期以来,男的都被认为是家里的顶梁柱,是要养家的,要学会独自,学会更好地面对社会,也许很早就在他们的心理扎了根,或是在家人父母的长期教育下,儿子要继承后业,赡养父母下无形中有了担子,特别随年龄的增长,男的比女生更快认识社会的残酷和现实,不免会比女生的压力要大。

除了性别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上有影响,学生来自的地区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来自农村的学生会普遍比来自城市的学生压力大:在调查报告中显示,选择压力非常大的,农村的是15%,城市的是7%;选择偶尔有压力的,农村的占43%,相对来说,城市的占18%,这一结果也在我的预想中,农村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要比城市差,从小,农村的学生就被灌输读好书,走出农村的教育,所以农村的孩子在读书方面也会更努力,可这么一来,压力也无形增加了。再加上也见惯了村里的人不断往城市去就业、谋生,甚至有些人家情愿在城市里租房子住也不愿在农村呆,太多太多的事实摆在农村学生面前,除非自己够优秀,比别人更努力,自己才会有出路,才能摆脱贫困的生活。而城市里的学生也许是过惯了舒适的生活,对生活危机感方面就不会比农村学生敏感,因为他们知道起码自己还有家父母的靠山,压力就会比农村学生压力小一点。

当然,性格因素也起到一定的左右作用。在问及现在的压力性对于以前来说,性格开朗的学生要比内向、冷漠、孤僻的情况要乐观得多。

正如图像显示的,选择压力更大了的人中,性格开朗的人占了43.90%,内向的人占了46.34%,在选择压力小了,性格开朗的人中占了70.97,内向的是25.81,相比下比较悬殊,可见,抗压方面,越开朗的学生心理压力方面要小些,这也许是因为心态不一样,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表现得就不一样。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

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主要来自就业压力、家庭压力、人际交往、感情处理这四大方面。

从现实的结果看,在主要心理来源中,77%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43%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压力,32%的学生选择了与老师同学交往的压力,30%选择了感情压力,当然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压力,77%和43%的比例让我不得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之重,几乎可以说1中就有6、7个人有就业压力,且差不多一半的人都要有家庭方面的顾虑。在问及家庭教育中给压力最大时,74%的学生选择了是来自父母的期望,18%选择了家境不佳即家庭经济不够好,6%是因为家人关系不好。

从中看出,就业和家庭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情感、家庭经济问题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主线,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压力大,男生比女生的压力大,性格内向比性格开朗的压力大。

(三)压力的来源分析

1、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主要的方面,可以说是几乎存在大学生活中的,并且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社会的复杂,竞争的激烈,人心的难测,让在习惯了风平浪进的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们更有恐惧感。近年来,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而相对提供的就业缺口却还是不怎变化,要想在人才济济的社会里钻出一个角落,真是难上难。加上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满意程度不高,在调查中,43%的学生选择了不是很满意,而24%表示没感觉,这么一种状况的确令人担忧,专业方面给不了他们安全感,就外面的竞争又是如此的激烈,两者形成了反差,更是让他们心里忧心忡忡。他们担心就业后的职位不是自己所理想的,工资也怕不尽人意,或是就业中逃脱不了迟早一天被竞争淘汰。

2.家庭压力

来压力来源这块,43%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压力,可见份量不乐观。望子成龙,望女成分,一直是众多父母的愿望,他们从小就被授予了高期待,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这方面的压力会更明显一点。寒窗苦读十几年,家人盼的就是子女能够大学毕业找份好的工作,而学生本身也理所当然地背负了这种期待。他们也想尽自己努力不让家人失望,可反观自己的条件和社会的挑战遍不得不感叹前途渺茫,更是时时担心最终大学毕业就是面临失业,给家人当一棒。除了家人的期待,学生的压力也来自于家庭的家境,18%的学生认为在家庭压力这块,家境不好和家人关系不和谐,也是他们心里负担的一个原因。面对着种种的压力,回家就想好好依靠下,找点温暖和支持,可家人间总是闹矛盾,吵吵闹闹,的确人人很揪心,心情也会不好。从身边的事例中,我们也可发现家庭和谐的学生性格会比较开朗,心理承受压力能力也会强很多。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这一点。

3.人际交往

大学算是半个社会,我们天天都得跟老师同学打交代,相对初中高中来说,和人打交代的频数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面对的人更是各种各种,这要求我们的人际交往技巧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30%的学生选择了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作为了心理压力的一部分,他们也许烦恼该如何更好地与他们交往,因为在大学,人脉很重要,关系到你的各种评优,况且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办事起来都非常顺利,朋友也会有很多。且不谈生活在校园中,仅仅说在宿舍,如何与舍友相处,相互磨合,也需要很好的交流,大学四年,我们几乎都在同一个宿舍,舍友就如家人一样陪伴在身边,如果连和他们都沟通不好,又该如何度过这四年的大学生活。

4、感情问题

到了大学,很多人都选择了拍拖,感情的不确定因素,让大学生们也会苦恼

大学生们会尝到更多的甜酸苦辣。调查报告中,也有30%的人把这点列入了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为情所困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很多,再加上性格内向,不懂得如何去减轻压力的则更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失恋自杀现象也不罕见。

5、学习压力

到了大学,面对了和与往不大一样的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所改变,虽说学习的东西不会像初中高中那么多,但是要是真正学起来会比以前的多得多,再加上有些学生对自己专业学习的科目不感兴趣,慢慢学会了逃课和养成了厌学心理。而有些是由于在学院当了干部,不能很好得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变得会很烦恼。一方面既想通过工作得到锻炼,可却往往对学习有所影响。

四、结语

从调查的结果和我们的分析上看,大学生心理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更好地去减轻心理压力,促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如下建议及策略:

1.形成良好积极的心态。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何况生活在小型社会的大学校园里,不要跟别人比,因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做好自己的,找好自己的定位,朝着目标脚踏实地地走,即使在过程中失败了,也要学会坚强站起来,因为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2.不要过于看重专业的“冷”和“热”。社会是瞬间变化的,没人可以猜测到以后哪个专业会有更好的出路,所以现在也就不会出现“冷”与“热”之分。学好自己的一技之长,因为普遍来说社会还是需要专才的人多,而不是全才。当然专才也并不是不懂其他方面的知识,而是“术业有专攻”。在学会控制好自己的厌学情绪外,还得正确处理好学业和工作的关系,要在这两方面取得丰收,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努力,其中是有得有失的。

3.学会与家人沟通。家庭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重点是我看我们怎么去处理。我们的出生我们不能选择,可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要学会体谅家人,无论家人对你什么样的要求,但出发点都是爱你的,要始终认清这一点。要学会和家人沟通,只有走近家人,才会更好地处理与家人发生的矛盾。

篇2

大学生心理问题所引发的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干预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通过实际调查,文章阐述了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的看法,并对针对高校心理咨询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大学生;高校;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5后,这一代大学生是自我、活跃、个性鲜明的一代,具有创造力、创新力,是可以改变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代。但是,同时也是因为这一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现状导致他们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调查

(一)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笔者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人际交往、学业问题、就业压力、情感问题和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其中有8%的同学经常有心理问题,60%的同学偶尔有心理问题,剩下的部分同学并没有想过此类问题。就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多久去一次心理咨询中心,只有0.8%的同学每周去一次,8%的同学一个月去一次,9%的同学一个学期去一次,82.2%的同学从来不去。就目前大学生对生活满意程度,只有1%的同学满意,有58%的同学基本满意,41%的同学不满意。

