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1 14:3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篇1

学号:e306140xx 姓名:王xx 专业:网络工程

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广大地区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普及就能义务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健康成长的基础,关系到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整个农业,农村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为了解我省农村义务教育情况,就我省淮南市农村义务教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困难还比较多。

7月18日,我们调查组一行顺利到达下乡调查的村,淮南市架河二中校长带领我们参观了该中学。一栋破烂不堪的教学楼和几间瓦房互相对峙。这就是架河二中给我们此行留下的第一印象。据了解,在架河地区比这更破旧更贫困的学校还有很多。

我们假期实践的第一站 —— 淮南市架河二中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以及在学校旁听当地小孩上课,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盼。听到的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 学生的信息热情很高,但普遍不满意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调查表的数据汇总,我们发现有90%的学生对在校学习感兴趣。并有94%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很有必要,其中52%的人认为应该加大英语的学习力度。

农村学生普遍表现出了对学习的热情,但与之相对的,更多的人不满意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认为目前农村教学质量差,不能因材施教,硬件设备不齐全,课程资源难以开发。

这样的教学条件导致老师上课仅仅只能照本宣科,拓宽不了教育视野、扩展不了教学内容、丰富不了课堂教学。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一方面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据了解,农村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另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使农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农村生源流失问题已比较严重,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或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了城区比较好的学校。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在优秀教师流失的同时,农村中小学因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生活艰苦,比较难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去工作,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也较突出。从学生家长的反映看,有86%的学生对学校的师资条件不满意,认为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不够。反映的问题有:有的教师教育时间缩水,往往让学生自学;有的教师不批作业由学生代批,个别甚至连考卷也不批,仅根据平时的印象来给分;有的教师体罚学生等。

篇2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农村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农民工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等。为了促进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从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以及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相关问题给出的对策。 

 

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办学条件较差、师资水平较低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28.8%;教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到32.55%和35%。截止2002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6省市以外,全国其他地区中小学d级危房总面积为4000万平方米。”[1]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不断增加,危房面积在逐年减少,基本的教学设施也日趋完善。但现有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机房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仍很难普及和应用,再加上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远远低于城市。 

(二)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亟待加强 

农村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据农村教师队伍目前的状况,远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 

首先,农村教师短缺以及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缺乏,不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水平。近年来,随着教师结构老龄化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一些教师已不再胜任教学工作,而由于受当地财政水平的影响,师范类毕业生和正规本科毕业生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的却聊聊无几。因此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其次,对农村教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致使农村教师代课现象普遍,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农村,教师的工资与城市教师相比普遍较低,而随着居民消费指数的不断上涨,一些农村教师对目前的生活现状越来越为之不满。迫于生计,一些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任务交给一些并无教学资格的人,而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每月只需支付一些代课费用。从代课这一现象一方面可以看出农村教师的待遇需要加以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要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在岗抽查和教学水平的定期评估,严查教师找人代课的现象,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近些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以及收入低等现象致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因此产生了学习无用或让子女提前就业学门手艺的想法,所以就导致了大量学生辍学和厌学现象的发生。在广大农村,读书无用论至今仍被一些家长认同并加以推崇。虽然也有许多农民希望子女成才,但因受到农村的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学生仍无缘和城市学生一起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四)外出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 

对于留守子女的定义,学术界一般将其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和学习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已有2295万的留守子女,占到农村同龄人口的20%。与此同时,学生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比例占外出民工总数的56.70%,是外出打工家庭总数的一半;而在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中,父亲外出打工数明显多于母亲。统计结果还显示外出民工家庭教育中进行隔代教育的占留守儿童总数为 41.24%,而长期处于这种隔代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依赖、懒惰、自私、的习惯,同时也更容易忧郁和自卑。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日益成为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广泛探讨的话题。 

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较低仍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严格实施教师资格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工作;继续做好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教师帮扶工作等。 

(二)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培养学生也不仅仅只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家长的职责。只有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在广大农村,因经济落后,社会文化发展落后,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在农村的发展中,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力要推动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使农村家长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 

(三)开展关爱活动,关注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因其父母长期不在家中,长期缺少家庭的关爱,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作为教师,要多关心他们,多进行师生交流。通过一些积极的交流,可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的加以减轻和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同时,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一方面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集体中感受温暖。 

(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影响来塑造和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矛盾的自我疏解以及自我控制。广大家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 

(五)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从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选择。 

所谓寄宿制学校,是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的管理,对在校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统一管理的学校。寄宿制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的生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留守儿童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寄宿式学校是当前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自中央和各地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2006年,全国小学寄宿生人数达704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6.6%,西部地区小学寄宿生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国初中阶段寄宿生总规模已达222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3%,中西部农村初中寄宿生分别达到44.9%和52.4%。”[3] 

随着寄宿制学校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将会摆脱隔代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寄宿学校学校中充分体验学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健康茁壮的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关系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它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关系到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在新形势下,要增强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发展与改革并举,努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3