(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已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却流于形式。很多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除了开展一些基本的心理普测,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外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我国各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并未设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大多数老师不具备专业知识且缺少实战经验,因此,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对改善学生心理问题并无成效。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原生家庭的因素

一个人成长的原生家庭对其自身性格的形成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谈举止开始的。很多人幼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在成年后仍然很难抹去。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父母关系对学生健康性格和心理的形成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温暖、宽容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学生健康性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相反,各方面要求严苛和父母子女关系界限明显的家庭关系,会造成学生孤僻的性格,并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造成阻碍作用。过分溺爱和保护孩子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学生独立性的发展,形成依赖的性格。2.父母关系。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受到父母关系的影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的’95后中有超过10%的学生家庭父母离异,有2%的学生父母存在家庭暴力,3%的学生父亲存在出轨现象,15%的学生父母有慢性争吵,其中还有学生的父亲犯罪入狱等。而这些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性格和心理都产生着巨大影响。有的学生因父亲或者母亲出轨而不相信爱情,排斥异性甚至恋上同性;有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导致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有的学生因为家庭暴力导致自己也存在着暴力倾向。从笔者的调查来看,父母关系对学生的性格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

1.人际关系。目前,多数大学生属于异地就读,需要入住集体宿舍,要学会适应每个舍友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性等。而大多’95后学生是独生子女,因为父母的溺爱,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难免将家庭中的自我优越感带到集体生活当中,引发宿舍矛盾,导致自己被孤立、被排挤,之后部分学生出现孤僻、自闭、社交恐惧等问题,这都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了很大问题。2.情感因素。心理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情感问题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存在自身生理成熟,情感上渴望与异性接触的特征,因此,大学是男女生恋爱的高峰期,但生理和心理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他们在与异性接触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同时由于大学生自我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在感情受挫后,自尊心和自信心极易受到打击,甚至表现出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纠缠不休的现象,最终导致情绪不稳、行为异常,往往对他人和自身造成伤害。

(三)就业压力因素

就目前中国社会的现状而言,就业形势严峻。而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大四学生来讲,亟待解决的就是就业问题。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读书,积极投入到考研大军当中;部分学生的父母直接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家庭条件差的学生,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三、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一)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首先,各个高校应当对每届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排查,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并定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记录备案。其次,确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危机应急系统,建立由校、院、专业、班级组成的危机管理模式。一级危机管理队伍由校领导、学生处、保卫处、校心理咨询中心组成,主要对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做出决策;二级危机管理队伍由各个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组成,这是高校危机管理的主要机构,也是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关键;三级危机管理队伍主要是由各班班干部、学生党员、心理委员组成,是二级危机管理队伍的组成部分,及时报告学生中间的心理问题。各级队伍之间要保持信息畅通,当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时,能够快速启动应急系统,及时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避免事件扩大。

(二)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对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营造轻松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提高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心理咨询是矫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强调的是咨询工作的专业性,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医师担任心理咨询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交友、择业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困惑。目前,各高校都设立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大多都是半路出家,甚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疏导全由辅导员担任,这给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带来隐患,因此,当务之急是各高校应提高本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保证心理咨询的高效开展。2.心理咨询常态化。中国高校心理咨询仍处于一种较为隐秘的状态,虽然目前很多学校设立有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大多数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有时候学生去了心理咨询室也三缄其口。相反,国外高校的心理咨询却更加常态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咨询专家专门在学生宿舍设点接待学生,打破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哈佛大学在学生宿舍驻派心理健康教师,专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纽约大学也在学生宿舍派驻了心理健康顾问,这些都使得心理咨询更加常态化。笔者认为,我国各高校也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在学生宿舍驻派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咨询,排除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避免延误治疗时间。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笔者认为,高校除了日常的心理咨询外,应当经常性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作为辅助,如举办心理健康论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同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那些存在一些小的心理问题又碍于颜面的同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四、结语

对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同时,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有效地调控、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意志,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进行心理疏导的平台,避免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梅国英.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报,2005(9):18-20.

[2]施福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4):64.

[3]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52-55.

[4]房东波.美国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及其防范措施[J].世界教育信息,2006(8):36.

[5]李俊生,多俊岗.大学生安全教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田径运动 心理健康 促进作用

一、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趋向明显。对于健康的定义,最权威的定义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在身体(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健康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高级人才的预备队,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习任务不断加重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我国,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有的大学已达到30%。20世纪末国家教委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3]。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成为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所关注的课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田径运动的关系

1.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据调查,在总体大学生中,有35%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有32%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有33%的大学生可能有心理障碍。另据调查,在参加田径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共有59.6%;在非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共有68.8%。对运动与非运动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t检验。从这些调查中我们明显看出,经常参加田径运动的大学生明显心理状态要好于不经常参加运动的大学生。

2.参加田径运动与不参加运动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压力状况

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在生理反应、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维度均显著高于运动群体大学生;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在行为反应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说明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躯体上的不适症状,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和认知上的偏差都少于不运动的学生;但运动不能缓解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等。

3.大学生情绪状况

总体大学生在各维度上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自尊感维度均高于全国常模。说明,目前总体大学生在消极情绪维度(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上,情绪水平较差;但在积极情绪维度(精力、自尊感)上,情绪水平较好。运动群体在抑郁、慌乱这两个消极情绪维度上的得分非常显著或显著低于非运动群体(P= 0.003< 0.01,P= 0.010< 0.05),在积极情绪维度(精力、自尊)上的得分均非常显著高于非运动群体。说明经常参加运动比不运动学生的抑郁、慌乱水平低,精力旺盛、自尊感强。

4.运动与人际关系的状态

假设认为运动会影响人际关系,而心理健康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则人际关系是中介变量。人际关系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t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应,即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即运动能改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5.运动与情绪的中介效应分析

运动与情绪存在一定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并且相关研究显示情绪是中介变量。很明显,运动对情绪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所以,情绪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t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应,即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情绪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即运动能调节情绪,情绪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三、关于田径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的几点建议

1.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状况不容乐观,这一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从各方面加以疏导。如对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建立跟踪式心理档案,并定期进行心理监测,开办多种形式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讲座和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工作等。

2.应对不同群体加以的引导。对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应引导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周至少活动两次,每次30min以上,最好参加多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对运动和非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应加强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的心理辅导。

3.应根据不同性别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的体育活动方式,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针对女大学生交际交友、交谈、与异往较不理想的情况,可多开展一些必须通过合作、交流才能完成的体育活动:即活动所设计的任务是单人无法独立完成的,必须多人参与(有男有女)、互相配合;活动中必须进行交流、沟通;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完成任务的焦点;使学生在交流、沟通、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4.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关于世界卫生组织,http://who.int.世界卫生组织中文网站.

篇4

【摘 要】 以教育教学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基础,以服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养成,通过排查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研究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工作常态,形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 心理健康;大学生;创新;模式

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教育研究中重要的课题,今年来随着校园暴力和突发事件的频发使得这个问题更加的迫切。在过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我们注重课堂理论的教育,同时也建立了心理咨询、课外活动等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及时、有效还是显得不够,为此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上,进行创新成为此文研究重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长期和日常化的教育任务,在高校内一直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知识教育上做得较为认真,学校专门为学生设置了必修课程,但是在教学形式上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很难通过课堂教学对心理健康知识形成认同。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部分,学校大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有比较充分的活动自由。但是,由于活动与课堂教学相割裂,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发挥期望中的教育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1.教育为先,树立健康心理的基石

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课堂的知识教学,但是仅仅是知识教育难以将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内心自我的需要,所以改进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途径势必能够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在原有公共必修的基础上设置可供学生进行选择的选修课,从生活中结合案例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选择并且丰富选修课的教学形式,从传统的班级课堂讲授方式到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以我校的心理健康活动为例,在每年学校会组织心理健康节,宣传册子、宣传视频、还有临时搭建的心理咨询室,以及提供给大家一起参与的心理测试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最后,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后作业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开放型的教学问题,让学生以小论文、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让作业更能体现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2.服务为主,引导健康心理的养成

在学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大学生学习生活都发生在校园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关注。在学校内建立多级心理健康服务部门,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主,根据学生的人数,在学院内分级建立心理服务站,心理健康服务点。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播放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影视作品,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一方面可以分流心理健康任务的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分流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讯服务,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健康问题。以我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数据,在进行分层服务以后,每年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人增加了近200人次。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校园突发事件也明显减少,从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看W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3.排查为辅,细化心理健康的教育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科学有序的心理危机机制。在学校建立以宿舍为单位的排查措施,同时班级每个月展开一次心理健康排查工作,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常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在排查工作进行中辅导员或者管理要对重点学生或是心理问题高危人群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并为其制定心理教育方案。除此之外,学校应该逐步建立从心理服务到校医院、以及专业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机制。来面对紧急突发事件。以我校心理健康排查为例,在过去一年中每个月各班级将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排查,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建议,鼓励学生正确面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外界的帮助。近一年来,通过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老师累计成功干预心理危机事件13余起。学生在排查过程中也能积极正确地面对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状态,大多学生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一起克服由于生活、学习带来的心里困扰,对于无法自我调节无效的也能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

4.研究为续,完善心理健康的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理论支持和实践,为此通过研究记录和探究相关内容为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在学校教师应该将每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整理变成档案,指导教师在今后遇到相似案例时进行参考。以笔者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教育事件为例,大二某专业一个学生长期因为兼职太多问题导致上课缺席成绩差,且与班级同学十分疏远。按着学校规定缺勤达到一定节数要给予处分,但是学生家庭又非常困难导致其不得不通过兼职保证自己的能够上学。为此,笔者参照学校关于贫困生相关文件、政策,以及往年相似案例为学生争取相应的资助和补助,同时在班上让学生承担一定的事务,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逐渐改变。通过这些事件和案例的研究积累将其变成理论成果,丰富相关研究课题的研究,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

总之,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和诉求。通过上述模式把理论转变成实践让学生在校园内获得安全、温暖的环境,避免心里健康问题的进一步严重,相反要让学生在面对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时能够自我判断、自我调节,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用平和的心态不断去完善自我。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在健康积极的校园氛围内得到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尼斯.当代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7(05)

[2]樊亚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3]王泰宁.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6(01)

篇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阅读疗法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图书馆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阅读疗法的原理,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优势以及具体措施,使得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具有现实性。

1 大学生心理状况现状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竞争越来越强烈,人类所面对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也复杂多变。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类社会关注,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就提出整体健康的概念,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个概念将健康概念从单纯的生物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心理健康成为重要内容[1]。

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他们有着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学习、经济、竞争、就业、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等都对身心尚未成熟稳定的大学生造成诸多压力,当这些压力导致理想和现实出现矛盾和冲突时,部分人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出现了种种心理障碍。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对大量优秀大学生的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访谈,发现在优秀学生中患有“心理综合症”的比例竟高达40%。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0年上半年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通过对北京23所高校大学生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18%的学生存在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年会(2003.9.13)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9%,男生高于女生,农村新生高于城市新生[3]。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引起了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教育部2003年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各个高校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辅助单位应充分发挥丰富馆藏资源优势,加入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支撑的行列中来。而融合医、图书馆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阅读疗法, 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高校图书馆近年来利用阅读疗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产生了较好效果[5][6]。

2 阅读疗法

2.1阅读疗法定义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阅读的保健和辅助治疗作用,古埃及的一些寺院图书馆就因是治疗中心而闻名,掌管文献的馆员被称为“生命之宫的文臣”,在古埃及底比斯城的一个图书馆正门上方还刻着“医治灵魂的良药”[7]。中国汉代的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8] 但真正使用阅读疗法这个词还是上世纪初的事。阅读疗法(Reading therapy)也叫图书疗法(Biblio—therapy),是由美国人塞缪克罗色尔斯(Samuel Me—Chord Crothers)于1916年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Monthly)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并使用了这个词。1961年阅读疗法被收入《韦氏新国际词典》(第3版),并给予了这样的解释:①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精神病的治疗;②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我国出版的图书情报学词典将阅读疗法诠释为“为精神障碍者或行为有偏差者选择读物,并指导其阅读的心理辅助方法。”[9]

2.2 阅读疗法的心理学原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自发生之日起就具有治疗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有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锻炼器官机能的作用,从而收到保健祛病的效果[10]。意大利诗人但丁说得好: “我在悲痛时想在书中寻找安慰,结果得到的不仅是慰藉,而且是深深的教诲,就像有人为了寻找银子,竟然发现了金子样”。又如我国古人谈到书对与人犹如“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这些话都形象地揭示阅读疗法的魅力及其妙处所在[1]。阅读之所以能够治病,在于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恰好减弱或抵消郁藏于读者心中的不利身心健康的情感,从而缓解减轻读者的病情,这就是阅读疗法的作用机制。阅读是一个思考过程,能充分调动人的注意力,人在书的引导、启悟下不断提高对人生、社会、生命、疾病的认识,心胸豁然开朗,加上书中美好的欢乐情绪的感染,心态变得乐观安详,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阅读是一种心理体验,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品的感情内涵融合共鸣的过程,从而产生美的享受,激起某种崇高的感情,改进处世态度,拓宽知识面,激发审美兴趣,陶冶情操,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3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阅读疗法的干预优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首先图书馆藏书与资料非常丰富,是广大读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图书馆找到自己喜欢的读物,并且是免费提供,可以随时、随地阅览,不受时空限制。其次,图书馆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去的公共场所,而且大学生业余时间的重要去所,到那里进行阅读,不怕泄露任何隐私,不会伤及个人自尊,没有任何精神压力。例如,大多数学生有性困惑,但都难以启齿,不想和别人交流,而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就能了解基本的性知识。最后,通过阅读相关图书,增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抵御心病的能力,起到预防、治疗双重效果,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大学生是充满着对知识渴望的群体,高校图书馆可因势利导,充分发挥“阅读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促进作用,拓展自己的教育职能,把“阅读治疗”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助手段。

在某医学院2009年至2010年对采取为期一年的阅读疗法,在学生中受到普片欢迎,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分别阅读疗法干预前后对学生进行测评,以观开展阅读疗法的效果。2009年与2010年测评群体间SCL一90各因子得分均值的比较,显示2009年的学生群体在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高于2010年。P