论文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 教育投资体制 问题

论文摘要:山西省自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推行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对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更好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使农村基础教育更加公平,更加和谐的发展。

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制度从1985开始,经历了以“乡镇为主”的投资体制到“以县级政府”为主的投资体制的转变,明确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为县级政府。2005年,山西省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同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除学杂费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维修资金等经费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按比例分担,逐步建立起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分级分担投资体制。这一投资体制的建立对于本省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本省地理条件特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在基础教育投资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制度在推行中面临的问题

1.“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导致各县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1年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把农村基础教育所需的资金交由了县级政府。这样使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多少就只能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地方的财政收入状况。对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县区,地方的财政收入多,用于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相对多。以“山西省初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的一项“生均公用经费”调查为例:Y市以资源经济为主,属于山西经济较发达地区,2004年GDP产值为401548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650元;P县以农业经济为主,属于山西省欠发达地区,2004年GDP产值为185000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121.9元;S县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而且是贫困县,2004年GDP产值为92166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88.7元。这一调查结果明显反映了不同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

2.农村税费改革使基础教育投资经济薄弱县教育公用经费紧张,办学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提升到县级财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进行,即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和农村基础教育费附加,这两项教育经费来源的取消,使本已严重不足的教育经费更加短缺。对于经济薄弱县,教育公用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办学条件无法保障。

3.教师收入经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山西省各市县中小学不仅实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而且实现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统一标准,并把教师工资全额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地区教师的基本工资与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市际、县际教师由于津补贴及福利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差异较大,教师工资收入的巨大悬殊给全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总量不足

《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1993年通过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规定:“到20世纪末,财政性教育支出应达到GDP的4%。”尽管多年来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增加义务教育经费,但与法律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仅如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平均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仅为2.79%,2000年这个数字为2.87%,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10万亿元,而用于教育的资源不足3%,大大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总量是不足的。

2.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比例不合理

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我国财政收入的大部分都集中到了中央,而县乡财政所占的比重却非常小。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现有2109个县级财政,4.6万多个乡级财政,2000年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占10%,地(市)级占17%,县乡两级共计20%多。县乡两级财政收入才占到全部财政收入的1/5,而相比之下,所承担的教育支出则占的比重较大。据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级财政负担,省级财政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实行改革后,虽然投资主体由乡镇提升到县级政府,但也只是将原来由乡镇负担的经费上移给了县级财政,并未改变县乡两级财政总体的负担比重,以少于20%的财政收入去负担超过80%的义务教育支出,这显然不符合财权与事权相对等的原则。

由此可见,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将政府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责任过分集中在县,但县财政薄弱,这种事权与财权不统一是造成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紧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各县区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制约,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投入存在较大差距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后,教育投入的多少除了受领导重视与否等人为因素影响外,还直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挂钩。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教育的经费投入。经济发展滞后、总量不足、资源短缺是山西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导致山西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山西全省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地区煤、铁、铝、盐等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文化集中,是发展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西部也有一定的煤、畜牧和水资源,但因历史社会原因和较差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其中的西山二十八县是山西最贫困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导致山西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

三、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对策

1.提高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总量,以保证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

政府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先进理念。要保证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发展,就要加大政府用于基础教育的公用经费总量。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相对量更是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基础教育费用更是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应增加政府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比重,以保证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

2.合理确定各级政府教育费用分担比例

农村基础教育是关乎整个国家的振兴与发展的基础事业,各级政府都有责任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投入。应坚持“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的前提下,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在基础教育投入中的职责,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基础教育分担体制。《义务教育法》中对于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做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强调义务教育投入要由中央、省、地(市)、县四级政府共同承担责任,不再强调“以县为主”,而今后所谓“以县为主”,更多地指一种管理责任。这就要求今后在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上逐步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分担体制。

为了明确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中的职责,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通过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分担比例,并逐步加大中央、省、市(地)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山西省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上移到以中央、省、地市级财政为主,以县为辅,并在中央、省、地方和县之间规定一个具体的投资比例。2005年《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中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含县城所在地学生),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6:4分担,地方分担部分由省、市、县按5:2:3分担,其中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由省、市、县按7:2:1分担,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由中央承担。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资金由中央分担50%,地方分担50%,地方分担的部分由省、市、县按4:3:3比例分担。省级对“两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给予重点补助,两项资金统筹使用。通过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投资分担体制,确定农村教育的投资比例,来保证农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3.健全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法制化建设,完善依法筹措和分配教育资源的体制

要依法实现教育预算的单列,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在预算中适当强化义务教育财政的相对独立性。要依据义务教育法,尽快制定义务教育投资条例,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责任,经费负担比例和具体的财政措施。

4.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只能取决于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投资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山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各县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和不平衡性,因此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地方经济,以保证教育的投入。

5.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除了要保障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持续投资以外,还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发展教育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我们社会的职责。针对当前山西省农村办学的实际,政府应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教育,解决不同收入阶层的不同需求。要完善企业及公民个人向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教育基金和信托基金,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大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崇爱.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成因、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2]侯怀银,焦佩婵.山西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

[3]李建萍.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的思考[J].山西财税,2006,(8).