4实施阅读疗法的措施

4.1 首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常的心理健康,怎样区分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了解心理问题的症状及危害,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如可能正在被难耐的负向情绪所困扰,可能由于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或不幸而正在遭受精神的痛苦,或者是隐私无法向朋友或家人倾诉,在万般无奈中,又不想向心理咨询师的救助,阅读疗法可以成为唯一的精神解放的归宿。 转贴于

4.2 对阅读疗法这种教育方式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宣传

在日常生活中,用图书来缓解情绪问题自古有之,但阅读疗法并不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因此,应对此进行多方面、多途径的宣传。让学生了解普通阅读和阅读疗法的区别在于阅读过程的强度,也在于是否有针对个体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读物选择,是否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对我校某系大一至大四524名学生进行有关对阅读疗法认知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近72.18% 的人对阅读疗法和心理健康疾病认识不足,以至阅读疗法的心理治疗工作不能广泛开展。因此要通过知识讲座、宣传海报、图书馆网站、校广播台以及读者协会等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阅读疗法,让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明白问题的所在,使大学生学会了解自己,学会使用阅读疗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4.3 培养阅读治疗馆员

阅读疗法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专业阅读治疗馆员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正确引导和心理辅导,这对馆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有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哲学、心理学、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应用技术,所以一方面对全体馆员进行专业的心理学、医学知识的基本知识、理论、实践的培训,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学生无论何时进入图书馆,遇到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感受到和谐的人际氛围;另一方面要选拔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知识丰富、心理素质好,并且有一定阅历,具有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馆员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或心理咨询,努力培养一支图书治疗的专业化馆员队伍,使他们不但对图书有精深的研究,而且要非常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并把图书与相应的心理问题对应起来推荐给读者。有条件的可以聘请心理医生,最为合适的是和心理学教研室老师协作。

4.4 建立阅读疗法服务机构

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图书馆作为教学的重要支柱责无旁贷,但是阅读疗法要有针对性认真计划和精心设计才能取得积极疗效。首先成立一个有阅读治疗人员,心理指导老师和学生义务馆员共同参与的阅读疗法服务机构。心理指导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普片的是开展问卷调查,比如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学生进行测评,或者自制心理健康调查表,了解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制定阅读疗法具体实施办法。如:对有普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开展群体阅读指导服务,患有特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跟踪阅读治疗服务。阅读治疗人员根据科学适用的原则,选择富于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的书、刊、报等馆藏,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学习、择业、交际、恋爱等等问题,编写《阅读疗法专题书目》,为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出书方,并提供正确的阅读指导。学生义务馆员平时与同学联系密切,可以随时及时地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反馈给阅读治疗小组,并把有针对性的阅读治疗书目传递给同学。另外在图书馆内或者是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立“知心信箱”,每天开箱一次,对学生咨询的心理问题,阅读治疗馆员通过会诊,制定阅疗方案。每周末,利用回信的方式将问题予以解答,或推出相关书目索引,或附上专题文章,对问题特殊者请心理医生帮助解决。

4.5 开辟阅读疗法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爱面子、害羞以及怕别人误解等原因,若是大张旗鼓地开辟独立的阅读疗法阅览室,会阻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去阅读相关书籍,像专门心理咨询室鲜有人问津一样适得其反。可以把阅读疗法的场地建立图书馆大的阅读环境之中,于无形之中见有形。前提是培训宣传中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别的书籍存放的物理位置,便于学生查找,这是开展阅读疗法最重要、最直接的实践措施。图书馆阅览室的建立应主要考虑轻松优雅、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能使读者心情愉悦,如阅览环境的绿化,洁净,图书馆员可以开展微笑服务等,有利于消除顾虑和心理压力。

4.6 有针对性地采购图书,优化馆藏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图书馆在满足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收集与整理学术性文献的同时,应当增加能够提高学生思想文化和文艺修养、道德素养的社科类和文学艺术类文献以及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读物。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特点,建立心理健康书籍虚拟数据库,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整理出相关书籍,建立有关文档,便于学生查询。首先挖掘现有图书资源,并根据需要并不断补充与完善,充分发挥各类图书的辅助治疗作用。

阅读疗法是进行心理治疗和调节的有效手段之一,还要对它继续深入的研究,不断挖掘和拓展它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让阅读疗法这种集预防和治疗于一体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心理健康是全球都关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依托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及其阅读需求,通过从浩瀚的书海中有针对性推选的高质量优秀图书,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阅读治疗,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慰藉从而进行心理调整,力争为满怀憧憬的学子,构建一个健康、阳光、和谐、平衡的心理环境,使其摆脱心理亚健康状态,维护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韩晓蓓,董百申.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43-45.

[2] 应华. “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方[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23(96):71-72,84.

[3] 李芬.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可行性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131-132.

[4] 杨丽兵,孟默涵.阅读疗法——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拓展[J].现代情报.2010,30(3):109-112.

[5] 孔繁胜,付婉秋.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之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8,(4):43-45.

[6] 宫梅玲.泰山医学院的阅读疗法研究与实践[J].图书与情报.2009,(2):8-13.

[7] 王波.阅读疗法的类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6):47-53.

[8] 王波.阅读疗法概念辨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5,(103):98-102.

篇6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开展,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面对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日渐突出,一般的心理咨询、辅导、讲座、选修课等已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强烈的对于心理知识的需求。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使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

凭借独特的优势和教育方式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健康和心理健康

所谓健康,是指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健全状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the World Health oryanization,简称WHO)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正常现象的存在,还包括每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能保持最佳、最高的状态。”由此可见,身心平衡、情感理智和谐是一个健康人必备的条件。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不仅没有疾病或变态,而且个人在身体、心理上和社会行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方面的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现状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生活在全球化趋向日益强烈、知识经济的发展日益迅猛、多元文化日益交融的时代,亲身感受到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面对自主择业分配制度、心理负荷越来越重;同时,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其心理素质普遍较低,因此,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在大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而被迫休学、退学,恶意竞争、自杀、违法犯罪的事例也越来越多。那么,如何在变革大潮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新世纪合格的高等人才,已成为重要课题摆在人们面前。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0年上半年结题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通过对23所高校60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生,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高年级。教育部有关部门对京、津、沪、鄂等8省市70余所高校近2万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的总体心态是健康的,但很多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特别是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关系、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不能仅仅局限于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而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高校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主渠道是显性课堂,但要把心理素质教育深入下去,必须把心理素质教育引进课堂以外的隐性场所,高校图书馆是对大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肩负情报信息服务与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双重职能。学生在校期间始终接受到来自图书馆直接或间接的良好教育,美国医学专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高校图书馆应当而且有能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作为,我们可以利用高校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创新的服务,以心传心,为学生送去更多的关爱。我们的工作做到位就会减少或消除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隐患,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愉快地度过美好的大学时代,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1.注重馆藏的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在保证各专业用书的前提下,应多充实一些心理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方面的图书。另外,要细化导读工作,尤其要激发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科学的兴趣,提高其人文素养,使他们心胸开阔,视野高远,而不是停留在个人的世界里,咀嚼那点滴的痛苦和欢乐。

2.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优势

高科技的发展使图书馆的服务手段更趋现代化。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开发各种特色数据库,构建文明健康的网上文化。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可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将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库,可方便读者随时上网查询和浏览;同时设立心理健康虚拟咨询台,它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可随时随地进行网上咨询,还可以通过虚构的网名用电子邮件或在线聊天的方式与图书馆员交流,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更加平等、自由、放松和安全,这种方便快捷的网上求助能及时缓减患者的苦恼和压力。

3.增强图书馆馆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当代大学生喜欢教师兼朋友型的馆员,他们来到图书馆不仅希望馆员们对他们查找文献和检索情报有所指导,传授一定的图书情报知识,而且希望馆员们以真诚的微笑、关心的话语、平等的对话把他们当作朋友。他们愿意把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苦闷向馆员们倾诉,帮助自己摆脱心灵的阴影,保持健康的心态。所以图书馆员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去,让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为学生服务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图书馆员的职责,通过服务可拉近学生成才的距离。其次,图书馆应加强馆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通过培训,馆员能获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担负起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

4.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橱窗、板报等宣传栏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弥补不足。可以在大厅或学生自习室办一些展览活动,如“远离”“认识艾滋病”等。积极创造条件,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聘请社会名家、著名学者、心理学专家给大学生举行学术报告会和心理咨询讲座。大学生对于成功人士往往很是推崇,听听他们的人生经历,对于向往成功的大学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而专业心理人员的讲座则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心理,这些都是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曾晓珊.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治疗的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4,(6).

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25-02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在改革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精英化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经历了蜕变的中国的高等教育,扩招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本来已经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更加白热化,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各种西方价值观念的进入,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中国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伦理道德、人际关系、求职就业等领域的心理冲突和压力不断增大,由此而引发的自杀、相互伤害等大学生心理问题时有发生,它对学校、社会及家庭都造成了惨痛的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有效地制定对策,对避免心理问题的恶化,减少校园问题事件、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类型[1]

1.自闭型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考上大学后便开始了相对独立的生活。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环境的改变,包括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社交环境等的变化,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二是现实和理想的反差,如学校没有想象中的完美,专业没有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没有想象中的轻松等等,这些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失望感、自卑感或孤独感,不想学与不得不学的矛盾,造成了一些学生情绪的波动和低落。他们往往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废寝忘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此下去,就会相继出现神经紧张、失眠等多种焦虑并发症,甚至严重时表现为社会交往能力非常弱,很难与周围的人发生正常的沟通行为,产生了自闭的现象。

2.焦虑型心理问题

首先,大学生活中开始注重培养协调、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学校有诸多学生社团,丰富的课外活动,一些大学生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和参加活动之间的关系,平时忽略了学习,以至于考试时熬夜突击,内心产生强烈的焦虑感。这种情况下往往导致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如此反复恶性循环导致学生逐渐对所学专业产生反感, 对上课开始厌恶,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再有,一些大学生对于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其进入大学后,一时不知如何安排学习,而且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也是其不适应的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学生认为考入大学,即万事俱备,只等毕业,放松自己,导致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造成多门挂科的现象。在这些情况下,大学生心中往往充满困惑、忧郁、痛苦,容易产生强迫、焦虑等心理疾病。

3.幼稚型心理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情感方面和对待性问题方面。由于大学生基本上成年,渴望交友恋爱,憧憬美好的爱情。但由于心理不完全成熟,生活阅历欠缺,对恋爱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经济上尚未独立、个人未来发展不确定,因此经常出现一些恋爱问题。恋爱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在恋爱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涉及到对性问题的想法,往往很敏感也很朦胧。这也是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4.不平衡型心理问题

当代高校普遍实行缴费上学,许多学生经过高考进入高校后,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问题。较高的学习费用,不小的个人生活开支,使许多家庭的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定压力。再加上一些同学间不正当的攀比之风,这些经济上有困难的大学生心理上背负更大的压力,从而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5.社交恐惧型心理问题

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就显的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重新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面临着一个重新认识别人、确立新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与低年级学生相反的是,一些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同一个寝室的同学,随着彼此交往的加深,个人的各种生活习惯逐步暴露,常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矛盾,而彼此又不能找出妥善的方法加以解决,长此以往,一些学生由于寝室内部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开始惧怕回到寝室,心理上拒绝回到集体,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

6.烦躁型心理问题

大学的逐年扩招,造成了毕业生的高速膨胀,使大学生对毕业之后的去向产生了困惑。无论是考研面临的激烈竞争,还是找工作难的严峻形势,都给高年级的学生带来了压力,由此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迷茫、失落、压抑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因得不到及时的调节,而产生了心理问题。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常常出现烦躁、坐立不安等表现。

7.网瘾型心理问题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大学生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交际等而形成网瘾症。学习成绩不好的在校学生中,网瘾比例较高,他们往往不喜欢学习,感觉精神空虚,只有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才能找到自信[2]。网络沉迷群体具有以下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喜欢独处、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孤僻抑郁、敏感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1.环境改变后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差距。[3]对于所经历的社会环境的改变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常常对大学生活富于幻想,对未来充满憧憬,而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又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于是,一旦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们就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大学生自我认识体系不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认识体系不健全有关。由于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认识事物能力较差等原因,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等。当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3.大学生的处事技巧策略欠缺,不够成熟。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对生活事件的应变能力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当他们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外原因进行一番分析,但是在解决问题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事件,不能积极地面对各种压力,使自己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急状态,从而导致心理障碍[4]。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建议

1.开展入学教育和进行心理健康普查[5]。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要从大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在进行学前教育时,要对新环境下新生所要面临的思想、生活、学习上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说明,使他们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要对新入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其目的是让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和监控,有助于防患于未然。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高等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适应大学生特点的大学生用书以及教师参考材料、指导纲要、实施要点和活动设计,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针对某一阶段大学生普遍出现的心理现象要及时的总结并作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3.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诊所或者咨询室。该机构要有专门的心理老师负责。心理老师要根据辅导对象问题的相似性, 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解决大部分学生面临的发展、适应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其本身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以提供高质量、高效的专业服务。

4.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 提高其个性心理品质,进一步培养其顽强意志。还要使学生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学会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要做到豁达大度、遇事冷静, 并且能够进行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对生活中的问题、困难、矛盾都能很好地处理,为实现理想处处能表现出进取精神[6]。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高等学校要建立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善于结合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和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

6.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要培养大学生形成自我调适心理支持系统,使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素质拓展等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训练,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培养他们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7.全社会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大环境。结合当前实际,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制定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到中西部较贫困地区的就业政策,分流大学生就业去向,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后顾之忧。媒介舆论应更多地从积极角度报道毕业生当中自主创业、在平凡岗位上取得成功人士的例子,引导大学生拓宽就业思路,正确认识当前形势。

参考文献:

[1]楚岭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126-127.

[2]柯惠新,郝向宏.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2009)[R].北京: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2010.

[3]胡珊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2):82.