[4]何玉静,高国普.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2,(8).

[5]田贤国.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J].理论界,2006,(9).

篇4

关键词 农村教育 新农村建设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urvey Report

——Take Shanxi Wanrong Xishi Villag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Ru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Yuncheng City Wanrong County Xishi village survey, to underst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of farmers servic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and thinking.

Key words rural educa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urvey report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农民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本研究对山西省万荣县西师村的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当地的教育行政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农村教育现状

万荣县西师村是一个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比较典型的一个村庄,是万荣县的“新农村示范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万荣县政府和乡镇领导积极努力,将农村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西师村的成立是在2001年,由于减少土地资源和实现资源共享将五村合并为一个,早在1997年便建立联合学校,称为“五联校”,但是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联合学校和其他村的学校并无差别,后来在国家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逐渐发展现在的“中心小学”。

1.1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一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对年轻的教师开展一对一的帮助,增强年轻教师在学校的重心力量,并且定期组织教师去县城中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缩小与城镇教师的差距。二是增加硬件设施,设立农村图书室,拥有图书2500册,主要包括农业技术知识和儿童读物,定期对村民和教师学生开放。三是建立“人性化”通道,为外来学生建立“学生宿舍”,实行餐补,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里专门设置档案室,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与儿童父母及时保持联系,保证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成长,同时让家长安心外出打工。四是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增强为农服务功能,实现电子资源共享,今年增加电脑至30台,教师学生上课时可以使用网络服务。

1.2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西师村的经济收入除了外出打工办厂经商之外,主导产业是种植红提葡萄,西师村依托当地的地理环境优势,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对于农民的技术教育主要集中在这个方面。一是针对农民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设有专门的科技图书室,在规定的时间开放,农民各读所需。二是村委会提供技术支持,及时与外界沟通,引进美国红提,在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多媒体播放农业知识,农民自主学习,此外农民还开展文化活动和艺术活动。三是设立果农协会和西师村葡萄生产科技合作社,请农业专家为农民讲授知识,果农们可以互相交流种植经验。

2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而言,西师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农村教育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的,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教师素质偏低

在西师村中心学校中,仅有40%的人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学校主科(语文、数学)教师占专人教师的80%以上,由于教师人手不够,有的班级一名教师同时担任三门以上的课程,而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严重缺乏,美术音乐课在初中几乎被主科老师占用,由于教师的人数不够充足,专业课程教师的缺乏,使学校中的孩子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错过了很多机会。总体而言,西师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师发展水平不能够满足当地教育的发展。

2.2 农民技术教育的低效

通过调查发现,西师村对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较少,主要是针对农民,西师村的主导产业是葡萄,对农民进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方面,农民刚开始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现在只有种植葡萄的个别人去参加,对于葡萄种植技术的推广虽然从总体上扩大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西师村农民本身从其中得到的优惠并不显著,后期的葡萄销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对于技术的操作并不是很专业化和熟练化,大面积推广可能带来的是贫困而不是富裕,教育转化生产力的速度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教育的作用。

2.3 远程教育装备不足

西师村虽然有远程设备,但是覆盖面不大,受益面不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和资金的短缺,导致学校没有能力购买附属设施和维修的设备。经过调查发现,对于远程教育设备教师也是经过短期的培训,使用并不熟练,对资源的下载次数也很少,由于缺乏维修技术人员,设备一旦出现故障,修理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也有可能被搁置很长时间。在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时,由于多媒体资源和培训员的有限性,也只是通过播放,也没有具体的教农民如何操作和使用。

3 思考及对策

面对西师村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乡镇政府及本村村委应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民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一批批农村实际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作贡献。

3.1 提升教师素质

农村义务教育要解决的重大和首要问题,便是扩充师资队伍和提高教师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万荣县政府制定从业优惠政策,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和福利,吸引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工作。二是实行教师培训制度,规定农村教师每年必须去县城中进修和培训,当地学校邀请县城中的优秀教师定期去农村组织座谈会或示范讲课, 加强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交流,尽量缩小二者的差距。三是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应避免在农村中出现的代课教师现象,对于新聘请的教师,在学历上基本的要求是大专和本科,并且持有教师资格证,规定相应的试用期。

3.2 提升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西师村中心小学本身是综合学校,可以联合当地的职业学校或成人学校,结合当地的世纪经济发展需要,与职业院校联合办校,依托当地政府的支持,明确办学的方向,西师村学校可以提供教学场地,职业院校提供教师和实习地方,在二校合作的基础上联系当地或外地的企业,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实行专业化教育和培训,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培养技术型农民打好基础。

3.3 加强远程教育管理

远程设备不能流于形式,首先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远程教育教师培训计划,例如西师村先选拔本校的优秀计算机教师,经过推荐参加县城的培训之后,回来对本校的教师进行再次培训和指导。其次可以聘请专家为农村教师进行示范和讲解,让农村教师真正感受到远程教育资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有效媒介。三是购买维修设备,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培训专门的维修教师,辅助讲课教师共同实施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永平.试论农村教育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 马连奇,唐智松.农村学校与新农村建设[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3] 田茂仁,谢雪梅.邓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2).

[4] 田征.农村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人民教育,2006(21).

[5] 付柳林,陈建军.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0).

篇5

笔者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二十多年以来,一直对农村学前教育比较关注。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的现象愈来愈严重,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社会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加上70后、80后的家长们所经历的特殊历史条件,他们越来越理解知识的重要性。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们在走上社会后有更强的竞争力,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一是不让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二是选择教育资源有优势的学校。这就形成了当前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成风的乱象,这一乱象的出现既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又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给学生、家长及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本人怀着对教育负责的态度,结合农村教育工作的实际,着重谈谈农村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与同行们商讨。

笔者选择在一个离县城约有15公里左右路程的乡镇为例:全乡总人口2万人,适龄学前儿童(3-6)岁(为了不涉及个人,本人一律以甲、乙、丙、丁为代码)520名,全乡没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只有五所民办幼儿园(已办理办园许可证),各民办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如下(表一):

从上述二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学前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急需我们解决。

从表一中我们发现,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足,仅只有园长取得合格学历,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更谈不上有结合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能力,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农村民办幼儿园中,几乎没有男性教师,全部是女性教师,在这种环境中,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

农村民办幼儿园班级的设置很不科学,没有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国家的要求设置班额(大班35人,中班30人,小班25人)上述五所幼儿园平均班额依次是37.8人/班,24.5人/班,32.5人/班,33.7人/班,20人/班。

教师负担过重,几乎是一人一班,不能确保教学质量。

从表二中我们发现:

办园面积达不到标准,活动场地狭小;

教室设计达不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空间太小,绝大部分教室是租用的,面积不足30平方米,达不到通风向阳的效果,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卫生间面积,厨房面积均达不到要求。

如遇天气的变化,学生整天只能窝在教室,室内活动室几乎没有。

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监管很难到位,有的地方委托乡镇中心小学管理或乡政府属地管理,但中心小学或乡政府无执法权利,只能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协调到位,会出现各个环节上的漏洞,造成隐患。

2.民办幼儿园使用的教材不一,各园的教学要求和办园目标不同,绝大多数的民办幼儿园的教学都小学化,绝大以营利为目的,很难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

3.绝大多数的民办幼儿园缺乏后续资金的支持,对办园过程中的出现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整改到位。师资的培训工作难以落实,教学设施的添置几乎是零,更谈不上添置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笔者认为:学前教育应该是具有普惠性、公益性,当前的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和主力军,社会应承担主要责任,应该重视起来,当务之急可采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村级小学校舍有了大面积的空余,可采取政府引导,民营参与的体制,解决民办幼儿园校园、校舍及辅助用房生均面积不足等问题。

可充分发挥公办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例如:音、体美器材,农远工程设备、学校图书室、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等优势来解决幼儿园的实际问题。

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准入门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和硬件建设要求,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对达不到要求的或已办证后出现不足的坚决予以取缔。

加大政府投入,给予民办幼儿园一定的经济补偿,确保幼儿园公益性的实现。

尽快落实幼儿学前教育以政府买单为主的政策,创办公立幼儿园,加强公立幼儿园的示范性,引领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赋予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加大监管和整治力度,杜绝多处监管无一落实的混乱局面。

篇6

关键词:特岗音乐教师;教育;发展;生活状况;农村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97-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许多历史性的跨越。但受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的落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一直都比较匮乏。2006年5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联合颁发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它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2010年湖南省永州市“特岗计划”招收的人数为410人,其中音乐类教师招聘名额占特岗教师招聘总人数的10%。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特岗计划”招收的人数为527人,其中音乐类教师招聘名额占特岗教师招聘总人数的8.1%。2010年―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音乐特岗教师所占名额人数为2010年―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特岗教师招聘总人数的9%,在特岗教师的队伍中是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学习音乐的大学生在自身学习时就投入了高额的教育成本,加之学习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个性特点等因素,出现了许多音乐类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农村担任教师;即使到农村担任了教师,但普遍不能长期、安心的待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特岗音乐教师除了担任音乐教学外,还要兼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教学工作,教学任务繁重等问题。本研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深入农村中小学调查特岗音乐教师的发展现状,形成一份调查报告,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音乐类大学生正确认知特岗教师,引导音乐类毕业生积极报考特岗教师,到基层就业,为祖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询问关于其生活状况与收入情况,自身对特岗音乐教师这个身份的理解,工作时遇到的问题等等。