[4]段青青.高等专科学校“贫二代”学生的心理问题探析[J].考试周刊2010,(37):201-202.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员;衔接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13-04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整个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造成了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环境,这些变化对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持续上升态势,据卫生部2003年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中,16%—25.4%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现今已上升到30%左右;北京16所高校调查报告,大学生因精神疾病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9.3%和64.4%。并且人数连续几年急剧增长,其比例已超过了传染病等身体健康因素造成的休学、退学学生人数。北京市的一项大规模心理普查显示,87.3%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很大和较大”。

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8%。截止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高校学生人数在近几年经历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却严重匮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增长与专业人员缺乏的严重矛盾变得日益突出,寻找出一种有效的途径缓解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据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绝对人数虽然有很大的增加,但是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人数很少,大概在3%左右,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这些不同程度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学生保健员进行朋辈咨询而得到解决。因此,在高校中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保健员工作机制是在当前客观条件下解决专业人员数量缺乏问题的可行做法。

就目前高校心理保健员培训制度来看,学生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后就可以成为保健员。培训机制实施过程包括保健员的选拔、岗前培训、工作开展和跟踪评估四个环节。其中岗前培训为至关重要的环节,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况、心理咨询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知识、心理保健员的职责与如何开展工作、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朋辈辅导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技巧、心理障碍的识别、大学生团体辅导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据了解绝大多数心理保健员的培训只是经过简单的理论培训就可以成为保健员。在岗前培训与工作开展之间缺少衔接的环节即一种实践环节,以至于多数保健员面对班级工作时无从下手。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无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而保健员的跟踪评估多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保健员进行跟踪评估,却忽略了保健员最终的目的是服务班级学生。且跟踪评价没有合理标准,评价的结果是保健员已经能够掌握心理学理论及简单的心理咨询的技巧,但是却没有考察其是否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技巧。最终造成了保健员只掌握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的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整个班级保健员的培训缺乏了一个合理的培训机制,造成班级保健员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学生也就无法认可班级保健员,最终使得班级保健员培训制度流于形式。在笔者对江西某高校的496名随机抽取有班级保健员的大学生进行的《班级保健员制度可行性调查》问卷显示,图1,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向自己的朋友倾诉。

心理困惑或者寻求帮助,仅有8.67%的同学选择了保健员。甚至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了解班级保健员,图2。保健员制度并没有引起老师和大学生的重视, 图3。可见,建立有效的保健员培训机制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发现准保健员在经过岗前培训后基本能够掌握一般的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咨询技巧,但是却无法运用。因此笔者在保健员的岗前培训和工作开展之间添加了一个衔接培训的环节,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保健员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出班级保健员的作用。

为了验证班级保健员衔接培训这一新实践是否能够使保健员发挥其作用,笔者做了长达一年的实验研究。通过测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即通过SCL-90问卷调查来证实班级保健员衔接培训可以提高保健员的工作效率,使保健员发挥其作用,提高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终为衔接培训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江西某高校大一新生。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6个班级作为实验组,6个班级作为对照组。实验组302人,对照组309人。这12个班级每班各有男女保健员2名,共有24个班级保健员,均接受了保健员岗前培训,但均未接受衔接培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男生女生大致相等。

(二)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每个题目均用0—4级评分方法,0=从无(自觉并无该项问题),1=轻度(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2=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3=比较严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4=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

(三)实验程序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方法,即在教学实验开始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前测。在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保健员都已经接受了同样的岗前培训但未开展保健员工作的情况下,对实验组的班级保健员进行为期六个月的衔接培训,时间为2011年9月—2012年3月,共48次课,96个课时,培训内容见下表。

对照组保健员不进行衔接培训,但是也和以往的保健员培训一样,在接受岗前培训后,每周到心理咨询中心听取心理讲座及一般心理咨询知识和技巧的课程,其接受的课程课时与实验组接受衔接培训的课时相同,即96个课时。在实验组保健员开始进行师徒制跟踪培训的同时对照组的保健员也开始展开班级保健员的工作。其次为了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师培训能力与水平相同,研究对象的保健员的岗前培训教师应为同一位教师。在所有班级保健员开展工作六个月之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后测,用因子分来进行分析。

(四)数据处理

将跟踪丢失以及漏选残缺的问卷剔除,剩下的有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各自的数据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三、结果

实验前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收回问卷302份和309份,其中有效问卷分别为286份和293份,前测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总均分无显著性差异(x2=1.236,P>0.05);后测问卷实验组收回有效问卷298份,对照组收回有效问卷296份。实验组的男生和女生分别占52%和48%,差异无显著性(x2=0.623,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问卷前测显示,在各个因子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开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处于相同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照组保健员虽然接受了岗前培训但是其服务的班级心理健康状况几乎没有变化,说明保健员岗前培训的作用很低。

实验组的保健员接受了衔接培训,在开展工作以后除恐怖因子以外,其他因子平均值都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学生在抑郁、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如何将保健员培训机制有效的实行,是保健员培训的重点和难题。以往的保健员培训,只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论培训,没有实践环节,且培训后没有完善有效的跟踪评估环节,最终使得保健员不知道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而本研究主要在不打破原有的培训机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保健员衔接培训的环节,使得保健员能够从理论稳定过度到实践中去,把在岗前培训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发挥出来,并且在跟增加的踪培训环节中师徒跟踪制度不仅能够增强保健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能够使保健员在实践中增强技能和经验。衔接培训最终有效的改进了保健员培训机制,促进了保健员工作的有效开展。

本研究表明在班级保健员接受岗前培训之后进行衔接培训,可以增强保健员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技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最终发挥了保健员的积极作用,提高了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保健员衔接培训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普通的岗前培训却无法达到这一效果。

(二)建议

保健员衔接培训与保健员机制的实施成功与否紧密相关, 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高校保健员培训机制中采用衔接培训,必将为保健员培训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一条可行性途径。

1、因本次实验条件的局限和不足, 还应进一步考察实验效果的外部效度,为其在保健员培训机制中应用、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应在完善保健员培训制度的同时提高老师、学生对保健员的重视,认识心理健康与朋辈咨询的重要性。

3、持续跟踪考察大学生今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以及今后生活学习中心理调节能力和出现心理问题的状况。

4、进一步考察衔接培训对高校其他培训教学培养目标的促进作用与应用。如专业课程、技能培训等。

参考文献:

[1]李荣志,黄娅玲.高校班级心理保健员岗前培训机制的研究[J].德育与思政研究,2009.

[2]蒙衡,吴汉荣,王礼桂.《健康心理学》互动式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

[3]李群,金燕,孙逊.心理健康课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2).

[4]熊淑萍.浅谈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在课堂中的应用[J].江西:大江周刊2012.

[5]汪立夏,舒曼.携手互助班级心理健康员工作手册[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

[6]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务实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程小蘋.大学院校班级辅导活动手册[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校园稳定。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里健康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现象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

我们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话题为主题,利用网络、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着崭新的生活,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情感上,很多人都曾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报道也日益增多,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同龄人的调查,总结出大家目前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向身边的同学宣传关注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帮助身边的同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并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步入大学校园,所有一切都是新的,学习任务、人际交往及竞争压力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大学生独立地面对和处理,因此也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如:紧张,焦虑,恐惧,孤独,抑郁等,严重的不适应会造成心理障碍。这些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具体的压力有哪些呢?经济学系实践部对我系06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思考和研究。

二 调查方法或工具

主要是问卷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方面进行实施。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问题分析

(1)您认为您目前所在的大学与高中的整体氛围相差很大吗?

a.特别大 b.很大 c.差不多 d.无差别

分析:12%的同学认为相差的氛围特别大,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48%的同学认为相差很大,主要实在学习氛围和生活习惯上,大学的学习相对轻松而且老师也不会总是督促学习,大学都是住宿生活而很多人都是到了大学才离开家开始住在学校,这一方面很多人表示一开始真的很不习惯。40%的同学认为差不多,虽然大学与高中相比是一个崭新的环境,但他们表示自己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0%的同学认为无差别。