一、农村特岗音乐教师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一)工作现状

1.工作繁重压力大。

由于大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一个特岗教师往往要同时带多个班的多门课程,超过六成的特岗教师表示工作压力很大,特别是特岗音乐教师的压力更大,因音乐类毕业生在专业训练上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他教学科目教授起来会有些更多的压力。在走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在介绍自己时说他不仅要带两门以上的中考考试科目,同时还要兼任班主任,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另外特岗音乐教师责任心重、工作热情踏实,很多学校领导将学校部分管理工作也交给特岗音乐教师来处理,刚刚从大学毕业的特岗音乐老师任务多、工作重、压力大,工作重心在无形中被分散。

2.所授学科与专业不对口。

调查结果显示,72.3%的特岗音乐教师所授科目与大学专业不对口,大学期间学习的很多专业知识并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应用。设岗学校安排教学科目时完全按照“考什么,带什么;缺什么,带什么”的原则。如双牌县何家洞乡蔡里口小学某特岗教师以音乐教师身份招聘入校,却承担学校四、五年级的语文、数学教学工作。乡镇小学音乐教师资源的缺口与应聘的“特岗”不匹配,也影响了特岗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

3.教育设备条件差,缺乏与外界交流。

特岗音乐教师对任职学校硬件条件的满意度普遍较低,高达七成。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最基本的教学设备,特岗音乐教师的现代教学能力受到所在学校工作条件束缚。而永州市双牌、祁阳境内,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给教育也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山里的学校与外界几乎失去联系。特岗音乐教师没有网络,对于新教学资源的获取几乎没有,因次他们很难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向学生传输最新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知识。课堂上的创新实践也因此受到限制。

4.选择职业的态度有问题。

关于选择特岗音乐教师这一职业的初衷,25.8%的特岗音乐教师选择了喜爱并热衷从事音乐教育事业,38.2%的特岗音乐教师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36%的特岗音乐教师则是被优惠政策吸引而来。由此可见,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特岗”,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大学生都能够彻底放下身份,扎根基层。谈到3年服务期满后的职业规划,15.00%的特岗音乐教师选择继续留职,68.30%的特岗音乐教师打算另寻他职,另有16.70% 的特岗音乐教师目前态度还不确定。由此可见,农村生活环境艰苦,理想与现实落差大,使得部分特岗音乐教师面对工作不适应,不愿意坚守工作岗位,在思想上存在着“过渡或把当特岗当跳板”的想法,没有扎根农村的精神状态,这样的心态将直接影响到“特岗计划”的实施成果。当我们进一步询问特岗音乐教师选择另寻他职的原因时,半数以上的特岗音乐教师表示是因为待遇低,其余的则是由于对理想与追求的热情衰减,或是对特岗工作厌倦。特岗音乐教师最终能否留得住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农村生活条件艰苦,收入少,待遇低,与同期毕业的其他音乐类同学相比,会容易引起特岗音乐教师的职业挫败感,这些都是一些特岗音乐教师选择另寻他职的重要原因。

(二)福利待遇的现状

1.工资等待遇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特岗计划中规定特岗教师的工资中央与地方结算标准是年收入20540,月平均工资为1700元。因不同县(区)绩效工资标准不同,各县月工资总额也会因之而异。问卷结果显示:特岗教师的月收入情况如下:1000-1500元每月的占52.3%,1500-1800元每月的占46.2%,1800元以上每月的仅占1.5%。而收入的地域差异也是存在的,工资差异导致很多特岗音乐教师情绪低落。在走访过程中,部分2010年上岗的特岗音乐教师反映,“上令往往不能下行”,地方政府对特岗教师承诺的待遇并没有完全兑现。两年来,很多地区的特岗教师每月只拿到了中央财政拨付的工资,没有车补费、工资卡、津补贴和社保,而音乐教师前期学习的投入大、时间长,另待遇方面的缺失也是导致特岗音乐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2.住房困难问题。

特岗教师的住房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由于各地财力拮据,多数学校并没有独立的教师宿舍,在解决特岗教师住房问题上存在很大困难。条件稍好的学校也只能将废弃教室提供给特岗教师居住,一些教师不得不在离学校较远的地方租房居住,居住地的偏僻、交通不便对特岗音乐教师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二、农村特岗音乐教师发展的建议

(一)工作方面的建议

1.量才量力。

设岗学校要“量才量力”用好特岗音乐教师,既要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们实际承受力和专业特点,尽可能的支持与鼓励特岗音乐教师的事业发展。特岗音乐教师有着对事业的期待与成功的梦想,设岗学校应该量才使用特岗音乐教师,在各种优质课比赛、音乐类比赛活动以及晚会演出活动,给予特岗音乐教师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专业修养。利用有限的资源,把特岗音乐教师最大化的培养成为骨干教师,精英教师。

2.努力提升专业水准。

为提升特岗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部门应切实加强对特岗音乐教师进行以教学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有限,特岗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实践教学能力,设岗县可以通过网络为特岗音乐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设岗学校也可以采取“多帮一”方式对特岗音乐教师进行教学实践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在音乐专业技能和实际教育的融合上下功夫,让音乐课上的更生动。

3.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建设投入,完善音乐教学设施。

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学建设的投资,完善农村学校最基本的音乐硬件设施。添置钢琴、笛子、葫芦丝等这样的音乐教学设施,开设音响放映教室,让课堂内容更为生动,直观的感受音乐,更易于学生的接受,给学生的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购置电脑等可也让特岗教师可以借助于现代科学和信息交流工具更新知识,使电脑、网络等信息工具成为教学工作的好帮手。并且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缺书问题”一直阻碍教学水平的提高。出资新建图书馆,补充学校课外书籍,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本学院音乐系于2012年3月7日在双牌县何家洞乡蔡里口小学成立了爱乐书屋,捐赠书籍达两千余本,极大的帮助他们补充课外知识与综合素质,得到了蔡里口小学学生与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福利待遇方面的建议

1.切实保障特岗教师工资待遇,做到及时足额发放。

各地各校应该按照规定的特岗音乐教师工资标准,足额发放到位。没有及时发放的,应该认真理清,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尽快解决问题,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在资金环节出问题的时候,各设岗区县或学校可以通过借支等办法,为特岗音乐教师解决部分生活费用,待工资到位后再足额补齐,以保证特岗音乐教师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使他们能安心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之中。

2.改善特岗教师住房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所在区县和学校应该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办公、生活条件,在生活、工作上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特岗音乐教师住房难等生活问题,影响到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建议应由国家出资,县财政形成专门机构或领导小组筹措特岗音乐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特岗音乐教师周转房的建设用地可为旧校舍或闲置校舍,无土地的应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集中新建,此外,政府可以加大住房补贴力度,让特岗音乐教师无后顾之忧。

特岗音乐教师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地走访调研中,我们一方面被特岗音乐教师们投身农村教育,乐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折服;另一方面,我们也为他们目前的工作生活现状感到忧心,特岗音乐教师们理应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笔者的文化水平、社会阅历有限,所提的意见和建议难免存在一些疏漏甚至幼稚之处,我们恳切的希望各位关心特岗教师、关注本报告的老师们在阅读后能向我们提出改进意见,并呼吁更多的有识之士为改善特岗音乐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促进“特岗计划”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农村教育 小学体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108-01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大大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体育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的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中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我国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从而滞后了我国整体体育教育的发展步伐。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必须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农村体育发展的新道路,对已产生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促进城乡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进而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以山东省临沂市部分农村学校为主要调查和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首先查阅了近几年来有关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对现有的有关农村体育的资料加以收集、整理,寻找出得以证明本研究相关论点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对临沂市40所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60份,学生问卷300份,回收有效率均达到了100%。

3.数理统计法

根据本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运用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相关结论。

4.逻辑分析法

对已经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以及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运用逻辑学方法进行逻辑分析,归纳与演绎。

三、现状分析

1.体育观念陈旧落后

大多数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学校和教师长期将升学率放在第一位,重视三大主科--"语、数、外"的学习,体育课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这也就导致体育课等"副科"的学习时间被挤占,学生不能得到锻炼,素质教育也就成为一纸空谈。

1.2 学生家长和学生自己对体育课的认识不够正确

就学生家长来说,好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思想是长期形成的,已经根深蒂固在家长的心中。一般家长认为体育课不过是学生的玩乐时间,不仅耽误孩子的学习,还会使孩子养成消极怠工的学习态度。而学生自身来说,小学生们对体育的认识也和家长大致雷同,认为不过是玩乐而已,农村的体育教师通常也只这么做的,学生和家长的认识不明确使得农村的小学体育教育长期滞后不前。

2.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欠缺

2.1 体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这是农村体育教学最严重的问题。根据调查,我们发现,40所小学平均每个学校不足两名体育教师,而且大多是代课教师,而非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多有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或者是由岁数较大的临退休教师兼任,很多专职教师甚至转教其他学科。

2.2 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弱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多是大、中专毕业教师,其职后教育相对少于城市专职体育教师。目前,很多农村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尚不清楚,对新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完全了解;而兼职教师又都是没有接受过体育专业教育,无法胜任体育课的教学要求,很多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也就采取一种"放羊式"教学,没有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只要学生玩的开心,没有发生安全事故,就完成了体育教学。