(2)您对目前的大学生活适应状况如何?

a.很好 b.还可以 c.较差 d.差

分析:调查显示15% 的同学认为对大学生活状况适应状况很好,而25%的同学对大学生活适应状况感觉较差,绝大部分的同学乐观的认为适应状况还可以。这说明大部分同学(60%)生活态度非常乐观他们懂得调节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然而小部分同学则值得注意,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处理的不是很乐观,由于他们思想太重,压力太大,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3)您认为压力在您的学习生活中对你的影响怎样?

a. 正面影响,学习的动力 b.没影响 c. 有点影响,影响情绪 d.负面影响,无心学习

分析:有58%的同学认为压力是一种正面影响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这表明这些同学面对压力是有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化压力为动力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32%的同学认为有点影响,但并不严重,这样说明他们也能够逐渐地找到处理压力的方法而不是受挫沮丧,10%的同学认为压力是负面影响,会导致他们无心学习,这说明他们的心理素质还不是很好。

(4)当您出现学习效率底下的情况时,您会觉得心烦气躁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很少会 d.不会

分析:调查表明有63%的同学认为偶尔会,20%的同学认为很少会,7%的同学认为不会,这表明绝大多数同学能够乐观地处理自己的学习问题,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而10%的同学表示他们经常会觉得心烦气躁,他们需要加强锻炼。

(5)您认为宿舍是否有利于您的学习?

a.非常有利 b.比较有利 c.一般 d.比较不利 e.非常不利

分析:从调查中发现没有同学认为宿舍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学习,25%的同学认为比较有利,32%的同学认为一般,而38%的同学认为比较不利,5%的同学认为非常不利。这说明大多数同学还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的,但宿舍的学习氛围不是很好,所以大多数同学表示他们还是倾向于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学习。

(6)您是否对学校或者教学质量产生过不满心理?

a.经常有 .b.偶尔有 c. 很少有 d. 没有 e.未考虑过

分析:调查发现15%的同学经常有不满心理,说明他们时常在思考自己,反省自己,但又从未去试图改变现状,改变自己,有50%的同学偶尔会产生不满心理,说明大多数同学是乐观的,只是学习任务和不幸偶尔让他们心烦,只有20%的同学很少会出现不满心理,13%的同学从未不满,5%同学从未考虑过这一问题,这说明他们的心理素质非常好。

(7)您与同学相处的状况是否让你感到压力?

a.经常会 b.偶尔会 c.根本不会

分析:从调查中发现有12%的同学经常会有压力,说明他们非常重视同学之间的友谊,但出于某些客观原因使他们对自己的友谊表示不满,有60%的同学偶尔会存在压力,这说明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很好的,而28%的同学则认为根本不存在,说明他们在交际上都是很乐观,总体来说同学们的交际交友都没有什么大的障碍。

(8)遇到压力你会最先向谁求助?

a.家人 b.知心朋友 c.专业人士

分析:据调查有42%的同学遇到困难会找家长,说明他们的依赖心理还是很强的,缺乏独立思考生活的能力,有58%的同学认为找知心朋友更好,这类同学适应性比较强,自我生活能力比较强,他们不想让父母担心最先想到的是知心朋友。

(9)您赞成大学生谈恋爱吗?

a.赞成 b.不赞成 c.有时好就可以谈了 d.完全没有必要

分析:有33%的同学赞成谈恋爱,他们觉得不管以后能不能走在一起,都会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62%的同学认为有时好就可以谈了,这说明这部分同学会根据自身的条件状况来决定谈与不谈,而5%的同学认为大学生的任务仍然是学习,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而且大学生的经济来源都是父母,谈恋爱需要花费,也会浪费学习的时间,影响学习。

(10)您失恋后会伤心吗?

a.不会 b.会 c.看情况 d.无所谓或一点都不伤心

分析:对大学生失恋问题,13%的同学不会,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或一点不伤心,谈恋爱只是在找异性朋友,失恋也许是对方的不足,或者是自己的缺点,而42%的同学认为会伤心,毕竟双方都是真心的最后如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在一起还是很难过的,40%的同学认为要看情况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情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大学与高中的整体氛围差距很大;

2、所就读的学校与自己心中理想的学校有很大差距;

3、校纪校规对生活和学习起到了约束作用;

4、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会影响情绪的波动;

5、上大学后,最大的挫折是学习成绩不理想;

6、大多数学生热衷勤工俭学

7、宿舍中基本没有大问题;

8、当宿舍出现问题时会用委婉的态度来处理;

9、少数同学在与人交往方面会存有戒心;

10、在日常生活中,舍友指出其自身错误时,愿意立即改正,并道歉;

11、恋爱的动机是打发无聊的时光;

12、在课堂不活跃,与身边的同学不熟,却与舍友有很多话题;

13、很少同学在意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14、业余时间主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如上网或打游戏;

15、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向信任的朋友倾诉。

四、调查分析

大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升入大学以后往往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新是大学学习的方法。

2、人际交往是一种艺术,下面的几种做法可助你成功:树立伟大形象,保持亲密有间,宽松友善待人,流露真诚笑,主动大度处世,努力善解人意。

3、大学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朝气盈然的地方。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角度看,大学阶段正好是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思想、价值观、人生观发展成型的时期。正确的引导对一个人的成长具奠定性作用。

4、良好的心理策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自由的大学氛围中,能否有所收获,并非取决于校园的美丑,或师资的良莠,而是在于个人主观意识能否与环境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到自我管理、监督,最终成学成才。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

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1、生活的适应。原来在中学读书,离家不远课上完了放学就可回家,生活都由父母包办,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在不同了,不能每天回家,要住学生公寓,起床、吃饭、睡觉、个人卫生,一切都要自己来管。

2、学习的适应。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的学习,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认为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中学读书学习比较被动。大学可不是这样,要主动学习,得自己把握,老师讲课只是一种引导,一种启示,要根据这种引导,这种启示去阅读参考书、去思考,这样就要自己学会安排学习计划,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时间。

3、人际交往的适应。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能够适应与他人交往,也有一些学生不能够适应。人际交往无非是与两种人交往,一种是熟悉的人,一种是不熟悉的人,与熟悉的人交往,因为彼此了解,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刚进大学,同学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大家都不熟悉。这样,就有一个了解、融合、相互适应的过程。每个人适应环境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

六 解决方法

(一)开展相关心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

校方应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同学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问题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同学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不够,心理教育一方面可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纠正大家过去的错误观念,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走出心理阴影,沐浴阳光。

(二)积极参加活动,保持良好心态

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并不快乐,其实快乐隐藏在生活中的许多角落里。保持良好的心态,首先需要相信:快乐是自己寻找的。自我暗示也是一种有效方法。时刻相信自己是快乐的,就能在无意中将阴霾无限缩小直至消失。积极的参加社会活动,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将自己的不快乐与快乐都学会与身边的人分享,困难时寻求朋友的帮助,失落时寻求朋友的安慰,在这样的氛围中自己也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快乐,进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降低压力,促进良性竞争