3.体育教学设施较差

体育场地设施是教育工作者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的物质基础。目前,很多农村小学已经拥有了一批体育器材设施,但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这是由经济、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很多农村地区多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社会生活环境差,农村小学的体育设施本身基础就差,政府对学校的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也远远低于城市,这些因素就造成了农村的体育教学设施严重缺乏。

4.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在增强了学生体质的同时树立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很多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并没有对教学目标引起重视,仍然沿用传统的表述方式,不能够清晰明确的表达现阶段体育教学的新思路。主次不清,重点不够突出,也是目前很多农村体育教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1.大力扶持农村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转变观念,投入经费,对农学的学校体育教育进行扶持,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动摇,逐年增加对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学校的器材、场地设施,完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大力加强农村小学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小学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加强。一是要为学校配备足够的专职教师,保证教师资源的充足性;二是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继续培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适当时机安排体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三是要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监控,逐步提高体育教学工作质量。

3.认识新课标,采用新方法

体育教师首先要对新课程标准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根据现有的新课标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素质,制定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在选用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其与教学内容相配伍,使得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技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又能达到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伟.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与对策---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J].体育与科学,2008(2).

[2]侯广斌.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1546-1545.

篇8

师院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参考题

为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必修学分,特拟定了这份参考题总目,供学生进行构思,调研,写作参考.有些题目较大,可灵活掌握,分解细化.总的要求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新问题,总结概括新经验,以小见大,从实践上升为理论,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理解,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哲学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3.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

5.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

6.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典型调查

7.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与分析

8.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典型调查

9.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典型调查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11.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

1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问题研究

13.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14.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经验和做法的调查研究

15.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分析

16.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哲学思考

二,经济类

1.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调查研究2.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调查研究

3.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4.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5.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研究6.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研究

7.我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8.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9.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10.债券市场发展与规范化研究

11.农民收入问题调查12.农民税赋负担问题调查

13.民间投资问题调查14.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15.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16.商业保险问题研究

17.地下钱庄问题研究18.公共事业民营化的案例研究

l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查研究20.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

21.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22.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23.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调查24.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

2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26.农业产业化研究

27.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调查研究28.名牌战略案例分析

29.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30.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3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32.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三,法律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问题2.宪法监督与宪法解释研究

3.法律赔偿执行难问题研究4.知识产权法研究

5.信息安全法研究6.电子商务法研究

7.政务公开制度研究8.新婚姻法实施后问题研究

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问题研究10.文化法制研究

ll.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l2.公司法有关问题研究

l3.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l4.法律援助的实践

15.公益诉讼研究l6.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l7.新世纪新时期推进我国 行政法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l8.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l9."三农"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20.中国反垄断法的理论与实践

四,社会学类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调查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3.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研究4.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5.单位制度和社会归属感研究6.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7.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8.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

9.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10.家庭保姆问题调查

l1.社区服务问题研究l2.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l3.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l4.妇女地位及妇女问题调查研究

15.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l6.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17.城市与农村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l8.农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

l9.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及其成因调查

20.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救助工作研究

21.城市中农民工现状调查22.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23.大众传播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24.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5.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研究26.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

五,教育类

1.学校乱收费问题调查研究2.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3.第八轮课改的跟踪调查研究4.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5.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问题研究

6.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7.推进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8.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9.调整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调查研究10.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调查与研究

11.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l2.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13.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l4.加入WTO,留和教育的改革开放研究

15.从学生角度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l6.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l7.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l8.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教育

l9.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20.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六,管理类

1.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分析2.科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组织设计

3.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4.中国银行组织再造实践研究

5.我国私营企业二次创业问题调查6.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7.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调查与分析8.企业,组织,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调查

9.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10.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研究

11.企业在创新中发展的典型调查12.非法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13.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调查研究

14.影响中国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分析

15.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和案例分析16.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查与分析

17.政府绩效评估研究18.公共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与分析

19.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和行政改革研究20.村民自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1.加入WTO后商会(企业家协会)现状调查与分析

2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23.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24.服务型政府建设个案研究

篇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依靠高素质从业人员的辛勤劳动,需要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各行各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短缺表明,改革和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是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高职教育。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建设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依靠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目前我国农民队伍素质亟待提高。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文盲半文盲占7%,受过技能培训的还不足1%,而发达国家农业人口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达45%~65%。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目前平均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0.023人,平均每百亩耕地科技人员仅为0.491人,而发达国家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1名农业技术员。由于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素质较差,大多只有简单的经验和技能。因此,在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应大力发展适合新农村需要的高职教育,并以高职教育为龙头,逐步建立起农村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2.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需要发展高职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目前,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面前,即我国产业工人大军出现了高级技工的“断层”和“技工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为7000万人。在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5%,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在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供求比例大约为4∶46,即使是在作为制造业基地的浙江省,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仅仅为6.8%。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级技工的缺口高达数百万。这一严峻的形势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扭转,将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除此之外,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明城市建设也呼唤着高素质人才。因为城市文明社区的建设、服务业品位的提升、文化生活的开展、现代化城市设施的管理等,都需要从业人员有较完善的自身素质,上岗前应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由此可见,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迫切需要。

3.完善教育结构,优化人才队伍需要发展高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进程,必须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市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力度也大大增强,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预期到2010年将达到3000万人。然而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的高职教育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在校学生人数仅为72万人,仅占普通高校毕业生的31.94%,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的重任,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没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科研成果将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就不能实现有机结合,产业革命也无从谈起。为此,要加大高职教育的发展力度,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建立起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比例协调、结构合理的教育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奠定基础。

站在和谐社会高度探索高职教育的发展途径

和谐社会要求各个领域以其和谐的工作与之相匹配。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理应是高度和谐的教育实践。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却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克服不和谐倾向,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加强高职教育规律的研究。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高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使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探索高职教育的规律与特点。为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是要认真对高职教育的地位、性质加以研究,要从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入手,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模式;二是要进行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研究,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预测社会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开发有前途的高职专业;三是狠抓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加大课程体系研究力度,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和对社会的调查,构建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我国高职教育成败。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一方面要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素质;另一方面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的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应积极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途径。“走出去”即安排现有教师定期参加生产实践和外出进修,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或进修任务,达到考核标准。“请进来”即从现场引进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或聘请其任兼职教师,要确保“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达到一定比例(约占总数的50%),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需要。

篇10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0%以上[1],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所提高,但相比城镇新增劳动力而言,其文化素质和人均受教育年限依然偏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只能在收人水平较低的非正规部门就业,而就业的不稳定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步履艰难。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而且还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们的冷暖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

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等。从政府方面来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同时,政府理应努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教育资源分配明显偏向城市,尽管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教育长期发展滞后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7.11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63.56元,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74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5.5元[2];城乡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直接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学环境与条件无法满足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导致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进而限制了农民工进城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往往被忽视。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低6973.89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低4057.14元[2]。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滞后,总体规模较小,与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不适应[3];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整体偏低,其较差就业的稳定性,较低的收入水平严重影响了他们转移性就业。从企业方面来看,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用工企业理应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培训,然而实际情况是,用工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积极性不高。企业由于受资金、人员、机构、生产状况等影响,开展农民工培训多为岗前安全及规范教育,多数中小型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甚至不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仅有的少量教育培训也只是围绕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职业技能展开,对农民工缺少企业精神、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教育,未能从企业和农民工的长远发展来看待职业教育培训问题。从社会培训机构方面来看,社会培训机构的快速成长也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途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进入社会培训机构的比例依然较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社会培训机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较高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将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拒之门外。

(二)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旺

职业教育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意味着较高的收益。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职业教育无疑是改变自身命运,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梦想的主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异常强烈,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相当多的实用技能培训收费较高,对于大多数进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经济门槛;另一方面,在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难以找到合适的培训时间;另外,许多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职业技能培训缺少针对性与实用性,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培训地点离农民工较远,进而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有效需求不足。

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水平的途径

(一)夯实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

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未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它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因此,从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布局出发,必须夯实农村基础教育。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另一方面,要逐步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村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与农村义务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输出地政府在引导性培训上的作用,强化输入地政府在办学条件、用工需求、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满足输入地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的同时,也为输入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储备了大量人才;而伴随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升,收入水平的提高,其转移性就业能力增强,越有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制定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政策激励措施,如通过税收优惠、补贴或奖励等多种政策激励措施,吸纳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之中;同时要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职业技能鉴定,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另外,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时的市场需求信息、培训、就业一体化信息服务。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主体作用。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本培养意识,强化岗位培训责任,使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接受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企业要与培训机构密切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企业定岗培训;大中型企业还要联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农民工实训基地,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企业、培训机构的有效对接,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农民工的不同素质,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同时也要尊重农民工自身的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努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培训资助政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职业教育培训资助既是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网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引导全国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农民工增加培训需求的重要途径。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不仅有利于帮助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减轻个人培训负担,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自己的职业技能,而且增强了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资助政策,建立农民工培训直接补贴的配套政策体系,实行社会统一的国家资助扶持政策,为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办理和发放农民工培训卡,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公平合理[3],真正把国家提供的优惠和帮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4-05-12)[2015-10-30]..

[2]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2015-10-13)[2015-11-02].

[3]韩俊,汪志洪,崔传义,等.农民工培训实态及其“十二五”时期的政策建议[J].改革,2010(9):74-85.

[4]银平均.论人力资本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福利[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9):10-17.

[5]周小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及其提升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4(7):201-205.

[6]林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困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15-217.

[7]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J].求实,2005(2):93-95.

[8]唐惠敏.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困境及重塑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1-6.

[9]陶树果.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研究[J].青年学报,2014(2):26-28.

[10]梁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4):74-79.

[11]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2(6):6-8.

[12]范维.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4):125-127.