现代的大学生虽然还没有步入社会,但是沉重的压力却已经在他们身边蔓延开来,就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竞争压力,来自父母老师的压力等等,这么多的压力往往压得许多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一方面学生应学会自我调整,学会怎样把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学校与家庭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过多的压力压垮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七 结语 大学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满载梦想与希望的园地,大学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这里我们不断积累,在这里我们不断成长,在这里我们不断感悟,所以我们应当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正视一切困难,坚定自己的决心与信心,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大学生活的美好,感受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为自己的未来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这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受益颇多,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天,但是这十天里的经历却是一分宝贵的财富。

十天里锻炼的是我们的能力。在实地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小困难,例如遇到有些同学的不配合,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等等,但是我们都认真耐心地去解决这些小困难。我们总是带着诚恳的微笑去与每一位接受我们调查的同学进

行交流,我们总是心平气和地进行小组讨论,我们总是积极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这十天我深刻地意识到与人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沟通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重要平台,沟通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了解的重要工具,沟通更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磨合的剂。与朋友的沟通,与陌生人的沟通,与老师的沟通,面对不同的对象,需要的是不同的沟通方式,但无论怎么样,真诚的心平静的态度都是或不可缺的金钥匙。这十天我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力量,团队合作不仅仅体现在学校体现在班级里,它还是我们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考验。作为小组的小组长,我担负着使组员默契配合的重要责任,团队里既要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也要发挥每一位组员的能力。

篇10

1.1研究对象:12级医学检验系学生共220人。

1.2研究方式: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系12级随机抽取学生80人,共采集有有效调查报告73份,其中男生31人,女生42人(我系男女生人数不均衡),并将各项统计结果与一年前心理普查结果进行整体比较。

2数据结果

2.1 2012年秋季入学时12级学生心理普查数据,见表1。

2.2按所填信息将所有参与问卷调查者分为普通学生与干部学生,在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评价方面,见表2、表3。

对于高校是否有必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或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其原因,调查情况见表4,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活动后,对个人的影响见表5。

2.4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偏差的原因,见表6。

3分析

3.1从心理普查结果中所反映出来的三种类型学生进行概括分析。

3.1.1第一类学生,属于可能有较明显心理问题者,如果自己无法摆脱,应尽快到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进一步的诊断,若通过进一步的诊断被认为确有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称为A类学生,该类学生需要进行持续的心理咨询。A类学生特征:各类神经症(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严重的神经衰弱等),有精神分裂症倾向、悲观厌世、心理矛盾冲突激烈,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学习者,这类学生可立即预约下次咨询时间,每周或隔周面谈一次,直至症状减轻。

3.1.2第二类学生,属于可能有轻微的心理问题者,应引起自我重视,如有需要可到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没有严重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称为B类学生,该类学生可作为心理咨询室今后关注的对象。B类学生特征: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不协调,新环境不适应等。这类学生有种种烦恼,但仍能够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对他们提供帮助的同时请他们有问题时,随时咨询。

3.1.3第三类学生,属于现在没有心理问题者。有心理问题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是很普遍的事情,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并积极解决,这样才能给我们自己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幸福的人生。没有任何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称为C类学生。C类学生特征:对他们通过面谈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他们的症状暂时不明显或已经解决,以后出现症状,学校咨询中心可以提供帮助。

3.2综合表2、表3以及整体调查情况可见,进入大学的一年以来,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持基本满意状态,进入大学后自主选择担任班级或校级干部的学生,对于校园生活明显感到时间比较充裕且充实,但仍然有一部分认为,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无所事事令人窒息。这就反映了大学生从中学时期至初步接触社会的大学时期的人生转变的不同适应能力,担任干部的学生大多更会自我调控学习与工作以及自己的休闲时间,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变得充实、精彩,相对应地,“普通群众”型学生更加沉溺于每日平凡枯燥的学习与生活,对于目前的现状并不很满意,却又自我感觉无力改变,甚至令人窒息。表2与表3中普通学生相比于干部学生的表现,就是这种矛盾中的产物。

3.3从表中可得知,大部分同学认为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主题班会型心理咨询活动是很有帮助的,很喜欢上这些课时轻松的氛围,能帮助解开心结,帮助不小,而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认为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心理问题复杂,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故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但在参加心理健康活动(如讲座)时,又有小部分同学并没有用心参与,也觉得是在纸上谈兵没什么用处。这就说明学校开展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并对重点现象重点关注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如何将心理主题班会达到预期效果以及如何发挥心理咨询室的最大功效值得探讨。

3.4从表6中可以得知,尽管才步入大学一年时间,但初接触社会便普遍认为,社会竞争激烈,高校的大学生难以适应多变的挑战是导致他们心理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此外,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关注薄弱。

3.5综合数据整体分析:

3.5.1进入大学一年以来,在陌生的环境中重新开展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学习与生活,对新生整体来说是一个挑战。有的人能顺应环境的改变并且把握好自我的节奏创造自己大学生活的多彩笔画,有的人却无法调试好自己的角色与目标,变得迷茫与放任。

3.5.2由于学习习惯的改变,有75%的学生在学习效率低下的时候心烦气躁,更有近一半的学生在考试前心情紧张。此外,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同学经常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目标,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并陷入忧虑,仅有11%的同学很少有这方面的苦恼,大学生的自我认定和对未来的看法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取向与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应该予以及时的疏通和正确的引导。

3.5.3值得欣慰的是,有一半的学生在心里不快时选择游戏娱乐、读书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或者是自然调整,只有很少数的选择喝酒与假装高兴的方式压抑情绪。同时,有七成学生在遇到身边的朋友出现心理问题时,会打听此人近况并且会主动地开导对方。

4建议与对策

4.1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应重点开展适应性教育,完善入学时的新生心理普查,并针对A、B、C类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关注与疏导。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的动力,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产生学习疲劳,大学新生心理困扰的首要问题便是学业问题。一些大学生未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对考试产生焦虑 。

4.2积极开展心理测试和同辈交流的团体辅导活动。

4.2.1在系心理咨询室,开展智商测试、情商测试、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人格测试等心理测试活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并且存档,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和朋辈咨询员要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联系并密切关注其心理动向,为同学们的困惑进行解答和心理辅导,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4.2.2多开展有关心理知识的班会或讲座,或者以宣传报的形式帮助广大学生解决心理,比如,以“驾驭不良情绪,享受快乐人生”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或主题班会。在活动中使参与的学生在互动里认识到不良情绪的危害,掌握了多种调节情绪的方法,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

4.2.3作为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队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服务。近年来,虽然有许多高校陆续成立了大学生心健康咨询机构,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这种咨询在高校还属于新生事物,还没有完全被大学生接受,师资力量也比较匮乏,专业人员缺口很大。此外,许多学生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地点,也有同学自尊心较强,不愿只身面迈入理咨询中心的大门,这就需要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做好宣传工作,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同时做好个人资料保密工作,给广大学生以信任感,这才能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及时摆正不良心理,也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4.3丰富校园文化,协同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校园氛围是陶冶大学生情绪的最佳方式,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营造文明健康的学校环境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因此,学校教育应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把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4.4大学生应学会有效的自我调适。步入大学校园后应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同时认识社会交往的必要性,提高交往能力,帮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多方位地了解自己,能从多个角度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4.4.1可通过多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这对改善不良情绪、增进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环境等有着积极的意义。

4.4.2强化个人能力,客观的看待自己,正视现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